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价

2024-05-22

康复评价(精选十篇)

康复评价 篇1

关键词:社区,康复照料,精神疾病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住院导致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衰退,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精神病患者症状得以控制重返于社区,但药物治疗很难改善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而且依从性差导致病情复发,由于症状经常复发,缺乏生活、学习和工作等社会技能而滞留在医院中。而日间康复训练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各种治疗活动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是介于门诊与住院之间的诊疗模式。本研究通过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评价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的康复疗效。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入组对象:选择2009-2010年进入青浦区11家社区日间康复照料机构的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主要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病程>5年。(2)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3)无严重慢性躯体疾病。(4)至少有一位家属与患者共同生活。

1.2方法

1.2.1研究内容:(1)对干预组患者以街镇为单位行康复训练,每周不少于5天的日间康复时间,干预时间为一年。康复工作由各街镇专职人员担任,由区疾控精神卫生分中心组织统一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及指导。康复内容包括:①生活技能训练。在康复站成员的督促下做好个人卫生、物品的管理、着装和个人药品的管理与处置。②社会交往技能。传授基本的社交技巧,与人相处技巧和购物技巧,组织学员进行文娱活动,提高学员的语言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③症状自我控制技能,识别情绪,掌握放松技巧,减少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④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进行疾病及疾病管理技巧,了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怎样预防复发以及复发的迹象。让患者交流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康复经验。⑤体能训练。体操、羽毛球和乒乓球等适当训练,培养患者做些手工作业等简单劳动。(2)对照组仅给予一般的疾病指导和随访。(3)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半年后和干预一年末对两组患者社会功能和康复状况进行评定。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康复状况。

1.2.2效能评定:采用基本资料登记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康复状态量表(MRSS)于干预前、干预半年和干预一年未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1.2.3数据分析用Stata 10.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将符合标准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符合标准者共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因住院失访住院等原因对照组脱落3例。干预组40例,男、女各20例,平均年龄(45.04±8.64)岁。对照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46.94±10.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族史和既往住院次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在入组时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干预组进行日间康复一年后,干预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在入组前两组SDSS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干预组进行日间康复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干预前两组BPRS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在日间康复站中学员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5入组前,两组患者MRS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干预组进行行为社区康复后干预组康复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WHO在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提出[1],在社区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无论从治疗结果还是个体生活质量,均好于住院的康复治疗。国内学者认为,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与健康行为再建的过程[2,3]。日间康复的训练模式就是让患者在模拟的现实生活中训练,使之更为有效地唤起和恢复患者病前的生活工作能力和社会功能,再建健康行为与家庭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干预组的日间康复照料站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通过改善患者的孤僻心理,找到一个大环境学到各种技能,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和改善患者的康复状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患者的精神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或减少。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5,6,7]。因此,以社区为主的日间康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回归社会、减少复发及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功能训练,利用各种有益的康复措施来促进患者的康复,恢复其社会职业功能,减少受损程度,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社交职业技能。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在日间康复站的最大特点是不局限于疾病本身,而是最大限度地使患者受益,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患者受益的一个重要指标。采用日间康复照料的方法实现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从院内向院外的平稳过渡,在日间康复站提高患者的体能和生活技能,提高患者的社交职业技能,帮助患者达到满意的生活质量是我们今后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前进的道路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精神卫生:新的了解,新的希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 117.

[2]沈渔.精神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9-34.

[3]冯燕华,张华,翟万芳,等.康复训练对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7-9.

[4]顾美铮,郑红,昌红芬,等.社区“快乐之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评估[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4):229-230.

[5]潘令仪,唐文忠,徐一峰,等.日间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2(11):1448-1449.

[6]Marder SR,Winshing WC,Mintz J.Two -year outcome of social skills training and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out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Am J Psychiatry,1996(153):1585-1592.

康复医学活动评价指标 篇2

1、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能几时得到有关的康复医学服务。

2、经康复治疗患者中90%上的患者的疗效为有效。

3、患者对康复诊疗的满意率为90%意上。

4、年技术差错率≤1%。

5、康复处方合格率≥95。

6、康复医学评估完整率≥98。

7、康复病历和康复诊疗记录书写合格率≥90%。

8、康复病床使用率不低于90-95%;平均住院日不超过35天。

9、康复设备维护良好,每3个月检查一次,并有相关记录,设备完好率大于90%。深入患者家庭,与所在社区的有故事呢夏季医疗卫生机构、中间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协作诊疗、培训与技术指导关系。

预防并发症、二次残疾的具体措施

一、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后康复患者

1、防止偏瘫侧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及肌张力增高。严格按照良肢位摆放标准摆放肢体,如平卧位时患肩及患髋下垫小枕,患侧上肢轻度外展伸直位,手指充分张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中立位防止患足外展外旋,搬动及转移患者过程中避免牵拉患侧肢体,患肩肩袖带固定,加强站立训练,尽快引出主动运动并增强肌力,胫前肌功能性电刺激。

2、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睡气垫床,加强护理防止误咽误吸加强吞咽功能训练,咽部冷热刺激、抬软腭训练等,体位排痰,加强呼吸功能训练尽早拔出导尿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加强尿道护理。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患侧肢体被动-主动运动,患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4、防止跌倒及二次损伤,加强护理及监护,改善平衡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口服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片预防继发性癫痫。

