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职业道德

2024-06-16

编辑的职业道德(精选十篇)

编辑的职业道德 篇1

所谓职业道德, 通俗的讲, 就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所要遵守的道德公约。它基于一般道德观念的基础之上, 无法通过法律条款对其进行硬性规定, 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职业道德包括当事人的个人专业能力、纪律性、职业品德等, 既是人们在工作中需要遵守的责任, 又是必须承担的义务。

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对我国公民道德进行了规范, 比如诚信做人、爱岗敬业、团结友善、奉献社会等。其实, 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观念在职业生涯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

1、爱岗敬业。

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重要因素, 也是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一个人要像干好工作, 首先就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工作时应该一丝不苟的严肃对待, 并且充满激情和干劲儿, 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工作做好。相反, 如果在工作时偷奸耍滑, 缺乏积极性,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这样很难将自己的工作做好。

2、诚实守信。

就是不撒谎, 踏实做事, 遵守承诺, 讲信用, 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 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同时也是重要的职业道德体现。

3、办事公道。

一般而言, 就是“就事论事”。是指在处理各种职场公务时, 不以个人的喜好和利益, 以及对方的不同职位等因素, 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的处理方式, 不让自己公正的天平倾斜, 凡事要求秉公办事。

4、服务群众。

要想真正服务群众, 就必须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 明白群众有什么要的需求, 端正服务态度, 认真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 提高服务群众质量。

5、奉献社会。

什么是奉献社会?就是将社会的利益放到第一位, 只有自觉维护社会利益, 才有可能将个人利益矛盾降到最低。这是每一位具备优良职业道德的公民应该承担的义务。

三、新闻编辑职业道德的社会影响

随着报纸的诞生, 新闻编辑也随之出现。在整个行业系统中, 新闻编辑既处于新闻报纸生产的核心位置, 又处于新闻生产的源头, 编辑工作在新闻生产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新闻的排版、内容选择、内容分析、舆论导向等, 都必须经过新闻编辑的仔细斟酌, 才能进行最后决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工作愈加忙碌, 发达的现代新闻媒体成为人们了解身边、了解社会, 和外界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由于人们普遍具备“先入为主”的特性, 所以新闻编辑的判断和价值观会影响到大多数阅读群众, 潜移默化中对社会大众的认知和判断进行了引导和干预。因此, 新闻编辑肩负的沉重的责任和使命, 由于占据着绝对的话语主导权, 新闻编辑的个人职业素质和道德很有可能对社会, 甚至整个国家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四、新闻编辑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

1、新闻编辑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着新闻的核心价值定位, 同时也对维护社会团结、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比如爱岗敬业, 有责任心, 对事业有上进心, 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在新闻创作上, 应该拒绝保守, 敢于创新, 要求一线新闻记者将真实、优质的新闻资源进行及时的反馈, 不畏金钱和利益的引诱, 恪守职业道德, 不能成为权力和金钱的傀儡, 要敢于挖掘事实真相, 为广大群众说话。

由于新闻编辑岗位的特殊性, 必须树立一心为人民做事的观念, 要敢于和邪恶势力做斗争, 维护社会的善良和正义。在工作中, 新闻编辑应该廉洁奉公, 不搞特殊化, 与时俱进, 敢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批判一切不正之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目光开始向利益和金钱倾斜, 有些新闻从业者不再坚持真理, 甘于堕落, 利用手中的权利为“金钱”服务, 败坏新闻行业的纯粹性, 误导社会群众, 严重破坏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度, 助推了贪污腐败等不正之风。由此可见, 缺乏职业道德的新闻媒体对社会安定团结巨大的破坏力。因此, 我们应该明白, 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非常重要, 必须做到不计个人的利益得失, 无私奉献社会的精神。

2、新闻编辑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 首先应该做到在思想上与党的步调高度一致, 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以及敏感的政治甄别能力, 在工作方式上, 应该讲大局, 以全体群众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避免出现政治立场的错误, 为国家利益带来损失。在新闻行业, 由于缺乏政治理论水平, 缺乏政治洞察力, 从而导致社会出现不良影响, 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因此, 一名出色的新闻编辑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任何时候都要对新闻的性质进行仔细甄别, 避免由于政治纰漏而出现常识性错误, 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压力。那么, 如何提高政治水平, 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呢?首先, 新闻编辑在思想上就应该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度, 深刻了解自己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赋予自己的使命, 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 关注社会发展趋向, 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政治性错误。

3、新闻编辑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

如今, 已经进入了繁荣的多媒体时代, 各种信息传递飞快, 各种学科相互交叉、融合, 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不断更新, 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信息量增长迅速, 知识容量几乎五年就翻一番。那么,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 只有时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掌握社会的脉动, 才能更好的为大众服务。因此,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员, 应该坚持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用知识武装自己, 不但具备优秀的职业能力, 又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 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的为人民。为社会服务。

4、新闻编辑应该具备优良的个人品格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员, 甘于奉献, 甘于忍耐孤独和寂寞是必不可少的个人品质, 由于新闻编辑和新闻记者的分工不同, 新闻记者需要长期在外进行采风, 接触新闻事件, 虽然比较辛苦, 但是毕竟也增长了见识, 充实了生活。而新闻编辑却有所不同, 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 导致其必须长期坚守岗位, 在编辑室工作, 孤独和寂寞是难免的, 更重要的是其非常人一般的忍耐孤独的能力, 和活跃的思维。因此,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员, 较强的个人品质非常重要。

5、新闻编辑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什么是新闻编辑的专业水平, 其中之一, 就是要对各科专业知识能够做到融会贯通, 具备较高的政治洞察力和敏锐性, 对稿件中出现的错误和敏感问题能够及时发现, 避免流向社会, 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外, 专业水平还体现在独特新颖的选题技巧, 娴熟的写作能力, 对新闻价值核心的敏感度, 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在复杂的案情和事件中, 能够迅速抓住题材主线, 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 正是新闻编辑所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专业水平之一。新闻编辑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既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 和不断的刻苦学习, 同时也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 最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新闻编辑。

总之, 对于新闻编辑来说, 职业道德既是职场的职业规范, 也是做人的基本常识和做人底线, 新闻编辑只有恪守职业道德, 才能增强新闻媒介的公信度,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新闻编辑作为新闻的创作者, 主导着社会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同时对社会舆论的导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如果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出现问题, 那么对正确的价值观势必产生影响, 也将阻碍对问题的客观分析, 进而直接影响到新闻内容的质量。因此, 恪守职业道德, 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是每一位新闻编辑的责任。

关键词:新闻编辑,社会影响,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姜辉.编辑职业素养的修炼[J].记者摇篮, 2010 (7) .

[2]张宝海.论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学识素养[J].工会论坛, 2001 (10) .

