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理论

2024-06-25

英译理论(精选十篇)

英译理论 篇1

1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法、英学者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他们从认知角度提出交际过程是一个以关联为原则的认知过程。为明确表达彼此的交际意图,交际双方需要在彼此的认知语境中通过推理、判断暗含的语义,努力寻找话语间的最佳关联,获取最佳语境效果,交际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间最佳关联解释的过程。Ernst-August Gutt(1991)在关联理论基础上写成专著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Gutt认为翻译是一个基于关联原则的话语间的解释活动,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建立话语间的最佳关联性,会预测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通过认知推理,努力提高原语和译语两个话语间的解释相似性。找到语境和话语的最佳关联,达到交际的目的。

2 网络词汇的特点

2.1 新颖性

网络词汇,作为一种在网络上迅速流行起来的非正式语言,在时间和意义上都具有新颖性。作为网民主体的年轻人,喜欢用新奇的语言彰显个性,他们给原本有特定含义的词汇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原本极其普通的词汇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烙上了现代生活的烙印。如:“山寨”这个中文词是指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1998)。借用来指依靠抄袭或模仿等手段自制产品。还有“闪婚”、“蜗居”、“大虾”、“玉米”、“月光族”等,这些词汇内容精炼,词义新颖,语言幽默,被越来越多的网友接受和喜爱,成为流行用语。

2.2 简洁性

网络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输入文字来实现,但是,由于打字的速度、网络运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网民尽量采用简洁的语言,即用最少的语言手段表达尽可能多地内容,进行即时、快速的信息交流。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促使语言逐渐趋向简洁化。因此,网络词汇,以其简洁的形式和创意的表达被媒体不断聚焦,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如“给力”一词的字面意思为“给予力量”,也有“给劲、起劲”的意思,这一词语形象生动地将其话语含义表达出来。如“拼爹”、“土豪”、“达人”、“秒杀”等词汇,尽可能地以少寓多,以简寓繁。

2.3 文化性

网络词汇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容广阔。如“神马都是浮云”作为近来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词,采用了汉语词的谐音和寓意,“神马”是“什么”的谐音,而“浮云”是借云彩的流动性来比喻虚无和飘渺,即“什么都是浮云”,意思是什么都不要太在意。人们常用此语作为口头禅抒发自己的情绪,表达个人的感叹、超然的心态。(张树筠,王鹏,2013)“拼爹”、“被就业”、“高富帅”、“富二代”、“月光族”这些网络流行词汇都具有浓厚的中国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

网络词汇的“新”及其蕴含的中国特有文化成了翻译中的两大障碍。这些词的新颖性使翻译者很难在一般的汉英词典中查阅这些网络新词汇。而且,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新网络词汇的翻译就比较困难,译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词汇。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为这些网络词汇寻找最佳关联,以达到交际目的,已经成为当代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基于关联理论的网络词汇的翻译策略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关联为基本原则的语际间的阐释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想以明确的方式将原语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努力寻求话语与语境之间的的最佳关联,帮助译语读者解读原语的用意。在汉语网络词汇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灵活地变通翻译手段,努力在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寻找最佳关联,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当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3.1 直译

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表达与语义上都相近时,即在英语中如果存在比较对等的词汇,则应采取直译的方法,给译语读者原语的明确语义。如“团购”一词可直接译为“group buying”,指的是网络购物者联合购买东西以获得最低价格的购物方式。“卡奴”—card slave;“闪婚”—flash marriage;“拼车”—car pooling或者car sharing;“炫富”—show off one’s wealth;“正能量”—positive energy。这些词汇的翻译简洁明了。直译网络新词汇时要按英语的表达习惯,尽量选用贴切的词语,将这些词义准确地解读出来,以达到同原语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最佳关联。

3.2 直译加解释

有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网络词汇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等的词汇。对于原语的隐意,译语有时需要为译语读者提供最相关的语境假设,可以采取直译加解释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保留中国特色,又为译语读者提供了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从而达到同原语的最佳关联。“打酱油”可直译为“get some soy sauce”,但是为了帮助译语读者理解其含义,可以加注(It is none of my business.I am just out to get some soy sauce.),以此为读者说明词汇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提供最佳的语境。“裸婚”指的是在无车、无房、不办婚礼的情况下的结婚方式,所以应该是”naked wedding”,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可以通过加注(get married without any car,house,ceremony or honeymoon traveling.)为读者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

3.3 音译

有些网络新词汇采取直译或意译的翻译方式,都不能体现汉语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有些词汇可以采用音译的方式,直接移用到目的语中,以保留原语文化。如“甄嬛体”(Zhenhuan style)、“福娃”(Fuwa)、“神舟九号”(Shenzhou 9)等,这些中国文化特有的词语可以按照拼音的方式直接拼写出来。这样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又起到了宣传作用,从而实现原语与译语的最佳关联性。

3.4 意译

由于汉语的固有特色,有些汉语网络词汇在英语中根本不存在。当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缺省时,可以采用转换法或意译法,以实现话语的最佳关联。如“达人”一词是指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或某方面的高手。在不同的语境下,“达人”的语义也会不同。这样的词汇可以通过意译来准确地传达原词汇的语义。当“达人”指“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可译为expert,talent,geek。“达人”指“通达事理的人”英语可以译为wise man。“达人”指的是“豁达的人”,可译为open-minded person。“达人”指“事业成功,并有一定财富的人”时,可译为successful person。“xx族”在不同的语境下,语义也是不同的。如:桌边神游族—Desk potato;月光族—earnings abusers;走班族—walking commuters.啃老族—NEET(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李梦阳,2013),这样,翻译者用明确的方式把原语的语用意图展现给了译语读者,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3.5 根据英语构词法,与语法相结合采取音译或意译,自创英语词汇

在网络汉语新词汇的翻译过程中,有些词汇的翻译,译者借用了英语构词法,创造性地重新构建、组合了相应的英语词汇。如偷菜—vegesteal一词由蔬菜—vegetable和偷—steal组合而成的,这是中国网民采用了英语的合成构词法自创的英语词汇。秒杀—seckilling一词由秒—second和杀-kill加上词缀—ing构成,原是电脑游戏用语,现在用于网购中,指的是网络竞拍的一种方式。“给力”一词被译为“geilivable”,此翻译把构词法与音译结合,不仅补偿了文化的缺失,推广了中国文化,还体现了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明示了其词性特征,实现话语的最佳关联,有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

4 结论

翻译是通过语言的转换进行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解释的过程。网络词汇的翻译也是语言交际活动,在网络词汇的翻译过程中,由于网络词汇所蕴含的中国特有文化,译者应以关联翻译理论的最佳关联为基本原则,既要努力理解原作者的表达意图,识别原语的文化背景,又要恰当地推理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努力寻找原语与译语的最佳关联性,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努力为译语读者构建最佳文化语境,实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2]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is Blackwell,1991.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100.

