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方法

2024-06-08

康复方法(精选十篇)

康复方法 篇1

1 临床资料

400例膝关节患者中:男212例, 女188例。半月板损伤患者2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病例44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4例;化脓性关节炎12例;后关节囊游离体取出10例;急性损伤胫骨平台骨折20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0例;关节镜检查48例。

2 康复护理与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的练习方法。

2.1.2 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以及关节镜的相关知识。

2.1.3 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膝关节上下各15~20cm术前晚患者沐浴。

2.2 术后康复护理及功能练习方法

2.2.1 术后卧位

患者回病房后, 患肢抬高垫枕抬高30度角, 以利静脉回流, 减轻患肢肿胀。

2.2.2 术后肢体指导

不同的手术术后患肢体位也不同: (1) 半月板修复术后是将膝部置于伸直位, 以软垫抬高; (2) 内侧副韧带重建术后置膝于微屈20°~30°并略内收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置膝于屈曲20°~30°位, 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置膝关节于微屈位。

2.2.3 使用足底静脉泵

每天2次, 每次30min,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2.3 饮食

术后6h后可进食各类蹄筋, 因为其富含高胶元蛋白对于术后患者的组织愈合极有帮助, 鼓励患者多吃水果, 保证一定量水分的摄入防止泌尿系感染, 多吃粗纤维食物, 如芹菜, 韭菜等, 防止形成便秘。

2.2.4 疼痛观察

镜检术后一般不会有严重的疼痛情况出现, 因此如果出现剧烈及持续的疼痛应及时通知主治医师, 如果仅仅是热痛可给予冰敷, 必要时应用止痛药。

2.2.5

关节腔出血观察术后24h内观察膝关节有无肿胀、如肿胀明显及浮膑实验阳性, 应及时通知医师尽快处理。

2.2.6 注意观察肢端血运情况

术后由于采用弹力绷带包扎, 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肢远端感觉, 运动, 动脉搏动以及肿胀情况。

2.2.7 体温观察

每日测四次温, 如T超过38.5℃及时通知医师。

2.3 康复护理方法

2.3.1 术后4h开始使用足底静脉泵, 每日3次, 每次30min, 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减轻患肢的肿胀。

2.3.2 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踝关节缓慢全范围屈伸练习, 每组持续5min, 每小时一组。.2股四头肌等长舒缩练习即大腿肌肉绷紧放松练习, 绷紧保持5秒钟, 放松2秒钟为一次, 每组100次, 每日3~5组。

2.3.3 腘绳肌练习

患腿下垫枕头, 足跟用力下压保持5秒, 放松2秒为一组, 300组每日。

2.3.4 术后第二天, 继续以上练习, 加大强度及次数, 同时进行直腿抬高练习最大力度伸膝, 直抬腿至屈髋30°位置, 保持至极限, 20组/日。

2.3.5 关节活动度练习

术后第3天应有专业的护士为患者进行CPM机的练习, 常规从60°开始, 角度根据患者情况每日增加5度, 时间为1h, 停止后冷敷10min。

2.3.6 术后第4天: (1) 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或者康复护士为患者每日进行一次手法的ROM练习, 之后冰水冷敷10min。 (2) 直腿抬高练习, 绷住脚背, 伸直膝关节, 将足跟台离床面约30cm保持5秒钟, 放松2秒钟30次/组, 2组/日, 并逐渐增加次数, 所有练习已引起伤口微痛为标准, 不可由于操之过急而引起剧烈的疼痛。

2.3.7 术后一周内关节主动屈曲应达到90度, 被动屈曲度应达到120度。

2.3.8 伤口护理术后术后3天伤口换药, 注意观察有关节积液发生, 如发现有积液应及时通知主治医师及时处理, 之后仍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3.9 体温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情况, 如在术后3天内体温不超过38.5℃属于正常的术后吸收热, 可鼓励患者多饮水, 促进排尿;如术后第三天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应及时检查伤口, 注意有无感染发生, 并及时通知主治医师给予处理。

2.4 患者下地时条件

2.4.1 伤口愈合良好, 无肌肉萎缩发生。

2.4.2 指导患者正确的用拐方法 (包括三点式, 四点式, ) 下地后患腿不可负重。

2.5 出院指导

本组患者均在术后10~14天拆线给予办理出院手续。

2.5.1本组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2周后可扶拐下地, 韧带重建患者6周后扶拐下地, 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及后关节囊游离体取出患者术后三天拄拐下地患肢不负重, 化脓性关节炎患者10天可下地急性损伤胫骨平台骨折及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一个月后经X光检查有骨痂形成可拄拐不负重下地, 对于关节镜检术患者术后3天既可以下地活动, 以上均指导患者不要急于过早负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

2.5.2指导在出院康复期间, 患者仍需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练习, 注意膝关节保暖, 不可以做膝关节屈伸过于频繁的运动如爬山、爬台阶等, 活动后应将患肢直角抬高患肢, 已加速静脉回流。

2.5.3继续进行膝关节ROM的主动训练, 并且每日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2.5.4所有的练习均保证在引起伤口微痛为界限, 一旦出现刺痛或剧烈的疼痛均应立即到医院门诊进行复查,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伤。

3 讨论

肱骨骨折康复方法 篇2

(一)骨折早期复位 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类。如果过长地拖延复位时间,就会造成骨折复位的困难。 骨拆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所以,对每一个骨折,原则上应争取解剖学对位,而对某些骨折,复位时有一定困难,虽未完全恢复到解剖位置,但骨折愈合后,不影响该伤肢的功能,称功能对位。在治疗骨折时,要重视伤肢功能恢复,而不能片面地、机械地强求解剖学的复位。 若伤肢局部肿胀严重,甚至形成皮肤水泡,复位更加困难。此时仍应力求争取骨折复位,如果消极等待肿胀消失,往往延误复位的时机。 遇到伤员处于昏迷、休克状态,或合并内脏、颅脑等损伤时,则先要集中力量进行抢救,待全身情况稳定以后,才可以进行骨折复位。

