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口监控

2024-06-25

卡口监控(精选七篇)

卡口监控 篇1

1.1 项目建设背景

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园区和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总规划面积16.28平方公里。几年来,园区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汇聚了中外高科技企业12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00多家,60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了80多家高科技企业。可见进出园区的车辆流动频繁,与道路和机动车辆相关的刑事和治安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如肇事或作案后驾车逃逸,盗抢机动车辆,车辆走私等与道路和机动车辆相关的犯罪行为以及利用各种交通工具跨区域的违法犯罪活动。为了维护园区治安环境,加强对进出园区的车辆管理是形势所需。

1.2 项目概况

本次项目建设内容:设计规划建设21个卡口,88根车道,其中84根机动车道/机非混合车道,4根非机动车道,安装于进出园区的重要路口位置,实现对进出园区的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车内司乘人员的全面有效管理。

系统采用高清摄像机采集前端信息,共计配设50台500万像素高清摄像机,外场前端进行本地识别分析记录,并将采集的信息通过公安光纤网络协同传输至公安局指挥中心实现后台数据库信息协同处理、数据集中存储,信息协同发布与更新,及时发现布控车辆及犯罪嫌疑人员,实现快速处置。

2 方案技术要点说明

2.1 高分辨率图像

采用先进的、高清晰度的前端图像采集技术和视频分析检测技术,其图像有效分辨率比常规的CCTV系统提高数倍,从而解决了以往项目前端采集设备成像质量差的弊病,可全面覆盖车牌特征、车辆全景以及司乘人员脸部特征。

2.2 信息协同传输

所有前端高清卡口摄像机信号通过光缆采用数字光纤收发方式回传属地公安局。本项目充分利用公安局在辖区中已有的光缆资源,将园区所属地区的卡口图像监控点的信号就近接入光缆预留点,通过光缆协同传输到派出所公安局的监控中心,便于系统应用和管理。

2.3 信息协同处理

采用服务器+磁盘阵列的方式进行后端信息协同处理和集中存储,图片保存3个月、车牌识别信息数据保存1年,布控报警数据保存3个月,便于公安业务搜索和查询。

2.4 高清卡口智能协同设备管理及应用

高清卡口智能协同设备由公安局统一管理,融入公安局现有综合管理平台。

公安局现有1套功能强大的存储管理系统和1套GIS系统,为方便公安应用操作,本系统的后端数字集中存储运用现有完善的存储管理系统,在原系统中划分对应区域,由上层存储管理系统统一管理,通过统一的GIS界面进行信息协同发布与更新,便于终端用户查询检索。此外,在公安局的GIS系统新增园区GIS地图,便于终端用户通过统一的平台直观地查看车辆行驶经过的卡口轨迹和基于GIS地图的综合查询。

3 系统设计方案

3.1 项目建设目标

(1)通过该系统的建设,整体推进园区安防系统信息化发展,满足公安各业务部门的深化需求;

(2)对园区进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现有效监管,有力打击各类涉车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园区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

(3)通过采用高分辨率的摄像机,全面清晰地采集机动车的特征信息,实现嫌疑车辆的有效排查,为公安部门侦破案件提供有力手段和支持。

3.2 功能需求分析

园区卡口出入监控系统的建设,实现对园区进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全面监管,实现对机动车辆的全面采集和管理,有效甄别套牌、盗抢、撬牌等违法嫌疑车辆,显著提高提升公安局打击涉车违法犯罪的能力和水平。

本系统功能需求可划分为数据采集功能、数据协同通讯功能和数据协同应用系统,分别实现其细化功能:

(1)数据采集功能:作为本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基础,实现车辆图像的高捕获率、高清晰度采集,高准确度的自动识别车辆特征信息,并实现车辆信息(包括数据和图片)的长时间存储,同时根据园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车检、补光、通讯技术;

(2)数据协同通讯功能:通过标准以太网连接外场设备与中心系统,可将前端采集的车辆信息实时传输到中心,并可在网络故障解除后,自动恢复数据上传;

(3)数据协同应用功能:基于前端采集的车辆信息,与公安各部门的业务需求紧密结合,需至少提供如下应用功能:

1)公安协同管理业务:紧密结合公安刑侦、经侦、禁毒、治安、交警各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针对监测区域的车辆信息,需提供图像实时监控、嫌疑车辆分级布控与报警、历史图像同步回放、行车轨迹跟踪、跟车关联性分析、套牌车辆检测等功能模块;

2)交通协同管理业务:对采集的车辆基础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获取前端道路的实时交通状态和历史交通状态,为交通管理和交通诱导提供支持;

3)系统运营管理:提供支持系统运营的各项功能模块,包括通讯管理、系统对时、权限管理、安全管理等;

4)数据协同共享与集成:本系统的建设在满足公安局安全防范需求的同时,还可与各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协同共享与系统集成,如公安局已建GIS综合应用平台和公安局已建综合存储管理平台等。

3.3 系统总体结构

本系统采用信息交换的三层分布式协同架构,由信息采集协同传输、信息协同处理和信息协同发布与更新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4 信息采集子系统

4.1 系统组成

从治安卡口布控的工作性质考虑,系统对运动状态的目标不但要有高图像捕获率,还必须抓拍到清晰的图像(车牌、前排司乘人员、行人),作为事后查询和取证的重要依据。

如图2所示,本系统分为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对机动车道,本方案采用500万像素的高清晰摄像机,一台高清晰摄像机抓拍两个机动车道的车辆并兼顾相邻车道的交叉,同时提供全景照片,彻底解决了跨线漏车问题,可以清楚记录车辆图像,同时还可以清晰地显示前排司乘人员的面貌和行人特征信息,充分体现了高清晰系统的优势。非机动车道采用500万像素的高清晰摄像机抓拍非机动车道上的非机动车、行人和机动车,同时提供全景照片。

前端信息采集子系统主要组成为智能卡口检测器、高清摄像机、辅助照明设备、软件及设备基础设施等,安装在外场路段,通过采集控制软件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的机动车、前排司乘人员、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图片抓拍和信息处理、存储、通信等功能,对于抓拍的机动车图片实现号牌自动识别等功能,所有信息在前端智能卡口检测器内进行存储,并由专用通信软件将获取的所有信息实时传递给指挥中心。

现对前端信息采集子系统组成图做如下具体说明:

(1)前端设置的高清晰摄像机、控制主机完成了图像抓拍、号牌识别到图片信息采集等处理的一个完整过程。

(2)对应每个机动车道设置一套高清摄像机,对应每一非机动车道和机非混合车道设置一套高清摄像机,用于捕捉机动车、前排司乘人员、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信息。机动车道的高清摄像机除了拍摄车牌、车头信息和前排司乘人员信息,也用于采集行驶车辆的完整外形和断面情况。每一机动车道高清摄像机的布设应考虑变道车辆对系统的影响,相邻抓拍摄像机视场要有一定交叉。

