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英译

2024-06-24

中医药英译(精选十篇)

中医药英译 篇1

关键词:中医药,术语,英译,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中国医药学历经数千年的实践, 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一直以来许多人怀疑它的存在缺乏科学依据, 但在目前这个西医药发达并占优势的现代社会, 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实践表明它的存在对人类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让中医走向世界, 造福全人类, 是中国人民乃至深谙中医疗效的其它种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了使中国医药学走向世界, 除了探索中医原理等方面内容以外, 更重要的是进行中医翻译, 尤其是英译。而在中医英译实践中, 中医术语的英译是基础, 该文主要探讨中医术语的特点和英译方法。

1 中医术语的特点

中医术语有其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的独特性, 其主要特点如下:

1) 词形多样性。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 中医日常用语中很大一部分源自中医经典名著, 因此多为古代汉语, 有时字即是词, 如气;有时短句也视作一个词, 如木克土。那些并非名词术语, 而是短语, 陈述句的中医用语经过千百年来的广泛引用, 已经成为中医特有术语,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了名词术语的功能。

2) 理论民族性。中国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中的很多术语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文哲学, 如阴阳, 五行等, 有的还反映了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实证思维的直觉思维方式, 如实喘、虚喘等是定性描述, 中医中很少如西医用定量描述, 有的还反映了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逻辑思维的形象思维方式, 用具体形象词语表示抽象的事物, 如金木水火土等。

3) 语义复杂性。中医中同一用语所指不同或不同用语所指相同的情况常有出现, 就是一般的中医人员, 也未必能完全了解。这是因为中医术语大多是普通用语, 专业化程度很低, 古代的一些哲学语言,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都可以成为中医术语来表达中医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些中医术语甚至就是中医发展过程中它所处的时代人们所使用的一些日常用语。这些普通用语为中医语音体系所用后被赋予了深刻的医学意义, 当普通含义与医学意义并存时必然导致中医术语的语义异常复杂。

尽管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 但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 研究内容都是人类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 必然在学术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共性。这种差异与共性并存的特点必然反映在中医术语的英译上, 一部分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西医对应词, 而另一部分是中医特有的概念, 没有西医对应词。这说明中医英译是可能的, 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这一点给中医汉英翻译带来了诸多困难, 需要翻译工作者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传播都需要规范并统一术语, 中医术语的英译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2 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

中医术语英译要想实现规范化和统一性应遵循一定的标准, 目前关于标准问题基本上有两种相对立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医术语英译的对象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 目的是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 所以英译应遵循译入语读者接受原则, 当然译文要能基本正确表达原意。还有人认为应建立一个有权威性的国际化的中医语言学, 以自身语言为本, 英译应遵循异化原则, 保留原文语言与文化差异, 译入语读者在学习新的中医语言时, 应依靠自身努力去强化理解并记忆。这两种思想其实并非完全矛盾, 前者在强调以译入语读者为取向的同时也强调要能正确表达原意, 后者在强调要以译出语为取向的同时也强调译入语读者要努力接受理解中医英语。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中医术语英译应遵循的主要标准是等效标准, 使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同样地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 但获得信息的过程并不是很容易的。中国人自身在理解中医术语时都不可能是绝对容易的, 西方读者在接受中医语言时也不可能是容易的。因此中医术语英译一方面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原文中最根本的意义以准确再现中医术语的内涵, 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等效。

3 中医术语英译的方法

通过分析一些中医文献的英译文, 笔者发现中医术语英译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直译法 (即借用西医术语法)

中医英译中源语与译入语的语义对应情况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完全对应、部分对应、词义空缺。当两种语言词汇语义完全对应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 因此中医术语所指与西医完全相同时, 翻译时我们可以直接借用西医术语进行翻译, 这主要表现在疾病名称, 治疗方法和人体各部位名称等方面。如:感冒cold, 止血stop bleeding, 直肠rectum等。在中医汉英翻译实践中, 语义对应情况为部分对应的很常见, 许多中医解剖概念和中医疾病名称都只能部分对应。如:西医的“心”只有泵血的功能, 而中医的“心”除“主血脉”外, 还“主神志”。将中医的心直译为西医的heart似乎不够确切, 但目前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译为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已被普遍接受。中医五行木、火、土、金、水现在也直译作wood, fire, earth, metal, water。

2) 意译法

与五行理论相关的概念和用语很多, 如“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相须”等。这部分多采用意译法, 但一般都有两个以上的流行译文, 如“相生”既可译作mutual promotion, 也可译作mutual generation。两种译法均揭示了“相生”的基本内含。采用意译法译者必须首先弄通中医原意, 力争准确而简洁, 要避免冗长的解释。

3) 音译法

音译是翻译的必要手段。“气”一词刚开始被音译为chi, 之后又有人译为air, energy force等多种意译形式。而现在, 它的汉语拼音 (qi) 已为读者普遍接受。推拿一词以前多译为massage, 使人凭空产生其他的联想, 后来译为tuina, 如此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中药名称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拉丁语翻译到英语翻译, 再到音译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音译中药名称近年来已为海内外所普遍接受。没有人主张中医全用音译, 而应该控制音译的数量, 音译只适用于其他译法难以表达的术语。由于汉语里同音异义的字非常多, 当出现同音字词时采用音译法必然会使人无法理解。英语中很多词来源于汉语, 如mah-jong, kungfu, tofu等, 它们被英语接受成为词条也有一个过程, 但最终成了英语的一部分。用汉语拼音音译过来的中医术语日后能不能和如何成为音译的英语, 这只能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约定俗成。这种方法应尽量避免使用, 以防止造成翻译的混乱。

4) 双译法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制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中英对照这一标准过程中提出了中医疾病名称的“双译法”, 即当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完全对应时, 可以先直译中医病名, 然后用括号附上西医病名的英文表述。这种疾病名称的翻译方法符合中国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病历中增加西医诊断的相关规定, 也能非常有利地促进中医在国外的发展。

5) 词素层译法

医学英语词汇大都是由词素构成的。由词素和连接元音字母来创造新词的方法称之为词素层译法。最早将词素层译法用于中医的是17世纪的荷兰人, 他们翻译了一部分中医术语, 但被人们接受的数目却很有限, 如针刺acupuncture由前缀“acu-”和后缀“-puncture”组成, acu-意思是针, 而-puncture意思是刺。当然采用这种译法要考虑到人们对于新词的接受程度。

6) 综合译法

综合译法指的是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译法的一种翻译方法, 适用于一些特殊术语的翻译。中西医属于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两者之间必然有着很大的差异, 由此导致中医中的一些概念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同甚至是基本相同的对应词语。这时只能综合采用多种译法来满足翻译要求。例如, 五脏和六腑现在译为five zang organs和six fu organs, 这就采用了音意结合的方式, 能较好地保留中医用语的特色。

4 结束语

目前, 尽管关于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和方法存在众多分歧, 但却有趋同的趋势, 主要体现在两个国际标准的建立, 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 另一个是中医的国际学术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这些标准的建立对弘扬中国传统医学, 让中医走向世界, 有着重大的意义。但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和统一工作还需要继续推进, 我们应该致力于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每隔三至五年就完善和修订这些标准。

参考文献

[1]黄欣贤, 樊蓥, 金科奇, 等.中医基本理论名词术语英译探讨 (四)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3, 13 (4) :240-242.

