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慢性疼痛

2024-06-28

术后慢性疼痛(精选十篇)

术后慢性疼痛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12年3月来我科行绝育术妇女2 006例, 其中有78例出现术后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年龄22岁~25岁37例, 26岁~31岁41例;农村妇女67例, 城镇妇女11例;2胎后绝育56例, 3胎后绝育22例。

1.2 方法

手术方法采用银夹输卵管峡部结扎术, 在局部麻醉下, 取耻骨联合上二横指为切口处, 常规消毒, 切开2 cm~3 cm切口, 找到输卵管峡部用银夹结扎, 关闭切口即可。

疼痛原因分析:仔细研究病历, 查看手术过程记录, 对病因进行分类, 提出对因处理方法及改进措施。

2 结果

2.1 炎症

(1) 受术者本身盆腔潜在炎症, 检查时无明显阳性体征。 (2) 术者业务不精通, 手术过程中时间较长, 导致外界致病因素入侵。炎症是本病较常见原因, 常表现为神经症状, 如下腹疼痛不适、腰酸背痛、疲劳等, 腹腔镜有助于明确诊断。本组病例术后发生输卵管炎23例, 盆腔炎16例, 输卵管积水5例, 约占56.4%。目前尚无一种疗效确切的特异性疗法, 均采用综合治疗, 合理应用抗生素, 并适当锻炼, 增加营养, 物理疗法及中医中药治疗可获一定疗效, 在腹腔镜检查时可同时进行粘连分离, 输卵管积液清除。

2.2 大网膜粘连

本组出现大网膜粘连的病例多见于3胎绝育术者, 由于孩子多怕术后影响生活故而术后活动极少, 导致消化功能下降, 出现腹胀、腹痛、便秘;反之有的是因家务繁重过早劳动造成盆腔瘀血症而引起;还有一种是手术过程中腹膜与大网膜缝合不仔细造成的。本组有9例, 占11.5%, 给予腹腔镜分离术, 或行手术松解治愈。

2.3 盆腔粘连

见于无腹痛史, 但在结扎术中发现下腹部皮肤有感染灶存在, 应属于手术禁忌证, 术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术后要抗炎治疗, 术中盆腔组织破坏必然产生炎症、粘连而形成盆腔粘连。本组10例, 占12.8%, 腹腔镜下粘连松解9例治愈, 另1例行粘连输卵管切除术。

2.4 盆腔瘀血症

在输卵管结扎时切断或挫伤输卵管峡部的神经末梢, 使输卵管的正常蠕动及其系膜的延展复位受到影响, 致系膜血管扭曲, 血运受阻造成盆腔瘀血;或由于结扎部位不当, 手术粗糙等因素引起的盆腔血液回流改变而致;或结扎时伤及输卵管系膜血管, 使盆腔静脉循环动力学发生改变。本组4例, 占5.1%, 治疗采用活血化瘀, 侧俯卧位可有效改善盆腔血运[1]。4例经治疗均好转, 严重者可行子宫切除和怒张静脉剔除。

2.5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公认的机制是经血倒流内膜种植学说,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源头[2], 可能与术后瘢痕组织或输卵管瘘管形成而导致受精卵着床不正常有关。常用孕激素治疗, 自月经第5天起每日4~8 mg, 每月服20 d, 共服6个月~9个月。本组3例, 占3.8%, 经治疗均较满意。

2.6 非妇科疾病

有报道在诊断绝育术后盆腔痛时需注意脊柱疾病, 如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骶髂关节疾病、盆底松弛症、以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等。其与盆腔的神经分布有关, 所以在诊断时需综合分析, 必要时请有关科室会诊。本组有5例, 占6.4%, 为其他系统病症所致。

2.7 心理因素

结扎术后盆腔痛, 部分患者的疼痛确实与心理因素有关。国内外均报道术后出现如腹痛、月经改变、失眠、疲乏、缺乏兴趣等主诉者占70%, 但均为轻型;而有的在术前、术中、术后受到心理、社会等不良刺激便可引起心理异常而转换为盆腔痛。治疗上应进行心理疏导, 支持疗法, 综合进行处理, 可请心理医生协助治疗。本组盆腔无病变而长期疼痛患者3例, 占3.8%。

3 讨论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国策, 女性绝育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永久性控制生育的方法, 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节育措施之一。而绝育术后慢性盆腔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 通过对其原因分析认为:严格遵守绝育常规, 规范操作可杜绝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早期积极治疗、护理急性炎性感染, 可减少慢性盆腔痛的发生;对慢性盆腔痛患者要耐心、细致地寻找原因, 按病因给予较合理的积极治疗, 大部分患者可治愈或好转;术前、术后正确、良好的心理疏导, 可减少心理性盆腔痛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林云华.盆腔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110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1) :43.

