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

2024-06-06

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精选十篇)

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 篇1

科技图书编辑工作现状

科技出版社的编辑,很少有编辑学专业科班出身的,往往都是理工专业背景。来到出版社以后,通过岗位业务培训对编辑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花上几年时间在老编辑的言传身教下,不断实践、不断积累,逐步掌握了运用文字、语法、修辞、逻辑、外语和使用工具书等方面的技能,还具备了有关审稿、校对、装帧设计、排版印刷方面的业务知识,最后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种传统培养科技图书编辑的模式一直是科技出版社最常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随着出版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图书编辑在新环境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编辑(特别是年轻编辑)从大处(对出版政策把握、选题策划方向、专业发展动向、出版流程管理、书稿整体定位等) 到小处(编辑文案加工、与作者或同事的沟通交流、协调各环节等)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经常是旧的问题刚解决,新问题又出现。恰逢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之期,这样的编辑素质是不适应社会需求的。

钱老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的要求

作为一名科技图书编辑,笔者一直在寻求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的方式和方法。2013年年初,认真学习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传》和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文集》,了解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人生历程和卓越贡献,使笔者感触最深的是钱老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教诲。研读后豁然开朗, 这不正是笔者苦苦寻找的指导如何成为优秀科技图书编辑的秘籍吗?

钱老一生致力于发展我国的国防科研事业,被誉为“人民科学家”,他为国家发现、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科研人员,这些科研人员为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出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应该要达到三层境界。一是知识层:是由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感受(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及体系中已经纳入和尚未纳入体系的知识和经验)等要素构成的,是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基础层次;二是情感层: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念、需要意识、精神、品德、意志、意向、情趣等因素构成的,是思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与调控层次;三是智慧层:是以知识层和情感层的整体综合为基础的,是由唯物辩证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以及现代科学体系观、开放的复杂的系统观等基本要素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有机地构建在一起的,是思维中最深刻、最复杂、最富于哲理的层次。

借鉴钱老的思想,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图书编辑,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自己,随着职业修养的提高,逐步达到上述三层境界。

如何培养新时期科技图书编辑的职业修养

1.知识层

(1)科技图书编辑要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了解哲学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不单是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且是研究这些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研究这些事物、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很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任何一本科技图书所阐述 的内容,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环,都与其他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相互关联。因此,科技图书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要打造一本内容质量上乘的科技图书,就要和作者一起仔细推敲,把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现代科技图书编辑不只对应单一的学科或专业,而是要与更多的学科或专业打交道,因此要深入学习自然科学的发展史略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等。

哲学是科学技术成果的最高概括,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了能够了解整个科学体系架构,做到触类旁通,要求科技图书编辑在工作中除了学习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之外,还有努力学习哲学,能够将哲学和具体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哲学体系的内容很多,科技图书编辑通过选读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掌握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会帮助他们透过表面的、假象的、庸俗的东西,看清事物的本质。科技图书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迅速把握科技图书的脉络和主线,了解读者对象、写作思路、框架结构、市场定位等,对图书做出评估。

(2)科技图书编辑要具备文学、艺术方面修养

现有科技图书编辑的学历教育背景多以理工科为主,往往只钻研理工领域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而对社会科学及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就导致科技图书编辑的逻辑性较强, 理性思维有余,能够按部就班的工作, 而缺乏艺术气质、创新思维和灵感。

作为科技图书编辑,自然也希望出版优秀的作品。这就要在熟练驾驭文字、语法、修辞等基本功的前提下,不但能够熟悉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广泛涉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将对科技编辑培养艺术气质产生推动力。

(3)善于利用网络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各种资讯铺天盖地地涌向人们面前。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对于科技图书编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繁重的日常工作消耗了编辑大量的时间,要挤出时间、精力不断学习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幸好身处网络时代,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通过电脑、手机随时查阅需要了解的信息和资料,做到紧跟时代步伐, 成为资讯达人。

2.情感层

情感层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情商, 这是与知识层相关联的、但是又独立于知识层的综合素质表现。钱永刚(钱学森长子)教授在一次与我社编辑座谈钱学森事迹时,专门讲到了钱老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具有极高的情商。这对钱老主持的工作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完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1)对待工作的态度

多年来,编辑工作一直受到普遍的尊敬。随着出版市场的开放,原有的格局被打破,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增加利润,一些出版机构使出各种手段参与竞争,编辑在大众心目中的原有形象受到了冲击。由于市场经济大的背景下,编辑创造出的价值无法直接体现出来,导致社会认可度下降,引发了部分编辑的价值观、人生观变得模糊,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远远超过了创造社会价值的信心。

作为科技图书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建立强大的精神信仰,才能够在枯燥的学术出版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坚守住那份寂寞。既然选择了这一社会角色, 就理应正视其工作的崇高,千方百计地、夜以继日地思考如何为读者、为社会出好书。要在保持事业心、责任感的同时,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潜力,将工作做深、做精。

(2)社交的能力

与人沟通的能力往往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能够处理好各种关系,和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打成一片,亲和力强;有的人一说话就让人感觉到不舒服,坐下来谈上几分钟就使人浑身不自在,在工作中自然会遇冷。然而恰恰编辑这个行业又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社交能力,在与作者打交道、与流程各个环节的人员协调工作时,只有那些具有良好社交能力的编辑能够游刃有余地调动作者和流程内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紧密地团结在编辑周围高效率地工作;相反,缺乏社交能力的编辑在工作中的业绩也相应的逊色不少。

3.智慧层

智慧层是建立在知识层和情感层之上的,由这两个层次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交融、补充、促进,进而转化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是否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管理经营意识、决策能力和创新意识等。

(1)政治意识

出版工作要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 这就要求编辑在实际工作中要讲政治。不讲政治的编辑是不负责任的,是无法从事这项工作的。要深入地了解各种政策,才能具备敏锐的政治意识,能够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审读稿件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修正可能存在的政治敏感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2)管理经营意识

科技图书编辑的日常工作,都是同时在处理多项与稿件有关的事情,做策划方案、申报选题、等待审批、签署合同、控制流程、审核质量、确认定价、制定营销方案等,要对任务进行管理, 要对流程进行监控,需要大量的管理学知识;与此同时,编辑每天都在参与经营,哪本书的策划方案出色,哪套书的定位准确,哪本书节约了成本,哪本书销量大,哪本书的效益好,每种情况在编辑的心中都有一本账。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编辑做到明察秋毫,但好的编辑一定具备管理经营的意识。

(3)决策能力

每个编辑在工作中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决策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 关注的事物千头万绪,小到封面字体, 大到丛书的结构安排等,无不倾注了编辑的智慧和心血。然而科技编辑的决策能力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只有在工作中严格依照科学的决策过程执行生产流程,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在决策时把握关键,有的放矢。

(4)创新意识

出版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历来强调创新,这其中不但包括了图书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营销创新,还包括了图书的生产活动的创新和方式、手段的创新。科技图书编辑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基础和经验以后,才能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点,并加以实现。

结束语

爱因斯坦、钱学森等人,无不是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成功典范,无不是智慧的拥有者,知识为其带来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阅历, 情感帮助他们获得无以复加的灵感和顺利实施工作,这就是他们异于常人的智慧。

试论广播文学节目编辑的修养 篇2

【关键词】广播文学节目 文学修养 新闻修养 音乐修养

文学节目曾经是广播节目大花园中一簇怒放的花朵。曾几何时,小说联播、评书、作品欣赏与文学专题等文学性节目吸引了大批听众。但近些年,广播文学节目逐渐被边缘化了。尽管如此,它也一直拥有不太多但是很忠实的欣赏者。这些听众通常有一定文学修养和欣赏能力,他们的品位对文学节目的质量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同时,广播文学节目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根本途径也是要提高节目质量。好的广播文学节目,需要高素质的节目制作人员。本文将要论及的就是广播文学节目编辑的素质,其设定的前提条件是节目编播分离。专职编辑负责案头的文字准备工作,同时另外聘请演播人员进行声音演绎。

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文学修养

对广播文学节目编辑的职业修养而言,首要的就是文学修养。作品汗牛充栋,作家灿若星河,编辑的眼光决定把什么样的作品呈现给听众。编辑对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品格和质量。但是,广播文学节目对审美价值的要求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文学作品,因为它是通过广播手段、通过电台这种媒介进行传播的。所以必须兼顾一般性的文学审美价值和广播电台的媒介属性。换句话说,并非所有好作品都可以在节目中播出,只有那些写得好又适合在广播中播出的作品才有可能与听众见面。所以说,广播文学节目对编辑的文学修养的要求是有一定特殊性的。

