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文化

2024-06-14

知识文化(精选十篇)

知识文化 篇1

“教师研修与专业发展系列专论”稿件已连续刊发了一年,到本期已临近尾声。在这一年中,由赵其坤老师领衔的团队与我们一起追踪教师成长的轨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培养模式,期望能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次话题关注教师从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理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要成为有智慧的教育者,就必须养成德性,培养情感,训练思维,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改进。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由知性阶段到理性阶段,最后发展到智慧阶段的过程。而智慧的获得正是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相融合的结果,是教师心灵与智慧对话的结果。

古文文化知识 篇2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风、化:教育感化。4.课:考核、督促、征收。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知:主管。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

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 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贬连州刺史。”②降职并外放。“贬永州司马。”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

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刚毅、周密、宽厚、、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耿:光明。狷介:正直或拘谨小心 耿介:正直 埂:正直。骨鲠:刚直或刚直之人 鲠切:刚正率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嘉:赞美。与:赞许。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给于各物。荒:荒年,收成不好。府:古代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成了同义词。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牾:逆。24.表揭发的:劾、讦、揭、擿

劾:揭发罪状。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25.表害怕的:畏、惧、惮、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诅:诅咒。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诘:责备,追问。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恚:恨、怒。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w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3.用事:掌权,主管。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5.听事:办公的地方。6.逆旅:旅馆。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文化知识集锦 篇3

许多国际知名作家都有着自己的创作特点,各有其在写作时鲜为人知的浪漫行为,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载文予以介绍,读来颇为有趣。

奥尔罕·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谈起创作过程,奥尔罕·帕慕克说他经常会把小说的第一句话写上50或者100遍。“最难的事情莫过于第一句话——这很痛苦。”帕慕克说。他习惯在方格纸笔记本上手写创作,在一页上写作,留下下一页用来修正,他常常会在修改部分画上气球形的对话框。接着,帕慕克会将笔记本交到打字员那里,由他们打成手稿;然后,他再在上面作标记,送去重打。这个过程要重复三四次。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知名作家。她从小喜读神话故事和童话,后来她的许多诗作都从中获得灵感。当被问到她是从哪里获得小说创作灵感的时候,她说,当灵感袭来时,她会在纸巾上、餐馆的菜单上、报纸的空白处草草写下短语和笔记。她通常会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路线有个大致的概念。“但往往却是错的。”她说。接着,她会在手写和电脑写作之间来来回回。当一段情节开始成型,她会打印出有关章节,然后在地板上把它们整理成堆,接着通过移动不同堆的内容决定先后顺序。

石黑一雄,1954年11月8日生于日本长崎,著名日裔英国小说家。1989年,石黑一雄因小说《落日余晖》获得了在英语文学里享有盛誉的“布克奖”。他在谈到自己的创作过程时,称其常会为一部小说花上两年的时间做研究,然后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创作。由于他的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叙事的腔调尤其重要,因此他会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写上几个章节,对叙事者进行“试听”。在开始写草稿之前,他会编制笔记文件夹、流程图,不仅策划故事情节,而且也关乎情节展开后更为微妙的层面,比如人物的情感或者记忆。

太阳的代称

一、以“乌”“鸦”为标志的代称

传说太阳中有只三足的乌鸦。《淮南子·精神训》曰:“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张衡《灵宪说》:“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乌象,乌而有三趾。阳之类,其数奇。”古人据此传说,便用“乌鸦”这种飞禽作为太阳的代称(有时把叫鸦”拆开单用)。如:“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亦乌相趁走。”(白居易《长庆集·劝酒》)另有:乌、踆乌、阳乌、金乌、旸乌、晨乌、九乌、织乌、东乌、乌焰、鸦、金鸦、红鸦、赤鸦、踆鸟等。

二、以“钲”“盘”“镜”为标志的代称

“钲”“盘”“镜”是人们常见常用的器皿,且多为圆形。又因太阳初升时像红色的盘,柔和美观;到了中天,又似金色的钲、镜,明亮耀眼。古代文人便用这些器皿的形状,敷以色彩,作为太阳的代称。如:“东方动光彩,晃晃金钲吐。”(范成大《石湖集·晓出古岩呈宗伟·子文》)另有赭玉盘、铜钲、红镜、宝镜、火镜等。

三、以“轮”字为标志的代称

太阳像圆圆的车轮,悄无声息地滚动,从东到西,周而复始,亘古不变。古代墨客便以车轮之状,敷以颜色,作为太阳的代称。如:“恨君不上东峰顶,夜看金轮山九幽。”(苏轼《韩太祝送游泰山》)另有:乌轮、飞轮、红轮、火轮等。

四、以”羲”字为标志的代称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神仙羲和是太阳的驭者,专为太阳驾车巡游天界。古人因用神话人物作为太阳的代称。如:“羲和誓不留,重阴润万物。”(曹植《赠王粲》)此外还有:朱羲、羲轮等。

