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主体意识

2024-06-26

编辑的主体意识(精选十篇)

编辑的主体意识 篇1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辑,主体意识,受众意识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快, 人们的自主观念逐渐深入到生活中。广播电视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 让人们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是被服务的对象, 因此广播电视在编辑时必须充分考虑受众意识, 坚持主体意识, 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这样才可以呈现出更好的栏目, 从而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1 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

广播电视编辑中的主体意识指的是编辑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思维, 经过长期编辑工作演变得来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意识。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体的编辑工作具有指导性, 可以指导栏目的编辑工作, 因此编辑人员需要对工作作出理性的判断, 以事实为依据, 客观真实地还原新闻事件, 并努力寻找事件真相。

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既包括编辑本身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 更包括编辑的创新意识及人格意识。编辑的主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编辑的才能与知识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在编辑栏目工作中具有把关与创造的双重作用[1]。

编辑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能够打破原有的破旧思维定势,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并将这些因素投入实践, 创新宣传报道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这样才可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显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也日益增长, 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更需要不断开展创造性传播发展文化, 这样才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真正地发挥广播电视的作用。

2 受众意识对广播电视编辑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涌现出许多现代媒介, 但无论是如何发展现代媒介形式, 受众都会始终坚持关注广播电视。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 如果广播电视节目不足以吸引人, 那么广播和电视栏目就会被抛弃。实际上, 广播电视栏目本身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在编辑时应以人为本, 不断揣摩受众需求, 这样才可以确保广播电视栏目的内容、语言、画面等都足以新颖, 使报道的新闻满足社会需要, 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

广播电视的宣传属于单向性宣传, 受众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只是处于接收位置, 长期被动地接收宣传报道易产生厌倦感。特别是近几年, 网络的兴起使得许多广播电视编辑栏目逐渐被受众淡忘。在网络兴起的背景下, 受众可以更加主动地接受广播报纸电视台的信息, 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 如果广播电视的编辑人员在编辑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受众意识, 那么编辑所得的节目就很难被受众接受[2]。因此, 广播电视编辑时无论是播出形式还是内容, 广播电视都需要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在多种途径的支持下, 广播电视的编辑便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受众意识对广播电视传播的影响。

3 广播电视编辑的工作重点

3.1 强化受众意识并付诸实践

在广播电视编辑中, 受众意识应该贯穿于栏目的设置、字幕的设计以及语言的设定、画面的拍摄等等, 在节目的每个细节都应该有受众意识的体现, 但是就我国当前的许多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情况来看, 很多广播电视的编辑工作都是围绕当地政府的会议和活动, 电视节目只是会议的简单传递, 并不能真正的吸引大众, 为了保证受众意识能够真正地融入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中, 广播电视编辑需要强化受众意识并努力付诸实践, 从新闻中挖掘出更多群众关心关注的内容。

3.2 促进节目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字电视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数字电视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众的生活, 但是如果在广播电视编辑过程中忽略了受众意识, 那么栏目就很容易淹没在数不尽的节目中。创新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关键, 广播电视编辑更需要强化受众意识, 促进节目创新[2]。在广播电视的编辑中, 编辑人员需要从形式及内容上考虑受众,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这样才可以确保所编辑的广播电视栏目拥有强大的受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如果广播电视编辑没能考虑受众的需要而盲目创新, 那么节目也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最终会被受众舍弃。

3.3 倾听受众的意见和建议

新时期背景下的新闻宣传工作不应该是简单的单向传播, 更应该是以受众的角度出发所进行的媒体传播, 广播电视的编辑工作也需要为受众提供参与的机会, 倾听受众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不断地总结提高。广播电视编辑可以为观众单独开设一个版块, 组织群众就某一关心的新闻话题进行讨论,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 更可以集思广益, 有利于广播电视编辑的水平提高[3]。

3.4 编辑以理性为主导

广播电视编辑中最重要的便是新闻的客观性, 在编辑过程中需要坚持新闻的客观规律, 这样才可以将新闻客观地传达给受众。观众了解新闻是通过记者的镜头和视角, 因此广播电视编辑时需要将心态放正, 不能排斥感性的存在, 但是需要以理性作为编辑工作的主导, 如果广播电视编辑人员只是以非专业非职业的心态去编辑, 那么节目就会因为缺乏客观性, 最终会走向衰落[1]。广播电视的编辑工作需要真实、深刻、正确的思想支撑, 能够引发受众的交流和互动, 因此广播电视编辑需要强化受众意识, 以理性作为主导, 这样才可以使节目立于不败之地。

4 结论

无论节目的类型如何, 广播电视编辑人员都需要尽可能地具备双向交流的功效, 既需要保持主体意识, 也需要考虑受众意识, 这样才可以将受众对广播电视编辑的影响降到最低, 进一步推动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 从而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最佳传播效果, 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小琴, 徐百灵.喀什地区电视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15) :24-27.

[2]姜春燕.论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6) :13-15.

编辑的主体意识 篇2

华裔美国作家男性主体意识与女性主体意识的二元对立

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华裔的自我再现具有明显的性别分野.男性作家关怀的主要对象是男性,希望塑造华裔的阳刚之气来重新确立华裔男子的主体地位.女性作家则极力顺应女性主义的`潮流,聚焦于女性主体的建构.然而,男性阳刚形象的树立往往是以牺牲女性形象为代价的,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又是以主流文化中“男性中心主义”为批判对象的.这样,在美国华裔作家中出现了男性主体意识与女性主体意识的二元对立.

