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检验指标

2024-06-19

血清检验指标(精选十篇)

血清检验指标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确诊收治的164例甲亢患者, 甲组86例为甲亢性肝病, 乙组78例为甲亢。甲组, 男31例, 女55例, 年龄为22~74岁, 平均年龄为 (48±1.1) 岁;乙组, 男26例, 女52例, 年龄为21~51岁, 平均年龄为 (36±1.2) 岁。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下述4个参考标准对甲亢性肝病进行诊断: (1) 确诊为甲亢疾病; (2) 肝功能检查符合其中一项或几项:AST以及ALT升高, ALP明显升高, TBA上升, 黄疸; (3) 除外药物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以及其他疾病而引发的肝损伤; (4) 甲亢疾病控制后, 检查可见患者肝功能以及肝肿大恢复正常。

1.3 方法

1.3.1 检测设备

采用化学免疫发光仪和配套试剂检测。所选用是ECLIA-ⅡS型号的化学免疫发光仪, 生产单位为厦门天众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设备主要是在机械传动装置作用下, 光子接受转换装置, 信号处理电路、分析软件、显示装置以及电源共同组成。该设备的使用需借助计算机以及显示器共同配合。

1.3.2 TBA、GGT、ALP、ALT等肝功能项目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根据ALT速率法进行检测, 专用的试剂用品;采用连续监测法分析ALP;采用速率法检查GGT;采用循环酶速率法对TBA方法检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对比甲乙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 甲乙两组性别对比无明显差异, 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从研究中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甲亢肝病发病率随着年龄而不断增长。

2.2 实验指标检验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 其中甲组患者的ALP、ALT、FT3、FT4指标与乙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的TBA对比无明显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研究表明, 甲亢性肝病患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其中>55岁患者的甲亢性肝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相关学者研究表明, 甲亢性肝病的病情发展情况是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病史长短、治疗及时情况密切相关。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患者年龄越大, 发病时间较长, 则甲亢疾病较为严重, 且甲亢肝病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主要是与治疗及时以及并发症情况相关[2]。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指标检验结果, 可见甲组患者的ALP、ALT、TT3、TT4指标与乙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甲状腺素的浓度越高, 对肝功能损伤越严重。但对比而两组的TB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项海燕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60岁年龄组患者的甲亢肝病的发病率最高, 年龄越大, 甲亢肝病发病率越高。实验室检测指标与该次研究结果基本相符[3]。甲亢性肝病的患者不仅具有甲亢疾病的临床特点, 同时具有肝病的相关特点, 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疼痛、皮肤发痒。在对肝功能进行检查时, 可见肝脏肿大, 脾脏肿大, 严重者患者会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4]。临床应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 同时根据患者的相关指标以及具体病情对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诊断分析[5]。该次研究中, 重点是分析研究甲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检验指标变化情况, 并据此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治疗, 通过实验室检查, 可见甲状腺激素增加, ALT升高超出正常值, 确诊患者疾病。肝脏在分解代谢时, 胆汁酸为胆固醇的产物, 是胆汁中肝脏分泌的最大有机酸, 其生成代谢与肝脏关系密切[6]。临床在对肝损伤实质情况进行检查时, 主要参考标准为TBA, 在肝细胞变性坏死时, 肝细胞摄取以及代谢胆汁酸的能力下降, 极易导致总胆汁中酸浓度偏高, 这与肝实质受损程度相关, 为一项特异敏感的肝功能指标[7]。研究中, 对比而两组的TB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可能是甲状腺素的肝脏损伤目标不同, 也可能与因甲亢患者的病情损伤时间以及程度相关, 仍需临床不断研究证实[8]。

综上所述, 甲亢疾病多合并肝脏功能受损并发症, 合并肝脏损伤疾病的发生并与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等相关, 病史越长、病情严重、年龄大, 则患者肝脏损伤发病率偏高。因此, 临床在对甲亢患者进行诊断时, 应加强老年患者疾病的诊断。同时应根据相关参考指数, 确诊患者病情, 并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治疗,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防止患者病情恶化[9]。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甲亢性肝病患者血清检验指标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该院确诊收治的86例甲亢性肝病为甲组与78例甲亢患者为乙组 (肝功能正常) ,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肝功能指标以及甲状腺相关指标。结果 研究表明, 年龄越大, 则甲亢肝病的发病率越高, 甲组患者的ALP、ALT、FT3、FT4指标与乙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的TBA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甲亢疾病多合并肝功能损伤, 肝功能损伤程度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关, 老年、病情危重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 因此应加强对病情危重、老年患者的疾病诊断。

关键词:甲亢性肝病,血清检验,指标改变

参考文献

[1]傅立平, 李林法, 徐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亢性肝病的131碘治疗[J].浙江医学, 2011, 73 (6) :785-786.

[2]王丽静, 杨秀珍.甲状腺机能亢进性肝病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 2013, 16 (11) :452-453.