广播文学节目对作品的选择并不一定强调名家名作,但所选作家的生平事迹、创作道路与审美追求要有独特性,要有思想上的穿透力和艺术上的感染力,要能激发听众的收听欲望,打动听众的心灵,启迪听众的思想,给听众带来收听快感。这样的作品并不少,需要文学编辑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挑选出来,奉献给读者。这就需要文学编辑一方面要熟悉文学史,了解经典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另一方面,文学编辑还必须紧盯文坛的最新动态,对名家的新作、新人的佳作都要了然于心,随时能够把带着露珠的鲜活作品介绍给听众。文学编辑必须保持较大的阅读量,关注重要的文学杂志、出版社以及文学网站,及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作品。当然如能与一些重要的作家保持个人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创作情况更是上佳之选。广播文学节目的编辑在选择作品的时候,从帮助听众及时了解文坛热点的角度出发,通常都要选播一些社会上比较热门的作家和比较受关注的作品,或者选播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未必是专业作家,也有可能是其他领域里的知名人士或者热点人物)的作品。一般来说,听众也会对这类作品比较关注,但是,并非全部热点、流行的作家和作品都适合在广播中播出。编辑在此时要把握好满足听众好奇心与引导舆论、创造健康欣赏环境之间的关系,自觉抵制那些导向有误、格调不高、品位低俗的作品,不给它们提供传播的土壤。广播的传播优势之一就是贴近性,所以地方电台在和中央电台、省级电台竞争的时候有

一个杀手锏,就是往往能通过地域上的贴近性轻而易举地制造出亲切感,从而使听众选择收听自己的节目。广播文学节目在这一点上也大有可为。地方电台的文学节目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的地域属性,比较多地选播家乡的作家甚至是业余作者的作品,也可以多向听众推荐描写家乡风土人情、世事变迁的佳作和新作。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地域性对听众的欣赏口味造成的自然影响来占据收听的制高点。比如北京电台在秋季播出老舍的《四世同堂》中对北京中秋节前后民俗的描写,以及郁达夫的作品《故都的秋》,很容易使听众感受北京的秋之美。安徽电台曾经制作文学专题《棘心不死,绿天永存——介绍晥籍女作家、教授苏雪林》,引发了听众的强烈共鸣。而黑龙江电台制作的文学专题《赤子乡愁——介绍诗人余光中和他的乡愁诗》,则是对文学节目注重审美价值地域化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实践。余光中虽然不是黑龙江人,也没有创作过以黑龙江为题材的作品,但是他曾到哈尔滨讲学并且受到热烈欢迎,由此引发一段跨越海峡的乡愁故事。节目通过地域化的视角解读非本地域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同样得到了听众的高度认可。

总之,广播文学节目编辑的首要修养就是文学修养,其中包括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高低的准确判断,也包括对作品的舆论导向、格调品位是否适合在广播中进行传播的精确把握,还包括从地域亲近性的角度设置欣赏主题、吸引听众注意力的精心考虑等。这些能力既需要在学校学习时打下坚实基础,也需要在日常节目制作中不断磨练积累。

二、提升节目时效感的修养——新闻修养

与在一般文学期刊中担任编辑有所不同的是,在广播媒体担任文学节目的编辑除了要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还需要有丰富的新闻修养。这是由广播的媒介属性决定的。听众通过广播欣赏文学节目,与读者通过期刊阅读文学作品的心理期待有所不同。广播作为新闻属性突出的传播手段,其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自然而然地与新闻联系在一起。可能有一部分听众听广播只是为了欣赏文学节目,但是这类听众的人数肯定远远少于通过广播既听文学节目,又听新闻、音乐、体育以及生活服务等多种类型节目的人数。因此,广播文学节目在选择播出内容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节目的新闻属性。当然,我们不是说文学节目要亦步亦趋紧跟新闻,发生了某个新闻事件就马上寻找与这个新闻有关的文学节目播出,而是说广播文学节目要适当契合广播媒体的新闻属性,在不牵强、保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择那些与一段时间以来的新闻事件有关的文学作品安排播出,用文学关照或反思新闻的社会意义,既便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也能使节目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要在文学节目中恰当地体现新闻性主题,要求编辑具有敏锐嗅觉的同时又具备适度审慎的新闻素养。编辑首先必须时刻关注周遭世界发生的变化,对一些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者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人物保持敏感,并且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条件反射,随时考虑这些事件与人物能否成为节目的选题。在最后确定其能否成为选题的时候,编辑的新闻修养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2000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奖授予当时已经加入法国国籍的中国作家高行健。这是华裔作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新闻性角度看很有轰动性。但是,高行健的作品文学价值并不突出,这次颁奖行为被某种政治阴影所笼罩。如果文学节目的编辑仅从“华裔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价值出发,在节目中编发介绍高行健其人其书的内容,就会对不了解真相的听众产生误导。这个选题“做”与“不做”就体现了编辑的新闻修养到位与否。2012年,瑞典文学院又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此前的2011年,莫言刚刚以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获得中国文坛最重要的奖项——茅盾文学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明莫言的创作已经受到国际文坛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他也由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奖一事迅速成为社会热点。此时,文学节目就应该对这一重大新闻做出迅速而全面的反映。北京电台故事广播的文学欣赏节目《品读时分》先是及时介绍莫言的生平创作、选播部分作品,然后又陆续介绍了一些评论家对他的评价。莫言在颁奖典礼上发表了演说《讲故事的人》之后,故事广播又采用部分演讲录音,结合作品片断和编

辑的评论介绍,制作播出了对莫言进行全面评介的文学专题《莫言,从乡土到世界》。随后,又播出了他这篇广受好评的演讲全文。最后,编发了著名作家王蒙和著名评论家陈晓明对莫言获奖一事的分析评论。至此,才算完成了以莫言获奖这一新闻事件为由头的对这位作家的全方位介绍和评论,帮助听众全面认识了这位当代中国文坛最有实力的作家以及他获奖的意义和影响。当然,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重大新闻不可能经常发生。广播文学节目要提升自身的时效感,呼应广播作为新闻媒体的属性,还可以从很多地方着手。比如可以以播出作品或者文学专题节目的方式,对作家逝世或者诞辰以及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做出反应。也不妨以播出纪实作品的方式对某些重大事件进行纪念。还可以播出反映某些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与新闻性事件完全没有关系的内容相比,有时效感的选题有助于提升广播文学节目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节目对听众的吸引力。

三、增强节目美感的修养——音乐修养

广播文学节目是诉诸声音的传播方式,节目在播出文学作品的时候经常要配乐,这是广播文学节目与书面文学的重要区别,也是广播的独特优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音乐与文学作品搭配,起到的是切换场景、烘托气氛、强化主题、提升节目整体审美感受的重要作用。为文学作品配上一段基调契合的音乐作为欣赏的背景并不困难,一般的文学编辑都可以做到,然而,要想达到文学和音乐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那就需要编辑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了。文学节目的编辑要处理好文学作品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把握好文学作品。对其基调、情节、层次、节奏有准确、全面的认识,然后再根据文学作品的情况选配合适的音乐作品。只有编辑头脑中储存了一大批音乐素材,才能使文学与音乐迅速对位,然后才是进一步的细致打磨。

在广播文学节目中,音乐起到的第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切换场景,用声音制造时空感受。这里的“声音”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内容中交代的时间和空间,还有用音乐制造出来的时空感。例如浙江电台的文学专题节目《我这样写歌——记诗人食指》。节目先是简单地介绍了食指的近况,接着播出了记者采录的食指在病房中朗诵《我这样写歌》。然后就是一段用手风琴演奏的《大海航行靠舵手》,音乐中夹杂着几声火车的汽笛声,一下子就把听众拉回到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代。接着,节目介绍了文革中诗人的情况,进而引出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四点八分的北京》。在这个节目中,编辑娴熟地运用音乐进行时空的转换,从现实转到文革时期,从病房转到文革中的北京。省掉了语言文字上的交代,只靠选配精当的音乐就成功地在听众头脑中实现了画面的切换。用音乐勾勒时空感是广播文学节目独有的审美优势,能够达到静态的文学作品无法达到的审美效果。