(3)每一套高清摄像机还需要配以辅助照明设备,根据现场照度不同进行补充照明,白天克服太阳光过强造成的环境照度问题,夜间增强驾驶人脸像和车辆轮廓及号牌图片效果,确保图片的清晰捕获和有效识别,但同时必须保证辅助照明设备对人和环境的光污染极少。

(4)智能卡口检测器对高清晰摄像机捕获和自动识别的图片、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同时保存图片和数据,产生的信息在本地保存的同时输出到通信传输系统再传送到信息中心。智能卡口检测器主要包含车辆检测、图像采集、号牌识别、中央控制、数据传输和其他辅助功能模块,其处理能力与断面的高峰交通量有关,需要结合每一断面的具体位置和车道实际情况考虑设置控制主机的数量。配置原则如下:每两条机动车道摄像机配置一台控制主机;每条非机动车道摄像机配置一台控制主机。

机动车道:该类型前端设备每套包含工业级高清摄像机X1、高清镜头X1、补光灯X2、高清视频检测器(控制主机)X1、防护罩X1等;每套前端设备覆盖两条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采用视频检测触发的方式。通过视频检测分析方式,抓拍机动车道上的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及行人。检测到的车辆图片则被发送到号牌识别模块识别后压缩成易于保存和传输的JPEG格式图片,其余物体则直接通过目标跟踪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图片压缩成JPEG格式。同时在图片下方叠加地点、车道、时间、号牌等信息,并保证图片的不可修改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视频检测输出交通流量和车辆速度。

非机动车道:该类型前端设备每套包含工业级高清摄像机X1、高清镜头X1、补光灯X1、高清视频检测器(控制主机)X1、防护罩X1等;每一套前端设备覆盖一条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采集对象主要为非机动车、行人和混行的机动车辆,对于非机动车道采用视频检测进行触发抓拍的方式。即通过软件在整个断面设置环形检测区域,高清晰摄像机根据环境条件进行补光控制,将一定帧速率拍摄的视频流传送至抓拍模块,抓拍模块通过对实时视频进行分析的方式检测所有运动物体并抓拍高清晰图片。

高清摄像机采用500万像素的逐行扫描CCD,具备数字电路处理技术(DSP),有高的灵敏度、好的信噪比以及极小的垂直拖尾电平,输出2448×2048/8帧的高清图像。

摄像机的使用可满足现场环境的照明情况。

前端摄像机的防护措施与现场环境相适应。

摄像机的安装位置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准,安装时无视角盲区,能有效防止人为破坏。

4.2 系统断面示意图

以一个单侧断面(单向四条机动车道,一条非机动车道)为例,前端设备安装示意图如图3所示。

5 信息协同处理

5.1 现状分析

公安局现有一套完善的综合存储管理系统,包括大容量的磁盘阵列和功能强大的存储管理软件,可对现有磁盘空间相应扩容给本系统集中存储使用。

公安局还有一套完善的GIS系统业务应用平台,供客户端地图操作使用,可通过增加功能模块融入园区智能卡口系统的地图查询等应用。

5.2 系统结构组成

本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两者紧密结合,根据高清图像卡口系统的特点,实现基于海量车辆数据的各种系统应用功能。

5.3 系统硬件结构

根据本项目需求及系统架构特点,整个硬件系统平台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数据存储层、数据服务层、通信服务层,配设通信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图片存储服务器、PC终端以及视频检测应用平台软件完成中心应用平台功能,并对前端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后端集中存储。

系统总体架构方案为:

(1)数据存储层:本次项目对公安局原有存储管理系统相应扩容,实现系统数据在中心内的长时间存储,存储管理策略由分局已有的上层存储管理软件完成;

(2)数据服务层:由数据库服务器提供中心数据访问服务,保证在网络内的任一授权用户实现数据查阅和管理;

(3)通信服务层:完成各个通信系统应用处理功能,通信服务器同时负责通信连接、文件处理和数据转发功能。

6 高清卡口智能协同系统软件平台功能

(1)对公安各业务部门的支撑功能

(2)嫌疑车辆布控报警功能

通过信息协同发布系统可以设置布控缉查车辆号牌,将各种违法车辆以及被盗抢、肇事逃逸、作案嫌疑车辆存于“黑名单”库中,当系统识别出来的车辆号牌结果通过数据库比对符合条件时,能在中心进行声光报警,提示相关公安人员执法。

(3)交通参数检测功能

交警业务部门比较关心交通流运行状态和交通违法嫌疑车辆,可通过高清图像卡口设备自身的车检功能和号牌比对功能,计算系统覆盖范围内的特定路段的机动车平均速度、平均行程时间、时间占有率,统计机动车流量,将相应的交通参数转入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完成信息的协同发布及信息更新。

(4)套牌车辆检测功能

将通行车辆记录与其时间、空间信息相结合,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可对辖区内通行的套牌车辆实现自动检测和报警。

(5)行车轨迹跟踪功能

对比较关心嫌疑车的运行轨迹和出没规律的刑侦、经侦、禁毒业务部门提供行车轨迹分析功能。对于指定的嫌疑车辆,系统可以在GIS电子地图上实时显示该车的当前通过位置,并进行准确标记;也可搜索该车在所辖区域内的历史通行记录,自动绘制车辆的历史行车轨迹,协助公安部门进行案件分析和拦截布控。

(6)跟车关联性分析功能

针对嫌疑车辆可能会结队出行的特点,在刑侦等业务应用时,确定特定嫌疑车辆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在海量的车辆通行数据中搜寻和分析与嫌疑车辆存在关联性的车辆信息,为案件侦破提供有效的手段,其软件界面如图4所示。

(7)查询功能

查询功能由卡口信息查询、报警信息查询、布控信息查询、系统日志查询等功能模块组成,可以按照车辆号牌、号牌颜色、车身颜色、车辆类型、布控原因、布控单位、布控人、监控点、报警时间段等条件进行信息查询操作。

(8)统计功能

系统可以按照小时、日、周、月、季度、年进行固定模板统计,也可自定义时间段统计。统计对象包括车流量(分地点)、报警类型、布控单位等。

7 信息协同存储系统

7.1 系统概述

本系统在前端外场的智能卡口检测器内可保存7天的数据存储,同时在公安局的集中存储平台系统中可保存更长的时间,其中图片保存3个月的信息量、车牌号码信息保存1年,车辆布控报警信息保存3年。共计需要60T的裸容量存储空间,在公安局原有的综合存储平台中扩容相应容量。

7.2 存储容量计算

本次项目将建设21个卡口点,共88根车道,配置500万像素卡口摄像机抓拍每辆机动车,记录由约6Mbps码流记录数据和8帧的图片文件组成。

(1)记录保存要求

按照招标文件要求:车辆图像存储时间≥90天,车辆号牌信息的存储时间≥1年,车辆的布控/撤控信息及报警信息的存储时间≥3年。

(2)系统存储容量估算

参考园区的实际交通状况,初步估算:一个机动车道极限通行能力为0.5辆/(车道·秒);平均一个机动车道的日车流量为15000辆;每天的嫌疑车辆报警量为5000辆。

8 系统兼容性

高清卡口智能协同监控系统支持GB/T 28181-2011标准协议,能够实现平安城市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集成建设。

