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

2024-06-25

神经性皮炎(精选十篇)

神经性皮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就诊的神经性皮炎患者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4岁,年龄31岁以上的占70%;病程最长20年,最短6个月。病变部位:颈后或颈侧部15例,双下肢皮肤6例,多发部位3例。发病因素和诱因:15例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劳累过度、失眠、精神紧张,部分患者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部分患者脑电图可出现非特异性变化,有些患者脑阻抗图有改变。用本疗法前治疗情况:24例患者均已用过含有激素类的外用药,均未能治愈;其中用过内服药、外用药,加用局部封闭疗法(普鲁卡因、强的松龙)或激光、冷冻疗法的有9例,占该组病例近40%。

1.2 治疗方法

(1)备10%葡萄糖液20~40 ml(视皮损大小及厚度,决定其液体用量),9号细长针头1支,50 ml注射器1支。(2)视皮损区面积大小,用带9号细长针头的50 ml注射器,吸取10%葡萄糖液20~40 ml。皮肤无菌消毒后,进针于病灶皮下,整个炎症周围部位均注射到。(3)注射法:a.在皮损区一侧边缘无皮损处进针,斜行刺入皮损组织内,将足量的药液加压注射于病灶区,使药液在皮内匐行扩散至整个皮损区。注射后,这种带有大量葡萄糖分子和液体动力的针感传到病灶区炎症粘连组织后,会出现强烈的传统针灸术所固有的酸麻胀感。皮损面积较大时可两侧注药,注射法同上。b.苔癣样变明显的病灶,或已用过封闭疗法的皮损,因皮肤粗糙、增厚、僵硬,皮下组织粘连、纤维化,从皮损边缘注射时药液不易弥散,故可从皮损中心进针,采用放射状注射法。c.拔出针头后,用棉球轻压皮损区,使药液均匀地分散在皮内。随即施加按摩手法,对病灶区粘连组织形成内外夹击之势,使药液尽可能的浸润于病灶区域,迫使炎性粘连组织分离松解。播散性(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损广泛,部位多发,可分次注射,每次可注1~3个皮损区。d.药量:每处皮损部位可注10%葡萄糖液10~40 ml不等(视皮损大小及厚度决定)。e.疗程:一般1次治疗即可治愈。如1次治疗未达治愈标准者,可隔1周后行第2次治疗。本文所治24例患者,均无需3次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皮损完全消失,不痒。

2 结果

治疗后24例患者,1次治愈17例,2次治愈7例。70%病例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复发的情况。

3 讨论

3.1 本病的发病机制和皮肤病理改变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神经系统障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平衡失常有关,并且观察到某些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的相应脊椎发生病变,致使相应的脊神经营养功能发生某些障碍,从而造成所支配的皮肤发生神经营养功能紊乱[3]。由于本病迁延反复,多年不愈,致皮肤粗糙、增厚、沟嵴明显,形成苔藓样斑块。部分患者已用激素、麻醉药等封闭疗法,使病灶区组织粘连、纤维增生、神经功能减弱,造成病灶皮下组织的无菌性炎症[4,5]。

3.2 本疗法对神经性皮炎的作用机理

(1)葡萄糖注射液对机体软组织具有力学上的分离松解作用:神经性皮炎主要病理改变为局部皮肤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皮肤增厚,苔癣样斑块形成,皮下组织粘连,从而造成局部软组织缺血、缺氧,使病灶区的代谢由正常的有氧代谢导致无氧代谢,造成能量代谢过程不全而形成乳酸,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搔抓,从而形成组织痉挛、粘连、炎症加重等恶性循环。而本疗法所用的10%葡萄糖注射液,属高渗营养液,其浓度对组织无任何刺激性;且糖在人体中具有稳定酸碱缓冲的作用,因为葡萄糖属非电解质中性液体,不会使体液中的各种电解质离解沉聚。因此,采用本疗法无需顾忌,大量的葡萄糖注入病灶区,使病灶区恢复有氧状态,从而恢复其生物氧化过程,恢复病变组织正常的新陈代谢,加速组织康复。并在外部施加手法按摩,对粘连组织形成内外夹击之势,迫使粘连的炎症组织分离松解。(2)葡萄糖是神经组织代谢的主要能源,是组织修复的重要成分:本疗法所提供的葡萄糖,在于给病灶区的神经组织以充足的能源供应,使其神经组织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并给病变的皮下及结缔组织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修复原料,促进病灶组织康复。(3)葡萄糖是合成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重要原料:DNA的功能与细胞的生长、分裂、繁殖有关;而病变组织在修复过程中需要葡萄糖为DNA和RNA的产生提供原料,从而促进组织细胞修复和再生。本疗法之所以见效快的原因也在于此。(4)葡萄糖具有调节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作用:蛋白质是组织细胞再生、修复的基础物质,故病灶区吸收了大量的葡萄糖后,就保证了蛋白质的合成,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5)葡萄糖对损伤组织具有消炎、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6]。