(二)复位的标准 一般说来,骨折复位应争取到解剖学对位,或接近解剖学对位。但临床实践中,由于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伤后骨折的肿胀程度、复位时设备条件和复位者技术水平等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尽最大努力使患肢得到最好程度的恢复。以骨折修复后不影响病人肢体的功能为原则。 1.上肢:肱骨骨折,较多的缩短畸形和侧方移位,略超过5°~10°的成角,对患肢功能影响都不大。尺挠骨骨折要求较严。侧方移位不可超过50%,成角畸形在5°~10°以下时,对前臂旋前、旋后功能影响不大。尺挠骨必须同时整复。 2.下肢:下肢骨折缩短应不超过2cm为宜,过多的缩短,会出现破行,日久会引起髋部和腰部疼痛。旋转移位,应尽力矫正,下肢的内旋或外旋,均会影响下肢行走的步态。

家庭康复护理常见方法 篇3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康复医疗的实施过程中,为达到病人身体的、精神的、社会和职业的全方位康复的目的,要求家庭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一般的基础护理和有利康复的各种专门功能锻炼,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程度,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使病人重新加入社会。

1 常见的康复活动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指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衣、食、住、行等所需要的基本动作,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的其他连续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对我们每个人都十分重要。对正常人来说,这是一种极普通的活动。对残疾人来说,由于功能障碍,有的病人部分全部地失去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残疾程度越大,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影响就越大。生活的日常训练就是要使病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尽可能不依赖或少依赖他人的帮助,独立地完成各种功能活动。

1.1 床上活动 在床上作所有活动需要的动作,如翻身、起床、转动身体和坐姿平衡等。长期卧床和残疾的病人,为了防止发生褥疮和肢体挛缩,护理病人时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功能体位以及正确的姿式和体位变换。通常是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一次,当病人对某种体位皮肤敏感性和耐受性适应后,可酌情给某种体位减少持续时间或延长3小时左右。通常白天为病人翻身的次数可多一些,夜间为保证病人充分睡眠可适当减少翻身次数。

1.2 轮椅上的活动 如上下轮椅的能力,对轮椅使用的熟练程度等。自我生活活动。如洗漱、穿衣、脱衣、洗澡、大小便自理情况、穿鞋、穿袜的能力,进餐活动等。

1.3 行走活动 如在室内外的行走能力,上下楼梯的能力,借助辅助器如拐杖等的使用能力等。

1.4 其它活动 如使用电灯、电话、上下水、钱币、开关门的能力等。

2 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

2.1 进食动作的训练先训练手部动作,令其模仿进食,然后再进食物。使病人保持坐姿的平衡,抓握餐具,使用餐具摄取食物,将食物送进口腔进行咀嚼和吞咽动作。吞咽困难的病人在意识清醒时,肯定其将食物咽下,并能顺利喝水时,可令其自行进食。先给流质食物、糊状食物、稀粥,然后再给半流质,如面条、蛋羹、馄钝等,从少量过渡到正常量。如果病人进餐时,抓握餐具较困难,可先训练病人抓握木条、板条块等,继而训练其使用匙、筷子。如病人丧失抓握餐具的能力,协调性和活动范围均受到限制时,将无法使用普通餐具,此时可将食物进行加工改善,制成病人易于进食的形状,并将碗碟固定在桌上,为病为特制长把勺等。在病人进食前还要加强病人起坐、坐稳的训练、用靠背支撑病人坐稳,然后逐渐撤掉靠背,自行坐稳。

2.2 穿脱衣服的训练部分病人在日常活动中,穿脱衣服可用单手完成。当偏瘫或骨折的病人穿衣时,应先穿患侧肢体。脱衣时应先脱健侧肢体,这样有利于完成穿衣动作。截瘫的病人在平稳坐位时,可自行穿、脱上衣。穿裤子,可先取坐位将下肢穿进裤子,再取平卧位,提高臀部,将裤子拉上穿好。如果病人的病情较重,不能自行活动,穿脱衣服困难时,要为病人专门设计服装,有利病人穿脱,如宽松的前开扣衣服。病人不能系扣、解扣时,应设计松紧带、拉链或按扣等。

浅谈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 篇4

1 临床资料

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偏瘫患者共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4例。实验组中男39例,女25例,平均年龄62.4岁,脑血栓31例,脑出血33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龄62.8例;脑血栓32例,脑出血32例。所有患者按侯熙德编著的《神经病学》中肌力记录采用0~5级的六级分级方法进行分级,实验组肌力1级20例,肌力2级17例,肌力3级15例,肌力4级12例;对照组肌力1级19例,肌力2级19例,肌力3级14例,肌力4级12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肢体康复护理进行康复治疗。

2 护理方法

2.1 身体的位置

2.1.1 仰卧位

患者在仰卧位时,首先要保持患者肩部的伸直。就是在患病肩部垫枕,同时患侧上肢也要垫枕,掌心向上使肘腕伸直。其次,在患侧的臀部、大腿处垫枕,防止患腿外旋。最后要注意的是不能在膝盖或小腿处垫枕,因为要保持下肢的伸直,垫枕后,会导致膝盖过于弯曲或过于伸直。不要忘记在双足间夹一个硬枕,防止小腿内收。

2.1.2 健侧卧位

患者的健侧卧位,是指患者的躯干与床的表面形成一个直角,不能向前倾斜。患侧上肢由一个大的枕头支持,肩胛骨处于伸位,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健侧上肢放于患者感到舒适的位置即可。健侧下肢要平放在床上,稍伸髋,微屈膝。患侧下肢向前稍屈髋、屈膝,置于健侧下肢前,并由枕头支持。

