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实验

2024-06-07

侵袭实验(精选八篇)

侵袭实验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我院住院及门诊送检标本共计1000份, 其中, 611份来自男性, 389份来自女性, 年龄在2~86岁, 平均为 (48.5±4.2) 岁, 其中, 603例 (60.3%) ≥60岁。主要标本为痰液、尿液、粪便、血液、分泌物、咽拭子、引流液、胸腹水、胆汁、脑脊液, 对于同一患者的同一标本经多次分离出相同菌株者, 记录为1株。

1.2 仪器与试剂:

检测仪器均应用恒星科技血培养检测仪, 科玛嘉假丝酵母菌属显色培养基以及萨布罗培养基均选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1.3 方法

1.3.1 涂片镜检:

标本均匀涂布在玻片上, 滴加1滴10%的氢氧化钾 (KOH) 溶液, 然后盖上盖玻片, 将其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进行微加热, 观察到标本充分溶解以后, 盖上玻片, 确保标本透明。然后镜检观察是否存在菌丝以及孢子等。如果标本为阴道分泌物、痰液或者粪便时, 应观察是否存在菌丝, 如有菌丝时方可判定为真菌增殖而诱发疾病的状态。

1.3.2 细菌培养与分离鉴定:

标本接种在萨布罗培养基之上, 并置于室温或者37℃条件下进行培养, 培养时间为24~48 h。如果待测菌株为假丝酵母菌属, 予以划线接种在科玛嘉假丝酵母菌属显色培养基之上, 放置在35℃下进行培养48 h。然后每隔24~48 h观察菌落的染色情况。参照试剂说明书提供的菌种鉴定标准进行鉴定。

2 结果

2.1 真菌检出结果:

本组1000份标本, 共检出真菌249株, 检出率为24.9%。其中, 白色假丝酵母菌166株 (66.7%) , 光滑假丝酵母菌24株 (9.6%) , 葡萄牙假丝酵母菌4株 (1.6%) , 克柔假丝酵母菌25株 (10.0%) , 热带假丝酵母菌8株 (3.2%) , 近平假丝酵母菌2株 (0.8%) , 其他假丝酵母菌4株 (1.6%) , 毛霉菌属13株 (5.2%) , 曲霉菌属3株 (1.2%) 。假丝酵母菌属占93.6%, 丝状真菌占6.4%。

2.2 检出真菌标本来源:

本组检出真菌249株, 其中, 193株 (77.5%) 源自痰液, 16株 (6.4%) 源自尿液, 13株 (5.2%) 粪便, 10株 (4.0%) 分泌物, 9株 (3.6%) 咽拭子, 3株 (1.2%) 血液, 3株 (1.2%) 引流液, 1株 (0.4%) 胸腹水, 1株 (0.42%) 胆汁。

2.3 检出真菌标本科室分布:

本组检出2 4 9株真菌, 其中, 1 0 5株 (42.2%) 来自呼吸科, 31株 (12.4%) 心血管内科, 27株 (10.8%) 泌尿外科, 12株 (4.8%) ICU, 11株 (4.4%) 内分泌科, 9株 (3.67%) 普外科, 8株 (3.2%) 妇科, 7株 (2.8%) 骨科, 6株 (2.4%) 神经内科, 6株 (2.4%) 肾内科, 5株 (2.0%) 消化内科, 5株 (2.0%) 神经外科, 4株 (1.6%) 胸外科, 3株 (1.2%) 血液科, 3株 (1.2%) 儿科, 7株 (2.8%) 其他科室。

3 讨论

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机体皮下组织、黏膜以及内脏所致真菌感染。近年来, 侵袭性真菌感染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且随着经验性抗白色假丝酵母菌用药的增加, 侵袭性真菌感染出现了流行病学性状变化, 这给医院感染控制以及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从本研究结果显示, 1000份标本中, 侵袭性真菌检出率达24.9%。真菌分离情况显示, 菌株主要为假丝酵母菌属, 占93.6%, 位于前3位的菌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 (66.7%) 、光滑假丝酵母菌 (9.6%) 以及克柔假丝酵母菌 (10.0%) , 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占主要地位, 这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报道一致。其中, 光滑假丝酵母菌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条件致病菌。骆雪萍等[2]研究资料显示, 由光滑假丝酵母菌所引起的假丝酵母菌菌血症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可见, 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仍然以假丝酵母菌, 尤其是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 而其他假丝酵母菌, 例如光滑假丝酵母菌以及克柔假丝酵母菌等表现出上升趋势。这与临床预防性地应用唑类抗真菌药物, 例如氟康唑等, 导致白色假丝酵母菌以及热带假丝酵母菌的感染率降低, 进而引起光滑假丝酵母菌以及克柔假丝酵母菌感染率升高。此外, 毛霉菌属 (5.2%) 以及曲霉菌属 (1.2%) 的检出率相比既往报道有所增加, 而由毛霉菌属所致肺部感染具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临床预后差以及病死率高等特点, 应引起高度重视。

从菌株标本来源统计显示看, 痰液标本中真菌的检出率占77.5%, 占首要地位, 但仍较既往报道有降低趋势。而尿液、粪便、分泌物以及咽拭子等的检出率则有所增加。由此可见, 侵袭性真菌感染部位也发生了多元化变化。同时, 血液标本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率占1.2%, 相比于王镇山等[3]报道有所升高, 提示真菌血症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脑脊液标本中并未分离出侵袭性真菌, 可能是由于脑脊液中的真菌含量比较少, 加之培养时间较长等所致。从菌株分布科室发现, 侵袭性真菌多分布在呼吸科、心血管内科、ICU等科室。主要是由于这些科室的患者多存在严重基础疾病, 或者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合并低蛋白血症、应用激素治疗、化疗以及侵袭性操作等, 导致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以及屏障功能被破坏等, 从而引起真菌移位、定植以及感染等。此外, 因真菌感染多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临床表现, 极易被原发基础疾病的表现所掩盖, 往往导致误诊、漏诊等, 延误临床治疗。故在临床病原菌检测中, 应多次进行真菌培养, 全面加强院内真菌感染监测, 合理地予以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 及早根据菌株培养鉴定结果以及药敏结果合理选择药物控制感染。

综上所述,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株构成具有多样化, 科室分布广泛, 早期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测,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侵袭性真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献梅, 任香娣.NICU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情况调查与防控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9) :820-822.

[2]骆雪萍.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特点及诊断[J].重庆医学, 2010, 39 (17) :2389-2391.