综上所述,液体软组织松解术,以葡萄糖液作为对神经性皮炎之粘连组织的分离松解动力,且对本病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其操作简便,不受药物和地域限制,且见效快,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葡萄糖液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10%葡萄糖液局部皮下注射的方法 ,同时配合局部按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1次治愈17例,2次治愈7例。结论 10%葡萄糖液局部皮下注射配合按摩可有效治疗神经性皮炎。

关键词:神经性皮炎,10%葡萄糖液,皮下注射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5-706.

[2]杨海平,顾恒.皮肤性病科临床释疑.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48.

[3]李日庆.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5-196.

[4]高峰,李君,封常霞.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169.

[5]王守庚,阎学红.辨证选穴针刺配合局部注射治疗慢性神经性皮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2):30.

神经性皮炎如何治疗 篇2

2、者本身的问题,有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起居毫无顾忌,辛辣肥厚想吃就吃,问题就出在这里,仍不在乎,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调理”,神经性皮炎更是如此,如果能把日常生活调理好,既可预防神经性皮炎的发生,又有利于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恢复。目前对神经性皮炎的原因尚不明了,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过度紧张、兴奋、忧郁、疲劳、焦虑、急躁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皆可能是神经性皮炎的诱因。局部刺激、搔抓、衣领的摩擦、过敏体质、多吃刺激性食物等,也可能引起神经性皮炎。

3、经性皮炎应该算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做好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前提。忌用手搔抓或热水烫洗,不宜穿过硬的内衣,以免刺激皮肤。具有明显的皮肤损害。且多发生在颈后部或其两侧、肘窝、腘窝、前臂、大腿、小腿及腰骶部等。常成片出现,呈三角形或多角形的平顶丘疹,皮肤增厚,皮脊突起,皮沟加深,形似苔藓。常呈淡红或淡褐色。剧烈搔痒是其主要的症状。

恼人的神经性皮炎 篇3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病因目前不十分清楚,但常与失眠、多梦、焦虑、烦躁等神经、精神因素相关。另外,搔抓、局部摩擦、日光照射、饮酒、吃辛辣食物以及其他机械性、物理性刺激也是诱发因素。

神经性皮炎多发于青壮年人,好发于颈、肘、骶尾等部位。根据皮损发生部位,临床上一般将它分为局限性和泛发型二种。神经性皮炎的局部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选择以下类别药物:

非激素药物:如2%~5%水杨酸酒精、2%黑豆溜油、0.05%~l%维甲酸软膏、易舒特软膏、普爱宁软膏、消炎止痒水、冰黄软膏等。

激素类药物:如艾洛松、尤卓尔、派瑞松、肤乐膏、乐肤液、皮炎平、皮炎宁酊等,每日1~2次局部外用。

硬膏剂:肤疾宁贴剂、黑豆溜油硬膏等,贴于皮损处,l~2天更换一次。

对于较厚的皮损,还可行局部封闭治疗,如得宝松或地塞米松加力多卡因皮损下注射,3~4周一次,也可用苯海拉明加普鲁卡因皮损下封闭,可收到较好效果。需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对于泛发型神经性皮炎或瘙痒剧烈者,可口服止痒剂或镇静剂。也可采用中医药,根据不同症状辨证施治,

辨证分型治疗神经性皮炎46例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46例, 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患者, 男22例, 女24例, 年龄最小14岁, 最大78岁, 各1例。病程除9例在2年以上外, 其余37例均在1周~2年。就诊前有24例接受过抗组织胺药、激素药膏西药治疗。

