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运用

2024-06-09

方法运用(精选十篇)

方法运用 篇1

一、字理理解法

汉字最本质的特点是表意性。字理理解法正是把握了汉字的这个本质特点, 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 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理解的。比如, 在《搭石》中有这样一句话“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在这里动词“伏”是一个关键词语, 它集中体现了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与爱戴。王琳香老师在理解“伏”字时, 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的结构, 然后出示字理图, 观察左边是一个人, 右边是一条犬, 教师一边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 一边介绍:在甲骨文时代, “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 看弯得是那样恭敬, 是那样心甘情愿啊, 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王老师从字理的演变中, 阐释了“伏”的内涵。字理理解法, 在理解语言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浓厚兴趣。

二、词素拆分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就是通过解释组成一个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比如:“恳求”, “恳”, 诚恳;“求”, 请求。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顾名思义”, “顾”就是看的意思, “名”指名字、名称, “思”是思考、想, “义”是意义、意思。连起来想一想, “顾名思义”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看到名称就能想到它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是很多的, 比如:舍己为人、视死如归、合作、悲愤等等。

三、画面呈现法

1. 直接出示画面

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 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的相关表象,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画面直接来呈现。比如《白鹅》中的“净角”, 老师用语言介绍“净角就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 也叫花脸, 多指一些性格豪放, 说话声音很大的的男子”, 老师再卖力地描绘, 学生的脑海里仍然很难呈现出与之相关的画面, 这时直接出示净角画面, 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2. 联系课文插图

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 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有时细心看看插图, 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比如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 一看课文插图中呈现的“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面前, 表情十分愧疚的样子, 自然就明白了。

3. 借助绘图

在理解“断断续续”这个词时,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问:“这是断断续续的吗?”学生肯定回答“不是。”那什么样的线能表示“断断续续”呢?让学生试着画一画, 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 并请他解释为什么这么画。这个词语的理解, 简洁, 明了, 让学生印象深刻。借助绘图既能呈现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 又能让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内化语言。

四、动作演示法

这也是一种直观的理解词语方法。比如, 当有的学生问到“乐滋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 你给她做一个乐滋滋的表情, 可能胜过你讲许多抽象的概念。《画家和牧童》中“戴嵩听了, 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拱手”一词对现代孩子比较陌生, 如果单纯的书面解释学生很难理解, 如果老师演示给学生看, 让孩子也试着演示理解,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狐假虎威》中的“东张西望”“大摇大摆”等词用表演的方法来理解较适宜。动作演示法, 将词语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生动有趣。

五、联系课文法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 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 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 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我们常说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书时要瞻前顾后,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如:“三眼一板”这个词很不常用, 在讲《白鹅》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没有先问什么是“三眼一板”, 而是先引导学生读这一自然段, 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位鹅老爷怎么吃饭的, 学生读课文回答:先吃一口冷饭, 再喝一口水……老师顺着学生的回答, 梳理“先吃一口冷饭, 再吃……然后再到别处吃一…… (老师梳理时重音在“先”“再”“然后”等词上) 这种吃饭的方法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是———”学生自然就接答出“三眼一板”。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重点在于抓住“联系”, 把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凸现出来, 从而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形象。

六、唤醒体验法

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 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调动相似的体验, 实现与课文有关词句所描写的情境匹配, 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入境动情, 对课文的意境有着深切的感受。比如:理解“人声鼎沸”时, 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是让人感觉到人声鼎沸的。理解“体贴入微”时, 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妈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这样的理解方法, 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 而且更有利于把词语运用到表达中去。

七、想象描摹法

于永正老师所授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个经典片段, 就是对“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处理。教师说:“现实生活中, 你们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吗?请大家想一想, 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 请用几句话写下来。”理解“饱经风霜”这样难度的词语, 大多数老师习惯于通过查词典来代替理解, 那样在学生脑中留下的只能是机械的枯燥的词语解释。而于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 借助想像, 让学生把眼前读到的词语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 这样, 词语教学就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了。这就是想象描摹法。《第一场雪》中的“粉妆玉砌”, 《荷花》中的“挨挨挤挤”, 《圆明园的毁灭》中的“金碧辉煌”, 等等, 这样的词语也都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运用想象描摹法理解这些词语, 先提醒学生, 头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然后用让学生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由这些词语所想象到的情景。让学生经历“课文语言——语言形象——自我语言”的转换, 加强学生对语言形象的感受, 促进语言文字的内化, 从而更深地理解语言。

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 根据不同词语的特点, 找出一条便捷有效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摘要:理解词语有多种方法, 笔者根据授课与听课经验做了如下汇总:字理理解法, 词素拆分法, 画面呈现法, 动作演示法, 联系课文法, 唤醒体验法, 想象描摹法。

法律方法的运用 篇2

摘要:解决纠纷是法律人的天职,而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必须运用合理的方法,法律方法是法律人所依据的根本。在某些疑难案件的审判中,法律方法的运用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其相近观念的比较、法律方法的意义及其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法律方法 法学方法 内容 意义

一、法律方法的主要内容

关于法律方法的内容,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总的看来,法律方法可以划分为四类:第一类,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第二类,法律漏洞补充方法;第三类,不确定概念的价值补充;第四类,利益衡量。

