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方法教学新教材

2024-06-12

运用新方法教学新教材(精选十篇)

运用新方法教学新教材 篇1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的编写理念基础就是课程标准。而教材又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科的目标、性质、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它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学段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英语课程标准中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要求是最低要求。所以, 教师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深挖教材内容和掌握学情, 找出它们之间的融合点, 就能正确体会和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整体思路和意图, 那么, 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重组, 融入自己的理念和方法, 从而实现“用教材教”这一新课程理念。

2 准确把握学情, 科学使用教材

教师要用好教材, 必须把握学情, 根据学生的认知、身心发展规律, 灵活整合和调整教材内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我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三点:

(1) 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如讲授“The Moonlight Sonata”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预告本节课要组织一场音乐会。要求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音乐节目、歌曲并备好录音带, 在课上推荐给大家。程序是:1) 介绍个人对歌曲的感受或该歌曲的故事背景, 或乐曲欣赏。2) 演唱或播放给大家听等。时间为每人3~5分钟, 可以在小组中预备。3) 指定两个主持人负责主持。 (让学生在所学的英语知识基础上, 尽量用英文介绍自己的作品。) 点评:本节“音乐会”情景教学不但让学生展现了个人的才艺, 欣赏了美妙的音乐, 同时领略到成功运用语言的喜悦, 体现了英语学科知识与音乐学科知识之间很好的整合。由于学生对音乐非常熟练与喜爱, 每个人对音乐又有不同的爱好与观点, 因此每人都有话说。同时, 学生已经在音乐课上学习了音乐欣赏与分析, 原有的经验加上新学的英语语言知识, 他们可以挑战原有的知识能力, 构建新的知识能力。

(2)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建构主义认为, 复杂的学习应符合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讲授“一般现在时”时, 单纯时态练习是非常枯燥的, 老师设计一个符合七年级学生性格特点的活动, 将简笔画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

T: (Draw a circle on the blackboard) Now, I would like one student to draw a picture of one of your classmates, according to what I say.You may ask question like this, “Is he a boy or a girl?Is he tall or short?Does he have long hair?Does he have big eyes?Does he have a long face or round face?” (同学们一听到这个活动都感到非常的兴奋, 跃跃欲试, 纷纷举手)

T:Ask question and get the answers“Yes or No”, and draw the pictures.

(学生一边画一边问老师该同学的面貌特点, 并根据老师的回答进行绘画)

T:Who is he/she? (如果猜不出来, 学生还可以问绘画以外的关于性格特点、特长、爱好的问题)

S:Does he like football?Can he play basketball well?Does she like singing?Does he smile a lot? (所画的人物被大家猜出来时, 全班给以热烈的掌声, 老师还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以示鼓励)

点评:本课体现了动手绘画、应用语言、激发兴趣的完美结合, 体现了课程的动态性。由于学生互相很熟悉, 因此,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来描绘同学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并不难, 能够把语言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建构新的能力框架。

(3) 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 能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以往旧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虽然建立了合理的教学过程, 但不关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体验, 因而引起很多学生的消极感受, 使他们不能全力以赴地学习。学生带着他们自己旧有的知识体验、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 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

3 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纲要 (试行) 》第十一条明确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要从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 积极、有效地把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对于那些缺乏这些教学资源的学校, 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深入挖掘和发挥已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作用。例如, 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教学工具, 只有我们因地制宜, 巧妙地挖掘其作用, 同样在教学中可以发挥巨大的功能和生命力。如教授“Christmas day”, 老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了圣诞节气氛的温馨场景, 并播放英文歌曲Jingle Bells, 让学生同唱, 另外, 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圣诞老人的模型, 并进行教学设计, 一切都会显得自然、和谐, 使教学过程得到了完美无缺的整合, 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刘洁.初中新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J].云南教育 (中学教师) , 2010 (10) .

运用新方法教学新教材 篇2

杨永梅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地理情景教学法是在心理学、方法论和教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利用各种地理现象和手段,设计出一些真实性或准真实性的情形和景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启动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智能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为改变以往传统地理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在智慧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地理,把生活经验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到平时生活中充满着地理问题的种种奥妙,使他们倍感亲切,内心感到地理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例如,讲“气候与房屋建筑”时,先让大家回答我校附近农村老屋的建筑风格,这个谁不知道!于是,大家踊跃发言,都能说上一些共同的特点,最后达成共识:民居以不封闭为多,平面与立面的处理非常自由灵活。屋脊高,进深大,防热通风效果好,在平面的处理上尽可能采用置小天井及前后开窗的做法,房屋的朝向多为向南或向东南。这种建筑风格实际上与此地的气候相关甚密,因为这里气候湿润,无严寒,夏季酷热且持续时间长。再让大家思考最近几年几个居民区房顶风格由平顶向带有阁楼的尖顶变化,除了美观外,很大程度上也考虑到了通风、隔热、防水的问题,“十个平顶九个漏”、“买房不选平顶楼”,反映的正是平顶的弊端,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地理问题无处不在。

二、创设“问题”情境

常言道,学始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难,或是学生原有的认识与新授知识冲突,或由于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产生障碍,从而去设计问题情境,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提问。

例如,在讲日界线知识点时,可举例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弟弟比哥哥晚出生一小时,所以他屈居老二,大家能否想办法让这位哥哥管他弟弟叫“哥哥”呢?这一问学生很感兴趣,探索、讨论不断,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中。带着问题,最后大家轻松地理解了日界线两侧日期加一天与减一天的内容。讲热力环流时,让学生处于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中,在问题中解决“问题”: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

