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人才

2024-06-06

基层中医药人才(精选十篇)

基层中医药人才 篇1

一、中医药不振的原因

1.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缺失。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同根同源, 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晚清以后中国经济、科学、军事等落后于西方列强, 在学习、借鉴、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也错误地全盘否定了中华文化, 以为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 中国的都是落后的。包括改革开放初期, 许多国人一度也是崇洋媚外, 大量舶来文化在我国大行其道, 传统文化逐渐成了配角, 中医药的命运也就与传统文化一样退步了。

2.中医药教育的缺失。学习中医药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 如古典文学、医古文等, 在阅读、背诵上要比西医花费更多的时间。由于抽象难理解, 一些年轻学子不愿意学中医, 加之中医药院校为了迎合社会用人需要, 扩编增招、降低入学门槛、修改教学大纲增加西医课程, 导致培养出的一些医学生“中不中、西不西”。同时中医临床在培养周期上也长于西医, 在就业、社会地位、待遇上明显不如西医, 也是很多学子不愿意学习中医专业的一个原因。

3.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大。必须承认西医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方便、快捷、效果明显。由于中草药价格不断上涨、医疗机构利润减少, 许多人不再将中医药作为治疗的首选。加之社会上一些保健、美容、减肥等行业打着中医中药的幌子, 给人留下坑蒙拐骗的印响, 严重损害了中医药行业的形象。

4.医改政策的不完善。医改初期, 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逐利, 这对中医药的损害很大。由于西医药在急诊、急救上疗效显著, 使用上方便快捷、利润又高, 故医院也会鼓励医生多用西药、多做检查。中医药虽在慢性病治疗、急性病恢复期的调理、疑难杂症的辩证施治以及养生、保健、治未病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但为了眼前的利益, 医院往往让中医人员学西医技术或兼职辅助科室, 急功近利, 渐致中医队伍萎缩, 业务减少。

二、发展中医药对策

1.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读古文、背古诗, 挖掘地方传统文艺, 营造社会氛围, 宣传中华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在卫生行业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推广工作。

2.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在政策上向中医药院校、中医药学员倾斜, 如减免学费、食宿费、给予学习生活补助等。授予有一定知名度老中医带徒传技的权力, 经相应部门考核承认行医资格;优秀学员选送中医学院进修, 多渠道培养中医药人才。

3.规范行业管理、提高中医药人员待遇。所有中医院、中医科室在运用中医中药诊疗上必须有硬性指标考核, 对于从事西医为主的医疗机构与科室也要规范管理, 控制虚高的药品价格、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禁止任何形式与业务有关的奖金、提成。提高中医诊疗技术的收费标准及中药在新农合、医保中的报销比例, 实行按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发放绩效工资, 确保中医药人员待遇不低于西医人员工资标准。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摘要 篇2

1、解表剂:九味羌活丸、感冒清热颗粒、银翘解毒片、防风通圣丸。

2、祛暑剂:藿香正气水(丸)。

3、泻下剂:麻仁润肠丸

4、清热剂:黄连上清丸(片)、牛黄解毒片、双黄连合剂、银黄颗粒、板蓝根颗粒、护肝片。

5、温里剂: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

6、止咳、平喘剂:通宣理肺丸、蛇胆川贝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7、开窍剂:清开灵颗粒。

8、扶正剂: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归脾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贵肾气丸、消渴丸、生脉饮。

9、安神剂:天王补心丸。

10、止血剂:槐角丸。

11、祛瘀剂:复方丹参片、丹参注射液。

12、理气剂:逍遥丸、元胡止痛片、三九胃泰颗粒

13、消导剂:保和丸。

14、治风剂:华佗再造丸

15、祛湿剂:五苓散、外科用药:消炎利胆片、连翘败毒丸、排石颗粒。

妇科用药:妇科十位片、益母草颗粒、妇科千金片、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乳癖消片、更年安片。

眼耳鼻喉科用药:明目上清丸、明目地黄丸、耳聋左慈丸、鼻炎康片、黄氏响声丸。

基层中医药人才 篇3

如何破除枷锁、轻装上阵,让这一轮建设项目见成效、效果可持续?