作 者:杨洁 YANG Jie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7刊 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年,卷(期):200723(1)分类号:H712.074关键词:华裔美国作家 男性主体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 二元对立

数字时代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的弱化 篇3

报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在弱化

数字技术打破了过去不同传播形态泾渭分明的传统,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这一切对编辑业务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让编辑工作对编辑主体知识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依赖性降低,他们越来越习惯于凭借网络中所表现出的社会趣味进行选题和策划,根据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对内容进行整合与把关。数字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个人可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时空范围,知识和经验的多与少不再是判断编辑孰优孰劣的标准。他们开始更多地去琢磨如何更好利用不断发展着的数字技术,以更轻松便利地完成自身的编辑工作。这样的情况下,编辑主动进行知识和社会经验积累的动力便有所丧失。

出版业内部的变化也影响着报刊编辑对于主体意识的坚守。当下,出版业正经历着一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热潮,力图“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为了充分利用声、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给读者提供更好的交互性体验,在完成内容编辑工作的同时,报刊编辑还必须拿出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在产品形式上下功夫。特别是新技术层出不穷,不断带来新的表现方式和手段,编辑需要更多地考虑产品如何在形式上吸引读者,这无形中压抑了编辑对于产品内容的思考。

数字技术带来了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不断积累知识和社会经验不再是报刊编辑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路径。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也让编辑们分心,不再有足够的力量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编辑风格和特色。编辑行业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报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在数字技术的不断冲击下逐渐消解。

主体意识缺失给出版业带来诸多问题

尽管出版业的转型需要对编辑主体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但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它带来了编辑风格的缺失,大量同质化的作品出现,精品难觅。在数字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出版物的出版流程变得更加复杂,一些新的部门——如专门从事数字出版的部门、协调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关系的部门等——被加入到出版企业当中。与个人决策更倚重于自身的主观判断不同,团队的决策依据往往是通过调查分析得来的客观事实,因为只有客观化的论据才能够让团队中的所有成员信服。这样,编辑活动的产出就不再是带有编辑个人风格的作品,而是集体生产出来的文化商品。

其次,它对出版过程的上下游环节产生着影响。从数字时代的视角来观察,编辑工作在整个出版流程当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数字技术为出版物带来了多么美妙的外在形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归根结底,出版业售卖的还是内容,也就是编辑工作的直接产品。前方的信息提供者很多时候都需要依靠编辑的指令来决定搜集哪些信息而抛弃另外的一些信息,编辑缺乏对于信息价值的独立判断,不仅会对前方人员产生误导,也会为后续工作带来麻烦。

更值得警惕的是,数字媒体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够为报刊编辑提供正确的信息。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其中的信息发布者。海量信息鱼龙混杂,如何能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验的正是报刊编辑们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同时,互联网的使用者也更多地偏向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反映在网络中的意见有时与报刊目标受众的核心诉求相去甚远。因而,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的缺失,过分依赖技术发展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不仅损伤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独特性、对出版流程各个环节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也不能保证编辑质量、准确判断市场状况,更会对出版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出版业要想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确保内容生产居于整个生产流程的核心位置。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编辑队伍,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在某一领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能够不为外界噪音所干扰,冷静、独立、准確地判断信息价值。报刊编辑要顺应时代发展,熟悉并深入理解数字技术的发展规律,从数字技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传统编辑工作的职业价值,实现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的重构。

编辑的主体意识 篇4

1 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的基本内容

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广播电视编辑应以科学理性的思维为指导思想,注重广播电视节目的客观性、精确性、实效性与真实性,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节目内容,从而有效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广播电视编辑的受众意识要求编辑应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坚持走群众路线,制作出符合群众心声的节目。

2 广播电视节目的现状问题

首先,网络、触摸媒体和数字报纸的冲击下,广播电视节目日趋边缘化,视听率呈下降趋势;其次,部分媒体盲目追求收听率而不顾节目质量,虚假、低俗的节目严重阻碍了广播电视栏目的发展,个别新闻节目有时会传递带有腐朽文化色彩和迷信思想的信息,违背了科学发展规律和法律道德观,腐蚀观众的心灵世界,危害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最后,电台注重播放大量关于国际问题和政府工作的新闻节目,这些节目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大多数观众对偏离日常生活的消息缺乏足够的关注兴趣。

3 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视听率的方法

3.1 精心编排节目,注重新闻节目的客观真实性

作为广播电视编辑,首先要做好编排策划工作,精心编排节目,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客观真实性,在第一时间内用各种方式将最新消息准确无误地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选用滚动式传播方式、宣传式传播方式和穿插式播放来传递新闻内容。

3.2 贴近人民群众的心声,融合民俗文化

大多数新闻消息的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作为广播电视编辑,需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的心声,关注国计民生,关心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注重编排符合群众路线的新闻节目,使新闻报道可以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新闻内容入情入理,客观公正。此外,可以在广播综合性新闻节目中融合民俗文化,让观众在收听新闻节目的过程中学习民族文化。需要注意的是,广播电视编辑在播报文化新闻之前要全面了解民族文化,例如,在中秋节播报台湾月光饼相关的新闻节目时,广播电视编辑应该先了解月光饼的制作方法和关于月亮菩萨的美丽传说,可以在新闻节目中穿插琦君的代表散文《月光饼》,并播放台湾人民制作月光饼的全过程和跪拜月亮菩萨及许下美好心愿的画面,也可以介绍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观众深入地了解台湾的风景美和民俗美。另外,广播电视编辑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

3.3 创新播报方式,丰富节目内容

创新播报方式,丰富节目内容,才能提高节目的视听率,而且,在播报新闻节目的过程中,广播电视编辑要做好新闻的穿插组合工作,将硬性新闻与软性新闻组合播报,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穿插在一起,文化新闻和娱乐新闻相结合,以保持观众的兴趣。

4 结语

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主要是指广播电视编辑应以理性思维为指导,注重广播电视节目的实效性和真实性,并注重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受众意识要求编辑应倾听群众意见,深入群众生活,编排贴近民生的新闻节目。目前,在网络信息技术的严重冲击下,广播电视编辑栏目收视率大幅度下降,作为广播电视编辑,理应坚持以理性思维为指导倾听群众心声,精心编排节目,注重新闻节目的客观真实性;贴近人民群众的心声,融合民俗文化;创新播报方式,丰富节目内容,不断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全面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韩海娥.从受众需求角度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15(7).

