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2024-06-29

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精选十篇)

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篇1

一、园区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中新产生的一类具体形态,是指相互关联的创意产业、创意工作者与相关机构在具有一定的文化地理空间上,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集合体。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方面有三个名词“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如,8号桥就在2005年4月28日,挂牌“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2010年12月授牌为“创意产业园区”,2011年12月授牌为“文化产业园区”。

从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发展情况来看,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不向游客开放,园区专注于产业的发展,例如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第二类为向游客开放的产业型园区,即区内注重的是其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只是一种辅助行为。第三类则是体验型园区,则其性质更多的是面向广大游客的一个观赏区,为创作者和游客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包括创意思想的交流、创意产品的交流,让游客体验文化,并且消费文化。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第二类以及第三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园区文旅融合现状

(一)园区文旅融合可借鉴经验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最重要的吸引力就在于其文化,因此,若是要发展园区旅游,需要的就是园区对其文化进行挖掘然后进行文化表现,使游客看到并体验到园区的文化。这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将园区文化融合到景区的旅游开发当中去。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田子坊旅游开发的成功便是文旅合理融合的结果。

田子坊在文旅融合方面做得很好,首先体现在创意氛围上。田子坊在开发中,保留了一部分石库门的居住特性,再结合创意产业,引入商业模式开发。从1998年起,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陆续入驻田子坊。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游客在游览景区时,不仅能从建筑和民居上感受到上海的老弄堂文化气息,又能体验到创意在园区的碰撞,还能欣赏到一件件富有创意的工艺品。

其次,田子坊的旅游商品也是很大的旅游吸引点。田子坊的旅游商品从制作到成品都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创意元素。

另外,2004年设立的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积极配合政府制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并引导园区的发展。在2008年发起了“创意之旅”,加强了各园区间的合作,促进了园区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起到了很好的互助学习和宣传的效果,为园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园区文旅融合的不足之处

在上海,田子坊和1933老场坊只是代表了一小部分的文旅融合较好的园区,还有相当多的园区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文旅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园区旅游类型较为单一。目前上海市大部分创意园区的开发仍处于观赏旅游阶段,对于园区文化的利用不够深入与充分。

2、园区创意产品欠缺旅游属性。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往往具有特殊的建筑风格以及独特的历史,其氛围对于创意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对于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然后以8号桥、X2为代表的一些创意园区所设计出的产品,追求高门槛、低产出、高效益,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则不具有消费吸引力。

3、园区独立,园区间缺少融合与互助。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多是“独门独院”,没有横向地与相同性质的园区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卢湾区的田子坊和8号桥距离很近,但是,两者之间并无联系,缺少相互的“利用”,这对于两个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来讲,是一种损失。

4、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建设过程中,缺少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交通、对外营业的餐厅、酒店、游客服务中心、关于园区历史和建筑的解说系统等各个方面,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游客量的减少。

5、园区文化与旅游宣传少。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较早,速度较快,加上独具一格的创意文化影响力,使得其在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享誉度。但是,园区很少有通过演艺、影视、出版书籍或者简单的宣传折页的印刷等途径进行园区文化的充实以及宣传。网络上关于园区的介绍侧重点往往是针对创意企业的入驻而进行的对园区地理优势、集聚经济优势、园区产业前景的宣传,极少有针对游客而进行的对园区文化、园区旅游的宣传。

6、旅游参与度低。大部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构成分为两样:人,还有建筑。园区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建构具有参与性或体验型的旅游设施、旅游项目等,也鲜有旅游活动的策划与举办。

三、园区创意文化与旅游融合思考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首先与区域内的人文环境相融合,传承本地产业的文脉和人脉,用创意和文化充实园区的产业,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逐渐发展。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应该就是如何将文化表现出来以增加旅游吸引力的过程。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什么文化,其次再是解决如何将这些文化表现出来的问题。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

1、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拥有很强大的文化基础,首先最为明显的便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体现在了建筑、音乐、舞台、饮食等方方面面。体现了上海的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勇于创新。上海滩与国际大都市、时尚都市与老弄堂的文化撞击,擦出异样绚烂的火花。

2、东西建筑文化的碰撞。园区的建筑往往给游客的感觉既有传统老弄堂的魅力,又有西方时尚建筑的气息,中外合璧。

3、园区创意文化。园区的创意文化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的精髓,正是这些创意文化彰显着园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4、每个园区都有其历史,每个建筑在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前都孕育的是另外一种生命,这种生命的精彩在下一段生命中还是会发光发热。以1933老场坊为例,它的前身是个屠宰场,这种原始的文化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

(二)园区文旅融合发展建议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发展首先有政策的支撑、政府的支持,另外还有上海创意产业中心这一中间机构的协调,再者,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拥有强大的经济能力,接下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应该在充分认识其文化的基础上,吸取成功园区的经验和不成功园区的不足,通过高科技手段来表现文化,不断赋予园区增值潜力。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该如何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园区开发过程中的文旅融合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在这一个方面上应该做的首先是对园区创意氛围的营造,

从看得见的建筑、文字标识等到看不见的创意智慧等,保持这种独特的创意氛围,让整个园区从内到外都给游客带来充满创意以及文化深厚的感受。这点可以借鉴1933老场坊,通过老屠宰场的各个建筑细节的简单却明了的文字标识,既体现了园区的历史文化,又展现了园区每一处设计的创意之所在,增加了游客的好奇度和求知欲,也给游客带来学习的体验。

另外,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全国第一的数量和规模,那么临近的园区应该发挥集聚效应,像江南智造局一样,各个园区再集聚,利用互相的创意优势,促进整体的文旅融合发展,并不断提升价值。这是园区合作横向方面,在纵向上,还应该拓展产业链,大小企业合作,促进产业升级。

2、文化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

这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较欠缺但是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能够满足游客的购物体验需求。旅游商品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可以通过在

可以通过在旅游商品开发中融入特色的海派文化、旗袍文化、上海滩文化来丰富旅游商品的内涵,再结合园区各个工作室的创意与技术,来进行富有创意的、具有吸引力的衍生旅游商品的开发。比如陈逸飞工作室可以设计明信片、文化衫等的制作和生产,而不仅仅是局限于那些画。有很多画只是艺术品,不是文化产品,是不能通过大批量生产来实现经济收益的。

另外一个途径是实现文化与创意产业间的互动,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自主研发设计,提高积极性与自主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竞争力。

3、旅游的文化创意宣传与营销

旅游的文化创意宣传就是其宣传手段和内容的创意性。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

区可以通过对宣传折页的创意设计与印刷、书籍影像的出版、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宣传、园区文化演艺活动、节事节庆等,展示园区的历史、创意、建筑等特色文化,提高园区旅游的创意性、参与性与体验性,吸引更多游客。

另外,在产品的包装、品牌设计、logo以及产品本身的设计上,更是要注重与创意的融合,体现园区企业的创意文化,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购买人群。

4、园区的文化艺术服务

园区的文化艺术服务是很重要的旅游吸引点,包括了文艺表演、表演场馆的

建立等等方面,这不仅能吸引游客,而且还能不断激发创意工作者的热情,创造出更多的创意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该利用园区内充满创意的大脑,再结合园区的特色文化,创造设计出一个个精彩的旅游表演项目。

5、创意与节庆旅游的结合

上海城隍庙的灯会那几天的游客量居高不下,景区收入也非常可观。那么,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应该吸取其优点,利用园区的海派文化、创意文化、历史文化以及上海是一个国际时尚大都市等特点,进行文化的创意。比如申请电影节、动漫节、艺术节、书画展、工艺品展等节事活动的举办,利用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样一个平台,就像M50长期地在香格里画廊举办画展等。这不仅在当时能吸引游客,之后也会产生更多的后续影响。

6、文化事业与旅游发展的融合

以上几点谈到的都是如何将文化产业更好地与旅游进行融合,但是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还有文化事业对旅游的作用。所以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在园区建立“园区历史文化展览馆”、“园区创意文化陈列馆”、“上海文化博物馆”等,免费对游客开放,增加游客对园区的了解,培养游客对园区更多的兴趣,促生游客参观游览、购物的动机。