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法宝是讲述故事、抒发感情。广播文学节目也要从这两方面着力,而音乐在这两方面恰恰大有可为。本来,经过演播人声情并茂的演绎,广播文学节目已经具有了文字作品所没有的丰富听觉感受,而音乐通过旋律的流动、节奏的变化以及音调的高低对文学作品进行烘托强化,能够更进一步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广播文学节目的感染力。文学编辑一般都能有意识地为文学作品选配合适的音乐进行烘托。例如北京电台的文学专题《莫言:从乡土到世界》中,就为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女主人公“我奶奶”牺牲的情节精心选配了音乐。这段情节并不长,但是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文学编辑特地邀请专门的音乐编辑为这段情节选配上了三段不同的音乐,以烘托这个重要情节中情感、角度与节奏的变化。

在广播文学节目的实际制作过程中,编辑常常会为了给文学作品选配一段合适的音乐而花费很长时间。文学节目的编辑多为文学或新闻专业出身,音乐知识的积累往往不够丰富。虽然一般都能对文学作品进行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但从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选择恰当的一段与文学作品搭配,并且还要搭出精彩动人的效果,显然需要下一番功夫。这需要编辑平时就多听音乐,像熟悉文学作品一样熟悉音乐作品。还要练出会欣赏的耳朵,对音乐的精神内

涵要有精确的把握。要练出眼睛看到文字,头脑中就浮现出相应的音乐旋律的真功夫。这当然需要潜心的琢磨和长期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选出了合适的音乐,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在音乐何时进入何时淡出、何时强何时弱、何时隐没语言让音乐成为表现手段等细节问题上,也需要反复试验,苦心研究,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文学节目是综合性很强的广播节目形态,想要驾驭好这类节目,节目制作的灵魂人物——编辑就必须拥有多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数字化时代编辑道德修养的新要求 篇3

中國社会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或换言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媒介化社会。作为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流程和生产方式,也将随之发生颠覆性的变革。

近30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论者从多个侧面对编辑的素养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批可圈可点的理论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描述的层次和编辑作为出版中心环节的认识层面,并未真正触及编辑作为数字化时代知识共享(取代过去所谓的知识传播)的中介(涵盖但不局限于过的所谓把关人)、出版资源整合者、知识生产组织者、数字内容提供者这些重要角色的独特素养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站在信息社会的高度,对编辑角色定位进行重新审视,其中,道德修养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以往的研究。编辑人员的道德修养被锁定为事业心、奉献精神、尊重作者、团队精神、编辑职业道德准则等方面,而缺乏对编辑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学术规范意识、法治意识和环保意识的研究。而这些过去被忽视的方面,恰恰是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而日显重要的方面。

1编辑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数字化时代或媒介化社会,编辑人员对所传播的知识和信息的社会效果要有清醒的认识,并自觉按照社会效益为重的原则做好信息中介的工作。当今社会人们对信息传播时效性的要求更高。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即时传播,但是,人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不能适应这种瞬时性,对某些信息会产生过激反应或认识盲区。因此,对信息的传播还不能一味求快,编辑人员对信息传播的社会效应应有清醒的意识,对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进行预估,力求避免信息传播不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有关“毒香蕉”的不实报道,关于注水西瓜的捕风捉影的报道,就曾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危害。

有些新闻事件虽然发生了,但是因为可能带来社会危害,不宜传播至少不宜直接传播。如有研究表明,关于自杀事件的不当报道就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连环自杀事件”,对因为媒体报道不当而引发的自杀事件,相关当事人应承担道义责任,严重的还可能面临法律诉讼。

2编辑人员的学术规范意识

在数字化时代,编辑人员应该更加注意遵循学术规范,严格按照学术规范从事编辑活动,也以学术规范来约束自己的学术生产。

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编辑作为新闻出版领域的把关人,在抵制学术成果发表和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营造和谐的学术生态中,应发挥积极推动和模范执行的作用,这包括建立健全科学的稿件评审与学术评价制度,论文查新制度,以及学术失范的备案与追惩制度。同时,编辑还应加强自身的规范建设,努力促进学术规范建设落到实处。”

在出版界,过去有一种糊涂认识,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全看会抄不会抄”,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学术规范这根弦,某些编辑本人在撰写文章时也染上了极不严肃和极不规范的习气。学术规范意识不仅是个专业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一旦逾越了界限,还会触犯法律。

3编辑人员的法治意识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编辑人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该自觉树立法治意识。作为数字化时代知识共享的中介,编辑人员的法治意识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

“网络所特有的特性致使原有的法律规范难以维护网络空间的良好秩序,传统的道德观和法律观在虚拟世界中遭遇到巨大的冲击。”网络主体的道德建设亟待加强。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就规定了计算机用户在网络系统中应遵守的10条行为准则:不应利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不应用计算机作伪证;不应使用或拷贝你没有付钱的软件;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应该考虑你所编程序的社会后果;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等。

编辑人员掌握着比一般网络使用者更加便利的信息条件,因此在建立和维护网络空间的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方面,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4编辑人员的环保意识

近年来,日渐加重的生态危机开始唤醒民众的环境意识,重视从道德的角度上认识自然、保护环境。这是社会的进步。而人的环境道德活动也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一方面新闻报道通过对新发现的或创造的优美或奇异的自然环境展示给人以迷恋向往,鼓舞人应当与之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新闻报道通过对环境受到污染破坏的揭露,以自然美遭受践踏的事实引起人的反思、关注,进而引导人去“亡羊补牢”。这两方面的新闻都能提高公众保护自然环境的认识。笔者认为,一个环保意识不强的编辑出版工作者,绝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出版工作者。

期刊编辑的道德作风修养探讨 篇4

任何时期, 编辑道德作风修养的基本准则都是共产主义道德准则。我们编辑人员必须以共产主义的道德准则, 作为编辑职业道德的最高规范, 并以此约束和培养自我的道德修养。

首先, 在政治道德修养方面, 必须自觉地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认真执行党的宣传教育方针, 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工作纪律, 这是对一个编辑人员道德修养的最根本的要求。为了保证编辑人员做到这一点, 仅仅靠纪律和规定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编辑, 必须要有高度的自觉性, 必须将纪律和自觉性主动结合起来, 在自觉的基础上去执行纪律。可以说, 一位编辑人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自觉性的高与低, 是其政治道德修养高与低的标志。编辑人员, 就是和平时期党和国家建设精神文明的战士, 所以, 编辑人员应该把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 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 勇于和一切破坏党和国家利益的人作斗争, 作为自己最高的道德规范。编辑工作者的道德作风修养, 只有在积极参与有关党和国家命运, 有关人民利益的各项实际工作和斗争中, 才有可能提高。纯文学领域是党的思想、文化宣传的一块重要阵地, 作为一名文学编辑, 在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 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我们只有认清形势, 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 才能旗帜鲜明地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才能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更好地塑造新时代的新人新事,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为改革开放的时代服务。

其次, 在编辑职业道德修养上, 必须要廉洁奉公, 全心全意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防止不良规则乘虚进入我们的编辑工作领域。我们应该看到, 在经济急速发展的新形式下, “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也在乘虚侵入编辑工作领域。所以说, 加强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是一件极为重要, 也是极为迫切的事情。对于一位编辑来说, 道德作风修养的提高和加强, 不是暂时的, 不是单一的, 而是长期的, 更是多方面的。就是说, 只有在多方面全方位的实际行动中, 才能培养和提高编辑的道德作风修养。一个优秀的编辑, 要在实际生活和编辑工作中, 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修养, 保持对出版事业的敬畏之心, 从而拥有高尚的品格, 建立完整的人格。

