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2024-05-08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精选十篇)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篇1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称为标准化。在我国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 达到统一”。

在我国, 档案管理标准化早在建国初期就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 五十年代初建立国家第一部档案工作标准;七十年代建立加强档案管理标准化管理条例;八十年代正式颁布实施《档案法》, 为档案工作立法, 统一于法制管理下;九十年代建立档案实施管理办法;进入本世纪后建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各类档案分类标准;从此我国走上了档案管理标准化之路。下面就是本人对档案管理工作多年对基层医院档案标准化的思考。

一、基层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存在问题

(一) 档案管理观念陈旧, 领导不重视

医院的中心工作在医疗, 医疗是领导重视的工作重点, 基层医院是国家差额补贴单位, 档案工作不能给医院创造效益, 因此对于档案工作, 领导认为有就可以了。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正确认识, 从而造成了医院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 造成档案利用率缺失, 档案标准化无从谈起。

(二)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基层医院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水平不够、未经专业化培训, 文化程度、专业素质等参差不齐, 结构不合理, 档案标准化程度不够等现状。

(三) 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滞缓

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档案系统应用软件功能单一, 数据不完整、标准化水平低, 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四) 档案管理设备落后,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基层医院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 使得设备资金投入不足, 促使档案管理整体水平不高, 也是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二、基层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的重要性

基层医院档案是一个部门单位的宝贵财富, 是在医院行政、科研、病例、后勤等各项工作中形成的, 是医院历史发展的见证, 对医院的医疗改革、科研、教育、管理各个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标准化是使标准化工作贯穿到档案管理的全部工作之中, 使档案工作有条不紊的按照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去实施, 有利于档案的科学管理, 也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三、基层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一) 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意识

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的建设, 首先要看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 如果领导能将医院档案管理提高到医院发展战略的角度去看待, 对档案管理标准化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医院档案管理对医院的发展, 尤其对医院文化建设方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院档案可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借鉴和参考, 档案材料记载了医院技术发展的创新, 包含了医院管理的经验和创新, 和老一辈人对医院发展做出的艰辛努力和贡献;医院档案为弘扬医院文化起到了宣传作用;医院档案为传承医院文化提供编史修志作用。

(二)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合理配备,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管理涉及的面很广也很杂, 比如当今标准化档案管理需要档案管理系统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电脑硬件、网络、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公布、信息安全等等方面的知识, 需要配合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建设梯队, 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业务培训, 为档案标准化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三) 提高资金投入, 加强医院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

医院档案管理需加强资金投入, 引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 尤其是引进微机设备, 替代人工对档案进行检索、编研、分类、统计, 提高工作效率, 使档案信息一目了然, 从而服务于医院信息化的需求。

(四) 提高管理理念创新, 促进档案标准化发展

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医教研工作中形成的归档材料内容越加丰富, 档案管理模式也正转向以档案实体信息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中心, 实现档案信息提供利用的一体化服务及资源共享, 而档案管理标准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目前科学发展中各学科知识不断交叉融合, 使得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形成共生关系。档案学的理论也需依据这一普遍规律, 结合本专业部门实际开展创新工作, 进行新型档案载体的管理工作, 用新的观念迎接新的挑战, 抓住历史机遇, 实现档案信息标准化。

参考文献

[1]梁维斌.医院档案管理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意义[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 10 (3) :101-102.

[2]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实务[M].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3.

医院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探讨论文 篇2

一、医院开展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研究的意义分析

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医院服务质量和水平,影响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目前较多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也没有根据医院各个科室或者部门的业务性质对工作进行标准化管理,没有完善标准化体系,因此部分医院的工作效率较低,各个科室和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性较差,重复工作或者工作遗漏等问题时常存在。医院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改变以往各自为政和标准不统一的状态,并要重视医院管理学,福利经济学和标准化建设理论的重要性,规范医院的医疗行为,树立明确的医疗经济管理目标,梳理医院经济管理流程,为标准化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和依据。标准化流程有助于帮助医院衡量医疗行为的效率,衡量医院各个部门或者科室的工作效率,保证医疗服务态度规范,促进医疗作业程序的科学化。同时,标准化流程有利于医院根据标准化业务的实际要去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保证绩效评估工作有统一的标准,提高绩效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医院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参与,我国卫生体系实施ISO质量认证,旨在强化医务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医院质量管理能力,以便降低医疗成本,为医院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科学管理转变创造条件。

二、医院开展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的内容介绍

医院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管理,成本管理,投入产出分析,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同时还包括医院价格费用和绩效考核管理。经济管理工作范畴较宽,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不同医院经济管理类型的操作流程是不同的,医院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化处理就要了解不同经济管理的具体流程内容,把握住经济管理流程的重点内容。医院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研究的内容和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医院开展流程化研究需要明确医院实现经济管理流程化的前提和基本思路,进而在现行产权制度下研究医院运营结构和方式对医疗行为的影响,并充分了解医院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其次,医院要根据经济管理各个环节的职责和工作程序的实际情况制定经济管理标准化流程。再者,医院要了解各个标准化流程情况制定管理手册,完善管理体系和计划,做好相关的管理记录,以便为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提供信息依据。第四,医院要重视经济管理人才的作用,根据医院业务的特点和性质研究开发适用于医院现状的经济管理代码,重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之间相结合,从而明确医院经济管理参考值范围。

三、医院开展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应该采取的方法

1.明确医院经济管理流程的利弊进行分析

医院要开展经济管理流程化研究工作,首先就要明确医院经济管理流程的现状。医院可以制定医院各项服务活动标准化流程三级目录,并为经济管理工作开发适用的经济管理代码,建立健全医院经济管理体系,并根据实证研究工作的科学化分析设置经济管理参考值范围,从而要明确经济管理流程化研究的具体内容。其次,医院要重视理论研究工作,可以根据文献评阅和现场调查等方式做好信息收集和信息筛选工作,重视信息整理,并根据科学调查方式对医院服务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在此过程中,医院要谨慎设置调查问卷内容,不能设置具有预设性答案的调查项目,以免医院调查工作陷入数字陷阱之中。同时,医院要根据科学的随机抽样或者是分层抽样等方法的要求来选择调查对象,并要全面记录问卷调查信息,保证问卷调查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经济管理流程化研究工作的质量。再者,医院要对调查工作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意见和专家咨询等结果制定出现行医院经济管理流程图,了解流程化工作对医院服务工作的利弊影响。