[2]刘干中, 吕维柏, 谢竹藩, 等.中医基本理论名词术语英译探讨 (一)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12 (6) :327-329.

[3]罗磊.10年中医英译的研究回顾[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21 (5) :410-414.

[4]王一方, 魏乃杰, 陈可冀.英汉汉英中医词典[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16 (2) :122.

[5]谢竹藩.关于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讨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 (9) :706-709.

[6]于彩月.试论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35 (3) :193.

[7]张登峰, 薛俊梅, 田杨, 等.中医药翻译历史回顾与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29 (3) :68-70.

[8]张仲景.伤寒论 (汉英对照) [M].罗希文, 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7.

英译《中医妇科学》的几点体会 篇2

英译《中医妇科学》的几点体会

笔者对导师马宝璋教授主编的`国家本科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进行了英译,同时还与一些学习中医的外国留学生进行了广泛交流.下面就中医妇科学的英译问题谈几点体会.

作 者:曲凡 周珏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刊 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年,卷(期): 25(5) 分类号:H3 关键词: 

中医术语“经络”的英译辨析 篇3

关键词:中医术语,经络,英译

中图分类号:N04;H159;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4-0022-04

摘 要:中医术语“经络”是中医独有的概念,其英译在国内词典和国际标准中都存在直译(meridian and collateral)和意译(channel and collateral)并用的现象。根据“经络”的命名及含义,结合功能翻译理论分析该词的两个译本,得出将该词直译为meridian and collateral能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更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而且回译性更好。

关键词:中医术语,经络,英译

中图分类号:N04;H159;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4-0022-04

由表可见,在词典和国际标准中,“络”字的译法比较统一,几乎都译为collateral,对“经” 字的译法比较不统一,有只译为meridian的,也有只译为channel的,也有兼收二者的,有把meridian作为词条首选的,也有把channel作为词条首选的。而且从时间上看“经络”的英译并没有与时俱进地趋向统一。因此很有必要考查这两个译本孰优孰劣,以促进中医术语英译的统一。

二 经络的命名及含义 经,古作“經”,《正字通·系部》:“经,凡识纵曰经,横曰纬。” [10]可见“经”本义指纵行之丝,后引申为南北纵行的干线。络,《辞海》:“络,泛指网状物,人体的脉络,如经络。” [11]《中医大词典》对经络的解释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分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12]这表明经脉和络脉连接人体内外并且遍布周身,络是可见的,经是不可见的,经脉是纵行的,既有可见的络,也有不可见的经组成,从经脉中支行出来的为络脉,经络是包括经脉和络脉[11]。从历史上看,首先“经”如《说文解字》的注解为“纵丝”,又为南北纵行的干线,公元2世纪张衡发明浑天仪、地震仪,公元3世纪斐秀用“经”“纬”平格坐标绘地图,至北宋铸成经络铜人,这反映了我国中医传统对天、地、人进行定点、定位、定标的天人合一的理念[13]。因此中医经络的命名是一种隐喻手法,用经纬定点来描述遍布周身的经脉和络脉。三 经络的英译分析 由于“络”字的译法比较统一,以下主要分析“经”字的译法。

1.意译为channel

在《新牛津英语词典》中channel与医学有关的词条为:

channel: Biology a tubular passage or duct for liquid[14](液体的通道或管道)

一些学者认为“经”意译为channel更达意,因为经络就是气血通行的主要通道,meridian指经线,是一条假想的线,而经络是实际存在的,应译成channel and collateral或vessel[15]。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缺陷,因为经络中的“经”含有“纵行”之意,译成channel就只剩“通道”而完全丧失了“纵行”这个重要的内涵。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作为信息型的中医术语在翻译中应该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而且译成channel不仅没有传达到“纵行”之意,还散失了经络命名中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其实也不利于目的语读者深刻地理解经络的含义。

2.直译为meridian

在《新牛津英语词典》中对meridian做以下解释:

meridian: a circle of constant longitude passing through a given place on the earth’s surface and the terrestrial poles; 经过地球表面某一点和极点的经线;(in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 each of a set of pathways in the body along which vital energy is said to flow. There are twelve such pathway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organs [14].(中医针灸)人体精气流经的路径。人体有十二条与特定的器官相连的路径。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meridian作为针灸的经络之意,已经被英语国家收入词典。下文将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以及回译性方面来分析直译为meridian的优劣。

1) 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上考虑

翻译带有文化意象的文本时,只把原文中的基本意思传达出来还不够,还要求译文能尽可能地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象,例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可译成“穷得像叫花子”,但译成“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就更好,后者不仅能传达原文的信息,而且还能丰富我们的文化意象[16]。

同样,“经络”的命名是用经纬定点来描述遍布周身的经脉和络脉,西方国家虽然没有经络的概念,但是经纬的意象与我们是一样的,因此我们把“经”译成“meridian”可以保留中医针灸中对于经络命名的定点、定位、定标天人合一的理念,而且这一理念在讲解中医医理和针灸学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2) 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上考虑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行为理论就指出翻译成功与否是看接受者能否在意义和形式上理解并且接受译文。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经络”多译为meridian and collateral。由程莘农教授主编的《中国针灸学》英文版最早于1987年出版,这本书现在还是全美针灸和东方医学委员会(NCCAOM)针灸师执照考试的指定用书之一,书中对经络是这么解释的:Th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are pathways in which the qi and blood of the human body are circulated.[17]经络是人体气血循环(通行)的通道。当然,如果书中能再加上一句“中医经络的命名是一种隐喻手法,用经纬定点来描述遍布周身的经脉和络脉”,那会更完美。Chinese Acupuncture一书原为法国乔治·莫兰特(George Soulie de Morant)主编,由劳伦斯(Lawrence)等人译为英文版,书中解释道,meridian在古代中国指纵行路线,天文上又指经线 [18]。由此,meridian一词的含义就非常明确了。

至于“经络”真实存在与否,随着中华医学的对外传播、西方人对针灸经络学的了解,就能够真正被领会,而仅对词语翻译的更改并不足以转变他们对经络概念的认识。在英文维基百科上查“TCM”点击Jingluo,可以看到都用meridians指经络,channel是用来解释的 [19],因此meridian指经络应该更通用,已经得到西方的理解和接受。

3) 从回译性角度考虑

李照国教授提出中医用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研制应遵守的原则之一就是回译性原则,是为了使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在结构上与中文形式相近,这样在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中可以更好再现中文的信息,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20]。channel and collateral 的回译性显然不如meridian and collateral。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认为属于学术文献的中医术语可以采用文献型的翻译方法,即直译。把中医基本术语“经络”之“经”直译为meridian不仅能更好地传递出中医的内涵和文化意象,而且回译性更好,同时也在目的语国家广受接纳。一旦确定了“经”字的译法,与之有关的术语的译法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如“经络”可译为meridian and collateral,“十二经”可译为twelve meridians。“经脉”可译为meridian vessels,但是奇经八脉之“脉”的含义实为“经”,所以译为eight extra meridians [20]。

四 结 语 针对当前对“经络”一词的英译存在meridian and collateral和channel and collateral 并用的情况,本文结合功能翻译理论对两种译本进行分析,得出直译meridian and collateral能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更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更符合名词术语的英译标准。随着中医逐渐走向世界,其英译显得愈加重要,WHO与世中联对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的制定无疑是中医英译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这两个国际标准间存在的分歧、国际标准与国内应用的统一以及中医英译的准确性等问题仍需国内外的学者进一步探讨。

参 考 文 献

[1]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 WHO西太平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M].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28-29.