[3]石绣江, 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 范晓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2例[J].肝脏, 2012, 36 (12) :786-787.

[4]许东, 赵满芝, 徐亚欢.几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2, 63 (1) :786-787.

[5]徐庆会, 白玉, 仲云.双环醇治疗甲亢及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致肝功能损害疗效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1, 73 (7) :346-347.

[6]钟旭军.甲亢和甲减患者血清SS与脂质过氧化关系的探讨[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1, 64 (1) :885-886.

[7]袁朝伟, 李健.Graves甲亢并肝功能损害肝炎标志物的测定[J].四川医学, 2012, 43 (11) :642-643.

[8]黄雁翔, 陈新月, 马丽娜.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2, 49 (3) :152-153.

血清检验指标 篇2

【关键词】肝功与血清学指标;脂肪肝;应用;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76-01

近年来,物质生活更为丰富,还有高节奏的工作、生活环境原因等造成脂肪肝患者不断增多,发病率也不断上涨,因此,如何尽早发现脂肪肝问题逐步成为一个重要医学难题。本次研究通过探讨分析此标准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探讨检验结果的帮助作用。

一、确定好研究的对象,收集基本资料

在进行调查研究之前,要收集好各方面的资料,进行最初的数据统计,为后期的分析备好初始材料。这里我们通过医疗单位的管理平台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脂肪肝患者70例为观察组患者进行信息收集,和同期的7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要提前对那些已经确诊的病人进行观察,排除掉不符合条件的患者。

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共同做好检查准备事项。所有患者都有知情权,签下同意书。还要注意,对相关进行操作的医师也要严格按照标准来,特别注意病人的寿命问题,保证研究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两组都是先在禁油腻食物后进行检查,大约之后3 d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L,用离心机3000 r/min离心10 min,实现有效分离血清,并应用日本奧林巴斯AU640进行测定肝功能ALT、AST水平[2],及血清学指标检测TG与TC水平。操作时,要及时记录下来数据水平,方便对数据进行对照比较,或者记不清楚的,都要排除在考虑的范围之外。

(二)、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同规格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等级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三、分析结果

通过观察比较,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数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讨论

目前临床研究也表明这是多种诱发因素引起的病症[3],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属于一种弥漫性肝脏疾病。近期以来,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大概保持在20%上下浮动,相对在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患病率要高一些,普遍达到25%,还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从发病病因来看,主要起因有肥胖、酗酒等相关身体因素,以及糖尿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也会造成脂肪肝。脂肪肝问题对人体会逐渐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甚至破坏人体心脑血管系统,容易诱发心肌梗死、脑中风等疾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要明确的是轻度脂肪肝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当前,临床检查诊断脂肪肝的方式主要有肝活组织检查、B超、肝功血清学检查等[4]。但是B超检查只是从肝脏组织情况进行判断,不是很全面;另一个肝穿刺检查会造成一定的创伤,存在潜在风险,对患者有伤害性;而肝功血清检查依据为肝细胞细胞损伤,ATL首先进入患者血液,同时肝细胞损伤严重波及线粒体,AST也会进入血液,导致ATL和AST水平升高,同时当机体摄入过量脂肪经肝脏转化为未酯化脂肪酸[5],形成大量三酰甘油,使TC、TG水平顯著增高。

本研究通过探讨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脂肪肝患者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者,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应用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脂肪肝能更加准确诊断,可以为脂肪肝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还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想要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还要不断优化这方面的技术操作,改进管理措施,考虑并发症情况等等,依据实际要求进行实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疗诊断分析是一门专业的技术工作,很多考察的标准都是从实际指标数据水平等方面来考虑判断的。但是,从患者的角度来说,减少治疗伤害,快速准确判断疾病情况也是很重要的。而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脂肪肝能很好实现这个目的,让患者减少痛苦,实现早期治疗。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对患者的治疗工作应该从这个角度提高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 锦平,肖雪云,苏小杰.转氨酶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1,32(15): 101.

[2]冯 慧艳,袁敏,刘妙娥.转氨酶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 240.

[3]雪 云,曾烈华,黄多娣.多种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0): 81.

血清检验指标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4年12月45例肝功能异常的甲亢性肝病患者作为试验组, 同时选择45例肝功能正常的甲亢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7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43.6±12.5) 岁, 患者肝功能异常;对照组男26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为 (44.2±12.3) 岁, 患者肝功能正常。2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1.2.1检查方法2组患者检查前均禁食12 h, 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 肝素抗凝, 离心15 min, 取上层清液待用。采用贝克曼DXI-800免疫发光仪对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素、血清促甲状腺素进行检测。采用日立7 60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对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进行检测, 试剂为北京利德曼。

