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教学

2024-06-27

文化知识教学(精选十篇)

文化知识教学 篇1

一、教授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的运用方式集中表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 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可把语言比做树, 把文化比做森林, 如果只顾语言, 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 等于见树不见林, 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这个工具又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 每一个国家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只为该国该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带有特定社会历史色彩具有鲜明个性的现象。只有了解所学语言国家和人民及其过去和现在, 才能深刻理解所学语言。

二、学习和掌握文化背景知识要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

在英语教学中, 要达到培养目标, 使学生成为合格的英语人才, 除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其它业务素质外, 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应抓住每一个文化点进行讲解和比较。在用英语交往中需要时刻注意并加以运用的是一些积极的文化模式, 如打招呼、道歉、致谢用语及称谓、禁忌、委婉词和对英语国家人民来说常常是理所当然的话语、做法。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模式。众所周知,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的差异, 其中包括句法、词汇、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语境、得体性等方面。如不自觉地下功夫了解这些差异, 适应这些差异, 就很难把英语真正学到手。

比如在教一个简单的单词breakfast时, 学生总是自然地把它同中文里的“早餐”等同起来。岂不知摆在餐桌上的东西却迥然不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除教这一个孤零零的单词外, 稍微扩大一下范围, 把中式早餐与西式早餐加以比较, 则会把词汇教学置于文化背景之中, 一举两得,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中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 学生往往望词生义, 或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加以理解, 要么感到迷惑不解, 要么闹出笑话, 甚至会产生人们常说的“文化休克” (cultureshock) 。比如seniorcitizens一词, 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认为是指“有社会地位的公民”, 事实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联系。而是指上了年纪的公民。西方人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 更不想变老, 老年意味着孤独, 所以就在“公民”前冠以senior避开了old一词。而这一点与我们的中国文化刚好相反, 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 人们也常常以老为荣。对诸如此类的词汇, 我们如果只注意字面意义, 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正确运用。要阅读英语文章首先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 但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语言水平的问题, 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三、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途径

1.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信息。教材的选取很重要。在教学中应尽量选用一些涉及英美文化背景、习俗习惯的“真实材料”。所谓“真实材料”是指从实际教学活动 (口头、书面) 中先取的材料。它的好处在于其中许多部分涉及场合、身份、相互关系等社会因素。有了教材, 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文化因素的讲解。

2.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习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 教师所选择的文学作品, 其词汇、结构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从报刊杂志中选择的文章要有针对性, 要能让学生了解除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动态, 这里面的信息往往是教科书中所缺少的。

3.采用图片、电影、录相等教学手段。如果要讲清楚英美国家一般房子 (house) 的格式, 最好让学生看一些图片。有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电影、录相也能提供丰富有用的材料。如教学片Follow Me和On We Go的题材很好, 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社会文化因素。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重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并了解、研究这种差异, 并帮助学生学会语言的知识和技能, 帮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地扩大知识面, 进而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2]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 篇2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 文化导入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因此,联系文化教授语言对于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职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的知识现状,做到因材施教对高职学生导入文化知识,笔者对任教的班级学生进行了文化知识问卷调查。调查表如下:

1.Dragon(龙)在中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蕴含着成功和杰出之意,而在西方人对龙的理解是( )

A.邪恶的象征 B.友善的象征 C.权力的象征

2.Individualism一词在美国文化里的内涵是( )

A.个人主义 B.个性主义 C.自由主义

3.西方感恩节是在( )

A.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B. 10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C. 12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4.在上海的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中国唐装,在挑颜色时中国领导人选的是( ),西方领导人选的是( )

A.红色 B.蓝色 C.黑色

5.在西方文化中,听到他人的赞赏,此时正确的应答为( )

A.Thank you B.No,no C You are welcome

6.在西方,接电话时应回答( )

A.I am xxxB. Hello,who are you? C. This is xxx speaking

7.英美人,特别是同性之间,喜欢在公众场合手拉手,肩并肩表示亲密吗?( )

A.喜欢 B.不喜欢

8.在西方,妇女喜欢别人摸摸或是亲亲她们的孩子吗?