政策先行 制度化而非“人治化”

全国政协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成的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调研团曾去湖南省进行调研。在常德等地,调研团成员亲眼看到了县、乡、村中医药机构的破旧、设备的落后、人员的紧缺。另一方面,该省怀化市溆浦县探索的通过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强化基层服务的做法,又作为先进经验在本次会议上重点介绍。在同一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其实这两地面临的问题没有本质不同。”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邵湘宁说,调研团在常德发现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

从中医药发展过程看,哪个领导重视中医药,给政策、给钱、给人,认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医药就火一阵;换一个对中医药不“感冒”的领导,中医药就是另一番悲凉景象。

要解决基层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的问题,首先必须改变这种“人治”局面。既然“中西医并重”,就要严格执行。各种卫生相关政策、文件、项目,都应该自动将中医药内容纳入其中,不打折扣地坚决落实到位。

体系保障 改变“高位截瘫”现状

“有了政策、投入,还得有专门组织干工作的人。在这一点上,中医药行业尤其欠缺。”此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最近一次全国中医药基本现状调查结果时,该局副局长于文明介绍,目前市、县、乡等级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中,专门的中医药管理机构和人员大多处于缺失状态。“没设中医科、没有专职人员,有人说中医药管理体系‘高位截瘫’。”

“现在很多地方的中医药工作都由卫生局医政方面代管。而医政本来就是工作最繁多的部门,能勉强顾上中医药都困难,更别提抽出空来专心干好中医药工作了。”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陈亦江举例分析,江苏高邮市是全国最早在卫生局设置中医科和专职工作人员的地区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该科就协调市里设置专门的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基层服务能力建设。近年来,该科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诊区的标准化建设。目前,当地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人才梯队完整、硬件設施完善,发展得红红火火。

力度加大 逐步补上历史欠账

相对于多年来中医药工作始终处于全国前列的江苏省,甘肃省则是这几年的后起之秀。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央媒体前往该省调研采访时,同行的一位资深记者回忆起6年前的所见感慨万千:同一家医院,当年破破旧旧、没有暖气、患者也不多,医务人员冬天扛不住冻时,就在大院里燃起一个大火炉瑟缩着围站烤火暖手。而现在,该院已是一座现代化的医院,整洁舒适,门诊、病房满是患者。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这几年给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优惠力度大,执行到位。”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介绍,这些政策既包括进行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三个全覆盖”建设,即在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立中医科、中药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中医科、中药房,保证80%以上的村卫生室有中医,还包括允许省(市)级医疗机构的院内中药制剂在乡村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同时,大幅提高中医药项目收费水平、医保报销水平和中医药诊疗补助水平等。

盘活资源 能力提升要打“组合拳”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赵静说,要提振基层中医药工作,积极创造外部有利条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破局之道。怨天尤人解决不了问题,不妨从自身状况出发,盘活手里现有的优势中医药服务资源。

北京市提出,在10个郊区县开展“流动中医医院”建设,为各郊区县配备专业诊疗车和药品车,将区(县)中医院的诊断、检查、药事服务等送到基层农村,弥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资源、能力不足的缺陷。同时,动员三级中医院和区(县)基层中医药机构“一对一结对子”,形成三级中医医院主动帮扶、基层中医药机构积极提升的良性循环,着重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自我造血功能。

编后

政策也好,硬件也罢,当这已完全具备之后,人才,这个软件才是重中之重。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虽然有三年时间之长,但三年之内能培养多少适合的人才?能达到到2015年,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这样的目标么?

在今年的某次采访中,小编曾走访了南京江宁区汤山街道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这里,新建的医疗场地很大,全科诊室、针灸室、按摩室等诊室门头上的牌子崭新,办公桌上,《家庭医生协议》的一叠表格安静地呆在桌子上。

这里只有一位医生朱常兰,她同时也是这里的院长,多少年来,她要管理全社区3000人口的健康问题,“每天忙得没时间休息,但大部分工作还是没办法开展,太缺人了,”朱院长表示,她平时每天上午在这里给社区里的居民开开药,进行慢病的管理,下午还要各个村走访,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但是这些仅仅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工作内容的一个小部分。

基层中医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篇4

1 发挥专家作用, 构筑人才队伍

近年来, 基层中医医院虽然面临人才流失、断档的境遇, 但大部分专家、尤其是老中医药专家, 怀着对医院的深厚感情, 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辛勤奉献。他们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 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锤炼,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他们宝贵的学术经验, 是医院的一笔巨大财富, 需要继承和发扬。充分发挥老中医药专家的作用, 是有效构建基层中医医院人才梯队的基础。

作为基层医院, 可从两方面入手, 以名医专家为依托, 努力构建医院人才梯队。一是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对已退休的名老中医药专家,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医院继续予以返聘, 使他们“退休不离岗”, 可参照国家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工作的经验, 选派医院业务骨干跟师学习, 以总结、继承其宝贵的临床经验, 为医院培养后备名医大家;二是开展院内名医专家带徒工作。对医院在岗的市级以上名医, 或确有一技之长的临床专家, 可参照省级医院开展名医专家带徒工作的经验, 选拔医院优秀的青年医师拜师学习, 以提高自身的临床思维和诊疗水平, 并为医院培养、建立后备业务梯队。