1.2.2诊断方法①患者为甲亢诊断成立。②患者肝功能检查存在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 或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 或谷丙酰转氨酶升高, 或总胆汁酸水平升高, 或存在多项指标升高。③甲亢得到有效控制后肝功能随即恢复正常。④无原发性肝脏疾病。存在以上四项者可诊断为甲亢性肝病。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素、血清促甲状腺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但2组患者总胆汁酸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3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又称甲亢,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眼、眼睑水肿、视力下降。甲亢患者并发肝脏疾病的概率非常高, 临床中认为, 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非常高, 而机体长时间处于高毒素环境会增加肝脏的负担, 导致肝脏出现损伤[1];且甲状腺激素主要通过肝脏代谢, 长时间的甲亢会加重肝脏缺氧情况, 导致肝脏营养不良, 体内的自由基也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进一步加重肝脏缺氧、营养不良[2]。若患者同时存在心力衰竭表现, 则会增加肝脏淤血、肝细胞坏死的发生率, 高浓度的甲状腺激素会促进肝糖原、脂肪氧化分解, 并能够增加蛋白的代谢量, 使体内维生素水平降低, 进而降低肝脏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 甲亢患者出现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为免疫功能紊乱[3]。

本次调查结果中显示:试验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素、血清促甲状腺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P<0.05) 。我们认为, 肝脏损伤后, 相关生化指标也会发生改变, 因此对于甲亢性肝病患者来说, 要及时进行生化检验, 了解肝脏损伤情况, 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防止患者病情恶化。在其他研究报道中发现, 年龄较大的患者肝脏损伤情况要重于年龄小的患者, 分析认为, 年龄大的患者耐受能力较差, 免疫力低下, 因此肝脏损伤程度较重[4]。此外, 还有研究认为, 甲亢性肝病的发生与患者病程长短、疾病治疗与否相关[5], 但本次并未对上述观点进行研究, 因此, 还需要进行深入调查。

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 2组患者总胆汁酸水平比较不存在差异。胆汁酸是胆固醇的代谢产物, 也是肝脏分泌到胆汁中最多的有机酸, 胆汁酸的形成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当肝脏受到损伤时, 胆汁酸水平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但本次结果并未进行提示。我们认为, 此结果可能与甲状腺激素作用于肝脏的位置不同, 也可能是与患者病程有一定的相关性, 或者与患者肝脏损伤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总的来说, 甲亢性肝病患者血清指标改变与肝脏损伤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若甲亢肝病患者出现血清生化检验指标异常, 要及时进行干预, 防止疾病恶化。对于存在甲亢的患者, 也要按时进行生化检验, 了解其是否存在肝脏损害。

参考文献

[1]王丽静, 杨秀珍.甲状腺机能亢进性肝病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 2013, 16 (11) :452-453.

[2]袁朝伟, 李健.Graves甲亢并肝功能损害肝炎标志物的测定[J].四川医学, 2012, 43 (11) :642-643.

[3]许东, 赵满芝, 徐亚欢.几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2, 63 (1) :786-787.

[4]石绣江, 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 范晓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2例[J].肝脏, 2012, 36 (12) :786-787.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现状探析 篇4

【关键词】 临床检验;指标质量控制;现状;对策

临床治疗除了有赖于检验数据的真实客观外,检验质量控制指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质量指标可以识别、纠正和持续监测临床实验室服务中的问题,其也用于临床检验关键过程一致性的提高和标准化。目的是改善医疗机构中临床实验室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的利用率。现代生物的迅猛发展为免疫学快速检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免疫功能不但能检验包括免疫球蛋白G、M等,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还能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链球菌激酶(ASK)等,此外还有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 甲胺苯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实验(TRUSR)等。这些指标的评价都有赖于指标数据的规范、客观。我院结合我院实际研究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现状,并针对影响检验指标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对应综合措施,下面就此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现状

1.1.1 观念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实验前的质控、质量管理、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等等,在现阶段医院以临床和医技类科室为重点,在观念上没有足够的重视。

1.1.2 标本人体因素 由于患者各自的身体差异,有的患者基础性疾病的不同,这都影响着检验结果。

1.1.3 采血操作因素 临床检验分析前,采血时间、姿势、溶血、部位等因素对于标本的准确性很重要。

1.1.4 操作差异失误 某些人为的因素导致错误的实验室试验或错误的标识标本,包括可能由血型不符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标本。研究证明患者或标本标识错误是引起ABO血型不符所致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

1.1.5 标本运输环节 标本量是否充足也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在实践中发现,其量化的标准能够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1.6 分析标准不一 数据结果出来后,是否与标准值不符,标准值本身的界定是个很大的问题,目前各医院依据的分析标准来源不一,有的已经过时,某些数值的上下限界定也未统一。

1.1.7 危急值报告 危急值报告是临床实验室中的重要活动,一旦延迟报告就可能严重威胁患者安全的检验结果,我院实际中有部分危急值延迟现象发生。

1.2 质量指标控制

1.2.1 观念上的改进 协调各科室间的统一配合,在思想观念上统一认识。以临床医生对于实验室服务的满意度为标准判定整个质控环节的实施效果。纠正实验室报告,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不正确报告的发放。