A.喜欢 B.不喜欢

发放问卷调查表115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达100%。依据调查表结果可知,学生对词汇文化,社交文化,背景文化和非语言文化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存在问题。从单个题目看,统计结果显示,其准确率分别为30%、23%、35%、28%和43%、50%、38%、23%。

二、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有效策略

1.改变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

目前,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都不重视语言的文化教学,认为只要完成课文内容的讲授、语法、语言点的教学,再加上大量机械性的模仿练习,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因此,应强化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

2.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具体方法

(1)词汇文化层面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词汇上。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缩影,既包括单词也包括习语和成语。要准确把握外语词汇的确切含义,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因为一种语言其词汇的形成会不可避免地留下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反映出的联想是不同的。笔者从教几年情况看,高职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上热情不高,接受能力较差,通过文化的传授,可以丰富他们的词汇知识,加深词汇记忆。高职英语教学中对词汇文化的教授应聚焦于如下词汇:

表示英语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的词汇。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

体现英语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沉积的习语、成语、典故、谚语、俗语等。例如:红茶“red tea”,黑眼珠“dark brown eye”。

(2)背景文化层面

基础背景文化指某种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背景文化的导入应包括:地理常识,历史背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例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 B讲述的.是一位男售货员和一位贫穷的老太太在7-11便利店发生的故事。这篇课文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故事发生的地点是7-Eleven store。7-Eleven便利店的前身是1927年成立的美国南方公司,主要业务是零售冰品、牛奶、鸡蛋。营业时间从早上7点延续至晚上11点,这就是7-11传奇名字的由来。其次,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下西方人的社会生活及生活模式。作者的经历使我们看到了在“繁荣”的西方社会的背后,孤独的老人生活的苦闷。通过本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的老人问题,在英美,老人们似乎已成为无用的代名词,像这样的背景知识每个单元都有,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强烈的意识,要善于发掘,精心备课,设计课堂内容。

(3)社交文化层面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推行文化导入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跨文化交际最终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与间接的接触。因此,英语中的社交规约也是文化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给英美人送礼物时,可以说:“This is a nice present, I hope you will like it .”

(4)非语言文化层面

非语言文化知识包括手势、姿势、仪态、触摸、表情、眼神、体距、音量、沉默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英美人士不习惯彼此之间靠得太近,特别是同性之间。而中国人特别是女性朋友之间,喜欢手拉手,肩并肩表示亲密。但在西方人看来,这种举动难免有同性恋之嫌。在讲解shrug(耸肩)这个单词时,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耸肩是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国家常见的身势动作。表示“我不知道”,“我有什么办法呢?”等。

三、结语

简言之,学习英语不应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与结构的水平上,国外文化的学习同样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文化的不同导致语言和思维的差异,使得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有鉴于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问题应当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成功交际人才”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周明芳.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知识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  英语  文化知识  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学生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同时也会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学好一门语言必须对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相联系,当然高中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也就是说,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学习。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局限于书本内容,对于英语文化内容的讲授较为欠缺,这就会影响到高中英语的有效性。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生的相关特点,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了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使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真正地提高。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知识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高中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英语词汇短语教学方面

英语词汇的数量较为庞大,从这些词汇短语中可以发现英语文化的特点。就像中文一样,很多英语单词和短语都有其自身的典故。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这一部分不太重视,他们只是将单词简单地读一下,然后告诉学生该单词的意思就完事了。同样,对于一些具有深刻文化意味的短语,教师知识给学生一个例句让学生对其进行学习。这种忽视英语文化的教学方式很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在词汇短语讲解环节结合英语文化的内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该单词和短语。

比如在进行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高二(上册)Unit 5 Continuous learning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单词和短语时体现出文化方面的特点。因为这一课主要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关,所以在讲述单词时提及文化层面有很高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安排:“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Except for the pronunciation, they have other differences.”教师这样指出之后,可以使学生在词汇学习时主动进行区分。