2.建立健全医院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体系

医院要了解经济管理流程化的任务和目的,并要明确医院各个部门或者科室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设置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并根据流程标准化的要求测算工作人员数量,进而对经济管理各个环节的职责和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化处理。同时,医院要制定相关的经济管理标准化目录,做好经济管理标准化工作记录,以国家卫生部的要求和指标为经济管理流程化的前提,对经济管理指标进行筛选,从而确定经济管理流程化研究工作的重点。医院要分清权重和比例之间的区别,一些因素在医院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工作中所占比例较高,但是其在整个研究工作中的权重较少;一些因素在标准化工作中所占比例较少,但是其在整个研究工作中的权重比较大。因此医院在开展经济管理标准化研究工作时要重点区分各个因素的权重和比例,把握标准化研究工作的重点。

3.检验标准化体系的应用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医院要重视经济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应用状况检验,可以根据医院经济管理标准化的实际要求对标准化组织结构、流程和制度的实践性等进行检验,提高流程标准化的科学性。其次,医院对标准化体系的应用状况进行检验,可以为医院经济管理标准化工作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医院可以从经济角度和社会福利角度对标准化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医院可以从行业管理角度对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提出政策建议,完善并优化医院经济管理标准化流程的持续改进制度与方法。

四、结语

医院要开展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工作,就要了解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要根据医院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标准化研究方法和实施对策,重视相关研究理论的作用,对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提高制度设计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为医院经济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持。

参考文献: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篇3

【关键词】医院感染;质量标准;感染控制

近年来,由于我院外科住院大楼的启用以及管理上的加强,我院手术室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中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针对问题,现将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量表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 考核方法

1.1 健全手術室感染管理组织

手术室成立科室感染小组,负责手术室的微生物检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平时手术室感染工作督促,定期检查考核,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1.2 加强感染管理培训

手术室工作人员通过培训,掌握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感染控制重点环节,并按照质量控制标准加以防范,提高医院感染知识水平。

2 考核内容

根据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环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环境、人员、物品、操作技术、感染手术管理、洁净手术室的管理。

3 完善手术室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标准

3.1 完善手术室环境的卫生学管理质量控制标准

每日开始手术前和手术后对手术室物体表面进行湿式擦拭方法的清洁、消毒,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间的清洁用品、消毒物品应当分开使用;手术室应当选用环保型,中、高效化学消毒剂。

3.2 医务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质量控制标准

手术室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术室的门在术中应当关闭,减少人员的出入;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传染病的人员应当限制进入手术室;手术结束后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放入指定的位置。

3.3 操作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具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一次性医疗设备、器械不得重复使用;接触病人的麻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无菌物品或设备时,应检查包装的完整性和灭菌有效期,物品放入手术室洁净区域,药物应该去除其他外包装存放于无菌物品区域内[1]。

3.4 洁净手术室的管理质量控制标准

进入洁净手术室清洁区、无菌区人员应当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服;每个区域的缓冲区应设置显著标识,各区域的门应保持关闭,不要同时打开,温度应在20℃~25℃,相对湿度为40%~60%;净化系统应当在手术前30分钟开启,手术结束后30分钟关闭,每周定期对设备层的新风机组设备进行彻底清洁,并进行记录;消毒气体、麻醉废弃的控制排放,应当利用单独系统或送风系统连锁的装置[2]。

3.5 洁净手术室的质量评价及监测要求

投入运行前,应当经有资质的质检部门进行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日常实行动态监测,必测项目为细菌浓度和空气的气压差;每月对非洁净区域局部净化送回风口设备进行清洁状态的检查;每半年对洁净手术室的正负压力进行监测。

4 按照质量考核标准加强日常督导检查

通过日常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并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防止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督导考核检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手术室环境质量考核评价

物体表面应定时做湿式清洁(擦拭),湿式清扫。遇有血液、体液的污染时,先用消毒溶液擦拭,后用清水擦拭,每周做终末消毒(包括无影灯、手术床),清洁用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志,使用后洗净、消毒、晾干。

4.2 手术室物品质量考核评价

所有手术室内的物品必须保持清洁;外来物品必须除去外包装,擦拭干净后方可进入手术室;器械、敷料、内镜等物品选择合适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前必须再次确认其有效,启用后的无菌盒24小时内有效,无菌持物钳干燥保存,开启后4小时内有效。外用冲洗溶液现开现用,未用完者,于手术结束后弃去;无菌物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一次性物品与布类物品分别存放;软质内镜应垂直挂在清净、干燥、通风、温度适宜的房间橱柜内[3]。

4.3 手术室操作技术质量考核评价

无菌技术操作提倡全过程无菌;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以减少或防止癌细胞的医源性播散。

4.4 麻醉操作技术质量考核评价

保障病人麻醉过程安全,保持麻醉区域的整洁,严格实施无菌操作。

4.5 感染性手术质量考核评价

术前访视,充分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加强防范;术毕将所有物品在手术间内进行分类后方可出手术室,并根据不同的感染性质,相应做好术后的消毒处理,包括室内空气[4]。

4.6 洁净手术室管理质量考核评价

手术室间内尽量减少人员走动,限制参观人员数量;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须按规定更换专用工作服,由交换车接送,戴隔离帽,步行者换鞋;病人上手术台后尽量减少翻动,在安置完病人手术体位后方可开启无菌包;严禁术中门户敞开;设立手术室工作人员通道、手术病人通道和污物通道;清洁工作必须采用湿式打扫;粗效过滤器1~2月更换,中效过滤器3个月更换,高效过滤器每年检查1次,当阻力超过设计处阻力160pa或已使用3年以上时予以更换;回风口过滤器每周清洗,每年更换。

5 小结

医院手术室感染管理是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手术室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科注重手术室重点环节的监控,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日常督导检查,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保障了手术患者手术安全,避免医疗纠纷,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代文杰,张启龙.无菌技术的正确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0):39.

[2]黄风华,马育璇.手术室护理学[M].第2版.北京军医出版社,2006:168.

[3]楚智慧,张黎,王凤华,等.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1):71-72.

