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2024-06-07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精选十篇)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1

关键词:茶吧,幼儿教育,游戏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 与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 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 决嫌疑别同异, 明是非。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现代人的心态变得浮躁而品茶需要我们细察细品, 需要以一种平稳的心态对待, 这种心境是现代人所缺少的。

在幼儿园的自主游戏中, 现在已加入了许多的时尚元素例如:奶茶店、火锅店等在我们生活中被幼儿熟知的休闲场所, 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一些内容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其实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 能够了解国家的一些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这能够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绪, 我们在设计游戏时可以加入一些民族特色的内容, 让它们与时尚相融合, 碰撞出更亮丽的火花。

在游戏中创设茶吧这一区域后, 幼儿的关注度之高出乎我们的意料, 说明他们对于这个我们平时不太接触到的话题其实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如何将茶吧很好地融入整个自主游戏中, 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发现茶文化?

一、古朴典雅, 玲珑剔透———背景的创设

确定了要开设茶吧, 首先要有好的背景和材料。就像在泡茶的过程中, 需要符合的茶具。《纲要》明确地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在设置活动区时, 不仅要注意提供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类型和区域, 还要考虑各区域及活动之间如何相互适应和协调的问题。一般来说, 我们设计的茶吧需要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在风格上要接近中国风, 这样在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对中国的文化有更深切的理解。另外, 茶吧最主要的是要有各种各样的茶叶和漂亮的茶具。我们就在游戏区域收集了很多茶叶盒子, 让幼儿通过盒子的特点分析各种茶叶基本特征。

二、品种多样, 甘醇浓稠———种类的多样

品种多样的茶叶是游戏的必需品, 然而当这些茶叶大量投放到游戏区, 幼儿对他们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如果我们只是通过一些死的方式记忆, 那么幼儿兴趣肯定会大减。既要让幼儿自主探索, 又要让他们对每一种茶叶的特征有详细的了解。我们利用课余时间, 让茶吧, 如茶香蔓延一般渗透在生活中。每一个星期开展一个品尝活动, 对两至三种茶叶同时进行观茶、泡茶、品茶, 让幼儿在真正的体验中感受多种茶叶的不同, 这也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

三、扬子江中水, 蒙山顶上茶———能力的提高

好茶用好水, 古人对此非常讲究。“扬子江中水, 蒙山顶上茶”, 这副楹联说明了名茶伴美水, 才能相得益彰。在游戏活动中 , 为幼儿准 备了好的 背景、适宜 的材料 , 但如何促 使幼儿提高水平, 这就需要幼儿在游戏时积极探索, 挖掘游戏的价值, 让茶吧更好地“经营”。刚开始玩游戏时, 参加游戏的幼儿都是按照学习过的泡茶过程, 点一杯茶, 然后喝喝就走了。一段时间过后, 大多数幼儿就失去了兴趣, 他们的茶吧和其他小吃店一样, 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开买一点点心, 好像“茶”存不 存在已经 不是很重 要了 , 这样就失 去了茶吧 真正的意义。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变大, 为了让自己的生意更好, 很多商家会组织许多吸引人眼球的促销活动, 现在大部分幼儿对这些比较熟悉, 我们利用幼儿这方面的经验, 以让茶吧经营得更好。在一次的游戏讲评中, 让茶吧的服务员提出最近茶吧生意不好的现象, 并且很多人都是去买点点心就走了。让幼儿针对这些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并汇总。在总结这些方法哪个最好时, 出现了大家都不肯承认自己不好现象, 于是我们制作了一个方案表, 每天采用一种方法。有促销、买一送一教客人泡茶等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 我们进行了总结让幼儿思考到底哪个最好时, 很多幼儿都说不同的方法都有好处。确实如此, 限不同的模式才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尤其是学习泡茶的方式, 有那么多茶具, 真正让幼儿使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程度就像是茶水, 如果水不好, 那么再好的茶叶都无法飘出最好的茶香。

幼儿自主游戏中有许多不同区域, 作为指导者的老师应思考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 在开展的过程中, 要让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老师和幼儿要共同努力, 发掘游戏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茶的发展简史.中国网.

幼儿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 篇2

泗洪县曹庙乡中心幼儿园

陈静

摘要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活动区内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学前儿童的组织构建必须由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因此活动区最重要的就是创造能鼓励儿童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让他们的心灵真正得到满足。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要求,教师可以通过确定的区域活动目标,制订计划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并在活动中影响儿童的行为,激发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究,促进幼儿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前言

近年来,活动区域已成为我国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对活动区域的理解不够深入,区域环境创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如有的幼儿园设置活动区机械地照搬别人的做法,幼儿不感兴趣,活动区流于形式,有的则一味追求装饰漂亮,教育价值不强,成为摆设,有的则设置不当,相互干扰未能充分发挥各区的功能,有的随意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品种单一缺少变化等等,因此幼儿活动区域的创设,要从多种角度去思考,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一)儿童自选活动内容

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儿童的自选活动,教师的直接干预较少。这样就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儿童的个别化的需要。区域活动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形式,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操作与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区域活动材料多样,内容丰富,它为儿童提供了自由自在的选择的余地,儿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己擅长的或对自己带有挑战性的项目操作。通过操作赋予每位儿童成功感。所以这种既适合儿童能力又有挑战性的区域活动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

(二)儿童的自主性活动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以区域活动为手段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是非常恰当的。儿童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自主、愉快地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由教师直接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儿童自由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通过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发展起来。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儿童的活动态度上,在儿童的活动过程中,去关注儿童的一点一滴进步。教师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儿童,而是尽量让儿童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这就使儿童在随意自在的气氛中,个性得到显现和张扬,充分调动和激发其自我潜能。

(三)小组和个体活动

区域活动儿童可以个体活动,但一个区域的环境自然构成一个小组,所以区域活动更多是小组活动,这就为儿童提供更多地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有时小组也可通过教师与儿童共同活动来实现。

二、创设区域活动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活动区域的创设应遵从教育性原则,要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来设计区域环境。教师要以教育目标和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合格的内容和主题,创设合适的活动区域环境。这一原则在以《纲要》规定的五大领域划分的活动区域内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整体性原则