二、英语口语交际方面

英语口语交际对于高中英语教学也十分重要。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受到英语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和考试无关的英语口语交际可以忽略,使得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较低。很显然,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情况,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对英语口语交际进行改革,在英语口语交际中向学生普及和英语文化相关的内容,使学生知道该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运用对应的表达形式。

比如在进行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高一(下册)Unit 6 Problems and advice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然后提出其中和英语文化相关的部分。教师可以这样说:“In this unit, we will discuss problems and advice. When we have problems, we may need advice. So please have conversations with your deskmate. Then we will discuss the cultural part in your conversations.”教师先指出本课程学习的内容,然后告诉学生在进行交际时所应该注意的内容,并告诉这些内容背后的文化意义。

三、历史和文学典故方面

高中英语教学中会涉及到历史和文学典故方面的知识,这其中自然会包含和文化相关的内容。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该部分进行忽视,使学生不能够深入了解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改变,帮助学生在课文学习时更好地进行英语文化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对于英语文化的掌握程度,同时帮助自己不断地丰富英语学习内容。

比如在进行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高三(下册)Unit 7 Famous stories retold 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以Martin Luther King作为例子向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可以这样安排:“Martin Luther King was a famous man in the US, who leaded the liberation of black people. Now we need to learn the cultural part behind the event.”这部分的内容涉及到60年代的美国社会,这样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于语言现象的理解,并透过这些历史事件掌握英语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 乔木.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现状调查及可选策略[D]. 山东师范大学,2008.

[2] 程岚. 试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D]. 贵州师范大学,2007.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 篇4

长期以来, 我国的英语教学由于种种原因, 历来只注重对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的讲解传授, 而较少结合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语言教学。课堂上, 教师也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 而较少介绍语言使用的场合, 较少结合语言的社会含义进行教学, 割裂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造成了许多学生的语言结构是:英语单词+英语语法+中国文化背景。我们有许多学生学英语很刻苦, 掌握的词汇量很大, 语法知识也很好, 但却缺乏在不同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经常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比如见面打招呼:Have you eaten yet?送客出门:Please go slowly!以及horse horse tiger tiger.What’s your income?Who do you live with?等。这些看似正确的句子在实际交际运用中却往往让人尴尬不已。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时, 教师有责任介绍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免学生机械地模仿所学内容, 进而在实际运用中产生误解。

目前, 我国有好几种高中英语系列教材, 如人教版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牛津英语》《新世纪英语》和《新概念英语》等, 虽然这些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各不相同,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课文题材广泛, 涉及西方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而且文章风格体裁形式多样, 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普遍具有一定深度。这就在客观上为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提供了条件。再者, 高中生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和一定的词汇量。在教师的指导下, 他们能够通过查阅各种工具书籍来获得同课文有关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 也有能力及时领会老师对某些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况且, 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是完全可行的。

一、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 扩大知识视野, 增长见识, 更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 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从以往的字、词、句的狭隘层次中跳出来, 从文章宏观的角度整体去把握分析语篇, 从而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英语老师首先考虑的问题。可是长期以来, 学生阅读的目标仅仅局限在字、词、句以及语法这些语言知识方面, 而忽略了文章里的语言信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语言知识为目标逐渐过渡到以语篇信息为目标上来, 进而对语篇进行整体地把握, 提高阅读能力。此外, 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高中英语教材涵盖了中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把这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一定的介绍, 学生就会准确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只有对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 也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例如, 高三unit 6《Going West》这课, 由于这篇故事涉及美国的西部开发, 又是正面讴歌西部人群坚忍不拔的精神的,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走向西部移民的那种艰苦卓绝、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依靠这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 最终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胜利到达了目的地。

