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文化产品

2024-06-03

创意文化产品(精选十篇)

创意文化产品 篇1

1. 传统文化产品通过创意, 实现附加值增长。

创意产品较之于传统的文化产品, 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它包括了文化生产, 甚至其他产业生产的中间产品, 也具有更多的无形资产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 文化产品更需要创意, 否则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经济价值, 而只有通过创意, 才能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2. 传统工业产品通过创意, 注入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赋予某种象征意义。

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创意, 通过文化理念、创新思维, 对企业及其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或进行文化包装, 为产品或服务提供一般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 实现产品附加值增长, 最终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 例如:服装、广告、建筑的创意设计。创意产品不仅能紧跟消费的变化潮流, 而且还会因新创意、新构思和新概念的引入为市场创造出新的消费领域和客户群体, 逐渐推动企业及其产品升级。创意产业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3. 艺术品的社会化生产催生出创意产品。

社会化大生产及其所要求的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使得艺术生产从个体劳动转变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体系。社会化大生产形式借助于技术的发展, 对艺术生产过程不断进行分化重组, 进而形成分工明确、具有完整产业链的艺术品生产行业, 这导致“象做艺术品一样来做产品”的企业的出现;另一方面, 企业生产方式对艺术生产的经济利用随着技术的发展, 不断改变艺术生产的过程, 具有文化价值的艺术被分解引入到其他各种实物产品之中, 成为产品的一种生产工艺、造型、包装, 如:广告、服装、家具、建筑、住房装饰等。

4. 新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创意产品。

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虚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 使得不同产业相互融合, 产生了许多的创意产品, 如:手机媒体的创意正是以手机成为普遍的个人获取资讯的手段而得以实现的。当人们用手机听音乐、看小说、读新闻、看电视, 手机的信息功能已经超越了通信功能, 开始扮演传播信息和文化娱乐的新角色。手机媒体利用受众大量的零散时空, 如等车、侯机、坐地铁等, 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服务吸引受众的非连续的、间歇的和零散的时间段和空间段的注意力来获得经济收入。

5. 品牌价值衍生出创意产品。

品牌价值, 就是升华为品牌后的无形资产, 往往比其实用价值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的中间形态性使文化创意产业始终处各产业链的上游和高端, 品牌的衍生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品牌的无形资产来决定, 因此, 仍然可以视为创意产品。例如:奥运会本身是一个超大规模创意活动集合, 吉祥物是奥运会的核心识别标志, 由北京奥运会“福娃”品牌效应衍生的区域品牌市场、域名注册市场、相关产品市场可以创造出近百亿元的利益空间, 即使是奥运会结束之后, 吉祥物的后续效应依然会发挥作用。

二、观念价值及其特征分析

1. 观念价值体现了个性与定位的需求。

个性化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完成消费者自我确认的需求。观念价值创造差异化, 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 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 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在消费社会中, 面对不同的目标消费人群, 对于产品风格等感性价值层面的需求差异非常明显, 只有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背景、心理状况、使用习惯等人群特征之后, 才能为产品的造型、色彩、风格、材质的最终定型提供判断的依据。同时, 人们也通过消费品的象征与符号意义, 通过消费不同的商品与服务, 达到某种认同, 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塑造、确认和显示。

2. 观念价值体现了审美与体验的需求。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本身的同时, 从中获得一系列联想和心理的、精神上的满足, 亦即心理的愉悦感。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状况服务于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从购物中心到咖啡馆, 从办公室到居家生活, 物质层面的装饰与美化成为普遍潮流, 旨在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活力, 这一切服务于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不断追求变化的外观, 风格化的生活设计, 日常生活理想化和标准化, 反映的是人们内心要求更美的现实的“本原需求”和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冲动。同样是在不断满足消费者内心美的体验和对快乐的追求。

3. 观念价值与品牌效应的相互作用。

品牌效应是消费社会中一种重要经济现象, 它所传递的是能够引起消费心理共鸣与认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所发挥的强大能量。品牌创意的关键, 在于关注和深化用户应用的点滴细节的研究, 加强产品所包含的内在精神品质的推广, 找到有效的途径, 使自己的品牌能够真正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之中。品牌效应给消费者以强势的观念价值, 树立商品良好的品质特征, 不仅实现消费者对品牌的满意度, 而且使消费者保持长时间的忠诚度, 这种忠诚度一旦形成, 就很难接受其他品牌的产品。

三、从文化消费的视角, 发展创意经济, 提升城市的经济价值

1. 以消费者的观念价值为指导, 遵循消费者导向原则, 发展创意经济。消费社会中, 商品生产要符合消费者的观念价值, 以消费为导向, 这也是发展创意经济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与规律。例如, 为缓解人们生活工作中积聚的紧张和疲惫, 宣泄社会压力, 调节生活节奏, 而提供了休闲体验服务;针对公众普遍心中具有的对英雄气质的崇拜和对独特个性的青睐, 以及追求体面的, 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内在期盼, 以影视明星为形象代言人的各种广告则把独特个性和优雅的生活方式与特定商品相连接, 形成了偶像消费。

2. 各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统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发展创意经济, 没有单一或固定的模式限制。不同的发展层次的地区, 都必须立足于当地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创意的核心环节也正是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开发与激活, 打造具有市场消费活力的品牌文化产品, 通过创意, 来对各种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现文化资源向品牌效应、经济资源的转化。而具有明显人才资源优势的大城市, 则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和全球的视野,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定位, 发展创意产业,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同时, 必须加强我国文化与历史遗产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保护、鼓励和发展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历史遗产, 保护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原生态, 通过文化消费, 发展创意经济, 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产资源优势创造国家财富、拓展贸易机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形成有利于创意人才集聚的人文环境。创意经济的两端都需要文化素养, 它不仅需要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并对创意产品与服务有消费需求的消费群体, 更重要的是需要文化培育与熏陶的创意人才生长环境, 创意来源于文化艺术, 它与从业人员的人文修养、艺术技能及敏锐的市场触觉有关。没有人的文化素质, 就没有创意, 更没有了创意的内容, 人力资本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本。一个有文化活力和朝气的文化土壤才能培育出主要的消费市场。发展创意产业需要政府扮演发展战略制定者的角色, 需要策略层面和公共政策相互结合。只有政府的劳动、文化、信息产业等部门协同努力才能发挥作用。

摘要:从生产的角度看, 创意产品与传统产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文化附加值上, 而且其价值主要由附加值决定;从消费的角度看, 创意产品向创意商品转化的关键, 是其所传达的特定的文化意义得到消费者观念价值的强烈认同。观念价值的特征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文化消费的视角来看, 城市发展创意经济必须遵循消费者导向原则, 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创意产品,观念价值,文化附加值

参考文献

[1]胡彬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7.5P24-25

[2]厉无畏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机制与产业组织模式[J]学术月刊2007.8P79

[3]车延高创意经济与文化创意附加值[N]光明日报2007.9.29P48-51

[4]贺寿昌.创意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孙福良, 张乃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分类(最终版) 篇2

【旅游纪念品】

文化礼品 办公用品 家居饰品 土特产品(酒、茶、药材等农副产品)

【动漫游戏】

原创动漫原创游戏

【影视音像】

DV作品歌曲创作影视制作音像制作广告帖片

【传媒出版】

报刊发行图书出版影视剧本书稿交易电子出版物

【创意设计】

网络设计包装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广告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文案策划展览设计制作

【工艺美术】

民族工艺品民俗用品民间艺术品首饰雕塑钱币卡古家具玉石器陶瓷刺绣原料金属(金、银、铜等)器件 砖雕 木雕 玻璃制品(饰件、摆件、挂件)文物复制品 文房四宝

【书画艺术】

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 篇3

【摘 要】本文对文化产品创意开发进行了全面解读,认为博物馆依靠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品,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服务功能延伸的需要。博物馆开发文化产品已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事,而是应该做好的“份内事”。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博物馆依靠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品,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服务功能延伸的需要。

一、对“文化产品”的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品”的定义是:“文化产品一般是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深刻理解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内涵,需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文化产品的属性问题,二是文化产品与一般消费品的不同。

(一)文化产品的属性

1、文化属性。它可以传播文化,进行教育,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在创意开发环节,文化属性体现在文化产品创意开发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并贯穿文化产品创意开发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消费环节,文化属性体现在艺术欣赏、陈设珍藏、学习教育、消费使用等等许多方面,提高受益人的文化素养。

2、意识形态属性。它通过传播思想和意识,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涉及意识形态的选择问题,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给错误的观点、反动的意识形态提供传播的载体。比如,在文化产品开发中,不能出版、制作反动的文化产品,不能生产损害职业操守、降低道德水准的文化产品。

3、商品属性。文化产品也是商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可以买卖、流通和消费。商品属性帮助我们通过市场实现了价值交换,发挥了文化属性,推动了产业发展。

4、博物馆功能属性。通过文化产品,观众能够形象地解读藏品、展览和其他文化信息,会不自觉地成为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者。正是基于此,有人形象地把博物馆文化产品商店说成是“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

(二)文化产品有别于一般消费品

一般消费品只是一种物质产品而已,消费完了就完了,表现的是一种物的消耗;而文化产品则不同,它们大都积淀着历史记忆,凝结着民族认同,展现艺术魅力,释放文化情感,传递符号信息,在文化欣赏和熏陶中甚至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改变某些行为方式,这是一般消费品和文化产品的根本区别。

二、对文化产品创意的认识

第一,文化产品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仿造,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技艺基础上的创新、创造,好的创意一定是文化产品的内核和文化产业的灵魂。

第二,好的文化产品创意具有以下特征:

1、原创特征。非抄袭模仿,为首创,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独到特性。

2、文化特征。创意一定是源于某种或多种文化元素的影响,又以一种新的文化元素表现出来,文化是创意的重要源泉。

3、独立个性特征。创意一般是鲜明、独特、与众不同、耳目一新的,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创业特征。成功的创意,不是为创意而创意,并将其置之高阁,而是通过创业过程,把创意变成人们乐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创业是将文化创意变成文化产品的必有途径,一个“点子”只有最终变成“金子”,方为好“点子”,好“点子”总是迫切想找到变成“金子”的技术和途径。

5、时代特征。创意根植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受其影响,在各种文化业态上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三、对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开发的认识

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简单地说,是指在进行文化产品的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文化创意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创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文化产品。

第一,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开发的目的。一是社会的需要。博物馆要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文化,进行社会教育,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二是博物馆筹集事业经费的需要。要开辟经费来源渠道,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扩大文化消费的需要。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此外,在实现上述目的的同时,还可以拉动经济,带动就业。

第二,文化产品创意开发的服务对象。一要满足多层次、多品味的不同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二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普通大众为对象的开发导向,多开发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优质低价的文化产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把握好文化产品创意开发中的几个关键要素:1、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以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为中心;2、按照计划、规划,配合整体目标来开发文化产品; 3、组建一个有创新冲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意团队;4、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储备,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市场嗅觉、善于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5、在产业链条上,善于利用合力,按照共赢共荣的原则,选择合作企业。

四、文化产品创意开发

系博物馆的“份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和延伸,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已成为其拓展和延伸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博物馆开发文化产品已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事,而是应该做好的“份内事”。

(一)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开发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的战略方针,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人才、设施和技术优势进行文化产品开发,是博物馆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二)文化产品创意开发是加强、完善博物馆功能和职能的需要。

管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在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上做的题为《博物馆功能和职能的加强与完善》的发言中指出:博物馆文化产业和市场经营并非普通的商业活动,而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服务功能的拓展与延伸,是体现高雅文化和人文情怀的文化活动。要依托文物藏品和陈列展览,开发多层次的博物馆文化产品,让更多的观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深入开展,观众期望在博物馆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文化产品是我们应该提供给观众的服务内容之一;同时,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些服务来拓展和延伸博物馆的功能,扩大社会影响。此外,文化产品开发经营已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的指标之一,成为博物馆服务功能的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的职能工作之一,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文化产品服务功能。

