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生产管理

2024-05-31

标准化生产管理(精选十篇)

标准化生产管理 篇1

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晋源区种植的抗病虫、抗逆性强、熟期适宜的中早粳中熟水稻品种, 如晋稻6号、7号、8号等。

2 栽培技术

2.1 种子处理

晒种—选种—消毒—浸种, 选用质量分数为3%的生石灰水浸种消毒。消毒时, 生石灰水层要高出谷种10~15 cm, 不要搅拌, 消毒时间一般在常温情况下72 h, 浸种消毒后需用清水洗净, 再放到清水中待播或催芽。

2.2 育苗

采用塑料薄膜平铺湿润育秧和旱育秧, 湿润育秧秧本田比例为1誜10~1誜15, 旱育秧秧本田比例一般为1誜60~1誜80。2.2.1整地作床秧田地要选择背风、向阳、平坦、水源方便的地块, 可旱整地旱作床也可水整地水作床, 床面底肥 (有机肥和磷肥) 应结合整地施入, 氮肥则在最后一次平床前施入。旱育秧参考北方有孔地膜隔离层旱育秧技术进行营养土配制及置床与调节酸碱度。

2.2.2 播种

(1) 播种期。根据气候和品种熟期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一般在4月上旬下种。 (2) 播种量。播种时要将种子均匀的撒在苗床上, 湿润育秧150~200 g/m2, 旱育秧播催芽谷300 g/m2。 (3) 覆土。覆土一般用细沙土或粉煤灰, 厚度以不露种子为标准。旱育秧参考旱育秧技术标准。 (4) 盖膜。把地膜平铺在秧床上, 四周用泥压好。旱育秧采用开闭式弓棚法。

2.3 秧田管理

2.3.1 湿润育秧秧田管理

播种到齐苗这一时期, 为了促进幼苗早出根, 薄膜四周要封紧封严, 加强保温保湿。当秧苗1叶1心到2叶1心时必须进行通风炼苗, 这一时期膜内温度必须控制在25℃~35℃, 如超过35℃就应打开薄膜一头或两头降温, 到半下午盖回。2叶时着重炼苗7 d, 通风时揭开膜的一头、两头以至膜的中间边缘, 逐步扩大通风面积, 至揭膜前2~3 d可以日夜通风, 使内外温度相接近。这时如遇大风或温度过高, 应先灌水后通风炼苗, 以防烫苗和青枯。在外界温度达到14℃以上, 苗高7~10 cm时揭膜, 揭膜时以先灌水后揭膜为好。揭膜后灌水至苗高的2/3, 护苗2~3 d后再排浅水。如揭膜时气温较低, 可采取白天浅灌晚上深灌的办法保温护苗。当秧苗长到2~3片叶时, 要适时追秧田肥, 根据秧苗叶片颜色, 每667 m2追尿素15~20 kg或硝铵磷20~25 kg, 分2次施入, 间隔7 d左右。移栽前5~6 d每667 m2追10 kg硝铵磷或尿素作为送嫁肥。在追肥的同时, 每667 m2用1袋神锄或禾大壮农药进行化学除草, 人工除草为辅。

2.3.2 旱育秧秧田管理

从播种到齐苗, 主要是保温保湿以利于出苗, 床面温度如达35℃以上应采取小开口通风降温, 温度要控制在35℃以下, 下午应早闭膜, 床面干燥及时补喷浇水。从齐苗到3叶初期, 防止苗床过湿和高温, 白天控制床温在20℃~25℃, 根据膜开口多少和大小来调节温度, 晚上要盖回膜。如遇雨天或大风降温, 必须盖好膜 (或两头开小通风口) , 期间若床面干燥, 应及时在早晨或傍晚喷浇透水。同时要补喷肥。从3叶初期至移栽, 正是秧苗吸收大量水分和养分的时期, 几乎每天都要浇透水, 不要引水漫灌。无特殊气候, 夜间温度不低于12℃时要全天揭膜, 进行通风炼苗。移栽前4~5 d要进行第2次追肥, 1 m2地用20 g尿素+3 kg水进行喷施, 并及时用清水冲洗。

2.4 移栽

2.4.1 移栽时间

根据秧苗长势情况和优质稻抽穗时间的要求, 一般在5月10日-6月10日期间, 为移栽适期, 秧龄在4~5叶。

2.4.2 本田整地

移栽前3~5 d灌水泡田, 做到整平耙细。

2.4.3 合理密植

根据本田土壤条件采取30 cm×10 cm的株行距, 每667 m2插秧2.2万穴, 成穗数保证在22万~30万穗。

2.5 科学施肥

2.5.1 施肥原则

施肥原则是, 增施有机肥, 重施分蘖肥, 少施穗肥, 尽量不施粒肥。施肥总量依据地力确定, 提倡测土配方施肥, 一般有机肥占总施肥量的30%以上, 氮、磷、钾肥比例应为1誜0.5誜0.5。

2.5.2 施肥方法与时期

(1) 底肥。耙地前每667 m2施农家肥1 t, 纯氮3~4 kg, 磷4~5 kg, 钾1.5~2 kg, 盐碱地增施锌肥量为0.5~1 kg。 (2) 蘖肥。移栽7 d后每667 m2施纯氮4~5 kg。 (3) 穗肥。出穗前35 d, 每667m2施纯氮1 kg、钾肥2 kg。 (4) 粒肥。如抽穗后水稻生长量不足, 可喷施叶面肥作补充。

2.5.3 安全间隔期

15d以上。

2.6 灌溉

2.6.1 移栽至有效分蘖末期

移栽时保持1 cm水层, 移栽后至返青采用深水护苗, 水深一般在5~7 cm, 返青后至有效分蘖末期, 采用浅水灌溉, 水深保持在3~5 cm为宜。

2.6.2 有效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期 (6月下旬-7月上旬)

采用深水灌溉或间断湿润灌溉, 苗数达到穗数的80%~90%时开始排水、晒田, 以控制无效分蘖。

2.6.3 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 (7月上旬-8月上旬)

采用1~2 cm浅水灌溉, 若孕穗期遇17℃以下低温, 应施行深灌 (10~20 cm) 护胎。

2.6.4 灌浆至成熟期 (8月中旬-9月下旬)

此期稻田应保持土壤湿润, 间断灌溉, 干湿交替, 在收获前7~10 d断水。

2.7 病虫草害防治

2.7.1 农业防治

品种定期轮换, 保持品种抗性。采用合理耕作制度, 培育壮苗、适时插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灌溉, 消除病稻草及渠埂上杂草。

2.7.2 生物防治

通过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化学农药, 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 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 保护天敌;利用及释放天敌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

2.7.3 物理防治

采用黑光灯、震频式杀虫灯等机械物理装置诱杀、捕杀害虫。

2.7.4 主要病虫草害的药剂防治

(1) 稻瘟病。依据GB/T15790的规定, 当稻瘟病的中心病团出现时, 用体积分数为40%的富士一号乳油, 每667m2使用50~100 m L兑60~75 kg水进行喷雾;也可用质量分数为13%的灭稻瘟一号或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用量为每667m2用100 g兑水500倍液进行喷雾。 (2) 水稻二化螟和蝗虫。依据NY/T59水稻二化螟防治标准规定, 在6月中下旬-7月上旬二化螟产卵盛期和孵化期用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杀螟松等进行喷雾或喷浇。蝗虫要求在6月下旬在地边田埂喷符合无公害水稻生产要求的农药进行防治, 7月中旬以后视发生情况及时喷药防治。 (3) 本田杂草防治。秧苗返青后, 结合施肥, 每667m2用50 g神锄二号或禾大壮化学除草剂防治杂草;每667m2用质量分数为60%的丁草胺乳油100g+10%的草克星可湿性粉剂15 g拌20 kg细沙子或潮土撒施, 施药后保持水层4~5 cm (7 d) , 主要防治稗草、野慈菇、鸭舌草、泽泻。如果杂草防效差, 可每667m2用体积分数为48%的草达松乳剂100 g+体积分数为25%的敌稗乳油0.5 kg兑水20kg, 在6月中下旬排干稻田水后进行叶面喷雾, 2 d后灌水, 主要防治三棱草与稗草。

