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导入

2024-06-10

文化知识导入(精选十篇)

文化知识导入 篇1

一、文化内涵阐述

文化一词从来都是受到广泛关注并颇受争议的。人们对它的理解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说,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等。而狭义理解主要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活动。而本文讲到的文化应是融合广义与狭义理解的全方位的文化知识背景, 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常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 目的仅在于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促进与推动的作用, 主要侧重英语文化在交际目的下激发出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文化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镜像, 语言与文化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 (Sapir, 1921) 曾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另一位同样来自美国的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曾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 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因此,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知识的培养只能相辅相成, 不可或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学习英语无非是掌握一门工具, 但是如Crane说的英语教学“只有考虑到文化因素, 我们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行为, 也才能更有效地交际。”同时《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提出“以实用为主, 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要求, 突出对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所以, 纯语言学习无疑应向语言使用与交际方向靠拢, 培养高职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达到语言最终为交际服务的目的。

三、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学习动机及学习成效

高职教育尽管取得了较大发展, 高职英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与重视。但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却不近人如意。主要表现在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参差不齐, 英语基础极其薄弱。据统计, 高职学生英语高考成绩低于及格分的只认识6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而绝大部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非常有限。

另外,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强。就本人所任教的班级而言, 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仅在于通过各类考试, 对英语本身感兴趣的同学寥寥无几。笔者以为, 这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双重作用的结果, 或者说是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未能协调一致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内在动机常常是持久且富于生命力的, 但外在动机却是短暂并且脆弱的, 内在动机常常是主观的自觉的过程, 而外在动机通常是客观且被动的, 但无论如何外在动机又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内在动机的激发。如此导致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力不足, 成效些微。对于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于是成了“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的鸡肋”。

四、高职英语教学应注重英语文化知识的导入

心理学家Deci和Ryan认为, “当学生的好奇心、兴趣被激发时, 就会产生内在动机。当教育环境提供了一个富有挑战性、刺激性和自主性的氛围时,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息”。 (Deci&Ryan, 1985) 因此如何使高职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 并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搞好英语教学很重要的一环。心理学理论认为, 人往往有一种天然的求知欲和好奇探究心理。高职学生也一样, 他们通常对国外的先进科技, 文化习俗及其他与本国不太一样的认知看法怀有强烈好奇心理。而如何使这些方面的知识与语言学习相结合, 就是高职英语教学所要探究的。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 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如汉民族文化里红黄黑等词及松竹梅等, 英语中的典籍和宗教词汇等。简单如中文的狗和英文的dog, 尽管意义相同, 但体现的文化内涵却截然相反, 在汉文化里, 狗被认为是令人厌恶, 卑劣的,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组几乎全部带有否定意义, 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腿子”、“狗奴才”等等。但在西方文化中, “dog”被人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如英语里有“doglike”, “topdog”, “luckydog”等。同样, 表示颜色的词汇, 如红色, 在中国人眼里是喜庆, 吉祥, 黄色代表尊贵, 在古代被尊为帝王之色。但在英语中, 红色却代表血腥与暴力, 黄色则有卑怯胆小的意思, 如“a yellow dog”, “a yellow livered”, 前者代表可鄙的人, 后者则形容胆小鬼之意。又如数字13, 在西方普遍认为是个不吉祥的数字, 人们认为它与犹大出卖耶稣, 耶稣受难有关, 因此日常生活中, 人们往往避开使用这个数字。而我们中国文化认为的吉祥数字八, eight仅仅代表一个数字, 并不含有特殊意义。

笔者以为, 高职学生在语言知识学习过程中, 应结合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使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本族语的文化相结合, 同时注意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殊词汇, 它们与民族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及其心理文化都有关系, 对这些词汇的隐喻和对比分析, 可以加深学生对异文化的了解, 同时激发学生对异文化的探究, 提高其语言学习的自觉主动意识,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五、结论

语言的学习从来不是孤立的, 必须融合文化知识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情。“语言是社会的工具, 语言的使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因此有人说, 外语学习是三分语言, 七分文化, 原苏联外语教学心理学家别利亚耶夫曾指出:“在语言学习中, 我们必须迫使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思维。”如此, 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方面了解英语言文化, 减少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障碍,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摘要:本文试图从英语学习目的角度, 结合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学习动机及其学习成效几个方面,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层面, 论述文化知识导入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并提出几个在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 从而使文化知识的导入得到足够重视, 加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 并最终促进其英语学习。

关键词:语言学习目的,文化知识导入,高职学生,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伍棠棣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4.