(三)文化产品创意开发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逐步成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力量,成为博物馆获取社会资源的一条重要渠道,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品开发不仅能够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和生存发展能力,更好地解决博物馆运营经费等问题,还可以促进博物馆深化内部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内部活力,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产品创意开发是博物馆界的倡议。

2010年2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了《关于加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倡议书》,提出了文化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性建议,达成了行业共识,对博物馆行业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级博物馆应该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起来,扎实推进本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向社会提供更多高雅、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

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篇4

一、浅谈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

在设计方面,文化创意产品与普通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是以文化为基础,创意设计为发展理念,合理的运用物质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继而利用各种方式将其转型为设计要素,最后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呈现出一个满足时代发展格局的新型物质形态[3]。

二、列举目前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1、性质等同化

同质化,顾名思义就是经济市场中各地域文化创意产品产品的性质方面存在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太阳能产品是一种普遍应用的设备,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化创意产品,同质化问题是极为显著的。而没有将热带文化、海岛文化、移民文化这类海南特色文化彰显出来。

2、符号化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文化创意产品符号化过于明显,大部分只是对文化体系中视觉符号元素进行应用,也不做任何修饰,导致文化创意产品内涵表现出肤浅化的特征,部分产品甚至还出现“东施效颦”的问题。尽管在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设计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国风,想法设法将中国传统元素渗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环节中,但是若是仔细观摩这样作品,还是会发现设计者侧重于符号化运用传统元素,进而导致市场上文化创意产品大同小异格局的出现。

3、缺乏规划性

因为规划性缺乏的缘故,所以设计者不能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与全面的分析,大大降低了市场与消费者对其的满意度。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在国内兴起时间短暂,没有规整化的体系去辅助生产设计企业落实设计、销售、宣传等各个环节。那么在对产品定位时看的就是蝇头小利,没有远见,并且设计阶段过于重视成本问题,而忽视了材料工艺对其产生的影响;此外,产品推广的规划具有局部性的特征。

三、探究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方式

1、做好市场调研与资源收集是前提

海南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其文化水平与内地相比较均处于欠发达的水平,但是相关人员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海南文化也有亮点,例如黎文化是该省绝对的特色文化,尤其是原生态的黎文化在内陆地区是找不到的。以制造企业为例,地域文化渗入进太阳能产品设计的进程中,能够协助现代化企业发展模式从制造升级为创造,而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产出,离不开市场调研与资源收集工作的辅助。市场调研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的依托,能够最有效的降低产品市场同质化问题出现的概率。市场调研工作开展的目标是寻找到文化创意产品在市场的需求点,从而为产品设计的后期环节提供参考性建议;当然这一工作的展开也能够了解到消费群体的购买意念,进而对太阳能产品的结构、性能进行改造,使其具有区域性特色。地域资源的收集能够协助制造企业构建一个完整化的地域性组织框架,事实上地域资源分为三个层面,即精神、物质、机制,当制造企业将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图案纹样、礼仪体制等资源统合起来时,被设计出来的文化创意产品自然就散发出地域性的气息,继而被顺利的推向经济市场,被广大消费群体采购。

2、建立健全地域性资源数据库

地大物博,多元文化并存发展这是我国的特色。要想构建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对目标地域性资源进行调研、采集、整理与分析是基础。文字、影像等通常是地域性文化资源数据库记录的方式。对于物质层面的地域资源,一般是指该地区存在的物质状态,常见的有饮食、建筑格局、生态环境、地域性材料等;精神层面等同于该存在该地域的抽象物质,例如民情民风、民间故事、区域性娱乐活动等;体制层面包含的内容有抽象化的,例如方言与风俗习性等,也有非抽象化的,例如礼仪体制等。

地域性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健全,有助于制造企业参照设计理论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地域性资源设计开发方法,满足设计符号学与产品语言学的基础上,使地域性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有效的融入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环节,使图像、符号等元素被提炼出来,为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添枝加叶。

3、科学提炼地域文化设计符号

符号可以被看做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也是文化创意产品在设计流程中把客观获得的资源转型为产品实物的依托。怎样把多样化地域文化资源升级为设计元素,对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是关键性的步骤,因为其是人类认知形态建设的客观方式。以建立的地域性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在现代工业设计方法的辅助下,对有形的资源进行采集与开发。又因为初期建设的地域性资源数据库中含有物质元素、精神元素的成分,因此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者可以不加思索的对其进行符号提取,必要时也要对其采取转化措施,以此途径使各种符号融入进现代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进程中。彰显核心作用的同时,为基于地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此时产品必要会满足经济市场与广大消费群体的需求,那么可以推测的是符号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环节的融入,为海南省太阳能制造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取得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独具韵味的本土文化更受人青睐与爱戴,那么此时区域性文化创意产品也就成为了人类首选的消费品。正因如此,生产设计企业应该积极做好市场调研、资源采集、地域性资源数据库建设以及设计符号提炼等工作内容,在地域文化规划方案的辅助下,将地域文化最有魅力的成分融入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为全人类显示未来世界的可能性,此时设计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势必会强化。

参考文献

[1]卢维佳,何人可,肖狄虎.基于岳麓书院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5,24:105-109+114.

[2]沈飞,李栋.将文化与创意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伦敦地区博物馆服饰类旅游纪念品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3,04:94-97.

非遗艺术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 篇5

摘要: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尝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与“非遗”艺术特色与文创产品如何结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索文化创意产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兴传播方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文化创意产品;产品设计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多、数量大、保护困难重重。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需要的“活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如何有效的运用创新手段,强化市场导向,使“非遗”保护从国家公益事业基础上向产品化开发的道路转变?文化创意产品怎样从“非遗”中汲取精神养分,穿透艺术表征的符号,深崛文化基因,通过提炼创新最终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思考“非遗”艺术特色如何在文创产品中交融转化,是值得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的。

1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然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都面临着信的机遇与挑战。重新审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此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从这五个方面可以清晰捕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活态流变”。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有形的遗产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多是无形的、不稳定的、持续变化与发展的“活态”遗产形式。其包括的各种表演艺术、节庆仪式或传统手工艺,大多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乘的形式绵延传承下来。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道远。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概念及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就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是活态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传播人、传播方式进行多样性、可持续性的保护,达到延续、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效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措施主要分为两种:无形非物质性保护措施与有形物质性保护措施。无形非物质性保护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比如提高传承人地位、鼓励收徒传艺、加强传承人技艺创新等,侧重文化遗产演绎过程的保护。有形物质性保护则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载体,比如乐清黄杨木雕技艺的木雕精品、泰顺提线木偶戏中的悬丝木偶等。

1.2文化创意产品——“活态保护”措施中有形物质性保护的新载体

随着我国文创产业的迅猛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创意产品在各行各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逐步寻求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思考如何存留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工作中,无形非物质性保护与有形物质性保护同样迫切和重要,由于类似对传承人鼓励扶持等无形性保护措施更多需要政府及社会的持续关注与政策支持,所以笔者主要从有形物质性保护的方面出发,锁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实践、表演、手工艺”等实物载体革新的必经领域——文化创意产品。

2解析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已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与民族形象建立的重要一环。文化创意产品需要以文化内涵为设计灵感,突破对文化表层的简单复制,启发人们发现产品背后的文化基因,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而文创产品的开发模式恰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物质性保护不谋而合,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以物质形态多元化地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将会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1文化创意产品的分类

由于文创产品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所以本文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出发,按照产品的生产方式将文化产品分为三类。2.1.1自然提取类文创产品此类文创产品主要取自于自然界原有的奇珍异宝,针对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其略为加工成为创意类产品。如图1所示,这类产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人为加工的影响较少,主要用于装饰、观赏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使用与收藏价值。但因自然界已有的机体形态文化内涵不足、缺少人为主观创新,所以使其成为文创产品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产品。2.1.2手工制作类文创产品手工制作类文创产品主要是指运用传统手工技艺形成的创意产品,比如刺绣、木雕、骨雕、牙雕、陶瓷、漆器、泥塑、布艺制品等。如图2所示,随着现代生活中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这类文创产品越来越注重工艺美与实用性相结合,追求产生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产品。2.1.3工业生产类文创产品工业生产类文创产品,相较前两种文创产品受众更多、生产更严谨、应用领域更广泛。这类文创产品追求文化与设计的完美融合,通过形、色、材、用四个方面将产品背后的文化基因显现出来,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批量生产创意产品。这类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种类最多,受众最广,侧重化繁为简、逐新趣异,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情感需求紧密联系,如图3所示。

2.2国内工业生产类文创产品现状分析

由于工业生产类文创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种类最多、受众最广,所以本文重点调研、归纳大陆地区及台湾地区的工业生产类文创产品。文创产品如何将文化基因巧妙地植入产品创新之中,这是决定文创产品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从文创产品设计思路的角度出发,将产品创新的模式分为以下几种。2.2.1元素复制式元素复制式的产品创新模式在文创产品的开发的案例中最为普遍,因为这种设计方法较为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现有的文化符号、图案、元素,直接附加在功能较为单一的生活用品之上,现有的工业生产类文化产品绝大部分是运用此类产品创新模式。综合图

4、图5可以看出,元素复制是产品创新模式的优点,其设计方法简单、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缺点是设计创新感不足、易仿制、产品附加值较低。2.2.2形态重构式形态重构式不同于元素复制式的产品创新模式,并不是简单地把文化符号复制到多种生活用品之上,而是重新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出发,思考如何将文化符号解体重构、化繁为简、推陈出新,用全新的方式融入进特定功能的产品之中,使文创产品的形态、情态都会根据产品的功能有所提炼和调整,最终达到现代审美情趣的同时兼备一定的实用意义。图6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出品的龙形开瓶器,设计师在战国时期的龙形玉佩中提取设计元素,将龙形纹样提炼调整,并根据其线条形式搭载在开瓶器这一产品之中,使其兼具美观与实用的功能。形态重构式产品不再单纯地复制文化图形元素,而是通过形态结构再造来实现文化图形由二维向三维转变,使最终的成品与众不同、构思巧妙。“设计以人为本。”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同样要符合时下消费主力军的审美喜好。如图8所示,台北故宫博物院锁定“80后”、“90后”消费群体进行系列产品设计,这类人群崇尚“可爱文化”、关注生活“萌物”,对幽默、可爱、呆萌的产品形象容易产生吸引力和亲近感。图8左边为台北故宫博物院与ALEESI合作推出的“OLDISNEW”宫廷系列,设计师将清宫表情庄严、衣着繁复的人物形象简化再造,添加时下年轻人喜爱的可爱表情,设计出包括厨房调味罐、生活摆件、挂件在内的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刘传凯设计的“城市•微风”系列礼品,也是同样运用形态重构的产品创新模式,将城市标志性符号重新组合,运用新的材质、新的载体体现城市印象,无论是在产品的质感和观感上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2.2.3情境互动式情境互动式相较以上两种开发模式更加关注产品与使用者的情感互动。这种产品创新模式不仅仅要思考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还要考虑此类产品可以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产品在使用过程当中如何与用户互动?使用者是否可以通过产品获得愉悦感、满足感?这些都是这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关键问题,同样,解决好这些问题,这类产品更容易建立品牌印象,在消费者心中占领情感认同的先机。图10台北故宫博物院出品坠马髻颈枕图11坠马髻颈枕使用情境展示图10和图11共同展示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单纯从图10很难理解这款文创产品的奇思妙想。直到消费者使用这款颈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可以轻松“穿越”古今,既可以在使用产品时像普通颈枕一样减轻疲劳,还可以在不使用产品时自娱自乐、诙谐一笑。而这类产品带来的幽默感和亲和力正是现在年轻群体热衷的产品体验。由此可见,国内文创产品种类繁多,设计效果各有千秋。其中工业生产类文创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最多,受众范围最广。这类文创产品要想先声夺人、印象深刻还需避免单一的将文化符号复制运用,而要主观提取产品背后的文化基因,从形态重构的模式进行产品创新探索,获得美感与实用兼具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果在此基础上还希望获得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和喜爱,就要从情感互动的创新模式上思考如何使产品诱发使用者的情感共鸣,营造共感体验,使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获得惊喜、愉悦等情感满足。3思考“非遗”艺术特色如何在文创产品中交融转化

