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康复

2024-06-26

心理康复(精选十篇)

心理康复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5 年3 月至2015 年12 月收治住院的乳癌患者64 例, 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 例, 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27-76 岁, 平均年龄 (52.7±11.1) 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 例, 高中6 例, 初中10 例, 小学9 例。治疗组平均年龄 (53.0±10.5) 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6 例, 高中9 例, 初中7例, 小学10 例。2 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文化程度、认知能力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患者于入院日及出院日填写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填写过程由专职的心理干预护士全程管理, 使用统一指导语对受试者进行问卷内容的讲解说明, 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64 份, 收回64 份, 回收率100%。

1.2.2 心理干预方法

1.2.2.1 一般心理护理:

多了解和关心患者, 鼓励患者表达对疾病和手术的顾虑和担心,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请接受过类似手术且已痊愈的患者现身说法, 帮助患者度过心理调试期。对已婚患者, 应同时对其丈夫进行心理辅导, 鼓励夫妻双方坦诚相待, 取得丈夫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并能接受妻子术后身体形象的改变,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2 叙事心理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入院时就由专职的心理干预护士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获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利用每天下午的心理访谈时间, 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 逐个与患者进行心理访谈, 鼓励患者讲出自己的故事, 再利用问题外化和解构, 寻找一直困扰当事人的无力、痛苦与病态的个人经验或故事的突破口, 帮助患者认清问题在生活中所处的位置, 并通过患者的叙述找到有正面力量的替代故事, 最后重构一个积极有力量的故事, 从而找到生命的意义, 找到战胜疾病的信念和力量。整个过程需要护士始终以一种放空、接纳、聆听的态度,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顾虑, 通过见证、联结、迁移、信件和仪式等方式来串联, 使患者产生新的自我认同, 进而完成其生命的重新整合, 为患者积极的面对生活提供帮助, 近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看似简单的叙述, 实则是护患双方在表达各自情感。护士在了解患者的同时, 也使得患者更加了解护士,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消除了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误解, 减少了医、护、患矛盾, 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1.3 判定标准

心理状态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患者焦虑程度。包括20 项内容, 均采用4 级评分法。各项得分相加得总粗分, 乘以1.25 后取其整数部分, 即得标准总分。按照中国常模的结果, 正常上限为40 分, 临界值为50 分, 得分越高, 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价患者抑郁程度。包括20项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内容, 包括10 项正向评分和10 项反向评分, 均采用4 级评分法。各项得分相加得总粗分, 乘以1.25 后取其整数部分, 即得标准总分。按照中国常模的结果, 正常上限为41 分, 临界值为53 分, 得分越高, 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4]。

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由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均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 α=0.05。

3 结果

治疗组心理负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入院时大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由于放疗、化疗及手术治疗后患者会出现负面反应症状,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 患者负面心理状态未得到明显改善, 而治疗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治疗, 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与干预前、对照组相比较, 明显降低 (P<0.05) 。

叙事心理治疗, 诞生于20 世纪80 年代, 在2014 年底由我们院长助理李春主任在我们护理人员中推广, 并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通过每天清晨的微信群授课, 每周四下午的专家讲座, 每晚微信群的提问答疑, 我们认识到这种心理方法很有必要在临床上应用, 特别是我们肿瘤科患者。现代医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疾病, 我们能做的就是给患者更多的安慰, 叙事心理治疗的出现, 拉近了我们医、护、患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倾听患者的故事, 运用适当的方法, 使问题外化, 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的片断, 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 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叙事治疗强调的不是技巧而是态度, 这就需要我们怀着一颗尊重、谦卑、好奇的心来面对那个与我们不一样的生命。它强调“问题”才是问题, 人不是问题, 人与问题时分开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 都有能力依照自己的偏好, 重写自己的生命故事。

乳癌患者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 对乳癌深感恐惧, 她们认为自己得了“癌症”, 就等于上帝给判了“死刑”。此外由于乳房的缺失, 自认为是“残疾”或“废人”, 她们对自身形体的改变表示忧虑和压抑, 感到生存无价值[5,6]。不少患者担心自己患乳癌后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 不能重返工作岗位, 担心丈夫、亲友、同事远离自己, 担心自己能否承受化疗, 担心化疗和放疗的效果等。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她们的生活质量。而常规的心理护理很难打消患者的这些负面情绪, 我科在护士长和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将叙事心理治疗方法引入临床。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将叙事心理治疗运用在乳癌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中, 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很大的改善, 大大的提高了患者的自信心, 为患者积极的面对生活提供帮助, 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叙事治疗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 在临床的应用前景广泛, 我科将在其他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裘法组, 孟承法.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18-327.

[2]江连英.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干预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22) :168-169.

[3]冷静, 曾天德.叙事心理治疗:一种后现代思潮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兼谈与传统心理治疗的比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24 (2) :150-153.

[4]吕探云, 孙玉梅.健康评估[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73-176.

[5]余志华, 阳世伟.乳癌患者信息需求及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4) :61-63.

