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

2024-06-12

承担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共12篇)

篇1:承担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

培训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方案

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诸因素中,人才始终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做好这一系统工程,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是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基层中医药人才进行中医药知识、技能、适宜技术推广的培养,进一步优化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环境,努力培养一支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二、工作要求

(一)制定承担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1、大力开展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技能培训、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2、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如基地仪器、设备建设、基地师资培训等。

3、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积极参加专科、本科的在职培养。

4、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够资历医生积极参与市级、县级人才研修班和学术交流培训。

5、充分利用我院名老中医资源,以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技术骨干为对象,组织建设好师带徒传承工作,培养后备中医药人才力量。

6、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现任科室主任进行中医学科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中医专业技术和中医基础理论,向全县学科带头人方向发展,并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室业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7、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主治医师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中医专业技术,向全院学科带头人方向发展,在科室业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8、加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岗位,转岗培训,开展乡村医生和社区服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9、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各类中药技术人员培养与培训。

(二)部署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工作,确保陪训工作取得实效。

1、制定强化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注重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一支知名的中医药专家队伍。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后实践教育,充分利用我院名老中医资源,以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技术骨干为对象,组织建设好师带徒传承工作,培养后备中医药人才力量。每年为各乡镇卫生院培养中青年技术骨干2—3名。依托县区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中医龙头作用,加大基层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继续实施“名医”工程,扩大名医培养覆盖面,力争到2013年培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学术、技术带头人100名,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室业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结合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每年开展1—2次中医药强化知识培训,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大力推广适宜技术,使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在农村和基层医疗市场得到充分发

3、每月组织和开展中医学术讲座活动1次,外聘中医专家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或由本院副主任中医师以上人员主讲,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及其它专业初级人员参加培训学习,使他们能够胜任中医工作。

4、深入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卫生对口支援活动,每年选派医疗中医骨干到基层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并进行技术培训。一是严格执行城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规定。二是制定城市卫生人员尤其是年轻医护人员定期到农村、社区巡回医疗制度。三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引导高层次中医卫生人才到基层从事卫生人才短期培训和技术带教工作,鼓励城镇在职和离退休的卫中医技术人员到基层挂职、兼职,开展学术交流,为基层带教专业人才。四是鼓励乡镇、村中医人员到我院进修。

三、保障措施

1、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工作的领导,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加强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提高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我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成立了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科教科,XX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2、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力度,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落实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骨伤等专业临床实践科室,专门带教场所,临床带教制度健全,具备临床带教能力。二是提高带教老师及对口支援派驻人员待遇,提高其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能力。

3、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

县卫生局、医院培训领导小组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考核培训工作,对培训工作取得实效的给予鼓励,对培训工作存在问题的予以指正,或给予一定惩罚,不断加大基层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篇2:承担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保障措施和培训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蒙中医人才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基层医疗机构蒙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与措施。

一、重要意义

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诸因素中,人才始终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做好这一系统工程,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计划,是加快蒙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具体措施

(一)营造良好环境

1.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大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用人机制,规范人才聘用、聘任管理工作,建立院内专家库,实行人才的动态管理。

2.注重现有蒙中医药人才的使用,发挥专家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注重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制订蒙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技术团队建设规划,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知识及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研修活动,巩固和壮大蒙中医药标准化技术队伍规模、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和加快技术专家的培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适应蒙中医药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人才培训方案

1、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积极参加本科、专科的在职培养。

2、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够资历医生积极参与省级、市级人才高级研修班和学术交流培训。

3、充分利用我院名老蒙中医资源,以基层医疗机构蒙中医医疗技术骨干为对象,组织建设好师带徒传承工作,培养后备蒙中医药人才力量。

4、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现任科室主任进行专门学科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专业技术,向全市学科带头人方向发展,并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室业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5、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主治医师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专业技术,向全院学科带头人方向发展,在科室业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6、我院积极组织学术讲座活动,外聘专家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及由本院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讲,做好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及其它专业初级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一般技术工作。

7、我院每月进行蒙中医药知识培训一次,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蒙中医药技术人员来我院参加培训,年末根据培训内容组织考核,考核不合格者,进行补考,直至补考合格为止,使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三、经费投入

1、从全年业务收入中拿出0.2%作为基层医疗机构蒙中医药人才培训基金,支持有关人员来我院进修学习。

2、师承工作中,由医院向各名蒙中医师发放特殊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

〇一〇年九月一日

篇3:承担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

1 中医药科研机构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现状

1.1 中医药科研机构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现状

首先, 随着国家对科研的日益重视以及对科研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多, 国内临床科研人员能力评价的对象主要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临床医护人员和医学院校从事临床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从国内科研机构创新型人员的培训现状来看, 我国的中医药科研人才总量不足、科研人员培训没有规范的培训系统、科研机构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较少, 一般由中华医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机构发起, 对科研人员展开短期的培训, 没有显著的效果。国内中医药科研机构的人才培训, 与中国科研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不能满足我国科研就够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其次, 国外科研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有规范的系统, 科研人才的培训一般与大学紧密结合, 拥有完整的考核标准, 对科研人员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估, 并给予优秀的科研人才进行奖励。最后,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 面对我国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科研人才培养的正确方法, 政府应加大对中医药科研机构人才的培养力度, 完善科研人员培养机构, 对优秀的科研人才进行奖励[1]。