三、创设“激励”情境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创造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经常告诉他,“你能行!”。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而且会产生感情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接受知识。例如,在介绍完三圈环流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后,我请一位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判断风带中的风向时,他一时不知所措,我就耐心地引导他伸出右手,手心朝上,四指方向表示高压指向低压的方向,大拇指的朝向就是该风带的风向,进而鼓励他用左手来试着判断南半球风带的风向。当我送给他“你不是判断得很好嘛!”时,他的眼神、面容流露出的不止是掌握了新知识后的满足感。

四、创设“民主化”情境

创造力能最大程度得到发挥的首要条件是民主。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教材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理解和正确的指导。尤其是对于现在的新教材,更应发扬民主。因为新教材毕竟使用的范围、年限有限,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使之日趋完善。

例如,课本在介绍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时,既提到“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又提到“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很多学生提出哪个作为“赤道平面”的概念更加合理?课本是否太累赘?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爱思考的好习惯,也觉得这个问题有道理。作为概念,一句“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足以解决问题。当然,也要允许一部分同学暂时保留自己的意见,通过以后的学习慢慢领会。教师以平视的目光看待学生,帮助他们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让他们觉得我与老师也可“面对面”。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因为即使错了和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也不会耻笑。

五、创设“操作化”情境

要尽可能多地营造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操作化情境,如查找资料、动手实验、演示、观察现象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学习,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例如,讲解地球自转方向从南、北极观察有何差异时,要求全班同学每人买了一个2元钱的小地球仪,使每位同学都能动手演示,对于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印象更加深刻。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师生少说多干,在干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

新时期教材教学方法探究 篇3

关键词:创造性;多元;动态;反思被称为“后现代环境论者”伊里奇指出,学习是最不需要别人操纵的人类活动。大多数学到的知识并不是教育的产物,而是学习者参与有意义的环境的结果。 学校也不应只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场所,它也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赋权的文化领地,它应该具有解放和创造的性质。

教师应该从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出发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说,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如果从这一高度来把握中学时期的课文,我们就会发现《安塞腰鼓》中的民族文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科学精神,《周庄水韵》中潜藏着的作者对生存环境的忧患和思考。至于《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们关注的是北京大学内在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这样,我们才可以深切感受到,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乃是促进个体生命的总体生成,是要学生在一种语文的海洋里感受一种民族文化,接受一种情感熏陶,从而在对文本的体验、思索中树立起一个完满的人。一个好的探究教学具有这样的特点:它知道在学生建构的进程中会遇到多少复杂问题,多少障碍物,要兜多少圈子,并设计了一个充满适度竞争与阻碍的动态系统。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教师王栋生(吴非)曾说过:阅读,特别是人文阅读,不可能使人的思想僵化,但无价值的“反复”训练则会让学生沦为“做题机器”,成为精神残缺的人。语文教育以学生人格精神的建构与发展为根本内涵和终极目标,而精神的发展最显在的表现就是主体个性的张扬和灵魂的丰满自由,要体现主体的创造性品质和特性。这要求语文教学为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阅读《桃花源记》,师生可以描画一幅桃源世情图;阅读《苏州园林》,可以通过光与影的变化感受苏州园林的不同韵味;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可以改写成情景话剧,演绎出苏轼和张怀民的志趣相投;阅读《鹤群》,为课文构思一幅插图;阅读《劳山道士》,可以改写成一个电影脚本;阅读《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为人类设计各种款式各种功能的尾巴。

换一种眼光,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看作是学生的一种充满创造精神的生命行为就会发现:语文教育时时处处充满了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学生创造性的参与,就难以实现真正的阅读。例如对《药》中夏瑜之死的评价,作者没有具体明确的交代,那么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物本身的行为就具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你认为夏瑜的牺牲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马上活跃起来。一位同学很快举手说:“我觉得小说题目本身就相当的具有讽刺意义,革命者流血牺牲最后却成了愚昧大众迷信思想下的‘药’,革命者的精神不能唤醒大众,最后他们的血肉反而成为大众口中的血食,就连他的母亲也因为儿子的牺牲面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所以就当时而言,我认为他的牺牲是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是徒然的悲剧而已。”第二位同学马上反驳:“诚然,《药》是一个悲剧,夏瑜的牺牲也是一个悲剧,但绝不是一个无用的悲剧,回顾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夏’隐‘秋’,‘瑜’乃‘瑾’,秋瑾是被秘密处决的,但她的牺牲决不是毫无意义的,至少她激起了鲁迅先生的义愤,并用如椽巨笔将它写出来,震撼了更多的大众。正如谭嗣同牺牲前所言:各国之革命无不从流血牺牲开始。我们的先烈们无悔的牺牲才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三位同学进一步地补充:“文章的结尾处,华大妈和夏奶奶上坟的时候,在夏瑜的坟头上摆放的花圈,我认为就相当值得人玩味,这某种程度上是不是意味着一种肯定?还有夏瑜在牢里劝红眼睛阿义的那些话,虽然在那些茶客中没有直接的响应者,可是焉知没有人受触动,我认为那坟上的花圈应该就是被触动的人献上的,所以夏瑜的死应该是有意义的,只不过这种意义是潜在的成分多些,但是这种光明哪怕只是一丝一缕也是任何的黑暗都掩盖不了的。夏瑜牺牲的意义并不在于引向了革命的成功,而是让人明白了人生中何所当为,即使舍弃了性命也要去追求那一缕真理的晨曦。”同学们众说纷纭,依据自己的意义视野,并以自己的个性解读去填充“夏瑜之死”的空白,获得了创造性理解,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各自获得了认识上的一种提升。