2.1.3 患侧卧位

患侧卧位是患者的躯干稍向后旋转,背部垫软枕,不可过度侧位,以免引起窒息。患侧前臂旋后,腕被动地背伸。患肢伸直呈迈步状或屈曲。健手可置于身上,健肢髋、膝屈曲并由枕头支持,但屈曲角度应<80°。

2.2 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指的是患者身体各个关节的活动。意识已经清醒的患者,在做被动活动时,不仅要做到前臂的外旋,腕和手部的外展等,护理人员还要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被动活动每天做几次即可,注意不要使患者感到疲劳。

2.3 主动运动

是指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刻主动进行床上的运动训练,使肢体各种功能以最早的时间恢复。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2.3.1 握手

在做握手训练时,注意不要太过用力或憋气。康复师或康复护士帮助患者把手掌摊开,用健康的手与患病的手交叉,向上抬举,在30°、60°、90°、120°时停一下,时间以5~10min为宜。

2.3.2 桥式运动

让患者躺在床上,双手并拢,双足抵在床边,臀部离床,保持这个动作的时间可以随着做训练的强度逐渐从5秒开始,渐至1~2min,每天2~3次,每次5下。注意不要晃动,呼吸要保持平稳。

2.3.3 床上移行

让患者以健康肢体为支点,健康手为着力点在床上进行上下的移行。注意控制好肢体的痉挛,不是痉挛的幅度越大越好,而是在正确训练时,合理的进行肌肉的恢复,避免造成拉伤等。

2.3.4 坐位练习

在患者可自己翻身的基础上,训练方法可以改为坐位。床的抬起高度可以从30°慢慢增加,并可延长抬起的时间。

2.3.5 站立与行走训练

翻身运动完成后,可在护士的帮助下,进行站立和行走的训练。注意要在站立10~15min不疲惫后,才能进行行走训练,直至可以独立行走为止。

3 结果

在实验组中,显著有效42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93.8%。与此同时,对照组中,显著有效33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71.9%,相比之下可以看到,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要高出近21.9%。由此可见及时准确的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偏瘫患者在进行治疗时,要采取康复训练介入功能训练中,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病情,也是为了自己的家庭。

4 结语

偏瘫的治疗复杂,并且耗时多,不仅需要医院护士的全新护理,随时检查病情,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而且需要患者以及家属的全力配合。在治疗期间,患者家属要给予患者康复的信念支持,患者也要自己相信一定可以康复。由此,康复训练介入到治疗偏瘫的功能训练中去,及早的使患者康复。

关键词:偏瘫,康复护理,肢体训练

参考文献

[1]温云华, 郭金娥, 刘富英, 等.急性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 2001, 7 (3) :171-172.

[2]吴奇勇, 聂金莺.智能运动反馈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 (02) .

盆底康复治疗方法 篇5

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普及了盆底肌肉评估、生物反馈训练和电刺激治疗,对产后42天的妇女常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从而大大的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唤醒盆底的神经及肌肉,使阴道更好的回复到紧缩状态,从而提高性生活的质量、快感及高潮。

盆底评估与生物反馈训练疗法是通过引导表面肌电图和引导尿道收缩压的测定,反馈显示为肌电图或压力曲线,通过影响显示及声音提示,使患者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自身盆底肌功能状态,并参与到治疗当中。结合个体化电刺激治疗,可唤醒、激活盆底肌,加快产后阴道及盆底肌张力和弹性的`恢复,对预防和治疗产后阴道脱垂及松弛、尿失禁等盆底障碍性疾病有不错的效果。

“盆底防治”不仅仅是盆底评估与生物反馈技术,患有压力性尿失禁的肥胖女性,可减少体重5%―10%,尿失禁的次数将减少50%以上。

浅析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方法 篇6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电化教学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康复医疗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伤、病、残者身心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在我国传统康复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气功、推拿、按摩等技术治疗瘫痪、麻木、肌肉关节孪缩等疾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但是,现代康复治疗的兴起只是近百年的事,在我国现代康复治疗起步较晚,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康复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康复治疗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康复工程技术等,这么多种类的康复方法不能通过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要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着形象而深刻的印象。

通过几年康复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方法应该紧随社会的发展,因为不同时期不同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同,所需要的康复手段也不同,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教学模式也应多样化。

一、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实践教学方法为主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多增加实践教学,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康复治疗技术的实践教学又包括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非常重要。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的,指在实验室、训练室等实践场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与做结合,手与脑并用,独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使其职业能力和各种综合素质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中职教育中,实践教学不是其他教学形式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与价值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形式,是中职教育特色的一个主要体现,在中职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也是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措施与手段。

课堂实践主要是在学校的运动治疗室与器械训练大厅中进行,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与演示让学生反复的练习,使学生们熟练的掌握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操作手法和常用康复器械的使用方法,为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实践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到康复医院或者医院的康复科,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康复技术应用到临床中,提高学生们对康复技术的认识。例如:脑卒中患者在我国北方的康复主要针对的就是这样的患者群,脑卒中有典型的痉挛模式,这在课堂是无法讲授和演示的,必须让学生亲眼看到患者去操作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痉挛模式。这样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中所学的内容,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增加多媒体教学

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因为康复是近些年新兴起的一门学科,有一部分学生对康复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只凭借课堂的讲授是不能足以让学生们充分理解,所以在康复治疗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们的理解更深刻,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在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是主要的手段。理论教学是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所学理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辅以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来表现教学内容,它是把客观事物具体化、声像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而不是把它抽象化。电化教材则是声像教材,是和控制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目的的最优化。它是把客观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它的形、声、色直接作用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学目的,有利于加快学生感知和理解和体现教学价值的综合体系。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辅以电化教学和电化教材的应用,能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电化教学也是主要手段,因为在康复治疗中有很多理疗设备,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理疗设备,在学校是不可能有的。这样可以通过电化教学让学生了解理疗设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对理疗的认识。