[2]李众焱.先当好受众,再当好编辑--创作广播电视教育类节目的心得[J].视听,2015(10).

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篇5

我是一个今年刚刚被任命的新手班主任,没有任何当班主任的经验。在开学的时候,我听到这个消息时觉得自己不太可能可能当好这个班主任,果然在开始的几天,我经历了报名、收费、挑选班干部等许多的事情,每天把自己累的半死,却发现好像什么也没有做。后来,我请教了一些老教师,阅读了一些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书籍,发现很多的老师都尝试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己没干什么,班级却管的很好,于是开始了自己的尝试。

一、我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集体应该有自己的班规,但是这个班规不能使班主任强加给学生们的,而应该由学生们自己来讨论制定。于是我在一个周末之前给同学们布置了回去制定一份班规的任务,要求在班会课前提交给班长。班长领导班委会从其中择优挑选,制定一份初步的班规。然后在班会课上朗读给所有人,由所有同学提意见并经行修订。在这其中,我觉得可以培养起学生们对于班级管理以及班级活动的一种热情,更可以激发他们对于纪律的遵守,很多同学更是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班规。比如我们班就有同学提出班规不应该只是同学们遵守,班主任也应该遵守,并给我设置了一些规定,例如:上课时不能接打电话,下课不能拖堂,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训斥同学等等。我觉得这就是同学们将自己的班级当做了他们自己的一种表现。

二、在班规制定之后,同学们不仅遵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现在的很多学生都认为班级管理是班干部和老师们的事,跟自己没关系。为了纠正这一观点,我在每周设立一位值周班长,由班委会成员轮流担任,每天设置一名值日生,负责当天的迟到、旷课、上课纪律和作业情况的记录,并每天写下值日总结和感想。在每一周的班会课上,会请上一礼拜表现最好的值日生进行值周工作总结。除此之外,我还设立了两名花卉委员、一名打水委员等一些特殊职务,务必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三、在训斥学生方面,我提倡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现在的学生个性都很强,教育时很容易挫伤学生们自尊心,所以我设计了一份表格,让学生们填写,让她们自己认识错误,反省错误并最终改正。我在带班的第一个礼拜就发现了一批喜欢上网的学生,每天来呵欠连天,上课精神不济,于是我一次班会课时进行了一次关于“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辩论赛,就由这些网迷们分成两队展开辩论。我把任务分下去后,他们都很积极,不停地查找资料,找我咨询,辩论赛上他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辩论赛很成功,我在最后总结时又提到了这几位同学,我发现他们都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在这次辩论赛后收获了很多。果然,在其后的几周里他们基本上没有这个现象。这样无声的训斥比起班主任大发雷霆要好的多。

带班到现在已经六周了,我终于不再像开学时手足无措,也不再从早上忙到晚上了。但对于同学们主体意识的培养还没有结束,还有着更多的问题等着我这个新手班主任去解决呢。

附录:

附上我班班规一份,希望老师给予点评。

高二·十五班班级规定

一、出勤方面

1、迟到:早读,午习,上课

①迟到一次扣分0.5分,罚扫教室一次;

②早读迟到者自己拿书在教室外早读;

③迟到5次以上者,每次扣1分,另罚背诵英语或语文课文一篇。

2、旷课

①一节扣1分,罚扫教室一次,背英语或语文课文一篇;

②三、四节扣2分,罚扫教室三次,背英语或语文课文一篇;

③旷课一天扣5分,罚扫教室一周,背英语语文古文课文各一篇;

要求:

背诵课文的必须2天内背完,背不出来的,英语读20遍,语文抄写10遍。(由班主任、班长负责)

3、课间操、眼保健操

①无故不做的,每次扣0.5分。(由体育委员负责执行)

4、因故不能来学校上学的,给班主任打电话通幷叫父母与班主任通话,确保父母班主任知晓学生的安全,不打电话通知的扣分2分并写800字检讨书。(班主任负责)

5、请假5次以上者,以后每请假一次的扣0.5分。(班主任负责)

二、体卫方面

1、值日生当天教室卫生、公共卫生区卫生没扫干净的,扣0.5分,再罚扫教室一次。(由生活委员负责执行)

2、乱扔纸屑、垃圾的扣0.5分,罚制作卫生标语一条,张贴于教室内。

3、在教室及走廊嬉戏打闹者,由违犯规定的这个人罚擦当天黑板!(体委负责)

三、纪律方面

1、上课讲话、打瞌睡的,每次扣0.5分,罚给所有同学讲个故事或唱首歌,必需得到所有人认可,不能敷衍。

2、被老师点名批评的,顶撞老师的,每次扣1分,罚向任课老师道歉,背英语课文一篇,1天内背完,背不出来的,读20遍。(由副班长负责执行)

3、上课看课外书,玩手机,mp3、mp4等的,老师有权收缴,由学生带家长来老师处领回,每次扣1分,罚写1000字以上的名著读后感一篇。

3、无特殊原因,未经老师允许,随便调动座位的,每次扣0.5分,罚扫教室一次。(组长负责执行)

4、上课吃零食、嚼口香糖者每次扣0.5分,罚帮家长做家务一次,需有家长开具的证明。

5、凡抽烟、喝酒、打架者,每次扣5分,并负责为班级购买花卉一盆。

四、学习方面

1、无故缺交作业、抄袭作业的,每次扣0.5分,罚帮任课老师批改作业一次。累计达三次以上的(不含三次),加背英语课文一篇,2天内背完,背不出来的,读20遍。(由学习委员、科代表负责、各组长辅佐)

2、每次考试班级排名前5名的,第一名加3分,第二名加2分,第三、四、五名加1分,进步20、15、10名次的分别加3分、2分、1分。排名倒数五名的,第一名扣2分,第二名扣1分,第三四五名扣0.5分。