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1]标准中有关内容确定诊断。

1.3 治疗方法

1.3.1 肝郁化火兼感风邪型13例。

主症:皮疹色红, 肥厚角化, 边缘不整, 皮嵴、皮沟明显, 表面有抓痕, 症见心烦抑郁, 失眠多梦, 眩晕心悸, 口苦咽干, 舌边尖红, 舌苔薄白, 脉弦滑, 女性多有月经不调, 皮损多范发。治宜疏肝理气、清热散风,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枳壳、龙胆草、栀子、丹皮、赤芍、当归、钩藤、防风各10g, 生地15g, 首乌藤30g。

1.3.2 风湿蕴阻、肌肤失养型16例。

主症:皮损成片, 呈淡褐色, 粗糙肥厚, 阵发性剧痒, 夜间尤甚,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濡缓, 多见于局限性患者。治宜祛风利湿, 养血润肤, 方用全虫方合四物汤加减:全虫、浮萍各6g, 防风、当归各10g, 刺蒺藜、苦参、白鲜皮、秦艽、地肤子、生地各15g , 首乌藤30g。

1.3.3 血虚风燥、肌肤失养型17例。

主症:皮损色淡或灰白, 粗糙肥厚, 常伴有心悸怔忡, 气短乏力, 舌质淡, 脉沉细, 多见于老年人及体质虚弱患者。治宜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方用止痒合剂加减:当归、熟地、川芎、赤芍、红花、防风、浮萍各10g, 首乌藤、刺蒺藜各30g , 鸡血藤15g , 全虫6g。所有患者在口服汤药的同时, 留取部分药汁擦洗患处, 均以7d为1个疗程, 连用4个疗程, 同时嘱患者忌食辛辣、腥发之物。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皮损、瘙痒完全消失。显效:皮损、瘙痒明显改善。有效:皮损有所改善, 瘙痒减轻。无效:皮损、瘙痒减轻不明显。

2治疗结果

本组46例用以上方法治疗痊愈21例, 显效16例, 有效7例, 无效2例。痊愈显效率为80.4%, 总有效率为95.7%。

3讨论

神经性皮炎中医称之为“牛皮癣”、“摄领疮”等, 病因尚未明了, 常与精神因素有关。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障碍、生活环境变化、衣领摩擦和其他局部刺激均可诱发本病[2]。中医认为, 本病多由情志不遂、郁闷不舒、郁久化火、复感风邪, 以致气血运行失调, 凝滞于皮肤而成;或与风湿热邪、蕴阻肌肤、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有关。

基于上述认识, 肝郁化火兼感风邪患者以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龙胆草、栀子清泻肝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当归、赤芍、首乌藤、钩藤养血活血、熄风止痒、防风散风止痒, 共奏平抑肝火、养血柔肝、散风止痒之功。风湿蕴阻、肌肤失养患者系由风湿之邪客于肌肤, 久之耗伤阴血, 导致肌肤失养而成痼疾, 故治风当先治血, 以养血滋润、固护肌肤、祛风除湿入手, 最终达到痒止疹消的目的;以“全虫方”为主, 加入当归、首乌藤、生地等养血润肤之品可获全功。血虚风燥、肌肤失养之患者方用“止痒合剂”加减, 方中当归、熟地、川芎、赤芍养血润肤;首乌藤养血益心、安神止痒;鸡血藤、红花养血活血润燥;防风、刺蒺藜、浮萍、全虫祛风止痒;上药共成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之功。此外在治疗本病的同时, 嘱患者避免剧烈搔抓, 忌食辛辣、腥发之物, 也往往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82.

神经性皮炎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篇5

神经性皮炎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风热郁阻

治法:清热疏风,解毒散结。

处方:生地30克,丹皮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羌活10克,赤芍10克,蝉蜕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乌梢蛇10克,蜈蚣6克,生甘草10克,白鲜皮10克。

加减:苔腻加川萆Z、茯苓;痒甚加地肤子、全蝎;夜寐不安加生龙齿;食欲不振加焦三仙。

用法:全蝎、蜈蚣研细末冲服,余药水煎,每日1剂,水煎2次,2次汤汁合并后分早晚2次服。药渣加水再煎汁,外洗患部。

疗效:用此方治疗66例,有效率为82%。

常用成方:消风散。

二、血热风盛

治法:清热凉血搜风。

处方:生地3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生石膏15克,丹参12克,蝉蜕10克,白鲜皮15克,防风10克,僵蚕10克,全蝎3克,蛤粉6克,紫草15克。