编辑工作不是简单的劳动, 在杂志编辑的整个工作中, 编辑人员是主体, 文稿则是客体。主体作用于客体, 必须优先具备作用于客体的能力。一个合格的编辑, 还要具备一个作家的素养。你深刻了解并理解生活, 你的审读才更深入, 才能有更深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才能有更深刻更沉重的感触和省思。编辑工作还需要持久的耐心, 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作为编辑, 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 还要清醒自律, 保持心灵的纯洁和自由。编辑的观点和观念是尤为重要的, 编辑个人的利益与期刊的利益要保持一致。一个有着美好道德修养的编辑, 必然会呈现出一份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温暖、善良、崇高和引人向上的杂志。网络时代, 我们慨叹文学期刊被边缘化, 是慨叹纸质文学期刊被市场冲击, 而不是慨叹文学期刊没有给我们编辑个体带来更多的利益。尤其是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位编辑人员, 更要忠诚于自己的事业, 加强阅读, 建立完整的人格, 多做表达民族文化向往的工作, 保持对期刊出版事业的敬畏之心, 要热爱自己的编辑工作。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编辑的专业水准和职业追求折射出编辑人员的修养。编辑的认识越正确, 越深刻, 对期刊的作用就越大。否则, 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贯彻党的政策, 不能正确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任务, 不能提出独特的总体编辑构思等编辑工作。实际工作中, 编辑工作者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 除了本身已经具备的知识, 应不断补充能量, 向书本、向老师、向各行各业的朋友请教, 从中即可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 又可以解决许多工作中的难题, 事实证明, 不努力提高自己的编辑修养是行不通的。

首先, 编辑要热爱杂志编辑的职业, 对杂志编辑工作要有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杂志总是要与时俱进的, 编辑就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 所以, 一个合格的编辑, 必须拥有献身精神。其次, 做一个既要博学又要专业的编辑。杂志编辑既要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要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学识修养和思维能力上, 要成为一个多面手。杂志编辑还应该“专”, 应该成为本领域的编辑家。再次, 要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一个合格的编辑, 一个优秀的编辑, 要有这样的能力, 像发现璞玉一样发现潜在的优秀作品, 然后, 对作品有精雕细琢的功力。为此, 编辑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杂志编辑工作要把众多内容不同, 性质不一的作品和图片、插图等等编辑成一本完整的杂志, 使之内容谐调、形式美观, 这是一种艺术, 一种编辑的艺术。可以这样说, 杂志思想格调和艺术趣味的高低, 实际是反映了杂志编辑思想格调和艺术趣味的高低。

杂志编辑, 是人们精神食粮的制造者。每一个杂志编辑, 都应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恪守编辑职业道德, 明确认识杂志编辑工作的严肃性, 以及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杂志编辑要做好塑造人类灵魂、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 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一个编辑人员的道德作风修养, 正是编辑人员合格与否的基本素质和条件。一个好编辑, 必然有着优秀的道德修养和思想作风, 并且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只有这样, 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才能不随波逐流, 才能勤奋学习, 勇于探索。编辑工作是一种荣誉, 也是一种责任。中国正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我们每一位编辑, 都要肩负起我们的责任。

摘要:任何时期, 编辑道德作风修养的基本准则都是共产主义道德准则。编辑人员必须以共产主义的道德准则, 作为编辑职业道德的最高规范, 并以此约束和培养自我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道德作风,修养,追求,责任

参考文献

[1]周浩正.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金城出版社, 2008, 3.

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 篇5

[关键词]文化自觉编辑人生境界修养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2) 04-0024-04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在中国政治、经济跃居世界前位的今天,文化作为软实力,对于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作用越发凸显。具有五千年优秀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以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彰显与践行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作为中华文化的推介平台与扩音器,出版在文化“三自”中更应该实现其历史承担。但是,作为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化产业重要一环的出版业,与影视传媒等热门行业相比,地位与经济收益还明显处于劣势。“出版文化的高地建设,需要出版人的理性和坚守。口号与纲领能给人以鼓舞和信心,但作为出版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出版人注重的应是精神的凝聚和脚踏实地的行动自觉”[1]。文化强国需要出版创新,出版创新需要编辑对于职业的持守。新闻出版署原署长于友先指出:“队伍问题仍然是促进繁荣的核心问题。……新闻出版事业对于队伍有着特殊的要求,它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有品格和境界。”[2]由是,在现今文化自觉时代,我们不得不重申和重视编辑的人生境界修养这个关系文化强国的重要议题。

1在耐得寂寞中持守

编辑,《辞海》如是界定:“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前的重要环节。”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编辑人员“幕后英雄”的角色。作者与编辑工作者,虽然为同一文化产品付出努力,但一旦作品出版面世,二者获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却有天壤之别。经济效益人所共见,我们暂且不谈。仅以署名而言,不管是书籍的出版,还是报纸杂志的出版,作者的署名必不可少,且总是在最显眼的位置上绽放光彩(当然,作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这无可厚非)。而责任编辑在哪里?图书的编辑,一般只默默地出现在封底及版权页中。学术期刊编辑的署名,在没有实行责任编辑制度之前可有可无,现在实行了责任编辑制度,编辑的署名或者出现在文章最后,或是在杂志的扉页上集体出现。这种作者与编辑的显隐差别,暗含了编辑的角色地位。编辑实践证明,常年身居幕后的编辑,正是因为这种寂寞的持守而被歌颂:编辑是辛勤的园丁,扶植、培育百花开放,自己却不争春;编辑是精细的裁缝,终年补绣缀锦,奉献给别人知识的新装,却从不要人回报。这些被歌颂的美德,内涵之一就是在寂寞中持守。

在寂寞中持守,这看似很平常的话,其实践行起来难度相当大。在转企改制和数字出版转型的形势下,出版创新与出版自强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实践性、开拓型的优秀编辑人才。但是矛盾在于,具有这样素质的优秀人才,往往不会选择出版作为职业,或是虽然选择了出版,但其精力主要集中在“自留地”上,“八小时之内,干公家的活,八小时之外,干自己的活”,其优势难以在出版中发挥出来。这样的局面,就其根本来讲,就是耐不得编辑的寂寞。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所广一指出:“优秀的编辑人才,既要求综合素质高,又要求能耐得住寂寞。然而,现实往往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思维比较活跃,却耐不住寂寞。”[3]

编辑,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绽放。这在古今中外皆有鲜活的榜样。在国外,可以冠以“伟大”称誉的狄德罗,竭尽精力编辑《百科全书》长达25年。《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人类知识的百科宝典永载于世,狄德罗的名字也永载出版乃至人类文明史册。在国内,这样在寂寞中守护人类文明之花的出版者,如邹韬奋、叶圣陶、赵家璧、范用等老一辈编辑家,他们“书里乾坤一生情”,其耐得住寂寞的持守,让他们经手编辑出版的“书比人长寿”。耐得住寂寞的持守,究其实质,是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是“兼济天下”的抱负。这些出版界的楷模,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总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中寂寞担当。正是因为这些出版界前辈“俯首甘为孺子牛”,才铸就了中华文化的绵远与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正是他们甘于寂寞,才留下了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提及的“死”与“生”的辩证。甘于寂寞的,虽死犹生。反之,则是为编辑一生的悲哀。这也是现在所提倡的要培养“大编辑”的用心所在。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提到,精神贫乏与物质贫乏都不是社会主义。出版业作为内容产业,它所提供推介的,是中华民族世代绵延的文化精髓,是使中国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脊梁。缺少这种精神文化,就只能做这个世界的应声虫,诺诺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就是经济再发展,没有文化作为精神辅翼,也难以真正成为世界强国。编辑,正是这脊梁的支撑者与维护者。没有甘于寂寞的持守,编辑何堪担当民族脊梁的重任?