3 收获

3.1 收割

依据籽粒变黄程度确定收割期。当籽粒的90%以上变黄成熟, 穗轴有1/3变黄, 基部有很少一部分绿色籽粒存在时为最适收割期。

3.2 脱粒

当稻谷水分≤15%时, 可进行脱粒。

3.3 晾晒

生产现场标准化作业管理标准 篇2

变电站标准化作业管理标准

1.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靖远县供电公司变电站生产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管理部门及职责,指导书和现场作业卡编制、工作程序的管理及检查与考核等内容。

1.2 本标准适用于变电站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

1.3 本标准所称的标准化作业是指企业对电网送、变、配电设备运行、检修、技改和试验等现场生产作业的全过程为主要内容,按照企业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与要求,制订作业程序和工艺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1.4 本标准所称的全过程控制是指针对现场作业过程中每一项具体的操作,按照电力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要求,对电力生产现场的作业活动全过程进行细化、量化、标准化、程序化,保证作业过程处于“可控、在控”状态,不出现偏差和错误,以获得最佳秩序与效果。

1.5 本标准所称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是指对每一项作业按照全过程控制的要求,对作业计划、准备、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明确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措施、标准和人员责任,依据工作流程组合成的执行文件。对生产现场标准化作业起指导作用,并作为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平时学习和生产培训主要教材。

1.6 本标准所称的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是指对每项作业过程中的组织措施、作业步骤、主要工艺标准、危险点及控制、工作负责人和作业人员确认签字等为主要内容的现场作业卡(以下简称标准卡)。标准卡供作业人员和现场工作负责人使用,一项(类)作业一份标准卡。

2.管理部门及职责

2.1 变电站负责标准化作业归口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变电设备运行、检修和试验等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负责拟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 负责指导现场标准化作业的全过程管理。

2.2 生产技术部督部负责标准化作业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现场标准化执行情况的监督,与安监部共同审查标准卡。负责监督生产一线人员的培训质量。

2.3 变电站负责生产一线人员培训的组织实施,指导员工制定个人学习培训计划,并检查落实。

3.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现场作业卡的编制

3.1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由变电站牵头组织各专业班组的技术人员,依据公司颁发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导则(试行)》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结合安全生产管理特点和相关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统一编制,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的。编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具体要求如下:

3.3.1 针对每项具体工作,将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进行分解和细化到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中的各个作业阶段。

3.3.2 对生产现场作业的全过程控制,对作业人员的全过程管理。明确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措施,有针对性的现场监护。

3.3.4 围绕安全、质量两条主线,实现安全与质量的综合控制,优化作业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4 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由生产技术部牵头组织,依据我局编制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在作业前由各生产单位及供电所编制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编制标准卡的具体要求如下:

3.4.1 编制标准卡应将危险点及控制措施具体细化到作业过程的各个阶段,并明确劳动力组织和各级作业人员的职责。

3.4.2 体现标准化作业的针对性和唯一性。同类设备针对不同的安装位置和

检修重点的不同,要求制订不同的标准卡,确保现场作业标准卡的唯一性。

3.4.3 安全措施必须与现场实际相结合,保证安全措施正确、完整、可靠。

3.4.5 工器具放置与现场位置相结合,现场工器具应定置管理。

3.4.6 作业人员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保证作业人员技术素质和工作状态能够胜任工作。

3.4.7 标准卡应体现责任到人,编写、审核、批准和执行应签字齐全。

3.4.8 依据作业对象,按专业和作业内容分别编制一份现场作业标准卡。

3.5 标准卡必须履行审批手续,实行责任跟踪制度。

大修项目的标准卡由变电站牵头,生技部、安全监察部参加审查,主管生产副局长批准。

3.6 标准卡必须有作业人员和工作负责人签字。

4.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程序和管理

4.1 现场标准化作业应当按照公司下达的标准化作业流程执行。

4.2 生产作业现场应具备下列资料:

4.2.1 现场勘察报告

4.2.2 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

4.2.3 工作票

凡列入年、月度生产计划的检修、预试等作业应编制现场工序工艺标准卡。

4.3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应当按照以下先后顺序和要求实施:

4.3.1 根据生产计划和任务,工作负责人应进行现场勘察,并做好记录;

4.3.2 收集设备缺陷和往年设备修试报告等历史档案,整理出设备状态诊断报告,详细列出作业中的安全措施和工作危险点。

4.3.3 拟定各级作业人员职责,劳动力组织分配分工情况,工器具、仪器仪表、物资材料和备品备件明细表,现场作业定置图,工器具使用记录表等。

4.3.4 编制现场作业流程图、制订作业进度计划表,编制标准卡并报相关部门审查和批准。

4.3.5 工作负责人和作业人员应认真清理核实工器具、仪器仪表、备品备件数量和车辆落实情况。

4.3.6 作业人员到达作业现场后,工作负责人应针对现场情况,认真讲解标准卡载明的作业项目、作业工序、作业方法、质量标准、危险点分析、安全措施、作业人员签字等主要内容。

现场作业人员应对照标准卡逐项作业并确认和签字,不得漏项和越项作业。

4.4 各专业班组自检工作完毕后,应申请验收。验收合格后,履行工作票终结手续,作好记录。

4.5 设备投运后,工作负责人应在七日内将使用过的标准卡,报主管部门审核评价后保存并归档。

5.检查与考核

标准化生产管理 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推行

一、概念

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是为工程建设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正如某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指南中所说的,就是要明确符合实际、符合规范的标准要求,并真正推动落实,真正做到“标准符合习惯、习惯成为标准、结果达到标准”,同步抓好质量、安全、工期和廉政建设。

二、市场竞争的必然

推行标准化可以充分挖掘管理者的潜力,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唯一的途径就是运用标准化管理模式去高效、合理、科学地工作,从而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赢得市场信誉,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质量方面,随着实验设备和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工程建造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钢筋的加工设备、混凝土拌合设备都趋于数字化,那些陈旧的工艺和技术已经不适应目前质量标准的要求。

三、标准化推行的基础条件不足

(1)观念陈旧。标准化工作中的传统观念,难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标准化在推行初期,不少人不乐意接受,态度很冷漠,但是,不少高速公路建设为了搞“面子工程”、“靓点工程”、“形象工程”,为了政绩、考评而“积极作秀”,每次检查都提前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通知施工单位,做好迎检准备,临近检查前几天,没有“靓点”也要打造“靓点”,仓促搞上几个“模特”,检查的时候前呼后拥,简单走一遭,大家都异口同声称“好,好,好”,“不错,不错,不错”,避重就轻的下发几条调整改反馈文件。(2)认识上存在误区。标准化编者的初衷是想把事情做好,执行时却处处搬用制度,过于教条,认为标准化就是“投入”,结果是劳民伤财,收效甚微,其实这些“投入”本来就应该有的,就像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回顾一下我们国家的标准化发展史,它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新名词了,之所以没有大的步伐和起色,还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3)业主姿态。项目目标是由业主、监理、施工单位,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措施联动管理来实现的,尤其在质量控制方面,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和劳务队伍的素质虽然占主导作用,监督方面,根据我们的国情,在关键问题上,监理单位要看业主的“脸色”行事,因此,标准化的推行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的姿态。

四、解决途径

(1)标准制订的全面性、广泛性。一是结合现行招标文件、定额进一步完善《指南》。途径一,由定额站在交通部现行定额的基础上,编制并发布地方标准化建设的补充定额,其中,在清单第100章中调整施工环保费、临时道路(含桥涵)费、临时工程费、临时供电设施费、承包人驻地建设费,在清单200~400章中调整编制机械台班补充费用定额。途径二,由定额站在交通部通用招标文件的基础上,编制并发布地方补充招标文件,单列标准化建设专项费用,根据承包人上报的标准化建设专项实施方案,计取费用。二是补充工期变更索赔标准化程序相关条款。工期索赔,根据双方已经认可的网络图中的关键线路进行计算,通过网络分析,从双方认定的开工日期,至发包人提供施工条件之日起,由承包人提供举证资料,如果工期交叉延误,或者重叠延误,双方都有责任,且较难区分过程责任大小的,那么由双方均等分担,如果承包方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工期延误责任主要在发包方,业主承担责任较大,双方协商解决,依据相关会议纪要、施工日志、进度计划、月报等,进行统计,人、工、料、机费用计算。(2)标准化推行的基础条件。一是加强宣贯、引导。标准化建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需要有一个被认知的过程,往往跟人们潜意识中熟悉的事物不一致,通过引导、扶持,让施工企业尝到甜头。二是加强学习,领会《指南》编制意图。标准化推广的真正目的在于,从全面满足需要出发,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宏观把控,具体落实,并非把数量、数字强调很死,同时,要做好建设场地的调查工作,才能灵活的去操作,和作战一样,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打什么仗,要结合实际地形、采用相应的战术,不能千篇一律,一个套路,总之,无论采用何种战术,能打胜仗就是好战术。

