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药疗法

2024-06-17

眩晕/中医药疗法(精选九篇)

眩晕/中医药疗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眩晕患者120例, 均确诊为痰浊内阻型眩晕, 男42例, 女78例, 年龄20岁~60岁。随机抽取60例眩晕症患者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作为治疗组;其余6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作为常规组。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自身疾病状况实行控制血压等一般治疗。常规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口服每晚1次, 5 mg, 全天麻胶囊, 每日3次, 每次3粒。治疗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方药:半夏12 g、白术12 g、天麻10 g、陈皮10 g、茯苓10 g、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5枚, 根据不同患者疾病情况和体质不同, 医生可随证加减。气血亏虚可以熟地黄、当归等补气养血;呕吐频作可加竹茹, 并重用生姜以降逆止呕;痰湿偏盛可以泽泻利湿化饮。

1.3 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及其伴随症状完全消失, 活动后无明显眩晕感, 2年内无复发。显效:眩晕症状明显缓解, 症状轻微, 无天旋地转之感, 可以站立, 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 偶有复发。有效:眩晕症状有所缓解或基本消失, 有轻微的视物旋转和晃动, 闭目即止, 可干扰正常的生活、工作。无效:眩晕临床症状无改善, 仍感天旋地转不得以站立, 甚至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 常规组的总有效率为78.33%, 且治疗组有18例患者完全痊愈, 而常规组只有4例。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1) 。

3 讨论

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作息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冷硬等刺激性食物, 饮食时间不定, 损伤脾胃, 加之缺乏运动, 导致体内气机阻滞、脾失健运, 水湿不得运化排泄, 则痰浊中阻, 清阳不得上行头窍以濡养, 而脑髓不荣, 致晕眩, 或痰浊阻滞, 郁久而生热化火, 火性上炎性热, 灼湿成痰, 加重痰浊的阻滞, 且上犯清阳头窍, 清窍蒙蔽, 亦可导致眩晕。眩晕病位在头窍, 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而髓海亏虚、气血亏虚皆为本虚, 则清窍失养、风火等外邪内侵, 痰湿瘀血内阻则为标实, 郁而上扰清窍, 发为眩晕。

本组结果表明, 治疗组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内阻的眩晕有效率达到93.33%, 而常规组有效率为78.33%, 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对于痰浊内阻型眩晕的良好疗效。其脏腑辨证主要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又以痰湿中阻的脾失健运眩晕最为多见, 而脾虚湿胜、缠绵难愈, 所以病情容易反复。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损伤严重, 则不好调理, 病情更加缠绵。治疗组虽有18例患者痊愈, 但仍有50%的患者无法痊愈, 偶有复发。近年来医者研究, 在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同时调补脾胃, 并注意病后调养, 可降低复发率。对于痰浊内阻眩晕的治疗, 古来《丹溪心法》便有头眩治痰为先的主张, 而治痰以治虚为先, 所以现在多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 本次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常规组高, 临床效果良好。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健脾, 化痰平肝熄风, 是治疗眩晕的名方, 以半夏为君, 燥湿健脾化痰, 从根本治疗痰浊中阻上蒙头窍诸证, 和胃降逆止呕, 缓解眩晕患者呕吐、厌食的常见伴随症状;以白术为臣, 白术主健脾, 扶植脾胃, 脾气强健, 运化水湿, 则消食散湿除痞, 白术味甘, 补脾气配合半夏燥湿除痰之力更胜;再佐以茯苓, 渗湿利水, 天麻平肝熄风, 陈皮理气降逆止呕, 使本方在治疗眩晕诸证中的效果更全面;最后用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甘草调和诸药[3,4]。

综上所述,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临床效果良好, 能明显改善痰浊内阻型眩晕的临床症状, 治疗方向全面, 患者预后良好, 生活质量提高, 是治疗眩晕的常见方剂。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伴随症状和疾病程度随证加减, 充分发挥中医疗法的治疗特色, 充分提高其临床疗效[5]。

摘要:目的 观察研究中医疗法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对于痰湿内阻型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痰浊内阻型眩晕患者120例分为2组, 治疗组60例患者使用半夏白术汤加减治疗, 常规组60例患者实行常规治疗。比较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3.33%) 明显高于常规组 (78.33%)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内阻眩晕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眩晕,痰浊内阻,中医疗法,半夏白术天麻汤

参考文献

[1]周宝宽, 周探.眩晕治验举隅[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6) :1014-1015.

[2]李锋.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6) :223-224.

[3]周义杰, 廖美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J].中医药信息, 2012, 29 (3) :77-78.

[4]张忠波, 赵文凤, 郭莉莉.联合用药治疗眩晕5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4) :71.

眩晕病中医护理查房 篇2

日期:2015.6.10 下午15:00 地点:心病二科病房 主持人:*** 参加人员:***护士长、心病二科全体护理人员 入院诊断:眩晕病

患者姓名:吴行斐 性别:女 年龄:57岁 住院号:158776 护理级别:二级

查房类型:个案 临床 √ 教学

护士长:吴老师您好,今天下午我们邀请您参加我们的护理查房,谢谢您的配合。今天,我们要查的是12床吴行斐,眩晕病,头晕头胀10余年,目的是针对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施护并进行健康指导。首先请***护师进行病情介绍。

