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心理

2024-05-24

神经心理(精选十篇)

神经心理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2009年12月~2010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病例32例, 患者年龄最小23岁, 最大88岁, 平均63.5±13.5岁;男18例, 女14例;性格外向12例, 内向20例;轻度抑郁18例, 中度抑郁10例, 重度抑郁4例。排除标准: (1) 排除在脑卒中发病前有精神疾患和抑郁病史者。 (2) 排除脑卒中后意识不清者, 有严重失语或理解表达障碍者, 有认知障碍者。 (3) 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衰竭或其他严重的急性期躯体疾病者[3]。把上述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护理与对照组,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两组都首先采用药物治疗:应用盐酸舍曲林片 (礼来苏州制药生产, 每片50mg) , 用法:1片/d、晨顿服。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方法: (1) 支持性心理护理: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单位等, 动员其中每一个成员参与, 多探视陪伴病人, 给病人以安慰、关心, 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及进行康复锻炼。给病人尽早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 鼓励病人适当参加社会活动, 体现其社会价值, 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2) 认知行为护理:认知行为护理就是要改变脑卒中患者的认知活动过程, 启发和引导脑卒中患者进行合乎理性的逻辑思维, 指出其错误的思维方法和由此产生的错误观念, 并说服其放弃对自身破坏性的观念和情绪, 重新建立神经环路, 从而达到矫正认知行为的目的。 (3) 人本主义护理:人本主义护理是人为创造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范围, 倾听患者诉说一切, 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 挖掘患者渴望回归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的心理, 并自我做调整回归现实。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评分方法参见参考文献[2]。

1.4 统计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 所有数据进入SPSS17.0软件包处理, 检验水准Q=0.05,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经治疗后于两周、一个月监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显示两组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P<0.05) 。但是护理组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组老年神经外科常见病, 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 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近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10~220/10万。卒中后焦虑抑郁是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情感障碍[4]。大量的临床报道提示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有较高的发病率, 2009年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指出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为30%, 并指出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高自杀的特点, 值得临床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重视[5]。

据世界卫生组织按疾病伤残调整年的估计, 到2015年, 我国的心脑血管病将位居全部疾病的首位。同时随着医学模式转变,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提高生存率, 而且要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包含了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活质量可作为一种测量方法体现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适应状态, 能较全面地反映个体的健康和疾病状态。

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对神经内科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方法 32例神经内科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病例平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使用盐酸舍曲林治疗, 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支持性心理护理、认知行为护理和人本主义护理等心理护理。结果 护理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都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经心理护理联合药物治疗后抑郁程度明显减轻,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神经内科,脑卒中,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1.

[2]杨玲俐, 张志瑶.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8, 16 (4) :297~300.

[3]郭敏, 李惠兰, 黄影柳, 等.脑卒中后抑郁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 (2) :101~104.

[4]史海中, 王合启, 纪宇鸿.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抑郁45例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 2008, 6 (2) :178.

神经衰弱心理治疗方法 篇2

神经衰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性心理疾病,而且神经衰弱若是不能及时治疗,很有可能还会引起的其他的精神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药物的治疗,心理治疗也很重要。神经衰弱的心理治疗:

1、自我排解,放松身心。

1)允许自己有缺点:正所谓人无完人,只有承认自己有缺点,才能够完全放松自我,自由自在地表现自我、享受生活。

2)怕让别人失望:一个人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愿望,只要自己尽了力,就不要介意别人失望与否。

3)允许矛盾的存在:事物都有两面性,人的情感也一样,永远具有两极性,不会统一。爱与恨、苦与乐、勇敢与懦弱、信任与怀疑总是结伴而行,我们要允许矛盾的存在。

2、认识自我,缓解冲突。

①自卑:当一个人过分自卑时,就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容易引发冲突的不利地位。他们往往因为临阵退却、坐失良机而陷入深深的自责、责人的冲突之中,不断地产生消极自我评价,形成恶性循环。

②自我设障:神经衰弱患者往往凭借想象为自己制定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规则,陷入 非此即彼 的思维模式。一旦超出这种思维模式,就会产生紧张、焦虑、自责等负性情绪。③矛盾需求:过分追求完美似乎是神经衰弱患者的通病,在 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的矛盾需求下,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而发生心理冲突。抑郁症人会出现哪些症状