从我国文创产品的产品创新模式中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品首先要立足文化一词,将文化作为设计基石与灵感源泉。设计师汲取文化土壤中的养分之后,需要主观消化与创新,穿透文化表征的符号,深崛文化基因,提炼改良创新,最终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与审美需求。而这种产品开发模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物质性保护”不谋而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也是文化,而“非遗”种种仪式、表演、手工艺的载体也面临着审美断层、功能单

一、受众过小等一系列的问题。思考“非遗”艺术特色如何在文创产品中交融转化也变得愈发紧迫和重要。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开始关注“非遗”与文创产品的结合,特举以下几个案例分析“非遗”与文创产品结合的可能性。图12为李佳、袁一鸣、梁莉以南京云锦的祥云图案为灵感来源设计的香器。2009年9月,南京云锦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云锦的图案丰富、色彩绚丽,很多吉祥图案都有着美好的寓意。设计师将云锦中的“云纹”应用到香器的造型之中,表达出“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文化内涵。图13则为此三人基于道教文化,设计的现代组合餐具。2008年6月,无锡道教音乐入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道教音乐作为道教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宗教意味浓厚,较难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设计师另辟蹊径,从道教中的八卦、太极形象作为切入点,选取常见的餐具用品为有形载体,利用餐具的拆合衔接体现道教的“阴阳”变化,将无形的道教文化有形地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京剧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戏剧表演艺术,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京剧艺术特色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品种类丰富,然而大多产品都利用京剧脸谱形象复制装饰,浮于表面的图案装饰使产品易雷同、易仿制,缺少艺术特色的提炼与升华。如图14,戴晶晶为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设计的这组京剧文化创意产品,将京剧脸谱中的标准色与辅助色概括分析,提炼出“忠义红、睿智黄、骁勇蓝、刚烈黑”等脸谱常用色彩,以汉马为色彩载体,以京剧中代表人物脸谱为配色参考,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文化创意系列摆件。我国的琉璃烧制技艺于2008年6月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15所示为台湾设计品牌Yii与星巴克联手,邀请木雕、交趾陶、琉璃、细银等传统工艺家,设计出一系列有中国风韵的星巴克杯。左下角所示就是基于琉璃的艺术魅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设计的工艺主题杯。设计师从不同的材质出发,尝试让传统与现代碰撞,一只杯子也可以精妙绝伦。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既可用于喜庆饰品,点缀升平;又可作艺术宣传,表彰新风。2008年洛阳宫灯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图16所示,设计师延续了洛阳宫灯的照明功能,在结构、色彩、材质上重新组合搭配,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意趣的吊灯产品,简约大方,敦厚典雅。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的结合可以从“形、色、材、用”四个方面去思考探索。首先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基因,然后通过形态提炼、色彩提取、材质搭配、功能优化四个方面将“非遗”的艺术魅力重构,最终以形态重构或情境互动的方式,将“非遗”的有形载体的精髓自然融入文化创意产品之中。

创意文化产品 篇6

[摘 要]对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现状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总体上高于日韩,但从分行业看来,中国的贸易竞争优势集中于设计和工艺品等传统文化创意产品,新媒体等新型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也有显著提升,贸易结构有待升级和优化。日本近年来虽然处于贸易逆差,但其贸易结构合理,视听、出版物的贸易竞争力优势明显。韩国的设计和新媒体贸易竞争力较强,贸易结构渐趋合理。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1-0084-05

Abstract: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de status quo of creative products and the trade competition index, it shows that the overall trad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Chinas trad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concentrated on the design and the crafts of traditional creative and cultural product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ew media and other new typ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has been improved notably, and the trade structure needs to be upgraded and optimized.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Japan is in trade deficit, its trade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the advantage on visual products and publications is obvious. The design and new media of South Korea is much more competitive, and its trade structure is becoming reasonable.

Key words: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rade competitiveness; comparative study

一、引言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正以新兴产业的姿态高速发展着,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增加,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具市场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鉴于现有文献对文化创意产业贸易研究的不足,笔者采用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建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方法,利用UNCTAD数据库中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建立多种贸易指标,对2003—2012年中日韩三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进行实证和比较分析,以期为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现状

UNCTAD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分类为:工艺品(地毯、庆祝活动、纸制品、植物制品、纱制品、其他)、视听(电影、CD、DVD)、设计(建筑、时尚、玻璃制品、内部装饰、珠宝、玩具)、表演艺术(乐器、音乐印刷品)、新媒体(数码、视频游戏)、出版(书籍、报刊、其他)和视觉艺术(古董、绘画、摄影、雕塑、其他)[1]。这种分类方式基本涵盖了各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义,笔者为统一数据的口径,一致采用了此种分类方式。

在世界文化创意产品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同属东方文化体系的中日韩三国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见表1)。

由表1可知,2003—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额从381.8亿美元增长到1511.8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7.14%;进口额从29.91亿美元增长到141.9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3.66%,因此,中国一直是贸易顺差,是文化创意产品的输出国。日本文化创意产品出口额从38.32亿美元增长到77.2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96%;进口额从127.8亿美元增长到234.2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7.19%,因此,日本一直是贸易逆差。韩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额从39.67亿美元增加到57.6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9%;进口额从21.88亿美元增加到60.1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72%。尽管韩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三国中是最小的,但10年里韩国从文化创意产品贸易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贸易逆差逐年增大。

三、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基于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三国中最高,从2003年的17.06%上升到2012年的31.91%,提高了14.85个百分点。2003—2008年变化幅度不大,上升幅度缓慢,从2009年以后,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速度非常快,2012年已经超过30%,可见其出口规模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即使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保持正增长。日韩的文化创意产品由于出口贸易总额较小,因此国际市场占有率也较低。日本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前国际市场占有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06年达到最高,为3.14%,经济危机之后由于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下滑,2012年较2007年下降1.44个百分点。韩国与日本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接近,但总体水平低于日本,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2012年较2003年下降了0.55个百分点,同日本相同的是,2006年和2007年韩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近10年中最高,但2008年起,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二)基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比较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的TC指数最大,大都在0.8~0.9之间浮动,表现出比较强的贸易竞争力。日本贸易逆差的存在使其TC指数值较低,一直在-0.5左右,因此,文化创意产品总体的贸易竞争力比较弱。韩国的TC指数在2003—2006年之间基本保持在0.1~0.3之间,但从2007年以后TC指数变为负数,这是因韩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所致,因此,韩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是逐渐减弱的。

由表4可以看出,在工艺品上,中国和韩国表现出比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中国的TC指数从0.78上升到0.85,韩国则从0.81上升到0.82,接近于1,因此工艺品是两国的优势出口产品,日本工艺品的TC指数均小于0。在出版物上,中韩的TC指数明显高于日本,中国的TC指数从0.26上升到0.46,韩国的TC指数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日本的TC指数大多数年份都为负数,说明日本出版物贸易竞争力水平较低。

在设计上,中国的TC指数始终保持在0.9以上,日本的TC指数都在-0.55以下,韩国的TC指数自2005年起变为负数,近年来一直保持在-0.5左右。在新媒体上,中国的贸易竞争优势明显高于日韩,中国的TC指数虽然呈下降趋势,从0.92下降到0.75,但依然保持较高的贸易竞争水平,日本在新媒体上劣势较明显,近几年一直浮动在-0.5上下,可见其贸易竞争力不足。在表演艺术上,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明显高于日韩两国,中国的TC指数浮动在0.8~0.9之间,韩国的TC指数在2003—2006年大于0,但是在2007之后变为负数,并且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在视觉艺术上,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水平也明显高于日韩,贸易竞争力水平非常高。在视听上,中韩两国的TC指数均小于0,说明两国的视听贸易竞争力较弱,日本的TC指数则呈现出比较高的竞争优势,虽然2003—2006年其TC指数小于0,但从2007年开始,日本视听产品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其TC指数上升趋势迅猛,贸易竞争优势明显。

总体来看,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最强,韩国次之,日本最弱。分行业来看,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集中在工艺品、设计、视觉艺术等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上,这类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是中国一直以来的贸易强项。日韩之间的贸易竞争力差距也在逐步拉大,日本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在逐步减弱,此外,日韩与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上,中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创意产品RCA指数明显高于日本和韩国,可见中国文化创意产品总体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中国的RCA指数近10年来一直在2.5以上,说明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十分显著,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从波动趋势来看,中国在2006—2009年有小幅的下降趋势,从2010年起,RCA指数又有了回升,到2012年升至3.21,可见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比较优势是稳步增加的。而日本和韩国的RCA指数大部分年度均低于0.5,说明两国的文化创意产品比较优势不显著,贸易竞争力较弱。从RCA指数波动趋势来看,日本在2007年有小幅的升高,但随之却一直下降,韩国近10年来则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贸易竞争力逐步降低。

由表6可知,在工艺品上,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RCA指数从3.98升至4.31,贸易竞争力很强,韩国虽然RCA指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仍保持在1.25以上,而日本的RCA指数则在0.3上下浮动,贸易竞争优势不显著。在设计上,中国的RCA指数近10年来一直在3.7以上,贸易竞争比较优势非常明显,日韩则基本停留在0.5以下,尤其是韩国RCA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贸易竞争力较弱。在视觉艺术上,中国则具备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RCA指数从2.79上升至3.16,贸易竞争力非常强,而日韩的RCA指数均在0.5以下,贸易竞争力非常弱。在新媒体上,中国仍然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RCA指数基本稳定在3.0以上,日本则在0.8左右浮动,比较优势不显著,贸易竞争力很弱,韩国近几年新媒体贸易优势有所增加,已具有中度贸易竞争力水平。在视听上,日本的贸易竞争力明显高于中韩,RCA指数从0.29上升至1.75,呈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在表演艺术上,中日两国都具有非常显著的贸易竞争优势,RCA指数均在2.5以上,而韩国则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RCA指数从2.12下降到0.57,贸易竞争力已变得非常弱。在出版物上,中日韩三国的比较优势均不是太明显,RCA指数低于0.8,贸易竞争力较弱,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最显著,贸易竞争力最强,韩国和日本的RCA指数相差不大,呈现出比较弱的贸易竞争力。从分行业来看,中国在工艺品、设计、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新媒体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日本在视听上贸易竞争力非常强,在出版物上三国均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四)基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比较

产业内贸易指数也称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用来反映规模经济内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由表7可以看出,中国的GL指数很低,近10年来一直在0.2以下,说明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形成产品的单向流动,出口方式多为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日本的GL指数在0.5~0.7之间浮动,总的来说是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即在文化创意产品上,日本既有大量出口也有大量进口,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深度较大。韩国的GL指数最高,2009年为0.99,几乎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可见韩国在文化创意产品上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分工状态,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本国的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形成了双向流动。