参 考 文 献

[1]吴学宗.论山区公路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电力生产管理信息标准化研究与探索 篇4

随着企业标准化管理技术的不断成熟, 电力的各类规程、规范不断丰富, 完全有可能实现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的标准化, 以搭建更加健壮的电力生产管理系统。

生产管理信息, 涵盖了制度与规程信息、设备管理信息、运行管理信息、检修管理信息等生产管理全过程信息。这些信息的标准化, 对于构建电力生产管理系统, 实现电力生产管理的精细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生产管理信息标准化的意义

电力生产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是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 是信息系统开发成功和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之一, 因此, 加强信息标准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标准化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电力生产管理信息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 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全程指导数字电力工程的开展和实施;可以保证电力各业务应用系统在各层面和各环境下能够进行正确的数据交换, 实现数据共享和对接。

标准化有利于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和加强标准化工作, 建全和完善信息系统、数据与信息以及应用软件的标准和规范, 以提高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可重复性,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加快整个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标准化有利于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的共建共享。遵循国际信息标准, 并以其为基础制定信息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标准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应用系统开发质量。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 必须要遵守统一的软件工程设计规范, 实现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 以提高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可靠性、易维护性。

2 生产管理信息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见图1) 。

对于电力生产管理信息, 按照企业标准化体系思路来划分, 可分为规程规范信息, 设备台帐信息, 设备运行信息, 设备检修信息, 计划统计信息等。这些信息, 为标准化信息的主要内容, 每一部分的信息, 都应涵盖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工作标准, 它们是信息标准化的组成部分。

3 生产管理信息标准化实现方法

标准化方法原理中, “统一”、“简化”、“选优”、“协调”是标准化的基本原理。统一是是标准化的目标, 协调是标准化的基础, 简化、选优是统一和协调的原则和依据。

电力生产信息, 同样采用的标准化方法原理来进行标准化。

电力生产信息, 涉及到输、变、配等各专业, 有规程规范信息、设备信息、运行信息、检修系统、计划统计信息等。这些信息五花八门, 必须统一划分信息, 进行分类和归整, 以免出现重复与冗余, 保证所有信息在各专业实际应用中的一致性。

生产管理信息, 来源比较多。如设备台帐信息, 有些是来自设备说明书, 有些是来自铭牌参数, 有些来自在线监测数据, 有些是来自试验数据。这些信息, 需根据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来进行简化和标准化, 最终形成设备台帐参数标准。

电力生产信息, 在管理历程中, 形成了多套代码。如可靠性中的组织机构代码与电力安全规程配套安监管理系统中组织机构代码不一致, 还有设备分类代码、资产目录清单、电压等级、组织机构等, 都有多套标志。必须根据选优的原则, 对电力生产信息进行标准化, 达到代码使用的最优化。

标准化的协调原则, 则体现在同一标准系统间标准的协调。如设备信息标准和运行信息标准, 这两标准化, 同属于一个生产信息的标准, 它们之间紧密相连, 设备信息标准必须为运行信息标准服务, 运行信息标准, 反过来也促进设备信息的更新。

标准化的协调原则, 也体现在不同标准系统间的标准协调。如可靠性信息标准与生产管理信息标准间的协调。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标准化活动涉及的系统也日益复杂和庞大。标准化方案的最优化问题更加突出、更为重要了。适应于这种客观上的需要提出优化原理既按照特定的目标, 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 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 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标准化的这些原理都不是孤立存在、孤立地起作用的, 他们相互之间不仅有着密切联系, 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 他们结成一个整体, 综合反映了标准化活动的规律性。

4 生产管理信息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生产管理信息标准化是企业标准化体系的一部分。这些标准化信息包括规程规范信息, 设备台账信息, 设备运行信息, 设备检修信息, 计划统计信息等。

对设备台账信息标准化, 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设备管理是整个生产管理的基础, 运行管理、检修管理、计划管理等均以设备管理为核心。设备信息标准化包括设备类型标准化、设备型号标准化、设备参数标准化、设备履历标准化、设备图档标准化、投退运标准化等。

电力设备分类及代码标准, 现有标准有:《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系统设备代码 (试行) 》《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系统设备参数规范 (试行) 》《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系统数据编码规范 (试行) 》, 《国家电网财[2 0 0 9]4 3 1号固定资产目录》, 国家电力行业标准D L/T700.2-1999《电力物资编码》, 国家电网公司成熟套装软件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案 (试行) 等。

根据生产管理信息标准化的需要, 优选2008年下发的《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系统设备代码 (试行) 》《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系统设备参数规范 (试行) 》《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系统数据编码规范 (试行) 》, 结合经验和实际, 基于国家电网财431号固定资产目录, 来进行生产设备信息的标准化工作。

(1) 设备类型标准化, 以标准化的思想对设备进行分类。设备类型是设备管理的基础, 只有把设备类型分析清楚并以清晰的层次结构展现出来, 才能有效的管理设备台账。明确确定了设备分类层次, (见图1、2、3) 。

(2) 设备型号标准化。就是型号库管理的标准化, 将设备型号按设备类型分类组织, 即某种设备类型包含哪些设备型号。设备型号必须统一管理, 并编制型号维护规范。标准化的过程, 即收集不同设备类型所包含的型号, 依据规范维护到型号库。

(3) 设备参数标准化, 是指以标准化思想管理设备参数。设备参数, 按简化的原则, 分为设备基本参数和技术参数。其中技术参数可以分为铭牌参数、试验参数、特征状态量 (状态检修用) 等。

这包括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参数命名要规范、参数单位要统一 (如长度单位是用‘米’还是用‘m’表示等) ;二是设备类型标准参数, 以设备类型组织参数, 即某种设备类型下包含的所有必要的参数 (不考虑与具体的型号是否相关) 均组织到该设备类型下;三是型号标准参数, 由于同一设备类型的不同型号设备可能具有不同的参数, 所以这里将设备参数做了更细化的管理, 在型号下配置标准参数, 它是设备类型标准参数的子集 (见图4) 。

(4) 设备履历、图档标准化。制定标准化的设备履历信息表及设备图档管理规范, 规范化设备履历所应包括信息, 以计算机信息化的手段实现设备履历信息管理及图档管理。

5 生产管理信息标准化的优势

信息标准化后, 为生产管理系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电力生产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实现生产管理信息标准化带来的优势:

减少大量重复劳动, 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标准化实现的生产管理系统, 融入了标准化管理思想, 许多内容均是以标准化知识库或形成专家库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 无需每次都做大量的基础性维护工作。如标准化实现的型号标准参数库, 台帐录入人员录入设备台帐时只需录入基本信息, 选择设备型号后, 其他许多参数均自动取自型号标准参数库, 甚至给出默认参数值, 只需简单修改即可, 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参数也很标准。

有利于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标准化方式实现的生产管理系统, 体现着标准化管理思想, 是企业标准化的重要部分和企业标准化实现的载体。

搞好标准化生产管理工作, 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标准化生产管理工作加快了支撑企业低成本战略和品牌战略的实施, 推动了公司迈上跨越式发展的新平台, 是不断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坚实基础。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篇5

1.《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基础知识

(1)《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 —2010)适用范围

《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适用于工矿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及对标准化工作的咨询、服务和评审;其他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可参照执行。有关行业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应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已经制定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的,优先适用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

