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的职能

2024-06-22

网络编辑的职能(精选八篇)

网络编辑的职能 篇1

1.1 报纸策划的定义

报纸编辑是报纸出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的职能与素质直接影响报纸的质量、发行与经营。报业改革后, 报纸的角色变化使得报纸编辑的地位由“传者本位”向“读者本位”转化, 编辑的职能往策划、互动等方向延伸。报纸编辑策划在新闻策划范畴内, 是新闻策划的其中一个主体。

在报纸的运作当中, 策划可分为报纸策划与新闻报道策划。报纸策划指的是确定报纸编辑方针, 设计报纸整体的规模、内部结构以及各个局部的系列工作。对于现代报业而言, 报纸策划关乎报业发展战略, 主要由总编、编委会的成员、版面的主编等担负版面决策角色的人员进行决策与设计。较之于报纸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在报社当中运作得更为频繁。报纸策划是对报纸的内容、结构、外在形态进行一个时间段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新闻报纸策划则为报纸在生产过程当中, 伴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进行的阶段性策划。新闻报道要取得良好效果, 则必须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因而, 新闻策划指采编人员对于希望业务活动所进行的富有创意的设计和谋划, 使得新闻资源得到更佳的配置、运用, 获得良好效果。

1.2 报纸编辑进行策划的重要性

1.2.1 与媒体行业的信息传受关系变化相契合

从传播学角度出发, 媒体的传播观念已转向“受者本位”, 编辑的功能、任务、地位也随之变化。媒体行业注重受众的需求, 编辑的任务不仅仅是进行“编”与“辑”, 而是要主动地帮助记者确定报道题目, 写稿的角度, 进行版面的谋划设计。传统上, 报纸编辑主要将通讯员与记者所写的文章, 和自己所搜集的素材进行编辑, 充当的是信息把关人与加工厂的角色, 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而在媒体行业的信息传受关系转变之后, 报纸编辑需要依据受众需求主动的引导记者和通讯员“写什么、怎么写”, 积极地参与到报道工作组织与进行过程当中, 编辑工作由传统上的工具作为上升为决策作用, 逐渐处于主动地位。

1.2.2 有助于报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优势地位

近年来, 媒介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 这类竞争其实是争夺受众“眼球”的竞争, 谁获得的受众关注多, 发行量便较大, 从而能够切分报业市场当中较大的一块蛋糕。要成为市场当中的佼佼者, 将报纸办得有特色,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闻策划和编辑策划。这类竞争一般通过两种方略实现, 即趋同化战略、差异化竞争。实践证明, 前者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而通过差异化战略, 为受众提供有个性、富有特色的产品, 通过对报纸的编辑策划使其无可替代, 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 报纸编辑策划职能的发挥

2.1 正确的定位和设置报纸栏目

要实现特殊的媒介功能, 报纸就必须以编辑策划为支撑, 瞄准并且设置好自身的目标受众群, 分析、研究受众的特点和喜好等, 进行栏目设置。在栏目的细节上, 如栏目名称、栏目标牌、栏目内容的选择与界定、文稿的体裁形式界定, 都需要编辑进行精心策划。为使报纸的社会阅读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报纸编辑需要在日常的工程过程当中, 全面考虑和把握稿件之间的内在、外在联系, 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和编排。例如, 对于细节的内容不同, 但主题比较一致的稿件采取同步编排的方法, 使得新闻起到传统上的信息传播作用, 并使之成为版面装点的特色点, 对版面整体起到良好的活跃作用, 将组合策划产生的巨大主题效应良好的发挥。

2.2 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约稿和组版

报纸要形成自身的特色, 使新闻具有强势效应, 就必须对时效强、立意高、视角新的新闻

进行精心精心策划, 抓住特定时期的新闻热点, 充分地认清新闻内容具有的时效性和多变性特点, 发掘在特定的环境与特定的社会阶段当中, 社会大众尤其关心的话题和事件, 采取话题性与战役性报道, 使得报纸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从而赢得受众的喜爱, 以提升报纸的竞争力。在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策划编辑高质量新闻素材的同时, 还需对主动、充分的了解报纸特定的受众群体对于报纸的评价和印象, 该群体的阅读情趣等, 帮助编辑策划工作更有针对性, 为编辑了解自己应该策划什么, 如何进行策划提供参考, 做到有的放矢。因此, 报纸编辑在行使策划职能过程中, 要做足一些新闻的专题策划、追踪策划, 并为了更好地配合这类策划展开读者社会调查等社会活动策划。

2.3 导入视觉识别理念, 进行版面特色编排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 视觉是为人们获得信息主要的窗口。调查显示, 人们接受外界信息之时, 眼睛所接受的信息量是总信息量的83%, 而听觉占了11%, 触觉占了3.5%, 味觉占了1%。受众根据五官感觉接收信息, 因此编辑行使策划职能进行版面策划时, 必须充分重视视觉识别的重要地位, 强调第一感官吸引。

2.3.1 版面设计上, 需有美学意识

报纸的版面能够让观者爱不释手, 赏心悦目, 要在安排得到且准确无误的同时, 注重美。版面编辑要运用美学知识武装自己, 并树立美学意识, 追求和谐、协调、均衡, 正确地处理多和少、大和小、浓和淡、黑和白、轻与重、疏和密、板和活、常格和别格等的对比关系, 充分将视觉原理运用在版面设计上。在版面编排上, 存在一些误区, 应当给予改正。例如, 在做突出处理上, 认为加大面积、提升位置、加重标题、加密提要、加浓栏线, 便是突出。但事实上, 如果一个版面上的大稿占了多数, 那么小稿反而更为突出;加框框可以达到醒目的效果, 但如果版面内每篇稿子都加框, 就无法实现突出的目的……总而言之, 版面编辑要根据操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与读者的心理特点, 经常变化版面设计手法, 使得报纸时常有新鲜感。

2.3.2 版面编辑三原则

报纸的版面如同人的面孔, 读者对于版面的印象好坏, 往往牵涉对于报纸的评价与接受度。作为报纸编辑, 应当设兵布阵, 运筹帷幄遵循“标题描述具有吸引力, 图片传达具有冲击力, 板式设计具有冲击力”这三原则。其一, 新闻标题应当简短有吸引力。资料证明, 处于阅读状态下的人们, 眼球是忽停忽动, 而每次眼停一般能够看到的字数为7字左右。因而,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总结,