1、整个活动室的空间布置应是一个整体

我们应考虑的是整个活动室的布局、摆设与装饰,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区域内环境的创设。因此活动区域内的墙面设计,家具摆设,在色彩和造型上要统一、协调起来,形成整体感,充满童趣而又整洁有序。

2、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活动区域的设计应涵盖幼儿发展的每一个方面。

活动区域应包含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各活动区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

(三)共同发展原则

共同发展原则要求,在活动区域的设置以及活动的开展上,应符合全体幼儿的共同发展。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区域的设置上,应关注幼儿年龄特点,在小、中、大班的区域环境创设中要以幼儿的年龄特征为出发点,构建适合不同年龄幼儿发展的区域环境;其次,要注重个别差异。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每个幼儿的情况都各不相同,我们必须承认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区域活动内容及材料的呈现要体现出分层、递进、多样的特点,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都能获得自信与成功。

(四)动态性原则

区域环境设置应体现出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活动区域的种类和数量应该是动态的。教室内活动区域的创设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种类和数量应体现出动态性。其次,材料的提供应该是动态的,幼儿是在与不断丰富的物质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学习和发展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材料会影响幼儿的发展。

三、区域活动材料选择与投放要点

(一)材料应具有操作性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过程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材料是否具有直接操作性对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活动有很大影响,如果教师能给幼儿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材料,会激发幼儿产生操作的愿望,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材料应有启发性,投放要有目标性

具有启发性的材料才能够保证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材料的启发性是指材料内部应该有一定的结构,隐含着一些线索,这些线索对幼儿顺利地操作材料进行活动有所启示和帮助。同时,材料和材料之间也应该有一定的关联。也就是说,材料应隐含着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同时也规定了材料的操作范围和操作性质,保证了将探究活动取得的结果控制在预期范围内。

(三)投放材料应丰富多样,把握比例适度 学前儿童主要是依靠感官来认识外部世界的。不同的材料使用促使学前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感官认识,积累不同的经验,幼儿正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发展的,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就是给幼儿创设出丰富适宜的学习情境,就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每一个活动区域内都应提供丰富多样化的材料,既可以是成型的,也可以是未成型的,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既提供幼儿单独玩的游戏材料,如拼图,也提供幼儿合作玩的游戏材料,如玩水、玩沙等,满足幼儿独自探索和与人交往的不同要求。

(四)投放材料要有针对性

1、要求针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投放不同的材料。

幼儿园三个年龄班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需求和兴趣也不断变化,相应的,每个年龄班投放的材料也应各具特点,不断调整,小班幼儿活动区材料更应充分体现出操作性这一特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充分作用中获得发展。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局限,小班幼儿所投的材料应具备通过简单的直接操作就可以达到预定目标的特点。而中大班,教师可提供比较多的半成品材料,同时提高操作的复杂程度,选择一些需要反复地探究比较、操作复杂的材料。

2、要求根据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幼儿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真正适合每位幼儿的发展特点和不同需要。教师应认真观察分析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设计、提供多层次不同要求的材料。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总是有新鲜感。

(五)注意材料的安全性

幼儿在操作材料、和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与材料有着直接的接触,因此,安全性是教师选择材料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保证材料的无毒、无害、无污染,清洁卫生,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消除安全隐患,才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四、区域活动的指导

活动区虽是幼儿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场所,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教师对活动区活动的积极关注,细心指导,才能使其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介绍和引导

对于刚进入活动区的幼儿来说,活动区是一个新鲜刺激,幼儿很愿意进区活动,但往往不清楚该怎么做,于是出现到处乱跑等现象,因而,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向幼儿介绍各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起活动规则,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从而使幼儿认识并适应活动区这种教育环境,顺利过渡到活动阶段。

(二)开放和练习

活动区应逐步开放,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以提高活动区的功效,增强有序性。即使进入了自主阶段,当在某区投放一些新材料、新工具时,也应遵照这个原则行事。开始最好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每位幼儿都能熟悉各区的内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区,循序渐进,介绍的同时,提供给幼儿练习的机会。

(三)教师的主要任务

1、教师应评估各个活动区的使用频率,了解目前的设置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调整;还要评估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以此来考虑材料的投放或变换问题。

2、教师要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状况,主要包括:幼儿间的冲突与环境关系、事故与环境关系、幼儿的兴趣,看他们经常选择哪些活动区和活动材料,经常从事什么活动,活动参与情况,社会交往水平,认知发展水平,遵守规则情况。

3、教师指导的方式(1)以自身为媒介

教师可以两种身份指导幼儿游戏,即“游戏者”或“指导者”。游戏者是指教师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进入游戏,可采取平行式或合作式两种方法。指导者是指教师以特定的角色参与幼儿游戏,无论教师采取哪种身份,都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包括言语的方法和非言语的方法。言语方法主要有描述、询问、重述、提问等。非言语的方法主要有表情、眼神、手势、动作、身体运动等手段。(2)以材料为媒介

它指教师通过提供材料的方法来支持和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学习。(3)以幼儿伙伴为媒介

游戏是幼儿学习与伙伴交流、互动的很好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伙伴互动这一因素,支持和引导幼儿学习。

结论

总之,区域活动是学前儿童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开展区域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共同参与设置各种活动区。同时,教师应特别重视在各区域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具有目的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的活动材料,充分发挥活动材料对儿童的发展作用。引导儿童与材料“对话”,让儿童与材料和同伴的“对话”中不断积累有关活动经验,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3

关键词: 幼儿园 幼儿游戏 环境创设 游戏组织策略

著名学者皮亚杰曾经指出:“幼儿的发展是通过自身感知周围的环境和操作而进行的。”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环境是进行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利用好游戏环境和游戏材料对幼儿成长有重要作用。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参与方式,保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充分尊重,以使幼儿在得到平等对待的同时,形成自尊、自立、友善的优秀品质。

1.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

1.1场地选择

在幼儿园的走廊、操场等无障碍物的区域创设游戏环境,让幼儿根据喜好选择游戏进行的环境。选择相对空旷的场地,让幼儿能够专注游戏,减少对幼儿园正常教学的干扰。结合幼儿园建筑的特点和建筑风格,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对幼儿活动场地进行规划。如进行安静的游戏可以选择在教室区角进行游戏。通过合理的游戏区域安排,一方面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另一方面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游戏氛围,让幼儿专注于游戏和幼师教导。对游戏场地进行一定的设计和规划,设计出方便幼儿游戏的场地。