(2)《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的主要内容

《基本规范》共分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核心要求等五章。在核心要求这一章,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机构、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制度、人员教育培训、设备设施运行管理、作业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等方面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

(3)《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的特点

《基本规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策划(P.Plan)、实施(D.Do)、检查(C.Check)、改进(A.Act)动态循环的PDCA现代安全管理模式。通过企业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这一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二是对各行业、各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基本规范》总结归纳了煤矿、危险化学品、金属非金属矿山、烟花爆竹、冶金、机械等已经颁布的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中的共性内容,提出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共性基本要求,既适应各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又避免了自成体系的局面。

三是体现了企业主体责任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思想。《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行自主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并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评审定级进行监督。

2.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定义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这一定义涵盖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衡量尺度,也是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而《标准化法》中的“标准化”,主要是通过制定、实施国家、行业等标准,来规范各种生产行为,以获得最佳生产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二者有所不同。

3.安全生产投入的管理要求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

4.安全教育培训的组织、开展

企业应确定安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规定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的,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企业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企业应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告知。

5.隐患排查的范围与方法

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

6.隐患治理的措施

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7.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的内容

辨识与评估:企业应依据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

登记建档与备案:企业应当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并按规定备案。

监控与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8.相关方管理要求

企业应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对其资格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

企业应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企业应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

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企业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

9.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管理要求

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明确主管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跟踪、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提供给企业内负责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汇总。

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从业人员。企业应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将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10.安全目标管理工作的内容

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

11.生产设备设施

企业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企业应按规定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规范管理。

生产设备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隐患控制。

企业应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运行。

企业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安全设备设施,建立台账,定期检维修。对安全设备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

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检维修方案应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检维修过程中应执行隐患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

安全设备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确因检维修拆除的,应采取临时安全措施,检维修完毕后立即复原。

12.警示标志

企业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2894及企业内部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企业应在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

13.职业健康管理

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

企业应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

企业应对现场急救用品、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检维修,定期检测其性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企业应采用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按照GBZ158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

14.应急救援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企业应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组织训练;无需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企业应按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应急预案应定期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企业应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15.事故管理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明确其职责与权限,进行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的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事故调查组应根据有关证据、资料,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编制事故调查报告。

16.绩效评定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绩效评定工作全面负责。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

企业发生死亡事故后应重新进行评定。

17.《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的定位

《标准化法》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按此原则,《基本规范》是“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理应是强制性标准。但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标准体系结构看,既有《基本规范》,又制定颁布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AQ 3013-2008)、《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AQ 2007-2006)等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强制性标准。对同一个企业,同样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不可能既要采用“强制性”的《基本规范》,又要优先采用“强制性”的行业规范;按国家的标准制定原则要求,基本性、基础性标准一般都是推荐性的,因此,《基本规范》是推荐标准,而不是强制标准。

相关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与《基本规范》的总体要求、管理模式等是基本相同的,他们从不同行业角度提出了本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特定要求,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已有相应要求的,企业应优先采用该行业规范;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没有相应要求的,企业应采用《基本规范》的相应要求。对没有制定标准化规范的相关行业,《基本规范》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标准。

标准化生产管理 篇6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

近年来,我国各行业不断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危险化学品事故依然频发,尤其是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因此,促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1.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生产逐渐向着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操作者应当遵守的规范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在过程控制方面有着较高的标准。而标准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1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

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体现的是尊重人和理解人的根本思想,将人的尊严和生命权利放在首位,并且将其作为企业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的平等的生存权利是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最为直接的体现。在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作业环境、培训教育等方面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体现人的价值,避免人在劳动过程中受到其他的伤害,这种安全环境也可以说是生产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权利。

1.2安全管理标准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生产过程是一个人、机、环境相互协调而完成的一个复杂工程,在该丁程中包含了多个不同方面的子系统,影响该项目有序进行的因素,除了人、机械设备等基本要素,也与周同的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高标准、严组织的原则对各项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组织,保证其安全、持续、顺利的完成。

1.3开展安全标准化是促进安全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有效措施

企业制定安全标准,必须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国标、行标为准,对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作岗位的操作要求进行规范,把国家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头,提高全体员工执法的自觉性。

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环节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过程需要在规定时间实现达标,首先需要制定标准、然后进行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所以针对安全标准要按照戴明的“PDCA”模式循环做好制定、推行、检查和改进四项工作,这四项工作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的重要性环节,一定要把握科学的闭环管理不能出现丝毫纰漏。

2.1安全标准的制定过程要围绕“准”安全标准

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安全生产的标尺,所以其一定要具有“准”的刻度,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安全标准在制定的时候,应该满足的基础就是要达到合法、合理、操作性高的目标。安全标准应当以合法性作为前提。安全标准在没有制定之前,必须要展开细致的调查分析,分析其制定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起来的可行性。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去对相关的法规以及同行业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了解是否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和标准。如果存在了相似的制度和标准,一定要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假如暂时不存在的话,需尽量参照类似的上级法规进行制定,这样可以使安全生产标准具有的合法性大大提高安全标准一定要有极高的合理性。制定的标准并非是越高越好,制定了不符实际的过高标准,会造成浪费,标准过低,又不会达到想要的目标。依据实际情况和相关的指标,标准的制定一定要让大家“跳一跳便能吃到果子”。每个单位有着不同的实际条件,不可以照搬其他单位的已有经验,“一刀切”的做法相当不可取。一定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人手,认真对所有细节进行分析,要做到既不要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企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使安全生产标准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安全标准还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安全标准主要是用来指导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和管理。所以在制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单位的实际情况,将生产流程尽可能地细化,做到有序操作。安全标准包括的内容也要进行量化,决不能含糊,必须要尽可能地具体,使内容更加全面和完善,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

2.2安全标准实施起来要达到一定的“深”度

企业安全生产涉及到企业中的一些各个业务领域和所有部门,并且具体到了所有的工作岗位,渗透到了每一道工作流程。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进程中,一定要将重点放在基础管理、安全技术和现场过程中进行,优化组织架构、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改善业务流程,提高设备的本质安全等,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做得更细更透,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使企业稳步向前发展。首先要加大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的力度。通常情况下,企业员工普遍存在安全意识低下的问题,标准化观念更是十分薄弱,加上工厂中一直以来的生产方式使得工作人员习惯于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后,许多工作人员会出现一时间难以适应的情况。所以,实施安全标准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展开形式各异的教育活动,努力促进员工加速转变观念,培养员工遵循标准的自觉性,使员工吸收新的管理知识,掌握自身岗位的安全操作程序。企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必须要与具体的生产目标相结合,与管理人员和领导人员的绩效考核互相挂钩,与所有相关机构的工资福利相结合。考核的标准要以实效作为基础,重点要关注管理进行的过程。建立健全督察机制,经常进行明察暗访,保证工作真实有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

2.3安全标准完善起来要有一定的“广”度

企业无论是发展,还是生产条件通常都会不断变化,如果安全生产标准始终保持不变的话,就会给生产发展和日常管理带来很大的阻碍。标准的制定基础就是实践,同时又反过来对实践进行指导。想要使安全标准始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定要保持对安全标准进行调整,经常对安全标准进行完善。企业当中的任何一个工艺流程、生产环节,所有的岗位和部门都是互相联系的,牵扯到许多内因和外因,在对安全标准制定之初,常常无法确定这些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实践便可以得出真知,需要处理的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所以,要不断对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间,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不断进行分析和思考,要吸收众人的意见,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各方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趋势,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

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促进其持续不断的开展,以此实现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标准化生产管理 篇7

一、前言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包括部分企业领导干部对企业生产管理及档案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生产管理就是把企业生产、产品质量抓好,把现场环境卫生搞好就行了。至于档案工作更是可有可无,认为档案管理员只是一个企业资料仓库的保管员,档案管理工作也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只要“守好摊”,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借阅查档就行了。然而,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管理质量上不去,直接导致不少珍贵档案资料缺失,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经验无法留存,企业成本增加,负担加重,整个企业管理也呈现出一片混乱,令企业高层领导大伤脑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的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日益标准化的需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也变得越来越迫切。科学认识档案管理与标准化体系生产管理的本质内涵,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能否全面推行标准化体系的生产管理,科学、规范化地实行企业档案管理至关重要。