医院标准化管理模式探讨 篇4

Author’s address:Medical Engineer Security Center,General Hospital of PLA.,No.28,Fuxing Road,Haidian District,Beijing

1 医院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公立医院管理由于受到政策、体制和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医院管理方式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思想观念滞后,缺乏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往往用经验管理代替以数据、信息为基础的科学管理,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尚未真正应用到医院管理实践中去[1]。现在医院运营管理上存在种种问题和偏颇,一方面加剧了优质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看病难、看病贵”,另一方面长期粗放式管理和某些过度医疗行为的存在也影响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公立医院急需解放思想,盘活观念,变革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目前各学派管理思想林立,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层出不穷: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精益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标准化管理、战略管理等,但无论什么管理,都只是单一要素单一手段的管理变革,而要真正实现组织持续竞争优势,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系统化的变革管理模式才是根本。[2]而医院管理的现状恰恰是管理职能分散,机关各职能部门在整体运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有限[3],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手段单一,导致运营管理系统性不够,流程衔接不畅。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化,医院规模的扩大,管理难度的提高,运用系统管理思想和系统科学方法论管理现代化医院将是必然趋势。

2 医院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所遵循的系统方法、信息方法、过程方法和反馈方法,以及流程化、定量化、模型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等管理理念,并借鉴《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初步创建了以“流程”为核心的医院系统化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包含流程、岗位、制度、绩效、标准、战略和文化七项管理要素,每个要素构成一个体系,七个体系通过一个信息化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集成。

2.1 流程体系

优化整合医院流程,建立以医疗服务流程为重点、以管理和保障流程为两翼的现代化流程管理体系,建立流程库和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流程型的医院管理文化,全面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数质量与效率。

2.2 岗位体系

以岗位管理为基本单位,进行岗位分析、岗位设定、岗位资源配置和授权,持续调整和优化医院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建立完善的岗位管理制度、岗位库和岗位说明书,实现组织机构和岗位管理的信息化。

2.3 制度体系

科学地规划和改造医院现有的规章制度体系,应当注重制度设计的简易化、人性化和可操作性,尽可能地使制度条款与流程环节、工作岗位相关联,

建立基于流程的三级制度体系,实现制度设计和落实监督的信息化。

2.4 绩效体系

以公益性需求为导向,基于客观性、实效性、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差异化等原则设计医院绩效指标体系,并建立指标库、考核库,持续优化绩效考评体系,使之成为落实战略、激发积极性,达成管理目标的驱动力。

2.5 标准体系

建立医院标准化部门,积极转化、吸收和贯彻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实施和修订医院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和持续优化并完善医院标准体系,使之成为传承和固化医院文化的载体,促进同质化服务的抓手。

2.6 战略体系

制定医院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围绕着战略进行定位和配置发展资源,建立党委议事程序和战略管理制度,使战略规划、战略部署、战略执行和战略调整制度化,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发展的平稳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2.7 文化体系

医院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和物质文化。建立医院文化体系,使医院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员工的思想、融入制度、融入行为,形成“精医尚德、爱患如亲”的良好文化道德风尚。

2.8 信息平台

以标准化、信息化为驱动,以全要素、全过程、全时域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建设数字化医院,建立医院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平台,实现医疗服务全程信息化、管理全要素信息化和决策支持智能化,实时监测和反馈医院运营各类数据、指标和信息,用于持续改进基础医护质量和流程绩效。

3 医院标准化系统管理模式实施要点

该管理模式实施分为流程体系建设、服务管理标准建设、绩效体系建设和标准体系建设等阶段,其实施路径是以“流程”为突破口,以信息化推动标准化建设,启动之初主要依靠行政管理手段推动“贯标”,然后逐步实现绩效考核信息化推动“贯标”,再到全员自觉行动的文化“贯标”等阶段。

3.1 医院流程体系规划建设阶段

该阶段“以患者为中心”,全面系统地对医院管理、医疗保健和保障支持等流程进行梳理、分类、分级,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全院流程的在线管理、使用和维护,并组织专业运营管理团队持续再造、优化和完善医院流程体系、岗位体系以及组织结构,建立流程库、岗位库、组织结构树图和岗位说明书,使医院各类管理活动、业务活动路径清晰、职责明确,奠定流程型医院管理文化的基础。

3.2 医院服务管理标准建设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制定医院各类业务流程环节指标和相应制度,包括关键绩效目标、流程环节指标和各类岗位的工作标准及要求,梳理国家、行业和主管部门发布的各类现行法规、制度和指标,建立制度库、指标库,将指标分解、细化、落实到流程环节和工作岗位上,使制度能够人性化、个性化使用,并对制度的重点条款和标准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考评,从而实现量化管理。

3.3 医院绩效体系建立完善阶段

该阶段以“岗位”为基本单位,以核心业务增值流程为主线,通过运营管理体系平台与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接,实时获取各流程环节和工作岗位的运行数据,建立开放业务数据库,对其进行定向统计、分析和趋势跟踪,然后测算流程环节绩效、个人工作绩效和科室绩效基准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建立医院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考核库,然后再通过绩效系统的模拟运行、试点运行逐步实现全员绩效管理和信息化考评,并与分配制度挂钩,从而实现“闭环”管理。

3.4 医院标准体系拓展完善阶段

该阶段医院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及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基本完善,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有了先进的信息化平台来支撑、集成和融合,医院基本进入惯性运行阶段,医院管理成本和运行效率大大提高,系统化管理的思想和标准化运行的模式已为全员认知、认同和倚重,标准化的威力显现。医院投入精力和资源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的动力更足,积极性更高,可以在管理和服务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标准库的建设,盘活更多的人类知识资源,例如建立“医疗云数据资源库”、医学知识库、专业领域工具库(质量管理工具、科学研究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以及教材库、课件库和试题库等,不断提升医院的软实力,从而实现数据与知识驱动创新和发展的良好局面。

4 结束语

医院管理标准化、系统化是质量建院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医院标准化系统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完善也是一个“化繁为简、以简驾繁”的持续改进和不断优化的过程。该管理体系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系统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也有待于后续发表的其他文章来论证。总之,医院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努力推动医院管理模式变革,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运营管理科学化,不断提升医院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摘要:阐述医院标准化系统管理模式,内容包括流程、岗位、制度、绩效、标准、战略和文化等七个体系及其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该模式建设与实施分为流程体系规划建设、服务管理标准建设、绩效体系规划建设和医院标准体系拓展四个阶段。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知识库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公立医院管理滞后之成因与多维根本变革战略之构想[J].中国医院.2006,10(1):27-31.