[4]张树筠,王鹏.网络新词语认知语用探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1.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旅游资料英译 篇2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旅游资料英译

结合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对旅游资料的.作用及功能进行分析.发现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是旅游资料英译中要解决的难题.为了最大限度地传递出原文的核心信息,应该灵活运用增译、省译、改写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较好的沟通交流效果.

作 者:张琳琳 ZHANG Linlin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刊 名: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1(5)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旅游资料翻译   翻译方法   翻译技巧  

生态翻译理论与公示语的英译 篇3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 公示语 英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04-02

随着全球国际化以及城市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城市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国际化都市需要国际化的语言环境,公示语作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其翻译的准确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用生态翻译理论来指导公示语的英译,以此提高公示语英译的准确性。

一、生态翻译理论

胡庚申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提到,生态翻译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它是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跨学科交叉结合。该理论主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视角全方位地阐释翻译的本质、原则、方法、过程以及译文评价标准。它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及方法,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语言、文化、交际、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该理论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包括原语和译语特定时期下的社会环境、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方面,同时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民族文化和交际的异同,揣摩译者和读者的心理等诸多因素及其内在关联,对译文进行一系列的恰当的选择、淘汰和保留,最终使用另一种语言(目的语)来体现原文固有的生态环境。该理论将译者提到翻译的核心位置,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其翻译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

二、公示语的英译现状

公示语就是公众在公共场所看到的语言文字,是公开和面向公众传递信息,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从这一定义来看,公示语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阅读后思考、理解,并最终采取行动,以此达到告知、宣传、强制和呼吁的功能。按功能来区分,公示语有指示性公示语、指令性公示语、强制性公示语、就公示语英译现状来看,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直译。如“禁扔废弃物”翻译为“WASTE DISCARDING PROHIBITED”,不符合英文习惯, 规范表达应为“NO LITTERING”。(2)用拼音代替翻译。一些道路用拼音代替翻译,如“大学路”翻译为“DA XUE LU”,这会使那些没有汉语知识的外国人无法理解。(3)语法错误。如一家眼镜商店的牌匾上写“EYES OPTICIANS”, 英文单词Optician后加上了s表示所属关系, 需要跟有修饰名词, 译文在语法上不妥。(4)用词不当。如“收银台”翻译为“CHECKOUT”,可改译为“CASHIER”,这比较符合英语公示语的习惯用法。(5)拼写错误。如某商场的“洗手间”用的是“BATHEROOM”,拼写错误,应改译为“BATHROOM”。

三、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英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从公示语的功能和特点,以及英译的现状来看,用生态翻译学这个新的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英译是可行且必要的。

首先,公示语的翻译有明显的翻译生态环境。公示语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和环境,它是国际化城市、旅游城市的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反映了特定时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世界观以及人文素质。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公示语也不断更新与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公示语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更需要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乃至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适应特定时期下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当翻译。

其次,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译者既要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又要侧重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即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结构、两个民族文化和交际心理的异同,设想读者对译文的反映和评价。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社会、文化、交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上,对译文做出适当的选择、淘汰和转换,最终产生最佳译文。如果译者只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直译成另一种语言,机械地将语言进行转换,对三维适应选择转换考虑不充分,会导致读者看着译文却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就达不到公示语传递信息的目的。因此,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翻译是可行且必要的。

四、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英译

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简单概括为三维适应转换。一个成功的译者需要在生态环境中,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以及交际层面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必要时要有所侧重,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最大程度上的效果等同,以产生最佳译文。

(一)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胡庚申指出,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虽然汉英公示语都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言表达与形式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公示语翻译时,译者要考虑英语公示语的表达习惯,以及读者的思维习惯和心理习惯,而不是盲目地照搬汉语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在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之后,译者首先应在语言层面上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功能,考虑原语和译语的语言功能是否等同或相似。如“欢迎再次光临”常被译为“WELCOME AGAIN”(意思就变成了:再次欢迎),这是典型的中式英语。译者只是简单“对号入座”,正确的说法应是“PLEASE COME AGAIN”。这些错误有时候会误导外国人,有时候也会闹笑话。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对原文的词汇和句型进行恰当地选择和调整,对语言形式和结构进行适当转换,力求做到译文符合读者期待的效果,达到语言功能上的最大限度等同或相似。为了达到这种最佳译文,译者不但要选择读者易于理解的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译文在语言的选择以及语法形式和结构上也应尽可能符合国际惯用的英语公示语的表达方式。

(二)文化层面上的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汉语或英语单一文化,还应关注汉英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异同,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及其思维习惯。例如,某宣传警示牌“请保持安静”译为“DONT MAKE NOISE”,大多数中国人不会觉得译文有何不妥。从语言层面看,译文与源语对应,也不存在任何语法以及结构问题。但外国游客看到这种生硬的语气,会感觉被命令、强制,心里很不舒服。这里的译文虽然达到了传递公示语信息的目的,但会造成读者心理上的抵制。这种错误显然是译者不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及读者思维习惯造成的。读者通常会用自己的语言知识、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来解读译文的内容,即使用逐字翻译原文,也不能保证译文起到原文所起的作用,达到原公示语所达到的效果。该警示牌的本意是营造安静和谐的环境。因此,可将该警示语译为“QUIET,PLEASE”。这样译,译文既有效地传递了源语信息,又使得读者理解和乐于接受,从而实现该公示语的功能和目的。又如,“老年人优先”,翻译成“OLD PEOPLE FIRST”。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老”除表示年龄外, 还是阅历丰富的意思,“老人”在中国是受人尊敬。但西方人则认为“old”代表老而无用,老年人一般都不愿意被说成“old people”,如果翻译成“SENIOR CITIZENS FIRST”, 则更符合西方人的心理及西方文化, 也较好地实现了文化维的选择与转换, 真实地传递了原公示语的目的。因此,在公示语翻译中, 译者应充分考虑原语与译语所处的不同的文化环境,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才能更确切地传达公示语的信息,达到公示语的目的。

(三)交际层面上的转换。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交际层面上的转换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和文化层面的转换外,侧重于交际层面的转换,关注公示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公示语的交际意图就是传递信息,其目的就是让读者获取信息,采取行动。而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文能否产生等同原文的交际效果,就取决于读者对译文的评价:能否理解和接受译文,进而产生相同的交际效果。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下,理解原文内容,了解源语文化,并跳出原文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束缚,根据译语语言及译语文化做出适当的调整、选择甚至改写,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译文读者的心理,使交际维最大限度地实现。例如,公司、酒店、商场等公共场合经常见到“宾客止步”的公示语,可以翻译为“NO ENTRY OR GUESTS”,但“STAFF ONLY”是外国人最乐意接受的。虽然有的译文并没有语言上的错误,但从交际层面考虑,一些生硬、失礼的翻译会让读者感到不舒服,甚至产生抗拒心理,这就不能达到公示语的交际目的和功能。