[2]李振吉.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9-52.

[3]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12-49.

[4]王宝祥.汉英双解实用中医词汇[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96.

[5]王福云.实用中医学辞典[Z].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32.

[6]谢竹藩.新编汉英中医药学分类词典[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434.

[7]Nigel Wiseman. 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Z].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2:56

[8]李照国. 简明汉英中医词典[Z].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153.

[9]金魁和. 汉英医学大词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634.

[10]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053.

[11]曲丽芳.经络经脉及其英译[J].中国针灸,2006:676-677.

[12]李经纬.中医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46.

[13]张人骥. 经络科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2.

[14]Judy Pearsall.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Z].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s Press,2001:304,1159.

[15]黄涛,黄鑫. 谈“经络”等词的英译[J].科技术语研究,2004:41.

[16]谢天振. 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74.

[17]Cheng X.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M].3rd ed.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10: 63.

[18] Zmiewski P. Chinese Acupuncture[M].Massachusetts : Paradigm Publications,1994:24.

[19][D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ditional_Chinese_medicine#Jingluo.

语言、文化和中医文献英译 篇4

诞生于东方的中医学,与中国的人文地理条件及主导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在中医文献中,许多术语言简意赅,经历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概念虚化、模糊性、歧义性的语言特点是中医医学的语言特色与风格,因此,在把中医文献翻译成现代英语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中国古代文化同现代西方文化的对等。笔者认为要提高译作质量,译者应注意下列几点。

1. 文化转换的替代译法

在把中医文献翻译成现代英语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中国古代文化同现代西方文化的对等。翻译的目标是使以英语为母语、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读者不仅能理解中医文献的字面意义,而且能通过翻译同时传递文化,使英语读者能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理解中医术语。如中医的“金破不鸣”(肺在五行中属金,指肺气损伤而致声音嘶哑的病变),就可以翻译成英语

的一句谚语“A cracked bell can never sound well.”(figuratively referring to hoarseness due to impaired function of the lung);“增水行舟”(用增益津液的方法,使热结液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可以翻译成“A great ship asks deep wa ters.”(Increasing body fluid to relieve constipation)。在翻译这些术语时,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英语民族非常熟悉的谚语,可以加深读者的理解、改善读者的感受。

2. 音译、直译法

上述这种文化转换的替代译法毕竟使用的范围较小,中医的大量术语只寻求这种译法,必然会遇到难题。然而,只要忠实地传递原文的文化意蕴,其它译法也能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比如常用的音译(transliteration)、直译(literality)。

现代英语一个特点就是博采众长,有很好的包容性。它的词汇来源广,外来词多。它已向世界各国语言借用了50多万个外来词,差不多是英语总词汇量的一半。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的概念和现象,对一些最基本的中医术语,如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词汇翻译,采用音译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1]。但是,在音译中仅仅把术语按拼音翻译出来还不够,应该尽可能用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传递这些术语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的意义,有时甚至需要用较长的篇幅详细说明,随着中医影响的扩大,这些音译词汇被吸收进英语后,词汇本身就已经成了中医文化的载体,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文化内涵的解释了。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用直译法。例如,中医的“提壶揭盖”。这是一种治疗方法,意即通过宣通上焦的气机而使下焦腑气畅通,进而达到排出大小便的目的。这个术语非常形象生动,有着很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显然,在西医中没有类似的疗法。如果直译为“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这样好处很多,既保留源语文化的情调,使读者感到新鲜生动,还传播源语文化,更加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扩大读者的知识视野。在中医文献英译时,能采用直译方法处理的例子很多。例如,“热结旁流”可译

为“fecal impaction due to heat with watery discharge”,“风寒束肺”译为“wind-cold tightening the lung”,“风热犯肺”译为“invasion of the lung by wind-heat”,“热胜则肿”处理为“excessive heat bringing about swelling”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又如,方剂学中的“失笑散”一词被译为“Powder for los smiles”(见《美国中医学院学报》Vol.7.Nol-2.1989)。根据《医方发挥》对“失笑散”的解译是:“本方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陈出新的作用,前人用此方,每于不觉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散’”。这里的“失”不是“失去”,而是“得到”,“失笑”实为“得笑”。把其译为“Powder for lost smiles”,其含义正相反,会让读者误以为“失笑散”是治疗表情肌麻痹或心情郁闷不畅的药物。为了避免误解,“失笑散”可直译为“shixiao powder”,再加上注解“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3. 意译法

在音译法和直译法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求助意译法了。采用意译方法时,同样也应考虑到文化等同。意译要求译文表达原文的意思,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例如,中医的“转筋”(俗称抽筋)译成“spasm”;阴平阳秘,可译为“Yin and Yang in equilibrium”, 比“Yin is even and well while Yang is firm”更妥善;又如六淫的风、寒、暑、湿、燥、火, 在“wind, cold, summer heat, dampness, dryness, fire”前加上定语“pathogenic”会更贴切地传递内在的含义。

中医学之瑰宝“黄帝内经”常被译成:The Yellow Emperors’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Ilza Veith) , Inner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 (Ted J.Kaptchuk) , 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 (Zhu Ming) 。这是一种语言内涵的误导。这里的“黄帝”并不是具体指某一个人, 而是中医学上的一个“托名”, 是中医学上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针灸学上的托名是“伏羲”, 中药学上的托名是“神农”, 都是如此。把“黄帝”译成“Yellow Emperor”, 正如有人把“玉皇大帝”译成“God”, 把“西施”译成“Venus”一样, 往往误导读者, 从而造成对原词的严重歪曲。“黄帝内经”的“黄帝”在英语中是找不到对应词的, 故“黄帝内经”应译为“Huang Di’s Inner Classic”。

不同的文化源流,不同的语言结构,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差异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中医的语言特色是中医学的独特个性,生搬硬套或不顾中医语言特点的翻译将使中医学特色大打折扣。中国文化中本身有结合的趋势,它具备把新的东西吸收到本体系之内的特征。而西方尤其美国的文化性格却不一样,它更重视个体的区别。因此,在翻译中尽可能保留中医本身特点更容易让中医在西方落地生根。冯国华先生说得好,“翻译的根本任务即在于‘传真’,译者不能充当‘说谎的媒婆’,否则就会怨偶无数。翻译无非是用新瓶子装旧酒,虽然瓶子———语言文字类型———换了,但是酒———内容风格效果———却不能变”[2]。中医英译的工程说到底就是一个换胎不换骨的工程,保留中医特色是中医英译的重中之重。

4. 结语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认可。中医文献的英译意义重大,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等,这样既可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可使所翻译的作品更容易被西方读者理解。成功的译者应该在实现语言的转换的同时,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因此,我们不仅要精通语言,还要了解研究语言背后的文化,在正确的翻译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

摘要:语言和文化两者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中医与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条件及主导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在把中医文献翻译成现代英语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西方文化的对等。本文阐述了中医文献翻译中常用的方法:音译、直译、意译和文化转换替代译法中需要注意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等同。

关键词:语言,文化,中医文献英译

参考文献

[1]梁俊雄.英语外来词和中医术语的音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 15 (1) .