二、实现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链接

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1. 课文教学与英美国家地理、历史知识相链接

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在强盛时期四处扩张侵略, 其文化和语言广为传播, 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现在的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美国, 在二百多年前也是英国的殖民地。正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才使得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语言。人教版高中教材中, 有好几个单元都涉及到了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 如《The British Isles》《The American South》《Going West》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文帮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2. 词汇教学与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相链接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缩影。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除了多记词汇外, 还必须熟悉英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 尤其需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a white lie”不是“白色的谎言”而是“不怀恶意的谎言”;“black coffee”不是“黑咖啡”, 而是指不加牛奶的“浓咖啡”, 而White coffee也并非“白色咖啡”, 而是指加了奶的咖啡。这是由于中西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理解不同。再比如, “adult books”, 从字面上看为“成年人用书”, 但此词实际上是西方对大量存在的淫秽书刊的一种委婉表达, 意为“色情书刊”。而且在英美等国, 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 (宗教原因) , 认为它不吉利。因此, 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 12之后就是14。

3. 泛读教学同英美国家的宗教和节日文化知识相链接

西方许多节日如圣诞节、母亲节、感恩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些“洋节日”大多数具有深厚的宗教渊源。人教版高一第14单元《Festival》中学到了西方节日, 通过这一单元, 教师可以把英美国家的主要节日的起源、意义以及他们的庆祝方式等进行较深入地归纳和总结, 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还可以通过同中国的节日对比进行记忆。

4. 精读教学同英美国家社交礼节和文化习俗知识相链接

文化习俗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果不熟悉英语语言的文化习俗, 在相互交流中可能就会产生理解不准确、误解, 甚至发生冲突的严重后果。中、西文化习俗存在着很大差异, 比如面对别人的夸奖, 我们常常是心里高兴, 但嘴上还是要谦虚几句;而西方人则会真心实意地接受并表示感谢。加强文化习俗和礼仪知识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在对外交往中更好地把握尺度, 做到有礼、有节。人教版高一第6单元《Table Manners》中提到了西方的餐饮礼仪, 通过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在西方宴会中如何做到举止文明、礼貌就餐。教师也可以通过和中国餐饮礼仪的对比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除了课堂上介绍补充西方文化知识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课下多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 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工作、交友、娱乐等情况, 也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 而文化背景又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 因此, 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对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 篇5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文化背景;语言技能;关系;作用;文化导入

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教学的不断深

入,经验的不断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愈来愈受到重视,文化导入已经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背景知识是英语学习材料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情景因素。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分为记忆性背景知识和分析性背景知识。记忆性背景知识指关于某种语言文化的事实性信息,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全面透彻地掌握语言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文化冲突或文化障碍往往不是来自字词句的意思,而是来自语言中的文化内涵。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两种文化异同的敏感和识别能力,这就有必要了解清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传统外语教学往往只是注重語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英、

汉两种语言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如果外语教学一旦脱离了对文化背景的分析和研究,即便是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和丰富的语法知识,在实际交流和学习中由于受到自身母语文化思维方

式、价值观、语言修辞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中国式英语”现象,语言的准确表达会受到影响。

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入WTO的不断深入,我们接触、使用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果不懂英语就很难在与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时候能够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同时,由于世界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更好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就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对那些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应该作为教学中的重点。

三、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积极开展文化导入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而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传播文化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的语言技能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既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外国文化的精髓,又要在理解外围文化的过程中弘扬和渗透本国优秀的文化与传统,而后者更不应该被忽略。

总之,教师在教英语的同时讲授英语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懂得英语文化,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

参考文献:

洪俊彬.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小学英语教材文化教学知识研究 篇6

一、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有关语言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辩证,有关是否要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讨论,均已经成为过去。语言学家拉多说: “不掌握文化背景,那么就难以学习好语言。文化包含了语言。所以,不了解文化的准则与模式,那么就无法切实掌握语言。”因为人类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文化规则的一定约束,要想教好一门语言,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那么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目标语社团的文化。

语言学家布朗曾经提出,第二语言的掌握与习得,和文化移入的各个时期有一定的关联。布朗对文化移入的几个时期进行了区分:第一,最初的愉悦、兴奋;第二,文化休克;第三,文化压力; 第四,目标语文化的适应。其指出第三个时期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和成年人相比而言,儿童受母语文化制约的程度比价小,所以,儿童在社会文化方面具备较强的伸缩性,其由一个阶段转变到下一个阶段的速度较快,从而能够快速地掌握第二种语言。我国在小学三年级设立英语课程,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母语文化上还没有定型,母语文化所带来的约束比较小,假使对学生开展恰当的文化教学,那么就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文化移入各个时期的有效过渡,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第二语言。