网络编辑的职业要求 篇2

(一)技能要求

网络编辑除了要具备语言驾驭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外,新兴的网络编辑还要求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甚至是HTML语言制作网页。同时,网络编辑还是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他们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用者、操作者,也是信息的人文价值的开掘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编辑不仅仅是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还是一位思想者,这些就对网络编辑的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网络编辑要求较高的文学修养和文字水平。虽然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具有一些区别,但是由于网络编辑需要筛选合适的文章置入网站,仍然需要进行辨别,分析和比较。所以,网络编辑依然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第二,网络编辑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具体来讲,网络编辑不仅仅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基本知识与技能:如新闻传播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还要具备其所负责领域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再次,网络编辑应该充分的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第三,网络编辑需要较强的新闻敏感度与较好的市场意识。较强的新闻敏感也是对网络编辑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编辑必须对网上信息加以证实,这就需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度。其次,网络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具体而言,网络编辑在制作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媒体自身、受众、广告商三方面的利益。

(二)道德要求

对于网络这样一种高度开放的媒体,需要对信息进行“把关”,那么信息的筛选、加工与整合不仅仅要求网络编辑具备专业的新闻素养,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文学编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操 篇3

首先,所谓“文史不分家”,文学编辑必须有相当的史学基础,既然是“杂家”而非史学家或史学专业人员,并非要求对二十四史精通,但应该有一定的阅读量,掌握基本要素,至少。“前四史”不可不读。举一个编辑实践中的例子:有一篇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提到南宋的一个皇帝,名字叫“赵春”,笔者不是责编,而是负责校对,手边正好缺可查阅的工具书,但首先凭印象即感觉有误,另外凭常识也知道皇帝的名字不可能叫“春”的,连开国皇帝,若原来的名字不够好,都要改的,更何况是继位者。这虽然是带有综合性质而且较粗浅和简单的判断,但读没读史书,有没有史学基础或功底,是有关系的。

文学编辑学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经学,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于古代私塾的读书标准。其意义在于,既然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粹,在“经史子集”中名列首位,那么读经、研经,在四书五经之中汲取养分和有所悟有所得,则势所必然。尽管我们的编辑大多无法做到像古人一样,晨起先背十遍二十遍《中庸》,或进入“六经注我”的境界,但常读常悟常新,是需要的。比如笔者曾接到一篇来稿,是谈(探讨)名节方面问题的,文中举了明末的洪承畴为例,甚至点了民国的汪精卫,来衬托其主要观点,提出了名节与“生命的终极关怀”孰轻孰重的问题。虽然对其文中的一些理念,笔者并不同意,但基于百家争鸣的原则,还是编发了稿件。在编者按里,笔者用《论语》中“有舍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的圣训,反驳了如前苏领导人赫鲁晓夫“脑袋掉了,原则还有什么用”似的悖论,也间接地对文中论点提出了批评,引起了读者的关注。至于与文学有关的知识和掌故、典故等,也是文学编辑应基本掌握的。

文学编辑的学养,既有“博”的特点,又常常不厌其精,换言之,大江大海能够揽入怀中、对小溪小涧亦具有“明察秋毫”之功力,而在小处(当然,往往小处不小),最需要的,是在文字方面,或者更实际一点,在字、词、句上面,所需功力又超出了文字本身。人们常常将具有博古通今本领而且通晓掌故的人称之为“活百科全书”,正像称熟悉地理方位和街巷的人为“活地图”一样,在文字意义上,文学编辑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活字典”。对作者来说,编辑就是字、词、句以及“文章作法”方面的权威,尤其在做“分内之事”,即对来稿进行编辑加工时,这种既是“活百科全书”又是“活字典”的素养便得到了实战式的发挥和无以回避的检验。事实上,这就是文学编辑的“日课”,天天在温习和实践,含糊不得、马虎不得。

文学编辑职业素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操刀”的功力。人们常常问的一个问题是,编辑需不需要是一个作家?事实上,有许多编辑原来就是作家出身的,也有许多编辑是边干边创作而逐渐“自我完善”起来的。当然,创作往往是业余行为,一艘隋况下编辑自然也不会是自由撰稿人,但是,其是否是作家队伍中的一员,则对编辑工作本身有着相当的意义。首先,除了前言后记、编者按、点评介绍等带有一定创作成分的工作文字之外,编辑本人有无创作实践与成果或是否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对编者与作者的沟通、交流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文学编辑本人若是个较有名气的作家,或者其某些作品在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对于“为师”的身份,则不仅是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还颇能有实用功能,因为,正如体坛教练作示范动作那样,编辑在对作者进行点拨时,大可以自身作品为范本,效果自然好得多。其次,文学编辑的写作功力,对图书和期刊的策划和组稿,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期刊的栏目就像舞台,文学编辑恰似导演,组织、调动和引导、指导“各路英雄”即作者们上来表演。

学养是职业素养的根本,缺乏足够的学养,则素养无以为基础,职业化就更是无从谈起了。从大的方面来说,除某种特别的原因或者部分人纯粹是为了生计而选择此职业外,文学编辑都应该是热爱文学的人,甚至可以说,不仅仅将文学“当饭吃”或者当成终身的事业,而且。一生中的相当一大部分光阴,过着一种“文学生活”。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有三大特点,首先是习惯。在一般情况下,习惯表现为习于观察与对相关事物的敏感,比方,习于观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针对的是人性的各种表现、各类形态,而观察后则有所感、有所得,最好还要有所记。其次,是对文字的敏感。既然文学编辑说透了是文字工作者,那么对文字就要比一般人更加注意和关注,不仅经常“咬文嚼字”,还会有某种程度上的热衷或者叫乐在其中。而用笔者告诫一些文字基础比较薄弱的文学青年的话,叫“敬畏文字”。还有一种敏感,即对美好事物的敏锐触觉。或者说善于发现并感受直至享受生活中的美的一面、感人的一面,从而在经常性的身心愉悦的同时,积累资料和素材,保持良好的状态。“文学生活”的第二个方面,是情趣。古人言:“人无癖不可交。”人的“癖”,也就是爱好,就像好棋、好麻将、好钓鱼、好养花种草等等,五花八门。对许多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这些都是业余的,而对文学编辑而言,则可以将自己的“癖”当成是业内的。既然“文学是人学”,几乎关乎人的一切,都没有“内外”之分。因此,文学编辑的癖好是多方面的,也正是情趣所在,如琴棋书画、飞鸟虫鱼、天文地理、春花秋月、世风民情,似乎都有所好,也都能够略知一二,有所谓兴趣广泛的味道,也因此往往表现得多才多艺,这也符合编辑是“杂家”的特点。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境界了,包括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前者包括政治素质、思想修养、道德水平和大的方面的是非辨识能力,以至于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要求。这些,不仅表现在约稿组稿和审稿的职业生涯中,也表现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思想境界最主要的部分,则体现在他的人品上。人们常说文人清高、孤高,淡泊名利,文学编辑亦然,所不同的是,清高而不离群、高而不孤。因为文学家、作家可以离群索居,编辑不可以,不但不可以,还要人“群”,也就是说。既具备了高尚品质和高雅素质、素养,又善于与人和谐相处,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艺术境界,除审美水平、鉴识能力外。更多地表現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内容和习性,就像鸟鸣啁啾和拍岸浪潮在音乐家听来,不是鸟叫、不是涛声,而是音符那样,文学编辑应该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平淡和琐碎中。萃取、提炼和构造一种对自己来说是色彩斑斓、丰富、生动的艺术化的氛围,这样不仅自己能够时时在这样的环境中陶冶身心,也能够带动和感染身边的人,使得文学的教育、教化功能通过“言传身教”,得到更广义的实践和施行。也就是说,艺术,不仅是编辑的职业和事业,也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主要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生活已经完全融入了艺术。

简论图书编辑的职业意识与道德建构 篇4

一、图书编辑树立职业意识与加强道德建构的必要性

图书编辑工作是一项十分辛苦、十分具体的工作, 它需要保证出版图书的质量, 包括对图书内容、图书语言、图书封面以及内文的编排设计、文字校订、文字差错乃至于选题策划的严格把关。这就要求图书编辑树立职业意识和加强道德建构。

1. 树立职业意识与加强道德建构有利于发挥图书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图书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应该树立职业意识与加强道德建构。要做到这些, 图书编辑就务必要培养良好而鲜明的职业意识, 就务必要努力加强职业道德的建构, 彰显图书编辑的使命情怀, 体现图书编辑的高尚情操, 即要具体做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任劳任怨, 图书编辑只有在职业意识与道德建构之下, 辛勤耕耘和辛苦劳作, 才能真正发挥图书编辑在图书出版中的重要作用, 才能为中国图书出版事业的欣欣向荣与发达兴旺做出应有的巨大贡献。