二、标准化体系生产管理与企业档案管理的内涵

1、标准化体系生产管理

标准化体系规定了质量方针、目标、职责和程序,并通过建立相关体系进行过程管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目前,IS09000标准已经被100多个国家转化成本国标准。它是企业自愿采用、自我约束性的标准。标准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过去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标准化成为我国企业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反映在管理业务、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过程、报表文件、数据资料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生产现场:生产无序,管理混乱,“跑、冒、滴、漏”以及“脏、乱、差”等现象比比皆是。随着国际标准化体系管理逐步融入全球领域,这种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要求的是科学化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要完全按照各种规章制度、作业标准、条例等执行,一切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按作业标准操作,按程序管理。打破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低耗、优质、高效地进行生产一直是企业管理者追求的最高目标。

2、企业档案管理

企业档案是指企业在各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全部档案的总和(包括计划统计、经营销售、生产技术、物资供应、财务管理、劳动工资、安全卫生和党、政、工、团工作等各方面的资料)。试想一个没有档案的企业如何积累自己企业的历史、完善和总结企业的成功经验,一定是个难题。大量事实证明,档案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成长历程;能防患企业商业秘密外泄;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凭证和依据;是决策制订的参谋和帮手;是企业文化的活标本;是企业对外宣传的资料库;是员工成长的珍贵史料;是有力的法律武器。

三、标准化体系生产管理与企业档案管理之间的关系

标准化体系的生产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前提条件,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是实行企业标准化体系生产管理的基础。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体系越标准、越规范,它形成的各项记录资料就越真实有效;而它作为企业档案内容的信息来源也就更完善更有说明力,档案管理工作做起来也更科学更合理。反之,档案管理工作又是企业实行标准化体系生产管理的重要保证;档案资料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历史积累和真实记忆,科学、合理、规范的档案管理能快速、准确、及时地为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提供有力的凭据和参考价值,必要时还能起到指导作用。因此,标准化体系生产管理与规范化企业档案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离开标准化体系的生产管理,所谓的规范化档案管理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离开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档案管理,企业的标准化生产管理就无据可依,无凭可证。

四、标准化生产管理及规范化档案管理的初步实践

1、生产记录表格的规范

针对企业当前生产管理现场各类记录表格杂乱无章的现象,企业应推行标准化质量、环境体系,并应真正落到实处,不能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为了将所有表格达到格式统一,应严格参照标准化体系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的具体要求,以方便于生产管理为原则。通过使用标准化格式的表格,规范生产管理现场。当然,生产管理的标准化不仅是记录表格的规范,还包括产品生产、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检验、质量监督等全过程制定并严格贯彻一系列相关标准,才能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可见,全面推行规范的标准化体系的生产管理刻不容缓。

2、“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高效益”四高档案室的建立

建厂初期,我厂一直处于边生产边基建状态,建设工期长达10余年,一度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资料不完整,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实践中的教训和随着《档案法》的实施,使全厂各级人员对档案工作及档案资源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1987年,我们将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了《厂长任期目标》和企业升级达标规划之中,建立档案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健全管理制度,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档案工作正常开展。一是领导重视。厂领导一直重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工作,始终把档案管理纳入企业发展整体目标,把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工作落实到创一流规划中,亲自过问并切实帮助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多次安排档案人员到兄弟单位收资、学习、调研。二是充实档案管理队伍,完善档案管理体系。在我厂多次体制改革中,我厂在管理机构和人员大幅度精简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档案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原则,不但强化了档案工作的领导,而且调整充实了档案人员,同时还健全了全厂档案管理网络,明确了各单位档案工作分管领导和兼职档案员,使档案工作进一步加强。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档案管理硬件建设。我厂每年列有档案资料专项费用,用于档案资料的收集和补充。1990年以来,又先后投资统一了档案装具,配备了微机、除湿机、吸尘器、灭虫杀菌机等专用设备。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自身建设的需要。1992年开始,我公司就着手实施采用以光盘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我公司已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单轨运行,制定了建设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信息管理、全文级图像管理和视频音像管理融为一体的档案管理网络的规划,并逐步加以实施。我公司已经建成了包括打字、文书、档案为一体的办公网络,开发应用了包括文书档案、科技图书、生产实时信息档案等全方位的综合档案信息查询功能,使授权用户可以上网查询所需信息,全公司各类文件的管理形成了完整的微机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1983年以来的文书档案已全部著录进微机网络,自建厂以来的科技档案也已著录进计算机,档案立卷、统计、检索、打印均实行了微机管理,科技图书资料实现了微机管理和目录检索。现在,我公司综合档案科每位档案人员配备IBM液晶显示屏幕微机一台,激光打印机6台,光盘存储器1台,文件扫描仪1台。档案微机管理已与公司MIS系统联网,厂领导以及有关职能部室均可按照管理权限,在各自的工作站或档案信息站查询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料。

档案信息管理自动化,是多媒体计算机、光电扫描仪、光盘机通讯网络等高新技术,将载体有纸张、胶片和磁性记录介质的档案转换成电子信息,建立起一个能对档案文献和档案目录中图、文、声各种形态的一、二次信息存贮、处理、检输出复制,融档案保护与信息处理于一体并能实现信息近、远程传递。在一定意义上讲,档案管理技术与设备自动化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基础标志,计算机技术是实现档案自动化管理的主要基础。利用计算机及光盘技术对档案进行存贮、处理、检索、输出,目前已由探索变成了现实。在江苏省电力系统中已经在连云港供电局、无锡供电局、扬州供电局、苏州供电局等单位完成了工程图档系统的实施,并获得了用户的好评。并且,它与电力系统基于LOTUS NOTES的档案管理系统有无缝的连接。

我公司新近投资购置了清华紫光图档管理系统,清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综合档案管理系统,是一套处于领先地位的优秀的档案管理软件,它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实现计算机对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更主要的是它能与电力系统现行的基于LOTUS NOTES的档案管理系统有无缝的连接,避免了档案人员对现在管理系统中已有数据的再次输入。该系统以光电扫描为主要输入手段,将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通过光电扫描仪转换成电子图象,经过净化处理压缩后存入光盘,充分利用我公司现在使用的“OA”办公自动化LOTUS NOTES档案管理子系统数据库中已输入的数据,与此电子图像自动对应,网络用户在WINDOWS环境下,应用浏览器方便灵活的实现档案的全息查询和检索。我公司在公司内部网页上挂接了清华紫光电子档案检索系统,公司员工只要输入自己的姓名和密码就可方便的利用电子档案检索系统进行档案的全息查询和检索。

2014年1月24日,我公司图形信息系统已在公司内部网页上线运行,包括设备图纸、技术手册、参数报表、设备维保等信息,并集成了其他生产和设备管理系统数据,方便了设备资料查阅和管理,提高生产技术基础管理水平。综合档案室2台1000MW发电机组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已全部扫描成电子文件并挂接到图形信息系统里,公司员工可方便地登录图形信息系统查阅综合档案室2台1000MW发电机组档案的电子文件。

笔者认为,电子档案最好是采用纸质档案扫描件,因为纸质档案扫描件才能保证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内容完全一致,这样档案用户可以放心地不用到档案室查阅档案原件,只要通过局域网络查阅档案室的电子档案就可以,这样既可以方便档案用户,又可以有效保护档案室的档案原件。