应当尽量简短, 避免读者产生视觉上的负担, 导致兴趣发生偏移。由此可见, 用平凡、平时的表述方法, 拟定简短、深刻的新闻标题, 有助于吸引读者眼球。其二,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 图片在报纸版面中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较之于文字, 对变易、时间、结果的诠释力较强的图片更容易吸引人们的视线。图片的形象和色彩有助于增加读者的直接感受, 以打破空间、时间以及人际的隔阂, 适合各个年龄、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观看;宽容度高, 能将平庸的事件变化为活泼生趣的画面, 比文字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意愿;变数大, 对事件的演示、描述、剖析随着读者本身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因此, 报纸版面应当重视新闻图片的运用。其三, 版式设计要有亲和力。版式是对报刊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体现, 彰显的是报刊的品格和个性, 且是报刊的情感和态度的体现。编辑进行版式策划, 使得这一隐性的传播更有亲和力, 显得至关重要。例如, 《北京青年报》浓重风格的版式设计在报业中独具个性。在编排上, 多采用大标题, 厚题薄文, 长题短文, 曲线直线相交错, 色彩的对比强烈, 形成浓厚的氛围, 给读者带来强劲的视觉冲击, 使之具有亲和力。

3 结语

当前, “独家新闻”的概念发生巨大变化, 不仅仅指抢到新闻事件的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 还指报纸对新闻事件在观念、视角、方法等方面的独家处理办法, 做到挖掘同一个新闻事件更为深入的事实, 进行已知事实重新的安排, 亮出新观点新思想。注意读者对事件未知的成因、道理及走势。编辑的策划能力在媒体竞争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领域内相同话题的报道, 是否真正的吸引读者, 取决于编辑的策划水准与表现力。因而,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应当重视对于报纸编辑的策划职能研究, 为编辑提高策划能力, 从而为报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江梅.编辑策划的实践性[J].出版科学.2009

[2]刘萍.编辑策划论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编辑职能探析 篇2

关键词:编辑角色 编辑职能 编辑分工

《编辑人的世界》(北京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格罗斯主编)一书自1962年问世以来,经过两次修订,已经成为美国编辑艺术和技巧的标准读本。本书三十多位作者都是当代美国出版界成绩卓著、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他们结合各自独特的工作经历述说了自己的编辑理念、工作方式乃至商业大潮冲击下的无奈与抗争。正如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在本书中文译本序中所言:“书中的见解代表了美国编辑群体的主流思想。”读者可通过本书了解编辑在美国出版界作用的演变、各类编辑(包括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文字编辑等)在出版流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编辑在制作各种类型图书(如学术著作、小说、工具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秉承的价值观念。当今出版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对编辑的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透视《编辑人的世界》一书所倡导的编辑的职业角色、职能及专业精神,希望能为编辑人员认识角色、规划生涯提供一些启示。

一、编辑角色的界定

本书主编格罗斯在序文中对“编辑”这个群体做了很形象的描述:“编辑其实是一群热情地献身于工作,富于爱心的专业人士,他们关怀作者,愿意全力以赴,协助作者找到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想表达的内容,以及尽可能触及最广大的读者”。

这一定义从三方面揭示了编辑群体的职业特点。

第一,编辑是兼具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人。这意味着编辑应始终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献身于工作,富于爱心”,同时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至少应对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有相当了解,是可以和专家对话的“专业人士”。

第二,编辑是作者的帮手,始终为作者服务。这意味着编辑只有具备高超的编辑技巧,懂得如何塑造书的主题和内容,才能“协助作者找到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想表达的内容”,把作者的意向和专业造诣做最好的呈现。

第三,编辑是作者和读者的纽带和桥梁。这意味着编辑不仅要与作者合作编出一本好书,还要了解目标读者的需求,熟悉受众的阅读趋势,并善于采用各种宣传营销手段推广自己的产品,只有这样才可使产品“尽可能触及最广大的读者”。

由此看来,尽管编辑的工作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职能,但我们仍能清楚地看到编辑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作者和读者的负责态度。

威廉斯对编辑角色的描述也是十分中肯的。他认为编辑同时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第一是挑选好书——搜猎者,第二是编书——治疗师或魔术师,第三是协调作者和出版社关系——双面人。

作为搜猎者,“编辑很想拿到好书,假如编辑拿起一部作品时,丝毫没有任何期待的心情,或许他就不该继续待在这一行”。为了制作一本好书,编辑需要不断拓宽人脉关系,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还要善于挖掘和培养作者。“作家研讨会、写作班、大学校园、文学和通俗杂志、旗下作者认识的其他作者、挖掘新人的国内外出差,以及与外国出版商的交流,这些都代表着编辑需要耕耘的园地”。可见,编辑在选书、挖掘作者方面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长期辛勤耕耘,积累作者资源和专业信息,才能在选题时游刃有余。毕竟,选题质量和作者水平是图书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作为治疗师或魔术师,“编辑要做的就是细心阅读作品中每一个字,详细而坦率地说出评语,并且建议应该修改之处”。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未必容易。在市场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编辑不仅要顾及书稿内容本身的质量状况,还要注重出版社的利益,不仅要懂得编辑技巧,还要会识别和分析销售数据。因此,编辑的精力被大大分散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去寻找像珀金斯——20世纪20~20世纪40年代美国卓越编辑的典范——那样对于作者和书籍永不懈怠、英雄式地专注和投入的编辑可能并不容易。这种状况与我们出版界的现实是多么相似。当然,不可否认,仍有一大批有高度职业精神的编辑人在尽职尽责地工作着,而且,也只有编辑对书籍品质和追求卓越的持久关注,才能维系我们优秀文化的灵魂。

作为双面人,在面对出版社时,编辑代表作者;在面对作者时,编辑代表出版社。简言之,编辑要代表作者说服出版社领导和销售推广等相关人员同意出版一部作品,同时编辑又要代表出版社向作者交待并处理稿酬、写作进度、推广宣传等事宜。这里要特别提及一点,就编辑如何更好地代表作者而言,威廉斯指出:“编辑最重要的挑战,是能不能清楚而有力地说明一本书的优点……每年二至三次的销售大会,也是对编辑的一大考验,这时候充满热情的编辑必须在一群面带怀疑的销售代表面前,说明这本新书的优点”。这种考验的确能够考察编辑的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可见,编辑需练就把整本书的基本主题和重要内容浓缩为一两句话的本领。作为双面人,编辑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与人打交道,这就要求编辑具备很强的沟通技能和表达能力,为书籍的出版和销售推广作出最大的努力。

二、编辑的分工与职能

在美国,编辑大致分为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文字编辑、编辑助理等几个类别,这里重点介绍前三种。

1.策划编辑

资深编辑麦卡锡指出,策划编辑要和作者一起“把某个概念或构想发展为很强的写作大纲或出版提案,然后把这份大纲或提案扩展为文稿,在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尽力把文稿修改得更臻完美”。可见,策划编辑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麦卡锡称之为“创造性的合作关系”。这种创造性是以编辑和作者在成书过程中的紧密联系、相互信赖和良性互动为前提的。