从表8可以看出,在工艺品上,日本的GL指数明显高于中韩,中韩的GL指数近10年基本保持在0.2以下,日本的GL指数基本保持在0.5以上,贸易则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在设计上,韩国的GL指数明显高于中日,近年来一直在0.6以上,可见韩国的设计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日韩GL指数均在0.5以下,两国的设计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在视听上,中日韩三国的GL指数都比较高,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GL指数都上升得比较迅速,产业内贸易占据主导地位。在出版物上,三国的GL指数都在0.5以上,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日本在出版物上较中韩具有更高的国际分工地位。在新媒体上,中日韩三国在2007年之后GL指数均呈现上涨趋势,日韩则已经超过0.5,产业内贸易占主导,中国仍在0.5以下,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在表演艺术上,日韩的GL指数明显高于中国,在0.6~0.8之间浮动,产业内贸易占主导,中国GL指数在0.2以下。在视觉艺术上,日韩两国的GL指数要高于中国,2007年之后,两国的GL指数浮动在0.7~0.9之间,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且较中国有更高的国际水平分工地位,中国的GL指数在0.1以下,几乎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

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比较低的,大多数的产品GL指数均在0.5以下,说明产业间贸易多于产业内贸易,国内市场开发程度高于国际市场开发程度。日本文化创意产品中的表演艺术、出版物和视觉艺术的GL指数非常高,几乎完全是产业内贸易,国际市场比较成熟,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占有主导地位。韩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在产业内贸易上发展十分迅速,是中日韩三国中发展势头最好的一个国家,产业内贸易化程度比较高,国际市场成熟,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贸易竞争力显著提高。

四、结论

通过分析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现状和贸易竞争力水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十分迅速,进出口额逐年增加,贸易顺差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进出口结构不是很合理。设计、新媒体和工艺品一直占有较高的出口比重,但是包含丰富创意元素和创新思维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仍然比较低。

第二,日本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强,贸易进出口额逐年增加,贸易结构比较合理,但贸易逆差趋势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视听、出版物和表演艺术等,注重产业链的衔接和加深,在亚洲地区的贸易竞争力处于优势地位。

第三,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政策,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步开拓国际市场,虽然从贸易顺差变为逆差,但贸易结构渐趋合理化,设计、新媒体和工艺品的发展最迅速,贸易竞争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周经,刘厚俊.世界文化创意产品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内贸易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2(6):16-20.

曲国明.中美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12(3):79-89.

王巍.中日韩三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51-53.

高长春,李智睿,严霜天.日本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2(3):53-59.

高长春,李红,章超斌.中日韩创意产品贸易发展及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价格月刊,2012(11):79-82.

河南博物院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研究 篇7

一、前言

博物馆作为一段社会历史演变、一片地域文化发展的缩影, 是展现地域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树立区域形象的重要窗口。随着人们教育观念和娱乐需求的变化, 博物馆的功能经历了从以收藏为主、到以教育为主、再到以体验为主的变迁。博物馆出售的文化产品, 因其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知识内涵和纪念意义, 逐步成为博物馆参观者获得精神体验的重要方式。同时, 博物馆商店也成为博物馆顺应时代潮流、延伸教育功能、提高其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1955年, 博物馆商店协会总部在美国丹佛市建立。半个世纪以来, 博物馆商店从最初的贩售柜台, 逐渐成为今天的博物馆事业的衍生品, 文化产业领域的主角。西方国家对于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认知一直领先于我国, 例如法国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等, 都是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先行者, 呈现出较为成熟的发展现状。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能够将文化创意与博物馆文化产品成功融合的博物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台湾地区, 内陆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作为河南省博物馆事业的领头雁, 河南博物院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经历了从无到有, 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国家文物局博物馆馆长座谈会上, 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提出:博物馆的管理者要懂得并充分利用各种有效传播工具和手段, 增强文化产品表现力、吸引力、影响力。而近些年来, 河南博物院也通过举办丰富的展览、设计大赛, 开展公益讲座、亲子活动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吸引参观者近距离参与到博物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之中。在2011-2012年间, 河南博物院连续举办了两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 以比赛的形式向全社会征集文化创意产品。由此不难看出, 河南博物院正以积极的姿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因此, 笔者试以河南博物院为研究对象, 从文化产品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情况对比入手, 分析并总结出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新思路, 以期对其文化产品开发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启发。

二、博物馆文化产品概念阐释

关于“文化产品”的定义, 在学术界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例如, 学者赵淼认为:“文化产品”就是文化产业活动所提供的产品, 可分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两大类。“文化商品”指那些能够传达生活理念、表现生活方式的消费品, 具有传递信息或娱乐的作用, 有助于建立集体认同感, 并能影响文化实践活动。文化商品主要以有偿形式提供。“文化服务”不包括其服务所提供的物质形态, 只包括艺术表演或其它文化活动, 以及为提供和保存文化信息而进行的活动 (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机构的活动) [1]。

学者王志标认为:按照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的定义, “文化产品”包括了“文化商品”与“文化服务”。“文化商品”一般是指那些传递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生活消费品;“文化服务”是那些旨在满足文化兴趣或需要的活动[2]。

学者李东华则认为, “文化产品”是指由文化人和文化行业生产出来的含有文化性、艺术性或文化含量高的文化载体和服务[3]。

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虽有差别, 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认为“文化产品”包含“文化商品” (或载体) 和“文化服务”。根据笔者查询到的资料, 很多研究者将“文化产品”、“文化商品”、“文化创意产品”等概念混淆起来, 没有清晰的解释。综合国内外的概念定义, 笔者认为相比较而言张子康先生给出的定义更为精准:

文化产业 (cultural industries) 是指将本质上无形的但是具有文化性和创造性内容的原创、制作和商品化结合在一起的产业。这些内容一般受版权保护, 并可以采取产品或服务的形式。文化产业通常包括印刷、出版、多媒体、视听、音像制品以及手工艺品和设计。

文化产品 (cultural goods) 是指表达理念、象征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们传达信息或提供娱乐, 保持并有助于构建群体身份, 而且影响文化实践。它们是个人或集体创造的结果。

文化服务 (cultural service) 包括一整套针对文化实践的措施和支持设施, 由政府、私人、准公共机构或公司提供给社会。这些服务包括诸如表演和文化活动的推广活动, 以及文化信息及其保存 (图书馆、文献中心和博物馆) 。文化服务可以免费提供或者基于一定的商业基础。

文化产物 (cultural products) 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总称[4]。

也就是说在“文化产业”这一体系下生产创造出的产物为“文化产物”, “文化产物”又包含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两种形式。博物馆文化产品就是在博物馆体系下, 创造出来的蕴含该馆文化特性、文化内涵, 具有象征性和代表性, 能够传达理念和象征性的创意商品。且与一般的商品不同, 博物馆商品是一种文化创意产品, “既有经济属性, 又有文化属性”[5]。

三、河南博物院文化产品发展现状

河南博物院文化产品商店的名称为河南博物院社会服务中心, 是河南博物院的直属部门, 专营中国古代文物的仿制艺术品、文学学术书刊、民间民俗工艺品、文化旅游纪念品等。其负责开发、设计、经营具有河南博物院特色的博物馆文化产品[6]。商店设在一楼大厅出口, 分为图书音像区和纪念品区。目前河南博物院主要销售的文化产品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 出版物类

博物馆出版物主要是一些该博物馆学术资料, 这些资料旨在公布、宣传博物馆的发展理念及其研究成果, 有书籍、期刊、博物馆导览手册, 也包括展览的画册、明信片和光盘等。例如《河南博物院》、《河南文化遗产》、《河南古代陶塑艺术》等专著, 既对博物院进行了宣传, 也对公众进行了知识教育。

(二) 典藏复仿品类

典藏复仿品主要是高精度复制、仿制的典藏艺术品, 是属于较为传统的博物馆文化产品, 也是博物馆文化产品中价格较高的产品。这类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高相似度地复制原件, 从研究和观摩的角度来说, 其清晰度和观赏性有时会胜于原作, 可以满足经济条件较优的参观者或收藏家将“文物带回家”的愿望。例如河南博物院在重庆建市十周年纪念活动中赠予重庆的“莲鹤方壶”, 这尊仿制工艺品与原作高度相似, 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三) 创意纪念品类

创意纪念品主要是源于馆藏文物元素和博物馆文化主题, 提取经典馆藏文物为创意设计元素, 运用设计手段创造的创意产品。此类产品多具有较强的主题性, 种类繁复, 它的价位可分为不同的档次, 从而满足不同参观者的消费需求, 因而是最接近一般商品的文化产品。河南博物院举办的两届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 获奖作品也主要围绕此类产品。例如:创意回形针、太极情侣套杯等。

(四) 民间工艺品类

民间工艺品一般与博物馆没有直接的关系, 多是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品。但是该类产品代表了博物馆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 能够使参观者从情感上更加贴近博物馆。例如河南博物院销售的“洛阳三彩”, 艺术家郭爱和先生将传统三彩技艺结合现代元素, 创造出的精美工艺品。

四、河南博物院文化产品定位分析

博物馆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族群是来馆参观的民众, 博物馆大量的文物藏品调动了参观者学习和欣赏文化艺术的热情, 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在欣赏之余希望能够有效保留这份珍贵的记忆。此时, 博物馆文化产品成为拉近展品与参观者距离的桥梁, 不仅可以满足参观者的内心需求, 也是将馆藏展品价值最大化延伸的极佳方式。因此, 博物馆产品在开发、设定与引进时, 必须从消费族群和价格分层两方面来全面考虑。

(一) 目标消费族群定位 (以年龄层划分) :

a.儿童族群, 即年龄在5到15岁之间的少儿。这类消费者多在亲人陪同下参观, 不具有一定的购买能力。针对此类人群, 博物馆可开发儿童读物、玩具或文具类价格较低的产品。

b.青少年族群, 即年龄在15到25岁之间的高中生和大学生。这类消费者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好奇心, 喜好追赶潮流。但是他们尚处于学生阶段, 经济不独立, 具有较低的购买能力。针对此类人群, 博物馆应正确引导其消费方式, 开发具有特色的新潮物品或创意文具。

c.青年族群, 即年龄在25到40岁之间的上班族。此类人群已经步入社会, 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 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 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针对此类人群, 博物馆应开发出高质量的时尚家居用品、实用的办公产品或价格适中的工艺品。

d.中老年族群, 即年龄在40到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此类人群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 喜好收藏, 对于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记忆, 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针对此类人群, 博物馆应开发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籍、字画或工艺品。

(二) 价格定位

在2007年的河南博物院建馆80周年庆典“博物馆与公共文化服务”馆长论坛中, 院长张文军就提到博物馆文化产品要具有多样性, 文化产品应该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 要大力发展与精品文物陈列相配套的文化产品。因此, 博物馆在开发文化产品时, 就要考虑到不同消费族群的购买能力, 价格定位尽量满足不同族群的消费需求, 从而提升博物馆商店的经济效益, 扩大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宣传功能和延展性教育功能。

五、河南博物院文化产品创意开发对策

(一) 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可借鉴模式

a.Mo MA-T he M useu m of M od ern Art (Mo MA现代艺术博物馆)

Mo MA是美国最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 是最早开发博物馆文化产品并取得不俗业绩的博物馆之一。而纽约Mo MA S h o p的名气丝毫不低于M o M A本身, 除了在纽约有一栋与Mo MA相邻的卖店外, Mo MA Shop在东京也开设有分店, 甚至在规模上比主店还要大。根据Mo MA2006年运营收入表显示, 其附属产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35.5%, 可见副业在Mo MA被得到了足够的重视[7]。