1.2.2 标本采验改进 采血完成后,应尽量减少运输和贮存时间,尽快处理,尽快检验。标本存放时间过长易使该物质本身分解,发生多种生化反应。

1.2.3 措施上的改进 采用临床实验中先进、实用性、灵敏度较高的检测方法,如受外界因素干扰少,重现性好、快速,稳定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指标标准上采取统一,各数据如靶值±固定的浓度限值,±固定百分数依据最新的检验标准。区别性的制定各疾病种类的报告周转时间(TAT),对于危急值报告采取紧急的检验结果,快速及时地向临床医生提供并评估。

2 结果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受重视程度、人体因素 、操作差异、标本运输、分析标准多种因素影响,通过针对影响检验指标因素的有效控制,极大的提高了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

3 讨论

临床检验质量指标应该评估实验室检测全过程中任何阶段。美国医学研究院(IOM)中对质量指标的要求是具有安全性、及时性、有效性、公正性、效率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系统的、透明的和连贯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质量指标数据,并针对影响检验指标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对应措施。

我院针对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现状分析得出,其质控指标受重视程度、人体因素 、操作差异、标本运输、分析标准多种因素影响。标本的好坏与否决定于从生物学、采血方式、标本运输、贮存等多种非疾病因素的影响,也和指标标准的统一、标本采集等主观因素相关。

我院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并能用标准化数据完成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对检验质量指标而言,标准化的术语、测量规范、采集数据的方法、填补质量差距的证据都是需要的。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标本容器、标本错误可能对试验结果报告产生副作用,延误患者的诊断和质量,影响患者的满意度。监测标本的可接受性会提供质量改进(QI)的机会,也是临床医生对于检验的一种反馈。危急值报告因其能影响临床决定、患者安全和手术效率,一旦延迟报告就可能严重威胁患者安全的检验结果。需要快速及时地被临床医生评估,有时可能导致医生治疗方案的改变。对于报告周转时间(TAT),某些急性病证如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肌钙蛋白報告速度可能会决定整个病程的发展。在完善质控方法上,还应该完善各项制度按规范化、系统化要求严格控制好各环节,保证高质量的标本,为提高质量提供前提条件。

综上,细致、全面、标准、规范的检验质量指标控制对策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标本影响,有效控制影响因素,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刘波;以系统观点论基因诊断在临床检验中的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05:48—49

[2]程玉萍,免疫学快速检验技术的应用与进展[J].《当代医学》2009,(15)卷21期,17-18

血清检验指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来我院行健康检查的5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将我院收治的50例脂肪肝患者作为实验组,体检人群及脂肪肝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6∶24,年龄均在42~70岁,均值为(56.23±3.85)岁;实验组中,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均在43~68岁,均值为(56.61±3.56)岁。对比两组观察对象的临床资料发现,统计学无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两组观察对象体检当天均需空腹,抽取受试者5 m L的静脉血,对静脉血进行血清分离,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对两组人群的肝功能指标及血清学指标水平进行检测,肝功能的指标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学检测指标主要包括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转氨酶的检测采用速率法进行,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的检测采用酶法进行。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人群的肝功能及血清学指标水平。肝功能指标主要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学指标主要为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2]。

1.4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将两组观察对象的肝功能及血清学指标水平,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肝功能及血清学指标水平均属于计量资料,结果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观察对象之间对比的肝功能及血清学指标水平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当P>0.05时,表示两组观察对象之间对比的肝功能及血清学指标水平不存在差异,统计学无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健康体检人群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的检验结果分别为(47.85±200.35)U/L、(50.63±262.85)U/L、(5.63±0.20)mmol/L及(2.10±0.21)mmol/L;实验组脂肪肝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的检验结果分别为(341.58±20.63)U/L、(346.14±15.78)U/L、(6.98±0.45)mmol/L及(2.99±0.63)mmol/L;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各项肝功能及血清学指标均明显低于实验组脂肪肝患者(P<0.05),统计学有意义。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脂肪肝到后期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脂肪肝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血脂检验中,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属于主要的转运蛋白,其中,这些蛋白之间的关系都是密切相关的,血脂增多主要是因为各个蛋白的受体数量减少、功能的减弱;转氨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氨基转移酶,是保持人体肝脏正常运转的重要介质之一,主要参与氨基酸的各个分解及合成的过程,其主要生长在肝细胞内,若机体内肝细胞出现中毒、炎症及坏死等现象时,机体内肝细胞将会受到严重损害,转氨酶将在血液里被释放,进而提高血清转氨酶,最终导致肝受损[3]。从本次观察中的结果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脂肪肝患者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血清检验指标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人群,组间肝功能及血清学检验指标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可知,肝功能与血清学指标水平的检验在诊断脂肪肝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及意义,能够帮助患者赢得有利的治疗时间,帮助医师提供有力的治疗依据,能有效的判断患者的发病情况。

参考文献

[1]肖雪云,曾烈华,黄多娣,等.多种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0):81-82.