2 积极引进人才, 充实人才队伍

对基层医院而言, 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 不因人才流动而影响医院的发展;同时, 医院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医院规模扩大后也需要更多的人才。这就需要有计划地引进所需各类人才, 不断充实学科队伍。

基层中医医院引进人才可从多方面考虑。对于医院的重点科室, 如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应多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 以不断提升科室的综合实力, 保持科室的优势地位, 并为培养后备学科带头人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医院的薄弱科室, 如中医特色不够突出或病源较少的科室, 应积极引进较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通过其带动作用, 促进科室的快速发展, 逐渐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人才引进要坚持“不拘一格”, 既可“自上而下”, 即从上级单位引进;亦可“自下而上”, 即从下级单位引进。如市级中医医院可从县级医院甚或乡镇卫生院选拔临床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业务骨干到医院工作, 一方面充实了医院的实力, 另一方面也为被引进者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

3 注重培养人才, 优化人才队伍

引进人才固然可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医院人才短缺的问题, 但我们还应该看到,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层中医医院在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同时, 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非常快, 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也需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因此, 还需注重对医院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

基层中医医院对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如与中医药高等院校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学习同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学位论文答辩等;为进一步提高医院业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临床能力, 符合条件者尚可申请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定期邀请省内国家级、省级名医专家来院巡诊, 并在其来诊时, 选派医院优秀的中青年医师跟师学习, 以开阔视野, 跟踪本领域的最新研究前沿;根据医院发展需要, 定期、分批、分层选派医院业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邀请省内外知名的管理专家到医院举办讲座, 以转变职工的陈旧观念, 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 举办临床、护理、管理等方面的专题科研讲座, 提高大家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上述举措既可以提高医院各方面人员的业务能力, 优化医院的人才队伍结构, 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对外影响力, 并为相关科室搭建业务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平台。

4搭建有效平台, 稳定人才队伍

基层医院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人才短缺可通过前述措施逐步解决, 而要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就需要在引进、培养人才之后, 积极为其搭建发挥作用、促进发展的有效平台。

首先, 对于医院引进、培养的各类人才, 要做到“人尽其才”, 将其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 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而不是将其放在一些不做实事的岗位上“装门面”。如医院引进的高学历中医药临床人才, 应将其放到一线临床科室充实科室力量, 提高医院的中医药特色;其次, 应多为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如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到本学科领域的“领头羊”单位进修学习, 鼓励其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尽可能地开阔学术视野, 占据本学科领域的制高点;最后, 医院还要积极改善硬件设施, 改善医疗环境, 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医疗技术水平, 在工作中更为安心。人才逐步成长起来之后, 医院还要设法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 否则, 一旦“舞台”太小, “英雄无用武之地”, 人才便会流失。

基层中医医院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流动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要充分发挥名医专家的作用, 构建医院的人才队伍;积极引进有利于医院发展的各方面人才, 充实医院的人才队伍;多渠道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优化医院的人才队伍;努力为人才提供有效的发展平台, 稳定医院的人才队伍。概言之, 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引进需要的人, 培养现有的人, 留住优秀的人。

摘要:面对人才匮乏、人才流失的问题, 基层中医医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名医专家作用, 构筑人才梯队;积极引进各类人才, 充实人才队伍;多渠道开展人才培养, 优化人才队伍;努力搭建有效发展平台, 稳定人才队伍。

关键词:基层医院,中医医院,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亮点材料 篇5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发展中医事业是中医医院义不容辞的义务,作为全县中医龙头单位,积极推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应作为医院的重要议事日程。近几年来医院在该方面积极配合县卫计委中医培训行为,医院首先选派三名中医师参加省级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后由该三名中医师承担乡镇中医人员及乡村医师的培训任务。2012年-2015年共培训乡镇卫生院医师100 余人,乡村医师200余人,培训内容有中医适宜技术光盘及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方法,推广毫针、艾灸、拔火罐、按摩、推拿、中药熏洗、穴位敷贴等中医治疗疾病方法。参加培训人员通过考试,均达到优良的好成绩。

近年来,医院投资了近10万元,添置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远程会诊系统平台网络工程,医院为学员提供免费食宿及发放教材、中医适宜技术光盘等,通过学习及临床实地观摩,使每个学员基本上都能掌握2-3项中医适宜技术,经过多重形式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使中医适宜技术在全县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二、经验: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克服走过场思想,提高对引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重视程度。

2、利用各种适宜的宣传方式与工具,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部分基层医生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掌握还不熟练,应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结合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专家与上级医院也要加强技术指导。