中医术语英译之归异化翻译策略选择 篇5

【关键词】中医术语名词 英译 归化异化法

一、中医术语英译的现状调查

中医药走向世界, 西方人不能深刻领悟中医文化内涵,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是巨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用语词义深奥难懂,以及中医英译工作者多不具备中医专业知识,或缺乏相关的翻译技巧,因此,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不统一乱象,使中医文化很难发扬光大。英国中医翻译家Nigel Wiseman指出: “Chinese medicine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and there are few people able-and even fewer people willing-to do it”,除了中医语言本身深奥难懂, 一些用语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存在着一词多义、数词同义、概念交叉等现象外, 更重要是由于中医是一门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 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不仅如此,中医中大多数概念和最常用的词语在英语及其它欧洲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现成的对应语,使得中医术语翻译似乎不可为。李照国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中提到某些中医名词的“实质问题中医界本身也存有争议,翻译上的准确性也很难完全落到实处”,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不仅关乎语言本身,还涉及到中国医学体系和中医深层文化的传播,任重而道远。

二、歸异化研究适用于中医术语英译的理论依据

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来,其中,归化是指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接近目的语文化,向目标语靠拢,译者大多采用流畅的风格,尽可能减弱译语读者对外语语篇的生疏感;异化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达时向原语靠拢,译者故意打破目的语的行文规范,刻意保留原文的异域特色。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将归异化概括地更形象,他认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从历史上看,归异化是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因为它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是突破语言因素,扩大到文化和美学之中来。同时,劳伦斯·韦努蒂认为归化和异化并非一对截然不同的二元对立体, 在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对外国文本的文化取向, 是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文化取向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影响。在中医科技文本英译中,对文化的共性进行归化, 中医名词术语会被英语读者所共同接受, 具体表现在译文通顺易懂、语言流畅,似乎是用英语写作的一般,没有翻译的痕迹。然而中医词汇立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系统,若一味迁就西方医学词汇的译法,则体现不出中医特色。

三、归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归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在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中不能一蹴而就,而要考虑到中医名词术语的特点。比如,在中医基本理论中,有一些概念独特、含义丰富、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名词术语,如阴阳、五行、脏腑、气、神等,都是含有国情的概念的术语,它们在英语及西方医学体系、术语中均没有对应的说法,用直译或者意译都无法阐述术语本身的内涵,对于这类词汇用归化法翻译往往不能忠实地反映其意思,而用异化法翻译却能保留原术语的原汁原味,不仅忠于原意,还能反映出中医词汇源于生活及取类比象的构建原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保持中医的异域性,采取音译的方式,即采用异化的处理方式,以利于保持其基本内涵和中医特色。如将气译为Qi,阴阳译为 Yin & Yang,并以括号形式将现行译法作为一种文内注解附于有关音译概念之后,以帮助读者理解,而这种方法现如今已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再如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其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两大类。五脏的功能特点是“藏精气”,六腑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五脏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不但包含着西医学同一脏器的部分功能,而且还概括了其它某些器官的一些功能。若将其归化译为“viscus,bowel”,则对应的是西医解剖中的内脏和肠道,与我们中医中注重于各脏的生理功能的脏腑不对等,所以不妨音译加注释为“zang-organ,fu-organ”读来更为妥帖。

然而,当目标语和原语的意思是等同的,归化不失为一种贴合的翻译策略,它既可以准确地表达原语的意思,读者一看也可以迅速而准确的捕获其意,它以一种外国人所熟悉的语言符号转换,因此更易于被外国人所认可。所以,很多中医术语有其特定的含义,用归化法不可以确切的表达它,表达出来有歧义,甚至没有英语单词或词汇与之相对应的,这时用异化法或音译法进行翻译,不仅忠于原意,也可以保留中医的特色。对于初学者,接受这样的词有一定难度,但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慢慢对中医有更深的了解以后,便也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术语了。目前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很多目的语读者已处于高级阶段,在对中医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很好地接受这样的译法,而这也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有关概念和理论。因此,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在中医术语翻译的实践中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可以灵活运用两种翻译法翻译中医名词术语,并用其他方法如借用西医现成的术语、比照西医求同存异、仿照西医构词进行中医翻译。

参考文献:

中医药英译 篇6

关键词:商务环境,中医药英译,目的,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中医药文化技术日益大量进入国际贸易领域。然而, 对当前商务环境下中医药相关产品及资料英译的研究, 在翻译理论层面的探讨还不够深入。作为十分重要的中医药产品贸易文本资料, 翻译活动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文化策略和翻译方法, 如何在英译中确保有关各种中医病证名、中药名、方剂名以及各种中医药产品的说明书既能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 又能切实服务于商务活动和消费者的需要和要求, 最终达到促进国际医药文化交流、提升中医药产品在世界商务环境下的软实力和经济硬效益。本文的探讨, 或许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2 翻译功能目的论以及商务环境下中医药英译目的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汉斯·威密尔 (Hans Vermeer) 完全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 创立了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它是由目标语读者或译文信息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有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每一种翻译都指向特定的读者或受众, 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1]”。

3 目的论视角下国际商贸领域中中医药产品资料英译策略与方法

3.1 目的论指导中医病名证名的翻译

3.1.1 中医病名的处理

中医病名在语义内涵上和西方医学病名之间的对应不外乎三种情况, 即基本对应、部分对应和不对应[2]。显然, 对于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完全对应的情况, 英译时直接借用西医病名即可, 因为英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西方读者了解有关疾病的信息, 方便消费者根据病情购药和用药。例如:疟疾——malaria;石娥——chronic tonsillitis;呃逆——hiccup; 失音——aphonia;带下医——gynecologist等等。对于中西医病名不能完全对应的情况, 处理起来就要更加谨慎。译者除了借用西医现有的类似病名外, 还需要根据中医疾病名称的特点进行命名, 甚至给予进一步解释, 以达到英语读者大致理解中医病名的内涵意义。如:暴盲——sudden blindness;木舌——stiff tongue;消渴——diabetes (xiaoke in TCM) 。对于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完全不能对应的情况, 英译时就需要根据病情特点, 遵照准确简洁的原则进行处理, 其中注音方法可以作为首选译法。

3.1.2 中医证名的处理

中医证名在西方医学中则完全没有对应表达, 因为根本上讲, 中医和西医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认知和方法论之上的医学模式。长期以来, 中医“证”的英译有symptom-complex, pattern, symptoms and signs和syndrome等四种之多, 亟待规范化。根据翻译功能目的论, 首先应该考虑该词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方读者的双重意义。“证”作为中国医学术语, 富含中国文化元素, 所以英译时不宜直接借用西方文化和语言中现成的词语。但对于西方受众来说, 单纯使用汉语注音又会导致理解上的困难。权衡之下, 笔者认为, 可以使两种译文同时出现, 并按照主、副名格式, 使二者可以通过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又因syndrome比pattern更指向医学, syndrome比symptoms and signs更精炼, 也更加贴近“证”所表达的医学涵义, 所以, “证”的英译不妨定为:Zheng (Syndrome) 。对于中医具体病症而言, 宋海英等[3]研究了中医术语英译原则, 认为“英文译词要像汉语中医原文一样具有简明和精炼的特点”, 并举例如下:阴虚内热——When Yin is vacuous there is internal heat; Endogenous heat results from Yin deficiency; endogenous heat from Yin-deficiency;endogenous Yin-deficiency heat。论者最后指出, 在这四种译文中, 应以最后一种endogenous Yin-deficiency heat为最佳。这种观点也符合目的论的翻译原则, 即力争使目标语文本更易于目标语受众接受和使用方便。