Mo MA在线商店的文化产品分类繁多, 有新品上架、畅销品/书、书籍和媒体、家具照明、家用配件、厨房和桌上用品、海报和印刷品、文案用具、珠宝和手表、个人配件、游戏和儿童用品、特价、相关展览产品、Mo MA设计藏品和Mo MA独家商品等15类产品, 既有便宜的大众化商品, 可以取得广泛的宣传效果;也有独特的限量商品, 给人们“独此一家”的珍贵感受。同时Mo MA的文化产品具有明确的定位, 具备较高的文化品质和专业质量, 这些都是河南博物馆开发博物馆文化产品值得借鉴的地方。

b.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成立创意园区基础上, 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育成中心, 引入文化企业, 立足于将故宫丰富的文物藏品和文化组员开发成文化产品。入住企业须进行为期半年培训, 在充分欣赏、感受馆藏文物, 深入了解、感知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相关传说的基础上, 进行相关产品的创造性设计, 打造出适合现代人文化欣赏习惯和文化消费需要的产品[8]。

2000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发布“Old Is New”为口号的宣传片, 后又以“形塑典藏新活力, 创造故宫新价值”为营运导向, 并以“专业化”、“产业化”、“科技化”、“年轻化”及“打造为世界级观光景点”为营运方针,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创造了颇为可观的文化创意产值。以2010年营业收入为例, 台北故宫博物院主要收入逾新台币10亿元, 其中礼品部营业收入就达64763万元[9]。

在产品开发上, 台北故宫博物院每年三次公开征求台湾优良厂商提供设计提案, 并以比赛征件的形式征求优秀的创新设计。但所有产品开发都有一个前提, 要充分了解馆藏文物的相关知识, 增进设计者对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内涵及创意化潜力的理解后, 再进行创意设计。

(二) 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理念

从Mo MA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成功开发文化产品的经验中, 我们可以看出来, 一件好的文化产品不仅要具备一般纪念品的审美性、功能性等商品属性,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文化属性, 要拥有更含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彩巧妙的设计。笔者根据台湾林荣泰教授提出的“4C”文化创意设计观, 即文化 (cultural) 、精选 (collective) 、愉悦 (cheerful) 、创意 (creative) , 总结出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一般要具有以下理念:

a.设计要从藏品的文化内涵出发, 以文化为根。博物馆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确定了产品设计必须根植于其文化内涵。作为博物馆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桥梁, 博物馆文化产品要能够有效传播本馆文化, 延伸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b.设计要精确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能体现产品个性。博物馆是某一地区的文化、文明的集中展现地, 因此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只有找准了能代表博物馆形象的符号, 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展示其“灵魂”的产品。

c.设计要深入挖掘馆藏元素的背后故事, 能使参观者产生共鸣。每件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或传说。将藏品的故事赋予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又传递给参观者某种情境或感觉, 拉近与参观者的距离,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d.设计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要以人为本。通过新颖的、有创造力的理念将传统的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意以及智慧相结合, 开发出既能展现文化魅力又能为消费者所喜爱的博物馆文化产品。

(三) 河南博物院文化产品开发步骤

a.文化元素的初识阶段, 提取有意义的文化符号。

将馆藏文物资料、文化元素的外在符号和内在含义做深入分析归类, 建立一个文化对象的“属性档案”, 包括外在层次 (形状、颜色、纹样、质地) 、中间层次 (功能、结构) 、内在层次 (文化内涵, 背景故事) 。

b.文化产品设计的实践阶段, 用创意设计转化符号。

设计者要分析文化对象的“属性档案”, 面对如今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和消费形态, 通过将文化对象与当代产品的交叉观察、比较、分析, 寻找适合该文化对象的演绎方式、风格定位、材质等, 并进行方案的草绘。

c.文化产品开发的实施阶段, 用不同载体转化草案。

将方案草绘以二维或三维等不同的载体表示出来, 可就同一文化对象开发出一系列不同的产品。

d.文化产品的评估阶段, 确定产品不背离文化对象的中心内涵。

文化产品开发完毕后, 要有具备扎实研究水平与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对其进行评估, 并使设计者与教育专家和博物馆商店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确定其是否把握住文化产品教育功能的同时, 还要考察其产品是否具有趣味性, 从而符合参观者的审美期待。

六、结语

现代的博物馆在经历长期的发展之后, 其社会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已被大众重新认识, 博物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职能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博物馆商店以“以文养文”的作法被大众接受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博物馆文化产品粗糙、雷同、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面对这种现状, 博物馆如何革新其文化产品的开发理念, 如何立足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 开发出本馆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琳.博物馆卖店的艺术衍生品开发思考.新视觉艺术, 2011 (06)

[2]臧秀清, 游涛.文化产品:特征与属性的再认识.探索, 2011 (05)

[3]河南博物院研究部.河南博物院80周年庆典“博物馆与公共文化服务”馆长论坛 (摘要) .中国文物报, 2007.12.21.008版

[4]卢梦梦.博物馆创意性文化产品的开发研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D].南京艺术学院, 2012 (04)

谈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 篇8

(一) 扩大博物馆的文化传播。

博物馆有着丰富的藏品档案资源和高度的文化典藏价值, 以实物展览为主的传播方式, 由于场地的局限性、传播信息的深度和广度的限制, 一些无法亲临现场参观的人, 感受不到文物藏品带给他们的熏陶。一般来说,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大都来源于馆藏档案, 产品承载着一系列的历史文化信息, 当参观者购买了文化创意产品, 相当于把“博物馆带回了家”, 也将文化创意产品所蕴含的历史、科学、文化信息传播了出去, 使文化传播在馆外延伸, 使传播者的范围不断扩大, 无形中搭建了大众与博物馆的桥梁, 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又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影响力。

(二) 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

博物馆以教育为目的服务于大众, 教育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博物馆可以开发一些平面类印刷品、电子出版品, 不仅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资料, 而且还可以为普通大众提供文化、艺术、历史等普及读物, 有效地传播博物馆藏品、展览信息, 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出版的针对其馆藏精品藏品光盘, 让观众即使未能到现场, 也能领略到工美馆内的木雕、瓷器、织绣、机绣、编织、竹刻等六大系列工艺精品, 可以浏览曾举办过的专题展览, 使观众在最有效的时间里了解工美馆文物藏品的精髓。

(三) 推进博物馆文物藏品资源的深度开发。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以馆藏文物藏品为素材, 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藏品, 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 文化创意产品就是博物馆对馆藏资源的深度挖掘、利用, 选择合适开发的文物藏品资源, 将原始的静止的博物馆文物藏品转变为一种富有活力的产品。同时,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也会促使博物馆更加注意收集、征集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各类文物藏品。

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资源

(一) 挖掘博物馆馆藏特色。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应该立足博物馆的珍贵档案, 档案的丰富内涵和馆藏资源的特色是文化创意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独特标志, 选择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才能够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及文化内涵。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之杭州中国扇博物馆, 扇子是其最富有特色的收藏类别, 根据扇馆藏苗绣剖丝团扇为原型, 通过对于扇子本身寓意的分析, 通过花纹提取和精炼, 结合时下流行的波普和线性, 研发了苗家祥瑞笔记本、文件夹、冰箱贴开瓶器、吉祥红包一系列文创衍生品

(二) 配合展览主题开发。

博物馆可依据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开发文创产品。一些临时展览, 都是特定时间内的短期展览, 观众参观完后, 所留存的记忆也是短暂的。而开发与临时展览相配套文化创意产品, 不仅可以延伸与保留了关于展览和展览档案的记忆, 同时也可以普及和传播展览的相关知识。

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为配合“小技艺大世界——浙江省泥塑展”, 选取了临展中生动形象的泥塑展品, 分别运用到不同的载体之上, 共开发了立体便签夹、花梨木书签、荷叶娃娃三款文创衍生品。

(三) 依托地域文化、遗址文化资源开发。

我国不同地域所呈现的文化是大不相同的, 如中原文化, 徽文化、吴越文化等等, 博物馆与地域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每个博物馆的建立都能够体现该地区的地域文化, 在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有价值的遗存、载体都将会成为博物馆的收藏品。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坐落在京杭大运河 (杭州段) 拱宸桥南端, 依托大运河文化, 以拱宸桥为标志, 开发了一系列列共9种运河风景系列文化礼品, 包括明信片、便签本、书签、笔袋、彩胶带、名片盒、美甲套装、剪纸、烙画。

有些博物馆是依托文化遗址而建立的, 这些遗址具有文化象征意义, 代表着所在地区、城市的文化形象。其所拥有的文化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博物馆也可以依托这些进行开发。

三、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要素

(一) 注重文化内涵与时代化相结合。

馆藏档案内在的文化传承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根本生命力, 这也是每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差异化的前提。只有找准博物馆的文化特色, 才能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还要符合当下这一时代消费主力军的文化思想需求, 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式, 并与时代观念紧密结合的文化创意产品才能被消费者广泛接受。

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之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根据馆藏档案, 设计开发的趣味性“剑上江湖”游戏攻略手册和10张 (套) 的“召唤神剑”游戏卡, 就是充分利用馆藏品与现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游戏内容相结合, 提取相关展品图案或形体等元素而设计的文创产品。

(二) 现代审美与实用功能相结合。

文化创意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 美观性相比较其他商品来说更为重要。文创产品的设计、造型、色彩、工艺、材质等方面应该在最大限度的尊重文物的前提下, 能够通过视觉感官给予观众以美的感受。如上海博物馆开发的青釉褐彩羊变形颈枕, 造型源自于馆藏瓷器青釉褐彩羊, 将羊角、胡须和四足进行了卡通化设计。颜色时尚, 造型可爱, 为大众所追捧。

“艺术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 把大众的需求作为产品设计本身最主要的思考对象, 以实现博物馆藏品资源转化为具体实物的价值所在。可以开发诸如生活小物、3C产品、服装首饰、家具用品、文具等等。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根据馆藏档案, 开发的便签本、磁性书签、文件夹、名片盒、钥匙套装、书灯、小瓷盘等文创产品, 多是实用性与创新性、美观性兼具的生活用品。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不再是漂亮的摆设, 而是具有多种实用功能。

(三) 做好市场调研, 以实际需求为导向。

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 了解观众、熟悉观众、满足观众需求, 这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导向。为此, 在开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之前进行科学的市场调研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基础。可采用大样本问卷法, 对观众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购买倾向、购买目的、可接受价位、对现有文创产品的看法及购买过的印象最深的文创产品等进行分析, 获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准确数据, 为后续的产品开发指导方向, 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环境下, 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 博物馆有着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 要做好文化遗产资源的再挖掘、再利用, 开发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产品, 建立起双方沟通的新纽带, 促进博物馆文化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是以博物馆藏品资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历史意涵为元素, 通过创意设计开发的具有文化性、创意性、教育性的产品。透过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 能够让大众了解馆藏品的精神内涵, 延续文物藏品的生命力, 促进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

参考文献

[1]王贞.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J].中国档案, 2015 (1) .

[2]王敏.开拓创新之道—论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J].云南档案, 2014 (5) .