二、脊髓损伤后截瘫/四肢瘫患者

1、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加强护理,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及座位平衡功能训练体位排痰,有氧训练、加强呼吸功能训练避免留置导尿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清洁导尿排尽膀胱残余尿,加强尿道护理。

2、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肢体被动-主动运动,双下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3、防止膝、踝关节损伤,行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时防止膝关节过伸,必要时加用矫形器如KAFO。

4、防止跌倒及坠床,加强坐位平衡功能训练及转移训练。

5、防止感觉消失区烫伤,局部热敷或热疗时注意调整适宜温度,避免局部皮肤烫伤后感染并经久不愈。

6、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病情并接受其预后,避免因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出现心理障碍及产生厌世情绪。三、四肢骨折/肌腱/韧带损伤患者

1、防止骨折错位或肌腱韧带二次损伤,避免过度负重或有作用于骨折端剪切力活动的发生加强垂直应力刺激骨痂生长肌腱/韧带损伤者避免牵拉韧带/肌腱的关节活动发生并固定关节于损伤组织松弛位制动。

2、防止关节挛缩或畸形,尽早行持续关节被动活动CPM,病情允许情况下行关节松动训练及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关节纵向牵引局部配合物理因子如蜡疗、中频脉冲电治疗等缓解疤痕粘连。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废用性肌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体被动-主动运动,必要时可酌情加用肢体气压序贯治疗。

四、周围神经损伤

1、防止神经二次损伤,避免牵拉损伤肢体导致神经的再次损伤患侧肢体避免产生引起神经紧张的关节活动。

2、防止感觉障碍区烫伤,局部热敷或热疗时注意调整适宜温度避免局部皮肤烫伤后感染或瘢痕愈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废用性肌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体被动-主动运动,必要时可酌情加用肢体气压序贯治疗。

四、周围神经损伤

1、防止神经二次损伤,避免牵拉损伤肢体导致神经的再次损伤患侧肢体避免产生引起神经紧张的关节活动。

2、防止感觉障碍区烫伤,局部热敷或热疗时注意调整适宜温度避免局部皮肤烫伤后感染或瘢痕愈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3、防止失神经支配区关节畸形的发生,如臂丛神经损伤者可用肩袖带或前臂拖固定肩关节防止肩关节脱位及关节囊松弛桡神经损伤者可用支具固定腕关节于背伸位避免垂腕畸形腓总神经损伤者可佩戴AFO以防止足下垂及内翻畸形。因其关节运动主动肌与拮抗肌瘫痪故应避免发生超出正常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而导致关节损伤。

4、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及费用性肌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肢体被动运动或主动助力运动,必要时可酌情加用肢体气压序贯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肌肉收缩。

五、截肢

1、防止截肢残端挛缩,使用石膏托使残端保持在一个合适的体位。如下肢截肢术后使髋关节、膝关节处于伸直位,以防止膝关节、髋关节的屈曲、外展挛缩和膝关节屈曲挛缩,并指导行肌肉功能锻炼适当被动和主动活动。

2、幻肢痛,应用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局部麻醉药和其他药物治疗,神经妥乐平9-15ml静推,1日2次,连续用药7-10d后停针剂改口服片剂,每次2片,1日2次,连续用药30d,配合水疗、蜡疗、针灸,选择健侧相对应的部位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及心理治疗,暗示疗法和睡眠疗法。

3、防止跌倒,进行健康宣教,加强平衡功能训练,合理使用辅助器具。

4、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病情并接受其预后,避免因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出现心理障碍及产生厌世情绪。尽早佩戴义肢以缓解患者身心功能。

六、单纯性椎骨骨折

1、防止骨折碎片突入椎管导致脊髓损伤,选择合理固定方式,避免过早下床活动,床上加强腰背部肌力训练,桥式运动,避免作向前弯腰活动,翻身时注意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整体翻身,应用药物及局部物理因子治疗促进骨折尽快稳定愈合。

2、预防双下肢肌力减退及肌肉萎缩,床上双下肢直腿抬高运动抗阻运动以保持肌肉形态及肌力。

3、防止卧床并发症的发生,骨折稳定病情允许后逐步开始减重站立-站立-减重步行-步行训练。

七、伤口慢性感染迁延不愈

1、避免交叉感染,同类患者合理隔离,医疗垃圾合理分类,进行医疗活动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程,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2、严格控制感染,清除创口内坏死组织,彻底冲洗,避免感染扩大导致大量疤痕愈合甚至坏疽形成以致截肢。

3、局部物理因子应用如激光、紫外线等应用。

疼痛科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住院病人应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听从医护人员制度,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配合治疗和护理,安心养病,确保安全。

一、病人入院时,认真听取入院宣教内容。

二、病人应遵守病房作息时间,保持病房内外清洁和安全,不随地吐痰,不在室内吸烟等。

三、病人未经允许不得进入诊疗场所;不得动用医疗、护理设备以及进行任何护理操作技术操作。

四、病人不得私自外宿,若有特殊情况需外出,必须经科主任及主管医生批准同意,并办理请假手续后方可离开。

五、尽量少带物品到病房,贵重物品注意保管。

六、看病要采取实名制。

七、需留陪护这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八、患者住院期间需留陪护。住院患者医疗安全管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执行查对知道管理措施