心理因素于癌症康复 篇2

美国一位医学教授对癌症的病因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癌症的发展主要不是客观上存在的癌细胞,而是主观情绪、自我暗示导致了癌变。这一理论虽未被广泛接受,但癌症求治者一旦知道了自己患病的真相,病情便会急剧变化却是不可否认的。

面对癌症的侵袭时,不管是对病人还是他的家庭,都将面对一个不可知的未来。仅仅是这一点,就会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焦虑与压力。很多时候,当他面对各种对身心有害的治疗手段时会感到无助,并极其忧虑自己的未来。催眠是重生强有力的手段,面对压力的侵袭,催眠往往会比医疗手段更有效。当明白控制压力对身体痊愈的重要性,病人们就会从心灰意冷转变到对治愈充满信心。

癌症术后的恢复会遭遇反胃、呕吐、腹泻和食欲不振等生理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催眠是对付这些不良反应的有效手段。一个癌症患者通过催眠和引导想象可以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变得更加主动。经过催眠引导,病人可以看到他们的身体在和癌症争斗,变得越来越健康并最终赶走了侵略者。他们还可能看到化学疗法和药物正在发挥作用帮助他们赶走身体中的毒素。

催眠作为癌症医疗辅助手段的主要目标是让病人有自我把控的能力并且明白身心之间的联系。这就可以结合潜意识的力量提供最好的医学整合治疗。当一个人遭遇疾病的侵袭但是相信医学手段一定能够帮助他走向康复的时候,那么治疗成功的机率确实会提高很多。催眠疗法对于癌症各种层面的治疗都起到作用。

第一,它可以处理疾病本身的某些症状、来自由于某些器官组织带来的病痛和症状,还有一些非器官性的症状,比如:疲劳、精神不爽、易怒和失眠。

第二,催眠疗法对于癌症疾病治理的副作用的匡救非常有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治疗过程中使用了化疗和放疗,是非常的痛苦,甚至造成有的病人逃离治疗。

第三,癌症病人面临很重要的心理调整问题。许多人把诊断看作是死亡宣判书,他必须为个人的存在而格斗,对于这些困境,催眠疗法可以发挥作用来帮助他们。

最后,使用催眠疗法中的想象作用,能够对癌症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修补完善的作用。上述的前三项作用,被证明具有临床的效果,催眠疗法的目标却是很明确一致的。也就是说,必须给患者带来安慰、支撑、消除压力与痛苦,使得他能够与家庭作有意义的沟通。

康复科心理护理 篇3

【关键词】 康复治疗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82-01

康复科中大多数病人由于长期住院,再加上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甚至完全瘫痪,许多病人脾气惠越来越暴躁,或是觉得以后也就这样了,便不愿配合护理工作或拒绝各种治疗,而病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程度,因此,对康复科病人而言,身心疾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病人是身心处于脆弱状态的人,最需要得到他人的关注,包括理解、同情、关心、支持、鼓励、各种需要的满足等,而当上诉需要得到满足后,患者变会产生满足感,便有了精神依靠和寄托,能够缓解部分的焦虑与不安。这是帮助人在危急关头应对心理危机、度过心理难关的第一步,能够提高患者对现实刺激的适应力,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因此,要学会耐心倾听、仔细观察、細心收集患者资料;鼓励病人倾诉、宣泄情感,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情绪问题;对病人进行心理评估,明确护理诊断;然后向病人分析病情,解释各种护理工作与治疗开展的目的及效果;适时的安慰或鼓励病人,增强病人继续治疗的信心;及时指导患者进行或更改有效的锻炼与治疗。

心理支持是心理护理最常用的方式,也是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心理支持是建立在护士与患者相互沟通的基础上的。心理支持的必要条件是首先护士要言语和行为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可以互相信任的治疗关系。而护士对病人存在的心理、情绪方面的问题要有较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否则,护士是无法介入病人的内心世界,并给予心理支持的。广义的心理支持是指所有的心理治疗都在精神上给病人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地支持,由于心理支持的原理不受精神分析、行为理论、人本主义、认知理论等治疗模式的约束,主要是运用心理治疗的一般原则,属一般性的心理治疗的范畴。因此,是心理护理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护士在与别人沟通过程中,对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情绪问题要及时进行疏通和引导,并且要做到针对性疏导患者心理问题。

心理疏导是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以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的过程。心理疏导的基本工具是语言,因此有人把它称为言语治疗。疏导就是有目的地将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压力,通过医护人员的分析和引导,逐步解决和消除。使患者从不愿意合作到愿意合作,从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迫切要求治疗,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从不良心理状态到健康心理状态的转化过程。其目的就是让病人将认识与行为相结合,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主动地促进心理转化过程。疏导在理论上可以归纳出一个信息和控制科学的模型,它从整体出发,始终着眼于心理与躯体、机体与环境、生理与病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互作用。

心理疏导不同于心理支持,心理支持具有广泛性,而心理疏导更具有针对性,护士在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时,同样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要得到病人的认同。通过与病人的交谈围绕人病人存在着问题,找出病人心理反应的主要矛盾,引导病人客观的认识这些问题,找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护士在采取心理疏导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方法,不能仅强调自己的社会标准和观念,而是要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深入的病人内心世界,体察病人的情绪,了解病人的思想,归纳出病人的问题。在分析问题时,要使病人能够接受。要注意患者谈话中传达的信息,不仅是言语表述的,还有语意中隐含的信息。了解体察患者的感受之后能够准确地用言语把自己的意向传达给病人。另外,通过对病人的谈话反馈使病人感到护士对自己的关心和了解,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

三、争取家属亲友的密切配合。

家属亲友的言语举止常直接影响着病人,其良好情绪能给病人以安慰和支持;而其不良情绪则对病人是一个恶性刺激。护理人员应对家属亲友进行保护性医疗的宣传使之懂得自己的情绪可以影响病人,影响治疗,故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保持沉着、冷静,切不可行露于色,而宜于和颜悦色地给病人以安慰、鼓励。家属在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适时德与病人聊聊天,夸赞一下病人的进步,多给与病人信心,让病人保持愉悦的心情进行康复治疗,其效果会事半功倍[1]。

四、加强护理宣教。

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影响着病人的行为和生理状态。护理人员除通过自己的言行、神态去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外,还应加强护理宣教。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饮食习惯,良好的睡眠休息,及时纠正病人不正确的健康锻炼方式,细化到每个小细节的注意事项,避免劳而不获,甚至得不偿失。更要叮嘱病人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度劳累,反而于身体健康恢复不利。

