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2024-06-17

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共10篇)

篇1: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郝慧敏

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而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落实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上,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如何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呢?

教学方法应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的互动及其调节等的问题。

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原理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儿童”。由此可见,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指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最适当的教学方法首先来源于全面、具体地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般是三个方面的根据:

1、根据目前的学习任务,是传授学习知识,还是形成某种技能技巧;

2、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是事实性知识,还是理论性知识,是多是少,是科学强的还是艺术性强的,等等;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如何。当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学校与地方可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物质设备等;教师自身条件,学生的年龄特征等。

教学方法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的特征,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的因素进行权衡,加以取舍,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知识激增的今天,尤其是新课改当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 用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重视教学方法的总体功能,力求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科学组合。教学实践证明,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及其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或孤立存在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突出的优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正如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所说:“每种教学方法按其本质说都是相对辩证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教学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着达到另一种目的。”因此,在全面、具体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和了解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把握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相系,相互渗透和转换的辩证关系,对各种教学法进行比较。加以即选、组合,以便发挥其整体功能。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可参照考下表对每一种教学方法进分析。

一种教学方法只能服务于一定的具体内容,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目的是多方面的,只有对多种教学方法进分析、比较,使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科学组合,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注重学生的内容活动,立足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同学的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选择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倡导学 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学去掌握新知识,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应侧重于研究如何诱发学生的内部活动的积极性及怎样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教师要从教育理念课堂活动内容的安排到学生的问答,都应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从采取协作性和双向性的教学方法来体现开发性策略,把教师权威性备课下放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预习提出一些问题教师从中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的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

第三,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有机整合。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新知识的探究活动,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既要对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很好的预设,更要对学生的活动生成问题进行积极而充分的考虑。要即时捕捉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走进学生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读学生,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在原来的设计和组织预设课程的经验基础上吸纳生成课程的理念和做法,经过顺应,把原有的经验整合为自己的新经验。在考虑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当发现原定的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下,教师就不拘泥于原定计划,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顺应事情自然发展,因势利导。

第四,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整合和开拓课程资源。教学就是既要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又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有意义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较好地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此应做到目标整合,以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质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内容整合,既要凸显经验性,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为主,又要以学生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教育潜能和情境,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形式整合,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设计要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而以以上三种整合都必须注意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并在此基础上的合理开拓,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注重“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有效地指导学习和激活动机。在设计教学方法时不仅要讲究如何“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还要研究“教”与“学”的相应关系和作用,研究怎样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调控,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采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武装学生,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思路、途径和思维方式,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效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激活学习动机。如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潜伏的学习动机转化为现实学习动机; 要注重加强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并通过课前的自学和课后复习,将缺漏的基础知识补起来,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运用各种学习手段获取学习资源的技能,从而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正确理解教学方法概念,完整掌握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充分把握教学方法的原则,广泛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篇2: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我现在担任高中一年级数学,根据我现在的经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实事求是,即看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教学方法。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都要安排课后复习,课前预习。这个是最关键的因素。

启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很重要。那怎样启发学生的兴趣呢?对于数学课来说,讲关于各级各类的数学家的事迹,说出一些有关数学的或者其他方面的幽默等等。

我是这样做的:

1、课前学习方法指导

新课内容经过预习,不仅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在听课中容易做到有的放矢,而且比较容易进入教师设计的角色。多做预习和复习,多做一些同步训练题,让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消化、巩固和提高。

2、课堂学习方法指导

篇3: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在追求有效、有序、有趣的英语阅读教学的今天, 切入点的选择和运用不当导致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以下几种低效现象。

第一种现象是按部就班, 切入点缺乏新意。有的教师不顾实际情况, 生搬硬套, 机械地运用整体阅读教学模式, 一个环节不敢少, 一个步骤不颠倒。这种固步自封的做法导致阅读课教学环节雷同的现象非常严重, 这样的教学缺乏新意, 太过机械、呆板, 不能突出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找不到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第二种现象是面面俱到, 切入的问题零碎。有的教师基于阅读的文本, 钻尽文中所有的大问题和小问题, 提问全面铺开, 没有一条能够统整全文的主题, 缺少全局观念。整堂课的结构设计模糊, 轻重不分, 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凸现。

第三种现象是蜻蜓点水, 切入缺少张力。有的教师切入点的选择较为随意, 导致学生兴趣不高, 课堂缺少思维的张力。很多地方教师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 学得漫不经心。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切入文本, 才能行之有效呢?

