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2024-06-26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精选七篇)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篇1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个案调查

对所有病例采用统一的《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进行个案调查[1]: (1) 了解病例进食可疑食物及与进食可疑食物有关的情况; (2) 调查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过程、临床表现等; (3) 采集病例的呕吐物、粪便及可疑食物样本进行细菌学检查[2]。

1.2 可疑食物运输、销售环节的调查

可疑食物为生猪肉, 对销售生猪肉的个体商贩进行调查。其内容包括: (1) 生猪的购买、宰杀过程; (2) 宰杀后生猪肉的运输与销售过程; (3) 对运输生猪肉过程中的苫布及案板进行棉拭子涂样采集;对销售生猪肉的刀具、杆秤进行棉拭子涂样采集。采集样本依据国家标准GB14938———19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的规定, 按GB478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进行食物中毒常规致病菌检测[3]。

2 结果

2.1 发病时间分布

2008年5月8日11时出现首发病例。病例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症状。随后类似首发病例症状的患者陆续出现, 末次发病例出现在5月9日16时。共发生病例36例, 占进食可疑食物总数的75.0%。发病高峰集中在5月9日2~6时, 在此期间共出现24例病例, 占总发病病例的66.67%。5月9日20时后无新病例发生。见表1。

2.2 发病地点分布

所有病例均发生在新站镇某乡的4个自然屯内。病例均有进食可疑食物———猪肉的病史, 未食者不发病。

2.3 病例的年龄、性别分布

36例病例中, 男22例, 占发病总人数的61.11%;女14例, 占发病总人数的38.89%。患者年龄最大74岁, 最小5岁。发病无年龄、性别倾向。

2.4 可疑食物调查

个体商贩所售生猪肉为可疑食物。2008年5月8日13时30分左右, 商贩将所售生猪肉堆放在售货车上, 猪肉下垫一块案板, 猪肉上蒙苫布一块, 沿某乡四个自然屯流动售货。14时30分左右, 途中遇大雨, 将所售猪肉浇湿。雨后 (15时10分左右雨停) 继续流动售货, 至晚18时止, 猪肉全部售出。雨后猪肉售出至用餐时间超过3 h。

2.5 临床症状

36例病例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泻3~6次/d, 水样便;个别病例为黏液便、血样便;少数病例伴有头昏。所有病例症状轻微, 无重症病例。见表2。

2.6 实验室检测

呕吐物样本中分离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2株, 粪便样本中分离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6株, 苫布样本中分离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1株, 案板样本中分离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1株。

3 讨论

3.1 食物中毒诊断

根据本次食物中毒暴发的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可以确定这是一起由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4]。

3.2 食物中毒暴发原因分析

2008年5月8日蛟河市气温较高达22℃, 较适合微生物滋生繁殖。个体商贩所销售的生猪肉从装车流动销售到最后制成菜肴食用所经历的时间长达5 h, 尤其是在流动销售过程中突遇大雨浇湿猪肉, 雨过天晴气温升高, 浇湿的猪肉被苫布、案板所污染, 造成微生物大量滋生繁殖。购买猪肉的19户农家 (共48人) 各自制作菜肴的方式不同, 病例发生数不同:2户人家 (9人) 以炖菜的方式食用猪肉, 食后无人发病;6户人家 (12人) 用猪肉包馅后做成饺子、馄饨, 食后9例发病, 3例没有进食饺子和馄饨, 无发病;其余11户 (27人) 均用猪肉搭配青菜炒后食用, 食用后全部发病。分析原因为以煮、炒的加热方式对猪肉进行烹制不足以杀灭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是造成此次侵袭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暴发的重要因素[5]。

3.3 处理措施

对个体商贩运送生猪肉的车辆、切割、称量猪肉的工具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对苫布及案板当场焚毁。对个体商贩进行食品知识教育宣传, 以提高其公共卫生意识。对居民进行夏季肠道疾病预防知识及食品安全食用知识的普及, 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摘要:目的:对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对中毒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及接触可疑食物——猪肉的苫布和案板进行微生物培养鉴定。结果:分别从呕吐物、粪便、苫布和案板样本中检测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结论:根据本次食物中毒暴发的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此次食物中毒暴发是因为猪肉被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所污染引起的。

关键词:侵袭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参考文献

[1]罗雪云, 刘宏道.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标准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1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S].2003.GB4789.1-28.

[4]夏慧勇.引起食物中毒的变形杆菌的检验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5) :170-171.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篇2

关键词: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耐热肠毒素基因,双重PCR,猪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 (ETEC) 是引起婴幼儿、哺乳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菌, 以发生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ETEC 的主要毒力因子为耐热肠毒素 (ST) 、不耐热肠毒素 (LT) 以及定居因子 (CFAs) , 其中ST 和LT 是导致幼龄动物腹泻的直接致病因子。大肠埃希菌耐热肠毒素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可分为STa和STb两类, 检测ETEC肠毒素对大肠埃希菌性腹泻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目的是在基因水平上建立检测ETEC耐热肠毒素基因的新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C83902 (STb+, LT+) 、987P (STa+) , 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EDL933、猪链球菌 (Streptcoccus) 、鼠伤寒沙门杆菌 (Salmonella typhimrium) 和猪肺疫巴氏杆菌 (Pasteurella pneumotropic) , 佛山科技学院预防兽医学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保存;11株待检大肠埃希菌分离株, 分离自广东省佛山市各大猪场的仔猪黄白痢病料。