术后疼痛护理 篇2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ursing measures after surgery, the patient pain. Methods: 63 cases of patients to evaluate the cause of postoperative pain, and take reasonable care measures. Results: the patients significantly reduce pain.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pain nursing,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postoperative pain, make patients get better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 postoperative pain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54-02

手术创伤导致病人防御能力下降;切口疼痛和应激反应加重了病人的生理、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伤口愈合和康复过程,而且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剧烈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故需关心病人、观察病人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1、术前指导

对已确定手术时间的患者即开始术前指导,应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对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每个患者的个性、职业、文化修养不同,产生心理反应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应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的病种,讲解手术目的、方式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尤其对手术后留置的引流管的种类、目的、时间、引流部位将会出现怎样的疼痛,体位变动、牵拉切口、咳嗽等均可诱发疼痛等情况向患者说明,并将缓解疼痛的方法告诉患者,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双向信息交流

术前一定要告诉患者关于术后镇痛的知识,让他们理解使用太多的止痛药有害处,还须说明一旦疼痛严重,就需要多用药物,并且难以控制,所以要告诉患者在疼痛变为严重之前,报告医生、护士。还可利用患者间的交流,把术后患者介绍给术前患者,前者可以向后者生动讲解术后疼痛、放置及拔出引流管时疼痛的情况,使后者对术后疼痛有所准备。

3、术后疼痛与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为外科患者最常见和最突出的心理反应,这与患者术前心理准备不充分、术后躯体不适、对预后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疑虑有关。疼痛可因焦虑加剧,焦虑与疼痛反应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术后疼痛程度有随焦虑情绪增加而增强的趋势。护士对患者术后仍然存在焦虑倾向应有足够认识,要主动关心患者,从稳定情绪入手,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护理。

4、术后疼痛的观察

术后疼痛不同于一般的生理性疼痛,除了外科伤口对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引起伤害性感受外,组织损伤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改变也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同时,术后疼痛还会引起内脏的反应,这是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主要与疼痛导致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血中儿茶酚胺升高有关。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呼吸浅快,还可出现恶心、呕吐、出汗等。同时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又可引起机体内激素和酶系统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缓慢,分解加速,不利于切口愈合,同时,疼痛还可使人体免疫球蛋白下降,影响术后康复。

4.1疼痛时的体征。术后的患者通常在麻醉药对机体作用逐渐消失时,感觉开始恢复,疼痛逐渐加剧,多出现痛苦面容,脸色苍白,血压上升,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等种种体征。表现为出汗、呻吟,辗转不安,不敢移动身体,不敢用力咳嗽。全麻患者在术后2~6h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h最明显,24~72h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等并發症,对患者身体变化的观察不容忽视。

4.2患者因术式不同,术后疼痛程度也不同。剖胸术和上腹部手术,因切口深,并受呼吸运动影响,故而疼痛剧烈;阑尾、疝及四肢浅部手术,术后疼痛较轻。

4.3疼痛的阈值,年轻人比老年人疼痛更敏感。

5、术后疼痛的评估

术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有个体差异,由于各种状态和条件既复杂又相关,客观地判断疼痛的程度较难,重要的是具有早期发现疼痛,收集信息的能力,只有对其作出客观定量评价,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护士经常利用自己的判断力,依靠一些生理指征和行为作为评估标准,这样有时会造成误导或不准确,正确的评估工具可通过减少错误偏差的机会,使护士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评估。

6、术后疼痛的缓解

术后疼痛的患者不愿咳嗽、深呼吸和翻身,易导致肺不张、血栓、麻痹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因而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以克服上述并发症,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及缩短住院日期有显著意义。

6.1体位变换术中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引起疼痛并不少见,术后保持舒适卧位,不仅可缓解疼痛,而且可促进呼吸循环。术后为预防呼吸器官并发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恢复肠蠕动,每2h更换体位一次,但勿引起患者疼痛,事先应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6.2平衡镇痛

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能由单一的药物达到,用两种不同机制的药物相配合,以改善镇痛效果,减少药量和不良反应,起到良好的平衡镇痛作用。例如:用阿片类药复合非甾炎抗炎剂(NSAIDS),能降低阿片类药量的30%~50%,减少阿片类药抑制呼吸的不良反应。

6.3非药物辅助治疗

非药物的镇痛方法对机体无损伤性,更倾向于机体、思维、精神三者的统一,适应患者的整体需要。

6.3.1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镇痛效果,可试用非传统的护理方法,将意象、音乐、松弛、体位保护等与常规的镇痛方法联合使用,增强常规方法的镇痛效果。要取得缓解术后疼痛的良好效果,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护理技术,运用整体护理,掌握患者疼痛的信息,正确评估疼痛程度,有效地缓解疼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小 结

术后疼痛临床常见,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及预后,医护人员要把疼痛的控制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方案,分别应对各种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疼痛,正确的评估疼痛,是有效控制疼痛的前提,综合护理确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反复率低。这对于做好术后的病人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存凤,姚梅芳,赵继军,庹焱. 护士在控制术后疼痛中的作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03)

[2]杜国强,王敏. 外科术后疼痛与护理质量[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术后慢性疼痛 篇3

关键词:少儿慢性扁桃体炎术后,疼痛护理

慢性扁桃体炎是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的慢性炎症病变。近年来少儿发病有增多趋势, 扁桃体炎反复发作, 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 甚至生长发育, 需进行手术治疗, 而术后疼痛是手术患儿存在的常见问题。我院五官科于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对50例6~12岁患儿进行了局麻下扁桃体摘除手术, 针对疼痛的原因采取了合理护理措施, 效果满意, 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O例患儿中, 男36例, 女14例, 年龄最大12岁, 最小6岁, 平均9岁。由于扁桃体解剖位置在咽部, 且咽部血管及神经组织多, 故手术可随之伴发疼痛的发生。咽部是人呼吸吞咽必经部位, 术后患儿吞咽时由于咽肌及咽部黏膜运动, 直接刺激伤口而疼痛加剧, 影响饮食、睡眠、情绪、讲话受限、烦躁不安;部分手术伤口疼痛放射至耳部, 可引起耳部疼痛等临床表现。通过临床观察, 除了扁桃体解剖的特殊性外, 疼痛的耐受程度也与性格、年龄等方面有关, 年龄越小疼痛耐受性越差, 男性较女性疼痛耐受性差, 性格活泼者疼痛耐受强。本组患儿反映疼痛为刺痛、绞痛、胀痛。特别随着吞咽动作时, 大多数患儿主诉疼痛, 多为刺痛, 甚至放射到耳部及头部, 患儿情绪不稳和急躁悲观。疼痛的时间无一定规律, 但患儿主诉麻醉时间过后, 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疼痛高峰。随着时间的延长, 疼痛无规律出现, 术后前两天较为显著, 3 d后疼痛为隐痛。