2在甘于奉献中担当

“你的成功,消亡在别人的成功之中;别人的失误,却要分担惩罚。掌声和鲜花,只属于作者;你只是在无声无息的后台,完成自己的价值”。这是著名作家茹志娟当年写给编辑的赞语。这是对编辑工作的真实写照,没有对之深思体味的人不可能有此感触。在对编辑的传统认知中,编辑总是担当着为人作嫁的角色。这为人作嫁、甘当人梯的角色认定,本身就需要编辑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在耐得住寂寞中持守,也同样需要奉献精神。

编辑的奉献精神,首先在于看淡名利,只为好书。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工作“不比当市长、企业家、大学教授的工作轻松多少,终日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但却不如当市长的有权,当企业家的有钱,当教授的有名”[4]。奉献精神,对于编辑而言就是要将自己的所学所知,完全浸透在作者的文化产品中,辛劳并且充实地为作者做好嫁衣,多出好书。现在,有些编辑总觉得当编辑不如做教师、干科研等,轻视编辑工作,导致出版物错误百出,甚至连作为文字教育基石的中小学语文课本都不能幸免。随便翻看一本图书或杂志均可找出若干编校错误。其实,避免这类错误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只需要编辑的责任心。责任心,来自于编辑的奉献精神。有奉献精神的编辑,会为出好书而奋斗一生,并在充实的忙碌中享受为编辑的乐趣。有奉献精神的编辑,是一个纯洁的人,无私的人,没有名缰利锁的束缚,抛却了一切浮华范囿,目标只在实现编辑的价值,完成编辑的人生追求——好书。

nlc202309040113

编辑的奉献精神,表现在以自己的所学成作者之美。虽然编辑工作看似只是一种文字的编辑加工过程,但这一过程,却是编辑将“自己平素所积累的全部财富和从自己血管里所分泌出的乳汁,无私地抚育他人的‘托儿’”的过程。托儿,就是作者的文稿。没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做不了乐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上面所提到的古今中外的杰出编辑出版家,他们所处的时代,离我们不远,甚至有一些还与我们共同经历了20世纪下半叶的风雨,但是其风骨、学养、识见似乎离我们很远。为什么?那就是我们缺少他们那样的奉献精神。没有了奉献精神的编辑,怎么能有牺牲自己而成人之美的举动?由是,出版产品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了。当无错不成书成为出版界的常态时,奉献精神也就渐渐地淡出了出版界——连基本文字质量都不能保证的编辑出版,只能预示着出版界的危机在一步步地迫近。塞鲁斯·H.K.柯蒂斯(Cyrus H.K.Curtis)说过,“当许多作者在刚出炉的书中发现可怕的文法、造句、不实资料、排字上的错误,甚或更糟糕的,被幸灾乐祸的朋友或评论家指出这些错误时,都不禁感叹:‘今天的珀金斯在哪里?’”珀金斯是发现并成就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及沃尔夫等名作家的著名编辑。呼唤珀金斯,其实就是呼唤编辑奉献精神的回归。

编辑的奉献精神,还表现为无怨无悔的担当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新科技革命的深入,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如何提升民族文化力成为正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华民族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也成为编辑的文化自觉与担当。文化的力量是通过文化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出版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编辑要在此中自觉担当重要使命,要站在民族与国家的角度,强烈意识到自己对民族文化所负的责任,有高品位的文化追求,有不可动摇的文化原则,一心只在提高自己编辑的产品的文化含量上。每确定一个选题,策划一种出版物,加工一部原稿,推荐一种文化产品,都要考虑对民族文化复兴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促退”作用。这才是勇于担当的大编辑情怀。而现在,有些出版单位存在“文化产品缺文化”的弊端,原创作品太少。模仿、跟风、重复出版等缺少文化精神的出版行为,是局限于“小家”的、只关注眼前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出版行为,是缺少大国情怀、缺少文化强国的担当精神的出版行为。这种担当精神的缺少,究其实质,还是“小我”思想在作怪,奉献精神缺失。

文化强国需要文化巨人的产生,以复兴中华文化为使命的我国新世纪出版业需要更高层次人才的参与。遗憾的是,当前出版业还缺乏一批大师级领军人物,缺少像张元济、邹韬奋、茅盾、巴金、陈原那样的编辑大家、出版大家,缺少像周振甫那样的令钱钟书都为之折服的学者型编辑。而这些编辑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甘于在奉献中担当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无愧于时代,在甘于奉献中担当文化重任,正是今天的编辑需要去努力践行的精神。

3决不敷衍的认真态度

小赫伯特·S.贝利说过:“从来没有哪一家出版社是靠管理出名的,读者记住的就是它一个一个的产品,也就是好书。”[5]好书从哪里来?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本好书,都浸透着编辑的心血与汗水,反映着编辑处处认真的工作态度。

态度产生动力,态度决定成败。认真态度,看似平淡无奇且老生常谈,但细一琢磨,但凡每一件成功的事,总与认真分不开,每一位成功编辑谈其成功经验,绝对少不了“干事认真”这一条。邹韬奋先生在办《生活》周刊时就曾决绝地指出:“与其敷衍,不如不办;如其要办,决不敷衍;我在职一日,必努力一日,宁愿卷铺盖,决不肯昧着天良敷衍。”“决不肯昧着天良敷衍”,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出版人对于编辑工作的期许和要求。当然,上面所讲到的耐得寂寞、奉献精神等也是重要因素。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长远的职业追求,孜孜于名利,根本不可能事事认真,只能在编辑工作中敷衍了事,做一天编辑校改一天的文字。

叶圣陶先生有句诗,写出了编辑工作的真谛:“选题订稿校讐三,唯审唯精为指南。能在胸中存读众,孜孜矻矻味弥甘。”这首诗的升华点在“胸中存读众”。编辑一定要在选题、订稿、校雠工作中以审慎、精品意识作为工作要求,真心地为读众服务,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这是什么情怀?这是一种事事认真、决不敷衍的工作态度,一种对得起读众,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负责任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即使编辑工作再繁琐细碎,也可以谨慎为之。正如邹韬奋先生所说:“不愿有一字或一句为我所不懂的,或为我所觉得不称心,就随便付排。”“看校样时的聚精会神,就和在写作的时候一样,因为我的目的要使它没有一个错字;一个错字都没有,在实际上也许做不到,但是我总是要以此为鹄的,至少使它的错字极少。”如果没有一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怎能达到这种严格的要求?

决不敷衍的认真态度应该内化为一种编辑习惯。编辑工作包括出版物定稿付印前所有环节,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从宏观讲,需要策划选题,研习稿件的学术水平,做出政治与学术的判断;从中观说,需要将表述逻辑、文句辞章等调整理顺;从微观说,需要认真斟酌每一字每一句,连一个标点都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出版物的质量。而且,即使是最严谨的学者,也不可能不产生笔误,周振甫之于钱钟书的例子就说明,编辑唯有处处认真,才能让作者不留遗憾地将自己的得意之作诚心交付。所以,只有将认真不敷衍的态度转化为编辑的工作习惯,才能保证将出版物的差错降到最少。

文化强国需要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每一个文化参与主体都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其负责的工作中,积极而为。出版执行力是新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新名词。细析一下其内涵,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版主体的自觉与主动。现在的出版市场,选题重复现象层出不穷,无错不成书成为一种行业现象,究其原因,如果从表面分析,可以找到各种理由与借口,但本质上,还是编辑主体的自觉性与主体性发挥得不好。从这一点上讲,事事认真、决不敷衍就成了文化自觉与自强的必然要求,也就成了编辑出版工作的内在要求。现在有些编辑一味埋怨选题难做,其实这是一种惰性心理在作祟。选题从哪里来?实践出选题。但这种选题并非就能主动显现,它需要编辑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决不敷衍的工作热情,从盘根错节的实践表象上,过滤、淘择、甄选、梳理出来。如果编辑认识不到自己的职业使命,也就难谈事事认真,更难以树立决不敷衍的工作态度。如此一来,即使身在编辑工作中,也只能喟叹生不逢时,一味沉浮于变幻的生活浅表。有这种浅尝辄止的编辑态度,出现无错不成书的无奈现象也就可以想知。

综上所述,在当今文化自觉时代,重申编辑的人生境界修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在耐得寂寞中持守、在甘于奉献中担当、决不敷衍的认真态度,这些构成了编辑人生境界的基石。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一代代真诚地为之奋斗并乐在其中的出版人。文化需要积淀,需要传承,而不是一时的喧嚣。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具有为学术奉献终生的志愿以及有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工作态度的编辑出版人。

注释

[1]吴士余.出版人的文化精神[N].文汇读书周报,2012-03-02

[2]于友先.坚持方向 深化改革 实现新闻出版工作的阶段性转移[N].人民日报,1994-04-07

[3]杨云艳.好编辑还得耐寂寞[OL].[2012-03-12].http://www.chuban.cc/ky/sw/201203/t20120330_104234.html

[4]高虹.编辑的内涵是奉献[J].出版科学,1995(3)