创造性使用教材,不仅要求教师打破教材内容的单一性,而且要求教师从孩子的视野出发构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文课程。我们必须注意到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这些活跃于当代文坛上的80后的新生代作家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强势影响,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诸如周杰伦、张韶涵等流行歌手正在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某种引领作用,金庸、黄易等武侠作家对中学生思想情感有着极强的的冲击力,《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一类的科幻作品对青少年的巨大诱惑力更是不待言,这些当代文化中的流行元素正来势汹汹地侵占着传统的语文阅读的领地,我们无法阻止学生对它们的青睐。因此,我们绝不能一味指责学生欣赏品位的低下,而应与学生一起去开发另一类语文教材。当我们与学生一起深味这些他们所“钟情”的流行文化与流行作品时,也不能不感到一种震撼:那种青春期明朗的忧伤,那种青春期特有的“玩世不恭”的叛逆思想,那种少年时对未来生活的执著向往,那种“为赋新诗强说愁”的真纯,,活现出有趣有味、亦真亦幻、丰富多彩的孩子们的世界。如果说,我们把它看作是课程文化的一种佐助,进行适当的导引,与教材结合建构多元的文化课程,丰富阅读的文化内涵,就会让语文课富有灵动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焕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文学是对世界的一种创造性发现。它在构筑自身的存在时,不是对先例的仿造和重复,文学在对待作品和读者时,不是叫他们一方听命于另一方,文学要求独创,要求一种“从我开始”的首创性,要求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天性去安排“第二自然”的无畏气概。因此,文本被当作是需要修改的,而不是必须遵从的材料。 文学不是既存的世界的一个复制、摹本或拷贝,而是用一个全新的“世界”去和旧有世界对峙。世界永远盛满许多我们无法认识的东西,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认识某种程度上都是有局限的,可是我们每天也在不断地打破旧有认识的阈值,由我知与有待我知,我解与有待我解的共同组成的认识序列有着一种不稳定的特征。因此,学习不是一件可以变卖的,通过勤学苦练而能够派上用场的东西,而是与世界的实际展开方式和谐一致的生活于世界的方式。它暗示着拥抱世界(embracing)和放任世界(lettinggo),既接受生活总是较之我能宣称拥有的多得多的这一事实,又肩负起与他人一起生活的责任,既自己生活又让别人生活, 既明确自身的局限,又获得一种不断生长的能力,用一种活泼的能力去创造一个可能更好的世界。 如果学生的每一天都因一种有意义的阅读而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每一天的阅读中蓄积一种生活的创造性的智慧,那便是教学最乐见其成的事了。

过去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你走去,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运用新方法教学新教材 篇4

一、牛津英语到新译林的过渡

当拿到新译林教材时, 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特别卡通, 特别适合孩子。 里面的人物形象特别好, 这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 我当时代的是五年级的课, 学生是一路学新教材过来的, 可我的脑子里装的其实是牛津英语, 特别是语法、单词、句型这一块, 更是如此, 所以上起课来并不是得心应手。 一节课下来, 我就感觉缺少什么, 我应该把三四年级的新译林英语好好研究一遍, 做到心中有数, 方能从容教学。

二、掌握新教材, 领会新译林的设计理念

毫无疑问, 在教学过程中, 备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随着教材的变化, 我认为对教材的处理显得更重要。 三年级教材, 虽然新教材一节课内容很少, 但学生都是初学者, 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听课习惯, 然后循序渐进, 不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满堂灌”。 因此, 在备课方面我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思考。 首先, 彻底研读本单元的各个板块, 在此基础上, 深析教材, 处理教材, 挖掘教材, 理清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与以往相比, 有一个最大的不同, 那就是处理教材时, 非常注意各个板块的有机组合。

新教材中我们把Story time作为新授的第一课时, 其他课时板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自由组织、有效衔接。 经过一系列任务的设置, 把剩余板块的内容有效地进行衔接。学生既不觉得枯燥, 学起来也十分轻松。 在低年级, 学生学英语以激发兴趣为主, 所以, 我们平时要做有心人, 遇到一些相关的内容都要下载以留备用。

新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我们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有话可讲、有事可做。 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能使学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让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自己获取知识后的成功喜悦。 这就要求我们恰到好处地使用教材, 发挥教材应有的功能。

五年级新教材相比三、四年级有了许多变化, 最大的特色是增添了Culture time, 这是与以前旧教材相比最明显的一个区别。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崭新的内容, 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学习天地之中, 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对英美国家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让他们区分中方与西方的不同, 增强爱国主义观念。

三、合理、有效地运用新教材

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 增大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优化了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仅是书本和黑板, 内容枯燥单一。 新译林英语中Cartoon time里面的小故事学生特别感兴趣, 更喜欢看这部分的卡通并模仿里面的人物。 记得四年级上册里Sam和Bobby在森林里走进大猩猩的小吃部, 那个大猩猩说话的语气特别吓人, 可孩子们听了却特别喜欢模仿他, 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孩子, 能在英语课堂上满足他们看动画的愿望还模仿各种角色, 对于激发他们对英语的持续兴趣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每课的Story time中播放动画学生也很喜欢看并模仿里面人物说话的语气, 这对于他们学英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我提倡在新译林英语教材的使用中要多使用多媒体教学。