***:12床 吴行斐 女57岁,因头晕头胀10年,加重伴呕吐2天 诊断为眩晕病于2015年6月8日收入院,入院时

T:36.7℃ HR:88 次/分 R: 20 次/分 BP : 160/90mmHg。患者发现血压升高10余年,最高血压达220/130mmHg,有头晕,头胀发作,服用降压药物不规律,近来血压控制不稳定,2天前上症加重并有眩晕耳鸣,头痛且胀,胸闷,呕吐痰涎,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今下午14:00 T:36.5℃ HR:78 次/分 R: 18 次/分 BP : 150/85 mmHg。辅助检查: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心肌酶谱基本正常;血常规:WBC7.35×10^9/L,RBC3.89×10^12/L,HG111g/L,;血糖:6.96mmol/L;BNP431pg/ml。心电图: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T波改变。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舌胖,苔白腻,脉滑。综合脉症,四诊合参,本病属祖国医学之“眩晕”范畴,病位在肝脾,证属痰瘀互结证。主要用药:方药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中成药予以盐酸川芎嗪注射液以祛痰化浊、活血通络。西医予以阿司匹林解聚、阿托伐他汀钙调脂、缬沙坦降压、环磷酸腺苷葡胺改善心脑供血及代谢等对症治疗。患者口淡食少,夜寐不安,二便调。现存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头痛与高血压有关

2、知识缺乏:缺乏改善生活行为以及服用降压药物的相关知识,缺乏自我监测 血压的知识

3、睡眠形态紊乱:与环境改变有关 

4、有跌倒/坠床的危险:与眩晕有关。

护理措施

 1.舒适的改变:

(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2)、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5)、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质下、交感、降压沟等穴位。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7)、遵医嘱穴位贴敷:贴敷两侧太阳穴。(8)、目赤心烦、头痛者,可用菊花泡水代茶饮。

2、知识缺乏

向病人讲解相关知识:

(1)、药物治疗方法:中药与西药的服药时间应间隔1~2小时左右,眩晕伴有呕吐宜姜汁滴舌后服,并采用少量频服。遵医嘱服用调节血压的药物,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2)、音乐疗法:如《江河水》、《汉宫秋月》等以调节情志,舒缓心情。

(3)、中药药枕:将夏枯草、菊花、草决明和晚蚕砂匀量装入布袋制成枕芯枕于头部,通过药物的发散作用以达到清肝明目、息风化痰之功效。

(4)、饮食: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患者偏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半流饮食。可配合食疗,如荷叶粥等。

(5)、降压药物应每天坚持服用,配合自行测量血压,根据医嘱适当调节。

(6)、指导病人学会自行测量血压,注意固定时间、固定部位、固定血压计,出现异常及时就诊。3、睡眠形态紊乱:

(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光线不宜过强。(2)、眩晕轻者可适当休息,不宜过度疲劳。眩晕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减少头部晃动。

(3)睡前不宜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可喝杯牛奶易助睡眠。

(4)、养成定时作息的习惯。

(5)、耳穴压豆:神门、心、皮质下等穴位。

4、有跌倒/坠床的危险

(1)、评估跌倒/坠床风险,对家属及病人进行宣教指导。(2)、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3)、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4)、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7)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8)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护士长: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同责任护士汇报,责任护士对该病人的护理问题明确、护理措施得当。请***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

***:

1、饮食指导:要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素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半流饮食。可配合食疗,如荷叶粥等。

2、情志调理: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有效针对指导,学会自我情绪控制。休养环境要安静,多听听舒缓音乐,分散心烦焦虑感。

3、适当选择舌操、降压操等进行功能锻炼,在眩晕缓解期,眩晕康复操进行功能锻炼。

护士长:吴老师,您对***护士说的健康指导满意么?吴行斐:满意。您呕吐的时候知道怎么处理么?吴行斐:知道,呕吐厉害时暂时不能吃饭,呕吐停止后可以喝点稀的东西,不能吃刺激的东西比如辣的,甜的腻的东西,戒烟酒。林:很好,请***护士补充一下。***:出现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以防止发生窒息,可按揉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以降血压止吐。呕吐甚者,中药宜少量多次频服,并可在服药前口含鲜生姜片,或服少量姜汁。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林:吴老师,您听明白了吗?下面请***护士操作一遍降压操。***:1.预备动作: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姿势自然端正,正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手掌放在大腿上膝关节呈90度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匀。2.按揉太阳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约做32拍。

3.按摩百会穴:用手掌紧贴百会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4.按揉风池穴:用双手拇指按揉双侧风池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5.摩头清脑:两手五指自然分开,用小鱼际从前额向耳后按摩,从前至后弧线行走一次为一拍,约做32拍。

6.擦颈:用左手掌大鱼际擦抹右颈部胸锁乳突肌,再换右手擦左颈,一次为一拍,共做32拍。

7.揉曲池穴:按揉曲池穴,先用右手再换左手,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8.揉关宽胸:用大拇指按揉内关穴,先揉左手后揉右手,顺时针方向按揉一周为一拍,共32拍。

9.引血下行:分别用左右手拇指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里穴,旋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10.扩胸调气:两手放松下垂,然后握空拳,屈肘抬至肩高,向后扩胸,最后放松还原。

护士长:做得很好,吴老师,这套操需要反复练习,我们会经常来指导,直到您学会为止。吴行斐:好的,谢谢。之前患者存在服用降压药物依从性差的问题,这对老年人老说存在比较多的现象,针对这类病人我们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重视对眩晕患者的宣教,普及眩晕病知识。让患者认识到高血压降压治疗是长期的,而且是终身的,因为降压治疗只能控制血压,但不能根治。让患者了解规律服药对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的作用。中药与西药的服药时间应间隔1~2小时左右,同时注意观察血压情况,观察用药后反应。吴老师,您以后对服药应引起重视,如果血压忽高忽低,会对您的心脑血管会造成很大的损害。吴:好的,我一定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大家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问题么?***:我们对该病的辩证分析不太彻底只知道患者痰湿中阻,郁久化热,形成痰火,痰火上蒙清窍,使清阳不升而发为本病,证属痰瘀互结证,可以再进步一解释一下吗?

