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BDNF

2024-05-29

血清BDNF(精选三篇)

血清BDNF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来源于2007年10月-2011年5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 共170例。其中男性96例, 女性74例。缺血性卒中125例, 出血性卒中45例。

1.1.1 纳入标准

①首发脑卒中患者, 发病至就诊少于1周, 本次发病未有外院住院诊治经历;②脑梗死或脑出血诊断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③入院2周后病情平稳或经治疗平稳;④年龄40-75岁;⑤需手术者除外;⑥知情同意。

1.1.2 排除标准

①病情严重, 生命体征不稳者;②脑卒中前有精神障碍史者;③双相情感障碍;④意识障碍者;有严重语言功能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⑤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损害者;⑥西酞普兰禁忌症患者;⑦入院前或入院后两周内服用抗抑郁药物者。

1.2 方法

1.2.1 研究分组

纳入患者入院两周后按有无抑郁症状分为卒中后抑郁组 (52例) 和卒中后非抑郁组 (118例) , 诊断标准为ICD-10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患者对分组不知情, 精神状态评估者不参与两组的治疗。各组间在年龄、性别、体重、入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间具有可比性。

1.2.2 治疗方法

纳入患者入院后按照中国脑血管病治疗指南进行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卒中后抑郁组入院两周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氢溴酸西酞普兰片 (商品名喜太乐, 四川珍珠制药有限公司) 10-40mg口服1/日, 共6周。

1.2.3 检测指标

入院后行各种常规检查和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检查, 入院2周分组后及西酞普兰治疗6周后取静脉血, 置于未抗凝的塑料试管中, 室温下静置1 h , 转入4℃静置1h后, 2 000 r /min 离心10 min, 取血清放置于-80 ℃冰箱中备用 标本测定前避免反复冻融。通过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BDNF含量, BDNF试剂盒购自美国Promega公司, 酶标仪为Thermo‐ELECTRON公司生产的MULTISKAN MK3型, 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并在西酞普兰治疗前后分别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rating scale of depression, HAMD) 24项版本,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估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以及Barthel指数 (Barthel index, BI) 。所有评估者均需对分组不知情。

1.3 统计分析

各组数据采取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数据比较, 在两组率比较中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显著性。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基线值情况比较

卒中后抑郁患者52例,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22例, 缺血性卒中39例, 出血性卒中13例;卒中后无抑郁患者中男性66例, 女性52例, 缺血性卒中86例, 出血性卒中32例。由表1可以看出各组在年龄、体重、性别、平均动脉压以及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类似, 两组具有可比性。

NS 卒中后抑郁与卒中后无抑郁比较无显著差异。

2.2 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变化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 卒中后抑郁患者其血清BDNF水平较无抑郁者明显降低, 同时卒中后抑郁患者其HAMD评分及NIHSS和Berthel指数与卒中后无抑郁患者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西酞普兰治疗后能显著提高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 治疗6周后两组血清BDNF水平无明显差异。同时西酞普兰治疗显著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HAMD、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分, 治疗6周后两组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分无显著差异。

NS 卒中后抑郁与卒中后无抑郁比较无差异;* 治疗前后比较P<0.05。

2.3 药物不良反应

在为期6周的西酞普兰治疗期间, 卒中后抑郁组共出现口干5例, 便秘4例, 头痛3例, 头晕2例, 不良反应率为16.5%;

3 讨论

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 严重阻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清楚, 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脑卒中导致的神经解剖学或生化物质紊乱导致的内源性抑郁, 或是因为卒中引起的认知以及躯体功能的损害而导致的原发性抑郁。有研究发现卒中后抑郁患者体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HT等水平明显下降[3], 这可能购成了应用5-HT类递质相关药物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理论基础, 但在临床上仍然缺乏明确的循证依据。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目前在抑郁症患者体内发现BDNF水平降低成为抑郁症治疗的研究热点。有动物研究报道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伴随体内BDNF水平的增加, 外源性BDNF对卒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4]。国内有学者证实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与血清BDNF水平呈显著的负性相关[5]。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BDNF水平低下的急性卒中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高于无抑郁者, 这提示BDNF水平紊乱在急性卒中后抑郁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DNF在这其中的因果关系目前还需进一步研究。