一、从语篇插图切入——依托插图助理解

插图是语篇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多数语篇都配上了与语篇内容比较吻合的插图。有效利用文本插图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降低学习的难度, 帮助他们提高语言的理解力。

如四下Unit 4 At the farm中Read and write的教学中, 语篇提供了如下四幅与语篇内容十分吻合的插图。

这四幅插图是该语篇内容框架的全部体现,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因此, 教师可以采取“放大镜”策略观察插图, 根据插图提问, 以此作为进入语篇的切入点。T:Look at the picture.What’s this/that?What are these/those?How many...?Are these/those...?从而引领学生参观Mr Macdonald的农场, 让学生理解语篇。

又如, 五下Unit 4 Read and write部分的阅读材料是Sarah写的日记Twonewkittens, 在学生阅读文本前, 教师让学生用“望远镜”策略仔细观察插图, 通过“组图”了解Twonewkittens的生长情况, 然后阅读日记, 依据小猫的生长过程切入语篇。

T:Look at the pictures.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at colour are they?What are they like?Can they see/walk?What can they do?...

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利用插图切入语篇, 可使学生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二、从单元主题切入——窥一斑而见全豹

PEP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它常常是语篇内容的聚焦或缩影, 透过主题可以窥视文章的内容, 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在教学时, 以单元的主题为切入点, 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 可以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 帮助学生通过系列语言活动逐步理清语篇的脉络, 从而较好地把握语篇的主干内容, 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五下Unit 2 Read and write部分以“My favourite season”为单元话题, 我们可以根据单元话题切入语篇:As you know, I like summer best because I can go swimming every day.But which season does Robin like?Why?Let's have a look.Please read the text and try to nd the answers.以此作为语篇学习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带着急于想要知道答案的期盼走进语篇。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单元话题来决定是否选择此种切入方式, 能给阅读者造成悬念的话题均适用此方法。教师在切入课文的时候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设疑, 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阅读期待进入语篇的学习。

三、从文章标题切入——激活思维促联想

标题通常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炼与概括。好标题能直接反映文章主题, 帮助阅读者预测文章内容, 激发阅读兴趣。在阅读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 解读标题, 预测文本内容, 培养学生带着有待验证的预测能力, 进行整体阅读训练。

如PEP五下Unit 1 Robin’s play这一单元的Read and write部分的阅读材料是一封关于Robinson的信, 在学生阅读文本前, 教师让学生预测Robinson会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如T:What does Robinson tell us in the letter?Where does he live?How old is he?What can he do?What time does he get up/go to school...?What does he do a er school?然后, 才让学生们阅读文本, 同时验证自己的预测与Robinson所告诉的信息是否吻合。

千万不能忽视这些预测活动。因为他们符合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 可以迅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 强烈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又如, PEP五下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中的Read and write部分, 围绕节日话题展开, 语篇文本是关于复活节的邀请函, 笔者用mind-map的形式展开头脑风暴活动, 直接以“Easter Party”的相关信息切入文本。

头脑风暴活动符合学生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 可以迅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 强烈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四、从中心句切入——提纲挈领抓中心

中心句对文章起着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的作用。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 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英语阅读文章的中心句往往是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它们是理解文章的捷径。因此, 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阅读教学, 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 可以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 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 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 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 六下Unit 3 Where did you go?Let’s read阅读文章中,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为:It was a bad day but also a good day!此句即可看作文章的中心句。因此, 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直接从这句话切入文本内容。T:Why was it a bad day?And why was it a good day?What happened?Please find out the answers and underline.如此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章内容。