综上所述,公示语英译主要针对国际友人,其目的就是让读者清楚明白地获取信息,并按照公示语的要求去行动。公示语的翻译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逐字翻译,而是需要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关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交际层面的适应转换,必要时还需有所侧重。通过不断地选择、适应、淘汰、保留,直至产生符合译语特点、文化差异,并能成功传递交际意图的最佳译文。可见,公示语翻译过程可运用生态翻译理论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公示语英译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2006(4)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5]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作者简介】莫宇驰(1974- ),女,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学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巴赫金对话理论下的《台北人》英译 篇4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统觉视野,文学翻译

翻译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寻找其研究焦点。从原文作者中心论到译文中心论, 从读者中心论再到译者中心论, 每个方法都只研究了一个方面, 把自身局限于一个无法跳出的圆圈中。但还是出现了这些研究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 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研究有一个普遍的缺点, 即几个译本很难较出高下, 因为该研究强调的是读者在决定文本意思时起着重要作用, 而原文及译文的社会背景及历史等原因则被忽略了。此时, 这个“读者”是否受过高等教育, 是否有能力欣赏伟大的文学作品就显得很重要。如果这个读者无法完全理解译文那该如何?怎样将读者的反应与译文的质量联系起来?这些似乎是该研究无法回答的问题, 无法跳出的困境。因此, 翻译研究需要有新的方法。《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而对于翻译研究来讲,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正是一块他山之石。

巴赫金对索绪尔语言学中的二元对立方法论进行了批判式反思, 反思的成果之一便是“对话理论”。他认为文学文本中甚至生活中的语言都是动态的, 对他来说, 基本的哲学问题应该是如何谈论语言。巴赫金强调, 对话是所有人类的本质。“对话”一词在他的理论中有着更宽泛的联系, 指的是一种对话关系, 言语的对话性本质在于听话者积极地领会说话者真正的语言含义并予以积极回应, 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说话人提供的信息。“语言不断产生出一些更精辟透彻、更善于表述各种感情色彩的方法, 使作者插语和评注注入到他人言语之中” (巴赫金, 1998:473) 。这对于文学翻译研究是一种新的启示。“对话”在翻译中不单单指文学角色间的对话, 还涉及“原文作者、原文文本、原文读者、译者、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各种对话关系” (陈历明, 2006:63) 。在笔者看来, 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顺利对话。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 只有译者理解了原作, 译文读者理解了译文, 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因此笔者认为, 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对翻译研究尤为重要的是“统觉背景”, 这一概念正包括了听话者的理解视野和知识水平以及对特定语境的感受:“说者力图在他者理解视野中确定其话语方位, 并进入与这个视野的各种因素对话的关系。说者打入听者的他人视野, 在他人的领土上, 在听者的统觉背景上建立自己的表述” (董小英, 1994:43) 。

就翻译而言, 首先, 译者理解原文的过程即是译者与原文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作者在创作时通常会先揣摩读者的“统觉背景”, 但译者作为读者在理解原作时仍会与作者所揣摩出来的读者“统觉背景”不同, 哪怕译者与原作者是同一人。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创作了小说集《台北人》, 生动展示了上个世纪50年代从大陆搬迁到台北的社会各色人物的生活众生相, 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他亲自与叶佩霞一起翻译了该书的中英对照版, 原文作者同时也是译者, 但译者白先勇在翻译之前再次阅读自己的小说时却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解和想法, 并且想把作者白先勇在原文中所没有明确表达的含义及信息清楚呈现出来。可见, 无论译者是谁, 都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的评注带入译文中, 但在巴赫金看来, 这并非坏事。他认为, 一部文学作品 (包括其不同译本) 在被创作出来后就一直不断发展, 它们之间的共时对话和历时对话让原本的文学作品及其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了。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揣摩译文读者的“统觉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译文的表述。例如, 在《台北人》中英对照本的其中一篇小说“游园惊梦”中有一段主人公钱夫人醉酒时的内心独白和她当时的所见所闻混杂穿插的文字, 语言碎片较多, 不太容易被读者理解。译者把这一段翻译后的英文设成斜体字, 这种手法在文学上称为“意识流”, 也被巴赫金称为“准直接言语” (Quasidirect discourse) , 译者考虑到读者的“统觉背景”, 通过在此处加入意识流的形式, 让译文读者清楚这是主人公直接的内心活动。再比如,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 金兆丽不耐烦等情人攒够了钱再来娶她:“——五年, 我的娘——”, 译者表示, 这里本来是要用“mamma mia!”一词来翻译, 但考虑到这个词源于意大利语, 是美国妇女常用的一种突梯滑稽的口语, 在译文读者的“统觉背景”中有着浓重的“种族色彩和语意交错的效果, 实在太让读者眼花缭乱, 莫所是从了”, 所以“不得不割爱, 而另挑一个同样合用却比较戏剧性稍差的译法:Mother of Mercy” (白先勇、叶佩霞, 2000:xxiii) 。可见, 揣摩读者的“统觉背景”是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要正确揣摩出读者的“统觉背景”, 最好译者也要与译文读者有相似的“统觉背景”, 能理解他们的期待视野, 这也是为什么《台北人》中英对照本由原作者和美国学者Patia E.M.Yasin合译的原因之一, 因为毕竟Yasin的母语是英语, 和普通英语读者有着相似的“统觉背景”, 可即便如此, 译文中仍有地方值得商榷。例如, 小说“思旧赋”的译文中, 译者用美国南方方言来再现故事里两位老妇闲聊感叹她们所帮佣的一个大户人家的衰落。译者认为美国南方会让译文读者“想起当时的生活方式, 包括柔和的口音、多礼的态度, 以及主仆关系之深, 处处看得出一些古老文化的遗迹” (ibid.:xxv) 。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新奇, 却容易让译文读者分神。美国批评家Lewis S.Robinson认为在此处用美国南方方言来翻译的方法过于大胆, 因为他在阅读译文的过程中一直在克制自己不要把这方言与美国黑人朋友联系起来, 拼命说服自己是在看两个中国老妇人的故事。其实, 长篇小说可以使用这种方言翻译方式, 读者会慢慢习惯, 但在短篇小说中这样做却成了某种干扰。由于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很难表达方言口音, 与汉语文学作品相比,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应用更广泛, 而英语读者也更容易接受作品中的方言。再者, 英语中的方言或者口音更多体现的是说话者的身份地位和教育背景等社会属性, 汉语方言常表明不同的地理位置。因此, 白先勇在译文中采用方言的方式其实无意中给故事中的两位角色强加了一个新的社会身份成了美国黑人, 移除了其代表旧中国封建大家庭的身份, 会让读者感到他们所阅读的并非中国故事, 这说明译者没有全面仔细地考虑译文读者的“统觉背景”。

当然, 这个例子也并非在说服译者放弃翻译中的创新, 相反, 正是这些创造性的翻译给译文注入了活力, 也丰富了原作和作品人物的形象。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看, 翻译是构建译语文化的社会活动, 是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间的对话。要实现这一对话, 要让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顺利对外传播, 需要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深入地思考译文读者的“统觉背景”, 把握读者“统觉背景”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平衡, 而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原文。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 (第二卷)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白先勇, 叶佩霞.台北人 (中英对照版) [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0.