1.2中医药科研机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 我国中医药产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科研资金不足、科研技术不够发达等条件、科研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等因素的限制, 我国的中医药科研产业仍需要不断的提升, 以满足我国对中医药产业的需求。因此, 加强中医药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中医药科研结构人才的创新能力, 对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2 国内中医药科研机构创新人才建设的问题

2.1 中医药科研机构的吸引力不够

我国科研人才的分布不够均匀, 科研人才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型城市, 而且高层次人才比较倾向于工资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大型企业, 科研机构规模较小, 工资水平较低, 对科研人才缺乏充分的吸引力;与此相比, 一些中医药产业给予科研人员的工资较多, 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较大, 这就会促使中医药科研机构人才比较短缺[3]。

2.2 人才培养机构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中医药科研人才培养主要靠国家出资, 其机构的设置主要为专业的科研部门, 其与大学、企业的接触较少, 单一的科学研究, 其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得不到快速的检验。2011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6300万人, 至今仍稳居世界第一, 但是我国的人均产出效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高端中医药创新型人才非常稀缺。我国科研人才培训, 主要由中华医学会等国家中医药组织联合开办, 其培训的时间简短, 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 不能够对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缺少高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4,5,6]。

2.3 中医药科研人才培养理念不完善

我国中医药科研人才的培养, 不能与西方先进科技进行有效的结合, 国际交流是中医药科研进步的重要手段, 但是国内中医药科研在国际中的地位不够稳定, 科研人才对外交流的机会较少。虽然科研人才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但由于受到资金、管理、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我国中医药科研不能与西方科技相融合, 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科研人才的建设[7]。

3 中医药科研机构创新人才的发展

3.1 增加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的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强对创新平台的资金投入, 积极引导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对科研平台注入资金, 通过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促进科研人才对科研成果的观察, 提高企业的利润, 带动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提高中医药生产的效率;让企业认识到中医药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增加对科研平台的资金投入。通过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 既能促进中医药科研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金短缺的有效解决, 又能带动中医药产业生产进步[8]。

3.2 完善科研人才培养制度

我国科研人才培养制度应该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以具体科研项目为入手点, 完善管理机制。对科研人才采用按劳分配的制度, 根据科研人员对具体项目的贡献, 进行工资与奖励的颁发, 同时, 还应该增加中医药科研人才的基本工资。促进观念转变, 制定创新能力项目专项管理制度, 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增加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开展具体的科研项目比赛, 采用奖励的制度, 促进科研人员自主创新与研究。以市场为导向, 针对具体的科研项目国家也应设立国家中医药科研专项资金, 以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水平[9]。

3.3 不断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现有的人才队伍和科研条件为基础, 增加对科研人员的工资补贴, 积极整合科研机构的资源, 围绕国家中医药有关科研部门,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 营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4 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壮大科研人才队伍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模式, 中医药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开设网络课程增加对科研人员的教育, 加强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合作, 利用高素质人才, 对其进行科研知识的普及, 通过网络教育, 让高校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当中, 让高校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安排, 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可研知识的学习。这种方式技能为科研人才提供适当的补充, 也可以增加高校学生对科研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10]。

综上所述, 中医药科研机构创新型人才的建设, 对于中医药科研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应对中医药科研机构创新型人才不能符合中国科研人才的需求这一现状, 政府应引导企业增加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的资金投入, 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 使科研成果应用于中医药行业生产。

参考文献

[1]邢悦, 滕乐飞, 徐云龙.2005-2012年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发展状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5, 28 (01) :7-11.

[2]代金刚, 雷燕, 杨鸿.对中医药科研机构文化建设的思考——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3, 21 (04) :327-329.

[3]王志伟, 李宗友, 储戟农.论中医药科研机构绩效管理[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0 (08) :5-7.

[4]董明.高校科研机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10, 7 (03) :34-37.

[5]李宗友, 王志伟, 储戟农, 等.中医药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4, 38 (01) :55-58.

[6]王小波.ZY集团基于目标管理的绩效管理体系优化与设计[D].长沙:中南大学, 2010.

[7]李景彗.关于科研绩效评估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1) :32-34.

[8]于辉, 付静彬.基于产出能力的农业科研基础条件投资效果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2, 2 (2) :134-137, 151.

[9]傅志, 汪秋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篇4:承担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派出调查组,赴江苏、四川两省及所辖4个县,实地走访了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和农民患者,重点了解新农合制度总体实施情况和农村医药价格政策执行情况。

一、新农合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全面建立新农合制度。2008年底,江苏、四川两省所有县(市、区)全面建立了新农合制度,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江苏省比全国提前3年,早在2005年实现全覆盖目标。二是参合率稳步提高。2008年底,四川省参合农民数由2003年的210.2万人扩大到6414.3万人,参合率也从69.65%提高到92.43%。江苏省平均参合率连续四年稳定在95%以上,位居全国第一。三是筹资水平逐年增加。2003年试点之初,两省新农合人均筹资为30元, 2008年江苏逐渐增至100元,2009年达到124元。同期,四川省也从80元提高到100元。四是受益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江苏省参合农民人均补偿1625元,住院医药费用实际补偿比由2007年的31.18%提高到39.26%。四川省人均补偿金额为697.99元,住院医药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39.08%。对当年没有生病而未享受基金补偿的参合农民,两省规定免费对其进行健康体检,许多农民生平第一次拥有个人健康档案。五是农民就医日益便利。目前,两省所辖每个建制乡镇、行政村均设有至少1个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定点医疗机构。农民到乡镇就能就近看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大大方便了农民群众及时诊治。