可见,策划编辑与作者建立密切的交流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在教材策划和编写过程中,策划编辑需投入极大的精力,随着作者逐章交付手稿,编辑应逐章审读,或同时约请专家和教师审读,并及时将审读意见反馈给作者。编辑的早期介入并深入参与,有利于保证教材的编写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那么,在创造性的合作关系中,策划编辑该做些什么呢?麦卡锡指出:“对作者谦恭有礼,持续不断地支持作者,相信作者的才华,并且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引,都非常重要”。此外,“经验老到的编辑很了解个别作家和出版社的长处在哪里,因此会引导作者发挥他们最大的长处”,“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的天分之一,就是对结构的敏感度”。简而言之,策划编辑在成书过程中的深入参与体现在他们对作者的了解与支持,对产品的关注以及提供专业指引等方面。策划编辑的创造性工作无疑为制作出一本好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文稿编辑

一旦作者完成了手稿,就进入了“文稿编辑”

的流程。韦克斯曼认为:“文稿编辑的工作,是编辑与作者之间持久的交流”。在实务上,文稿编辑并不是逐页修改字句,其职责主要是考察一部书稿在清晰度(一本书的写作目的清楚与否),涵盖面(是否提供了充足的资讯,是否存在无关信息,内容是否准确和平衡),组织(内容的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写作风格(是否适合目标读者的层次)等四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并向作者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韦克斯曼还将文稿编辑对书稿内容的改动分为三类:必要的改动(纠正逻辑不清、疏漏、事实错误、立场偏袒等明显的错误)、适当的改动(理顺句子、加重叙述的震撼力等)和吹毛求疵的改动(使文字措辞精炼完美等)。如果一篇文章必要的改动之处过多的话,编辑也只好对其他的瑕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3.文字编辑

文字编辑的工作,就是通读全书,并为作者找出用字、文法、事实错误或前后文不一致之处等。文字编辑既要关照书稿全貌,又要注重其中的细节,要善于发现前后细节不一致处,要规范语法、标点符号的使用,必要时要从权威的参考书中求证引文和知识点等。优秀的文字编辑会小心求证,而不是靠猜测。

三、反思

反观我国一些出版社,策划编辑的功能发挥得似乎还不到位。他们与作者的实际性接触仍然很少,且很少参与书稿写作大纲的拟订,与作者的关系多停留在开编写会、催稿子、签合同等层面。作者更像是在独立作战,而编辑也始终和产品之间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此外,文稿编辑和文字编辑有时不能及时发现书稿存在的重要问题,如结构、立场、观点和组织等,与作者难以达成密切有效的沟通。

媒介融合下新闻编辑职能的转型 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编辑,职能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 传媒业竞争的加剧, 媒介融合是未来新闻传播业发展的趋势。单一的媒介内容的制作、生产和传播将走向多个媒体互动、整合甚至融合。宏观的传媒生产环境发生的变化将促使基本生产环节中“新闻编辑”这一角色职能的转型。传统的编辑思维和职能发挥难以适应未来传媒业发展的要求, 而编辑职能的自觉转型将推动媒介融合的变革进程。

一、理解媒介融合:互动、整合、大融合

“媒介融合”是指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 以及这些技术在报业、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和应用, 使得媒介的边界逐渐模糊。同时, 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 开始逐渐改变各自的媒体形态, 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甚至融合。国内有学者分三个层次来说明媒介融合的真正内涵和实践发展的趋势。

媒介融合的第一个层次是战术性融合, 一般是指传统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 与新媒体 (网络、手机) 之间在内容和营销领域的互动与合作。目前国内的媒介融合还处在这一层次, 大多是传统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主动去拥抱新媒体, 以拓宽传播平台, 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形式上通常是传统媒体内容在新媒体上的再一次呈现, 新媒体没有充分的内容原创, 且融合的整体水平不高, 但是有些媒体已经开始新的突破和尝试。

媒介融合的第二个层次是结构性融合, 其特点是一个传媒公司或者集团同时拥有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形式, 各媒体之间在统一的目标下最大程度地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开发与整合, 各媒体协调合作, 创造更大的传播效果, 组织结构性融合比媒体战术性融合 (媒介互动) 的程度要深, 其核心在于同一旗下各个媒介平台的整合, 称之为媒介整合。美国的坦帕新闻中心是媒介整合的先锋, 新闻中心包括报纸、电视频道和网站, 三家媒体同属一个新闻公司, 在同一栋大楼里运作, 有各自的独立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 但实现资源共享。

媒介大融合是媒介融合的最高层次。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和传媒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将成为未来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 最终可能出现网络、媒体、通信三者的“大融合”, 打造出全新的融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数字媒体平台。例如, 电视可能将具备更多计算机的特点从而与网络相连, 既可以接收和储存数字化内容, 也可以让观众与新闻的内容互动。这样的电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媒体, 而是被多媒体技术融合了的新媒体。在媒介全面融合层次,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线消解, 形态上殊途同归, 都汇流到一个空前的数字媒体平台中。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媒介融合, 会改变编辑业务的宏观和微观操作方式, 而且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和各个层次的跨越, 编辑的职能也会有不同层次的转型。

二、媒介融合下新闻编辑生产环境的变化

1. 媒介符号和技术手段的多元化。

在媒介相互分离的状态下, 新闻和信息的生产、传播符号都是相对单一的。报纸媒体的媒介符号主要为文字和图片, 广播电视媒体主要由音频和视频来展现, 而网络可以集纳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 因而就目前的媒介融合现状是传统媒体多和网络媒体互动, 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平台和信息集纳能力, 扩展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传播平台和受众的互动空间。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互动状态中, 传统媒体相对单一的信息呈现形态会受到冲击, 编辑工作不再是只专一于一种媒介符号和信息制作就可以胜任, 而是要考虑如何多样地使用媒介符号, 根据不同媒介形态的特点来选取策划方式、采访手段和信息的最后整合与编制。

2. 编辑流程的再造转型为编辑流程一体化。

传统的媒介产业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印刷媒介产业, 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等;第二类是电子媒介产业, 包括广播、电视等。传统印刷媒介的编辑工作流程是: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传统电子媒介的编辑工作流程是:策划→组织节目→选择加工素材→编排节目→审查修改节目→播出监控。传统媒介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纵向一体化的特点, 例如, 广播和电视通常采取采、编、播三个环节一体化;图书、期刊和报纸习惯于将编、印、发各个环节的业务联成一体。随着媒介融合程度的加深, 原有的传统的编辑流程无法适应媒介融合的信息生产状态。

媒介融合下的编辑流程需要全面一体化, 改变各种媒介单一制作信息内容、缺少协同的状态, 最终实现在同一个平台上完成对用户的即时互动和提供多媒体的信息服务。

编辑流程的一体化会给采编队伍的组织、总体报道策划、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制作、完成最终的媒介产品发布和效果监控等各个环节都会带来变化。融媒体生产流程除继续向纵向一体化延伸外, 还在媒介及其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上向横向一体化延伸。