7、旅游发展基本要素的完善

最后,在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寻求文化与旅游融合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的是园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市场的宣传、人才的引进等各个方面,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园区创意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包括对商标、专利等的保护,不断提升园区的旅游服务质量,提高园区的影响力,促进园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园区的文化与创意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发展和昌盛的根本。因此试图发展旅游的园区应该从自身文化和创意上寻求与旅游的融合,使高速发展的园区文化创意产业与园区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石材装饰文化创意产品欣赏 篇2

天然石材因其自然的纹理和美丽的色泽,早已成为室内设计师重要的创作元素之一,而天然石材中的高端特色品种,色彩绚丽,纹路奇特,与生俱来的稀有、珍贵、独特,不仅受到室内设计师的热捧,更是与文化创意产业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自然天成的特色石材是当之无愧的地质奇迹,是无需雕琢的佳作

天然石材最本质的特征是自然天成,而天然这一特性就是诸多文化创意产品的卖点。很多产品会以“虽由人做,宛若天成”诸如此类的口号作为宣传两点,说明“天然”本来就是非常大的亮点。从产品设计、包装到品牌内涵,都在往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路子上走。这些天然的,或者人为的“天然”,其精心包装下的质朴之下,往往有一种温暖的情愫,直指人心。

高端特色天然石材,历经数十亿年的沧海桑田,本来就是地质奇迹,不经雕琢就是佳作。目前,在石材企业,有部分较有前瞻性的企业在进行高端特色石材的品牌化运作,如环球石材的UMGG?LOFT品牌、英良石材的五号仓库等。

曾经有位到环球石材创意LOFT展厅的着名设计师对石材的体验更是独到,他是用“听”的。他对有几款材料(如生命起源和树化玉)特别震惊,他说“我觉得,这些石材都是有灵性的,你看她们的纹路,一定是大自然在跟我们说话,而且一定是很丰富的语言。” 石材装饰文化创意产品三路向

1、家居产品

石材作为装饰材料,家居产品是其走文化创意之路最为重要的路向。

一种是以传统文化、阴阳协调、风水等为主题,用石材(玉石)为基材,经过知名艺术家雕琢,以其艺术与收藏价值见长,是石材文化创意产品中较为普遍的。

以石材为主材,与其他材料结合,打造终端家居产品,也是较为普遍的。最多的是与木材,这两种材质有一个共性,就是天然,可塑性强,与文化创意有天生的关联。这两者的结合,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作品的文化韵味与艺术修养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珠宝、首饰路向

红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趋势 篇3

红木产品由于其材料的珍贵性目前在市场上的受众较少,本文先针对当前红木产品开发的瓶颈问题深入分析,然后探讨通过运用现代构图的创新设计改善产品的造型、将红木材物尽其用、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这些途径使红木产品为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

关键词:

红木产品 文化创意 设计开发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140-02

红木产品由于其材质的珍贵性和特殊性而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随着热带和亚热带红木木材的数量减少,红木产品会越来越珍贵甚至具备收藏的价值。目前,市场上的红木产品多为红木家具、摆件等,工艺多采用雕刻、打磨、上漆等传统做法,造型也较为传统。造型陈旧古板、功能单一、色彩沉闷。受众较少,已成为它们共同的特征,而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普遍不喜欢红木产品。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基础,融合多元文化,吸纳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来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文化创意产品则是牵涉到语言、习俗、信念、艺术、思想等文化方面的载体。当前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点集中在对于一些新功能的开发以及平面类造型的运用,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国创意产业网站越来越多。

红木家具是我国的瑰宝,举世闻名,独步世界。由于大肆砍伐木材,导致我国、东南亚甚至非洲的红木资源越来越少,而红木产品也因为材料的稀缺演变成了收藏品。如何使红木文化、红木材料普及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又不需要再对红木资源乱砍乱伐的这一矛盾凸显出来。

1 当前红木产品开发的局限性。

目前市场上红木产品的类型主要是家具、陈设摆件以及一些首饰品。它们的功能除了家具的一般用途(坐卧、倚靠、储藏等),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装饰和收藏,而装饰和收藏的功能不是生活所必需的,因此愿意为它买单的人就很少。红木作为家具用材,做好之后就使其成为收藏品,这对红木资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从造型的角度来说,由于功能的普通,使得红木产品造型老套,装饰题材较少,设计无创意、无连贯性。造型题材多为常见的古代绘画雕刻题材,比如自然界的花鸟鱼虫、有着美好寓意的物件等,而一旦产品使用了这些古色古香的造型后,就很难被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了。

再者,红木产品目前的设计方法则多数趋从于产品设计的正向程序。产品设计的正向程序是指产品的设计过程经历设计规划、市场需求分析、设计定位、概念设计、模型制作与评估直至产品生产出来这一系列流程。这种正向程序存在着设计周期过长、创意不足、耗费人力物力成本太大这样的缺点。红木文化创意产品中,使用时间较长、价值较大、侧重于功能而非创意的产品采用正向程序是比较合适的,而一般的小型家居产品以及装饰品,如果采用这种程序来进行设计,则会面临“产品未上市就会被淘汰”的窘境。

目前不管是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还是现代开发的红木产品,多数都将红木仅仅作为功能的一种载体,真正发挥红木优良属性的却很少。如果仅仅因为材料的稀有性而采用红木材料做产品,这无疑是对红木材相比其他材料的优点的一种忽视,这种使用材料的方式是鲁莽的,草率的。同时虽然我国规定了5属8类33种红木材质,但是在市场上鱼目混珠的假红木产品却俯身遍是。这种以次充好的行为大大破坏了红木产品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使不了解材料的人们不敢购买这类产品。

2 红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新思路

2.1从产品功能上完善红木产品的种类

红木产品的种类目前集中于家具、室内陈设,尤其是书房摆件。而产品的定义很广,有生活用品、电子产品、灯具、文具、玩具首饰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新功能的产品会源源不断地诞生,产品的种类也会不断扩张。要想传播红木文化,就需要扩大红木材料的用途。笔者欣喜地发现,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发生改变,已经有些红木产品的用途开始贴近生活。比如我们去考证中国文字的记载工具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古代人使用的是毛笔、近现代人使用钢笔水笔,而现代人的书写习惯在计算机普及之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已经慢慢地将这一文字图像记载工具由物质存在替代为计算机辅助记忆,这些工具包括鼠标、键盘等。这款鼠标(图1)采用了红木材质,利用了红木温暖的触感,相对普通的塑料鼠标来说,更舒适耐用且美观。针对小型电子产品或大型电子产品的局部就可以运用红木材质作为产品的载体。

2.2从创意造型上提升红木产品的吸引力

红木文化之所以没有成为一种大众所能接受的文化,一是由于其材料的珍贵性,二是源于红木产品设计感的缺失。现有的红木制成的产品大多老气沉闷,其装饰题材与当下老百姓的生活毫无关联,这对不注重收藏的年轻人来说,丝毫没有吸引力。要想发扬红木文化,让老百姓为红木买单,就需要改进造型,增加创意,使之成为创意产品,符合大众审美观。

创意造型设计的突破口在于如何准确表达文化主题。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千年的丰富而悠久的文化,在娱乐、文学、民间艺术、宗教、天文地理、建筑、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着丰富而宝贵的遗产,这些可以提炼出无数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符号。而红木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高档家具用材,用红木来表现中国文化,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作为设计主题,可以将主题元素进行抽象,运用在产品的体型和表面装饰上。造型的获得首先是找到最能够表现主题的文化元素,然后对这种文化元素外在的视觉识别符号用现代平面设计的构成原理加以梳理归纳形成新的视觉符号,然后将抽象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具象的产品形式相结合,以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创意纪念品,尤其以旅游地创意产品和博物馆创意纪念品居多,例如家居产品的领头羊一意大利阿莱西公司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设计的清官系列(图2),创意源自故宫珍藏的清朝乾隆皇帝年轻时的画像,以此为联想,创造出吉祥物Mr.Chin清先生,系列产品含Queen Chin, King Chin系列香料研磨罐、Mr.Chin系列蛋杯、计时器及红酒开瓶器等生活用品,这些具有生动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产品造型现代、价格不高,所以2007年—上市后就热卖,一度供不应求。由此可见,老百姓还是愿意为这些既有用又将传统元素用现代构成手法运用在造型中的小产品买单,可见如果造型设计的新颖,小件红木产品的市场是非常可观的。