护士长: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之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血之源头在于气,肝气舒畅条达,血液才得以随之运行。若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气机阻滞,则气滞而血瘀。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调和,情志活动正常。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见心情抑郁不乐。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肝主疏泄是保持脾正常运化的重要条件。肝属木,脾属土,土得木而达。肝的疏泄功能,可以助脾之运化,使清阳之气升发,若肝失疏泄,肝木乘脾土,致脾运化失常,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内盛,痰液生成。

眩晕要分型 疗法大不同 篇3

女儿把自己上次吃剩的止晕药拿给林阿婆吃,经过半天的休息,阿婆觉得好多了,下床走路却发觉有点不平衡。她想,应该是还有一点晕的关系吧!也不以为意。三天之后,几乎已经完全不晕的她,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情况竟然完全没有改善。家人觉得不正常,带她到医院检查,最后诊断为小脑卒中。

眩晕来自脑或耳?

许多人都发生过天旋地转的眩晕。有的人说眩晕症是内耳不平衡所致,也有人说眩晕症是脑卒中引发的,到底哪个对呢?其实两个都对。眩晕症的病因当中,内耳不平衡所占的比例较高,脑卒中占较少数。脑卒中虽然比较少见,却远比内耳不平衡危险,因此绝对不可忽视。

掌管我们平衡感的前庭系统,是由内耳中的末梢前庭器官以及脑干、小脑中的神经网络共同组成的。所以不管是内耳的问题,还是脑部的问题,都有可能产生眩晕的症状。如果眩晕症是内耳问题引起的,我们称之为外围型眩晕或末梢型眩晕;如果是脑部问题引起的,则称为中枢型眩晕。

外围型眩晕就是我们一般所知的“内耳不平衡”。外围型眩晕的原因众多,通常是一种良性的疾病,不会有生命危险,且经由中枢代偿之后,眩晕的症状会在数个月之内自行消失。但有一部分的外围型眩晕会反复发作,并且伴随耳鸣、听力下降等听觉问题,长此以往对生活品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中枢型眩晕占眩晕症的10%~15%。绝大多数病因是脑干或小脑卒中。其他的脑部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脑部肿瘤等,亦是少见的病因。中枢型眩晕有可能造成肢体瘫痪等严重的后遗症,甚至生命危险,所以需要特别小心。

由于治疗方式和预后的差异,从症状上区别外围型眩晕和中枢型眩晕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人以为晕得比较厉害就是脑中风,晕得不厉害就是内耳不平衡,这样的观念并不正确。事实上,有的中枢型眩晕所造成的晕眩感和恶心、呕吐的程度,反而比外围型眩晕来的轻微,所以用严重度来判断属于哪一类眩晕并不恰当。

另外,年纪较大者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病患者都属于发生中枢型眩晕的高危人群,应该特别小心。

并不是每位眩晕病患者都需要进行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来排除中枢型眩晕。就诊时,医师通过详尽的病史询问、神经学检查和神经耳科学检查,可以区别大部分的病患症状。除此之外,有许多方便的、非侵入性的检查,包括眼震仪、听觉脑干诱发电位、颈动脉及颅内动脉超声波等精密仪器,都可以帮助医师做出正确的诊断。

眩晕症该看哪一科医师呢?眩晕是一个跨科别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如果患者年纪较轻、有明显的耳鸣或听力丧失等听觉症状的活,患外围型眩晕的机会较高,建议看耳鼻喉科;如果患者年纪大,有过脑卒中,或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话,则患中枢型眩晕的机会大增,建议看神经内科。

脑卒中的预防,与高血压预防息息相关,注意饮食少油、少盐,多运动,将体重控制在适当范围,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危险性,

眩晕/中医药疗法 篇4

关键词:颈椎病,颈性眩晕,整脊疗法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是由颈椎的退行性病变引起颈椎病从而继发眩晕,且发作多为一过性,在眩晕的同时伴有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目前中、西医方法治疗本病近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欠佳,易反复发作。本文通过整脊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60例,观察此方法的近、远期疗效,以探讨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颈性眩晕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31~64岁,平均51岁;病程4 d~3年。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其症状以眩晕为主,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出汗、耳鸣、恶心、呕吐等,严重者有晕厥现象发生。颈椎活动度受限,肌肉僵硬疼痛,有时可射至上肢部分,出现上肢牵拉痛,触摸可发现椎体排列不齐,两侧有条索状结节形成。颈椎X线片显示椎体生理曲度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严重者曲线全部消失或者部分反弓,或者钩椎关节不对称,或椎间隙变窄,或有双边双突征或寰枢关节不对称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椎体或椎关节增生或韧带钙化,CT、磁共振显示有椎间盘有退行性病变,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显示有椎动脉扭曲、狭窄等情况。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由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眩晕,如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颅内肿瘤以及脑缺血或供氧不足等;同时对患有严重功能系统疾病及精神异常者予以排除,如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和造血功能疾病、肿瘤、结核等;另外妊娠或哺乳期患者也不予纳入。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整脊疗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患者首先取正坐位,嘱患者放松身体,医者位于患者身后,用抓法和拿法放松颈部和肩部肌肉,用一指禅推法、弹法和拨法对所形成的条索状结节进行点拨以使其松散,同时再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点按风池、殴风、大椎、肩井等穴位,指力由轻到重,使患者感到局部酸、胀、麻。在上述患者肌肉放松的基础上,术者双手分开,拇指顶住枕部,其余双手四指托住下颌部进行向上端提,并做来回的旋转、屈曲运动5~6次。触摸患者的颈椎棘突,确定凸起压痛或放射痛部位,用同侧的拇指抵住偏歪的棘突,然后让患者头颈前屈,再侧面旋转,医者用另一只手掌托住患者下颌部,将患者的头靠在医者胸前,然后用力向上端提,同时将顶住偏歪棘突的拇指向对侧水平方向顶推,感觉手下棘突移位或者有轻微响动,说明修复对位,最后摆正患者头部,再按揉放松两侧颈部肌肉。对凸起压痛均按上述方法施行修复对位。在进行治疗时手法力度要适当,切忌使用蛮力,以免发生意外。