1.2游戏设置

在每个游戏区域内可以再划分多个小型游戏区域,对每个游戏区域要进行恰当设计和精心规划,设置出该区域的功能。比如说某一安静的区域可以让幼儿进行搭积木游戏、绘画游戏。在较为开阔的区域可以让幼儿进行丢手绢游戏等较为喧闹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师需要对幼儿耐心指导,对于幼儿之间发生的矛盾进行耐心沟通。在幼儿游戏活动的场地,对场地进行分区,每个场地放置一定数量的玩具篮子,将游戏道具放入篮子内,方便幼儿在游戏时候随手获得道具。对游戏道具和篮子放置要求不影响幼儿活动安全,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快乐。

1.3鼓励幼儿参与

幼师要鼓励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到游戏中,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幼儿会比较羞涩,幼师需要重点关注那些不敢进行游戏的幼儿。教师教导幼儿之间互相介绍,让他们彼此了解,可加入交友类游戏。幼儿园教师要了解每个儿童游戏时候的情绪,对于情绪低迷的幼儿要积极引导,保证每个儿童都能在游戏中获得快乐。

2.幼儿园游戏组织策略

2.1教师的参与

幼儿喜欢游戏,游戏对象不仅是同龄小朋友,幼儿同样喜欢与教师游戏。幼师需要注意幼儿的这一特点,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教师参与不仅能增进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度,还能增加幼儿游戏乐趣。教师在参与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幼儿,和幼儿成为朋友。比如在进行游戏“扮家家”时候,在游戏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耐心指导,帮助幼儿放置道具。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如果幼儿不知所措,则要积极对幼儿说:“小朋友,我们可以这样呀。”教师以游戏的参与者身份给幼儿一些建议,比如游戏道具的放置位置和游戏技巧,但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不可喧宾夺主。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尺度,参与度要适当,保证幼儿能够自由进行游戏。教师不仅要在游戏过程中和幼儿一样遵守游戏规则,还要教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会相关知识。

2.2教师直接帮助幼儿游戏

幼儿园教师不仅能通过直接参与游戏为幼儿提供帮助,教师作为游戏的旁观者,还能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进行直接帮助。比如幼儿遇到一定的游戏问题时及时进行帮扶,幼儿遇到疑问时及时进行解答。这样能够保证幼儿游戏有序进行,还能借此机会对幼儿进行教导。比如在搭积木游戏中,对于不知道如何安放积木的小朋友,教师需要及时指导和提示。在绘画游戏中,对于不知道如何作图的儿童,教师给予绘画方面的帮助。

2.3教师用语言鼓励幼儿

在区域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对幼儿采用开放式策略进行游戏,把游戏的自由交给幼儿,让幼儿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进行自由探索。比如说在幼儿进行折叠纸飞机的游戏时候,如果幼儿进行到某一个步骤时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则此时教师不需要立即加入其中对其指导,可以让幼儿主动找旁边的儿童求教,一旁的儿童对幼儿指导。这一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幼儿之间的沟通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游刃有余。同时,这样幼儿间的相互指导能很好地加深幼儿之间的友谊,让幼儿能在下一步的游戏中获得更多乐趣。此外,能培养幼儿间互相帮助的良好品格。

例如小朋友之间在科学探索区进行浇花游戏时候,如果某位小朋友不小心浇了过多的水让水满溢到地板上,此时幼师不要批评他,而是对他说:“小朋友,你看旁边那位小朋友浇水真认真,不多不少,水一点都没有洒到地板上,如果洒到地板上拿拖把拖干净了就比他还棒。”这样,小朋友就能在开心的游戏过程中主动拿拖把拖地,拖完之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及时表扬。这样做不仅不会伤害小朋友游戏时的自尊心,还能增加小朋友的游戏乐趣。

再如在进行“厨房宝贝”这一游戏时候,小朋友们坐下来后,教师就询问小朋友:“小朋友们刚才都做了黄瓜这一道菜,请问小朋友是如何切开黄瓜的呢?”这时候小朋友就会说自己的方法,小朋友们相互讨论方法的时候教师进行指引,在经过小朋友们的激烈讨论后,教师选出一种最合适的方法,让小朋友们互相学习,最终小朋友们得出一致意见,选出最好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步骤能够帮助小朋友们更好地进行交流沟通,同时能让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得到加深。另外,通过互相鼓励的方式,能让被选的小朋友自尊心得到提高,让其在今后的游戏当中更加勇于表现自己。幼儿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也锻炼了学习他人优点的品质。

3.结语

在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与游戏组织时,幼儿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自觉、主动地进行游戏,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锻炼出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尊重等优秀品质,激发幼儿潜能。

参考文献:

[1]李青.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与游戏组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04:120.

[2]叶明芳.自主性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材料投放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02:70-72.

幼儿园阅读区的创设与指导 篇4

一、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的阅读环境

(1)创设轻松的语言氛围。一个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是调动幼儿说话动机的必要条件。在分析、研究了孩子的问题和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我尝试用共读的方法,激发幼儿早期阅读的内在兴趣,引导幼儿逐步学习阅读的方法,理解图书的内容,为幼儿自主阅读打下良好基础。共读拉近了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幼儿在与教师和同伴充分互动、共同阅读中,分享着阅读的快乐,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丰富的生活环境刺激下,才敢于表达。例如介绍“蛋壳房子”这个故事时,我先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蟋蟀,另外,还组织幼儿进行蛋壳的操作活动,知道蛋壳可以做一些我们喜欢的东西,为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在介绍新书的过程中,我先出示小蟋蟀的手偶,然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使幼儿将观察到的画面内容很自然地表述出来。我发现幼儿能非常安静地倾听教师的讲解,并迅速地回答问题。这种前期经验的铺垫,为幼儿观察、理解、表达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在与幼儿共读中,运用适宜的指导策略