尽管BDNF在抑郁症产生和发展中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抗抑郁药确实能有效提高抑郁症患者体内BDNF水平并改善抑郁症状[2]。我们的研究结果也与之相类似, 西酞普兰作为经典的抗抑郁药显著的升高了急性卒中患者体内的BDNF水平, 改善了HAMD评分。在治疗时间窗上我们选择了卒中后2周后开始治疗, 因为有研究显示卒中后抑郁在2周后开始高发[6], 而研究显示病情稳定后神经功能的康复治疗越早越好。从我们研究的治疗效果来看, 西酞普兰治疗显著的改善了卒中后抑郁患者的NIHSS, Barthel指数评分, 这提示西酞普兰能显著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速度。然而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在治疗时间上做纵向对比, 因此无法断定早期抗抑郁治疗的优势。鉴于急性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带来的不利影响, 国外学者多喜欢在急性卒中后预防性使用抗抑郁药, 研究结果多显示能大幅度降低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7], 但这必将给卒中后无抑郁的患者带来经济压力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我们的研究中, 急性卒中后无抑郁的患者在接受西酞普兰治疗后并不能显著的提高BDNF含量, 提示可能不加选择的在急性卒中后患者中服用抗抑郁药并不可取 (因为非抑郁组不服用抗抑郁药西酞普兰, 所以这观点需要修改) 。关于治疗时程, 多数学者选择6周左右治疗时间[8], 但是依然缺乏循证依据, 从我们的研究来看6周时间足够显示出西酞普兰在急性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优势, 但是仍然可以看到两组的HAMD评分仍然有显著差异, 这提示可能在卒中后抑郁患者可能还是需要进一步延长西酞普兰的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Castrn E, Rantamk iT.The role of BDNF and its receptors indepression and antidpressant drug acti on:Reactivation of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J].Dev Neurobio, 2010, 70:289-297.

[2]Serra-Millàs M, López-Vílchez I, Navarro V, et al.Chan-ges in plasma and platelet BDNF levels induced by S-citalo-pram in major depression[J].Psychopharmacology (Berl) , 2011, 216 (1) :1-8.

[3]Spalletta G, BossùP, Ciaramella A, et al.The etiology ofpoststroke depress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newhypothesis involing inflammatory cytokines[J].Mol Psychi-atry, 2006, 11 (8) :984-991.

[4]Jiang Y, Wei N, Zhu J, et al.Effect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on local inflammation in experimental strokeof rat[J].Mediators Inflamm, 2010:372-423.

[5]李云.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BDNF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4) :24-25.

[6]陈国栋, 潘先文.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 (2) :105-107.

[7]Robert G.Robinson, Ricardo E.Jorge, David J.Moser, etal.Escitalopram and Problem-Solving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JAMA, 2008, 299 (20) :2391-2400.

血清BDNF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02~2011-1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一科首次发病的住院患者18例, 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9例, 男5例, 女4例, 平均年龄55岁;对照组9例, 男4例, 女5例, 平均年龄56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梗死诊断标准;属于颈内动脉系统的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病情在48h内无进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6~30分者。 (2) 排除标准:意识不清者;无法正常表述者;合并脑外伤、脑出血、肝脏疾病、脑肿瘤、心脏疾病造血及精神疾病者;患者或其家属不合作。

1.3 治疗方法

(1) 实验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远程肢体缺血后处理, 参照文献[2]使用充气式止血带对右上肢实施3次5min缺血5min再灌注, 充气压力为200mmHg。 (2) 对照组:给予上述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只放置止血带, 不进行充气。两组均治疗2周。

1.4 观测项目及判定

(1) 患者血清中BDNF测定比较:将入选病例均在入院当天及治疗14天后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mL, 分离血浆后保存于-20℃冰箱待检。BDNF采用ELISA检测。 (2)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价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组间组内比较,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中BDNF测量比较

两组治疗后BDNF含量均增加 (P<0.01) , 而实验组增加量优于对照组 (P<0.01) 。

2.2 治疗前后两组NIHH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 (P<0.01) , 而实验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自Murry[3]首次提出缺血预处理概念后, 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及多年临床观察, 其保护作用在不同的织器官中都得到证实。近年来随着对预处理及后处理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其在神经系统方面的保护作用, 从而为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保护及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因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机制尚在探索中, 缺血后处理可能机制通过改变血流再灌注而使脑血流发生相应的改变, 进而影响内皮细胞功能、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和相应事件, 达到保护神经血管单元中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并影响下游信号如MAPK途径以及KATP途径等多种机制。本实验通过远程肢体3次缺血灌注循环 (加压充气5min, 5min再灌注) 观察血清中BDNF含量测定及神经功能评分, 了解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作用。 在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成员中BDNF是一类多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 其对维持神经元的存活、生长、分化以及损伤后修复与再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脑组织合成BDNF主要以大脑皮质、海马、纹状体分布最为丰富。相关研究表明[4,5,6], 脑缺血后BDNF参与脑缺血损伤的保护过程, 通过在缺血半影区内其表达增加, 进而保护半影区神经元, 并抑制迟发神经元坏死, 最终减少梗死面积。脑缺血损伤后BDNF及受体TrkB的表达增加, 首先可以延缓神经元的坏死和凋亡, 并刺激轴突的芽生和形成, 其次BDNF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刺激神经血管的生成, 实现神经生理功能的重建。