3. 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 受众参与编辑环节的可能。

Web2.0的网络技术使广大网络用户的集体智能和力量得以爆发并有可能主导新闻传播的走向。受众的参与冲击了原有的被动的“受众”观,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传播途径, 媒介融合促使新闻编辑重新认识了“受众”这一在传播学理论中被作为信息接受者看待的群体。被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受众”能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 并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他们不仅具有原创能力, 也有自主权。传播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 不仅受众的反馈和互动需要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能有效实现, 而且受众也可能被纳入信息生产和制作的过程之中。

为了适应这样的转变, 互动式的编辑理念将在编辑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为受众提供最便捷和全面的信息寻求方式, 提供多样的信息内容是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 如何考虑在编辑环节中纳入受众参与也是新的挑战。

三、新闻编辑的职能转型

新闻编辑从广义上包括所有对新闻进行加工的人, 新闻编辑最初是从报纸编辑开始的, 后来随着媒介发展, 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中也有了新闻编辑。随着媒介融合的到来, 编辑工作环境的改变, 编辑的职能将在此基础上扩展, 并有新的职能定位。

1. 单纯的新闻编制者向新闻和信息服务提供者转型。

传统报纸编辑担负着策划、组稿和组版的职责, 广播电视媒体则是策划、后期音频或视频编辑等业务操作。在业界一直存在一种说法, “新闻编辑是在为别人做嫁衣”, 他们身居幕后, 而且工作的任务是纯粹的新闻编制, 除了参与前期的新闻报道策划, 大部分工作是要完成新闻和信息的最后编制, 而且在不同类型的媒介工作, 一般都遵循各个媒体的新闻操作规律, 比如报纸媒体的编辑一般负责修改稿件、制作标题、版面排版, 适应的是单一媒介的工作要求。随着多种媒介融合工作环境的到来, 传统单纯的新闻编制者的职能定位已经无法适应未来新闻编辑工作的要求。

第一, 新闻编辑应该在精通某一项或者多项媒介形态编辑技能的基础上, 熟悉不同媒介形态的传播特性、采编方式和操作技术, 判断不同的信息适合哪种媒介形态来表现, 新闻资源如何在不同的媒介之间实现多次利用和整合。打破原有单一媒介编辑操作思维和技术上的局限, 综合各种媒介特性来进行总体策划、后期信息处理和信息再现。

第二, 基于受众观念的变化, 新闻编辑的定位不应再是以我为主体的新闻编辑和制作, 而是为受众提供信息和新闻服务, 不再强调新闻编辑的主观意图和自我中心的定位, 而更要考虑受众对信息内容接受方式的需求, 从“传播者想传播什么, 受众被动接受”到“受众需要什么, 传播者为其提供服务”。信息和新闻内容的服务不再仅仅是各个媒介分离地提供, 而是将信息和新闻制作成最优媒介形态呈现文本后, 让受众根据自己的方式和需求来选择。

2.“新闻把关人”转型为“新闻解析者”和“公共论坛主持人”。

依据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 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可以被抽象为新闻把关人, 其职能是依据新闻规律、新闻政策和媒体、栏目的自身定位来筛选、删除和组合信息与新闻。这依然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新闻编辑工作环境里所进行的以传播者为本位的信息和新闻作业。媒介技术的改变会让新闻编辑从单一的封闭的操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其工作的范围在不同媒介之中跨越, 可以从幕后走到台前, 从内部新闻从业人员的协作转向更多参与和受众的互动。

新闻编辑可被定位为新闻解析者, 新闻编辑不仅仅是做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加工, 编辑也可以参与新闻信息的再制作和再补充, 将记者采访和写作的素材进行更精良化和分众化的解析。基于非职业新闻对职业新闻的冲击, 受众参与信息的采集和制作, 新闻编辑为了确立自己的职业化和专业性, 应该给受众提供更专业化的不同需求层次的解析。而媒介融合的到来, 可以让新闻编辑利用多种新闻传播手段, 充分利用来自于新闻从业者、受众提供的信息, 来完成多层次和多面向的新闻解析。

除了新闻解析者, 新闻编辑的职能可以有横向扩展, 在解析新闻的基础上, 可以成为公共论坛的主持人。新闻编辑从编辑部进入公共空间, 在新闻从业者、受众都能参与的公共论坛中担当主持人, 而这个公共论坛既可以是报纸, 也可以是电视, 更可能是具有更强交互性的网络。

以新京报网站的评论栏目编辑为例。在还处于媒介互动层次的融合状态下, 编辑的职责不仅仅是将传统媒体的评论按照网站的编排方式重新编辑, 还会利用网络所拥有的及时性随时组织新话题的讨论, 突破传统媒体出版周期的限制。在这一过程中, 编辑开始担任论坛主持人的角色, 吸引受众来参与话题的讨论, 除了文字的呈现形式, 编辑还会制作视频节目, 邀请受众参与视频类评论节目, 最后将对话题的评论用视频展现在网站上, 而编辑则在整个节目中担任主持的角色。

随着媒介融合层次的不断深入, 公共论坛的空间和形式会扩展和多样化, 会有更多的新闻编辑成为公共论坛的主持人。

总之, 媒介融合的到来, 编辑职能的转型成为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媒介融合的层次不断推进, 互动、整合和大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也是目前学术界关于媒介融合带有预测性的解释。这一过程已经改变了新闻编辑的生产环境。

媒介符号和技术手段的多元, 编辑流程的再造, 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 受众参与编辑环节的可能。所有这些, 让即使在目前媒介互动这一较低层次的媒介融合现状下, 新闻编辑的职能也有转型的必要和可能。

在原有传统编辑角色定位和职能赋予的基础上, 新闻编辑职能有了新的解释。由单纯的新闻编制者成为新闻和信息服务提供者, 由“新闻把关人”成为“新闻解析者”和“公共论坛主持人”。这要求新闻编辑的编辑理念和业务技能进行改变和加以提高。