2. 树立职业意识与加强道德建构, 符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建设要求

图书兼具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二重属性, 但其精神性占据主导地位。因此, 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不仅是传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 同时还是瞭望世界的窗口, 人类互相交流的桥梁。图书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均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也可以说有一定的导向作用。”【2】同时, 图书出版不仅肩负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理论、方针、路线、政策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而且具有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引导正确社会舆论、培养“四有”新人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图书编辑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在图书编辑、出版的工作中, 必须着实培养职业意识, 必须努力加强道德建构。图书出版要务必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方向与政治宗旨。

二、图书编辑在图书出版实践中应当树立的四种职业意识

“所谓图书编辑的职业意识, 是指图书编辑人员在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中, 对自己职业的性质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是对职业的一种特有的感知力、创造力和评价能力。”【3】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构与发展的过程中, 在图书出版业由数量与规模到高效与优质呈阶段性转向的过程中, 图书编辑应当培养、树立、强化、提高四种职业意识, 即政治意识、品牌意识、经营意识、责任意识。

1. 图书编辑的政治意识

图书出版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与方向, 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 传播有益于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科技与文化知识, 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因此, 图书编辑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 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坚守社会主义图书编辑与出版的文化阵地。在制定规划、选题设计、组审稿件过程中强化政治意识, 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社会主义国家的图书编辑, 保证自己编辑的图书永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2. 图书编辑的品牌意识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图书市场日益广阔, 图书种类与日俱增。因此, 图书出版市场的竞争也日益增强, 这就需要图书编辑树立品牌意识, 编校、印装出从内容质量到形式质量均要上乘的作品, 即以名牌、精品、特色为任务要求, 开发、设计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 广大读者反响强烈的选题, 并制作出内容精粹、思想深刻、印装华美、装帧别致、学术水平较高的图书。

3. 图书编辑的经营意识

图书具有物质与精神二重属性, 这就决定了图书出版讲求“双效”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而经济效益即指图书作为一种商品要面向市场, 要追求利润。因此, 伴随图书出版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迈进与转向, 图书编辑就必须有经营、策划的头脑和素质, 即要树立一种经营意识, 也就是说在策划图书选题与经营的环节中, 务必考虑所编辑的图书, 出版以后能否创造经济效益和获得经济利润, 当然经营意识的树立, 仍要以获得社会效益为第一目标, 最终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和谐统一。

4. 图书编辑的责任意识

图书质量是图书出版产品的生命与灵魂, 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图书编辑, 必须树立责任意识,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学识水平, 增强编辑业务能力, 不仅要在策划图书选题时严格把关, 而且要在图书语言、封面、文章编排、文字校订改错各个方面把好关。

三、图书编辑在图书出版事业中应当加强职业道德的建构

所谓图书编辑的职业道德, “是指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编辑人员在其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及准则。”【4】因此, 加强图书编辑的职业道德建构, 有利于培育图书编辑的优良品德,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推动图书出版事业的持续、健康、强劲地发展下去。

1. 加强图书编辑的职业道德建构, 需要遵循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第一, 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在图书编辑、出版的过程中, 要完全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 做到心中有读者、有事业, 以崇高的敬业精神与强烈的事业心以及对编辑工作的巨大热情, 投身于图书编辑工作之中。第二, 坚持图书编辑以社会效益为先, 努力实践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的原则。编辑的图书出版以后, 当以帮助人、指导人和教育人为先, 令广大的读者群体从中汲取养分, 获得教益。之后, 方可注重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三, 图书编辑要以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维护图书内容的真实性为基本原则, 即在进行图书编辑时, 保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真实, 以稿件质量作为衡量取舍的重大依据。第四, 图书编辑要爱岗敬业、努力进取、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第五, 图书编辑在建构职业道德的过程中, 要有政策观念、法纪观念、勤俭观念、廉洁观念。

2. 加强图书编辑的职业道德建构, 需要探求、摸索的基本路径

第一, 要大力开展有关图书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并将此活动实践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来, 融入党风廉政建设活动中来, 融入到红色革命优良传统教育活动中来, 从而更好地促进图书编辑素质的提高, 业务能力的增强。第二, 需要组织与开展所有图书编辑进行职业道德自我建构的大型活动, 通过图书编辑人员以访问、参观和学典型、树榜样的方式、方法, 通过图书编辑自我教育、自我认知、自我提升、自我觉醒、自我学习的途径, 来最终实现图书编辑道德建构的完成。第三, 要建立、健全图书出版行业和领域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对图书编辑工作认真、负责、高效完成的人员给予一系列相应的奖励, 对违反图书编辑工作职业道德的人员则给予批评教育和制度性惩罚, 做到依靠机制的方法与力量去加强图书编辑的职业道德建构。

注释

1[1]黄治正.关于图书编辑学性质、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探讨[J].求索, 1997, (1)

2[2]王曦昌.试论图书责任编辑的责任[J].社会科学战线, 1996, (6)

3[3]郭爱民.图书编辑的职业意识[J].编辑之友, 1997, (4)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论文 篇5

一全媒体时代背景

在全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所使用的技术、所利用的媒介和所获得的反馈都将与传统媒体环境有所不同,高校学报编辑如何在全媒体背景下更好地完成学报编辑和出版工作,需要以编辑们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基础,探索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构建,这对编辑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和高校学报在全媒体环境中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全媒体时代背景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提出的要求

1.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能够有效利用新媒体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高校学报的影响体现在高校学报的出版形式和出版工作的基本过程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时代催生的新型阅读方式使高校学报不能再以纸质和文字印刷作为主要的出版形式,出版数字化期刊和将期刊上网已经成为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高校学报要在出版形式上符合网络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出版工作基本过程的改革,即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不再是单纯的审稿和排版编辑,还包括在网络社会中进行学报出版和发行。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学报编辑工作是高校学报编辑必备的职业素养。高校学报编辑应做到以下三点:

(1)应用网络系统接收作者的投稿并进行投稿反馈,与学术论文作者们建立长期的联系,通过网络了解作者研究方向,为以后的收稿和编辑工作做准备;

(2)利用新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作弊行为的审核,保证高校学报出版的学术成果是有效的、有用的;

(3)利用网络收集大量的.学术动态信息,分析并综合这些信息,快速定位高校学报的整体出版走向,避免工作陷于被动。

2.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

稿件修改和加工是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能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态度和职业责任感的工作行为。一个成熟、优秀的学报编辑应本着对整个学报出版和发行负责的态度,进行稿件的审核和加工,这就意味着除了要掌握相关学术领域的学术动态、国家对学术期刊的提名、关键词等细节内容的编辑要求之外;学报编辑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审稿能力,以求将学报编辑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在全媒体环境下,网络的发展使作者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献的引用,其中由于只改动字句造成的抄袭行为也不在少数,但这些抄袭往往是通过抄袭率检测系统检测不出来的;反而,有些作者的文章因为文字加工不善,表现出更多类似“抄袭”的迹象。这需要高校学报编辑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对网络稿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加工,而不仅仅是依靠目前的抄袭率检测系统来辨别文章的原创程度。

3.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具有与全媒体时代背景相符合的创新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关系着高校学报的发展,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纸媒的发展并不仅限于图书、杂志的网络化出版,还包括后续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如与读者交流、与文章作者交流、发现并确定最新的学术动态并以此指导作者们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因此,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还需要在职业素养培养中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即通过不断创新高校学报的内容、形式以及学报编辑和服务,使高校学报在全媒体环境下发展成为能影响高校师生学术研究、影响全国学术发展的有影响力的媒体。