1.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

(1)文义解释,就是按照法律规范通常的字面含义和通常使用的方式对法律规范进行解释。(2)目的解释,是指从立法目的来对法律规定进行解释,通常我国的法律在第一条会明文规定立法的目的。(3)限缩解释,这一解释方法与扩张解释正好相反,是指法律条文如果按照法律规定的表面文义进行解释,其适用的范围过于宽泛,于是缩窄其文义的范围,从而达到立法者的本意。(4)扩张解释,就是根据立法精神,结合社会的现实需要,将法律条文的含义按照扩大范围的解释。(5)体系解释,又称为逻辑解释,这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这个法律体系中,联系其与其他法条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6)当然解释,是指某个法律条文虽然没有明文规定适用于某个案件事实,但从该法律条文的立法本意来看,该案件事实更应该适用该法律条文。(7)立法解释,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根据立法原意,对法律规范具体条文的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所作的说明。法律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不同,常用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我国常用的法律结实方法除了上述几点,还有合宪解释、社会学解释、比较法解释等等。

2.法律漏洞补充方法

法律漏洞,是指整个法律内部存在不完整,有需要填补的空白,即法律条文存在法律应规定却未规定的情况。对于出现法律漏洞的案件,法院的审判法官不能因为没有法律规定而拒绝审理,而只能依据法律漏洞补充方法创设规则。我们通常使用以往的习惯、直接适用诚实信用原则、进行目的性限缩、扩张或是类推适用法律等方法来补充法律漏洞。

3.不确定概念的价值补充

不确定概念的价值补充,是指有的时候有些情况虽然有法律规定,但是法律规定不充分具体、没有明确的构成要件,因此适用范围不确定,在适用此法律规定用于裁判案件前,必须结合具体案件事实情况,对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和适用范围加以确定。

4.利益衡量

所谓利益衡量,指的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在案件事实查清后,不是马上去寻找本案应该适用的法律规则,而是综合分析案件的实质,并综合考虑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当地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其人们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双方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作对比权衡,从而作出案件当事人哪一方应当受保护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再看应该适用的法律条文,以此来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

二、法律方法与几个相近概念的比较

在我国,法律方法、法学方法论、法律方法论以及一些相近概念,受到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历史并不算长,也就是本世纪初以来的事情。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相关的专题出版物、学术会议、甚至同名课程的设置,这些都表明,这些概念的联系与区分之问题在我国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1、法律方法与法学研究方法

法学研究方法与法律方法一样都是法学界所熟悉的概念。法学研究方法,关注的是法律的根本性问题,比如法律(包括各个部门法律)的性质、内容、作用、特征等,对人们获取有关法律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关于法律的思考,主要从法律的外部因素或者法律与外部因素的关系中,深入思考法律的重大且根本性的问题,即人们常说的法学研究方法是“关于法律的思考”;而法律方法要求根据现行有效的法律,来思考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法律问题,把法律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依据,侧重于法律系统的组织性和内部实施机制研究,而不是重在对法律的批判性考察和学理性分析。所以说法律方法属于“根据法律的思考”。

法律方法与法学研究方法在目的追求和价值关切点上进而展现出不同。法学研究方法往往以揭示法律的正确性与正当性为主要的研究目的,而正当性问题有时无法从法律自身获得充分证明,鉴于此,法学研究往往必须求助于法律的外部因素。法律方法则以法律的正确与正当为思维的前提,法律实践中的法律人首先要假定法律是正确与正当的,首先必须敬畏法律,进而推进纸面上的法律本身转化为生活现实中的法律现实,这也是一切法治成为可能的前提。

2、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论、法律方法论

我国的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论、法律方法论实际上是非常不同的。虽然大部分研究法律方法与研究法律、法学方法论的学者经常一起进行学术讨论,举办学术活动,共同推进着我国法治的发展,但是实际上,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论,法律方法论是不同的概念。

我国的法学方法论研究明显受到欧洲大陆国家,尤其是德国的法学方法论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方法论”一词本身就具有高度抽象的哲学意蕴,通常是指针对某个学科领域的方法问题的一般性研究,所以,如同方法的方法。有点类似于语言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

任何知识的背后都有自己的哲学,法律方法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主张的“法律方法”,不是由某一种哲学思想主导的知识与思想领域,而是由多种哲学支撑的,或者说,是由一些有共同或相似倾向的哲学思想或者其他学科思想在背后默默支撑着的开放而非封闭的学术与工作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所有有关法律人工作方法的思考,都是与这种方法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合同是否有效、遗嘱成立与否、律师伪证罪成立与否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背后,显示着人类思想的光辉。实际上,法律方法研究在我国的兴起,与实践哲学在全球的复兴也存在密切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近年来,法学界将理性、实践理性等概念工具运用于法学研究之中,人们才能更进一步地真切感受到法律实践中法律方法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法律方法研究是在自己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的,有自己的思想资源。但是,一般来说,法律人只是在适用法律,而不是在传播思想或者哲学。我们目