媒介融合下新闻编辑职能的转型 篇4

1 新闻编辑由单纯的新闻编制者向新闻和信息服务提供者转型

传统的新闻报纸编辑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策划、排版及稿件出版,现代的广播电视媒体的主要工作内容则有策划、后期音频和视频编辑[1]。新闻编辑大多都是在幕后工作,需要做好前期和后期的工作,要策划新闻报道还要兼顾后期编制。每一种媒体都要以发展的目光看问题,将发展作为工作原则,如报纸编辑,其工作是对要出版的稿件作进一步修改,为新闻拟定标题,对新闻排版,这些职能可以适应单一媒体工作的情况,但在媒介融合的情况下,显然就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新闻编制者的工作能力很难达到要求。另外,新闻编辑必须要具备一项重要的编辑技能,就是不断了解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新闻传播特性及具体操作技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在工作中就能应对不同的情况,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最合适的媒介进行宣传,为每个新闻挑选适合它们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往传统、单一的媒介传播,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转变,突破了原来的思维禁锢及技术限制,最后将每种媒介都集中起来,按照它们的性质,对它们进行规划,以此作为后期信息处理的依据。作为新闻编辑工作人员也需要具备强大的职业责任感,认真完成自己的职责,发挥编辑引导社会先进文化潮流的重要职责。比较优秀的《天天向上》这一节目,其编辑工作者在节目内容中就能增加有益的内容,节目使用不同的形式,传播中国千年礼仪之邦的利益文化,虽是这样的内容,但却不会让观众感到乏味、单调,因为在此基础上节目还进行了创新,穿插了歌唱、情境表演、观众互动等环节,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优化,能够融合多种节目的类型、元素,集众多特点于一身,节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通过娱乐的形式,将要传播的中华文化带给观众[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新闻编辑不再是将自己作为主体,而是需要将观众作为制作新闻的主体,满足观众的需求,在制作新闻时要站在观众的角度想问题,观众也从以前的被动转变,转变为主动地位。如《爸爸去哪儿》《超人回来了》,这一类型的亲子真人秀节目,反映了生活节奏快,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相处时间很少,反映出当下的实际情况,而播出这类型节目不仅传播正能量,也为一些父母做出了榜样,节目的播出,也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反思,观众开始意识到并改正这一问题,增加了陪孩子的时间,使他们学习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娱乐元素,节目自然是成功的,收视率也不错。

2“新闻把关人”转型为“新闻解析者”和“公共论坛主持人”

传统的新闻媒介,新闻编辑工作者的任务是结合新闻的规律、相关的政策和媒体,以及自身栏目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新闻信息进行处理,包括筛选合适的新闻、删除不当的新闻,将各个新闻之间进行合理结合[3]。新闻编辑工作也是在密闭的工作室进行的,将传播者放在主体地位上,而新的环境下,工作环境和工作的范围都发生了改变,涉及到了其他媒体。且在一定的情况下,还能从幕后走到台前,制作新闻时也不再是只靠内部的编辑工作人员一起进行,而是发展成与观众进行互动。新闻编辑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策划、加工信息,还要进一步对新闻进行制作和补充,对新闻进行解析。在实际工作中,职业媒体却常受到非职业媒体的影响,而为了证实自己的专业化,守住自己的地位,需要提供更深层次的新闻解析,编辑职能在拓展。在媒介如何发展的情况下,编辑的工作除了要将媒体的评论以网站的编辑方式进行编辑,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及时性特点,对话题展开讨论,让观众及时看到新闻,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出版周期。编辑还可以作为论坛的主持人,吸引观众一起讨论,内容也要多样,除了文字,还要加入视频。

3 结语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媒介融合为传统媒介带来了很大挑战,为了能够共同发展,就需要二者间能够加强交流,能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这也是新闻界对于这一背景下做出的预测。新闻编辑职能也要不断地进行转变,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也要提高自己的水平。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媒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媒体的发展也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为了更长远地发展,就需要以满足人们的要求为前提,改变电视新闻的编辑职能。本文分析媒介融合下新闻编辑的特点变化,以及职能的转变。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编辑,职能转型

参考文献

[1]邹举,郁非凡.论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编辑工作的变革[J].编辑之友,2013(11).

[2]陈丽霞.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编辑的新转向研究[J].魅力中国,2013(17).

论图片编辑的重要作用与职能 篇5

一、图片编辑的重要作用

一是对图片进行把关加工和策划。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列基曾说:“图片本身是沉默无语的, 但是组织好了就可以发出非常强有力的声音, 而图片编辑就是这个美妙乐章背后的演奏者。”摄影图片的第一读者便是图片编辑, 由图片编辑对摄影图片进行把关加工。图片编辑对图片的内容质量以及时效性等进行把关, 通过筛选、加工、组织、编排等一系列动作来完成对图片的再创作与重新组合, 在保留图片原始真实性的同时, 努力挖掘图片卖点, 运用视觉原理与艺术设计等, 最大限度地释放图片的主题思想与有效意义。同时, 图片编辑利用自身丰富的信息来源与新闻敏感及文化感悟力, 帮助摄影者策划摄影主题和方案, 完成深厚有力、紧跟时代步伐的新闻或艺术系列专题报道。

二是充当摄影者和版面之间的桥梁纽带。图片编辑紧密联系着摄影者和版面, 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摄影图片通过图片编辑之手见于版面:一方面, 图片编辑把版面的主题需求和形式风格以及读者诉求及时反馈给摄影者, 指导摄影者有效开展摄影活动;另一方面, 图片编辑也充分尊重摄影者的主观意愿, 遇到好的图片, 积极协调版面编辑, 不断丰富版面内涵, 为版面注入新元素。图片编辑的纽带作用就是这样通过成功沟通摄影者和版面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图片和版面的整合来实现的。

二、图片编辑的重要职能

作用是通过职能体现的, 图片编辑具有把关加工和策划三个重要作用, 图片编辑的职能重点就是这三个关键词的具体展开。

一是注重价值判断、功能划分, 合理选择图片。要想图片做的成功, 必须选择好的图片, 这是一个图片编辑的首要任务。什么是好的图片?好的图片就是坚持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既要传播一定的思想内涵, 启发读者思考, 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又要有好的技术, 如逼真的色彩、饱满的形象, 有好的构图, 如丰富的画面语言、视觉冲击力强, 有一定的时效性, 有合乎逻辑的真实性等。同时, 好的图片要用在对的地方。这就要求图片编辑对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要有所区分。“评价新闻照片主要是以新闻的重要性、新闻信息的含金量、瞬间影像的感召力为尺度”, [1]相应地, 艺术图片更侧重艺术的视觉效应、艺术信息的含金量和瞬间影像的感人力量。图片编辑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合理的用图导向, 才能选择出又好又对的图片。

二是着手剪辑编排、配文说明, 适当加工处理。“一张技术指标达不到刊登出版标准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的别字, 一张没有经过剪裁编辑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语法不通的句子, 一张视觉语言杂乱无章的照片就像一段随意堆砌的文字, 而在版面上没有得到妥善安排的照片就像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2]在实际拍摄中, 由于多种条件限制, 摄影者并不是总能够拍摄到完美图片, 有时候为了捕捉生动瞬间, 不得不忽略一些技巧、细节, 而留下遗憾。另一方面, 图片要见报必然还要受到来自版面内容和形式的制约, 图片必须符合版面的主导风格, 不能相差甚远。这些都要求图片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基础, 掌握构图、光线、色彩等技术手段, 能够对图片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图片编辑在进行剪辑的时候, 一定要扣住图片主体, 抓住出彩点, 熟练运用jpg图片处理技术, 适当裁剪大小、调整亮度、平衡色彩等, 使图片的价值与内涵得到最理想的艺术呈现。同时, 图片编辑还要为图片谋得合适的版面位置。尤其是组图, 既要在图片排列之间体现合理逻辑, 又要考虑组图的大小位置, 还有空间控制, 像使用留白等技巧, 造成视觉上的夸大或缩小, 引起读者注意。要做好文字说明。文字说明是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补充, 一般要做到简明扼要、画龙点睛。一条好的文字说明会帮助读者迅速理解图片背景, 丰富图片信息。