3、考试舞弊的,每次扣2分,罚扫教室一周,背英语课文一篇,2天内背完,背不出来的,读20遍。(班主任和所有班干部负责)

五、奖励方面(班主任和班干部负责)

1、班干部每人每学期加2分。

2、出黑板报的每人每次加0.5分。

3、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的,每人每次加0.5分,在学校获奖的,加2分。

4、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的,每人每次加0.5分,在学校获奖的(如文章发表在校刊上的),根据获奖情况,加1至3分。(由副班长负责执行)

5、每五周出满勤(无迟到、旷课、请假情况)的,加1分。

6、每五周无违反纪律情况的(以班干部登记的情况和老师巡视观察的情况结合考虑),加1分。

7、每五周每次都按时完成作业的(无迟交、缺交作业现象),加1分。

六、实施细则

1、每位同学基础分70分,凡低于65分者,找家长一次,凡低于60分者,无条件劝退。

2、设立值日生一职,每天负责记录同学违规和加分情况,如有老师发现,而值日生未记录者,值日生扣除0.5分。

3、班委会要严格按照本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加、减分,实行考核分透明制。

4、每位同学的考核分每5周公布一次,由班长负责统计登记,并上交班主任审批公之于众。

5、以上所说加、减分最终结果作为期末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侯选名单。

6、未尽事宜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实行。

郑振铎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 篇6

我们说某一编辑有着自己的编辑思想,恰恰是说他的编辑思想不同于其他的人。所谓“自己的编辑思想”即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郑振铎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体生存方式渗入、个体性暗示、个体理想指向。

一个体生存方式渗入

编辑在个体生活与工作之间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而生活的角色域与工作的角色域必然发生重叠。角色域的重叠意味着编辑个体生存方式亦必然渗入其编辑思想中,从而成为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之一。

郑振铎除编辑之外,还具备多重社会身份,这些身份构成了他的生存方式。编辑之外的身份与编辑身份时有重叠,这种重叠亦影响到了其编辑思想,成为其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之一。在《新社会》发刊词中,首先看到的是作为社会活动家和爱国者的郑振铎:

中国旧社会的黑暗,是到了极点!他的应该改造,是大家知道的了!但是我们应该向哪一个方面改造?改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改造?改造的方法和态度,是怎么样的呢?这都是改造的先决问题,主张改造的人俗不可不明白解答的:在现在改造的动机方在萌芽的时代,尤不可不慎重又慎重的决定的。

这种改造社会的激情渗入作为编辑的角色中,进而影响了其编辑思想:

我们社会实进会,现在创刊这个小小的期报——《新社会》——的意思,就是想尽力于社会改造的事业。

郑振铎对于比较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此兴趣亦带人到了他的编辑思想中。这种思想在选题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他编辑的丛书中的“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世界文库”“大同文学丛书”“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美国之部)等仅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编辑思想的特殊旨趣。

个体生存方式表现为个体一系列的行为生活实践。编辑思想的来源之一,即捕捉生活的火花。“捕捉”即是编辑基于自己生存方式的一种行为。郑振铎先生正是基于自己的生存方式,不断捕捉实践火花,从而成就了独具一格的编辑思想。

二个体性暗示

编辑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编辑在工作中确实潜在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这种潜在的表达,即是主体性暗示。

郑振铎在《公理日报》的停刊宣言中感慨:“呜呼,是谁使我们与诸君不能相见者!?呜呼,诸君,知否我们在与诸君将别未别之顷,乃曾讨论至于二三次之多,乃踌躇,乃叹息,至于二三日之久!”

然而作为编辑者,毕竟不能直接把此种感愤呈现于世,唯有在编辑作品时将此种感情带人,这种感情是主体自身所感,故有强烈的主体暗示性。郑振铎由于重视刊物的可读性,故多用插图。这些插图的选取,体现了他的情感。《文艺复兴》第一卷采用了米开朗琪罗的《黎明》,体现了先生对于抗战胜利的欢呼;第二卷采用了米开朗琪罗的《愤怒》,则表达了对国民政府暗杀闻一多、李公朴的愤怒;第三卷的封面又改为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真理睡眠,妖异出世”,更是体现了对当局的控诉。

郑振铎曾写了《评上海各日报的编辑方法》一文评析旧上海各日报的编辑方法。文章中,他强烈地抨击了那些“依附在封建势力之下生存着的编辑先生们”,认为他们的方法是“最原始最幼稚的编辑法”,这种编辑法是“地方主义”的编辑法,不仅浪费了读者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使读者很容易失去重要新闻。郑振铎在这篇文章中还严厉批评了那些所谓“照实”登出的编辑方法。他说:

任何这种事件,假定有一件在伦敦或纽约诸大都市发生时,怕不各家报馆都发一个第一张的全幅,例如绑票,活在闹市上因钞把子,与强盗开火,而强杀了几个平民之类!但不知如何,我见了这些新闻,总觉得有些痛心。这种痛心却不在于事实上,而在新闻记者的叙述态度上。

他举例说:《时报》本埠新闻栏里,有一个标题是“救火忙,五处报警”;一个“忙”字用得如何的俏刻可恶!又,《时事新报》的第三张,有一个标题是,“噌彼小星,悔已无及”,内容叙述的是“妇人陶周氏诉其夫将伊遗弃,不顾赡养。原告于前年年底,嫁与被告。据被告说,并无妻室,不料过门之后,得悉被告已有大妇。然木已成舟,悔之无及,只得退居妾媵之列”云云,这样的一件可以引起一个社会问题的案件,编辑者却轻薄地加上了“嘒彼小星,悔已无及”八个大字,真是不知其是何心肝!