神经心理 篇3

【关键词】心理护理;神经病;女性患者;康复期;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00-02

神经病是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病变的统称,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两种,诱发病因多样,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震颤、抽风、肌肉萎缩、半身不遂等病症,还可引发精神病等严重心理障碍,影响患者生活和社交[1]。经过药物治疗,患者病情通常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患者的心理变化则无法通过临床医疗得以调整,许多患者因此出现社交障碍,无法正常回归社会生活。心理护理是基于患者心理特点所采取的针对心理活动的护理措施,旨在通过改变患者心理状态和行为,来为患者营造最佳心理环境,以促进患者康复,重新回归生活[2]。文章现以67例慢性神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心理护理给患者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7例慢性神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排除标准:①交流障碍者;②酗酒者;③严重脏器疾病者;④长期药物依赖者;⑤其它因素所致无法配合本次临床研究者。全部患者经临床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病症符合CCMD-3相关诊断标准。入选病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6.2±3.7)岁,患者病程3年-22年,平均病程(13.6±2.7)年。患者中,初中文化32例,高中文化24例,小学文化7例,大学文化4例。

1.2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期间均行针对性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护理期间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患者,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帮助患者克服挫折与压力,树立生活自信心;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情绪及出现原因,根据患者实际心理问题予以针对性干预,鼓励患者正视缺点和不足;加强与患者家属间的沟通,请家属予以患者更多的支持和关心;护理人员可组织一些娱乐活动,鼓励患者加入,以唤起患者对自我存在感的认识及个人愉悦感。护理周期8周。

1.3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先以简明神经病评定量表(BPRS)[3]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患者评分越高,病情越中。再以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4]对患者的的社会功能进行评估,患者评分越低,社交功能缺陷越重。最后以自制问卷调查表在心理护理前后调查患者心理需求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系统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标准差表示,结果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数表示,结果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心理护理前相比,患者护理后BPRS评分普遍下降,PSP评分普遍上升,护理前后两项指标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提示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此外,问卷调查显示,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生理需求无明显变化,但护理后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均明显高于心理护理前,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提示心理护理能提高患者需求层次,有利于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3.讨论

精神疾病病情复杂,虽然经药物治疗后一般可控制病情,但复发率仍然较高,且病症控制后常遗留心理问题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交流[5]。恢复患者社交功能是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患者时的重要治疗目标,但是患者发病期间,除遭受病痛折磨,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也会给患者心理造成极大影响,尤其是女性患者敏感度高,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康复治疗效果[6]。本次临床研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护理内容主要围绕排解患者心理情绪、提升患者生活自信两个方面开展,从而唤醒患者在生理、心理方面更多的需求。研究结果显示,经8周心理护理,67例患者BPRS评分和PSP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明显变化(P>0.05),护理后患者对安全、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提示给予康复期女性慢性神经病患者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提高患者需求层次,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晓佳.心理护理对康复期女性慢性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2):85-87.

[2]刘佰云.心理护理对女性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5):774.

[3]汤静.精神科住院患者家属心理状态、需求的调查与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5,28(4):332-333.

[4]王琳华.精神科病人及家属对静脉输液实施保护性约束态度的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11-112.

[5]朱园.80例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及护理[J].江苏医药,2013,39(11):1360-1361.

神经外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8月我科收治60例患者, 对其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其中, 男58例, 女2例, 年龄15岁~68岁, 平均年龄41岁。脑肿瘤术后20例,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30例, 脑积水分流术10例。

首先评估患者心理, 通过查阅病历、各科护理记录, 护理体检, 观察交谈等途径评估患者生理状况, 包括疾病的程度、认识、语言及肢体功能, 营养、睡眠、排泄的状况, 并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社会状况。神经外科患者多病情危急、严重, 病死率、致残率高, 患者的心理状态大多数是紧张、焦虑、恐惧和担忧并存。根据对60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前的评估记录分析:精神紧张者54例, 占90%;焦虑者56例, 占93.3%;忧郁者6例, 占10%;担心者38例, 占63.3%;对治疗有顾虑者49例, 占81.7%;对治疗有信心者43例, 占71.7%.