二、农村医药价格监管不断完善

(一)明确农村医药价格管理政策

目前江苏、四川已将主要县级非营利性医院、全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并明确了农村医药价格管理政策。药品价格管理方面,江苏、四川规定,在不突破政府最高零售价前提下,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执行以实际进价(实行上网采购的,按照上网采购中标价格)顺加15%的加价率政策。江苏省还规定了省级定价药品、市场调节价药品继续执行差别差率政策。四川省规定,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销售政府定价药品不得超过最高零售价,市场调节价药品由医疗机构自行定价。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方面,两省统一了医疗服务项目,制定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等级收费标准及管理办法,及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的价格下浮幅度。

(二)严格执行新农合基本药物目录

为促进农村医疗机构安全、合理用药,江苏、四川出台了本省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分别规定了约900种左右基本用药,并严格控制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使用非目录内药品的比例。江苏省规定,乡镇定点医疗机构目录内药品使用率不低于90%,二级以上医院不低于85%,未告知或未经患者同意,超过规定比例部分的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自付。

(三)推行农村药品流通管理新形式

一是创新招标采购模式。改“招药品”为“招企业”,成都市规定各县(区)通过公开招标,每年确定1家药品经营企业集中配送当地乡镇、村医疗机构所需全部用药,减少招标次数,降低招标成本,减轻医药企业负担。二是规范药品采购渠道。如成都市新都区规定,中标的药品配送企业对农村医疗机构实行统一配送、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管理“五个统一”,明确了配送企业责任,保证了配送药品质量,降低了配送成本,缩短了配送时间。三是明确药品加价政策。新都区规定,配送企业只能在5%的流通差率内制定配送价格。各乡镇、村医疗机构在配送价格基础上不超过30%的加价率顺加作价,大大降低了药品零售价格。

(四)加大农村医药价格检查力度

一是全面推行价费公示。我们所走访的乡镇、村定点医疗机构均采用显示屏、公示栏等方式,在醒目位置公示常用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并标明12358价格举报电话,部分乡镇医院还做到了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保障了患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严肃查处违法行为。两省物价部门连续开展农村医药价格检查,逐步规范农村医疗机构价格行为。

三、农村医药价格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突破规定加价率销售药品

江苏省规定,乡镇卫生院销售药品实行加价率和最高零售价双控管理。但调查的地方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仅执行最高零售价,普遍突破规定加价率。

2、药品市场价格较为混乱

一是农村定点医疗机构之间药品销售价格差异较大。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没有实行统一招标采购或集中配送,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自行通过医药公司采购药品,在国家规定的最高零售价范围内自行制定销售价格,造成农村定点医疗机构之间药品价格差异较大,农民感到药品市场价格混乱。二是乡镇、村定点医疗机构药品销售价格普遍高于农村零售药店。农村零售药店进货渠道多样、进货环节较少,甚至以较低价格从厂家直接购进药品,并针对不同销售对象采取不同折扣等方式灵活制定销售价格。而农村定点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间环节较多,层层顺加作价后,导致销售价格普遍高于零售药店。参合农民在乡镇卫生院看病报销20%之后药费仍比药店买药贵,弱化了新农合的吸引力,影响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3、卖高价药现象普遍

部分乡镇卫生院作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为获取自身经济利益,普遍存在片面追求药品差价,给农民开高价药的情况。如同样是抗生素类药品,青霉素系列普通青霉素钠(160万单位)零售价格为每支1元,而氨苄西林钠(0.5g)为每支9元。如头孢系列药品,头孢唑林钠(0.5g)零售价格为每支1.8元,而头孢曲松钠(1.0g)为每支8元。这种情况增加了农民就医负担,降低了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同时,也导致新农合次均住院费用大幅增长,客观上增加了新农合基金的支出压力,基金运行难度加大。

4、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与实际执行价格差别较大

为鼓励廉价药物的生产、使用以及保证药品质量,促进医药工业健康发展,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部分廉价药品最高零售价时保留了一定空间。而一些医药生产经营企业以占有市场为目的,往往大幅降低此类药品的销售价格,导致部分廉价药品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与实际执行价格差别较大,这种现象在农村医药市场还较为普遍。

5、医疗服务乱收费时有发生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乡镇卫生院重复收费、提高标准收费、自立项目收费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医院在节假日进行X线透视检查时,收取检查费用的同时加收急诊费。