[2]姜振光.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6):1011.

血清检验指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到兴义市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检验科接受检测的脂肪肝患者中随机选取41例作试验组,其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21~60岁,平均(41.3±1.5)岁,病程1~14年,平均(9.5±1.6)年,其中有饮酒史的患者16例,肥胖者25例;同期选取41名健康者作对照组,其中男19名,女22名,年龄22~62岁,平均(45.6±1.1)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于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4 ml,按3000 r/min离心10 min后将血清分离待测,并使用罗氏Cobas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两组肝功能及血清学指标,试剂则由罗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肝功能指标主要有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学指标主要有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通过酶法进行TC,TG的测定,通过速率法进行转氨酶的测定。检测步骤严格根据试剂盒上的说明方法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肝功能指标(AST,ALT)、血脂指标(TG,TC)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表明,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及血脂血清指标与健康人群相比会发生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见表1。

3 讨论

脂肪肝属于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据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2],脂肪肝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发达城市的发病率高达25%,且呈现年轻化与低龄化趋势。轻度脂肪肝临床症状不明显,但中重度脂肪肝患者伴有严重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疲乏无力、饮食后腹部胀痛等症状,右上腹疼痛感尤甚。脂肪肝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可为疾病的尽早治疗提供更多有力依据[3]。现今常用的脂肪肝的临床检查方法包括肝活组织检查、B超、肝功能血清学检查等。其中B超检查仅可从肝脏组织情况来进行病情判定,无法对脂肪肝做出更全面的分析,诊断结果准确率低;肝穿刺检查存有潜在风险,可能会为患者带来创伤;而肝功能及血脂血清检查原理则为当肝细胞损伤后,ALT进入至病患血液内,肝细胞损伤程度重并波及线粒体,随后AST也进入血液,使得ALT与AST持续上升,若机体摄入过量脂肪经肝脏转化成酯化脂肪酸,产生大量三酰甘油,让TC,TG持续升高。因而,开展肝功能及血脂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可为脂肪肝诊断判定提供更准确的临床依据。由此可见,肝纤维化程序与细胞外基质降解、合成相关血清标志物间关系紧密。

我们分别对两组人群(健康人群与脂肪肝人群)进行肝功能与血清学指标测定,结果发现脂肪肝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血脂血清指标TG,TC均明显高出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通过对患者进行肝功能与血清学指标测定,可准确评估患者肝脏损伤情况,及时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在脂肪肝的诊断与预后评估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脂肪肝的早期治疗更有利,可作为临床该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案。

参考文献

[1]肖雪云,曾烈华,黄多娣.多种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0):81-82.

[2]张晓红.肝功与血脂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0):56-57,58.

血清检验指标 篇7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体检者,血清脂蛋白(a),检验指标,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方案在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临床认可,为了进一步提升肾功能衰竭患者预后水平、探讨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脂蛋白(a)与相关检验指标运用血液透析产生的影响,研究中笔者选择30例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重点分析,同时选择30例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其中试验组患者接受血液透析,通过对所有入选者的血清脂蛋白(a)与相关检验指标进行测定,重点总结提升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效果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10月收治肾功能衰竭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本组入选患者接受血液透析,年龄32~69岁,中位值(48±9.17)岁;男17例,女13例。同期选择3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年龄34~67岁,中位值(50±9.18)岁;男19例,女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进一步对比。

方法:试验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其治疗程序严格按照设计流程进行。同时,所有入选者都接受专业检测,本院所用试剂由北京恩济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检测项目及方法:①肌酐值:检测方法选择酶法[1]。②血清脂蛋白(a):检测时选择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③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2]:检测时选择免疫比浊法[3]。④总胆固醇:检测时选择胆固醇氧化酶法[4]。⑤甘油三酯:检测时选择酶法[5]。检测时,试验组需在患者接受透析治疗前5 min、治疗完成后5 min,分别采集患者静脉血液样本。对照组入选者采血前12 h,嘱咐其进食,于晨起后采集静脉血,并将样本放入专业凝胶试管内,在室温下进行离心,将离心速率调整为3 000转/min,离心10 min后,对血清标本进行分离,并将其放置于-40℃的环境中保存[6]。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研究所有入选者都已完成检测,且试验组肌酐值、血清脂蛋白(a)以及总胆固醇等指标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接受透析治疗后,其肌酐值和血清脂蛋白(a)均对透析治疗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两组入选者的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糖尿病、慢性肾炎以及高血压等疾病都可能会诱发肾功能衰竭,同时肾功能衰竭患者通常会并发心血管类疾病,其诱发因素之一是血清脂蛋白(a)。杨慧等深入研究后发现[7],纤溶酶原与载脂蛋白A在结构方面具有同源性,因此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开始研究载脂蛋白A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栓之间的客观联系[8]。通常情况下,当肾功能衰竭患者处于疾病初期时,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外伤、感染以及失血等情况后,其病症才会被发现,临床上多选择肾移植方案和透析方案进行治疗,不仅可以使患者重获生活能力,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其临床效果。为了对透析方案的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定,治疗前后都需对患者肌酐值、血清脂蛋白(a)、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以及载脂蛋白A等指标进行测定,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后发现,脂代谢出现异常是肾功能衰竭患者并发血管类病症的影响因素之一,其诱因如下:①肾功能衰竭患者通常并发低脂血症,不仅血浆的渗透压会明显下降,而且还会对患者肝脏产生刺激作用,并且合成血清脂蛋白(a)、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A等。②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的排泄功能会出现明显障碍,以至于体内堆积大量毒性物质,不仅会对肝酯酶活性以及脂蛋白酯酶活性造成影响,而且还可能会使患者脂代谢功能出现紊乱。③患者接受透析治疗时,需要长时间使用肝素,同样会使其脂代谢的紊乱程度加重。