[2]刘新华.系统化的变革管理[EB/OL].(2012-3-19)[2013-4-20].http://www.shangxueba.com/edu/sinfo_120.html.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考核标准[模版] 篇5

为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现制定《XXXX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检查办法》,具体规定如下:

一、日常检查范围及内容

(一)检查范围:全院门诊处方、运行病历、终末病历。(二)检查内容:

1、抗菌药物分级应用;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

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

4、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

5、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6、连续两个月使用量排名,始终居于异常前列的抗菌药物;

7、临床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8、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9、药物严重不良反应频繁发生的抗菌药物。

二、人员资质要求

抗菌药物处方及调剂资格:执业医师和药师应参加院内组织的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丰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肺病科等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临床药师担任,资格由我院抗菌药物管理组负责认定。

三、检查标准

(一)抗菌药物分级应用

1、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符合《XXXX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要求。

2、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3、门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4、临床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会诊人员同意后,具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资格的医生填写《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意见》,并将其附在病历中,病程记录中必须有相关主任查房意见。

4、限制级抗菌药物如发现超常使用或有潜在风险的,可升级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5、我院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根据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二)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1、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卫生部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表》执行。

2、预防性抗菌药物必须在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

3、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

4、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的,应不超过24小时。

5、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6、I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对违反上述规定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

1、经验性治疗仅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

2、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3、不得将氟喹诺酮类药物用作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对违反上述规定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四)对抗菌药物用量进行动态监测和用量超常预警通报

1、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2、连续两个月使用量排名位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3、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4、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5、药物严重不良反应频繁发生的抗菌药物。

药剂科每月对抗菌药物销售数量和金额进行排名,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如发现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的、随时监测其销量并对医师进行警告;使用量排名连续两个月居于前列,限量供应并对使用排名前列的医师进行警告,三个月仍居前列者暂停使用;发现企业违规销售的药品进行清退;对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进行清退。(五)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用药不适宜处方:

1、适应证不适宜的;

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

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4、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

5、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6、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7、重复给药的;

8、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

9、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

药师经处方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药师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应当记录,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根据情况采取教育培训、批评等措施,并给予其考核周期;一个考核周期内5次以上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应当认定为医师定期考核不合格,离岗参加培训;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给予相应处罚。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超常处方:

1、无适应证用药;

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4、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七)药师应按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医嘱,或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不得发药。

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医嘱,或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未进行药学干预的,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四、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1)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

(2)不按照规定开具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3)不按照规定使用药品,造成严重后果的;(4)因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篇6

【关键词】标准预防;急诊科;医院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37-02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承担着全院急救工作,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污染,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如不严格按规范化操作,会成为医源性传播和职业暴露的隐患。标准预防为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凡接触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我们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本院急诊科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化管理,近5年来无院内感染及职业暴露情况发生,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每年接待急诊病人约3040人次,工作人员19名,其中:医生6名,护理人员13名救护车2辆,司机4名。

1.2急诊科医院感染控制的薄弱环节

1.2.1急救车及物品的污染 急诊工作的特点是病情危急、不可预见性、病谱广、工作环境复杂,突发情况多。急救车和急救物品需随时处于备用状态,车及物品经过急救使用后,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如不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理,由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极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1.2.2急救车及室内空气污染 急诊工作24小时连续应诊是急诊科的重要特点。急诊室人流量大,诊室内不通风或空调的使用导致室内空气流通差,人员走动,交流频繁极易传播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1.2.3无菌物品污染 个别医生无菌观念淡薄,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使无菌物品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导致无菌物品失效。

1.2.4手卫生设施落实不到位 个别医务人员不重视手部的清洁,没有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洗手设施不完善,在诊室内没有每个房间内备有洗手设施,不方便洗手。

1.2.5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知识淡薄 工作人员在治疗和护理病人时遇到的最常见的危险是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更多的是潜在的传染源。 急诊科其主要任务是对危及生命的患者组织抢救,对无生命危险的急性病人进行诊治。配备心电图机、心脏除颤、起搏器、氧气、喉镜、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吸引器、电动洗胃机等各种复用的抢救仪器和设备。基本急救技术如气管插管术及气管切开术、各种穿刺术、呼吸机的应用、心肺脑复苏、胃管插入术及洗胃术、创伤止血、包扎、清创、缝合等操作都是在紧急情况下进行,且急诊病人及其家属容易精神紧张,陪同者多,动作慌乱等应急状态下易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1.3方法

1.3.1 强化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院内感染三级质控网络,由分管院长、医院感染科及主任、护士长层层管理。

1.3.2 在职教育培训 急诊科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感染控制基础知识培训,在抢救中除了能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和仪器的操作,还要求能熟练掌握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保养方法、隔离措施和无菌操作技术[2]。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消毒隔离知识及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要求每个在门急诊工作的医护人员掌握个人防护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好职业防护,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消毒隔离工作,从思想上重视控制感染的重要性。操作中严格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1.3.3 环境质量控制 急诊科工作人员一律穿专用工作服、戴帽子及口罩;严格区域划分和人员限制;墙和地面光洁便于清洗,墙、柜、床定时用消毒液擦试,地面湿式清扫>2次/ d,仪器、设备用湿纱布擦拭 1-2次/ d;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每次1h,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双向防护。护士长对抢救室重点管理或委托一名护士负责,每天交班时要进行检查,保证物资设备定量定位存放,随时可用,消毒器械、敷料定时更换,仪器设备每周试运转一次。急救结束后进行清洁、消毒和补充、检修,为下次急救做好准备。

1.3.4 手卫生规范的管理 大量文献表明,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3]。在每个治疗盘内配有快速手消毒剂,以保证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进入和离开病房等诸多情况下不能及时进行手的清洗消毒处理时进行快速手消毒;科室内干手纸、洗手液及手消毒剂的使用量每月统计考核,纳入质控检查必查项目。坚持洗手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1.3.5 加强医疗废物分类处置的管理 每日及时有效处理病人的排泄物、遗弃物,各种引流管等,患者使用过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敷料等按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分类收集,产生的垃圾病房内停留 < 24 h,严密封口,专人回收,并做记录。

2 效果分析

急诊室标准预防首先从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开始,做到了防止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呕吐物和医疗垃圾的污染,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以切断传播途径,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既加强了自身的防护,也保护了患者的利益,消毒隔离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3 经验总结

患者、医疗业务使用后的物品,因为急救患者,不知道是否有传染病,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一律以传染物品对待,必须进行规范的预防隔离。做好标准预防原则:安全处置锐利器具;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认真洗手;使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体液;安全处置废弃物。标准预防是有效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工作环境是工作质量和职业防护安全的基本保证条件。把“标准预防”落实到急救工作的每个流程和每个环节,对其进行规范管理,有效预防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符合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孙伯英,吴修荣,于建华.实用医院感染与控制[M].北京: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343.

[2]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719.