又如, 六下Unit 2 Last weekend中的Let’s read, 文章的第一句话为:Our weekend at your hotel was bad.可以看出, 这句话就是这个语篇的中心句。因此, 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直接从第一句话切入文本内容。T:Why was Wu Yifan and his family’s weekend at the hotel bad?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全文, 圈出人物并回答他们想要做的事和感觉不好的理由。然后教师给出表格, 先说后写, 用教师提供的表格作为支架,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一般说来, 英语阅读文章的中心句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从中心句切入阅读教学的方式适合阅读能力较强的班级和学生, 或者适用于句型结构较为简单和相似的篇章。否则, 不利于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把握。

五、从文章的人物切入——缘溪而上巧梳理

在英语阅读文章中, 人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许多时候人物所做的事搞清楚了, 文章脉络也就理清了。解读人物关系, 理清文中的人物就相当于找准了文章的人物主线, 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阅读教学切入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 PEP五下Unit 5 Whose dog is it?Read and write中要求学生理解“What are the animals doing?”这个语篇中的“人物”其实就是文中提到的“animals“。教师同样可以从“人物”切入。T:1.How many kinds of animals are there?2.What are they?3.What is/are the…doing?4.How do you know?

可以用以下图表来表示所有的信息:

当一篇阅读文章中涉及很多“人物”的时候, 从“Who” (人物) 切入阅读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上来说, 第一步为快速浏览短文, 即在阅读短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要了解的信息快速浏览, 获取关键信息。第二步为默读对话课文, 即放慢阅读速度来寻找细节信息, 在找到的关键信息处画线或做标记。这样切入阅读教学不但可以有效地改进外语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总之, 阅读教学切入的方法很多。从疑难点切入, 质疑析难引探究;从生活情境切入, 渗透难点挖潜能;由日常交流切入, 行云流水了无痕;以美文切入, 耳目一新巧联系;基于文化元素切入, 强化人文增体验;从游戏切入, 突破重点激兴趣。

此外, “从预习提示切入”“从课后练习切入”“从故事高潮切入”等等都是阅读教学切入的方式。不管使用哪种切入方法, 都要根据文章体裁、结构和内容的不同决定。不管哪种方法, 都要以课文的学习目标为中心, 从切入点进来, 扩散到目标中心指向的句子和词语, 并且在过后有所反思——方法、时机使用得是否恰当, 在合理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有否找准落脚点, 以小见大?

篇4: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媒体是指利用现代技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它有两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一是硬件或现代教学设备,即以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多种教学机器;二是软件,又叫教材,即录制了或承载了教学信息的各种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和软盘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多。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媒体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工具的先进程度,教学媒体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教科书、黑板、粉笔、标本、模型、图表、实物和教具等)和现代教学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和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根据印刷与否,可以分为印刷媒体和非印刷媒体;根据信息传播过程种信息流动的交互性,可分为单向传播媒体(影视、广播、幻灯、投影等)和双向传播媒体(计算机网络)。

由于教学媒体日益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媒体的分析和选择,已成为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依据教学方法的需要选择媒体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中介,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程序,选择教学媒体是要做到与教学方法相协调。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选择与他们配合的媒体,并使它们协调,以此产生最佳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是精读课文,有的是阅读课文,有的是记叙文,有的是童话故事……课文的类型各不相同;而在每篇课文中有的课文是讲名人故事的,有的讲名胜古迹,有的讲风景、人物……课文的内容各不相同。就因为这些文章的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所以在选择教学媒体上要与课文相匹配,而每篇课文的教学方法也会不同,因此相应的我们在选择媒体是也要根据教学方法的需要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运用,达到最佳的效果。

依据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教学媒体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对媒体的相容性也不同。因此选择教学媒体必须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托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注意力难以持久的保持,对于谈们可以较多的使用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和录像,但是每次片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解释的力求达到精致,尽量避免一些抽象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得到发展,经验逐步的丰富,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就会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的种类就可以广泛一些,而媒体的选有的时间也可以适当的延长。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该选择活泼、生动、鲜亮的动画,以此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愿意学;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还是运用那些鲜亮的动画来到课堂上,学生可能觉得幼稚、对此可能会不屑一顾。到了高年级,运用的幻灯片可以适当的增多,可以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到教学媒体中,完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持续的时间也可以相应的增长。