血液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患者,其血清脂蛋白(a)与相关检验指标都会发生变化。本研究中,所有入选者都已完成检测,发现试验组入选患者的肌酐值、血清脂蛋白(a)以及总胆固醇等指标都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入选者的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表明,在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中推行血液透析方案可以取得显著疗效,不仅可以控制血清脂蛋白(a)的浓度,还能避免出现心血管类病症,是改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重要手段,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钟莉华,张艾萍.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及凝血标志物检测临床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1):1381-1382.

[2]玄先法,刘永兰,王宁,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检测及意义[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4,34(3):354-356.

[3]张清德,曲忠森,徐令华.腹膜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脂、氧化应激及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4):57-59.

[4]李军民,曾宪飞,赵花.相关血清学指标水平在肾衰竭患者不同透析方法治疗中的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143-146.

[5]张立敏,刘亚东,李德东,等.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铁蛋白与血脂的相关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7):77-79.

[6]胡煜琳,彭泽民,刘代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骨代谢异常的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6):2379-2380.

[7]杨慧.检验指标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0):5485.

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临床病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血清胆固醇检查的人群600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的年龄最小的为30岁, 最大的为87岁, 平均年龄为 (61.4±1.4) 岁。其中男性检验者为321例, 女性检验者为279例。

1.2 方法

所有检验对象在检验前12 h不进食, 晨起后抽取其静脉血, 经过离心处理, 将其血清保存在-20℃的冰箱中, 采用酶法测定总胆固醇, 采用胆固醇测定试剂盒,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运用 (x±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600例血清胆固醇检验的人群中, 有103例血脂出现异常, 比例为17.17%;患者血脂上升及下降例数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另外, 血脂上升的患者患有的原发性疾病远远低于继发性疾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胆固醇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2], 维生素前体、细胞膜组成部分及合成胆汁酸等, 都需要用到胆固醇, 其在生物体重主要以2种方式存在, 一种是游离型, 一种为胆固醇酯。都具有不溶于水的特性。在血液中, 其主要存在形式为脂蛋白[3], 包括高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等。胆固醇是人体健康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 加强对血清中胆固醇的检测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因为高胆固醇血症跟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主要是因为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太高导致的, 因此, 测定胆固醇总量对于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认识有一定作用。

正常来说, 人体中含有每千克体重2 g的胆固醇, 胆固醇总浓度是一个参考基准[4], 其为脂蛋白代谢的进一步检查提供依据患有胆固醇血症偏高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具有较高的基础值和饮食因素, 另外女性更年期及年龄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胆固醇血症在轻度情况下, 主要是由几种因素引起的:第一[5],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清除率较低, 且输出率升高。第二, 低密度脂蛋白含有很丰富的胆固醇酯。高胆固醇血症逐渐发展为重度, 主要是因为低密度脂蛋白分解速度下降, 从而增加其含量重度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更多的是由于先天及后天因素综合影响导致的。

该研究中采用酶法进行胆固醇含量测定, 跟化学方法相比采用这种方法测定具有样品量较少, 操作简便, 特异性高等优势测定效率和质量很高, 但是在测定过程中需要注意, 应把握好酶的用量, 并对仪器进行校准。胆固醇总量测定中, 会受到校准物质定值以及校准物质互通性的影响, 另外, 胆固醇酯水解程度也会对测定结果带来一定影响[6]。

在该研究中, 血清胆固醇检验人群中血脂上升及下降患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继发性疾病发病概率远远高于原发性疾病。目前, 血清胆固醇偏高的人群越来越多, 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因此, 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预防, 并定期检查, 尤其是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 更应加强对血清胆固醇检查的重视, 并注意饮食和适当运动。

摘要:目的 探讨生化检验科中血清胆固醇检查异常患者的临床病因。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该院收治的血清胆固醇检查的人群6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在空腹情况下血清中胆固醇情况, 并对胆固醇异常原因进行分析。结果600例血清胆固醇检验的人群中, 有103例血脂出现异常, 比例为17.17%;患者血脂上升及下降例数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目前, 血清胆固醇偏高的人群越来越多, 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因此, 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预防, 并定期检查。

关键词: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临床原因

参考文献

[1]孟丽苹, 张坚, 满青青.中国20岁及以上人群高胆固醇血症及胆固醇边缘升高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8) :223-225.