五、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

从病人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其生活制度,可以加速病人对医院环境的适应。鼓励病人适当活动,即可消除因肌肉紧张而引起的情绪反应,,又可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当的娱乐、阅读等也可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

六、创造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

环境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心理活动。优美舒适的环境对病人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增进健康。

在完成者一系列心理护理之后,相信病人应该会始终保持着乐观、愉悦的心情配合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工作与康复治疗,从不愿意合作到愿意合作,从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迫切要求治疗,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从不良心理状态到健康心理状态的转化,既有利于病人身心疾病的恢复,也方便护理人员进行各项工作,可谓是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心理康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内科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以来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 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25例。所有的患者在住院时均做了头颅CT或MRI证实, 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患者年龄60~90岁, 平均年龄 (42.3±30.1) 岁;患者的病变部位:左侧偏瘫20例, 右侧偏瘫30例, 病灶位置:单灶23例, 双灶22例。所有患者均没有意识障碍和既往脑卒中病史以及后遗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灶类型以及病史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 对所有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减轻患者的脑水肿, 控制患者的血脂、血压、血糖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护理的基础上在对患者节能型心理疏导护理。

1.3 康复训练: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是, 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学临床症状48 h不再进展。脑梗死的回复率一般在病后3个月内, 特别是在最初的4个月内, 恢复效果最佳, 所以要尽早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治疗, 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康复效果[1]。康复训练时, 使患者姿势摆放正确, 然后进行被动运动。在保持抗痉挛体位时, 在患者的身体支撑点用软枕垫好, 使患者的体位更加舒适。患者的体位变化间隔为60~120 min变换一次, 对患者进行体位变换时动作要尽量轻柔, 然后轻轻揉捏患者的受压部位[2]。另外还要对患者进行作桥式运动训练, 此时护士首先要帮助患者固定好下肢, 并且叩打刺激臀大肌收缩。对患者做摆动训练时, 如果患者不能顺利的屈膝, 护士应该帮助患者屈膝, 帮助患者练习控制离心和向心的膝关节屈伸。在康复期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1.4 心理疏导:

脑梗死患者经过治疗后, 一般会有或多或少的后遗症, 比如行动不便、语言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 患者的需求很难自己实现, 情感也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 而且病情恢复比较慢, 患者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落差感, 往往表现为焦虑、悲观、沮丧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甚至会使患者产生抗拒药物治疗和功能康复训练, 影响预后效果。鉴于此种情况,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以及患者的性格特征, 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 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特征的患者, 观察患者的心理表现, 仔细分析患者产生不良情趣的原因, 然后根据具体的原因, 给予有区别的心理疏导。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用积极的态度, 热情的服务鼓励患者, 需要追忆的是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一定不要流露出同情、怜悯等情绪, 用平常心对待患者, 同时注意自己动作和语气, 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交流, 这样能减少患者的抵抗情绪, 提高患者的信任度, 使患者乐于接受治疗。而对于一些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愿望的患者, 要通过患者的表情、眼神等, 尽量准确揣摩患者潜在需求, 积极主动帮患者排忧解难。使患者对生活有一颗积极乐观的态度, 满足患者被重视和被尊重的心理, 慢慢调整患者的情绪。

1.5 效果评价:

患者的效果评价采用ADL量表, 内容包括患者的穿衣、进食、刷牙、大小便等多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完全依赖、需极大帮助、部分独立、部分帮助以及独立4个等级, 各项目的分数分为0~5、10~15不等, 总分100分, ADL分为5个等级。独立:95~100分;轻度依赖为:75~90分;中度依赖为:50~70;重度依赖为:25~45;完全依赖为:0~20。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均采用%表示, 用χ2检验, 其他指标均采用 (±s) 表示, 用t检验, 当P<0.05时, 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患者的ADL量表比护理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 具体数据分析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中50例患者的护理后的ADL量表不护理前有明显的改变, 所以说康复训练与心理疏导有比较好的护理效果。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与治疗时采用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进行护理, 有非常好的护理效果, 不仅能帮助患者舒缓情绪, 而且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 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以来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所有的患者均给予基础护理, 并重点给予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护理, 观察患者护理前后康复效果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一系列的护理, 患者的病情护理后比护理前有明显的好转。护理后患者的ADL量表有显著的改善 (P<0.05) 。结论采用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与治疗, 有非常好的效果, 不仅能帮助患者舒缓情绪, 而且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康复训练,心理疏导,脑梗死,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邹艳丽, 曹金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 :138-139.

心理康复 篇5

【关键词】 老年;脑卒中;心理护理;康复

【中国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76-01

脑卒中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脑卒中,又称为脑中风,通常指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症状,体征的临床事件。临床中发现脑卒中后大约有2/3的患者能存活下来,但却有1/2的生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本文对老年脑卒中的心理护理现状及康复做一综述。为脑卒中患者今后的临床护理提供指导及借鉴。

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面对现实,改善不良心态,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建立治疗信心。

1.1 调动患者的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 吴善风的研究认为:护士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行为,加强患者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度等的主观感受,对患者改善情绪,正确发挥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意义。

1.2 满足患者需要,调正患者情绪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满足患者各个方面的需求,能减少其消极情绪。护士对患者的举动,言行认真观察分析,使其感到护士和家庭对自己的关心,以降低自己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 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患者紧张心理 分析和解释患者提出的疾病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和指导,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正确对待老年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消除顾虑和悲观心理,克服自卑感。对患者取得的进步,反复鼓励,同时请病情类似,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教,使其战胜疾病的信念不断得到加强。

1.4 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帮助病人从认识上进行重新调整

(1) 实施因人而异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通过体察病人的心理反应,了解、分析病人抑郁发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去改善病人的不良心态,并给予精神支持。发现有妄想、幻觉的病人及时向医师汇报。对于重症有自杀倾向者要检查病人有无收藏危险物品,加强巡视,做"超前"的心理护理,并告知家属,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病程较长的抑郁病人对康复失去了信心,会产生投射性心理反应,有的将原因完全归因于客观情况(外向投射性心理反应),也有的容易责怪自己(内向投射性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告知病人疾病能治愈,但需要很长时间,说明积极主动锻炼的重要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向病人告知临床上有许多类似的正面病例,使病人增加信心,。

(2) 运用支持性心理护理,促进病人建立主动认知模式 疏泄:鼓励病人通过各种方式倾诉内心痛苦体验。理解:对病人需要给予确认和支持。安慰激励:给予病人安慰、解释与积极暗示,指导其从正面、有利的方面看待现实,增强心理应激能力.