2.3从木材的利用上发掘红木的优良属性,物尽其用。

红木是优良的木材,有着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优良的性质。红木是非人工种植的自然的产物,它顺其自然地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深山老林之中,吸日月之精华,吸山水之灵气,形成了重、硬、少的名贵材料必备的品质。

从视觉上来讲,红木是质地优良的硬性木材,大多质地坚实细密,油脂性较大。而切面有光泽,木纹精细而实现,体现了刚柔并济的美,比如鸡翅木,其肌理缜密。色泽多紫褐、深浅相同,状如鸟翼的羽毛,光泽灿灿耀眼,用它来作为类似茶盘、底座等扁宽形状的产品,可以有一个较大的平面来表现它行云流水般的优美纹理。

从嗅觉上看,一些红木具有天然的香味,这些香味可以养生或是陶冶情怀。红木材料里含有养生保健元素,比如:小叶紫檀是我国清代宫廷家具的主要用材,有淡淡的檀香味,檀香素有“香料之王”、“绿色黄金”的美誉。紫檀木不仅有防病、去病之功能,还有润肤养颜之功效,除此之外,酸枝木有酸香。海南黄花梨有辛香。利用红木的香味特点,可以制作一些摆件或者保健器材,使人在把玩健身之余吸取红木中的香味,起到辅助治疗、愉悦身心的效果。

从触觉上来讲,由于木材导热系数低,所以它无论什么时候都给人温暖的触感,而这些触觉特征,则在设计中被广泛运用,很多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部位,都采用木材,比如木质把手,在抓握的设计中,木材有着很好的防滑特点,表面天然的纹理使得摩擦力增大,抓握地牢固而舒服,而且木材重量较轻,可以方便人对工具的控制。同时,红木古家具,由于被人们长期使用、擦拭,会将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汗渍以及木材本身的油性互相融合,形成包浆,摸上去有种温润如玉的滑溜感。所以,对于一些与手接触的产品,可以用红木来做,使用时间越久,手感越好,价值也可以随着包浆的产生而提升。

在红木资源日渐稀少的今天,要想发扬红木文化,就要解决红木材料稀有的问题,不能通过种树来解决,而是要通过充分利用木材来解决。除了提高红木材料在加工时的出材率外,还可以通过将红木材与其他材料相互搭配,或以红木材作为局部点缀来充分利用小块材料。

2.4从设计流程上缩短红木产品的开发时间。

前文提到的目前红木产品的开发多采用正向程序,这种方法适用于功能比较成熟,且使用时间较长的产品,如果是研发新功能的产品,可以用这一类程序,而对于创意产品来说,这种方法就不太适合了。红木创意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它的创意是一瞬间形成的,因此将设计的创意迅速运用到产品中再快速生产出来投放市场,就应该采用逆向程序。这种产品研发的方法与传统方法正好相反,它是根据已有的设计结果,通过分析推导出具体实现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反求的过程,这种过程适合价值不高的小产品,当设计师开发了产品中的卖点,这种卖点存在可能是功能方面的,可能是造型方面的,这时候可以不用详细调研,因为这种调研有可能会浪费宝贵的时间,让竞争对手比你更早地生产出这种创意产品。而是应该研究如何快速生产出来走向市场。采用这种方法来设计红木创意产品,可以大大缩短生产开放周期,迅速吸引年轻的消费者。

3 结语

创意产品、观念价值与文化消费 篇4

1. 传统文化产品通过创意, 实现附加值增长。

创意产品较之于传统的文化产品, 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它包括了文化生产, 甚至其他产业生产的中间产品, 也具有更多的无形资产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 文化产品更需要创意, 否则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经济价值, 而只有通过创意, 才能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2. 传统工业产品通过创意, 注入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赋予某种象征意义。

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创意, 通过文化理念、创新思维, 对企业及其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或进行文化包装, 为产品或服务提供一般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 实现产品附加值增长, 最终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 例如:服装、广告、建筑的创意设计。创意产品不仅能紧跟消费的变化潮流, 而且还会因新创意、新构思和新概念的引入为市场创造出新的消费领域和客户群体, 逐渐推动企业及其产品升级。创意产业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3. 艺术品的社会化生产催生出创意产品。

社会化大生产及其所要求的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使得艺术生产从个体劳动转变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体系。社会化大生产形式借助于技术的发展, 对艺术生产过程不断进行分化重组, 进而形成分工明确、具有完整产业链的艺术品生产行业, 这导致“象做艺术品一样来做产品”的企业的出现;另一方面, 企业生产方式对艺术生产的经济利用随着技术的发展, 不断改变艺术生产的过程, 具有文化价值的艺术被分解引入到其他各种实物产品之中, 成为产品的一种生产工艺、造型、包装, 如:广告、服装、家具、建筑、住房装饰等。

4. 新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创意产品。

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虚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 使得不同产业相互融合, 产生了许多的创意产品, 如:手机媒体的创意正是以手机成为普遍的个人获取资讯的手段而得以实现的。当人们用手机听音乐、看小说、读新闻、看电视, 手机的信息功能已经超越了通信功能, 开始扮演传播信息和文化娱乐的新角色。手机媒体利用受众大量的零散时空, 如等车、侯机、坐地铁等, 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服务吸引受众的非连续的、间歇的和零散的时间段和空间段的注意力来获得经济收入。

5. 品牌价值衍生出创意产品。

品牌价值, 就是升华为品牌后的无形资产, 往往比其实用价值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的中间形态性使文化创意产业始终处各产业链的上游和高端, 品牌的衍生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品牌的无形资产来决定, 因此, 仍然可以视为创意产品。例如:奥运会本身是一个超大规模创意活动集合, 吉祥物是奥运会的核心识别标志, 由北京奥运会“福娃”品牌效应衍生的区域品牌市场、域名注册市场、相关产品市场可以创造出近百亿元的利益空间, 即使是奥运会结束之后, 吉祥物的后续效应依然会发挥作用。

二、观念价值及其特征分析

1. 观念价值体现了个性与定位的需求。

个性化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完成消费者自我确认的需求。观念价值创造差异化, 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 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 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在消费社会中, 面对不同的目标消费人群, 对于产品风格等感性价值层面的需求差异非常明显, 只有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背景、心理状况、使用习惯等人群特征之后, 才能为产品的造型、色彩、风格、材质的最终定型提供判断的依据。同时, 人们也通过消费品的象征与符号意义, 通过消费不同的商品与服务, 达到某种认同, 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塑造、确认和显示。

2. 观念价值体现了审美与体验的需求。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本身的同时, 从中获得一系列联想和心理的、精神上的满足, 亦即心理的愉悦感。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状况服务于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从购物中心到咖啡馆, 从办公室到居家生活, 物质层面的装饰与美化成为普遍潮流, 旨在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活力, 这一切服务于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不断追求变化的外观, 风格化的生活设计, 日常生活理想化和标准化, 反映的是人们内心要求更美的现实的“本原需求”和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冲动。同样是在不断满足消费者内心美的体验和对快乐的追求。

3. 观念价值与品牌效应的相互作用。

品牌效应是消费社会中一种重要经济现象, 它所传递的是能够引起消费心理共鸣与认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所发挥的强大能量。品牌创意的关键, 在于关注和深化用户应用的点滴细节的研究, 加强产品所包含的内在精神品质的推广, 找到有效的途径, 使自己的品牌能够真正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之中。品牌效应给消费者以强势的观念价值, 树立商品良好的品质特征, 不仅实现消费者对品牌的满意度, 而且使消费者保持长时间的忠诚度, 这种忠诚度一旦形成, 就很难接受其他品牌的产品。