英语教学应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 篇2

英语教学应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

作 者:王浪 Wang Lang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26) 分类号:H3 关键词: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与高校英语教学 篇3

【关键词】高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引言

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遇到瓶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情趣不高等问题[1]。经过实践证实,在高校英语的教学中采取文化背景知识导入方式,为高校英语教学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对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导入高校英语课堂将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走之路,在高校课堂中应广泛应用。本文将结合相关资料文献分析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与高校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与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英语课堂上,始终面临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如何引发学生兴趣来活跃课堂等问题。语言学具有人文、文化、民俗等特性,英语作为语言学的一种自然也具备以上特点,语言的产生和民族文化历史有很大关系,所以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将使高校英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认同与认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语言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又是语言产生的基础,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锻炼了学生对于英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法能力、翻译能力、记忆能力。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更加刺激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的探索兴趣,在好奇心的催促下,学生便会主动阅读相关知识材料,有效的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诱发学生兴趣

经过试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高校英语课堂,能直接调动学生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有利的武器,现代教学的核心便是兴趣教学,兴趣催生探索,探索带动学习,由好奇心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达成了教学目的。为什么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效果如此理想,因为文化背景知识源自生活,让学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给学生与所处环境一致的感受,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感。文化差异、风俗、性格、心理、民族、历史等差异,在学生产生求知的探索过程中,不再觉得英语枯燥乏味。

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过程中的建议

(一)以课本为本

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目的性,盲目代入会导致偏离主题。应以课本为重点,发掘课本中文化背景知识,并有效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是有效的“直入式教学”。立于课本本身,不借助课外读物为教学核心的教学方式,应将课本中所展现的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阐述中国人与英美人眼中看到世界的不同,可以采取英语电影、口语模仿、口语比赛、英语表演等形式来实现。

(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信息的主要来源,这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大背景,网络上所能提供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加便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效利用英语网站、电脑、英语电子图书、网上图书馆及音频,将这些手段变成英语学习的主力。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在线聊天及在线互动功能,以实现口语的有效锻炼,推动丰富的英语学习。课堂内容上也应注重用英语电影、英语音乐、PPT、课件等方式展现。网络资源和文化背景导入方式相结合,将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文化背景知识导入高校英语课堂的方法

(一)生活环境结合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学生在生活环境中耳濡目染,将会使学生自助养成学习英语习惯。因此,环境对于英语的学习十分重要,良好的环境将把复杂的英语学习简单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作良好的语言环境,多放视频、录音等。

(二)讲述要详尽

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进行更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相关的文化更感兴趣,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让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想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做到在讲学前,做到对讲述的西方人文,有一定的了解,做到事半功倍,尽可能满足学生好奇心。

(三)教会学生阅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怎么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介绍读物给学生,如西方文化与风俗人文类书籍,让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兴趣,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强化,让教学和学习都变的更加轻松愉快。

(四)采用外教

外语毕竟是外国人的语言,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多与外国人接触,从交流中提升英语水平。与外国人的接触中,可以学到一些课题中无法学习到的经验和知识,并且经过调查,外教更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1]。

(五)个性课堂

在教学的课余时间,教师应多帮助学生开展演讲、话剧、辩论等比赛活动,加强英语应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和使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使学生更容易被英语吸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

四、文化背景知识导入高校英语课堂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采取科学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实际应用,还有学习过程的态度、感情等综合素质,来进行评价。不仅仅重视考试方式,更应该公平、客观,不能忽视学生思维,不能泯灭学生的创造性,问题答案应采取开放性和多样性原则。

2、多样性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想象力,形成多样性教学,教师不仅仅要和学生形成一个教一个学的方式,更应该形成合作者的关系,在导入文化背景的时候,以讲故事的形式,交流的形式,而不是“教官、考官”的关系。在文化背景知识导入高校英语教学,应将主导权交给学生,然后给学生选择兴趣方向,这有利于学生的能动性和创作性的提高。这种教学,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可行性的原则

在知识文化背景导入高校英语的教学中,应注意一定的可行性,解说应简单易懂可行,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学方式不能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和教师负担,不能让文化背景导入高校英语成为空谈和负担,注重可行性才能把这种导入进行下去。

4、向导性的原则

由于学生的思维较为发散,不能过分放纵学生思维,在文化知识背景导入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固然重要,但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的思维,不能让学生偏离教学主题,最终导致教学失败,教师的引导将在教学中起极大的作用[3]。

结束语:现代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知识文化背景导入高校英语的教学,提高了科学英语教学,是现代英语教学的好方法,各高校应将其推广开来。事实证明知识文化背景的魅力要比死板的听、读、背教学方式更成功。

参考文献:

[1]周墨菁.文化背景知识导入高校教学的再解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13(11):119-124.

[2]李志搏.高校英语改革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11(14):132-136.

文化知识导入 篇4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 语言是一种特定文化中基本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言对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可替代的影响。“语言是一个用于人类交际的、具有任意性的声音符号系统”。迄今为止, 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很多, 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从广义上讲,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 文化即“由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也就是说, 通过语言的特征和使用可以了解一个种族思维、生活的特点。有了语言, 人们才能把自己的知识、观念、创造发明方面的行为模式等传达给别人, 传播于社会, 使之成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 并反映了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或环境。

本文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理论基础, 以Going Home一文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为实例, 指出对于语言习得者而言, 在某些情况下, 要想更好地理解语言结构必须有意识地去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换句话说, 能否成功地掌握一种语言和是否理解那种文化关系极为密切。同时指出, 在语言教学中必须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

二、课文Going Home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教学设计

1. Going Home故事内容。

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课Going Home是Pete Hamill写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最早刊登在1971年10月14日的《纽约邮报》上。故事的梗概是:长途车上坐着一位沉默不语的男子, 在同车的年轻游客的盘问下终于开了口。原来他刚从监狱出来, 释放前曾写信给妻子:如果她已另有归宿, 他也不责怪她;如果她还爱着他, 愿意他回去, 就在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如果没有黄丝带, 他就会随车而去, 永远不会去打扰她。汽车快到目的地了, 车上的人们都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往外看, 只有这位男子不敢张望, 他害怕迎面而来的可能是失望。突然间, 全车的人都沸腾起来:远远望去, 镇口的老橡树上挂了几十上百条黄丝带, 这些黄丝带像欢迎的旗帜迎风飘扬……