总之,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学方法中以实践为主,多媒体和电化教学为辅。多维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内容。

如今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这就对我们的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革新,为祖国康复治疗技术发展奉献一份力量,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康复人才。

参考文献:

康复医学临床带教方法体会 篇7

关键词:康复医学,实习生,临床教学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科性医学学科[1], 在我国起步较晚, 康复医学教育和康复医院也较少。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推广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康复医学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康复医学作为医学的四大内容之一, 与临床、预防、保健共同组成全面医学, 临床医师担负着重要的康复职责, 因为临床阶段是康复的最佳时期[2]。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再单一, 康复医学也越来越广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社会对康复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康复医学教学也成为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挖掘康复医学资源, 扎实有效地培养出实用型康复人才, 科学地带教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康复医疗实践性很强, 而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第一步是实习, 这一步走得如何, 可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工作。因此, 指导学生走好这至关重要的一步, 带教者责任重大。我院康复医学科通过多年的学生带教工作,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现介绍如下。

1 制订合理的带教计划

刚刚步入实习阶段的学生对许多临床现象会感到新奇, 常常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同时, 面对纷繁复杂的症状, 往往又不知所措。因此, 要制订合理的带教计划, 这个计划既不能照搬国内临床医学专业的带教计划, 也不能照搬国外康复专业的经验, 而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康复医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习分为三阶段:首先, 理论学习、观摩阶段:加强康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观看带教老师的诊治过程, 让他们明白理论上的康复在实践中是怎么回事, 同时让他们模仿教师的动作。其次, 具体实践阶段:亲自管理病人,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 从头至尾地整个检查、评价、制订康复计划, 学习康复手法等。再次, 提高阶段:通过考试让师生共同总结探讨, 找出并解决问题, 最大限度地将遗留问题在实习期解决。

2 入科教育的必要性

入科教育就是让实习生了解康复医学现状及发展方向。在进行入科教育时, 笔者结合我科近几年来发展情况, 首先让学生了解康复治疗的内容, 如向实习生介绍我科所设立的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语言治疗室、针灸治疗室等各治疗单元, 使他们了解到康复医学是一个多学科组合体, 只有实施多专业综合治疗才能达到全面康复效果, 同时也体会康复医学是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然后, 着重介绍各治疗单元的功能及治疗范围。最后, 让实习生了解各种训练器械的基本操作方法, 以及假肢支具的应用等等。

3 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康复医学所面对的绝大多数患者是身心功能障碍的残障群体。由于受认知、心理、语言、感觉、肢体运动等诸多功能障碍的影响, 患者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心理变化和异常行为, 如淡漠、抑郁、躁狂、悲观、绝望等, 给康复治疗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如不能及时有效控制会导致治疗失败。这种学科的特点必然要求带教教师在康复医学带教过程中, 不仅要加强技术教育,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培养出品德高尚、动手能力强、学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要提倡献身精神, 对残疾患者要有同情心, 要有“爱心、耐心、细心”, 只有急患者之所急, 痛患者之所痛, 才能真正了解患者的疾苦, 使诊疗工作有的放矢, 切实有效。同时, 应教育学生在实习和今后的工作中, 尊重师长、博采众长, 争取成为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4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4.1 启发式教学法

在带教中既要让学生掌握规范系统的操作技能, 又要启发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发散式思维。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索, 能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 让他们除了注意自己带教教师的治疗方法外, 还要随时观察别的带教教师的治疗方法, 并且随时启发提问他们:这个教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这个患者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主要问题是什么, 目前关键的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4.2 多媒体教学与专题讲座

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 我科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规律, 以及常见病的治疗等情况, 在教学中使用了临床实际工作中收集的临床病例图片、拍摄的临床视频资料、科室相关的治疗器械图片, 同时收集网络上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内容形象生动的康复理论及康复相关技术知识。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学生所受到的刺激由单一的听觉刺激变为视觉和听觉联合刺激, 达到手、眼、耳、脑并用的效果, 变静态知识为动态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枯燥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积极有趣的欣赏和探索, 不论是所获得的信息量还是知识记忆的持久性都优于传统教学手段,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生动的画面及详细的解说让实习生对康复治疗实际操作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并且可以反复临摹基本技能。另外, 各专业的带教老师还根据各专业的治疗特点, 分不同阶段结合实际治疗情况定期进行业务讲座, 并认真解答实习生遇到的实际问题。

4.3 定期组织评定会

我科根据康复医学的特点, 定期组织评定会, 让每个带教老师和实习生一起参加, 并让实习生积极发言参与评定, 由带教老师纠正、补充、答疑, 使实习生了解康复的工作程序, 在实践中掌握评定方法及治疗措施。

4.4 床边及实践操作教学,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康复医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有很大的不同, 临床医学生毕业后针对的是疾病, 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多是分条分类, 多背多记就可以初步展开工作。而康复医学生毕业后针对的多是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等方面内容, 不仅理论基础知识要牢固, 实践动手能力也要扎实。而手法操作的讲解, 历来都是“讲不如做”, 所以, 直观教学的方法, 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 结合偏瘫、脑瘫、脊髓损伤、骨创伤等多种常见功能障碍不同时期的治疗特点进行床边操作示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探索全新模式, 加强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3]。引入情景模拟, 角色扮演, 将实训教学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 让学生能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全过程[4]。

5 提倡学生记临床笔记

每一位带教老师都应该指导学生将每一天的实习心得体会以及遇到的问题如实记录下来, 通过记临床笔记, 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临床诊治的印象, 通过整理带教老师的诊疗技巧和康复治疗方案, 理解不同老师的临床思维方法。但是要提醒学生不可一味地将带教老师所有的讲解内容都死记硬背, 因为康复医学在实际的运用中, 针对的是每一个不同的患者, 针对的是每一个患者不同的病程时期, 切记不可盲目地追求一方、一药、一种康复手段, 如果这样, 就不能达到实习的目的。