三、从文化消费的视角, 发展创意经济, 提升城市的经济价值

1. 以消费者的观念价值为指导, 遵循消费者导向原则, 发展创意经济。消费社会中, 商品生产要符合消费者的观念价值, 以消费为导向, 这也是发展创意经济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与规律。例如, 为缓解人们生活工作中积聚的紧张和疲惫, 宣泄社会压力, 调节生活节奏, 而提供了休闲体验服务;针对公众普遍心中具有的对英雄气质的崇拜和对独特个性的青睐, 以及追求体面的, 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内在期盼, 以影视明星为形象代言人的各种广告则把独特个性和优雅的生活方式与特定商品相连接, 形成了偶像消费。

2. 各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统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发展创意经济, 没有单一或固定的模式限制。不同的发展层次的地区, 都必须立足于当地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创意的核心环节也正是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开发与激活, 打造具有市场消费活力的品牌文化产品, 通过创意, 来对各种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现文化资源向品牌效应、经济资源的转化。而具有明显人才资源优势的大城市, 则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和全球的视野,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定位, 发展创意产业,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同时, 必须加强我国文化与历史遗产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保护、鼓励和发展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历史遗产, 保护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原生态, 通过文化消费, 发展创意经济, 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产资源优势创造国家财富、拓展贸易机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形成有利于创意人才集聚的人文环境。创意经济的两端都需要文化素养, 它不仅需要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并对创意产品与服务有消费需求的消费群体, 更重要的是需要文化培育与熏陶的创意人才生长环境, 创意来源于文化艺术, 它与从业人员的人文修养、艺术技能及敏锐的市场触觉有关。没有人的文化素质, 就没有创意, 更没有了创意的内容, 人力资本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本。一个有文化活力和朝气的文化土壤才能培育出主要的消费市场。发展创意产业需要政府扮演发展战略制定者的角色, 需要策略层面和公共政策相互结合。只有政府的劳动、文化、信息产业等部门协同努力才能发挥作用。

摘要:从生产的角度看, 创意产品与传统产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文化附加值上, 而且其价值主要由附加值决定;从消费的角度看, 创意产品向创意商品转化的关键, 是其所传达的特定的文化意义得到消费者观念价值的强烈认同。观念价值的特征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文化消费的视角来看, 城市发展创意经济必须遵循消费者导向原则, 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创意产品,观念价值,文化附加值

参考文献

[1]胡彬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7.5P24-25

[2]厉无畏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机制与产业组织模式[J]学术月刊2007.8P79

[3]车延高创意经济与文化创意附加值[N]光明日报2007.9.29P48-51

[4]贺寿昌.创意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孙福良, 张乃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分类(最终版) 篇5

【旅游纪念品】

文化礼品 办公用品 家居饰品 土特产品(酒、茶、药材等农副产品)

【动漫游戏】

原创动漫原创游戏

【影视音像】

DV作品歌曲创作影视制作音像制作广告帖片

【传媒出版】

报刊发行图书出版影视剧本书稿交易电子出版物

【创意设计】

网络设计包装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广告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文案策划展览设计制作

【工艺美术】

民族工艺品民俗用品民间艺术品首饰雕塑钱币卡古家具玉石器陶瓷刺绣原料金属(金、银、铜等)器件 砖雕 木雕 玻璃制品(饰件、摆件、挂件)文物复制品 文房四宝

【书画艺术】

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篇6

当北纬30°这条神秘的纬线穿过埃及,越过印度,自西向东蔓延至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有一汪深蓝色的海水静止千万年——遂宁大英的“中国死海”。

一亿五千万年前,大英县还是一个四周为大海所环绕的浅水潮坪,海水长期涨落沉积成为盐区。经中生代地球的两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叹为观止的地下古盐湖奇观。

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经亿万年形成的地下盐卤海水变为地上的旅游资源则在2003年实现。

2003年,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公司斥资10亿,采用古老的卓筒井开采技术汲取地下的盐卤海水建设漂浮景区。次年正式营业,单“五一”期间,门票收入就过1000万元。

中国死海的成功,是创意经济的成功,它填补了四川旅游景区类型的一个空白,丰富了国内旅游业态,也满足了人们体验休闲式旅游的精神需求。

旅游之灵魂在文化。在“盐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死海也提出了自己的文化灵魂——“中国式休闲文化”。

中国死海旅游度假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阎力将“中国式休闲文化”定义为“是娱乐,是参与,是健康,是竞争”,人们不再是出门“看”风景,而是“参与、体验”风景。

2010年中国死海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健康度假”为核心的第三代旅游生活方式,启动了最为全面的景区升级改造计划。包括五星级太阳城度假酒店、园林绿化及景观环境改造,新建中国死海大剧院、盐疗馆、婚庆中心、盐主题减肥营地、健康盐世界,并进一步开发以“盐”文化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将景区环境及服务进一步推向主题化、精细化、品质化。

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抓成渝经济区建设契机,以市场开拓、区域合作为重点,推进沿线城市功能完善、景区开发,中国死海正由4A级旅游景区向5A级旅游度假区迈进。

梁伟华(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

2012年全社会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936.44亿元

2012年,四川省全社会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936.44亿元,占GDP比重3.92%。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839.50亿元,居全国第七位、西部第一;占当年GDP比重3.52%,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一。

从行业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实现增加值221.33亿元,占26.36%,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实现增加值 181.29亿元,占21.59%。

从市(州)看,成都、绵阳等市发展较快,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分别达到403.95亿元和58.48亿元;分别占其GDP的比重4.96%和4.34%。

从大企业大集团看,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党建期刊集团等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额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规模远远落后于排名前六位的省(市)。2012年,四川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仅是广东省的31.06%,江苏省的40.04%,山东省的47.30%,北京市的56.92%,浙江省的65.18%,上海市的67.32%。

市(州)发展极不平衡。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总量前5位的市(州)增加值合计571.50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68.08%;而末位5位市(州)增加值总量合计仅41.45亿元,仅占全部法人单位的4.94%。从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最高占比4.96%,最低占比0.91%,相差4.05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偏少。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骨干企业662家,仅占全国的1.82%,是广东省的11.65%,北京市的14.36%,江苏省的14.99%。

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以实施省级文化集团(单位)产业倍增计划为抓手。推动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及企业快速发展。

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契机充实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名录。作为今后开展核算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依法统计、确保统计数据质量。依法依规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切实做到全面准确、客观反映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夏慧岩(四川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研究员)

四川旅游业在受“4·20”地震、洪涝地质灾害和全球经济下行带来的影响下,增速放缓,2013年1~12月预计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870亿元,同比增长18%,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15.9个百分点,但总体来看,发展速度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万本根(四川省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创意促进文化旅游升级转型

创意产业是在世界经济进入创意经济时代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通过文化创意的融入,可以附加更多文化内涵,实现差异化竞争,塑造特色品牌。

文化:创意驱动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

现今传统文化产业的开发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及人们的需求。传统文化产业需要创新。

而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回报高、带动效应强的创意产业,将是文化产业实现优化升级的着力点,是实现“四川制造”到“四川创造”的关键。

四川文化产业已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宽窄巷子、锦里、文殊院、非遗公园等都是创意驱动下文化产业的具象呈现。

下一步该如何发展?首先要厘清“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它不是一域之文化,是传统文化与世界接轨融合之后的“大文化”。

四川提倡的“大文化”统摄于“蜀文化”,一方面广泛吸收、融合各家文化之精华,一方面又不流于众。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创意经济时代将会转化成巨大的资本,有力促进文化产业乃至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四川的文化产业将是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创意促文化产业转型;将是巴蜀文化与经济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

旅游:以创意为契点共性中求个性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规划》中对旅游产业的规划突出了一个“转”字,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品开发方向。从资源开发到服务都要实现转变。“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由创意而创新”是新的发展方向。

由创意而创新,提倡的是“不同”。现在很多景区开发都呈现出“旅游一个姓”,少有动人之处。旅游应是“百家姓”,因为每个地方景区灵魂——文化,都是各不相同的。

文化发展是一个“1+N”模式,“1”是中心文化,“N”是中心文化辐射的多元文化。在四川,“1”是巴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开放的、融合的;“N”是散落在各个市州之中的不同形态的、多元化的巴蜀文化,个性的、不同的。如成都有武侯祠、杜甫草堂,广元有剑阁,邛崃有卓文君等。