思维导图的运用特别适合五六年级的Story time, 这种清晰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运用以后, 在下面的课文学习上, 慢慢自己就会用来辅助记忆课文了。

实物教学法适用于三四年级, 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 这一课, 我要求学生带来各种水果, 我也提前在超市买了沙拉酱, 当在课堂上分享亲手做好的水果色拉时, 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至今难忘。 他们会对这一课印象深刻, 对课文中的句子单词都很感兴趣, 这让我觉得英语课应该达到的效果达到了。

运用新方法教学新教材 篇5

【摘 要】 本文通过一堂阅读课的具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探讨了图式理论在高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说明图式理论对提高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图式理论,阅读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图式理论的概述

概括地说,图式(Schema)是有过去的经验组成的。七十年代后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Rumelhart)等做了大量研究,把图式的概念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理论。现代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无意义,它只是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单位。就阅读而言,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文章的内容范畴,是文章的主题,因此内容图式又被称为主题图式。修辞图式又被称为形式图式,是有关各类文章篇章结果的知识或者是指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

二、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启示

图式理论的核心是将新事物与已知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而阅读也就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是一个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对把握文章的内涵、内容和整体脉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任何一篇英语阅读材料都是由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构成的,运用图式理论指导高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激活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图式,把其主要内容分层次结合到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网络中,使课文结构化,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打开阅读思路,掌握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下面以高一新教材(下)Unit 16 Franklin’s Famous Kite Experiment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笔者如何运用图式理论指导高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富兰克林的实验信息。

2、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一次实验并学习填写实验报告。

3、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与科学实验相关的图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利用所构建的图式复述课文并学写实验报告。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前(Pre-reading)--介绍背景知识,激活语言图式

1、小组活动--Group competition

综合利用课文中Pre-reading部分的两个问题,开展小组竞赛,谈论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及主要成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了解的科学家如陈景润、李政道、杨振宁、爱迪生、爱因斯坦等。

教学反思: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给他们提供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局限,教师没有限制他们只谈论17、18世纪的科学家,从而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加之教师在学生的自由讨论中总是能宽容他们的语言错误,使他们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课堂气氛在一开始就显得热烈而不沉闷,宽松而有序,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交际性教学原则。

2、班级活动--Match Column A with Column B

通过幻灯片展示Column A和Column B内容,让学生讨论并动手连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Column A Column B

Alexander Bell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Thomas Edison the first telephone

Waston /Crick Evolution

Wright Brothers the elctric lamp

Charles Darwin germs

Madame Crurie black holes in Universe

Heinrich Dreser electricity

Louis Pasteur DNA

Benjamin Franklin the first plane

Steven Hawking the Theory of Gravity

Elbert Eintein Radium

Isaac Newton aspirin

教学反思:该活动有效地激活并扩大了学生的语言图式,而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就发挥不了作用。此活动也为教师成功引入本课话题搭起了桥梁--展示内容中有Benjamin Franklin的信息。

(二)、阅读中(While-reading)--整体输入课文信息,构建内容框架图式

1、略读skimming--解读标题,帮助学生分析课文标题,找出标题中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的词语Franklin、Kite、Experiment并以这三个词语为线索,逐层进入课文阅读。

A、Franklin--用幻灯片展示Franklin的个人简历。

Name: Benjamin Franklin

Gender: Male

Year of birth: Jan. 17, 1706

Place of birth: Boston

Year of death: April 17, 1790

Occupation: Busienessman, inventor, writer, scientist, statesman

Education: less than two three year of formal education

Father: a candle maker

Main achievements:

1)invented lighning rod

2)helped set up American first city hospital

3)helped found a new nation

4)helped to write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教学反思:此活动训练学生解读文章标题判断预测主要内容,设法激活学生的有关图式,培养学生的预测联想能力,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即将阅读的语篇中。介绍Franklin背景知识的同时也复习了个人简历的书写格式。

B、Kite--小组活动:风筝制作演示

小组(四人)到教室前演示并叙述风筝的制作过程,两人制作,一人叙述,一人板书(材料自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可能有困难的生词,并帮助他们在黑板上板书制作过程的关键词,形成如下图式:

Build the frame…

Make a cross…

How to build a kite Tie the corner of the paper/handkerchief to …

Add a tail to…

Tie a long string to …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该活动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空间。风筝的制作在课文阅读中是个重点,教师有目的地把它放在阅读前是联系了学生已有的制作风筝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口能力,积极开展了合作学习,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感和成就感,建立了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了风筝制作的语言图式,为课文阅读扫除了障碍。

C、Experiment--skimming,培养skimming技巧。

在进行阅读活动前,采用Brainstorming的方式询问学生经历过的一次实验信息如:When did you do the experiment?--(Time) With whom did you do the experiment?--(Experimenter) Why did you want to do an experiment?--(Purpose) What did you need to do the experiment and why did you need them?--(Equipment) How did you do the experiment?--(Steps)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experiment?--(Conclusion)并构建发散图式(如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文章中找出富兰克林的实验信息。

with whom when

why Experiment what to need and why

how what to learn

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对储存在大脑中原有有关实验的知识图式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帮助学生建立与实验相关的图式,而这图式的内容也是学生即将略读的目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成为有意识的阅读,这对学生正确把握文章内容能起到促进作用。