加减:热重加黄柏、栀子;心烦不寐加川黄连、磁石、珍珠母;便秘加生大黄;湿重加生薏苡仁、赤茯苓;痒剧加干蟾皮、生龙齿。

疗效:共治疗121例,配合局部外洗,痊愈93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100%。

常用成方:清营汤。

三、血虚风燥

治法:养血润燥,搜风止痒。

处方:生熟地各10克,制首乌15克,炒当归10克,玄参15克,丹皮10克,白蒺藜10克,红花10克,僵蚕10克,磁石30克,珍珠母30克,夜交藤15克,代赭石15克,炙甘草6克,蝉衣6克。

加减:气虚加黄芪;痒甚加秦艽;血热加生玳瑁;便干加火麻仁、瓜蒌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48例,临床治愈23例,显效15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常用成方:四物汤加减。

神经性皮炎,试试梅花针 篇6

小王是一家公司职员,也不

知怎么回事,最近脖子上起了一块皮疹,痒得都挠出血了,还是忍不住要挠,工作、生活大受影响。万般无奈,他只好请假出来看病。

难忍之痒

一进诊室,小王一边解开领带,一边说道:“医生,我脖子上长了一块东西,特别痒,请您看看到底是什么病?”

我上前掀开小王笔挺的领口,看见颈后有一些扁平的丘疹,大部分融合成片。由于搔抓的原因,皮疹颜色淡红,可见散在血痂,皮肤增厚变粗,摸上去象苔癣一样。看到这些,我心里有数了,问道:“最近工作是不是很紧张?心情好不好?”

小王赶紧答道:“对,对。刚换了一家公司,压力很大,经常日夜连轴转。觉睡不好,有点动静就醒了。总觉得头昏昏沉沉的。最近变得很容易着急,心情不太好。这跟发皮疹有关系吗?”

我没有直接回答,又问道:“是不是一直都穿衬衣打领带?”

“没有,新公司对着装要求比较严格,最近才开始这样穿。没多久,脖子上就开始长这些东西了。”小王有些纳闷,“医生,我这个到底是什么毛病啊?”

我回答道:“您这是神经性皮炎,中医又叫‘摄领疮’。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患病的人大多有精神紧张、焦虑、头晕、睡眠不好等神经衰弱的情况。而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粗硬衣物的局部摩擦、长期搔抓、胃肠功能不佳等诸多因素也是引起本病的诱因。一般发生在颈后部或其两侧、肘窝、月国窝、前臂及腰骶部等。常成片出现,呈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皮肤增厚,纹理加深,形似苔藓。常呈淡红或淡褐色。虽然不会传染他人,也不会危及生命,但剧烈瘙痒常常给工作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内服外用

“可不是嘛,痒得我难受死了!怎么治啊?”小王皱着眉头问道。

“目前治疗手段有许多。”我向小王解释道,“首先,学会自我减压,调控情绪,保持心态平和至关重要;尽量不要搔抓或用烫水、盐水洗浴来图一时痛快,避免穿高领、多毛、含化纤多或硬质的衣物,避免饮浓茶、咖啡、酒等。其次,可口服一些药物,如抗过敏止痒的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睡眠有障碍或焦虑情绪较重时,可以临时服用多虑平、安定等;还可以口服谷维素、复合维生素B等调节神经功能。能平衡阴阳,调畅情志的中药,对神经性皮炎预防再发及治疗都大有裨益。可选有祛风止痒作用的中药,内服外洗都可以。再次,外用一些含薄荷樟脑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如去炎松尿素软膏、肤疾宁、樟脑霜等,涂好后用电吹风吹5分钟热风,效果会更好。”

梅花针刺

看到小王都用心记住了,我又补充道:“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传统的梅花针叩刺,能疏通脉络,活血止痒,效果也不错。去店里买一根,可以自己在家操作,比较方便,也没有什么副作用。”

“是不是叩刺长皮疹的地方就可以了?”