五、以“阳”字为标志的代称

此类代称,或源自古文字解释,或以相关的事物互相替代而形成。《后汉书·丁鸿传》:“日者,阳精,守时不亏。”后人因以阳精作为太阳的代称。如:“阳精蔽不见,阴光代为雄……”(阮籍《采薪者歌》)另有:旸、阳曜、阳灵等。其他方面的代称还有不少。如:亦羽、赤盖、赤烧、赤焰、金虎、暖红、太昊、玄晖等等。

唐代文人的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此体为之,大诗人李白、杜甫等都写过不少。

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知识文化 篇4

英语是当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交际语言, 越来越多的国民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人们对英语应用功能的需求使英语教学由研究型向语言应用技能型转变。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所以, "运用英语有效交流"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我们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与传授和应试技能的培养, 却割裂了语言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 并没有把学生至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 所以学生就缺乏对外国国家精神层面的深层次了解, 以至于在与外宾交流时会闹一些笑话, 往往造成一些尴尬的场面。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摒弃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在新理念下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首先, 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性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即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出的自觉性。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 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 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语言能力。而能否正确地理解外语并恰当的﹑得体地使用外语, 不仅取决于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 而且取决于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的了解。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树立这种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目标会更明确。

其次, 要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 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 以及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也才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里我以例子来说明。我知道英语中有不少有关Dutch”一词的短语, 例如“Dutch bargain” (意思是不公平的贸易) , “Dutch nightingale” (意思是青蛙) 等等, 而且含有贬义, 原因是18世纪英国与荷兰是竞争者, 所以英国人想方设法地造一些词来贬低它的对手。其中有一短语叫:“Let’s go to Dutch”, 这个短语的意思是让我们各付各的帐的意思, 但如果不知道会闹笑话的, 还以为是去荷兰。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有关文化背景。

所以, 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背景。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它们自己个性化特征, 由于文化的不同, 不同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及伦理道德观等也不同, 都存在文化差异, 这些会反映到语言本身的特点上来。所以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要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从而让学生有心理准备而不要用自己的文化作为为出发点来评判英语国家人的文化习俗。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哪?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首先, 要利用课本上的一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 高一人教版有一单元的主题是有关世界各国的节日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节日的文化以及用图像音像形式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国外节日的一些资料。第二,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或者听力材料当中的一些故事笑话) 来总结出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的材料。第三, 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或其他形式查阅他们感兴趣的国外文化资料。此外, 教师应该努力给学生提供原汁原味题材的英语国家名人轶事﹑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文章, 使学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中受到外国文化的熏陶,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 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 并且渗透到教材和我们英语学习的其它领域中去。作为英语教师, 应该不断地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与研究, 更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贯彻落实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而且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2]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华厚坤[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 (6)

伴郎文化礼仪知识 篇5

伴郎的由来。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婚礼称为“士昏礼”,相当于伴郎的角色称为“御”,《仪礼·士昏礼》就有提到“御”在古代昏礼(婚礼)的作用,古代的御多是新郎的侍者、弟弟或较新郎年纪稍幼的同辈或晚辈。延续至今年龄跟辈分的要求被延续了下来,我们只能给哥们兄弟或者上司当伴郎,而且年纪必须比新郎要小。

因循古法,伴郎在婚礼上有七件事要做,婚礼当中5件,婚礼后还有2件:

伴郎出席婚礼的礼节

伴郎的着装应当得体,按照季节冷暖,一般是西服套装,或是衬衫西装裤。如果新郎新娘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比如像陈小春婚礼上的那种无厘头装扮,也要按照新人的意思来打扮。无论穿什么衣服,都要记住一个原则,那就是,伴郎是婚礼的配角,是要衬托新郎这个主角的,因此绝对不能打扮得比新郎更抢眼、更出风头。不然就是本末倒置了、头重脚轻了。

新郎去丈母娘家接新娘的时候,多会遇到伴娘及新娘亲友的“阻挠”和“刁难”,这个时候伴郎就要想办法和亲友团周旋,有些新郎不能完成的任务要替他完成,要绞尽脑汁帮助新郎顺利进入新娘的闺房。

在酒店门口迎宾的时候,伴娘收红包,伴郎则要与新人的家长一起,接待前来贺喜的宾客,并指引他们到酒桌入席。

伴郎要时刻关注婚礼现场的各种状况,比如实际参加婚礼的宾客多于预期的人数,那么就要马上吩咐酒店布置预备的酒席。要能够让新人安心在前面迎宾,尽可能地将小状况都解决好。

婚礼仪式正式举行的时候,伴郎要与伴娘一起,等候在舞台的一侧,随时准备为新人服务。千万不能自行跑到酒桌上吃东西,也不能走出婚礼现场忙其他的事情。

敬酒的时候,一定会遇到想要灌醉新人的活跃分子,这个时候伴郎不上,谁上?不管是让你一口气喝一整瓶啤酒,还是将各种液体勾兑的混合液生生咽下,伴郎都要有“视死如归”的觉悟,不能推脱,一定要完成好“保护新人不被灌倒”的艰巨任务。