9 结束语

卡口监控 篇2

高清化

道路监控卡口系统经历了从标清到高清,从工控机、板卡、在到嵌入式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目前卡口系统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高清化、一体化、智能化趋势,卡口系统摄像机像素经历了从标清到高清130万、200万、300万、500万的发展过程,目前市场上800万像素的卡口摄像机已经出现,并开始逐渐应用于市场,800万摄像机无论是监控范围还是清晰度都有明显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细节越来越高的要求,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认知度的提高,卡口摄像机的像素会越来越高。

一体化

嵌入式一体化卡口摄像机推出以后,迅速得到了市场认可,到现在,嵌入式一体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智能交通系统的结构复杂,关联的子系统和设备非常多,任何子系统的设备故障都会造成整个抓拍系统的失效,另一方面,智能交通工程施工需要协调众多部门,需要封道施工,因此对交通的影响比较大。嵌入式一体化的出现,使整个系统的设备数量大大减少,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大幅度提高,施工变得非常简单、便捷,大大节省了安装、调试时间,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维护的复杂度和成本。因此,嵌入式一体化出现后很快就得到了用户认可。目前嵌入式一体化的500万摄像机已经出现并开始逐渐应用于市场,系统可以在一台摄像机内实现对500万视频流进行编码、压缩、图像分析、车辆检测、号牌识别、轨迹跟踪、双码流输出等工作,不再需要工控机,使系统成本大大降低。

江苏省320项目是由江苏省公安厅统一规划,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具体建设的平安城市典型案例。该项目前期设备入围时就对卡口摄像机像素作出了最低200万像素的明确规定,并优先选用嵌入式一体化摄像机,可以说这是道路监控卡口系统高清化、一体化最明确的信号,标志着道路监控卡口系统高清化、一体化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而由大华股份参与实施的徐州、海门、沭阳等10多个地市的320项目的成功,也是嵌入式一体化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成功应用的进一步说明。

智能化

公路交通/治安卡口技术优化 篇3

1 增加网络传输及数据迁移功能

早期的卡口系统由于有大量数据存储和检索的需要, 采用了网络数据库以满足性能要求, 因此在完成联网后, 可以在不改动原有系统的前提下, 直接开发此类系统的远程客户端软件, 可见, 单机卡口是先天具备远程访问能力的, 可通过专用客户端或数据库中间件实现网络化。需要改进的工作其一是客户端的访问控制 (ACL) 以保证安全, 其二是现有数据库转移时的标准化以保证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迁移。

2 主机功能集中化, 前端数据采集网络化

传统的单机版卡口系统整体上看属于网络孤岛。在实现网络互联之后, 尽管可以采用专用管理工具实现远程管理实现主控机的管理, 但资源和带宽均消耗均较大;此外, 由于不同主控机的性能也不尽相同, 导致负荷不均, 有些站点看门狗动作频繁, 而有些负荷很低, 无法实现负荷的合理分配。

2.1 车辆检测装置的改进

目前的车辆检测装置的网络化改进工作主要内容是为装置的MCU设计增加TCP/IP协议支持功能。以笔者的工程经验来看, 线圈技术较为成熟, 但由于其在地面部署检测线圈受到地面沉降、超载货车碾压的影响较大, 易出故障, 因此未来的卡口系统将以窄波雷达为主要检测手段。窄波雷达的检测数据一般为16-32字节不等, 且由于其直接向上位机提交速度值, 其单次检测的数据给网络的负荷可以维持在很低的水平, 现有的成熟嵌入式系统均可实现该下位机的性能要求。

2.2 Qos服务质量保证

尽管下位机需要向上位机提交的检测结果数据量较小, 但由于以太网不能提供实时性能保证, 仍有可能出现下位机信号发送至主控机时, 车辆已离开抓拍区域的情况。针对此问题可采用在服务质量保证方面已有的标准——IEEE802.1P协议, 该协议为IEEE802.1D的修正部分, 同时是IEEE 802.1Q (VLAN标签技术) 标准的扩充。该标准定义了为以太网优先级字段 (3比特) , 可以分出8个优先等级, 其中优先级6和5主要用于延迟敏感 (delay-sensitive) 应用程序, 在此可将车辆检测信息数据的优先级建议设置为6, 图像采集的访问优先级建议设置为5。

2.3 数据库集中

在单机模式下, 每个卡口系统均需要自己运行数据库服务。在新的架构下, 此类服务均可以采用网络化资源来实现, 即采用集中式的数据库服务为主控机提供服务, 进而可以方便数据的管理, 降低运行成本。

3 采用自主分布式存储系统

单机版的卡口系统其资源是独立的, 相互之间无法实现共享, 而以笔者的工程经验来看, 道路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卡口系统在信息处理负荷方面差别明显, 特别是存储资源的消耗速度更是如此。

在实现动态主机发现协议时, 也可以采用有限广播的方式来实现。实现思路是在初始阶段可以利用广播启动主机之间的发现流程, 之后可以采用单播方式实现主机信息的传递和管理, 为了避免完全对等模式下主机信息传递复杂度过高的问题, 可采用指定某一特定主机 (根主机) 完成主机信息的汇总、分发和管理工作。

4 图像相关的优化

交通/治安卡口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图像及相关的信息采集, 图像采集质量一方面直接决定证据存留的质量;另一方面卡口作为交通监控系统, 在图像采集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后期处理, 如车牌照、车身颜色识别等, 图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期处理的效果。

4.1 曝光及补偿

很多卡口系统所采用的相机往往采用光照兼容度较高的相机且抓拍参数固定, 此类相机在不同光照下配合补光技术可以实现较为稳定的抓拍效果。但以笔者的工程经验来看, 相机采用固定抓拍参数仍会出现较大的图像不一致性, 因此, 通过检测抓拍图像的结果 (如直方图) 或者利用外接测光仪来及时调整相机抓拍参数, 可以显著提高图像在特定条件下的抓取质量。

4.2 图像识别区域优化

车牌识别是卡口系统的重要功能。很多图像识别是针对整图的识别, 这样一方面会降低图像识别速度, 同时也会降低图像识别的成功率, 为此可以采用划区域识别的方法对车牌照的区域进行设定, 在识别时只识别划定的区域。此外, 一般的车牌识别算法对于车牌的像素点数是有要求的。

5 结语

交通/治安卡口系统是目前我国主干道路监控的主要手段, 本文以笔者的工程经验, 针对现有卡口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利用分布式存储系统对现有的卡口系统实现无缝扩充, 以及采用中间数据库实现卡口系统数据的迁移, 此外还对未来此类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了设计。笔者认为, 随着公安部门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化, 以及嵌入式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化前端专用数据采集设备结合上位机集群的运行模式将是未来此类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摘要:2008年前后交通/治安卡口高清系统开始代替普清系统, 使其监控取证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笔者作为第一代卡口系统设计与实施的直接参与者, 在本文中总结了现有卡口系统的不足, 提出了基于现有卡口系统的网络化改进方案, 并探讨了未来卡口系统的运行模式。