“不全是。治疗神经性皮炎,梅花针取穴主要是脊椎两侧离正中线约4厘米区域及皮疹区。不同部位的皮炎,所选取的重点叩刺区是不一样的。头面颈部皮炎选颈椎两侧;上肢皮炎选第4颈椎至第5胸椎之两侧;下肢皮炎选腰骶椎两侧;腹及会阴部皮部皮炎选第3~12胸椎及腰骶椎两侧;播散型皮炎选第3~12胸椎。”

我继续说道:“根据皮炎部位的不同,还要再加上一些配穴。比如头面颈部皮炎加曲池、内关、太渊、合谷;上肢加内关、曲池;下肢加血海、足三里;会阴及腹部加关元、三阴交;播散型皮炎加风池、曲池、血海、足三里。像您这种情况,主要叩刺后颈及曲池、内关、太渊、合谷。”我一边说着,一边把应选穴位和叩刺手法告诉了小王。

听了我的介绍,小王拿着我开的药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编辑/余曼yuman@cpcw.com

链接

梅花针叩刺手法

一般先叩打皮疹病损区,然后是脊椎两侧,最后叩打配穴区。15次为1疗程,疗程间根据个人承受情况可停针3~7天。梅花针要个人专用,而且要注意消毒皮肤和梅花针,以防感染。

病损区叩打法:先在病损周围叩刺,轻度刺激绕打一周,再在病损上反复叩打。叩打病损的力度要使皮肤轻微出血为好,叩打时间视病损大小而定,直径10厘米的病损区约叩打4~6分钟。

脊柱两侧叩打法:沿脊柱两侧,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叩打。手法要比叩打病损区轻柔一些,叩打至皮肤轻度充血潮红就可以了。

神经性皮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局限型神经性皮炎218例患者, 男103例, 女115例;年龄12~75岁, 平均45.9岁;病程1个月~10年, 平均5.1年。将21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09例, 男52例, 女57例。对照组109例, 男51例, 女58例。对有严重肝肾功能不良、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结核病、恶性肿瘤、全身真菌感染、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禁忌证者不列入研究。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皮肤病变面积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根据患者病程及皮损情况选用0.125%~0.5%利多卡因皮内阻滞治疗, 用药量根据患者年龄、皮损大小而异, 利多卡因单位时间 (1 h) 总量不应超过400 mg。2%活力碘 (碘过敏者选取其他消毒剂) 常规消毒病变皮损部位及周围皮肤, 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物, 2 ml注射针头从神经性皮炎病灶边缘进针刺入皮损皮内, 注射到皮损表面肿胀苍白为度, 迅速拔针, 并压迫针孔数分钟, 以防渗血;较大面积神经性皮炎应采用较低浓度药物皮损外圈及圈内多点法, 每周注射2~3次;术毕均再次消毒, 范围较大者需无菌敷料包扎以防感染。对照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40 mg与盐酸利多卡因4 ml配成混合液, 用法及操作要求基本同上。两组均常规给予抗组胺药如扑尔敏、氯雷他定或赛庚啶, 失眠予以安定或舒乐安定,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药物, 禁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两组都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后6个月进行皮损照相, 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标准

治愈:神经性皮炎皮损及症状全部消退, 仅残留色素沉着或消失。显效:神经性皮炎皮损症状较治疗前减少≥70%, 自觉瘙痒明显减轻。好转:皮损症状较治疗前减少≥30%, 自觉瘙痒较前减轻。无效:皮损症状较治疗前减少<30%、毫无变化或加重;自觉瘙痒无变化、加重或复发。不良反应: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潮红、痤疮、毛囊炎。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经统计学处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 是以阵发性剧烈瘙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本病的病因不完全明确, 它的发生可能与精神因素、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饮食、局部刺激等诸多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可能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有关。病程中形成的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是造成本病发展并导致皮肤苔藓样变的主要原因[1]。本病常反复发作, 久治不愈, 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预防和治疗主要尽量避免各种诱因, 打断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常规药物治疗均采用内服抗组胺及镇静安眠类药物, 外用止痒剂、焦油类或激素软膏及激素局部封闭治疗。以激素 (甲基强的松龙) 为主的皮内阻滞虽然具有很强的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2,3,4,5], 但我们认为其临床疗效与单用利多卡因皮内阻滞治疗并无显著差异, 而曲安奈德、得宝松类激素均属混悬液类注射液, 易致皮下结晶, 长期反复使用显然要顾虑其副作用, 虽然本组病例及文献均未见其不良反应报告[6], 但其安全性及必要性仍值得探讨。盐酸利多卡因为酰胺类中效局麻药, 其起效时间平均5 min, 作用维持1~2 h, 具有作用快、弥散广、穿透力强, 单位时间后可反复使用, 安全范围大, 合理使用基本无毒副作用。盐酸利多卡因皮内阻滞是通过其与神经细胞膜钠通道轴浆内侧受体相互作用, 降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 可逆性阻断钠离子内流, 阻止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使其不能去极化, 从而抑制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 阻断神经末梢外周感受器对神经的恶性刺激, 降低外周神经对伤害性刺激的兴奋性, 缓解神经功能障碍, 减轻局部瘙痒-搔抓-瘙痒症状, 恢复机体正常调节功能。当然合理使用内服抗组胺及镇静类药物, 尽量避免各种诱因如:积极查找过敏源, 慎吃鱼虾等高蛋白食品;正确认识本病, 积极心理治疗, 减轻不良情绪, 认真寻找原发疾病等亦十分重要, 神经性皮炎皮内阻滞治疗可单用利多卡因而无需加用激素治疗。