可见作为编辑的郑振铎并不赞同严格客观地对待编辑作品的,他认为编辑者须把自已的感情投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凸显编辑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郑振铎对于那些漠视人民生死的编辑的态度是严厉的:

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有血与情的人!隔岸看火,呐喊称快;群观杀人,拍掌欢呼,难道我们的民族真是这样的一个不可救药的民族么?我不能相信,也不忍相信!

三个体理想指向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为指向,编著出皇皇巨著《史记》。虽然编辑与作者合一的古典编辑时代已属过去,但编辑出好的作品依然是每一位编辑所孜孜以求的理想。所谓“好作品”首要的条件,即符合编辑自己的理想指向。

作为一个爱国者,郑振铎对于国家有着深厚的真挚情感。在商务印书馆,郑振铎的薪金并不高,但正如佟家桓所言:“他当编辑,并不是只为一己的温饱,而是怀着更远大的抱负。郑振铎认为编辑工作是严肃的事业,担负着造福国家民族的重大责任。”

在《新社会》发刊词中郑振铎说:

我们是向着德谟克拉西一方面以搞糟旧社会的,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创造德谟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

实际上《新社会》正是郑振铎事业的开端,此后他一直坚持着实现德谟克拉西的理想。在《编辑者》发刊词中,郑振铎说:

老实说,拿笔杆的人们,实在并不曾忘却他们的力量与责任。他们相信,人类社会之需要智慧也正和他们之需要食粮一样的迫切;特别是在今日文化落后,知识未开的中国,拿笔杆的人们的责任似乎比一切都更重要。

“编辑者”只是拿笔杆的人们里的很微小的一部分,但为力虽微,我们却也并不愿放弃了那些重要的责任,更不敢忽视了自己所担负的职务与力量。

郑振铎的个人理想影响到了他的编辑行为,成为他编辑思想主体性的表征。德谟克拉西的理想在《民主》发刊词中得到阐述:

我们是赤手空拳的。我们没有任何方式的政治组织;我们没有任何军队或政党的支持。我们只有几颗赤热的心。我们愿意看见中国向好处走。强大、自由、民主的中国,乃是我们所希求,所要联合了全国的国民乃至一切的政党来缔造之的。

为达成这样的理想,他希望“全国的贤人长者们有以进而教之。所有的诤言和讨论,我们都十分的欢迎”,这正是编辑《民主》刊物的理想指向。

郑振铎为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存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抗战爆发,他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并创办了《救亡日报》。不仅在态度上,在自己的编辑领域,他尽最大努力做文化的抢救和保存工作:编选影印了《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1938年编写《中国俗文学史》,代表了当时中国研究俗文学的最高水准;编印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等。在此之前与鲁迅先生合作的《北平笺谱》,更是为学者所珍视。

讨论郑振铎先生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并非否认他在编辑作品时的认真态度,在编辑《中国历史参考图谱》时,他说“出版一书,必须采取极端负责的精神也。校对必须精审,最好没有一个错字”。“像这样一部书(指《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乃是属于人民的,也是现在所正需要的,绝不是个人的著作,决不能使它有任何不妥善或不正确或有错误之处存在”。本文只是想指出这种认真的态度乃是基于其个人生存方式及个人理想而发生,并伴随着个体性暗示而出现的,而这正是郑振铎先生编辑思想主体性特征的体现。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 篇7

1 提高新闻编辑的政治素养和明辨是非能力

政治素养对新闻编辑来说是基本的能力, 不具备这一基本能力, 其他的能力就无从说起。可见政治素养在新闻编辑工作中起着关键的方向作用, 我国的新闻编辑必须要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要明确自己的使命, 要将自己主观的倾向融于客观的报道之中。

无论是印刷版还是电子形式的新闻媒体, 都要坚持党的正确舆论导向, 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善于见微知著、明辨是非。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作为新闻编辑, 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路线, 这样, 才能在涉及到有关政策性和舆论导向方面的新闻时, 能够把握大的政治方向, 保证新闻的作用。因此, 只有提高新闻编辑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的敏锐性, 才能识别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是非问题, 就会对那些生活中虽具有新异性, 可以吸引眼球, 但过于片面的观点, 或是与国家的方针政策不符的新闻稿就会被编辑筛掉。由于编辑的严格把关, 各种形式的新闻播出, 就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这样就可以正确的引导读者和观者按照国家的政策实施一切工作, 通过新闻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 引导广大读者坚信实现小康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2 积累生活素材和提升版面的创新意识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 创新是新闻的灵魂, 创新是报纸的生命线。编辑作为新闻实践的主体, 作为新闻产品的设计师和建筑师, 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1]。这种创新意识, 要求各种宣传机构的新闻编辑深入到广大人民的生活之中, 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积累生活素材, 进行各种知识的储备, 才能在编辑新闻时得心应手, 只有新闻编辑具备了广博深厚的知识, 才能开拓编辑工作的思维和灵感。当然, 对于新闻编辑的要求, 不是要他一定要成为专家, 但是要求新闻编辑一定要博览尽可能多的知识,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杂家, 这样, 新闻编辑不仅对自己分管的内容和相关知识了如指掌, 同时也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应涉猎。新闻编辑每天都会面对着各种渠道汇集而来的各种信息。它们来自不同领域的新闻信息稿件, 涉及到人民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 由于作者的认识能力和出发点不同, 这些新闻可能会有些是传统、陈旧的观点, 有些是创新、新颖的观点。他们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文艺、体育等各方面的信息, 真可谓内容繁多, 包罗万象。因此作为新闻编辑来讲, 必须在知识领域中博览全书, 在平凡的生活之中处处留心, 在工作之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只有这样, 新闻编辑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自己的政治识别能力和业务知识, 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的结构。使新闻编辑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知晓中外。不仅能对我国的经济形势, 民族特点, 民风民俗, 文化背景正确地把握和理解, 尤其要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如指掌, 这样才能使新闻编辑站在时代的高度, 对新闻信息爆炸式的海量稿件给出正确的评价, 对于各种新闻, 只有有了正确的评价, 才能从中判断新闻稿件的是非, 才能进行取舍。新闻编辑必须有敏锐的政治识别能力, 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 才能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例如中央提出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 作为新闻编辑就要及时掌握着方面的知识, 才能适应具有创新意识的需要, 才能发现生活中在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创新意识的新闻稿件。只有创新的新闻稿件才推动创新的时代的发展, 这样的新闻稿件才会使老百姓喜闻乐见, 受益菲浅。其次, 作为新闻编辑还必须要掌握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相关各学科的专业基础技术知识。这样才能在面对新闻稿件时, 能够检查或核对出稿件的情节内容和基本事实虚构的讹传, 使前后的叙述没有矛盾, 合乎在情理之中, 不违反科学理论, 没有人为的设计, 不是随意的添加或嫁接新闻, 也不是道听途说, “张冠李戴”杜撰出来的新闻。这样才能够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质量的优越性。才能通过新闻引导广大人民按照中央的精神努力奋斗, 在2020年实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指标。