闹洞房的时候,伴郎要善于调动气氛,太冷场的话新人难免尴尬。但是又不能太胡闹,不能让新人的脸上挂不住。如果有想瞎起哄的宾客,伴郎也要从中调和,不能失了宾主之间的和气与兴致。看看闹的时间差不多了,也要主动提出让新人休息,并且负责送客,给婚礼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伴郎礼仪

人代表

1、迎亲时,伴娘要想法整整新郎,不让他轻易把新娘接走,要让新娘享受到迎娶的喜悦与荣耀。而伴郎则要替新郎与伴娘“交战”,帮助新郎顺利抱得美人归。

2、迎宾时伴娘的任务是接应新人并关注新人仪容,伴郎要与男傧相们承担大部分的接待工作。

3、宴席上有人出难题让新娘为难时,伴娘要挺身而出。而伴郎的责任是为新郎挡酒。

4、仪式中迎送证婚人,迎送双方家长。

伴郎伴娘备忘事项

1、有时会承担保管红包的责任,要先准备好精致而够大的手袋,在仪式开始前交给新人父母或财务主管。

2、提醒新人别忘了婚戒,为新人保管婚戒确保在仪式前交给新人。

3、伴娘要注意接新娘的手捧花与脱下来的手套。

4、在婚礼上要适时传达新人的声音。

伴郎伴娘的着装

伴郎的着装以相对正式的西装或礼服为佳,若是众多伴郎采用统一的着装,就有很特别的效果。伴娘最宜穿小礼服,既靓丽与众不同,又能衬托新娘。伴郎伴娘的服装要与婚礼的主色调相一致。最后要说明的是,伴娘不一定必须是女性,伴郎也不一定是男人。“伴娘”其实是指陪伴新娘的人,“伴郎”是陪伴新郎的,没有严格的性别要求。新娘可能的好友可能是男性,新郎也可能会邀请女性朋友或姐妹在婚礼上相伴。事实上,很多新人的伴亲队伍中,都是有异性成员的。

注意安全

知识文化 篇6

新版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不断拓展其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必须的语言文化意识与知识。因此,任何将英语文化知识渗透到英语教学是广大英语教师一项教学任务。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就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了解这个民族的人生哲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英语教学与学习,离不开学习英美等国家的文化。

一、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

很多的英语单词源于文学名著、神话传说、语言故事或历史事件、风尚习俗,带有丰富的文化涵义,是语言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归纳、对比、渗透英语词汇文化的涵义。如,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把自己比做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愿望。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因而,英美译者将“亚洲四小龙”翻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颜色词汇不仅仅是自然色彩,不同国家对颜色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喻指人的品德、情绪及对事物的看法,如,英语中:green hand (新手),see red(怒火万丈),black sheep(败家子),black day(发生不愉快的日子),white elephant(大而无用的东西),white lie(善意的谎言),blue blood(贵族出身),Mr. White is a white(忠实可靠)man. I was tickled pink (欣喜若狂)when I got the chance for further education. 等。这些文化涵义丰富的词汇,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铺垫,从字面上难以领会。

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切忌忽视文化差异,望文生义或者逐字对译引起的误解。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理解,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如,make food(做饭),make tea(沏茶),make money(挣钱),make progress(取得进步),make mistake(犯错),make a decision(做决定)。相反,汉语中同一个“看”字,在英语中根据语言习惯翻译为,watch TV(看电视),see a doctor(看病),read the book(看书),go to the theatre(看戏),look at the picture(看图)。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最能体现时代或社会的变化的一个要素,应而它不仅受到文化的制约,而且也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或内涵。因此,英语词汇学习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二、在对话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

文化的差异最能体现在交际活动中。对话是体现语言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和功能项目,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如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规范用语,提醒学生对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要慎重,对别国社会习俗要尊重,社交礼仪要得体。例如:人们在告别时,汉语则除了“再见”外,主人还会说“慢慢走”、“走好”、或“小心点!”“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若用英语说:Please walk slowly!Be careful!Take care of yourself!外国人就会感到困惑。在此场合主人只要说:Thank you for your coming 或Bye Bye!See you next time 或It is nice talking to you 就得体了。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 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习或吸收文化知识

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文化教学阅读材料,这为开展文化知识学习创造了条件。例如,与英美文化知识关系密切的阅读材料有:The British Isles,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ew Zealand,Australia,Festivals等很多涉及英语国家文化内容的阅读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拓展教材中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中文化内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Festivals一单元时,我们列举中西的主要节日。为了使学生对西方其它重大节日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中西节日在时间、庆祝的方式以及表达的文化涵义,达到对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在阅读中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积累有关的文化知识,体会和感悟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涵。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而且能提高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只有比较才能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其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学习文化知识的活动。如,学习一些英语谚语、俗语、格言和成语,像as strong as a horse, as stupid as a goose, 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 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s, 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good luck。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英美等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这些内容能反映出西方民族的人生哲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掌握。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播文化的任务,所以,一个语言教师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教师。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播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语言则赋予文化内涵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英语学习也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其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为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必要。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体系建设 篇7