参考文献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1:705-707.

[2]林中琴.曲安奈德局部封闭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200例[J].中外妇儿健康, 2011, 19 (7) :254-255.

[3]黄英举.醋酸泼尼松龙结合维生素B12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学术版, 2012, 5 (21) :47.

[4]刘开明.得宝松注射液治疗71例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探讨[J].中国健康月刊·A版, 2011, 30 (2) :208.

[5]金爱丽, 葛淑勤, 林秉端.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142例神经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 9 (2) :22-24.

神经性皮炎 篇8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神经性皮炎,盐酸西替利嗪

慢性皮肤病常常反复发作, 病程长, 难以治疗, 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血府逐瘀汤由牛膝、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枳壳、柴胡、桔梗、甘草等组成, 有活血祛瘀之功效, 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骨科、眼科的瘀血阻络证[1], 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以神经性皮炎为例, 说明血府逐瘀汤在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126例神经性皮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盐酸西替利嗪治疗) 和观察组 (血府逐瘀汤治疗) , 每组63例。入选标准为:常有颈部、四肢、腰骶、腘窝、外阴出现瘙痒, 并且出现圆形的丘疹, 呈淡红色, 丘疹大小各不相同。4周内未服用过影响皮肤功能的药物, 未涂抹过皮肤科类药物。经生化、影像学或超声检查排除甲状腺、肝脏、肾脏及胰腺等慢性疾病, 无恶性肿瘤。对照组男30例, 女33例;年龄12~67岁, 平均年龄37.6岁;平均病程5.6年。观察组男28例, 女35例;年龄13~66岁, 平均36.2岁;平均病程5.8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 每日1次, 10mg/次, 注意事项:疗程中停止使用其他药物防止出现疗效不佳等因素,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戒烟戒酒, 忌荤腥辣, 生活平稳, 情绪稳定;观察组采用内服血府逐瘀汤为基本药方:柴胡、蝉衣各6g, 白蒺藜、生地、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怀牛膝、生蒲黄、五灵脂各10g[2], 甘草5g。以4周为1个疗程。每天记录用药后的症状改变情况及出现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 皮损恢复正常, 随访1年以后未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皮损恢复>79%, 瘙痒已止, 但半年内复发。有效:皮损范围缩小>30%, 瘙痒明显减轻。无效:症状、体征均未改善或未达到有效标准。

1.4 病情评分标准

将患者的瘙痒症状严重程度分为4个阶段。无瘙痒为0分;轻度瘙痒为1分;中度瘙痒为2分;重度瘙痒为3分。部分患者还有不同程度的皮疹, 而皮疹的严重程度也分为4个阶段。无苔藓化为0分;轻度苔藓化而无脱屑为1分;中毒苔藓化而有少量头屑为2分;中毒苔藓化而脱屑症状较严重的为3分。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8周,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2%,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见表1。

2.2 两组起效时间和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显著 (P<0.01) 。见表2。