2 术前护理

2.1 做好术前宣教大多数患儿有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病史, 有反复就诊、治疗的感受, 患儿人院后, 护士在详细了解患儿既往史的基础上, 应重点向家长耐心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 做好各项检查前的解释和指导工作, 消除家长的顾虑, 使家长积极配合护士与患儿沟通。

2.2 心理护理患儿的突出特点是年龄小, 对疾病缺乏认识, 因反复就诊、治疗在心理上对医护人员存在排斥心理, 同时患儿情感表鳝比较单纯、直率和外露, 且注意力转移较快。依据患儿特点, 可采用如下心理护理方法:首先帮助患儿消除陌生感, 护士要面带微笑, 视线要基本与患儿平视, 声音柔和, 亲切地抚摩患儿的头部或肩部称呼患儿的名字, 语言要平等符合儿童的年龄要求, 可先聊一些患儿感兴趣的人或事物取得患儿的好感和信任, 再将手术后的好处用患儿能理解的语言耐心、恰当地告诉其, 取得患儿的认同后再将手术中要克服的困难告知患儿。在沟通中要多给予鼓励, 要善于发现患儿的优点, 当患儿按要求达到某一目标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聆;对哭闹的患儿不能训斥、讥讽, 而应加倍关怀、照顾, 以免引起自卑心理。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①术后保持正确的体位:患儿可取半卧位, 以减轻头部充血及创口出血, 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②注意出血:嘱患儿随时将口内分泌物吐出、不要咽下, 避免剧烈咳嗽, 同时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出血量。③指导患儿保持口腔卫生, 预防感染的发生:术后当日不漱口, 次日可用朵贝尔液清洁口腔。

3.2 疼痛护理

①患儿扁桃体手术后, 直接影响到言语交流、呼吸, 饮食、睡眠等方面, 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到定期观察患儿的情绪状态。通过情绪状态来评估患儿疼痛的程度。对年龄较小疼痛程度较轻者, 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减轻患儿的伤口疼痛, 如采用听觉分散法:听音乐;视觉分散法:看书、看电视动画片等;触觉分散法:抚摸等减轻患者疼痛;②术后局部冷敷可收缩血管减轻局部水肿, 减少出血, 降低疼痛感, 常用冷敷用冰袋放至颈部两侧。同时可请一些年龄较大性格较开朗、乐观的患儿讲解手术体会和战胜疼痛经验, 通过患儿之间的沟通来增强患儿战胜疼痛的信心;③满足患儿的需要随时倾听患儿的主诉, 在部分患儿当中, 当伤口疼痛较明显时, 提出要求比一般的患儿较多。此时要以高度责任感去关心患儿, 特别是患儿提出过分的要求, 要理解其心情, 尽力达到患儿的需求, 使其满意、信任。术后24 h疼痛较为明显时, 可适当用镇静、止痛药等措施来缓解患儿的疼痛。

4 结论

术后慢性疼痛 篇4

【关键词】疼痛护理;泌尿外科;术后疼痛;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19-02

术后疼痛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心情,而且还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延迟患者的呼吸、咳嗽和功能锻炼,增加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 。因此,术后的疼痛护理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上的重视。为了减少泌尿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我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对40例泌尿外科患者实施疼痛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泌尿外科的患者,纳入标准:⑴均履行知情同意手续;⑵无凝血功能障碍、贫血及恶液质;⑶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⑷认知、沟通能力正常,能配合完成调查。排除标准:⑴认知障碍;⑵免疫系统严重疾病意者。⑶近3个月服用精神药物的患者;⑷急诊手术患者;男46例,女34例,年龄18~60岁,平均42.5±12.6岁。手术种类:肾切除10例,肾肿瘤切除12例,肾囊肿去除24例,取肾结石34例。将该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手术方式基本一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疼痛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镇痛以及心理护理

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正確使用镇痛药物,调整好用药的时机和剂量。客观分析镇痛药的优势和弊端,打消其对疼痛的顾虑,在患者疼痛出现之前给予预防性用药。告知疼痛是术后正常现象,让患者学会忍耐,疼痛缓解后停止用药,以免出现耐药性和成瘾性。多关心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术后患者疼痛时及时到达患者身边给予安慰和心理支持,引导患者摆脱疼痛或淡化疼痛的意念,利用听音乐、谈心和看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疼痛,减少因疼痛引起的焦虑、烦躁和恐惧心理[2] 。指导患者作放松动作,如叹气、腹式呼吸、用衣物支撑切口等,使张力性的切口松弛下来,减轻疼痛。

1.2.2 物理疗法护理

解释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取得家属的理解,督促家属对患者进行局部按摩,增加被活动量以减少疼痛,按摩时动作要轻柔。还可在伤口部位给予冷敷和热敷,减少疼痛。