前所关注的,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法律方法。

三、法律方法的意义及其实际运用

1、法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法律方法能够排除人们对法律的任意解释,法治从其根本上说,主要是为了防止人的任意专断,但我国法治的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由于不重视法律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我国已经规定的大量的实体法律和程序法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其次,法律方法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通过法律方法的适用指引法律人沿着正确的方法司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法律方法还可以使法律问题的解决体现正当性和合法性,为法律结论提供使人信服的理由。再次,法律方法可以保障法律自治。只有独特的方法才可以使法律人形成一个稳定的法学共同体,形成特定的法律职业阶层。独特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具有专业性,使之得以与未经训练的其他人相互分开,未经专业训练者无法从事法律置业,从而保障了法律的自治。最后,法律方法的完善可以推动法律理论发展和完善,并且保障法治的实现和法律文化的传承。

由此可见,法律方法的研究与正确使用对法律秩序的构建、法治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法律方法在我国的一些实际运用

例如在我国轰动一时的“泸州二奶案”中,一审法官放弃了可以适用的法律规则,以遗赠行为违反《民法通则》第七条,“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法律原则,并以损害了社会公德,破坏了公共秩序为由,否定了黄永彬的公证遗赠,驳回了原告张学英的诉讼请求,而二审法院在也查明本案的事实后,以相同的理由作出了与一审相同的判决,当庭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该判决做出后利马博得了旁听人员的满堂喝彩,这个案件中法官并没有完全遵照形式逻辑的固定规则推导出结论,而是从案情的实质内容出发并结合我国的民间习俗,作出了更合理的判决。

在个案中总是有某些特殊情形能够阻却法官对法律规则的生搬硬套,如在多种权利或利益的相互对立情形下借助逻辑推演并不能确定某种利益要求或权利主张具有优先性,所以法官只能通过利益衡量来确定哪一种利诉求或权利主张更为重要,如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深圳首例手机“假一赔十”案在经过一年多的诉讼等待后,法院最终判决原告胜诉,判令被告环球设备通讯公司赔偿原告即多名消费者每人10倍的手机款 这意味着商家的总赔偿额达到了数十万元,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假货赔偿没有达到10倍,但是由于原被告双方约定了“假一赔十”所以法官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本案中,法官不仅参考了法条,也对法条之外的法律所欲倡导之社会诚信,公平正义等价值作出了判断与衡量。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过程中过程中,法律人不能只考虑形式合理性,只死守教条,还必须兼顾实质合理性,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满足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对于一些疑难案件,要考虑各种法律方法的灵活运用,以期实现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统一。为了保持法律与社会现实之间最大程度上的亲和力,司法必须对法律以外的各种因素给予相应的关注,大众观念、公共政策、利益集团的对峙以及整体社会利益和社会目标的轻重权衡不能在任何情况下完全封闭在法官的视野之外。

参考文献

[1]郑永流.法律方法阶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孔祥俊.法律方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3]谢 晖,陈金钊.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杨建军.法律事实的概念[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6):43-52.[5]杨建军.法律事实的解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3.[6]张继成,杨宗辉.对“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质疑[J].法学研究,2002(4):117-130.[7]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8]陈金钊.司法过程中的法律方法论.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

[9]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2003.

如何正确“运用”育种方法 篇3

1、杂交育种

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原理:基因重组,能将两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个体,或者将两亲本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起来,产生在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正确选择亲本并合理组配是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

方法:用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作为亲本杂交获得子一代,子一代自交获得子二代,从子二代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表现型个体。如果需要的表现型是隐性性状育种就此结束,如果需要的表现型是显性性状则用子二代中选出的个体进行连续自交,直至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类型为止。

优缺点:①优点:使双亲的基因重新组合,将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个体,还能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为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

②缺点: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育种年限长,且需年年制种。

举例:高产不抗病小麦与低产抗病小麦培育出高产抗病小麦。

2、诱变育种

概念:用人工方法诱发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性状,创造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原理:基因突变。用物理、化学方法诱发基因发生突变。

方法:利用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化学因素(硫酸二乙脂、亚硝酸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再筛选。

优缺点:①优点:提高变异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快育种进程;②缺点:有利变异个体少,需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有很大盲目性)。

举例:①黑龙江省农科院用辐射方法处理培育成的“黑农五号”大豆品种;②高产量青霉菌的形成。

3、單倍体育种

概念: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其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

原理:染色体变异。诱导配子直接发育成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加倍成纯合体。过程:先将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幼苗,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纯合子,然后从中选择优良植株。

优缺点:①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子代均为纯合子,加速育种进程;②缺点是技术复杂且需与杂交育种配合,成活率较低。

举例:抗病植株的育成。

4、多倍体育种

概念: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形成多倍体植株。

原理:染色体变异。秋水仙素能抑制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方法: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

优缺点:①优点是操作简单,能较快获得器官大、营养高的品种;②缺点是所获品种发育延迟,结实率低,一般只适用于植物。

举例: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5、基因工程育种

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从而获得高产、稳产、具有各种抗逆性的作物新品种。

原理:基因重组。

方法: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优缺点:①优点是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②缺点是技术复杂、安全性问题多,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举例:转基因抗虫棉

6、细胞工程育种

原理:细胞的全能性

方法:(1)植物:去细胞壁→细胞融合→组织培养

(2)动物克隆:核移植→胚胎移植

优点:能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有目的地培育优良品种。动物体细胞克隆,可用于保存濒危物种、保持优良品种、挽救濒危动物、利用克隆动物相同的基因背景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等。

缺点:技术复杂,难度大;它将对生物多样性提出挑战,有性繁殖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而“克隆动物”则会导致生物品系减少,个体生存能力下降。育种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抗逆性好、品质优良、产量高)的新品种,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篇4