(二)原因分析

1、农村医疗机构筹资机制不完善

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是经费投入少。以四川省洪雅县东岳镇卫生院为例,2008年医院职工工资保险、资产维护等运转费用为249.12万元,而政府财政补助为8.1万元,仅占医院运转费用的3.25%。二是人才投入少。随着新农合进一步发展,服务人口不断增加,工作量不断加重,东岳镇卫生院现有职工增至34人,但仅有6人为事业编制,财政补贴6人50%的工资每人6500元/年,其余职工工资福利均靠医院自行解决。三是基础设施投入少。目前仅部分县区利用国债资金项目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添置了基础检查设备。总体上,农村医疗机构依然处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设备落后的境况。据调查,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50—70%,村卫生室更是高达90%以上,农村医疗机构“以药养医”运行机制根深蒂固。

2、农村药品采购不规范

目前,农村药品采购渠道不统一,招标采购模式不完善。未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县(市、区)对药品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自行通过医药公司或厂家采购药品,采购渠道多且乱,药品质量无法保证,药品价格差异较大。实行集中招标的地方,由于现行招标机制不够完善,存在招标次数过多,招标周期过短,加重药品经营企业负担的现象。

3、农村医药价格监管不到位。

一是基层价格检查力量薄弱,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检查不能做到经常化。二是一些违法单位片面强调乡镇卫生院底子薄、责任重的特殊性,以缴纳罚没款影响医院正常经营,患者生命健康得不到保证为由抵制处罚,造成价格执法的威慑性不大,价格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此外,政府制定的药品最高零售价相对偏高,规定的药品加价率政策得不到严格执行。

四、强化农村医药价格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

一是逐步将新农合纳入法定保障范围,根据医疗费用、政府财政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等因素,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提高农民个人缴费标准,加快建立稳定长效的筹资增长机制,为新农合有效运行提供可靠保障。二是建立严格的基金监管机制、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科学的医药费用补偿模式,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提高管理能力,保证新农合基金健康运行。三是不断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标准,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提高参合农民的费用补偿水平,扩大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充分发挥新农合的保障功能。

(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医疗机构软硬件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农村群众就近放心看病。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服务人口和区域,重新核定农村医疗机构事业编制,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工资福利水平,保证农村医疗人才队伍基本稳定。

(三)推广农村药品统一配送模式,规范药品采购渠道

目前,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完全取消农村医疗机构,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农村医疗机构“以药养医”运行机制还不太现实。为扶持农村医疗机构健康发展,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诊治,建议推广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实施的农村药品流通管理模式。新都区每年通过公开招标,确定1家医药公司负责各乡镇、村医疗机构药品配送。配送公司获得5%的配送利润,并实行统一配送、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管理“五个统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获得30%的差价收入。这种模式完善了药品招标机制,明确配送公司责任,规范药品采购渠道,防范药品质量风险,控制药品加价利润,既保证了农民群众用药安全,又降低了药品价格,便于政府部门监管,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四)加强医药价格监管,维护农民群众利益

篇5:中医科医疗制度规范

一、首诊负责制度

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会诊制度

1、医疗会诊包括:急诊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等。

2、急诊会诊可以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相关科室,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15分钟内到位。会诊医师在签署会诊意见时应注明时间(具体到分钟)。

3、科内会诊原则上应每周举行一次,全科人员参加。主要对本科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手术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或具有科研教学价值的病例等进行全科会诊。会诊由科主任或总住院医师负责组织和召集。会诊时由主管医师报告病历、诊治情况以及要求会诊的目的。通过广泛讨论,明确诊断治疗意见,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

4、科间会诊: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要其他专科协助诊疗者,需行科间会诊。科间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写明会诊要求和目的,送交被邀请科室。应邀科室应在24小时内派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会诊时主管医师应在场陪同,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会诊后要填写会诊记录。

5、全院会诊:病情疑难复杂且需要多科共同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全院会诊。全院会诊由科室主任提出,报医务处同意或由医务处指定并决定会诊日期。会诊科室应提前将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医务处,由其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加。会诊时由医务处或申请会诊科室主任主持召开,业务副院长和医务处长原则上应该参加并作总结归纳,应力求统一明确诊治意见。主管医师认真做好会诊记录,并将会诊意见摘要记入病程记录。

院外会诊:邀请外院医师会诊或派本院医师到外院会诊,须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42号令)有关规定执行。

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1、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2、疑难病例讨论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3、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

4、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5、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四、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2、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处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3、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

4、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5、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五、查对制度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剧、毒、麻、限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输血时要严格三查八对制度(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确保输血安全。

6、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

7、低频治疗时,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8、高频治疗时,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9、针刺治疗前,检查针的数量和质量,取针时,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

六、医生交接班制度

1、病区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医师应按时接班,听取交班医师关于值班情况的介绍,接受交班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

2、对于急、危、重病患者,必须做好床前交接班。值班医师应将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和所有应处理事项,向接班医师交待清楚,双方进行责任交接班签字,并注明日期和时间。

3、值班医师负责病区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患者临时情况的处理,并作好急、危、重患者病情观察及医疗措施的记录。一线值班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时应及时请示二线值班医师,二线值班医师应及时指导处理。二线班医师不能解决的困难,应请三线班医师指导处理。遇有需经主管医师协同处理的特殊问题时,主管医师必须积极配合。遇有需要行政领导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总值班或医务处。