1.2.3换药时的护理

患者切口辅料换药时,动作应轻柔、准确,不可犹犹豫豫,减少对患者的疼痛刺激。换药前可鼓励患者适量进食,提高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换药时,护士保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开导患者,告知患者配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疼痛。

1.3 观察指标

⑴术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估两组术后24h、48h、72h时疼痛,共评分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让患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分,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⑵住院时间。⑶护理满意度:出院前采用我科室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对护理过程、护理效果以及服务态度满意情况,划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资料(X±s)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24h、48h、72h时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方式,但疼痛是手术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往往难以控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疼痛已经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随着对疼痛管理研究的深入,疼痛护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有研究显示,完善的术后疼痛控制,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器官功能、远期生活质量和整体功能状态,改善患者的转归[3] 。本研究对40例泌尿外科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疼痛护理,主要措施有镇痛以及心理护理、物理疗法护理、换药时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少,护理满意度。术后疼痛控制护理从生理镇痛、心理镇痛以及按摩镇痛三个方面,减少了创伤、心理因素和术后严重带给患者的疼痛。疼痛护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综上所述,疼痛护理是人性化护理的重要体现,能够明显减少泌尿外科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润芳,张宏,周俊林.护理干预对泌尿外科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1(5):220-222.

[2]王红婷.综合护理干预在泌尿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2):32-33.

术后慢性疼痛 篇5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慢性疼痛

腹股沟疝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升高, 手术是唯一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方法,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为成人疝修补金标准。腹膜前技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技术基于耻骨肌孔理论, 这种手术方式明显降低腹股沟疝的复发率, 但是对于术后慢性疼痛依旧无法避免。郑州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08年1月—2015年12月共为680例患者实施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对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慢性疼痛的诊治经验,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08年1月—2015年12月共有680例患者实施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病例, 依据疼痛处理前后进行分组, 疼痛处理前组21例和疼痛处理后组21例, 均为男性患者, 年龄25~88岁, 平均年龄55岁。主要表现为:11例患者术后出现腹股沟区感觉麻木, 间断性疼痛, 活动时明显;3例患者出现耻骨结节区刺痛, 4例出现切口胀痛, 3例同侧阴囊坠痛。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腹膜前技术进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Kugle补片及善释D10补片。腹膜前置入补片, 一次行平片加固腹股沟管后壁。瓶片固定采用微桥3#0缝线, 固定3~5针, 耻骨结节固定第一针。手术时间25~55 min。均采用皮内缝合技术。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补片。

1.2.2 疼痛处理前组

患者不针对疼痛采取特殊的处理方法。疼痛处理后组采用疼痛处理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1止痛药物治疗:21例患者均给予口服非甾体类止痛药, 5例患者加用非甾体抗炎药扶他林 (H20080809) 局部用药。2物理治疗:局部进行红外线治疗。3神经阻滞:3例患者采用0.5%的利多卡因加醋酸泼尼松 (H20080126) 作局部神经阻滞。4一例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性手术治疗:外层补片取出。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疼痛分级情况

将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疼痛分级:0级 (无痛)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咳嗽时没有疼痛感觉;1级 (轻度)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有轻度但是可以忍受的疼痛, 不会对正常生活习惯造成影响, 睡眠状态良好, 咳嗽时感受到偶有疼痛;2级 (中度)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中度持续性的疼痛, 睡眠状态不良, 正常生活习惯受到限制;3级 (重度) :上所述指标达不到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

1.3.2 观察两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参照生活质量量表对其进行评定, 主要观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状态、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 评分为0~100分, 分数越高,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 针对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通过t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通过χ2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疼痛分级情况

见表1。

2.2 两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如表2。

3 讨论

感染、复发、术后慢性疼痛为腹股沟疝术后常见并发症, 其中术后疼痛常常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现有的报道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很大, 国内有报道其发生率为4.1%~12%[1,2], 国外研究表明其发生率11% (0%~63%) [3]。该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为3%。随诊手术量逐渐增加, 随之而来的术后并发症也逐渐增多。随腹股沟疝解剖结构的认识及补片材料的发展, 术后补片感染、复发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术后慢性疼痛依然困扰着疝外科医师。但是该并发症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清楚, 处理困难, 个别患者效果不佳, 易引起医疗纠纷。慢性疼痛通常用来指一些在急性组织损伤消退后, 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的疼痛, 或反复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 或者预期会继续或进展的组织损伤所伴的疼痛[4,5]。疼痛发生原因[6,7,8]:1疝囊精索游离过甚止血不彻底血肿形成;2神经受累, 误伤切断神经和缝扎神经;3耻骨结节缝合过深, 伤及耻骨骨膜;4平片放置不合理形成卡压精索;5疤痕形成和精索出口处缝合过紧;该组患者中一例手术后取出补片, 后疼痛明显缓解, 考虑与补片刺激神经引起[9,10]。