三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优化体系

1.培养高校学报编辑的网络编辑职业技能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的出版仍以纸媒的形式为主,虽然有电子杂志出版,但出版时间较纸媒稍有延后,而且很多高校学报并没有被纳入学术研究数据库,使高校学报的影响力降低。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编辑职业技能。首先,学校应为高校学报编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使高校学报编辑能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网络编辑的技能,使学报的电子版发行量增加,能跻身到学术研究数据库之中。其次,高校学报编辑应主动了解、学习和掌握与网络出版相关的知识,不断总结学报网络出版过程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学报网络编辑的能力适应网络出版的要求。

2.进一步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思想水平

在全媒体环境中,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更加重大,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往一个人负责一个版块的工作模式是不适用于电子杂志出版和发行的,一期学报的出版,需要整个学报编辑团队的通力合作。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团队的凝聚力形成是十分必要的,每个学报编辑都应将学报编辑的每一个工作细节视为自身的直接责任,通过不断合作去完善整个期刊的出版形态,努力提升期刊的质量。另外,在全媒体环境下进行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还需要高校学报编辑具有长远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发掘学报发展的可能性,用敏锐的思维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去分析目前的学术研究动向,使学报的质量走在学术出版业的前列。因此,高校学报编辑自身的学术思想水平提高是很有必要的,这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不断努力地、有意识地去进行自身素质培训。

3.鼓励高校学报编辑进行业务创新

高校学报编辑的业务包括与高校学报编辑相关的各种工作事项,高校学报编辑以高校学报的学术背景为基础了解其他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动态,将新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新的发明创新成果引入学报是高校学报编辑日常工作中的主要业务。此外,高校学报编辑还必须重视业务的创新,使学报除了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之外更具有服务性质,这是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构建的顶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不断了解和学习走在时代前端的纸媒的编辑方式,如在电子杂志出版之后开设读者讨论论坛、开创学报下期文章“预告”和“预读”版块、在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上建设学报文章作者与读者交流窗口等。

四结束语

职业敏感:编辑的见识和眼光 篇6

职业敏感对于图书编辑来讲,就是怎样敏锐地去发现选题,发现可以成为图书的题材,以及为图书内容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

这与编辑的职业特点是有关的。编辑作为一种充满竞争的职业,和其他很多职业不同。它的竞争特别地激烈。谁都知道,像汽车、彩电、手机这些行业也是充满竞争,大众汽车和通用汽车竞争,海尔和海信竞争,诺基亚和索爱、摩托罗拉竞争,但是要知道这种竞争是团队性的,是厂家和厂家之间的,是品牌和品牌之间的,而不是个人化的竞争。而编辑的竞争既是团队性竞争又是个人化竞争,而且个人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在单位内,而是表现为社会化的竞争,这就是编辑工作竞争严酷性的表现。

不同出版社的编辑为了同一个作者甚至为同一个选题进行竞争,也就是所谓抢稿的事常常发生,这在其他行业是没有的。另外,编辑这个职业特别依赖于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创新。一个编辑总要发现作者、发现选题、发现合作项目、发现合作伙伴,这个特点就决定了一个编辑必须具有职业敏感。

不经意处发现亮点

简单来说,编辑的职业敏感就是在别人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拿出了别人没有拿出的点子。笔者在《编辑的悟性:书感》一文中举了个例子,香港三联的李安,從一位邮商的一大堆明信片收藏中发现了一本书,做成了《香港明信片精选1940~1970》,谁都没想到这些内容可以成书,但李安把它变成书,并成为获奖的畅销书,这不仅仅是书感,而是编辑的职业敏感所决定的。

大家都知道范用先生编辑《傅雷家书》的故事,傅雷给儿子傅聪写了那么多信,100多封,谁也没有想到这些信可以编成书,可以拿来出版,但范用有这样的敏感。

所谓的职业敏感就是这样一种能力,它帮助你发现一些可以成为书的元素,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在别人意识不到的地方,善于把不是书的东西编成书,这就是一种职业敏感。这种敏感要求编辑对作者的动态、市场的动态保持密切地关注,这种关注应该是每日每时的,是随时随地的。编辑实际上应该无时无刻不在动脑子、想点子、做策划。有时候通过一条新闻,有时候通过一段电视,有时候通过一段博客或者朋友的聊天就可以发现选题。好的编辑常常是一天到晚都在想,他所接触的人和事是否和选题有关,什么东西可以变成书。好的编辑无一例外都是一天到晚在动这样脑子的人,那么这些人也是因为长期的训练,就具备了一种特殊的敏感。

始终关注赢得先机

杨振宁先生和三联有很多年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他的第一本回忆录《读书教学四十年》就是在香港三联首先出版,后来又在北京三联出版。文章不多,都是一些随笔散文类的,写得很好,回忆父亲的文章和回忆邓稼先的文章都很精彩。三联一直对杨振宁保持关注,希望他有新书。但他毕竟是科学家,文化类、文学类作品写得很少。三联经常跟他保持联系,跟他约稿他都说我没有可出的东西,后来他把自己的一些论述科学问题的文章编起来交给华东师大出版社,大多是物理学方面的理论,书名叫做《杨振宁论文选》,三联看到了,觉得这本书未必适合三联,所以也没争没抢。

2005年笔者在网上看到一条关于杨先生的访问记。当时杨先生和翁帆结婚不久,很多记者关注他们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翁帆在干什么?有人在访谈中给杨先生提这个问题。杨先生说翁帆在给我做翻译,我原来一些文章是用英文写的,自己也没力量去整理,现在翁帆帮助我翻译成中文。他觉得很多文章译成中文给中国读者看很有意思。我当时就想这可能是一本新书,马上和杨先生联系,告诉杨先生三联书店愿意把翁帆的译文编成一本新书。杨振宁先生听了很高兴,因为当时书还没影儿,只是翁帆刚刚开始给他做一些英文文章的翻译,他还没有考虑出版的事。这时候三联就去找他,是想在他前面了。所以就有了《曙光集》在三联书店出版,反响很不错。

在这以后,三联仍然和杨先生保持联系,希望出版他的新书。2006年杨振宁先生曾和三联商量,说有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是台湾记者江才健写的,题为《规范与对称之美》,这本书在台湾有出版,在大陆没有出,他说很希望这本书有大陆版本,问三联能不能出?

我们把书拿回来看了一下,发现此书虽然是杨振宁传,但涉及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在谁先发现宇称不守恒理论方面的争论用笔非常多,我们当时以为在李政道先生没有发言的情况下,杨振宁先生率先出来讲这个问题恐怕不好。三联也不该首先提起这个话题。所以我们把书稿退给杨振宁先生时,他显得不是很高兴。他对笔者说,其实这个问题,李政道早已公开讲过了。说罢就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那是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的李政道论文集,里面确实有涉及杨李之争的文章。再看版权页,只印了2000册,影响不大,所以我们还是没有同意出版江才健的书。

2010年情况有了变化,季承出版了一本《李政道传》,它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完全站在李政道的立场讲杨李之争,强调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中,李政道做的贡献比杨振宁还大。这一说法和杨先生对当时情景的描述完全不同。这时候笔者感觉到杨先生一定有话要说,而且舆论界也需要有杨先生的声音。所以笔者在季承的新书刚刚出版时就给杨振宁先生打电话,说你现在如果想出江才健那本书可以考虑,但是这本书是旧书,是2002年台湾的版本,如果现在出,江才健要修订补充一下才好。笔者觉得,连杨先生和翁帆结婚都没写进去,作为杨先生的传记显然是不完整的,不修订无法出。