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 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产权文化是一种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多维性的先进的法律文化。知识产权文化是“以知识产权意识形态为核心, 由有关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学术思想、法律制度、行为习惯和组织机构等构成的有机整体[2]。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 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现有和潜在知识经济国家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形势下, 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着力传播知识产权文化理念, 有助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树立创新理念, 有助于让一切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让一切创新的热情充分焕发。高校是培养人才、普及教育的主要基地, 也是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重要主体。高校知识产权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点[3]。知识产权教育是知识产权文化形成的基础和途径, 而知识产权文化是知识产权教育活动的必然结果。负责教育工作、科技工作和知识产权工作的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了一些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法律法规, 有效地推动了知识产权在高校的发展[4]。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是整个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但是,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意识树立得较晚, 在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阻碍了中国知识产权体制的整体发展。因此, 构建起完备的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体系, 加大力度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是更新学生传统思维方式, 激励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和知识创业的有效方式[5]。目前, 我国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 基本上并不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而国内的高校大多仅在法学专业设置了关于知识产权教育的必修课程, 在少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中开设了知识产权公共专题课程, 也并未做到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普及教育, 部分高校学生走出校门时依然对知识产权毫无概念, 这必然不利于我国的科技创新的长期发展。因此, 高校应将知识产权文化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 面向全体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和选修课, 传授知识产权相关知识。此外, 高校可通过宣传小册子、海报等方式进行知识产权文化教育的宣传推广。还可以组织相关活动让师生参与, 诸如公共讲座、报告会、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活动。

(二) 积极拓展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内容的实务性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务性、针对性强的知识产权人才, 而目前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注重理论培养, 忽视实务训练。这样的教学内容, 只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 不能够培养学生解决所遇到的知识产权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高校需要加强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实务经验的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实务知识的教育, 诸如锻炼学生检索专利信息、撰写专利申请文件、申请商标注册等实务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才能够满足其学习、科研的实际需求, 为他们建立起基本的知识产权素养;学会运用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及知识产权实务工具, 解决所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 保护自已的知识产权。

此外,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内容应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为基础,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 明确且合理制定高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目标, 并直接对接学生的职业生涯,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和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 进以提升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 增加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

由于知识产权涉及科技、经济与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要求要高。因此, 尽管这些年国家投入较大, 但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仍然短缺, 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方面师资缺乏。高校可运用继续教育培训自身师资来为学生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 促进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建设, 以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其次, 在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 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以及政府部门的信息平台, 配合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开展知识产权教育, 利用政府部门的知识产权优势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学习, 以弥补目前高校实务类知识产权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再者, 学校可以通过外聘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等兼职授课, 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不足[6]。

(四) 改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中, 除了在教育内容上需要有所拓展外, 在知识产权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上也需要积极开拓。为了提高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 积极地改革教学方法, 设计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诸如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内容上主要针对工业产权展开学习, 而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内容上主要针对版权展开学习;形式上采用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 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以此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态度, 提高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跟踪知识产权法的最新发展动态, 不断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以法评案、以案说法。

(五) 依托知识产权教育,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2014年3月, 教育部网站公布了2014年度排名前五十的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及至2014年底有效发明专利量。截取该年度排名前十名的高校, 对比分析前四年的数据 (见表1和表2) , 可以看出, 虽然高校的有效发明累计专利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 但是上一年年末的有效发明累计专利量与当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之和却远大于当年年末的实际有效发明累计专利量。

这说明, 每年各高校均有很大一部分的有效发明专利失效。有效发明累计专利量失效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专利维护管理不力, 二是高校专利技术成果没有得到转化。来自教育部的数据表明, 我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7]。所以, 依托知识产权教育, 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培育发明创造的创新文化以及加强产学研合作, 是弘扬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促进专利产业转化的有效对策。

随着中国充分开放国内市场和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高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文化教育机制, 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的宣传和普及,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教育管理等重要环节, 以适应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形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余瀛波.青蒿素基本专利与我失之交臂[N].法制日报, 2015-10-8 (6) .