医院管理标准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篇7

1 ISO标准

1.1 ISO标准概述

国际标准化组织(I S O)下设272个专业技术委员会,专门从事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其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利于国际物资交流和互助,并扩大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ISO标准中与医疗服务相关的标准有254个,包括医用材料和设备标准(例如ISO 10993、ISO25424、ISO14708等)、卫生信息标准(例如ISO11633、ISO11073、ISO5218等)和医学实验室标准(ISO15189)等。此外,还有ISO9000族质量管理通用标准也可应用于医院管理。

1.2 ISO医疗服务类相关标准

1.2.1 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

由ISO的品质管理与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制定颁布的17个系列标准,在ISO众多标准中应用最为广泛。最新的2008版ISO9000系列标准包括了四项核心标准,即基础与术语、要求、业绩改进指南、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此外,ISO为适应卫生质量管理的需求,发布了国际卫生质量管理指南ISO/IWA1:2005质量管理体系-卫生服务机构的过程改进指南。

1.2.2 ISO15189医学实验室标准:

由ISO临床检验及体外诊断检测系统技术委员会(TC 212)制定并于2003年发布,分别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对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进行严格规定。在管理方面,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咨询服务和投诉处理、质量与技术记录、改进和预防、内外部审核和评审提出了要求。在技术方面,分别从人员、设施、环境以及检验流程方面提出要求。所以,ISO15189核心是通过对硬件条件、业务流程和管理体系的严格要求,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持续改进实验室的检验质量。

1.2.3 卫生信息类标准:

由ISO卫生信息技术委员会(TC215)制定,目标是通过卫生信息领域的标准化,达到不同系统的兼容性和互用性,保证数据统计上的一致性的目的。目前,由TC215制定公布的卫生信息标准共计114个,覆盖了医疗服务提供、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和监控、医学临床研究等领域,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档案和模型、信息与交流、健康概念陈述、安全、健康卡、电子药剂学和药物经济学等。

1.2.4 医用材料和设备类标准:

由ISO医用材料和医用设备类技术委员会(如TC 150、TC168、TC170、TC210等)制定的包括外科植入物、外科器械、医用设备等在内的系列标准,对医用材料和医用设备生产和检测环境、生物学评价、安全和风险、效果等进行规范。

1.3 ISO标准的特点

I S O标准倡导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模式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在管理中,强调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和全员参与,注重运用循证数据和统计方法改进业务流程;从机构、程序、过程和改进四个方面,使组织的质量管理标准化。

2 JCI标准

2.1 JCI标准概述

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CI)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评估医院质量的权威评审机构,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疗、护理、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国际专家组成。宗旨是通过提供教育、咨询服务以及国际评审,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安全。JCI标准是JCI为在全球推行医疗认证计划而研究建立的专门针对医疗服务领域的医疗评价标准,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推荐。目前,JCI已经给世界40多个国家的公立、私立医疗卫生机构和政府部门进行了指导和评审,13个国家的100多个医疗机构通过了国际JCI认证,中国大陆有21所医院通过了JCI认证,其中既包括和睦家医院、南京华世佳宝妇产医院、广州祈福医院等私立医院,也包括天津泰达心血管医院、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多所公立医院。

2.2 JCI标准的主要内容

最新的第四版JCI标准由“国际患者安全目标”、“以病人为中心的标准”和“医疗机构管理标准”三部分组成,包含了368个标准和1033个衡量要素,具体内容包括:

2.2.1 国际患者安全目标:

包含6个部分,即正确识别患者,改进有效的沟通,改善高警示用药的安全性,确保手术部位正确、操作正确、患者正确,减少医疗相关感染风险,减少患者跌倒所致伤害的风险。

2.2.2 以病人为中心的标准:

包含7个部分,即医疗可及性和连续性,患者与家属的权利,患者评估,患者治疗,麻醉和外科治疗,药品管理和使用,患者及家属的教育。

2.2.3 医疗机构管理标准:

分为6个部分,即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感染预防与控制,治理、领导和管理,设施管理与安全,人员资质与教育,沟通与信息的管理。

2.3 JCI标准的特点

JCI标准是专门为医院管理评审制定的标准,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和安全为目标,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流程,鼓励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为病人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JCI标准要求医院的管理建立在规范的标准之上,重点是对于医院的制度建设、医疗流程、医疗安全和质量的持续改进等方面,例如,医生、护士、管理者要有授权,所有员工要有岗位考核与绩效评价,对于医院的文件、台帐、硬件建设不作为考核重点。

3 NICE标准

3.1 NICE标准概述

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是英国法定授权的质量标准制定机构。NICE标准是NICE为规范英国国家卫生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ystem,NHS)的服务而制定的各类卫生技术标准或临床指南。目标是确保NHS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优质、平等的临床诊疗服务,同时向政府和公众提供具有临床效果和成本效益的卫生服务信息。目前,NICE已经先后公布了200余个技术指南文件。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NICE的技术标准进行了评价,发现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在使用NICE的技术评估指南,已经成为了国际上学习的一个典范。

3.2 NICE标准的主要内容

NICE公布的技术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1)公共卫生指南,即对疾病的预防手段进行评估,比如说糖尿病的预防干预措施是否有效合理,精神病的预防干预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等;(2)卫生技术指南,即对新上市和上市后的治疗手段,包括药品进行评价,给出公立医疗机构是否可以使用、在什么时候使用、限制在多大范围内使用的一些意见,公立医院必须照此实行;(3)临床指南,即为一些特殊疾病提供诊疗和护理指南。

3.3 NICE标准的特点

NICE的技术指南与国内的临床诊疗操作指南在性质上比较类似,但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一是评估过程公开透明,无论是公众、专业人员还是医药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均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参加评估过程;二是科学严谨,基于循证数据,从临床有效性(clinical efficacy)、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ess)和社会伦理判断(social value)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力求诊疗规范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4 KTQ标准

4.1 KTQ标准概述

德国透明质量管理认证委员会(KTQ),是由德国联邦健康保险公司、德国医学会、德国医院协会、德国护理协会和德国医师协会联合组建的公益性公共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医院管理制度和标准,受德国政府委托对各医疗机构进行医院质量认证。

KTQ标准是KTQ为开展医院质量认证而研究建立的医疗评价标准,旨在推动医院制定最为科学合理的透明制度和质量保证。目前,德国2000余家医院已有超过600家医院通过KTQ认证,占医院总数的30%。201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通过了德国KTQ质量认证,成为亚洲首家通过此认证的医院。

4.2 KTQ标准的基本内容

K T Q标准包括6方面的内容:(1)以患者为中心;(2)以员工为导向;(3)安全;(4)沟通与信息管理;(5)医院领导;(6)质量管理。包括3l条核心标准和32条非核心标准,满分为1413分。首次评审如能达到55%要求,即777分,即被认为通过KTQ首次认证。