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要以创意为驱动,合理利用、开发这些“个性”,赋予其崭新的形式与内容。这也将是四川旅游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唐 凯(成都大学教师,“2012四川民营文化产业蓝皮书”课题组负责人)

四川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要突破已有框架

要把民营文化产业当成“特区”对待,特事特办,但不是给“特殊待遇”,而是尊重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四川的民营文化企业家们不缺少想法,但凭他们自己的力量和见识难以超越他们自己的想法。在一个行业圈子里呆久了,让他们跳出自己划定的圈子、超越自己,很难。

因此,促进四川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出台新政,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借助既有产业运营成功经验又有雄厚资本的外部力量,将其参入四川民营文化产业整合的“杂交、嫁接”中,培育出创新力、增值力和繁殖力更强的新一代民营文化产业新品种。

四川凉山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发展 篇7

一、凉山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现状

1.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优势

凉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各民族历史悠久, 风情古朴动人。彝族、藏族、回族、布依族、傈僳族等10多个世居民族的生活习俗丰富多彩。其中, 尤其以浓厚彝族风情民俗, 唯一的摩梭母系氏族走婚习俗, 独特的航天、水电现代科技文化, 优秀的长征红色教育文化为代表。2006年以来, 凉山旅游经历了用两年前进10年的跨越式发展, 其文化创意取得一定的发展, 逐渐与旅游结合, 形成合力。为了更好地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优势资本, 近年来凉山按照市场法则, 有效重组和合理配置民族文化资源, 把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作为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的有效载体, 把最具亮点民族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构建起强大民族文化平台。

2.《火图腾》——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新亮点

凉山结合自身特点, 已将彝族风情作为最重头、最独特的一张“旅游王牌”, 一系列的配套举措已经出台——把彝族火把节打造成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把延续千年的彝族选美活动和民族服饰展示打造成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活动;把民族音乐歌舞打造成为凉山民族文化的重要产业。而崭新出炉的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风情凉山》和《火图腾》是凉山文化创意的典范。《风情凉山》以3000人的宏大演出阵势, 大手笔、大视角、原生态地集中展示凉山最浓烈的古朴彝风、泸沽湖情怀、藏乡神韵、傈僳族蹢脚欢歌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而《火图腾》歌舞剧则由“序”和“诞生”、“成丁”、“婚礼”、“火把”四个篇章组成, 全面展现了彝族人家的风土人情。

3.文化创意与节庆旅游

文化旅游市场化运作创成绩显著。火把节期间, 凉山首府西昌上演大型彝族音乐经典舞蹈《火·图腾》, 举办了大型火把狂欢夜《都格拉·格莎啰》, 开展了彝族传统选美活动。分会场布拖、普格举办了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朵洛荷表演、毕摩等其它众多原生态民族文化表演项目, 凉山民族文化艺术节又推出了各县一些具有原生态、民族性、地方性特点的代表节目、精品节目, 充分展示凉山旅游的独特魅力, 受到中外旅游者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赞誉。文化创意异彩纷呈, 充分展示了凉山文化资源大州的形象。节日活动丰富, 延长了游客在凉山逗留时间。主会场西昌举办了火把狂欢夜、焰火晚会、啤酒节、美食节、体育竞技项目、灯会、汽车展、蜜桃节、葡萄采摘节等, 各分会场也举办了火把节狂欢夜、篝火晚会、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等活动, 这些活动均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娱乐性、互动性, 游人陶醉其中, 留连忘返。

二、凉山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凉山文化资源丰富, 但未形成产品, 凉山未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是如何将彝族风情等凉山文化产品化、品牌化, 实现公司化运作, 让文化与市场实现对接, 互动协调发展。然而、凉山文化创意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文化创意策划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准

文化旅游必须针对客源市场, 要站在客源市场角度, 站在游客角度分析研究产品是否适销对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旅游思路上首次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以奖代补”的指导思想, 《火·图腾》、《彝族传统选美大赛》、《都格拉·格莎啰》、“火把狂欢”首次实现商业运作, 并取得突破。但是, 文化创意运作上还存在以下问题:活动日程安排滞后, 不利于市场营销和旅行社组团;游客参与性、互动性的活动不足;节庆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规划、包装, 主题定位不明, 票价不合理, 各类活动缺乏有机串联和线路组合, 文化品位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2.文化创意知名度不高

凉山文化旅游市场营销工作滞后, 如火把节期间, 央视、四川电视台、四川经济频道等媒体宣传报道了火把节盛况, 也吸引了不少省内游客来凉山旅游。但是, 总体来讲, 凉山在省外, 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知名度较小, 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严重滞后, 客源市场仍以成渝等老市场为主, 省外及境外游客所占比例较小, 缺少高端游客、豪华团队,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等中远程客源市场和国际市场几乎是空白。当然也还存在由“让人知”到“让人来”的连接滚动问题。《火·图腾》也只有在刚推出的一两年, 而且是彝族年或火把节期间才会有较好的商业运作, 平时基本是销声匿迹, 然而不远之隔的云南丽江, 其纳西古乐每天都在上演, 甚至受邀走出国门演出, 这得益于其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丰富的客源。

3.客源可进入性不强

凉山文化创意商业运作现在最大的难题就是客源不能保证, 客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途的决定性因素。交通运输仍是凉山旅游最大的瓶颈, 特别是铁路运输。旅游客源的决定因素是多重的, 但最主要的是两个, 一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及宣传推广;二是客源交通可进入性。凉山交通一直是其发展的薄弱环节, 散客自助游在票务和酒店住宿方面比较困难, 铁路票贩和“关系户”票务使得居民和游客出入极不方便, 游客戏称西昌是“一座来了就走不了的城市”, 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格格不入, 旅游城市名声受损, 流失许多游客。没有充分的客源, 是凉山文化创意演出在平时冷清的主要原因, 来去自如的交通网络和框架亟待构建。

4.文化创意项目淡旺季差异明显

为西昌“一办三创”专门打造的文化创意项目《火图腾》, 特别邀请国家一级编导, 舞美和灯光设计则由曾获曹禺戏剧优秀美术奖、电视金鹰美术奖的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文化部优秀专家担任。值得一提的是, 《火图腾》所有音乐为国家交响乐团录音制作, 凉山歌舞团不但派出一级作曲监制录制, 还选派八位歌手参加彝语歌曲的录制, 服装设计由著名服装设计师担任, 还有众多的歌舞团及原生态演职人员, 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创意团队, 文化创意项目艺术水平很高。但文化创意项目的后续效益优势没有发挥, 每年只有彝族火把节期间上演, 其精心打造的生态火把广场和民族文化艺术中心也作他用, 淡旺季反差极为明显, 基本没有两者的过渡。演艺中心事实上成了空壳, 缺少艺术作品作为内容, 大量演职人员空闲, 创意演出持续性不够, 创作时的大量投入现在成为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三、凉山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对策

1.继续完善文化创意旅游办节模式

节庆旅游产品具有开发成本高、生命周期短、文化内涵高、轰动效应大的特点, 要培育成熟一个节庆旅游产品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机制, 坚持规模大、水平高、固定化、规范化、产业化、特色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方向, 继续完善办节模式、突出品牌效应, 努力把火把节办成集中展示彝族历史、民风民俗的重要节庆, 办成展示凉山改革开放、发展进步的重要平台, 打造成中国西部民族风情旅游第一节。在活动组织方面要通力协作, 提前准备, 早作安排, 推向市场。此外, 彝族毕摩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 泸沽湖摩梭文化、西昌航天文化等都具有特色鲜明、人无我有、吸引力强的特点, 打造节庆旅游产品潜力巨大。