Transwell侵袭实验总结 篇2

trans-这个词根有转移、转运、穿过等意思,well有小室的意思,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类有通透性的杯状的装置,根据Corning公司的Transwell说明书中的介绍,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膜滤器(Membrane filters),也可认为是一种有通透性的支架(permeable supports)。更准确地说,Transwell应该是一种实验技术,这项技术的主要材料是Transwell小室(Transwell chamber,Transwell insert),其外形为一个可放置在孔板里的小杯子,不同厂家对Transwell会有不同的命名,而不同型号也可有不同形状,不同大小,根据实验需要,可有不同选择。

但无论是何种外形,其关键部分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杯子底层的一张有通透性的膜,而杯子其余部分的材料与普通的孔板是一样。这层膜带有微孔,孔径大小有0.1-12.0µm,根据不同需要可用不同材料,一般常用的是聚碳酸酯膜(polycarbonate membrane)。下图是一个Transwell装置的纵切面

将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小室内称上室,培养板内称下室,上室内盛装上层培养液,下室内盛装下层培养液,上下层培养液以聚碳酸酯膜相隔。我们将细胞种在上室内,由于聚碳酸酯膜有通透性,下层培养液中的成分可以影响到上室内的细胞,从而可以研究下层培养液中的成分对细胞生长、运动等的影响。

应用不同孔径和经过不同处理的聚碳酸酯膜,就可以进行共培养、细胞趋化、细胞迁移、细胞侵袭等多种方面的研究。当然不同细胞其体积不同,具体选择时要考虑到细胞大小。这里主要谈几种大家常用的实验:(1)共培养体系:

小于3.0um孔径条件下,细胞不会迁徙通过,因此,若研究不涉及细胞运动能力,不需要细胞穿过聚碳酸酯膜,则应选择3.0µm以下孔径。常用0.4、3.0µm。我们实验室用的是0.4µm。将细胞A种于上室,细胞B种于下室,可以研究细胞B分泌或代谢产生的物质对细胞A的影响。

(2)趋化性实验

可用5.0、8.0、12.0µm膜,上室细胞可穿过聚碳酸酯膜进入下室,计数进入下室的细胞量可反映下室成分对上室细胞的趋化能力。

①细胞B对细胞A的趋化作用:将细胞A种于上室,细胞B种于下室,可以研究细胞B分泌或代谢产生的物质对细胞A的趋化作用。

②趋化因子对细胞的趋化作用:将细胞种于上室,下室加入某种趋化因子,可研究该趋化因子对细胞的趋化作用。

(3)肿瘤细胞迁移实验

常用8.0、12.0µm膜,上室种肿瘤细胞,下室加入FBS或某些特定的趋化因子,肿瘤细胞会向营养成分高的下室跑,计数进入下室的细胞量可反映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

(4)肿瘤细胞侵袭实验常用8.0、12.0µm膜,原理与肿瘤细胞迁移实验类似。

transwell侵袭实验,其实原理简单地说就是用一层膜将高营养的培养液和低营养的培养液隔开,细胞放在低营养的培养液里,为了找吃的,细胞会往高营养的培养液里面跑,但是有膜挡着,所以要穿过膜才行。我们在膜上涂上一层基质胶,模仿细胞外基质,于是细胞要把基质消化了才可以从低营养的培养液跑到高营养的培养液里面,最后我们检测高营养的培养液里细胞量就可以知道细胞的侵袭能力了,大概原理就是这样的。

2.肿瘤细胞侵袭模型

用于研究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肿瘤细胞侵袭模型有如下几种(引自司徒镇强《细胞培养》): 2.1 体内癌细胞侵袭模型 2.1.1 皮下移植侵袭模型 2.1.2 肌肉内移植侵袭模型 2.1.3 腹腔内移植侵袭模型 2.1.4 小鼠肾包膜下移植侵袭模型 2.1.5 鼠睾丸包膜下移植侵袭模型 2.1.6 小鼠耳廓皮下移植侵袭模型 2.1.7 鼠爪垫皮下移植侵袭模型 2.1.8 视网内界膜侵袭模型 2.2 体外癌细胞侵袭模型 2.2.1 体外静止器官培养法

2.2.1.1 半固体培养基单细胞器官培养法 2.2.1.2 液体培养基单细胞器官培养法 2.2.2 半体外半体内器官培养法 2.2.3 单层细胞器官培养法 2.2.4 瘤细胞球体器官培养法 2.2.4.1 静止球体器官培养法 2.2.4.2 旋转摇动球体器官培养法 2.2.5 单层细胞侵袭实验模型 2.2.6 Transwell侵袭小室测定法

可见,Transwell与侵袭实验之间并不能划等号,Transwell有多种应用,侵袭实验也有多种方法。所谓Transwell侵袭实验,其实是指将Transwell这一技术应用于肿瘤细胞侵袭研究的一种实验。由于其简单易行、重复性好,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不能认为研究肿瘤侵袭只有Transwell一种方法。

① Transwell小室:

多种厂家可提供,论坛里常用的是Costar、Corning、BD生产的小室,我们实验室用的是Chemicon公司的ECM550系列,另有Boyden chamber、Millipore公司的millicell和雕弓满月射天狼战友介绍的Thincert。

这些厂家提供的小室,有的已铺好基质胶,买来就可以用,很方便,但也比较贵,我们实验室用的Chemicon公司的ECM550系列是已经铺好胶的,质量很好,但是非常贵,24孔板配套的小室,每个价格约130元,不推荐给大家。BD也有已包被好的,价格不清楚。Coster和Corning公司生产的小室,是论坛里比较常用的,好像是要自己铺胶,但据说每个小室成本只有40左右,应该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下面是一些战友提供的价格,具体建议大家联系代理商咨询。linanping1979战友提供的价格:coster的24孔板的transwell的价格是456元RMB,8µm,用于肿瘤的侵袭实验。iceyxy战友提供的价格:Millipore的8µm的50个1760RMB,0.4µm的2000多,是一次性的。梅林战友提供的BD价格: 240RMB一块(6.5um,24孔,12instert),好像是没胶的。liguofan说国产的boyden30块一个。jjyy提供的价格是:corning cat No.3422.6.5mm transwell with 8.0um prore polycarbonate membrane insert,Qty 48,950人民币不到。平均每个20元不到。

Transwell小室按照公司的要求,都是一次性使用的。不过其实洗洗泡泡还是可以重复用的。我用的Chemicon公司的ECM554,用完后擦去基质胶,再用胰酶和75%酒精泡,可以把膜洗得很干净,用前用紫外里外都照30min。sword01战友提供的处理方法:用棉签轻轻擦去胶和反面细胞,清水冲洗,超声清洗,低挡,30min,清水3×5min,蒸馏水3×5min,室温凉干,用前紫外线小室正面3h,反面6h,微波,低火10min×2。

因为我买的是铺好胶的,所以没买Matrigel,二次利用的小室只用来做不需要铺胶的迁移实验。以前的Chemicon ECM550系列,膜很结实,擦不坏,可以反复用很多次,但现在的膜已经改用一种很薄很脆的材料,一般只能重复用一次,真黑啊!很多战友说Costar和Corning也是可以重复用的,大家可以试试。另外,根据论坛战友提供的信息,osmonic公司有专用的膜出售,鼎国生物代理。Transwell小室用过后,可把原来的膜切下,贴上osmonic公司的膜,这样又可以用了,不过我没用过,有兴趣的可以试试。maojianwen战友的使用方法: trasnwell小室做一次后,将原来的膜去掉,重新泡酸,泡酒精,使用前照紫外,然后用女士用指甲油(注意用无色较稀的)将osmonic公司的膜贴上,剪掉多余的边缘。再照紫外。② 上层培养液:

上层培养液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为维持渗透压,需加入0.05%-0.2% BSA。

③ 细胞:

值得注意的是,有侵袭能力的细胞才可用于Transwell侵袭实验。建议实验前先用酶谱法检测MMPs的表达,特别是MMP-2的表达。如果不清楚细胞MMPs的表达情况,就盲目进行Transwell侵袭实验,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次Transwell侵袭实验花钱少则数百,多则数千,并不是笔小数目,还是小心为妙。另外,为了让实验结果更明显,可先撤血清让细胞饥饿12-24h,再进行实验。