该研究通过通过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共有680例实施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病例随访, 慢性疼痛21例, 探讨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依据疼痛处理前后进行分组, 疼痛处理前组和疼痛处理后组。疼痛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手术精细操作, 注意保护髂腹下, 髂腹股沟及生殖股神经, 避免过度牵拉、误切和缝扎;2选择合适的补片材料, 合理安置补片, 保证补片平整, 不折叠, 并且与神经保持一定的距离;3耻骨结节缝合时不宜过深, 宜缝在腱膜上, 不可缝入骨膜, 更不能误缝神经;4术中止血要彻底, 必要时可放置引流物, 避免出现术后感染对神经刺激;5缝合平片时尽可能使用可吸收线, 不仅可以减少术后感染几率, 并可以降低术后对神经的刺激。通过比较, 结果表明, 疼痛处理后组疼痛分级1级57.1%、2级42.9%、3级为0优于疼痛处理前组1级 (19.0%) 、2级 (66.7%) 、3级 (14.3%) , 此结果和张宇研究中[11], 轻度疼痛69.2%、中度疼痛30.8%的结果基本一致, 同时疼痛处理后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82.8±11.7) 分均高于疼痛处理前组 (70.5±10.2) 分, 提示有效的疼痛处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疼痛分级,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腹膜前技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对于术后疼痛的治疗, 可先行保守治疗, 对部份病人因长期疼痛影响工作和休息的可考虑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应用。对非手术治疗无效, 顽固性的疼痛, 病人不能忍受, 持续6个月以上者, 病排除精神因素的患者可考虑手术行补片取出术。

参考文献

[1]王爱光, 吕传鹤, 蒋林哲.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 5 (2) :187-192.

[2]刘晓华.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病因分析及治疗[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 (3) :233-234.

[3]Poobalan A S, Bruce J, Smith W C, et al.A review of chronic pain after inguinal herniorrhaphy[J].Clin J Pain, 2003, 19 (1) :48-54.

[4]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312-313.

[5]徐建国, 吴新民, 罗爱伦, 等.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3) :190-196.

[6]Jeroukhimov I, Wiser I, Karasic E, et al.Reduced Postoperative Chronic Pain after Tension-Free Inguinal Hernia Repair Using Absorbable Sutures: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2014, 218 (1) :102-107.

[7]杨春.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与超普疝装置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比较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 12 (1) :50-54.

[8]Quyn A J, Weatherhead K M, Daniel T.Chronic pain after open inguinal hernia surgery:suture fixation versus self-adhesive mesh repair[J].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2012, 397 (8) :1215-1218.

[9]张国胜, 刘吉平, 刘国芳.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10例[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 7 (4) :48-49.

[10]Nilsson D E, Haapaniemi S, Gruber G, et al.Methods of repair and risk for reoperation in Swedish hernia surgery from 1992 to 1996[J].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2012, 85 (12) :1686–1691.

术后慢性疼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 年4 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51 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原发疝。其中男31 例, 女20 例, 年龄23~68 岁, 平均 (50.3±3.1) 岁。疾病类型:直疝12 例, 斜疝39 例;病变位置:单侧34 例, 双侧17 例;合并症:冠心病3 例, 糖尿病4 例, 前列腺增生2 例, 慢性支气管1 例。根据中华医学会、腹壁外科学组分型:Ⅰ型26 例, Ⅱ型14 例, Ⅲ型7 例, Ⅳ型4 例。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51 例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修补材料、术中操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室环境、术后情况 ( 局部血肿、神经损伤、补片移位) 等。本研究以分析主要因素为基础, 对问题样本的影响进行评估, 进而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2 结果

导致患者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原因主要包括:局部血肿35 例, 患者自身合并基础疾病10 例, 神经损伤3 例, 补片移位3 例, 局部血肿原因导致术后慢性疼痛的占比最高, 详见表1。

3 讨论

3.1 治疗现状

无张力疝修补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疝修补术分离广泛、手术时间长及副损伤大等缺点, 因此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 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制约, 很多患者术后易出现慢性疼痛[1,2]。根据实践经验, 认为在对患者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过程中, 要遵循差异化, 进而降低术后慢性疼痛。

3.2 慢性疼痛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导致51 例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原因主要包括局部血肿、合并基础疾病、神经损伤、补片移位。本研究结果与权威文献[1-3] 报道基本相符。其中, 患者自身合并基础疾病, 会影响到患者切口的愈合, 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症。本组共有10 例患者存在合并症状, 占有一定比例。同时, 补片移位主要原因是修补材料选择不当, 本研究所选案例多数患者选择国产修补材料,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治疗效果。另有3 例神经损伤所导致的术后慢性疼痛, 均属于术中操作不良带来的术后并发症。如神经损伤多由创面纤维束牵拉作用造成, 对患者神经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进而产生慢性疼痛。本组35 例由局部血肿因素导致的慢性疼痛病例, 主要原因为修补材料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 导致局部血肿, 进而引起术后慢性疼痛。由于局部血肿因素占比最高, 因此提示临床在开展腹股沟疝修补术时, 要将控制局部血肿作为重点监控内容。

3.3 疼痛治疗方法

若患者出现术后慢性疼痛, 可首先为患者采取局部理疗治疗方法, 例如针灸治疗, 或红外线照射治疗[4,5,6]。若理疗治疗不能有效缓解疼痛感, 则给予患者适当剂量的镇痛药物, 例如非甾体类镇痛药。针对主要神经分布出现的疼痛, 可采用神经阻滞性治疗, 主要方法为0.5% 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 治疗3~5 次即可。注意注射主要位置为髌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周围, 且往往选择在显著压痛点位置进行注射。若上述治疗方法仍不能缓解疼痛, 则可考虑为患者实施手术方法进行治疗[7,8,9]。

3.4 诊疗体会

根据多年临床工作经验, 结合本研究结果, 认为有效减少术后慢性疼痛, 应将规范术中操作作为重点。首先, 手术过程中, 要充分显露手术视野, 同时正确掌握患者手术的解剖结构。必要时, 要稍微加长手术切口, 进而最大程度满足探查、修补需要, 保证置入物放置的准确性, 使其正确覆盖在相关位置。其次, 整体修补腹股沟区及腹横筋膜板层, 保证平片覆盖在整个腹股沟区域, 同时, 使其与周围坚韧组织进行合理重叠[10,11,12]。最后, 手术过程中, 要准确判断疝环边界, 并将网塞充分固定在缺损边缘, 注意固定位置的相关组织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对网片和网塞确切缝合, 间距不宜过大, 同时要科学使用线缝[13,14,15]。