1、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液等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使用2种患者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床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

4、低频治疗时,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5、高频治疗时,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康复评价 篇3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康复;运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71-02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健康教育在糖尿病中的康复效果,选取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来我院治疗糖尿病患者84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我院接受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后,护理效果良好,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健康教育糖尿病康复训练,于2014年8月-2015年8月就诊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对象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2例,观察组4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37-63岁,平均年龄(47.6±6.7)岁。对照组42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47.6±7.1)岁.两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缺失引起的功能性障碍疾病,属于慢性疾病的一种,病症的明显特征是高血糖。患者长期的持续的血糖偏高,引发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心情烦躁等症状,给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带来一些痛苦的影响,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康复护理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康复训练。

1.3治疗方法

把84名在我院接受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2名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手段,观察组实行健康教育护理,方法如下;

1.3.1心理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心理情绪很重要,稳定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病情的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焦虑、压抑等情绪很可能引起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导致血糖升高,加重病情。患者入院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让患者多与人交流,保持心情愉悦,增加患者与护理者的信任。

1.3.2饮食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给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谱,让患者按相关食谱来进行饮食,控制血脂血糖,尽量食用低糖食物和水果,比如李子、苹果等。

1.3.3相关用药指导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常用的药物,能够帮助患者降低血糖,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教会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的剂量,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能出现私自换药或者加大药量等不好的行为出现,患者需要每天对自身的血糖进行检查和记录。

1.3.4运动指导

除了对患者进行心理上、饮食上等的教育,加强患者的运动也有利用患者病情的康复,合理的运动以及锻炼是控制患者血糖的最佳方式,患者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运动方式来进行适当的合理的训练。

1.3.5血糖监测

饭前饭后护理人员都要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检查,普及检查血糖的知识,以及睡前血糖的情况,根据患者每次监测的结果进行相应的饮食结构调整,患者自己也要对自己的血糖每天进行观察和监测,如果发生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告知医生。

1.4观察指标

在患者接受不同康复护理方式三周后,对患者的血脂血糖进行抽血检查,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病情。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x2进行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的比较: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疾病,主要是由胰岛素缺失引起的一种高血糖的慢性疾病[1]。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视力下降、等急性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2]。在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验中,并没有特效药能够彻底的治疗,所有药物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我国目前成为糖尿病高发的国家,并且朝年轻化趋势发展,大部分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的很少,没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影响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对糖尿病的治疗除了相应的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的护理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治疗效果。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有着明显的疗效。在健康教育的护理中心理教育和饮食健康教育起的作用非常的明显。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多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状况,及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的压力,让患者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病情。糖尿病在饮食上的调节,能够缓解病情的压力,护理人员应该制定合理的食谱,供患者参考[3]。日常的饮食与患者的血糖有直接的关系,在康复阶段,患者的饮食必须清淡,严禁食用刺激性事物,特别注意不能抽烟喝酒,做到少食多餐。

很多患者由于缺乏运动,消极对待自己的病情,致使病情加重,没有从自身的行为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使病情恶化,患者应从多方面了解自身的病情以及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病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控制病情很重要。

在本次研究中,对84名患者进行了临床实验研究,42名患者接受糖尿病常规护理,另外42名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护理,结果显示,接受健康教育护理的观察组,康复效果明显,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掌握的更好,血脂血糖控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并发症较少,生活质量也更好,心理健康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4]。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在康复中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康复水平,改善血糖水平,在治疗糖尿病中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郐小杰.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康复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2015,23(3):191-192.

[2]黄伟泉.健康教育在50例糖尿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9(3):76+78.

[3]刘延平.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康复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2015,05(2):237.

康复评价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20例, 男性患者66例, 女性患者54例;年龄18~55岁, 平均39.6岁;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随机分成2组, 每组60人,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病程、住院次数, 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由2名高级责任护士领导2个护理小组分别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实行康复干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宣教及一般康复措施, 不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研究组除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外, 在康复期同时进行健康宣教及系统康复训练。

1.2.1 系统康复干预具体措施

研究组系统康复干预形式:主要采用小组健康教育和技能训练, 同时辅以个性化辅导。每小组10例患者, 进行每周2次、每次40min的健康教育或技能训练。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疾病知识, 抗精神病药物的基本常识, 疾病的预防、出院后的家庭监护等。技能训练按照系统化技能训练程式, 内容包括:药物自我处置技能、症状自我监控技能、回归社会技能。每个程式均按规范化进行:设立题目、角色扮演、解决新出现问题、进入实操、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并反馈。

1.2.2 量表情况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均用以下量表检查: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 ;住院患者观察量表 (NOSIE) ;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表 (IPROS) ;住院精神病患社会功能评定表 (SSPI) 。

1.3 统计方法

全部资料用SSP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资料比较用t检验, 并求P值。

2 结果

分别见表2、3、4。

以上结果表明, 经过2个月的系统康复治疗, 研究组患者在改善患者的认知, 生活能力, 社交SSPZ能力, 增加责任感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研究组治疗前后的BPRS、NOSIE、IPROS、SSPZ都有显著变化 (表2) 。

