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道德规范

2024-06-07

编辑道德规范(精选七篇)

编辑道德规范 篇1

一、编辑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在出版领域, 各个编辑部都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道德规范, 诸如敬业奉献, 求实求真, 谦虚谨慎, 团结协作, 以质取文, 信誉至上, 创新严谨, 重视社会效益等。关于编辑道德规范, 虽然各种出版物要求不一样, 但是有其一致性, 那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编者、作者、出版物、读者四者之间的关系。[2]和很多文化工作者一样, 编辑人员之间是同事和朋友的关系, 在工作上有分工也有合作, 要甘于寂寞也要善于团结。编辑人员主要是高学历脑力劳动者, 更注重工作环境的品位追求及同事间的情感交流, 只有在和谐的编辑环境中, 才能出版高质量的精神产品。

编辑对待作者要一视同仁, 要以质取文, 不能以人取文, 不能因为作者是名人就“亲密接触”, 对于“无名之辈”就置之不理。须知但凡作家都是从“无名”变有名的。即使是有名的作家, 也未必总出名作, 反观那些“后起之秀”中不乏佳作, 因此, 编辑人员在与作者进行交往活动时, 不管是约稿、退稿, 还是其他的交往活动, 都要始终尊重作者, 耐心倾听, 做到有礼也有节;同时编辑人员也要有意识地扶植和培养有潜力、有志于写作的年轻作者, 鼓励他们追寻自己的梦想。

编辑人员对待出版物要一丝不苟, 要按照以文章价值为标准决定稿件取舍。处理来稿, 也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 不能把垃圾内容呈现给社会, 毒害读者。近些年来, 电子技术突飞猛进, 图书等出版物出版频率加快, 数量增多, 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 这与编辑人员的把关不力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电子书这种从事数字出版的编辑人员更需要提高自身素养, 对抄袭之作、庸俗之作要严肃处理, 积极引导健康的大众文化;对于纸质刊物, 编辑人员也要建议提高印装质量。

编辑人员要为读者热情服务。编辑会经常与作者打交道, 但是为作者服务却不是编辑的最终目的, 为读者服务才是编辑的最终目的, 编辑人员和作者共同努力, 才能为读者奉献一道道精神大餐。我们看到, 越来越多的出版社通过“新书发布会”、发放读者问卷等形式征集读者对出版物的质量反馈, 以便再版时能更符合读者的口味;同时也注重向读者广泛征集适合的选题, 并向合适的作者约稿, 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出版社编辑人员遵循道德规范的意义

任何产品的生产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图书这类出版产品也不例外, 但是众所周知, 编辑生产的出版物是一种特殊产品, 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国民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有着重大影响, 因而更应有严格的规范。[3]其中, 强化编辑人员的道德规范对编辑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 有助于遵守编辑法律规范和编辑业务技术规范, 提高编辑规范意识。

编辑道德规范是编辑法律规范和编辑业务技术规范的基础和根本。一个编辑人员只有认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才有可能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 进而贯彻执行编辑业务技术规范。[4]对人类而言, 终极的道德应该是没有的。编辑道德规范也会适时地修订, 出版社的编辑人员一以贯之地执行, 必将促进编辑法律规范及业务技术规范的日益完善及贯彻落实, 对编辑规范的发展、编辑工作的有序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 有助于建设高素质的出版队伍, 生产高质量的出版物, 提高出版业的声誉。

编辑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能有效地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并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出版业的职业道德状况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软环境”。[5]编辑人员是出版社的中坚力量, 编辑道德规范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编辑人员的价值定位和行为定位, 从而决定了出版物的价值走向。[6]如果其道德规范遵循不力, 道德水准低下, 必将损坏出版业的社会声誉。

第三, 有助于保障出版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促进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政府主导的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 全国出版社纷纷转企改制, 目前国字头出版社也在积极寻求上市融资。面对出版社改制热潮, 经济利益越发凸显出来, 如何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实现双赢, 是摆在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在市场竞争中,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出版者, 按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参与出版物市场活动, 能防范和减少不规范行为对市场环境、市场主体、市场运行机制等的干扰和破坏, 促进经济建设。[7]出版业还通过出版物直接传播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三、编辑人员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

编辑道德失范, 是指在从事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 编辑思想行为违背或偏离了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非道德现象。[8]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职业内部交往中对编辑道德规范的违背。

首先表现为编辑人员因对自己作品的偏爱, 而致使他人作品出版受损的道德失范行为。有些编辑人员互相交换发表作品;有些编辑自写自编;有些编辑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稿件之中, 改变了原有作品的思想和风格而未告知作者, 损害了作者的名誉及出版社的声誉;更有甚者利用职务的便利把自己的书稿或文章私自加入既定作品之中, 以寻求出版, 获得精神快慰。这种现象的发生根源于编辑自身对私利的过度追求, 尤其是对“精神利益”的追求。虽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不是太严重, 但是有违道德规范。须知, 编辑工作具有隐匿性。甘为他人做嫁衣, 甘为无名英雄, 这是编辑职业道德最核心的内容。做一个合格称职的编辑, 首先必须具有这种高尚的奉献精神, 否则, 即使拥有再高的水平和能力, 编辑工作也难以为继。

其次表现为编辑人员对待工作态度随意性较强, 没有严格按照“三审制”规范编辑流程, 没有认真执行相关法规, 缺乏责任心和忧患意识。例如, 在“三审”环节中, 虽然制度分别规定了初、复审的职责, 但一些编辑人员却在执行上大打折扣:有的单位干脆聘请专家、学者担任初审工作, 实际工作中很难将责任落到实处, 有的初审编辑崇尚名家稿件, 对“关系稿”降低标准等;复审不到位的情况也很多:复审形式化, 审稿意见草草几句, 多是同意初审意见, 或者洋洋洒洒写不少, 也没有对稿件是否采用下定论;终审工作形式化问题也不容小视。很多地方的终审工作实质上成为了一种“权力地位”终审, 终审仅把思想政治关, 难把质量关;终审意见简单, 有的只是例行签字而已。除了工作责任心不强以外, 编辑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待加强, 如对出版社转企改制后如何进行内部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等重大问题缺乏思考。

其二, 本职业与社会外界交往中对编辑道德规范的违背。

这表现为编辑人员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有些编辑把出版任务交给企业时, 还要捞取好处费;有些编辑买卖书号, 一号多刊, 甚至自编刊号, 公开干起盗版的勾当;有一些编辑部利用作者的焦急心理, 乘机敛财, 收取高额版面费等各种出版费用, [9]还有的编辑接受作者贿赂, 把一些劣质稿件出版, 结果在短期内经济效益上去了, 但刊物的质量却大大地下降了, 社会效益及声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这又引发了读者的信任危机, 从长期来看, 对出版业的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都是极其不利的。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全国出版社已经基本上实现转企改制, 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 有一些出版单位和编辑人员不思进取, 没有革新管理体制及编辑流程却投机取巧, 步入误区, 他们过于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一些与编辑规范不一致的行为经常发生。如在图书选题和制造上盲目跟风, 粗制滥造, 造成图书同质化现象严重;只重视图书品种数量, 靠减少编辑环节来缩短出版周期;冒险策划擦边球选题, 甚至出版禁书;[10]刊登一些违反审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广告等。这些行径究其根源在于编辑人员在市场经济中迷失了方向, 对物质利益过分追逐了。要知道, 劣质的食品残害人们的身体, 不良的图书是毒害人们的心灵啊!