3讨论

皮肤科疾病以慢性皮肤病为主, 以阵发性皮肤瘙痒症状和皮肤苔藓化为特点。在临床上皮肤疾病常会出现反弹, 反复发作, 很难根治。古代中医认为中药外敷可达镇静、止痒、苔癣化皮损软化、剥脱[3]。在皮肤病中临床出现不同的症状可有结节、斑块、瘀点、瘀斑、肿胀、肥厚、苔藓样变以及皮肤表面变色呈青紫、紫红等, 虽然他们的病因不同, 但是他们都使得机体不能正常运转出现中医中说到的气血不畅, 从而出现一个共同的症状“血瘀”, 成为不同病因下的不同疾病的共同特点。活血化瘀法就是抓住这一特征进行治疗而获效的[4],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合理性。

本次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2%,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 说明血府逐瘀汤对神经性皮炎具有很好的疗效, 对患者具有明显的改善, 不良反应少, 能够促进炎症的消退, 减轻患者负担。而且血府逐瘀汤安全性高, 耐受性好, 起效快,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左开伦, 张登书.血府逐瘀加减治疗皮肤病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3) :468-469.

[2]熊洁勤.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神经性皮炎4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12, 47 (6) :427.

[3]赖应庭, 郭建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 2012, 6 (5) :66-67.

神经性皮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门诊收治的13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所选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神经性皮炎的诊断标准[2]。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68例, 对照组70例。其中, 男87例, 女51例, 年龄17~65岁, 平均 (35.6±11.2) 岁;病程1个月~13年, 平均 (4.5±1.6) 年;治疗组均采用得宝松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 对照组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局部外用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7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 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外用治疗 (香港奥美制药厂提供) , 使用时清洗患处, 取适量药物用手指均匀涂于患处, 轻揉约1 min, 使之渗入皮肤内, 早晚各1次/d, 连续用药2周。治疗组6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 采用得宝松注射液治疗 (美国先灵葆雅药厂提供) , 取1 m L, 每支含5 mg倍他米松二丙酸酯及2 mg倍他米松磷酸钠) , 加2%利多卡因1 m L混匀后于皮损区作皮内注射, 根据皮损大小, 以相距1 cm布点, 每区注射1~5个点, 每点注射0.2 m L, 每4周注射1次, 连续4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合并使用其它药物, 停药4周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观察方法

用4级评分方法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指标。

1.3.1 皮肤硬度

0分=正常皮肤硬度:1分=微硬 (似皮革) :2分=较硬 (似橡皮) :3分=坚硬 (似软骨) 。

1.3.2 瘙痒

0分=不痒:1分=微痒 (能忍受) :2分=轻痒 (不自觉去搔抓) :3分=剧痒 (常因瘙痒而心烦意乱, 影响休息和睡眠) 。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指数=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神经性皮炎的症状总积分是皮肤硬度和瘙痒两个积分的总和。治愈:皮损完全消退, 瘙痒消失, 疗效指数≥95%;显效:皮损明显消退, 瘙痒明显减轻, 60%≤疗效指数<95%;好转:皮损有所消退, 瘙痒有所减轻, 20%≤疗效指数<60%;无效:皮损消退少或无变化, 瘙痒无改变或加剧, 疗效指数<20%。总有效率= (治愈数+显效数+好转数) /总例数×100%[3]。

1.5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对照组70例患者, 经复方氟米松软膏外用治疗, 总有效率为84.29%, 治疗组68例患者, 经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 总有效率为95.59%,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未影响继续治疗。对照组70例患者, 有5例患者发生局部皮肤发红, 刺痛感等轻度不良反应, 均能耐受, 停药后自行消失,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治疗组68例患者, 有3例在注射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等炎性反应, 1例发生注射部位皮肤轻度萎缩, 均在停药后自行消失,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是由内、外多种因素引发的皮肤炎症性病变, 多数学者认为, 神经性皮炎的发生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有关, 由于病程反复, 瘙痒剧烈, 临床治愈相对困难。以往临床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治疗, 皮质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抗表皮细胞增生、降低增生性皮肤病细胞增殖而发挥治疗作用, 但长期应用容易出现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4]。该组资料中, 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 临床总有效率为84.29%。治疗组患者采用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 总有效率为95.59%,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得宝松注射液是新型的长效皮质类固醇激素, 是由高度溶解性的和低度溶解性的倍他米松酯类构成的复合剂, 具有明显的抗炎、抗风湿和抗过敏功效[5]。患者局部注射后, 可溶解性倍他米松磷酸酯钠能被很快吸收而迅速起效, 而微溶性的二丙酸倍他米松可储存起来被缓慢吸收, 维持疗效长达数周, 从而可更长时间地控制症状。而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 得宝松注射液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小,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得宝松注射液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3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70例, 治疗组采用得宝松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 对照组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外用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9%,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9%,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得宝松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得宝松注射液,神经性皮炎,复方氟米松软膏

参考文献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05-707.