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第一轮复习讲究的是全面、周到。因此, 许多教师采取“地毯式”轰炸, 帮助学生梳理一遍知识点。以前我也使用这个方法, 觉得成效不大, 方方面面都涉及了, 可好像又没有到位, 而且像炒冷饭一样, 食之无味, 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在复习第五单元《生活中的酸和碱》时, 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提问学生:“酸和碱有哪些性质?”而是提出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如何鉴别稀硫酸和澄清石灰水两瓶无色溶液?”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 想出了很多方法。因为我提供的两种药品一种属于酸, 另一种属于碱, 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用酸碱指示剂 (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或PH试纸, 进而有学生想到用镁、锌、铝等活泼金属, 用Ba (OH) 2、用CuSO4、用CO2等等。我在黑板的两边分别写上硫酸和氢氧化钙的化学式, 把学生列举的这些鉴别方法中滴入H2SO4中出现的现象放在H2SO4一边;滴入Ca (OH) 2中出现的现象放在Ca (OH) 2一边 (如下图) :

等同学们鉴别完后, 再提示学生硫酸属于酸, 氢氧化钙属于碱,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写出的鉴别方法总结出酸的性质和碱的性质。

这种教学设计适用于第一遍基础知识的复习, 是建立在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的,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所学的知识, 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 既复习了知识, 又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可谓一举三得。

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的核心, 它的分解与细化的程度决定学生素质的优劣与教学效率的高低,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以多媒体资源为有效辅助手段,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交互应用多种教学媒体, 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深刻的思维力, 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注重探究, 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通过多媒体的情境创设, 为学生提供客观事实的问题情境和丰富的思考、解决问题的素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思考, 实现由“灌输”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转变。用flash进行动画模拟演示, 或直接展现比较抽象的概念、过程、规律或代替课堂教学中难以操作的、危险的化学实验过程, 达到释疑的效果, 通过Authorware PowerPoint等软件强大的示范性与优势表现力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高效整合。

三、设置开放题型, 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广度

九年级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对所学知识再重复的层次, 而应通过复习, 激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 从不同角度, 采取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我在复习中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设计了一些开放型问题。开放型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1:近年来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有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中学______;

(2) 自然界能消耗二氧化碳的是_____中学课作用;

(3) 为缓解此现象, 可采用哪些可行的措施?

此题是以环境保护为情境设置的, 要求学生从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和消耗途径两个方面来考虑, 通过解答让学生充分体验创造的价值和魅力。这类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但所用的知识却是基础的, 题目起点高、落点低,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例2:如何区分两瓶失去标签的蒸馏水和氯化钠溶液?此类题的解法不唯一, 不拘形式。学生从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出发, 进行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的考虑, 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1) 取两种溶液倒入蒸发皿中, 充分蒸发, 观察有无白色固体出现。

(2) 用硝酸银溶液鉴别。

(3) 测两种溶液的凝固点。

(4) 测两种溶液的沸点。

(5) 测两种溶液的导电性。

(6) 测两种溶液的密度。

(7) 把两片相同的菜叶分别放入两种溶液中, 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晾干, 称两片菜叶的质量。

在解答这类题型时要求学生全面分析和讨论各种可能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写作中常运用修辞方法 篇5

一、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引用、对比、借代、反语也应有所了解。

2、能简要分析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表达效果的作用。

二、应掌握的几种修辞方法: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作文中的修辞方法大致有这几种,即排比、对偶、比喻、题记、引用。

(一)排比:开头排比,气势恢弘。

我看见西子浣沙的涟漪,望见貂婵戏水的波澜,听到红拂袖水的誓言,闻到虞姬临江的哀叹……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一份无悔,保持着那一抹真彩。女子立于水边,便成了“汝”,于是我想到了你——黛玉。

珍珠忘记了被河蚌囚困的痛苦,于是造就了盈泪的玉珠。

宝剑忘却了烈火下锤打的痛楚,于是露出了锃亮的刀锋。

胡杨忘却了沙漠中干渴的难当,于是创造了“死了三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腐”的神话。——山东考生《那阵风吹过》

在冷漠者眼中,维纳斯是残疾的;在痴迷者眼中,维纳斯是美丽的;在旁观者眼中,维纳斯既是残疾的,又是美丽的;——高考佳作《我心依旧》

高山流水,天涯毗邻,给了我们知己的感动。相儒以沫,举案齐眉,给了我们爱人的感动。合家欢乐,天伦之乐,给了我们家的温馨。这何尝不是感情的体会?——高考佳作《猛虎和蔷薇》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湖北考生《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起兴,用漂亮的句子开头,亮相即得满堂喝彩)

(二)对偶:严谨整齐

没有核的果实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那么失却了魂魄的人呢?在这个传媒众声喧哗的年代,在这个真文化、伪文化鱼目混珠的年代,我们是否已被繁华迷了眼,丢了心?——高考佳作《魂兮归来》

当大唐盛世的瓦当不再锃亮,当歌舞升平的霓裳不再绮丽,昨日繁华渐渐褪去,一叶带着一名叫徐福的术士和追随而至的童男幼女的扁舟向一个小小的渔岛驶去。一个名叫日本的民族在中国的臂弯里成长,可这个小小的渔岛却见证了泱泱中华的悲欢荣辱。——湖北考生《镜中日本》