本研究中结果两组患者比较显示:血清BDNF含量实验组较治疗前增加明显, NIHSS评分明显降低, 患者肢体恢复较明显。可能原因为:通过远程肢体缺血后处理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含量和NIHSS评分明显降低, 从而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这可能是远程肢体缺血后处理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机制之一。缺血后处理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内源性保护新方法。与缺血预处理相比较, 缺血后处理可操性、患者接受性、临床应用时机掌握性、可控性都相对较高, 更便于临床的应用。在临床缺血性脑疾病的防治方面缺血后处理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但其确切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明确。

参考文献

[1]Zhao ZQ, Corvera JS, Halkos ME, et al.Inhibition of myocardi-alinjury by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during reperfusion:com-parison with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J].Am J Physiol Heart CircPhysiol, 2003, 285 (2) :579-588

[2]Kharbanda RK, Mortensen UM, White, et al.Transient limbischemia induces remote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n vivo[J].Circulation, 2002, 106 (23) :2881-2883

[3]Murry CE, Jennings RB, Reimer KA.Preconditioning withischemia:a delay of lethal cell injury in ischemic myocardium[J].Circulation, 1986, 74 (5) :1124-1136

[4]武衡, 黎杏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册, 2003, 3 (11) :128-131

[5]陈英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脑缺血[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0, 8 (2) :142-144

血清BDNF 篇3

SUI发生时盆底神经发生退行性变化, SUI的女性可见阴部神经对尿道横纹肌和盆底肌肉的传导延迟及对尿道外括约肌失神经支配。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 阴部神经损伤与SUI的症状有直接的因果关系[3]。目前SUI的治疗方法有多种, 但是从根本上改善神经肌肉的病理生理的治疗方式却并不多见。神经科学研究已经表明, 神经营养因子是调节神经生长和存活的一类蛋白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 它对神经元有促进修复再生及支持、营养、保护的作用。研究发现, BDNF可以提高神经元轴突切断术后的存活。本研究旨在探讨阴部神经损伤后局部注入BDNF对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大鼠漏尿点压力的影响及尿道外括约肌内BDNF表达的影响, 为SUI的非手术治疗提供线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健康雌性SD大鼠40只, 鼠龄6周, 体重240~280 g。造模成功大鼠为36只,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BDNF组、生理盐水组、假损伤组各12只。三组大鼠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重组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Pro Spec-Tany) 、兔抗鼠BDNF抗体 (博奥森公司) 、SABC (兔Ig G) 试剂盒 (博士德公司) ;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 (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 。

1.3 方法

1.3.1 模型建立与处理

卵巢切除+阴道扩张建立大鼠SUI模型[4,5]。造模2周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及喷嚏实验。测定结束后, 造模成功后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 分离PN, 用持针器夹住PN两次, 每次持续30 s。BDNF组随后用10μL微量加样器注入2μL BDNF于神经损伤部位, 丝线缝合[6], 随后第4、6、8天分别于标记部位再次进行注射。生理盐水组也同样损伤PN后局部注入生理盐水, 量及方法同上。假损伤组分离PN未损伤。注射2周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7]。

1.3.2 标本采集

处死大鼠, 取出尿道括约肌组织, 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用4%多聚甲醛缓冲溶液固定24 h, 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1.3.3 图像分析

显微镜观察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在肌肉中的分布, BDNF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呈棕黄色。应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分析BDNF阳性反应灰度。阳性反应强度用积分光密度值表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LPP数据及积分光密度数值用 (±s) 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LSD-t法进行组间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阴部神经损伤后2只大鼠在实验中死亡, BDNF组及生理盐水组各1只, 最后进入统计数据的为34只。

2.1三组HE染色结果的比较

生理盐水组 (图C) 与假损伤组 (图A) 相比, 尿道全层变薄, 结构不明显, 肌层萎缩, 肌纤维断裂及横纹肌致密程度明显下降。BDNF组 (图B) 与假损伤组 (图A) 相比, 肌纤维疏松程度差异不显著。