3、找读scanning--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每段的主题句并进一步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及主旨,培养scanning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语篇图式。

Para1-3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ment

Main idea Para.4 the equipment of the experiment

Para.5-6 the steps of the experiment

教学反思: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有自己成文的内在逻辑层次体系(即修辞图式),本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旨在说明、解释实验的性质、特征和内在的联系。学生在了解了一定的背景材料(即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后,就更容易把握这一联系,弄清楚文章脉络,整体理解文章,准确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及主旨。最后利用关键词指导学生建立起本文的语篇图式(如下),为学生提供了视觉上的结构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篇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为读后的复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to build experimenters: Franklin and his son

to make weather: thunderstorm and rainy

Franklin kite to tie experiment time: in June 1752

to add purpose: to prove lighting and electricity are the same

to tie a silk kite to attract lighning

the things needed a key to conduct electricity

bad weather to produce electricity

a condenser to store electricity

first

second

third

fly a kite

procedure stand inside

pull…from

become charged

conduct…well

collect and store…

conclusion: lightning and electricity are the same

(三)、阅读后(Post-reading)--巩固和运用图式,化知识为技能。

1、Class work--复述课文:先全班接龙,再个人全文复述

教学反思:学生依据已知图式对课文进行复述,强化巩固所吸收的信息,使他们掌握的知识通过图式转化为技能,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时,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尤其是英语基础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复述课文,采取接龙的方式,一人一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联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也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2、Group work--讨论:If you want to be a scientist,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ies?先小组讨论,再由代表阐述本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讨论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途径,它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辩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大量的阅读建立了与科学实验相关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之后,再利用这个话题讨论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责任感。

3、语言点的讲解--学生提问,学生答疑,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反思:此活动一改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语言点教学方式,为学生独立学习留下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通过必要的预习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其他学习资源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提问,并在为别人答疑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感,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4、填写实验报告--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填写实验报告。

Title Experimenter’s name

Purpose

Equipment

Procedure

Results

Conclusion

教学反思:根据本文阅读之后建立的图式,学生很容易填写实验报告,有效地结合了学生实际,把所学的知识成功地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去,也把写作和阅读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四、结束语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生在阅读方面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策略和语感以及“能从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能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简单文章中的信息”等技能。而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训练,而图式理论为教师的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按照图式理论,教师应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知识面的扩大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充实学生的图式结构,激活他们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并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及修辞图式,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形成一张立体图式网络,这样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再是空谈。

--------

参考文献

张维友:“图式知识与阅读理解”,《外语界》第2期,1995

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

赵进:“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罗蓉:“图式理论和英语阅读理解”,《中小学外语教学》第6期,

彭支乔:“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中小学外语教学》第5期,

阮飙:“课堂讨论--培养焦急能力的途径之一”,《中小学外语教学》第11期,

图式理论在高一英语新教材阅读课中的运用

--Franklin’s Famous Kite Experiment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川德阳外国语学校 陈娟

联系电话:13096449953

运用新方法教学新教材 篇6

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凋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新的学习的方式。那么,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我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造型表现摆脱呆板

传统的技法课主张画画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如今我们应该更明确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滋润的发展,如学生在学习美术教材《画扇面》一课时,在讲解扇面画的特点时要求学生画出不同构图和形状,要求后一位学生尽量画得不能重复前一位学生的构图内容,再让学生对不同的构图进行比较。只要求学生掌握扇子的特征,通过这一活动,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有益于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如想象、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摆脱呆板、没有生气的传统课堂。

二、创作课上突出“创新”

创作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明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重要性。可是实际运用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如遇到有的学生根本想不出,无论你如何的去进行铺设让他想象,他还是“纹丝不动”。在以前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们就让他们随之任之,这样就把学生的想象力给扼杀了。现在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可以采取把好的作品进行改一改、变一变,这样同样是一种想象、一种创作,如在教美术教材第十册《学画山水画》时可以把书中的范画进行修改,把山的形状、远近、树木及庭院的位置改一改,把色彩变一变,暖调变成冷调、冷调变成暖调等等。从而使学生也体会到通过想象得到一幅满意的作品,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课上要引入“多媒体”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是语言、文字、实物及挂图媒体的传播,学生对所学的欣赏知识难以消化。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无疑为美术欣赏课打了一剂“催化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快得以消化。而且大大加强了课堂容量,为枯燥无味的欣赏课注入了活力。例如美术课本七年级下册《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传统美术课最多只拥有几幅挂图,学生往往不专心,而我课前先从网上收集了很多欣赏图片如《野牛》、《创造亚当》、《早春图》、《初春》等等以春天为主题的中外作品图片,做成ppt美术课件,加上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乐曲,课上来展示给学生们看,并让同学们相互讨论,学生对春天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的季节的概念很快得以理解消化,课堂效果非常好。

四、沟通

(一)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允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诗配画等等。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欣赏音乐画感觉等等。这一堂堂与其它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二)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如在第十一册创作画《二十年后的学校》,一课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一些有关学校规划、建筑设计等相关文章,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己的二十年后的学校。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校园的摄影作品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二十年后的学校,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报、校园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安全在我心中”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运用新方法教学新教材 篇7

一、发挥教材中“章图”、“插图”的作用

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就是每章有代表该单元主要内容的“章图”, 还有穿插在教材中的若干幅“插图”。这些图中, 有微观粒子运动的宏观比喻、有现代高科技产品或技术的展示、有实物及科学家的照片, 特别是有些实验插配了实验操作图, 并用箭头指示了实验流程, 这对学生尽快熟悉实验用品和试剂, 了解实验过程,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很有帮助。这样设置使教材内容在表达形式上图文并茂, 新颖活泼。

这些图片是教材中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呢?