2.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大力拓展客源市场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旅游市场营销工作未上升到应有的高度, 凉山旅游仍然“藏在深闺人未识”, 外界对凉山不认识, 对凉山丰富的旅游资源知之甚少。许多上级领导、经济专家和人文学者来凉山参观考察后在座谈交流中反复提到, 凉山资源独具特色, 一定要加强对外营销, 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和投资商来凉山旅游和投资开发。当前, 各地区加大了客源地宣传, 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谁争得了市场就占得先机。因此, 凉山在打造文化创意旅游精品的过程中必须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 学习借鉴周边地区开展旅游市场营销的成功经验, 加大对旅游市场营销资金的投入, 着力打造“民族风情浓、湖光山色美、科技含量高”和“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的旅游品牌形象, 创新旅游市场营销理念, 实现由“让人知”到“让人来”的市场营销变革。解决州内无国际旅行社, 没有资质与国际社业务对接问题, 把发展入境游、增加高端游客作为旅游突破的关键, 积极拓展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近年, 凉山在文化创意营销和推广宣传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州旅游局先后组团参加了由国家旅游局组织的韩国首尔、中国香港等地的旅游促销活动, 发送《火把节专题宣传折册》、《凉山旅游》、《五彩凉山》等资料, 宣传推广文化创意产业, 同时也在成都、重庆等主要客源地开展了文化创意旅游专项促销活动, 带领旅游企业与成渝两地旅行社签订了团队合同。

3.提升文化创意旅游管理和服务

围绕“巩固、完善、提升”, 进一步深化“一办三创”成果。针对旅游市场要强化旅游管理和服务, 从业人员业务培训、旅游目的地安全、公民文明旅游素质教育等, 着力改善旅游目的地软环境建设。进一步理顺旅游开发建设管理体制, 明确责任主体, 着力解决文化创意建设存在整体联动不够、部门配合较差、宣传各自为阵的问题, 使冬旅会打造的精品工程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导游、旅行社、游客反映创意演出门票价格偏高, 应调整和规范文化创意项目门票收费标准, 并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政策又兼顾各方的门票收费管理机制。

4.加快文化创意旅游人才培养

重视文化创意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文化竞争力也有硬、软之分。要在文化教育培养创意产业人才的软件上作投入, 重视软环境建设和软力量培育。软环境是软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 创意人才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要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 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绿化洁净的生活环境, 逐步开放的国际环境, 整体优化的人口环境, 以充分培育和发挥本土的文化力、科技力、管理力、制度力、秩序力、开放力、凝聚力、人才力等软竞争力。作为极度推崇创造性与创新能力的创意产业来说, 创意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凉山要引进高素质的传播、媒体、美术、设计、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把丰富的民族文化与人才资源相结合, 再加上政府机构的鼎力支持, 将使凉山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无穷。

5.制定出台文化创意旅游扶持优惠政策

任何产业在培育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 但凉山文化创意旅游业至今没有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的旅游扶持政策。应尽快制定出台鼓励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奖励政策, 以加快凉山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政府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 从文化梳理与发掘、策划与创意、传媒打造、市场运作、形成品牌、持续带动等环节去形成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链, 特别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创意团队、传播媒体、设施设备、人才引进方面多支持和重视,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注意本土文化的辐射和外推介, 充分发掘凉山文化精髓, 用现代的思想和创意去演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四、结论

通过文化创意旅游规划, 重点把彝族火把节打造成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 把彝族选美活动和民族服饰展示打造成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活动, 使彝族原始宗教文化成为赏心悦目的民族特色文化的载体, 把民族音乐歌舞打造成为凉山民族文化的重要产业, 把凉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性节庆办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商贸活动, 从而使民族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变为资本, 成为凉山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互动, 政府引导, 推向市场, 实现企业化运作, 文化创意将变成企业的经营内容, 从而走出一条凉山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为凉山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推动力。

[注]本文系西昌学院重点科研课题《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本土化研究》的研究论文。

摘要:四川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积淀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灿烂的民族文化。彝族民俗文化、摩梭风情文化、航天水电科技文化、长征红色文化等将成为凉山旅游的灵魂和精华。充分利用地域民族文化资源, 大力开发文化创意产业, 把文化创意与旅游结合起来。以创意设计、艺术包装、广告传媒使凉山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和经济优势, 打造凉山文化创意产业, 提升凉山旅游形象, 促进凉山旅游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易珏.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J].中国经济信息, 2006, (11) .

[2]中国国家旅游局www.cnta.gov.cn.

[3]四川旅游政务网www.scta.gov.cn.

[4]凉山日报新闻网www.ls666.com.

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动力分析 篇8

1. 旅游演艺的内涵

旅游演艺是指在旅游景区现场以及旅游地其他演出场所内进行的、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 且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 统称为旅游演艺。旅游演艺来源于传统表演艺术, 到了现代工业社会以后, 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传统转向现代, 大量传统表演艺术都面临着难以适应现代文化的困难, 面临消失的危险。然而, 现代社会又催生了旅游业的发展, 传统表演艺术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日益受到重视, 全国各地纷纷挖掘本地传统表演艺术资源, 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包装后推出旅游演艺这一旅游形式, 并取得了显著发展。现代旅游演艺脱胎于传统表演艺术, 而传统表演艺术是某一地区传统文化的体现, 因此现代旅游演艺的灵魂就在于文化。

2. 文化创意旅游的兴起

文化创意是指文化的原创性、创新性, 是指蕴含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中独特的内容与崭新的形式, 简单地说, 文化创意就是用创造性的想法对原有文化形态进行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 文化创意理念及产业受到世界各国重视, 并且超越经济领域与旅游业快速结合在一起, 形成文化创意旅游, 当前的创意旅游即指文化创意旅游。在文化转向的影响下, 现代人对文化的关注日益密切, 对旅游背后的文化价值越来越重视。文化资源是创意旅游的素材, 对文化的消费和体验是创意旅游者的原动力。在文化创意旅游中, 文化是基础,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 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的共同属性

旅游演艺是旅游的业态之一, 文化创意旅游演艺是文化创意旅游的具体化和继续发展。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 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都以文化为基础, 都离不开文化, 两者具有天然的一致性, 所以文化是旅游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的共同属性。正是这种共同属性, 文化创意和旅游演艺拥有了共同的基础, 才使得两者能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也使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的融合成为可能。此外, 创意这一要素非常重要, 为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演艺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 使旅游演艺不会长久拘泥于某一段固定文化状态, 从而有力地促进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动力分析

1. 旅游者需求层次提高

传统旅游者对旅游对象主要停留在直观观赏和简单的体验上,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 尤其是体验旅游理念逐渐兴起以来, 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在文化创意旅游大力倡导发展的今天, 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的需求呈现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体验的趋势。同时, 旅游者已开始从传统遗产保护式的旅游原真性向注重符号的后现代旅游原真性转变。后现代主义原真性认为真实性是超真实的, 是真是假, 是原件还是复制品, 是实体还是象征, 无关紧要, 是对真实进行仿制、模仿的像, 以一种超真实而存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 主要说明了心理需求是从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不断由低向高递增的过程。有学者据此理论与桂剧旅游演艺结合, 分析旅游者在观赏桂剧时在五种心理需求状态下的各种具体表现。旅游者需求的提高, 契合了旅游者心理层次需求的顶端部分, 对社会交往的需求表现在旅游者不甘心把自己当作过客, 希望在旅游演艺中通过亲身体验及互动交流满足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对受他人尊重的需求表现在旅游者对旅游演艺多元性、娱乐性等需求希望能够得到旅游演艺表演者的响应, 从而使旅游者感觉到被尊重;对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在旅游者欲使自己的想法、需求在旅游演艺中得到体现, 而表演者为迎合旅游者对旅游演艺也做出必要的改动, 从而使旅游者自我的意志得到体现。

旅游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 既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 又给旅游发展造成了压力, 在当今旅游业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中, 旅游者的需求必须被重视, 旅游发展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旅游演艺而言, 其发展也应跟随旅游发展主流和趋势的步伐, 才能使自身的地位稳固。单纯简单复制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和内容, 可能在一时会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但如果不能很好地认清旅游者需求的变化, 最终可能会丧失大部分旅游者。