四、加强出版社编辑道德规范建设的措施

解决以上编辑道德失范问题需要编辑规范来约束, 编辑人员要严格贯彻出版社已有的规章制度;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与时俱进的编辑道德规范, 以供编辑人员遵守和践行。在遵守编辑道德规范时, 不仅要强化自我修养和自觉自律, 而且强调制度和法律的外在约束, 注重完善他律的严格遵循。

所谓自律, 简言之就是遵循规章, 无需监督, 自我约束。编辑自律要求编辑能借助于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和编辑职业规范, 践行这些道德规范, 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 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内在自主的行动。[11]编辑应加强道德修养, 坚持慎独, 不断提高道德境界, 在编辑工作中做到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公平公正, 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编辑人员只有不断进行灵魂洗礼和精神升华, 使编辑的文化使命和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才能使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达到和谐统一和完美结合, 才能为人们带来优质的精神食粮来引导人, 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当然, 自身素养的提高也可以通过他律来实现。

所谓他律, 是指接受他人约束, 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编辑应采取灵活多样的道德教育手段, 参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道德影响活动。[12]如编辑部可以不定期地举办教育培训, 除了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以外, 也应把道德规范培训纳入其中, 并加以考核, 进行奖惩, 培训内容可以是学习道德规范, 也可以邀请道德名人讲座, 尤其是出版界的道德楷模现身说法, 会更加激励编辑人员效仿;除了教育手段, 编辑人员还要依靠舆论、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监督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改进和完善编辑工作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并要严肃执行有关调节和规范编辑从业道德行业的法律法规, 严格执法。在他律过程中, 力求做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制度与机制相结合、激励与处罚相结合, 帮助他们提高自律意识, 实现自我规范。[13]

总之, 要通过各种手段, 强化编辑人员内心的道德认知, 不断提高责任意识, 落实“三审制”, 树立精品意识,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出版社转企改制以后, 这一认知尤为重要。加强道德规范建设, 重塑适宜的编辑道德规范迫在眉睫。这项重大的任务需要出版业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鉴于编辑道德规范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 编辑人员除了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 还必须遵守2004年修订的《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这是最新的道德规范, 为了适应出版业的巨大变革, 这个文件还在进一步修订中, 编辑人员的实践创新无疑会加快编辑道德规范的创新步伐, 因此, 每个编辑人员都责无旁贷。让我们期待它早日诞生, 以供编辑人员遵守践行, 做到以德从业, 激励其更加积极地应对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大潮。

摘要:近些年来, 编辑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 特别是在出版社转企改制以后, 失范现象越发增多了, 出版社编辑道德规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出版社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后, 经济压力明显增大, 道德失范问题亦更加突出。如何使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中体现, 达到双赢, 是摆在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在编辑道德规范建设中, 编辑人员要提高自律和他律水平, 还要注重在编辑实践中创新道德规范, 从而带动新的规范文件早日出台。

关键词:编辑道德规范,转企改制,编辑道德失范,自律,他律

参考文献

[1]张积玉.编辑规范综论[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2]吉家友.论编辑在编辑规范应用中的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3]童文.加强编辑工作规范, 提高编辑工作质量——编辑规范学术讨论会发言摘要[J].中国编辑, 2007 (3) .

[4]竺小恩.编辑职业道德规范刍议[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 (3) .

[5][7][11]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初级[M].武汉:崇文书局, 2011:60-61.

[6]黄茂林.编辑道德规范的内容与构建途径[J].科技与出版, 2010 (9) .

[8]李苑青.编辑道德失范及成因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9]李玉为, 朱宇.浅谈新时期编辑规范的创新发展与应对[J].出版发行研究, 2011 (3) .

[10]王健东.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管理机制[J].新闻爱好者, 2010 (14) .

[11][13]陶范.出版变革时代亟须加强编辑自律[J].编辑之友, 2006 (1) .

期刊编辑的道德作风修养探讨 篇2

任何时期, 编辑道德作风修养的基本准则都是共产主义道德准则。我们编辑人员必须以共产主义的道德准则, 作为编辑职业道德的最高规范, 并以此约束和培养自我的道德修养。

首先, 在政治道德修养方面, 必须自觉地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认真执行党的宣传教育方针, 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工作纪律, 这是对一个编辑人员道德修养的最根本的要求。为了保证编辑人员做到这一点, 仅仅靠纪律和规定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编辑, 必须要有高度的自觉性, 必须将纪律和自觉性主动结合起来, 在自觉的基础上去执行纪律。可以说, 一位编辑人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自觉性的高与低, 是其政治道德修养高与低的标志。编辑人员, 就是和平时期党和国家建设精神文明的战士, 所以, 编辑人员应该把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 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 勇于和一切破坏党和国家利益的人作斗争, 作为自己最高的道德规范。编辑工作者的道德作风修养, 只有在积极参与有关党和国家命运, 有关人民利益的各项实际工作和斗争中, 才有可能提高。纯文学领域是党的思想、文化宣传的一块重要阵地, 作为一名文学编辑, 在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 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我们只有认清形势, 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 才能旗帜鲜明地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才能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更好地塑造新时代的新人新事,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为改革开放的时代服务。

其次, 在编辑职业道德修养上, 必须要廉洁奉公, 全心全意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防止不良规则乘虚进入我们的编辑工作领域。我们应该看到, 在经济急速发展的新形式下, “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也在乘虚侵入编辑工作领域。所以说, 加强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是一件极为重要, 也是极为迫切的事情。对于一位编辑来说, 道德作风修养的提高和加强, 不是暂时的, 不是单一的, 而是长期的, 更是多方面的。就是说, 只有在多方面全方位的实际行动中, 才能培养和提高编辑的道德作风修养。一个优秀的编辑, 要在实际生活和编辑工作中, 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修养, 保持对出版事业的敬畏之心, 从而拥有高尚的品格, 建立完整的人格。