此外,在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时还要注意形式上的美观性和手法上创新性。媒体上的画面构图要清晰匀称、色彩逼真,字体的大小适度排列适当。在使用手法的设计上,要有所创新,防止单纯模仿。不应该单纯的追求情节和画面的美,结果引进不少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外的信息,造成教学上的干扰因素。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媒体

在选择、运用教学媒体时,首先要做到媒体与内容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两个出发点

(1)是从教学目标出发

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师希望学生取得的学习结果,如掌握某个概念、形成某种技能等,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以语文教学为例,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一般除了会写会读生字以外,再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从课文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前者往往采用教师讲解生字的注音、字形、字义等,辅助以板书或造句子,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生字词的读、写情况;后者则以幻灯片或录像资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讲解,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条件下能够直接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是从所教学科的内容出发

由于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应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章节内容的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可以通过能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以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

篇5: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本章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课标关于英语阅读技能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什么?

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怎样实施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节 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培养阅读能力这个总目标下的其他微技能目标不清楚;

2.严重忽略渗透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漠视预测学生阅读难度;

(二)专家论阅读教学的本质

Carter 和 Nunan认为应该把阅读活动当成读者和作者(语言材料)间的一种积极互动;

第二节 解读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解读各级阅读教学的目标

小学侧重朗读、拼读、和阅读习惯(如按意群阅读)的培养;

初中侧重巩固朗读,新学各项阅读微技能(理解大意、猜词、使用词典、逻辑理解);语言材料的体裁有书信等。阅读量初一4万词,初二10万词,初三15万词;

高中阶段由18万、23万递增到30万,培养阅读习惯,灵活运用微技能;

第三节 对比框架使用的案例

(一)阅读教学策略包括以下要素:

1.点拨所教阅读材料的体裁特征;

2.明示所教阅读微技能目标或阅读策略;

3.预测学生学习难度;

4.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活动(如加强读与听、读与说、读与写的综合语言活动);

(二)案例

以2007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一P13的教学为例,对比是否使用“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的区别;

第四节 运用语法教学的策略

1.课本常见阅读教学任务;

2.英语阅读教学反思清单及解决途径

3.如何把握阅读材料的语言特征;

4.如何确定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

5.如何预测学生学习难度;

6.如何设计阅读活动;

篇6:单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单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单词教学更具情景性和意义性,文章在教授gloves,socks,hat,scarf四个新授词汇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

作 者:谢晴 作者单位:宁波市惠贞书院,浙江,宁波,315010刊 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卷(期):7(3)分类号:H314.1关键词:单词教学 方法 运用

篇7:如何选择和编写地理教学案例

答:编写地理案例是将地理案例引人中学地理教学的第一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同类型的地理案例有不同的编写方式。

1.例证性案例的编写方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例证性案例的编写方式,是给出地理理论与方法,在其后以“~是该方面的典型例子”“以~为例”、“我们可以通过~来具体认识~”等过渡,引人案例,对地理理论与方法进行例证与说明。不过,该方式主要用于阐述较为简单的地理理论与方法,对于较为庞杂的地理理论与方法,有时也采用边阐述地理理论与方法,边引入案例剖析的编写方式。在现代中学地理教学中,有时也将案例单独设栏目或节,对前面出现的整段或整节的地理理论与方法进行解释和说明。

2.分析性案例的编写方式与例证性案例的编写相比,分析性案例的编写比较模式化,即遵守前面谈到的“三段论”,先呈现案例、再呈现类似地理事物、最后设计归总结问题。当然,真正分三段编写的地理案例,仅仅是一些发生背景与发展过程相对简单的地理案例。对于地理背景相对复杂、发展过程相对曲折的地理案例,则需要按照教学的需要,将案例分为若干意义相对完整的逻辑段,分段按照“三段论”的要求呈现案例、呈现类似地理事物、设计归纳总结问题。对于一些更为庞杂的地理案例,在现代中学地理教学中,有时也将其分为若干意义相对完整的节,在节内分逻辑段,分段按照“三段论”的模式编写。