杨先生说找江才健修订没问题,但现在还有一个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建邺另写了一本《杨振宁传》,你们三联也可以考虑。华中科技大学杨建邺先生是很有名的科普作家,是物理系教授,对杨先生的学术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写的这本传记,虽然文才不一定比得上江才健,但描述和评论可能会比较内行。笔者问杨振宁先生,这两本书哪本更好?杨先生说希望两本都出,笔者说这恐怕不合惯例,三联只能选一本。他说那三联自己定吧。这时候笔者没办法强求杨先生给结论。

正在犹疑期间,责任编辑发现了杨先生的一位朋友。此人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陈方正先生,他在三联出了一本《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写科学史的,反响非常大,得了好几个大奖。他是杨振宁先生很好的朋友,我们就请他跟杨振宁先生聊天谈这件事。陈方正问杨先生,如果这两本传记只有一本能留下来成为传世之作,他希望是哪一本?杨先生说希望是杨建邺那一本,因为这个人懂科学,对他在科学上的贡献理解更透彻。

陈方正先生把杨先生意见反馈给我们以后,我们马上决定出这本。而江才健的那本杨振宁传立即被广东一家出版社拿走。这个例子说明,编辑对作者必须始终关注才能拿到稿子,中间有一刻放松稿子就不再是你的。就像关于杨先生的这几本书,三联都是跟踪20年才拿到的。

陈忠实回忆录中讲到《白鹿原》是怎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也很能说明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何启治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约陈忠实写长篇小说,当时陈忠实只写过中篇短篇,并没写过长篇。陈忠实说何启治那时就相信他能写长篇,使他很感动。此后的20年里,每一年何启智都问他,长篇写了没有,有什么新进展,就这样保持了20年的关注。所以陈忠实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绝不会交给其他出版社。

杨绛先生是三联的老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全部著作都是在三联出版,杨绛先生有相当多的作品在三联出版,我们一直同她保持联系,希望拿到她的新作。今年她已经100岁了,但她还在写,我们很关注她,每次看望她的时候都问她有什么新作?她告诉我们,她在写研究《红楼梦》的文章,她对时下一些《红楼梦》研究有不同的看法,用随笔的方式写出来。另外她说她的小说《洗澡》,许多读者对她的思路理解不大正确,她认为某个人物最后的发展应该是什么样的,好多读者都曲解了,她想写个续篇告诉大家她是怎么想的。她真是在非常勤奋地写,所以三联对她提到的书稿都很关注。但是没有想到她可能还有别的作品。

2011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0岁生日,在生日前《文汇报》笔汇栏目用笔谈的方式采访杨绛先生,采访挺长,登在报纸上。最后一段,杨绛先生说她现在每天练习写一点书法,她把钱钟书先生的《槐聚诗存》拿来重抄一遍,花了很多时间,每天只抄一首诗,到笔汇文章采访时已经抄完。笔者当时因为忙,看笔汇文章晚了几天,其实已经知道有这篇文章,但找来看时,文章已发表七八天了。

看完文章后笔者就想,杨绛先生手抄的钱钟书《槐聚诗存》可以影印出版一本书呀,因为《槐聚诗存》过去三联不只出过一个版本。于是马上打电话过去。因为杨绛先生听力不好,笔者就打电话给杨绛先生的版权代理人吴学昭先生。吴学昭先生一听,就说三联晚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把这本书拿走了。大家想想,三联对杨先生这么关注,书稿还是没拿到,说明我们有疏忽,敏感度还是不够。所以职业敏感这个问题在市场竞争中是要特别强调的。

需求、价值、创新三重敏感

在有些情况下,所谓职业敏感是对市场需求即读者需求的一种敏感。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沈昌文主持三联工作的时候有很多翻译书影响非常大,其中有《宽容》和《异端的权力》,分别印了几十万册,都是畅销书。这些图书的出版充分展示了编辑策划时的敏感,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从“文革”的阶级斗争中走出来,正需要改变人们已经习惯了的“你整我,我整你”的斗争思维,那时候需要提倡个人自由,需要主张个人权利,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所以像《宽容》、《异端的权力》这样的书在当时具有启蒙意义。了解读者有这样的需求,策划这样的选题就是一种职业敏感。很多畅销书是因为有这种职业敏感才应运而生。在有的情况下职业敏感是对作品价值和创新的敏感。

大家可能都知道刘再复先生,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的专家,上世纪80年代他的《性格组合论》《文学主体性》影响非常大。但是大家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刘再复先生搞过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他不在这个领域。

2003年笔者在香港城市大学听了一场刘再复先生关于《红楼梦》的讲演,有些震惊。刘再复有一个观点,他说早期的研究不算,近百年来关于《红楼梦》的阅读和探讨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红楼梦》论,以王国维为代表;一种是《红楼梦》辩,是考据派,以俞平伯为代表。

他说实际上需要第三种研究状态,叫做《红楼梦》悟。他说他并不擅长“论”红楼,更不擅长考据红楼,但红楼他读了无数遍,对它有特殊的体验,就试图把这种体验呈现给大家,这种方法和所有的《红楼梦》研究不同,他强调的是感悟,强调读者和作者的心灵沟通,强调读者和书中人物发生心灵共振,这回是禅宗“悟”的方式,在大家熟知的文本中要读出蕴藏在其中的情感之核、心灵之核。

笔者听了就想,他这样的研究如果写成文章,其实不是文艺理论,也不是美学评论,更不是关于当代的内容,都不在刘再复原有的研究范围内,只能说这是关于红楼的随想录,或者说是文化随笔。笔者当时感觉这很有意思,如果约稿让他把心灵感应记录下来,相信这样的写法可能产生振聋发聩的影响。所以笔者就要求刘再复写出来,但他说没工夫,他正在研究自己原定规划中的内容,没有时间另搞古典方面的研究。

可是笔者逼了他几次,每次见面都催他快写。后来他自己忍不住写了,于是就有了第一本《红楼梦悟》,先在香港三联出版,继而在北京三联出版。书出了以后读者的好评促使他一发而不可收,又写了《红楼哲学笔记》和《红楼人三十种解读》,后来还和女儿共写了《共悟红楼》,在三联配套出版称为《红楼四书》。刘再复讲这套书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没有人逼他不会写。

现在文学界对这套书评价很高,认为刘再复先生开创了红楼研究的新方法,为红楼研究又走出了一条新路。这个例子也说明编辑对书稿的价值要有预见性,要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可以预知一部书稿的价值。这要求编辑有识别力,也就是“识”。

“才、学、识”三者兼顾

唐朝历史学家刘知几讲过,一个高明的历史学家需要有三方面的修養,叫做史学、史才、史识,这是通常所讲的“才、学、识”的出处。

笔者认为一个好编辑也要兼有“才、学、识”,三者不可偏废。“才”通常表现为表达能力,写稿子、改稿子、写宣传文字、写书评都用得上“才”。“学”指的是学养,更多指专业理论素养。“识”就是编辑对书稿的判断力,所谓“独具慧眼”那种能力。

“才、学、识”三者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可能都那么突出,一个人肯定会有所侧重。笔者觉得对于编辑来说最重要的是“识”,简单来说“识”就是眼光,编辑一定要有眼光,哪怕眼高手低也不可怕。

这就关系到编辑的职业敏感。每一位编辑,自己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个人才能,在哪方面是比较突出的?如果说恰恰认为自己缺乏的是“识”,而强的是“学”,那可能更适合到研究机构、学校里去做学问;如果更偏重的是才,而在“识”的方面不行,或许更适合搞艺术和文学创作。