编辑工作不是简单的劳动, 在杂志编辑的整个工作中, 编辑人员是主体, 文稿则是客体。主体作用于客体, 必须优先具备作用于客体的能力。一个合格的编辑, 还要具备一个作家的素养。你深刻了解并理解生活, 你的审读才更深入, 才能有更深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才能有更深刻更沉重的感触和省思。编辑工作还需要持久的耐心, 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作为编辑, 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 还要清醒自律, 保持心灵的纯洁和自由。编辑的观点和观念是尤为重要的, 编辑个人的利益与期刊的利益要保持一致。一个有着美好道德修养的编辑, 必然会呈现出一份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温暖、善良、崇高和引人向上的杂志。网络时代, 我们慨叹文学期刊被边缘化, 是慨叹纸质文学期刊被市场冲击, 而不是慨叹文学期刊没有给我们编辑个体带来更多的利益。尤其是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位编辑人员, 更要忠诚于自己的事业, 加强阅读, 建立完整的人格, 多做表达民族文化向往的工作, 保持对期刊出版事业的敬畏之心, 要热爱自己的编辑工作。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编辑的专业水准和职业追求折射出编辑人员的修养。编辑的认识越正确, 越深刻, 对期刊的作用就越大。否则, 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贯彻党的政策, 不能正确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任务, 不能提出独特的总体编辑构思等编辑工作。实际工作中, 编辑工作者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 除了本身已经具备的知识, 应不断补充能量, 向书本、向老师、向各行各业的朋友请教, 从中即可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 又可以解决许多工作中的难题, 事实证明, 不努力提高自己的编辑修养是行不通的。

首先, 编辑要热爱杂志编辑的职业, 对杂志编辑工作要有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杂志总是要与时俱进的, 编辑就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 所以, 一个合格的编辑, 必须拥有献身精神。其次, 做一个既要博学又要专业的编辑。杂志编辑既要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要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学识修养和思维能力上, 要成为一个多面手。杂志编辑还应该“专”, 应该成为本领域的编辑家。再次, 要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一个合格的编辑, 一个优秀的编辑, 要有这样的能力, 像发现璞玉一样发现潜在的优秀作品, 然后, 对作品有精雕细琢的功力。为此, 编辑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杂志编辑工作要把众多内容不同, 性质不一的作品和图片、插图等等编辑成一本完整的杂志, 使之内容谐调、形式美观, 这是一种艺术, 一种编辑的艺术。可以这样说, 杂志思想格调和艺术趣味的高低, 实际是反映了杂志编辑思想格调和艺术趣味的高低。

杂志编辑, 是人们精神食粮的制造者。每一个杂志编辑, 都应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恪守编辑职业道德, 明确认识杂志编辑工作的严肃性, 以及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杂志编辑要做好塑造人类灵魂、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 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一个编辑人员的道德作风修养, 正是编辑人员合格与否的基本素质和条件。一个好编辑, 必然有着优秀的道德修养和思想作风, 并且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只有这样, 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才能不随波逐流, 才能勤奋学习, 勇于探索。编辑工作是一种荣誉, 也是一种责任。中国正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我们每一位编辑, 都要肩负起我们的责任。

摘要:任何时期, 编辑道德作风修养的基本准则都是共产主义道德准则。编辑人员必须以共产主义的道德准则, 作为编辑职业道德的最高规范, 并以此约束和培养自我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道德作风,修养,追求,责任

参考文献

[1]周浩正.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金城出版社, 2008, 3.

简论图书编辑的职业意识与道德建构 篇3

一、图书编辑树立职业意识与加强道德建构的必要性

图书编辑工作是一项十分辛苦、十分具体的工作, 它需要保证出版图书的质量, 包括对图书内容、图书语言、图书封面以及内文的编排设计、文字校订、文字差错乃至于选题策划的严格把关。这就要求图书编辑树立职业意识和加强道德建构。

1. 树立职业意识与加强道德建构有利于发挥图书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图书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应该树立职业意识与加强道德建构。要做到这些, 图书编辑就务必要培养良好而鲜明的职业意识, 就务必要努力加强职业道德的建构, 彰显图书编辑的使命情怀, 体现图书编辑的高尚情操, 即要具体做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任劳任怨, 图书编辑只有在职业意识与道德建构之下, 辛勤耕耘和辛苦劳作, 才能真正发挥图书编辑在图书出版中的重要作用, 才能为中国图书出版事业的欣欣向荣与发达兴旺做出应有的巨大贡献。

2. 树立职业意识与加强道德建构, 符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建设要求

图书兼具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二重属性, 但其精神性占据主导地位。因此, 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不仅是传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 同时还是瞭望世界的窗口, 人类互相交流的桥梁。图书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均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也可以说有一定的导向作用。”【2】同时, 图书出版不仅肩负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理论、方针、路线、政策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而且具有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引导正确社会舆论、培养“四有”新人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图书编辑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在图书编辑、出版的工作中, 必须着实培养职业意识, 必须努力加强道德建构。图书出版要务必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方向与政治宗旨。

二、图书编辑在图书出版实践中应当树立的四种职业意识

“所谓图书编辑的职业意识, 是指图书编辑人员在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中, 对自己职业的性质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是对职业的一种特有的感知力、创造力和评价能力。”【3】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构与发展的过程中, 在图书出版业由数量与规模到高效与优质呈阶段性转向的过程中, 图书编辑应当培养、树立、强化、提高四种职业意识, 即政治意识、品牌意识、经营意识、责任意识。

1. 图书编辑的政治意识

图书出版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与方向, 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 传播有益于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科技与文化知识, 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因此, 图书编辑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 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坚守社会主义图书编辑与出版的文化阵地。在制定规划、选题设计、组审稿件过程中强化政治意识, 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社会主义国家的图书编辑, 保证自己编辑的图书永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2. 图书编辑的品牌意识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图书市场日益广阔, 图书种类与日俱增。因此, 图书出版市场的竞争也日益增强, 这就需要图书编辑树立品牌意识, 编校、印装出从内容质量到形式质量均要上乘的作品, 即以名牌、精品、特色为任务要求, 开发、设计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 广大读者反响强烈的选题, 并制作出内容精粹、思想深刻、印装华美、装帧别致、学术水平较高的图书。

3. 图书编辑的经营意识

图书具有物质与精神二重属性, 这就决定了图书出版讲求“双效”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而经济效益即指图书作为一种商品要面向市场, 要追求利润。因此, 伴随图书出版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迈进与转向, 图书编辑就必须有经营、策划的头脑和素质, 即要树立一种经营意识, 也就是说在策划图书选题与经营的环节中, 务必考虑所编辑的图书, 出版以后能否创造经济效益和获得经济利润, 当然经营意识的树立, 仍要以获得社会效益为第一目标, 最终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和谐统一。

4. 图书编辑的责任意识

图书质量是图书出版产品的生命与灵魂, 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图书编辑, 必须树立责任意识,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学识水平, 增强编辑业务能力, 不仅要在策划图书选题时严格把关, 而且要在图书语言、封面、文章编排、文字校订改错各个方面把好关。