1.5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有效沟通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成功心理护理的前提。重视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多用治疗性语言,避免伤害性的语言,重视语调、表情姿势及动作态度等非词语性沟通技巧。

1.6实施情志护理,调节情绪:情志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护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方法。

2 康复训练

老年脑卒中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和言语障碍,事事依赖他人,难以与人沟通,情绪会变得焦躁易怒,脾气怪异,固执不配合治疗,所以要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1体能训练 病情稳定后即强调瘫痪肢体的正确体位摆放,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进行被动的或主动的全方位肢体功能运动,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等,同时还要及早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护理人员配合患者训练进食、穿脱衣服、入厕、洗脸、洗手、刷牙、剪指甲等基本的生活自理活动,并把康复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让患者和家属早日看到康复治疗效果,增强患者治疗的信息和康复欲望。

2.2 语言训练 绝大多数患者早期出现心理防御反应,对自己语言功能受损不能接受,心情悲观有的甚至封闭自己,此时护理人员适时采取适当方法诱导其发音,当患者发出正确音自信心就会增强。鼓励病人多练习,如读书、讲故事、唱歌等,经常与病人交流,并教会其沟通的简单方法和技巧,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可先用书面交流,继而应用表情、手势、体态语言。选择丰富多彩,患者喜欢的训练内容,提高兴趣和积极性。训练过程中注意家属的培训指导,同时配合肢体的功能康复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2.3 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相结合 康复训练中特别重视给予病人适当的心理疏导, 使其尽早摆脱抑郁情绪的阴影, 进人身心康复的良性循环中。

3.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作为一种护理方式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它贯穿现代护理程序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健康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可促使脑卒中患者自觉建立健康行为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患病后,常存在各种心理应激和社会问题,导致生活治量下降。因此,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及原因适时、有效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对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康复护理的过程中,注意各种护理技巧的应用,及时发现患者的情感变化,疏导因不良经历引起的负性情绪。充分利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2] 吴善风. 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及其社会支持的相關研究[J]. 护理师进修杂志, 2009,24 (1): 10~12.

[3] 代颖.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康复的作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3,7 (10): 1579.

[4] 侯永花,穆俊林,张留莎. 脑卒中病人抑郁情志的心理干预及其意义 [J].康复心理学杂志,2004,12(2): 146~147.

[5] 李艳菊,靳景云. 音乐疗法在康复护理中的作用 [J]. 现代康复, 2001,5(1): 150.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康复护理 篇6

1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目前脑卒中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有内源性机制和外源性机制两种因素。内源性机制认为[4]:脑内定位的神经病理学改变所引起的神经递质活动和脑内整合调节功能障碍是导致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主要原因, 这可能与大脑损害引起去甲肾上腺素 (NA) 和5-羟色胺 (5-HT) 神经递质合成下降有关。外源性机制认为[5]:脑卒中后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经济来源、社会支持、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就业能力的丧失等, 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PSD的发生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有关PSD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2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特征

(1) 脑卒中后出现肢体的瘫痪使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 担心成为家人的“累赘”, 通常情绪低落, 从而产生抑郁的心理, 甚至导致有轻生的念头。 (2) 还有部分的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过分担心、焦虑, 尤其是以大小便失禁的患者, 再因言语障碍, 无法吐露内心压抑从而产生了自卑感。 (3) 对于平时生活拮据, 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来说住院费用构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从而产生了焦虑抑郁的情绪。 (4) 因长期疾病缠身而使患者感到被命运捉弄被生活抛弃, 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 沉闷压抑, 郁郁寡欢。 (5) 少部分患者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病情虽然稳定, 但疗效提高不大, 因此心理活动表现出忧郁疑虑的情绪, 精神抑郁, 失去信心[6]。

3 脑卒中后抑郁的评估及制定护理方案

3.1 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身心情况, 了解其心理活动、精神需求、

病情变化从而发现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 以寻找引起抑郁症状的原因。如使用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21-126, 184-188.]评定患者的心理障碍;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81-385.]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21-126, 184-188.]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Barthel指数 (Barthel index)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81-385.]评定日常生活活动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能力。根据综合评估结果,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干预方法及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3.2 康复护理方案

患者入院后, 应全面收集资料, 以评估患者身心状况, 从而找出抑郁发生的主要原因, 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 制定合适的心理护理方案。了解其心理活动、精神需求、病情变化从而发现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 并多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的心声, 了解其患者的心理活动, 并及时地调整护理方案。

4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 包括几个方面, 具体如下[7]: (1) 药物治疗:包括三环类药物, 如药物有阿米替林、丙米嗪等;5-HT再摄取抑制剂, 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精神兴奋剂, 如利他林、苯丙胺等;非经典抗抑郁药, 曲唑酮, 米安色林等。 (2) 功能锻炼:包括保持患肢良肢位, 加强患肢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 改善吞咽、进食等功能, 提高平衡、协调及控制能力, 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如翻身、起坐、站立、行走、吃饭、穿衣、洗漱等。 (3) 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治疗、精神分析疗法、婚姻家庭治疗等, 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个性特征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 改善大脑功能, 促进躯体功能的康复[8]。 (4) 家庭和社会支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可使患者精神上得到慰藉,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康复治疗, 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 心理康复护理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 在护理过程中, 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有效的交流, 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 促进其疾病的康复[11]。