卡口设置标准 篇4

1.卡口设置标准..................................................................2 2.集装箱箱号识别系统技术指标......................................3 3.电子车牌识别系统技术指标..........................................4 4.IC卡识别系统技术指标.................................................5 5.电子栏杆系统技术指标..................................................7 6.电子关锁技术指标..........................................................9 7.卡口数据联网方式及标准............................................10 8.卡口验收标准................................................................10

1.卡口设置标准

(1)卡口分类

设置卡口的海关监管场所按每月进出场所的标箱(货运量)分类:月进出口量1万标箱以上或货运量10万吨以上的监管场所设置A类卡口;月进出口量3000至1万标箱或货运量5万至10万吨的监管场所设置B类卡口;月进出口量3000标箱以下或货运量5万吨以下的监管场所设置C类卡口。

A类卡口的每条通道包括:电子地磅、集装箱箱号识别设备、电子车牌识别设备、驾驶员IC卡识别设备和电子栏杆;B类卡口的每条通道包括:电子地磅、电子车牌识别设备、驾驶员IC卡识别设备和电子栏杆;C类卡口的每条通道包括:电子地磅、驾驶员IC卡识别设备和电子栏杆。

(2)卡口通道设置数量

设置A类卡口的海关监管场所按每月进出场所的标箱确定通道数量:月进出口量大于1万标箱、小于5万标箱的,卡口通道数不少于4道;月进出口量大于5万标箱、小于10万标箱的,卡口通道数不少于8道;月进出口量大于10万标箱、小于20万标箱的,卡口 2 通道数不少于12道;月进出口量大于20万标箱的,卡口通道数不少于18道。

设置B、C类卡口的海关监管场所的通道数不少于2道。

(3)卡口通道设置要求

海关监管场所要分别设置货车、客车、人员进出的专用通道,有条件的海关,在进出场所的货车通道分别设置转关、直通、空箱、空车通道。专用通道间有隔离设施,并设有明显标志。

进出卡口的客车、人员通道数不少于1道,有条件的海关应预留扩展空间,以备在需要的时候,将客车和人员进、出通道分开。

海关监管场所的通道数量确定后,卡口两侧应预留2-4道的扩展空间,以备在业务量大幅增长的时候增加卡口通道,缓解卡口通行压力。2.集装箱箱号识别系统技术指标

(1)自动记录识别进出卡口的集装箱号,一车两箱时,能分别记录识别。

(2)能识别出10英尺、20英尺、40英尺、45英尺以及超高箱箱号。

(3)能判断所记录箱号箱体是否掉包。(4)通过联网,与报关单、转关申报单或 IC卡中的集装箱箱号以及其他物流数据核对,检验集装箱合 法性。

(5)当识别失败时提示人工干预,对经人工干预的在系统中做不可更改记录,并记录操作人员、操作时间、集装箱号。

(6)室外环境温度:-40摄氏度┄┄+65摄氏度

室内工作温度:-10摄氏度┄┄+45摄氏度 相对湿度:10%┄┄95%(7)识别率:≥96%(双方认可的2000正常标箱,正常标箱指:国际标准集装箱,箱面无破损、无油污、箱号字迹清晰可视)。

(8)识别速度:≤10秒(9)设备寿命:

数码像机设备寿命:≥3年

感应器设备寿命: 闪光灯设备寿命:

≥1年 ≥1年

(10)感应器有效感应距离:5米

(11)采集图像的动态目标速度:≤10km/H 3.电子车牌识别系统技术指标

(1)工作频率应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符合环保要求,避免对长期操作人员造成人身损害。

(2)具有抗干扰能力,不受邻道或相邻操作人员使用微波通讯系统的干扰。(3)采用防冲突通信协议。

(4)能够与其他系统和海关业务系统联网,实时传输数据。

(5)能够在各种车辆上安装、读写,读写速度低于1秒;

(6)具有不可更改的唯一标识代码,一次安装防伪、防拆卸。

(7)环境适应能力强,适应温差、湿度、昼夜、阴晴天气、光照角度等变化,具有加热、散热、去雾、防水、防雷、防腐及自动除尘功能。

(8)识别率:≥99.9%(双方认可的2000辆车)。

4.IC卡识别系统技术指标

(1)通讯速率

读写器与计算机之间通讯接口为RS232或RS485,通讯速率为9600-115200bps,可硬件设置或自动识别。

读写器与非接触IC卡之间通讯为射频传输,载波频率为13.56MHz,数据传输速率为106Kbps。

(2)非接触式IC卡主要参数

卡片与天线之间的读写距离:0-100mm。天线馈线长度不小于1.8m;读写天线面积不小于 120mm,在天线规范范围内,非接触IC卡均能被正确读写。

天线下部使用铁氧体保护减少干扰,天线外形密封可靠、美观。天线场强分布均匀,误差不超过20%。

整机采用全密封设计,无外露电路部分,有效防止烟雾和汽车废气。

读写装置封装坚固可靠,并有合适的安装于机柜的连接件。

卡的识别、验证、读写数据等主要工作在读写器中完成,尽量减少RS232通信量,减少干扰和提高可靠性。

误码率:≤0.1%(3)处理时间

可兼容读写Mifare 1和Mifare Pro非接触式IC卡(双界面型非接触式CPU卡)。

Mifare 1 典型交易时间:≤ 100ms;Mifare Pro典型交易时间:≤ 300ms(包括SAM卡认证和和名单检索)。

可满足直接对IC卡数据块操作方式,同时兼容符合Mifare MAD推荐规范的应用数据格式。

正常工作条件下非接触IC卡的典型处理时间为:  识别一张非接触IC卡:3ms(包括复位应答和防冲突)

 读取一个数据块数据:2.5ms(不包括认证过 程)

 4.5ms(包括认证过程)。

 写入一个块+控制读取时间:12ms(不包括认证过程)

 14ms(包括认证过程)。

 非接触IC卡识别+6个数据块读取(768 bits,2个区确认)+2个带备份管理块写入(256 bits)的时间:≤100ms。

 实际读取处理时间:≤300ms。(4)安全措施

非接触IC卡与读写器之间采用三重双向认证,数据通讯符合ISO/IEC DIS 9789-4的要求。

安全模组:程序下载安全模组方式,内置SAM卡方式。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为50000h,平均维护时间MTTR为10分钟。