2. 以歌曲开场。

Going Home刊登后不久, 这个动人的故事就被写成了歌曲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e Oak Tree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 , 并成为不朽的音乐作品。而后这则故事又被改编成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帕》。在教学设计中, 我选用了男歌手佩里·康莫演唱的《老橡树上的黄丝带》作为开场。他用优美、浑厚、抒情的声音唱出了主人翁文戈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优美的旋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听歌, 学生也了解了故事的大意, 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 巧借提问讲述故事写作背景。

只有了解故事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故事要传达的思想。在讲述写作背景时, 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 可以问:“In your opinion, why was this story so popular?”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培养他们发散思维。这个故事发表于1971年。众所周知,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正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这一时期, 诸如同情、理解、信任、互爱这样的传统美德正慢慢流失。而Pete Hamill的这个故事则向人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人们之间依然存在真爱, 传统美德没有丧失。人们乐于接受这样的事实, 这也是故事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利用图片直观讲述“黄丝带”的象征意义。

在Going Home这个故事中, 主人公文戈写信给他的妻子:如果她还爱他, 就在老橡树上系上黄丝带。当他回到家里, 看到上百条黄丝带迎风飘扬。在这个故事里, 黄丝带象征着宽容和理解。此后, 人们赋予了黄丝带更多的象征意义:责任、感恩、爱情、包容、和平等。在介绍黄丝带内涵时, 笔者收集了大量相关图片, 并加以分类。通过对图片的介绍, 直观讲述黄丝带的象征意义。

5. 借用地图介绍文化、历史、地理背景知识。

Going Home的主人公文戈从纽约州出发, 要回到位于佐治亚州布伦斯威克的家。这是一次漫长的旅途, 要经过几个州。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展示一张美国地图, 直观地画出线路图, 排列出从纽约到布伦斯威克的旅途线路, 增加感性认识。同时展示搜集到的与课文相关的美国风景图片介绍沿途各州的人文景观、豪华的都市、繁忙的小镇、农场和金色的海滩等,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扩展想象空间, 认识文中的文化、历史、地理背景, 扩大知识面, 理顺思路, 分清层次结构, 把握总体布局。

三、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1. 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要求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必须兼顾文化教学。

学习语言并不仅仅是模仿发音、学习语法、记忆单词、背诵文章, 还要了解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 最终达到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语言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 不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即使能说英语, 在交流中也难免产生误解和其他困难”。我们在语言课堂上讲授文化至少要达到三个目的: (1) 让学生熟悉文化之间的差异; (2) 帮助学生跳出自身文化的圈子, 从目标文化的角度考虑问题; (3) 通过各种课堂练习, 强调理解语言和理解文化的不可分离性。

2. 文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他们的视野, 从而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现代大学英语》选材丰富, 内容涉及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人文、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等。如果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 能够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加深印象, 使学生能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目的语。

3. 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年5月版) 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必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大纲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目标明确、具体, 已经把文化教学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四、结语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又应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 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一部分, 从文化的角度来教授语言, 使二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 (第一册)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文化知识导入 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背景知识 导入 拓展

【Abstract】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rning languages. So, it is essential to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background knowledge. Taking the books ‘New College English Integrate Course for example,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how to efficiently lead in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s; Background knowledge; Lead in; Expand

一、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彼此影响。如果要学好一门语言,也就要了解并熟悉这门语言的背景文化。语言学家拉多说到:“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学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此,外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教材通过文章中的各种场景体现着丰富的文化背景。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部分将重点放在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上,往往忽略了把中西方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在语言交际能力上有欠缺。尤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不了解,往往导致交流障碍。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只有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很好的结合,最大化的发现教材中的文化场景并引导学生发现和学习它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与拓展

大学英语教师在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时,既要注重整个教学的各个大的环节,也要洞察到很容易被忽视的点;既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度,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每个单元的文章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方位把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那么如何更好的在课堂中导入并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呢?

1.要给学生一碗水,那么教师自身要就要有一桶水。不断的学习,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敏感度,并结合课文导入文化。如果教师本身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甚少,那是绝对不能在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蕴含的文化信息的。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这四册书里,文化背景知识涉及到生活,文化,社会已经宗教各个方面。有些文化背景知识点非常隐蔽,是需要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并进行讨论。

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unit 1 text A为例,当中作者在提到自己家的usual expenses(日常开销)时,说到了其中包括dental bills. (牙医账单)。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西方治疗牙的费用被看做日常开销?” 在学生进行完讨论后,教师可以再做点评和总结。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人对牙齿健康十分重视,这一观念有别于中国传统观念。很多人从2岁左右开始就会被自己的父母带去看牙医,每三个月到半年一次,家庭成员都会定期去检查牙齿。检查的如此频繁,所以当然可以被归为usual expenses了。

2.鼓励学生阅读西方经典《圣经》。其中的很多故事都派生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英语俗语,习语以及典故等。它的影响力不仅存在于语言,还渗透到并潜移默化影响着西方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成为很多西方人的道德准则。