4.3 KTQ标准的特点

KTQ认证标准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P-计划,D-执行,C-检查,A-实施)为基本模式,所有的质量工作的目标均聚焦于优化患者护理。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患者定位和员工定位,前者是指所有质量管理工作的目标均聚焦于优化患者服务;后者是指员工是医院成功实施质量管理的最重要资源。二是相对于结构质量,认证更侧重于过程质量,并尽可能考虑结果质量。三是认证强调促使所有工作透明化。包括:对患者透明,协助患者决定是否在此医院治疗,并在治疗前为患者提供足够信息;对私人执业医师透明,使其清楚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的程序;对医院员工透明,使他们了解自己工作场所的绩效与质量管理的相关信息;对医院本身透明,在经过认证后,可以很容易地对医院绩效进行衡量。

5 对我国医院管理标准化的启示借鉴

5.1 注意博采众长,形成体系

医疗服务标准按照对象的性质、作用、专业类别以及彼此间内在联系,可以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ISO标准和KTQ标准的优点在于组织、制度和流程体系建设,因此,在医疗管理的组织体系架构、业务流程优化和岗位标准设置等过程中,可以借鉴ISO标准和KTQ标准的理念和思路。JCI标准关注的焦点在于患者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在制定直接服务于患者的医疗流程和环节的标准时,可以多借鉴JCI标准的理念。而在临床诊疗技术标准或诊疗常规的制定过程中,可多参考NICE标准或指南。只有博采众家之长,同时结合我们的实际,将各类标准相互关联形成科学有机的整体,才能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医院管理标准体系。

5.2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导向

无论是ISO标准、JCI标准、NICE标准、还是KTQ标准,无一例外的都把“以患者为中心”放在了核心位置,体现了卫生服务救死扶伤的本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医护人员是关键。医护人员是医院中最重要的资源,员工的满意度是医院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在我们的医疗标准化管理中也必须重视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

5.3 重视流程管理和持续改进

在ISO标准、JCI标准和KTQ标准中,都高度重视医疗的系统性,运用流程管理思想和PDCA循环,着眼于鼓励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来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反对于医院硬件设施和技术水平等硬性条件倒不是特别强调。

5.4 注重运用循证医学和统计方法

NICE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运用循证证据和统计数据来辅助决策,每一项治疗、每一种药物是否适宜,均需要通过临床有效性、成本效益和社会伦理判断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3];ISO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也需要通过成员国提供的大量数据的分析作为支持。这种基于循证的方法,值得我们在标准化工作中借鉴。

5.5 保持标准的开放性和实用性

ISO鼓励成员国参与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过程;NICE卫生技术评估过程坚持公开、透明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原则,社会公众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向NICE表达自己的意见;JCI和KTQ都重视将参评医院人员意见和建议纳入考评过程。同时,这些标准又都根据形势的发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更新,以保证标准的实用性。例如,至1998年以来,JCI标准已更新了4版。在我国医疗标准化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发动多方的力量,全员参与、动态更新,只有这样,标准化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

摘要:医院标准化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医疗服务标准的分析和经验归纳,提出了完善我国医院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院管理,标准化,国际经验

参考文献

[1]ISOTC212临床实验室检验及体外诊断检测系统技术委员会.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S].2003.

[2]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M].陈同,王宇,周简,译.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医院档案管理标准化 篇8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障财务管理质量

对照JCI标准, 建立财务部每个员工档案, 内容包括员工基本信息表、资格证书、岗位职责说明书、历年培训记录表、年度考核表等, 使每位员工明确工作要求、考核依据、岗位职责和发展目标。同时, 建立科室管理档案, 包括科室计划、会议记录、培训记录、管理制度和会计资料等, 完善基础管理资料, 把JCI优质、安全的理念贯穿于日常财务管理全过程, 具体做法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是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以医院持续发展目标为基础, 以医院预算期业务总目标为前提, 将医疗、科研、教学计划量化纳入管理范畴, 遵循“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原则, 在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论证基础上, 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方式, 结合预算期各项医疗业务量预算数据、经济指标和人员编制以及本年度测算数加以整理分析;拓展业务所需增加或更新的设备等因素编制预算, 并引入预算审批、预算监控、预算评估及反馈的完整体系, 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职能部室、临床科室、后勤保障各方全员参与、分级落实, 明确各部门在预算管理中各自的角色和应履行的具体职责;提供实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提交院预算管理委员会, 保证预算管理质量, 使预算管理更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二是医院成本核算以财务会计为基础, 在开展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消耗, 包括医疗成本、药品成本。全面、科学地进行医疗成本核算, 可以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JCI标准指导下, 建立了医院成本核算系统, 分层次核算总成本、科室成本和服务单元成本, 对各项成本费用进行分摊、归集、计算、分析和反馈, 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 及时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 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1], 通过成本管理使医院万元医疗收入能耗支出、医用材料支出等指标呈逐年明显下降。

三是财务分析以财务报告及其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 已成为医院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分析报告采用定期分析和专题分析相结合, 将资产负债、收支结余、预算执行、资产运营、成本管理等主要经济运行情况全面纳入定期财务分析的内容, 在指标分析中既注意历年数据的动态比较, 又注重与同类医院之间的横向比较, 让管理者了解相关分析指标在行业中所处地位, 通过财务分析的适时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大大提高财务分析的使用价值。专题财务分析主要阐述因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新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改革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 如医疗收费价格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改变等对医院经济的影响程度, 从而为改进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

2 开展持续改进项目 (PDCA) 管理

JCI标准完全从病人的利益和安全出发, 向临床工作者、管理人员 (包括财务人员) 、后勤保障人员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求, 内容具体细致、有可操作性, 并且要求持续改进。根据JCI质量改进要求, 已完成财务管理持续改进项目包括:

2.1 降低出院病人收费错误发生率 (设定目标值≤3%)

由财务部出入院结账处承担改进项目的工作职责, 对住院病人医疗费用的收费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实时监控, 结账人员对每天的病区录入的病人收费记录与病程记录进行逐项核对, 发现差错或不符及时反馈给病区和相关管理部门, 核查更正后予以结账, 并做好各病区差错统计记录。同时, 与病区、质量管理部门共同分析发生差错的原因, 制定防范措施, 并持续跟踪整改情况。据统计自本项目启动至今, 住院病人收费差错率大大减少, 达到预期。

2.2 降低药占比数据监控 (项目目标值≤35%)

及时将月度财务报表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数据提供相关职能部门和领导, 并分析药品收入和医疗收入明细, 配合医疗主管部门适时调整, 监控期月统计数据为39.66%、36.47%、35.05%、34.85%、32.67%、32.27%、30.15%、30.69%、35.46%、38.25%、35.90%、38.62%, 全年药占比平均34.73%。

2.3 提高业务收入预算执行率 (目标值95%~105%)