5.1 急性期心理特点

脑卒中起病急骤, 患者突然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岗位和亲人、朋友不适应, 加上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知道该病的特点及预后, 使其患者在面对躯体的瘫痪、言语的丧失而过度恐惧、恐慌和焦虑不安, 故其要进行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方案:脑卒中急性期心理护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首先入院时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 并进行自我介绍, 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待患者如亲人, 使患者感到温暖;并及时向患者分析所出现的疾病的症状, 及传递治疗的效果,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点等知识, 从而减轻恐慌及焦虑感;最后, 护理人员应具备娴熟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取得患者的信任, 同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先进医疗设备, 使患者相信医院的技术,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2 恢复期心理特征

由于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速度较快, 患者容易产生过高的期望, 但进入脑卒中恢复期以后, 躯体的功能恢复速度比起急性期要慢得多, 容易出现期望性焦虑。故要对其进行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方案:在此阶段要加强心理疏导, 使患者振作起来, 还要必需培养和指导患者提高心理素质, 如音乐疗法和掌握一种应付剧烈情绪刺激的应急能力, 教患者控制情绪变化的技巧, 如当患者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马上闭目做缓慢呼吸5~6次或缓慢数1~100等等。鼓励患者与其他病友接触交谈, 并请同室病友与患者交流经验, 同时鼓励其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 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3 后遗症期心理特征

由于脑卒中容易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而且遗症期患者的康复速度比恢复期更慢, 加上住院时间长且多次住院, 生活自理困难, 又因亲人或子女关心不够, 病后无人照顾, 又增加经济负担, 甚至患者由于长时间承受疾病的折磨, 从而产生轻生、绝望的心理, 故要对其进行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方案:此时期护理要采用宣泄疏导、关心鼓励的护理方法, 耐心的倾听患者的述说, 把压抑在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在生活上多关心患者、多照顾患者, 以爱心、耐心、细心、关心、不急躁、不厌烦, 包容患者, 宽容患者, 并力争解决实际困难, 给予子女般体贴安慰和鼓励, 多与患者的亲人、子女联系, 让其多多关心患者, 并陪同患者进行室外活动, 以及多给患者讲解励志方面的书籍。使患者转变心态, 放弃绝望轻生的念头,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困难[10]。

在护理工作中既要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生活护理, 还应重视心理护理。有研究表明[9], 对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明显减轻焦虑、自卑、烦躁、悲观厌世的心理, 增加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 脑卒中患者由于病后致残的痛苦, 患者多表现有心理障碍, 以抑郁较为常见。脑卒中后抑郁可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病灶的位置、患者的个人嗜好、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社会支持等综合因素有关, 严重妨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社交, 所以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非常的重要[13]。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能有效减轻脑卒中的抑郁情绪,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接受治疗的依从性, 使其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增强其ADL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14,15,16]。

肠造口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 篇7

关键词:肠造口,康复期,心理,生活质量

肠造口患者心理压力大, 心情不良可减弱机体的免疫力, 不利于机体的康复[1]。我们对本院68例已出院的肠造口病人进行了心理评估和心理护理,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 为2004年12月~2006年12月肠造口术后出院病人, 其中男46例, , 女22例, 永久性造口62例, 外伤原因引起的造口6例, 年龄17~78岁。

2 方法

2.1 评估

对患者本人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生活模式、自理程度、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经济状况、付费方式进行评估;对患者的配偶、子女、近亲属的认知水平、参与程度、接受能力进行评估;对患者及家属心理适应程度、对自护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2.2 评价指标

我们采用以下指标来评价患者心理护理效果:患者是否能正确表达感受并积极寻求帮助;患者能否正确评价自身价值;患者能否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患者是否愿意参加病友之间的互助活动;患者是否愿意做现身说法为其他造口人士提供帮助;患者言行是否表现出对外表改变的接受;患者的配偶、子女、近亲属能否积极参与护理;患者与家人、亲朋能否维持较好的关系。

3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均能对造口进行正确的自我护理, 66例患者对造口适应, 67例患者在生活中乐观的态度, 其中6例暂时性造口患者经还纳术后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4 造口病人康复期的心理特点

4.1 自卑心理

肛门的缺失及排便通道的改变 (造口) 导致病人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发生改变, 影响了患者的自尊。

4.2 依赖心理

始终把自己当做病人, 对恢复原来的生活缺乏信心。表现出一些退行状态的行为, 病人的被动依赖心理对疾病是不利的, 姑息迁就病人的依赖心理难以培养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坚强信念[2]。

4.3 自闭心理

因为害怕被人厌恶或歧视而封闭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心理。本组中有30%的人诉说想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个人生活。

4.4 抑郁心理

病人受原发病如癌症等术后化疗、放疗及预后问题的干扰, 担心治疗效果, 为经济问题担忧。

4.5 害怕进食心理

36例患者因害怕进食过多或进食不当而使排便次数增多, 给家人带来不便, 常常不敢正常进食, 影响身体康复和后续的化疗与放疗。

5 造口康复期心理护理

5.1 针对性个体化心理疏导

根据不同情况合理安排随访次数, 通过多次交谈、沟通, 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给病人以安慰、支持和鼓励, 帮助克服自悲观, 唤起患者的治疗信心, 正确面对现实。