创意文化产品 篇9

世界屋脊, 人间净土, 香格里拉……西藏拥有诸多独具魅力的动人之处, 其雄壮的自然地理景观、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虔诚的宗教信仰、众多的民间艺人以及特色手工制品驰名中外。然而, 尽管拥有诸多自然与人文资源, 西藏仍被世人贴上了“神秘”的标签, 许多人对西藏之美的了解多是雾里看花, 对西藏文化的认知存在差异性, 并不能对各种西藏传统文化的共通精髓进行把握, 西藏的文化产业也因此未能为经济发展做出显著的贡献。

客观地来说, 上述这些现象与西藏地域的封闭性和思想的保守性具有很大的关联。这些客观原因在短时间内无法轻易改变, 但西藏的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具有迫切性, 绝不可能因此而被拖延。那么, 绕开这些客观障碍, 通过文化产品成概念地、系统地对西藏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并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许就是一条捷径。

想要通过文化作品对西藏进行宣传, 就必须制作成功的、深入人心的文化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文化作品的灵魂与精髓———在精神和情感上给人以触动, 带来或愉悦、或哀伤、或紧张刺激、或轻松舒畅、或理性认知、或感性代入的共鸣。这些共鸣可以有多种承载形式, 比如文学作品、戏剧、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然而, 文学作品与戏剧通常比较深刻, 受限于大多数消费者认知能力与认知意愿有限, 按照传统形式推广西藏传统文化并不合适。电视剧与电影通常投资巨大, 成本较高, 对西藏自治区来说可能压力较大, 亦并不合适。而动漫作品由于其画面感强, 表达形式开放, 受拘束较少, 简单、直接, 但也丰富、多变, 所以更易于传递并激发精神和情感的触动, 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接受, 相较于文学作品、戏剧、电视剧、电影等形式拥有更广的受众范围, 而且其拍摄成本相较于电视剧和电影也是很低的。所以, 优先选择动漫作品作为传播西藏文化的形式具有合理性。

同时, 大力开发西藏动漫作品, 发展动漫创意产业也具有有利因素。2014年《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 (2014) 》指出, 我国动漫产值从“十五”期末到“十一五”期末年均增长率超30%, 2014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粗略估计达到1, 000亿元。在政策领域, 国家《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文产发[2014]28号) 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 基本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而西藏自治区政府为发掘地区民俗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潜力, 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 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本自治区动漫企业的生根发芽, 增加本自治区就业, 于2013年投入并落实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约1.4亿元, 并力促本区数字动画技术的引进与发展, 建设有西藏特色的动漫产业园区。西藏动漫创意产业起步较晚, 基础较弱, 但是在中央政府与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拥有充足的机遇、广阔的市场与乐观的发展前景, 这些都可以为西藏动漫企业的发展减轻后顾之忧。因此, 借助开发、出售优质的特色动漫作品及其周边产品, 实现西藏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 进而带动西藏整体经济的发展拥有光明的前途。

要发展西藏的动漫创意产业, 开发优质的特色动漫作品, 加强标志性, 就不得不关注以下问题:1、可供西藏动漫作品开发的民族文化元素等资源的特性与存续状态如何;2、如何利用民族文化元素等资源开发动漫作品;3、西藏动漫作品应传递怎样的体验及其创新定位是什么。

二、西藏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知识特性和形态转换

(一) 西藏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知识特性。

西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 而这些民族文化元素往往是无形的知识性资源。他们同许多其他种类的资源在初始状态上相似, 普遍是或隐性, 或存量的资源, 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另外, 许多文化作品虽然是显性可见的, 但由于消费者文化背景各不相同, 并不能对西藏传统文化实现较为一致的认知, 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与消费者的现实生活的不切合被突显, 西藏传统文化也显得遥不可及。而动漫创意的手段可以帮助这些知识资源深入挖掘, 转变形态, 促进共性的客观认知的传播, 并以较低的成本增加产品类型, 实现创新, 获取更广阔的市场。

动漫创意产业以知识资源为支柱, 在积累与创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创意、现代技术与知识管理的手段, 可以使隐性存量资源转化为显性增量资源。鉴于此, 本文从知识资源特性 (显性/隐性) 和存续状态 (存量/增量) 两个维度划分地域民族文化元素, 借鉴野中郁次郎提出的关于知识管理的知识转换与知识螺旋模型理论来构架分析所需的体系与框架, 寻找含有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等知识资源的动漫作品的着力点与应有的定位, 进而探索西藏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方式。

在管理实践中, 经常借助一定的分析视角来将组织概念式地分解为单一活动原子层次。这种概念化分解促使流程解构为一系列活动和任务, 而后者将有效帮助我们定位相关知识在组织当中所处的位置。据此, 我们也可以将西藏文化产业环节中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知识资源在知识特性维度和知识存续状态中划分为四类:1、隐性存量知识资源, 个人也将它们称为“经验资源”, 是指不易于实体化显现、不易于语言表达描述的知识型经验和技艺, 如从事手工艺、说唱、音乐、舞蹈和宗教等方面的工作者的个人技艺、经验和体会;2、隐性增量知识资源, 个人也将它们称为“机会资源”, 是指不易于实体化体现、不易于语言表达描述的创意性元素植入, 如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学徒个人学习心得, 西藏本地学生学习的动漫制作技术、编剧、导演、绘画、配音等技能, 新的创意, 新的市场空间等;3、显性增量知识资源, 个人也将它们称为“产品资源”, 是指易于清晰地体现、被人认知的新生文化成果, 比如国家、自治区出台的鼓励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 以及创作的动漫产品 (较为知名的如《小卓玛》) ;4、显性增量知识资源, 个人也将它们称为“深化资源”, 是指易于清晰地体现、被人认知的已有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各种传统演艺节目与品牌节庆会展, 锅庄、《喜马拉雅》、《珠峰彩虹》以及藏历新年也是突出代表。 (图1)

(二) 对西藏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知识管理和形态转换机制。

我们从知识特性与知识存续状态两个维度对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基本类别的划分, 目的在于探讨运用不同形态和表现方式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形成动漫创意产品时, 存在怎样的转化生成机制、过程路径以及可能存在的阻碍。而由以上分析与归类不难看出, 西藏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在形式上是以存量资源为主的, 使用方式上是比较依赖于单一的原生创意与初级产品的,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是薄弱的。要转变这些知识资源的形态与现状, 不断催生新的动漫作品, 发展动漫产业, 就势必要对知识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 以知识资源的转换与知识资源螺旋的观点来认知与利用这些资源。

在认同人类知识是通过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之间的社会化相互作用而创造和扩展出来的这一假设的基础上, 为了更好地利用所划分的各类知识资源, 我们不妨借鉴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换理论与知识螺旋模型理论, 构建动漫创意产业的知识资源利用螺旋模型。

从目前来看, 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等资源在知识资源形态的转换上, 存在着四个模式: (1) 由隐性存量知识资源到隐性增量知识资源, 个人称之为“学习”; (2) 由隐性增量知识资源到显性增量知识资源, 个人称之为“创造”; (3) 由显性增量知识资源到显性存量知识资源, 个人称之为“整合”; (4) 由显性存量知识资源到隐性存量知识资源, 个人称之为“迁移”。 (图2)

“学习”是分享体验, 并由此创造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隐性存量知识资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获得隐性知识的关键是体验。西藏的传统民族文化有许多是隐性存量知识资源, 并不被书面文字系统地记录,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父对徒弟日复一日的传授, 要想把握这些地域民族文化元素, 就需要西藏本地动漫产业工作者通过细心学习并体验西藏传统民族文化, 感悟藏族传统文化创作的内涵与方式, 更多地发掘民族文化元素的本源精髓, 为动漫作品的创作提供充分的知识积累。

“创造”是将隐性增量知识资源形象化的过程。它采用比喻、类比、概念、假设或模型等形式将隐性知识资源显性化, 是知识资源创造的精髓。在这一环节中, 学习、感悟西藏传统文化与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的工作者需将地域民族文化元素中隐含的精髓与个人感悟概念化地表达出来, 提炼动漫创作的来源素材, 而动漫企业可以积极借助中央政府与自治区政府推动文化产业与动漫产业基地建设的有力政策, 充分运用动漫创作后备人才资源, 使用先进的数字动画技术, 加之现代的制作工作, 将提炼后的地域民族文化精髓开发为令人耳目一新又贴合大众的动漫形象、故事以及最终的动漫作品。

“整合”是将各种概念综合为知识资源体系的过程。通过对显性知识资源的整理、增添、结合和分类等方式, 重新构造既有信息, 可以催生新的知识资源。通过整合, 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的概念化表示更进一步, 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企业的高层、中层和基层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知识资源的概念认知有所区别又统一于同一个宏观概念下, 对动漫企业知识资源的使用既具体又互相联系, 使既已创造的动漫作品及其形象、画面与故事等成为一个整体, 产生了完整的动漫作品资源与动漫周边资源, 成为动漫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典。在这个方面, 漫威漫画公司的经验引人注目, 它将旗下的众多精品漫画英雄人物通过整合, 荟萃于《复仇者联盟》这一作品, 漫画和由此衍生的电影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迁移”是使显性知识资源被吸入隐性知识资源的过程, 这个过程与“做中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扩大实体体验的范围是“迁移”的关键。在既有动漫作品开发与知识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自身的甚至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不足之处的教训以及成熟的知识资源管理方式都得到了充分思考, 形成无形的精华, 而通过对开发团队不同分工的成员的培育与知识的分享, 使他们也都在锻炼之中获取了经验与熟练的技能, 这也推动了企业新的知识资源的产生。

这时, 通过知识资源形式的转化, 一个知识资源管理的周期便完成了, 然而对于任何一个正在上进与渴望上进的动漫企业来说, 知识资源即是其发展的命脉所在, 对知识资源的利用应该是呈螺旋形上升态势的。处于“迁移”模式的动漫企业在到达“经验资源”的节点之后, 掌握着大量的知识资源, 这些知识资源不断向新的领域溢出, 并且其成员在知识经验积累、自我领悟及相互的思维碰撞之后又迸发出了新的创意, 企业在这时恰好又走到了由掌握隐性存量知识资源向获取隐性增量知识资源转换的“学习”模式环节, 再次对知识资源不断深入地开发利用, 推动新的知识资源转换形态, 为动漫作品的创作与利用提供支持。如此这般, 不断反复, 企业的知识资源容器不断扩大“容积”, 动漫作品的形象、故事、内容和体系不断丰富, 创作的空间愈加广泛, 动漫企业知识资源的利用螺旋模型便彻底形成了。

三、西藏动漫创意产品中知识资源的再定位

动漫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 不同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 它并不将外在的商品、服务置于核心环节, 动漫创意企业只是以服务为舞台, 以商品为道具, 它所关注的是顾客个人在形体、情绪和知识上参与的所得, 它环绕着消费者, 努力创造值得他们回忆的活动, 给予他们内在的体验。在这样的体验经济中, 如果没有环绕吸引人的主题, 从而设计独特的体验, 让消费者觉得值得为这种体验付费, 也就不会带来动漫产业的长尾效应。

当动漫企业在思考如何带来符合大多数消费者喜好的体验时, 就不得不关注消费者本身能够接受什么样的体验这一问题。杰克·特劳特与史蒂夫·瑞维金在《新定位》一书中总结消费者心智模式时提出的几点尤为值得关注: (1) 受限于消费者本人的知识背景、经验、好恶与情绪, 消费者不可能完美接受企业所提供的所有信息; (2) 简单明了的信息节省了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时间, 相比繁复的信息更加受消费者喜欢; (3) 先入为主的心理在消费者中比较普遍, 他们对品牌的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难转变; (4) 品牌同时涉足多个领域与在不同领域中诉求点可能发生的变化, 使消费者的心智容易失去焦点。可见, 如果动漫企业自身定位不明, 就很难解决消费者心智中的这些难点, 也难以提供符合客户价值主张的体验。同时, 以知识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 隐性存量知识资源只能给消费者一个对西藏文化的朦胧印象, 往往是抽象的, 并不具体, 对西藏动漫创意产业的规模与质量的提升是不利的。西藏动漫产业要摆脱不利的边缘地位, 建立良性的知识资源利用螺旋, 当务之急就是要对固有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知识资源升级再定位, 形成有利于西藏动漫企业自身发展的定位。

(一) 对不同类型知识资源的定位。

西藏的隐性存量知识资源包含了丰富的技艺、经验及其他各种人文环境, 对自治区外消费者来说是新奇又神秘的, 其定位的核心是实现这些资源的文化背景融合于大多数消费者的生活背景, 将原生的背景文化赋予新生的形象, 在融合中传播主流价值观, 适于大众接受, 增强彼此的了解乃至认同。