[3]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J].外国语, 2006 (1) :60-68.

[4]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 1994.

[5]韩佳.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兼论主体间性问题在《红楼梦》英译中的体现[D].山东大学, 2007.

英译理论 篇5

【关键词】影视翻译 文化翻译 文化适应性

一、《甄嬛传》英译现状分析

1.古诗句的翻译——“引经据典”式翻译。《甄嬛传》中许多台词摘自古时文人墨客的名句,有人说过“诗歌不可翻译”,难以取舍的无非是如何将诗歌的美感和韵味完整地传达给读者。这些诗句完美地勾勒了剧中角色的人物特征与个性,已然是本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剧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愿得一人心,白首永不离”。英译版《甄嬛传》中给出的译文是“To capture the heart of my fated lover and cling together till our hair turns gray.”《中国日报》高级专栏作家周黎明先生给出的翻译则是“Win a heart so dear; till death, keeps near.”相比之下,前者将原诗的基本意象都完整地表述出来了,画面感十足,体现了诗中坚贞不渝的爱情观,而周先生的翻译虽不完全忠实原作,但其韵脚充分体现了诗句所独有的律法,与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古敬语的翻译——“参详西史”式翻译。英译版《甄嬛传》的另一特色是不同品级的称谓和问候语的翻译。例如,剧中“小主”这一称谓目前有两种译法,一者译为“your ladyship”,另一种则译为“young mistress”。这两种译法各有特色:前者考虑到英语国家观众的接受能力,选择了西方社会本就用于称呼贵族女性的表述,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惑;后者则抓住了“小主”这一称谓的两大特点,一是年纪较轻,二是身份卑微,但是“mistress”一词有“情人”之义,偏贬义。这两种译法共同的缺憾就是没有表现出中文“小主”的俏皮明快以及仆人对“小主”的“奴颜婢膝”之意。

3.独特文体的翻译——“个人解读”式翻译。《甄嬛传》中的台词“古色古香”,剧中人物对话文艺调十足,语调不急不缓,口气不惊不乍,从容大方,语言风格非常接近《红楼梦》。这种所谓的“甄嬛体”一时之间成为网络上的热门文体,尤其在年轻网友间刮起了一阵热潮。《甄嬛传》中“不偏爱,懂节制,方得长久”译为“No favoritism, no excesses, one will last.”该译法没有直接将“节制”译出来,而是选择“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形成两个“no(不)”结构,显得对仗工整,最后一句“one will last”十分有气势,道尽宫中的生存哲理。

二、《甄嬛传》文化翻译探究

1.英译《甄嬛传》的文化意义。英译《甄嬛传》对于文化意义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包括剧中人物对白中的古诗句等翻译基本上是做到忠实传达的。例如剧中“华妃”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那就赏夏常在一丈红吧,就算用她的血为宫里的枫叶积点颜色。”英译《甄嬛传》给出的译文是“Then I will award Attendant Xia the Scarlet Red so that we may add some red color to the maples with her blood.”该译文将“一丈红”这种清宫刑罚名称译为“the Scarlet Red”,带着一丝血腥的气息,刚好符合这一刑罚的残忍本质;还有一个亮点就是“award”这个动词,原文中的“赏”实为“罚”,更揭露了华妃的冷血与宫中斗争的残酷。

2.英译《甄嬛传》的读者接受。英译《甄嬛传》为了海外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部乍一看有些艰涩难懂的清朝宫廷影视剧,较为巧妙地结合了内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企图做到“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同时,又期待观众“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这也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英译版《甄嬛传》译为“As she lacks resolve, her beauty is vain and useless.”该译文舍弃了原文中“绣花枕头”这一中国观众所熟知的通俗说法,而是运用诠释性的语言

3.英译《甄嬛传》的审美判断。《甄嬛传》中的人物台词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对白的言辞也十分文雅,充分显示出宫廷中人的内在修养与文化底蕴,读起来韵味悠长。“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劝君莫惜金缕衣”,英译版《甄嬛传》中译为“One must pick a flower at the prime of its bloom, do not wait until 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 I advise you not to covet golden embroidered garments”。原文引自唐朝诗人杜秋娘所作《金缕衣》,强调爱惜时光,不要错过青春年华,省略了“劝君惜取少年时”这句话。译文将原文所列举的比拟都直译出来,体现了古诗文的修辞美,美中不足是少了一点解释性语言,这样会让初次接触中国古典影视剧的观众理解起来有些困惑。

三、结语

在探索古典影视剧翻译策略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翻译原则:首先,做到忠实原作,并且尽量凸显原作的语言魅力;其次,做到忠实受众,并且尽量贴近受众的语言能力;最后,做到忠实文化,并且尽量提升文化的传播张力。希望中国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愈加精准、有内涵,促进我国的文化输出产业日益壮大。

参考文献:

[1]金玉梅.论功能翻译理论下《甄嬛传》的视角解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14(2):76-78,82.

[2]廖方波.《甄嬛传》影视用语汉英翻译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2(1):96-98.

[3]尚亚宁.跨文化传播视野下影视翻译对译者的要求[J].电影文学,2011(15):52-53.

英译理论 篇6

毕飞宇是中国著名的作家, 他在1999 年创作了小说《青衣》。《青衣》的主人公名叫筱燕秋, 是一位戏曲演员。她因出演戏剧《奔月》的主角嫦娥, 一炮而红。然而, 她瞧不起B角李雪芬的表演, 从此背上了“妒才”的骂名, 离开了舞台, 转而去戏剧学校教书。二十年后, 烟厂老板出资让《奔月》重演。为了登台, 筱燕秋疯狂减肥, 甚至将自己的身体也出让给烟厂老板。但最终, 她打点滴时睡着, 错过了开场的时间。当她赶到戏院, 发现她的学生春来已经代替她登台表演。

《青衣》的英译本名为The Moon Opera (《月亮歌剧》) , 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葛浩文先生与他的夫人林丽君合作翻译, 该译本在西方国家大受欢迎, 受到了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

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他一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丰乳肥臀》 (莫言) 和获得曼亚洲文学奖的《狼图腾》 (姜戎) 都得力于他的翻译。

本文将借助关联理论, 分析葛浩文《青衣》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2关联理论与关联翻译理论