我公司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从四个方面着手强化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力量。我公司明确总工程师具体分管档案工作,综合档案室共有专职档案人员5人,各单位配备兼职档案员。二是重视提高群体档案意识。档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一支过硬的档案管理队伍,而且需要全公司广大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都具有强烈的档案意识。我们确立了“普及档案知识,增强全员意识,健全考核机制,发挥档案作用”的档案管理工作思路,把学习宣传《档案法》作为“三五”普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对全公司职工进行《档案法》的学习和培训,使广大职工普遍增强了档案管理的法制观念。《档案法》修改后,又把新《档案法》发到公司领导和中层干部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手中,适时开展了《档案法》宣传周活动,并利用广播、厂报、闭路电视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在此基础上,组织了全公司档案知识竞赛。我公司还将档案管理进行指标分解,纳入经济责任制,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有效增强了各级领导档案管理的责任感。同时,我们从档案利用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明确了“档案兴企”的工作思路,使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档案工作,提高了群体档案意识。三是加强档案管理的硬件建设。我公司先后拨专款用于档案库房的装修和档案设施、设备的完善与配套。目前,综合档案室装修面积达450平方米,配有档案密集架柜及中央空调,性能优良的计算机、扫描仪及档案专用软件、自动消防报警系统等,为档案的保管、保密及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四是重视档案骨于队伍建设。要严把档案人员的选配关和人员培训关,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工作。近年来,我们着眼于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狠抓制度建设。首先,我们将档案管理进行指标分解,纳入我厂各级人员和岗位经济责任制,按月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有效增强了各级领导档案管理的责任感。其次,我们根据企业档案管理的专业特性,制定了企业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明确了在档案管理的各个节点上,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档案员的工作职责。对各项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厂本部均专门行文发布,使其具有了权威的约束效力,从而实现了档案资料的超前管理、有序控制,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我公司已建立的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从资料的收集、登记、保管、借阅、利用等各个环节都做到了有章可循,职责明确。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归档资料的及时、完整。我公司档案的归档率、准确率、查全率、查准率均为100%,资料完整率达99%。

我公司积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主动为企业、为生产、为一线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国华徐州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电公司)为了贯彻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政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华电力发展规划,决定关停拆除徐州电厂1—6号老机组,并利用1—4号机组场地建设2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目前,关停1—6号机组的申请已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机组拆除出售工作也已于2008年3月开始。在1—6号机组拆除与出售过程中,档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徐电公司“上大压小”项目筹建处拆迁部门在机组拆除前和参与机组拆除出售工作的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王军、闻陈军、吴永利、张开东、张鑫、李光忠等同志一同到公司档案室查阅了1—6号机组基建期的竣工档案和主机的设备档案,并以档案为重要依据,编制机组拆除方案,使机组拆除工作顺利进行。在1—6号机组设备拆除后的出售工作中,作为购买方的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把档案视作机组出售的一个基础条件。当他们在徐电公司档案室看到保存完整、齐全、系统的档案,表示满意。正是由于1—6号机组设备档案保存的完整齐全,并可以与1—6号机组整体发电设备出售同时移交,能为购买企业今后设备的安装、运行和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愿意出2亿元买下1—6号机组设备。由此可见,完整齐全并管理良好的档案,在徐电公司1—6号机组拆除与出售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否则,1—6号机组设备只能作为废铁或报废设备处理。档案价值的发挥,使机组设备变废为宝,为企业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如国华徐州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电公司)为了贯彻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政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华电力发展规划,决定关停拆除徐州电厂1—6号老机组,并利用1—4号机组场地建设2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2×1000MW机组(上大压小)建设工程2台机组已于2012年12月4日高水平通过达标投产和工程质量评价工作。为争创国家级优质工程金奖,我公司邀请中电建协专家组对我公司百万机组进行两次创优咨询检查,专家们分为锅炉、土建、电热、汽机、综合指标、档案六个专业组分别进行检查。按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评选办法(2013版)最新标准,对现场实际和档案资料进行抽查和现场检查,相关参建单位给予密切配合。2013年7月27-28日,中国施工协会专家组来我公司进行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现场复查。国优现场复查按“两会三查”方式对工程实体、重要部位、关键工序、主要试验、检验项目文件及工程档案进行核查。通过检查,专家们高度肯定了我公司2×1000MW机组(上大压小)建设工程创优工作取得的优异成绩。一致认为我公司2×1000MW机组(上大压小)建设工程符合国家优质工程审定办法2013年版及现场复查重点部位的要求,通过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现场复查。在两次创优咨询检查及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现场复查中,我公司筹建处、生技部等各部门及江苏省电力建设三公司、天津电力建设公司等参建单位在档案室借阅了大量基建期的竣工档案和主机的设备档案,档案在为我公司顺利通过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现场复查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我公司累计利用档案材料7000多卷次,创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而且还以翔实的资料性和权威的原始凭证性,解决了多起经济纠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企业档案室充分发挥出了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企业档案对企业生产、科技的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是企业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全面推行标准化体系生产管理,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生产管理和档案管理既是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因此,应全面推行标准化体系的生产管理,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要想最终达成这一目标,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公司高层领导者应重视企业标准化体系的生产管理和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便形成一股后进之力,推动标准化生产管理和规范化档案管理的进程。

2、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它既是长期工作,也是日常工作。企业标准化体系执行人员要将标准化体系生产管理的概念具体化、书面化、格式化,让每个员工触手可及、触目可望,并对企业标准体系的实施进行认真的策划,对实施的结果进行检验、分析和改进,推动企业标准化体系的持续改进,真正做到生产现场的标准化管理。

3、企业的档案资料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档案管理又是企业整体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注重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更新观念,力求创新,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魄力。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与各部门应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的检查指导,以此带动整个企业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真正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档案管理人员自身要坚持与时俱进,除认真按国家《档案法》及已制订的有关档案管理的

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程序化操作外,还必须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适时实现计算机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将档案管理融采集、处理、存储和传播为一体,促进公司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以便提高档案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全面、高效、优质的服务。

4、管理层适时监督、各部门负责人积极配合,做好标准化体系生产管理及规范化企业档案管理的反馈工作。

将标准化体系的生产管理和科学、规范化的档案管理落到实处,才能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我们的企业也才会经久不衰,百年传承。

六、我公司企业档案开发利用

企业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企业要壮大竞争实力,振兴发展,就要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从企业档案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我公司积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主动为企业、为生产、为一线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开发利用档案,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我公司从1994年开始探讨对4台125MW和4台200MW机组全面改造方案,我公司综合档案科提供了汽轮机、发电机、锅炉及其辅助设备总图等大量有参考价值的科技档案,利用科技档案卷次共800余卷,从1997年至2001年,先后对8台机组进行了现代化技术改造,改造后的机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同类型机组的先进水平。通过技术改造,不仅延长了机组的寿命,使老机组焕发了青春,而且大大提高了机组安全可靠性、可控性、可调性和自动化水平,增强了企业实力,对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迎接新世纪挑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改造中,以汽机通流部分改造为重点,对发电机部分、锅炉部分以及相应辅机进行了全方位配套改造,热控部分改DCS、调速系统改DEH纯电调,使机组综合技术装备和安全健康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并取得明显的综合经济效益。

2、发挥档案的依据凭证作用,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论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标准化管理 篇8

安全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和预防事故发生, 并从根源上消除人的非安全性行为, 是构成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大要素。现阶段, 企业往往通过书面记录进行内部安全培训, 在统计员工学习率、安全技能状况、参与度以及出勤率时极为不便, 无法量化安全培训相关数据导致无法正确判断其有效性、真实性及针对性。在企业不断深入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 原有的安全培训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其安全发展需求, 因而安全培训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安全培训标准化管理模式

安全培训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目的是使全员安全素养和技术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其核心在于全员安全培训档案、安全分析机制、安全培训计划及其制度的搭建。

2.1 做好安全培训计划

企业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现状、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发布的安全学习标准以及相关法律准则是拟定企业年度安全培训计划的判定依据。企业年度安全培训需求汇总表的绘制需历经以下程序:相关主管部门对企业层级的安全培训需求进行描述, 再由相关部门就该部门的需求进行阐述, 再由上往下由各岗位、班组提出相关培训需求, 并进行最终统计。再以此为依据, 对安全培训计划进行具体安排, 明确内外部培训的具体要求、安排、职责以及时间, 同时, 将部门级安全培训内容、时间及要求传达至相关部门。并最终上呈领导主观审阅批准, 而后开展相关工作安排。

2.2 建立全员安全培训档案

判定企业职工安全素养、分析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均离不开安全培训档案, 因为档案中记载了企业员工安全培训的参与情况。承载了员工信息的安全培训档案, 是分析企业安全培训的重要数据, 其内容主要有:年度安全培训参与情况、三级安全培训情况、员工参加工作时间、转岗安全培训情况、特种作业证登记情况以及现从事岗位等。