④ 基质胶:

常用的是人工重构基底膜材料Matrigel,主要成分为层黏连蛋白和Ⅳ型胶原,生产厂家有BD、美国Collaborative Rsearch公司等。CaoY战友的帖这么说的:Matrigel是BD公司生产的,是一种细胞外基质,4度时是液体,在37度会逐渐凝固成胶状,不可逆。同样的东西在sigma叫ECM。zhangyong1036战友提供的价格:BD公司的matrigel 1500左右。如果购买的小室是已经铺好基质胶的,那么Matrigel就不需要购买了。

⑤ 下层培养液:

下层常用含5%-10% FBS的培养基,具体浓度根据细胞侵袭力而定,侵袭力弱的细胞可适当提高FBS浓度。下层也可用趋化因子,有战友将纤维粘连蛋白加入下层培养液作为趋化因子,但个人认为,FBS仍是最合适的。

⑥ 细胞培养板:

常用于Transwell侵袭实验的细胞培养板有6孔板、12孔板、24孔板等,以24孔最常用。细胞培养板没什么特殊要求,普通的细胞培养板就可以。但要注意,细胞培养板应当与购买的Transwell小室相配套。

⑦ 此外,膜的下室面可涂上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Sigma有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穿过膜的细胞更好地附着在膜上,也可用胶原(collagen)或明胶(gelatin)。很多战友认为这不是必须的,而且我也是不涂的,细胞照样贴壁很好。如果贴壁不好的话可以试试看。linanping1979战友认为,如果培养时间很长(>24h),细胞还是会掉到下室里面去,所以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在膜下层涂上FN。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膜下层涂上FN还有一定的趋化作用。zhangyong1036战友提供的价格: sigma的fibronectin,价格在1500左右

2.步骤

2.1 Transwell小室制备

2.1.1 无基质胶Transwell小室制备

① 包被基底膜:

用50mg/LMatrigel 1:8稀释液包被Transwell小室底部膜的上室面,4℃风干。如果需要在下室面铺FN的话,可将200ul枪头的尖端剪掉,吸取FN均匀涂抹在小室的下面。用胶原(collagen)的话,一般配成0.5mg/ml,直接用枪吸了涂在膜上。

② 水化基底膜:

吸出培养板中残余液体,每孔加入50ul含10g/LBSA的无血清培养液,37℃,30min。

另有tianjin_glioma战友提供的方法:在上室的聚碳酸酯膜上加入稀释后的Matrigel(3.9ug/ul)60-80µl(注意体积不可太大,以刚把聚碳酸酯膜浸湿为最好),置37℃ 30min使Matrigel聚合成凝胶。

2.1.2 有基质胶的Transwell小室制备

Chemicon公司的ECM550系列说明书要求,将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在上室加入300µl预温的无血清培养基,室温下静置15-30min,使基质胶再水化。再吸去剩余培养液。2.2 制备细胞悬液

① 制备细胞悬液前可先让细胞撤血清饥饿12-24h,进一步去除血清的影响。但这一步并不是必须的。

② 消化细胞,终止消化后离心弃去培养液,用PBS洗1-2遍,用含BSA的无血清培养基重悬。调整细胞密度至1-10×105,个人认为不要超过5×105。

具体实验时采用密度要自己摸索,因为不同细胞,其侵袭能力是不同的。个人经验,细胞量过多,穿过膜的细胞会过多过快,如果最后用计数法统计结果的话将难以计数;而过少的话,可能还没到检测的时间点,所有的细胞都已穿过,因此最少也要保证在收样的时候,上室内还要有一定量的细胞存在。

个人认为,对照组和处理尽量不要分开计数,因为细胞数目的差异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如果需要对细胞预处理而不得不分开计数,那么计数一定要多重复几次,力求准确,尽量保证对照组和处理组细胞密度一致。

2.3 接种细胞

① 取细胞悬液100-200µl加入Transwell小室,不同公司的、不同大小的Transwell小室对细胞悬液量有不同要求,请参考说明书。24孔板小室一般200µl。

② 24孔板下室一般加入500µl含FBS或趋化因子的培养基,不同的培养板加的量有不同要求,具体请参考说明书。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下层培养液和小室间常会有气泡产生,一旦产生气泡,下层培养液的趋化作用就减弱甚至消失了,在种板的时候要特别留心,一旦出现气泡,要将小室提起,去除气泡,再将小室放进培养板。

③ 培养细胞:常规培养12-48h(主要依癌细胞侵袭能力而定)。时间点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到细胞细胞侵袭力外,处理因素对细胞数目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以我的课题为例,我使用的药物不仅会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力,还对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我选择的药物浓度是用MTT筛选出的72h的IC50。用这个浓度处理细胞,24h内对细胞增殖并无明显抑制,但24h后,抑制作用就开始出现了。所以,用这个浓度来做Transwell,处理时间也必须限定在24h内,否则一旦药物抑制了细胞增殖或者诱导出凋亡,使处理组细胞数目少于对照组,那么就难以肯定穿过膜的细胞比对照组少,究竟是由于侵袭被抑制引起,还是处理后细胞数目本身就比对照组少而引起的了。

时间过长不可以,同样,过短也不行,因为细胞内会有一定量的MMPs储存,短时间内可能侵袭能力不会有太大改变。同时从药物被吸收进去,进而发挥作用,影响MMPs表达,到最后释放到培养基中,还需要一个过程。时间点的选择可尽量长点,也可选择多个时间点研究时间依赖效应,但前提是这个时间范围内细胞数目不能有明显变化。

另外,我看到细胞在小室内的形态不是正常培养贴壁的形态,而是圆形的,仍是悬浮时的形态,不过会聚集成团,所以看到细胞不正常贴壁也不要紧张,是正常现象。在培养过程中,膜下会逐渐有少量小气泡产生,这是正常现象,可不予处理,但我遇到过培养一段时间后,膜下出现了大气泡,幸亏及时发现,否则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个人建议,最好接种细胞后1-2h把培养板从培养箱里拿出来看看,确信没有大气泡产生。

通过给细胞染色,可在镜下计数细胞:

① 用棉签擦去基质胶和上室内的细胞。

② 染色:常用的染色方法有结晶紫染色、台肦蓝染色、Giemsa染色、苏木精染色、伊红染色等。个人推荐采用0.1%结晶紫染色,这种方法有如下优势:(1)不需要固定细胞,直接染色即可。(2)配制简单方便。(3)染色后可以用33%醋酸脱色,将结晶紫完全洗脱下来,洗脱液可在酶标仪上570nm 测其OD值,间接反映细胞数。个人认为这是结晶紫染色最大的优势所在。因为,虽然经过准确的细胞计数,往往穿过膜的细胞数仍难以准确控制,可能某一批实验穿过的细胞会特别多,以致细胞成堆,这种情况下就难以计数了,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醋酸脱色后用酶标仪检测。使用结晶紫染色要注意,染色前要将膜风干,否则可能会染不上。

③ 细胞计数:我们使用的是Leica DC 300F正置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拍照,把Transwell小室反过来底朝上就可清楚看到小室底膜上下室侧附着的细胞。也有不少人用手术刀将膜切下后染色,再贴在玻片上,滴二甲苯,再盖上盖玻片,就可以长期保存,但是这样做小室就成了一次性的了,未免有点浪费。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篇3