(1)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最早由斯博伯 (Dan Sperber) 和威尔逊 (Deirdre Wilson) 提出, 其观点发表于1986 年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关联理论是一个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根据该理论, 交际涉及到说话人与听话人对信息的处理。该理论已经在哲学、文学、心理学等领域内广泛应用, 同时在翻译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斯博伯和威尔逊认为, 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对说话人而言, 交际是说话人用话语表达自己的意图, 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 交际则是一种推理的过程, 听话人需要根据话语信息和语境, 从说话人明示的信息中, 通过推理, 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同时, 关联程度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因素就是所获得的语境效果 (contextual effect) 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 (processing effort) 。在同等条件下, 语境效果越大, 关联性越强。所以, 根据关联理论, 如果听话人以极小的处理努力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 那么这就实现了最佳关联。

3关联翻译理论

斯博伯与威尔逊的学生,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 • 奥古斯特 • 格特 (Ernst August Gutt) 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 他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 于1991 年发表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 一书, 发展了关联翻译理论。格特认为, 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 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翻译需要根据语境来进行推理, 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

4关联视角下葛氏《青衣》翻译策略

葛氏在翻译《青衣》时, 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笔者认为, 该译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是因为译者采取了认知语境关联、风格关联与文化关联的策略。

(1) 认知语境关联

认知作为一个心理术语, 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 因为世界各地文化丰富多样, 人们在交流时, 哪怕是对同一事物, 都会有完全不同的表达。与此同时, 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也不尽相同。斯博伯和威尔逊这样定义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心理产物, 是听话人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设, 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 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

这就是说, 一个人的认知语境就是指这个人可以感知和推理出来的信息的集合。根据关联翻译理论, 译者越了解读者的认知语境, 那么就越容易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

请看如下例句:

例1 :筱燕秋在戏校呆了二十年了, 教了那么多学生, 细细排下来, 却没有一个能唱出来的。大红大紫就不说了, 显一下山露一下水的都没有过。

Goldblatt’s translation: In her twenty years at the academy Xiao Yanqiu had taught legions of students, but there had not been a true singer among them, not one who might carry on the tradition, let alone become famous .

例2 :春来最初学的并不是青衣, 而是花旦

Goldblatt’s translation: When she started out, Chunlai had studied for the Huadan role – bold, seductive women – not Qingyi – chaste women and faithful wives.

在例1 中, “显山露水”是中国的成语, 是指展露才能, 变得出名。而这个成语在西方读者的认知语境中并不存在。葛浩文先生在此考虑到西方读者的认知语境, 将其译为become famous, 做到了认知语境上的关联, 传达了其真正的含义。在例2 中, “青衣”和“花旦”是中国戏剧中的术语。对西方读者来说, 他们的认知语境中并不存在这类术语, 那么这就会造成阅读障碍和理解困难。葛浩文先生做到了认知语境的关联, 他进行了音译, 然后在其后加上了解释。这就加强了语境效果, 也减少了读者的处理努力, 很好地帮助了西方读者理解其义。

(2) 风格关联

《青衣》这本小说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与风格, 这也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但是葛氏的英译既忠实又有美感, 很好地表现了原文的风格。请看例句:

例3 :说到底时光对女人太残酷, 对女人心太硬, 手太狠。三十岁, 我的亲爹, 我的亲娘。

Goldblatt’s translation: Time is cruel to a woman. It is merciless and relentless. Thirty years old! Dear Father! Dear Mother!

在原文中, 筱燕秋面对青春逝去表现出了一种绝望, 作者先是对这种绝望的心情进行了客观描述, 但是最后一句笔锋一转, 通过第一人称, 带领读者直接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葛浩文先生在翻译时, 做到了忠实再现, 实现了风格的关联。尤其是最后三个小短句的翻译, 译者将原来的逗号换成了感叹号, 三个感叹号连用, 感情极为充沛, 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例4 :筱燕秋的嗓子痒得要了命, 宛如爬上了一万只小虫子。想咳。筱燕秋用力忍住, 咬着牙, 把满嘴的咳嗽堵在嗓眼里头。

Goldblatt’s translation: Her throat itched horribly, as if a swarm of tiny bugs were crawling over it. She felt a cough rising in her throat, but managed to swallow it through steeliness of will.

原文中, 筱燕秋因为疯狂减肥而身体虚弱, 可是她仍然“霸”着舞台。此处, 作者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描述出了筱燕秋嗓子的难受, 但她仍然不愿意下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筱燕秋争强好胜的性格。葛浩文先生的译文做到了忠实再现, 很好地表现了原文的风格, 做到了风格上的关联。

(3) 文化关联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也考验译者中英文的功底。对译者而言, 需要做到双向的推理, 既要推理原文作者的意图, 又要推理读者的认知语境, 努力为读者提供语境效果。译者必须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克服文化不同带来的困难。

例5 :谁能想到筱燕秋能有今天?谁能想到春来能赶上这趟车?

Goldblatt’s translation: Who could have predicted that such a rare opportunity would come to Xiao Yanqiu? And who would have thought that Chunlai would be so lucky as to be part of it ?

在这个例子中, “赶上这趟车”并不是真的就是赶上了一班车, 而是指十分幸运。所以不能直接翻译为board on a bus, 此处, 葛浩文先生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将其翻译为be so lucky as to be part of it, 就很好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

例6 :春来刚过了十七岁, 严格地说, 还是一个女孩子。但是春来从来就不是女孩子, 她天生就是一个女人, 一个风姿绰约的女人, 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 一个风月无边的女人, 一个她看你一眼就让你百结愁肠的女人。这不是早熟, 只能说, 它与生俱来。

Goldblatt’s translation: Chunlai had just passed her seventeenth birthday and was, strictly speaking, still a girl. But she had never really been a girl. In a way she had been born a woman, an enchanting woman, a bewitching woman, a woman who could plunge you into bottomless sorrow with a single look.That is not to say she was precocious. She was just born that way.

在中国文化中, “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和 “风月无边”都是用来夸赞女性的美丽与魅力, 是极高的赞美。此处的三个成语葛浩文先生译为enchanting, bewitching, 这两个词同样是用来称赞女性魅力的极好的词, 所以这里通过文化关联, 很好地传达了原意。

5结语

在国家倡导文化输出的大背景下, 《青衣》在国外如此受欢迎, 无疑是个巨大的成功。本文在关联理论视角下, 分析了其在《青衣》英译本中的应用, 这也说明了关联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我们应该按照理论的指导来进行翻译, 当我们做翻译实践时, 要尽可能地提供语境效果, 提高关联性, 进而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同时, 我们也要推理目标读者的认知语境, 当有些信息并不存在于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时, 我们应该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来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 尽可能地实现最佳关联。

参考文献

[1]Howard, Goldblatt.The Moon Opera[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9.

[2]毕飞宇.青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1.

[3]董辉.关联理论视角下《骆驼祥子》两译本的翻译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 2012.

[4]赋格, 张英.葛浩文谈中国文学[N].南方周末, 2008-3-26.

[5]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6]金鑫.翻译研究新视角——浅释关联翻译理论[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 2000.