2 护理措施

神经外科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 就是遭受躯体伤残, 心理上处于高度紧张、焦虑、恐惧状态, 而且脑部创伤患者以中青年居多, 大多是事业和家庭中的顶梁柱, 突然遭受意创伤害, 缺乏思想准备, 心理上蒙受巨大的创伤。加之检查治疗的各种不良刺激, 如频繁的抽血、固定体位、持续的静脉输液, 各种监护仪器等, 都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加重病情, 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急、快、稳、准的诊治护理固然很关键, 但做好心理护理, 可缓和其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 有助于病情恢复, 也是降低病死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在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 制定护理措施, 加强护理质量的同时, 做好心理护理,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有良好的仪表、语言、表情、态度或行为, 会给患者以亲切感和安全感,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逐步取得患者信任, 为进一步开展心理护理打好基础。急性创伤患者大多求医心切, 对待患者必须热情、认真、关心、细致、耐心。护士要与患者多交谈, 与患者接触时目光要亲切, 态度要真诚;与患者沟通时, 要亲切而耐心, 语言要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焦虑, 对患者的痛苦不安、害怕心理表示理解、同情, 并耐心讲解各项检查和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热情可亲;尊重患者, 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 平等相待;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让患者感觉被尊重。护患之间不断沟通交流、信息互递, 有助于增加护士对患者身心健康的了解、评估及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临床实践证明医务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好坏与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护士在了解患者的一般心理状态的同时, 还应掌握患者的特殊心理表现, 针对患者各自的特点, 采用个体化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护理措施, 消除患者消极的心理活动, 如不安、恐惧、怀疑等, 建立积极的心理活动, 如愉快情绪、信任、合作等, 以改善生理过程,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2.2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患者入院开始, 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 帮助其熟悉环境、人员、制度, 消除其陌生感;向患者介绍所患疾病的知识及目前的治疗手段, 使患者对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措施、注意事项、康复及预后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机体的耐受力并减轻恐惧感;让患者坚信目前的痛苦是短暂的, 身体在不久后就可以恢复健康, 以激发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和蔼可亲地对待患者, 耐心地解答患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向患者解释每一项检查、操作, 让其明白这些都是观察病情和治疗疾病的需要;鼓励患者的每一点进步, 让患者觉得病情控制得很好, 对治疗充满信心。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技术操作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对患者来说也是心理支撑、鼓舞和依靠的力量。因此护士要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让患者抛掉思想包袱,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地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

2.3 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患者入院后, 护士要主动介绍一些信息给患者, 让患者觉得所住的医院设备先进, 主诊的医生责任心强, 技术好, 经验丰富, 有安全感, 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诊治过程中, 护士用非语言交流, 其从容镇静、紧张有序的态度, 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也会给患者以安全感。

2.4 让患者感到被关注、受重视

患者十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医护人员要多花时间去关心、照顾患者, 并与患者家属、单位配合, 在其住院期间要经常探望, 把愉快的信息告诉患者, 帮助患者得到较多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安慰。让患者感到被关注、受重视, 就会减轻孤独, 增强对康复的渴求, 积极配合治疗。

2.5 给患者以心理支持

无论预后如何, 为了帮助患者减轻精神痛苦, 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保证, 尽量避免消极暗示。来自医护人员合理的解释、善意的疏导、真诚的抚慰、确切的保证, 以及家属、病友方面的积极暗示, 可以给患者以心理支持, 使其消除担忧、身心放松, 安心接受治疗。

3 护理效果

通过对60例神经外科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并评价分析, 患者的负性心理反应有明显改善:精神紧张者降至40%, 焦虑者降至48.3%, 忧郁者降至1.7%, 担心者降至30%, 对手术有顾虑者降至46.7%, 对治疗成功有信心者升至96.7%.患者均能以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接受、配合检查和治疗, 最后均康复出院, 患者及家属均感到满意。

4 讨论

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 其特点是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 通过护理人员的态度、言行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知, 消除患者的顾虑、紧张和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 达到防治疾病, 促进康复, 提高生命质量和保障身心健康的目的。通过对本组60例患者, 在各方面做耐心细致的解释疏导工作, 可以减轻患者因缺乏相关知识而产生的焦虑, 降低其紧张度, 提高其耐受力, 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进一步增强治疗信心, 有效地预防住院期间精神障碍的发生。

人在患病后, 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 住院后环境改变以及手术创伤等都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往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 如有益的暗示、确切的保证、合理的解释等, 使护士的一切操作和言谈举止都力求成为患者身心康复的增效剂, 实现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心理调控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 去影响患者的感受认知, 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心理护理只有与躯体护理紧密地结合, 才能在护理的全过程中增进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尽快回归社会。