是否适合做编辑,从评估自己的才能可以看出来,当选择编辑这个职业时,自己应该有这种判断。当然如果发现自己“识”不足,不是说“识”不足就必须改行,也可以弥补。“识”是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的。如果说“识”是眼光,那么如何培养呢?笔者觉得这是阅读经验的积累和升华。只要多读好书,日积月累,眼光就会发生变化,阅读的标准高,眼光就高;如果阅读的标准很低,那是培养不出眼光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多读和好书有关的介绍性文字和书评,看别人如何介绍好书、评价好书,这对培养眼光非常重要。借助这些,知道一本书好在哪儿,从而就培养了经验。一个编辑如果不读自己所编稿子以外的书,如果不多读好书是很难训练眼光的。

20世纪80年代笔者刚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上班的时候,有一个很牢固的观念,新编辑要向老编辑学习。笔者很注意向老编辑取经,也很注意观察老编辑。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编辑都是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笔者观察这批老编辑有一个发现,就是他们之间学问、见识、水平差距非常之大,好的编辑个个都是专家,个个都是名编,真的是令人肃然起敬。但是也有些老编辑其实非常平庸,水平可能还比不上刚出校门的年轻人。

论党刊编辑的职业素养 篇7

1 党刊编辑必须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思想决定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 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曾指出, “新闻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要政治家办报”。作为党刊编辑, 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坚持党性原则, 坚定政治立场,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指导人, 自觉增强政治敏锐性、鉴别力,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前线》杂志作为中共北京市委的党刊, 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办刊方针, 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 从政治思想理论上回答问题, 力求‘解渴’管用”为办刊思路, 刊物的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 其读者定位主要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者等。这一性质要求党刊编辑, 必须把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体现在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方面, 要自觉遵守编辑职业道德, 按照行为规范和准则严格要求自己, 爱岗敬业, 甘于奉献, 要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这对于做好编辑工作, 维护刊物声誉, 保证刊物质量、扩大刊物影响至关重要。

2 党刊编辑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写作能力

党刊的性质决定了党刊编辑必须具备过硬的能力。编辑是杂家, 工作中需要联系各行各业、方方面的人, 需要帮助采访对象总结经验、提炼思想, 需要把枯燥无味的工作总结凝练成通俗易懂的美文, 所以, 作为一名党刊编辑, 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写作能力。知识的深度决定思维的高度。党刊编辑在处理稿件时, 对稿件优劣、真伪的综合判断, 对稿件的删改、美化和提高, 所依仗的正是广博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具体工作中, 党刊编辑由于接触的对象多为党政机关或相关单位的领导, 在组稿、约稿、采写、编稿过程中, 党刊编辑既要学会同领导、同各行各业的人做朋友, 更要注意向领导求教, 向各行各业的人学习, 广泛收集信息, 积累知识经验, 而要想做好这些, 都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作支撑, 做后盾。除此之外, 党刊编辑还必须具备过硬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编辑的基本素养, 是看家本领。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是对党刊编辑的基本要求。党刊编辑除亲自动手采写稿件外, 更多的时候会面对繁杂冗长的材料或者不甚理想的来稿, 这个时候, 党刊编辑既要善于同作者沟通交流, 妥善处理来稿, 更要具备灵活驾驭材料, 直接上手修改、精编、细编稿件, 让稿件精益求精、妙笔生花的的能力。

3 党刊编辑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

当前, 随着网络、电子新媒体的飞速发展, 电子刊、手机报等新媒体形式对传统的纸质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作为党刊编辑, 必须具备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 具有开拓创新、终生学习的观念。众所周知, 我党的事业是蒸蒸日上的事业,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 党刊编辑必须与时俱进, 自觉加强各项学习, 不断创新思维观念, 提高创新决策能力, 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新要求, 积极拓展党刊的影响力、号召力, 开拓性的开展我党的思想宣传工作。思想理论刊物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上。而作为党刊,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要不断推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 以及新栏目、新选题等, 帮助党员干部认清形势, 明辨是非, 科学决策。党刊编辑要善于结合新形势、新任务, 全面把握社会现状, 准确预测社会需要, 从大局、全局出发, 精心策划出新颖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选题。党刊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 主要体现在对形势的把握, 对热点的关注和对事态的前瞻、分析能力上;体现在能够主动出击, 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提出选题、分析选题、设计选题、包装选题上;体现在能从字里行间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从冗长的材料中提炼闪光的思想;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发现很难发现的病句、错别字等常规的编辑业务上, 更不是局限在被动地等好稿上门、发新闻通稿上。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创新、创造的最集中体现。作为党刊编辑, 要打破编辑工作只是“来料加工”的传统观念, 要牢牢把握党的方针政策, 坚持“三贴近”、“三个有利于”原则, 在不断创新思维的基础上, 主动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发展需要, 提高对问题的前瞻能力和选题策划能力, 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人, 鼓舞人, 激励人, 积极发挥编辑自身的主动性, 策划出更多优秀的选题、文章。

4 党刊编辑要积极做“走转改”的先行者

《前线》杂志第一任主编邓拓很早就提出了“决战于编辑部之外”的编辑思想。他在担任《前线》杂志主编期间, 曾向编辑们提出:“关门办刊物, 一定会脱离群众, 脱离实际。编辑至少要有1/3的时间在下边, 直接了解群众政治生活中的问题, 跑工厂、跑农村, 找人谈话, 广交朋友。”当前正在开展的“走转改”活动, 是我们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 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有效举措。作为《前线》杂志的一员, 我一直牢牢铭记邓拓主编教导、告诫编辑的“三勤”原则, 即脑勤 (多钻研, 多想问题) , 手勤 (多录, 多记, 多写) , 腿勤 (多跑基层调查研究, 多参加学术活动, 多与人交流) 。在“走转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 重温邓拓老主编的教导, 作为一名党刊编辑, 我进一步理解了开展这一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也进一步坚定了积极投身到“走转改”活动之中, 做“走转改”活动先行者的信心和决心。

5 党刊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作者、读者观念

编辑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一本杂志的好坏, 与作者的水平关系密切。作为党刊编辑, 既要善于发现作者、选择作者, 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库, 还要善于同作者沟通联系, 服务好作者。而读者则是作者、编辑劳动价值和社会作用的实现者, 是编辑的重点服务对象。作为党刊编辑, 要主动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阅读要求, 急读者之所急, 想读者之所想, 不断以内容的创新、思想的深刻、观点的独到来适应社会形势的需要, 适应读者的变化、需求, 进而赢得更多读者的关注和支持。强化读者意识, 是增强党刊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是扩大我党号召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党刊编辑必须树立较强的作者、读者观念, 要加强同作者、读者的沟通、交流, 要充分利用网站、微博、论坛等新渠道构建交流平台, 畅通作者、读者信息反馈渠道, 要甘当无名英雄, 甘心为他人作嫁衣裳, 心甘情愿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 努力推出更多作者满意、读者关注、社会影响大的优秀作品。

论科技图书编辑的职业修养 篇8

科技图书编辑工作现状

科技出版社的编辑,很少有编辑学专业科班出身的,往往都是理工专业背景。来到出版社以后,通过岗位业务培训对编辑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花上几年时间在老编辑的言传身教下,不断实践、不断积累,逐步掌握了运用文字、语法、修辞、逻辑、外语和使用工具书等方面的技能,还具备了有关审稿、校对、装帧设计、排版印刷方面的业务知识,最后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种传统培养科技图书编辑的模式一直是科技出版社最常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随着出版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图书编辑在新环境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编辑(特别是年轻编辑)从大处(对出版政策把握、选题策划方向、专业发展动向、出版流程管理、书稿整体定位等) 到小处(编辑文案加工、与作者或同事的沟通交流、协调各环节等)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经常是旧的问题刚解决,新问题又出现。恰逢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之期,这样的编辑素质是不适应社会需求的。

钱老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的要求

作为一名科技图书编辑,笔者一直在寻求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的方式和方法。2013年年初,认真学习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传》和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文集》,了解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人生历程和卓越贡献,使笔者感触最深的是钱老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教诲。研读后豁然开朗, 这不正是笔者苦苦寻找的指导如何成为优秀科技图书编辑的秘籍吗?