2. 现代科技进一步推动

现代科技的进步对旅游演艺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尽管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甚少, 可现代科技在旅游演艺中的表现则是实实在在的。传统表演艺术除了单一的舞台和必要的道具和简单的工匠技巧应用之外, 其表演效果自然十分有限, 难以在视觉、听觉、嗅觉、情绪渲染之中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冲击。现代旅游演艺对科技的使用远远超出了传统表演艺术的能力范围, 使传统表演艺术只存在想象中的场景得以实现, 这具体表现在: (1) 音响效果。传统表演艺术舞台声音除了表演者说场外, 就是后台有限乐器的伴奏, 而且无论是表演者的说唱还是乐器伴奏都只能停留在原声而不能使声音扩大;现代音响系统实现了声音的电子化, 不仅扩大了表演者说唱和乐器的声音, 而且乐器在数量、搭配、合音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进和提高, 并且能对音响效果进行修正。 (2) 灯光效果。传统表演艺术基本上是没什么灯光效果的, 可用的只是自然光和火灯光, 更谈不上什么灯光搭配;现代舞台灯光效果主要借助电力, 从光的颜色、光的搭配、光的投射方式等方面完全开启了一个新的舞台格局, 给旅游者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效果。 (3) 影像效果。传统表演艺术没有影响效果, 主要是在幕布上绘制一些简陋的图像;现代舞台运用先进的投影、摄像技术, 通过对电脑技术的应用, 可以播放录制影像和制造虚拟景象, 并且已经实现了舞台的3D化, 创造了立体式舞台, 这一系列的现代舞台影像极大地丰富了舞台内容和效果, 是传统表演舞台无法比拟的。

科技因素对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的影响十分巨大, 不论理论设想多么合情合理, 如果在技术环节上不能实现也是徒劳。科技因素是区别传统表演艺术和现代旅游演艺的关键, 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的深度融合永远依赖现代科技来实现。

3. 旅游演艺产品发展规律的需要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产品发展的经典规律, 1980年由Butler提出。Butler认为一个地方的旅游开发不可能永远处于同一水平, 而是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演变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中生命曲线呈S形, 分别代表介入期、发展期、稳定期、滞长期和衰弱期六个不同阶段, 说明每个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是无限的, 必须要精心保护以延长其存在时间,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旅游产品在总体原则上都不会脱离这一规律的制约。如果对处于稳定期的旅游产品不精心维护, 紧接着必然会走向滞长期和衰落期, 相反如果对处在滞长期和衰落期的旅游产品重新整合提升, 就会从滞长和衰落阶段转向复兴阶段, 从而延续新的产品生命周期轨迹发展。

当前, 关于旅游演艺产品的生命周期问题还没有学者系统进行研究, 但笔者可以坚定地认为, 作为旅游业态之一, 旅游演艺产品一定符合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哲学上说, 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必然经历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任何一个旅游演艺产品都不可能跳出这一哲学命题。从旅游演艺产品竞争的关系来看, 新形式的旅游演艺产品出现就会将原有旅游演艺产品置于被动地位, 即使原有旅游演艺产品正处在发展稳定期, 也会因受外部性原因影响被迫沦入滞长和衰落阶段。从旅游者角度来看, 旅游者对旅游演艺产品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一成不变的旅游演艺产品会造成旅游者“审美疲劳”, 这样的旅游产品一定会被旅游市场淘汰, 跟上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步伐, 就会延长处于发展期和稳定期的时间。从旅游演艺产品本身来看, 旅游演艺产品自身处于对文化基础的不断挖掘之中, 对新的现代科技不断使用之中, 对新的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理念和模式应用之中, 即使旅游者的需求暂时未表现出来, 但旅游开发者对预判旅游演艺产品发展趋势, 在没有旅游者需求外在压力的影响下, 也会对旅游演艺产品本身进行提升发展, 引导和创造旅游者需求, 最终延长旅游演艺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以从多角度上看, 旅游演艺产品都符合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既然旅游演艺产品符合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延长其生命周期就十分必要。旅游演艺产品的基础是文化, 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也是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是延长旅游演艺产品生命周期的最主要路径之一, 而文化创意就是延长旅游演艺产品生命周期的动力。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创意的发展, 旅游演艺是旅游业当中最具活力的发展方向, 文化创意和旅游演艺是两个不同的业态, 但两者又有文化这一共同属性, 因此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规律将进一步推动旅游演艺和文化创意的结合。

三结束语

从文化创意旅游这一大前提出发, 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是必然的。当然, 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有自身的特点, 融合动力来源也有自身的侧重点。本文关于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动力分析只是选取了三个宏观方面进行试探性研究, 对其他宏观方面和每一个宏观方面下的微观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欠缺, 这仍需学术界共同进一步探索。

摘要:本文在文化创意旅游大背景下, 进一步探讨文化创意和旅游演艺融合的动力问题, 从旅游者需求层次提高、现代科技进步、旅游产品发展规律的需要三个方面, 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动力展开分析, 尝试对此问题进行初期理论性探讨, 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融合动力,需求层次理论,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0

[2]赵玉宗、潘永涛、范英杰等.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J].旅游学刊, 2010 (3)

[3]曾琪洁、吕丽、陆林等.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分析——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旅游学刊, 2012 (5)

[4]李幼常.国内旅游演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7

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篇9

一、浅谈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

在设计方面,文化创意产品与普通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是以文化为基础,创意设计为发展理念,合理的运用物质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继而利用各种方式将其转型为设计要素,最后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呈现出一个满足时代发展格局的新型物质形态[3]。

二、列举目前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1、性质等同化

同质化,顾名思义就是经济市场中各地域文化创意产品产品的性质方面存在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太阳能产品是一种普遍应用的设备,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化创意产品,同质化问题是极为显著的。而没有将热带文化、海岛文化、移民文化这类海南特色文化彰显出来。

2、符号化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文化创意产品符号化过于明显,大部分只是对文化体系中视觉符号元素进行应用,也不做任何修饰,导致文化创意产品内涵表现出肤浅化的特征,部分产品甚至还出现“东施效颦”的问题。尽管在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设计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国风,想法设法将中国传统元素渗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环节中,但是若是仔细观摩这样作品,还是会发现设计者侧重于符号化运用传统元素,进而导致市场上文化创意产品大同小异格局的出现。

3、缺乏规划性

因为规划性缺乏的缘故,所以设计者不能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与全面的分析,大大降低了市场与消费者对其的满意度。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在国内兴起时间短暂,没有规整化的体系去辅助生产设计企业落实设计、销售、宣传等各个环节。那么在对产品定位时看的就是蝇头小利,没有远见,并且设计阶段过于重视成本问题,而忽视了材料工艺对其产生的影响;此外,产品推广的规划具有局部性的特征。

三、探究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方式

1、做好市场调研与资源收集是前提

海南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其文化水平与内地相比较均处于欠发达的水平,但是相关人员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海南文化也有亮点,例如黎文化是该省绝对的特色文化,尤其是原生态的黎文化在内陆地区是找不到的。以制造企业为例,地域文化渗入进太阳能产品设计的进程中,能够协助现代化企业发展模式从制造升级为创造,而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产出,离不开市场调研与资源收集工作的辅助。市场调研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的依托,能够最有效的降低产品市场同质化问题出现的概率。市场调研工作开展的目标是寻找到文化创意产品在市场的需求点,从而为产品设计的后期环节提供参考性建议;当然这一工作的展开也能够了解到消费群体的购买意念,进而对太阳能产品的结构、性能进行改造,使其具有区域性特色。地域资源的收集能够协助制造企业构建一个完整化的地域性组织框架,事实上地域资源分为三个层面,即精神、物质、机制,当制造企业将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图案纹样、礼仪体制等资源统合起来时,被设计出来的文化创意产品自然就散发出地域性的气息,继而被顺利的推向经济市场,被广大消费群体采购。