篇8: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时政资源,课堂教学

审视当下的政治课堂,不仅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在理解吸收上存在困难,教师也觉得教学有压力,授课时经常唱“独角戏”,课堂效率提不上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材和教法存在不足,教材内容理论性、概括性强,而教师单纯的理论讲授会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运用时政资源,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在互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发挥桥梁作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考虑到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在理解上存在难度,如果教师只注重讲授,学生不仅没有理解,还会越听越糊涂,最后对学科丧失兴趣和信心。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要善于运用时政资料,将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在具体实施时,可以紧扣教材选择适合的时政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思考时有具体的对象。

比如,在教学《价格变动的因素》时,我就设计了两个情境,让学生针对性地思考。情境一:商场中常见的反季节销售,在寒冷的冬天夏季鞋服大促销。情境二:由于CPI持续上升,猪肉、汽油价格上升,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大家都开始“换口味”。针对这两种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商品价格的变动和消费者需求量有什么关系?价格上涨时,人们会有什么反应,其中蕴藏了什么经济学原理?借助情境铺设,学生联系生活,对问题展开思考,很快就得出了结论。

结合教材与时政,分析具体事例并导入理论,不仅能降低学生理解难度,还能促进其吸收理解。

二、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深化理解

教学中,学生时常会遇到“拦路虎”,此时我们会引导其回归教材,借助原理来解决问题。可是,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立足教材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启示。所以,要借助时政,两者结合,促进学生理解、深化。

比如,在教学《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学生无法理解国家之间的各种行为,谈到原因,众说纷纭,就是说不到点子上。在教学时,我就结合时政带领其分析,从中东国家的地理位置谈起,让其明白石油资源对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侧面揭示两者潜在的关系。学生有所感悟后,进一步引导其分析美国干涉中东国家内政的目的,紧接着讲述本·拉登制造“9·11事件”的原因和美国动用大量警力逮捕本·拉登的目的,让学生在一步步探究中明白国与国之间各种行为都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三、发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一块,能带动学生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其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时政资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其快速掌握知识,轻松学习。

比如,讲到《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明白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选举出来的,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要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向全国人大做详细的政府工作报告。学生了解了这一点,我就向其提问:为什么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上选举出来的?为什么国务院总理要向全国人大作政府报告?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始思考,我在一旁指导其立足教材,要求要全面地考虑。学生经过分析了解了国家政府的职能和性质。此外,学生借助这一探讨联系到政府依法行使职权的重要性和监督问题,深入地探究了知识点,做到了透彻理解,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多思多问的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性的缺失,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政热点,将社会问题、国际热点引进课堂,结合教材实施教学。如当前的国际形势、全球经济发展、食品问题都可以利用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展教材,培养思维能力。

四、丰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政治学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途径,也是丰富其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引导,借助时政见闻,结合时代发展,激发学生民族情感,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学要紧扣教材,也要注重学生认知发展,适当地引入民族性的时政资源是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有一次,我给学生讲到胡锦涛主席关于青藏铁路通车的会议,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民族自豪感。2006年7月1日是全国人民难忘的日子,那天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这项工程耗费了人民群众半个世纪的时间,最终愿望得以实现,青藏铁路的开通,让西藏不再遥远。劳动人民的汗水和现代文明的光辉洒向这片广阔的土地,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作为主题的深远意义。

此外,借助时政新闻具有生活性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将政治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升华认知,提高社会责任感。这样,学生才能在政治学习中成长起来,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篇9: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一、把握词汇的特征

我们现今的英语课本里,通常在每篇课文或者单元后编有单词表,根据课本提供的教学要

求,有“三会”还是“四会”,理解还是活用,因此我们要灵活选择和使用词汇教学技巧,首先我们要掌握词汇的特征。词汇学知识有四类的划分,第一类是单词,包含有词组、短语、组合。第二类是搭配,即在自然语篇中高频出现的单词词组。第三类是固定表达,具有特殊地位的惯用语,以口语为主的词汇。第四类是大量的固定表达语,高频使用的词块或典型的句型开头或构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四类特征,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

意识。

二、把握好难易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基础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通过对比分析和观察,把握好难易度,才能有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像我们乡村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总体来说是较差的,因此,在备课时要把学习目标、难度降低,学生才能在课上有所收获,否则,对于难懂、不理解的内容会越来越反感。