(5)工作条件

工作环境温度为-20℃ ~ +70℃,工作环境湿度为RH 30% ~ 95%不结露,储存温度为-30℃ ~ +80℃。

电源:12VDC±5%,200mA。5.电子栏杆系统技术指标

(1)电子栏杆

设计先进、性能稳定、工作可靠。车辆检测器具备防砸保护。

防撞保护:当汽车误撞栏杆时栏杆水平转动弹出。

落杆时间:0.8秒-3秒的10种速度供选择。杆件材质:铝合金。

结构设计:外露机件全不锈钢,内部机件镀铬。减震系统:杆件缓冲消震,无抖动。

控制电路:防潮、防磁、防雷、抗震、温度适应范围宽。

电源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10秒堵转保护。

适应范围:计算机自动控制,或手动控制。环境温度:-30度 +45度。电压:220V。功率:370W。重量:92kg/74kg。(2)通行信号灯

安装于电动档杆基座之上。

控制电路装于箱内,与电动档杆协调动作。超亮度发光二极管显示。视距:50米。电源:220V AC/10W。显屏面积:200*200mm。箱体尺寸:240*360*120mm。

智能车辆检测器,提供车辆通过检测线圈时的准确 信号,采用差额测量技术,提高检测精度。对复杂的物理环境有适应能力。自动补偿温度漂移。自适应线圈本底变化。适用多种测量线圈尺寸。截面0.1-3平方米,匝数3-4匝。检测结果输出可适用多种用户接口。正/负电位信号。

正/负脉冲信号。6.电子关锁技术指标

信道频率: 2.4G Hz 调制方式: FSK 频移: 15 KHz 数据传输率: 20 DBm 最大输出功率:+10 Kbit/s 接收灵敏度:-105 DBm 工作电压: 3.3 V 工作电流: 1 mA 数据的传输数率: 9600 加密位数: 24 Bit 识别率:≥99.9%(双方认可的2000个关锁)

7.卡口数据联网方式及标准

海关监管场所的卡口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要及时准确的传送给海关。海关驻站监管的(已开通海关运行网),卡口设备采集数据直接向海关物流平台传输;海关不驻站监管的,卡口设备采集数据先传输至青岛海关数据分中心,再传输至海关物流平台。

海关监管场所向海关传输的卡口设备采集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车牌号码、集装箱号码、通过时间、卡口代码、通道编号、地磅称重、车辆自重、识别成功标志、图像、进出监管场所标志等。8.卡口验收标准

(1)设备运抵安装现场后,供货方向收货方提交交验报告,双方开箱检验后海关在交验报告上签字确认。当发现短缺、破损等问题由供货方无条件免费补发或负责更换。

(2)收货方在系统安装调试结束,进入试运行阶段,试运行3个月如系统正常运转,进入系统验收工作。

(3)供货方提供经收货方认可的验收测试文件,双方按照测试文件进行系统验收,双方签署最终验收报 10 告。

(4)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供货方负责完成卡口设备的集成工作。系统能准确读取箱号、车牌号,并读取相关硬件(车牌、地磅、栏杆、IC卡)数据,将其显示于同一界面,以能够实现卡口设备联网功能为验收标准。

(5)如果系统未集成收。

城市治安卡口系统技术难点分析 篇5

1 补光分析

1.1 机动车辆车牌补光

补光灯可无障碍对车牌补光, 因此车牌补光较容易, 采用LED冷光源补光即可获得较好效果, 尤其是夜间, 只要车牌接收到一点光源, 就能呈现较清晰的车牌号码特征, 无需高亮度气体爆闪灯, 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和行车安全。

1.2 机动车辆司乘人员补光

机动车辆司乘人员补光, 由于司乘人员与外界隔着挡风玻璃, 补光难度较车牌补光大大增加。夜间补光灯的光束较容易穿透车辆玻璃到达司乘人员, 因此采用LED补光仅在图片亮亮稍逊于LED气体爆闪灯, 但人脸特征均能清晰可见。白天尤其是日照较强的大晴天, 车辆前挡风玻璃因为反光和贴膜的关系呈现一片黑, 里面的人脸更是看不清楚。气体爆闪灯由于瞬间发光亮是LED补光灯的几何倍数, 在一般阴雨天其穿透效果相对于LED补光稍好, 但在晴天都只能作为治安卡口的装饰品, 司乘人员人脸的白天补光正成为治安卡口的技术瓶颈。

要做到机动车辆司乘人脸抓拍真正通过技术手段完美实现, 就要冒着扰民和影响行车安全的风险, 允许高亮度的补光灯横行于城市众多主干路口。或者政府大手笔出资对所有车辆统一改装为全透明挡风玻璃, 禁止贴膜, 并规定今后的车辆制造时必须符合挡风玻璃全透明规定。

1.3 行人及非机动车补光

行人和非机动车无需考虑车牌补光, 重在衣着颜色、人脸特征、非机动车车身颜色等外部特征捕获, 重点考虑环境光的提升, 由于所有物体都在外部, 也不存在机动车辆挡风玻璃遮挡的因素, 因此行人及非机动车的补光较容易, 一般配置LED常亮灯提高环境照明, 配合视频触发机制, 视频检测捕获到目标后在选择最佳位置采用LED高亮补光灯或气体爆闪灯抓拍高亮度照片即可。

2 触发方式分析

2.1 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捕获目标为机动车辆, 检测触发方式可根据项目经费、开挖路面难度等情况考虑如下三种:

A.地感线圈触发--外触发方式, 车辆捕获可靠, 测速准确, 补光位置固定, 图片效果佳, 但存在线圈使用寿命短, 车牌被前车遮挡无法看清车牌等技术缺陷。考虑线圈故障率, 目前市场上无纯地感线圈触发方式, 当线圈故障时, 通常会切换至纯视频检测方式, 但各厂家通常会考虑成本, 检测识别设备主要考虑地感线圈触发的应用, 无法应对真正的视频检测工作要求, 所谓的视频检测只是降级模式下的简单运动检测。

B.纯视频检测触发--内触发方式, 车辆出现在虚拟检测区域内, 视频检测一直工作, 对每一帧图片的车牌都进行识别和校验, 理论上来讲较地感线圈车牌捕获率和识别率更高。实际运用对检测识别设备的软硬件要求较高, 车牌捕获率严重依赖于厂家的视频检测算法。此外纯视频检测触发方式目前还是采用二维视频检测, 其测速准确率不高。

C.双重触发--地感线圈和视频检测同时触发方式, 目前较先进的机动车辆检测触发机制, 将上述两种触发方式的优势完美结合运用, 充分发挥地感线圈车辆捕获可靠、补光位置固定以及测速准确的特性, 并利用视频触发提高车牌捕获率、识别率和设备使用寿命。

2.2 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捕获目标为非机动车和行人, 其行径路线复杂不规则, 采用传统地感线圈触发无法应对和捕获, 因此只有纯视频触发方式一种。非机动车道无需识别车牌号码, 只要捕获到行人和非机动车特征图片即可。