2、建立健全地域性资源数据库

地大物博,多元文化并存发展这是我国的特色。要想构建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对目标地域性资源进行调研、采集、整理与分析是基础。文字、影像等通常是地域性文化资源数据库记录的方式。对于物质层面的地域资源,一般是指该地区存在的物质状态,常见的有饮食、建筑格局、生态环境、地域性材料等;精神层面等同于该存在该地域的抽象物质,例如民情民风、民间故事、区域性娱乐活动等;体制层面包含的内容有抽象化的,例如方言与风俗习性等,也有非抽象化的,例如礼仪体制等。

地域性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健全,有助于制造企业参照设计理论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地域性资源设计开发方法,满足设计符号学与产品语言学的基础上,使地域性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有效的融入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环节,使图像、符号等元素被提炼出来,为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添枝加叶。

3、科学提炼地域文化设计符号

符号可以被看做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也是文化创意产品在设计流程中把客观获得的资源转型为产品实物的依托。怎样把多样化地域文化资源升级为设计元素,对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是关键性的步骤,因为其是人类认知形态建设的客观方式。以建立的地域性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在现代工业设计方法的辅助下,对有形的资源进行采集与开发。又因为初期建设的地域性资源数据库中含有物质元素、精神元素的成分,因此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者可以不加思索的对其进行符号提取,必要时也要对其采取转化措施,以此途径使各种符号融入进现代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进程中。彰显核心作用的同时,为基于地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此时产品必要会满足经济市场与广大消费群体的需求,那么可以推测的是符号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环节的融入,为海南省太阳能制造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取得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独具韵味的本土文化更受人青睐与爱戴,那么此时区域性文化创意产品也就成为了人类首选的消费品。正因如此,生产设计企业应该积极做好市场调研、资源采集、地域性资源数据库建设以及设计符号提炼等工作内容,在地域文化规划方案的辅助下,将地域文化最有魅力的成分融入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为全人类显示未来世界的可能性,此时设计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势必会强化。

参考文献

[1]卢维佳,何人可,肖狄虎.基于岳麓书院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5,24:105-109+114.

[2]沈飞,李栋.将文化与创意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伦敦地区博物馆服饰类旅游纪念品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3,04:94-97.

谈高校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 篇10

一、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状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的精神消费产品, 通过提取和转化档案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将档案文化元素附着在一定载体之上,将生涩、有距离感的档案元素形成现代人认可并易于接受且愿意获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公众对文化的渴望和体验。[1]71可以看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以馆藏档案资源为基础,通过提取出档案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创意为核心,将固化的原始的档案信息转化成形式多样的物质产品,这种灵活生动的转化形式贴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期望,公众更乐于接受。

目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已成为国内外博物馆界通行的做法,国外一些国家档案馆也纷纷通过官网推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如美国设立了“在线商城”,提供礼品订购服务;新加坡网站有“我们的商品”页面,提供海报、笔记本等商品。在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在推出便民服务举措的同时,也开始尝试以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吸引大众的目光,重视开发馆藏文化产品工作,以扩大档案文化的影响,但高校档案馆在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推广方面比较欠缺,除台湾大学档案馆外,大陆范围内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高校档案馆凤毛麟角。现阶段,高校档案文化产品主要为出版类,即通过档案编研的途径利用馆藏资源出版相关学术资料、书籍刊物、音像制品等,以此宣传馆藏和学术研究成果等。由于这类档案文化产品内容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意,利用服务对象主要局限于本校各部门。因此,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高校档案馆应借鉴博物馆界及台湾大学档案馆的有效做法, 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将文化和创意结合起来,开发出集文化性、 艺术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满足公众多方面精神需求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

二、高校档案馆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意义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传播档案文化的一种崭新尝试,对于实现高校档案自身文化价值,促进高校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拓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高校档案记录着学校历史,承载着校园文化,是一代代高校人辛勤劳作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现阶段,高校档案利用率较低,主要为学校职能部门查阅和利用,学校师生和普通公众对高校档案的利用很少。从档案价值实现层面来看,高校档案主要发挥凭证参考价值,其文化价值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档案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中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整合以及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了档案的文化价值,赋予档案文化一种实在的传递和表达形式。

2.促进馆藏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以馆藏档案为素材,产品的开发势必会促使高校档案馆加强对馆藏资源的深度挖掘、开发和利用,通过整合蕴藏在档案中的历史文化元素,将反映学校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原始档案信息转变成一种实在物质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揭示了档案的历史内涵。同时,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也会使得高校档案馆更加注重收集和征集有历史特征、文化特征的各类档案,以此来优化、丰富馆藏结构。

3.拓展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高校档案馆会树立一个文化传播者的形象,改变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对档案馆枯燥、沉闷的印象,让公众领略档案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由于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形式多样,能够满足公众多方面的需求,如审美、收藏、鉴赏、怀旧、利用等。因此,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能够延伸用户对于高校档案服务的体验和感受,吸引更多潜在的公众群体,拓展高校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受众范围。

4.兼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高校档案馆作为服务性机构,由于在教学和科研中不占主导地位,普遍面临经费不足的窘境。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有很多的优点,如前期的开发工作相对简单,不需大量技术、资金和人员的支持,后期的推广工作也不受时间、地点及空间等条件的制约,虽然投入少、 成本低,却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也是对外宣传高校档案文化的有效途径,公众可通过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认识和了解该校的历史文化精髓与特色,提高高校档案馆的社会认知度而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高校档案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有效举措

目前,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对于高校档案馆来说仍属于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传播和发扬档案文化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深入挖掘馆藏档案中的历史文化元素。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以馆藏档案为素材,要注重挖掘出馆藏资源中的历史文化特色,发掘其中的核心元素。例如,台湾大学档案馆利用档案元素开发出二十多种创意商品,如撷取傅斯年校长手稿、批示用语及私章等档案元素制作的纸胶带,借此彰显其人文精神并供后世缅怀;以台湾大学校徽中雷纹为形,由傅斯年校长手稿中粹取出“台湾大学”四字设计的笔筒,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文化艺术典藏价值, 每件创意商品都凝聚着档案文化的精髓。

2.文化与创意的有效结合。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大众精神消费产品,已不是简单的特色纪念品能够满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的审美能力及艺术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为避免产品落于俗套,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要避免因循守旧的设计理念,要将历史文化元素和现代创意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产品中融入现代审美取向,使得产品既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又能满足受众的功能需求[2]68,设计出兼具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趣味性的产品,这样才能够吸引公众的目光,才能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推向公众市场。

3.满足不同层面的公众需求。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前期工作是要把握受众需求,由于消费对象在年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购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作为尝试性探索,高校档案馆在初期的产品开发中应本着立足本校,面向社会的原则,以本校师生为主,以社会大众为辅。针对本校师生着力开发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产品,如笔记本、便签、胶带、笔筒等文具。同时,面向社会大众推出一些少而精的兼具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的产品,如工艺精良的笔筒、镇纸以及摆件等。在产品推广方面,一方面在校内进行实体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网站进行宣传,通过设置“在线商品”,扩大产品销售的范围和渠道。

4.提升档案人员素质和能力。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档案人员熟悉档案,还要求档案人员具备活跃的设计思维、较强的审美及艺术鉴赏能力。为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要求,档案工作者需要逐步向档案文化者的角色转变,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能力,还要开拓视野广泛汲取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同时,还要了解创意产品的市场发展走向,学习其他行业创意商品开发推广的优秀经验。为此,学校和上级档案主管部门应创造条件,为档案人员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5.加强同其他院校和社会团体的合作。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推广是一项庞大工程,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制作到推广、销售,单凭档案部门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因此,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推广应借助外力,合作开发。如辽宁省各高校档案部门可合作开发高校系列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以节省设计制作成本,通过开通“高校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网站,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销售渠道。此外,要加强与社会团体的合作,积极争取社会资本对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投入。

总之,高校档案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推广,是传播高校档案文化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档案走进大众、融入社会的重要一步。 在这条路上,高校档案部门应不断探索,学习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促进档案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摘要:目前,高校档案馆尚未涉足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然而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对于实现档案文化价值、促进馆藏资源开发利用、拓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档案馆可从挖掘档案元素、档案创意设计、满足公众需求、提升档案人员素质能力以及寻求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有效举措。

上一篇:护理信息系统下一篇:皮冠状动脉介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