农民科技文化知识需求调查分析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农民最真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需求, 全面考察农民信息化水平和条件,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同方知网 (北京) 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农科院信息所联合开展全国范围内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需求的专题调研。

1.1 研究对象

2011年4—8月, 项目组分赴海南、辽宁、陕西等地开展问卷调查, 历时5个月, 行程遍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个市和区县。抽样人群主要选取2种:一种是以创业为代表的农村精英农民, 包括村官、种养大户、科普带头人、农技协带头人、创业农民;另一种是普通大众农民。其中精英农民是农村中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竞争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群体代表, 具有承担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促进科技文化知识在农村地区应用推广的技术和能力, 因而选取比例较高, 达70%。

1.2 研究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调查包括实地调查和个案访谈, 定量分析则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象取自1 800个参与“三农”网络书屋建设与信息技术科普培训项目的人员, 抽取约1/3的样本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共计700份, 回收有效问卷623份, 回收率为89%。

2 问卷分析

2.1 阅读偏好

为调查农民阅读方式是继续运用传统方式还是转向网络阅读, 问卷通过“您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了调查。问卷统计显示, 调查对象的阅读方式由传统的书刊阅读占绝对优势转变为以传统书刊阅读为主, 数字阅读为辅, 阅读偏好开始向网络阅读方向转变。经调查分析可以得出, 调查样本选择电脑、书刊和手机方式阅读的人数分别为438、271、63人, 比重分别为57%、35%和8% (图1) 。

2.2 知识获取渠道

为了解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取渠道, 问卷分别从“您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和“您知道的国家提供的学习场所和渠道”2个方面进行调查。

2.2.1 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

问卷结果显示, 调查样本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各有不同, 网络、书籍、报刊、电视、政府农业部门和专业协会是调查样本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 分别占总人数的77.8%、66.8%、58.3%、57.0%、39.5%和35.8%, 其中有485人选择了网络这一途径, 表明调查样本除了从政府部门、协会等权威机构和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外, 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得科技文化知识不可或缺的手段 (图2) 。

2.2.2 已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

从对调查样本已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来看, 通过农技推广站、“三农”网络书屋、科普活动站、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文化共享工程、农民田间学校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8%、54%、50%、49%、42%、34%、18%和13%, 其中农家书屋、科普活动站、党员远程教育、农技推广站、“三农”网络书屋等场所是最为调查者熟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 (图3) 。

2.3 知识需求状况

为了解农民知识需求的详细状况, 问卷从“您目前最需要哪些知识”进行调查, 并分别对“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经济与工程”、“寻医问药”、“文学技术”、“教育及培训”、“党政法规”和“百姓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查。

通过考察调查样本对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 发现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的知识需求在整个知识需求体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选择比重 (文中对指标选择比重的统计指选择指标中某项选项的样本数与样本总数的比值) 分别为27%和18%, 同时调查样本对百姓生活、农业经济与工程和教育及培训也是需求较大的, 分别占12%、11%和11% (图4) 。由此可见, 农民对科技知识的关注点还集中在其实用性上, 所以, 提高受众的科学素质及满足其生产、生活的科技需求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通过进一步的具体调查发现, 对于种植技术, 农民更加关注种植综合 (239人) 、蔬菜 (179人) 和瓜果 (170人) 相关知识;对于养殖技术, 农民需要养殖综合 (219人) 、家禽 (194人) 、牲畜 (161人) 和兽医兽药 (134人) 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对于百姓生活, 农民更需要科普动态 (318人) 、吃 (223人) 和住 (171人) 方面的知识;对于农业经济与工程, 农民需要农业经营管理 (271人) 、农产品加工 (258人) 和农业工程与技术 (196人) 方面的知识;对于教育及培训, 农民更需要技能培训与竞技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于党政法规,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和学法知法相关知识更感兴趣;对于寻医问药, 农民需要常见疾病和医疗保健知识;对于文学艺术, 农民对文学作品、文化生活相关知识需求更大。

3 结论与建议

3.1“农家书屋”工程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 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目前, 全国各地已建成农家书屋逾40万个, 根据规划, 到2012年, 农家书屋将全面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 真正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 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仍然很大, 上网查找成为广大农民补充知识的重要方式。

3.2“三农”网络书屋是农家书屋的有益补充

根据调查, 农民知识需求呈现出新变化。首先, 书籍和电视依然是农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其次, 农民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 电脑和网络成为更多年轻农民获取信息的首选。再次, 农民迫切希望学习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等方面的知识, 以促进增收。最后, 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很高, 对于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4,5,6,7,8]。相对于传统的农业信息获取途径, 网络信息在时效性、全面性、可获取性方面的优势明显, 在农村信息化的趋势下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内容数量有限, 对农业基层人员来说查找不方便, 而“三农”网络书屋中的数字出版物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及时、阅读方式灵活、方便阅读和查询检索、管理方便等优势, 且运营成本低。随着农村信息化设施的完备, 基层工作者信息化素质的提高, “三农”网络书屋成为农家实体书屋的有益补充。通过“三农”网络书屋, 农户可以向专家进行远程咨询, 发布农业信息, 向专家提出疑问寻求解答, 对于生产生活相关的信息还可以进行自主搜索查询, 排除冗杂繁琐信息, 变被动为主动, 直接切入要害, 解决问题。“三农”网络书屋弥补了传统书屋的不足, 是一个主动性高、互动性强的系统, 可以提高书屋使用率, 真正达到惠农、便农的效果。因此, 大力开发“三农”网络书屋是今后促进广大农民获取专业信息的必由之路。

3.3 进一步推进“三农”网络书屋建设

农家书屋在农村基层科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认可。但同时广大农民还需要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须进一步扩大农家书屋的发展规模和传播范围。网络知识传播要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推进, 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新型大众媒体的优势, 积极建设“三农”网络书屋和进行农民远程培训, 通过多方协作、整合资源使科技文化知识能够适应农村实际需求, 发挥出传统传媒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洪亮, 张雯, 侯立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信息需求特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 2010 (1) :391-392.