二、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文化教学知识的分析

在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当中,各个单元内都包含了不同主题的文化教学内容,小学共八册书,每册一般包含六个单元的内容, 其中六年级下册仅有四个单元,所以,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文化教学知识主题共计46个。在统计时,从微观与宏观上对每个单元的主题实行文化分类,标记一次记一个数量,最终对其进行统计。其中,发现本族语文化有6个,占总数的13%;目的语文化21个,占总数的45.7%;国际文化19个,占总数的41.3%。

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对文化教学是比较注重的,设定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教学知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教学知识与该年龄段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同时具备趣味性、常识性,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提升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有效的对策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小学生的实际特点,例如好奇、好动、对直接经验或者是具体的事物有较大的兴趣等,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小学英语的文化教学。

(1)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文化教学。众所周知,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当前所普遍采取的班级授课制,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在课堂中教授文化知识给学生。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创造有关的情境,尽可能地将英语文化当作课堂教学的背景。

当前,英语教材的主要目标是知识的传授,但在教材的编排上并没有充分展现出文化的特性,因此怎样运用教材当中片段式的说明来达到英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英语教师当前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例如教材中相互问候的句式有:Hi!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在汉语中就好比是“你好!”“早上好”等。但是在汉语语境当中还有其他的问候,例如“今天忙吗?”“吃了吗?”等,从字面上来看这些都是问题,但是问者并非是要得到别人的回复,这和英语当中的问候极为不同。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这种中西方语言上的对比来加强不同文化的教学。

(2)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还不大,有较为充足的课外时间,假使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那么有助于学生英语文化基因方面的成长。例如在教室的某个位置设置一个“英语角”,安排对英语有兴趣并且有一定能力的学生担任编辑,对英语角的内容进行定期的编辑与更新,而其主体的内容就是英语文化的介绍。可以想见,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较高,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如杂志、报纸、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收集有趣的内容编辑到英语角内。通过这种方式,能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同时为今后英语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 篇7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信息丰富的文化又是蕴涵于语言之中的。从而可见,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学习者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制约着其语言习得。

传统外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输人, 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一味地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一旦语言教学脱离了文化背景, 缺乏英语文化知识输人, 在应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时, 母语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影响着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 出现了“中国式英语”, 英语语言的习得便会受到阻碍。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 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 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 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在国际交流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因缺乏对异国文化的了解而产生误会, 进而妨碍正常交流, 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然而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 人们普遍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教育, 但实际上, 我们教师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背景知识教育的。

一方面, 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是联合国的日常工作语言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不断深入, 我们中国人接触, 使用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果不懂英语就很难和外界沟通, 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这样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 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词汇、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 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地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 而且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三、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积极开展文化导入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 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 可以说, 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杂学, 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常识。

首先, 在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方面,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并充分有效的利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对学生采取量体裁衣的教学方法,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这样有助于学生集东西方文化为一身, 提高文化修养。

其次, 课堂教学主动导入也很重要。只有关注语言的人文性, 才能对外语语言的本质有更丰富、完善、深刻的理解, 也才能从外语教学方面来帮助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作为英语教师, 不能使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掌握仅仅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 而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 向学生传播文化信息。

最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 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 学生在对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方便定会有所收获与提高。

四、结语

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 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不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 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 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可能因此而产生障碍。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 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 以及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总之, 教师在教英语的同时讲授英语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懂得英语文化, 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好英语, 用好英语。

参考文献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 篇8

1.语言与文化

1.1文化的定义

1871年, 爱德华 ? 伯内特 ? 泰勒在《原始文化》中下过定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此后200多种关于文化的概念被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一一逐渐提出。