观察指标: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颈性眩晕症状体症改善情况。

疗效评定标准:颈性眩晕症状、体征评估采用量表评分进行[2],包括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和呕吐等项目,评分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好。临疗效评定结合症状体症改善情况进行,其中:①即时有效: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和呕吐等症状立即缓解和消失者;②治愈:上述症状消失,颈部活动恢复正常,半年内未见复发者;③好转:上述症状明显减轻,颈部可稍微活动,偶见复发者;④无效: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者日益加重者。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疗效:60例患者治疗后,即时有效37例(61.7%),治疗2~4次缓解15例(25.0%),治疗5次以上缓解8例(13.3%)。60例患者中治愈49例(81.7%),好转9例(15.0%),无效2例(3.3%),总有效率96.7%。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变化情况:所有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和呕吐情况转治疗前有明显好转,治疗后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颈椎病已成为一种相当严重的职业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而由颈椎病引起的眩晕者也成为常见现象。目前临床上认为引起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机制主要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者颈交感神经兴奋,或者颈部本体感觉紊乱等。而病理性改变的原因则多为长时间的慢性劳损,引起颈椎关节失衡,出现正常的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弓,关节紊乱、椎间隙变窄等[4]。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bP<0.01。

整脊疗法主要是通过调整骨与骨之间的骨性结构,把原来相对异常的结构调整为相对正常的结构,从而使全身达到一个相对正常的平衡状态。笔者认为整脊疗法主要调整内容包括2个方面:①改善颅内血液的供血情况。②对本体感受器的调节。颅内的血液供应是由颈血管和全身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共同完成的,且本体感受器所分布的最密集区域为颈部,所以说颈部的异常在影响颅内血液供应的同时,对本体感受器的正常工作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整脊疗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颈部异常的问题,从而使人体恢复正常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中医认为本病多是以情志不遂、跌仆损伤等病因为主,以风、火、痰、虚、瘀则为主要病机[5]。头为诸阳之会,是人全身一身之阳气汇聚之处,椎体错位,则经脉瘀阻不畅,阳气不能得以升清,浊阴不能下降,加之风、火、痰、虚、瘀夹杂而引起疾病。故临床治疗以调整阴阳为为主,同时补虚泻实。古曰:“凡眩晕者,必正其骨,顺其脉,而后和阴阳,调脏腑,方能速效而持久。”整脊疗法,在纠正关节复位的同时,可调理经脉,经脉通畅,则阴阳平和,从而使疗效更加显著,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定麟.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8.

[2]熊键,谢青,鲍勇.颈椎病评定量表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0,(4):296-297.

[3]冯世庆.颈性眩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5:313.

[4]蔡皓伟,张凯,蒋戈利.颈性眩晕治疗特点与疗效评价[J].甘肃中医,2010,23(1):68-70.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篇5

1 病因

1.1 内因:

(1) 虚证:肝肾不足, 包括肝肾阴亏和肾精亏损, 气血亏虚。 (2) 实证:痰湿中阻、肝阳亢进, 血瘀气滞、内伤七情等。

1.2 外因:

六淫邪气, 包括暑、寒、湿、火、燥及疠气、饮食不节或外伤等。

1.3 其他因素:

工作因素、睡眠等。

2 病机

主要病机可概括为“痰”、“风”、“火”、“瘀”、“虚”。《丹溪心法》中说“无痰则不作眩”, 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中讲道:“眩晕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故说“无虚不坐眩”。本病有实有虚, 但虚者占大多数, 或虚实夹杂。

3 治疗

3.1 传统医学疗法

3.1.1 清肝泻火法治疗眩晕:

张健[1]用天麻钩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眩晕, 天麻、钩藤可以解痉, 当归、三七粉、地龙、赤芍、川芎能显著扩张血管, 抗血栓, 改善循环障碍, 葛根有解痉作用, 增强血流量, 草决明、薏苡仁、野菊花能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 缓解血管痉挛, 地龙能扩张末梢血管, 能持久降压, 诸药合用可以降压治疗眩晕。

3.1.2 活血化痰益气法治疗眩晕:

郑万利[2]用止眩汤治疗老年性眩晕, 其方中黄芪大补脾胃元气, 活血行气, 祛瘀化痰。当归养血活血。茯苓、党参、白术、半夏、陈皮健脾和胃, 化痰益气。红花、桃仁、丹参、川芎化瘀活血, 诸药合用, 活血、益气、化痰, 对于老年性眩晕疗效很好。

3.1.3 化痰除湿法治疗眩晕:

温秀新[3]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中阻类型的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健脾、理气、祛湿化痰的基础上加补血补气药, 是由于脾失健运合并气血亏虚, 临床上取得很好疗效。段小华[4]用止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类眩晕, 其方中以天麻平肝熄风, 半夏祛痰燥湿, 茯苓、白术健健脾燥湿, 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 诸药可标本兼治, 所以能有效缓减眩晕症状, 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类眩晕临床疗效显著。

3.2 针灸疗法

3.2.1 头针疗法:

余加丽[5]用头皮针电针治疗眩晕, 取穴:风池、百会、供血、完骨、大椎, 颈性眩晕属“本虚标实”, 有关报道采用电针治疗眩晕的效果很好, 针灸能有效泻实补虚, 采用电针头皮针的方法治疗眩晕疗效很好。

3.2.2 眼针疗法:

宋立辉[6]总结其导师王健教授运用眼针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 眼针双侧上、下焦区, 辨证加减, 取脉络形状、颜色最明显的经区, 临床疗效很好。

3.3 推拿疗法:

温玉波[7]用推拿手法治疗眩晕, 眩晕很多属本虚标实, 故多以揉、按、散等手法疏通经络, 加强气血运行, 通过按揉四神聪、百会升提人体阳气以充养脑髓, 再以揉、拿、搓、拨等手法平肝祛痰, 活血行气, 取得疗效很好。

3.4 综合疗法

3.4.1 中药合并推拿疗法:

王巨庆[8]用补肾活血止眩汤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 疗效不错。

3.4.2 针药并用:

刘铭[9]等用针刺疗法合用平肝止眩汤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取得很好的疗效。

3.5 其他疗法

3.5.1 穴位注射:

张志盛[10]通过穴位注射三阴交治疗眩晕, 所选注射液为黄芪注射液和复方当归注射液, 临床疗效显著。

3.5.2 耳穴压豆:

闻小英[11]用耳穴压豆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 疗效显著。

4 结语

综上, 祖国医学治疗眩晕的方法多种多样, 是治疗眩晕较好的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特点为辨证论治, 所以眩晕的治疗上也需要辨证, 各种证型的眩晕给予不同的治疗措施, 同时合理利用中医治疗方法, 需要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治疗眩晕, 使眩晕患者获得更好疗效,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的有关祖国医学疗法治疗眩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查阅近几年祖国医学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并筛选部分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分析和总结发现祖国医学治疗眩晕主要有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手法、综合疗法及其他疗法, 总结出祖国医学治疗眩晕疗效确切, 可以推广。

中医论述眩晕 篇6

1 病因病机

1.1 因风致眩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眩晕与肝的关系密切,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源候论·风病诸侯》曰:“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逢身之虚,则为风邪,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2]巢元方认为肝肾阴亏,导致气血不足,以致内外之风邪上犯于脑而发生眩晕,此观点比《黄帝内经》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更加具体明确。《类证治裁·眩晕》中言:“头为诸阳之会,烦劳伤阳,阳升风动,上扰巅顶。耳目乃清空之窍,风阳旋沸,斯眩晕作焉。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3]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1.2 因火致眩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言:“所谓风气甚,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主乎动,则为之旋转。”刘完素提倡风火立论,其认为内生风火致眩,并认为五运六气的太过和不及是眩晕的发病因素。[4]

1.3 因痰致眩

《丹溪心法·头眩》[5]言:“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朱丹溪提出痰火致眩学说,其认为“无痰不作眩”及“治痰为先”。医家张仲景也有类似的观点,其认为饮食不节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都会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而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则引起眩晕。如《证治汇补·眩晕》[6]曰:“肥白人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痰挟虚火,上冲头目,邪正相煽,故忽然眼黑生花,所谓无痰不作眩也。”

1.4 因虚致眩

两宋医家推崇“因虚致眩”学说。《圣济总录》云:“风头眩者,以气虚怯,阳气不能上至于脑,风邪易入,致头旋而晕也。亦有胸膈之上,痰水结聚,复因大寒,阴气逆上,亦令头旋。”[7]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8]。此外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劳倦过度,气血衰少,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如《景岳全书·眩运》言:“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9]。”又如《证治汇补·眩晕》[6]曰:“脾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堤防肾肝之阴,若劳役过度,汗多亡阳,元气下陷,清阳不升者,此眩晕出于中气不足也。”

2 辨证论治

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为补虚而泻实,调整阴阳。虚证以肾精亏虚、气血衰少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肝肾;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实证则以潜阳、泻火、化痰、逐瘀为主要治法。

2.1 肝阳上亢证

患者多有高血压病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每因烦劳或恼怒病情加剧,失眠多梦,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数。肝气易升、易动,达巅而致眩晕。忧郁恼怒,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暗耗肝阴,或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风阳升动,循经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正如叶天士所云:“水亏不能涵木,厥阳化火鼓动,烦劳阳升,病期发矣。”故治当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处方常用天麻钩藤饮合天王补心丹加减[10]。《类证治裁·眩晕》曰:“如上焦窍络火郁,用羚羊角、山栀、连翘、天花粉、丹皮、生地、桑叶、钩藤、天麻以泄热,从胆治也。如中虚风阳扰胃,用人参、山药、黄、小麦、炙草、龙眼肉以填补,从胃治也。肝风内扰,阳明正当其冲,故须补中。”

2.2 气血亏虚证

患者多素体虚弱,或久病积损,症见头晕目眩,动则尤甚,劳累即发,面色淡白,唇甲色淡不华,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舌淡、苔白,脉细或弱。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生化气血;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发为眩晕。亦有久病劳倦,内伤心脾,导致气血亏虚者。此类患者多为久病之后或素体虚弱,贫血、低血压患者。治当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方常用归脾汤加减。

2.3 肾精不足证

该型患者多年高体弱,常伴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病,症见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少寐健忘,两目干涩、视物模糊、口燥咽干,耳鸣如蝉,神疲健忘,腰膝酸软,舌红嫩,少苔,脉弦细。肾主先天,藏精生髓,若禀赋不足,肾精不充,或老年精亏,或房劳过度,可致精亏不能生髓,髓海空虚而发生眩晕。故当以滋养肝肾、益精填髓为主要治法,方用左归丸加减。

2.4 痰湿中阻证

此类患者多形体偏胖,血脂偏高,症见眩晕,头重如裹,或伴视物旋转,胸脘痞闷,恶心欲呕,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聚生痰,痰浊上逆,阻遏清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目眩晕。治疗当以燥湿化痰、健脾和胃为主要治法,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正如程国彭《医学心悟》所言:“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临证时,可在本方基础上化裁。

2.5 瘀血阻窍证

患者症见眩晕,头痛,兼见失眠、健忘、心悸,精神萎靡,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涩。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阻滞脑窍,脑窍失养,故而眩晕。因气血相关,气行则血行,气滞或气虚皆可导致眩晕。治法为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方以通窍活血汤加减。