3.2 目的论指导下中药名称的翻译

目前, 市场上销售的中药品的译文出现种种失误, 或缺乏统一的规范, 或者同一种中药使用几种不同译名等等问题, 不利于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药的良好形象, 必然影响商务环境下中药的宣传和行销活动。例如, 各种以植物为原料的中药“代茶”饮品, 不能按照字面译成茶叶饮品“tea”, 要译成drink, 以免在药物成分方面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又如, 中药产品中以动物入药者, 英译时应该避免出现动物名称, 以免引起西方一些消费者的不佳联想。像白虎汤的英译Bai Hu Tang 和White Tiger Decoction 等译法都值得进一步商榷。其一, 前者对于目标语受众来说过于陌生化, 超出一般消费者阅读能力;若使用汉语注音, 应该将该药作为最小翻译单位处理。其二, 后者在英译文中出现了动物名称, 对于那些倡导保护动物资源的受众来说, 这一信息会激起他们的反感, 所以最好在翻译中隐去。白虎汤的英译最好兼顾各方利益和需要, 译成双名Baihutang (Baihu Decoction) 。其中, 主译名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 副译名以目标语受众理解和接受为转移。

3.3 目的论指导下中药方剂名的翻译

论者欧阳利锋[4]指出, “要想开拓海外市场, 必须有一个纯朴自然又具有市场效应的方剂名称译名”。在中医药方剂的汉语命名中, 有的以方中药味数目命名, 有的以方中君药、臣药等命名, 有的以方剂功效或主治命名, 还有的采用综合性命名如药味数家君药命名或药味数加功效命名等。那么, 在商务环境下, 中药方剂名的英译目的是:让国外消费者清楚地知道该方剂的配方成分及医疗价值, 方便中医药营销活动的开展。所以, 方剂名的英译应该撇开汉语名称的纷繁多样, 而转换成基本规范的命名, 即“药物成分+for+功效”格式。例如, 黄连解毒汤可以译为Rhizoma Coptidis Decoction for Relieving Toxin;藿香正气散宜译为Herba Agastachis Powder for Restoring Healthy Energy, 当归补血散应译为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Powder for Enriching Blood等。这样的格式也有利于中医药品英文名称的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3.4 目的论指导下各种中医药及相关产品说明书的翻译

中医药品的汉语说明书, 历来习惯使用古雅语言, 文学色彩十分浓厚。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目的是:让消费者了解和熟悉各味中药的药性、药理和药效, 甚至还有用药禁忌等信息。罗海燕等[5]研究发现, 目前中医药说明书的英语翻译一方面语言质量较差, 另一方面不能真正传达中医药科学和文化的精神内涵, 结果导致译语读者无法阅读文本。这些问题必然影响中医药产品的宣传和销售, 给中医药打响国际市场造成了很大障碍。

说明书的英译策略应该是:在语言风格上要朴素简明、行文流畅, 符合英语语言风格;在选词用词上要准确严谨, 体现医学学科特点。中医药说明书英译当忠实于原文内容但又必须从原文形式中解脱出来。这里的形式有两重含义:一是语言行文特点要符合英译读者的阅读习惯;二是整个说明书的形式要尽量符合西方药品说明书的一贯格式。因此, 中医药产品说明书的英译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原文的改编 (Adaptation) 。在翻译研究中, 图里 (Toury) [6]将这种翻译方式看作是一种关照文化的翻译选择, 并予以充分肯定。这种大胆的改写正是以说明书英译的目的和中医药品的销售目的为出发点的。

4 结语

中国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包括食品、化妆品、健身器材和中医药品等都与中医学联系紧密[7]。所以中医药产品及其相关产品的海外贸易将会日趋活跃。而商务环境下的中医药产品英译工作必然要求时刻从商务活动的真正目的出发, 使翻译工作接受翻译目的论的宏观指导, 结合中医药产品自身特点和不同商务情境及消费者需要, 灵活掌握翻译策略, 使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商务中更好地得到传播、受到欢迎, 也保证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赢得更为丰厚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A Functional Typology of Translations’, in Anna Trosborg (ed) Scope and Skopo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Benjamins, 1997.

[2]张登峰.中医病症名称的英译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26 (9) :855-857.

[3]宋海英, 张庆荣.中医基础理论术语英译的原则[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27 (10) :2137-2139.

[4]欧阳利锋.中医药说明书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15 (2) :17-20.

[5]罗海燕, 施蕴中.中药说明书英译基本问题及策略[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27 (1) :120-122.

[6]Toury, 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Amsterdam&Philadelphhia:Benjamins, 1995.

论中医英译术语的巧记 篇7

词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对词汇的记忆研究可从不同角度展开。笔者发现除一般翻译法外, 中医术语翻译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处理方式, 对这些特殊译法的研究有助于学习者在规律中熟识和记忆一定的中医英译术语。

1 利用构词法

研究构词法就是要对词的结构, 构词词素的意义和词形特点等进行剖析, 在此基础上对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词汇形成规律性记忆。中医术语翻译中主要运用了派生、合成与缩合等常见英语构词法, 对其进行整理归纳, 可以探索出灵巧的记忆方法, 帮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扩大专业英语的词汇量。

1. 1 派生词

派生法是一种主要的英语构词法。通过在词根上加词缀构成的新词叫派生词, 把握派生词的关键在于弄清词根和词缀的所指。作为基本构词语素, 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 决定词义, 词缀则指只能黏附在词根上的构词语素, 黏附在词根前的称为前缀, 主要用以改变词义, 黏附在词根后的称为后缀, 主要用以改变词性 ( 有时也增添词义) 。中医英译术语里有很多派生词, 对其中的前、后缀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帮助学习者减轻记忆压力, 对于阅读里生词猜测的训练很有效。

中医英译术语里的常见前缀有:“hemi - ( 半, 半侧) ”, 例如, hemiplegia半身不遂, hemihidrosis半身汗出等; “hyper - ( 超过, 过多) ”, 表示程度, 例如, hyperacid胃酸过多 的, hypertoxin剧毒等;“pseudo ( 假) ”, 例如, pseudo - cold假寒, pseudo - heat假热等;“mono - ( 单一, 独) ”, 例如, monoplegia单瘫, mono- yang独阳 ( 一阳) , mono - yin独阴 ( 一阴) 等; “poly - ( 多 ) ”, 例如, polyuria多尿, polylogia多言, polydypsia多饮等。

中医英译术语里的常见后缀有:“ - sis ( 病症, 性质, 状态, 动作) ”, 例如, parasitosis寄生虫病, teniasis绦虫病, trichiasis倒睫, anuresis尿闭, kyphosis背偻, pyogenesis酿脓, psoriasis牛皮癣, tuberculosis结核等;“- ia/ - ist ( 人) ”, 例如, herbalist草医, dietitian食医, veterinarian兽医等; “ - opia ( 眼, 视力) ”, 例如, myopia能近怯远症 ( 近视 ) , hyperopia能远怯近症 ( 远视 ) 等; “- ia ( 缺失) ”, 例如, aphasia失语, aphonia失音, anuria无尿等; “ - phobia ( 恐惧, 憎恶) ”, 例如, photophobia羞明, acrophobia畏高症, hydrophobia疯狗症等。