1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常规诊断

IFI实验室常规诊断方法主要有镜检、培养法、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1.1 镜检

真菌学最为经典的检查方法为直接镜检, 有着简便与快速等特点, 尤其对于院内感染深部真菌的危重症患者而言, 可以达到快速初步诊断的效果。比如在血液与脑脊液等无菌体液检测中, 若检测到酵母菌样细胞, 通常可诊断为隐球菌或念珠菌感染;若为深部器官检出含有分隔的锐角分支菌丝, 则应首先考虑为曲霉感染。但是, 该种诊断方式由于检出率较低, 故而诊断困难较大。

1.2 培养法

该方法能观察病原菌的生长情况, 从而明确属于何种致病菌, 同时还能进行药敏试验,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但是, 传统的培养法敏感性低, 同时耗时, 对于临床早期诊断而言, 无法提供更好的依据, 因此不能完全依赖真菌培养进行IFI诊断。

1.3 组织病理学检查

属于临床常用方法, 但对于一些危重症患者若无法承受侵入性操作, 比如肺组织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脑脊液等, 则很难采取组织病理学检查完成诊断, 故而具有一定的难度。

2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特殊诊断

IFI实验室特殊诊断方法主要为分子生物学诊断与血清学诊断。

2.1 分子生物学诊断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包括核酸杂交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其中核酸杂交的核心在于, 在合适的杂交条件下, 通过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探针进行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检测系统等方式来对组织细胞内的特定RNA或DNA进行检测。目前, 已有学者[1]将原位杂交应用在IFI曲霉病组织检测中, 并且逐步将其应用在了念珠菌病的诊断中。此外, 还有学者[2]利用溶解过滤法和原位杂交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白色念珠菌的检测, 敏感性十分良好。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则主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分析法进行真菌特异性DNA的检测。真菌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之后, 采集标记特异性探针交叉扩增后的产物, 然后再采取酶联免疫分析法进行半定量或显色测定。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曲霉菌与念珠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 可以获得很高的临床价值。有研究显示[3], 采用该方法进行血液中微量真菌DNA检测, 检出结果基本上与真菌培养所得结果相似, 阳性符合率可达90%以上。此外, 对于一些结构与形态特征颇为相似的真菌, 如都柏林念珠菌与白色念珠菌, 一般采取真菌培养很难鉴别出来, 因此可以针对二者DNA存有的差异采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诊断。当然, 就目前已有的技术来看, 由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还缺乏统一的标准, 故而在检测中难免不会出现假阴性或者假阳性, 即便是在血液中检出阳性, 但也仅能说明血液中含有真菌, 而无法确定其属于致病菌。因此, 临床诊断中若采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诊断, 则要结合患者的临床体征与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2.2 血清学诊断

临床研究表明, 引起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包括烟曲霉菌、白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等, 若采取常规培养法与组织病理检查法诊断, 前者耗时长, 并且阳性率不高, 而后者则特异性较差, 会影响正确的诊断。为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当前已逐渐利用真菌抗原、抗体、代谢产物进行血清学诊断, 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半乳甘露聚糖实验、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1-3-β-D葡聚糖试验等, 其中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在临床已有40多年的应用历史, 敏感性高达90%以上, 可以很好地检测出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成分;半乳甘露聚糖实验中的主要成分半乳甘露聚糖主要是曲霉菌释放到循环内的一种细胞壁多糖成分, 主要作用在于可以作为IFI曲霉感染早期的诊断及疗效监测;1-3-β-D葡聚糖试验检测范围则更为广泛, 除了可用于曲霉菌与酵母菌, 还能在一些少见真菌中应用, 如毛孢子菌与镰孢菌等, 其中1-3-β-D葡聚糖在各种真菌中都广泛存在, 主要在细胞壁中, 占了近一半, 这种检测方法有着自身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皆在65%以上, 具有简便与快速等优势[4]。

3 结束语

侵袭性真菌感染属于临床常见感染, 发生率与致死率逐年上升, 临床应加强早期诊断与治疗。目前已有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镜检、培养法、组织病理学诊断, 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与血清学诊断等, 前3种属于传统常用的方法, 后2种属于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检查方式。虽然分子生物学与血清学诊断有逐渐取代前3种诊断方式的趋势, 但实际上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率, 应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综合诊断的方式处理, 同时灵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诊断, 才能提高其早期诊断率, 从而尽早治疗疾病。

参考文献

[1]廖万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J].检验医学, 2010, 25 (7) :503-506.

[2]卢洪洲, 沈银忠.艾滋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 (6) :545-548.

[3]张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J].医学综述, 2009, 15 (24) :3812-3814.

解读《黑暗侵袭》中的存在主义 篇4

一、镜子的缺失:封闭环境下自我认同感的缺失

诡异的洞穴被流沙封住了退守的入口, 此时与外界相通的山洞成为了缺少光明和封闭的地狱。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缺少“镜子”的存在, “镜子”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是人类认知自我的重要媒介, 而人对自我镜象的把握意味着个人意识的形成。《黑暗侵袭》中封闭空间中“镜子”的缺失导致个人无法完成自我认知, 个体的存在意识只能通过外在的媒介“手电筒、火炬”来完成。这种缺少自我审视的幽闭空间, 一定上程度刺激了人性中兽性一面的苏醒, 而与兽性繁衍共生的则是山洞中另一种动物—食人兽。它们没有视力, 山洞的特殊环境造就了它们捕食的特异之处—依靠声音和气味捕食, 而无法凭借“镜子”这一媒介来完成理性回归的人类要在“死亡使者”的魔掌下更好的生存, 必须采用沉默的方式, 因为语言在搭建人类沟通桥梁的同时, 也向食人兽暴露了自己的真实存在, 于是人类也无法在这特异环境下凭借语言来完成他人对自我审视的一种交流和沟通。当语言被强制成一种沉默的工具, 人类认知自我的唯一途径的就是审视他人眼中的自我, 但是他人眼中之我和我眼中自我的认知并不是同一的, 甚而是相互抵触的。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这样阐述:从最常见的个人与个人相互间的“注视”出发, 自为存在的我“看”到他人, 立即发现一个异己的存在。与此同时, 我又从他人的目光中感受到他人正在通过对我的“注视”发现我这一异己的存在。他人目光的注视迫使我按照他的判定来修正自己。自为存在的我变成了他人意识的客体、一个固定的物。面对他人的“注视”, 试图保持主体地位的我决定反抗.因为他人是通过“注视”剥夺我的自由并获得他自己作为主体的自由, 我也以我的“注视”使他人客体化, 剥夺他人的自由。这样, 我与他人都在否定相互自由的彼此“注视”之中走向敌对。[1]