三、图书编辑在图书出版事业中应当加强职业道德的建构

所谓图书编辑的职业道德, “是指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编辑人员在其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及准则。”【4】因此, 加强图书编辑的职业道德建构, 有利于培育图书编辑的优良品德,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推动图书出版事业的持续、健康、强劲地发展下去。

1. 加强图书编辑的职业道德建构, 需要遵循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第一, 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在图书编辑、出版的过程中, 要完全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 做到心中有读者、有事业, 以崇高的敬业精神与强烈的事业心以及对编辑工作的巨大热情, 投身于图书编辑工作之中。第二, 坚持图书编辑以社会效益为先, 努力实践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的原则。编辑的图书出版以后, 当以帮助人、指导人和教育人为先, 令广大的读者群体从中汲取养分, 获得教益。之后, 方可注重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三, 图书编辑要以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维护图书内容的真实性为基本原则, 即在进行图书编辑时, 保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真实, 以稿件质量作为衡量取舍的重大依据。第四, 图书编辑要爱岗敬业、努力进取、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第五, 图书编辑在建构职业道德的过程中, 要有政策观念、法纪观念、勤俭观念、廉洁观念。

2. 加强图书编辑的职业道德建构, 需要探求、摸索的基本路径

第一, 要大力开展有关图书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并将此活动实践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来, 融入党风廉政建设活动中来, 融入到红色革命优良传统教育活动中来, 从而更好地促进图书编辑素质的提高, 业务能力的增强。第二, 需要组织与开展所有图书编辑进行职业道德自我建构的大型活动, 通过图书编辑人员以访问、参观和学典型、树榜样的方式、方法, 通过图书编辑自我教育、自我认知、自我提升、自我觉醒、自我学习的途径, 来最终实现图书编辑道德建构的完成。第三, 要建立、健全图书出版行业和领域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对图书编辑工作认真、负责、高效完成的人员给予一系列相应的奖励, 对违反图书编辑工作职业道德的人员则给予批评教育和制度性惩罚, 做到依靠机制的方法与力量去加强图书编辑的职业道德建构。

注释

1[1]黄治正.关于图书编辑学性质、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探讨[J].求索, 1997, (1)

2[2]王曦昌.试论图书责任编辑的责任[J].社会科学战线, 1996, (6)

3[3]郭爱民.图书编辑的职业意识[J].编辑之友, 1997, (4)

科技期刊论文编辑应规范化 篇4

科技期刊论文的规范化是为了适应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制定的一种形式标准, 是编辑在加工过程中应该认真遵守的一项原则。它包括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著录等方面的各种规范, 同时还包括文章的体制、排式以及图表的位置与形式等方面的许多特殊要求。目前,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基本上执行的是2009新闻出版总署编印的《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有了这样一个《规范》, 期刊编辑工作者就有了具体操作实施的依据和准绳。由于科技期刊论文的种类多样性和所涉及的范围广泛, 必然使许多文章在接收这些规范条目时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而且不同的编辑人员对于标准的掌握程度和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以下就科技期刊论文规范化的内容和规范化编辑进行讨论。

1 科技期刊论文内容的规范化

科技期刊论文不是实验数据和现象的简单罗列, 而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作者要对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去粗取精,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无疑是对科研成果的再创造, 需要作者的规范化表达,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科技期刊论文的质量, 真正体现科技论文的内涵。

1.1 科技期刊论文内容的规范化

科技期刊论文的内容规范化包括文章的政治性、保密性、法律性;名称、数字、外文字母及其符号、数学式、化学式、法定计量单位、插图、表格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相关规范或标准。

1.2 科技期刊论文语言的规范化

论文的语言规范化要求文理通顺、言简意赅、没有歧义、符合语法、合乎逻辑, 采用陈述句式的书面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科技信息与科技成果, 准确地反应作者的思想, 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性质和特征。如果论文作者在写作中能按照规范去做, 不仅能减少稿件往返修改的次数, 减少编辑人员的工作量, 增强时效性, 而且还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确保论文的质量。

1.3 科技期刊论文结构的规范化

一般说来, 科技期刊论文的结构为:题名、作者署名、单位全称、所在城市、邮编、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中文相应的外文题名、作者署名、摘要及关键词。

2 科技期刊论文编辑的规范化

为了加速信息的存储、交换和共享, 在作者进行科技论文规范表达的基础上, 编辑需要对论文进行编辑加工, 即规范化处理, 到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科技期刊论文一般分为三大部分, 即主体部分、前置部分和参考文献, 规范化编辑应从这三部分入手。

2.1 主体部分

学术论文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2.1.1 引言

引言经常作为论文的开端, 主要内容是“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宏观简介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以及研究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 包括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理论或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 不应和摘要雷同, 应使论文尽快转人正文。有时在编辑时也可以不用“引言”二字。

2.1.2 正文

正文是学术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到达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 并反映论文的首创性。根据需要, 论文可以分层深入、逐层剖析, 按层分设标题。正文通常占有论文篇幅的大部分, 它的具体陈述方式往往因不同学科、不同文章类型而有所差别, 不能牵强地做出统一的规定。一般正文应包括材料、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几个部分。其中试验与观察、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是正文的最重要的部分应予重视。

(1) 层次标题。层次标题在结构形式上可使整篇内容层次分明, 其内容是对每章、每节中心内容的概括, 它和题名一样, 所用的短语和词组要简明、贴切。同时, 层次标题的逻辑性很强, 同一层次的标题应表达同一层次的内容;同一级标题应尽量在结构上相似, 意义上相关, 语气一致;不同层次的标题, 有上下关系的, 在内容上也应相互联系;相邻的两级标题的文字不宜重复。

(2) 图和表。图、表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表应具有自明性, 切忌与文章中的文字表述重复。通常读者看了一篇论文中的摘要及图、表, 就可大致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了。故图、表的编辑是很重要的, 无论是编辑还是作者都应引起重视。图、表都应有序号和图题、表题;题名要得体, 文字要简练;题名长度要小于图或表的幅度;表序、表题位于表的上方, 图序、图题位于图的下方;表、图的序号应按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即使文章中仅出现一个图或表, 也要标注图1或表1。

(3) 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的使用。正文和图、表中的计量单位、标点符号和数字必须按照《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注执行, 非法定的计量单位应全部换算成国际单位制。

2.1.3 结论

结论是在正文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 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最后判断, 要求条理清晰, 逻辑性强;概括准确, 措辞严谨, 不能用“大概”、“也许”之类的词;要明确具体, 简短精炼, 不笼统, 不重复, 无废话;注意客观叙述, 不作自我评价。结论作为全篇论文的精髓, 可反映作者研究水平的高低与真正价值, 不可忽视。

2.2 前置部分

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署名、单位全称及所在省市、邮编、摘要、关键词。

2.2.1 题名

题名即文题, 是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能体现论文的中心内容, 反映论文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 因此, 语言必须准确得体, 而且言简意赅。