[5][美]小赫伯特·S.贝利著;王益译.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10

提高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 篇6

语言修养即编辑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编辑要有甘于寂寞、埋首案头的工作精神, 同时也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编辑是否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对于出版物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无不体现出编辑人员的协调能力:策划选题、组织调研时要跟读者、书商等沟通交流, 策划好选题后要进行组稿、约稿, 这时候要和不同的作者打交道, 之后要进行审稿, 同自己的领导沟通审稿意见及稿件的修改意见, 发稿时要同制版人员就排版风格样式等问题进行沟通, 与主管主办单位的沟通协调, 以及编辑之间的沟通协调……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处处都需要“说话的艺术”, 所以编辑必须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锻炼自己的口才, 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编辑语言的修养至少有以下两点要求: (1) 语言表达要准确无误、简明扼要, 忌拖沓重复; (2) 说话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 针对不同的谈话对象, 说话时应有不同的分寸。编辑的口才不一定要练到口若悬河, 口才不是耍嘴皮子的轻薄, 必须以深厚的知识为基础;不单是技巧问题, 更是编辑素养问题。

对于编辑加工来说, 比语言修养更重要的是文字修养。

驾驭语言文字, 即熟练地掌握语言文字。编辑工作做的是有关语言文字的工作, 编辑的大量日常工作如审稿改稿、加工整理、润饰校对等, 都与语言文字紧密相连。语言文字是编辑工作的基础, 是编辑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和工具。对于一个编辑来说, 没有什么“工具”比之语言文字更重要了。“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编辑首先要过好语言文字关, 练就过硬的文字功夫, 要经常查阅字典、词典, 研读语法修辞方面的书籍, 多读名家名篇。能够熟练地运用、掌握、驾驭语言文字, 是当编辑的基本条件之一, 合格的编辑必须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运用能力。

时刻要记住规范化。简单地说, 就是用字用词和语法都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规范”。在这里一定要注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区别。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两个层次, 标准化是更高的层次, 或者说, 标准化是带有强制性的层次;规范化有更多的规劝成分, 更少的强迫成分。之所以说要记住规范化而不是标准化, 是因为语言文字带有浓厚的社会性, 是同社会习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并不是说语言文字不要标准化, 在某些场合, 是必须标准化的。例如, 术语就应当标准化;地名的写法必须标准化;重要历史人物的姓名也必须标准化。提倡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切忌编辑加工过的稿子都千篇一律, 湮没作者的个人文风。

学会用字、写字和认字。编辑要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优势, 就必须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常用字表》、《通用字表》、《标点符号用法》等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文件, 这是编辑学会用字的手头必备工具。编辑还要学会写字, 即要一笔不苟, 规范化, 容易辨认, 写出任何人一眼看上去就能认得出的字。辨字也是编辑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辨字有三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一看见铅字就知道是什么印刷字体, 例如老宋体、仿宋体、黑体、楷体等;是多大的字形, 如汉字的六号、五号、小四号等, 发稿时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哪节哪段用什么字体、多大字形都要心中有数。另一层意思是要了解并能敏锐识别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常见差错, 比如“而”和“面”、“篡”和“纂”等计算机敲字时经常出现的笔误。三是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虽然大多数作者写稿、写信都通过电子邮箱和编辑沟通交流, 但还有一批上了年纪的作者还在坚守用纸稿、书面信函投稿并与编辑交流, 甚至还有一批老先生还会用竖排繁体字跟编辑交流, 碰到这种情况无论遇到什么作者写的文章、信函, 编辑都要能够辨认出他写的是什么。所以, 除了掌握计算机编校技能之外, 识别手写体也是编辑所不容忽视的一项技能。

勤于动手, 经常请教字典、辞书。做编辑不要过于自信, 必须经常查字典、辞书。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人的记忆更是有限的。编辑不能单凭记忆来处理文稿, 如果图省事, 只凭主观记忆去改稿, 十之八九要出错的, 或把可不改的也改了, 如把“独具只眼”改成“独具慧眼”、“借镜”改为“借鉴”等。如果怀疑文稿中某个字用错了, 某句引文漏字了, 某个注解的出处搞错了, 某个典故用得不准确, 某个年月可疑, 某个人物不清楚……一定要去请教老师:工具书。熟练查阅工具书是一个合格编辑必须养成的习惯。

经常练笔, 提高写作能力。为了真正把稿件加工工作搞好, 编辑要注意写作, 写作能力同样也是编辑的基本功。编辑要动手改作者的稿子, 自己必须有动手的能力, 即要文笔畅达。做编辑要眼高手也高。如果眼界不高, 就会让平庸之作乃至有害之作有可乘之机。但除了“眼高”之外, 手也要高, 才能编出高水平的书稿来。编辑自己会动手写文章, 不仅有利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成为专家, 而且有助于对作者文稿的加工润饰。自己会写, 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甘苦, 体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自己会写, 才能在下笔修改时有所依归, 独具只眼, 妙笔生花, 恰到好处。一个编辑好比一个医生, 不但会确诊, 还得会用药或开刀。编辑必须练笔, 写作是编辑工作的延伸。

参考文献

[1].雷群明等著:《编辑修养十日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鹫尾贤也著:《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3].张积玉:《社科期刊撰稿与编辑规范十二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提高编辑修养——出版业的根本 篇7

中国的编辑工作出现很早, 商代已有文字记录的典册, 说明已经有人从事编辑整理简策的工作。实际上, 中国的编辑业和中国学术文化一样源远流长, 正因为有了精湛的编辑活动, 灿烂的学术文化才得以保存和发展。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十表八书, 是编辑工作的结晶。刘向的《战国策》,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 和他周围的文学之士, 编辑了《文选》, 司马光精研历史, 编成《资治通鉴》, 他用了19年的精力, 领导一个小而精的编辑部, 是可谓专职的编辑。近代职业编辑, 著名的人物有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樊锥、章太炎、蔡元培、张元济和王国维等。上述可以看出流传千古的作品都是靠编辑人的深厚修养。在现代我们要把提高编辑修养放到出版业的首要地位。

现代的书籍报刊、网络林林总总, 但良莠不齐, 主要原因就是现代编辑人的修养不够。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责任心不强。有些编辑往往是不仔细通读原稿, 不核实有无抄袭, 不考虑同类作品的重复性, 就草率定稿, 在编校过程中更是马虎大意。有的出版社和报刊社编辑为了谋取经济利益, 不管书稿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政策, 是否存在错误导向、不良内容, 不管稿件发出后给社会造成何种后果盲目出版, 到最后不仅经济利益收到损失, 还造成恶劣影响。还有的编辑老是抱着打“擦边球”的心态, 出版编辑一些没有价值的书刊。有些老编辑深感越做越难做, 越编的书刊和稿件多越觉得自己掌握的太少, 越不敢轻易提出审稿意见。我们现在好多年轻编辑特别是网络编辑在审稿过程中提出片面、错误和肤浅的审稿意见。

其次是学养不够。合格的编辑人既是杂家有是专家这句话虽然是老生常谈, 但要达到这个要求确实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基础的语法修辞, 数字、标点的标准使用, 常识、逻辑的掌握, 国家行业政策的把握等等。拿我们编辑《现代农业》杂志来说编辑就要与时俱进的了解国家农业的各项政策、农业生产当中的各个环节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农业专业知识, 如果把一些数据搞错不仅使出版物不严谨而且传播到农民手中会是他们受到严重的损失。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出版物的质量是和我们的修养成正比的。有什么样的编辑就会有怎样的书刊。那么我们应该从那几个方面提升编辑修养。

首先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认识的编辑出版人的重要性, 要认识到自己在伟大中国复兴之梦中所扮演的角色, 认识到自己在现代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要认清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 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 要多出好的出版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只有这样党的群众基础就会更加坚实, 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稳固。中国复兴之梦才会早日实现。

其次是提升学术修养。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我们日积月累不断提高, 我们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多向老编辑请教, 多看老编辑编校的书刊, 掌握正确的编校方法, 多看名著从中汲取营养, 虚心向行业内的专家学习专业知识。最好还能学习一些诗词书画音乐等艺术, 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在编校过程形成自己的格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 编辑也要把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应用到编辑出版工作中。

第三就是要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正人先正己, 编辑作为文明的传承者, 精神食粮的制造者, 必须热爱编辑出版事业, 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杜绝粗制滥造的产品上市。在当前义利观的模糊化和人生价值观的世俗化等不正之风面前, 能一身正气, 表率他人, 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为后世留下优秀的出版物。

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修养的完善也是无止境的。我们要无愧于我们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摘要:书刊报纸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 正是数不清的编辑人把人类进步的火种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今后无论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 编辑人都必将完成这个使命, 必将成为文明传承、文化传递的守望者和执行者。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修养的完善也是无止境的。我们要无愧于我们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关键词:编辑,修养,使命