4、一、二线值班医师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遇到需要处理的情况时应立即前往诊治。如有急诊抢救、会诊等需要离开病区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及联系方法。三线值班医师可住家中,但须留联系方式,接到请求电话时应立即前往。

5、值班医师不能“一岗双责”,如即值班又坐门诊、做手术等,急诊手术除外,但在病区有急诊处理事项时,应由备班进行及时处理。

6、每日晨会,值班医师应将重点患者情况向病区医护人员报告,并向主管医师告知危重患者情况及尚待处理的问题。七、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3、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

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4、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5、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死亡病例,一般情况下应在1周内组织讨论;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在24小时内进行讨论;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发出后1周内进行讨论。

2、死亡病例讨论,由科主任主持,本科医护人员和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请医务处派人参加。

3、死亡病例讨论由主管医师汇报病情、诊治及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初步分析及死亡初步诊断等。死亡讨论内容包括诊断、治疗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以及经验教训。

4、讨论记录应详细记录在死亡讨论专用记录本中,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等,并将形成一致的结论性意见摘要记入病历中

九、新技术准入制度

1、新技术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实施。

2、实施者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申请表》,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实施细则、结果及风险预测及对策,科主任审阅并签字同意后报医政(务)科。

3、医政(务)科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提出意见,报主管院长批准后方可开展实施。

4、新业务、新技术的实施须同患者签署相应协议书,并应履行相应告知义务。

5、新业务、新技术实施过程中由医政(务)科负责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监控,及时组织会诊和学术讨论,解决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较大的技术问题。日常管理工作由相应控制医师和监测医师完成。

6、新业务、新技术完成一定例数后,科室负责及时总结,并向医政(务)科提交总结报告,医政(务)科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新业务、新技术的是否在临床全面开展。

7、科室主任应直接参与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并作好科室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的组织实施工作,密切关注新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积极妥善处理,做好记录。

九、病历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医院病历质量管理组织,完善医院“四级”病历质量控制体系并定期开展工作。

(二)、贯彻执行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卫医发[2002)190号)、《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卫医发[2002)193号)及我省《医疗文书规范与管理》的各项要求,注重对新分配、新调入医师及进修医师的有关病历书写知识及技能培训。

四级病历质量监控体系:

1、一级质控小组由科主任、病案委员(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科护士长组成。负责本科室或本病区病历质量检查。

2、二级质控部门由医院行政职能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对门诊病历、运行病历、存档病案等,每月进行抽查评定,并把病历书写质量纳入医务人员综合目标考评内容,进行量化管理。

3、三级质控部门由医院病案室专职质量管理医师组成,负责对归档病历的检查。

4、四级质控组织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及有经验、责任心强的高级职称的医、护、技人员及主要业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全院各科室病历质量的评价,特别是重视对病历内涵质量的审查。

(三)、加强对运行病历和归档病案的管理及质量监控。

1、病历中的首次病程记录、术前谈话、术前小结、手术记录、术后(产后)记录、重要抢救记录、特殊有创检查、麻醉前谈话、输血前谈话、出院诊断证明等重要记录内容,应由本院主管医师书写或审查签名。手术记录应由术者或第一助手书写,如第一助手为进修医师,须由本院医师审查签名。

2、平诊患者入院后,主管医师应在8小时内查看患者、询问病史、书写首次病程记录和处理医嘱。急诊患者应在5分钟内查看并处理患者,住院病历和首次病程记录原则上应在2小时内完成,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完成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3、新入院患者,48小时内应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查房记录,一般患者每周应有2次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并加以注明。

4、重危患者的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至少5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5、各种化验单、报告单、配血单应及时粘贴,严禁丢失。外院的医疗文件,如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应将相关内容记入病程纪录,同时将治疗文件附于本院病历中。外院的影像资料或病理资料,如需作为诊断或治疗依据时,应请本院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写出书面会诊意见,存于本院住院病历中。

(四)、出院病历一般应在3天内归档,特殊病历(如死亡病历、典型教学病历)归档时间不超过1周,并及时报病案室登记备案。

(五)、加强病历安全保管,防止损坏、丢失、被盗等,复印病历时,应由医护人员护送或再病案室专人复印。

(六)、依据《河南省病历质量管理评价奖惩暂行办法》的要求与规定,建立科室及个人病历书写质量评价通报制度和奖罚机制。

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鼓励和考核制度

1、临床常见疾病诊疗中,应体现中医药诊疗方法,参与率应达到60%。

2、临床中医药特色优势病种的诊疗中,必须以中医药诊疗为主要办法,目标为高于60%以上。

3、中医优势病种诊疗率、临床中医治疗率、中医疾病诊断准确率,列入综合考核。

4、中医优势病种诊疗率,每提高10%,增加总绩效1%,每降低10%,扣除总绩效1%。

5、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计算)>60种。

6、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60%,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30%,每提高10%,增加总绩效1%,每降低10%,扣除总绩效1%。

7、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门诊人次的比例≥10%。

8、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活动,对优秀继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奖励。

篇6:承担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

处理办法

为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降低医疗费用,确保新农合健康运行,制定费用控制自查自检自纠制度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管理。用比较低廉的费用为参合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是促进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严格控制新农合住院患者费用(不超过5000元)。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医风建设,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并通过良好的服务促进我院自身发展。