(3) 机非混合车道

机非混合车道属最复杂检测车道, 需要捕获的目标包括机动车辆、非机动车和行人。

建议采用视频检测和地感线圈双重触发方式, 兼顾各类目标:视频检测一直工作, 对各种目标 (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 进行检测, 选择最佳位置抓拍特征图片, 并对机动车辆实现车牌识别, 机动车辆经过地感线圈时触发捕获车辆特征图片, 测速并同时触发人脸补光。

虽然双重触发方式看似天衣无缝, 但目前真正做到针对各类目标效果都做得好的尚无, 原因是地感线圈触发补光灯仅针对机动车辆人脸补光, 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捕获仅依靠环境补光灯和视频检测, 无高亮度补光, 抓拍图片非常暗。

理论上来讲, 机非混合车道最完美的方案是针对不同的目标应该配置不同的触发方式, 如非机动车和行人采用纯视频检测, 机动车采用双重触发。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尚无任何厂家可以实现。检测识别设备是根据车道配置的, 最多一根车道配置1台单独的检测识别设备或直接嵌入前端摄像机实现, 检测识别设备在同一时间只支持一种模式的检测触发方式工作, 无法细分目标和自适应分配检测触发方式。如要实现该功能, 必须在目前的检测识别工作之前增加一道检测目标类型的工序, 实施难度很大, 实际意义不大。因此在目前的行业发展基础上实施机非混合车道检测识别, 必须做些取舍, 考虑重点关注目标设计。

3 补光与触发方式的关系

且说车牌补光与人脸补光的工作机制和配合效果, 这跟触发方式有密切关系:

3.1 纯地感线圈触发与补光

由于无视频检测作为缓冲和替补, 地感线圈触发捕获的1张图片是纯地感线圈检测、触发、补光、识别的唯一资源。人脸、车牌要在同一张图片内看清必须掌握补光火候, 补光灯的亮度调得很高, 人脸效果固然很好, 但车牌显示就呈现曝光过度化掉的感觉, 无法识别车牌。

3.2 纯视频检测触发与补光

由于依靠视频检测目标, 较地感线圈触发需要多配置常亮补光灯提升场景照明, 方可确保捕获率。

特征图片的抓拍位置无法固定, 补光效果不一。能够看清人脸和车牌的最佳位置可能是视频场景中的任意位置, 一般视频检测的检测区域景深在10米左右, 而补光灯的照射角度和范围固定, 如拉深到10米左右, 单位面积的光强度会削弱, 光强大而集中, 则覆盖景深不够, 人脸补光很难保证光强度的情况下均匀分布在检测区域中。

纯视频检测对补光灯的硬件要求更高、人员调试水平要求高、实施难度更大。

3.3 双重触发与补光

地感线圈触发人脸补光看清人脸, 视频检测配合常亮补光灯捕获清晰车牌并识别, 是机动车道的完美解决方案。然而对于机非混合车道, 如前文所述, 将会牺牲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图片亮度, 成全机动车辆的图片效果。

4 总结

卡口监控 篇6

城市治安与交通管理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中国特大城市,随着外来人口与汽车保有量的逐年激增,如何更有效地对上述两大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已成为公安战线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如果不能对其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治安卡口(检查站、查报站)是指在城市的重要出入口、重要区域内的治安节点以及车流、人流、物流汇集的道路上设立的警察作战单位,其主要职能是检查车辆、盘查嫌疑人与物、截破案件、抓获违法犯罪人员[1]。高清智能化治安卡口是指将网络技术、高清视频监控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等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果引入传统治安卡口工作中,将公安网络中各种信息数据库直接用于卡口民警的日常盘查,改变治安卡口的工作模式和查控方式,实现道路信息实时监控、嫌疑车辆自动识别报警、嫌疑人和物信息远程比对关联查询等功能一体化运行,提高治安卡口查控能力。

以往的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标清卡口系统)大都是同时记录经过车辆的车头部份特写图像和车辆的全景图像两张照片,实际分辨力最大是768×288。由于图像分辩力不够,全景图像往往只能看清楚车辆外部概貌,特写图像只能看到车头的一小部分。而要在打击、预防涉车犯罪中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需要尽可能多地看清车辆的细节、清楚的车牌号码等信息,并且尽量能在一张图片上表现所有的信息,所以标清卡口系统尽管对于车辆的管理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足以满足打击涉车犯罪、治安管理、识别套牌车辆、黑名单车辆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本文的高清治安卡口智能信息识别系统采用先进的、高清晰度的前端图像采集技术,其图片有效分辨力达到200万像素以上,从而解决以往系统前端采集设备成像质量差的弊病,并大大提高高清图像智能信息识别的准确率,同时系统将前端的视频和抓拍图像信息统一传至指挥中心,为指挥中心提供实时的高清全景视频监控和车辆、行人特征信息,高清治安卡口智能信息识别系统为治安管理和防控、打击犯罪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1 系统架构

高清治安卡口智能信息识别系统主要包括3个子系统:前端信息采集及识别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和中心应用平台子系统,如图1所示。

1)前端信息采集及识别子系统

作为本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基础,实现卡口车辆、行人等图像的捕获,高清晰度采集,高准确度地自动识别车辆特征信息,并实现车辆信息(包括数据和图片)的长时间存储,同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采取合适的车检、补光、通信技术。同时,数据采集系统除了实现卡口的图像采集,还应该包括高清全景视频采集。

2)数据传输子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主要由光纤网络、光收发设备、核心交换机等组成。信息采集及识别系统和卡口应用平台系统之间一般通过光纤网络连接,采用光纤通信设备实现前端设备和中心系统的网络连通和数据传送。

3)中心应用平台子系统

中心应用平台系统在逻辑上包括数据管理(通信服务与数据服务)、数据存储和综合应用3部分,主要实现所有前端数据的集中式存储、系统数据展示调用、远程嫌疑布控、实时比对报警、数据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维护以及与各个外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协调联动等功能。一般由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磁盘阵列、Web服务器、通信服务器及操作终端等构成,为系统控制中心和各相关业务部门提供数据服务和业务支撑。

2 关键技术及分析

2.1 触发技术

常见卡口触发技术有以下3种:

1)线圈触发

线圈触发是一种传统的成熟车辆检测技术。线圈检测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当车辆通过时,车辆自身铁质切割磁通线,将导致环形线圈回路电感量的变化,从而检测出车辆的存在。

其主要优点是对机动车触发准确率高,技术原理比较简单以及应用成熟。

随着客户对卡口的要求越来越高,其缺点也越来越明显。根据线圈检测的原理,不能实现对非机动车与行人进行有效的检测。因为行人基本不会引起磁场变化,而非机动车引起的变化很小,不能达到检测器灵敏度的最低限。

另外,采用线圈检测方式:(1)施工复杂,需要破路,安装过程对可靠性和寿命影响很大;(2)系统结构复杂,故障率高,线圈间有可能出现相互干扰;(3)破路后经车压易引起路面沉降,线圈会断裂而失效,在车辆多或有重型卡车的路上尤其严重;(4)线圈会老化,老化后易受损,维护成本高;(5)抓拍单帧图片有时会导致漏车,无法扩展应用。