在影片《黑暗侵袭》中朱诺为了保护受伤的同伴霍莉免受食人兽的魔掌, 而与它们展开了生死搏斗, 意志力高度紧张的朱诺把前来救援的贝思当成食人兽一起杀害, 而此时奄奄一息的贝思认为这次探险是朱诺的蓄意预谋, 因为她想遮蔽与莎拉 (她们中的另一个同伴) 老公通奸的事实而把知情者陷于死地。当贝思把自我认知中的朱诺告诉莎拉时, 莎拉对朱诺的信任和友爱随着所谓的“探险真相”大白于天下而化为泡影。这个情节的展开为曾是闺中密友的二人关系转折埋下伏笔。面对朱诺, 莎拉想到了自己死去的丈夫和女儿, 想到了自己的好友贝思, 她毫不迟疑的把巨斧挥向了朱诺, 四周食人兽惊悚的狂叫更把这种仇恨的宣泄烘托到极致。莎拉以贝思的视角了解了朱诺, 虽然这种认知违背自己的判断, 然而在嫉妒的火焰燃向莎拉时, 她却失去了理智。莎拉与朱诺在彼此仇恨中走向了对立, 朱诺剥夺了莎拉的爱情自由, 而莎拉剥夺了朱诺的存在自由。

当莎拉孤身一人穿梭在皑皑白骨中的山洞时不慎跌入洞中的滑道, 意识恍惚的她似乎看到了真实世界中久违的光明, 她爬向了通往光明的生命之梯, 那疾驰在马路上的越野车载着她回归到人类生存的真实世界, 此时镜头蒙太奇切换, 莎拉从昏迷的意识中逐渐清醒, 那生命得到救赎的画面只是她极度渴望的一种幻化, 周围依旧是无际的黑暗和惊悚的食人兽之吼, 到此《黑暗侵袭》第一部结束。出人意料的结局背后却给予我们深深的反思, 一个没有伙伴同行的个体, 到底会在生命的通道走多远。没有了人格底线的坚守, 曾等同于动物本能的一种人类存在状态是否在社会链接修复后重新回到一种文明状态。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个人不能依靠其本身而成为人, ‘自我存在’只有与另一个‘自我存在’相交通时才是实在的……只有在与他人相处时, “我”才能在相互发现的活动中被显示出来。[2]本以为莎拉把仇恨之剑射向朱诺时, 一切恩怨得以终结, 她终会在强烈生存本能的驱使下获得生命的奇迹, 然而当她不幸跌入滑道, 身处险境的她恍然意识到自我生存自由的获取是以他人相对自由的到达而成为可能。她需要借助他们的存在来抵抗黑暗的侵袭, 抵御那恐怖的食人兽, 与人性排斥并存的却是人性的回归, 当她的存在成为了一种虚无, 一种自我眼中无法投射的影像, 这暗暗注定了一种结局:莎拉再也无法回到文明的社会。

二、人性藩篱的阻隔:他人即炼狱

个人自我的认知无法通过语言的媒介来架构沟通的桥梁, 只能通过他人眼中的审视来完成自我的确认, 而这种和自我认知的不一致会导致人际关系持续的恶化, 而此时他人就成为了自我的地狱。

《黑暗侵袭》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白, 没有视力的食人兽在萨姆和贝卡的身边徘徊了很久, 二人用彼此的沉默来避免这个恶魔的疯狂进攻, 正当食人兽准备离开, 贝卡携带的电子手表发出了声响, 食人兽再次把死亡的触角伸向了她们。二人生死攸关之际, 山洞那边传来朱诺迫切寻找同伴的呼唤:萨姆、贝卡!贝卡:是朱诺。萨姆:她发出来的声音会把那些东西 (食人兽) 全部引到她头上来。贝卡:只要不在我的身上。就当二人自以为已把死亡的阴影传给朱诺而自身得以保全时, 没想到死亡之门却无处不在。萨姆企图凭借一己自力横跨那段绝壁, 中途却遭遇了食人兽的袭击, 而面对惨死的萨姆, 贝卡发出了声嘶力竭的绝望, 她的呼喊招来了食人兽的群攻。当二人在把朱诺推向死亡深渊的边缘处, 却不幸掉进了自我埋下的陷阱。生命就是一个轮回, 当你自以为他人的死亡可以换回自我生存的奇迹, 而对别人的不幸采取一种冷漠和残忍的态度时, 其实自我的生存可能正在一点点消失。因为他人生存的可能也是自我存在前提中的一个链条。当链条一个个被自我的冷漠斩断时, 肉身的活着仅仅成为了存在的虚无, 因为成其为人的精神之源已经干涸。影片中人物可悲之处在于面临死亡, 他们仍没有猜透这世界上最复杂而又最简单的谜团。他们把命运的不幸仅仅归结于偶然, 偶然的误入诡异山洞, 偶然的流沙封住了退守的洞口, 归结于这洞中与人类并存的是恐怖的“死亡使者”, 我一直在思考, 如果没有这些偶然, 这种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是否能让这些在人性迷失的人们找到生命的出

论伍尔夫的生死哲学——解读《达洛卫夫人》

李静 (河北保定华北电力大学071000)

摘要:在《达洛卫夫人》这部小说中, 伍尔夫将小说的同名人物个性中的黑暗部分人格化, 创造出塞普蒂默斯这个分身形象。这一创作手法有助于作者揭示小说关于生死的永恒主题。本文意在从“分身”创作手法入手来探讨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中对“生即积极, 死即消极”生死二元论的超越。通过揭示生的异化本质和死为沟通、为对异化生存的蔑视, 伍尔夫的生死哲学在小说中得到详细阐述。

关键词:分身;生存瞬间;死为藐视;生死哲学

一九二五年出版的《达洛卫夫人》是伍尔夫意识流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功尝试, 也是其最受评论家关注的小说之一。对伍尔夫而言, 该书的创作是“挖掘隧道的过程”, 即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意识流动并使用各种叙事链接方式将各个人物的意识隧道在某一点连为一体。而对读者而言, 阅读该小说就是一次在隧道中艰难穿行的经历。伍尔夫曾在日记中明确的阐述:“在这本书里….我要描述生与死、理智与疯狂;我要批判当今的社会制度, 揭示其动态, 而且是最本质的动态….”在这部小说中, 伍尔夫将小说的同名人物个性中的黑暗部分人格化, 创造出塞普蒂默斯这个分身形象。“分身”手法可谓是伍尔夫创作中关键的一笔。本文意在从“分身”创作手法入手来探讨伍尔夫对“生即积极, 死即消极”生死二元论的超越。通过揭示生的异化本质和死为沟通、为对异化生存的蔑视, 伍尔夫的生死哲学在小说中得到详细阐述。在伍尔夫看来, 死亡不是生命的悲剧性终结, 而是对生命起点的回溯, 是对精神家园的归返。

一、“分身”手法的运用

根据《韦氏词典》的定义, dark double指“活人的魂魄”。在神话里, 看到自己的魂魄预兆着死亡。通常情况下, 他们给活人提供建议, 但是可能是恶意的、误导性的。在文学上, “分身”在19世纪早期已成为文学界常用的手法。dark double指作家刻画的人物形象, 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另一个人物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黑暗的一面, 即弗洛伊德所谓的“受压抑”的自我, 它与口。