5.2 运用肠造口康复护理的哲学理论

Roy的适应模式和Orem的自我照顾学说的理论, 挖掘患者自我照顾潜力, 通过宣教和指导, 协助患者通过自理来满足生理需要, 建立生活信心。

5.3 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中最基本的支持形式, 良好的家庭支持可以影响患者的行为。采取恰当的方式表达爱与关怀, 做好患者家属特别是配偶的心理疏导, 不嫌弃患者, 不怕麻烦, 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情绪, 以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感染患者,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造口。

5.4 指导患者掌握造口的护理知识

造口将伴随患者长期生活乃至余生, 掌握造口的自我护理方法是提高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积极进行知识讲解和传授肠造口的护理知识和技巧, 鼓励患者参与造口的护理, 以便促进其心理康复。

5.5 鼓励参加造口联谊会

造口者可以认识更多的造口朋友, 造口者之间互相鼓励;交流造口护理的经验和体会, 以便减轻造口者的孤独感, 增强生活的信心, 对促进其心理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5.6 做好术后化疗患者健康教育

部分患者因化疗引起脱发、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 造成自我形象紊乱[3], 很难接受, 要耐心对患者讲清实施化疗的作用和目的, 从护理的角度出发, 采取了减少心理应激的方法, 满足患者的需求。

5.7 给患者人文关怀

由于患者长期带着肛袋, 担心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会被社会冷落。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尝试做好单位领导、同事、亲朋的工作, 让患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同时嘱其参加活动前处理好肛袋, 避免进蛋、葱、虾等食物, 以防食物吸收后产生臭气, 也可以在肛袋内放一片阿司匹林除臭[4]。

6 讨论

6.1肠造口患者的康复护理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 心理康复可以加快其生理康复, 更有利于其社会生活的康复, 从而提高了肠造口患者的生存质量[5]。心理护理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理论, 通过护理过程中的语言和行为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 促进疾病的康复。

6.2心理护理要在详细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个性化, 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对症施护。运用护理程序对肠造口患者实施的心理护理, 更加体现了人是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的现代医学模式。

6.3造口人士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需要得到他人的心理帮助。我国肠造口康复事业虽然发展迅速, 但大多地区康复治疗和护理工作仍局限于住院期间, 出院后的康复护理工作很滞后[6], 导致大量造口病人出院后康复治疗和护理得不到保障。故对从事专科的护理人员进行肠造口康复知识培训, 肠造口的社区护理亟待开展。使我国众多的造口者能提高生存质量, 早日回归社会, 获得重新做正常人的权力。

参考文献

[1]潘湿丽.癌症病人的心理与治疗[J].中国社会医学, 1993, 44 (1) :29.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0.

[3]陈书娈, 徐明英, 高颖慧.年轻直肠癌患者围术期心理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4, 25 (6) :677.

[4]王雷, 李梅.直肠癌术后肠造口患者的健康教育[J].山东医药, 2003, 43 (5) :60.

[5]汪建平, 汪宗芳, 叶新梅, 等.肠造口病人的心理康复[J].中华护理杂志.1999, 34 (10) :624.

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康复浅析 篇8

1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老年患者由于突然的外伤, 导致躯体活动障碍, 害怕从此自己不

能生活自理。还有老年患者由于他们的经历、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各不相同, 常有不同的心理变化, 特别是下肢骨折后, 使其活动能力和生活独立性大为降低, 需要别人的照顾、陪伴、帮助和理解, 这时, 他们往往会表现为暴躁、紧张、焦虑、恐惧、失落、多疑多虑、敏感等心理状态。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尊重、同情、关心和理解,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医务人员的及时治疗和护理。

1.2 老年患者常因突发的骨折疼痛而惧怕手术, 加之年老体弱, 并且

都有多种老年病, 因此, 害怕手术带来痛苦, 留下后遗症, 身体能否胜任手术的打击等等。所以, 手术前护士可协助医生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使患者有心理准备, 解除他们对手术的顾虑和担心。又因为长期卧床带来并发症, 给子女带来麻烦, 成为家里的拖累, 因此, 寝食不安, 郁郁寡欢。并由于家庭内部的矛盾及经济问题等, 常使老年患者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 不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

2 心理护理的实施

2.1 首先要对老年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病

情等情况进行系统而细致的了解, 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来进行分析护理, 做到心中有数, 以美好的语言, 友好的态度接近患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2 根据患者情绪外露、性格暴躁、多疑多虑的心理特点。在护理上

要以宽阔的胸怀, 从一点一滴做起, 用"爱心、耐心、关心"和忍让的态度去感化患者, 关心患者。将护士角色转化成患者亲人的角色。老年患者更需要关心, 需要尊重, 骨折后卧床的老年人这方面的需要更加强烈。我们在进行多项护理操作过程中, 应多关心、尊重老年患者, 同情体贴患者, 创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 通过细致入微的护理, 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有效的心理护理在术前能降低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使手术顺利进行, 增强耐受力, 减少并发症。

2.3 老年患者骨折后的生活护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老年人骨折后

生活不能自理, 很多事情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 我们护士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 每天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 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大小便器, 污染的衣被及时更换, 每次大小便后及时给予清洗会阴。餐前指导患者洗手, 餐后指导患者漱口、刷牙等。患者的饮食要做到新鲜可口, 易消化, 有营养, 高维生素, 高蛋白, 多纤维素等, 避免便秘的发生。

2.4 对于疼痛的解决有赖于病因的治疗, 情绪对人体的机能状态也有

较大的影响,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精神愉快, 情绪稳定, 思想放松, 可提高疼痛的阈值, 以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在护理中护士要以同情、体贴、启发和鼓励的方式, 向患者解释疼痛经过一段时间可缓解或消除, 通过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的配合, 我们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3 治疗结束阶段的心理护理

3.1 老年患者住院一段时间后对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护士则开始指

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其重点是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回归家庭后的自我保健和坚持日常生活活动等必要的指导。