经过系统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BPRS、NOSIE、IPROS、SSPZ量表测定结果, 研究组的IPROS、SSPZ总分明显减少, 表明系统康复的效果在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方面要优于一般康复措施 (表4) 。

3 讨论

目前, 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和手段发展迅速, 但是抗精神病药物虽然能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 但是在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方面帮助不大。而要改善这些方面, 需要更主动的康复措施, 这就是系统康复治疗。系统康复是通过各种康复措施, 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病丧失的家庭社会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 精神残疾程度降到最低, 残存的能力得以最大的发挥[3]。系统康复能够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巩固治疗的效果, 有助于病人自知力的恢复、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也是预防复发、减少患者住院次数的有效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系统康复治疗干预事实上是一个帮助患者学习的过程, 在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生活功能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为患者进一步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目的 评价系统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12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抽样分为研究组 (60例) 及对照组 (60例) , 研究组进行系统康复干预, 对照组只进行一般康复措施, 在干预2个月后用: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 ;住院患者观察量表 (NOSIE) ;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表 (IPROS) ;住院精神病患社会功能评定表 (SSPI) , 对患者进行筛选评定。结果 在进行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在参与工作积极性、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对外界的关心程度、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 研究组和对照组前后的BPRS、NOSIE、IPROS、SSPI都有显著变化, 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系统康复干预在改善患者的认知, 调动生活积极性, 生活技能的提高、自我照顾能力方面的效果优于一般康复措施。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系统康复,康复期

参考文献

[1]扬德森.长期住院问题及康复对策[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739~74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78.

盆底肌康复:全面康复是王道 篇5

Pedraza 认为盆底肌康复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模式,应涉及到诸多康复治疗内容,如调整和训练盆底肌肉和功能上相关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生物反馈、电刺激以及认知行为治疗。他描述了一种用于管理盆底肌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标准的盆底肌康复训练方案。该治疗方案整合了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评估,并根据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诊断评估

通常先对有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主要是询问症状及严重程度、既往史、产科病史、用药情况、社会和精神压力情况。症状的系统回顾用于鉴别造成当前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如胃肠道、内分泌、泌尿系统或盆底肌障碍。同时给予患者一系列的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之后进行全面的体检评估盆底肌功能解剖情况。

直肠测压

使用 CTS2000 通路仪进行直肠测压评估盆底肌及辅助肌肉群的生理和功能状态。测将压力感受器插入肛门内可以量化盆底肌肉的张力和收缩力。基于盆底肌的压力结果可以鉴别盆底肌功能的改变情况,并将其分为两类:高张力组和低张力组。

肌电图检查

使用肌电图对 4 个时相进行记录和分析:(1)最初的基线相:患者静息时记录 60 秒钟以确定患者的基线。(2)快速收缩相:当患者进行 5 次快速地盆底肌收缩时记录肌电活动。(3)张力性收缩和耐力相:盆底肌和腹肌收缩 10 秒钟,放松 10 秒钟,连续 5 个循环,记录肌电活动。(4)后静息相:患者收缩盆底肌后再次静息时记录 60 秒钟,评估最终基线。

康复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盆底肌肉评价结果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每隔一周进行 8-10 组训练,并根据患者治疗表现给予适当家庭训练方案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总体治疗方案包括以下方案的一种或多种:(1)孤立辅助肌群训练;(2)增强盆底肌收缩意识训练;(3)盆底肌力量性训练;(4)盆底肌耐力性训练;(5)下调盆底肌肉张力训练;(6)盆底肌电刺激。

另外,当患者存在有因提肛肌和盆底肌痉挛造成的二便失禁、慢性疼痛等问题时,可以给予辅助的物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盆底肌、内脏手法按摩以及扳机点放松,错位骨矫正。认知行为疗法包括为个人或情侣设置的各种心理辅导课,但这个更多的依赖于患者与治疗师关系。

盆底肌康复方案提供了一个标准的诊断和管理盆底肌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方案,该方案比传统的生物反馈治疗方案有潜在优势,因为该方案包括其他的干预措施,持续的盆底肌评估,并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调整管理方案。

无痛人流术后康复的评价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40名早孕妇女, ASA分级为I~II级, 年龄19~38岁, 体重40~63 kg, 孕期40~74 d。既往无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疾病, 无麻醉药物过敏史, 术前血常规、心电图均无异常;术前常规禁食8 h, 禁饮6 h, 均无术前用药。两组间孕妇年龄、孕期及体重无明显差异。根据是否采用静脉麻醉分为传统人流组 (A组, 120人) 和无痛人流组 (B组, 120人) 。

1.2 方法

孕妇入手术室后取截石位, 开放上肢静脉通道, 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A组孕妇未采用静脉麻醉, 按节育手术常规进行负压吸宫术。B组孕妇在麻醉医师监护下, 给予丙泊酚1.5~2.5 mg/kg、芬太尼0.2~0.4μg/kg, 孕妇意识和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 具体操作与传统人流术相同。术中如孕妇出现不自主肢体活动及痛苦面部表情, 静脉追加丙泊酚0.3~0.5mg/kg, 术中持续鼻导管吸氧, 必要时手法开放气道。