笔者在每章起始教学中, 让学生认真观察“章图”, 引发学生质疑, 并互相交流。然后利用图中内容, 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 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想参与, 想探究的欲望。同时, 使学生将直观的图形与化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明确学习目标。在必修1“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中, 笔者将“水能、化学能变化对比示意图”的“插图”用多媒体制作成动态的画面, 组织学生分析看到的现象, 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这样的动态图片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增加了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二、发挥教材中“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的作用

“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是配合课堂教学而编写的, 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社会性, 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堂或课外操作,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 在必修2科学探究: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设计中, 课前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内容, 学生认真分析反应原理, 积极查找资料, 课堂中让小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 大家一起分析方案中的优缺点, 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优化装置。在此活动中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学会了沟通合作、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 对有创意的装置在班里推广,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新教材的资源优势, 让教材改革能切实地发挥带动教育改革的作用。

三、发挥教材中“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的作用

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化学新教材中设置“思考与交流”, “学与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逐步转变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 对教材中的每个“思考与交流”, “学与问”的问题都应进一步研究和深化, 并在课堂上认真组织讨论。如必修1思考与交流:“用什么试剂除去粗盐中氯化钙、氯化镁及硫酸盐?”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卡片提供的物质溶解性规律, 获取除去硫酸盐、氯化镁、氯化钙所需的试剂。再让学生思考:“能否改变教材中的试剂顺序?”学生积极讨论, 并设计了许多方案, 这时再引导学生对每一方案逐一分析、讨论, 最后得出了完整的结论。这样一来, 学生对除去粗盐中的硫酸盐、氯化镁、氯化钙印象深刻,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 教师在备课中认真研究, 充分准备, 精心组织学生讨论, 才能达到新课程计划的目的, 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创新性。

四、发挥教材中“实验”内容的作用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功能, 尤其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特效。如何使实验功能充分发挥, 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笔者认为, 课堂上有些演示实验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 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实验现象的变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参与意识。学生实验也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做、步调一致、结果单一的模式。实验课上, 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自主性实验”。学生具备了自主参与意识, 创造性思维才有生长的土壤。同时, 化学实验中应增加探索实验的比重, 使学生在探索的情境中体验从事科学研究的愉悦感。在积极、自觉的思维活动中, 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发展创造能力。如必修1中关于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 生成的白色氢氧化亚铁很快变色,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氢氧化亚铁较长时间保存?学生根据变质原因设计了很多方案,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 让学生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可行。通过这样的活动, 激发了学生创新欲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运用新方法教学新教材 篇8

一、认识初中英语新教材

1、阅读量增大, 学习目标更高

新英语课本的文字说明较少, 提供了大量的时间来阅读课外与之有关的文章, 如七年级应有大约三万字左右的文章阅读量, 这给学生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把英语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用以丰富学生的课堂知识。

2、内容涉及面广, 信息量大;任务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七年级的教学内容涉及的有:打招呼、介绍、识别人和物及所属关系、数字、谈论空间关系、方位、谈论时间, 提供与请求帮助、饮食、爱好、职业、购物等等。每一项功能项目都选用一些较为简单的语言结构,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取材贴近学生的生活, 课程内容建立在学生的需要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 从第一册的第一单元同学们就能感受到通过学习自我介绍从而引伸为介绍同学和朋友, 以及家庭的成员, 这样加强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同学们之间有很多的话题可以用英语交流, 例如:What’s your name?What’s his name?What’s her name?What’s your father’s name?等等。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3、图文并茂, 对学生有吸引力

教材图文并茂, 从视觉上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学生的心理更愿意接受它, 文字说明的内容比以前的旧课本减少多了, 提供机会给予同学们想象、表达的空间, 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 能更好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实现。活动增加了, 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帮助, 共同提高的良好人际关系, 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4、对口头表达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口语表达能力比以前要求提高了。课本的每个单元中的每个小节都有pairwork或groupwork的练习, 使学生及时得到了口语训练的机会。

5、对写作能力有明确的学习要求

如第一单元写school ID card, 第二单元学习如何写寻物启事和招领启事, 第三单元练习介绍某人, 第四单元写便条, 第六单元学习列购物清单, 第七单元学习如何写英语购物广告, 第十单元写招聘启事。使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二、探索任务型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 找出教学内容与学习生活经验和兴趣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恰当地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

1、要有层次性

任务越容易, 参加任务的人就越多, 获得的成功体验也就越多, 学习兴趣就会越浓厚。因此, 在设计任务时应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刚开始设计的任务应稍微简单些, 让大部分学生都容易参与进来。随着任务的渐渐深入, 学生对任务信息的了解不断增加, 稍难的任务也会显得容易起来。如Unit6 Do you like bananas?首先让学生们收集大量的食品名称, 在熟悉这些名称后, 布置学生调查班级的同学喜欢什么食品, 注意运用Do you like…?句型。最后让学生登台做调查报告, 将调查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要有多样性

语言交际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 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任务型活动,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如:

(1) Duty report:值日生介绍自己、家庭成员或朋友的情况, 其它学生可互相提问题, 询问个人职业。

(2) Play a guessing game:用问题“what does he do?”引入任务, 让学生猜测多媒体课件中人物的职业,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 Have a discussion:学生分小组讨论

4、要贴近生活情景交融

任务型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即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如《Go For It》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一课, 为了让学生学会买卖东西这个功能, 教师将教室分成几个商店, 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钱”去购物, 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买的东西最多。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用英语做事上, 注重了语言的意义, 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在这个任务中, 每个学生都扮演一个角色, 需要全身心投入。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利于语感的形成。

任务型教学以人为本, 重在信息沟通和语言的交流, 为用而学, 在用中学, 学了就用。《Go for it》一书能将任务活动贯穿始终, 也能将教学内容任务延伸到课外, 给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 鼓励广泛地利用好课外资源。如, Unit 4 Where’s my backpack?Section B, 3c.教师可以将该知识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画出自己理想的房间, 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房间。

5、要有兴趣性、真实性

任务型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内容和方式真实, 旨在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任务, 摆脱传统的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使课堂语言活动近似于习得过程。在《Go For It》中得到充分体现。如, 七年级下册Unit 1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一课,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国名, 民族及语言。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征, 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球星、歌星, 一些城市景点等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这些人和地点, 从而通过教室的地图了解这些人和景点所在的国家, 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一任务设计中, 通过听、说、演、练等活动,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和有趣的实际生活应用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愿学、乐学, 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在学完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后, 可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名为My favourite movie的文章。要求文中包含如下信息:What’s the name of the movie?Who is the actor in it?Why do you llike it?Do you often see his/her movies?等, 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影星, 这是他们平时生活中的兴趣点, 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的语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短文。

浅谈初中英语新教材中的教学方法 篇9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 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 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反之, 学生若失去了学习兴趣, 学习就不再是一件快乐之事, 而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 环境和气氛。

1、明确学习目的, 在运用中增强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除了从道理上宣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外, 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 让他们在运用中尝到乐趣。如开展一些情景对话, 值日生每天用英语汇报情况, 在学习中组织一些英语游戏等。还要尽量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 如英语朗诵会, 各种英语竞赛, 学唱英文歌曲, 阅读简易英文书报。辨认日常生活用品上持有的英语说明等。

2、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为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 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 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 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 不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应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 敢于开口讲英语。

3、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

一种美味如反复食用会让人倒胃口。同理, 一种好的教学形式连续不断地使用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生理上讲, 单一的形式容易导至大脑刺激的单调, 使兴奋转化为抑制, 降低学习效率。而从心理上讲, 中学生正处干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时期, 再好的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 如简单重复太多, 学生也会兴趣锐减。因此, 中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 采用多种形式, 如做游戏、讲故事、观看幻灯、录相、听录音、进行有趣的比赛和角色扮演、唱歌曲等。

二、重视语音, 打好语音基础

如果能够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 也就拿到了英语入门的钥匙, 也是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的基础。教科书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语音教学, 紧密结合字母单词和句子的教学, 系统地安排了语音练习。因此, 我们教师要正确把握要求, 把语音教学贯穿于始终。把语音教学作为初一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做到长期训练阶段侧重, 综合提高。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语音, 充分发挥课本录音的作用。听音是语音教学的根本方法, 要坚持先听音后开口, 做到听清发准。让学生在学语音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受到正确的语言熏陶。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通过交际活动培养起来的。交际活动指用所学语言真实地、自由地交流思想, 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且要精心组织和精心设计, 否则学生就动不起来, 或动而无效。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按照下列几方面的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的训练:一般打招呼和简单的客套话;交流信息;讨论共识;解决问题;小品;描写与辨认。进而扩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四、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一门工具课。因此, 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方面靠教师的示范, 榜样作用。另一方面靠严格训练, 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的习惯。诸如认真听录音和教师的示范发音。积极大胆地开口讲英语, 勇于参加语音实践活动, 朗读背诵课文时既要声音响亮又注意语音、语调、节奏、书写规范等。

五、要重视单元检测, 保证新教材的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对每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检测, 通过这种手段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技巧和能力的真实和综合应用程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对测试提出具体的知识、技能、技巧和能力各方面的要求。

知识方面, 要求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该单元的基础知识, 尤其是课本中的”四会”内容。技能方面,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词汇、语法知识在听、说、读、写方面体现出来。技巧方面, 要求学生在技能基础上, 循环往复, 达到对技能的熟练掌握, 使技能的运用自动化。能力方面, 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基础上, 要有综合能力, 即能把三者结合起来, 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

运用新方法教学新教材 篇10

那么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呢?我们要依据新课程标准,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是积极主动的自主性的发展, 是在差异基础上个性的充分发展。数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只有通过大量的练、算、画的训练, 增加练习实践的量, 学生才能获得“初步运用的能力”。新的初中数学教材已于2000年度实施启用了, 它在不增加任何课时的情况下, 加大了思维训练密度, 丰富了练习材料, 促进了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用学过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思维。显示了它与旧中学数学教科书那种强调解题的结构形成而忽视了练习的意义和应用, 以及对作为运用功能重视不够等特点相比较更具有优越性和实用性。

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变谈几点看法及建议。

一、直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新教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力手段——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实物、图片、多媒体, 都直观形象地赋予了认识和记忆的良好条件。直观性包括形和声两个方面, 除了应用有效的电化教学外, 在我们日常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简笔画、形体动作、拟声等随手拈来的教具, 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帮助学生直接理解教学内容, 强化记忆。