三是突出前瞻性、独特视角, 参与拍摄前期策划。图片编辑的职能不仅是躲在幕后做好图片的加工处理, 他还重点参与拍摄前期策划, 帮助摄影者或启发摄影者做好专题摄影工作。图片编辑一般拥有清醒的政治头脑, 敏锐的新闻嗅觉, 凭借自身的新闻经验, 能够帮助摄影者及时发现新闻线索, 预测重大新闻报道契机, 组织策划报道方案。同时, 图片编辑见多识广, 还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与艺术修养, 善于在日常生活中, 挖掘独特视角, 选取个性主题, 点拨摄影者做出一批紧扣时代主题, 社会气息和人文气息都十分浓郁的专题报道。我们说, 好的摄影者易求, 好的图片编辑难求。图片编辑不仅要继续加强视觉思维与艺术设计的训练, 高度掌握图片编辑, 同时也要不断开阔眼界、扩展学识, 使自身成为一个丰富的宝库, 拥有源源不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角度, 要不断提高大局意识、指挥能力, 帮助和指导摄影者工作, 从而不断提升图片的生产力, 扩大图片的影响力。

从图片编辑的作用与职能来看, 重视图片编辑工作, 对于提升图片的新闻价值与艺术价值, 促进报业的长远发展, 满足读者读图的需求至关重要。图片编辑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不断完善自身职能, 为读者送去图片的盛宴与心灵的震撼。

参考文献

[1]许林.建立图片编辑运行机制是大势所趋[J].新闻实践, 2004 (5) .

媒介融合下新闻编辑职能的转型研究 篇6

关键词:新闻编辑,媒介,职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 媒介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 竞争也是非常的激烈, 而未来的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就是媒介的融合。单一的媒介势必会被社会所淘汰, 它的制作、生产、传播到最后还是会走向多个媒体互动、整合甚至融合。从宏观的传媒生产环境来讲, “新闻编辑”在基本的生产环境中将必然发生转变, 以至于转型。未来的传媒业发展的要求会很高, 而传统的编辑思维和职能是很难适应的。因此, 编辑的职能是自觉转型的, 从而推动了媒介融合的变革进程。新闻编辑在原来传统编辑职能的基础上, 有了一个新的诠释。就是从单纯的新闻编辑变成了新闻和信息服务提供者两个部分, 就是把一个主体又具体地分成了两个部分, 从一个新闻把关人分成了一个新闻解析者和公共论坛的主持人。这也就要求了新闻编辑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编辑理念, 还有自身的业务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以后媒介的不断发展, 否则就会被这个媒体事业所淘汰。

一、新闻编辑的生产环境从新的媒介融合发生了变化

(一) 媒介符号和技术的多元化

文字和图片主要是报纸媒体的媒介符号, 而音频和视频主要是广播电视媒体的媒介符号, 而最终网络是收集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媒体, 所以传统的媒体会和网络媒体互动, 这样就呈现了现在的媒介融合, 它们借助了网络的媒体平台和信息的推广, 扩大了媒体的信息传播和互动的一个空间。传统的媒体在互动的环节中, 就显得特别的死板, 会受到网络媒体的一定冲击。因此, 编辑的工作就有所改变了, 从以前单一的媒介符号中改变, 要准备如何去使用多样的媒介符号, 策划方式、采访手段和信息的最后整合与编辑都要根据不同媒介形态的特点来决定。

(二) 编辑流程的一体化就是编辑流程的再造转型

传统的媒介产业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印刷媒介产业为主体, 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等;另一种是以电子媒介产业为主体, 主要以广播和电视等形式。纵向一体化这个特点是传统媒介产品的生产流程中所具有的。例如, 采取采、编、播三个环节一体化一般都是广播和电视用的方式, 而将编、印、发各个环节的业务连成一体的通常是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媒介融合的不断加深, 传统的编辑流程就没办法适应媒介融合的信息。

全面一体化的编辑流程是媒介融合所所需要的, 所以它需要改变媒介的单一制作, 也要改变缺少合作的状态, 最后实现在一个平台上互动, 并一起共享信息。

二、媒介融合使新闻编辑的职能转型

所有对新闻进行加工的人在广义上来讲都是新闻编辑, 最初的新闻编辑指的是报纸编辑, 但是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 新闻编辑在其他的媒体中也有了不同的工作, 如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等。而媒体融合又给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环境, 从此也就有了新的职能定位。

(一) 新闻和信息服务提供者是由单纯的新闻编辑者转型过来的

策划、组稿和组版都是传统报纸编辑的职责, 而策划、后期音频或视频编辑等业务操作都是广播电视的职责。在媒介一直都这样说, “新闻编辑就是在为别人做好事”, 因为新闻编辑的工作总是在幕后, 而工作的实质也就是新闻的编辑, 参与新闻报道策划也是前期的, 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后期的剪辑编制, 在不同的媒介工作环境中, 都会有各个媒介新闻的规律, 如报纸, 一般会负责稿件的修改、标题制作、版面的排版, 工作的要求一般都是单一媒介的要求。而现在媒介融合的到来, 把以前传统的新闻编辑的职能重新定位, 以前的新闻编辑已经无法胜任现在的工作要求。

(二) “新闻解析者”和“公共论坛主持人”是由“新闻把关人”转型而来的

新闻把关人是新闻编辑的抽象定位, 而职能就是根据新闻的定律和媒体还有栏目的自身定位来组合信息、筛选、删除等。相对于新闻编辑的工作环境还是比较封闭的, 而且在进行传播者的本位工作。媒介融合改变了以前新闻编辑的工作环境, 从一个单一的封闭的操作中解脱出来, 而且工作范围也在不断的增加, 以至于在不同的媒介中跨越, 也是从一个幕后的工作者到台前的一个转化, 从以前的协作人员到参加受众的互动。

新闻解析者也可以称作新闻编辑, 新闻编辑可以做许多的工作, 不仅仅是策划和后期的加工。例如, 可以参与新闻信息的制作和补充、分众化的解析等等。现在对于非职业的新闻带来的影响, 对于新闻编辑也必须确立自身的职业化和专业性, 这样才能给受众带来不同层次的需求和解析。现在媒介融合的来临, 给新闻编辑带来了很多种传播的方式, 必须利用好这些信息, 来完成多面的新闻解析。

新闻编辑还有其他的解释, 可以有横向的发展, 在新闻解析的基础上, 还可以是另一个角色就是公共论坛的主持人。公共的空间一般都是由受众和新闻从业者来组成, 新闻编辑进入这个公共的空间, 可以当这个论坛的主持人。报纸、电视、网络都可以有这个公共的论坛。

三、总结

媒介融合在不断的前进, 新闻编辑就必然需要转型, 也是客观的要求。未来的发展是互动、整合和大融合的趋势, 所以首先媒介融合的层次必须不断地发展, 而关于媒介融合目前也是学术界一个推测性的解释。但是新的媒介融合确实改变了新闻编辑的工作生产环境。新闻编辑不是长期稳定不变的, 即使现在也已经是两个转型后了, 但是在未来的传媒业, 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 新闻编辑还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新的诠释, 一个一个的转型过程, 是未来发展的走向。

参考文献

[1]李晓静.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研究[J].新闻传播, 2014, 15 (64) :73.