术后慢性疼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急诊手术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其中男45例, 女35例;年龄20岁~74岁, 平均年龄 (48.7±4.8) 岁;患者均行腹部手术且术后出现疼痛, ASA分级Ⅰ~Ⅱ级。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以自身经验与习惯为患者展开术后疼痛护理。观察组给予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具体措施为: (1) 健康教育:展开积极的健康宣教, 主要内容为术后疼痛产生机制、危害、疼痛强度评估方法及止痛药物使用等知识, 加深患者对疼痛的认知, 促使不愿主诉疼痛或担心止痛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打消疑虑, 缓解其心理压力。 (2) 超前镇痛:在术前8 h给予一定剂量止痛药物如塞来昔布, 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 (3) 镇痛护理:在术后巡视病房时重点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并记录, 每隔4 h进行1次静息疼痛评分, 当评分在4分以上时及时向医师汇报并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可以多种模式联合镇痛方式进行处理。 (5) 松弛疗法:嘱咐患者有规律地呼吸, 并对肌肉节律性运动方法详细掌握, 不断消除其肌肉紧张及情绪紧张。可在病房中摆放患者喜欢的摆设, 或播放轻音乐, 分散其注意力, 缓解术后疼痛。

1.3 观察指标

以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划分标准判断2组患者干预后疼痛程度:0度为无痛;Ⅰ度为存在间歇性疼痛但不需使用止痛药物;Ⅱ度为持续的重度疼痛, 可对睡眠造成影响, 需服用止痛药物;Ⅲ度为存在持续性重度疼痛, 需用止痛药物;Ⅳ度为有持续的严重疼痛, 且有血压、脉搏上的相应变化。利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进行评价, SAS评分高于50分时为有焦虑。同时利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疼痛情况比较

经护理干预, 观察组0度及Ⅰ度疼痛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Ⅲ度及Ⅳ度疼痛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2组Ⅱ度疼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SAS评分为 (56.8±3.4) 分、 (56.4±3.5) 分;干预后对照组与观察组SAS评分为 (50.7±2.1) 分、 (45.2±1.9) 分;2组护理干预前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t=0.163, P=0.098) , 护理后均显著下降 (对照组护理前后对比t=6.008, P=0.041;观察者护理前后对比t=9.341, P=0.038) , 且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t=8.751, P=0.039) 。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护理满意14例, 基本满意15例, 不满意11例, 护理满意率为72.5%;观察组护理满意20例, 基本满意19例, 不满意1例, 护理满意率为97.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5, P<0.05) 。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及护理理念逐渐更新, 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已成为提高外科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虽然现阶段镇痛药物及技术均有一定的发展, 然而对于急性手术患者而言, 只是通过镇痛药物或技术予以镇痛[2], 并不能对患者的术后疼痛有效控制, 在临床中还需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在目前的护理工作中, 大部分护理人员是以自身经验与习惯为依据, 对患者展开疼痛护理, 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控制疼痛效果[3], 且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率较低。因此, 对患者、护理人员及医师强化管理, 促使镇痛药物及镇痛技术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对术后疼痛予以良好控制意义重大。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是以护理人员为基础, 在麻醉师与医师共同监督下展开的疼痛护理, 目前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且实践证明该护理方式优越性明显。我院在为急诊手术术后疼痛患者展开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时, 从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镇痛护理等方面进行干预, 并在术前经超前镇痛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程度, 在术后使用松弛疗法转移患者关于疼痛的注意力, 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结果显示, 经相应护理干预, 观察组0度及Ⅰ度疼痛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Ⅲ度及Ⅳ度疼痛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 2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均显著下降, 且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与此同时患者因疼痛引发的焦虑等情绪也可随之减轻。另外,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规范化术后疼痛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降低医疗纠纷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 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可有效缓解急性术后疼痛, 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在改善急性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行急诊手术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展开常规护理, 不进行疼痛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对比2组护理后疼痛情况、焦虑情况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0度及Ⅰ度疼痛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Ⅲ度及Ⅳ度疼痛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均显著下降, 且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可有效缓解急性术后疼痛, 减轻患者不良情绪, 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手术,疼痛,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建琴.外科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6) :16-17.

[2]魏健.新型疼痛管理模式对PPH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6) :2744.

术后慢性疼痛 篇8

关键词: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急性术后疼痛,效果

为探讨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改善急性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 提高急性手术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对本院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94例急性手术患者行不同的护理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94例急性手术患者, 男54例, 女40例, 最小年龄21岁, 最大年龄78岁, 平均年龄49.3岁;ASA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7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急性术后规范化护理干预, 其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针, 耐心的向患者讲解急性术后疼痛的相关知识, 比如导致疼痛发生的原因、疼痛对机体造成的危害、疼痛强度评估方式、治疗方式等, 从而使患者对急性术后疼痛产生争取的认识;逐渐消除患者对治疗方式及效果的担心, 使其积极主动的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有效的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症状。

1.2.2 超前镇痛

对患者行手术治疗前8 h可给予患者相应的如塞来昔布等止痛药物治疗, 从而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