1. 2 合成词

很多中医术语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 有时两个语素意义并列, 互相说明, 例如, 填涂; 有时前一语素对后一语素起修饰限制作用, 例如, 胃热; 有时后一语素补充说明前一语素, 例如, 色悴; 有时前一语素表示动作或行为, 后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 例如, 数息等。

对这些合成词的翻译, 要特别注意: “中医术语具有黏合性强, 不可随意拆散的特点。”[1]所以, 很多英译术语避免使用所有格而是直接使用名词做修饰或限定成分, 保证意思不产生混乱。例如, “血瘀, 胃热, 痰火”的英译分别是“blood stagnation, stomach - heat, phlegm - fire”而非“blood's stagnation, stomach's heat, phlegm's fire”等。在具体翻译中可以采用连字符形式, 例如, 填涂full- filling, 风火wind - fire等; 也可不用连字符, 例如, 兔唇harelip, 冻疮frostbite, 褥疮bedsore等。

对于中医合成词的翻译, 有多重技巧, 有 ( 1) 正序法, 例如, 刀针knife - needle, 寒湿cold - dampness, 凉燥cool - dryness, 蛇咬伤snakebite; 有 ( 2) 调序法, 例如, 色悴weary - looking, 数息breath - counting, 放血bloodletting, 烧心heart - burn; 有 ( 3 ) 意译法, 例如, 紧唇lockjaw, 君火heart - fire, 少火yang - qi, 真水kidney - yin, 死产stillbirth等。在学习中医英译术语时, 不断对其进行归类总结, 也能有效促进记忆。

1. 3 缩合词

英语中的缩合词是指将两个英语词剪接而成的一个新词, 其意义一般是两个词义的缩合。例如, motor和hotel缩合而成motel ( 汽车旅馆) 等。为避免冗长烦琐, 采用缩合法翻译中医术语, 可以使其变得便于记忆保存和交流使用。

中医英译缩合词大部分是由词首 + 整体构成的, 即取前一个词的词首加上后一个完整词缩合而成。例如, electromassage电按摩, electrotherapy电疗, electroacupuncture电针等, 这几个词就是由电 ( electricity) 的词首“electro”分别加完整词: massage ( 按摩 ) , therapy ( 治疗 ) , acupuncture ( 针灸) 构成; 另外, 紫癜purpura由“purple ( 紫色) ”的词首“pur”和完整词“pura ( 庙宇) ”缩合而成; 经断menopause由“menstruation ( 月经) ”的词首“men”加完整词“pause ( 中止) ”缩合而成; 对位para - position由“parallel ( 平行) ”的词首“para”和完整词“position ( 位置) ”缩合而成; 有时, 也取前一个的词的词首和后一个词的词尾缩合而成, 例如, 杀胎feticide由“fetus ( 胎儿 ) ”的词首 “fe”和“suicide ( 杀死) ”的词尾 “icide”构成; 汗斑chromophytosis由“chromophpres” ( 生色团) 词首“chromoph”加“endocytosis ( 胞吞, 入胞) ”词尾“ytosis”缩合而成等。

2 利用一词多译

在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 “很多新词义与古汉语里的单音词结合, 逐渐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即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并皆属多种词类。作为中国古典文献的一面镜子, 中医里就存在大量一词多义现象, 不同术语在不同语境里不同含义。”[2]最典型的实例就是李照国教授提到的: “‘虚’是中医学中应用很广泛的一个概念, 根据不同的情况它在英语中可能有这样一些对应语: asthenia, deficiency, insufficiency, weakness, debility, hypofunction等。”[3]对于像“虚”这样内涵丰富的多义词, 主要通过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换用多个英语词进行表达, 也就是采用了“一词多译”法, 对这些词的整理也能极大促进对中医英译术语的识记。以“补”为例, 这一汉语词有“修补, 补充, 填补, 弥补, 济助, 补养, 滋补”等丰富含义, 英语里找不到一个同时具备这么多意思的词。所以, 在翻译时, 根据语境和搭配, 采用了不同翻译, 例如, 补血nourishing blood, 补气invigorating Qi, 补脾reinforcing the spleen, 补中strengthening the middle, 补法notifying method等; 再如, 汉语词“大”有“重要, 重大, 超过, 规模大, 性质严重, 达到很广范围或很高程度“等多种含义, 是“很, 太, 非常, 过度”等的同义词, 中医英译语也出现各种变化, 避免了千篇一律, 例如: “‘大毒, 大方, 大汗, 大经, 大泻’分别 处理为‘extremely poisonous drugs, major prescription, excessive perspiration, large channels, vigorous reduction’。”[4]

3 利用拼音法

李照国教授指出: “要使中医特有的概念在英译中保持特有的内涵, 音译恐怕是唯一可行之法。”。[5]的确, 很多中医术语具有独特的中华文化属性, 在英语中找不到可对应的词语, 属于“不可译”, 对于它们, 使用拼音翻译虽使译语读者感到难解, 但却自然形成一套独特译语, 易记易写且保留了原语文化的气息。拼音法翻译主要有两种: 全拼和混合拼。全拼主要用于中医独有概念词, 例如, yin - yang阴阳, qi气, yuanqi元气, Sanjiao三焦, gan疳, lai癞, taiji太极, bagua八卦, Bianzheng Lunzhi辨证论治等; 也可用于中医穴位名, 例如, Ren - ying人迎, Yaoyan腰眼, Yongquan涌泉, Juque巨阙, Youmen幽门等; 混合拼指拼音与英语的混合使用。有些中医术语部分是汉语的独有词, 部分能与英语等值, 这时使用混合拼可有效促进中医语言与英语的融合, 使它们以外来词方式, 逐渐成为英语的一部分。这种译法更为广泛, 将它们进行归纳, 很多中医英译术语的记忆困难就变得迎刃而解, 例如, 胆气gallbladder - qi, 阴邪yin - evil, 阴血yin- blood, 痹症bi - syndrome等。

4 利用通俗法

很多中医术语具有独特而强烈的文言色彩, 文化气息与修辞内涵, 乍一看, 好像深奥费解, 但实际含义却很简单, 所指也很具体, 在中医翻译里, 它们已经被转换为英语常见词汇, 进行了通俗化处理。将这些词汇加以整理, 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恐惧, 增强他们记忆的信心与效率。例如, 道家学说用赤龙喻指人体口腔之舌, 被古代医家吸纳, 但英译词却很普通, 就是“Tongue”。类似的还有: 户门Tooth, 华池Mouth, 火疮Burn, 鸡眼Corn, 苗窍Opening, 明堂Nose, 内烦Restlessness, 水轮Pupil, 庭Forehead, 噙化Sucking等。再如, “中医病名很多使用了比喻手法, 如‘眼偷针’, ‘风火眼’, ‘鹅掌风’”等[6], 在译语里多使用西医术语直接译出 ( “眼偷针”转换为“hordeotun睑腺炎”, “风火眼”转换为“acute conjunctivitis急性结膜炎”, “鹅掌风”转换为“unguium in hands手癣”) , 使其变得通俗易懂, 教师可鼓励学生对这样的译语进行整理统计, 这样, 很多模糊的中医病名又可得到有效记忆。

5 结 论

“如何用英语将中医文献准确表达出来, 获得西方对中医文化的认同, 使中医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是中医翻译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7]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广大师生, 重要任务之一则是把握好中医英语的教与学。众所周知, 词汇记忆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同样, 对中医英语学习者而言, 中医英译术语的记忆无疑是一大盲点与焦点, 解决了这一困难, 势必对中医英语的学习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然也为中医英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 从事中医英语教学的教师们应不断总结规律, 探索出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词汇的途径。

摘要:中医英译术语繁杂难记, 文章另辟蹊径, 从构词法, 一词多译, 拼音法和通俗法的角度, 通过大量实例剖析中医术语的特殊译法, 帮助学习者在规律中熟识和记忆中医英译术语。。

关键词:中医英译术语,特殊译法,巧记

参考文献

[1]赵丽梅.中医英语翻译技巧漫谈[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 (5) :46-48.