要做好心理护理, 护士要理解患者寻求帮助的心理, 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需要, 努力成为患者可信赖的咨询人, 向患者提供个体化、有帮助的专业信息[1]。对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课, 组织患者讨论, 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启发、鼓舞斗志、共同战胜疾病的目的。也可请恢复较好的出院患者做经验交流, 使患者从中得到启发和鼓舞。鼓励患者放下包袱, 树立信心, 依靠科学战胜疾病。护士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 充当代理人的角色。引导患者倾诉宣泄不良情绪, 然后根据自己的临床护理经验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共同促进护理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 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 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 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及尊重、重视, 消除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让患者抛掉思想包袱,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以达到顺利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神经心理 篇5

常见的神经症性心理障碍:首先是精神易兴奋,表现为三个特点。

持续的精神兴奋导致能量消耗,进而发展为精神易疲劳,表现为精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问题困难,记忆力差,工作效率低等。精神易兴奋常与易疲劳症状同时存在,多见于神经衰弱。

二、情绪症状

1.焦虑2.恐惧3.抑郁

三、强迫症状

强迫症状的基本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意向或强迫行为,自知不必要,但欲罢不能,为此十分痛苦。如每次关好门窗后都要怀疑是否关好,反复检查后,仍不能放心,因为最后一次关门没有检查。多见于强迫症。

四、疑病症状

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并不存在的.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经医生检查和解释后仍不能消除疑虑,因而反复到处求医。患者往往感觉过敏,对一般强度的外来刺激感到不堪忍受,对自己内脏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也能清晰感知。常见于疑病症。

五、躯体不适症状

得了神经性皮炎需重视心理治疗 篇6

神经性皮炎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已发现该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情绪紧张、思虑过度、忧郁、睡眠不佳、劳累、性情急躁等精神神经因素有着明显的关系。如工作或学习压力过大、下岗失业、经济拮据、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等,都可使人产生紧张、忧虑、恐慌、愤怒等负性情绪,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从而诱发神经性皮炎。

曾有一位43岁的患者因夫妻感情长期不和,其颈部便不知不觉地长了一片丘疹。经医生诊断他患的是神经性皮炎。用药治疗后,病情总是反复。后来,他离婚了,脱离了原来的家庭环境,心情也舒畅起来。半年后,他的皮炎竟不治而愈了。

临床资料表明,颈部神经性皮炎的发生常与患者家庭不和睦有关:患有面部神经性皮炎的人常有强烈的羞耻感;患有肩肘部神经性皮炎的人责任感非常强,工作很勤奋;股内侧、会阴部及肛门处发生神经性皮炎的患者常患有性功能障碍。

临床研究发现,有些神经性皮炎患者在受到精神刺激后会立即发病,他们还常常会因为情绪波动、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而使病情加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负性情绪如果因种种原因长时间得不到宣泄和调解,就可能无意识地将这种负性情绪转换成皮肤痛痒的症状表现出来,并使皮肤很快苔藓化。而皮肤的苔藓化又会进一步加重皮肤瘙痒,引起患者的搔抓,从而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

由于该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皮肤病,患者往往因存在心理负担或负性情绪而发病。因此,治疗该病时,一方面要使用药物治疗,同时还要进行心理治疗,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那么,对该病患者怎样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呢?

1、外用药物治疗:可外用含激素的霜剂(膏剂),如皮炎平、皮康王、肤轻松等,或含有樟脑、薄荷的酊剂(膏剂)涂抹患处。

2、内服药物治疗:患者可服用抗组胺类药物,如异丙嗪、扑尔敏等。瘙痒严重或心情烦躁焦虑的患者可加服镇静剂或抗焦虑药,如舒乐安定、眠尔通、羟嗪、多虑平等。有抑郁或睡眠不佳症状的患者可加服抗抑郁药,如百伏解、脑复康、逍遥散等。

3、进行心理疏导:医生可与患者一起探讨引发其神经性皮炎的原因,并要让患者知道该病多半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要想治愈该病,必须消除其心理诱因。患者应尽量把自己的负性情绪发泄出来。必要时可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需要提醒该病患者的是。久治不愈的神经性皮炎患者更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通过心理治疗可使其神经性皮炎早日痊愈。