3.2 老年患者由于骨折引起的疼痛往往对功能锻炼产生抵触心理, 为

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应耐心地把功能锻炼的原则、方法、注意事项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清楚。功能锻炼应按持之以恒的原则, 不可操之过急, 同时注意安全, 克服急躁或恐惧心理, 使老人明白只有通过正确的功能锻炼才能恢复良好的功能, 开始可先帮助老人进行远端关节活动, 并逐渐地增加次数和幅度, 待达一定程度后, 再开始进行近端关节和肌肉活动, 循序渐进, 以促进老人早日康复。

尊重, 老年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忘、耳聋、眼花, 在生活方式上也趋于保守、刻板, 护理人员对老人的称呼要尊敬, 与他们谈话要不怕麻烦, 语速要放慢, 声音要大一些, 除必须遵守的项目以外, 要尽量照顾他们的习惯。

面颈部烧伤病人康复早期的心理护理 篇9

1 面颈部烧伤康复早期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康复护理是医院护理的延续, 许多严重烧伤病人虽然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 生命得到了挽救, 但烧伤后剧烈的疼痛、新生皮肤颜色的改变与瘙痒、瘢痕增生挛缩所致的功能障碍和外貌的改变, 给严重烧伤病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严重影响了烧伤病人的身心康复[2]。病人在康复过程中每个时段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康复护理初期为恐惧与自卑心理, 中期为急躁和渴望心理, 而后期为满足和自我保护心理[3]。

面颈部烧伤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性刺激, 不仅对病人造成生理应激, 而且因住院期间的痛苦体验、瘢痕所致的毁容、功能障碍以及重返社会后面临的各种问题可引起病人明显的心理应激, 从而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给病人、家庭及社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有资料表明, 烧伤治疗的成功与否, 与病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2]。因此, 在康复早期对面颈部烧伤病人实施心理护理有利于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 使病人在最佳身心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 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康复早期的心理护理

2.1 康复早期心理特点

2.1.1 抑郁心理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 住院费用成为影响病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烧伤病人一般是家庭贫困者占多数, 病人除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 还需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等压力[4]。尤其面颈部毁容后又面临着反复的整容手术, 思想负担重, 加上社会、家庭经济矛盾激化的困扰, 容易情绪低落, 产生抑郁心理。

2.1.2 焦虑、自卑心理

烧伤病人精神负担过重, 对未来无比担忧。青少年正处于学习工作创业的黄金时期, 担心耽误学习, 失去工作;中年人是家庭的支柱, 社会赋予了不同的角色, 担心失去亲人, 影响家庭的不稳定和自身事业的发展;老年人则担心为子女增添负担, 拖累儿女等[4]。特别是未婚青年, 心理压力更大, 承受能力差, 表现出来的情绪更为突出, 担心瘢痕能否控制, 颜色和弹性能否恢复等问题[1];再加上外出为避光照, 总要蒙面或戴口罩, 会受到路人的旁观侧视, 从而又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5]。

2.2 康复早期心理护理措施

有文献报道, 面颈部烧伤可引起皮肤色泽改变, 瘢痕增生甚至毁容, 会引起病人的孤独感和羞愧感, 打击病人的自信心, 导致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 甚至自杀[6]。由此, 出现了一个新的术语“毁容综合征”, 指毁容后特定的三联征, 即巨大的压力和挫折感、思维紊乱或意识丧失、生存意识薄弱[6]。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可以调动和组织病人的应对技能、增加自信心、释放愤怒情绪, 使病人心理正常化。

2.2.1 支持性心理治疗

又称一般心理治疗, 是指通过疏导、解释、支持、鼓励、指导等方式帮助病人摆脱阴影, 从痛苦中走出来。首先详细询问病史, 对病人的疼痛、焦虑等表示同情、理解, 以精湛、熟练的护理操作及诚挚、热情的服务态度取得病人的高度信任, 建立干预性环境, 并注意倾听, 让病人能充分宣泄烧伤引起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 而不是压抑、回避, 从而把握病人的情感变化和治疗效果。其次要尊重病人,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充分信任、接纳的基础上, 向病人解释病情、疼痛的原因和规律, 以及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 并且向其介绍所要采取的治疗方案, 如暴露或包扎疗法各自的特点及注意事项等, 提高其依从性[7]。最后指导病人家属在心理、行为、生活等方面积极地配合治疗, 给病人以温暖及自信心, 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另外, 可以调动同病室病人之间的积极因素, 相互支持和鼓励, 为病人营造一个和谐的住院环境。

2.2.2 放松训练

良好的医疗环境是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重要因素, 给予病人一个单独的烧伤病房, 帮助并指导病人及家属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缓慢的思维、美好的回忆等放松疗法, 减轻其焦虑症状[8]。医护人员应随时面带笑容,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适时收回能让病人看见自己容貌的一切工具, 防止过度刺激产生消极情绪。有研究人员报道, 人经过渐进性的松弛训练, 能够缓解运动系统的紧张, 降低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 明显提高精神心理因素所致低下的免疫力[9]。根据病人烧伤部位嘱其采取适宜的放松体位, 闭上双眼, 听指令依次对身体除烧伤部位外各部分肌肉先收紧再放松。首先从双手开始, 吸气时逐渐握紧拳头, 吐气时缓缓放松, 借此可体会到紧张与放松方法的感觉, 也可探测出身体各部位的紧张;告诉病人“注意力越集中, 身体就会越放松”, 然后用类似方法从前臂、上臂、肩部、胸部、腹部、大腿、小腿等部位肌肉逐步放松训练, 整个过程与呼吸密切配合, 一般每次重复训练30 min[9]。