3 结语

眩晕病因病机复杂,在临床上涉及的病种较多,并且性质又有虚实之不同,历代医家对眩晕论述颇为深刻,《内经》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是后人认识本病之理论渊源,张仲景首倡“痰饮致眩”之论,刘河间认为“风火相搏”是眩晕的主要原因,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张景岳多责之于虚,“无虚不作眩”;至明清时期,“瘀血致眩”学说———“肝肾阴虚,以肾为本”的学术思想不仅继承了前贤诸论,而且进一步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这些理论体系对临床治疗颇有裨益。在临床治疗上要抓住主证,审证求因,分清虚实,并从“风”“火”“痰”“瘀”“虚”五个主要证候入手,辨证施治,对缓解头晕症状具有明显疗效。同时针对高血压、脑梗死、颅内肿瘤等病因诱发的眩晕,需借助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检查治疗,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期取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

[2]田文敬,蔡永敏,邱彤,等.眩晕的文献源流考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4):80.

[3]清林佩琴.类证治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4.

[4]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

[5]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清·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2.

[7]方力行.古代中医对眩晕病证的机理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2(4):21-22.

[8]文蕾,陈丽华.外治法治疗中医脑病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1):10-11.

[9]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眩晕/中医药疗法 篇7

关键词:天麻钩藤饮,运动疗法,高血压,眩晕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高血压病、颈椎病、慢性脑供血不足、脑卒中 (轻症) 、梅尼埃病等多种疾病可导致眩晕产生。本文研究的病症为原发性高血压病1级所引起的眩晕, 采用传统中医药经典处方天麻钩藤饮联合有氧运动疗法治疗高血压1级患者, 取得较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于我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经随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 依据我国1999年WHO/ISH制定的中国高血压指南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1级。经头颅、颈椎MR、肾上腺CT、颈动脉超声、心彩超等检查排除脑卒中、颈椎病、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及嗜铬细胞瘤等所引起的高血压眩晕疾病患者。68例患者中, 男性48例, 女性20例, 年龄34~56岁, 平均年龄44岁。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分别治疗。第1组20例患者采用天麻钩藤饮治疗, 第2组20例采用有氧运动训练疗法治疗, 第3组28例患者采用天麻钩藤饮+有氧运动训练法治疗, 连续治疗3个月。

1.2 方法

第1组选用经典中医古方天麻钩藤饮治疗:天麻9g、钩藤9g、生石决明20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12g、山栀9g、黄芩9g、益母草12g、朱茯神15g、夜交藤15g, 水煎服, 每日1剂, 煎2次。取第1、2次煎液合并, 分3次饮服, 连服3个月。第2组采用美国TRACKMASTER活动平板机进行治疗, 隔日或每周至少2次以上中等量有氧运动训练30min, 坚持训练3个月。第3组选用第1组的经典中医古方天麻钩藤饮 (具体方药及用量用法同上) +第2组中等量有氧活动训练30min (具体方法同上) , 持续用药及训练3个月。

1.3 疗效标准

根据我国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制定的降压治疗的绝对疗效评判标准和中医症状改善程度进行评判,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综合评价疗效。

显效:收缩压下降10mmHg, 或舒张压下降5mmHg, 且平均血压达到正常范围, 眩晕症状完全缓解;有效:收缩压下降10mmHg, 或舒张压下降5mmHg以上, 但平均血压未达到正常范围, 眩晕症状基本缓解;无效: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均未达到以上降低标准, 眩晕症状无明显缓解。

2 结果

传统经典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级眩晕症[1]有效率达80.0%, 运动疗法治疗本症的有效率亦可达75.0%[2,3], 1、2组单独治疗均有效, 但疗效无显著差异。两者联合可使有效率达91.0%, 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疗效较满意, 见表1和表2。

(, mmHg)

(n)

注:第3组与第1、2组比较, P<0.001。

3 讨论

本试验选择的原发性高血压1级眩晕症患者年龄均较小, 其发病多与工作繁忙、紧张、思想压力大有关。此症属素体阳盛, 肝阳上亢或因忧郁恼怒, 气郁化火, 肝阴暗耗, 风阳升动, 上扰清空之眩晕, 亦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之论, 故以天麻钩藤饮主治, 必要时可加龙骨、牡蛎、珍珠粉等镇肝熄风。

上古华佗创“五禽戏”以健体强身, 建立了运动有益健康、延年益寿的基础。现代医学认为, 运动训练可降低血压、心排量及周围血管阻力, 但血压降低是有氧运动的积累效果, 所以宜长期坚持。有氧运动不仅活动筋骨, 改善淤血, 还可调节情绪, 使处于压力下的眩晕症高血压患者身心得到进一步的自我调节, 即中医学之阴阳平衡, 使部分患者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得到有效缓解[4]。

古云:“不治已病, 治未病”。本病患者均较年轻, 工作、事业均处于发展阶段, 所以社交、应酬繁忙, 加之久坐电脑前工作及吸烟、饮酒甚至醉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造成身心损害, 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有氧运动可改善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胆固醇水平及葡萄糖耐量, 降低交感神经活动性, 有效改善高血压眩晕症状,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目前跑步机已广泛进入家庭, 其简单、经济、适用, 为大多数家庭所接受, 易于推广, 实为物美价廉之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英.天麻钩藤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1) :129-130.

[2]王晶, 张颖.原发性高血压运动疗法的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 2009 (1) :367-368.

[3]肖夕君.运动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适用原则及其应用实践[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27) :126-127.