参考文献

[1]徐柏容.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

新时期文字编辑的素质与修养 篇8

1 传统意义上对文字编辑的素质要求

1.1 思想政治

作为一位文字编辑人员, 思想政治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它是一位文字编辑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文字编辑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要求文字编辑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 这样才能真正为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做好本职工作。

1.2 职业道德

文字编辑人员是编导和电视受众沟通的桥梁。要求文字编辑需要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 在工作中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字编辑一方面要熟知法律、法规和政策, 另一方面还要遵守广播电视纪律, 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

1.3 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也就是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 要学会学习, 善于学习,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作为一名文字编辑人员, 更要不断充实自我, 充实知识储备, 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能适应职业生涯的需求。

2 传统意义上对文字编辑的修养要求

2.1 专业修养

专业修养一方面是指要有学科专业素质, 另一方面是指要有业务专业素质。作为一个文字编辑不仅需要不断的积累知识, 掌握基本的电视编导及编辑业务知识, 而且还需要了解新闻等的最前沿的动态, 服务于自己的工作。

2.2 语言修养

文字编辑最最基本的专业要求就是有文字应用能力。我国的汉字是博大精深的, 对字、词、句、语法和写作及其技巧的掌控程度, 决定了文字编辑处理的稿件的品质和水平。

2.3 知识修养

文字编辑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要成为编辑界的杂家。作为一名广播电视文字编辑需要不断充实自己, 让自己的知识储备像百科全书一样服务, 不断的学习社会上的最新的知识, 充实自己的头脑, 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社会实际及目前受众心理好的作品, 更好地为工作服务, 更好的促进电视业的健康发展。

3 新时期对文字编辑的素质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传统的文字编辑的素质和修养已经远远不能应对整个广播电视业的变化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作为一名文字编辑, 在努力工作的同时, 还应该做到如下要求, 以适应新时期对文字编辑的要求。

3.1 强化政治思想

在新时期里, 广播电视领域正表现出不同的新特色, 尤其是网络广播电视的逐渐成熟, 已经不分国界, 不分地域的限制, 日益多元化, 这时就会有一些消极的思想混杂进来。作为文字编辑需加强政治素质, 分清真伪, 严格把关, 处理好导向型思想。

3.2 培养竞争意识

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 广播电视业面对的竞争对手日益多元化, 来自新兴媒体的竞争, 如互联网等, 使得广播电视业的生存及发展越来越受到挑战,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 文字编辑要强化竞争意识, 培养忧患意识、适者生存, 实行绩效工资, 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

3.3 强化敬业精神

在变幻多端的信息社会, 信息的更新加速, 垃圾与精品鱼龙混杂。如何吸引更多的电视受众观看节目, 这是对电视节目文字编辑提出的新的挑战。因此, 电视文字编辑要充分认识到所肩负的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编辑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做好节目的文字编辑工作, 做好为人民传播知识、新闻、最新社会动态等传播工作。

3.4 提高创新意识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膨胀时代, 要想独傲与广播电视界就需要有创新精神。对文字编辑而言, 需要编辑们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创新, 所编辑的电视节目内容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3.5 提倡团队合作

社会分工越细, 各业的从业人员要求的专业越专。当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 就需要各个专业的专家共同合作, 每个负责人只对本专业了解深入, 对于其他专业不太熟悉, 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大家团队合作, 齐心协力实现共赢。

4 新时期对文字编辑的修养要求

4.1 较高的政治素养

广播电视工作性质决定了文字编辑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作为文字编辑工作人员, 编辑肩负着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所以, 编辑需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 以便很好地完成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

4.2 扎实的政策理论基础

政策理论主要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通达国家政策和时事政策。在进行内容编辑的过程中, 能够做好把握好政治方向, 拥护党的政策, 在内容上倡导人们自觉支持并积极参与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支持党的政策,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4.3 崇高的精神境界

文字编辑不断修炼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工作时要有敬业精神。文字编辑说到底是一个风险性的职业, 广播电视随着制作出一份令群众满意、受群众喜爱的节目, 但是社会经常会忽视文字编辑的辛苦及付出的汗水, 因此, 需要文字编辑人员要崇高的精神境界, 任劳任怨, 坚持奉献,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4 市场营销和创新理念

文字编辑要有市场营销的理念, 策划双重效益且独具匠心的题材, 从而赢得市场和受众。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选题策划还要有创新意识, 还要握选题方向。文字编辑的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文字中, 创新度的高低也决定着编辑的主体意识的强弱。

4.5 精通计算机使用

目前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各个角落, 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 同时计算机改变了文字编辑的工作方式, 精通计算机会使得文字编辑人员更能加快工作效率。因此, 文字编辑人员还需要精通计算机的使用,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及业务水平。

4.6 广泛的社交能力

文字编辑工作从选题策划到组稿、编辑加工等等环节都要与人打交道, 看上去是一些公务联系, 但是展示的是文字编辑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人际交际能力, 因此, 文字编辑要具备广泛的公关能力和社交能力。

5 结论

新时期的文字编辑工作者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因此需要文字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修养。总之, 综合型的文字编辑的素养和修养不是固有的, 这种素养和修养是经过长期的充实自己, 提升自己形成的。文字编辑要更多的为自己充电, 更好的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准的电视节目, 服务广大受众。

摘要:我国电视编辑目前随着网络媒体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这就要求从事电视节目编辑的工作人员要在素质和修养上共同提升。笔者首先介绍了传统意义上电视节目编辑素质和修养的基本要求, 然后再分别论述了新时期对电视节目文字编辑的素质和修养的要求, 以期促进文字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文字编辑,素质,修养

参考文献

[1]杨晓鸣.论编辑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编辑学报, 2000 (4) .

[2]张景燕.一位老编辑的不懈追求──记全国百佳广播电视工作者张道远.编辑学报, 2002 (3) .

[3]杨光宗.知识经济与现代编辑观念的建构.编辑学报, 2002 (5) .

[4]赵斌伟, 李明德.我国编辑广播电视人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编辑学报, 2003 (5) .

[5]陈汉英, 王亨君, 杨丽丽.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加强.编辑学报, 2003 (6) .

电视新闻文字编辑素养的自我修养 篇9

1 电视新闻文字编辑工作内涵的新诠释

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 电视新闻应不断创新, 打造独特风格模式, 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文字编辑逐渐从过去“把关意识”转变为“创作思路”。在电视新闻文字编辑工作中, 创新是灵魂, 是电视新闻创新工作的根本。因此, 赋予文字编辑以新角色、新定位, 也重新诠释了电视新闻文字编辑的工作内涵, 具体体现为:从文字编辑和电子编辑双重视角对电视新闻的采编、撰写和创新, 同时还要对电视新闻进行编后评论和按语。

电视新闻文字编辑要从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出发, 组织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文字编辑应筹集稿件, 组织新闻报道, 和通讯员、记者互传信息, 通报发稿要求和情况, 指导新闻采编, 组织电视新闻供稿, 编辑符合新闻报道的内容;文字编辑需要对记者的采访稿进行修改, 撰写电视新闻标题, 交代清楚电视新闻的背景材料和事实, 修改文字稿, 确保新闻稿客观准确传达新闻, 做好电视新闻信息传播效果;文字编辑在挖掘价值电视新闻时, 需要编写新闻评论和按语。文字编辑要具有新闻敏锐性, 挖掘新闻中蕴含的思想, 编写“编后语”, 深化电视新闻的思想深度。文字编辑还承担了对电视新闻画面的电子编辑工作, 需要运用电子编辑设备对电视新闻画面进行剪辑处理, 增加电视新闻的层次感和结构性, 把握好电视新闻的节奏, 播出形象化新闻报道。

总的来说, 电视新闻工作需要文字编辑能够把握好电视新闻报道基调, 深入调查新闻真相, 突出新闻语言特色, 确定角度, 深挖主题, 配合新闻画面, 调整好新闻节奏, 追求最大化电视新闻价值。

2 电视新闻文字编辑自我修养路径

2.1 电视新闻文字编辑素养维度:思想政治·编辑专业·综合文化

(1) 前提:增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

电视新闻旨在传播新闻信息, 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教育服务, 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电视新闻作为国家倡导的主要舆论阵地, 在节目中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群众, 以社会教育服务为电视新闻舆论导向, 要求文字编辑具有极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文字编辑在电视新闻中需要保持正确的思想政治舆论导向, 严格遵循党中央和国家相关路线方针、政策精神进行新闻选稿, 积极宣传党中央和国家政治精神。因此, 文字编辑需要保持敏锐的政治性, 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政策, 正确把握政治舆论导向, 从全新的电视新闻视角, 真实、客观、全面报道新闻事件、人物, 正确引导观众理解党中央和国家政策。