(三)比喻:形象生动,更赋诗意。

求知的瞳孔放飞色彩的希望,那方黑色的沃土贮满流连,赧然印着“感情用事与理性分析”。是得,站在雨季边上,绵亘于高三的岁月,即将步入社会的熔炉,是凭借直觉和感情亲疏去认知这个纷飞的世界,还是逻辑分析,理性判断,助长理性的羽翼?我愿意让生命喷薄,把羽翼淬火,去捕捉理性的灵光。——高考佳作《捕捉理性的灵光》

生命如风。——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四)题记:

用一句漂亮的话放在标题之下,正文之前,那无疑是让评卷者在花之未开前已享荷叶之清香。文中有好句子,也不妨拿出来放在题记的位置上,让评卷者先睹为快,后再在文中享受第二次阅读快感。

鱼说:你看不到我在流泪,因为我在水里。

水说:我能感受到,因为你在我的心里。——题记——高考佳作《我心依旧》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过分欣赏自己海湾处的风景,而忘记了,在那片湛蓝的大海上,有着更美丽的风景!——题记——高考佳作《不要忘记,远处也有风景》

哲人说,影响你行走的不是一双鞋,而是一粒沙;同样,遮住你视线的不是一堵墙,而是一缕烟。——题记——高考佳作《烟迷你的眼》

(多好的句子!千万不要让它埋没在文章“云深不知处”的地方)

(五)引用:

简洁地引述材料,准确地提出观点,用名言开门是一种相当好的手法。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高考佳作《勿为情所障目》

古语说:人无痴者,无可与之交,因其无深情也;思想汇报专题人无癖者,无可与之交,因其无真气也。古人交友,如此看重情感。可见,在我们人生的磨励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其感染。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在人们的脑海里,感情是孩儿的呓语,是情人的依偎,父母的疼爱,朋友的信任。如此美好的事物,左右我们的思潮。但无论何时,总必须坚定心中的道德尺寸,衡量对与错,是与非。以正义来认识世界。——高考佳作《跨越情感的感知》

排比造势

关键词:排比的作用、排比造势、暗喻式排比

运用有效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 篇6

一、指导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的潜能如何,这就需要教师多思考、多研究,对学生所学知识要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其次,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指导,让他们透彻地理解其含义,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去探究、自主地去学习,进而学生学得才主动、生动,学习效果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随着经济改革、科技的高速发展,凸显数学的应用性,而且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掌握数学这一基本工具。为此,学生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不断更新数学思想,努力去完善数学学习方法,不论是对概念、新知识、问题解决、知识整合、开放学习等,都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能快速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提升自主学习质量。

例如,在探索反正弦函数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笔者设计下列问题,进行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如,

1.是不是每个函数都有反函数,若不是,在什么条件下函数才有反函数?

2.正弦函数在什么情况下有反函数?如果有,它的反函数怎样表示?

3.正弦函数的图像与反正弦函数的图像有怎样的关系?

4.反正弦函数有怎样的性质?

5.怎样求反正弦函数的值?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反复阅读,根据相关函数概念,去认真、仔细推敲,琢磨其中的含义,应怎样寻找突破口,是从整体考虑、局部考虑,还是通盘考虑,经过学生探究,很快把以上问题一一解决,从而有效地实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潜能。

二、运用多元练习,调控自主学习

三、运用变式问题,引导多元自主学习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而是要让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和掌握之后,由他们自己去进一步深化知识,在学习中,能巧妙地学会运用课本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之目的。

所谓变式问题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对命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或结论。这些变式问题能有效地引申拓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挑战中寻找到甜头,还会不时地出现创新思维的智慧,更会品尝到“发现新知识”的乐趣,真正达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研究教学内容,运用变式问题,引导学生去多元自主探索学习,增强他们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意识,在探索学习中,去变中求进,进中求通,进而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开拓他们的思路,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激活学生思維,唤起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好学。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发展平台以及让他们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进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宽、最广、最深的培养。

运用类比方法自主探索创新 篇7

类比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 也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从人们已经掌握了的事物的属性, 推出正在被研究的事物的属性;它以旧有的知识作基础, 推出新的结果.

在现行各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中, 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可作为类比的内容.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 不失时机地针对两类数学对象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相似之处, 经过观察、分析、比较, 进行大胆的猜想并努力证明, 从而达到激发创新竟识, 启迪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以《梯形的中位线》教学为例:

1.创设情境, 发现类似点

这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由浅入深, 层层设疑进行问题铺垫, 让学生在看、想、做中发现问题.

首先, 让学生看投影 (如图1) , 并提出问题:“L1//L2, M, N分别是AB, AC的中点, 则MN是△ABC的什么线?MN与BC有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说出三角形中位线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

教师设疑:“如何通过直线AB或者直线AC位置的变化, 将三角形变换成梯形?”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讨论,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主动性发展, 激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成功欲望, 让学生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发现事物的本质.

有学生发现, 将图1中的直线AC绕点N旋转, 可将三角形变换成梯形 (如图2) .

有学生发现, 将图1中的直线AC绕C点旋转, 可将三角形变换成梯形 (如图3) .

有学生发现将图1中直线AC向右平行移动, 可将三角形变换成梯形 (如图4) .