2.3 建立健全安全培训制度

对安全学习秩序进行维护, 同时确保所有要求都能得到落实, 这就称为制度, 构建同时完善安全培训机制, 要展现出激励与流程性、正规与指导性、制约以及鞭策性, 最好从下面几点着手:

(1) 学习纪律:良好的学习效果紧密关联于优良的学习环境, 打造优良的学习环境约束纪律是核心方式。在安全培训期间, 要严格打击讲师在台上讲, 员工在下面做各种小动作或者开小差等现象, 用纪律让员工产生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

(2) 效果验证;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的最佳方式就是效果验证。效果验证多很多不一样的方式, 采取提问、抽查学习笔记以及考试等方式展开, 在员工个人安全培训档案中录入学习效果检验信息。

(3) 补课:加强员工安全素质, 掌握更多和安全有关的技术能力就是安全学习的目的。员工学习能力各不一样, 而补课的主要对象就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员工。除此之外, 经常外出工作、请病假而没有参与集中学习的员工同样也是补课的对象。条件比较好的最好让内训师以及授课人进行补课, 也可以让学习力和表述水平都很高的员工进行补课, 这2个条件都无法实现的就由需要补课的员工向一样岗位员工的笔记进行学习。

(4) 内训师;作为内部安全培训的核心力量, 内训师是开展安全培训工作的主体。完成了打造安全内训师团队的工作, 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确保内训师发展道路的顺畅, 将安全内训师划分成多个级别, 企业经常评估内训师的级别, 内训师级别不一样, 其所享有的课时补贴也存在很大差异。另外还必须构建内训师授课效果评价制度, 构建内训师退出制度, 无法和内训师工作相适应的员工要尽快离职, 这样才能确保内训师团队的灵活性以及高素养。

(5) 正向激励:学习看起来非常无聊, 调动员工对安全技能进行学习的主动性, 一般从加强员工学习安全技能的兴趣着手。首先是提高职业资格, 支持员工按照安全工作的具体需求参与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 另外还要给予物质奖励给那些获得证书的员工, 一方面可以让员工的学习能力得到承认, 另一方面还能让员工在学习期间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 从而加强自身的安全技能。其次是参与岗位技能培训, 同时为其支持一部分的学习费用, 以此加强员工的安全素养, 实现岗位安全工作需求。再次是进行安全创新。提倡员工体现自身优势, 在安全项目攻关、科学化提议、安全管理与科技改革等方面体现其核心作用, 从而为企业安全发展产生创新动力。最后是参与安全竞赛活动。支持员工参与各类安全文体活动、知识比赛等,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6) 考核:定期考核所有员工的安全学习情况, 尽量做到奖惩分明, 以此推动员工学习水平的提高。重点完成好2个考核, 首先是安全内训师考核, 制定考核表, 对安全内训师的思维是不是情绪、语言表述水平、准备状况、培训模式多元性展开评估, 对授课内容规划的合理与规范性展开评估, 而内训师的晋升根据就是评估结果。其次是全员学习情况考评, 也就是考评岗位技能、安全比赛、课堂纪律等内容。同时要在第一时间公布考核结果, 以此加强安全内训师的知识技能以及整体素养。

2.4 建立学习分析机制

定期研究安全学习, 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对问题展开分类,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是流程、管理还是体制上的问题, 制定战略从根源解决, 以此实现不断提高的目标。

3 结语

构建安全培训标准化管理方式, 对企业安全培训形式进行了改革以及完善, 以此产生了培训实施、探究模式、方案制立以及不断完善的循环链, 可以让员工安全技能以及素养有明显提高, 最终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摘要:本文着力于阐述企业安全生产培训的现有状态, 探讨了其安全培训标准化管理模式, 并针对企业学习分析机制、安全培训计划和制度、以及安全培训档案的建立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从理论层面加快构建安全生产培训, 达成企业安全发展目标。

关键词:安全培训,标准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阴明.浅析如何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标准化生产管理 篇9

关键词:海上采油平台,设备备件,标准化管理

1 设备备件管理的重要性

设备备件管理涉及到设备维修及保养, 对于设备维修相当重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储备备件, 不但可以缩短维修时间, 及时完成维修计划, 而且还可以提高维修质量, 为企业增加效益。

近年来随着海洋石油向深水、向海外的快速发展, 设备管理尤其是设备备件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设备备件管理在海上油田生产、保证设备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油田设备管理和维修水平。

2 海上设备备件管理的基本要求

海上采油平台由于作业环境的封闭性、特殊性, 对设备备件管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1) 准确的相关信息获取, 及时反馈。

(2) 备件的库存数量控制到最低 (保证设备维修的需求) , 购买备件费用降到最低。

(3) 备件的存放合理, 方便查取, 保存良好。

3 设备备件标准化管理的作用

标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一种管理手段。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 一靠产品服务质量, 二靠降低成本。而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和服务必须要以严格的技术标准为依据, 同样低成本的形成也必须以对人的强化管理、对设备的有效管理、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物料的有序流动为基础, 要以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操作标准为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基础。海上采油生产一线推行标准化管理是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

4 海上设备备件标准化管理的分析

海上设备备件标准化管理就是从备件计划管理、备件合同管理、备件分类管理、备件采购和保养管理等整个管理过程建立规范、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管理流程, 并形成制度, 建立顺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并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 以达到用最少的备件资金, 科学合理的库存存储, 保证设备维修的需求, 提高维修的效率, 从而减少设备停机时间。

4.1 备件计划管理

(1) 制定备件采购计划。按照备件的分类对备件需求计划进行整理存档, 通过库存情况及其历年消耗情况, 制定出备件采购计划台帐;

(2) 签定备件定订货合同。采购计划制定后, 经主管领导审批, 由采办部门与供货商签定合同, 生效后的合同及相应的审批手续要存档;

(3) 办理入库。依据交料清单或发票与有关计划、合同、图纸、实物对照开据入库单, 有些需要存放验收并办理验收入库单。到货不能办理入库手续的, 要依据交货清单登记台帐。

4.2 备件合同管理

备件合同管理的目的是掌握备件订货数量和交货进度情况, 及时催交入库, 及时安排备件供应, 保证库存和设备维修的需要。订货合同要依据订货计划, 计划外订货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合同管理人员需要将所有已经签定生效的合同存档, 并随时掌握合同与计划完成情况。

4.3 备件分类管理

(1) 备件基本分类:机械备件、电气备件、仪表备件、一般常规备件。 (2) 按照备件的来源进行管理分类:随设备购买直接到库的备件、设备使用过程中申购的备件。 (3) 旧品修好的或者加工回来的备件。

根据备件对于设备运转的影响程度以及备件采购周期, 设备备件划分为

4.4 备件采购和保养管理

对平台备件进行了有效的分类统计, 掌握了备件详细的情况后, 需要对备件的申购及保存作出实质的对策。

(1) 确定关键设备和关键备件

首先要明确哪些备件是生产设备中的关键备件, 我们主要的平台设备, 如外输泵、天然气压缩机等一些比较关键的设备, 如果一旦缺少, 后果是相当的严重, 设备如同一堆废铁。因此, 为了保证生产, 根据生产工艺、设备需要, 确定好重点关键的备件的数量。这些关键部件就是采购的重中之重, 就算备件价格昂贵, 也要优先采购、储备。

(2) 统一备件类型, 减少备件种类

备件种类越多, 需要购备的备件数量就可能越多, 采购的资金就越多, 积压的库存也就越大, 管理起来就越困难, 因此需要减少备件种类, 这在设备购入时就要体现, 在制订设备制造规格书时就要提出, 要求设备厂家制造设备时选择的部件尽量与目前我们使用的备件一样。另外对于已经使用的相近类型的部件,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小的改造, 达到互换使用, 这样可以提高备件的利用率。

(3) 减少通用备件的库存数量

对于不同设备的相同备件, 如果可以达到互换的效果, 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减少安全库存。

(4) 进口及大部件的提早订购

由于海上采油平台有许多进口设备, 那么关键备件大部分也都是进口的。这些进口备件的定购周期最快也要三个月左右, 而且需要考虑通关运输等其他因素, 货期较长, 到货时间并不是太准确, 这些备件就要提前购买, 按照1:3备件的安全库存进行订购, 订购数量要考虑到备件是否容易损坏的程度来确定。