6 出科考试的重要性

在康复实习结束时, 将按相应具体的教学计划, 以书面形式进行实践理论的考试, 最后进行实践操作考试。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 使康复专业学生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并系统掌握康复治疗程序、治疗原则及操作技术, 具备康复技术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

7带教中贯穿综合能力的培养

康复医学不但要求医生和治疗师有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 而且必须掌握解剖学、运动学、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理疗学、认知行为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要具有现代康复医学及康复治疗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较系统和深入地掌握物理治疗学和作业治疗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与康复治疗有关的神经科、骨科的一些疾病的临床基本知识;具有中医理论的基本知识, 较系统地掌握中医康复治疗, 如推拿和中医手法、针灸、太极拳等的基本理论;具有语言治疗学、心理治疗学、假肢及矫形器应用等的基本知识;具有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残疾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与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障碍、认知障碍等有关的功能评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相关的医学法规、政策及行政规范。对这些学生的教学必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康复课程的教学应更全面系统, 更加偏重操作技能与实用性[5]。所以, 在带教过程中必须重视均衡带教, 让学生在学习康复医学的同时, 学习到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 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的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培训, 不仅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重点与难点, 还能够尽可能地培养学生面对疾患时的分析、总结、创新能力, 调动和启发他们的能动性, 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3.

[2]南登昆.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

[3]林乐岷, 许评, 宋春芳.如何应对当前形势下的5年制临床实习教学[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1) :158

[4]丁伯坦.康复医学教育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2, 8 (3) :186.

步行康复机器人轨迹控制方法研究 篇8

人体运动功能障碍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一般是由中风、脊柱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脑外伤等引起的神经受损所致[1]。目前,减重步行训练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康复方式,这种康复方式对中风和不完全脊柱损伤有特殊的疗效[2,3]。

由于传统康复训练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疗师的经验和水平,而且具有效率低、训练参数不确定性等缺点,将机器人技术引入到下肢康复训练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多家机构已研发了一系列的步行康复训练机器人。瑞士HOCOMA公司的Lokomat是外骨骼式康复机器人的典型代表,采用外骨骼式矫形器带动患者在跑步机上进行训练,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临床[5];荷兰Twente大学的LOPES步行康复训练机器人,也采用了外骨骼式结构,但不同点是髋关节具有两个自由度,且增加了患者训练时的舒适性[6];哈尔滨工程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国内研究机构也有涉及步行康复训练机器人技术的研究。

外骨骼助行腿是本实验室研制的一种用于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下肢步态矫形器,它是步行康复训练系统的核心部分[7]。外骨骼助行腿是双腿对称的助行机构,每条腿有3个自由度,髋、膝、踝关节各有1个自由度,分别由独立的带滚珠丝杆和减速齿轮的驱动机构驱动。可以实现矢状平面上关节的弯曲和伸展运动。在每个关节处均装有角度电位计,用于检测关节转动角度。助行腿固定在平行四边形机构上,该机构可实现助行腿在矢平面内做近似的上下运动,从而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能使助行腿在竖直方向随人体的重心上下运动。为了适应不同身高的患者,助行腿的大小腿长度均可调[8]。系统工作时,患者双腿通过卡环和绷带固定在助行腿上,脚底踩在跑步机上,患者通过减重悬挂系统减掉一部分自重,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助行腿运动,以实现患者按正常的人体步态在跑步机上进行康复训练。

外骨骼助行腿运动简图如图1所示,为了使外骨骼助行腿正常地、协调地带动患者在跑步机上做康复训练,需要对助行腿的运动轨迹进行合理的规划。但是,为了更好地复原正常人的行走以及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则需要对助行腿运动轨迹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以外骨骼助行腿为控制对象,在工控机、运动控制卡、交流电机伺服系统、LabVIEW等软硬件平台上对其轨迹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提出电机位置伺服模式下的两种控制方式: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并对本系统在两种控制方法下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1 步态轨迹生成

使用外骨骼助行腿对患者进行减重步行训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理疗师的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让患者以人体生理学步态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患者康复后的行走才能接近正常的人体步态,因此助行腿步态轨迹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3个关节的步态数据援引自临床步态分析(CGA)标准步态数据库,在一个步态周期内每个关节有50个采样点,该数据是通过正常人行走时的运动捕捉获得的[9]。

由CGA数据分析可知,人类生理步态各关节的轨迹是非线性的,助行腿在运动中不仅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点,而且在经过各中间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即除位置约束外,还指定了运动的瞬时属性。为了满足等时间中间点的要求,本课题采用连续变速的点到点(PTP,point-to-point)运动来实现助行腿轨迹控制。

以助行腿髋关节为例来计算关节角度对应的电机转角。髋关节所处零度的位置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两端安装点(AB)和关节旋转点(O)组成一个三角形AOB,在运动过程中,AOBO的长度是不变的。设在零位时AB的长度为AB0,∠AOB=θ0,当髋关节在此基础上转动一个角度θ1,此时AB长度为:

AB=AΟ2+BΟ2-2×AΟ×BΟ×cos(θ0+θ1)(1)

从而得到丝杆的伸长量ΔL= AB -AB0,因为电机和丝杆螺母是减速同步带传动,丝杆行程和电机转角是固定比例关系,而电机转角所对应的位置脉冲数是由电机可设置的电子齿数比决定,那么就能很容易找到关节转角θ1与电机转角位置脉冲数P的函数关系:

Ρ=ΔLS×ΡGCΡ×Ι(2)

式中 P—到达目标角度所需要的电机位置脉冲数;ΔL—到达目标角度的丝杆伸长量;S—丝杆螺母的导程,PG—伺服电机编码器分辨率;CP—用户设定的电子齿数比;I—同步带轮的减速比。