2.2.2 作者署名、单位全称及所在省市、邮编

署名是作者文责自负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标志, 这也是署名的意义所在。署名下方是单位的全称、所在部门、所在省市及邮编, 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与作者, 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作者工作单位直接排印在作者姓名之下。

2.2.3 摘要及关键词

(1) 摘要是对论文核心内容的简短陈述和概括, 并且不加注释和评论。它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 其中结果和结论又是重点。摘要应是一篇独立的短文, 是对原文完整的浓缩, 必须语言连贯, 保持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要避免与原文的重复, 尤其是与原文的开头重复。如出现重复可考虑修改论文开头, 若不便修改时, 可删掉开头, 以摘要代替开头。中文摘要编写应当执行《文摘编写规则》的规定, 篇幅在100~300字。在编写摘要时应特别注意:要客观, 要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 不能简单重复题目中已有的信息。摘要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一般不分段落;摘要中一般不出现插图、表格、参考文献序号、公式及化学结构式。摘要的作用就是便于读者浏览、检索。外文摘要内容与中文一样, 但由于它自身的特点, 所以摘要长度以100~180个字数为宜, 简明具体, 以最简短的篇幅提供最有用的信息。

(2)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文献标引工作而选用的可表达文章主题内容的词或者词组。它既传达文章的重要信息, 也作为文章重要的检索点, 关键词的信息浓度较之摘要更高, 一般3~8个词或词组, 可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

2.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内部特征, 展示了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著作权的保护。引用参考文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3.1 引用文献不宜过于陈旧

论文后的参考文献的标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学术造诣的程度及对同类文献的检索水平和利用能力。作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 引用的参考文献较新颖, 能反映同行业最新科研动态和学术水平。

2.3.2 引用文献类型应呈一定比例

根据相关规定, 文后参考文献的类型主要有: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连续出版物 (期刊) 、论文集析出文献、报纸、标准及电子文献等。

2.3.3 参考文献著录要符合规范

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目前一般采用顺序连续编码制, 即按文章正文部分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 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全部列出。标注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几点:1) 参考文献的引用, 应以正式出版的一次文献为主, 切忌使用二、三次文献代替一次文献, 如《新华文摘》《电子科技文摘》及《数学文摘》等二次文献资料, 不可直接作为参考文献著录, 而应将其所附属的一次文献资料作为参考文献著录。2) 应重视专著中出版地的正确著录。文献规定, 对专著要著录出版地, 即使是出版社中包括了城市名, 其出版地也不可省略。3) 主要责任者或相关责任者不要漏著, 特别是国外翻译的作品, 相关责任者 (译者) 不要漏标。

2.3.4 应重视电子文献的正确著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出现大量电子出版物和网络版以及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 如光盘、磁盘、电子书刊、电子网络出版物、主页等, 许多作者已在文后参考文献中著录了, 但是不规范。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 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 应按规定标明其载体类型。

2.3.5 保证引文的数量

只有广泛地参阅了本学科的相关文献, 才能更全面更深入了解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一般情况下, 对较重要的研究性论文, 引文不少于10条;内容较简单的论文, 引文不少于5条为宜。总之, 与论文中的论点、方法、数据有关的他人的重要研究成果, 均应引用。

2.3.6 以引用权威文献为主

一般情况下, 反映学科前沿水平、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多数发表在权威性期刊上。大多数权威期刊是核心期刊, 刊载学术水平较高, 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状况和发展趋势。引用权威性高的核心期刊上的文献, 可增加作者引用观点的可信度,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作者的论文学术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参考文献的引用一是要实事求是, 二是非公开非正式出版的内部资料、期刊、论文集不能作为正式参考文献。三是作者超过三位时, 只列出前三位, 其后加“等“。

3 学术论文规范化的重要性

学术期刊论文编辑规范化要靠作者、编辑人员及有关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学术期刊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标准或规范, 《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为学术期刊的编辑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为文献的可检索性和可评价性提供了重要保证。学术期刊编辑更应严格遵守和执行规范, 这不仅是编辑出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保证。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现信息处理与传播的前提和需要, 更是出版工作者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应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文摘编写规则[S].GB6447-86.

[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

[3]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s].CAJ-CDB/T1-1998.

[4]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S].GB3100-1993.

[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S].GB/T15835-1995.

[6]标点符号用法[S].GB/T15834-1995.

[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GB7714-87.

[8]王立明.科技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编辑道德规范 篇5

在科技期刊中, 图表不仅成为科技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而且具有表述直观、简洁、准确等优于文字表述的特殊功能, 对于节省篇幅、美化版面、提高阅读兴趣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如果图表应用不当, 也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笔者在《编辑整合规范方法的理论构建及应用举要》《编辑整合规范视角的优秀科技期刊编辑质量问题》一文中, 提及了对图表进行编辑整合规范的问题。基于编辑整合规范的视角, 科技期刊中的不规范插图主要有:一是插图选取不当甚至纯属多余;二是插图与文字没有建立联系, 不便于阅读和理解;三是无图名或图名不准确、不精炼 (在图题名后明显多一个“图”字) ;四是图注不规范或明显多余;五是图文不符 (图像或文字存在错误) ;六是插图结构散乱或逻辑关系混乱等;七是图像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 对该分离的插图没有分图标示, 对图题名和或分图可以进行整合规范的却没有进行整合规范;八是图像在版面中的构成不合理, 明显缺乏美感。

相比问题插图, 表格问题更为突出:一是无表序、表题或表题不简明 (表题后明显多一个“表”字) 、不准确;二是栏头为空白 (第一列的栏目位置, 在表格的左上角) 或栏头名不能反映表身信息的特征或属性;三是对只能横向阅读的形似“三线表”未作规范处理;四是横向栏目内缺少必要的辅助线, 或添加辅助线不正确, 使栏目的多层次隶属关系模糊;五是没有将“公用单位”集中表示在表题之后, 或将仅限于竖向一列使用的“公用单位”扩大至全表;六是对内容累赘复杂可以化繁为简的, 没有进行简化处理而大量浪费版面;七是本来在一页内可以排完的表格人为地截断为续表, 甚至将续表转排到另外一页;八是应该进行整合或特殊处理的没有进行整合或特殊处理或处理失当;九是表身内容庞杂时各子项间缺少必要的横向隐型线或将隐型线标示为细实线;十是表注表述不当, 表内数字修约不统一、不规范, 表内标点符号使用混乱等。还有表格不自明或把本不属于表格的图文强行修改成“三线表”而弄巧成拙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只能就比较突出的图表编撰问题略举数例, 以此阐释对科技期刊图表进行编辑整合规范的重要性。