4、提高基层医生的使用意识,调动学习应用积极性,要加强对各乡镇卫生院的考核与指导,并与各开展适宜技术的乡镇医院紧密联系,做好相互间的协调工作和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共同协商解决。

浅议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广西;东盟;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中医药行业是目前我国在国际上较有优势的少数产业之一,传统医药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频繁。2009年,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双方举办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并通过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南宁宣言》,倡导中国与东盟各国今后在传统医药开展合作交流。处于对东盟开放“桥头堡”的广西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全区拥有中药制药企业172家,生产中成药28个剂型2614个品种,屬于国家新药55个,中药保护品种47个。至今,广西中成药涌现了青蒿素、西瓜霜、鸡骨草胶囊等许多著名中成药,行销包括东盟在内的国内外市场。[1]但是广西中医药企业在开拓东盟市场过程中,出现了譬如广西中医药企业在东盟申请药品专利过少、玉林正骨水的“玉林”商标被其印尼的经销商抢注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中医药知识属于传统知识范畴,该传统知识所涵盖的智力成果不能完全依赖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来进行保护,它必须建立并运用传统知识专门的保护制度,它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鲜明的中医药传统知识特色。因此,加速培养涉东盟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人才是广西开拓东盟中医药市场的当务之急。

一、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状况

(一)广西高校缺乏培养与中医药知识产权有关的专业

在我区,目前真正掌握中医药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人才奇缺,且来源不足,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远不能适应广西开拓东盟中医药市场的需要。据统计,2006年我区仅有8家专利代理机构,从事代理工作的人员约30多人,其中40岁以下的代理人不到10人,能专门从事中医药专利代理的人才更是数量奇缺。再如广西公平专利事务所是我区较早成立的专利事务所,近年来,该所承担的专利代理业务量逐年下降,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缺乏。[2]高校担负着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任,但在广西,目前没有一所高校设置知识产权专业,能够系统学习知识产权课程的只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的法学院学生。相对于传统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状况,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人才的培养状况在我区更是严峻,目前广西没有一所高校开设有涉及中医药的知识产权课程。

(二)知识产权课程还没有完全走进广西中医院校

虽然国家教育部门一再要求“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素养”,作为中医药院校,更应该加强对医科生的知识产权素质的培养。但据调查,我区中医院校并没有真正肩负起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人才的培养工作,如广西中医药大学没有设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专业,在校学生只能在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选修课《经济法学》里学校有关知识产权内容的章节,但所占课时均不超过3个学时,难以在医学院学生思维上形成知识产权意识,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右江民族医学院于2003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但是属于医学与信息管理方向,并不侧重与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管理,学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知识产权课程,介绍东盟有关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课程更是从来没有开设过。

二、广西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在广西高校中开设与中医药知识产权有关的专业

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已开设了知识产权课程,并开办了与中医药知识产权有关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知识产权法为全校选修课,还开设了法学本科(医药卫生)专业和法学硕士(中医药知识产权方向);江西中医学院开办了中药学专业(中药知识产权方向),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华东政法大学合作开办了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生班,华东政法大学设有民商法硕士(传统医学保护方向),成都中医药大学有中药学博士专业(课题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等。相比全国其他高校,我区高校培养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的步伐明显落后,广西可以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做法,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与中医药知识产权有关的本科及研究生专业,这些高校还可以与东盟相关国家合作,培养精通中国与东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

(二)在广西医学院校中普及知识产权教育

在美国,许多大学都在理工科和医科院校开设了专门的知识产权课程,向学生讲授知识

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但在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知识产权课程走进中医院校并没有强制性规定,使得知识产权课程走进中医高等院校并成为必修课显得任重而道远。广西医科院校完全有必要将知识产权法作为一门必修课独立出来,而不是混合在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中简单讲授,如此才能培养具有驾驭中医药学与知识产权法学两方面知识的能力。同时广西医学院校还应该利用本校来自东盟留学生的资源,加强本校学生与东盟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了解东盟各国有关传统医学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广西开拓东盟中医药市场提供智力支持。

[1]梁启成.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中草药产业强势平台——访广西卫生厅厅长高枫博士[N],中国中医药报:2007—10—22.

[2]陈江.专业人才出现断层广西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广西日报:2006—4—17.