1.3 观察指标

记录人工流产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如视觉模拟评分 (VAS) >5分, 发生人流综合征、出血量>30 ml、宫颈软化不良、吸宫不全、漏吸, 以及术后阴道流血>5天、术后宫缩痛、腰背酸痛、全身乏力及食欲差、术后焦虑等情况。另外术前在门诊由孕妇对FRI的14个项目进行评分, 术后1、3、5、7天对孕妇进行电话随访, 再次对FRI的14个项目进行评分。FRI的14个项目: (1) 开始工作; (2) 探亲访友; (3) 照顾其他家庭成员; (4) 开车; (5) 中等体力劳动, 如移动桌子或使用吸尘器; (6) 抬起杂物; (7) 手术后疼痛困扰生活; (8) 在屋内或屋外散步; (9) 搬动椅子; (10) 上楼梯; (11) 弯腰或跪下; (12) 洗澡沐浴; (13) 穿衣; (14) 躺下。根据孕妇活动的困难程度从0~10分进行评分, 0分表示活动无困难, 而10分表示活动非常困难, 总分=所有项目评分总和×14/被回答问题的数量。低分表示功能恢复良好, 高分则表示功能恢复不佳, 最高总分为140分。记录孕妇对每个项目的评分, 得出最后的总分值。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1) 与A组比较, B组术中VAS评分>5分、宫颈软化不良发生率均较A组低, 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P<0.05

(2) 与A组比较, B组术后周身乏力及食欲差、术后焦虑的发生率较低, 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2。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与A组比较, B组术前FRI差异无显著性 (P>0.05) 。A组孕妇术后第1天FRI较术前明显上升 (P<0.05) ;术后第3天较第1天下降 (P<0.05) , 但较术前FRI升高 (P<0.05) ;术后第5、7天FR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B组孕妇术后第1天开始FRI较术前明显升高 (P<0.05) ;术后第3、5、7天FR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与A组比较, B组术后第1、3天FRI较低 (P<0.05) , 而术后第5、7天FRI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3。

注:与A组比较, *P<0.05;与术前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和药物的发展, 门诊外科手术和麻醉开展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手术及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成为罕见事件。因此, 患者的生活质量, 出院后恢复正常生活能力成为评价手术及麻醉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患者对手术及麻醉后的功能恢复是一个主观的认识, 如何从患者的描述中得出客观评价是很重要的[1]。理想的评价工具应易被患者理解, 能将患者的描述进行量化, 同时也简单易行, 易被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所接受, 便于实施。我们使用一种新的评价指数——门诊手术麻醉功能恢复指数 (FRI) [2], 评价门诊行人工流产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情况, 指导患者出院后的行为, 提高术后的安全性。在门诊手术数量增多和复杂性增加的情况下, 该评价指数也适用于其他门诊手术, 为患者出院后功能恢复情况提供一个评估工具, 从而提高新的手术方式是否适合在门诊开展的认识, 在门诊增加手术的种类。

人工流产时子宫颈被牵拉、扩张以及负压、刮匙对宫腔壁的影响, 可刺激分布在这些区域的神经末梢, 使迷走神经反射增强, 加上扩张宫颈和吸刮宫腔壁产生疼痛, 多数孕妇精神紧张、恐惧、焦虑, 可促使其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在传统人工流产中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2%~13%[3]。而在麻醉状态下, 合并使用阿片类药物可以解除孕妇身体上的痛苦, 减轻孕妇的恐惧心理, 减少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4,5]。另外, 手术医生也可以在完全没有干扰的状态下实施手术, 有利于保证手术质量[6]。关于静脉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的众多研究中, 多着重关注孕妇术中的情况[7]。有文献报道[8], 人工流产术后孕妇可因手术创伤、自责、羞愧等精神因素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人工流产术术中和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否影响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 采用静脉麻醉行人工流产术是否有利于孕妇术后功能恢复, 为此, 我们采用了FRI对孕妇术后功能恢复的情况进行评价。

两组孕妇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疼痛、人流综合征、宫颈软化不良、吸宫不全。无痛人流组疼痛和宫颈软化不良发生率均较传统人流组低, 两组均无漏吸和子宫穿孔情况发生, 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阴道流血、宫缩痛、腰背酸痛、周身乏力及食欲差、术后焦虑等, 传统人流组周身乏力和术后焦虑发生率较高。本研究采用FRI对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量化分析, 传统人流组FRI较无痛人流组高, 术后功能恢复较慢, 说明孕妇术后功能的恢复与术中术后出现的这些不良反应有一定关系。无痛人流组因使用静脉麻醉, 提高了术中患者的舒适度及手术医生操作的安全性,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对于传统人流组, 其术后功能恢复更理想。

在以后的研究中, 我们可以对门诊新开展的手术方式采用该量表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进行评价, 从而提高对新的手术方式的认识, 进一步探讨FRI在门诊手术中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Wiebe E,Fowler D,Trouton K,et al. Comparing patients’ telephone calls after medical and surgical abortions [J]. Contraception,2006,73(3):271~273.

[2]Jean W,Doris T,Yoshani D S,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Index for Ambulatory Surgery and Anesthesia [J]. Anesthesiology, 2009,110(3):596~602.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4]曲元, 黄宇光.临床麻醉系列丛书——妇产科麻醉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

[5]Meckstroth K R,Mishra K.Analgesia pain management in first trimester surgical abortion[J]. Clin Obstet Gynecol,2009,52(2):160~170.