提高预算执行率也是JCI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务收入预算包括医疗收入预算和其他收入预算两部分。首先, 预算编制是基础, 医疗收入必须对全年医疗工作作充分的预测与详细的规划, 以前三年平均增幅和预算期发展规模等因素变化为参考, 结合实际开放总床日数、门急诊人次、均次费用等指标编制;其他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 利息收入预算以基期实际数加与业务收入呈同步增长;投资收益预算根据上级部门对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要求和医院对对外投资的考核目标设定。其次, 以完善、严谨、批复的预算为前提, 实施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评估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提高预算的约束性和严密性。2011年业务收入预算前三季度执行率分别为22%、48%、75%, 全年达到102.8%, 完成目标值。

3 JCI评审促进财务管理的体会

3.1 完善制度建设

我们依照JCI标准, 整理补充和修改相关财务管理制度13项, 包括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资金审批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财务报告制度、成本核算和控制制度、奖金分配综合目标考核制度、医院内部报销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医院收款票据管理制度、医疗技术和药品收费管理制度、接待收费投诉服务制度、临床收费监控管理制度等, 并整理编入《医院管理制度》。

3.2 坚持持续改进

JCI标准完全从病人的利益和安全出发, 向临床工作者、医院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求, 内容具体细致、有可操作性, 并且要求持续改进[2]。医院财务管理, 包含流程、质量和绩效评价同样采用“科室质量改进项目 (PDCA) 记录卡”的管理方式。

科室质量改进项目 (PDCA) 记录内容包括:质量改进项目名称;小组负责人;项目执行日期;目标;参与人员;计划 (plan) ——分析问题、原因分析 (包括改进前的情况) 、改进措施、5W1H (why、what、where、when、who、how) ;实施 (do) ——具体整改措施;检查 (check) ——检查执行效果, 如改进前后比较 (数据支持) ;处理 (action) ——反馈及进一步改进措施。

3.3 JCI管理理念

与其他评审不同, JCI评审的指标体系没有固定的考核指标, 必须结合其标准和医院现状寻求一套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 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 通过JCI认证, 针对财务工作中的重点环节设定目标, 通过建章立制、改善流程、规范行为、持续改进的工作规范, 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引入JCI评审方法, 建立持续的质量改进和长效机制, 对深化医院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董波, 李靓《.JCI医院评审标准》对医院财务管理的推动作用[J].中国卫生资源, 2008, 11 (2) :60-61.

落实医院评审标准拓展加强设备管理 篇9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医疗设备管理的内容在不断拓展和完善,相关检查标准和管理办法的要求更细致、更严格。了解掌握发展动态和标准要求,将对管理者理清思路、制定目标、推进落实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 传统管理与评审标准的差距

医疗设备全寿命周期中采购、档案、使用、维修、计量、报废等方面的日常管理是医疗设备传统管理的主要内容[1]。其中,采购管理突出配置、论证和监督的规定要求,使用管理强调“三定两严”制度的落实和设备使用的统计及分析,维修管理注重完好率、修复率,计量管理强化强检器具的量值传递,这些在过去的医疗设备管理实践中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需要,医疗设备管理的内容在不断细化和加强,国家卫生部2011年3月份颁发的《医疗机构卫生装备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1年9月份颁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以及《军队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和细则》中,从医疗设备效益分析、质量管理、风险防范、应用安全、不良事件监测等许多方面对医疗设备管理赋予了新的内容,较之于传统管理,更加突出了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安全管理。

新增内容在2000年以前没有要求和规定可依,许多医院没有足够重视或系统开展,存在一定的缺陷,突出表现在:(1)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不到位,存在手段滞后、责任不清、数据不详等现象;(2)设备质量管理只突出了大型医疗设备、强检设备和急救设备,而对其他设备重视不足或缺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3)医疗设备风险预测不够,存在麻痹松懈的状况;(4)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管理不扎实,保障方案不完善,应急替代机制滞后;(5)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落实不好,制度不健全,登记上报不及时。这些都要求管理者必须持续改进,不断加强监管力度。

2 拓展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要求

国家、军队新出台的相关医疗设备管理办法以及军队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和细则对医疗设备管理提出了新的目标,对加强落实和持续改进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2.1 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管理

《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办法》及国家卫生部《医疗机构卫生装备管理办法》是落实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的依据,办法中除要求落实“三证”管理外,还重点突出了设备成本效益、临床使用效果、质量分析[2]等管理内容。具体办法是制定落实相关管理的制度,建立相应的统计、分析机制和信息收集渠道,按期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估,对于统计分析资料必须认真整理备案。成本效益分析牵扯面比较广,要责任明确,要求明晰,使用、职能科室及经济管理部门联动,尽可能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详实准确地统计、分析和评估。

2.2 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

使用安全控制要通过综合的控制途径、方法才能实现,风险管理要通过监测分析和控制,把设备使用风险降到最低。制定落实控制管理、监测和报告制度是首要环节,也是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依据。要从人员正确的操作、设备可靠的质量、符合要求的场所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地监测、分析和评估,并收集整理监测分析和评估的资料,资料要完整详实,高压容器等特殊设备要有相关质量监控的途径并具有合格证及许可证。

2.3 医疗设备处于完好状态管理

要建立保障医疗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和正常使用的管理制度、规范和程序;从保养、维修、计量、质控、共享等方面建立统一的医疗设备保障方案和目录,使设备处于完好状态落到实处,要建立急救设备的保养维护制度,定期检修监测,使完好率达到100%;建立医疗设备应急替代方案和调用流程,建立院内设备调动和院外借用支援的替代预案和机制,调用的方案要完整,程序要合理,实现调配要顺畅,各项记录必须详实清楚。

2.4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管理

此项管理包括医用材料和医疗设备2个方面。不良事件监测是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加强其管理的要求主要有:管理组织要健全,制度要完善;医务和护理机关、医工及感控部门要分工负责,联动协作,收集信息,分析报告;使用科室责任人要认真检查、及时报告,其中管理要突出规范操作和安全使用;医工部门要做好资质证件管理和质量控制,及时记录并建立档案,积极开展不良事件风险的临床研究;使用科室一旦发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要及时上报,医工部门要对发生的事件认真分析,及时处置,逐级上报。

2.5 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

医疗设备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医疗设备在使用中“不引起不当伤害”,原则是预防为主、过程控制和应急处理[3]。其管理措施和要求包括:全员参与,即由院领导、机关、职能部门、使用科室领导组成安全管理委员会,严格按照法规进行规范管理;创造条件,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信息反馈制度,进行信息分析汇总、总结和处置;突出呼吸机等高风险医疗设备的重点管理;必须按规定和流程进行审批和购置医疗设备;要提供符合安装要求的设备安装场地;严格按合同条款和设备技术指标进行验收;使用前制定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培训,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和使用维护记录;对强检器具和受控设备按期及时落实检定和检测;制定落实维护、维修方案,消除设备隐患。对于各项管理要求的内容要制度健全,落实到位,记录资料详实完整。