[2]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组.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多中心协作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5) :112-114.

[3]何爱国.2009年该院健康体检者胆固醇轻度升高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8) :3342.

[4]SiekmannL.Reference methods for total cholesterol and total glycer[J].Eur J Clin Chem ClinBiochem, 2009, 29:277-279.

[5]Thienpont LM, Van Nieuwenhove B, Stockl D, et al.Determination ofreference method values by isotope dilution.gaschromatographyspecaometry:afiveyears’experienceoftwoEuropean Reference Laborato-ries[J].Eur J ClinChem CliuBiochem, 2011, 34:853-860.

血清检验指标 篇9

关键词 肝炎 肝纤维化 透明质酸 层黏蛋白 Ⅳ型胶原

肝活检是肝纤维化与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肝穿的有创性使得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临床很难大面积开展,因而,寻求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对估计急慢性肝炎的病情进展以及观察药物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检测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代谢产物: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Ⅳ型胶原成为必要和可能,并结合肝功能及主要体征的变化探讨这些指标在肝病中的变化和意义。

对象和方法

观察对象:肝炎患者96例,男74例,女22例,年龄27~70岁,平均46.5岁。临床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讨论修订的诊断标准,观察病例中HBSAg阳性73例,HBSAg阴性23例。

观察方法:对观察患者详细记录病史和体征检查后,早晨空腹采静脉血作肝功、HBSAg、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Ⅳ型胶原及总蛋白、白蛋白含量、白球之比等检测。

观察项目与方法: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Ⅳ型胶原检测采用竞争性放免分析法,试剂合由上海海研医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由放免室专业技师操作。

结 果

96例患者中,急性肝炎10例,慢性肝炎67例,肝硬化19例。

透明质酸:急性肝炎组升高1例(10%),慢性肝炎组升高37例(55.2%)肝硬化组升高19例(100%)。

层黏蛋白:急性肝炎组升高2例(20%),慢性肝炎组升高31例(46.3%)肝硬化组升高19例(100%)。

Ⅳ型胶原:急性肝炎组升高3例(30%),慢性肝炎组升高31例(46.3%)肝硬化组升高17例(89.5%)。

讨 论

肝实质长期而非大片的变质(变性、坏死),导致纤维母细胞增生,产生纤维,纤维增生穿插、分割肝小叶,并改建肝的结构。

肝纤维化是指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此增生以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基质成分氨基多糖增生为主,但以胶原纤维增生更为突出。它和肝硬化又有不同。肝纤维化的病理特点为汇管区和肝小叶内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和沉积,但尚未形成小叶内间隔,肝硬化则有假小叶形成,中心静脉区和汇管区出现间隔,肝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即为肝硬化。

我国的慢性肝病中以病毒性肝炎为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肝组织纤维化与肝内炎症、坏死、病毒复制等有关,而且在早期是可逆的。为此将抗病毒治疗,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及保护肝细胞等疗法与抗纤维化结合起来,可能是防止肝纤维化的积极措施。

肝脏纤维形成后,可以被降解在胶原纤维形成的早期,可以被水或弱酸所溶解,故称可溶性胶原。长期沉积的粗厚胶原纤维不易被降解,故称为不溶性胶原。因此,后期肝纤维化恢复是不容易的,但它仍可以被体内某些蛋白酶所切断,打开其螺旋结构,然后再由另一些胶原酶所降解,有剩余的碎片也被枯否细胞和内皮细胞吞噬而在细胞内降解。而且,纤维化的过程是由体内胶原纤维的合成与降解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者亢进时,后者被抑制,则出现纤维化过程,反之则纤维化可消退。因此,体内既然有纤维降解的生理过程,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认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并不是不可逆的。大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正常时肝的纤维组织形成和降解保持平衡,如果形成增多而降解减少则导致肝纤维化,早期的肝纤维化是可逆的,但到后期有再生结节形成则不可逆,肝星状细胞是形成纤维化的主要细胞,当肝细胞受到刺激而激活时,细胞因子生成增加,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胶原合成增加,此外,枯否氏细胞和肝细胞也有合成胶原的功能,肝纤维化时,胶原含量可增加4~7倍,其他细胞外基质和蛋白多糖、纤维连接蛋白、透明质酸也明显增多[1]。本组病例与此报道相似,而急性肝炎组中,当经过保肝治疗肝功恢复正常后,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Ⅳ型胶原含量也随之正常,提示肝脏急性炎症反应也有细胞外基质的增多,而随着肝病的恢复,肝细胞外基质纤维组织可逐渐降解。在慢性肝炎组中,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Ⅳ型胶原较急性肝炎组升高明显,经过保肝治疗,3项指标可明显降低,而在肝硬化组中3项指标升高最明显,且与病情的轻重程度呈正相关。上述3项指标中,各型肝炎平行增多,且随着慢性化的程度而逐渐升高,其依次顺序为:肝炎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有关肝纤维化生化诊断指标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探索和认识中,细胞外基质及其代谢产物通常是首选研究的生化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包括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Ⅳ型胶原等[2]。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功能指标,影像学指标,以及临床表现等综合指标在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和治疗疗效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值得深入探讨[3]

因此,各种肝病患者进行血清中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Ⅳ型胶原的测定对判断病情及对抗肝纤维化疗效的判定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0.