基层中医药人才 篇7

1 国家有关政策是办好中等中医学教育的保证

根据2011年4月1日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011]8号文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 自2007年规范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以来, 调整优化了中医类专业结构, 提高了中等中医类专业生源质量, 较好地解决了基层中医药人员不足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 自2011年起, 各省 (区、市) 可根据本省中医人才需求实际情况, 选择1~2所中等中医类学校开设中等中医学专业。开设中等中医学专业的学校原则上应为省级以上重点学校, 招生范围为本省, 招生时限截止到2015年。经审批备案后中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取得的学历, 可作为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中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 须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执业。经审批备案允许招生的学校, 在招生时应向报考学生明确告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执业医疗机构范围。

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部门、山西省教育厅职教处, 审核确定我校为中等中医学专业继续招生的2所学校之一, 并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备案。

2 社会对中医的需求是办好中等中医学教育的前提

最近我们对全省的中医医疗情况尤其是基层医疗情况做了一些调研, 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开展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非常必要。

(1) 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呼声较高。在乡镇卫生院, 许多临床病例在单纯西医诊疗无效之下, 病人常常求助中医。山西省中医院副院长冯五金将中、西医进行了简单比较, 认为轻、中度疾病适合中医慢性调理, 重度疾病中医没有西医来得快;从疾病诊断来说, 西医更明确, 中医较模糊;中药副作用较小, 能调根治本, 而西药副作用相对较大等。鉴于此, 基层医院临床的“中西医结合”非常必要。

(2) 社区中医药服务需求增加。为让中医药医疗、预防、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更贴近居民, 山西省卫生厅下发的《山西省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10年, 全省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慢性病防治和保健康复的中医药参与率不低于80%, 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而目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覆盖率远未达到这一水平。

(3) 中医药走进新农合。调查显示, 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 广大农村对中医药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为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 山西省卫生厅下发的《关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农合中作用的意见》要求在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中, 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全部纳入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纳入定点服务机构的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科和独立的中药房;对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的, 可适当降低起付线标准, 补偿比例的提高幅度不低于10%, 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和中医适宜技术的提高幅度不低于20%;鼓励中医机构或中医药人员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四自”中草药参照同种同属中草药定价, 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鼓励试点县开展单病种中医药治疗限价工作。

(4) 中医发展亟待“抢救”人才。山西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数据显示:我省60岁以上的名老中医专家已不足500人, 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中青年骨干因工作环境差, 流失现象很严重。目前, 我省104家县级中医院, 77家中医院没有主任医师。同样基层的老中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急需有人继承。

(5) 众多老中医经验失传。我省曾拥有一大批学有专长、经验丰富,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名老中医专家。尽管国家鼓励开展“名老中医带徒”, 我省也有部分名老中医带徒,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 没有专项经费, 使众多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失传。太原市中医院的刘绍武老先生, 在耄耋之年远赴海南, 成为海南名医。如今, 我省名老中医流失现象仍在继续, 如灵石县中医院第一任院长李可, 使用中药治疗急危重症在全国知名。澳大利亚中医学会专程组团来晋向他学习, 全国众多中医临床医生拜他为师。2010年, 他被广西中医学院高薪聘请, 以他为首专门设立了“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

(6) 中青年骨干不断流失。在我省名老中医减少的同时, 中青年骨干也在不断流失。腹针疗法的创始人薄智云, 曾经在长钢医院工作, 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将其留在省内。近10年来, 山西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 但进入县乡中医院的不到1%。而受经济利益影响, 进入综合医院的中医专业学生却多选择进入西医科室。

(7) 就山西省晋中市情况而言, 一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县、市级的医疗机构, 区、乡、镇卫生院很少;另一方面基层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未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现象依然非常严重, 而在农村由于中医药独特的疗效和经济性, 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有很强的需求。从我市20个乡镇卫生院的调查来看, 310名职工中, 只有131名是中专以上毕业生, 其中中医人员仅有19人,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3 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是办好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条件

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 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于1921年创办的汾阳医院附属护校。经过近90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教学设施先进、办学特色鲜明、校园环境优美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现占地170亩, 建筑面积74 000平方米, 其中教学楼17 600平方米, 办公楼3 265平方米, 实验楼14 661平方米, 学生公寓30 000平方米, 餐厅和学生活动中心7 098平方米, 图书馆6 155平方米, 阅览室1 100平方米。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及篮球场、足球场等齐全的体育运动设施。拥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报告厅、内科实训室、外科实训室、妇科实训室、儿科实训室以及基础医学各科的实验室等实验实训设施, 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近两千万元, 有多媒体标准化教室35间。学校图书馆藏书18万册, 阅览室订有各类报刊、杂志60余种, 并配有电子阅览室。主要办学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国家级重点中专要求。学校现有教职工230人, 专任教师150人。其中高级讲师50人, 讲师59人;研究生学历19人, 99%以上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127人。1981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全国首批重点中专”, 2005年再次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职业院校护理实训基地”, 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目前, 学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同类学校第一。在中医学教育方面, 办学历史悠久, 居全省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 创办中医高级研修班和学徒班2期, 为晋中及全省培养了一批中医骨干人才, 现大多活跃在晋中各级中医院并成为中医学术带头人和业务精英。自1983年起至今, 在全省范围共招收针灸推拿专业学生600多人 (11期) , 成为我省培养中职类针灸推拿人员最多的学校。部分学员进入本科或研究生继续深造, 在省针灸界颇具影响。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9个班近700人, 和山西医科大及中医学院联合办学招收大专班5届共12个班近1 000人。