1. 对图表进行编辑整合规范的基本思路

图表是科技论文不可缺少的要素, 但作者原稿中所列图表不一定都是必不可少的。基于编辑整合规范的理论和方法, 编辑首先要对原稿中所列的图表进行取舍分合的整合性思考, 审视图表的必要性, 接着审视图表的科学性, 最后对必不可少的图表进行编辑整合优化等规范化加工。

(1) 全面审视图表的必要性——取舍

审视图表的必要性, 即站在全文的视角, 分析文中所列图表对表达文章主题和论证作者观点是否必不可少?图表的必要性即单纯的文字表述所无法替代的。如果用文字表述可以替代图表或精简图表的部分内容, 甚至用文字表述比用图表更简洁、更准确且占用篇幅更少的话, 那就应将所列图表删去。有的期刊一篇数千字的论文就有几十幅插图或表格, 对这些多图表的文章, 首先要审视这些图表是否必要, 几十幅图表一定有可以删除或整合的。

(2) 认真分析图表的科学性——选择

即使是必不可少的图表, 其表述形式不一定是科学的。例如把不具备表格基本属性的博弈支付矩阵图修改为“三线表”, 甚至在同一本期刊中, 既有作为插图的, 又有作为表格的, 也有既不作为插图也不作为表格的, 这些都属于图表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图表的科学性首先表现为“自明性”;其次是对具有“自明性”的规范图表, 还要从论文表述的需要, 分析图表的应用是否恰到好处。如果论文所述是事物的形态或变化趋势, 则应选择插图;如果论文所述是事物的数量变化及其对比关系, 则应选择表格;如果前述两者兼而有之, 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 恰当选用图或表。

(3) 在整合基础上的规范化加工——优化

规范性以必要性和科学性为前提, 以整合性为基础, 即对图表的优化是在对图表进行整合优化基础上的规范化加工。除了前述对图表进行取舍的整合性思考之外, 还应包括对图表的拆分或合并处理, 以及对图表题名、内容及其注释的规范化加工等。即在图表必要、科学的前提下, 重点审视以下方面: (1) 图表信息是否直观、简明而准确? (2) 图表题名是否简明而准确地反映了图表内容的基本逻辑关系? (3) 图表内容 (数据及小数位数) 是否规范一致? (4) 图表注释格式是否正确和必要? (5) 图表在版面中的构成是否美观合理? (6) 尤其对有些结构零散、隶属关系混乱、内容交叉重叠的图表, 要进行分拆或整合处理, 甚至进行重新设计和制作, 使其兼具必要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2. 对问题图表进行编辑整合规范的应用示例

(1) 对存在明显错误和局限的插图——正文“舍”图示例1 (图1~图3)

示例1是一篇论述国外科技进步与创新政策的文章, 全文共有3图3表, 基于编辑整合规范的视角, 均存在较多的问题。先谈插图问题。文中这样叙述:“美国:1953~2001年, GDP增长27.4倍, 而R&D投入增长55.7倍, 两者相差2倍。日本:1965~2001年, 比R&D投入增长高出2.5倍。韩国:1975~2001年, R&D投入增长高出7倍。”紧接其后配有3幅插图 (见示例1) 。示例1的图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插图与文字没有建立联系, 且文字表述顺序与插图的编序不一致;二是图文对照存在明显错误: (1) 文中美国“R&D/GDP增长”的时间范围在1953~2001年而图2中美国“R&D/GDP增长”的时间范围只存在1953~1967年; (2) 从图2可以看出, 美国R&D/GDP增长“两者相差2倍”的时间大约在1956年, 根本找不到1967~2001年的图像数据; (3) 文中日本“R&D/GDP增长”的时间范围在1965~2001年, 而图3中日本“R&D/GDP增长”的时间范围在1978~1988年, 根本找不到1988~2001年的图像数据; (4) 从图3可以看出, 日本“R&D/GDP增长”“高出2.5倍”的时间大约在1984年, 根本不存在1988~2001年的图像数据; (5) 文中韩国“R&D/GDP增长”的时间范围在1975~2001年, 而图1中韩国“R&D/GDP增长”时间范围在1976~1990年, 根本找不到1990~2001年的图像数据; (6) R&D/GDP增长“增长高出7倍”的倍数点和时间点都无法找到 (可以找到“增长高出1.7倍”的倍数点和时间点) 。三是这3段简短的文字表述也不准确, 可修改为:1953~2001年, 美国GDP增长27.4倍, 而R&D投入增长55.7倍, R&D投入增长是GDP增长的2倍;1965~2001年, 日本R&D投入增长是GDP增长的2.5倍;1975~2001年, 韩国R&D投入增长是GDP增长的1.7倍。将文字修正后这3个图都可以“舍”去, 可节约大量版面。

(2) 对零乱、不规范的表格——整合规范

示例2 (表1~表3)

资料来源:加入WTO后对中国科技影响的研究报告, 2001

资料来源:经合组织科学技术指标 (1984年版)

示例2与示例1来源于同一篇文章。从示例2可以看出:表1—表3的竖向第一列栏头名“国家”明显不能统领其下属的子项 (“资金来源、政府、民间”或“20世纪起止年份、资金来源、政府、民间”) 。遇到此类问题, 可能有的编撰者以为只要用“资金来源”替代栏头名“国家”即可达到表格的规范化要求了。其实不然。笔者认为, 对示例2这类从属关系比较简单的表格, 在读取表身信息时, 应以竖向栏目为主语、横向栏目为谓语, 读出一段完整通顺的句子 (见整合表1表2) 。比如从整合表1表2可以读到:在工业化第一阶段, 美国政府R&D投入为51.70%, 民间R&D投入为48.30%;联邦德国……。

由于示例2中前两个表横向栏目以及竖向右边第一栏所属的子项完全相同, 只是表题名不同, 可以从整合表题名着手, 使表1、表2合二为一。由于表1、表2存在的问题较多, 对表1、表2的整合规范包括:重新拟定表题名并确立公用单位、重新设计栏目、统一数值修约、修正投入比例 (政府和民间的投入比例之和应为100%) , 以及在表身增加一条横向隐型线等 (见整合表1表2) 。

示例2中的表3也存在不准确不规范的问题, 对表3重新拟定表题、修改栏头项名称、统一约数并修正“投入比例”后见修改表3。

(3) 对含有大量无用信息的巨幅表格——化繁为简

示例3 (巨幅表1~表4, 原表略)

示例3是一篇论述提高中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文章, 在“中部地区创新能力现状”一节中列出一巨幅表格。此表除了篇幅巨大、表名中“区域”二字多余、栏头项为空白、二级指标下缺少辅助线、数据小数点后的保留位数不统一、表注累赘多余外, 栏头项 (竖向第一列) 下属的33个子项除必要的4个经济区外, 其余29个省份与论证中部地区创新能力的主题关联不紧密, 因此都可以删除。由此可使表格从属关系简化, 表格篇幅减少近90% (见表4) 。