《黑暗侵袭》的第二部同样上演着“他人即地狱”的人性冷漠和排斥, 救援人员在食人兽即将发起进攻的情急时刻, 放弃了拯救滑向深渊的谢理夫 (人名) 的努力。两害相权取其轻, 两利相权取其重。无知的人们自以为这是一种丢卒保车的明智之举时, 死亡之门却在他们的不远处敞开。在生命的面前, 没有贵贱、没有卑劣、只有平等。即使在多人的生命和单独个体的生命权衡中, 也无法用一种量的裁判断定孰轻孰重, 因为集体的“众人”也是个体的一种叠加。影片的最后, 众人终究没有逃脱个人悲剧的命运, 找到洞穴出口的三人以为在经历种种人性和兽性的挣扎之后终会通向生命的出口, 然而无人能逃得开上帝的审判。在觊觎她们的食人兽发起侵袭前, 三人企图用沉默对抗那些死亡使者从而成功逃离。可曾被他们抛弃的谢里夫奄奄一息时“救救我”的疾呼, 打破了他们所有出逃的美梦。谢里夫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向食人兽暴露了她们的存在。他人就是地狱, 当我们亲手播下了诅咒他人毁灭的种子, 我们自己也是这种人性恶毒的受害者。

他人既是地狱, 并不意味着他人与自我之间永远只是唯一的一种关系形态。萨特曾在《禁闭》发表后, 特意为“他人即地狱”内涵做出诠释。萨特说:“有人以为我的本意是说,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总是毒化了的, 总是地狱般的关系。然而我要阐明的却是另一回事。我的意思是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 弄糟了, 那么, 他人就是地狱。但这并不是说, 和别人就不人物平常的白日的自我相反。许多知名作家如亨利·詹姆斯和莫泊桑都曾运用“分身”手法以达到诸如制造悬念和恐怖气氛、刻画完整人格等目的。史蒂文森《化身博士》中的主人公哲基尔医生的分身海德先生和玛丽·雪莱笔下的弗兰肯斯泰因的分身怪物弗兰肯斯泰因是读者所熟悉的由作家创造以揭示人的分裂人格和双重人格的分身形象。

在《达洛卫夫人》中, 伍尔夫将小说的同名人物达洛卫夫人个性中的黑暗部分人格化, 创造出塞普蒂默斯这个分身形象。兰登书屋版《达洛卫夫人》的序言中, 伍尔夫指出, 这本小说最初计划中并无塞这个人物, 最后自尽的是克, 后来添加了塞作为克的分身形象, 替她死。事实上, 这个分身形象不仅有助于伍尔夫刻画克性格中的阴暗面, 使得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意识碎片组成的小说结构规整化,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作者阐明小说主题。通过塞这个分身形象作家进一步揭示了克性格中黑暗的、时刻被死亡所困扰所包围的一面 (与其表面上喜欢交际、热爱生活的一面形成强烈对比) , 进而在避免作品基调过于昏暗的前提下达到刻画克双重矛盾性格的目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塞的自杀给克带来这么大的震撼。

二、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中对“生即积极, 死即消极”生死二元论的超越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的主要倾向是寻找一种现代的先锋艺术, 这种艺术从一个更新的视角来反映现实, 对人性提出更深刻的认识。这种竭力摆脱物质世界的压抑, 力图反映意识的复杂过程的艺术被称为“现代主义”。伍尔夫正是这种“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驱者之一。在她的作品里, 人物的年龄、外貌、性别和职业等特征无关紧要, 而他们瞬间的印象感觉和意识才是举足轻重的。伍尔夫将这些零乱的但在人的一生中起重要作用的瞬间成为“生存瞬间”。作为一个天性敏感的作家, 伍尔夫在对存在的细致观察中清醒地意识到二元论限制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 因此试图打破二元论的羁绊。二元论是西方传统文化哲学中的一个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我的用意是要通过这出荒诞的戏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 也就是说, 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地禁锢着我们, 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3]《黑暗侵袭》中三个人面对险象环生的外在环境, 莎拉在朱诺被食人兽残忍致死后, 她身上人性的东西开始苏醒。莎拉绝望的大声呼叫, 从而把“死亡使者”注意力全部转移到自己的身上。群兽进攻莎拉的同时, 救援人员获得了逃离的机会, 她顽强的爬向了生命的出口。莎拉用自己的生命为救援人员搭建起一座生命之桥, 看到这里观众不免为画面的暴虐和人性的闪光而深深的震撼。

他人即炼狱, 当人性之光在生命不堪忍受的苦痛熠熠生辉时, 人类便在万劫不复的地狱中得到了人性的涅槃, 从而获得了一种永生。而当人性陷入一种排斥和倾轧同类的歧途上, 他人就成为自我永远无法摆脱的地狱。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三联书店, 2007.

[2][美]W.考夫曼.存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149—150.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6月—2011年4月间IFI住院患者254例(男174例,女80例);细菌感染住院患者57例(男44例,女13例);正常对照组68人,来自健康检查者(男44例,女24例)。IFI组和细菌感染组均经培养证实存在深部真菌感染或细菌感染,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泌尿道、血液及静脉插管等,主要来自呼吸科、血液科、肿瘤科、ICU等科室。IFI组根据国内相关学会制定的各种IFI诊治指南[1,2,3,4]分为:确诊组64例,临床诊断组78例,拟诊组112例,分别占25.2%、30.7%、44.1%。

1.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IFI的相关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对与IFI相关的14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侵入性操作、抗生素联合使用时间、激素使用、1,3-β-D-葡聚糖水平这8个危险因素在IFI组和细菌感染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注:IFI—侵袭性真菌感染。(1)是指超过3种以上的广谱抗生素的联合使用;(2)包括含激素化疗方案的应用。

2.2 IFI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11例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按P<0.05纳入方程,对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导致IF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COPD、恶性肿瘤、侵入性操作、抗生素联合使用时间≥7 d、激素使用、1,3-β-D-葡聚糖水平升高。见表2。

注:IFI—侵袭性真菌感染。

3 讨论

近年来,IF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缺少有效地早期诊断手段,其病死率居高不下。传统的微生物培养需要时间较长,阳性率低(仅50%左右),而且不能区分定殖菌、感染菌或污染菌等[5]。胸部高分辨率CT虽然能早期发现肺部病灶,但往往要在病灶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作为金标准的组织病理学诊断需要侵入性操作,不适用于低血小板患者和危重病人,且鉴定菌种较困难。控制IFI的危险因素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对IFI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OPD、恶性肿瘤、侵入性操作、抗生素联合使用时间、激素使用、1,3-β-D-葡聚糖水平增高是IFI的主要高危因素,这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似[6]。大剂量激素的使用会损伤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导致患者对真菌感染的防御能力减弱。广谱抗生素会破坏人体内的正常菌群,从而使侵入人体内的真菌更易生长。侵入性操作如机械通气、留置血管内导管、留置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无可避免地破坏皮肤黏膜,使得—些危重的、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皮肤表面的真菌易进入深部组织引起感染。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化疗后效应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因此,我们认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入性操作,少用激素类药物等,可有效地减少IFI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武建国.关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J].临床检验杂志,2010,28(2):87-89.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修改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7):607-610.

[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上)[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8,23(12):20-22.

[4]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697-700.

[5]Kler N,Garg P.Ftmgal Sepsis[J].Bull Nat Neonatol Forum,1999,13:13-15.