[7]李龙.关联理论下文化负载词在《青衣》中的翻译探究[J].湖南大学, 2013.

[8]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 1994.

[9]史国强.葛浩文文学翻译年谱[J].东吴学术, 2013 (5) :103-123.

功能翻译理论对外宣资料英译的启示 篇7

关键词:对外宣传资料,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扩大,中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简称外宣翻译)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宣翻译的水平是一个地区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体现。质量好的外宣资料译文有助于有效开展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产业,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不恰当的翻译会时常影响“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顺畅理解,导致交际功能的失败,影响对外交流和地区形象。因此,外宣资料英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功能翻译理论简介

功能翻译理论正是顺应社会发展和翻译实践的需要、孕育而生的产物。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翻译行为作了诠释。它是一种以翻译目的或功能为核心,同时兼顾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发起人之间的多边关系的理论。它主张翻译首先是有目的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此指导下的翻译策略是可以,甚至是需要变通的;达到交际效果的充分实现是衡量翻译的新标准。因此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实现把原文的意图及内容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的目的。

1971年,莱思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被视为德国功能翻译学术分析的开端。她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论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性。不同的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语言功能,而语言功能又会影响译者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德国的伏米尔、诺德等学者相继提出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是一项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交际行为。与传统“等值观”相比,译文功能论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它给译者带来的启发是:充分认识自己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增强跨文化意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尊重原文,但又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内容和功能。

三、功能翻译理论对外宣资料英译的启示

(一)重视汉英语言修辞差异。

汉语措辞华丽,英语描写直观明快;汉语多修饰词,英语多写实词。汉语的宣传材料中经常含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语,如果对此类汉语材料进行直译,反而会减少传播的准确性和效果,削弱对外宣传的效果。英语读者更习惯于事实的客观低调陈述,认为华丽的词藻是文体累赘、意思重复,甚至对其中夸张、溢美之辞产生反感,导致语用失误。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译者应站在读者的角度,根据译文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采用调整、删减或改写等手法对原文进行灵活得当的处理,以尽可能地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因此,即使在译文的个别地方与原文产生偏离,只要能在整体上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图与功能,在译文读者中产生类似原文的预期效果,就不失为得体的翻译。比如,某市举办国际龙舟赛,宣传品的原文是:“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两岸金碧辉煌的彩楼连成一片水晶宫,是仙境,是梦境……”(段连城,1990)这种典型的中文宣传材料在语篇结构、表达方式、思维习惯与英文完全不同。文章开头属于汉语典型的四字结构,无实际意义,仅起烘托渲染作用。而英语文章习惯于直奔主题。原文中“银河流星、海市蜃楼、水晶宫”等,如果采取直译,会让英文读者觉得华而不实,不知所云。所以在翻译此类材料之前,必须对原文作出删减处理,使译文符合英文读者的认知模式和表达习惯。

(二)重视文化差异因素。

英汉文化的根本差别主要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文化、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及道德等方面。由于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在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时刻为目的语读者着想,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背景知识。有些译者过于机械地恪守“忠实于原文”的原则,而很少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虑,不敢在对外宣传的翻译中大胆运用改译,从而使译文难以最大限度地达到交流、交际的功能。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并不等于逐字逐句直译,并不排除为使原文形式、气氛和深层意义得以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再现而进行的适当调整。译者应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英、汉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审美情趣与阅读兴趣,尤其是读者的接受能力,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对信息量与篇章结构适当进行调整。例如:“以外资企业为龙头”译为“with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s the dragon head”,就出现了两处文化差异问题。首先,在西方人心目中,“dragon”是一种形象凶恶的怪兽,与汉语文化中龙的形象完全不同;其次,西方人没有逢年过节耍龙灯的习俗,不知道龙头所起的作用。在翻译时,译者可采用英文读者所熟知的火车头和旗舰作比喻的归化译法,译为“with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或“flagship”,那么译文对读者来说就变得明白易懂了。如汉语文化中凤凰给人以吉祥、如意、高贵的联想,而西方文化中phoenix意为“再生”,以此为商标会让西方人产生“死而复生”、“死里逃生”的不良联想(蒋磊,2002)。

(三)严格审稿,杜绝拼写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

此类错误在商品广告和一些宣传品中俯拾即是。笔者见过一份旅游景点的外宣资料,经统计,竟然有50多处拼写和语法错误。尽管有些错误并不是很严重,甚至外国读者也能看明白,但却影响了外宣品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也影响了我们景点和城市的形象。一些外宣资料译文作者水平有限,不懂得在特定的情景中,英语有相应的习惯表达方式,译文违反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造成中式英语。例如:将宣传提示语“禁止吸烟”、“不准攀登”分别译为“Don’t smoke”、“Don’t climb up”就违反了英语在此语境中固定的表达方式“No+Ving”的句型结构。该句型中的“No”是一种强调否定,表示“严格禁止,不准……”,套用英语中的固定结构,则应译为“No smoking!”、“No climbing!”。又如“电话会议”(conference call)误译成telephone conference,“步行街”(vehicle-free street)误译成walking street,“黄色影片”(blue film)误译成yellow film。这些译文都会让外国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四、结语

外宣资料的翻译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准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译者应以翻译功能理论为依据,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同时把握好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酌情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使原文的意图及内容能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3]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外国语, 2008, (4) .

[4]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 2005, (1) .

英译理论 篇8

关键词:政治文本,对等功能,英译

一、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最有影响和最广为人知的理论之一。1964年, 奈达提出了对等的“两个基本方向”或“对等类型”。奈达认为, 成功的翻译需要符合“翻译四项基本要求”:言之有理;传达原文精神风格;表达自然流畅;产生共鸣。要满足上述的四项要求, 译者要保证传达信息准确无误, 把语法、词汇和文化指称加以改动以求达到译文的自然流畅;目的语文本的语言不应表露出受到原语的干扰, 翻译要达到等效的功能, 让读者产生同原语读者一样的共鸣。

二、政治文本特点分析

作为政治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年一次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关于中国基本情况最全面、最浓缩、最权威的报告之一。它包含了政治文本的基本特征, 具体分析, 可包括以下三点:

1 . 词汇特点。政府工作报告文本由于其敏感性和严肃性, 在词汇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求准确、正式。例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虽只有一字之差, 意义有很大的差别。政府工作报告中此类正式、精准的用语还有很多, 凸显了其在用词上的考究与审慎。

2.句法特点。除去上述的词汇特点, 政府工作报告在句法上也有显著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无主句的使用以及长句的使用。

无主句指没有主语的句子, 读者可以通过具体语境来推测其主语, 理解其含义。政府工作报告中存在大量的无主句, 这样有利于保持文本的简要。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出现了一些长句, 这些句子多采用并列结构, 通过逗号、顿号或分号分隔成多个意群, 最后形成一个长句。这样有利于完整、准确地表达文义。