三、设计训练活动

教师所有的教学过程都需要大量的练习来达到运用和掌握词汇,这就离不开教师设计的练习活动,教师如何设计练习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例如,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试验科教书《英语》(必修2,第12页)就出现了三种类型的词汇练习,第一题是猜测词义,第二题是强调同义句,第三题是结合上下文使用。教师在教授新单词时,首先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接触含有真实语境的大量语言材料。其次,根据该词汇的频率、实用性引导学生辨认出语言材料中的词组、搭

配、固定表达等。然后再把词汇、语音和语法一块练习。最后让学生运用词汇,掌握该词汇。因此,围绕这一教学过程所设计的训练活动,学生应是由理解到观察、思考练习再到运用。

综上所述,我觉得词汇的教学策略、手段、态度和思维与学生词汇的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词汇量的大小是听、说、读、写这四方面语言技能的决定性因素,更多的是依赖于教师怎么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词汇过程中有高的学习效率。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大胆地借鉴与尝试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改进与激活英语词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词汇学习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朱晓燕.中国英语教师自主发展丛书: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篇10: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和运用(定稿)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

论据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原则——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论据要具有代表性,不要随意列举自己身边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例材料。

2、新颖性原则——论据新鲜,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论据,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就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

少用陈腐的材料,如雷锋、张海迪、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等从小学就一直常用的论据材料。俗语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论据新鲜,能增强文章的辩驳力和感染力。

例:论证“ 顽强拼搏”

原文:顽强拼搏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取得了五连冠的佳绩;张海迪病魔缠身,高位瘫痪,但她顽强拼搏,学会了多种外语,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可见,只有顽强拼搏,才能克服困难,走出逆境,走向成功。(陈旧)

修改:顽强拚搏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华西村在村党委书记的带领下,经过近30年的顽强拼搏,把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变成了生产工业化、生活现代化的新农村,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4.5亿元,在“首届中国十佳小康村”评选活动中,位居全国第三位。“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中国人终于圆了几代人的飞天梦想,以杨利伟为代表的航天人,正是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谱写出一曲火热的青春之歌。(新鲜)

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例如以下两个例子:

(1)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

(2)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①是听谈话,例②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飞出射程之外”、“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

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

3、吻合性原则——即要注意各个材料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到了 论据与论点的一致,避免论据与论点缺少内在联系。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

例1:请看下面三个材料:

① 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 》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 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例2:高考作文中,要求写“诚信”结果考生用了下面的事例:

恩格斯在马克思死后,没有灰心、没有丧气,毅然完成了《资本论》的创作。张海迪,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没有灰心,毅然自学„„

例3:常言道:勤能补拙(论点)。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在10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半夜两点钟。正是她的勤奋,才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真实性原则——论据真实可靠,不道听途说,不胡编乱造,切忌张冠李戴。例一: 一位考生写到:记得莎士比亚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此考生误将培根写

成莎士比亚。又有一位考生写到:哥白尼曾因宣传“日心说”而被烧死在鲜花广场。又是误将布鲁诺写成哥白尼。

例二:(发明、成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聪明、„„)加上百分之九

十九的(血汗、汗水、勤奋、刻苦„„)——爱迪生?爱因斯坦 友情提醒:使用论据时可以“一材多用”。

写议论文,我们积累的材料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观点和写作角度都准备好论据材料,即使时间允许,操作上也是不可能办到,因此要注意对论据的灵活剪裁。一个可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

例1:《滥竿充数》这个寓言,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分析,可说明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可耻;从齐宣王的角度分析,可说明官僚主义!“大锅饭”的弊端。

例2: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译: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为此要去求见鲁庄公。他的一位同乡对他说:“有权位的人会去谋划的,你又何必去参与?”曹刿回答说:“有权位的人很浅陋,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见鲁庄公。

 将上述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说明三个论点,如果灵活剪裁材料,就可使论据和论点完全一致:

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2、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3、位卑末敢忘忧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选择论据的角度也有变换,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有时候材料过于庞杂,就需要精心剪辑,决定取舍;有时候材料过于简单、就需要扩充内容,着重在证明论点上加以充实;有时对论据材料可以完整地抄录引用;有时不宜全文照抄,可用自己的语言对论据作概括引述;有时可以分析引用,即把论据材料中的原话穿插在阐述或评析之中。灵活剪裁的目的,就是为论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善于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也十分重要。