钱老一生致力于发展我国的国防科研事业,被誉为“人民科学家”,他为国家发现、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科研人员,这些科研人员为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出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应该要达到三层境界。一是知识层:是由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感受(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及体系中已经纳入和尚未纳入体系的知识和经验)等要素构成的,是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基础层次;二是情感层: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念、需要意识、精神、品德、意志、意向、情趣等因素构成的,是思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与调控层次;三是智慧层:是以知识层和情感层的整体综合为基础的,是由唯物辩证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以及现代科学体系观、开放的复杂的系统观等基本要素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有机地构建在一起的,是思维中最深刻、最复杂、最富于哲理的层次。

借鉴钱老的思想,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图书编辑,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自己,随着职业修养的提高,逐步达到上述三层境界。

如何培养新时期科技图书编辑的职业修养

1.知识层

(1)科技图书编辑要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了解哲学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不单是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且是研究这些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研究这些事物、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很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任何一本科技图书所阐述 的内容,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环,都与其他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相互关联。因此,科技图书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要打造一本内容质量上乘的科技图书,就要和作者一起仔细推敲,把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现代科技图书编辑不只对应单一的学科或专业,而是要与更多的学科或专业打交道,因此要深入学习自然科学的发展史略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等。

哲学是科学技术成果的最高概括,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了能够了解整个科学体系架构,做到触类旁通,要求科技图书编辑在工作中除了学习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之外,还有努力学习哲学,能够将哲学和具体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哲学体系的内容很多,科技图书编辑通过选读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掌握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会帮助他们透过表面的、假象的、庸俗的东西,看清事物的本质。科技图书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迅速把握科技图书的脉络和主线,了解读者对象、写作思路、框架结构、市场定位等,对图书做出评估。

(2)科技图书编辑要具备文学、艺术方面修养

现有科技图书编辑的学历教育背景多以理工科为主,往往只钻研理工领域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而对社会科学及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就导致科技图书编辑的逻辑性较强, 理性思维有余,能够按部就班的工作, 而缺乏艺术气质、创新思维和灵感。

作为科技图书编辑,自然也希望出版优秀的作品。这就要在熟练驾驭文字、语法、修辞等基本功的前提下,不但能够熟悉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广泛涉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将对科技编辑培养艺术气质产生推动力。

(3)善于利用网络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各种资讯铺天盖地地涌向人们面前。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对于科技图书编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繁重的日常工作消耗了编辑大量的时间,要挤出时间、精力不断学习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幸好身处网络时代,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通过电脑、手机随时查阅需要了解的信息和资料,做到紧跟时代步伐, 成为资讯达人。

2.情感层

情感层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情商, 这是与知识层相关联的、但是又独立于知识层的综合素质表现。钱永刚(钱学森长子)教授在一次与我社编辑座谈钱学森事迹时,专门讲到了钱老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具有极高的情商。这对钱老主持的工作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完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1)对待工作的态度

多年来,编辑工作一直受到普遍的尊敬。随着出版市场的开放,原有的格局被打破,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增加利润,一些出版机构使出各种手段参与竞争,编辑在大众心目中的原有形象受到了冲击。由于市场经济大的背景下,编辑创造出的价值无法直接体现出来,导致社会认可度下降,引发了部分编辑的价值观、人生观变得模糊,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远远超过了创造社会价值的信心。

作为科技图书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建立强大的精神信仰,才能够在枯燥的学术出版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坚守住那份寂寞。既然选择了这一社会角色, 就理应正视其工作的崇高,千方百计地、夜以继日地思考如何为读者、为社会出好书。要在保持事业心、责任感的同时,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潜力,将工作做深、做精。

(2)社交的能力

与人沟通的能力往往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能够处理好各种关系,和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打成一片,亲和力强;有的人一说话就让人感觉到不舒服,坐下来谈上几分钟就使人浑身不自在,在工作中自然会遇冷。然而恰恰编辑这个行业又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社交能力,在与作者打交道、与流程各个环节的人员协调工作时,只有那些具有良好社交能力的编辑能够游刃有余地调动作者和流程内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紧密地团结在编辑周围高效率地工作;相反,缺乏社交能力的编辑在工作中的业绩也相应的逊色不少。

3.智慧层

智慧层是建立在知识层和情感层之上的,由这两个层次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交融、补充、促进,进而转化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是否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管理经营意识、决策能力和创新意识等。

(1)政治意识

出版工作要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 这就要求编辑在实际工作中要讲政治。不讲政治的编辑是不负责任的,是无法从事这项工作的。要深入地了解各种政策,才能具备敏锐的政治意识,能够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审读稿件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修正可能存在的政治敏感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2)管理经营意识

科技图书编辑的日常工作,都是同时在处理多项与稿件有关的事情,做策划方案、申报选题、等待审批、签署合同、控制流程、审核质量、确认定价、制定营销方案等,要对任务进行管理, 要对流程进行监控,需要大量的管理学知识;与此同时,编辑每天都在参与经营,哪本书的策划方案出色,哪套书的定位准确,哪本书节约了成本,哪本书销量大,哪本书的效益好,每种情况在编辑的心中都有一本账。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编辑做到明察秋毫,但好的编辑一定具备管理经营的意识。

(3)决策能力

每个编辑在工作中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决策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 关注的事物千头万绪,小到封面字体, 大到丛书的结构安排等,无不倾注了编辑的智慧和心血。然而科技编辑的决策能力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只有在工作中严格依照科学的决策过程执行生产流程,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在决策时把握关键,有的放矢。

(4)创新意识

出版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历来强调创新,这其中不但包括了图书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营销创新,还包括了图书的生产活动的创新和方式、手段的创新。科技图书编辑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基础和经验以后,才能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点,并加以实现。

结束语

爱因斯坦、钱学森等人,无不是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成功典范,无不是智慧的拥有者,知识为其带来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阅历, 情感帮助他们获得无以复加的灵感和顺利实施工作,这就是他们异于常人的智慧。

编辑的职业意识与心理素质 篇9

一、做合格的记者

在编辑别人文章之前, 首先自己要写出漂亮的文章。想象一下, 我们自己的文章都写不好, 你怎么能承担编辑别人的文章?你知道, 很多作者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如果不能发现文章的问题, 这是编辑的玩忽职守;如果文章本身没有问题, 经过编辑之后有问题了, 这将是一个笑话。编辑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来应对编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而不让错误出现, 使文章出现瑕疵。在前几年, 新闻界一直把墨鱼、章鱼当做是营养价值丰富的鱼, 把海鸥说成是极其罕见的鸟类, 在动物的世界就像一个笑话。所以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是由于作者缺乏生物知识, 但也因为审查编辑缺乏生物学认识。所以编辑首先要尝试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 工作方面还要广泛阅读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等书籍, 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知识。尤其是在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 新事物、新学科的建立, 广阔性和知识的深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编辑必须更新知识结构, 如有精力还需要学习得再深一些, 对数学生化、农工商业、医疗保健和其他学科应该有一个大略的理解, 一旦处理这方面的稿件, 可以得心应手, 不犯错误。