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就有很多场景和圣经有关。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unit2 textA 中作者说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他作为bell ringer for red kettle 这个活动的志愿者。Red kettle 是一项向美国的穷人捐钱的活动。在阅读课文时,不难发现,所有的捐款都是匿名捐款。美国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在red kettle的活动中收到了很多巨额捐款而无法知道谁是捐款者的新闻报道。为什么捐款数额巨大还要匿名呢?想到中国的各种巨额捐款一定会有捐款人姓名,很多学生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会觉得很不解。西方很多人信仰基督。而在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中,有段话说到: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你施舍的事应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观察你,必然报答你。当学生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也就能很好的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匿名巨额捐款的行为了。

3.将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学习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主题内容为 fighting with the natural forces。 教师可以把这个题目进行拓展:“既然人类可以对抗自然力,那人类可以利用这些自然力么?如何利用?”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谈论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好的是使教师可以引入到相关的文化背景中去。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想想中外历史上有没有利用天气来进行的战争。(比如三国时期的: 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由于学生们对这些历史故事都十分熟悉,所以教师可以趁机拓展相关词汇,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串联词汇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词汇学习和文化背景知识学习相辅相成。

英语与文化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大学英语教育应更多的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同时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积累更新相关的文化知识,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并指导学生对背景知识文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胡文忠.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王永杰.谈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

[3]朱迈青.大学英语精读和文化背景知识输入[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2000(12).

文化知识导入 篇6

在英语教学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中,“听”作为一个重要而又不可忽略的环节被排在首位,这同时反映出人类语言学习的接受次序,听力是会话、阅读及写作的基础和桥梁,是语言学习的第一步。但是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听力能力常被视为一种被动的技能,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经常仅从词汇量、语音及对资料的熟悉程度衡量听力水平,而忽略了对听力场景和场景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You learn a language, you learn a culture.”Kramsch说得更明白:“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从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的第一时间起就始终渗透其整个学习过程中。”这不仅反映出了语言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还深刻说明了语言于文化的一种载体功能(戴炜栋等,1998)。如果想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就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作用。对于以中文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中西方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民俗传统、价值观等截然不同,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受母语及母语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习惯用中式思维分析理解信息,往往不能准确而有效地理解信息的内涵和话语中隐含的真正意图,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阻碍了听力理解。因此,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是听力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付佳媚,2010)。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背景知识对英语的影响及如何从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的问题。

2. 国家背景知识对英语听力的影响

在英语听力中经常出现材料不难,但还是听不明白、答不对的情况。有时候即使知道句中每个单词的字面意思,也不能透彻地了解其深层含义,这主要由于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导致听力理解上的困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听力中涉及背景知识的材料比比皆是,具备充足的文化背景知识,能使听者对所听材料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弥补听力技巧和语言能力上的一些不足。下面从三个方面来看文化背景对英语的影响。

2.1 历史因素对于英语的影响。

听力题目中有这样一句话:The die is cast, we’ve got no choice but win the game.当时学生虽然大概知道是要取得胜利,但是对前一句的意思并不理解。这个短语源于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庞贝和元老院共谋进攻恺撒时发生的故事。当时恺撒的领地和意大利本部交界处有条小河Rubicon。恺撒不顾反对意见,悍然率军渡河与庞贝一决高下。在渡河时他说:The die is cast。过了河,他还烧毁了渡船,(burn the boats)逼得士兵毫无退路,只好勇往直前,打败了敌人(平洪等,1999)。

就是这样一段历史故事,在英语中留下了几个常见的习语:cross the Rubicon(渡过鲁比肯河),喻义决定冒重大危险,采取断然行动。burn ones boats(烧掉自己的船),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下),预示着事情已经决定,再也不能改变。这几个短语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就肯定觉得不知所云,但如果结合历史背景,则不仅容易理解而且记忆起来很方便。

2.2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对英语的影响。

英文中包含很多与海洋相关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未雨绸缪)。这是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对当地的文化造成不同的影响,语言恰恰包含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英国作为一个岛国,为了生存,人们经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进行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许多与海洋有关的习语(平洪等,1999)。

此外,英国强大的航海业和捕鱼业使得大量与fish有关的习语相继产生。如:big fish(大亨),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比喻厚此薄彼,偏爱一方)。从这些角度来看,很多短语的理解就变得容易多了,在讲解的同时,不仅学生对语言加深了印象,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也更进一步。

2.3 生活常识对英语的影响。

在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主人公Forest Gump曾这样形容他和Jenny的关系:“We are like beans and carrots.”很多不理解西方饮食文化的人看到这句话会觉得难以理解,为什么两个人会像青豆和胡萝卜。这是因为在西餐中,青豆和胡萝卜总是作为辅菜放在一起,这个表达方式用来形容两人形影不离。

3. 背景知识的获取能力

3.1 培养学生兴趣和文化学习意识。

研究表明,有兴趣地学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使用多媒体工具,灵活地传授英语国家的政治、宗教、历史、神话、民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建立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听英文歌曲、演讲、看原声电影、视频、电视栏目等手段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水平。

3.2 关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语音因素对听力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早先的英语听力方面研究中,对这方面的探讨也较多,但在听力实践中,经常出现即便听懂了材料的字面意思,也不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或是材料中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的现象。这就会妨碍对材料的更进一步认识,是听者的非语言能力(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的缺乏造成的(麻金星,2010)。每当这种时候,应当鼓励学生自发地探究这种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英语。

3.3 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亲自体验文化差异。

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查阅与所学单元内容相关的英美国家历史、地理、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并让学生分组以presentation(课堂演示)的方式介绍学习成果。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此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角、外教讲座、与外教交流,亲身体会所传达的不同的文化信息,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4. 结语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文化知识的传播。在听力教学中,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关系着语言教学效果。提高听力理解的过程不仅是传授技巧、学习语言,更是丰富知识的过程,因此,听力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不仅有利于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和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展现自我,实现价值。

参考文献

[1]Kramsch Claire.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戴炜栋, 束定芳, 夏雪林, 等.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付佳媚.英语听力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知识经济, 2010, (12) .