对于隐性增量知识资源来说, 数字动画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学习与运用是关键的定位。众所周知, 科技的进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而动漫创意产业新兴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动漫作品更加逼真, 使消费者体验的层次得到提高, 自身的附加值也能随之增加。

新的动漫形象、作品意味着显性增量知识资源的诞生, 这些资源若能被广泛地应用, 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成为西藏对外宣传的“名片”, 则将形成长尾效应, 为动漫企业持续带来盈利。除传统市场外, 进军新兴的市场空间也能取得突出的成效, 比如在由政府主导的对外宣传中, 于产品广告、公益广告与会展吉祥物中加入动漫形象, 既增强了宣传的亲和力, 又提高了动漫作品的知名度, 获取了更广阔的市场。

丰富的民俗文化构成了西藏的显性存量知识资源, 对于曾到西藏旅游过或曾观赏、参与过此类民俗文化项目的消费者来说, 这些经历已成为其个人的美好回忆。通过有力、准确的内容宣传与动漫作品对西藏民俗文化的提炼, 能使西藏的民俗文化项目的标志性更加明显, 更有利于勾起消费者对其自身经历的回忆并引起共鸣。

(二) 对动漫作品完成定位的步骤。

鲁健华认为:“定位理论”的核心应是“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即以“打造品牌”为中心, 以“竞争导向”和“消费者心智”为基本点。在这一基础上, 我们可以分析对产品的定位。基于杰克·特劳特对品牌定位步骤的观点, 个人认为对动漫企业的定位可以分为四步: (1) 切合动漫行业的大环境:动漫企业不可能在真空中建立区隔, 而行业内的其他竞争者们都有着各自的概念, 这就是动漫行业的大环境, 不可脱离; (2) 寻找区隔概念:在分析动漫行业大环境之后, 动漫企业必须寻找符合企业自身的概念, 使自己与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形成较为鲜明的区别; (3) 找到支撑点:在对区隔概念的构想完成后, 动漫企业还要找到其区隔概念的支撑点, 使其令人信服; (4) 对区隔概念的广告宣传与应用:区隔概念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定位工作的完成, 只有通过广告宣传才能在广大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本企业及其作品、品牌的一席之地, 同时在应用中最终建立自己的定位。

在第一步中, 西藏的动漫企业应该从战略上做好长远的规划, 为建立自身的品牌持之以恒, 学习国外诸多知名动漫企业, 建立强大的品牌, 而不是如国内许多的动漫企业及工作室一样, 只是为了获取政府对动漫产业的资金支持与补贴而创作一部动漫作品, 创作之中极尽敷衍之能事, 创作之后不闻不问, 将开发出来的故事以及形象彻底抛弃, 直至无人问津、销声匿迹。同时, 在建立西藏动漫产业园区的过程中, 政府与组织者也应注意在保持园区内充分竞争的同时做好“分工”, 使动漫创作企业与其上游的创意咨询公司和下游的广告传媒公司形成协同, 共同打造动漫品牌。

在第二步中, 西藏的动漫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应注意有所区别, 特别注意要区别于美式动漫与日式动漫, 扬长避短, 立足藏族的民族文化元素, 充分表现具有西藏特色的自然地理与人文风情, 做西藏人自己的动漫。

在第三步中, 西藏的动漫企业要保证动漫作品中西藏民族文化的特色, 不妨充分运用本区的创作人才与团队以及作为文艺顾问的知名学者, 保证创作团队的人文素养。同时, 还要注意消费者认知与动漫作品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平衡, 传播主流价值观, 寻求广泛认同, 因为创作的动漫作品要向外传播, 就不能超越自治区外观众的认知能力, 在表达形式上通俗易懂十分重要。

在第四步中, 西藏动漫企业要迅速在产品制作中贯彻自己的特色, 在传播活动中也要努力去表现自身的区隔概念, 运用广告保护自己的品牌并“猎取”新的观众。除传统广告宣传形式以外, 西藏动漫企业可以积极运用新兴传媒形式, 比如运用手机端APP的开发与广告植入以及网络发布动画视频短片进行宣传, 这样的宣传成本比较低, 宣传灵活性较强, 而由于如今智能手机用户与网民人数众多也能取得不俗的宣传效果。西藏动漫企业也要注意宣传的范围, 外向型的经济一般都拥有广阔的市场, 自治区以外消费者对西藏的印象普遍是“神圣的净土”而充满向往, 那么投其所好, 向自治区外甚至国外做出积极的宣传推广, 进而获取新的市场, 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传播。在消费者对西藏动漫企业及其作品的特色概念理解加深并投入自身心智于其中的过程中, 企业精心打造的区隔概念便基本建立了。

当然, 只有充裕的资金支持, 才能有足够的财力完成定位中的一系列工作, 把动漫作品概念植入消费者心智, 也不会被外来资金把控而最终“为他人做嫁衣”, 进而去争取或保护自身在行业内的地位。在这一层面, 自治区政府的作为十分重要, 既要在资金、政策上对本区的动漫企业给予支持, 又要注意保护这些动漫企业, 在市场化的融资之中不被夺取主导权。

完成以上步骤, 西藏动漫企业及其产品便可以实现一种具有特色品牌、竞争力强、反应迅速、“顾客友好”的定位, 进而通过确定明确的作品主题、塑造具有藏族风情和美感的故事形象、发售动漫周边或者展会的纪念品以及提供具有雄壮自然环境与美好人物心灵的感官刺激来实现客户价值主张, 给予消费者丰富的体验, 诸如娱乐的体验、教育的体验、逃避现实的体验和审美的体验, 甚至实现这四种体验的交叉———“甜蜜地带”, 即同时提供以上四种体验, 让消费者在体验之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体验经济并不是免费的, 在完成定位, 使消费者获得令其满足的体验之后, 动漫企业就能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回报了。

四、对策建议

西藏动漫创意产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在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借鉴外部的成功经验, 也要结合自身实际, 在知识资源管理、明确的定位、政府的支持下走有自身特色的动漫产业发展之路。

(一) 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从特色走向成功。

西藏之美, 独树一帜, 其传统文化形式丰富多样, 内容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作品深刻、隽永, 其独特魅力已经逐渐为世界所领略。尽管如此, 西藏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仍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扬。在这一基础上, 西藏的动漫企业若能充分挖掘并运用民族文化元素, 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紧跟时代步伐, 用心制作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回味无穷的动漫作品, 其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必将带来广泛的关注。

(二) 运用现代知识资源管理方法, 在知识资源的螺旋形上升中实现自身价值。

知识资源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一个动漫企业如果不能对其有效利用, 不仅在知识资源上蒙受损失, 而且也难以做大做强。只有在知识资源利用螺旋中充分发挥各项知识资源的价值, 才能制作深入人心的动漫作品, 才能延长价值链, 并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西藏动漫企业先天拥有丰富的隐性存量知识资源, 然而要想实现隐性存量知识资源转化为显性增量知识资源这一质的飞跃, 并最终不断扩大自身隐性存量知识资源, 开始新一轮的创造就必须加强各项知识资源的管理, 加强知识的储备, 积极促进知识资源的转化, 构建自身的知识资源利用螺旋模型。

(三) 在明确的定位中创造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体验, 实现体验经济。

“开端良好, 成功一半”, 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 开始一切工作之前必须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完成定位。从大体来说, 西藏的动漫企业就是要建立具有特色品牌、快速反应、强大竞争力、“顾客友好”的定位, 在做好符合自身发展的定位的基础上, 努力带来优质的体验, 在品牌效应中获取有形的利润, 在消费者的满足中延长价值链, 获取自身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 挑战与机遇并存, 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的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程度, 但是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也是巨大的宝库, 通过对自身的准确定位与对知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创新就能实现客户价值主张, 西藏动漫企业也完全有机会做大做强。

(四) 建立自身赢利的商业模式。

建立符合动漫企业自身实际的商业模式有助于将企业引入利润区, 并在利润区停留较长的时间。西藏的动漫企业在建立商业模式的过程中, 不妨思考是否可以进一步加强自身团队管理, 发掘、培养自己的动漫创作人才, 能否谨慎、合理地融资, 应该制作什么样成本的作品, 选择进入什么样的渠道。而其他动漫企业举办展览、进入周边产品零售业、建立主题餐厅、建立影碟销售体系、进入电视/网络/手机传播渠道、制作高质量动画配乐以及为家庭里更多成员提供娱乐解决方案等举措也应有所借鉴。

(五) 自治区政府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力度。

西藏的动漫作品既然立足西藏, 又结合了现代的动漫制作技术与方式, 那么也有很大机会成为西藏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除去自身带来的经济利益收入, 西藏动漫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具有绿色无污染、附加值高的特点, 并且对民族文化元素具有高度整合的功能, 结合西藏越来越明显的就业压力现状来看, 西藏动漫产业对于西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强大的反馈作用的。然而, 西藏动漫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要推动其迅速发展, 就离不开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动漫产业园区可以整合资源, 提高集约程度, 优化功能布局, 对动漫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益处, 西藏自治区政府要加强组织管理, 可以考虑建设自己地区的动漫产业园区;动漫企业制作作品、实现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与技术, 加强交流合作, 将本地区所培养的从事动漫及周边行业的人才引入动漫企业, 并从自治区外吸收有真才实学的动漫制作人才与先进的技术都离不开自治区政府的导向与政策支持;动漫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自治区政府可以给予本区动漫企业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与补贴, 在税收上也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此举不仅有利于本土动漫企业的发展, 对于渴望拓展业务的自治区外动漫企业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能够吸引自治区外动漫企业的进驻与扎根, 共同促进西藏动漫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知识资源与其定位的管理, 探讨了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的开发和利用, 对西藏发展动漫创意产业的方向与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然而, 本人受限于个人学术水平与调查程度有限, 也存在着偏重理论、案例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一)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从知识特性和存续状态两个维度对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二维划分, 建立从存量型传统文化元素向增量型创意文化成果生成的知识转化循环路径模型。目的在于疏通运用新兴科技来开发和利用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的路径和管理机制, 从而生成富含地域民族文化价值和创意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以西藏动漫产业为例, 本文阐释促进传统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形式向创意文化资源和成果的转化过程, 强调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对存量文化资源的转型定位, 从而促进传统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在新的技术和市场情境中面向特定受众确立独特的文化价值主张。最后, 面向西藏自治区政府和企业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二)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初步尝试从知识管理视角审视传统地域民族文化资源, 所建立理论模型仅是理论探讨和分析的阶段性观点, 尚未找到有借鉴意义和代表性的文化作品案例 (需要深度追踪其创意生成、作品制作开发及发行的全过程) 来印证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扎根研究方法, 结合质性研究策略, 选择典型案例纵向剖析并由此建立相关理论, 这将是进一步探讨创意文化产品生成机制的可行研究方向;在企业构建和人力资源开发角度上看, 可深入探讨地域民族本土文化企业孵化和扶持西藏创意人才培育的具体管理机制问题;在战略和营销管理视角上看, 需要深入剖析西藏民族创意文化产品的客户价值主张、产品定位、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市场推广和传播策略创新等问题。

摘要:本文从知识特性和存续状态两个维度对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二维划分, 建立从存量型传统文化元素向增量型创意文化成果生成的知识转化循环路径模型。目的在于疏通运用新兴科技来开发和利用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的路径和管理机制, 从而生成富含地域民族文化价值和创意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以西藏动漫产业为例, 本文阐释促进传统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形式向创意文化资源和成果的转化过程, 强调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对存量文化资源的转型定位, 从而促进传统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在新的技术和市场情境中面向特定受众确立独特的文化价值主张。最后, 面向西藏自治区政府和企业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域民族文化资源,西藏,动漫创意产业,知识资源

参考文献

[1]卢斌, 郑玉明, 牛兴侦.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 (201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8.1.

[2]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4.8.27.