二、严格执行新农合药品目录。为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必须严格执行《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严格控制参合农民自费药品、自费检查治疗项目的使用。每月不定期检查,并形成记录向院主管领导反馈。

三、规范诊疗行为。我院应严格执行诊疗、护理规范和出入院标准,严格遵循用药规定,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杜绝乱检查、乱用药、开大处方行为。在保证患者救治需要的前提下,临床用药应从一线药物开始选用。要严格控制参合农民的年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增长幅度,建立健全控制医药费用增长的各种措施,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每月在院质控会通报检查结果。

五、坚持公示告知制度。对目录内常用药品价格及诊疗项目收费标准、报销补偿情况进行公示。使用自费药品、自费检查、自费治疗项目等需事先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征得同意并签定知情书后方可使用。

六、严格奖罚制度。对群众举报或检查中发现乱开大处方、乱检查、乱用药的医务人员取消其新农合定点医师资格,并按有关规定处理。对多次违反规定且整改不力的科室给予通报批评,直并追究科室负责人责任;对工作中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控制费用增长成效

显著的科室,年终给予表彰。

篇7:承担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

国中医药国交[2012]2号

关于举办全国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暨中医药服务贸易培训班

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及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规范中医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发扬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大力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进一步走向世界。我中心定于2012年4月13日-16日在西安举办“全国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暨中医药服务贸易”培训班,请有关卫生、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积极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学习培训,并请提前报名,以便落实会务组织工作。

具体内容见附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

二0一二年二月十六日

附件:

一、培训内容

1、中医院建设与发展思路及主要任务

2、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检测与管理

3、医疗文书的规范处理及质控检查

4、医疗纠纷争议的处理与防范

5、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6、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

7、中医药服务贸易现状和发展

8、经验交流、难点问题探讨

二、培训时间

2012年4月13日—16日(13日全天报到)

三、培训地点

西安天隆大酒店(西安市南二环西段395号亚美伟博广场)

四、拟邀请授课专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许志仁司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有关领导

国家中医院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有关领导 陕西省中医院有关领导

四川华西医院质量控制部杨天桂部长

五、参加人员

有关卫生、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及主管人员;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领导;医务科、质量控制科、护理部、外事办,临床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业务骨干。

六、有关费用

培训费1200元/人,食宿、调研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七、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51945898010-51945894 报名传真:010-51945894(自动)联 系 人:梁晓兰孙颖

《报名回执表》

经研究,我单位决定选派以下人员参加:

备注

1、请认真填写,此表格复印有效;

2、确定人员名单后请传真至010-51945894(自动);

篇8:承担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

1 国家有关政策是办好中等中医学教育的保证

根据2011年4月1日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011]8号文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 自2007年规范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以来, 调整优化了中医类专业结构, 提高了中等中医类专业生源质量, 较好地解决了基层中医药人员不足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 自2011年起, 各省 (区、市) 可根据本省中医人才需求实际情况, 选择1~2所中等中医类学校开设中等中医学专业。开设中等中医学专业的学校原则上应为省级以上重点学校, 招生范围为本省, 招生时限截止到2015年。经审批备案后中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取得的学历, 可作为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中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 须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执业。经审批备案允许招生的学校, 在招生时应向报考学生明确告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执业医疗机构范围。

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部门、山西省教育厅职教处, 审核确定我校为中等中医学专业继续招生的2所学校之一, 并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备案。

2 社会对中医的需求是办好中等中医学教育的前提

最近我们对全省的中医医疗情况尤其是基层医疗情况做了一些调研, 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开展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非常必要。

(1) 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呼声较高。在乡镇卫生院, 许多临床病例在单纯西医诊疗无效之下, 病人常常求助中医。山西省中医院副院长冯五金将中、西医进行了简单比较, 认为轻、中度疾病适合中医慢性调理, 重度疾病中医没有西医来得快;从疾病诊断来说, 西医更明确, 中医较模糊;中药副作用较小, 能调根治本, 而西药副作用相对较大等。鉴于此, 基层医院临床的“中西医结合”非常必要。

(2) 社区中医药服务需求增加。为让中医药医疗、预防、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更贴近居民, 山西省卫生厅下发的《山西省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10年, 全省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慢性病防治和保健康复的中医药参与率不低于80%, 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而目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覆盖率远未达到这一水平。

(3) 中医药走进新农合。调查显示, 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 广大农村对中医药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为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 山西省卫生厅下发的《关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农合中作用的意见》要求在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中, 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全部纳入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纳入定点服务机构的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科和独立的中药房;对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的, 可适当降低起付线标准, 补偿比例的提高幅度不低于10%, 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和中医适宜技术的提高幅度不低于20%;鼓励中医机构或中医药人员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四自”中草药参照同种同属中草药定价, 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鼓励试点县开展单病种中医药治疗限价工作。

(4) 中医发展亟待“抢救”人才。山西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数据显示:我省60岁以上的名老中医专家已不足500人, 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中青年骨干因工作环境差, 流失现象很严重。目前, 我省104家县级中医院, 77家中医院没有主任医师。同样基层的老中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急需有人继承。