2)全视频触发

全视频检测是最新的检测技术,它对连续的视频流进行分析,覆盖整个视场的目标。全视频检测技术对视频、图像处理、目标检测与跟踪等方面技术要求比较高。要对多帧图像连续识别处理,对处理能力要求比较高。

系统不需要接收外部触发信号控制其进行图像的采集,由车牌识别系统本身自行完成对输入视频流的检测分析,并由算法控制其自身,自行决定抓拍图像,并进行识别。其优势在于不依赖外部硬件来触发信号,只需接入视频信号便可自行完成从采集图像到完成识别的全部功能。

全视频触发方式可以抓拍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在内的所有运动目标。避免了前面提到的外部触发方式中所涉及到的外部触发信号源装置的使用年限、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不会造成对监测点路面的破坏。其施工、安装、调试方便,不受线圈、车辆检测器、前车挡后车、后车跟前车太近等问题影响。由于系统对每一帧图像都进行采集,分析图像,定位车牌,识别车牌,经多次识别车牌号码选取结果最好的识别结果为最终的车牌识别结果输出。因为是多次识别,所以能有效地避免前车挡后车的现象,同时多次识别能提高车牌识别率。

其缺点是由于对每帧均进行识别处理,算法复杂性较高,对硬件性能要求比较高。同时其抓拍准确率性能依赖于视频分析算法的性能,如果算法设计不当,则可能导致漏拍或者误拍。

3)线圈+全视频触发

线圈+全视频触发同时工作的方式使系统的触发可靠性更高,在机动车捕获方面互为补充,提高机动车捕获率。线圈捕获率基本不受气候等环境影响,全视频提高了前车挡后车、后车跟前车太近等情况下的捕获率。在机动车道有非机动车与行人的情况下,线圈触发不能捕获,全视频触发则可以很好地捕获。采用线圈+全视场多目标跟踪的全视频触发方式,可以有效消除误触发与多触发现象,满足对各种目标的捕获率要求。

2.2 补光方式

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结合环境保护要求及防扰民要求,采用合适的补光方式。目前,常用的补光方式如下:

1)曝闪灯补光(高强度气体放电灯)

利用电子激发气体发光,瞬间产生强光。例如35 W氙气灯能产生3 200 lm的强光,亮度提升300%。曝闪灯在视场照度提升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可以通过曝闪灯补光看清机动车前排司乘人员的特征。但曝闪灯补光会给人以曝闪的感觉,对环境有一定程度的光污染,需要通过技术及工程设计,限定曝光的范围及角度,使用恰当的曝闪灯进行补光。

2)LED灯补光

LED光源,绿色环保、光线柔和、功耗低、寿命长,是未来照明的发展方向。

在LED补光方式中,有一种可控窄脉冲高亮度LED灯补光方式,与摄像机同步触发。该技术脉冲时间1 ms,仅为普通闪光灯的1/3;亮度高,色温高达5 600 K,图像色彩还原性好;长寿命,其寿命大于50 000 h,而且其寿命与频闪次数无关;对周围环境和驾驶员的正常通行无影响。由于采用窄脉冲频闪方式,在保证瞬时亮度的同时,其平均功耗仅为约35 W,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但LED补光在夜间成像质量上目前尚无法达到曝光灯的水平。同时,LED灯可以给监控视频提供补光,而曝光灯则不能。

2.3 检测模式前后端选择

前端检测模式是将视频检测器放置在前端机柜内,在前端完成检测识别并将识别结果传输到中心。

后端检测模式是通过专用光纤网络传输原始视频流到中心,需要在中心建立机柜或机架放置视频检测器,在后端完成识别并将识别结果传输给中心。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但前端检测方式更加经济,扩建系统更容易,响应速度快,符合分布式的原则,系统更可靠。

2.4 视频检测设备

常见的视频检测设备如下:

1)工控机

优点:常用的视频检测设备,应用简单,处理速度快,升级换代比较容易。

缺点:不适合在室外震动高温多尘环境下工作,稳定性差,易出现故障损坏;出现故障时自动恢复能力差,功耗高,散热效果差,使用寿命短;体积比较大,安装需要较大的室外机箱。

2)DSP智能工业相机

优点:将视频采集与运算集成到一台设备上,简化系统结构,提高了集成度;采用工业元器件,适合室外震动高温多尘环境下工作。

缺点:由于高度集成,体积小,使用特定的处理芯片,在运算速度方面比较差,只能处理相对比较简单的运算,可以处理线圈触发抓拍,使用视频虚拟线圈触发时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高捕获率,在功能扩展上受到限制;另外,DSP设备出现故障,需拆除杆上的相机,调试维修比较困难。

3)嵌入式主机

优点:采用高可靠、低功耗的嵌入式设计,机壳表面散热(无风扇设计),可以在野外高污染、多尘、高低温的恶劣环境下长时间可靠工作;采用高端高性能处理芯片,处理速度快;采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开机运行释放到内存,速度快、资源利用率高、稳定可靠、无病毒、防侵入,并且在断电恢复后能够迅速自启动;安装调试比较容易。

3 实战应用分析与策略

3.1 布防原则

卡口智能信息识别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视频检测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计术及计算机智能分析技术,对监控路面过往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进行连续全天候实时记录,计算机根据所拍摄的图像进行车牌自动识别,并能进行车辆动态布控,对超速、逆行等违法以及被盗抢、肇事逃逸、作案嫌疑车辆进行报警,通过光纤网络将各个监控点信息实时传送到中心。卡口智能信息识别系统的有效布防既要满足空间上全局范围的出入口和重点区域的布防,也要注重单一布防点细节特征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因此,布防的原则主要兼顾以下两个方面:

1)“抓全局”空间区域的有效布防——“点”与“面”的兼顾

“面”指的是本区关键出入口,如主要路段、环路、国道、干道的出入口;

“点”指的是案件多发地段、事故多发地段、重点单位地段。

2)“重细节”全局特征的有效提取和分析——“高清”与“智能”的结合

(1)高清晰的图像采集和监控[2]

高清卡口系统采用先进的、高清晰度的前端图像采集技术,其图片有效分辨力比常规的标情系统提高数倍,从而解决以往系统前端采集设备成像质量差的弊病,同时本系统还将前端的全景视频图像信息统一传至中心,为中心提供实时的视频监控。另外,系统可以实现对道路交通相关区域的实时全景监控,对各种交通行为进行自动记录取证,对嫌疑车辆进行自动布控,并在两端出入口执勤点进行拦截等功能,满足公安部门对打击涉车犯罪、治安管理、识别套牌车辆、黑名单车辆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2)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和识别[3]

系统以车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检测、牌号自动识别、行人监控为核心,结合定点抓拍功能和视频监控功能,对卡口截面场景进行全面的特征分析、信息提取和识别。主要体现在“动”(连续的高清视频片断)与“静”(车辆号牌、车型、车标、车颜色等特征信息的全面提取;司机、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信息提取)的有效结合,来满足公安部门实战应用的需要。