示例3中的表3、表4也需要进行整合规范:包括重新拟定表题名称并确立公用单位、重新设计栏目并添加辅助线、统一约数并对齐小数点、规范表注 (可删除400余字) , 见整合巨幅表3表4。

(4) 对博弈支付矩阵的整合规范——合规自然

示例4 (见表5)

表5来源于一篇关于国际环境合作效率改进的博弈分析论文, 有的编辑可能会在栏头“空白”处加上“发包方策略选择”, 这样从形式上看已似三线表, 但却无法用GB/T7713-1987等相关文献的要求读取表中数据。因此, 笔者建议对博弈支付矩阵的编辑整合规范应以合规自然为原则, 既要考虑表格的规范性要求, 又不能机械地套用表格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于上述形似表格却含有组合数据的博弈支付矩阵, 建议以框图形式表示;对于分析各层次因素相对重要性, 含有单一数据的判断比较矩阵, 建议采用“十字表”。

(三) 结语

基于编辑整合规范的视角, 不只是普通科技期刊存在较多的问题图表, 即使是获得多重奖项的优秀科技期刊, 也存在大量的问题图表。本文所举示例均来源于获得多重奖项的优秀科技期刊, 有的是位列某类核心期刊前一二名的知名科技期刊。笔者按GB/T7713-1987等相关文献对表格的基本要求, 对一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认定为的管理科学A级重要期刊进行了测试统计:全刊共有86幅表格, 其中64幅表格不规范, 5幅表格不自明, 问题表格数占表格总数的80.23%。另有一种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最突出的是“续表”问题, 本来在一页内可以排完的完整表格却人为地截断为“续表”, 甚至将“续表”转排至另页;同时也存在表格不自明和以图当表的问题, 使原本格调高雅的科技期刊陋形凸显。本文所述图表编辑质量问题均可以运用编辑整合规范思路予以匡正和规范。

参考文献

[1]赵贤瑶.编辑整合规范方法的理论构建及应用举要[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9) .

[2]赵贤瑶.编辑整合规范视角的优秀科技期刊编辑质量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65-67.

浅谈编辑之有序化规范化系列化 篇6

编辑是有序化、规范化、系列化的工作, 从以下三点可以看出:

⑴有序化: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很多现象错综复杂, 呈现出无序性, 这些特点既使人的认识发生了困难, 也使人的实践活动受到影响。而作者和编辑正是出于一定的文化功能的使命, 将人类平时的感性认识深化到理性认识并将其理出顺序, 用于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实践。编辑在组构、整理作者的作品时 (往往与选择相结合) , 必要的一步是按照不同的社会愿望、受众需求、编选目的、思想感情以及传播媒介组织的宗旨风格等, 使它们形成各自的序列。

编辑过程中的有序化过程体现在, 如孔子编修《春秋》, 不仅在“笔则笔, 削则削”方面, 而且在按年代顺序的材料组合排列上, 都体现出要使“乱臣贼子”惧的思想。而作者的文集, 言论集, 或以类排列 (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 或以年代先后为次序 (如《李贺集》、《高适诗集编年笺注》等) , 也有二者兼之的 (如《鲁迅全集》、《茅盾文集》等) 。

⑵规范化:古人曰:“不以规范, 不成方圆。遵之则成方圆, 违之则不方不圆。”编辑作为整个出版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 更是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所谓规范就是一种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或法式。

编辑的过程就是一个将文章规范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文章内容的规范和对形式的规范。内容方面, 文章的思想内容、行文条理甚至切题程度都是要严格审查和规范的。形式方面, 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衔接, 甚至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的使用也都是要经过严格检查和规范的。宏观上, 编辑必须顾及总的流向, 总的风格, 总的体例, 以对个体作适当的调整, 加工, 能融洽地成为新的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微观细节上, 考证和校勘, 辨别真伪, 订正讹误也是必不可少的。

编辑规范分为道德规范、工作规范、技术规范。 (1) 编辑道德首先是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内的。其次, 编辑道德也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指导编辑工作的适时准则和政策规范。再次, 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 如《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最后, 编辑必须尊重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因为良好的习惯做法常为大众所接受, 或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 编辑的工作如果与之相左, 就会违背常理, 脱离大众。 (2) 编辑工作规范是编辑应该坚持的程序和制度。所有的程序和制度均与编辑长期工作经验有关, 是编辑在长期工作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些统一的规章制度, 编辑行业不会成为一项专门职业, 也就不会产生称为“编辑”的人。例如“中央电视台”习惯性地被称为“央视”, 如果硬要在行文中列上“中央电视台”则可能被读者认为“多此一举”, 费力不讨好。除此之外, 国家也有一系列标准, 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 (GB) 和推荐性标准 (GB/T) 两类。例如, 有关数字用法的国家推荐标准提倡使用阿拉伯数字等。 (3) 编辑不仅需要思想而且还需要技术的工作。既然有技术就有对技术进行规范的必要。编辑技术规范有一部分由国家制定颁布, 也有一部分是编辑实践中的约定俗成。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点符号用法》等。

编辑的规范有很多种, 但总的来说, 编辑过程中的规范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和传播。

⑶系列化:编辑的系列化不仅体现在一篇篇具体的文章上, 更体现在整个人类文化出版的历史过程中。具体到每篇文章来说, 编辑需要对文章各部分、各章节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和检查, 对目录进行条理化处理, 使之均衡同时富有特色, 突出重点。宏观来看, 在人类的整个文化出版历史过程当中, 编辑会注重相似类型文章的前后衔接而成为一个系列和系统, 同时注重各类型文章总数的平衡。站在整个历史的宏观角度纵向来看, 各学科各类型针对不同类型读者的文章各自具有一定的数量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横向来看, 他们之间也存在很多横向交错, 正在构成一个网状的系统, 也叫系列化。

如编辑可以以某种风格、流派或特色组合作品, 形成具有共同人品、文品或色彩倾向的逻辑联系系列。一篇作品难以尽显作者的风格, 一个作家的一个作品也不可能组成流派, 然而将众多散处的却具有共同倾向的作者作品, 有选择地聚合在一起, 组成风格、流派或特色序列, 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国现代的最大诗歌流派“七月派”就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得名。胡风以共同的美学倾向———如诗歌贴近时代, 贴近人民, 高扬主观战斗精神, 深揭精神奴役创伤, 形式与内容不可分离等, 来组构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经历、不同职业的诗人作品, 使它们形成一个“七月”系列。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编辑是出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使文章有一定顺序, 形成一定的系列, 并加以规范是编辑必不可少的步骤。编辑是有序化、规范化、系列化的工作。■