神经症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 篇7

关键词:神经症,心理护理,影响因素,对策

治疗神经症的方式通常为心理与药物综合疗法,为防止出现药物依赖,患者更乐意选择心理护理疗法或使用低剂量药品进行疾病治疗[1]。现选取我院收治的33例神经症患者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疗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神经症患者66例,神经症种类:情感性精神障碍17例,焦虑症15例,适应障碍20例,躯体形式障碍14例。入选标准:均确诊为神经症;自愿参加该项研究;意识清醒,无语言障碍;理解和阅读水平较好;入院时间>60d。随机将6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17~75(41.7±10.5)岁;受教育年限6~17(8.9±2.9)年;对照组男14例,女19例,年龄18~76(42.9±11.2)岁,受教育年限5~16(9.1±3.1)年。2组患者疾病种类、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症护理方式,提供安静环境,调节睡眠和饮食,注意身体疼痛或不适应情况,适当服用抗焦虑药物,如盐酸氯丙嗪,口服,每次12.5~50mg,每天2次。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方式,对患者的护理影响因素实行整体研究后进行有针对的护理。患者住院后,进入一个新环境中,易出现焦虑急躁情绪,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初期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属于心理护理疗法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有助于患者熟悉新环境,另一方面可减轻患者的负面心理。住院后正确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利用合理的护理疗法可充分或部分消除负面心理;住院时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神经症有关知识和用药知识,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和观察心理状态;建立日常活动计划,嘱患者多参加各类心理疗法、团体疗法及康复运动,且判断治疗效果;与患者进行密切交流,主管护士交流时间需每天在30min以上,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基于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手段,提高患者自信心,减轻悲观、烦躁情绪;每周进行1次咨询心理护理的当面谈话,利用护理环节针对患者的各项状态进行评价,有效帮助患者找到心理疾病所在并消除,稳固以往疗效;定期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教育,使其明白患者本身心理疾病的特点,强化患者对治疗方式的适应能力。

1.3 评价标准观察2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分改变情况[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一共14个项目,包括: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认知功能、抑郁情绪、躯体性焦虑-肌肉系统、躯体性焦虑-感觉系统、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生殖泌尿系统症状、植物神经症状、会谈时行为表现,每项分5个等级评分,分为0分、1分、2分、3分、4分。结果分析: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14分,肯定有焦虑;≥7分,可能有焦虑;总分<7分,便无焦虑症状。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一共24个项目,包括:抑郁心情、有罪感、自杀、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工作和兴趣、迟缓、激越、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性症状、疑病、体重减轻、自知力、日夜变化、人格和现实解体、偏执症状、强迫症状、能力减退感、绝望感、自卑感,每项分5个等级评分,0分、1分、2分、3分、4分。结果分析:总分≥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20分,可能是轻或中度抑郁;如<8分,则无抑郁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神经症通常体现在患者心情焦虑、恐惧和神经衰弱方面,当前的致病因素依然不够明确。大部分患者因社会工作中遭到多次琐事且被刺激,导致人格缺陷最终引发神经症疾病。神经症疗法包括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药物疗法重点服用抗焦虑药品,但心理疗法为主要的治疗方案[3]。

对患者采取合理的心理护理,使其有勇气直面难题,缓解心理压力。其中,关键是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认真沟通,观察患者举止,诚恳回答患者问题。若患者感觉到自己得到重视,能够保持愉悦心情接受治疗。在治疗阶段,需理解患者的困难,表扬患者的能力,提高患者自信心。并对患者讲解神经症的有关知识,更正其不正确认识,指引患者对自我行为进行把握。另外,患者家庭的作用也格外关键,家属需重视自身行为对患者的作用,鼓励患者面对生活[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HAMA、HAM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神经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影响因素实行综合分析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负面心理,缩短康复周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倩.影响神经症心理护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4,33(4):167-168.

[2]袁水莲.心理护理咨询对神经症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124-126.

[3]王灵香,仝杰英,吴艳.心血管神经症的系统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工程,2011,10(4):131.