[3]竹内弘高, 野中郁次郎.李萌, 高飞译.知识创造的螺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8.

[4]B·约瑟夫·派恩, 詹姆·H·吉尔摩.夏业良, 鲁炜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5.

[5]杰克·特劳特, 史蒂夫·瑞维金.李正栓, 贾纪芳译.新定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10.

创意文化产品 篇10

文化创意产业, 就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 把文化的内容进行一个产业化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它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 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发展规模和程度,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我国是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大国, 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但从国际通行标准来看, 我国只能算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弱国。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指出中国文化竞争力仅居世界第24位, 这与我国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文化创意企业间的互动性和交融性不高, 文化产业链不够完善, 造成了很多有创意的文化产品不能有效集聚并销售, 失去了规模效应带来的高额经济利润。

因此, 结合我国现有的文化资源, 挖掘现有这方面发展潜质的企业, 学习和借鉴别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并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经济、开拓国内外市场、构建和完善整个文化产业链, 对探寻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之前也有很多学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有过深入研究和探讨, 张刚在2014年指出我国文化产业的软硬环境还不够成熟, 文化企业技术水平低, 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低等。同年, 肖雁飞等人也提到“加强文化投入、培养文化人才是未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产业链的视角下, 李运祥 (2009) 曾强调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 形成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 形成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此带动文化经济大发展。文彧 (2012) 也指出单个生产厂商和企业已经不能仅仅凭借自身所具有的实力去完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需借助彼此之间优势互补所建立的合作关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朱亚萍 (2012) 把文化事业作为生产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借助宁波市政府与市场的互动, 提出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链的构建建议。也有学者做过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案例分析, 贺寿昌 (2007) 曾分析《哈利·波特》和《大长今》, 总结出创意产业的价值增值效应体现在其带动作用上, 高产业关联性使其价值增值具有很强的辐射性。

从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 产业链的构建对于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极为重大。关于国外成功案例的研究和地区文创产业链的构建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不少文献, 然而对于国内正在发展的文化创意企业的个体研究, 从它的单一文化创意产品到产业链的构建分析却很难找到。构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链, 有相关文献证明其重要意义和经济作用, 也有相关的产业链理论作支持, 有国外的成功案例作引导和借鉴, 只是这些都没有运用到国内从文化创意产品到企业, 再到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和构建中来。因此本文将国内一个正在发展的文化创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产业链的构建进行分析和研究, 做到将国外借鉴到国内、将理论运用于实际。

3 从单一文化创意产品到完整产业链的三步构建法

3.1 选定主导创意产品——以潮流写真馆为例

文化产业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 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四个行业大类;外围层, 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个行业大类;相关层 (或拓展层) , 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个行业大类。

产业链的核心就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企业, 在这里我们选定位于核心层文化艺术服务行业中的中国风潮流艺术写真馆“盘子女人坊”为链核, 并找到其对应的支持行业, 以及其相关产业, 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

盘子女人坊集团, 是由时尚中国风摄影潮流的开创者、中国创意文化产业青年杨健先生于2003年创立。截至2013年12月, 集团已迅速发展超过800多家直营和加盟店, 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及海外。在摄影同行业的企业中, 盘子女人坊以其“越中国, 越时尚”的独特品牌基因, 已经将其有中国风特色的、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品牌形象刻画深入人心, 无疑拥有强大的竞争力。然而, 盘子女人坊写真馆的业务还主要局限在创意摄影产品的销售上, 其他相关产业涉及较少。选定它为主导企业, 借鉴国外其他文化产业链成功构建的模式, 由核心层拓展至外围层、相关层来完善其文化产业链, 必定能促进国家经济增长, 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2 完备的支撑行业

创意需要加工才能做成产品, 而一个企业的文化创意产品需要上中下游的行业作为支撑, 才能将最终的创意产品做成并销售, 由此形成纵向的产业链条, 如图1所示。

3.2.1 产品设计和制作

盘子女人坊目前有专业的凤绫华服为其服饰做设计、研发和制作, 毫无疑问服装行业是其重要支撑。该团队中, 有极具创造力的专业设计师, 有经验丰富的服装制作师, 还有专业的采购团队。从面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着装的搭配方面, 用专业和审美的视角将时尚元素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 他们也注重知识产权问题, 研发制作的礼服、古装皆为盘子女人坊下的凤绫华服版权所有, 在拍摄服务中所用的服饰只为盘子女人坊集团下的连锁店所拥有, 其他摄影同行若是使用相同或十分近似的服饰都属于侵犯版权。这也为其摄影行业保住了独有的、鲜活的竞争力。

3.2.2 化妆摄影学校

盘子化妆摄影学校是盘子女人坊艺术婚纱摄影集团下属直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意为盘子集团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包括化妆师和摄影师。深入研究我国民族艺术的美学精神并广泛吸收西方现代化妆中的艺术精华, 同时注重培养专业水平与道德修养, 将学生的基本功、基本技能、基础理论与独创性相结合, 这样才能培育出更具创造力的人才, 开发更具创意的文化创意产品。

3.2.3 后期制作

在产业链的下游, 必定需要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和处理, 并将原材料转化为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产品, 影视后期行业的后期加工在整个产业链的下游起到了关键作用。该集团的图片后期制作师, 不仅技术熟练, 也需要相应的艺术文化审美, 才能做出更具中国风, 饱含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

3.3 带动相关产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在横向上, 一个产业可以赋予相关产业创意、文化内涵、商业价值, 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综合性发展。在带动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可以影响到社会上不同层面的人, 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和内涵。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风潮流写真馆, 是提供艺术服务的企业, 与它紧密相连的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以下我们进行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探析。

3.3.1 饮食产业——汉式特色茶馆

在中国, 茶文化无疑是众多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 以茶文化为首, 必然带来积极影响, 有特色的茶文化生活馆的开放更是为打开中国乃至世界的市场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全国各种茶馆、茶坊近6万家, 如何做出特色尤其重要。本文中的潮流写真馆, 正是将传统的中国服饰应用于摄影, 给消费者带来文化上的震撼和认同感。同理, 将传统服饰、传统茶工艺、特色茶具、茶礼仪运用于茶馆, 必然也打出自己独有的品牌特色。茶文化本身就具有传统性、休闲性、娱乐性、盈利性, 利用茶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共性, 则能做出更好的文化创意产品, 赢得国内外市场, 带来经济增长。

3.3.2 教育产业——文化讲堂

文化需要传播, 而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我国著名的文化讲堂有自2005年推出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先后邀请过易中天、毕淑敏等300余位名家学者举办了400多场讲座,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案例主体可以选择与这样大型的文化大讲堂合作, 例如提供传统服装, 帮助其传播传统文化, 不仅是对传播文化的教育做贡献, 也可间接提高其品牌影响力, 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可以与一些各地的小的教育机构合作, 共同开展文化讲堂系列活动, 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出一份力。

3.3.3 旅游产业——景点文化服务

据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3年, 我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 收入26276.12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 实现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516.64亿美元, 分别比上年下降2.5%和增长3.3%。国内、国际的旅客不断增多, 旅游消费也持续并快速地增长, 建设与优化旅游文化产业无疑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独有的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是服饰、建筑和表演。在历史建筑旅游景点, 如故宫、苏州园林、西安兵马俑等的周边设立传统服装展览秀, 或者与表演团合作、提供传统服装。如此, 不仅能够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 使中外游客感受更地道、更真切的中国文化, 也能刺激旅游文化消费, 产业间相互协作, 带来共同的经济效益。

3.3.4 衍生品的开发

发展文创产业, 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 进行整体开发销售, 拓展核心创意的关联效应, 即利用文化产品的品牌效应, 对该文化产品进行再加工, 开拓其衍生产品, 提升附加值。典型的有台湾的“诚品书店”, 本着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初衷, 发展为今日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复合式经营模式, 目前营运范畴已扩展至画廊、出版、展演活动、课程、文创商品等。随着其产业的复合化、产品的衍生化, 它销售的不仅是书, 更是众多文化商品的一个代表。

本文研究对象销售的产品有顾客的底片、相框、水晶册等, 并没有销售除照片以外的其他产品。在实地采访的过程中, 了解到企业员工大多赞成销售簪子、头花等饰品, 至于服饰则都保持保留态度, 主要顾虑是产权问题。

根据市场需求、消费者倾向、员工反馈, 建议其在销售照片的同时, 可以适当开发其衍生品, 如传统的配饰、头饰、工艺品等, 在拍摄现场进行销售, 不仅满足了消费者需求, 也给品牌带来正的推广效益, 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 注意对开发的商品进行产权界定和保护, 保证其独有性和品牌性。

普通商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内被赋予特殊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则变成了文化创意商品, 具有文化代表性, 同时具有商品性。因此衍生品的开发、销售对于传播文化和经济增长的效益是可观的, 也使得整个文化产业链更加完善。

4 意义

4.1 提高精神诉求与文化内涵

文化创意产品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产品, 就在于其丰富的、有价值的文化内涵, 在于其生活性、价值性。一种文化创意商品或单个企业, 给人带来的人文、艺术、生活的影响是有限的, 它的文化传播力度同样也不够。因此, 从单一的产品构建出完整产业链, 以其庞大的规模、众多产业的相互影响和协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改善人们精神面貌, 提高人们文明素养, 提升人们生活品质。

4.2 大众参与的文化消费

文化因人而生, 那么文化艺术应该是一种零距离、大众参与的东西。而在国内, 上演在国家大剧院等上演的文化艺术活动总给人一种触不可及的感觉;京剧、越剧等传统戏曲则与时代格格不入。原因自然有历史方面的文化断层, 然而我们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最关键的就是缩短文化艺术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 使得艺术被大众享用。文化产业链的构建, 在带动更多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 提供更多平台和商品促进大众的文化消费。

4.3 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

有一句话叫做“把文化做成生意, 把生意做成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因此它不仅肩负传播文化的责任, 也需要创造潜在的财富, 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而对于国家来说, 一个国家的经济对该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 能给企业和国家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行业众多, 也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创造型人才, 所以一个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构建, 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经济效益, 也是更多的就业机会。

5 结语

现代社会, 在人们的普遍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人们更需要满足的是精神需求、文明素养、内在价值以及生活品质。在这种情况下, 人民的文化消费变得更加丰富, 文化商品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案例主体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消费特性, 将文化填上创意, 使其变为商品, 做成了一个成功的文化创意企业。不足的是, 单个企业或者说单个商品, 带来的影响很有限。因此, 本文提出构建文化产业链的设想以及发展该产业链的有关思路, 带来的影响是成倍增加的, 给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就业都带来正面作用, 在国际上也会提高中国地位。本文虽然是从一个微观的潮流写真馆入手来逐步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但从更宏观的角度, 其中的产业链构建、产业间带动、产品推广的理论和实践, 更可以被广泛运用到国内的文化产业开发中, 更好地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

摘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的大势所趋,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也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当今中国, 涌现出很多文化创意产品, 但是这些产品分散, 没有通过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进行整合, 因此缺乏国际竞争力, 产业经济效益不够高。本文的立足点和研究对象是一个文创企业, 从产业链理论入手, 从产业链四步构建基础 (主导产品、支撑行业、配套产业、衍生品开发) 探析其由创意摄影产品到完善整个产业链的条件及过程, 提出构建文化产业链的设想以及发展该产业链的有关思路。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创产业链,文化经济

参考文献

[1]张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J].商, 2014 (8) .

[2]肖雁飞, 王缃韵, 万子捷.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4 (11) .

[3]李运祥.文化产业链的培育与优化研究——以湖南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4) .

[4]文彧.产业链视角下文化产业整合与优化路径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5]朱亚萍.文化产品与文化产业链——以宁波市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 2012 (29) .

上一篇:重点风险源下一篇:胆内外胆管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