二、选题策划能力

我们知道, 西方媒体中编辑地位较高。在媒体报道中, 记者只是刚入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记者只是面试。在面试前, 编辑来确定选题, 并分配任务。记者有时甚至不需要写文章、采访塑造已提交的数据。采访中, 一些东西都是由编辑完成。这就要求编辑必须有特定主题的策划能力。

三、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说到逻辑, 给人感觉有点神秘。事实上, 逻辑很简单, 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 顺畅。我们作为读者, 阅读一篇文章, 不希望这篇文章反复纠缠, 再回环往复, 不断出现相同的内容。第二, 承上启下。如文章, 每一部分必须清楚, 每一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能突然断开, 会让人有莫名其妙的感觉。第三, 围绕主题。我们知道,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 一个明一个暗。事实上, 每一段也都有一个主题, 是一个小主题。这个小主题, 是服务于大主题的。换句话说, 有逻辑的文章, 每一个词都是为文章主题服务的, 而不是无关的。当然, 有时看似无关, 但恰恰在每个部分、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都体现出了小主题。也许你没有注意但你细细想想, 或者就有体会了。

四、编辑还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

包括编辑和出版, 已经属于第三产业, 即服务业。显然, 从事第三产业的编辑应该有服务意识。我们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编辑专业的服务意识, 即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意识。编辑服务意识, 即做好本职工作是编辑必须知道的。否则, 将很难做好编辑工作。编辑是类似于中介的性质, 因此, 编辑应该有服务意识。因为, 中介是一座桥, 沟通、连接桥的两端。加强服务意识, 也将促进编辑工作的正常开展。

总之, 编辑就如同导演, 要学有所成, 聚汇广大作者所研究的问题。想象一下, 编辑没有学识和独到的见解, 即使作者尊重他, 编辑也很难与作者沟通, 并且很难深入理解作者。事实上, 一个重要的话题, 是编辑和作者一起交流讨论的结果, 从整个过程的最初寻找作者, 到起草, 编辑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编辑要多动笔, 不仅可以学习很多知识, 还可以给作者以积极的帮助。在一篇好文章中, 不仅影响并改变着一些作者, 同时也充实、提高了自己。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业心理素质的理解, 认识到了作为编辑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希望编辑就如同导演, 要学有所成, 聚汇广大作者所研究的问题。

期刊编辑的道德作风修养探讨 篇10

任何时期, 编辑道德作风修养的基本准则都是共产主义道德准则。我们编辑人员必须以共产主义的道德准则, 作为编辑职业道德的最高规范, 并以此约束和培养自我的道德修养。

首先, 在政治道德修养方面, 必须自觉地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认真执行党的宣传教育方针, 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工作纪律, 这是对一个编辑人员道德修养的最根本的要求。为了保证编辑人员做到这一点, 仅仅靠纪律和规定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编辑, 必须要有高度的自觉性, 必须将纪律和自觉性主动结合起来, 在自觉的基础上去执行纪律。可以说, 一位编辑人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自觉性的高与低, 是其政治道德修养高与低的标志。编辑人员, 就是和平时期党和国家建设精神文明的战士, 所以, 编辑人员应该把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 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 勇于和一切破坏党和国家利益的人作斗争, 作为自己最高的道德规范。编辑工作者的道德作风修养, 只有在积极参与有关党和国家命运, 有关人民利益的各项实际工作和斗争中, 才有可能提高。纯文学领域是党的思想、文化宣传的一块重要阵地, 作为一名文学编辑, 在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 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我们只有认清形势, 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 才能旗帜鲜明地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才能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更好地塑造新时代的新人新事,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为改革开放的时代服务。

其次, 在编辑职业道德修养上, 必须要廉洁奉公, 全心全意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防止不良规则乘虚进入我们的编辑工作领域。我们应该看到, 在经济急速发展的新形式下, “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也在乘虚侵入编辑工作领域。所以说, 加强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是一件极为重要, 也是极为迫切的事情。对于一位编辑来说, 道德作风修养的提高和加强, 不是暂时的, 不是单一的, 而是长期的, 更是多方面的。就是说, 只有在多方面全方位的实际行动中, 才能培养和提高编辑的道德作风修养。一个优秀的编辑, 要在实际生活和编辑工作中, 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修养, 保持对出版事业的敬畏之心, 从而拥有高尚的品格, 建立完整的人格。

编辑工作不是简单的劳动, 在杂志编辑的整个工作中, 编辑人员是主体, 文稿则是客体。主体作用于客体, 必须优先具备作用于客体的能力。一个合格的编辑, 还要具备一个作家的素养。你深刻了解并理解生活, 你的审读才更深入, 才能有更深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才能有更深刻更沉重的感触和省思。编辑工作还需要持久的耐心, 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作为编辑, 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 还要清醒自律, 保持心灵的纯洁和自由。编辑的观点和观念是尤为重要的, 编辑个人的利益与期刊的利益要保持一致。一个有着美好道德修养的编辑, 必然会呈现出一份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温暖、善良、崇高和引人向上的杂志。网络时代, 我们慨叹文学期刊被边缘化, 是慨叹纸质文学期刊被市场冲击, 而不是慨叹文学期刊没有给我们编辑个体带来更多的利益。尤其是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位编辑人员, 更要忠诚于自己的事业, 加强阅读, 建立完整的人格, 多做表达民族文化向往的工作, 保持对期刊出版事业的敬畏之心, 要热爱自己的编辑工作。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编辑的专业水准和职业追求折射出编辑人员的修养。编辑的认识越正确, 越深刻, 对期刊的作用就越大。否则, 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贯彻党的政策, 不能正确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任务, 不能提出独特的总体编辑构思等编辑工作。实际工作中, 编辑工作者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 除了本身已经具备的知识, 应不断补充能量, 向书本、向老师、向各行各业的朋友请教, 从中即可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 又可以解决许多工作中的难题, 事实证明, 不努力提高自己的编辑修养是行不通的。

首先, 编辑要热爱杂志编辑的职业, 对杂志编辑工作要有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杂志总是要与时俱进的, 编辑就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 所以, 一个合格的编辑, 必须拥有献身精神。其次, 做一个既要博学又要专业的编辑。杂志编辑既要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要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学识修养和思维能力上, 要成为一个多面手。杂志编辑还应该“专”, 应该成为本领域的编辑家。再次, 要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一个合格的编辑, 一个优秀的编辑, 要有这样的能力, 像发现璞玉一样发现潜在的优秀作品, 然后, 对作品有精雕细琢的功力。为此, 编辑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杂志编辑工作要把众多内容不同, 性质不一的作品和图片、插图等等编辑成一本完整的杂志, 使之内容谐调、形式美观, 这是一种艺术, 一种编辑的艺术。可以这样说, 杂志思想格调和艺术趣味的高低, 实际是反映了杂志编辑思想格调和艺术趣味的高低。

杂志编辑, 是人们精神食粮的制造者。每一个杂志编辑, 都应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恪守编辑职业道德, 明确认识杂志编辑工作的严肃性, 以及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杂志编辑要做好塑造人类灵魂、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 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一个编辑人员的道德作风修养, 正是编辑人员合格与否的基本素质和条件。一个好编辑, 必然有着优秀的道德修养和思想作风, 并且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只有这样, 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才能不随波逐流, 才能勤奋学习, 勇于探索。编辑工作是一种荣誉, 也是一种责任。中国正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我们每一位编辑, 都要肩负起我们的责任。

摘要:任何时期, 编辑道德作风修养的基本准则都是共产主义道德准则。编辑人员必须以共产主义的道德准则, 作为编辑职业道德的最高规范, 并以此约束和培养自我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道德作风,修养,追求,责任

参考文献

[1]周浩正.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金城出版社, 2008, 3.

上一篇:处理技术下一篇:建筑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