心理因素对听神经病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心理因素,听神经病,尿微量白蛋白,早期肾损害

听神经病即中枢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 其诊断处理皆有别于一般的感音神经性聋。其特点是:患者口述双耳听不清说话声, 有言语交流的困难, 少数伴有耳鸣;纯音测试及言语测试结果为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 有个体差异, 听力图可为平坦型, 陡降型及上升型。患者感觉辨音困难, 轻者虽能听清, 但反应迟缓, 重者与人交谈困难, 佩带助听器效果不良,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着重于康复性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2008年4月至2009年2月在本院诊治听神经病的10例病人的临床记录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病人的发病诱因、治疗方法以及治疗前后的自我感觉等。

1.2 标本采集及测定

标本均来自本院的临床诊治记录 (见表1) ,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断均按国家相关标准严格执行。

1.3 统计学处理

对临床诊治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从中得出听神经病患者的心理因素与病情发展的密切关系。

2 结果

第2、3、4、5、7、l0例患者的发病均在学生时期, 第1、4、5、7、9、10例患者的发病明显尝到精神因素的影响。通过心理疏导, 第1、2、3、4例患者的语言辨别能力有明显改变;而第5、6、7、8例患者由于思想放不开, 不能主动与人交流, 以致效果不明显;第9、10例患者的未进行语言训练, 听力、耳呜都无变化。

由患者的发病及演变过程, 及不同患者的情况比较可以看出, 心理因素在病情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很多听力患者在感到听力下降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通过药物及治疗的手段来进行康复, 他们用尽各种医治方式进行听力康复, 然而都无功而返, 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 更加可惜的是随着听力的逐步严重, 他们长时间无法和他人正常交流, 不但理解力出现问题, 而且反应力会变得更加迟钝, 由于家人的不理解以及自己感到自己和人进行交流存在障碍而不愿意进行交流, 缩小了自己的社交圈, 孤立了自己。患者在听力障碍的困扰和言语感知能力下降的条件下, 产生了一定程度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表现为紧张、心理准备不足、注意力不够等, 使病情进一步下降恶化。

然而, 听力患者在积极的情绪状态, 使机体对环境事件更加敏感, 产生增力作用, 注意力较集中, 心态相对稳定, 心理因素的影响减轻, 加上医务人员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 就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也可促进病情的恢复。

本研究表明, 临床医务人员对于听神经病患者治疗时, 要了解其心理因素对听力的影响, 通过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 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精神心理影响因素, 帮助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 并加强听力训练。这对于听神经病患者康复, 以及医院临床实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永忠.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眩晕及耳鸣治疗指南[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7 (3) :81~82.

[2]程华青.临床听力测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2) :125~177.

心理干预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例择期手术患者, 其中女95例, 男105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76岁, 平均年龄 (49.7±2.72) 岁, 其中垂体腺瘤90例、脑胶质瘤62例、脑膜瘤25例、颅咽管瘤15例、椎管内肿瘤8例。文化程度:小学-初中93例, 高中-中专67例, 大专以上40例。将20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100例, 对照组100例, 均无精神病史, 无意识语言交流障碍,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的一般心理护理由病区护士实施。心理护理内容包括手术时间、麻醉方法、术前准备的内容、术后可能出现的痛苦与不适、术后注意事项。

1.2.2 实验组

由专职护士负责, 了解患者焦虑的原因, 有针对性的进行术前心理干预, 包括鼓励患者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和痛苦, 护士从交谈中了解患者焦虑的社会、心理因素。让术后有良性反应的患者与其交流, 据资料显示, 在住院期间患者之间的良性交流比医护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更能缓解术前焦虑。为患者提供有关手术的知识和信息, 包括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术前皮肤准备、切口的位置、手术期间家属的等候及联系, 术前、术后镇静剂的使用原则及利弊等, 教会患者缓解焦虑和术后伤口疼痛的放松方法, 同时对手术主刀医师的技术加以肯定, 使患者安心接受手术。每例患者心理干预时间约30min。

1.3 术前评估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及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3]评价患者焦虑情绪, 血压计测量不同时间内右上肢肱动脉血压和心率各2次, 记录数值。

1.4 术后影响

观察术后伤口拆线时间, 及并发症的例数。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参数值用均数和标准差 (χ—±s) 表示。

2 结果

2.1 术前影响, 见表1和表2。

表1两组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

组别例数收缩压舒张压心率

对照组100137.49±5.12 84.34±3.6589.43±7.17

实验组100114.37±3.69 75.55±2.8971.45±4.45

表2两组患者的SAS评分

组别例数SAS评分

2.2 术后影响, 见表3。

3 讨论

焦虑是一种由于过分担忧造成的复杂的心理应激反应, 患者由于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467000) 表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伤口拆线时间比较