[2]颜艳, 鞠梅, 于建斌, 等.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6, 39 (2) :116.

[3]范志莘, 时素英.单次皮损内注射得宝松治疗瘢痕疙瘩效果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1996 (1) :33.

[4]刘纯卉.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及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 11 (9) :1356.

神经性皮炎 篇10

关键词:神经性皮炎,中西药结合,疗效观察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又名慢性单纯性苔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皮肤苔癣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本病发病原因不明确,一般认为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神经功能失调和机体组织改变所至。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院采用复方醋酸氟轻松酊(醋酸氟轻松、水杨酸、冰片)与本院自制消炎止痒散(蛇床子、白鲜皮、地肤子、防风、荆芥,苍耳子,防己)联合治疗神经性皮炎患者5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2例神经性皮炎患者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其中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龄38.6岁(6~72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4.9年;所有病例均符合神经性皮炎诊断标准,皮损部位:颈后15例,腕部12例,股内侧9例,肘窝8例,其他部位8例。

1.2 治疗方法

口服维生素B12片、维生素B1等药物辅助治疗,饮食忌辛辣食物配合治疗,另使用复方醋酸氟轻松酊联合本院自制消炎止痒散作外用治疗。方法如下:(1)将消炎止痒散1500mL沸水冲泡或煮沸30min,冷却后用无菌纱布湿敷于患处,每日2次,每次20min。(2)上述治疗完成后,用清水洗净患处待干,用复方醋酸氟轻松酊涂抹患处,按摩3~5min即可,每天早晚各一次,7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及观察指标按4级评分法[1]:疗效判定标准对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和皮损变化等指标分别在治疗后1、7、14、21d进行观察、记录。疗效判定标准及观察指标按4级评分法:对治疗前、后的皮肤自觉症状(瘙痒)及皮损严重程度(苔藓样变)进行评分,消失、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记为0、l、2、3分[2]其以积分值减少的百分数作为疗效指数来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为疗效指数>95%,显效为疗效指数60%一95%,好转为疗效指数60%~59%;无效为疗效指数<20%,有效率以治愈加显效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疗效结果见表1。

患者治疗后瘙痒症状明显减轻,丘疹、苔鲜样变逐渐消退,抑制瘙痒平均起效时间3.1d(1~10d),瘙痒平均消失时间8.4d(1~10d),综合疗效判定总有效82.7%,观察中,仅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局部刺激症状,其它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治疗困难,且容易复发[2],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就是瘙痒,解决或缓解患者的瘙痒症状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关键所在,所以,改善患者的瘙痒症状,对于患者的用药及其他治疗的依从性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中的52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较好地改善神经性皮炎引起的皮肤瘙痒、苔鲜样变等症状。从瘙痒起效时间、瘙痒消失时间的统计数据来看,本治疗可以较快地改善神经性皮炎引起的瘙痒症状,表1显示,临床疗效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

复方醋酸氟轻松酊是外用糖皮质激素复方制剂,其中醋酸氟轻松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能使炎症部位的血管收缩,降低毛细3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的早期渗出、从血、水肿和细胞侵,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并有抗过敏作用。水杨酸具有溶解皮肤角质,杀真菌作用。冰片局部擦用后有止痛、抗菌作用[1]。本院制剂室自制的消炎止痒散,是由蛇床子、地肤子、防风、荆芥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生肌止痒等功效,蛇床、地肤子有抑制皮肤真菌的作用,荆芥、防风含有挥发油、气味芬香,能促进汗腺开合,旺盛皮肤血行,使病变组织吸收,配制成散剂,方法简单,便于贮存[4]。

通过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疗效稳定、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月梅.国产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2):111.

[2]吕俊武.曲安奈德新霉素贴膏结合复方醋酸氟轻松酊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5):94.

[3]蒋维.卤米松软膏、复方醋酸氟轻松酊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25(8):643.

上一篇:英译理论下一篇:两阶段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