[2]孟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育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1 (85) :79-81+86.

[3]杨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甘肃省高校新闻实验室建设[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6 (39) :34-37.

刍议媒介融合下新闻编辑职能的转变 篇7

(一) 媒介符号和技术手段的变化

传统的媒介技术和符号都比较单一化, 如报纸只能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来传播信息, 且时效性不高;电视虽然插入了声音、视频、动画等, 但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虽说网络媒介自诞生以来, 就备受人们的青睐, 但是网络上的信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大多时候仅供人们娱乐。所以现今的媒介融合就是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 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解决时间和地域等的限制;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手段的多样化, 对人们来说也必然是全新的体验, 更利于信息的获取。

(二) 编辑流程的变化

传统的媒介产业主要是印刷业的排版、电子商业的策划等, 流程比较繁琐,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新媒介对编辑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要求一体化, 即在同一平台上及时完成和用户的互动以及媒体的编辑等, 不仅能够提高信息的时效性, 还能吸引用户的眼球;此外还要求对信息采集、加工, 制作、整合、发布等全过程的管控, 一方面是技术上的把关;另一方面也是内容上的统筹兼顾。

(三) 受众群体的变化

传统的受众群体是指信息的接受者, 主要针对纸质媒体阅读人员、电视广播收听人员等, 大多数时候受众的意见得不到反馈。而随着媒介的不断融合, 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途径, 同时也增加了受众互动环节, 即受众的意见能够及时被媒体所感知和接受, 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整合受众的观点, 给出最合理的答案。受众群体在媒体中的主动地位不断强化, 一方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潜在用户;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强了群众的舆论监督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决策能力。

二、媒介融合下新闻编辑职能的转变

(一) 向新闻和信息服务提供者转型

传统的新闻编辑者主要负责信息的策划、版面的组合、后期整合等过程, 基本上都是在幕后进行操作的, 所以很多时候被戏称是为他人做嫁衣。显然, 传统编辑者的这种职业定位不再适合现今媒体形式的变化。在新闻编辑者向新闻和信息服务提供者转型的过程中, 首先, 应该掌握一种或者多种编辑技能, 这样编辑能够在采集到信息的第一时间, 快速反映出最好用哪种或者哪几种媒介形态来表现。其次, 要认真分析不同媒介形态的传播特性, 培养自身多样化的思维能力, 打破单一思维定式, 更好地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和新闻汇报。最后, 是要感受到受众观念的变化, 要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多想想群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群众想要什么样的信息传播途径等, 这样能够提供更加优质化的服务。

(二) 向新闻解释和论坛主持者转型

新闻编辑者向“新闻解释者”和“公共论坛主持者”转型主要是指, 编辑要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的再制作和再补充过程, 进行更加职业化的分析, 引导正确的舆论取向, 必要时新闻编辑者还应积极进入公众的视线, 在交互性强大的媒介圈中充当暂时的主持者, 更好地为受众解惑答疑。例如, 新京报网站的评论栏目编辑, 一方面采取传统媒体的排版方式对内容进行编辑;另一方面则在突破传统媒体出版内容和周期限制的基础上, 定期组织了网络话题讨论环节。在这一过程中, 编辑担当起了论坛主持人的角色, 多样化的媒体形式给予受众全新的体验, 提高受众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新闻编辑者向新闻解释和论坛主持人的完美转型。

(三) 向全景式和新技术报道转型

媒介的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和内容的融合, 更重要的是媒体终端的融合, 即在多种媒体形式融合在一起的基础上, 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者一方面具有全景式报道的能力, 众所周知新闻的时效性和全面性尤为重要, 而全景式报道能够对网上大量的信息进行汇总, 帮助大众更好地取舍, 而且还可以重组一些重要信息;另一方面是新技术报道, 能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减弱新闻的枯燥性和专业性等, 如在一些网站中, 可以看到由3D技术设计出的大型事件报道, 增加了趣味性。

(四) 新闻消息的过滤者转变类型为新闻的剖析人员和大众的意见领袖

在不是职业的新闻人对于新闻人的影响下, 新闻接受人员都已经开始参加到新闻工作中了, 这就要求新闻人具有更加娴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的培养。除了对新闻的解析, 新闻人现在也担当着意见领袖的职位。现如今不仅仅是电视还是广播, 抑或这网络中, 新闻工作人员, 受众等都可以担当这个意见领袖。伴随着传播媒体联合的层次的持续深化, 一般大众讨论的方向和方式的展开都会有着多元化的特征, 这样就能够有很多的新闻编辑变成了当中的意见领袖。

三、结语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不断到来, 新闻编辑的转型已成为一种客观的趋势, 对于新闻编辑者来说, 这既是一种机遇, 也是一种挑战, 关键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因势利导, 转变劣势, 促进自身职业的长久化发展。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新闻编辑在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新闻的表达形式, 同时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更好地发挥新闻的作用。

摘要:现阶段, 随着大批量媒介的涌现, 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尤其是在加速新闻的传播速度、减弱新闻的枯燥性等方面。因此, 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前提下, 做好新闻编辑职能的转变, 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本文主要从媒介融合下新闻编辑所处环境的变化入手, 浅要地分析了新闻编辑职能的转变, 以期更好地促进新旧媒体的和谐发展, 在更大程度上为人们服务。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编辑,职能转变

参考文献

[1]徐美蓉.媒介融合下新闻编辑职能的转型[J].传播与版权, 2014 (04) :30+34.

[2]陈东明.浅论媒介融合下新闻编辑的职能转变[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09) :34.

[3]刘健.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编辑转型[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15) .

[4]孟宪国.浅谈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27) .