(1)阅读难点的巧妙解决。中班幼儿虽然已能主动地对别人讲述一些事情,但多数情况下是回答成人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一些自己的经验、体会、印象等。因此,在引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而提问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活动效果,提问的导向不同,所完成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谁来了”这个故事,它讲的是不同的小动物驾驶不同的交通工具来到一起游戏的内容,其中有很多形容车辆的象声词。在第一次介绍时,我将目标确定在幼儿熟悉故事中的角色,理解故事情节,学说其中的短语。在活动中,我重点提问幼儿:这是谁来了?它是怎么来的?当我问到这些象声词时,他们不能准确、完整地说出来。这时,我感到故事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讲是较容易理解的,而掌握其中的象声词是一个难点。于是,我换了几名幼儿又重新进行了尝试,讲解时使用了象声词,并借助各种不同的动作帮助幼儿记忆,然后让幼儿反复说。幼儿很快记住了这些象声词,在他们自己讲的时候,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边做动作边模仿,对象声词的表达越来越准确和熟练,能从中感受到文学语言的韵律。(2) 画面内容的指导解疑。幼儿观察时常常发现不了所观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含义,他们在观察中得到的是零散、孤立的印象。特别是中班幼儿,往往只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看出图中有什么人,什么物体,只能回答有什么,是什么,缺乏观察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因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用问题引导幼儿去观察他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使之产生更大的兴趣,并逐步学会自觉地观察周围的事情。例如“打滑梯”这个故事,故事的前一部分是几个小动物轮流用大象的鼻子当滑梯玩,当故事发展到没有滑梯打怎么办时,我引导他们观察下一页中小动物在做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小动物的表情是怎样的……这样的引导,不仅将故事内容进行了升华,而且提升了幼儿的经验。总之,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能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创设情境,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与他人进行交流中能够重复、强化、巩固语言,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性,造成了有的幼儿爱说、乐说,而有的幼儿害怕、回避。针对这种情况,我提供了不同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独立地进行语言的表达。(1) 播放事先录好的故事录音,让幼儿听录音来讲。每到翻页时便有小铃敲一下,提醒幼儿该翻页了,这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形式。(2)让幼儿给毛绒玩具讲故事。毛绒玩具很柔软,幼儿可以抱在怀里,消除了害怕的心理,感受成功的喜悦。(3)用录音机将幼儿讲的过程录下来,请他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听。(4)鼓励幼儿将新学的故事讲给没来阅读区的小朋友听。(5)每次介绍一本新书后,我都将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制成小手偶,放置在阅读区里,供幼儿在活动时表演和讲述。(6) 将幼儿熟悉的故事角色放置在室内外的各个区角中。

四、结束语

渐渐地我发现,阅读区看书的幼儿越来越多,他们更加喜欢书,喜欢讲书,把书当作自己的好朋友。很多幼儿还将自己的图书带到幼儿园来,与老师、小朋友们共享。幼儿对图书内容的理解能力也大大增强,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结合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选择形式多样的图书,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学会读书,读懂书,为幼儿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5

随着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幼儿发展”这一词汇不断完善更新。1989年发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中指出,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应当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2001年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有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定义: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从“和谐发展”到“全面发展”,再到“富有个性的发展”,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和清晰。

从笼统到细致,幼儿发展是循序渐进、清晰可见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细读《指南》中的教育建议,我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着对幼儿自主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指南》的进一步推进与实施,我园本着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在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将“生活价值教育”寓于幼儿园游戏活动中,以避免单纯追求知识技能的短时做法。

一、生活价值教育在幼儿发展阶段的思考

我们对“生活价值教育”的思考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倡导的教育计划。我们借鉴其对生活价值的阐释及教育实施策略,培养儿童在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个人和社会价值观。我们将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内容与方法融入相关课程,为儿童的一生奠基。我们以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中所设计的 “五十四”个价值为基础,思考并确定12个生活价值为重点,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

在幼儿园阶段,我们旨在探究生活价值游戏:以“五十四”个涉及儿童思维和品德发展的价值为基础,研究以“团结、诚实、爱心、责任”等生活价值为重点、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价值教育。开展游戏使内在的认知过程通过游戏中的行为,如想象、创造、象征、“好像”或“假如”等社会性行为得以外化。本课题的游戏是以生活价值为中心设计的歌唱、美术、故事、体验等多种形式,把生活价值观融入其中,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参与的机会,并为幼儿探索提供生活经验。

立足幼儿园生活价值情境展开情境创设。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会行为发展与环境紧密相联,因此创设良好的环境对生活价值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直接进入真实的社会环境有很多困难和危险,而生活价值与现实生活又不能完全割裂,所以在幼儿园创设生活价值教育情境是必要的。情境的创设包括硬件情境和软件情境,硬件情境包括小医院、邮局、银行、超市、4S维修店等多种职业体验馆;软件情境包括幼儿园的文化陈设与环境布置,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游戏的创设和情境的创设是紧密相联的,很多游戏的体验就是在情境之中完成的。

二、生活价值教育游戏与情境创设的思考

关于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生活价值教育的游戏与情境,我们认真研读“何为社会生活价值教育”的学习关键要点,紧紧围绕《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充分体现尊重和保护幼儿游戏的权利,把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落实在幼儿愉快的游戏体验和主动获得学习经验的游戏过程中,使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成为游戏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我们充分发挥如何在幼儿园游戏活动这个主渠道、主阵地,为幼儿创造符合发展其社会生活价值的“儿童生活馆”区域游戏情境;将模拟社会生活场景与幼儿角色体验相结合,合理规划、制定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的职业体验游戏情境;思考如何在幼儿园有效开展幼儿“社会生活价值教育”的活动。以下是我们基于这样初衷的思考和初步做法。

1.生活价值是建立和谐社会共同的价值准则。鼓励教师和父母将教育着眼于对幼儿人生哲学的教育,由此促进他们全面成长,使他们能够学会生存、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学会分享,更加有自信地融入集体社会生活。

2.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社会情境,吸引幼儿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价值体验。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到无论是身体、语言、听觉、视觉还是营造情境、逻辑推理、自我认识、情感交流等都有自己亲身参与,并以此获得直接经验。

3.从娃娃的教育入手。开展学前幼儿的生活价值教育行动不仅能够树立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全面发展,还能为提升民众的价值素养、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理解、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上作出更多的贡献。

4.构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学前教育生活价值。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积极的生活价值观,教育者的价值品质是基石,作为教师要先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反观自己,再通过言传身教,让幼儿在师生交往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价值学习和体验。