3.修辞特点。政府工作报告中最为常见的修辞便是重复和平行结构的使用。例如文本中出现的:“我代表国务院, 向全国各族人民, 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 表示诚挚感谢!”文章重复使用三个“向……表示诚挚感谢!”的结构, 政府对各方人士的感激之情就很自然强烈地表达出来了。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应用

1.词汇层面的对等翻译。程镇球先生在《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一文中指出:“政治文章的翻译要仔细衡量用词的政治含义与影响”, 因此, 词汇层面的对等翻译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政治专有名词的对等翻译.例如:依法治国:rule of law和rule by law。by强调的是手段, rule by law则表示“以法律为手段”。译者为了避免读者可能产生的错误, 使用了“law-based governance”, 十分精准地表达了我国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智慧。第二, 新词的对等翻译。例如:中国梦, “中国梦”提出之初, 中外媒体对其有各种翻译, 其中, 使用较多的主要是China’s Dream, China Dream和Chinese Dream。相比之下, Chinese Dream是可以接受的翻译。首先, 在“中国梦”提出之前, 国外已经有了“美国梦”、“英国梦”等, 采用的都是“形容词+名词”。其次, Chinese Dream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中国梦”的内涵——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梦, 也是中国人的梦想。

2.句法层面的对等翻译。除了上述的词汇层面需要达到功能对等, 政府工作报告还需要达到句法层面的对等。第2章已经分析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句法特点。本节根据其特点, 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 无主句的对等翻译。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大量的无主句, 这是由汉语的语言特点以及政治文本的特征决定的。但是, 由于英文此类用法较少, 因此翻译时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改动和处理。

例: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在全国进行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英译:Interest rate controls on loans were completely lifted. A trial on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Equities and Exchange Quotations was carried out nationwide.

例句是无主句, 译者在翻译时根据需要进行了相关处理。译者采用被动句的方式, 突出表现句子主谓宾, 既解决了英译句子无主语的问题, 又完全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第二, 长句的对等翻译。涉及长句的英译, 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笔者认为, 译者应该理清句子的逻辑顺序, 理解句意, 根据需要拆分成意义完整的分句。例如:一年来, 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 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

这是典型的汉语的长句, 其间全部用逗号或顿号隔开, 整个句子形成一个完整的句意。翻译成英文时, 要注意不能完全按照汉语的句子, 仍然将其译为一个句子。

四、结论

通过分析与讨论, 笔者认为, 在处理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时, 译者应充分考虑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在接受语中用最贴切的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政治文本的英译应做到文意的准确表达与传递, 并且使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与形式来呈现原语的意思。当按照其原有的形式无法取得对等的效果时, 要优先考虑意义的对应, 采取符合保证文句意思的充分表达和准确传递。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Leiden:E.J.Brill, 1946.

[2]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 2003, 24.3:18-22.

英译理论 篇9

《政府工作报告》这类严谨的政府文件,翻译必须准确达意,因为一个词的译文的不恰当可能会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本文作者将从词汇和句式等角度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结合赖斯文本理论原理,旨在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提出合理的理论指导,提高翻译质量。

二、理论基础——目的论与文本类型理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翻译目的引入翻译批评,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翻译,即译文必须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目的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同时,她提出将文本分为三类: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莱斯认为“文本分类是选择不同翻译标准和批评标准的依据”。信息性文本关注文章内容和话题本身,旨在给读者传递真实世界中的事物,比如传播信息,知识和意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准确,完整的再现原文内容。就风格选择而言,应以目的语文化的主导规范为指导。表达型文本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审美因素,信息方面只是补充,在翻译时译文应传达原文的审美及艺术形式。呼吁型文本目的在于呼吁或说服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案某一种方式行事。在翻译中感染读者,打动读者是遇着的首要任务,有时可以在文本内容、形式和风格上略微调整,以便在译文读者中创造与原文同等的效果。

三、《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特征和语言特点

1. 文本类型及功能

根据莱斯的文本划分,第一,《政府工作报告》具有信息型文本的性质,它阐明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立场,提供了其工作的纲领和指导思想。它的功能是传达中国政府工作信息,让国内国外读者了解政府的工作和中国的国情。第二,《政府工作报告》具有呼吁性文本的性质。《政府工作报告》一大重要作用就是呼吁海内外读者响应、支持、理解中国政府开展的工作。

2.《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点与翻译策略

(1)同义词的重复。重复用于强调内容或感情,先前的一些研究认为重复是单独用一样的词,或用一样的词组成短语、句子和段落。如,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

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量关心、量直接、量现实的利益问题。出现重复的部分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名词和动词等等。实际上,只保留重复部分的第一个,去掉之后的重复部分,句子还是完整的,句意也没有改变。还有一种重复是同义动词重复,如“谋和平、维稳定、求合作、促发展”中的“谋”、“维”、“求”、“促”也属于同义重复,不用想方设法使用不同的动词翻译,这四个字可以翻译成同一个词,即pursuit。可以这样译:the pursuit of peace,stability,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这样合并动词翻译简洁明了。

(2)四、八字词结构。汉语擅长用两个动词组成谓语,表语或者定语,可以增强语气使语言更有张力,实则表达同一个概念,在英文行文中要减译。如,推广应用直接译为popularize,繁荣昌盛直接译为prosperous就可。还有“…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都是八字词重复,都在说明一个意思,第一个可以翻译为trend,第二个可以翻译为isolation。中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动词名词都在传达同一个信息,这是中文行文习惯,那么在汉译英时要酌情删掉重复的部分,先为中文减负。如,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中的“调整优化”,优化升级,提高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完善,都属于同义动词重复,取其最核心的那个词进行翻译即可。

(3)同义句重复。除此之外,汉语还喜欢使用同义句,用后一句来肯定和加强前一句话。如,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持之以恒、坚定推进,也要照顾到不同国家国情,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和“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前后呼应,意思重复,需要合并翻译。可以这样翻译:We have a long,hard journey to go before we can keep the world economy strong,sustainable and balanced.That entails not only strong,sustained commitment but also due respect for diversity in national realities,development paths and methods.

(4)无主语句。无主语句就是一句话只有谓语和宾语,或者只有系表结构,无主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非常常见。对于无主语句的翻译我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找到句子隐藏的主语,在翻译时添加上;二是将句子翻译成被动句。如,坚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很显然,上述例子有许多谓语,没有主语,对于汉语读者,我们知道动作的主语一定是政府,这句直接添加一个主语,可以这样翻译We remain committed to upgrade the economic mix with the ai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economy。汉语是意合语言,汉语的语法和语言习惯允许这样的省略,如果非要汉语像英语那样主谓宾齐全会是汉语冗长啰嗦。又如,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Steady progress is being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s of industrialization,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urbanization,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本例无主语句中宾语的形容成分非常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如此长的形容成分,不适合英译时翻成主动态,因为这样大部分的内容会堆积在句子后半段,所以本例的英译没有添加主语,而是将宾语提前,改成了被动态,使译文读起来更通顺,符合国外读者语言习惯。

(5)逻辑关系隐晦的长句。为了细致说明情况和事实,《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了非常多信息量很大的长句,这些长句基于意思,在结构方面比较松散。如,我们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上述是比较长的句子,每个句子包含了数个小分句,但一个连接词都没有,逻辑关系不明显,需要仔细阅读后才能体会到。对于这样的长句子我们一般切分成数个小意群,每个小意群单独成句。可以这样翻译We will address the pressing challenges in the economy and continue to implement a proactivefiscal policy and a prudent monetary policy.We will maintain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in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make our policy responses more targeted,flexible and forward-looking in the economy.