注:A:假损伤组;B:BDNF组;C:生理盐水组

2.2 三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和免疫组化结果的比较

PN损伤后, 统计学分析显示, 生理盐水组LPP明显低于BDNF组和假损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BDNF组与假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区域显色为棕黄色至棕褐色。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得到积分光密度值, 积分光密度数值与BDNF含量成正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假损伤组括约肌内BDNF含量低, 与BDNF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BDNF组与生理盐水组括约肌内BDNF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压力性尿失禁有“社交癌”之称, 严重影响女性的社交活动并能引起心理障碍, 给家庭和国家医疗服务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8]。盆底神经退行性变化或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逐渐纤维化的神经损伤学机制与SUI的发病密切相关。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妊娠、阴道分娩等。有学者研究发现, 80%经阴道分娩的女性存在阴部神经损伤和盆底肌去神经支配现象。妊娠、阴道分娩使盆底肌过度扩张, 牵拉神经纤维引起严重损伤, 这会使其支配的肌肉发生去神经改变, 如肌肉萎缩、角型化, 无去神经支配的肌肉则代偿性肥大。如果肌肉获得再神经支配, 则肌纤维恢复正常大小, 但是同型纤维聚集变得明显, 而无再神经支配的纤维逐渐被纤维化取代。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除手术方法外, 目前正在探索非手术治疗方法。尿道高活动性或盆腔器官脱垂是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的引起压力性尿失禁的机械性病因, 但手术治疗多以改善临床症状为目的[9]。对于括约肌损伤, 目前认为最佳的治疗方式为注射填充剂、物理治疗、再生疗法, 例如干细胞治疗。但是在阴部神经损伤存在的情况下, 针对神经再生的治疗可能是更为有利的治疗方法[10,11]。

LPP统计学分析显示, 生理盐水组LPP低于BDNF组和假损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BDNF在神经损伤修复方面有作用。BDNF组漏尿点压力低于假损伤组, 可能与BDNF剂量或注入时间及神经恢复时间有关, 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中发现损伤阴部神经后大鼠漏尿点压力比大鼠造模成功后漏尿点压力有所下降, 提示阴部神经损伤与大鼠压力性尿失禁有关。

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重要成员之一, 具有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分化和损伤细胞修复的作用, 并且能够有效地阻止多种神经元的死亡。BDNF可防止损伤神经元乙酰胆碱转移酶减少和促进神经细胞轴突的再生, 同时增加靶细胞及神经元细胞本身合成BDNF及增强BDNF逆轴索运输到胞体发挥营养作用, 这有利于重建突触联系及促进运动神经元存活。外源性BDNF可改善运动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及腹侧神经根轴突髓磷脂变性, 从而保护运动神经元。

本研究显示, 生理盐水组与假损伤组相比, 尿道全层变薄, 肌纤维排列较为稀疏, 肌层萎缩, 肌纤维断裂及横纹肌致密程度有所下降。BDNF组与假损伤组相比, 肌纤维疏松程度差异不显著, 推测BDNF对损伤PN的修复有作用。假损伤组BDNF表达含量低于BDNF组及生理盐水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支配靶器官内源性BDNF表达上调[12]。这提示妊娠、分娩等因素造成的盆底神经失支配在一段时间后会有某种程度的恢复或许与盆底神经靶器官BDNF表达增加有关。

免疫组化显示, 假损伤组BDNF含量最低, 与BDNF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提示局部神经损伤后靶器官内BDNF含量增加。BDNF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BDNF组内BDNF含量少于生理盐水组, 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与BDNF促进神经再生有关。根据研究, BDNF应该可以应用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时的盆底神经损伤, 尤其是压力性尿失禁发生初期, 如果及时进行损伤神经的修复, 肌纤维失神经支配后的一系列变化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 BDNF的治疗可能可以改善PN损伤后神经肌肉节制机制的功能恢复。

实验表明, 局部补充神经营养因子对于促进神经再生是有效的, 这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但是局部注射BDNF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注射部位及剂量均不易掌握, 因此可以利用微型渗透泵来为神经损伤部位提供匀速、均量的持续营养, 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阴部神经 (PN) 损伤后局部注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对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大鼠漏尿点压力 (LPP) 及尿道外括约肌 (EUS)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接受模拟分娩损伤和双侧卵巢切除, 并建立压力性尿失禁模型。2周后评估模型建立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 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BDNF组, 损伤PN后局部注入BDNF, 缝合后标记部位, 第4、6、8天分别于标记部位再次注射;生理盐水组, 损伤PN后局部注入生理盐水, 量及方法同上;假损伤组, 分离PN未损伤。2周后再次进行漏尿点压力及喷嚏实验。随后处死大鼠, 取EUS行免疫组化, 观察BDNF表达变化。结果:PN损伤后, 统计学分析显示, 生理盐水组LPP明显低于BDNF组和假损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BDNF组与假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HE染色显示, 生理盐水组与假损伤组相比, 肌纤维断裂及横纹肌排列致密程度均明显下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假损伤组括约肌内BDNF含量低, 与BDNF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BDNF组与生理盐水组括约肌内BDNF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局部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能通过刺激神经再生从而促进尿道外括约肌的恢复, 进而有利于压力性尿失禁大鼠LPP的恢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血清BDNF】相关文章:

免疫血清05-14

血清叶酸05-18

血清含量06-10

血清铁蛋白04-26

血清CRP05-13

血清Apelin05-20

不同血清酶05-29

血清离子浓度06-02

高脂血清06-18

血清检验指标06-19

上一篇:临床特点下一篇:血尿β2微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