摘要:编辑是出版活动十分关键的一节, 而对于编辑是否具有有序化, 规范化, 系列化特性的问题在出版界也争论良久。

关键词:编辑,有序,规范,工作,因素

参考文献

①吴平.《编辑本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

②莫代碧.编辑工作规范化的问题及对策刍议.湖北民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编辑道德规范 篇7

究其原因, 在于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标准尚不成熟, 不具备相应的标准规范, 没有形成相关的理论体系等。为此, 我们应立足于设立科学的、合理的网络编辑规范化目标, 建立规范化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 并积极搭建能促进网络编辑规范化得以提高的技术平台, 通过这一系列策略来有效提高网络编辑的规范化, 从而推动网络出版行业在新媒体环境下取得健康发展。

1 设立网络编辑规范化目标

网络编辑规范化的提高过程应具备较强的方向性, 不能盲目。制定和实施网络编辑规范化目标的主体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网络出版单位, 二是国家管理部门[1]。网络编辑规范化目标是多元的, 国家管理部门应从两点因素考虑网络编辑行业规范的制定:其一, 网络编辑行业的整体目标。网络新媒介在新媒体环境中诞生, 它能促进网络编辑活动快速发展、更新, 而对于网络编辑而言, 制定规范的期望体现其具体的规范化程度。网络编辑行业的标准规范应当由多个网络出版单位共同制定, 以体现共同性要求;其二, 站在网络出版单位的角度, 在网络编辑的各个阶段, 规范化提高的过程能促进不同目标的实现。如具体的网络编辑活动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编辑人员日常的工作环节能受到编辑规范的直接约束, 能制约网站的开发与运营等, 确保这一系列网络编辑的具体活动都能在编辑规范中展开, 避免杂乱无章。又如网络编辑的信息质量得到保障, 在加工整理信息内容时能在网络编辑规范的制约下提高信息水平, 确保信息质量, 保障受众知晓信息的相关权利及利益。此外, 制定网络编辑规范还能确保有序开展编辑活动, 促进网络编辑持续创新等。网络编辑规范化目标的设立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规范化目标来逐步实现, 从不同的发展目标来尊重网络编辑行业的特性, 把握好网络编辑的发展阶段, 从而确保网络编辑规范的合理性、科学性, 不断提高网络编辑的规范化程度。

2 建立网络编辑规范化制度与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是网络编辑规范化制度的建立。建立制度通常包括两个含义:一是网络编辑会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 它是有机的社会组成部分, 而建立制度能促进网络编辑得到制约和规范, 以保障网络编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网络编辑规范化制度并不是亘古不变的, 它对整个行业而言是共通的, 需随着实践的改变而持续改变。站在国家、社会的制度层面, 我国目前已经制定实施了很多有关传播网络信息的法律法规, 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统一形成一个体系, 而是分散的。在实践的不断改变和发展中, 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发生变化, 而网络编辑规范化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和保障, 因而需随着实践的需求不断加大建立网络编辑规范化制度的力度[2]。站在网络编辑行业的角度, 网络编辑规范化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时代性, 应当被不断完善和更新。网络编辑规范的形成与发展是科学的, 在建立网络编辑制度时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考虑, 为网络编辑的发展提供方向。

其次是网络编辑规范化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这里的质量评价体系具体是指在网络编辑环节, 为确保信息质量、编辑质量、网站运营质量, 我们应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 促使网络编辑规范跟质量评价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是在网络编辑规范化过程中, 提高网络编辑的质量水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是通过质量评级体系能及时考量网络编辑规范化的实施效果, 能具体到网络编辑的每一个活动环节, 是对网络编辑规范的一个重要补充。另外, 在网络编辑中, 人员是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理论水平、实践水平等都对整个网络编辑的水平有直接影响, 应及时建立有效的、科学的网络编辑人员评价体系, 对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水平进行定期的评价, 并进行规范, 通过人员培训等手段确保规范化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

3 搭建网络编辑规范化技术平台

在网络编辑行业的长期发展中, 网络编辑规范是一直存在的, 只是存在方式有所不同, 这跟网络环境的不确定性、开放性等联系密切。然而在网络编辑规范化的提高中, 网络编辑规范并不会凭空出现, 它离不开技术系统、载体等的支持。如完善的技术平台、先进的技术环境等都能有效促进网络编辑规范化得到发展和提高。从当下的情况看, 我们应加强建设网络编辑信息内容发布、网络编辑人员管理两个系统, 以提高网络编辑的规范化程度。

1) 加强建设网络编辑信息内容发布系统。我国网站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 它们有自己发布信息的平台, 有自己的信息发布系统。在实践过程中, 在网站上对网络编辑信息内容发布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以初步完成, 它按照网站栏目进行划分, 设置的格式要求有很多个不同的层次, 通常情况下, 网络编辑人员依据操作要求就能在规定的格式中把更新的信息录进去, 信息自然就能在网页上有序出现。网络编辑信息内容发布系统能促进单位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促使网络编辑人员减轻工作压力, 他们记住录入信息的基本规则即可, 不需把发布每一条信息的细节都记住, 从而就能在加工信息环节投入更多精力, 而不需给予格式要求过多的关注, 能确保信息质量。同时, 一旦把信息内容发布系统建立好, 它在短时期内并不会轻易发生改变, 能帮助受众养成接收信息内容的习惯。只是当下我国网络编辑信息内容发布系统还面临一些问题, 有各种不同的标准与规范存在, 需要国家管理部门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等。

2) 加强建设网络编辑人员管理系统。在企业行政管理中, 人员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能为企业行政管理走向规范化提供操作性强的平台。人员管理系统融合了一些计算机技术和企业行政工作内容, 企业可按照自身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人员管理系统[3]。就网络编辑而言, 其本身就存在于网络技术环境中, 因而其办公自动化发展相对成熟。网络编辑人员管理系统主要是针对网络编辑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水平来建立的, 它的存在能有效解决人员考核问题, 并为网络编辑规范化的提高和发展提供保障。但在今后的发展中, 网络编辑人员管理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解决实际的网络编辑问题而服务, 以提高网络编辑的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里, 互联互动信息的数量是无限的, 体现出受众享有更高更完善的信息知晓权与控制权, 这不仅对网络编辑提出诸多新要求, 还促使网络编辑面临很多新问题。为此, 我们应坚持完善设立网络编辑规范化目标, 建立规范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 搭建网络编辑规范化技术平台, 不断提高网络编辑的规范化。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网络技术取得飞速发展, 因而大大促进网络传播与出版的不断发展。当然, 受不同介质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而言存在较大区别, 网络编辑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本文主要探析网络编辑的规范化, 提出提高规范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编辑,网络出版,规范化,提高

参考文献

[1]池志勇.网络编辑不可或缺的八种意识[J].政工学刊, 2015 (05) :50-51.

[2]刘黎.适应网络发展做好网络编辑工作[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1) :103-105.

上一篇:高渗中药液下一篇:公共行政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