1.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表达了事实、想法或事件, 也反映了人们的态度、信念及世界观等。语言是文化的表现。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 (An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 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 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是由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这一特质决定的。第一, 就文化的内涵角度来说, 它包括两个方面: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语言则属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精神财富, 理应归于文化的一部分, 且此二者均属人类社会特有的。第二, 语言不是生物性的遗传, 而是人们后天学习掌握的。这一点同文化在人类文明中的特殊性一致。第三, 语言同文化均属于全民族的共同财富, 为全社会所共有。语言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 它又是一面镜子, 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人们可以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来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

另一方面, 一些新的词语、表达方式在文化的传播 (尤其是异族文化传播) 过程中逐渐产生, 由此可见, 语言又受到了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生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可明显看出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2.文化教学的原因

我们应该将文化背景知识传授作为英语教学的重点。第一, 中国的英语教师时常会被问到美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第二, 准备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对美国的环境、美国人的想法、习惯、习俗等不解。对于那些有良好的英语能力, 并且初到美国求学的学生来说, 了解美国人的思维和想法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自己的国家学习英语的学生在了解美国文化时会感觉到更多的困难。只有在美国文化模式的大背景下才能更好的理解英语, 学习英语及应用英语。第三, 不仅是学生需要了解美国的文化知识, 商人, 访问学者或政府官员, 甚至游客也会发现他们都花了很多时间在了解美国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上。如果不这样, 难免会遭遇一些尴尬。

3.文化教学的目的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并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更高层次。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 将交际能力设为外国语言课程是有必要的。传统的填鸭式英语教学仅仅注重教授语言的形式与结构, 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逐渐将重点转移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沟通交流。

4.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

教材不仅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 也是英语文化意识课程资源的核心。高级教材注重培养跨文化意识, 贯彻跨文化教育始终的思想, 渗透了强烈的文化意识, 开拓高中学生的文化视野。教材中每个模板包含一个文化角, 其目的是以阅读的形式介绍丰富多彩和准确的文化背景知识, 让学生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不同文化, 以开拓他们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灵敏度以及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的鉴赏能力, 也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高级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来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

结论

总之, 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涌现。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一一出现在英语教师的面前。我们应该尽量调整教学思路, 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仅仅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知识为目的, 更加需要加强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导人,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尽量消除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消除跨文化交流产生的障碍,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最终达到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摘要: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起源于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 人们发现, 与西方人沟通时, 由于对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 出现了“文化休克”或“文化冲突”等现象。以往的英语教学形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文化教学必须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本文通过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 阐述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知识 篇9

一、结合中国文化, 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 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做竞猜, 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 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 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 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为最佳, 该组得分最高。再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活着无目标, 就如航海无指南针。) 显示该谚语后, 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compass”mean?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航海一词, 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 再翻译该谚语, “有志不在年高, 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二、对比中西节日, 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 随着文化的融合, 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 如灯笼节又叫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 清明节 (Tomb-sweeping Day) , 龙舟节又叫端午节 (Dragon-boat Festival) , 中秋节 (Mid-autumn Day) , 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 。同样, 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开展“中西节日大PK Festivals exchange”专栏, 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 图片、音乐、或影片, 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做成展示课件, 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 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 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例如圣诞节 (12月25日) 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 (Jesus Christ) 诞生的日子, 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 (turkey) 或烤鹅 (roast goose) 、布丁 (puddings) 以及各类小甜饼 (如golden butter cookies) 等等。

三、玩味美国人口中常用的酷句

众所周知, 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语言来自交流, 融于交流之中, 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 因此课堂中可以每两个学生为一组, 进行对话, 其中使用美国人口中的常用酷句。如:A: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 (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 B.What is it? (什么秘密?) A.Between us, (你知, 我知) I will tell you.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 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还可以采取教师给出一些酷句:Let’s bag it. (先把它搁一边) How big of you. (你真棒) It’s up to you. (由你决定) Get down to business (言归正传) None of your business (不关你的事)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听) I’m fed up.我厌倦了等等, 由学生创设语境, 迅速说出, 此方法简单易行, 效果很好。