3 结语

国家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装备管理办法》、《军队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和细则》、《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办法》是目前军队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指南,医院的设备管理者要学习新办法、掌握新标准、理解新要求,有效检查指导本医院的设备管理工作,要适应管理发展形势,落实规定,紧盯标准,追踪先进,正视现实,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不断拓展和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工作。

摘要:介绍了医院医疗设备传统管理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指出了军队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和国家、军队相关管理办法对医疗设备管理赋予的新内容,分析了早期实际管理与现行标准、办法相比存在的缺陷,阐述了新增管理内容落实的要求与方法。

关键词:设备管理,评审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种银保,朗朗,王晴,等.军队医院等级评审对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启示[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12):90-91.

[2]于树滨,李毅,孙志辉.以质量控制为手段全面提升部队卫生装备管理水平[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5):87-88.

初探医院财务管理与JCI评审标准 篇10

JCI是国际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的简称,JCI标准是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JCI评审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基于质量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的原则,目标是鼓励医疗机构应用国际公认标准、国际患者安全目标和各种可衡量指标等来展现其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改进。在JCI评审标准的第二部分,关于医疗机构管理标注中,强调了利用数据关注重点问题,寻求质量的可持续改进,完善各种系统和流程,有计划的安排设备和资源,用绩效标准来评价重要设施改进的必要,对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并保证其安全、提高员工所需的教育、有效的沟通与信息的管理。

我国医院在学习JCI标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过于追求管理是否精细、是否温馨,却忽视其对医疗可及性和连续性等体现医院服务宗旨相关规定的偏差。那么,如何才能结合我国医疗机构的实际国情,将JCI优质、安全的管理理念贯穿于日常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是我们需要深入细化思考的。当前我国医院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预算管理效果不明显

随着医疗环境的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科研、教学等量化指标也慢慢的纳入了医院财务管理的范畴,然而,大多数医院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预算工作由财务科的会计核算人员兼职完成,再加之没有专业的预算管理软件,不但专业性不强,更加无法对预算执行的结果及情况进行可控性分析。而且,还存在着许多科室不重视预算的执行,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科的职责所在,这样就导致了预算项目和收支额度经常发生变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没有相对应的考核激励机制,而是墨守成规的无限延续,这样不但使预算工作变成了一种机械的上报执行,而且也没有提高各科室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二、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

绩效是“成绩”与“表现”的意思。其主要内容是“经济、效率、公平”。绩效管理是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发展的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沟通、绩效考核、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也是管理者和职工不断交流沟通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大多数医院存在着在制定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并没有与医疗科室进行深入的沟通,并没有真正的走进科室去了解科室面临的现状,从而造成了理想脱离实际的现象,考核结果也变得客观性,到月末分配奖金时,造成许多科室存在疑惑与不满的情绪,使医院绩效的管理变得形式化、理论化。面对这种情况,只有让每位员工都积极参与绩效管理的管理工作,明确绩效管理的制度,及时与员工进行沟通,及时纠正,才能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体激励。

三、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内控制度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医院为维护财产物资安全、保证财政收支合法、会计资料真实、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济效益而形成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和检查的控制系统。在现代医院里不但并没有将内控制度作为科学管理的重要部分,而且相关人员缺乏对内控制度的认识,更加没有建立一个较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财务部门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漏洞,只是做一些简单的会计基础性工作,而财务人员并没有一个对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认识。大多数的公立医院并没有适合于本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不但造成了领导者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理论的制度可以参考,也导致执行不严、监督不及时的弊端。

四、就医环境满意度低

JCI标准是站在病人的角度,从病人的利益与安全出发,对医院的管理、临床、后勤等部门提出严格的要求,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完善的安全的健全的优质的服务体系,,我们可以吸收国外医院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完善我国的医疗环境,建立一套完善的新型的医疗管理体制。例如美国梅奥诊所(Mayo Clinic)虽被称为“诊所”,但他却为每位患者提供最好服务质量,其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是“病人的需要第一”(the needs of the patient Come first),简单而直接的七个字。我们的财务工作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在国内的公立医院里,大多数的就医环境和服务态度并不为百姓所满意,服务环境往往给患者造成一种就医难、就医贵的感觉。面对大量的业务,复杂的种类,导致了财务报销与收费窗口等服务流程繁杂,琐碎。患者与临床工作人员的抱怨也颇多,财务部门也可以结合JC I标准对财务相关的指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形成满意度评分制,这样不但是对整个财务内部工作的一种自我考核与评价,更加可以改善给患者带来的一成不变的旧印象,财务部门虽在整个医院环境中属于辅助协助的部门,但是也可以结合JCI对财务管理的考核项目来提高医院财务工作质量与效率。

根据JCI标准,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我们将要持续改进的关键。伴随着医院持续发展,加强预算全面管理,编制适合于本医院的预算管理制度,对工资、福利费、工会经费、招待费、广告费等进行预算管理的监督与控制,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及进度进行分析、监督与考核;加强医院内部控制意识,准确定位,规范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并且编制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有财务开支的审批流程、管理制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时掌握会计法、税法等相关法规政策、调整相对应的财务工作,以保证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实用性、协调性;同时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要综合运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加强评价、监督机制,以达到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衡;完善科室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员工潜力,将JCI核心要素转化为科室绩效考核指标,按科室性质不同进行考核,例如医疗科室可以从原来的成本效益、工作量两个指标考核转化成再次基础上加入JCI标准考核3个角度进行考核,在制定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质量持续改进”为导向,促进科室改变理念,将医院质量改进目标落实到每一个科室,逐年改进,最后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最终实现JCI精髓。

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不但是医院管理水平的一种体现,也是规范医院各项经济行为的有力方法,在医院医疗水平不断进步发展的同时,也要有一个具有有效的财务管理水平的财务部门作为协助,当我们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结合JCI标准的各项要求,去慢慢缩小与JCI标准的差距,使医院的管理水平达到一种持续改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定期进行财务分析,找出不足之处,以达到医院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杭琴.JCI标准与医院财务管理.卫生经济研究.2014年05期.62-63页.

[2]李敏强.浅谈基于国际医院管理(JCI)标准的医院财务管理.中国卫生资源.2013年1月.第16卷.第1期

上一篇: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下一篇:剖析、探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