4 教学创新是办好中等中医学教育的手段

中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围绕中职教育改革的核心, 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5个对接,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课程改革。在校讲授一年半的理论知识。取消或大幅压缩文化课程, 取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等课程, 设置职业道德与修养、语言与写作课程;调整西医基础课程, 开设解剖、生理、药物基本知识、诊断基本技术和临床概要等临床必要课程;突出中医专业课程, 保证和适当增加中医基础、中药、方剂、针灸与推拿等课程课时。另一年半将中医临床课程全部分解到市、县两级中医院进行学习。

(2) 教材改革。上述课改的教材要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组织本校高、中级职称的教师根据临床实际自创自编, 并请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中医学院的相关专家审核。教材要突出实践技能、突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3) 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室和教学医院, 做到课岗结合。在教学和实践中既教知识, 又教做人, 注重医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既教理论, 又教技能, 注重基础理论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教知识, 又教方法, 注重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培养。将学校教学和师徒传承结合起来, 与家长签订培养协议, 在学校建立师徒档案。采取双向选择方式, 引进激励机制, 明确责任, 将学生成绩与教师业绩挂钩。并且一包到底, 包人品、包学习、包实践、包就业。

(4) 完善设施, 合理配置资源。目前中职医学教育不再开设临床及中西医结合专业, 所以要对现有实验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和新建中医基础、中药、针灸推拿和中医内儿科、中医外妇科实验室。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要保证50%以上的课程在实验室进行讲授。合理利用晋中市和太原市的中医医院, 协调安排顶岗实习。在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 力求为医院节省人力资源、创造经济效益。蒉

摘要:根据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011〕8号文件要求和本校中医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及实际, 通过对本省基层中医现状的调查, 认为中等中医学教育要顺应教育与产业、学校与医院、专业与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诊疗过程5个对接为核心的教改思路, 创新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 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合格人才。

基层中医药人才 篇8

3月7日,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庆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 针对目前我国中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两点建议。

首先, 对于真正的、传统的中医学习, 一定要延长学制, 多读中医经典。张庆文教授除了带研究生、做科研、上临床外, 她还从事教学研究和评价工作。她认为, 在目前的5年制本科培养模式下, 三分之一的课程是硬性规定的, 比如马列主义等思想教育课程;还有三分之一的课程是外语、计算机等非医疗专业课程;临近毕业时, 学生还得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找工作。这样算下来, 真正学习医学科目的时间少之又少。张委员建议将5年学制延长至7~8年, 让学生有更多的学时学习中医经典著作, 打好中医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也能增加医学生的临床经验和临床信心, 使他们毕业后可以很快胜任临床工作。

其次,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 在继承的同时也应有所发展。张委员说, 目前的中医学院都开展有西医课程, 这也是中医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只有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中医才会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结合目前中医院校学生的就业难题, 张委员认为, 目前5年制培养出来的中西医结合毕业生, 虽然业务能力有限, 但其中医、西医都懂一些, 非常适合于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据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2008年, 我国中医医院只有2688家, 而村卫生室有613143所, 卫生院有39860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4260所。如果中医毕业生能够正视我国医疗机构现状, 认清就业形势, 主动下基层, 就业也就不是难题了。

基层中医药人才 篇9

1.我市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发展的现状

据潘伦等人[1]报道重庆市共有中医疗机构数1981个,其中卫生部门主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主要为基层中医医院)53个,其他部门主办的10个,民营机构12个,中、西医个体诊所1906个。全市2010年中医医疗机构的百分比为11.85%,这一数字低于全国水平(2009年为12.3%)[2]。现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4个,领先全国各省市,其余基层中医医院基本被“西医化”。在中医病床数方面,全市中医病床数(含中医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共11713张,每千人中医病床数不足0.45。在中医医疗业务收入和财政投入方面,2010年,全市中医药收入(含中医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医科)18.47亿元。各级财政投人26950.9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6214.3万元,市财政投入2263.1万元,区县财政投入17648.5万元。可见基层中医医院还是举步维艰,难以为继。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方面,全市中医药技术人员总数16109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8478人,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1075人,中医护士1261人,中药专业技术人员1836人。主任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共77人,副主任医师(含中西医结合)697人,中医类乡村医师10666人。可见基层中医医院在人才与人员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的。调查发现我市基层中医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比较突出:

1.1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差。国家与市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因一些主、客观因素限制只是停留在政策方面,落实不够,甚至无法落实、实施。如“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基层不能得到彻底贯彻落实,卫生资源配备不均衡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医药发展专项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中医执业类别不具体,执业范围笼统、不明确,制约着中医药事业发展。

1.2人才缺乏。中医药人才不足,中医药人才所占比例偏低。中医药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3],中医医院中医药人才引进受限,名老中医经验、技术继承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优秀中医人才严重不足。且我市无独立的中医药本科院校,难以吸引和聚集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并且“中医医院被西医化”、“中医人员被西医化”现象较普遍并日益严重。现有中医药人才,特别是年轻中医药人员被西医化越来越重,中医药队伍不稳定,中医药人才匮乏有加剧趋势。

1.3科研创新性差。中医药科研政策不利于科技创新,且缺少经费支持。科研人员更是缺少继续学习机会,导致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代表行业水平的科技领军人物奇缺,科研学术团队和梯队建设不够完善。中药剂型改革,中药制剂、验方、秘方研发更为落后甚至是空白;中药自制制剂申请注册批号困难且程序复杂繁琐,其管理政策与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相适应。

1.4医院自身能力差。基层中医医院普遍存在建院时间短、占地面积小、空间拥挤、人才稀少等客观因素,制约了其发展。有的基层中医医院发展方向不对,舍本逐末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上,中医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的特色疗法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参与率偏低,特色专科、重点专科建设难以形成特色。有的医院还面临生存危机,正处于被兼并或倒闭的境地。

1.5医保报账比例低。基本医疗保险中,中医药倾斜政策不能有效落实或力度不够,中医药适宜技术补偿、报销比例低。

2 基层中医医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对策[4]

2.1 市政府应加大对基层中医医院投入力度,包括政策、

财政和人才建设等方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颁布,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5]。目前,重庆市财政对中医药的投入不足,在“十二五”期间,应增加中医药发展专项投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落实人才培养措施,规范、细化中医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充分考虑中医药师承教育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制订师承教育的优惠政策,解决困扰包括师承人员在内的所用中医人员的执业类别、执业范围、职称评定、岗位聘请等问题,培养既擅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名符其实的中医人才,夯实基层中医药发展根基,体现中医公益特色,避免因生存被兼并、倒闭现象的发生。市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医药的发展,充分发挥和挖掘传统医学的精华,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突出中医特色,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

2.2 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市政府应重视中医药高等教育,

加快设置独立中医药本科院校的步伐,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医疗、科研的带动作用[6,7],也可根据“近期靠培训,中期靠引进,长期靠教育”原则,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加强与上级医院、院校的合作交流;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大力倡导“师徒传承、以师带徒”的师承教育模式培养“学徒派”人才[8];各个机构采取各种形式的“西学中”学习,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促进“学院派”和“学徒派”有机结合;各大中医医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和操作考试,提高医技水平[9]。这些措施不仅对重庆市中医药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还能提升重庆市中医药的总体水平,从而振兴和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3 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建设,

促进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发展。各级中医医院应在卫计委的带领下规范中医临床路径和技术规范,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让医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基本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提倡以中医为主的查房或病案讨论,方能将中医适宜技术融入整个医疗工作中;发挥自制制剂特色和优势,提高其参与治疗率。此外,还应加强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在专科和特色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单病种质控、临床路径管理、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等给予政策倾斜,采取“面向需求,立足基础,求特求效”的原则,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便”的宗旨,建设重点中医特色专科,带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2.4 规范中药科室建设。本市各级中医医院应规范中药饮片库、

中成药库、中药饮片调剂室、中药制剂室、炮制室和煎药室建设,完善中药饮片验收制度,提高地道药材的购进和使用;加强对药剂人员中药技术专业培训,制定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实行规范化管理。

2.5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建设。

本市各级中医医院应抓好以突出中医药特色为重点的医院文化建设,制定繁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目标,设计院徽,确立院训;坚持环境和突出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基础建设中融入中医药元素,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中医自古就植根于民众,诊断凭的是“望、闻、问、切”,治疗凭的是草药、针灸、推拿,相比现代的大型诊疗仪器,中医在基层更容易发挥作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易学易会、方便价廉,是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的集中体现。应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乡村中医药人员免费进行技术指导、接收进修学习,印发中医药科普宣传材料,普及中医药预防疾病小常识。

2.6 把中医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位置。

“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坚持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要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全面发展。