[4]麻金星.基于文化背景知识补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

文化知识导入 篇7

文化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人们通过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 由此可见, 语言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同时, 人类任何思想的体现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 语言还反映出人类的知识, 当地的语言习惯能够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文化[1]。也就是说, 文化背景不仅通过语言习惯来体现, 同时也会影响着当地的语言发展。同时, 语言表达也会带有当地文化的一些特点。因此, 要学好一门语言, 就要对当地的社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才能熟悉当地人们的语言特点, 才能真正学好一门语言。不仅如此, 就从简单的语言学习角度来进行探讨, 很多语言都是存在特定文化背景的, 如果对此没有清楚的了解, 就无法理解语言的特定含义。语言是文化的代表, 不仅仅代表着民族的物质精神财富, 同时也代表着民族的风俗思想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 就需要对德国的文化进行了解。只有清楚当地的文化习惯以及语言特点, 才能真正学好德语这一类语言。所以说, 在德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德语知识。

2 高校德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策略

在不同的条件下, 文化思想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语言的表达要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情况来选择。因此, 引入德国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是德语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必然选择。

2.1 课堂上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学生需要对德国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理解特定语言当中蕴含的意义。德语教学老师要重视文化知识的讲解, 一方面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 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跨文化的认识, 使得学生的交际能力更强[2]。中国学生学习德国语言时需要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只有理解了这其中深层的含义, 才能领悟德语中的具体情境。举个例子来说, 德国人跟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 学生要对这其中的差别进行理解, 在学习德国语言的时候需要逃离本土语言的禁锢, 换一种与德语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文化渗透在最开始的阶段时需要学生对德国文化有大致的了解, 不仅要学习德国的历史, 同时还需要学习德国文化的地方特点, 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 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德国的生活和文化感兴趣, 也才能激起同学学习德语的兴趣。文化渗透到了后面的阶段, 就需要让学生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同时让学生对两国文化差别有非常清楚的了解, 促进语言学习。

2.2 教材中增加介绍德国文化的内容

学生通过教材来学习德语, 因此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德语学习的教材中需要加入德国文化相关知识。举个例子来说, 德语的一些知识型内容中就可以加入到德语学习的教材中去, 德国的一些伦理道德以及德国的一些英雄故事和历史知识都可以写进德语教材, 让学生对德国文化的各方面内容有有所了解。在听力方面, 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本土的音乐以及影视等等。从教材的角度出发, 能够在德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让学生结合文化知识一起来学习德语, 以让学生能够尽快融入到德语学习的氛围中。

2.3 在词汇教学中实施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阶段, 德语也不例外, 而很多德语词汇中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德语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词汇积累, 德语的学习是有生命的。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记忆单词, 这会让学生对德语学习的兴趣锐减。学生只有体会到德语学习的生机和兴趣, 才能提高其学习德语的积极性[3]。就语言本身来说, 其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尤其是在当地的一些文学作品中, 这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因此, 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单词的具体文化背景和含义, 采用联想记忆的方式, 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词汇。举个例子来说, Aurore (奥罗拉) , 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曙光女神, 来自罗马神话, 她是旭日东升的代表, 并延伸给学生大致讲一下这个故事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词汇,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词汇学习的节奏和乐趣, 同时加强学生对所学习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4 通过阅读德语文学作品进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阅读是一门语言学习的必要环节, 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阅读来知道德国发生的一些故事, 还能够对德国精神有所领悟, 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典名著。经典名著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 也能够反映出当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 也能够反映当地的社会实情和风俗习惯。学生要从简单的故事入手, 先看德汉对照版本, 熟悉了之后可以看德语版本, 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来了解德国文学的写作特点和方式, 逐渐摆脱汉化德语的学习模式。在学习德语方面, 学生要坚持阅读, 做到持之以恒, 只有长期坚持才能领悟德国文学的精神, 感受到阅读对于德语学习的作用。

3 结论

总之, 在全球化加剧的情况下, 德语的学习非常有必要。而就目前我国德语学习的现状来说, 光简单地通过词汇积累来学习德语是不够的, 也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加入德国文化学习相关内容, 同时还能够通过在教材中加入一些德国文化知识的内容来让学生对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相应的背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德语, 让学生能够跟德国人自主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 2012 (05) :73-74.

[2]李清华.大学德语教学中词汇学习方法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 (02) :125-126.