3.2 综合应用

1)实时报警

业务支撑系统根据实时检测到的黑名单车辆、套牌车、交通事件等以声光报警方式通知用户,用户根据收到的报警信息区分其严重程度以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案进行处理。

2)轨迹分析

刑侦、经侦、禁毒业务部门比较关心嫌疑车的运行轨迹和出没规律,系统提供了相应的行车轨迹分析功能。

对于指定的嫌疑车辆,系统可以在GIS电子地图上实时显示该车的当前通过位置,并进行准确标记;也可搜索该车在所辖区域内历史通行记录,自动绘制车辆的历史行车轨迹,协助公安部门进行案件分析和拦截布控。

3)车辆布控报警

为了打击违法犯罪以及对突发事件进行跟踪处理,通过该功能协助警方对涉案车辆或者重点关注车辆进行布控跟踪,当被布控车辆出现在该系统所设摄像机覆盖范围内时,摄像机捕捉布控车辆信息并进行报警,将报警信息实时推送到客户端。

嫌疑车辆布控是系统的基本功能,但由于公安各业务部门对嫌疑车辆的定义和关注程度不同,嫌疑车辆布控需要分级分用户。

4)查询功能

车辆特征查询:通过车辆固有属性(车身颜色、所属地、车牌号等)进行系统数据查询,查询结果以抓拍图片方式显示。

非机动车辆特征查询:通过非机动车、人的颜色,时间和地点对系统数据查询,查询结果以抓拍图片方式显示。

套牌车查询:提供用户对于套牌历史查询以及对于未处理的套牌嫌疑进行确认操作。

车辆区域性查询:一段时间内通过指定断面的每辆车的经过次数;一段时间内在某几个区域内按指定规则出现的车辆。

违章车辆查询:通过车辆固有属性(车身颜色、所属地、车牌号等)、违章行为、违章时间等条件进行系统数据查询,查询结果以抓拍图片方式显示。

5)数据统计[4]

系统支持高清、标清数据的统计功能,可以按照小时、日、周、月、季度、年进行固定模板统计,也可自定义时间段统计。统计对象包括车流量(分地点)、报警类型、布控单位等。

可根据报警地点统计结果进行治安黑点地区的摸查,报警时间段统计结果确定治安事件常发时间分布,便于公安部门合理安排警力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有效遏制治安事件发生。

统计结果可以图表方式进行显示,也可用折线图、柱状图、立体柱状图、饼状图等方式进行直观展示。

6)车辆关联性分析功能

针对嫌疑车辆可能会结队出行的特点,在刑侦等业务应用时,确定特定嫌疑车辆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在海量的车辆通行数据中搜寻和分析在多个监测点与嫌疑车辆相邻的车辆号牌,能够找出与嫌疑车辆有关联的车辆,从而获取破案线索。

7)交通事件管理

通过事件类型、事件发生的时间等信息进行查询,以图片形式显示,可以下载事件录像视频进行查看。可以编制和修改事件处理预案。

4 结束语

治安卡口是城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也将进一步深入,治安卡口的功能将不断提升,其综合化、智能化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如何运用高科技的手段,从观念、制度、管理和技术上来解决治安卡口信息识别系统存在的问题,提高监控图像信息识别的准确度为实战服务,是包括公安工作在内的公共管理工作所面临和亟待思考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摘要:首先介绍高清治安卡口智能信息识别系统组成和各部分功能,包括前端信息采集及识别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中心应用平台子系统,然后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触发方式、补光方式、视频检测器设备等关键技术和优缺点分析,最后结合公安实战需求,总结了该系统的布防原则和综合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清治安卡口,信息识别,智能视频监控,触发方式

参考文献

[1]叶坚,王海.智能化治安卡口的作用及其发展走势[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23(6):118-123.

[2]毛晓东,樊亚文.高清视频监控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10,34(4):103-105.

[3]KASTRINAKI V,ZERVAKIS M,KALAITZAKIS K.A survey of vid eo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traffic applications[J].Image and Vi sion Computing,2003,21(4):359-381.

新型卡口板在井筒中的使用 篇7

以往我矿主井井筒罐道采用的是横卡口板, 这种卡口板与罐道的接触面主要取决于加工这种卡口板材料的厚度, 由于井筒作业的特殊性, 为了便于现场安装, 一般辅件加工要求不宜过于笨重, 卡口板一般选用20mm的厚钢板来加工便可满足实际的安装要求, 这样卡口板与罐道的接触面仅有20mm, 无形之中加快了卡口板的磨损程度, 而一旦磨损严重时更换卡口板也相当繁琐, 此外, 这种磨损现象出现的也不是个例, 而是在某一处或某一段罐道段集中出现, 完全更换卡口板也不现实。另外这种横卡口板也称是死卡口板, 即不具有可调节性, 因此对加工精度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而我们煤矿企业内部的一些加工厂, 设备的加工精确度本身就不高, 很难保证加工的产品能控制在要求的误差范围之内。新型卡口板即竖卡口板与横卡口板两者的对比中, 我们可以发现新型卡口板存有以下的优缺点:一是这种新型卡口板与罐道配合时, 接触面明显增大, 约是横卡口板的6-7倍, 卡口板与罐道配合处, 过大的接触面可有效降低卡口板的磨损量;二是这种新型竖卡口板上面有一个可调节螺栓, 即一侧是固定死的, 另一侧加工成活的, 可根据安装现场的实际情况, 通过调节螺栓来压紧固定, 安装起来非常方便灵活, 即便是卡口板出现了很大的磨损量, 只需要将调节螺栓松动并重新调整压紧即可恢复原先的使用效果, 具有多次重新使用的功能, 性价比高;三是卡口板的背面特意增加了把手, 便于安装固定和拆卸;四是从稳定性而言, 这种新型卡口板的稳定性没有横卡口板高。

以上所说的这两种横、竖卡口板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对横卡口板而言是稳定性好, 灵活性差;对竖卡口板是灵活性好, 稳定性差些, 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卡口板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互补的功能, 为了保证新罐道的安装质量和原煤提升系统运行时的高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我矿主井井筒新更换的主井罐道中, 大胆采用这两种卡口板共同配合的方式, 即在井筒的每一处罐道梁上, 在原有的横卡口板上再增加一块竖卡口板, 通过这两种卡口板互补, 取长补短才能为主井箕斗提升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一个安全保证。目前在我矿主井井筒提升运行的过程中, 罐道运行平稳, 没有一处罐道出现松动, 取得了非常好的运行效果。

摘要:卡口板, 在平常人的眼中不过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配件, 但就是这么一个小配件, 却能为主井的安全提升保驾护航, 下面就优化设计后卡口板使用效果做个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主井罐道,卡口板,安全,平稳

参考文献

[1]谢锡纯, 李晓豁主编.矿山机械与设备[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濮良贵, 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 (第七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房屋检测下一篇:怎样进行有效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