1.2.3 联合使用镇痛模式进行镇痛

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可通过给予患者多种镇痛药物治疗, 合理的对多种镇痛药物进行联合使用, 从而使镇痛药物发挥协同作用, 在减少药物用量的同时有效的增强药物镇痛效果, 从而取得最佳术后镇痛效果。

1.2.4 其他护理干预措施

手术完成后, 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并且要及时给予患者帮助和鼓励, 使患者明白术后疼痛是一种正常现象, 从而逐渐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护理人员也可通过抬高患肢、物理疗法等方式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对于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 应给予其非镇痛药物干预, 而对于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则应严格按照医生嘱咐给予患者相应的镇痛药物治疗, 从而达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的目的。

1.3 疗效判定

以10分制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其中0分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术后2 h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 每隔4 h评估一次, 除睡觉时间除外, 连续评估三天[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平均值±标准差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展开χ2检验, 计量资料展开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平均疼痛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疼痛评分为 (2.3±0.6) 分, 对照组患者术后平均疼痛评分为 (3.7±0.7) 分,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47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嗜睡现象, 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 对照组47例患者中3例患者出现嗜睡现象, 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9%,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74%,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8.72%,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镇痛技术及镇痛药物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及进步, 但是对于急性手术患者而言, 仍然面临着术后术后疼痛问题[2]。相关研究表明,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急性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现象不仅需要依靠镇痛技术及镇痛药物, 同时还需要配合相应的规范化术后护理。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 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模式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该护理模式是以护理人员为依据, 由医生及麻醉师共同督导进行的, 其不仅可有效的缓解患者急性术后疼痛, 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3]。因此, 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本院为探讨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改善急性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行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且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这就说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急性手术患者规范化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的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减少不良反应, 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谭立茜.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干预措施的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6) :340.

[2]胡毓兰.剖宫产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3, 22 (6) :12.

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 篇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75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是每一位术后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术后疼痛主要集中在术后24~48小时,属于急性疼痛[1]。目前疼痛已成为继T、P、R、Bp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被日益受到重视[2]。而护士在疼痛护理中所具有独特和关键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可是人们普遍存在对疼痛认识的误区,临床上对疼痛的控制还不是很理想,特别是一些基层医院,观念陈旧,认为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医院根本就没有测量疼痛的工具,也不能对疼痛进行正确的评估。鉴于此,查阅了大量关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疼痛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术后疼痛引起内脏反应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其主要是由于疼痛导致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血中苯酚胺升高。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呼吸增快、恶心、呕吐、出汗等。同时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又可引起机体内激素和酶系统的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缓慢,分解加速,不利于伤口愈合[3]。

疼痛的评估

对疼痛进行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疼痛的程度及是否达到止痛的目的。人类对疼痛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个体又因环境、情绪、时间的不同而对疼痛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不能比较两个人的疼痛轻重,而只能评估个体的疼痛变化。

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VAS):该方法由日本学者发明,是应用最广泛的单维测量工具。线性视觉模拟尺为1条10cm长的水平线或垂直线标尺,在标尺的两端,标有0~10的当数字,当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强。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0代表无痛,1代表轻微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最后了解患者对疼痛的感受位于标尺的哪个位置[5]。虽然VAS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量方法,但需要抽象思维,用笔标记线时需要必要的感觉、运动及知觉能力,应用于老年人时不成功应答率较高。因此VAS不适合于文化程度较低或认知损害者。当用于抽象思维能力轻度受损时,垂直型较水平型更好。

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由患者在10分制的标尺上根据疼痛自评。0级为无痛,1~3级为轻度疼痛,4~6级为中度疼痛,7~10级为重度疼痛。

口述分级评分法:由一系列描绘疼痛的形容词组成。最轻度疼痛的描述常被评为0分,以后每级增加1分,使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便于定量分析疼痛。

“长海痛尺”评估法:“长海痛尺”是将NRS和VAS有机结合的一种疼痛评估方法,在VAS的基础上,对疼痛标尺作现具体解释。使患者更易接受,结果相对准确,减少疼痛评估误差。

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该方法用六种面部表情丛微笑到悲伤甚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程度。此法适合于任何年龄,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性别要求,易于掌握,不需任何附加设备,急性疼痛者、老人、小儿、表达能力丧失者特别适用。

疼痛的护理

改变对疼痛的观念,加强疼痛护理的教育:①护理教育:教育是提高疼痛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疼痛教育应列入护理继续教育的内容,护士有责任及时评估疼痛、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士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和信念,防止不良的态度和想法造成对疼痛处理的障碍;在任何情况下,对忍受疼痛的患者给予充分治疗是必须的而不是随意的,决不能忽视其中的道德责任。②患者教育: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觉,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表达所感受的疼痛,而不应该鼓励患者忍耐,改变过去“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患者愿不愿意向医护人员报告疼痛以及是否按时服药是疼痛能否得到有效缓解的关键。患者对用药的顾虑来自对疼痛的错误认识,如担心麻醉性止痛药会成瘾,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及担心药物逐渐耐受等。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疼痛、如何应对止痛药物不良反应、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了解止痛药物成瘾、躯体依赖性和耐受性的区别,同时教会患者如何与医护人员保持开放性沟通。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从而有效的控制疼痛以利于机体康复。

疼痛控制技术:①药物止痛:患者术后疼痛常持续24~48小时,药物止痛仍然是目前解除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可按照WHO推荐的三阶梯的原则给药。轻度疼痛,首选第一阶梯非甾体抗炎药,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等;中度疼痛,首选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达宁等,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重度疼痛,可使用强阿片类镇痛剂,如吗啡、美施康啶等。护理人员要全面掌握止痛药物的药理、药性并正确使用,术后疼痛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而不是使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②止痛泵或静脉自控镇痛(PCA):向接受PCA治疗的患者讲述给药方式和时机,PCA可明显减少术后疼痛,也不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无成瘾[6]。