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的治疗分析 篇6

关键词:泌乳素腺瘤,溴隐亭,手术,伽玛刀,侵袭性

侵袭性垂体腺瘤是垂体腺瘤的一种类型, 发生率占10%~35%[1]。侵袭性泌乳素腺瘤一般具有体积大、侵袭鞍外结构的特点, 单一的手术治疗全切困难, 难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7月-2013年9月采用首选溴隐亭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并结合手术和/或伽玛刀的综合模式治疗21例Knosp MRI分级Ⅲ~Ⅳ级的侵袭性泌乳素腺瘤, 取得良好效果, 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 男7例, 女14例, 年龄22~45岁, 平均28岁。临床症状以视力受损最常见, 发生率为47.6% (10/21) 。男性病例多表现为性功能障碍, 发生率为71.4% (5/7) 。女性以闭经为首发表现有8例 (57.1%) , 泌乳6例, 经量少、经期不规则4例。头痛10例, 乏力4例, 记忆力下降3例, 鼻腔堵塞1例。体征最常见为视野缺损, 发生率28.1% (9/32) , 第Ⅲ~V1、V2、Ⅳ颅神经麻痹4例。

1.2 诊断和影像学表现

入选病例诊断符合影像学符合Knosp MRI分级Ⅲ~Ⅳ级, 泌乳素水平>200μg/ml, 高泌乳素症状和压迫效应。所有病例均行头颅MRI增强检查以及部分病例行CT检查。肿瘤大小2.6~8.1 cm, 平均直径4.8 cm, 大腺瘤16例, 巨大腺瘤5例, 12例侵袭单侧海绵窦, 9例侵袭双侧海绵窦, 6例部分或全部包绕颈内动脉, 2例鞍底破坏。Knosp MRI分级:Ⅲ级15例, Ⅳ级6例。

1.3 治疗方法

本组21例完成单一或综合模式治疗, 见表1。首选溴隐亭治疗组治疗方法:口服溴隐亭从2.5 mg/d开始, 晚上睡前口服, 2~3周内逐渐加量至有效剂量7.5 mg/d, 如PRL控制不理想则根据能够耐受的副反应最大加量至15 mg/d。如服用溴隐亭后副反应明显, 则加量更缓慢, 逐步适应后大多数患者能耐受。

服用溴隐亭3个月内出现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者2例, 6~12个月后出现1例耐药、1例肿瘤卒中和1例脑脊液鼻漏, 均行手术治疗, 残留肿瘤行伽玛刀治疗, 2例服药12~18个月肿瘤局限后行伽玛刀治疗, 5例服药超过3个月后结合手术和/或伽玛刀治疗的病例均需继续口服溴隐亭治疗。

2 结果

本组21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为28~50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40个月, 方式为门诊和电话随访, 内容包括头颅增强MRI, PRL检测、视力视野检查等。开始治疗后3、6、12个月各随访1次, 以后每1~2年随访1次。最初服药3月有头痛、视力障碍的患者全部得到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 3个月后6例男性患者性功能恢复 (6/7) , 8例女性患者恢复月经 (8/8) 。药物治疗3月后MRI随访有19例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平均达58.2% (27.9%~89.0%) , 随访期末MRI显示肿瘤消失共10例, 其中单一药物治疗组8例肿瘤消失, 结合手术和/或伽玛刀组2例;PRL水平正常共16例, 其中单一药物治疗12例 (12/15) , 结合手术和/或伽玛刀治疗组4例。

3 讨论

垂体泌乳素腺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腺瘤。虽然泌乳素微腺瘤多见于年轻的女性患者, 但侵袭性泌乳素腺瘤在年轻男性更常见[2]。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的治疗目标在于降低泌乳素水平从而恢复性腺功能, 并消除肿瘤压迫引起的症状。目前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手术以及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手术一般认为可作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首选治疗, 但对于侵袭海绵窦的KnospⅢ~Ⅳ级的泌乳素腺瘤, Fraioli等[3]认为由于泌乳素腺瘤对于海绵窦的高度侵袭性, 该类肿瘤的很难达到根治性的外科全切。位振清等[4]报道多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切除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 仅有12.5%的全切率。于春江等[5]报道38例侵袭性泌乳素腺瘤术后均需接受溴隐亭治疗。国内外学者认为对于侵袭性泌乳素腺瘤首选多巴胺2受体激动剂能够取得相同、甚或优于首选手术治疗的效果, 因此推荐首选药物, 或结合手术和/或放疗的综合模式。

溴隐亭作为临床上常用的多巴胺2型受体激动剂, 能使75%~92%泌乳素腺瘤患者血清PRL水平正常化和肿瘤体积缩小, 其机理为选择性激动泌乳素细胞膜上的D-2-R, 从而抑制PRL m RNA基因的表达和泌乳素细胞代谢, 导致PRL合成分泌减少和肿瘤皱缩[2,3]。本组溴隐亭治疗PRL正常有效率76.2% (16/21) , 肿瘤控制有效率90.4% (19/21) , 与上述文献相近。小部分患者接受溴隐亭治疗后出现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以及耐药的现象, 对多巴胺2受体激动剂类药治疗泌乳素腺瘤耐药的发生率, Caccavelli等[6]报道在10%~25%。张湘衡等[7]认为溴隐亭治疗有效的患者初诊时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耐药的患者, 提示血清高泌乳素水平的患者可能对药物有敏感性倾向, 但现在尚无要准确预测耐药性的相关方法。对于溴隐亭耐药的患者, 国外众多文献报道卡麦角林对溴隐亭耐药有效, 但此药尚未在国内进入临床应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如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或出现耐药、或诱发卒中、或脑脊液漏, 手术可作为二线选择[5]。本组中有5例不能耐受副作用或耐药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因为长期的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可导致瘤周纤维化.增加手术困难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所以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有争议[8]。Cho等[9]报道服用溴隐亭6周后可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但超过3个月后则增加手术切除肿瘤的难度。本组2例在服药3个月内手术切除肿瘤较为容易, 而3例超过3个月的手术切除肿瘤困难且术中出血多。因此我们认为药物初始治疗3个月内充分评估患者对于副作用的耐受和耐药, 如果及时手术利于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和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放射治疗主要包括普通放疗和伽玛刀。20世纪70年代Backlund等首先应用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取得满意疗效, 伽玛刀对于垂体腺瘤的治疗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同。但普通放疗有其相对的副作用, 而且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绝大部分为直径大于3 cm的大或巨大腺瘤, 亦不适合首选伽玛刀治疗。如果肿瘤经溴隐亭或手术治疗后范围局限在直径≤3 cm, 且距离视神经≥1 cm者, 则是伽玛刀治疗的良好适应证。虽然伽玛刀对垂体腺瘤的体积控制较为理想, 但对于泌乳素腺瘤的内分泌缓解较其他腺瘤差。Pouratian等[10]报道一组药物和手术治疗无效的垂体腺瘤病例行伽玛刀治疗, 肿瘤体积控制率高达89%, 而内分泌有效率仅为26%。本组6例为药物结合手术和/或伽玛刀治疗, 虽然残余肿瘤得到有效控制甚或消失, 但泌乳素水平无法恢复正常。伽玛刀是有效避免残留肿瘤复发的手段, 但多巴胺2受体激动剂对于恢复正常的泌乳素水平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 溴隐亭治疗对于大多数侵袭性泌乳素腺瘤在缩小肿瘤体积和改善压迫症状、恢复正常泌乳素水平和改善内分泌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可作为首选治疗, 手术治疗可作为耐药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时的二线选择, 但手术时机应慎重选择, 当肿瘤局限后可考虑结合伽玛刀治疗。

参考文献

[1]Mamelak A N, Carmichael J D, Park P, et al.Atypical pituitary adenoma with malignant features[J].Pituitary, 2008, 10 (24) :312-318.