文化知识导入 篇8

一、优化教学资源, 呈现丰富多彩文化知识

英语跨文化知识集中体现在课程资源中。现行的《牛津高中英语》 (Advance with English) 教材以模块为基本框架, 注重与现代生活的紧密相连, 让学生能够在认知过程中不断感受现代化的文化意识和表达内涵。

从课程资源中挖掘跨文化知识,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和思维, 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意识。首先, 从细微处来挖掘文化的内涵, 尤其是西方人特有的表达习惯、思维价值等。其次, 优化现代化教学设备, 尤其是运用好PPT课件、英文歌曲、原声朗读等资源, 帮助学生进入更具有逼真效果的学习境地。再者, 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尝试通过互联网络、电子读物、图书资料等搜集与课程学习文化相关的知识, 以此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激发他们学习潜能。

优化教学资源, 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学习素材。例如, 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的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B Fog”教学中, 教师不妨首先要求学生搜集与天气相关的资料, 并要求学生能够找出西方国家在天气表述上与中国的差异。其次, 建议学生围绕中西方人在公共场合的表达行为习惯来理解交际以及价值观念。再者, 鼓励学生思考:What do you from the blind people’s world?可要求学生针对故事表达情节以及结尾, 探寻西方人在表达交际以及助人为乐上的价值观,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突出引导深化, 增强有效理解记忆能力

学生因学识等方面能力限制, 对于西方的文化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客观辩证的思维方法来引导深化, 以帮助学生强化认知感悟。对文化的引导,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减轻认知的难度,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 增强理解记忆能力。

在引导过程中, 不妨从与文本学习内容相关的词汇短语等方面进行运用。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要求运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引导。像在阅读学习中, 可就学生容易忽视的语言文化知识点进行引导, 鼓励学生思考从中得到了哪些内容。在此基础上, 可围绕学生对西方国家时尚感兴趣的特点, 就时尚的缘由以及发展等方面进行引导深化。在引导深化过程中, 应该注意比较运用, 即通过中西方文化不同来要求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其中的背景及发展意义, 并引导学生能够在比较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 满足学习发展需要。

教师在引导深化过程中, 应该多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培养, 建议学生能够围绕跨文化的异同来深入探究, 让学生在学习交流和彼此争辩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理性思维。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认知过程, 其实也是为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使得他们的英语表达更具有灵活性和地道性。

三、注重技能贯穿, 提高灵活综合运用能力

英语教学的核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 满足学生的语言学习发展需要。同样, 在跨文化教学中, 应该紧扣学生的技能发展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通过对学习技能深化, 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更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和使用能力。

在教学中, 多以文化情景展示和互动交流的形式来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 尤其是对西方人在表达过程中的俚语或者习语的运用应该予以特别关注, 往往这些正是表达的主旨内核所在。同时, 学习互动中, 应该把听、看、读、写的内容体现在正确价值导向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学生听的音乐、歌曲, 可以多选取欧美的乡村音乐或者励志音乐;在电影的节选上, 多选择一些简单的动画或者获得大奖的励志影片, 让学生从中感受西方文化中的一些主流价值, 使得他们的语言文化更具有广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 可建议学生能够对所接受的文化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不断提高文化知识运用的自觉性和灵活性。

正如前面所述, 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渗透, 能够在增强语言深层内涵意义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情趣的英语学习素材, 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英语文化知识导入, 不仅是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 更是学生提高英语学科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艳荣.文化背景知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成才之路, 2012 (21) .

文化知识导入 篇9

1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价值与作用

众所周知, 语言环境是语言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和条件。英语教学中, 要想综合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及能力, 仅仅依靠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缺少语言环境这一硬件条件, 英语教学相当于纸上谈兵。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 英语是第二语言, 对于许多学校来说, 语言环境营造这一工作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基于此, 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环境的替代作用开始显现出来。

1.1 能够最大限度还原语言环境, 强化语感

文化背景知识是语言环境的重要组成, 同时也是语言生活化的重要表现。文化背景知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最大限度实现语言教学的生活化, 使得语言教学从“纸上谈兵”状态脱离出来, 更加接地气, 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及素养的提高创造条件;强化学生语感, 缓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及抗拒情绪, 由内而外唤起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1.2“硬教学”向“软教学”过渡的重要条件

文化背景知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充分利用语言渗透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剂, 促使高校英语教学由传统的“硬教学”向“软教学”过渡。所谓硬教学, 指的是教学过程中, 从英语教学的“枝干”入手, 即音标、语法、词组等展开教学, 然后由这些“枝干”拼凑出英语这课“大树”;而软教学则恰好与之相反, 它是以语言文化背景为主要导入和渗透途径, 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一语言的应用环境及应用条件, 配以相应的语法教学, 引导学生发散出与这一“主干”相关的“枝丫”。这一教学模式, 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的尴尬教学局面, 同时还能最大限度提升英语课程教学的活跃度。

2 高校英语教学现状

通过上文论述, 我们已经对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在对其导入作用发挥的具体措施及途径进行阐述之前, 我们应对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以便对症下药。