[6]Jackson E,Kapp N. Pain control in first-trimester and second-trimester medical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a systematic review [J]. Contraception,2011,83(2):116~126.

[7]吕建萍, 项良春.传统人流与无痛人流终止早孕的临床效果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8, 27 (3) :218~220.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篇7

关键词:早期,盆底肌,训练,阴道分娩,尿失禁

近年来,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的发展,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 引起了社会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妊娠和分娩是其主要引发因素[1], 妊娠和分娩时引起盆底支持结薄弱、损伤及功能障碍, 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和性功能障碍等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 , 发病率较高[2]。临床资料统计, 我国已育妇女约1/3患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因此, 积极开展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康复治疗, 有助于提高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3]。本文通过产后盆底肌力康复治疗疗效观察, 探讨产后盆底肌力康复, 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来自于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共100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 选所有分娩产妇产前无沁尿系统感染及肾脏疾病史, 无病理妊娠, 均为初产妇, 年龄20~35岁, 均为第一胎, 单胎头位, 经阴道分娩孕周36~41周, 体质量57.4~67 kg, 新生儿体质量约3000~4000 g, 随机分成2组, 每组50例, 治疗组遵循自愿原则, 于产后红色恶露清除, 会阴切口已拆线且不感疼痛即可以进行盆底肌功能康训练, 对照组按传统方法, 42 d后才开始训练, 两组在年龄、孕周、体质量、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测定盆底功能。依据患者盆底损伤情况、肌肉收缩能力及个人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同时配合综合治疗方案。制定的个体方案如下。盆底肌肉康复训练:①Kegel法[4]:指导患者有意识地收缩以肛提肌群为主的盆底肌群, 促进其血液循环, 达到增加尿控能力的目的。主要是让患者主动收缩尿道、肛门和会阴, 维持3~10 s, 每次重复做15~20 min, 放松, 2次/天, 6周为1个疗程。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 适当调节强度、持续时间、疲劳程度等。②膈肌锻炼法[5]:以患者疲劳度为标准, 指导患者重复按照吸呼气扩胸、同时盆底肌收缩等步骤进行锻炼, 每天逐渐延长锻炼时间。

1.3 评价方法:

于治疗6个月后随访, 测定盆底肌肌力, 问卷调查性生活水平、压力性尿失禁等情况, 评价盆底肌康复治疗的效果。

1.4 判定标准[6]:

训练3个月后作盆底肌功能测试, 肌力评级测定是根据盆底肌力测试 (GRRUG) 为标准, 分为六级, 如下:0级:收缩质量全无, 收缩保持收缩时间和次数均为0次。Ⅰ级:只有纤维颤动, 可保持收缩时间1秒, 收缩次数1次。Ⅱ级:不完全收缩, 可保持收缩时间2 s, 收缩次数2次。Ⅲ级:完全收缩, 没有抗力, 保持收缩时间3 s, 收缩次数3次。Ⅳ级:完全收缩, 具有轻微抗力, 保持收缩时间4 s, 收缩次数4次。Ⅴ级:完全收缩, 具有持续抗力, 保持收缩时间5 s或以上, 收缩次数5次或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对资料学资料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对统计结果采用卡方检验。比训练前盆底肌肌力明显增高 (P<0.05) , 有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盆底综合肌力的恢复情况:

对照组测定患者的盆底综合肌力, 基本恢复正常 (IV) 及完全恢复正常 (V) 者30%, 而治疗后达到82%, P<0.05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两组产后42 d和180 d液尿路症状和尿失禁情况:

观察组产后42 d夜尿次数评分为 (2.6±0.5) , 尿失禁阳性率为36.0%, 经指导凯格尔运动180 d后复查, 夜尿次数评分为 (1.3±0.4) , 尿失禁阳性率为12.0%。对照组产后42 d夜尿次数评分为 (2.5±0.6) , 尿失禁阳性率为36.0%, 产后180 d后复查, 夜尿次数评分为 (2.3±0.5) , 尿失禁阳性率为28.0%。经统计学χ2检验, 两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1) 见表2。

注:与产后42 d比较, *P<0.01, 与对照组产后180 d比较, #P<0.01

2.3 性生活质量调查:

对照组性生活质量处于高水平者为40.0%;观察组患者性生活质量处于高水平78.0%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3 讨论

脑瘫患儿社区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我院就诊的169例脑瘫患儿中, 男111例, 女58例, 年龄3个月~6岁。按照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分型标准, 其中痉挛型64例, 肌张力低下型43例, 手足徐动型31例, 共济失调型22例, 混合型7例, 震颤型1例, 强直型1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根据患儿常住地是否有社区康复中心, 将169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能够按时到所在地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为社区康复护理组, 对所在地无社区康复中心仅能做常规出院指导的为常规康复护理组。两组年龄、性别、临床类型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2 护理方法

1.2.2. 1 常规护理组按照出院时康复护理指导基本原则实施一般的常规护理, 包括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等。