四、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 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 如:汉语说“壮如牛”, 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 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在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是农耕民族, 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 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 所以西的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 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 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钟的, 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 如lucky dog幸运的人, top dog优胜者, under dog失败者,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 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

以上的方法都能很好地把文化知识巧妙地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更好更有兴趣地学习英语语言。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2]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诗词教学中的文化文学知识渗透 篇10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牙口”渐好时,引领学生进行适当、适度的文化阅读,是必须也是必要的。散发出知性和意趣诱人芬芳的语文课堂,才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生长养料。

语文课上如何兼顾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传承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格律严谨、意蕴深远、经过千百年积累沉淀的古诗词无疑是最佳入口,古诗词的课堂应该氤氲着语言文字的芬芳。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渔歌子》一词教学为例,试论如何实现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字、文学和文化的整合。

一、明意——夯实文字训练

初读古诗时,重视古诗中字的读音,给学生明确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明意时,让学生试着用准确、通顺、生动的文字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对全诗有个大概的印象。初读,再读,赏读,层层的朗读中,完成字词句练习和朗读训练的任务。

《渔歌子》一词短小,27个字,但生字不少,要读好并非易事。在初读时可布置简单的任务:自由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暗示学生将所有注意力放在生字词的学习上。之后朗读反馈中,相机进行“箬笠、蓑衣、鳜鱼”等生字教学时,仍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出发,提示学生看注释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汉字的意思,落实字词的教学。

张志和是山水画家,通过景物的叠加,寥寥几笔简单的勾勒,仅仅用27个字,便将一幅明丽又空蒙的水乡春汛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青山前,白鹭飞翔;碧水间,鳜鱼嬉戏;斜风中,粉红的桃花轻轻摇曳;细雨里,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翁在江边垂钓……

再读“举象”时可以思考问题“这首词勾勒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的样子”,比比谁说得美,谁说得生动,引导学生细致描述,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活色生香美景。赏析画面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读,“不归”的理解水到渠成。这时的读,带上理解和感悟后,学生的读已经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越读越出滋味。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

朗读,圈画,借助注释,根据字形,联系插图和上下文静思默想,自由表达,诵读。既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克服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片面性,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能读进诗中,到诗中去寻去解去感去悟,达到“言意兼得”境界。

二、欣赏——渗透文学常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小学阶段的古诗词通常是五言或七言,大多为绝句,偶有律诗。它们平长仄短,合辙押韵,对仗工整,极富音乐美,有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丰富的想象结合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创造了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必然要了解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简单文学知识。

简单不只是告诉。古诗词之美美在节奏,在教学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跟着教师的手势读、叠读等各种形式练读,虽没有刻意告诉学生古诗的节奏及韵律之类,但学生能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感受节奏和音韵之美。

同样,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己去发现其他的文学知识:

《渔歌子》是一首词,是小学阶段接触第二首词。将之前的《忆江南》和以往所学的格律诗进行对照,学生便能发现词和诗的不同在于:诗每行字数相同,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此时教师便可相机引出:所以,词还叫“长短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没有深入讲解,但中国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一点点种上了学生的心田。

三、意蕴——了解中华文化

诗言志。古诗词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国人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认知渠道和丰富的情感藏在诗行里。

《渔歌子》这首词流传千古,不仅是因为词中景、词中情,更在于“不归”这一词心。“青箬笠,绿蓑衣”这一词中人更成了中国文学上的经典形象,是中国隐者文化的最佳诠释。

在不少学生的认知中,张志和的不归是贪恋美食或是流连美景,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他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呢?教学中可先破后立:若春天过去,美景消失,还会不归吗?在学生的心湖上扔下一颗石子,荡起层层涟漪,学生疑问未解或是未得到肯定的答案时,链接张志和的相关资料和另外几首《渔歌子》。在朗读中,学生心头的疑惑也渐渐消失,答案成竹在胸。此时,设置一个劝答书写,让学生置身于张志和的角度,想其所想,思其所思,言其所言,将心中的想法诉诸笔端,我手写我心,将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说出来。语言发展与情感体验同生共长。

上一篇:脱困下一篇:基层政工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