(5) 众多老中医经验失传。我省曾拥有一大批学有专长、经验丰富,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名老中医专家。尽管国家鼓励开展“名老中医带徒”, 我省也有部分名老中医带徒,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 没有专项经费, 使众多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失传。太原市中医院的刘绍武老先生, 在耄耋之年远赴海南, 成为海南名医。如今, 我省名老中医流失现象仍在继续, 如灵石县中医院第一任院长李可, 使用中药治疗急危重症在全国知名。澳大利亚中医学会专程组团来晋向他学习, 全国众多中医临床医生拜他为师。2010年, 他被广西中医学院高薪聘请, 以他为首专门设立了“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

(6) 中青年骨干不断流失。在我省名老中医减少的同时, 中青年骨干也在不断流失。腹针疗法的创始人薄智云, 曾经在长钢医院工作, 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将其留在省内。近10年来, 山西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 但进入县乡中医院的不到1%。而受经济利益影响, 进入综合医院的中医专业学生却多选择进入西医科室。

(7) 就山西省晋中市情况而言, 一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县、市级的医疗机构, 区、乡、镇卫生院很少;另一方面基层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未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现象依然非常严重, 而在农村由于中医药独特的疗效和经济性, 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有很强的需求。从我市20个乡镇卫生院的调查来看, 310名职工中, 只有131名是中专以上毕业生, 其中中医人员仅有19人,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3 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是办好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条件

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 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于1921年创办的汾阳医院附属护校。经过近90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教学设施先进、办学特色鲜明、校园环境优美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现占地170亩, 建筑面积74 000平方米, 其中教学楼17 600平方米, 办公楼3 265平方米, 实验楼14 661平方米, 学生公寓30 000平方米, 餐厅和学生活动中心7 098平方米, 图书馆6 155平方米, 阅览室1 100平方米。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及篮球场、足球场等齐全的体育运动设施。拥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报告厅、内科实训室、外科实训室、妇科实训室、儿科实训室以及基础医学各科的实验室等实验实训设施, 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近两千万元, 有多媒体标准化教室35间。学校图书馆藏书18万册, 阅览室订有各类报刊、杂志60余种, 并配有电子阅览室。主要办学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国家级重点中专要求。学校现有教职工230人, 专任教师150人。其中高级讲师50人, 讲师59人;研究生学历19人, 99%以上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127人。1981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全国首批重点中专”, 2005年再次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职业院校护理实训基地”, 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目前, 学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同类学校第一。在中医学教育方面, 办学历史悠久, 居全省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 创办中医高级研修班和学徒班2期, 为晋中及全省培养了一批中医骨干人才, 现大多活跃在晋中各级中医院并成为中医学术带头人和业务精英。自1983年起至今, 在全省范围共招收针灸推拿专业学生600多人 (11期) , 成为我省培养中职类针灸推拿人员最多的学校。部分学员进入本科或研究生继续深造, 在省针灸界颇具影响。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9个班近700人, 和山西医科大及中医学院联合办学招收大专班5届共12个班近1 000人。

4 教学创新是办好中等中医学教育的手段

中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围绕中职教育改革的核心, 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5个对接,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课程改革。在校讲授一年半的理论知识。取消或大幅压缩文化课程, 取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等课程, 设置职业道德与修养、语言与写作课程;调整西医基础课程, 开设解剖、生理、药物基本知识、诊断基本技术和临床概要等临床必要课程;突出中医专业课程, 保证和适当增加中医基础、中药、方剂、针灸与推拿等课程课时。另一年半将中医临床课程全部分解到市、县两级中医院进行学习。

(2) 教材改革。上述课改的教材要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组织本校高、中级职称的教师根据临床实际自创自编, 并请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中医学院的相关专家审核。教材要突出实践技能、突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3) 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室和教学医院, 做到课岗结合。在教学和实践中既教知识, 又教做人, 注重医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既教理论, 又教技能, 注重基础理论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教知识, 又教方法, 注重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培养。将学校教学和师徒传承结合起来, 与家长签订培养协议, 在学校建立师徒档案。采取双向选择方式, 引进激励机制, 明确责任, 将学生成绩与教师业绩挂钩。并且一包到底, 包人品、包学习、包实践、包就业。

(4) 完善设施, 合理配置资源。目前中职医学教育不再开设临床及中西医结合专业, 所以要对现有实验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和新建中医基础、中药、针灸推拿和中医内儿科、中医外妇科实验室。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要保证50%以上的课程在实验室进行讲授。合理利用晋中市和太原市的中医医院, 协调安排顶岗实习。在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 力求为医院节省人力资源、创造经济效益。蒉

摘要:根据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011〕8号文件要求和本校中医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及实际, 通过对本省基层中医现状的调查, 认为中等中医学教育要顺应教育与产业、学校与医院、专业与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诊疗过程5个对接为核心的教改思路, 创新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 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合格人才。

篇9:承担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

结婚两年来,我和妻子张某因家庭背景不同争吵不断。不久前,我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婚后,张某带着腹中的孩子去了她父母家。最近未经我同意,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张某去医院做了人工流产手术,使我失去了做父亲,我父母失去了做爷爷、奶奶的权利。我知道后非常气愤,我找她理论要她还我孩子,赔偿我的精神损失,可她说孩子在她腹中,她有权决定是否生产。她不但不承认错误,不赔偿我的精神损失,还要我分担她做人工流产的费用。你说她是不是太不讲理了?如诉之法院她的说法能得到支持吗?