[2]郭翠华.关注农民知识能力及对图书馆需求[J].图书馆, 2008 (6) :41-42.

[3]陈瑛, 伍艺.湖南省农村文化信息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馆, 2009 (2) :58-66.

[4]李春花, 许永哲.基于农民知识需求的农村知识获取环境缺陷与对策探索——以吉林省延边地区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1) :27-29.

[5]朱丹, 袁小玲, 张忠凤, 等.农村信息服务现状和农民知识获取憾力的舍析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 2010 (2) :40-43.

[6]郑文晖.农村政策信息服务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2) :10-14.

[7]原小玲, 贾君枝, 朱丹.山西省农民信息需求调查研究[J].情报科学, 2009 (8) :1194-1198.

军校学员英语文化知识的培养 篇9

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它的内涵极其广泛, 包含自然、历史、地理、宗教信仰、节日、饮食等。语言从狭义上来说, 是文化的载体, 是对文化的记录和反映, 同时它也使文化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广义上来说, 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 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 两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

英语学习中首先要学好基本的语言知识, 如语音、词汇、语法等, 并拥有较高的语言实用技能, 如听力、口语、写作能力等, 但学好英语语言知识与学好英语的概念是不对等的, 两者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距离就在于英美文化知识的掌握。学好语言的最终目的不是考试, 而是能够在恰当的场合正确使用已拥有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实现恰如其分的交流。语言交流离不开交流时的语言环境, 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 (Language) 一书中指出, 语言有一个环境, 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或环境。[1]仅仅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 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而对英美文化知之甚少, 就会出现交际失误的情况, 甚至闹出笑话或者引起对方的不快。比如初次见面时的寒暄语, 汉语和英语之间就完全不同, 中国人一般问“吃了吗?”或者“你去哪?”, 英美人士一般则说“How are you?”或“A nice day today, isn’t it?”, 如果中国人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问外国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则会让外国人觉得不可理解。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 也要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 即文化渗透, 否则语言教学是不完整的。[2]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 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3]《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告诉我们, 大学英语教学中, 文化知识的传授也是教学目的之一。对于军队院校的学员来说, 英语文化的教学除了通识英语的文化教学外, 由于其学习环境和未来任职岗位的特殊性, 还应添加军队文化知识的教学, 帮助其了解外军军事文化知识, 传授常见的军事文化用英语如何表达。

2 士兵学员英语学习现状

军校学员中的士兵学员, 其中很多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而且面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巨大压力, 教员在授课过程中侧重于单词的讲解和句子的结构分析、文章的翻译, 而几乎忽略了了英语文化知识的渗透。不可否认, 这种教学方式让英语基础薄弱的士兵学员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语法能力和翻译能力也得到加强, 但由于缺乏英美文化知识, 学员的英语文化意识十分淡薄。这其实对学员进一步学习英语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限制了其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学员的语用意识淡薄, 不能在正确的场合选择恰当的表达来顺利实现语言交际, 他们的英语能力与四总部提出的“精英人才”目标还存在相当距离。所以在军校英语教学, 尤其是士兵学员的教学活动中, 必须依照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适当添加英美文化知识的教学, 扩大学员的文化知识储备, 提升他们的文化意识。此外还要努力让英语教学体现军事特色, 让学员知道与他们学习和未来职业密切相关的事物用英语如何表达。

3 通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文化的范围如此之广, 涵盖度如此之高, 可以说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属于文化范畴, 要把所有这些文化知识系统、完全地传授给学员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军校非英语专业的学员有自己的专业课要学习, 他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把专业课学得精深, 而且他们课余时间的绝大部分要用来进行身体素质锻炼和军事操练, 所以专门开设的英美文化交际课程授课时数有限。比较符合学员们实际的操作方法应该以教材为依托, 采取直接阐释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每个单元的主题、课文、单词等, 每当其中有涉及外国文化的内容时就进行讲解, 培养学员的文化意识。讲解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 使学员的感官被充分激发, 实现其掌握相关英美文化知识的教学目的,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大学体验英语》 (第二册) 为例, 举例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结合各单元的主题、课文、单词, 进行通识英语文化的教学。[4]