眩晕/中医药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0月颈性眩晕患者1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推拿对照组50例和药物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19~55岁,平均33±7岁,病程1天~5年,平均4.5±3.0月;推拿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0岁,平均36±5岁,病程3天~4年,平均5.3±4月;药物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61岁,平均32±8岁,病程1天~5年,平均5.9±2.0个月;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实用骨科学》[1]关于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有颈部劳损史;以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可伴有恶心、头痛、呕吐等症状;枕大神经、上颈段可有压痛或附近有痛点;颈部影像学(X线、CT或MRI)检查发现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管狭窄等病变;颅脑多普勒检查(TCD)可发现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降低;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能接受并坚持毫针、火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坚持参加并完成整个疗程研究;配合随访,观察期内未采用本研究外其他治疗方法者。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颈椎骨关节结核、骨折、脱位、肿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颈椎病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血液及精神等系统疾病;妊娠期妇女。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采用毫火针结合颈椎推拿手法治疗,先予推拿再行毫火针治疗。(1)颈椎手法推拿:患者俯卧位,以轻揉、拿等按摩手法完全放松患者颈部、肩背部肌肉,待患者精神、颈部肌肉完全放松后于仰卧位实施龙式仰头摇正手法及侧卧位龙式低头摇正手法,再仰卧位拔伸颈椎1~3次。(2)毫火针疗法:患者骑马式反坐靠背椅上,头稍低、趴在背椅上,以充分暴露枕部天柱及风池,并下垫一软枕,角度以患者低头时自觉舒适为度;取颈部两侧天柱及风池常规消毒,点燃乙醇灯,左手将乙醇灯端起,靠近针刺穴位,右手以握笔状持特制毫火针(直径0.5mm,长25mm),将毫火针在酒精灯上加热至通红,用烧红的针体迅速刺入穴位并快速拔出,时间约0.1s,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毫火针及颈部推拿均隔1日治疗1次,4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连续3疗程,即治疗1月。

1.5.2 对照组

口服10mg盐酸氟桂利嗪(西安扬森制药厂生产),每天1次,晚上睡时服,连服1个月,即一疗程。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关于颈椎病的疗效标准,治愈:眩晕症状消失,TCD示血流正常,患者可正常生活、工作;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TCD示血流明显改善,患者可正常生活、工作,劳累后偶有发作;有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TCD示血流有所改善,正常生活中偶有发作;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症状无改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1周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推拿对照组及药物对照组(P<0.05),但推拿对照组及药物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对照组(P<0.01),推拿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但治疗组与推拿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推拿对照组及药物对照组(P<0.05),推拿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推拿对照组相比,①P<0.05,(1)P<0.01;与药物对照组相比,②P<0.05,(2)P<0.013讨论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急慢性损伤导致颈项部肌肉韧带紧张、挛缩以及颈椎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或颈椎退变致颈椎失稳,既可压迫椎动脉或刺激交感神经丛引起椎动脉痉挛,影响前庭小脑系统供血,也可激惹三叉颈神经核,反射性诱发眩晕。龙式仰头摇正、龙式低头摇正、拔伸等手法可以纠正颈椎错位,调整关节突关节紊乱,增加椎间隙宽度,改变椎间孔相对狭窄,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屈度及稳定性,解除交感神经刺激及椎动脉痉挛和压迫,恢复椎基底动脉的正常供血,缓解前庭迷路缺血,最终改善眩晕症状。故颈部推拿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等范畴,病位在清窍,实责之于脑,病变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因涉及风、火、痰、虚、瘀等诸多内外因素,其病机常与血虚、血滞、夹痰上扰、气机受阻等有关。天柱属膀胱经穴,《铜人穴针灸图经》道:“天柱,今治颈项筋急,不得回顾,头旋脑痛。”《甲乙经》“眩、头痛重……天柱主之”,说明天柱是治疗眩晕及颈项强痛要穴。风池位于颈部椎-基底动脉附近,为一身祛风之要穴,外感内伤皆可用之,其属足少阳胆经腧穴,肝与胆相表里,可疏肝利胆,使风阳不起,肝火得泄,清头目,利官窍而改善头晕目眩、颈项强直、耳鸣如蝉、恶心欲吐等症状。毫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燔针”等,是一种用火将特制针体烧红迅速刺入腧穴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加热的针体,将火热之能量由腧穴直接导入体内,激发经气,鼓舞血气运行,温壮脏腑阳气;火针借火热之力亦起到艾灸之功,共同达到温通经络的作用,使气血畅通[3]。再者,火针高温直接刺激病变局部,使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病变组织被灼至炭化,疏通松解粘连板滞的组织,局部血液循环状态随之改善,多次针刺及每次治疗后休整一段时间,机体对灼伤组织充分吸收,改善代谢,颈部急慢性损伤等无菌性炎症水肿逐渐缩小直至消失[4]。因此,取颈部双天柱及风池治疗直达病所,能疏通经络气血,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机体内能改善,并改善紊乱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从而缓解椎动脉压迫或刺激交感神经丛引起的椎动脉痉挛,恢复椎-基底动脉的正常供血,缓解前庭迷路缺血,最终改善眩晕症状。此研究表明,毫火针针刺双天柱及风池结合推拿疗法对颈性眩晕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良好,优于单纯推拿疗法及药物治疗。

氟桂利嗪(西比灵)为第Ⅳ类选择性钙超载拮抗剂,抑制血管收缩物质释放拮抗痉挛、改善循环;对椎-基底及颈内动脉系均有高度选择性,可改善前庭器官微循环[5]。因此,药物组近期疗效尚可,但远期疗效较差,可能是停药的原因。

综上所述,毫火针结合推拿疗法、推拿疗法对颈性眩晕的近、远期疗效均较好,但毫火针配合推拿疗法优于较单纯推拿疗法,药物治疗组远期疗效差。可见,毫火针结合推拿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确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但其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毫火针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5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推拿对照组50例和药物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配合颈部推拿治疗,推拿对照组采取颈部推拿,药物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1周、1月及3月分别对比疗效。结果:治疗1周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推拿对照组及药物对照组(P<0.05);治疗1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对照组(P<0.01),推拿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治疗3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推拿对照组及药物对照组(P<0.05),推拿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配合推拿疗法治疗颈性眩晕近远期均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颈性眩晕,毫火针疗法,颈部推拿,盐酸氟桂利嗪,近期疗效,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Li Ping,Wu Yan-hua,Li Hui-min.Treatment of 30 Cases of Vertigo due to Qi-blood Deficiency by Pricking Jingbailao(EX-HN15)with Fire Needle Therapy[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3,11(3):187-189.