四、结束语

翻译不仅要实现语言间的转化,也要实现语言习惯,文化背景,逻辑思维和审美方面的跨越。这要求译者要跳出中文思维的框架,重新审视原文,梳理原文,对其进行拆分重组,删除多余的成分或者补充上意思不完整的成分,才能得到理想的译文。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张瀚文.目的论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3]杨敏.《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王默寒.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英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5]李颖.目的论视阈下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D].吉林大学,2014.

英译理论 篇10

【关键词】目的论 《政府工作报告》 文本类型

一、引言

《政府工作报告》这类严谨的政府文件,翻译必须准确达意,因为一个词的译文的不恰当可能会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本文作者将从词汇和句式等角度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结合赖斯文本理论原理,旨在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提出合理的理论指导,提高翻译质量。

二、理论基础——目的论与文本类型理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翻译目的引入翻译批评,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翻译,即译文必须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目的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同时,她提出将文本分为三类: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 )、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 )、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莱斯认为“文本分类是选择不同翻译标准和批评标准的依据”。信息性文本关注文章内容和话题本身,旨在给读者传递真实世界中的事物,比如传播信息,知识和意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准确,完整的再现原文内容。就风格选择而言,应以目的语文化的主导规范为指导。表达型文本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审美因素,信息方面只是补充,在翻译时译文应传达原文的审美及艺术形式。呼吁型文本目的在于呼吁或说服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案某一种方式行事。在翻译中感染读者,打动读者是遇着的首要任务,有时可以在文本内容、形式和风格上略微调整,以便在译文读者中创造与原文同等的效果。

三、《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特征和语言特点

1.文本类型及功能。根据莱斯的文本划分,第一,《政府工作报告》具有信息型文本的性质,它阐明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立场,提供了其工作的纲领和指导思想。它的功能是传达中国政府工作信息,让国内国外读者了解政府的工作和中国的国情。第二,《政府工作报告》具有呼吁性文本的性质。《政府工作报告》一大重要作用就是呼吁海内外读者响应、支持、理解中国政府开展的工作。

2.《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点与翻译策略。

(1)同义词的重复。重复用于强调内容或感情,先前的一些研究认为重复是单独用一样的词,或用一样的词组成短语、句子和段落。如,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

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量关心、量直接、量现实的利益问题。出现重复的部分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名词和动词等等。实际上,只保留重复部分的第一个,去掉之后的重复部分,句子还是完整的,句意也没有改变。还有 一种重复是同义动词重复,如“谋和平、维稳定、求合作、促发展”中的“谋”、“维”、“求”、“促”也属于同义重复,不用想方设法使用不同的动词翻译,这四个字可以翻译成同一个词,即pursuit。可以这样译:the pursuit of peace,stability,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这样合并动词翻译简洁明了。

(2)四、八字词结构。汉语擅长用两个动词组成谓语,表语或者定语,可以增强语气使语言更有张力,实则表达同一个概念,在英文行文中要减译。如,推广应用直接译为popularize,繁荣昌盛直接译为prosperous就可。还有“…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都是八字词重复,都在说明一个意思,第一个可以翻译为trend,第二个可以翻译为isolation。中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动词名词都在传达同一个信息,这是中文行文习惯,那么在汉译英时要酌情删掉重复的部分,先为中文减负。如,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中的“调整优化”,优化升级,提高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完善,都属于同义动词重复,取其最核心的那个词进行翻译即可。

(3)同义句重复。除此之外,汉语还喜欢使用同义句,用后一句来肯定和加强前一句话。如,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持之以恒、坚定推进,也要照顾到不同国家国情,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和“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前后呼应,意思重复,需要合并翻译。可以这样翻译:We have a long, hard journey to go before we can keep the world economy strong,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That entails not only strong,sustained commitment but also due respect for diversity in national realities,development paths and methods.

(4)无主语句。无主语句就是一句话只有谓语和宾语,或者只有系表结构,无主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非常常见。对于无主语句的翻译我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找到句子隐藏的主语,在翻译时添加上;二是将句子翻译成被动句。如,坚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很显然,上述例子有许多谓语,没有主语,对于汉语读者,我们知道动作的主语一定是政府,这句直接添加一个主语,可以这样翻译We remain committed to upgrade the economic mix with the ai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economy。汉语是意合语言,汉语的语法和语言习惯允许这样的省略,如果非要汉语像英语那样主谓宾齐全会是汉语冗长啰嗦。又如,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Steady progress is being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s of industrialization,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urbanization,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本例无主语句中宾语的形容成分非常长: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如此长的形容成分,不适合英译时翻成主动态,因为这样大部分的内容会堆积在句子后半段,所以本例的英译没有添加主语,而是将宾语提前,改成了被动态,使译文读起来更通顺,符合国外读者语言习惯。

(5)逻辑关系隐晦的长句。为了细致说明情况和事实,《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了非常多信息量很大的长句,这些长句基于意思,在结构方面比较松散。如,我们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上述是比较长的句子,每个句子包含了数个小分句,但一个连接词都没有,逻辑关系不明显,需要仔细阅读后才能体会到。对于这样的长句子我们一般切分成数个小意群,每个小意群单独成句。可以这样翻译We will address the pressing challenges in the economy and continue to implement a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and a prudent monetary policy. We will maintain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in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make our policy responses more targeted,flexible and forward-looking in the economy.

四、结束语

翻译不仅要实现语言间的转化,也要实现语言习惯,文化背景,逻辑思维和审美方面的跨越。这要求译者要跳出中文思维的框架,重新审视原文,梳理原文,对其进行拆分重组,删除多余的成分或者补充上意思不完整的成分,才能得到理想的译文。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张瀚文.目的论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3]杨敏.《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王默寒.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英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5]李颖.目的论视阈下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D].吉林大学,201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英译理论】相关文章:

“法人”的英译04-25

英译汉05-06

英译探究05-06

英译视角05-13

诗歌英译05-26

英译问题06-09

唯美唐诗英译05-12

英译《和时间赛跑》05-01

中文菜名英译05-07

传统戏曲英译05-29

上一篇:文书档案管理教学特征下一篇:神经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