还有学生发现, 将图4中直线AB向右平行移动, 到经过点N为止, 可以把梯形变换成三角形 (如图5) .

教师进一步质疑:“变换前点N平分线段AC, 变换后点N平分线段DC吗?为什么?”

学生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释疑后发现:线段MN在三角形和梯形中位置相似.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在独立思考、相互启发的基础上, 有了这么多新发现, 这就是创造.从而也奠定了利用类比方法, 把梯形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探求的思路.同时, 因为许多成功发现, 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 推动他们进一步探求知识.

2.产生联想, 创立新命题

经过前面的铺垫, 教师引入课题——“梯形中位线”后, 学生自然会产生类比联想, 给出梯形中位线定义.

此时, 教师先让学生任画一个梯形ABCD及中位线MN, 并度量出两底及中位线的长.然后让学生猜想:“梯形中位线有什么特殊性质?”

学生借助变换图形, 通过观察、度量、计算, 与三角形中位线类比, 通常能猜想出结论: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并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通过类比获得新概念, 提出猜想, 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对猜想结论的正确性作进一步的探索论证.

3.论证命题, 拓展知识面

提出猜想是创造, 创造性地论证猜想, 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

教师及时质疑:“怎样论证猜想结论是正确的?”引导学生结合每一种变换图形, 认真研究论证途径, 经过独立思考, 再分小组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 梳理每种证明方法.

命题的多种推证,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殊途同归的美好感受和创造发现的成功喜悦.

运用类比不是将原型问题生搬硬套, 而是原型问题启发下的创造性想象、创造性发现和创造性解决.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探索、再创造:“当梯形的一底逐渐伸缩, 梯形转化为什么图形?它们的中位线长有什么联系?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

学生以运动的角度,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后发现:当梯形一底收缩到一点时, 梯形转化为三角形, 相当于一底为零的梯形;当梯形一底伸缩到与另一底相等时, 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相当于两底相等的特殊梯形.因此, 梯形中位线公式undefined与面积公式undefined都可以在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中通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会了梯形中位线相关知识, 而且深刻把握了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运用类比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运用多种方法 培养化学兴趣 篇8

一、有效问题引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学习和探索最初的雏形和永久的风向标。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 问题就是学习的线索和思路, 它不仅能够发起疑惑、导入知识、引领课堂进程,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在课堂上用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问题本身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还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提出问题, 而启发性是问题的精髓, 它能够维持兴趣在整堂课上不衰减;其次, 问题要有梯度。问题要能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让学生的兴趣点不断迁移, 思维持久活跃;最后, 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时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好的问题要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 让学生在认知矛盾的驱动下高昂地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解NH3的性质的时候, 针对NH3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 为什么水会由水槽喷涌进入烧瓶?驱动水由低处向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 (2) 为什么烧瓶里的水是红色的?就此推断产生了什么新物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 实验之处向烧瓶中挤入少量水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挤入水能否产生喷泉? (4) 能否对实验进行简化, 不使用胶头滴管来完成实验? (5) 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用来做喷泉实验?这些问题从现象到本质, 从表象到原理, 层层推进,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实验, 并进行适当的发散, 让学生敬爱知识的相互联系。

二、 化学实验激趣

高中生学习压力大, 课业负担重, 他们总是被埋在无边无际的书海和题海中, 很难有机会去亲自动手, 而化学实验却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暂时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化学学科和高中学生的双重特点决定了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实验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亲自演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对于大纲要求的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更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带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亲自动手, 自主探索;此外, 教师不要将眼光局限于课本实验, 还要大胆地以课本为依据, 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 自主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 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通过实验将不同的知识进行联系和迁移, 以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在学习了浓硫酸与碳粉的反应后, 我给学生提供了启普发生器、烧瓶、导管、导气管、酒精灯等实验装置和品红溶液、无水硫酸铜、用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等药品, 让学生自主选择仪器, 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反应产物。经过讨论, 学生很快给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 我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了简单点评与部分修正, 说明了实验注意事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在这堂课上, 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动手实验, 学生都自主完成, 教师只是参与指导和点评。这次实验已不再是单纯的验证性实验, 而是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质, 这样的实验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燃起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三、多媒体教学诱趣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在教学应用中独具优势, 让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极具动感, 富有吸引力。同时, 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对于没有条件进行或者危险性很高的实验, 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复杂的化学过程, 多媒体能够清晰地展示其全部的过程, 学生看得清楚明了, 易于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 我时常运用多媒体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氮和氮的化合物》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雷雨发庄稼”这句谚语。尽管这个过程并不难懂, 但却很复杂, 而且, 很多学生从来没有仔细地想过这个过程, 一时间学生都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不知该如何作答。在这个时候我出示了课前准备好的教学动画, 动画形象、生动, 学生看得明白, 很快就清楚了整个过程, 然后他们根据动画, 轻松写出了每个过程的反应方程式, 科学解释了“雷雨发庄稼”的道理。

四、生活应用酿趣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高中化学涵盖了无机和有机化学的大部分基础知识, 而且所讲知识多与生活息息相关, 对生活的指导作用很大。高中生动手能力强, 应用意识也强, 习惯用敏锐的眼光审视和发现生活。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在课堂中引入学生共有的生活经验, 让晦涩难懂的概念和原理变得有血有肉, 给学生亲切感, 消除他们对学习的恐惧。同时,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让他们在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运用多种方法激发识字兴趣 篇9