设一个步态周期为时间T(单位:秒),那么每两点的时间间隔是T/50,从而得出电机转速V为:

V=Ρ×50Τ(3)

其中P为由式(2)得出的两点之间位置脉冲数,电机速度V的单位是脉冲数/秒。

2 轨迹控制方法

2.1 位置控制

为保证轨迹的控制精度,本课题中的驱动电机选用伺服电机,电机伺服模式选用位置伺服。此系统采用“位置+速度”的控制方式对助行腿轨迹进行半闭环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工控机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上位机,负责控制程序的实时运算,通过式(2)和式(3)计算出每个时间段的位置和速度,通过运动控制卡将指令输送给伺服系统,从而驱动电机通过减速齿轮和丝杆使得助行腿机构到达目标位置,循环地执行CGA步态数据就实现了步态的循环。因伺服驱动器到电机已构成位置和速度闭环,此系统也称为半闭环控制系统。此系统只能补偿环路内部传动链的误差,因此精度不高,但由于结构简单、调整方便,这种控制方式广泛地应用在各种数控系统中。

2.2 速度控制

伺服系统、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在运动过程中因放大、传动间隙和失动都会产生误差[10],此外,助行腿机构本身也存在着加工和装配误差,因此,采用半闭环的控制策略并不能使各关节在运动过程中十分精确地按照所规划的轨迹进行运动。尤其因康复训练是长时间的循环训练,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不进行误差补偿,则误差将会被反复不断地积累,最终导致步态训练轨迹紊乱。因此为了减小误差,应采用误差补偿来实现全闭环控制。

此控制策略采用“速度+采样时间”的控制方法对助行腿轨迹进行闭环控制。其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在助行腿各关节处安装角度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卡采集角度值并将其反馈到控制系统中,经比较环节得出位置偏差,再通过速度补偿控制器计算后采用实时速度插补的方法减小各轴运动时产生的位置误差。

此控制系统是一种同时具有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功能的反馈控制系统。理论关节角度值与角度电位计检测值的差值就是位置误差,位置误差经过处理后作为速度补偿量输入给伺服系统,以此来减小误差。这种数字速度控制的优点在于采用数字信号,比传统速度伺服模式抗干扰能力强,而且应用系统简单,易于开发与实现[11]。

速度补偿方法采用直接补偿法,其速度表达式为:

V=V0-V′ (4)

式中 V—电机速度;V0—预设电机速度;通过式(3)计算得出,每一个采样时间都会计算一个预设速度;V′—速度补偿量。

V′计算公式如下:

V=(ΡS-ΡL)×50Τ(5)

式中 PSPL—测得的实际角度值θS和理论值θL通过式(1)和(2)计算得出的位置脉冲数;T—设定的步态周期。

为了避免误差的积累,必须在每个采样周期改变速度值来减小位置误差。电机按照计算的速度运行相应时间,并通过传感器采集末端角度,根据角度与脉冲的关系将角度误差转化成位置脉冲误差,进而计算出速度补偿量并将其插补在下一个采样点里,尽可能地使助行腿的运动轨迹基本与期望值一致。

3 实 验

3.1 控制系统

对于步行康复训练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系统的安全、稳定和轨迹的精确度是基本的要求,而且为了实时获得各轴运动轨迹数据,也需要有一台处理能力较强的上位机。综合考虑后,控制系统在结构的选择上采用了功能强大的“工控机(IPC)+运动控制卡(motion control card)”的设计方案,使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保障,而运动控制卡强大的功能能使运动轨迹更加地精确和平滑。本控制系统以NI公司的高性能6轴运动控制卡和NI-PXI平台为硬件核心,以NI-LabVIEW为程序开发软件核心,其控制系统整体架构如图5所示。

3.1.1 控制系统硬件

控制系统硬件主要有:PXI嵌入式控制器、六轴运动控制卡、多功能数据采集卡、6套交流伺服系统、6个关节角度编码器。

PXI-8196控制器主要完成计算和监控的功能,它将轨迹规划计算得到的轨迹数据通过PXI总线传输给运动控制卡,然后通过NI-UMI7764 I/O接口端子发送给驱动器,最后驱动伺服电机产生运动。NI-6251数据采集卡通过NI-SCC-68 I/O接口端子将各关节在运动过程中采集到的位置和速度信号反馈到8196控制器中,处理器在线分析误差并根据误差调整下一个采样点的数据。

3.1.2 控制系统软件

本控制系统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XP,程序开发软件采用NI-LabVIEW以及NI-motion,NI-motion是NI为其运动控制卡开发的兼容于LabVIEW的运动控制模块。控制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功能模块:人机交互界面、患者数据库存取、机器人运动控制、数据采集、数据在线处理、通讯、文件I/O等。

LabVIEW具有编程灵活、操作简单等优点。尤其引入NI-motion运动控制模块后,使得运动控制程序的编写变得简洁。用户可以根据NI-motion提供的开发库函数,将其针对运动控制卡各通道的操作封装为针对助行腿各关节的操作子函数,调用后只需输入运动参数即可轻松实现对单轴速度和位置的控制。再者,NI-motion的引入使得用户不用直接对硬件进行编程,从而使得上层的开发更加简单、方便,无需知道相关的硬件知识就能完成运动控制程序的开发。

3.2 实验结果

作为控制对象的康复机器人助行腿实物图及实验环境如图6所示。选用步态周期T为5 s,本研究对位置控制(简称方案一)和速度控制(简称方案二)两种控制方案进行了试验。取两个周期角度电位计采集的角度数据,将其与目标值对比,方案一的各关节误差曲线如图7所示,方案二的各关节误差曲线如图8所示。

两批数据各关节的平均绝对误差E(θ)如下所示:

E(θ)=1n×i=1n|θSi-θLi|(6)

式中 θSi—传感器测得的实际角度值;θLi—理论值。

将两种控制方案的数据误差对比如表1所示(emax(θ)表示最大绝对误差)。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方案二在提高轨迹控制精度上要优于方案一。而且从实验中发现,在设定理论步态周期时间为5 s时,通过测量得出方案一的实际运行周期为5.2 s。其原因是方案一采用了“位置+速度”的控制模式,为了简化计算,将加速度理想为无穷大,使得速度由位置除以时间直接得出。而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不可能是无穷大,因此造成了实际运行时间比理论时间长。而方案二采用“速度+采样时间”的控制模式,这样就严格地控制了运行时间,也就解决了方案一带来的周期延长问题。由于忽略加速时间而造成的位置丢失可以通过闭环控制来补偿,从而保证了末端的位置精度。

4 结束语

(1) 本研究在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上,完成了对助行腿的轨迹控制,提出了两种控制方案,能稳定地复现正常人的步态行走。

(2) 经过试验验证,速度控制要优于位置控制,它不仅提高了轨迹的控制精度,也解决了位置控制时的延时问题,并将系统做成全闭环,增加了误差补偿能力,为步行康复训练机器人的柔顺性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为了满足神经受损患者步行康复训练需要,设计了以外骨骼助行腿为核心的步行康复机器人,其重要的要求是保证机器人的运动轨迹符合患者康复训练要求。为使机器人能模拟步态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在合理的步态规划后对轨迹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控制系统软、硬件平台上完成了步行康复机器人助行腿的两种轨迹控制方式(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通过实验验证了控制方式的可行性,满足了患者步态训练需要。同时实验结果表明,速度控制方式比位置控制方式更加适合步行康复机器人。

关键词:康复机器人,外骨骼助行腿,位置控制,速度控制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D W,THOMAS B,LARS L,et al.AdaptiveSupport for Patient-Cooperative Gait Rehabilitation with theLokomat[C]//Proceedings of 2008 IEEE/RSJ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France:Ac-ropolis Convention Center,2008:2357-2361.

[2]SULLIVAN K J,BROWN D A,KLASSEN T,et al.Effectsof task-Specific locomotor and strength training in adults whowere ambulatory after stroke:results of the STEP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Physical Therapy,2007,87(12):1580-1602.

[3]DOBKINB,BARBEAUH,DEFORGE D,et al.The evolu-tion of walking-related outcomes over the first12 weeks of re-habilitation for incomplete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hemulticenter randomized Spinal Cord Injury Locomotor Trial[J].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2007,21(1):25-35.

[4]梁安辉,周宏甫.手指训练的康复机械手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09,38(2):84-85.

[5]COLOMBO G,WIRZ M,DIETZ V.Driven gait orthosis forimprovement of locomotor training in paraplegic patients[J].Spinal Cord,2001,39(5):252-255.

[6]VENEMAN J F.A series elastic and bowden cable basedactuation system for use as torque actuator in exoskeletontype robo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2006,25(3):261-281.

[7]王启远,钱晋武,冯治国,等.下肢步态矫形器的生理学步态规划与试验[J].中国机械工程,2009,20(8):928-932.

[8]FENG Zhi-guo,QIAN Jin-wu,ZhANG Ya-nan,et al.Biome-chanical Design of the Powered Gaid Orthosis[C]//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Biomimetics.Sanya,China:[s.n.],2007:1698-1702.

[9]陶泽勇,沈林勇,钱晋武.下肢步态矫形器轨迹控制设计[J].机电工程,2009,26(5):1-3.

[10]敖荣庆.伺服系统[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

康复方法 篇9

讲授《康复器械标准与法规》课程, 内容比较枯燥无味, 标准中条例规定难于被学生理解, 要做到生动形象, 知识点便于学生接受、掌握和应用。作者结合了康复专业学生已修课程的特色, 如人体生物力学、假肢与矫形器、AUTOCAD和机械制图等特点, 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势和社会康复领域高文化层次人才的需求, 作者对这门课程采用特殊的授课方式进行讲解, 经过实践后, 发现上课效果较佳, 学生反映概念容易理解, 标准条例中检测的项目和使用的方法印象深刻, 课堂气氛较轻松, 效果良好。本文将对《康复器械标准与法规》课程授课时的教学方法实施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1 理论与实地考察密切联系

《康复器械标准与法规》这门课程中涉及到的主要项目, 包括上肢假肢、下肢假肢、轮椅车、矫形器、助行器、拐杖和手杖、助听器等产品的相关标准和法规。学习标准使学生掌握常用康复器械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以及装配要求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熟悉常用康复器械标准, 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康复器械的技能。因此, 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要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参观相关的生产厂家以及科研机构, 让学生对康复器械产品标准中:产品分类、检测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装配要求、设计、制造、维修和检验等工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找到相应的应用领域, 学生就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 教师提出主要研究方面具体实施的细则和标准中的测试方法, 让学生边看边学边动脑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就会有切身的体会, 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有相似特征的课程, 作者认为如果有条件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 可以采用这种授课方式, 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个全新的认识。

2 与时俱进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

虽然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教科书为依据, 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 但更应该将该学科领域涉及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的新产品、新成果、新技术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点灌输的同时, 丰富知识面, 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更应密切注视康复研究领域科学新动向, 适时跟踪最新康复器械或产品及标准的开发与应用, 不仅要把教材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还要善于结合最新社会动态、科技动态, 及时地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信息和事实产品。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现代康复器械产品和技术发展迅速, 新产品及相应标准层出不穷, 知识量快速增长, 特别是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和提供, 为教师的教学增添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作者借助网络信息, 和学生们在网上开展论坛, 收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及相关信息。讲授某个知识点时, 结合新产品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剖析, 发挥学生们的专业特长和个人特色, 然后分组在课上进行讨论。发现学生们非常积极、认真, 发言特别踊跃, 学生们会全身心投入思考, 不断查找书中知识, 分析所学知识点的深刻含义, 提出自己或组内的观点和看法, 并且互相讨论、交流, 使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之间的互相合作, 也认识到团队和集体的力量。