例如:在七年级下期, 要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在头天晚上备课时, 我正愁眉不展地思考如何上明天的新课, 忽然我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听过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报明察暗访到一间小屋后, 细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300元, 就多出200元;每人分400元, 又还差300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 就算出了有几位小偷, 多少赃款。”这道数学题一出, 同学们众说纷纭, 却很少有同学能短时间内算出正确答案。接下来我便很自然地引入要讲的新课内容, 给同学们分析、讲解、计算、求解。同学们这节课听得特别认真, 特别入神, 知识也掌握得特别牢固。由于提出的问题源于现实生活, 就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 使学生兴趣陡增, 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培养类比推理能力是发展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在数学中可启发学生从知识的顺序、从属、引深、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类比因素, 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性质加以分析、比较, 逐步引导学生由“已知”发现“未知”。同时注意恰到好处地构筑类比“舞台”, 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全过程。

查立方根表的方法完全可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只需稍作启发和铺垫。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查平方根表的方法, 而易发现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共性是方根, 不同的是平方根的根指数是2, 而立方根的根指数是3, 查立方根表自然会联想到查平方根表的方法, 查表外数的平方根时要两位两位地移动, 而移动两位查得的结果要向相反方向移动一位。类比上述方法, 不难知道查表外数的立方根时要三位三位地移动, 把查得结果向相反方向平移一位, 这样学生会轻松地掌握立方根表的查法。教材中的许多定理、公式、习题, 只需我们深入挖掘, 充分利用, 就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类比能力的绝好素材。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寻觅类比素材的能力, 使学生从学会类比到善用类比, 用好类比。

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注重类比素材的探寻、归纳、总结。如新旧知识在哪些方面有类比性, 可用何种方法推出新的结论等。如在学习无理数时, 初中生由于受π、等无理数表面特征的影响, 会错误地认为:无理数就是无规律的数。若从正面反复强调无理数的概念, 其消除误解的效果仍不明显, 而巧妙地运用正反类比, 举一反例:0.1212212221…, 是无理数吗?则能迅速澄清模糊概念, 进而揭示出无理数的本质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游戏教学

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增加课堂上练习实践的广度和密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因此, 我们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能力。新的教科书里就有很多例子, 而且是循序渐进的。比如教学游戏。课堂里的活动常常可以采用做游戏的方式。运用于教学的游戏应符合两个基本标准:1.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课堂教学多样化;2.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上述游戏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机会, 在半真半实的环境里进行活动。因此要使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成为他们技能的积极的组成部分, 需要进行这种运用, 否则就无法在教室外使用它们。

数学学习, 除了课堂教学外, 还应让学生课外有机会多接触, 多使用数学。所谓多接触, 多使用, 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周围的条件, 在课外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多听, 多说, 多进行各种有趣的练习, 使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进行知识的复习, 并扩大视野。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课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有利于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 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可以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兴趣。”因此, 我们应在课外进行数学游戏。

例如:进入八年级下期学习以后, 同学们都将学习和掌握相似形的知识。一天, 艳阳高照, 我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到学校操场上去上, 同学们带上你们认为有用的测量工具, 去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到操场以后, 同学们都三五成群地测量起来。由于事前我没有给任何提示, 全班五十多位同学, 除有四位同学不知所措外, 其他同学都找了不同的“参照物”———有以自己身高为标准量影子;有以米刻度尺为标准量影长;有以小树为标准量影厂。我在一旁观察他们, 指导他们, 协助他们, 心里泛着甜蜜的滋味:我的学生渐渐长大了。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这次测量活动, 还意外地使好几个原来基础较差的同学补上了这一课。有些数学问题, 学生不亲自做一做, 是不会清楚、明白的。只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可以根据中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 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 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里同教师一起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总之, 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然而运用时, 不能盲目使用, 应把握好使用时机, 提高游戏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注意这几方面:1.课堂游戏时间不宜过长。2.游戏前, 应先向学生说明该游戏的做法及评判标准。3.游戏中要善于诱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并帮助他们突破难点。4.游戏结束, 应及时对优胜者给予肯定, 对失利者予以勉励。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能寓教于乐, 使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兴趣盎然。所以我认为它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式、方法。然而, 游戏教学还有更现实、更深远的一方面。那就是它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 为学生平时的学习提供了竞争的机会, 在给学生建立期望值的同时, 通过胜败的评比, 激发他们取得成功的动机, 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这对每个学生来说, 无论是当前在校的学习, 还是将来走上社会的工作,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们具备了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就能产生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习和工作等方面能力的健康发展。

四、美育教育。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运用美育的独特功能来发展、丰富数学教学, 是使数学课上得更生动有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手段之一。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教材, 不仅内容生动有趣, 而且教材装帧美丽, 图文并茂, 教材中的一个个人物生动活泼, 他们都是那么有礼貌、热情、大方、乐于助人, 可亲可爱, 给教材的内容增加了许多趣味性, 这无形中就给了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教师既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结合教材内容, 有意识、自然地对学生进行言行规范的教育, 行为美的熏陶, 又可把教材中各种角色的美的言行潜移默化为他们自身的言行, 在校当个好学生, 在家当个好儿女, 在社会上当个好公民。

总之, 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规律来施教。人的成长其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 采用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 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改革要把学生生存本领、生活质量、生命意义的提升作为出发点与归宿。

上一篇:教会学校历史下一篇:石油化工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