小□学岁尹, 甘红肃

平凉

744000)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认几个甚至十几个字, 因此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 如:打牌、摘果子、走迷宫、“抓特务”等游戏, 让学生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识字 (一) ”时, 我让学生自制牌形生字卡片, 在课堂中与同桌互玩打牌游戏。他们边出牌边读出字音, 再组词读 (组词越多越好) , 谁先把手中的汉字牌出完, 谁就获胜。这种游戏识字法既可应用在复习一课的生字时, 又可以用在一单元的生字复习中。在教学“识字 (二) ”时, 我让学生按要求分组学习完生字后, 每组抽一名认字最好的学生到其他小组“抓特务”。即对该组学生逐个检查字音、组词情况, 如果有不会的即是“特务”, 要求小组长立即帮助他学习生字。这样一来, 人人都不想当“特务”, 识字效率明显提高, 即使识字有困难的同学在小组长的帮助下也会很快认识生字。检查一课、一单元甚至一册书的生字时都可以用此方法。在教学“识字 (三) ”时, 我采用“开火车”识字的方法。即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组词、分析字型、说一句或几句话, 其他同学轻声发出火车开动时的声音。如果有人说错了或不会读, 火车就停下来, 选其他组的“修理员”进行“修理” (重读字音、组词或其他) , “修理”好以后继续开火车。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 编一些适合学生情趣和理解水平的儿歌, 让他们反复诵读, 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的感觉, 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一个王姑娘, 一个白姑娘, 坐在石头上———碧”, “没头就是早, 早上长青草, 牛羊见它乐, 禾苗见它恼———草”, “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左方, 一对孪生树, 长在石头上———磨”。

字谜识字法:学生对字谜非常感兴趣, 恰到好处地运用字谜帮助学生识字, 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 既识记了字音、字形, 又理解了字义, 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如:“三人同日去看花———春”, “一口咬掉牛尾巴———告”, “牛走独木桥———生”, “1+1不等于2———王”。其实, 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 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 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 因而使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故事识字法: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在识字教学中, 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记住生字, 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在教学“影”字时, 可把“影”字拆成“日 (太阳) 、京 (京京) 、彡 (影子) ”, 编成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叫京京, 他站在太阳下, 地上留下了三撇 (影子) 。这样,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字, 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识字方法, 如:拆字法、比较法、动作演示法、熟字加偏旁法、换偏旁法等。教师要结合所学生字的特点, 引导学生灵活使用, 以便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 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 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其实, 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生活是语文的内容, 语文是生活的工具。那么, 怎样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呢?

首先, 要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 使学生形成识字的敏感性和浓厚兴趣。比如:电视上动画片中的说话字幕、校园的校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程表、同学姓名等, 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还有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无论是常规活动, 如:晨会、班会、队会、节日庆典, 还是校本活动, 如:国防主题、环保主题、社会调查主题、春秋游主题等, 都离不开汉字这个媒介。活动中若以认字贯穿其中, 充分发挥媒介作用, 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 还可以使学生在研究中、在玩乐中接触、认识不少汉字。只有当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他们才会更加主动地识字, 并使阅读成为自己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桩基检测方法及其工程运用 篇10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使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城乡一体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 而摩天大楼是一个城市是否步入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出现在人们视野里。但人们关注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工程事故在我们身边已屡见不鲜, 很多事故的发生并不是来自上部结构, 相反却是来自地下部分, 而桩基是地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需要我们对桩基进行必要的试验和检测, 以保证桩基工程的质量。桩基检测包含桩身完整性检测和单桩承载力检测两部分, 常用的方法有动态检测和静态检测。静态检测主要是估算桩基的极限承载力, 如静载试验, 动态检测主要是检验桩身完整性, 如钻孔取芯法, 声波透射法等。总之, 桩基检测在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只有合格的桩基, 才能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质量, 尽可能避免安全事故。

1 工程概况

本检测工程为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大厦, 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沿江大道, 毗邻长江边上, 共用了1 788根桩 (已包含86根工程桩兼立柱桩) 。其中主楼高330 m, 地上65层, 地下4层, 采用桩基数量为367根, 全部采用端承摩擦桩, 设计桩长约为42 m~48 m, 入中分化岩层7 m~8 m深, 桩径为800 mm~1 000 mm, 桩身混凝土强度为C45~C50, 桩基全部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进行施工。

2 桩基检测技术

2.1 低应变法 (LST)

低应变法是以应力波在介质中传播特征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方法, 是目前国内进行桩基检测最为有效、快捷、经济的方法。该方法假定单桩为一维杆件, 赋予该杆件连续弹性和均质的特点, 在桩顶安装一个传感器, 然后施加竖向冲击波, 以桩身为介质不断向下传播, 其中一部分波在单桩某个部位反弹向上传播, 也就说明在此反射部位存在缺陷 (如断桩, 离析等) , 另一部分波继续向下传播至桩底处反射向上传播。在桩顶的传感器接收反射的波信号, 进行过滤, 放大处理, 得到加速度时程曲线, 进而判断桩身的完整性, 成桩质量的好坏及桩身缺陷的程度和位置。用该方法进行桩基检测, 操作简单, 方便, 检测范围广, 弥补了其他检测方法抽样率低带来的不足。但另一方面, 低应变检测的激振能量小, 无法穿透预制桩的接桩缝, 而且在传递过程中, 能量损失较大, 影响检测结果。