2.2.3 音乐疗法

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频率、声压来影响病人的心理与生理, 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松弛血管壁的紧张度, 并且有助于调节机体的内分泌趋于正常;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分泌减少, 可促进人体内吗啡的分泌, 有助于镇痛等。根据“异质原理”及病人的文化程度和欣赏水平, 准备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音乐。对于急性期对疼痛敏感、焦虑的病人选择一些有自然背景的音乐 (如流水声、鸟鸣等) , 或节奏平稳、松弛、安静类和柔和、优美、抒情类音乐;对于长期住院, 孤独、抑郁者选用欢快、活跃类或激情、兴奋类音乐。

2.2.4 家庭和社会支持

病人通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可获得他人精神上的支持, 家庭作为病人的主要支持系统,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 在治疗、康复过程中接受到家庭社会支持的病人, 相对于没有支持的病人拥有更好的身体意识和个人价值感, 能更积极地投入治疗, 解除疾病和心理创伤的消极影响[9]。因此, 护理人员应针对疾病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对家属进行说明, 使家属对病人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 并教给家属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 鼓励他们尽量多陪伴在病人的身边, 做好病人的心理安抚。此外, 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 介绍病友间相互治疗的体会, 同时让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使疾病得到恢复的病人进行现场说教。

2.2.5 精神类药物治疗

有研究表明, 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能够显著改善烧伤急性期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稳定病人的情绪, 从而提高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6]。药物的主要作用除了抗焦虑外, 还有镇静催眠、抗痉挛和肌肉松弛等作用。同时, 适当的使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可缓解烧伤病人的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障碍, 稳定病人的情绪, 从而提高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6]。抗抑郁药物选用的是第3代抗抑郁剂, 5-羟色胺 (5-HT) 再摄取抑制剂。①盐酸帕罗西汀, 为选择性5-HT再摄取阻断剂, 适用于各种抑郁症病人, 副反应比较少;②氟西汀, 为选择性5-HT再摄取阻断剂, 适用于各种抑郁症病人, 副反应比较少[6,10]。

3 小结

烧伤与一般疾病不同, 它不但可以形成大面积化脓感染且病程较长, 还可以产生疼痛综合征, 从而加重病人的焦虑和忧郁[2]。心理上的应激会直接影响病人的生理活动, 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影响自主神经系统, 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 如果应激反应过久或过强还可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而出现心率变缓、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血糖降低以至于眩晕或休克、死亡;心理应激还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 引起腺垂体兴奋, 调节激素的释放, 扰乱机体的稳态, 造成中枢神经递质的失衡, 甚至损害脑的组织结构;长期强烈的心理应激还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导致胸腺和淋巴组织退化和萎缩, 巨噬细胞活力下降等, 而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力, 调动机体功能, 在同样的治疗条件下, 康复较快[10]。因此, 早期心理干预能有效稳定烧伤病人的情绪, 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感, 从而有效改善躯体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11,12]。

截肢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康复指导 篇10

【关键词】截肢;心理护理

由于交通?外伤等引起创伤程度严重而无法保存患肢时必须

截肢,在人的生命历程中,遭到丧失健康?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等

不幸时,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应,如失衡和挫伤感,使其经历各

种省心应激,通过对58例截肢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康复指导,取

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截肢患者48例,女19例,男29例,年龄6-69岁,

截上肢18例,下肢30例,其中双下肢2例,高位截肢15例,有16

例经过积极的保肢治疗无效后截肢,32例受伤当日急诊行截肢术?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情绪稳定?乐观,未出现心理绝望?抑郁及自杀倾向,残肢一

级愈合,康复出院?

2 心理护理

2.1 协助截肢患者应对失落与悲哀:因突然致伤,伤后肢体挫伤严

重,使患者遭受身体损伤和精神损失的双重打击,往往缺少心理

准备,护士应耐心倾听其痛苦感受,关心体贴患者,表现出高度的

同情心和责任心,使之解脱精神痛苦?

2.2 关注心理需要,提高情感支持:巧用治疗性沟通技巧,让其接

受截肢现实,鼓励讲出内心想法?感受,使其恐惧不安?疼痛委屈

等情感得以宣泄,密切关注情绪变化,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共同帮助患者战胜痛苦,树立新的人生理想,使不良情绪得以控制?

2.3 有针对性地加强意志锻炼:截肢后意志力减退,表现为软弱?

焦虑?悲观?痛苦等消极心理,以消極的方式应对病痛,应向患者

介绍现代医学科学假肢技术先进,讲述身残志坚的人物故事,提

高其意志力,恢复信心,使其敢于面对健康问题,学会在逆境中生

存?

2.4 加强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因突然残疾,家属缺乏心理准备,

使正常应变能力减弱或消失,出现非理性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

出极度伤心悲哀,为他们讲解有关悲痛过程和失落心理反应的知

识,尽量满足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如尽量放松陪

护时间,劝慰家属不要过分自责,因为这不仅加深自己的精神痛

苦,而且影响患者的情绪?

2.5 积极动员社会支持系统:动员家属?同事?朋友等尽可能提供

帮助,维护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尤其配偶和家人是其精神支柱,

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其缓冲疾病所带来的压力,树立战

胜残疾的信心,抵御创伤造成的损伤?

3 康复指导

3.1 锻炼患者的自理能力:帮助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开设一些适当

的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健康肢体的作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并且在做完每一件事情后,都对其进行鼓励和肯定,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

3.2 健康宣教: 应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宣传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以多种形式组织康复期患者与其他人员一起讨论,为其重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4 讨论

遭受灾难性的创伤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尤其是突然截肢不能活动,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患者和家属可能经历失落与悲哀,因此应帮助他们应对失落,跨越悲哀,维系希望,预测和理解失落

者的行为改变,指导失落者 疏导内心情感,修复内心伤痛起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资产证券会计问题探讨下一篇:自动化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