5.利用原有的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庭、学校双方的积极作用,共同开展幼儿的生活价值教育活动。只有双方取得共识并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在生活价值学习领域中,让家长认识到家庭的价值氛围对孩子生活价值意识和观念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

6.只有人格健全的幼儿才会把自己的所想、所做统一起来。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丰富价值情感、良好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以及坚定价值信念的人是整个教育体系追求的重要目标。

三、开展幼儿园生活价值教育目标体系的思考

幼儿园开展的生活价值教育,是在游戏和体验中提供生活哲学的教育。一方面帮助幼儿全面成长、发展并学会选择,使幼儿可以带着尊敬、信心和明确目标融入社会中;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重点生活价值目标,以提高生活价值教育工作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将生活价值目标融入游戏情境中,用反思及参与式的活动鼓励幼儿运用创意和内在天赋,用沟通活动教导幼儿运用和谐的社交技巧,用艺术活动刺激幼儿表达自己对价值观要点的感受,用游戏式活动引发幼儿思考,引发幼儿和家长关注个人及社会责任与公益的活动,培养生活价值观。

我们将以“生活价值教育”为重点开展活动,围绕目标、影响因素、途径、意义、理论基础以及人员开展,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有关生活价值课程的理论,使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发展状况,制定与之相应的发展目标、内容,确定适宜的方式方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不断调整完善课程活动内容。确立生活价值的游戏、情境创设和教师在游戏中的实施手段为重点,在各个情境和游戏体验中,探索幼儿基础和重点生活价值目标。挖掘、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寻求家长的配合,家校一致共同建立良好的价值教育品质。

幼儿园美工区的创设与指导探微 篇6

关键词:幼儿园,美工区域,创设,指导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够充分享受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认识儿童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只有在和谐、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幼儿才能有愉快的心态进行大胆创造。美工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开展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呢?

一、合理创设美工区的环境

(1)合理宽松的空间位置。在区域设置的时候,应该将美工区设置在安静的区域旁边,例如美工区设置在阅读区旁边,远离建构区。同时选择的位置要靠近窗口,让幼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操作,有利于对颜色的辨识,还能保护幼儿的视力;还需靠近水源,在使用颜料的时候,能够方便清洗;另外要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便于进行多种方式的活动。

(2)温馨放松的操作环境。在设置美工区的时候,可以将美工区设置成家庭式,让幼儿能有在家里活动的感觉,材料可以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供幼儿随意取放等等。可以制作一个类似家里的小书柜一样的东西,将画册和材料等放在小书柜上面,让孩子们看着更加亲切。

(3)可供交流的展示区域。美工区设置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可供幼儿展示的展示墙。例如,在“秋天到”这个主题活动中,可将幼儿的作品“秋天的水果”整理并制作成相框,展示在美工区的架子上面,并在活动之后对这些作品进行表扬和肯定。在平时让幼儿互相交流欣赏,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以此激发幼儿对美工区活动的兴趣。

二、合理投放美工区的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会萌发儿童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美工区的材料相对于其他区域要多得多,可以利用各种物品来进行操作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1)材料的投放要适量、有层次。很多教师在材料投放的时候,总是会产生这样的误区,就是材料准备得越多越好。殊不知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过多的材料投放反而会让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一会儿想玩这个,一会儿又想玩那个,致使整个活动下来,孩子们每样都玩了,但是每一样都没有玩好。

(2)材料的投放要配合主题。美工区内的活动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应根据主题的内容与要求在活动区中投放或调整相应的材料,加深幼儿对主题活动的印象或理解,巩固幼儿所获得的经验。

(3)材料的放置要井井有条。美工区的材料非常多,如果教师不能有意地设计摆放方法和位置,就会让幼儿无从下手。每次游戏前都找不到材料,游戏会做得乱七八糟,特别是对低年龄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非常不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合理进行美工区的指导

(1)制定目标,循序渐进开展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如果教师心里没有整体目标,就会使得整个区域活动显得很散乱。孩子们不知道该做什么,老师也不知道自己要将孩子的水平提升到什么高度。所以,想要区域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就要设定一个整体目标。

(2)适时介入,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教师在游戏中对幼儿的活动要多观察、少干预,即使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也不能干预或改变幼儿的活动主题,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自身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的事情,教师要及时地指导、帮助,进行点拨,而不是急于提供给幼儿答案。

(3)积极评价,激发幼儿的创造激情。评价是区域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幼儿往往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提高对自己认识的。在评价的时候,教师应该多鼓励幼儿,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评价时,老师不要一味地去说,要给幼儿自己表达想法的空间,让他们说说自己的作品表达的想法。例如,在“这是我”活动中,一个小朋友将自己的脸画成了红色,教师纠正她的错误,告诉她用肉色会更加好看,但是这个小朋友说:“不是呀老师,我是因为吃了辣椒,所以非常热,脸都辣红了。”老师听了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并表扬了她:“是这样啊,你画得可真像啊。”幼儿的想法往往比老师更特别,如果老师用自己的想法评定了幼儿的作品,往往会局限幼儿的思维,让他们觉得“啊,我就是这样想的”,反而没有更好的创意。如果老师换一个方法,先让幼儿想想,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结束语

区域活动的开展比教学活动更加困难,因为教学活动能够提前备课,有设定好的问题,但是区域活动却有更多不确定的因素。在整个区域活动中,幼儿都是活动的,都存在着不确定的变数。如果要顺利地开展好区域活动,是与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的区域设置、教师的灵活介入指导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刘秀艳,王晓亚.论幼儿园活动区域材料投放原则[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篇7

一、小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 教师选择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太小, 缺乏一定的创造力, 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也比中大班短, 且易分散, 小班幼儿也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 害怕遇到困难。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区域游戏中应注意适时介入及采取恰当的指导方法, 以适应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 进而引导幼儿通过区域游戏健身各方面得到发展。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在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是如何适时介入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榜样示范法———以教师为榜样, 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示范作用, 并以他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方法。在示范法中教师也应该注意介入的时机, 应在孩子需要介入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期, 教师介入后使游戏取得一定深化时, 教师应立即退出游戏, 让幼儿自主游戏。

2.语言提示法———既帮助幼儿排除障碍,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遇到问题而无法顺利进行时, 教师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提示帮助幼儿理清思绪, 从而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较差, 有时会因为活动中遇到的简单问题便放弃活动, 或是对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时。