由于每个单元的课文均选自于英美原文, 在文章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比较重要的人名、地名、机构名等, 这些都属于文化范畴, 学员需要对此有所了解。第二单元Text A中出现伊利诺伊州 (Illinois) 、马里兰州 (Maryland) 等地名, 教学中可以用ppt的形式展示一幅只标注各个州的美国地图, 这样伊利诺伊州和马里兰州就可以非常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员面前, 教员可以利用地图询问学员这两个州分别在什么位置。之后教员再简要介绍这两个州的基本情况如人口、气候、州首府、工业、经济, 这样学员对美国的地理知识多了一份了解, 文化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三单元Text B中涉及到一些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社会历史和故事, 如战时国债、黑熊斯莫奇预防森林火灾运动等, 教员在备课时可以找到相应的各种视频资料、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将其归纳整理好后展示给学员看, 使其对美国的社会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学员们对黑熊斯莫奇预防森林火灾运动一般都不知道, 它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发起的一项旨在帮助人们认识森林火灾对社会和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破坏的社会公益活动。可以先用图片展示憨态可掬的成年卡通熊Smokey的形象, 然后告诉学员卡通熊Smokey作为这一运动的形象代言人, 传授人们怎样预防森林火灾、发生火灾后怎样快速、有效地灭火。通过详细讲解这一社会公益活动, 一方面让学员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更加透彻, 另一方面也让学员们增加了对森林火灾的认识, 还让学员们的文化知识得到了扩展。

4 军事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 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而且军校学员毕业后从事的是职业军人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 军人有其自身特有的军人文化, 如军人信仰、军人情操、军旅生活、军事行动的专门术语等。所以在军事院校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教员除了要有意识地实行通识英语的文化渗透, 培养学员通识英语的文化意识, 使其了解最普遍的英语文化知识外, 还应该充分考虑学员的学习环境和未来的任职需要, 在教学内容上以每单元的主题为依托, 加入与之相关联的军事文化内容, 这样可以使学员了解更多的外军军事文化知识, 还可以让学员掌握与他们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事物的英语表达, 从而充分激发学员内在的学习动力, 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员的军事英语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单元的主题是Jobs and Careers, 谈论的是人的工作和职业规划, 此主题可以延伸到军队的军衔和建制上。备课过程中, 教员在网上搜集尉、校、将的肩章图片和连长、营长、团长、师长、旅长的胸牌图片。课堂上, 教员将搜集到的图片展示给学员, 教会他们用英语如何表达这些军衔和职别, 这些栩栩如生的图片展示的就是学员未来的职业, 他们的理想是在军队里有所成就, 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 因此学员的热情很容易被点燃, 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Sports and Health, 讨论的是运动和健康的话题, 此话题可以拓展到学员日常锻炼时常做的如单杠、双杠、俯卧撑、仰卧起坐等项目。同样, 教员在备课阶段通过网络搜集这些运动项目的图片, 在课堂上展示给学员。看到这些图片时学员都很兴奋, 因为图片上的项目是他们每天进行身体素质时的“必修课”, 但他们却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表达这些项目, 所以当教员教他们用英语怎么表达单杠、双杠、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的时候, 学员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被激发, 学习效果很好, 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5 结束语

理论和实践操作都证明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英美文化知识, 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员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对于军校学员来说, 还应该介绍外军文化和军队文化的英语表达, 这样可以使学员对人民军队的本质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认识得更加准确, 还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为他们毕业后从事军人这一特殊职业打下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Sapir, Edward.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21.

[2]胡文仲.文化与交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EB/OL].[2010-07-19].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432&infoid=35346.

知识文化 篇10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 泰勒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之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要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虽然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着不同理解,但总体认识趋于统一,即知识产权文化是人类在从事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影响知识产权事务的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总和,主要包括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意识、信念、价值观以及涉及知识产权的行为方式等。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文化内化为国民的知识产权价值观,外现于知识产权行为方式,其从知识产权案件中可略见一斑。

2011年10月19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在一起知识产权纠纷案中作出判决,对原告谈笑靖(笔名扎西拉姆多多)起诉被告珠海出版社未经许可出版包括该作品的图书《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并把《见与不见》当作仓央嘉措的作品一案作出判决,认为原告对涉案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权,被告珠海出版社虽侵权主观故意性不大,但仍需承担停止侵权的法律责任,销售涉案图书的被告王府井书店也需承担停止销售的法律责任。

原告主张其创作了诗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又名《见与不见》),并于2007年5月15日发表在其个人博客上,而2010年8月,被告珠海出版社出版了《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一书,该书副标题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与诗”,作者子非,该书第33页收录了前述《见与不见》一文。

在本案中,原告虽然胜诉,但其在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起诉出版社并非其本意,而是基于诗作授权的唱片公司的要求,目的是为了认定著作权。就原告本人来说写诗并不是谋生手段,也不会因为作者被误认而丧失协作的欲望,所以如果不是因为有唱片公司的出现,她并不会主动去维权。