网络编辑的职能 篇8

1. 数字出版对古籍编辑的影响

1.1 古籍数字出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发生变化, 青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依赖于手机网络, 所以借助于数字出版这股东风, 古籍出版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业务。古籍担负着传承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 能够在阅读方式上贴近当代年轻人, 正是传承传统文化所走出的第一步。使用手机、电脑阅读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携带方便, 所以数字化的电子版阅读方式将会取代传统的纸质版阅读方式, 将古籍数字化并进行出版正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灿烂多彩, 但是当前不少年轻人已经不习惯捧着大部头的纸质书籍进行阅读, 他们更喜欢利用零碎时间在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上进行阅读, 所以从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来讲, 古籍数字出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此外,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年轻人在阅读古籍时如果遇到文字或者词语含义拿捏不准的时候可以随时上网查询, 网络资源海量的信息和图片将会给年轻人在阅读古籍的时候以莫大的帮助, 借助于古籍的数字出版, 年轻一代会更加容易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进而实现最大化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1.2 古籍数字出版能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

数据化所构建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能够使各种信息瞬间传遍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传播方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所迫切需要的。长久以来, 中国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只是静静地尘封在厚厚的古典书籍之中不为世人所知, 古籍数字出版将会打破纸质书籍不便于流通的瓶颈, 将之推向世界, 这不仅为世界上的汉文化爱好者送去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1.3 古籍数字出版能突破古籍图书发行瓶颈

古籍数字化彻底终结了中国文化中孤本的历史, 因为数字化的书籍可以进行无限次的复制。数字化使得古籍的传播和内容的载体摆脱了传统的纸张, 所以书籍传播和发行的成本得到大大降低。传统的书籍校订、编辑完全依赖人工, 费时费力并且容易出现错误, 利用古籍数字化出版的技术优势将会大大降低传统校勘书籍时的难度和工作量, 此外数字印刷还可以很容易地做到结合书本的实际需求量进行印刷, 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比如一些古籍专业性较强, 除了少数专家出于学术上的需要而有少量需求之外, 一般人根本用不到这样的书籍, 这时数字化古籍出版的先订后印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2. 数字出版视野下古籍编辑的理念创新

在传统的古籍编辑工作中, 编辑常常以古籍为中心进行编辑, 但是在数字出版的视野下, 要求编辑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编辑视角, 而是应当站在数字化的角度考虑古典书籍的数字化出版。此外, 编辑们还应当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时主动地向着数字化的出版模式转变, 创新古籍编辑的理念。当前, 计算机各种文字及图像处理软件的出现为古籍编辑工作打开了新的天地, 古籍编辑者借助于这些电脑软件将可以快速、便捷、准确地对古籍文字和图像进行处理。由于古代书籍完全是由人工编辑和排版的, 有一些错别字在所难免, 所以工作人员在对古籍进行编辑的时候, 应当根据古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对文字进行校对。虽然数字出版与传统的书籍出版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对于书籍内容高品质的要求是不曾改变的, 所以数字出版视野下的古籍编辑依然要求具有很高的古籍内容整合能力和书籍思想判断能力。

3. 数字出版视野下古籍编辑职能的转变

3.1 数字出版视野下古籍编辑职能的定位

数字出版视野下的古籍编辑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传统的编辑工作包括选题策划、编辑、校对、审读等一系列复杂流程。数字出版承担了传统编辑工作中的许多职能, 这就要求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古籍编辑不仅具备传统的文字编辑能力以及数字媒体开发和应用技术, 还得懂得出版流程。在传统的出版行业, 编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编辑工作者工作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籍出版的成败, 但是在当前数字化这个大背景下, 编辑这个把关人角色正在慢慢地偏离传统轨道, 究其原因, 除了当前培养一名优秀编辑需要的周期很长之外, 还在于面对数字出版业的蓬勃发展, 当前编辑工作者们普遍未能从传统的编辑思维和理念上转变过来, 其职能定位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失。在数字出版视角下, 编辑的职能定位首先应当成为公众在知识消费过程中的意见领袖。再者, 编辑应当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在古籍出版过程中勇于打破前人的固有藩篱, 提出自己的独特设计意见和观点。

3.2 实现数字化印刷

借助于现代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和先进的数字化印刷技术, 古籍编辑应当关注对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领域, 具体来说就是古籍出版社可以依据读者的个人需求对传统的书籍出版线路进行分解, 根据读者的预定进行印刷,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满足读者需要的同时也减少了自己的库存压力。当前, 不同领域的消费者都更加注重自己的消费体验, 关注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并努力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是大势所趋, 所以在数字化出版和印刷方面, 广泛征求读者意见显得尤为重要。

古籍编辑还应当深刻挖掘中国古代书籍文献, 借助于网络发布数字化的古典书籍, 之后关注书籍读者的反映和评论, 以确定这本古籍的印刷价值。一些古籍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地位, 古籍编辑应当特别注意古籍研究群体, 关注他们的研究过程, 以便及时地提供给他们所需求的古籍数据资料, 这种依托互联网和纸质书籍印刷结合起来的道路势必会为学术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界的繁荣与昌盛。

3.3 勇于创新

新时代、新形势对古籍编辑工作有着不同的要求, 所以古籍编辑工作者不能固步自封, 满足于现状。特别是古籍编辑行业, 由于内容和题材的限制导致工作者不可能在古籍内容上进行变动, 这就对编辑工作者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才能使古籍编辑跟上时代的发展。

3.4 多元化产品的开发

古籍编辑工作者应当打破既定的出版模式, 开阔自身的出版视野, 提高信息的整合与解读能力, 以拓宽出版产品的类型, 开发出多种多样的古籍产品, 比如和古籍配套的幻灯片、音频或者视频等等。针对高校古籍研究教授的需求开发出相应的古籍产品, 将会慢慢积累古籍教育方面的资源。

4. 总结

古籍整理类图书的出版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所以作为古籍编辑工作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模式的到来, 古籍编辑工作者除了要保持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外, 还应该学习各种新媒体出版知识和技术, 掌握多种媒体编辑工具, 增强自身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以适应数字出版时代的发展趋势。在网络出版迅速发展的潮流下, 从事古籍出版的编辑工作者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 从转变自身的出版思维和职能来乐观迎接这种挑战。转型下的古籍编辑除了热爱传统文化外, 还应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开拓思维, 跳出原来既定的出版模式, 培养更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 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自己, 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效结合, 从而以专业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发挥文化传播者的神圣职能。所以, 在现代数字科技的发展下, 古籍编辑工作者应当在继承传统的书籍出版工作中注重图书内容的优良品质, 并准确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定位, 在密切关注读者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古籍编辑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燕.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职能的变与不变[J].中国出版, 2011, (09) :31-34.

[2]吴锋.“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出版革命及面临挑战[J].出版发行研究, 2013, (08) :76-80.

[3]郭文鹃.大数据下如何个性阅读[N].经济日报, 2013-07-17.

[4]陈阳.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果与存在问题[J].出版科学, 2013, (04) :23-25.

[5]聂震宁.数字出版, 距离成熟还有长路要走[J].出版科学, 2010, (01) :56-57.

[6]李茹.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社的战略变革[J].编辑之友, 2014, (12) :32-34.

[7]吴嘉睿、张子中.数字化转型下期刊编辑职能的变与不变[J].编辑学刊, 2014 (01) :68-71.

上一篇:妊娠治疗下一篇: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