新闻节目的编排方法多种多样, 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但是必须牢牢把握住“明确中心, 突出主旋律, 精选头条, 先声夺人, 统筹编排, 适当平衡”的基本原则, 才能产生1+1>2的综合效应[2]。

在高科技时代, 版面的设计对于印刷版报纸的编辑来说,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 版面设计是一个新概念。版面设计是利用艺术的创意来强化文字的作用, 就是新闻编辑利用艺术视觉来衬托文字的意义, 使读者一看到艺术的画面就可以了解新闻文字叙述的含义, 这就使新闻编辑在组织新闻内容、编排版面, 常常选用的手法, 这种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艺术的创意不仅可以使报纸凸现独特的风格, 而且会吸引人们阅读的渴求。一张报纸中, 重要新闻成功的艺术设计, 虽然并不祈求读者会赞叹, 但确可以使读者在选读时, 使读者展开报纸就选其阅读欣赏。显然, 新闻版面的艺术设计是不可低估的一种作用, 新闻编辑要善于利用艺术设计的手法。报纸设计的变化速度在20世纪末也明显加快, 重新设计成为时代浪潮, 涌现了一批风格迥异, 特色鲜明的新型报纸。有些编辑的版面创新意识不够, 把一份报纸版面设计的毫无活力, 不注重内容上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谈起创新只是纸上谈兵。其实, 版面布局、新闻整合都是报纸版面设计的创新体现。让报纸内容充实、设计多方面却又不失整体感。把有限的新闻素材充分的利用起来, 借助适当的新闻模式加以创新, 也可达到不同凡响的版面效果[3]。

3 新时期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

在改革开放时期, 新闻编辑工作承担着创新的信息工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创新意识决定着新闻的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 具有严密的整体性, 由于传播新闻有其自身的规律, 决定了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是新闻编辑的基本素质。新闻编辑的创新与新闻编辑自身的基本素质密切关联。因此, 坚持不懈的努力, 提高编辑能力, 强化创新意识是新闻编辑关注的研究问题。

高科技时代是信息时代, 新闻编辑对海量的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时。首先要明确新闻信息的分类, 对其内容要多走, 多听, 多读, 多记, 注意收集和积累。编辑的信息意识中还应该包括对作者和读者动态的了解和掌握, 需要编辑和作者多打交道, 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互动是编辑捕捉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作者的劳动成果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前提, 新闻编辑的工作离不开作者文本的支持。在创作过程中, 作者始终是主导, 编辑工作虽然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决不能越俎代疱。通过掌握读者群, 才能及时得到读者的反馈, 及时调整编辑出版计划, 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4]。

4 结论

高科技时期新闻编辑更应该具有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素养。新闻编辑担负着理论创新与实践开拓的双重任务, 新闻编辑是时代精神的传播者, 自己就必然应该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精神。新闻编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创新的动力, 也是创新的保证。因而新闻编辑必须强化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才能使自己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谷猛.报纸编辑的创新意识创[J].青年记者, 2009, 9:110.

[2]郭冬梅.浅论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J].新闻世界, 2009, 11, 10:32.

[3]周嘉媛.论编辑的创新意识[J].管理观察, 2008, 12:178.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 篇8

1 新闻编辑的现状分析

新闻编辑目前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报道内容相对单一, 对于一些新闻内容, 编辑在对其进行编写的过程中, 往往内容不充实, 片面零散, 不具备综合性及创意性, 这就导致观众对于该类型的新闻失去兴趣, 且编辑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新闻缺乏一定吸引力。第二, 新闻形式过于单调,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压力大增, 观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需要获得美的体验, 争取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化收获, 所以观众对新闻的趣味性要求大增。然而, 新闻编辑普遍固守传统的新闻形式, 对新闻报道等方面保持了千年亘古不变的风格, 观众对其新闻形式了如指掌, 难以产生观看欲望, 反而选择更具有趣味性的节目缓解生活压力。由于新闻编辑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够, 这就导致新闻受众愈发减少, 对新闻媒体在市场上的生存是一个沉重打击。第三, 新闻缺乏创新性, 很多新闻媒体记者在获取社会热点的过程中缺乏能力, 所以在新闻版块内容不够的过程中, 需要对其他地方的新闻内容进行应用, 这就导致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吃了隔夜饭”, 往往在看了一遍之后不愿再看第二遍。新闻突出的就是一个“新”字, 如果新闻在内容上抄袭借鉴, 对整个新闻市场都是一种破坏。