(2) 基础:提高自身编辑专业素养

电视新闻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新闻节目, 在传播活动中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 电视新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平, 所以文字编辑应不断提高自身编辑专业素养, 奠定电视新闻报道的专业基础。电视新闻文字编辑需要具备电视编导、出版专业知识、编辑业务知识等, 还需要掌握电视新闻前沿动态, 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掌握现代化电视新闻文字编辑理论知识, 灵活掌握文字编辑技巧, 具有编辑专业科研素养, 能够用电视新闻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武装自己。

(3) 点缀:锻炼自身综合文化素养

文字编辑的综合文化素养是由电视新闻工作特殊性所决定的, 文字编辑的综合文化素养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基础, 也是电视新闻立足的根本, 是电视新闻不断创新的重要保障。电视新闻节目涉及多领域内容, 这就需要文字编辑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 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有广阔的知识面, 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我, 让自己成为一本“百科全书”。这样才能在电视新闻编辑创作中, 正确领悟新闻内涵和稿件精华, 确保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一名优秀的文字编辑, 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成为一名杂家, 能够触类旁通、兼收并蓄, 全面发展, 具备文字编辑所需的综合文化知识, 才能创作出满足社会发展和观众心理的电视新闻节目。

2.2 电视新闻文字编辑能力维度:辨识能力·采编能力·文笔能力

(1) 前提:具备判断是非辨识能力

电视新闻肩负社会舆论导向功能, 承担传播主流价值重任, 向社会观众传播最新新闻信息, 这一工作特性需要电视新闻文字编辑具有判断是非辨识能力, 特别是在电视社会新闻节目中, 文字编辑更要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 客观如实地编辑社会新闻事件, 不能带有角色的工作, 防止电视新闻代入明显的个人色彩和主观意向。一名优秀的文字编辑需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保持新闻中立立场, 在利益纠纷的新闻事件中, 仍然能够如实叙述、还原新闻事件。

(2) 基础:具有扎实的采编能力

文字编辑需要从大量的电视新闻稿件中选择最具价值的稿件, 还需要对电视新闻进行深加工, 升华电视新闻的报道效果。可以说, 采编是衡量文字编辑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对电视新闻节目质量也有很大影响。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 电视新闻面临激烈的竞争, 新闻信息的获取渠道也日益增多, 如何在传播渠道中得以继续生存发展, 离不开文字编辑的采编能力, 需要最快速度获得最具价值的新闻。文字编辑的采编能力还表现为电视新闻的编辑能力和电视新闻的采访能力, 文字编辑需要在必要的时候, 能够及时到一线进行新闻采访, 确保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高质量。

(3) 点缀:具有出彩的文笔作者能力

电视新闻文字编辑最主要的工作在于对新闻稿件进行深加工, 这就需要文字编辑具有出彩的文笔作者能力, 能够在确保电视新闻内容真实的基础上, 发挥文字处理能力对新闻信息进行必要加工, 丰富电视新闻内容信息, 增强电视新闻节目观赏性。文笔作者能力是一名文字编辑有效处理电视新闻信息的必备能力, 肩负对电视新闻稿件进行撰写、修改的职责, 还需要对电视新闻标题进行深化, 点明电视新闻内涵思想, 增强电视新闻报道效果。

电视新闻文字编辑利用专业写作思维, 结合自身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洞悉, 以精准的新闻语言, 有机构造电视新闻内容, 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叙述、阐释, 为观众呈现一个完整的电视节目, 便于观众把握电视新闻内容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文字编辑应正确认识自己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地位, 组织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 组织电视新闻供稿, 撰写电视新闻标题, 对电视新闻画面的电子编辑工作, 不断学习自我提高电视新闻对文字编辑修养, 从素养和能力两方面, 把握好电视新闻文字编辑素养维度:思想政治·编辑专业·综合文化和能力维度:辨识能力·采编能力·文笔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电视新闻工作, 满足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敏.浅析构建新形势下新闻编辑记者的职业伦理素养[J].山西青年, 2016, 19:251.

[2]孟兆龙.浅谈电视台编辑素养的提升策略及把握和表达的方法[J].科学中国人, 2016, 26:175.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篇10

一、 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无可争辩的成为首要焦点,其中,师德修养由于其在学校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尤其显得重要。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能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理顺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也能通过自身的激励功能,激励广大教师自觉献身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还能通过自身的教育功能,促进教师以自身的高尚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因此,当前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迫在眉睫,这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 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百多年来,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优秀的教育家为培养富民强国的人才,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现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几十年,始终安与粉笔生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鞠躬尽瘁;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吴玉章先生,以一息尚存,决不松劲的献身精神,一贯有利于人民,一生有利于青年,数十年如一日,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后来者的楷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功在他人,利在社会的劳动。这种劳动,需要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时间、精力,是十分繁重和辛苦的。这种劳动成果又往往隐没在学生的成功中,自己则可能一生默默无闻,这也要求广大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深刻的理解,由此而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自豪感,形成勇于献身的精神,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师德修养尚有待提高,这既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有教师自身内在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为:

1鄙缁岬匚坏南肿炊越淌κΦ滤平的影响

长期以来,教师被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许多教师却感到迷茫和困惑。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各方面仍然较差;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观念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教师有时并未真正受社会的尊重。所有这一切,都是不争的事实,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关注。国家总理温家宝同志指出:基础教育教师的待遇仍然偏低。目前,许多地方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与许多行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一些地方,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还没有基本解决。中小学教师的福利也偏低,在住房、医疗、子女就业等方面都有很多困难。领导同志的忧虑是有道理的,较低的社会地位严重伤害了教师的感情,不少优秀教师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教育行业。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隐性流失,特别是敬业精神的流失。近年来,少数教师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模糊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在义、利面前丧失立场,在工作中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大大损害了教师的形象。

2背戮傻慕逃思想和观念对教师师德的影响

别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人道。当代教育改革中,就是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社会的主体而非社会的工具来进行培养,这就要求广大的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缺乏这一点,说明缺乏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但是,遗憾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更多的是看重师道之尊而忽视对学生之尊重,于是任意讽刺挖苦学生,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随意打骂学生的现象屡屡发生在我们周围。这种对学生人格和自尊的不尊重,往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无疑与我们的根本目背道而驰。有些教师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醉心于已有的成绩;或者骄傲自大,盲目蛮干,弄虚作假等等。教育者这些身心素质上的缺陷,是导致师德水平不高的内在因素。

三、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思考

目前,国家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花大力气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正在形成。作为教师自身应对师德有较深刻地认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1比劝祖国,献身教育,在实践中升华人生价值是师德的灵魂,也是师德修养得以提高的内在动力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道德,献身教育事业正是体现了教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能否自觉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准。人们常用照亮别人,牺牲自己的红烛来比喻教师的工作,借以赞颂教师乐于无私奉献的崇高的品质。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自豪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不畏名、不图利,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价值,把培养好下一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

2笔Φ碌氖抵适俏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师德的根本要求,也是师德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他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重言传,也终身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根本道德的要求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处处事事努力做学生的表率。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对象。教师不仅处处事事都应该严于做到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来教育和感化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诚实谦虚的品质、勤奋好学的作风和礼貌待人的师德修养。

3笔Φ碌暮诵木褪前学生

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人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会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责任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从奉献开始,落实到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加深,一方面不仅会激励自己更加精益求精,而且会为了学生而更加注意锤炼自己的品德修养。师德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会促使教师把各种美好的道德在教学过程中已隐性的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促使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畅通。师生心理相通、情感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弊裱规律、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最基本要求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者应该像工匠研究其加工材料的特殊性那样研究学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各个年龄段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统一。教师的教育条件不可能一成不变的重复出现,更没有一套可供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的现成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经验年复一年的重复使用。

因此,教师必须对国家、对人民、对学生极端负责,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拓宽思路,想出新办法,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这样,教师的创造能力才会更加旺盛,我们的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鲜活的生命力。

上一篇:基层中医药人才下一篇:权利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