[2]赵丽梅.浅析中医翻译障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4) :426-428.

[3]牛喘月.中医英语翻译的基本特点[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4 (2) :159-160.

[4]赵丽梅.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中医术语“同字异译”之现象[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6) :852-854.

[5]牛喘月.中医英语翻译的基本特点[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4 (2) :159-160.

[6]赵丽梅, 杨雪松.中医术语里的模糊现象与翻译策略[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4) :892-893.

谈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研究的现代意义 篇8

1 中医古籍的学术地位、临床价值及文化内涵

1.1 学术地位

流传至今的中医古籍历史悠久、灿若星河。随着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和革新, 中医古籍在每一个历史阶段, 都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 《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大经典诞生, 标志着中医学理、法、方、药学术体系建立, 涉及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药物理论、辨证原则等, 从此建立了中医学一以贯之的学术范式。晋唐时期, 中医进入了实用经验的发展阶段, 临证方书增多, 临证专科著作涌现, 《脉经》、《千金方》等中医诊断、炮制、本草、方剂、临证等专科著作的出现, 均显示了晋唐时期中医学重视临证实用的特点。宋元时期, 随着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成立, 更大规模地校正出版了中医书籍, 此时, 以官方形式编写的大型医书以及个人专科著作等, 均在晋唐时期实用经验发展的基础上显示出了更多的理论探索和总结的特点。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 各学派逐步形成, 金元时期出现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 在医学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明清时期, 是中医学的传统延续和创新时期。一方面, 传统仍在延续, 专科理论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 在原有传统学术范式的框架内, 出现新理论及新方法。随着西方医学的不断传入, 中西汇通学派形成, 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和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中西汇通著作相继出现, 标志着中西医交汇融合时期的形成。

1.2 临床价值

中医古籍, 像一颗颗镶嵌在中医发展历程中的珍珠, 蕴藏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 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大凡习医而有所成者, 大多重视中医古籍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尤其是《内经》、《伤寒》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研习。后世医家虽然在理论上多有创见, 各成一家之说, 但就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而言, 无不发韧于《内经》。而仲景之《伤寒》、《金医》等为临床医学之源泉, 仲景书大师掌握了辨证论治之大法, 治疗之常变。可见, 中医典籍的临床价值, 它们是中医学的根基, 是临证必备之书。

1.3 文化内涵

中医学是古代多学科知识得以综合运用的体现, 其中, 除全面总结了养生、防病、治病等医学知识外, 还蕴含着哲学、天文、气象、生态等内容, 文化信息十分丰富, 且主要是通过中医古籍来负载和体现。所以, 从文化角度来看, 中医古籍既是以理解生命为特点的高深医学著作, 又是荟萃我国古代百科知识的灿烂文化精品, 是中国文化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

2 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研究的现代意义

2.1 对世界医学具有启示和推动作用

中医古籍创立了与西方医学迥然异趣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其独特的医学思想、医学方法及诊疗技术日益引起全球关注, 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主要特点。中医认为,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始终。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其方法论, 如脏腑组织官窍之间按照五行规律相生相克, 既协同作用, 又相互制约, 彼此联系成一个整体诊断时, 可以根据局部的病变, 确定整体的治疗方法, 进行动态的、个体的、具体矛盾具体分析。这种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对于当今的西方医学来说, 是个很好的补充和启迪。当西医对抗性疗法日见弊端, 药源性疾病日渐增多时, 西医的还原论思想却进入瓶颈阶段, 中医的自然、和谐、平衡的理念, 切实的疗效自然必然吸引着世界各国人士的目光。

因此, 中医古籍承担着中医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载体, 它的对外翻译, 对于西方人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医, 对于世界医学的完善和补充, 无疑都具有重大意义。据统计, 目前英译的中医古籍种类己多达50余种, 足见在世界范围内, 对中医古籍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高, 人们了解中医的渴望也日益迫切, 对中医古籍历史的研究, 可为当今中医古籍英译提供鲜活的历史范本, 更好地指导中医古籍英译工作, 提高英译的质量, 从而有力推动中医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对外传播以及世界医学的共同进步。

2.2 对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中医古籍文献文字深邃、古奥, 所承载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 许多人对其望而却步。就是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化成为翻译者的第一个难题。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说, 中医名词术语, 很多都直接来源于中医古籍;在中文概念上, 由于文字的衍变和发展, 本身就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特点, 如何辨析清楚, 这是翻译的首要前提;从文化视角来说, 很多名词都是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国文化的外化和体现, 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 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词, 如何恰当地翻译出医学思想, 保留其文化特色, 又是一道难题。

中医术语的规范, 是中医药学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对于中医药知识的传播, 国内外医药交流, 特别是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开展至今, 已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但是, 很多研究没有对深厚中国文化进行深入地理解和参透, 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医学的思想和理论精髓, 更不能真切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 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梳理, 可为当今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2.3 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促进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 促使了文化的全球化。文化间的沟通和融合, 翻译是其主要手段。承载着中国文化精髓的中医古籍, 其英译属于中国文化翻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正面临着东西文化互通与融合的大好时机。但是,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远远大于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翻译实践上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翻译的一大使命。当今翻译重点应该转向国外介绍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上, 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促进中外深层文化心理和文化情感的交流, 加强国际友好关系的发展。因此, 研究中医古籍英译历史, 探究和摸索中医古籍英译方法, 无疑可以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更加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其继承与传播的载体, 中医古籍的学术地位、临床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可估量, 因而对中医古籍英译的历史研究就必然具有对世界医学发展的启示和推动作用、对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研究,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中外医学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中医药英译 篇9

关键词:中医院校,校名,英译,跨文化,商榷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为了积极促进与国外院校的学术交流,中国高校纷纷将校名翻译成英文。校名翻译在国内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中医院校校名的英译问题几乎无人问津。早在几年前,就有英语学者和教师对我校所用英文校名“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提出过质疑,并认为“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才是准确的翻译。

2010年,《从国际化角度论我校的英文校名》一文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上发表,其通过对“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和“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两种译述的比较,提出了对浙江中医药大学现用英文校名合理性的认同。此文一出,很快引起了各方争论。通过请教数位国内外翻译专家与学者后对“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译名的合理性进行探讨,望能激发大家一起探究我校校名的合理翻译。