2 提升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2.1 创新新闻呈现方式

创新新闻呈现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 要求编辑能够及时更新新闻, 只有拿到第一手新闻资料, 才能提高新闻的观看价值, 所以需要媒体应用新技术, 通过新闻主持人与现场记者进行对话方式, 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如果编辑编写的新闻不具备及时性, 可能已被其他媒体捷足先登, 那么编辑可以转化报道的层面, 通过对同一事件不同方面的解读, 可以吸引大批的受众群体, 实现新闻内容的多元化。第二, 借用现代3D技术对新闻演播大厅进行设计, 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第三, 新闻编辑转变播报风格, 积极创新。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这就需要将新闻的呈现方式进行创新。例如, 《杂志天下》等节目, 它是一种资讯类的脱口秀节目, 是对新闻播报的一种创新。在播报过程中, 主持人将适时对新闻进行解读, 用现代时尚潮流的口吻, 以娱乐化、互动化风格, 不断展开话题, 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既获得了新闻, 又从新闻当中获得了全新见解, 这一切都是在幽默诙谐的氛围中进行的, 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也放松了自己。

2.2 创新新闻思维模式

要让新闻更具有创新性, 首先新闻编辑要对新闻模式进行一定创新, 新闻内容要富含价值, 为观众所喜爱, 编辑要主动对市场进行分析调研, 掌握观众喜爱的口味, 针对知识分子播放关于民生问题的新闻, 针对热血分子播报政治新闻, 对女性观众可以播报娱乐新闻, 合理地将新闻与社会热点相联系, 寻找突破口。另外, 为满足不同受众的要求, 可以在报道中对民生、娱乐、政治新闻进行交叉报道, 这样观众无须换台, 就能掌握信息。

3 提升新闻编辑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一, 大量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编辑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各种文化知识, 对历史哲学等不断进行研究, 能够增强综合素质, 增强对新闻的洞察力, 根据自己的文化积累对热点事件进行客观合理的评论, 对于相同的新闻能够根据不同角度进行挖掘, 观众通过观看节目可以感受到编辑胸怀天下、字字珠玑、运筹帷幄的高大形象。第二, 创新新闻编排能力, 除新闻内容外, 对版面进行设计创新也是编辑的素质要求。在版面设计方面, 要重点突出热点新闻, 新闻标题也要做出吸引力, 让观众迫不及待地需要了解详细内容。对新闻题目进行艺术设计, 也能刺激观众眼球。

4 结语

编辑意识的培养与编辑风格的建构 篇9

关键词:编辑意识,编辑风格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十分丰富, 与此同时, 信息的时效性和多样性,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体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力。所以,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 各种媒介在增强信息对受众影响力的竞争中变得异常激烈, 媒介市场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 各种传播媒介要获得竞争优势, 必须充分利用并不断深刻挖掘自身优势, 增强现代编辑意识, 构建独特的具有鲜明特征的编辑风格。

1 编辑意识与编辑风格

编辑意识是编辑人员在编辑过程中具有的思维习惯、表达方式、传播方法等意识, 是编辑人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 逐步积淀形成的潜意识。

编辑风格是编辑在一定时期内逐步积淀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 并在整体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特征的内在品质与精神。

编辑风格是在编辑意识不断增强, 不断发展, 不断积淀的过程中形成的, 编辑意识是编辑风格形成的基础, 编辑意识决定了编辑风格。编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编辑意识。因此, 两者关系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

2 编辑意识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 受众的信息消费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深刻变化, 传统的编辑意识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受众习惯, 不能适应社会和受众的需求。因此, 培养独树一帜的编辑意识, 创造个性化的编辑风格才能获得创造更大的价值, 获得更大的发展。

2.1 品质至上的追求

所谓品质, 就是实现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形式完美统一。信息爆炸时代, 面对纷繁复杂信息的多元化, 为受众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不断追求信息的精炼, 萃取精华, 通过受众欣赏的方式完美呈现出来, 就必须把品质至上作为编辑工作的首要目标。

首先, 要追求内容的精致。要始终力求用最简洁、最恰当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立场, 让受众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表露出来的思想是血肉丰满的。

其次, 要追究形式的完美。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通过合适的形式将内容进行包装, 不但能引起受众的兴趣, 而且能获得信息传播之外的附加值。

2.2 信息营销的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 编辑是知识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是产业链的生产者。受众是知识信息的消费者, 要完成知识信息, 由生产创造到产品消费的过程, 就必须通过市场的交换和交易。因此, 编辑在知识信息“制造”的过程中, 必须具备信息营销的意识。

编辑必须掌握知识经济的市场行情和发展规律, 创造适合市场和受众需求的“知识信息产品”, 从而扩大知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获得更大的价值。与市场脱离, 不符合受众需求的知识产品, 注定没有市场价值和份额, 也不会扩大编辑信息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 编辑工作者必须与营销人员密切联合, 精诚合作, 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的行情和动态, 不断调整知识产品的结构和内容, 将信息营销的意识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

2.3 革新创新的精神

革新创新是编辑工作不断发展的根本源泉和保障动力, 是编辑工作的永恒主题。一个成功的编辑一定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其基本特征就是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规律, 准确预测市场发展的趋势, 敢于突破自我, 运用超前的理念去指导现实的创作和创造。这样编辑创造出来的知识信息产品就能够开发受众的潜在消费需求, 引领市场发展的潮流, 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而不仅仅是满足市场和受众需求。

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编辑工作者创造出来的知识信息产品是时尚的, 具有丰富的营养,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给予受众的产品也是新鲜的, 富有吸引力的, 能够被吸收。相反, 墨守成规的编辑工作者, 创造出来的都是同质化的产品, 缺乏营养, 没有吸引力, 自然也不会产生价值。

当然,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 也不是空中楼阁, 创新是在现实的基础上, 加以改变和提升。任何编辑工作的创新, 都在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受众的心里变化和消费需求, 并不断地深思熟虑, 精心谋划, 让工作和思维更具有开拓性, 让编辑工作增加附加值。

2.4 博纳众长的胸怀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 崇尚合作共赢已经成为编辑工作的基本潮流。任何一个编辑工作者, 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其所处的环境影响, 摆脱其所处的时代带来的局限性, 因此, 以谦虚的态度, 广博的胸怀, 广泛地向前辈学习, 广泛地涉猎各科学识, 广泛地向同行和同事学习, 博取众家之长, 汲取日月之精华, 才能不断地开阔视野, 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获得更大的发展。