1.2.2. 2 社区康复护理组

在一般的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社区康复训练。根据小儿的运动发育规律先后训练其头部竖直、肘部支撑、翻转身体、独自坐立、站立、行走等运动功能, 同时给予综合药物治疗和智力干预。社区康复除进行医疗康复外, 还要积极开展各项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康复等, 保证通过社区康复的力量, 帮助患儿上学, 提高上学率及升学率。同时配合电话会诊, 加强医患交流, 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1.2.3 评定标准

根据Gesell发育量表对经过一年康复护理的脑瘫患儿康复情况进行疗效评定[3]。有效:大运动、精细动作基本正常, 智力、语言正常;运动功能较前有所改善, 智力有所提高, 语言较前有所进步。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1.2.4 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进行分析, 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两组护理效果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社区康复护理组总有效率达到75.29%, 其护理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

3 讨论

一直以来, 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工作是脑瘫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4,5]。然而在综合性医院内其费用高、床位有限、康复治疗的普及面较小, 许多脑瘫患儿多因经济问题, 无法长期在院内行康复治疗。为了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 降低伤残程度, 促进其早日康复, 院外的康复护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单纯的常规护理无法满足患者及其家庭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社区医疗卫生活动的广泛开展, 由于社区康复治疗具有简单易行、经济有效、作用持久、适用人群广泛等特点, 迅速发展起来。通过对我院169名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疗效的对比分析, 发现常规康复护理的对脑瘫康复患儿的总有效率为60.71%, 社区康复护理的总有效率达到75.29%。社区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护理, 其很好地延续了医院的康复护理工作, 缩短了康复治疗的时间, 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促进了患儿的功能恢复, 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的总有效率对比国内相关报道相对偏低, 这可能与脑瘫患儿的年龄、父母护理时的耐心程度、社区卫生体系的健全程度等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 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也逐渐走向社会走入社区。由于院内康复护理的费用较高, 社区康复护理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延续了医院的康复护理工作, 让患儿在社区中得到如同医院一样的护理, 促进了我国脑瘫康复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目的:讨论脑瘫患儿社区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9例患儿按照其常住地是否有社区康复中心分为两组。能够按时到所在地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为社区康复护理组, 所在地无社区康复中心仅做常规出院指导为常规康复护理组。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治疗一年后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社区康复护理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 (P<0.05) 。结论:社区康复护理可以对脑瘫患儿进行针对性治疗, 显著增强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能力, 提高其治愈率及有效率, 降低了患儿的病残率, 对脑瘫患儿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脑瘫,社区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树春, 李晓捷.儿童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9-180.

[2]田小平, 赵旭.传统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概况[J].甘肃中医, 2006, 19 (1) :76.

[3]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197.

[4]张淑梅, 王岚, 祁艳.护理程序在脑瘫患儿健康教育中的实施[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8) :61.

康复评价 篇9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 随着脑卒中的诊断及治疗水平的提高, 死亡率下降, 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失、肢体残疾、自理缺陷是主要临床表现[1]。若积极进行早期的康复治疗, 可使80%的患者重新步行, 20%的患者恢复部分工作。我科自开展了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后,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将康复护理过程中的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6月50例在本院住院患者, 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 经CT或MRI诊断证实, 其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42~75岁, 住院时间超过40天。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肌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护理措施

对照组:予以一般性常规护理。实验组:通过入院评估除给予常规护理外,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h内即进行康复护理计划。

2.1 心理护理

劝说患者家属以热情, 温和的态度, 经常与患者交谈, 让其倾诉, 及时了解其心理变化的情况, 耐心讲解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医护人员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要富有同情心, 要善于应用表情、手势、体态语言或应用书写等沟通方式, 采用个人或集体的教育方式, 认真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意义和效果, 使患者树立康复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其次调整不良心态, 积极主动进行康复锻炼, 促进身体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2.1.1 良肢体位摆放

患者仰卧位时肩下垫一小枕, 肩部外展45°, 上肢肘关节微屈, 腕、指关节指伸, 掌心向上, 5个手指微屈 (放一海棉球) 。下肢由臀下至小腿置一薄薄的软枕。腘窝处加一小软枕保持髋关节内收内旋, 膝关节微屈, 足底与床尾之间加一硬枕防止足下垂。保持屈髋、屈膝、踝背屈90°, 两腿之间加一30cm硬枕防止小腿内收。健侧卧位时患者上肢处于伸位, 用软枕支撑, 掌心向健侧, 健侧下肢后伸, 屈膝, 患肢放在健侧下肢前, 膝关节屈曲90°, 足底垫一软枕, 保持屈髋、屈膝、踝中立位。患侧卧位时背部垫长软枕使上身倾斜60°, 不可过度侧卧, 健手放在胸前, 健肢微屈, 患手放在枕边呈90°, 患侧下肢伸直呈迈步状, 两下肢间垫软枕, 以免压迫患肢, 影响血循环。以上3种体位常用平卧位与健侧卧位, 2交替进行, 尽量少用患侧卧位。

2.1.2 按摩和被动运动康复护理

在活动前进行按摩, 2~3次/d, 每次15~30min, 包括按、摩、捏、揉。按摩时应从肢体近端到远端, 由轻到重, 由浅到深, 由慢而快, 反复按摩。按摩手法要轻、缓慢, 有节律, 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肢体进行按摩, 按摩后进行各关节的被动运动, 先大关节后小关节, 作髋关节和肘关节活动时, 注意手法柔和, 活动幅度不宜过大, 应≤90°, 以免发生骨化。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患者自我按摩效果更好。