2.1 语音知识不扎实, 听说能力水平低下

听说能力训练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素养的重要体现, 但是从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现状来看, 学生普遍存在发音不标准, 听说能力水平不足的问题。英语听力水平的提升, 关键在于单词发音的正确掌握, 如果学生连音标都读不准, 就更别说听说能力的提升了。不准确的发音势必导致听力理解的错误, 如连读、弱读爆破以及停顿等, 都是英语语音教学中, 学生较难把握的内容。英语单词的弱读, 中国学生掌握起来还比较容易, 但是如果将置于句子中的弱读与前后音进行连读时, 学生就很难正确辨别了。一旦听力材料中出现这一情况, 学生极容易把两个单词之间的连音部分听成独立的单词;此外, 语速过快也是造成学生听力障碍的重要因素, 与教科书同步的听力材料大多数语速较慢, 如果平时不注重循序渐进的训练, 学生听到一些语速较快的爆破、连读、弱读、重音转移等有关语音语调变化的听力材料, 便会觉得无所适从。

2.2 词组能力不佳, 应用能力缺乏

除听说能力低下的问题外, 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词组能力不佳、应用能力缺乏的问题。有的时候, 学生明明感觉听懂了一切, 没有出现生疏或难以理解的词语, 但是理解起来却总是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非常健忘, 无法对已经听到的词语进行加工, 得出正确的、连贯的信息。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 大脑的短期存储能力有限, 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为7±2个组块;其二, 学生英美文化知识的缺乏, 不能合理利用语感得出正确的释义。“语言的记忆、储存和输出或使用并不是以词为单位, 而是以一些固定和半固定的词语块的模式进行的。也就是说, 人们在听到信息时, 可以通过把词按照意群进行组合来增加记忆的容量, 这一过程被称为词块化过程。”因此, 作为英语教师来说,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除了注重单独词组的教学外, 还应着力提高学生对词块组合的有效应用。

2.3 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较其他课程教学而言, 单一性、模式化特点突出, 整个教学氛围的呆板与沉闷, 教师教学吃力, 学生吸收费劲, 课程教学活力不足。随着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 教学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也开始逐渐展开。高中英语教学虽然是框架式的知识, 但是其应用却涉及英语语言领域的各个方面, 几乎所有内容都可以成为其应用性培养的支撑与载体。从具体的教学实际来看, 教师进行教学时, 依然采用固有的模式进行知识的巩固, 并没有对学生应用英语知识及文化的应用特性进行引导和培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学生获取到的信息冲击也越来越大, 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正处于不断麻木的过程中。文化知识背景的导入, 能够有效弥补学生语言环境缺乏的这一硬伤, 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感到英语学习并不陌生。

3 高校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文化背景知识导入作用的具体措施

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充分发挥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作用, 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 通过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的了解, 提升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发散能力。结合高校英语教学现状来看, 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3.1 充分利用英美生活场景, 合理切入实例

高校英语教学中, 要想充分发挥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作用, 建议对英美国家的生活实例进行充分利用, 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 以知识点为背景, 引入应用实例, 加深学生印象,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英语文化背景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 是一个极为陌生的语言环境, 教师在知识嵌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识层次进行全面准确的掌握, 尽可能从学生知识构成的实际情况入手, 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由浅入深, 有步骤、有目的、有组织进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3.2 合理开展英语专题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 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是因为从小到大, 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都贯穿着英语;陌生是因为我国大多数学生没有有效的途径去真正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英语教学始终停留在表层, 不曾深入到英美文化的核心。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除了生活场景实例的有效切入外, 还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 合理开展专题文化活动, 以文化活动为主要背景, 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英语通识能力的基础上, 还能有效兼顾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可谓一举两得。

3.3 科学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还原语言环境

信息化的发展, 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时也为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奠定了基础。文化背景知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导入, 教师纵使做再多描述, 也始终不及场景的还原来得有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模式相比, 最大的优势就是能通过声音与图像的交叉, 为学生呈现出立体的语言背景与环境, 通过多种途径的刺激, 加深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应用。此外, 教师还应明白,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只有在具体使用和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获取相应的语言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后安排一些口语练习, 课堂教学中涉及的语法知识点, 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效练习。这既是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突破点, 同时也是进行英美文化背景导入的重要契机。

文化背景知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及素养的有效措施。结合现阶段高校英语的实际教学情况,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建议可以从实例切入、专题活动以及多媒体呈现三个方面入手, 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高效的英语学习环境及氛围, 为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高做出努力与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亚红, 刘静.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与实现途径[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 (5) :318.

[2]陈培君.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4) :49-50.

[3]徐辉.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3 (6) :93-95.

[4]张玉姣, 周养权.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重要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4) :203-204.

[5]万丽丽.浅析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3) :176-177.

导入“正向”卡车文化 篇10

这位欧洲卡车文化的“传道士”,现任斯堪尼亚中国战略中心执行董事,兼任斯堪尼亚销售(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近日,他和他的中国工作搭档——斯堪尼亚中国巴士及客车销售总监马瑞胜以及斯堪尼亚中国产品总监唐伯瑞,出现在斯堪尼亚的新闻发布会上,承继2011年的参展传统依旧向中国推行其欧洲“卡车文化”。

“斯堪尼亚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何墨池说,“中国市场对于增长质量与效率的追求决定了对高效运输解决方案的需求将会出现极大增长。”

在何墨池看来,他所带领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帮助中国建立起一种正向的卡车文化,这种卡车文化能将卡车与它的使用者拥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对建设安全高效的公路交通体系产生积级影响。