2.2 高应变法 (HST)

高应变检测的基本原理就是用重锤往桩顶施加一个竖向的冲击力, 使桩侧与土体产生相对位移, 实测由此产生的桩身质点应力和加速度的响应, 运用波动理论分析, 判定单桩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HST必须要有能量较高的建筑结构提供动力辅助, 这是与LST的主要区别之一。另外HST要求重锤材质均匀, 形状对称, 锤底平整, 高径比不得小于1, 再者对检测人员自身的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否则对检测质量的准确性有较大的影响。

2.3 声波透射法

反射波法是在混凝土灌注桩成桩过程中, 在桩内钢筋笼上埋入装有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纵向声测管道, 管内充满清水耦合剂, 通过声波的透射原理, 根据超声波在混凝土介质中传播的振幅 (A) , 声速 (v) , 频率 (f) 等参数的变化情况, , 分分析析桩桩身身混混凝凝土土的的连续性及缺陷 (脱层, 蜂窝, 夹砂等) 的具体位置和影响范围。该方法明显的优点是准确性高, 可定量分析出桩身缺陷的大小和确切部位, 但是埋设声测管道时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 增加了检测的成本, 降低了检测的效率。

2.4 钻孔取芯法

钻孔取芯法是利用高速旋转的钻机, 从桩身混凝土结构中钻取芯样用以检测桩身质量的方法。该法运用于检测桩基混凝土强度, 灌注桩的桩长, 桩底沉渣厚度和桩身完整性, 判别或鉴定桩端持力层的岩土性状, 甚至可以用取芯桩孔对出现断桩, 夹泥或稀释层等缺陷桩进行压浆补强处理。该方法取得资料全面可靠, 可以直观、可靠、准确的反映桩基情况, 无需进行某种物理量和强度的换算。但取芯时总会造成对混凝土结构的局部损伤, 而且对垂直度, 取芯率和施工要求高, 最终造成工程成本高。除了以上几种常规的检测技术, 还有地质雷达探测方法, 钻孔电视技术等。每种检测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但是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 考虑到工程将来使用的安全性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最终采用了低应变法, 钻孔取芯法和钻孔电视技术的综合检测技术, 虽然费用相对较高, 但检测的结果更为真实, 可靠, 更具有说服力。

3 钻芯法检测准备工作和技术要求

3.1 开孔位置

根据JGJ 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桩径小于1.2 m的桩钻一孔, 桩径为1.2 m~1.6 m的桩钻两孔, 桩径大于1.6 m的桩钻三孔。本工程桩径为1.0 m, 考虑导管附近的混凝土质量相对较差, 不具有代表性, 因此在距桩中心15 cm处开一孔, 作为检测点。

3.2 安置钻机

安置钻机前清除待检灌注桩预留孔道附近的碎渣石, 保持场地的干净, 以免将孔道堵塞。钻机安置总体要求是必须水平, 稳固, 周正。安置时应检查底座水平度和钻机立轴的垂直度, 保证钻机立轴中心、天轮中心与孔口中心在同一铅垂线上。在现场, 钻机置于枕木上, 通过增加或减少沙包袋数量, 来回移动三脚架来调整水平度, 观察水平尺的水泡是否居中来检查底座是否水平, 底座达到水平, 立轴也就保证达到垂直要求。

3.3 钻芯取样

开钻前, 将护壁的泥浆池准备就绪, 接通水和电源, 开动钻机, 使钻头对准灌注桩预留孔道中心。在钻进取芯过程中, 钻孔内的循环泥浆不得中断, 应保持钻机平稳, 钻速不宜低于140 r/min, 经常校正钻机立轴垂直度, 及时纠正立轴偏差。钻取完毕后, 拧下胀圈和钻头, 不得敲打卸取芯样, 卸取的芯样用清水清洗干净, 标上深度和编号放入芯样箱中。

4 钻芯法检测结果

钻芯检测结果见表1。

5 结语

本文结合该工程实例, 探讨了几种常用的桩基检测方法及钻孔取芯法的技术要求和结果分析。桩基检测方法不是单一的, 而是创造性地将多种检测方法相融合, 那样更能提高工程效率和工程的安全性。同时, 桩基检测也是一项辛苦的工作, 这需要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 这样检测结果会更真实, 准确。

摘要:结合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工程实例, 主要介绍了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孔取芯法四种常见的桩基检测技术, 并论述了钻芯法检测准备工作和技术要求, 进而对该工程桩基做出评价, 以确保该工程桩基的质量。

关键词:桩基检测,桩基工程,钻孔取芯,质量

参考文献

[1]JGJ 106—2003,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

[2]周东泉.基桩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陶琴珍.常用工程桩基检测技术的探讨[J].新材料新装饰, 2014 (9) :40-41.

[4]高燕红.浅谈桩基检测技术及其展望[J].甘肃科技, 2010 (4) :20-21.

[5]朱喜源, 黄文通.桩基检测方法及其发展[J].山西建筑, 2007, 30 (20) :129-130.

上一篇:篮球基本技术的意识下一篇:财务风险度量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