[2]Schaller B.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in prolactinomas,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J].Neuro Endocrinol Lett, 2005, 26 (5) :152-159.

[3]Fraioli M F, Novegno F, Catena E, et al.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of giant invasive prolactinomas in paediatric age:long-term follow-up in two children[J].Childs Nerv Syst, 2010, 26 (10) :1233-1237.

[4]位振清, 王任直, 姚勇, 多技术辅助神经内镜下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的治疗[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4, 36 (2) :189-193.

[5]于春江, 吴哲褒.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的治疗策略[J].中华外科杂志, 2009, 47 (2) :123-127.

[6]Caccavelli L, Feron F, Morange I, et al.De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two D2 dopamine receptor isoforms in bromocriptine-resistant prolactionmas[J].Neurocrinology, 1994, 60 (3) :324-322.

[7]张湘衡, 牟永告, 赛克.多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溴隐亭耐药与血清泌乳素水平的关系[J].广东医学, 2011, 32 (3) :306-308.

[8]Yu C, Wu Z, Gong J.Combined treatment of invasive giant prolactinomas[J].Pituitary, 2005, 8 (5) :61-65.

[9]Cho K R, Jo K I, Shin H J.Bromocriptin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vasive prolactinoma:the single institute experience brain[J].Tumor Res Treat, 2013, 16 (2) :71-77.

12例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篇7

1 探讨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特点及分析误诊原因

2 临床资料

收集2006年2月至2008年4月我院住院期间真菌性肺炎12例回顾性调查研究。

2.1 临床表现

12例均有咳痰、咳嗽、发热、咯血2例, 胸痛10例均有呼吸困难。

2.2 胸部X线表现

多发斑片或结节影10例, 病灶多位于胸外带, 3例局部胸膜增厚。

2.3 治疗情况

其中11例应用剂量不等的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生素应用时6例患有糖尿病10例伴有心脏疾患, 心力衰竭, 其中10例经治疗好转出院, 2例病情加重死亡。

3 讨论

深部真菌感染有逐年增加趋势且老年人易患肺部真菌感染, 在深部真菌感染占首位, 发生于全身情况差免疫功能低下, 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咳嗽、胸痛、全身不适及体重减轻, 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 在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也可发热, 发热常常被激素所掩盖。早期诊断的困难和初期诊断的延误是预后差的主要因素。肺部真菌感染误诊率高度的原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上缺乏特异性、病原学上难以区分是寄生菌还是致病菌。在COPD患者, 最常出现的情况为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发热和肺侵润而被认为是COPD加重, 尽管给予相对于细菌性肺炎的充足的抗生素治疗仍没有改善。另外, 常伴随细菌感染。

4 有文献报道

侵袭性肺真菌的临床诊疗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63例, 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41例, 女22例。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65.2岁。所有患者均有原发病及诱因, 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咯血、胸闷、呼吸困难等。其中发热表现为持续性高热, 部分表现为体温过低。X线检查均根据感染类型表现不同, 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涂片培养鉴定、真菌抗原检测均确诊为肺真菌感染。全部病例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3]。

1.2 诊断标准

本病的诊断依据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分为三个级别, 病例确诊首先要有1个或多个危险因素, 并具备侵袭性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及X线、影像学表现;次要特征为:发热, 特征为持续发热且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肺部出现新的浸润影, 肺组织及积液培养出真菌, 或经组织活检证实[4]。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于诊断后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 第1、2天每日2次, 每次200mg, 以后每日1次, 每次200mg, 连续12d。14d后改为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mg/d, 总疗程3个月。

1.4 疗效判定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肺部阴影未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加重, 肺部阴影增多。

1.5 统计学方法

按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相对数用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全部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及好转46例, 无变化者7例, 恶化者6例, 死亡4例。在死亡的4例中2例为血液疾病, 2例为慢性肾病。

3 讨论

3.1 概述

肺部真菌感染近年来逐渐增多, 除具有引起本病的相关因素外, 尚可见于原发性真菌病。相关资料报道约10年前以念珠菌感染为主, 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应用念珠菌被抑制, 导致曲霉菌感染显著上升。侵袭性肺真菌病以真菌直接侵袭肺及支气管引起病理损害。波三星肺真菌病以真菌扩散导致肺外器官引起真菌血症[5,6]。深部真菌感染以深部皮肤组织结构感染为主, 包括单一器官或多个器官引起的系统性感染。致病性真菌感染常导致免疫功能正常者的原发性外源性感染。

3.2 临床诊断

诊断符合宿主发病危险因素1项、具有胸部症状体征、影像学特征, 并有肺组织病理学及微生物学证据。临床治疗根据病情的轻重、器官功能程度选择用药, 常用药物如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包括含脂制剂) 、伏立康唑、卡泊芬净, 极重度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 (唑类+两性霉素/棘白菌素) , 治疗疗程根据治疗时病情的反应, 病灶大部分吸收或空洞闭合。临床诊断具备危险因素1项、同时有胸部症状及体征、影像学表现, 微生物检查可见任何一项。治疗药物的选择及疗程根据病情而定。拟诊即为具有发病危险因素的1项、并具备胸部症状体征及影响学表现。

3.3 预防及治疗

临床分为一般预防、靶向预防及拟诊治疗、临床诊断治疗和确诊治疗。其中拟诊及临床诊断可认为是治疗也可认为是预防, 对疑似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早期预防及治疗可使患者及早得到病情控制, 提高预后。治疗的疗程在临床过程中无一定性, 取决于IPA的类型与严重程度、治疗反应、基础疾病或免疫状况;一般认为应该再临床症状、放射线消失, 病原菌培养印象, 可逆性疾病缓解后, 继续治疗微小的病灶;预后在较大长度上取决于宿主因素, 常见的IPFI抗真菌治疗, 如侵袭性肺曲霉病, 传统治疗则应用两性霉素B, 现在通常用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伊曲康唑, 为重患者可选择联合治疗。如伏立康唑+卡泊芬净, 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等。在治疗疗程中, 常规应将侵袭性肺曲霉病定在最短6~12周;临床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稳定;免疫功能缺陷者可用药至病灶消除;病情稳定患者口服伏立康唑较为便捷。对已治愈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应用抗真菌治疗防止复发。新指南指出在临床治疗时可操作性明显增强;明确了伏立康唑在治疗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中的地位。对于疗程问题, 目前尚无明确, 在用药中, 两性霉素B为广谱, 疗效好但毒性大。氟康唑抗菌谱窄, 对酵母和双相真菌效果较好。伊曲康唑耐受性较好, 抗菌谱广, 对曲霉有效。因此在治疗用药过程中选择疗效好, 毒性好, 不良反应少的药物进行治疗, 是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Verduyn, Lunel FM, Meis JF, et al.No socomial fungal infections:candidemia[J].Diagn Micr obiol Infect Dis, 2006, 34 (3) :213.

[2]Kauffman CA.When to suspect fungal infection as thecause of nonreso lving pneumonia[J].J Respir Dis, 2007, 20 (2) :283.

[3]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8) :697.

[4]赖月平, 邱志坚.肺部真菌感染54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0, 39 (13) :1691-1692.

[5]崔德健.肺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0, 12 (5) :335-338.

上一篇:幼儿游戏的创设与指导下一篇:水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