3. 情境材料介入法——既帮助幼儿更好地活动、游戏,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 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在情境材料介入法中, 教师介入的时机应是孩子对活动已经失去兴趣, 教师及时介入并出示新材料, 激发孩子对游戏的新兴趣。所以, 教师及时补充材料都是建立在观察幼儿探索过程的基础上。

二、幼儿中班在班区域活动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 他们的游戏兴趣逐渐增强, 而且水平大大地提高了, 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 选择主题, 自行分工, 扮演角色等, 游戏情节丰富, 内容多样化, 为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 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和同伴一起游戏, 有初步的协作意识。但是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 不知道该用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 不知道哪些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 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 需要我们正确对待, 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 在中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师生合作法———就是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自主学习中, 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能力以及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因势利导法———就是顺着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的趋势, 加以引导。中班幼儿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区域活动, 他们在活动中往往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想象为在现实的情景活动中, 把自己当成了某一情境中的人物, 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 常沉迷于自己假想的游戏情境中, 努力模仿该人物的言行进行游戏, 游戏与活动不能分开。

3.观察等待法———既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 当幼儿出现困难时, 不是急于介入, 而是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 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 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 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 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三、教师选择介入大班区域活动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大班的幼儿语言表达灵活多样, 并力求与别人不同, 但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差异, 大班的幼儿的理解较强, 创造求知的欲望比较强烈, 喜欢角色游戏, 动作灵活、控制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 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1.角色介入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游戏不能继续进行下去时, 教师以适当的角色介入游戏、启发幼儿, 让幼儿能够继续进行更好的游戏。在区域游戏时,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孩子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并学会和同伴相互协商如何游戏, 共同合作完成游戏。

2. 强化情感体验法 (既无形中感染幼儿的方法) ——就是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与支持, 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 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 这是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区域活动中他们分工不够细致、交流不够大方, 因此, 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如在开展活动时, 大班幼儿也能相互协商如何游戏, 但到了具体游戏时, 往往把开始的协商内容忘记了, 在游戏操作过程不能相互支持、帮助。

3.经验迁移法 (推陈出新) ———经验迁移法就是启发幼儿把自己已学过的经验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大班幼儿创造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在区域活动时他们偶尔会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 从来就不存在着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 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 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 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

4.问题设置法———启发幼儿寻找问题归因。问题设置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 启发孩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相对有限且和外界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 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较大, 情绪表现不够稳定, 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区域活动时部分孩子行为遇到问题常常选择退缩、放弃、依赖教师, 活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行为来解决, 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道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 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

四、研究成效

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教师介入的指导的时机及指导方法的研究, 我们获得以下成效:

1.在幼儿区域活动时, 教师应仔细观察、正确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 使幼儿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提高, 生成新的知识经验。

2.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指导, 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但只有在幼儿需要教师介入时, 才是教师介入的最好时机。

3.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后, 教师就要大胆放手, 因为我们不能低估幼儿的能力, 当对幼儿的游戏有了启发后, 教师应及时退出角色, 让幼儿自己去进行探索创造。

4.区域活动的形式也很多样, 幼儿参加活动, 也不只是为了游戏, 反而促进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幼儿之间的协作能力。

5.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是很重要的活动形式, 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区域活动, 乐于自主参加, 只要教师运用适宜的指导方法, 可以使幼儿通过探索活动的发现、讨论、总结、迁移, 进而掌握科学的探究和方法, 学会学习, 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师在介入幼儿活动时, 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介入时机, 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 如何把握好介入时机呢?我们也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 “认知结”出现时。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 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 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 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 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 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 当幼儿出现困难时, 不是急于介入, 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 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 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 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3) 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 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 因此, 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 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当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 以适当的方式去“接”, 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 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 达到介入的目的。

7. 在区域活动教师的介入不一定是在游戏中, 也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再介入, 把幼儿游戏情况讲给全班小朋友听, 间接鼓励他, 使他更好地完成下次的游戏。

8.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研究, 不仅能对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指导、选择、记录和评价能力。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8

一、明确指导重点,选择观察流程

(1)伞状式流程。教师以某一区域为中心带动周围区域来实施观察,新出现的主题或矛盾较多的区域是教师观察的中心和重点。如我班新出现的游戏主题 “出版社”中,图书出版的页面分工和故事主题、页面内容等,对幼儿的协调合作性要求非常高,而且还涉及制作后的销售问题。“经理”管理起来问题纷杂烦多, 幼儿易各持己见,难以开展活动。因此, 笔者则对这一主题实施定点观察,引导经理带大家通过讨论协商开展工作,逐步解决各个问题。先讨论“画什么故事? 是现编还是用以前听过的?故事里该画些什么情节更吸引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故事分几页画,每页画什么?由谁画哪一页?最后由谁收集装订?”在图书制作成功后,再讨论“由谁销售?可到哪些地方销售?该如何推销才能让客人买?”通过协商讨论,帮助幼儿把复杂的问题一步一步简单化,进而深入解决,在这基础上,对其他的游戏主题进行扫描观察,在“中心”与“四周”的关系中,分清主次,同时避免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

(2)钟摆式流程。在各个游戏主题都玩到一定熟悉程度的基础上,教师以几个相关主题为观察重点,来回于既定的两三个区域实施定点或追综观察,而对其他区域也进行远距离扫描。这适用于几个不同的游戏主题,也适用于同一游戏主题的不同方面。如大酒店游戏玩到一定程度时,笔者便以设计师、厨师、服务员为观察重点,引导他们创新设计、烹煮、宣传服务互相配合,如设计师将设计的新菜谱及时送到厨房烹饪, 并及时与服务员商量如何向客人介绍、宣传新菜; 服务员及时将客人的要求反映给厨师、 设计师,以便尽快满足客人的要求,使幼儿的合作协调能力大大提高,而对于娱乐室、温泉室、小卖部、收银台等实行扫描式观察。这样教师可以较为详细而全面地了解幼儿在这些联系密切的游戏中的互动情况,为进一步指导和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作准备。