二、论据叙述的要求

一,论据叙述要概括。

议论文与记叙文不同,它不能像记叙文那样详尽、细致地叙述,否则论点会掩

盖在叙述之中,而突现不出来。如下面一位同学的议论文《克制》中这段叙述概括性就很强: 一次,由于我撞翻了一位同学端的水,我的新裙子被弄脏了,我不但不赔礼,反而还骂他,弄得那位同学反来向我道歉,这使我有些不安。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懂得克制、忍让,就不会伤害别人,也就不会伤害自己了。二,要突出侧重点。

如要证明“敢于向权势挑战”这个论点,可作如下叙述:

1852年,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挚友果戈理逝世了,他为此赶写了一篇悼文。但是沙皇统治者禁止发表任何有关果戈理的文章。正直而勇敢的屠格涅夫不怕专制主义者的威胁,他避开沙皇侦探的监视,离开彼得堡,把文章送到莫斯科,趁那里还没有接到禁令,把文章在《莫斯科新闻》上刊登了出来。

这样的叙述,侧重点就很明确,又增强了议论文的说服力。第三,引用言论,要注意叙述的简明。

要看清哪些对证明论点是重要的,把它们的精华部分选出来。

“生活对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都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人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玛丽·居里

精华部分选出后为: 居里夫人曾说过,生活中最要紧的是有信心,树立起信心,并尽自己所能地去做好每件事。第四、事实论据的叙述要有针对性

病例:“勤能补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刻苦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达到理想的彼岸,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能作为灯丝的物质,经常夜以继日的工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仍锲而不舍的探索,终于发现了能使灯泡持续发光的物质——钨丝。”

要证明“勤能补拙”这一论点,那么在叙述论据材料的时候就必须针对这一论点所限定的以下三个要素:

1、要有“拙”;

2、要有“勤”;

3、要有“勤”补了“拙”,出了成果,取得了成功。此三要素缺一不可。

分析:且不说开头对“勤能补拙”的阐释就已经出了偏差,单说用爱迪生搞发明的事例作为论据,虽然也提到了他的勤奋(“夜以继日的工作”“上千次试验”)和成功(发明了钨丝),但由于没有提到“拙”这一要素,即没有严格针对该论点所限定的要素来叙述事例,所以就不能很好的证明论点。

下面的一则事例论据就叙述的很好:“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所以登台演讲时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可是他毫不气馁,为了克服此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都坚持演说,最后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大演说家。”

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叙其“拙”,第二句讲其“勤奋苦练”,第三句说其“勤”补了“拙”,取得了成功。事实论据的叙述完全针对着“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所限定的要素,因此能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论据的分析运用

一、学生在运用论据时最大的缺点。

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 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 例1:以叙代议

譬如要写提倡创新精神,则马上就“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例2:

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病例: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 缺点:“观点+论据”格局

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修改例文: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二、分析论据的方法(论证方法)

(一)、假设说理法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信服。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这是最简单易行的说理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掌握。

例1:《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反例正说

例2:《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正例反说

例3:十几年前,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造成重大影响。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时问:“您以为互联网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不,那不可能,中国技术太落后,经济也不行。”但这句话却启发了当时正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他仔细地分析,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且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也逐渐发展,如果利用互联网发展贸易,不是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敏锐地从别人说“不”的事业里看到了商机。马云也成为了著名网站“阿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如果当时马云只看到困难,就轻易地说“不”,那么现在还哪有功成名就可言?由此可见,有些看似不可能的事,请不要轻易对它们说“不”。有时候经过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所谓的不可能也是有可能的。——反例正说

——08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

例4:在这类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赤壁之战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他在关羽一番慷慨陈词,立下军令状之后,就“留这人情”,让他移兵拦守。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夭夭。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容道,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拿;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的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后,才“深恨自己之不明”,挥泪斩了马谡。可是这只能是明乎法而已了,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的实现,都无可奈何了。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正例反说