如果没有宽阔的胸怀, 刻意为了树立独特的编辑意识而刻意自我封闭, 则不能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难免走弯路, 也很难避免不被淘汰的命运。

3 编辑风格的构建

编辑风格是编辑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变化, 不断强化, 不断固化, 形成的具有明显标志, 能够明显区别与他人的特征。编辑风格的构建应该是以编辑社会实践和知识信息的积淀为基础, 在与社会现实、团队思想碰撞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3.1 个人的社会实践和知识信息积淀

编辑的风格体现的是编辑者本身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因此, 编辑者个人的社会实践、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对编辑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 获得的知识越多, 思想就会越丰富;一个人社会阅历越多, 生活实践越多, 那么他的编辑土壤的营养就越丰富, 就能为他编辑工作提供不竭的资源和动力, 增加编辑风格的核心竞争力, 使他的编辑风格更有生命力。

3.2 社会环境对编辑风格的影响

编辑风格受到其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影响, 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编辑工作所从事的媒介创造, 一定会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分属于不同社会属性的媒介, 会有特定的受众人群, 因而也就产生了具有共同特征的需求风格。为了满足特定社会属性的受众需求, 就要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 创造特定的编辑风格, 在此基础上, 加以创造, 行成自己的编辑风格。

此外, 任何个体都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份子,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编辑工作也不例外。特别是编辑风格在形成的过程中思想和思维中固有的观念、行为习惯都会与周围的环境不断发生沟通碰撞, 发生改变, 促使编辑在行为意识中主动去适应或者遵循一些特定的规则, 这种沟通和碰撞不断的发生, 在一定时期内, 保持一定的频率, 就会使编辑意识逐步积累, 形成编辑风格。

编辑意识和编辑风格都是编辑工作者在社会实践和工作经历中, 不断积累积淀的, 都是为了满足或引导受众的需求而形成的。编辑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坚持创新创造, 不断汲取社会进步发展的正能量,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编辑风格。

参考文献

[1]何莉.编辑室主任的作用及其导师艺术[J].出版发行研究, 2012 (1) .

探讨新闻编辑的编辑能力及创新意识 篇10

关键词:新闻编辑,编辑能力,创新意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新型传播媒介开始出现了,给传统的新闻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新闻节目作为传媒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已经开始进入直播时代,因此也就对新闻编辑的编辑能力及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来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闻节目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1 新闻编辑的编辑能力及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灵魂,任何行业想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新闻编辑也是如此,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要在具备基本的编辑能力的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自身的自信心,不断地升华自我,这样才能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能力,确保节目经营收入。在媒体多元化的背景下,独家性和时效性不再是现阶段媒体所要竞争的重点,新闻编辑必须能够发挥出自身独特的风格、特色,而这也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新闻编辑工作者还应该结合传统的编辑方式,加以改革创新,使新闻信息更加容易被观众接受,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因此要成为优秀的新闻编辑,高水平的编辑能力及创新意识,二者缺一不可[1]。

2 新闻编辑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审美观念等都在发生着改变。因此想要赢得观众长期的支持,就需要随着观众的口味对新闻节目形式进行合理的转变。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新闻节目依旧是沿用传统的策划形式,节目空洞老套,编辑流程不够简洁,时效性比较差,没办法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等,都极大地降低了新闻节目带给观众的吸引力。虽然新闻节目注重实时效率和真实性,在播报内容的选材上应还原事情真相,但不代表着新闻编辑工作就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现在有很多新闻编辑为了能够抢先播报第一手资料,在节目内容的策划上不经过良好的剪排,就直接进行播报,导致新闻节目内容过于粗糙,新闻编辑质量不高,更有甚者,模糊了重点,让新闻内容过于的冗长、混乱,无法为观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资讯。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新闻节目的传播与发展,还严重影响到新闻编辑工作的质量。在具有明显新闻价值的事件比较少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多家新闻节目同时、反复地播报同一条新闻,导致观众在观看时出现厌倦感[2]。又或是直接照搬国外优秀的节目制作模式,忽略了这些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从而降低了收视率。

3 提高新闻编辑的编辑能力及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3.1 保证编辑新闻的真实可信

编辑能力是一名新闻编辑工作者所要具备的最基本能力,而拥有出色的编辑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的效果。作为新闻传播者,新闻编辑的认知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新闻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新闻编辑工作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新闻事件,并且抽丝剥茧般还原事情真相,再报道出来,那么新闻编辑自然也就占得了先机。

3.2 改变传统的新闻播报模式

新闻编辑必须对创新性有着明确的认识,传统单一的新闻播报模式压抑了新闻编辑自身的创新意识,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因此只有提高了创新意识,才能保证节目的收视率。要提高自身创新意识,首先需要的就是思维的解放。在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会需要新闻编辑融合多方面信息,选用适合的内容来进行播报,只有在新闻编辑对新事物、新知识等方面感兴趣,才能在符合新闻主体的前提下,创新新闻节目的编排形式,呈现出一种多样性的节目形式在观众面前[3]。

3.3 不间断的学习过程

新闻编辑与其他行业编辑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有较强的政治素养和处理新闻事件的能力等,但光靠这些事远远不够的,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此,想要新闻节目能够长远地发展,新闻编辑就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深入观众,听取并合理采纳观众意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积累更多的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帮助自身能够迅速找到吸引人们的关键点

4 结语

作为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具有一定的编辑能力及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深化下去,寻求突破,只有不断地发展、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这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编辑创新是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及文化使命,不断地在新闻节目策划过程中展现创新意识,时时紧跟时代的步伐,才是新闻编辑长期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素荣.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15):92-92.

[2]孙英姿.谈谈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160-160.

上一篇:旅游类大学生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