(3)卷地毯式流程。在活动中教师对每个游戏区域都给予关注,巡回进行扫描或追踪观察。这一流程可以综合了解各区域情况,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测查时常用到。这一流程的特点是面面俱到,但在具体实行的情况下,在面面俱到的同时应有条不紊追踪观察的线索,使观察有所侧重点。如在测查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就应针对幼儿使用的语言,在各个游戏间进行巡回扫描或追踪观察, 有系统、有重点,如厨师与服务员的对话、服务员与顾客的对话、顾客与收银员的对话,否则会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 使观察结果流于表面。

(4)自由式流程。在游戏开展中,某个游戏玩了一定阶段,常出现游戏的发展、情节停滞的现象,这时,教师可用“自由式”流程观察。主要是为了让我们发现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趋势,促进游戏发展。教师可以不受线路的限制,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 如大酒店游戏玩了一定时间后,生意渐渐冷清,大家都被新的游戏所吸引去了, 大酒店游戏出现了停滞状态,但我却发现厨师们仍热衷于煮菜,只是一盘盘美观漂亮的菜煮好后放在厨房无人问津, 于是笔者引导幼儿回忆参观酒店自助餐的情况,在我的启发引导下,服务员把这些煮好的菜一盘盘在餐厅的大餐桌上摆成“花”“火车”的形状,开展自助餐活动。 这一新的活动形式马上吸引了不少幼儿,使大酒店的生意恢复了红火,促进游戏发展。

在上面这些流程中,较常用的是伞状式、钟摆式、自由式这三种流程,它从新游戏开始—游戏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游戏进一步深入发展等一系列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游戏的观察指导,为促进游戏发展,开发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二、引导游戏主体,巧妙指导游戏

(1)游戏介入法。这也是大家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即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法又可分为“平行式介入”和“交叉式介入”。平行式介入是指教师和幼儿玩相同的游戏材料或情节,提供示范作用,常用于游戏能力弱的幼儿。如与能力弱、游戏意识弱的幼儿一起到旅行社当游客,随导游到机场坐飞机,到处游玩,使他们在了解掌握每个游戏的游戏玩法、坐飞机的程序等的基础上,了解集体游戏的游戏规则,感受到集体游戏的乐趣,引导幼儿从每次游戏的无所事事,从破坏型人员逐渐转变为合作型、参与型游戏人员。交叉式介入是指教师主动参与或接受幼儿邀请参与游戏,通过与幼儿的互动,来达到指导游戏的目的。这也是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如教师作为顾客到大酒店点菜、到超市买东西,教师作为游客到旅行社游玩,作为观众观看民俗表演团的表演,这些都能让作为工作人员的幼儿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并隐性地指导幼儿游戏,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积极性,发挥幼儿创造性、 主动性,促进游戏的发展。

(2)材料提供法。这种方法是教师提供材料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如我在大酒店游戏中提供了纸和彩笔,便有孩子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画画,那画些什么呢?在我的鼓励下,幼儿设计起新菜,于是,大酒店游戏中便多了个设计室,使幼儿的合作难度系数又进一步提高,从厨师与服务员的两方面合作到设计师、厨师与服务员三方面协调,为他们的协调合作提出新的更高难度的要求,即设计师新设计的菜谱要与厨师交流,请厨师烹饪;也要与服务员交流,告诉服务员该如何向客人宣传介绍;服务员要将客人的要求及时告诉厨师、设计师,请他们设计、烹饪。这同时也为大酒店游戏注入了新的创造力和活力。通过材料提供法,游戏情节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发展幼儿某些方面的能力, 帮助幼儿进一步完善和迁移经验,提高游戏水平。

(3)语言指导法。是指教师在游戏中运用“建议”“鼓励”“邀请”等不同形式的语言,达到指导游戏的目的。例如在开展 “地瓜干加工厂”的游戏活动中,刚开始时,幼儿扮演“地瓜干加工厂”的工人,他们生产了大批量的“地瓜干”,后来却不知道如何处理了。而老师则在这时扮演一个参观者的角色,问幼儿这些地瓜干是否要进行包装,然后再拿到商店中卖? 于是,游戏的情节进了一步,一部分小朋友开始包装“地瓜干”,一部分则把包装好的“地瓜干”送到即将开张的“闽西八大干店”中卖,而有些小朋友则当上了售货员和顾客,一系列的活动把游戏推上了高潮。幼儿玩得开心、玩得快乐。由此可见,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语言的有机引导是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角色游戏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与幼儿的互动,提高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三、畅述游戏体验,积极游戏讲评

游戏的讲评是组织指导游戏的重要环节,它能对游戏起导向作用。教师对游戏的成功讲评可为幼儿下次活动时发展游戏情节,巩固游戏中所获得的情绪体验,提高游戏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游戏的讲评中,可把游戏的评价变为“分享快乐”,重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体验,尽量做到注重游戏过程而不注重游戏结果。从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参与度以及愉悦的程度看幼儿对游戏活动的体验;对游戏的想象力、创造性的表现和反映的知识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从与伙伴交往中看幼儿是否具有组织能力。在评价中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的实际体验出发, 展开讨论。

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师

幼儿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 幼儿教育工作承担着启发和培养幼儿综合素质、开发智力潜力、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职能, 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由于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开始广泛重视和关注幼儿教育工作的发展, 各类幼儿园等幼儿教育机构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幼儿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 其中游戏就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幼儿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游戏活动, 并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参与, 可以有效地实现幼儿教育活动的既定目标。与此同时, 幼儿教师如何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也是决定游戏效果的关键。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游戏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国内外学者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笔者综合了这些研究成果, 提出如下观点:

1.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大脑与四肢的协调能力

大脑与四肢的协调能力是幼儿智力水平的重要体现。幼儿的大脑在经历了充分发育之后, 许多功能区域和反射区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 能够通过脑部活动起到支配身体行为的作用。幼儿大脑与四肢达到高度协调以后, 便可以根据头脑的思考信息进行改造周边环境的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游戏, 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和反应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育, 也相应地锻炼了四肢的肌肉, 从而起到了协调大脑与四肢协调发育的作用。

2.游戏能够培养幼儿对于外部环境的认知能力

幼儿对于外部环境的认知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智力发展水平。幼儿对于外部环境的认知和信息获取主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两种途径, 而幼儿游戏就是幼儿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通过参与游戏, 幼儿逐步培养了空间感、时间感及自我认知能力, 通过教师的参与和指导, 幼儿又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和信息,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了对外部信息的认知能力。