谈笑靖的观点代表了许多国民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将知识产权与物质收益等同,对自己应享的权利亦存在淡薄心态。然而,知识产权属于一种智力劳动产生的成果所有权,是按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这种权利不光包括财产权,还包括人身权。而所谓人身权,意味着权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身不可分离,是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例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的权利,或对其作品的发表权、修改权等,均属于精神权利。在本案中,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即将其诗作出版,并将作者写为仓央嘉措已侵犯了作者的人身权。然而原告自己的不在意,进而联系到随着网络普及,网民在信息传播中对著作者表现出的随意态度,代表了国民积习于心的权利意识的被动性和虚无性,对自身权利的保护并未内化为国民的内心诉求。

1 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投入大量资源,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知识全面普及。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以来,各类知识产权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在增长。与2008年相比,2010年国内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10.9万件,增长54.7%,受理商标注册申请107.2万件,增长53.6%;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8.7万件,增长74.5%;植物品种权申请1295件,增长37.0%;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申请1108件,增长49.1%。

然而,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晚、发展快,缺乏形成知识产权文化的时间积累和思想沉淀,因此代表现代文明的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国这边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里显得水土不服。在知识产权保护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盗版、假冒、山寨等屡禁不止,纠纷不断,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在积极吸纳国际知识产权营养的情况下,我国知识产权法制水平本身已与国际主流趋势一致,然而制度的运行效果却远远落后。

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为在WTO的大环境下的政策引导产物,而非经济发展的内在诉求,知识产权观点尚未与社会主体意识结合,在公众的价值体系中尚未占据其应有位置,进而社会整体对知识产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不够;另外,知识产权侵权认定存在难度,维权相对困难,使得国民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容忍度较高,而对知识产权制度期望较低。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与个人生活分离,对知识产权制度、实施的满意程度没有给予社会整体利益的正向价值判断,国民的知识产权相关行为水准与我国知识产权法制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

2 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中的文化冲突

一般认为法律的产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内生式,另一种是预见式。内生式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将人们普遍遵循的习惯确认为具有国家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规范;而预见式就是运用人的智慧和理性,根据立法者的目的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关系进行预见并规定相应的处理和制裁,从而形成一种规范,作为一定时期社会关系调整和人们行为的法律依据,是一种运用法律达到立法者所期望目的的一种方式。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改革开放催生的产物,从开始走的是预见式道路,民众需求与法律预期尚未同步,国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并未产生足够的认知。虽然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在整体上有了较大提高,但知识产权这种外来文化仍未完全融入但我国本土文化中。

知识产权观念文化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而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产权文化的民族性。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对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影响深远。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至上、重德精神、辩证思维、因地制宜等意识和认识论与知识产权文化的内在品质具有一致性,是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中需要借鉴并发扬光大的文化精髓。

但不可否认,传统文化影响中还存在消极的一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责任和道德关系,儒家学着以传播知识和道德为己任,并以作品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自豪。这种自然和谐、强调知识共享的主张,虽然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但同时也反映出中国自古把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来尊重的概念很是淡薄。而西方国家则在长期的市场经济事件中形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提倡自我价值的实现,鼓励竞争和私权神圣,这正是知识产权制度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这些理念相悖的文化观为知识产权制度运行和知识产权文化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中庸、隐忍偱古、贵义轻利的观念与知识产权文化中崇尚创新、鼓励竞争、尊重权利的观念是悖逆的,这些观念借文化传承的惯性,对知识产权文化的倡导会带来消极、阻碍作用。

另外,对有形财产的尊重已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构成,人们普遍会在明确的是非观念的判断下放弃对有形财产的不当获利得利机会,然而,对受到知识产权制度庇护的发明、著作等无形财产所产生的无形财产权并未引起人民的权利意识,因此公众尚未将侵犯知识产权与侵犯有形财产视为性质等同的行为,只有在这些无形财产涉及经济利益转化时,才容易引起相应侵权及保护行为,如本案中唱片公司对著作权的判定诉求。

3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思路

观念传统是知识产权文化产生的思想支撑,观念传统习惯是社会成员信仰和认同的载体,深刻影响法律制度的选择和法律文化的构件。由于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传统文化的支持,削弱了人们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心理接受程度,以致影响了制度的运行绩效。任何法律制度只有内化为民众内心尊崇的理念,才能起到根本规则的作用。因此,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应当着重于观念层次的建设,在全社会弘扬“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知识产权观,促进形成“崇尚发明创造、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理念,推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内化。在此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从源头上改造文化属性,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制度在观念上的接受程度,彻底启蒙公众的知识产权观念,在思想、制度、文化等方面为现代知识产权革新和创新铺平道路,促进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的发展,将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观念融会于社会整体的基本价值观念中,从而匡正社会的知识产权行动准则;

第二,尊重和鼓励创新,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按照激励论的观点:“当人们能够获得自己努力付出的报酬时,人们才会更有活力去付出这种努力,被所有人享有的总体社会福利才会发生。”通过将无形的知识产权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资产,使其与意识观念中的有形财产保护挂钩,强化知识产权的财产属性,进而强化社会的保护意识;

上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下一篇:渔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