打造高端

在2013年的上海车展上,斯堪尼亚首次展出了Touring客车,这是由斯堪尼亚设计开发,并与中国客车制造企业海格客车合作生产的一款高端客车产品。

一直以来,斯堪尼亚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专业化发展特点。用何墨池的话来说就是:“专业化是斯堪尼亚与其他汽车厂家最大的不同之处,专业化就是斯堪尼亚的生产原则。”

多年来,斯堪尼亚只做重型卡车和大型客车,他们将所有精力、研发能力都投入到重卡和大客上。此外,斯堪尼亚只做汽车的底盘部分,而车身则交由斯堪尼亚的合作伙伴们——一些专业的车身工厂来制造。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何墨池坦言:“要想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并立于不败之地,就只能走专业化的道路,做自己熟悉的领域,这是斯堪尼亚的发展战略之一。”

2009年,这款车面向欧洲等市场推出以来,中西合璧的斯堪尼亚Touring客车凭借品牌影响力、独特的外型设计等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四年之后,这款Touring客车回到中国,它们将全力开辟班线客运、团体租赁、高端旅游及机场专线运输等细分市场。

除了Touring客车,斯堪尼亚还展出了全新的13升欧V卡车发动机、斯堪尼亚G400重卡(欧IV)。这是斯堪尼亚切合中国特殊需求的欧IV重型定制车辆,不仅可以满足专业长途运输、区域配送以及城际客运的需求,产品组合更囊括了消防、混凝土泵车及配送车等专用车底盘。

唐伯瑞介绍,斯堪尼亚欧IV车辆基于斯堪尼亚模块化系统,采用2011年全球发布的斯堪尼亚全新发动机平台,该发动机平台可同时满足欧IV、欧V以及欧VI排放标准,不仅提供出色的运营经济性,还能减少30%氮氧化物排放, 完全满足即将实施的国4排放标准。此类发动机可使用100%的生物柴油作为燃油。

实际上,斯堪尼亚的生产系统非常特别,他们没有固定的标准车型,而是采用标准化模块来按照客户的要求为其量身定做产品,所以在斯堪尼亚的生产线上,没有两辆车是完全一样的。为此,何墨池还幽默地比喻道:“卡车就像原始森林里生活的动物一样,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每个动物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最最专业。那么卡车也一样,我们应该做出最理想、最专业化的卡车底盘,这样才有利于提高业务效率。”

重心在中国

欧洲是卡车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改装卡车文化的重镇,汇聚了一批令全世界改装卡车车迷高山仰止的领军人物,来自著名斯堪尼亚改装专家瑞典的Svempa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改装卡车斯堪尼亚“红珍珠”R 999亮相2011年上海国际车展的续篇,同样出Svempa之手的另一款涂装卡车“玉翼”也出现在了这次上海国际车展上。“玉翼”基于斯堪尼亚R620重卡的改装与涂装工程花费了Svempa前后10个月的时间与心血。

改装卡车文化,归根结底缘起于卡车车主对爱车的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结,一种源于车主对卡车的理性需求以及情感审美追求的奇妙情结。

何墨池看来,在中国,卡车对于司机来说是帮助他赚钱的工具,驾驶人依靠车生存,当他们爱上他的车,也会开得越经济、越安全,可以减少维修保养成本、延迟寿命。看似卡车文化是很抽象,但它又很具体,比如卡车因路况或超载等问题,一辆车在很短时间就报废。如何节能环保,提高每一辆车的利用率?

谈到正向卡车文化,何墨池说,卡车文化的渗透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斯堪尼亚早在2009年就开始布局,调整企业规划,将企业的着力点和未来发展方向放在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市场。“斯堪尼亚战略发展的重心正在向中国市场偏移,中国重卡市场的高端需求正在崛起,我认为全球重卡市场的未来在中国。”何墨池如是说。

在何墨池看来,卡车作为承载工具,客户购买是为了实现盈利。如果假设要把货从A地运到B地,一年中卡车运输的次数即出勤率将直接决定收入。有收入当然就会有成本,而运营成本将决定总成本。运营成本由油耗、保养和维修费用、轮胎磨损、驾驶员工资等组成。如果卡车出勤率很高,收入也就相应高。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端产品的运营成本是最低的,虽然他们对卡车的投资很高,但投资并不完全等于成本。投资是资产,固定资产所产生的折旧和利息成本比较其他的成本来说小得多,但优质的固定资产带来的收益却是占绝对优势的。斯堪尼亚产品高标准的环保、安全性以及车的寿命、舒适性、服务支持等,都意味着运营成本的降低,而低运营成本又恰好代表了斯堪尼亚的核心价值。何墨池说,斯堪尼亚卖的不是车,而是运输解决方案,是“吨?公里”,这就是斯堪尼亚在中国市场坚持对高品质追求的原因。

而当初斯堪尼亚之所以把最高端的产品引入中国,就是因为在中国的部分市场已经出现了与欧洲市场无异的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何墨池说,如果市场推广活动深入,并且他们的某些产品理念能为中国用户所接受的话,高端产品需求将更多地得以释放。今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增加,以及国际陆路运输线路长度的增加,高端公路牵引车的需求量也将增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化知识导入】相关文章:

百科知识(文学文化知识)04-29

知识文化06-14

文化常识知识05-14

传统知识文化05-20

文化素养知识05-28

科技文化知识05-12

文化知识教学06-27

企业文化知识基本知识点06-07

拜佛文化礼仪知识04-07

文化知识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下一篇:当代武术的价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