3.游戏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对于幼儿来说, 具有较高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是衡量其智力水平的主要标志。许多幼儿的游戏都需要两个或更多的幼儿共同参与、配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既可以与其他幼儿进行配合, 达到培养团队精神的目的, 又可以和教师进行配合, 从中学习到动手实践能力。游戏作为幼教活动的一项重要载体, 也能够起到提高幼儿沟通交流能力的作用, 这对于幼儿智力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参与幼儿游戏的几种主要形式及特点

通过分析现阶段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组织幼儿游戏活动的案例, 笔者总结出教师参与幼儿游戏活动的几种主要形式和特点。

1.全程参与式

全程参与式是指幼儿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与幼儿的角色一致, 都是游戏活动的参与者, 从游戏的规则制定、游戏组织到游戏结果宣布都要参与其中。全程参与式的最大特点在于游戏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地位和角色的平等性。虽然教师肩负着游戏组织和指导的职责, 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却需要按照参与者的要求, 遵守游戏规则, 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对其教育能力和指导艺术的集中考验。对于幼儿教育机构来说, 全程参与式的游戏模式能够迅速地在幼儿与教师之间建立信任及亲密地关系, 许多幼教机构都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幼儿游戏教育。

2.旁观式

旁观式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游戏的活动中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游戏指导, 并对游戏结果进行裁判。在旁观式幼儿游戏指导模式之中, 幼儿教师不再作为游戏活动的主体, 而其地位和作用也纯粹地上升为引导和管理。在这种游戏模式中, 教师要负责制定和解释游戏规则, 在游戏过程中对于各种违规现象进行及时纠正, 并根据幼儿表现判定胜负结果。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这种旁观式的游戏指导模式比较符合幼儿教育主体的职责和作用, 但是却不利于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感和信任感的培养。

3.交替参与式

交替参与式是指幼儿教师在游戏活动中既扮演组织者, 又扮演参与者的游戏指导模式。在交替参与式幼儿游戏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游戏环节的实际需要和总体安排, 分别履行组织者、指导者的职责。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这种交替参与的方式并不是毫无规律的, 而是在设计游戏环节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考虑的内容。如果教师运用交替参与方式得当, 则可以有效地实现游戏的教育目的, 对于启发和培养幼儿智力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对于提高教师参与和指导幼儿游戏活动水平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为了进一步提高参与和指导幼儿游戏活动的水平, 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首先, 要正确认识游戏活动在幼儿智力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将游戏视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 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娱乐活动。其次, 要提高游戏环节的设计能力。在设计幼儿游戏的过程中, 要综合考虑游戏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幼儿的承受能力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 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设计一系列对于幼儿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的游戏活动。最后, 要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指导和参与能力。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的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 选择适当的时机, 采取适当的方法参与和指导幼儿从事游戏活动, 并在游戏活动之中贯彻教学目的,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幼儿园环境创设指导与实例》评介 篇10

全书共有四章,第一章是理论研究,探讨了幼儿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以及学习环境设计与幼儿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者首先介绍了环境行为的理论研究概况,对环境与行为的基本概念、环境与行为的研究类型、环境与行为的研究模式和环境与行为的研究方法,分别做了概括性的整理和介绍。随后,作者介绍了学习环境与幼儿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情况,包括“活动室设计与幼儿行为”和“游戏场设计与幼儿行为”两个部分。这些研究成果也是后面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是室内学习环境的设计配置,分别对幼儿活动室的配置、幼儿学习区的设计、低年级教室的设计、蒙台梭利教室的设计和幼儿游戏室的设计进行了阐述。作者指出,幼儿活动室在配置上要遵守简易性、舒适性、感官性、刺激性、稳定性、安全性、卫生性等原则。作者对幼儿园活动室的空间大小、学习区的数量、区位安排、通道设计、情境布置、教室管理、物理环境等方面也加以了说明,并呈现了具体的案例。在对学习区的设计方面,作者分别从学习目标、运用时间、空间配置、基本材料、增加活力、角区评鉴六个方面对每一个区进行了深入阐述。作者还介绍了低年级教室和幼儿活动室在学习区设计上的差异,并呈现了低年级教室配置的范例。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蒙台梭利教室的特性,并展示了蒙台梭利教室配置的范例。在本章的最后一节,作者通过对幼儿游戏室的功能、游戏室的设置要点和游戏室的配置范例三个部分详尽地说明了如何设计幼儿游戏室。

第三章是室外学习环境的设计配置,探讨了游戏与游戏场的类型、游戏场设计的原则、游戏场设计的要点、游戏场设计的案例和园庭景观等五部分。在游戏与游戏场的类型部分,作者探讨了游戏的价值与意义,指出游戏场是很重要的,并介绍了几种主要类型的游戏场。随后,作者介绍了游戏场设计的原则:统整性、发展性、多样性、挑战性、创造性、近便性、安全性。作者分别从游戏场的空间设计、游戏场的器具设备和游戏场的附属设施三个方面介绍了游戏场设计的要点。作者还出示了各种类型游戏场的设计案例,以供参考。本章最后,作者就幼儿园园庭景观的配置,即幼儿园园庭的绿化美化、花草树木的栽植和园庭设施的设置进行了阐述。

第四章是大人区与附属设施的设置,就幼儿园中与幼儿学习和生活间接相关的成人使用的空间,和一些附属于园舍、园庭或运动游戏场所的建筑与设备该如何设计进行了阐述。在大人区设置上,作者分别对行政室、保健室、观察室和家接区在设置上应注意的事项,一一作了简略的说明。在附属建筑方面,作者对于与幼儿关系比较密切的园门、寝室、走廊、楼梯、地下室、厕所和洗手台等在设置上应注意的事项,作了说明。在附属设备上,作者对桌椅、公布栏、储藏柜、饮水器、图书设备和避难设备该如何设置作了说明。本章最后,作者对幼儿园的教具器材的购置谈了自己的思考。作者首先对教具的制作和运用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教具设计的原则、设计制作流程和教具的运用和管理。随后,作者介绍了幼儿园班级应该具有的基本器材设备和幼教器材的选择原则。最后,作者介绍了蒙特梭利教具和福禄贝尔的恩物。

上一篇:输电线路检修计划下一篇:侵袭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