护理干预:⑴非药物止痛:①放松疗法,指导患者听音乐、看电视分散注意力;②呼吸法,指导患者有节律的深呼吸;③意念法,指导患者集中注意力想象一个美好的意境;④松弛法,按摩患者的躯体肌肉;⑤催眠法,在清醒状态下进行诱导,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⑵心理护理:手术均有一定的创伤,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术后疼痛不仅使患者遭受痛苦,更重要的是会对机体各个系统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增加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几率;患者术后很容易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机体的康复,从而降低了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增加了其疼痛程度[7]。因此,术后及时的心理护理是降低疼痛程度的一种重要方法,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心理状态进行耐心的疏导,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及疼痛情况,消除患者焦虑情绪,减轻疼痛,帮助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康复。

总之,术后疼痛已成为外科患者术后的一个主要护理问题,不利于术后恢复,只有将疼痛护理工作质量作为一项持续质量改进工作来抓,把术后患者止痛当作一项常规基础护理工作来抓,使每名护士都认识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正确的评估,给予个体化的止痛措施,才能使患者安全、轻松的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刘莉莉,李晓玲.术后疼痛控制的护理现状[J].现代护理,2005,11(6):441-443.

2朱丽霞,高凤莉.癌痛控制的现状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26-228.

3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35-437.

4张中军,刘占立,夏利刚,等.术后疼痛应激及术后镇痛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07,14(6):882.

5文梅,李晓玲.术前疼痛知识教育对腹部术后疼痛控制效果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13-16.

6万月枝.98例子宫切除术后疼痛护理体会[J].医学研究杂志,2008,25(5):954-955.

7彭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1,9(4):874-875.

术后慢性疼痛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 年6 月~2014 年5 月收治的174 例急性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90 例, 女84 例, 年龄23~77 岁, 平均年龄 (36.4±13.5) 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 ~ Ⅱ级, 排除不能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分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序号的奇偶数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8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护理时仅实施常规疼痛护理, 医护人员根据临床经验对患者实施疼痛护理, 不实施疼痛干预。实验组患者实施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主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 2. 1 健康宣教首先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 使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术后疼痛病症, 然后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 主要包括止痛药物认识与使用、术后疼痛带来的危害以及评估疼痛强度方法等内容。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 能够加深患者对术后疼痛认识, 消除患者内心疑虑, 达到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使其更加积极的配合医师治疗的目的。

1. 2. 2 术前镇痛术前8 h, 指导患者服用塞来昔布等止痛药物, 旨在能够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1. 2. 3 联合镇痛术后, 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应用联合镇痛药物治疗, 联合使用多种镇痛药物, 将镇痛药物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且在最大程度减少药物应用剂量的基础上, 增强药物镇痛效果, 最终获得满意镇痛效果。

1.2.4其他护理干预术后护理人员要耐心、认真的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并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和帮助, 使患者认识到术后疼痛为一种常见现象, 有效缓解或者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另外,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抬高患肢锻炼, 旨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如患者疼痛评分≤3分, 则对其实施非镇痛药物干预;如患者疼痛评分>4分, 则指导其严格遵照医嘱服用镇痛药物, 最终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1.3观察指标[2]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平均疼痛评分、不良反应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术后平均疼痛评分采用10分制表示, 无痛:0分;剧痛:10分;除睡觉时间外, 每隔4 h对患者疼痛进行一次评估, 连续性评估3 d。护理满意度应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包括满意、不满意两项。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对比术后1、2、3 d, 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对比实验组发生2例恶心呕吐, 3例嗜睡, 不良反应率为5.7%;对照组发生8例恶心呕吐, 10例嗜睡, 不良反应率为20.7%;实验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χ2=8.47, P<0.05) 。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实验组满意83例, 不满意4例, 护理满意度为95.4%;对照组满意67例, 不满意20例, 护理满意度为77.0%;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χ2=12.37, P<0.05) 。

3 讨论

目前,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镇痛药物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急性术后疼痛问题依然存在, 有学者研究认为[3], 如医护人员仅对患者应用镇痛技术或者镇痛药物治疗, 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疼痛, 通过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 能够显著改善急性术后患者疼痛状况。

本组研究中, 实验组患者实施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对照组患者仅实施常规疼痛护理, 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与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 。其中, 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将护理人员作为基础, 由医师和麻醉医师共同监督指导对于缓解急性术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提高护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本组结果表明, 对急性术后疼痛患者实施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有助于减轻、改善患者疼痛病症, 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 对急性术后疼痛患者实施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 增强护理安全性, 临床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改善急性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 174例急性手术患者, 根据入院序号的奇偶数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8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疼痛护理, 实验组实施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与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急性术后疼痛患者实施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 增强护理安全性, 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临床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术后疼痛,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沈霖, 谭迎春, 唐金凤, 等.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常规在术后镇痛中的作用.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1 (6) :427-429.

[2]郭月, 赵体玉, 杨纯子, 等.术前教育减轻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效果的Meta分析.护理学杂志, 2015, 30 (12) :105-109.

[3]李云霞, 龚雅萍, 邱瑾.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程序化疼痛护理规程的建立与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12) :19-23.

上一篇:云南省景东县下一篇:求解最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