1“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的不妥性

《从国际化角度论我校的英文校名》认为“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这一翻译是合理的:University作为中心词,Chinese Medical说明学校性质,意为“中华医学的”,学校英文校名理解为“浙江的中华医学的大学”(蒋剑锋、张国利,2010)。而有专家则认为这一说法在英语语法上是行不通的:中心词“university”前的两个形容词“Chinese”和“Medical”只能分别修饰中心词,而“Chinese”是不能修饰“Medical”,变为“中华医学的”,因此“Medical”修饰“University”,理解为“医科大学”,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词Chinese,理解为“中国的医科大学”,Zhejiang表示学校地理位置,整个校名的意思便为“在浙江的中国的医科大学”或“浙江的中国医科大学”。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加拿大布赖尔克雷斯特学院和神学院就职的英籍教授David Catterick和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的美籍教授顾力行(Steve Kulich)的证实,他们均认为“Chinese Medical”并未侧重“中华医学的”,加上“Zhejiang”和“Chinese”在这里是两个地名,所以校名理解为“在浙江的中国的医科大学”或“浙江的中国医科大学”。

2合理而准确的英文译名

目前有三种翻译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其一是“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有学者曾提到这种表述方式容易让人联想到学校是浙江大学下属的某个院系或部门(何自然、麦胜文,2005)。但这一说法引人质疑,可以用回译法来检验,如要表述浙江大学下属的某个院系或部门,应采用“院系或部门+of+地区名+University”的结构。根据英语语法规则,of前的单词与of后的单词有从属关系,前者从属于后者。还有一种表述从属关系的方法为“地区名+University School+of+专业名”,如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Loma Linda University,School of Medicine”。而像“Zhejiang University 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用的“地区名+University+of+专业名称”的命名结构在国外是非常普遍的,并不会引起误解。如英国的伦敦政经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美国的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美国的密苏里科技大学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理工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和新西兰的奥克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其中美国有密苏里大学,澳大利亚有昆士兰大学,新西兰有奥克兰大学,这些并未产生误解。因此“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合理的。

第二种翻译是“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jiang”,逗号后跟地名表示学校所在地。国外也有很多颇负盛名的大学采用这一结构的校名,如悉尼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ydney,布里斯托尔西英格兰大学University o the West of England,Bristol等。

第三种翻译为“Zhe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或“Zhejiang TCM University”,国外院校也有相似结构,如英国坎特伯雷基督教堂大学学院Canterbury Chris Church University College,美国田纳西理工大学Tennessee Tech University。有不少学者认为既然“Zhejiang Traditiona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可行,那“Zhe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也是正确的,在这个译名中,将“Medicine”转换为形容词“Medical”来修饰中心词大学,而因为有“Traditional”一词,必定是和“Chinese Medical”搭配,不会产生前面所述的误解。虽然以上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另一种看法更具合理性,即“Zhe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比“Zhe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更为地道。首先是因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术语了。再者,外籍人士并不像学英语的中国人那样去仔细区分形容词与名词,将固定搭配中的某个单词的词性改变就更没有必要了。也有学者提到中医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能够形成一套区别于西医,但具有现在医学标准系统的,并能够被世界广泛接受的,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医学体系,而Zhe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显然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诉求(蒋剑锋、张国利,2010)。但“university”一词已暗示了多学科,如在维基百科里定义所述“A university is an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which grants academic degrees in a variety of subjects.”译为“大学是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能提供多学科的学位。”因此“university”一词指代综合性大学,其专业设置已经超出了中文校名的专业属性

3跨文化视角下的校名英译

校名翻译实际上是代表源语文化的译者和代表译语的外国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将翻译技巧与跨文化意识相结合是译者的一种基本技能。上述译名“Zhejiang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jiang”,“Zhejiang TCM University”和“Zhe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充分考虑了译语文化,外国读者不难理解。但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它们都似乎少了些源语文化信息。众所周知,中国人的等级观念是比较强的。我们在为学校命名时,就考虑学校是否是市级、省级抑或是国家级的。由于英语中存在着“词汇空缺”,上述译名里的Zhejiang只代表了学校所在地,并不能说明浙江中医药大学是一所省属高校。有人提出用“of+地名”的方式可以表明学校的级别,因此变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of Zhejiang”。虽然英美国家许多地区性校名通常以“University+of+地区名”的方式来命名,如英国的牛津大学University o Oxford,美国的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等,但“专业名+University+of+地区名”的结构甚是少见,而且这样的英译过于中式化,也显得较为生硬。校名不可能承载所有内涵。除了校名,学校在对外宣传时可以适当附加一些介绍信息,说明浙江中医药大学是一所省属高校即可。

4结束语

通过对“浙江中医药大学”英文校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中医院校校名英译的标准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能引发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思考。希望此文能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校名英译问题的重视、尽快建立合理的校名英译秩序。

参考文献

[1]蒋剑锋,张国利.从国际化角度论我校的英文校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4-455.

中医药英译 篇10

【关键词】目的论 中医文化负载词

一、引言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快速进入全球化领域,中医药的对外传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化负载词是民族文化的个性表现,它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因此,相关的翻译研究至关重要。

二、目的论

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莱斯、费米尔和诺德等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提出、丰富并加以改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2.译文的交际目的;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因此,译者应以预期目的为依据,根据具体语境,灵活选择翻译方法,使得译文能被译语读者所接受。

三、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彭智蓉认为文化负载词是“ 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文化负载词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独有的,在其他民族文化中没有对应的概念或词汇。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词义空缺现象明显,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到译语读者能否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

1.名词类文化负载词。如“ 黄帝 ” 常译为“ Huangdi or Yellow Emperor ”,Veith则用威妥玛拼音音译为“ Huang Ti ” 或 “ the yellow emperor ”。“ 歧伯 ”常译为“ Qibo ”或“Master Qibo” , 而Veith将其音译为“ Chi Po ”。再如“ 精气 ”,被译为“ Jingqi (Essence Qi)”,而Veith将其译为“ true (essence) ”。

2.动宾类文化负载词。如“ 登天 ”乃登天子之位,是指做皇帝。在中国文化中,往往将皇帝称为“天子”。Veith不了解这一传统文化内涵,译为“ascend to Heaven”,这样译语读者误解为“去世”,与原文意义相悖。再如“ 入房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入房”是隐晦的说法,不好意思明说,而是借用别的词语表达出来。

3.形容词类文化负载词。如“ 神灵 ”,往往做名词,但由于古汉语使用时,词性可相互转换,所以“神灵”也可以用作形容词,表示聪明伶俐。“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 ”,被译为“Huangdi, or Yellow Emperor, was born intelligent”,Veith译为“In ancient times when the Yellow Emperor was born he was endowed with divine talents”。两位译者均保持形容词的词性,有时则有变化。

翻译中一定充分考虑文化交际的目的,最终使得译语读者清楚地懂得原语意义和内涵,避免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对于不同类的文化负载词,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名词类的文化负载词应采取音译或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动宾类的文化负载词应准确理解其所指,再给予对等的翻译;形容词类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时可以保持形容词词性,也可发生变化。总体上,翻译策略应以音译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音译和直译可以保留原语文化特征,意译则可以满足译语读者的需要。

四、结语

目的论对于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它对于译者应如何清楚准确地传达文化内涵,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等问题都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侧重译文读者,适度的异化很有必要,以期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彭智蓉.试论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6, 6:43-46.

[3]徐红霞.从历时的角度看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金手指下一篇:暗示也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