2.7 加强中医药科研工作,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增加中医药专项科研经费的投入,充分整合科研资源,增强与学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加大对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营造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良好外环境。做好中药剂型改革、验方、中药制剂、秘方研发等工作,让中医药科技创新切实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2.8 落实中医药倾斜政策。在基本医疗保险中应向邻省市学习,

适当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补偿、报销比例,将中成药、中药饮片、院内制剂及包括针灸推拿等在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部列入报销范围,甚至100%报销。

3 结语

从重庆市基层中医医院基本情况来说,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参差不起、相应设施缺乏、人员待遇较低等,这些因素迫切需要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医院的建设,提高城乡基层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10],把基层中医医院真正建设成为中医药服务的前沿阵地。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基层中医医院与中医药的发展现状,针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政策、措施并认真执行、落实,方能使本市基层中医医院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而振兴重庆市中医药事业,使其蓬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伦,吴海峰,何坪,等.重庆市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9):895-89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EB].2010.

[3]白剑峰下代中医在哪里[N].人民日报,2009-04-02(15).

[4]周启东,田德茂.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发展现状的思考[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1):113-116.

[5]王淑军.从“十二五”规划看中医药新布局[N].中国中医药报,2011-03-23(1).

[6]董杰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2):73-76.

[7]张莉.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互动理论探析[J].学习与探索,2008(5):175-177.

[8]张小刚.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3):42-44.

[9]洪宝林,黄晓静,郑晓宇等.2007年至2009年全国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存量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9):767-769.

基层中医药人才 篇10

由于市场化原因, 各地医院的中医规模较小, 中医师也少, 当然开出的中药处方更少, 相对西药的处方量无可比拟。虽然在部分医院中药销售也能占到相当比例, 但也有滥用之疑, 其中尤以心血管科室使用相对较多。心血管科室大量使用中药现代制剂, 但均是在西医学指导思想下使用, 没有确确实实的在中医辨证思想的指导下运用, 导致只能缓急不能治病、解标不能治本、轻病拖重、重病拖死的后果。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中药的疗效;而基层小医院更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 能用则用, 血栓通、血塞通、香丹注射液等可用至4、5只以上或几种同时使用, 无关乎对疾病的好坏。中药长此以往这样在西医学指导思想下滥用的结果必将引发群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危机, 也会使中医药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由于基层百姓习惯大病到医院, 小病到药店, 但是自身受中医知识欠普及化原因, 到药店买药又受到药店提供的药品品种、自身认识以及药店人员推销等多方原因, 都会导致选择药品也大多选择西药。药店销售以抗生素类处方药销售最为特点, 抗生素类药品凭处方销售这一政策实际名存实亡。大多百姓在购药时受医学常识水平影响, 搞不清楚抗生素和消炎药区别, 误以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药店工作人员也迎合顾客, 有疼痛就需消炎, 消炎必用抗生素, 使得抗生素这一类药就能够往往超过所有中药的销售水平;也有不少药店甚至把中药撤柜, 基本不予销售。

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曾就当前中医药形势在全国政协医卫界别联组会上呼吁“传统的中成药由于利润较薄, 挣不到钱, 目前有近500种传统中成药已无药厂生产了。最终损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也丢失了中医治病的武器”。而造成此现状的是现行国家医疗体制整体趋利化的发展, 中医被边缘化的结果。当前, 看病贵看病难是我国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 要照顾好公众健康, 只有让中医药、民族药担当起应有的作用, 才能改变现状。传统医药由于采用天然原料和非对抗性的治疗, 毒副作用小, 并且价格低廉, 在大众的自我保健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要让中医药为民有所利益, 必须针对当前医药市场畸形发展状况, 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动医疗体制改革。

严格控制滥用中药, 消除西医式的运用给中医药带来的消极影响。控制西医师开出中药处方, 尤其现代中药制剂;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处方也要加以适度控制、考核;甚或可实施中西医分离制度, 西医只允许开出西药, 中医只允许开中药处方。避免全科医生全而太全, 中西医都有权力开出中西药, 加之受利益驱动, 致使药品滥开的弊端。

加强对种植、生产 (尤其专门生产中药) 、批发和零售中药企业的培植保护。提供优惠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 让企业有利可图, 有生存空间;

加大基层中医师的培训, 培养一大批中医药人才;零售药店要有中药和中药师, 加强药剂师济世救人的医德培养;同时加强大众的中医药文化引导, 拓宽百姓的疾病认识层面, 让中医药文化在民间真正落地生根。

配合国家现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 加大对零售药店和处方药管理。国家公布OTC目录中有4610种非处方药, 其中70%以上都是中成药, 这些非处方药大多都是经典老药, 疗效好、费用低廉, 可以极大的方便群众。

上一篇:外墙质感涂料施工技术下一篇: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