[4]刘公望,王秀云,孟向文,等.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25-28.

眩晕/中医药疗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9年5月-2011年12月间, 在我科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中选择120例明确诊断、无占位性病变的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年龄最小者26岁, 最大者72岁, 平均年龄为45.2岁;男67例, 女53例;病史最短者2d, 最长者30年, 平均3.5年。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例, 颈椎病38例, 美尼尔综合征40例, 高血压病7例, 神经衰弱症3例, 更年期综合征11例, 不明原因者9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定诊断标准: (1) 头晕目眩, 视物模糊头胀旋转, 病情较轻者闭目症状减轻或消失, 病情较重者如同坐轮船昏般, 甚则仆倒在地。 (2) 症状不明显者可有夜寐差、纳食差、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 除外肿瘤、血液病等。 (4) 症状较缓慢者, 病情逐渐加重, 或症状突发, 急性起病, 或间断发作。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辨证用药:

(1) 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部轰轰声, 每遇劳动或者心情不畅时头部头痛, 夜寐差, 纳食差, 口苦咽干, 心烦意乱, 烦躁, 少寐多梦, 急躁易怒, 面色潮红, 舌质红, 苔黄, 脉弦。治宜平肝潜阳,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15g、石决明 (先煎) 30g、夜交藤15g、茯神10g、炒栀子15g、钩藤15g、黄芩15g、川牛膝10g、杜仲10g、益母草10g、桑寄生12g加减:胁痛且胀, 加郁金、柴胡。 (2) 痰浊中阻型:症见眩晕, 胸闷、心慌时作, 恶心、呕吐, 头重如蒙, 视物旋转, 食少多寐, 体多肥胖, 舌淡胖, 苔白腻, 脉滑。治宜化痰祛湿, 健脾和胃,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2]。药用半夏10g、陈皮15g、竹茹10g、代赭石10g、砂仁10g、天麻12g、茯苓15g、白术15g、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10g。 (3) 气血亏虚型:症见眩晕, 面色无华淡白, 口唇紫绀, 四肢爪甲色淡无光泽, 体乏无力, 头发色泽不正, 心慌、气短时作, 每遇劳动就感觉症状加重, 动则剧烈, 日久不愈, 夜寐差, 纳食差, 一过性的脑血管缺血, 舌质淡, 脉细弱。治宜调养心脾、补益气血, 方用归脾汤汤加减。药用党参20g、川芎15g、生地15g、当归10g、白芍15g、茯苓10g、白术15g、肉桂10g、黄芪20g、生姜3片、大枣2枚、炙甘草10g。 (4) 肝肾阴虚证型:症见眩晕日久不愈, 夜寐差, 纳食差, 一过性的腰部酸沉, 精神极差, 健忘, 遗精, 夜间出汗, 四肢不温, 少气懒言, 偏于肝、肾阴虚者, 五心烦热, 耳鸣, 视物模糊, 舌红, 脉弦细;偏于肝、肾阳虚者, 全身不温, 形寒肢冷, 舌淡, 脉微弱。治宜滋补肝肾, 益精添髓, 方用左归丸加减。药用山药15g、鳖甲10g、知母10g、黄柏9g、丹皮10g、熟地15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阿胶 (佯化) 12g、鹿角胶 (佯化) 5g、龟板胶 (佯化) 10g、鸡子黄10g、山萸肉20g。以上均为每日1剂, 水煎取汁200ml, 早晚2次温服, 10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1.3.2 对照组:

口服氟桂利嗪 (西比灵) 5mg, 每晚口服, 肠溶阿司匹林40mg, 1次/d, 眩晕停25mg, 3次/d, 维脑路通0.2g, 3次/d。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1) 痊愈:眩晕症状及临床表现消失, 复查检查基本正常, 并随访1年没有再复发; (2) 好转:眩晕症状明显减轻, 临床表现相应减轻, 复查辅助检查有明显改善, 并随访半年有眩晕发作; (3) 无效:眩晕症状及临床表现无改善, 复查辅助检查无改善。同时观察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1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 经统计学处理,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治愈的眩晕患者所需平均疗程为1.2个, 对照组为1.8个,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景岳全书眩晕》强调“无虚不作眩”, 治疗当以“治虚为主”, 这些理论从各个不同角度阐发和丰富了眩晕的病因病机, 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3]。

眩晕一证, 针对本病各证候的不同, 临床上治疗可依据标本缓急分别采取平肝、熄风、潜阳、清火、化痰、化淤等法以治其标, 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等法以致其本。前人所谓“无风不作眩”, 治宜平肝熄风, 所谓“无痰不作眩”, 治宜燥湿祛痰, 健脾和胃, 所谓“无虚不作眩”治宜滋养肝肾。

中医辨证用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不仅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而且能缩短治愈时间, 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用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12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 每组60例, 治疗组实施中医辨证论治给予眩晕患者口服中药治疗, 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与治愈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的为8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治愈的眩晕患者所需平均疗程为1.2个, 对照组为1.8个,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中医辨证用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不仅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而且能缩短治愈时间。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眩晕,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4:23.

[2]粟茂.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 (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 28 (12) :14.

上一篇:参考系问题至关重要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