2.1.3 系统功能训练

包括急性期床上正确的肢体摆放、拍打按摩、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挤压等;之后, 左右侧翻身、上下肢控制能力训练等;待病情稳定后, 床上活动, 如向患侧翻身、患者独立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立位。床边坐位独自坐起指导, 从坐位到站立的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 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等。

2.2 效果评价标准

2组患者于康复训练3个月后分别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肌力重新进行评价, 使用Barthel AD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 满分 (100分) 为自理, >70分为基本自理, <70分为不能自理。

2.3 统计处理

采用x2检验。

2结果

实验组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后生活自理能力及肌力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早期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对于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康复效果与康复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 许多报道认为康复治疗在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体征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在脑卒中的康复中, 无论是损伤早期还是后期, 功能恢复训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证明, 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 在损伤中心区的周围神经细胞并非死亡或程序凋亡, 仅出现传导衰竭, 形成半暗区, 早期对其进行运动治疗有利康复, 可使这部分细胞复活[4]。康复护理是根据康复医学神经功能重组的原理, 早期科学的、全面的 (生理、心理) 对偏瘫患者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专科护理。护士不仅是护理者, 而且是健康的促进者、指导者、咨询者, 康复信息的提供者, 我们应该积极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使他们认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通过早期康复护理, 患者ADL明显改善.在康复护理中, 同时要注意把心理护理贯穿在整个早期康复训练中, 强化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早期的康复训练。通过对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 促进病人从心理) 生理) 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 有效降低致残率, 为病人回归家庭, 乃至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颖, 李宗友, 陆景红.中静脉脑卒中抑郁相关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 (5) :541-543.

[2]王彩德.各种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8, 21 (1) :60-66.

[3]WadeDT, CollinC.The Barthel ADL Index:a Standard Measure of Physical Dis-ability[J].Int Disabil Stud, 1988, 10:64-67

康复评价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脑卒中治疗的45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且均存在记忆障碍, 存在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以及有长期嗜酒史、吸毒史和精神病史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 观察组25例患者, 男16例, 女9例, 年龄34~71 (64.7±8.9) 岁, 对照组20例患者, 男14例, 女6例, 年龄32~74 (63.9±9.1) 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与综合记忆护理, 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由于脑卒中患者病情改善较慢, 康复进程非常漫长, 会对患者的情绪造成非常严重的干扰, 部分患者容易产生绝望、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 及时排解和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 帮助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患者家属能够为患者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经济支持, 因此, 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1]。

1.2.2 日常生活护理

患者发病后记忆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下降, 难以保持平衡, 有效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记忆力障碍程度进行针对性护理, 指导和协助轻度记忆障碍患者自行完成穿衣、洗漱、房间整理等工作, 中度记忆障碍患者应在护理人员或者家属陪同下进行活动, 协助患者进行打扫家务等日常活动。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 保证维生素、热量以及高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的均衡摄入, 同时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进行适当锻炼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2]。

1.2.3 医疗指导

向患者进行药物疗效、副作用以及各种注意事项的讲解, 使患者明确定时定量服药对于改善自身病情的重要意义。

1.2.4 综合记忆护理

对患者进行临床医护人员名字、相关科室位置等周围人员和环境的记忆, 反复训练, 提高患者的记忆能力。采用叮嘱、提示条以及闹铃等方式完成按时服药等任务。鼓励患者将每日计划、个人信息等记录在记事本上, 避免患者遗忘并及时提醒患者根据记事本进行计划。利用程序记忆加强患者的记忆能力, 帮助患者进行信息回顾并适时提供相关线索强化患者的记忆能力。指导患者充分运用画视觉图像、联想、归类等形式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在患者身体状况和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协助患者进行扫地等简单的日常活动, 推动条件反射的建立, 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3]。

1.3 观察指标

分别采用认知功能筛查量表 (MMSE) 于护理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同时应用临床记忆量表 (CMS) 对两组患者的记忆功能进行测试, 主要内容包括人像特点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图像自由回忆以及联想学习和指向记忆。

1.4 统计学分析

软件为SPSS 13.0, 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MMSE以及CM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MMSE以及CM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受长期缺血的影响会导致慢性脑功能损害, 严重影响患者的智力、思维、情感以及记忆力和注意力, 从而降低患者的社会活动能力。但是患者神经系统可塑性较强, 经过外界刺激能够增加神经元细胞树突分支, 可产生新的细胞体和轴突并推动神经元细胞之间联系的建立,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认知记忆功能。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综合记忆护理能够加快患者记忆力的恢复速度[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对脑卒中病人记忆障碍患者行常规护理与综合记忆护理可使患者的记忆障碍获得缓解, 使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获得改善, 从而推动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何莉, 秦延京, 王海玲, 等.脑卒中病人记忆障碍康复护理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 2013, 27 (19) :1965-1966.

[2]刘彩琴, 李淑平.45例老年脑卒中病人康复治疗与护理[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9) :609-610.

[3]刘玉清, 王凡, 张书爱, 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6) :34-36.

上一篇:园林绿化中的节水措施下一篇:术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