组别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伤口拆线时间

对照组10077.69±0.58

实验组10055.25±0.37

手术的过分担忧及害怕疼痛在术前产生焦虑情绪。术前焦虑可以导致一些生理指标的改变, 如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以及心理状态的改变, 对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和手术风险有影响[4]。

术前心理干预可以使患者了解到手术相关知识, 能换缓解其术前的紧张心理。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 进行过心理干预的患者的血压及心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降低, 其术前的焦虑可以缓解, 还可以进一步影响其预后的指标, 虽然术前心理干预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对照组没有变化, 其住院时间却有明显的缩短, 术前心理干预可以促进术后的恢复, 所以心理干预在缓解术前焦虑及术后恢复方面的效果要优于一般心理护理。

因此, 在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术前心理干预手段的培训, 这对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200例手术患者随机编入实验组 (接受针对性术前心理干预) 和对照组 (接受所在病区的一般心理护理) , 并测定患者焦虑情绪, 血压肱动脉血压和心率等各项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动脉血压及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患者焦虑情绪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患者术后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心理干预在缓解术前焦虑及术后恢复方面效果优于一般心理护理。

关键词:心理干预,神经外科,择期手术

参考文献

[1]张莉, 王冰峰.护理干预对手术病人术前焦虑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3, 9 (6) :460.

[2]魏安宁, 吴国珍.手术病人焦虑情绪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9 (3) :218.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特刊) :11-14.

神经衰弱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在2012年6月~2013年7月之间收治的43例神经衰弱患者的病历资料,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2例、21例;女性患者为18例, 男性患者为25例, 平均年龄为 (33.57±5.94) 岁;从事脑力工作的患者为24例, 各单位高管患者为13例, 学生患者为6例;来院就医时均出现失眠, 情绪异常, 记忆力衰退等病症。所有患者的从事职业、病情症状等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用药治疗后, 进行基础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护理的基础上, 首先要对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其次实施周到细致的护理, 具体的护理方案如下。

1.2.1 心理不同特点

每位患者有不同的性格, 因此患病后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也有所不同。由于本病的病情较长, 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病情不稳定, 对心理本身就脆弱的患者来说, 更容易产生悲观的心态。担心治疗不好, 又连累家人, 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有些患者好强心较重, 不相信自己患病, 对治疗产生疑虑, 出现拒绝治疗或不服药的现象, 多疑的心理加重。对性格内向的患者, 患病后心理就更加的脆弱, 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 使失眠、头痛症状加重, 出现焦虑的现象。

1.2.2 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对心存疑虑的患者, 耐心讲解本病的症状, 让患者接受已患病的事实, 着重告诉患者积极进行治疗, 是可以获得痊愈的。对悲观的患者多加鼓励, 耐心的与患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尊重每位患者, 讲解一些成功治疗痊愈的案例, 增加悲观患者战胜病魔的决心。得到患者的认可信任后, 鼓励患者将心里的担忧告诉护理人员, 诉说既能抒发心理不良情绪, 又能让护理人员更加清楚的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护理人员清楚了解每位患者的心中疑惑后, 详细耐心的进行开解劝导, 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和后续的治疗。

1.2.3病情康复护理

纠正患者不良作息, 适当加强有氧运动或娱乐活动, 增进患者之间的关系, 还能忘却忧愁, 激发患者对生活的热情。可定期对患者和家属普及本病知识, 提高对本病的知晓率, 改变在生活工作中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思考的方式。做好患者的自我调节工作, 在日常做事中切记好高骛远、杞人忧天。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不同护理后, 观察组22例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的为21例, 总体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21例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的为16例, 总体有效率为76.19%。观察组护理的总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见表1。

3 讨论

本病常以心理治疗为主, 再根据临床表现给予镇静、安慰剂等药物辅助治疗[2]。因此, 医院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指导, 并结合心理学的系统化理论, 有针对性的解决患者不同心理问题, 对整体治疗有很大的帮助[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特点分析后, 实施周到细致护理, 总体有效率为95.45%,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综上所述, 对神经衰弱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指导, 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具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义珍.30例神经衰弱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7 (01) :146-147.

[2]冀晴.对神经衰弱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8) :89-90.

上一篇:再次妇产科手术下一篇:在线问卷的设计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