高考经验: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而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实应用事实论据写作文好比用砖垒墙,事例是砖,而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这“泥”,墙就不牢固。

(二)、因果分析法

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例1: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例2:(一例含正反因素对比:孙膑的两种境遇)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 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 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正反对照分析)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 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修改: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

(四)、例后解说法 “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举例后,可能会有一个担心:对于这个事例的中心,别人的认识会不会和我的不一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样?例子跟观点的关系,别人会不会跟我认识不太一样?或者觉得我这个例子跟我要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讲的观点关系不那么密切。这个时候把这个例子解说一下,使它能更好地为中心服务。

例1:由所举论据里面你可能看到了一定的苗头或可能性,设想出某种结果,然后例2: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就着这个苗头朝结果引申出去。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例文)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身卑贱而瞧不起他,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让他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看出苗头)那么赵王一怒之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引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结果)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高考优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例2:当所举例子比较长的时候,这个例子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这个例子跟中心有

(三)、对比分析法 什么关系,需要通过解说来过渡。这里所说的正反对比不仅仅是指作文里一正一反的例子,也指举一个含有正反两种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因素的例子。举完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而不是例子。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例1:(正反两例对比:刘备之子阿斗与唐太宗李世民)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 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兴亡,首先在于为人君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和行为了,照办了,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的好坏。(论点)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国君无德无能,行为不正,他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国家,他们的国家还能强盛吗?反之,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解说)一个国君德才兼备,则其国家之强盛就指日可待了。大家都知道,刘备之子阿斗,不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古人的话,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仅平庸无能,而且整天不务正业,一会儿吃喝玩乐,一会儿又斗蟋蟀去了,真是枉费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他父亲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费了孔明尽力辅佐的几番汗水。后来蜀灭,阿了没有,从来不想;化学家想了,发现芒硝了。“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斗难道不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吗?后人称之为“扶不上墙的烂泥”,此言得之。太宗李世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民聪慧过人,一世英明,“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又得魏征等贤臣辅佐,和“始”了。(结论)一个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可能如鱼得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正因为如此,才有后人盛赞的“贞观之治”。这一才能解决问题。些都说明当神器之重者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起着重要作用。

(五)、解释名句法。

引用名句,然后解释它的含义,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主要用于引用名句之后)

例1:沿着名言的意思继续延伸

(引用名言)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一句话过渡)天下人也是如此这般。(披文示意)“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自有其自然选择的位置,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压迫下碌碌无为。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例2:另辟蹊径

(引用名言)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小狗,有大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披文示意)小狗,比喻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大狗则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辈。青年人应该尊重老前辈,虚心向他们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正像契诃夫所说的“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辈历年言语作为金科玉律,哪怕是错误的言论,也不敢加以评论。这种做法只能使他们的思想凝滞,缺乏创造性活力。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尤其明显。老前辈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人敢提出异议,而真正有作为的青年人向来是自信的,他们敢向科学权威挑战,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揭示主旨)因此,劝君不要妄自菲薄,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的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

另外还有比喻分析法、设问论证法、高密度论据论证法。

 伯牙对知音的追求使高山流水一曲成绝唱,苏秦、孙敬对知识的追求让悬梁刺股一言成警训,贾岛对诗的意境的追求而使“推敲”流传千古,只有追求,才会有收获。

友情提醒——如果需要,也可多个方法相结合

三、典型的议论段包括如下五个层次:

摆论点---阐释句——举例---分析论据---小结论点 其中,分析论据和小结论点的篇幅约占全段1/2,因为议论文重在“议”,而不是“叙”

【例】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论证段落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六)、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就是使用类比的方法,在话题之外引入一个类比物,通过对二者相似点的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例1:论述“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其实,认知也如同喝茶的艺术。我们泡茶的时候,第一遍淡洌,第二遍沉香,为什么第三遍才最爽口宜人?因为前两遍冲去了茶叶上的蜡质和灰尘,第三遍才泡出了茶叶的真醇之味。我们认知也是如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越过感情布下的迷雾,抛过感情亲疏的羁绊,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路,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

上一篇:xx的自述作文xx的自述说明文400字下一篇:庆祝“三八妇女节”征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