(5) 备件的维修再利用

随着主要设备运转的时间增长, 更换下来的备件就会越多, 如果直接抛弃不要, 对于一些较昂贵的备件如一些缓冲螺栓等还是比较浪费的, 对于一些可以自己维修的备件, 我们都会修复再使用。

(6) 设备备件的库存及保养

设备备件购买回来, 如果没有存放妥当, 那么很可能到你需要的时候就已经损坏了, 更换上去不当浪费了人力物力, 而且可能造成设备其他部位的损坏。因此, 根据备件的存放条件放置备件也是十分重要的, 像一些电气元器件和精密部件要存放在空调房里, 一些光学器件可能要求更加严格, 对于温度、湿度和振动等都有要求。而对于一些机械备件, 特别是包装不完整的和一些加工件, 对其作好防锈处理是十分重要的, 在平台上就出现过加工回来的钢套由于没有及时涂上油脂防锈, 在快要使用时才发现大部分已经生锈, 影响了维修项目的推进度, 造成浪费。

为了使备件及时按质、按量得到供应, 就必须做好备件的验收、入库、保管和发放等工作, 因为备件的问题而造成平台设备的故障停机, 所以备件仓库管理的好坏, 也直接关系到备件和设备的保管和保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设备维修质量。加强仓库管理也是防止积压、丢失、损坏、变质、变形的可靠保证, 避免浪费。

5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对海上采油生产一线设备备件采用标准化管理, 降低了海上采油平台年度大修时间, 能够及时处理突发性、应急性维修, 减少了不必要的设备维修时间, 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节约了成本费用, 对大幅度的提高海上采油设备设施的生产效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也有效促进了一些重要设备、关键设备的管理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中海油wz12-1油田设备维修操作手册》[1]《中海油wz12-1油田设备维修操作手册》

[2]邹艳霞.采油工业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2]邹艳霞.采油工业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3]阳连峰.维修方式的转变.中国造船增刊, 2003年10月[3]阳连峰.维修方式的转变.中国造船增刊, 2003年10月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研究 篇10

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概述

1.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涵义

安全生产标准化主要内涵就是要求企业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制定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 处置重大危险源, 排查治理隐患, 分析不安全因素, 建立预防机制, 规范生产流程, 保证各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安全生产过程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程, 达到和保持指定的标准, 并持续改进、完善和提高, 使企业的人、机、物保持良好的安全状况, 保障和促进企业在安全状况下健康快速发展。

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的内容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包括管理标准化、现场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 管理标准化是最为关键, 现场标准化是重要条件, 操作标准化是根本。管理标准化将对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整理和完善, 员工只需按照制度严格执行, 就能够实现规范化管理。现场标准化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设施设备的安全程度,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可以第一时间对意外多发点进行控制和预防。操作标准化是随着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的变化而变化, 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如在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综合法律法规与各种种科学技术, 对影响煤矿生产安全的因素、每个环节进行预防和控制, 以达到降低煤矿安全生产事故, 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所进行的综合的、系统的、严密的管理。

二、企业实行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实行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所必需的, 对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 对于促进公司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不仅能做好公司的基础管理, 更能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预防并控制事故的发生, 从而完善和健全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第二, 强化基础生产工作, 加强长效制度以及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包括提高员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提高设备设施水平, 改善工作环境, 加强责任执行等各个方面。这是一个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第三, 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在企业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 通过标准化操作提高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加强排查和治理现场各种安全隐患, 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中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理解有偏差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之前实施了一系列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等管理系统。所以一些公司认为, 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在安全生产中, 再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就是重复之前的工作, 浪费人力, 物力和财力, 增加企业负担, 影响企业现有的管理系统功能和效果。

2.企业内部缺乏良好部署

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过程中, 因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及规范内容存在认知偏差, 在开展工作过程中, 没有统一的部署, 安全部门独自进行或者各部门各自独立进行, 达不到“全员管理”的要求, 各部门台账、档案管理无统一规范格式, 管理混乱。工作开展进度缓慢, 企业强调进力度时, 各部门积极响应, 企业监管松懈时, 各部门对安全标准化工作比较冷淡。

3.作业现场管理不规范

(1) 作业票证管理不规范

部分企业不依据国家标准制定各类作业票证, 票据的填写不标准, 作业票据中存在无负责人、监护人签字的情况, 甚至安全措施填写不清楚, 没有针对性或实施不到位, 作业超过票据有效期等。

(2) 作业环节管理不规范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备, 消防设施和器材配备不符合规范标准, 施工人员操作规范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如;个人防护装备穿不完整或方法正确, 施工现场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摆放不当等。

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保障体系

1.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有效运行

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 主要是开展对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 为企业不符合依法实施安全工作既定规定部分的纠正工作, 所以在此过程中要遵循选择熟悉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估工作的评审员或评审机构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原则, 强化监督检查的标准流程, 以此提高国家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整体水平, 提高企业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 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序、健康运行。如在煤炭行业, 安全检查员需定期监督矿山安全与职业健康管理系统, 检查控制系统是否有效运转;在矿山事故后, 负责事故调查, 提出处理建议等。所有煤矿要积极配合安全监察部门工作, 依法严惩不配合的煤矿。

2.定期排查隐患

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季节变化、生产实际情况等有关内容和要求, 制定长期性、阶段性、临时性、针对性的隐患排查工作方案。确定排查目的、排查的区域及作业范围、排查方法及组织方式、排查的时间、资源配置以及排查过程中的具体要素进行全面或专项的隐患排查工作。企业应明确检查的内容, 包括生产经营的场所、从业人员、环境、设施设备和活动。在进行检查时, 应采用日常检查为主, 结合专项检查、综合检查、不定期检查、节假日前后检查等方式进行。

3.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安全责任制度是为了明确领导及各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而制定的, 在企业安全责任制度落实后, 企业的职能部门、各级领导、有关技术员和生产工人, 都应了解其在生产中所承担的安全责任。如企业在实践管理中可采取责任分解落实, 遵循“责、权、利”三者相统一的原则制定完整的安全责任制度, 如此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目标进行逐层分解, 并分配到具体的部门、岗位以及个人。如在煤矿开采企业, 矿主、煤矿勘探设计规划者、矿井建设工程承包者、机器设备和辅助材料的生产者、安全员、技术人员、煤矿安全监察人员等应依照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明确各自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职责。

4.做好安全教育培训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与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是相互促进的。企业为更加高效地提高企业人员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认识, 加深了解, 需要积极做好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在安全教育培训中, 除了简单的制度生产培训, 企业还可灵活开展员工的培训工作。如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员工参观达标企业管理现场, 观察他们一线员工的操作流程, 了解其他优秀企业的生产现场、物料摆放等, 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 找出本企业与达标企业的差距。另外还可以组织员工参加关于安全生产的先进经验交流会, 学习安全生产的发展观念、机构建设、隐患治理、文化氛围多方面的经验。通过观摩达标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 学习如何完善自身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安排企业员工进行现场参观与先进经验交流会, 更能够加深他们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理解, 形象并深刻地认识到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给企业带来的变化, 并看清自身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其后在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实现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推进。

五、结语

总而言之, 构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 可以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确保企业生产安全,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所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必须结合生产实际, 通过引入“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以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随着安全生产标准化进程在企业全面推进,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整体水平将得大幅提升。

摘要:安全是企业生产主要指标之一, 一直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保证企业生产安全, 我国多数企业将标准化管理应用于安全生产管理中, 构建一组相关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系统, 为企业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本文先阐述了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和企业实行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 并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标准化管理的保障体系, 希望能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于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3, (12) :171-178.

[2]邓玮曦.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管理研究——以南宁A管线有限公司为例[D].广西大学, 2012.

[3]杨胜州.浅析推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东化工, 012, 39 (233) :41-42.

[4]乔方庭, 袁瑞华.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与QHSE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的探讨[J].今日科苑, 2013, (7) :58-75.

[5]张开林.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4, (25) :110.

[6]赵钢.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管理研究[J].管理观察, 2014, (24) :113-114.

上一篇:男神下一篇:团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