3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培养学生创新性、实战性和稳扎稳打学习态度的同时, 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授之以鱼”, 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始终处于知识的前沿, 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康复器械标准与法规》课程的讲授注重思想与方法的交流, 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同时, 适当的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书本知识去解决相关常见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采用课堂教学的启发式、提问式和互动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如何有效的去学习?譬如听课时要把握住课程的主线, 理解老师讲授的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和定义, 学会把它具体化、简单化、分解化。此外, 鼓励学生自学, 养成自学的习惯, 因为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有限, 不可能在这么短暂的学习时间内掌握全部新知识, 并且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查阅资料,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康复器械标准与法规》课程的讲授, 作者还处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 希望有相似课程性质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 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为我国教育事业中教学改革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摘要:《康复器械标准与法规》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康复研究领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该门课程的具体特点, 并结合康复专业学生的特长与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与总结, 探讨了三种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法。

手外伤修复后的康复方法和效果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9例患者中男24例, 女15例, 年龄20~42 (31.0±3.5) 岁。受伤原因:压轧伤12例, 切割伤10例, 爆炸伤7例, 脱套伤6例, 热压伤4例。新鲜伤20例, 陈旧性伤19例。

1.2 方法

19例患者为游离掌长肌腱来进行修复拇长伸肌, 10例为邻近屈浅肌腱移位来修复屈深肌腱, 10例为游离趾长肌腱进行修复指总伸肌腱。

1.3 训练

康复训练:患者手外伤修复后, 需要进行适当活动。这时主动和被动功能同时进行训练。 (1) 早期阶段, 即术后24h~4周, 采用石膏板进行固定。制动24h后, 在护理人员的严格指引下进行患指主动伸直和被动屈曲活动[1]。护理人员应站在患者患指的一边, 一手扶住患者腕关节, 另一只手从患者指尖向患者的手掌部位进行按摩3min。对患者指间和掌指关节进行被动屈曲活动, 3~4次/d, 每次屈伸次数为4~6次。1w后, 时间可以增加到4~6min, 活动范围可以为2~4cm。患者在进行被动活动时, 要避免和防止出现有意识的主动屈指。慢慢增加活动次数, 以免产生明显的疼痛[2]。 (2) 中期阶段:即术后5~6w。在去除患者外石膏板固定后, 可以引导其开始进行轻度主动运动。练习时, 动作不能过大, 应该缓和。用力要适当。10~15次/d, 每次训练的时间为6min。一般在患者出现轻度的酸胀为适。避免和防止出现暴力性的动作, 防止出现过度的锻炼而引起一些不良反应的出现。 (3) 后期阶段:也就是手术后的7~10w。可以让患者进行握拳抗阻力的训练。患者在进行练习中, 有明显肌肉疲劳为适。另外, 患者进行的功能活动要从简到繁, 逐步增加难度, 循序渐进。患者可以进行作业治疗。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练习, 系鞋带和扣衣扣以及写字等。在患者的外固定去除之后, 可以进行简单的训练。比如进行简单的家务、洗衣以及烹调等。在手术后2个月, 患者可以进行编织等方面的训练。在术后2.5~3个月, 患者可以进行简单的生活自理。患者在手部肌腱受伤之后, 导致患者丧失了劳动能力, 让患者感觉一下难以适应和接受。心理会非常的焦虑和着急以及恐惧, 内心十分痛苦。有的患者也害怕肌腱再次受到损伤和断裂等, 害怕进行功能训练, 因此,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和沟通, 安慰和鼓励患者去接受锻炼, 要耐心地给患者进行解释和教育, 帮助患者解除疑虑。

1.4 效果评价

根据国际手外科肌腱疗效评定法 (TAM法) [3]。优:患者手指能够正常弯曲和活动, 功能不受到任何限制, 不会产生疼痛。良:患者手指能够正常的弯曲和活动, 功能不受到任何限制, 会产生疼痛。差:患者手指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或功能受到限制。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2 结果

在患者手术之后, 对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3.5±0.2个月。在对这些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之后, 患者恢复情况为:优33例, 占84.6%;良4例, 占10.3%;差2例, 占5.1%;优良率为94.9%。

3 讨论

手部肌腱损伤是手部常见的损伤, 如果对其处理不当, 可能会造成肌腱粘连, 最终会使手指的功能受到影响。因此, 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十分必要, 这能够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促进患者的康复。此时, 患者的手指会出现肿胀和疼痛, 但是患者一定要克服眼前的困难, 坚持进行训练。在手术后的中、后期康复训练, 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 要做到从简到难, 循序渐进。同时在对患者进行训练时, 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将患者的心态及时调整。让患者以最佳的心态去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使得康复训练的效果达到最佳。

摘要:收治39例手外伤患者, 在患者修复后, 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早期阶段:对患者进行被动的屈伸和主动伸直等活动, 中期阶段:指导患者进行轻度主动活动, 后期阶段:让患者进行主动屈手活动。20d后, 对活动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 其恢复情况为:优33例, 占84.6%;良4例, 占10.3%;差2例, 占5.1%;恢复优良率为94.9%。在手外伤肌腱修复手术后, 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减轻痛苦, 提高其生活质量, 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修复,手外伤,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赵根隆, 刘文豪, 李卫平, 等.家具企业手外伤的干预研究[J].现代医院, 2010, 11 (4) :9-11.

[2]范晓芹, 黄桂圆.远位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术后肩关节并发症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17 (8) :607-608.

上一篇:城市电台节目下一篇:家庭医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