家能

家能朋友:

男女都有生育权,孩子是男女结合的结晶。但在这种结合中,男方只需完成授孕的任务,而带胎和生产则是由女方单独完成的,她们要承受巨大的负担和风险。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把生产的最后决定权赋予了女性。其第51条明确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女方是会按照社会的常理、自然的惯性怀孕而生产的,不会因为婚姻关系的解除而结束妊娠不予生产。该规定是在特殊情况下给予妇女的一种特殊的保护自己权利的救济手段。因为是否生产的最后决定权在女方,女方完全有权利决定终止妊娠,不予生产。你要求女方因擅自堕胎,赔偿你的精神损失的请求,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篇10: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制度

一、医院应将中医药人才建设作为“科教兴院”发展战略的根本,坚持以人为本,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特需人才。

二、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精干高效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使全院专业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更趋合理。

三、日常工作中,对专业人员实施不同要求的培训。

四、初级职称人员以中医“三基”训练为主。每月在科室内组织业务学习至少1次,注重抓好医务人员的岗位训练、中医药医疗文书书写质量和病历讨论活动。采取小型座谈会、小示范、小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传帮带。

五、对中高级医务人员,医院要求结合临床业务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临床,并把科研成果作为科室和个人考核的重要指标,与个人收入、晋职、晋级挂钩,推动医务人员科研能力和医院整体科研水平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普及中医药知识,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对不同层面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提出相应要求,以自学为主,不定期邀请专家授课,定期考核。使全体医务人员熟知中医药基础理论,特别是年轻的中医院校毕业人员,能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上有很大突破,造就一批中医药拔尖人才。

七、制定西医人员学习中医药的培训计划并加以落实。

八、外出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责任心和进取心强的各专业中医药中青年业务骨干到省内外进修、学习、培训。

九、组织开展中医技能知识竞赛、中医方剂大赛等弘扬中医、学习中医药的活动,每年至少2—3次。

篇11:承担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

一、目的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使用范围

使用于本科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输血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院内感染个案除按照本报告持续外,还需按照医院相关规定上报。

三、填写报告表及按照上报流程上报科室质量监控小组

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填写《门诊部、中医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小时内报告,重大事件、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或电话上报科室质量监控小组。

篇12:承担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度

一、各定点医疗机构在对参合患者就诊报销审核过程中,要严格查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与就诊人员身份是否相符,就诊人员既往报销情况,以及本次就诊报销金额累计是否超过封顶线等项目。如合作医疗证有字迹不清、涂改、删划等要与县合管办核对确认,否则后果自负。

二、各定点医疗机构在参合农民就诊报销过程中其审查、核算、复核、审批等工作要有专人、主管领导负责,实行责任追究制。

三、参合患者在县级医院住院报销5000元,乡镇级3000元以上时,工作站报告县合管办,并由监管人员查对签字后方可报销。

四、转、外诊患者报销由县合管办综合科专人对转(外)诊人员资格、转(外)诊病种、转往医院等转外诊过程进行登记。经审查符合有关规定者,移交审核科,由审核人员再次核对有关情况并按报销标准计算应报销金额,逐级审批后,报县财政局复核,在农村信用联社领取补助资金。

五、县域内就诊报销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制度。参合患者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报销实行“在哪看病,在哪报销”、“当天出院,当天报销”。门诊必须在本乡镇定点医疗机构或村级定点卫生室就诊,方可动用门诊家庭账户进行报销。

六、符合大病二次补助范围的参合患者,由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审核其住院医药费用后,填写大病二次补助登记表。年末(11月1日——11月15日),根据具体大病二次补助实施方案,办理补助手续。

七、慢病患者由具备诊断能力的定点医疗机构主治医师以上资格人员,开具诊断书,建立慢病门诊病志并到县合管办审核备案。在符合规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由诊治医生详细记载病程记录,治疗方案等内容,将每次就诊治疗相应的报告单、处方、正规收据粘贴在慢病门诊病志的相应位置,病志交给患者自己保存(如有丢失,患者自行负责),每半年患者携带病志到诊疗单位审核报销一次(上半年6月1日—6月5日;下半年12月1日—12月5日)。定点医疗机构工作站在垫付完补助资金后,汇总慢病参合患者报销登记表,将诊断书、门诊处方(第二联)、门诊正规收据、患者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和慢病报销凭证等装订成册,一同报县合管办审核,县合管办将审核后将应拨付补助资金报财政局复核,由信用联社将慢病补助款项直接划拨到定点医疗机构。未经县合管办审核、备案的慢病参合人员,其发生的医药费用合作医疗不予报销。

七、各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在规定时间内上报本单位发生的合作医疗报销相关票据及报表,其内容要真实准确,不得以任何理由瞒报、谎报、漏报。

八、各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柳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偿方案》报销标准,不得以任何理由不报、少报或多报,不得以任何形式套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上一篇: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下一篇:中南大学物理申请硕士学位材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