2 高春芳.肝纤维化实验室诊断现状及展望.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211.

血清检验指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4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1例骨折并发症感染的患者为A组, 同时间段内的31例单纯骨折未伴发感染的患者为B组, 31名体检示健康人员为C组。A组男19例, 女12例;年龄19~61岁, 平均 (37.3±7.1) 岁;骨折时间1.0~4.5 d, 平均 (2.4±0.5) d;骨折部位:股骨11例, 胫腓骨10例, 肱骨6例, 其他部位4例。B组男18例, 女13例;年龄18~60岁, 平均 (37.5±7.0) 岁;骨折时间1.0~5.0 d, 平均 (2.3±0.6) d;骨折部位:股骨12例, 胫腓骨9例, 肱骨6例, 其他部位4例。C组男18名, 女13名, 年龄19~60岁, 平均 (37.5±6.9) 岁。三组的年龄与性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与B组的骨折部位构成比较,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三组人员的空腹血进行采集, 为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 采集量为3.0 m L, 然后将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取上清液进行检测, 检测指标为IL-6、IL-8、hs-CRP及PCT, 分别采用白介素6 (IL-6) 定量检测试剂盒 (ELISA) 、白介素8 (IL-8) 定量检测试剂盒 (ELISA) 、人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定量检测试剂盒 (ELISA) 及降钙素原 (PCT) 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然后将三组的血清含量与阳性率分别进行统计与比较, 其中IL-6的阳性值为6.0 pg/m L以上, IL-8的阳性值为6.0 pg/m L以上, hsCRP的阳性值为6.0 mg/L以上, PCT的阳性值为70 ng/L以上。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 15.0, 本研究总的年龄、IL-6、IL-8、hs-CRP及PCT血清含量 (计量资料) 进行t检验, 而性别、骨折部位构成、IL-6、IL-8、hs-CRP及PCT血清阳性率 (计数资料) 进行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人员IL-6、IL-8、hs-CRP及PCT血清含量比较

A组的IL-6、IL-8、hs-CRP及PCT血清含量均高于B组及C组, B组的血清含量则高于C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三组人员IL-6、IL-8、hs-CRP及PCT血清阳性率比较

A组的IL-6、IL-8、hs-CRP及PCT血清阳性率均高于B组及C组, B组的血清阳性率则高于C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与B组及C组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P<0.05

例 (%)

*与B组及C组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骨折在临床极为常见, 且涉及的人群面较广, 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极为明显, 尤其是对患者造成的疼痛程度及机体功能受损等情况极为突出[2,3], 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干预的临床重视程度极高。另外, 骨折患者, 尤其是开放性骨折患者其感染的危险程度较高, 而感染的发生不仅仅可大大延缓骨折的愈合速度, 甚至可影响到其骨折愈合效果[4,5], 因此对骨折并发感染患者的炎性状态的研究极为重要。IL-6、IL-8、hs-CRP及PCT作为反应机体炎性状态的有效炎性指标, 其对于机体受创后的炎性应激有较高的反应价值[6,7,8,9,10,11,12,13,14], 对于机体感染后的早期诊断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本文就骨折并发感染患者血清炎性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 发现其较单纯骨折未合并感染的患者和健康人员表现更高的IL-6、IL-8、hs-CRP及PCT血清含量和阳性率, 说明患者的炎性反应程度更高, 而骨折未合并感染的患者则高于健康人群, 提示应重视对骨折患者血清炎性指标的监测[8]。

综上所述, 骨折并发感染患者血清炎性指标明显高于未伴有感染的骨折患者, 且高于健康人群, 对于骨折及感染的存在均有较高的检测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骨折并发感染患者血清炎性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4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1例骨折并发症感染的患者为A组, 同时间段内的31例单纯骨折未伴发感染的患者为B组, 31名体检示健康人员为C组, 然后将三组人员的IL-6、IL-8、hs-CRP及PCT血清含量与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的IL-6、IL-8、hs-CRP及PCT血清含量与阳性率均高于B组与C组, B组则高于C组, 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骨折并发感染患者血清炎性指标明显高于未伴有感染的骨折患者, 且高于健康人群, 对于骨折及感染的存在均有较高的检测意义。

上一篇:地籍信息化应用下一篇:法律文献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