1.2 主要试剂

rTaq酶、蛋白酶K、dNTPs、 DL-2 000 Marker, 购自广州美津有限公司。

1.3 细菌培养及DNA模板的制备

将标准菌株和各分离株分别接种于5 mL LB液体培养液中, 37 ℃振荡培养16~18 h;取2 mL菌液离心, 弃上清液, 加入TE缓冲液567 μL、10% SDS 30 μL和20 mg/mL蛋白酶K 3 μL, 彻底混匀, 37 ℃孵育1 h;加入5 mol/L NaCl 100 μL和CTAB/NaCl溶液80 μL, 65 ℃孵育10 min;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 (24∶1) , 10 000 r/min离心4 min;取上清液, 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 (25∶24∶1) , 15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 加入异丙醇, 将沉淀转入装有70%乙醇的离心管中;离心沉淀DNA, 去除上清液;真空干燥2 min;在干燥后的DNA中加入100 μL TE缓冲液, 混匀, -20 ℃保存, 备用。

1.4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根据已发表的ETEC STa和STb基因序列, 以结构基因内的保守区段为目的片段, 用Primer Premier 5.0 软件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 预期扩增出的目的片段分别为182 bp和108 bp, 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 引物及长度序列见表1。

1.5 双重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优化后的双重PCR反应体系 (50 μL) 各成分分别为10×PCR Buffer 5 μL, dNTPs (0.2 mmol/L) 5 μL, 混合引物 (每种引物终浓度为0.5 μmol/L) 6 μL, DNA模板2 μL, rTaq酶 (2.5 U) 0.5 μL, 加dd H2O至50 μL。将以上PCR优化组分离心, 混合均匀后置PCR仪进行扩增。PCR扩增程序: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45 s, 54 ℃退火30 s, 72 ℃延伸30 s, 共30个循环;72 ℃延伸7 min;4 ℃保存。以灭菌超纯水为阴性对照。

1.6 双重PCR特异性试验

以C83902、987P标准菌株为阳性对照, 对EHEC EDL933、猪链球菌、鼠伤寒沙门杆菌和猪肺疫巴氏杆菌按上述优化条件进行双重PCR扩增, 鉴定其特异性。

1.7 双重PCR敏感性试验

将标准菌株C83902、987P于37 ℃振荡 (140 r/min) 培养15 h, 取培养菌液进行倍比稀释, 分别对10~1×105 cfu/mL不同稀释度的菌液按1.5条件进行PCR扩增, 测定双重PCR反应的敏感性。

1.8 双重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采用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电泳, PCR反应结束后取9 μL反应液, 加1 μL 10×Loading Buffer混匀后上样于1.6%琼脂糖凝胶 (120V、90 mA) 电泳20~25 min, 用凝胶成像系统记录结果。

1.9 ETEC标准菌株PCR产物的测序

取50 μL PCR扩增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纯化及测序。

1.10 待检菌株的PCR检测

按照1.5优化的PCR方法对11株分离自广东省佛山地区腹泻仔猪的待检菌株进行双重PCR检测。

2 结果

2.1 双重PCR特异性试验结果 (见图1)

M.DL-2 000 Marker;1.C83902、987P标准菌株阳性对照组;2.EHEC EDL933;3.猪链球菌;4.鼠伤寒沙门杆菌;5.猪肺疫巴氏杆菌。

由图1可见, 除了标准菌株阳性对照组扩增出2条目的条带外, 其他均无条带。

2.2 双重PCR敏感性试验结果 (见图2)

M.DL-2 000 Marker; 1~5.菌液浓度为 1×105, 1×104, 1×103, 1×102, 10 cfu/mL。

对不同稀释度的标准菌株培养物按以上方法进行双重PCR检测, 结果该方法能检测到1×102cfu/mL的标准菌。

2.3 ETEC标准菌PCR产物的测序结果

PCR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纯化并测序, 结果与GenBank报道的ETEC STa、STb基因的保守区序列 (M25607、M35586) 的相符度分别为98.3%和97.6%。

2.4 待检菌株双重PCR检测结果 (见图3)

M.DL-2 000 Marker;1, 3, 5, 6, 9. STa+; 2, 3. STb+; 3. STa+STb+;4, 7, 8, 10, 11. STa-STb-。

经双重PCR检测, 11个待检菌株中含有STa基因的5株、STb基因的2株, 其中同时含有STa、STb的基因1株。

3 讨论

ETEC是引起腹泻的主要致病菌, 它和一般大肠埃希菌用细菌培养和生化反应难以区分, 血清鉴定不够敏感和特异, 故主要依据检测肠毒素的有无来鉴定ETEC。目前, 常规检测猪源大肠埃希菌毒素的方法有兔回肠或仔猪小肠结扎试验、平板免疫溶血试验、Vero细胞测定法和ELISA法等, 但上述方法操作繁琐, 检测时间长。随着大肠埃希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该菌的主要毒素基因相继被克隆和测序, 在此基础上应用许多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型和判定致病性, 如质粒分析方法、DNA指纹图谱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等。应用该研究建立的PCR扩增系统, 通过检测毒素基因来检测ETEC, 不仅有较高特异性、敏感性, 而且操作简便, 为临床提供了一个更为快速、灵敏的测定大肠埃希菌耐热肠毒素基因的方法, 此法也可用于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与种类

样品采自辽化地区各集贸市场个体户。种类有:干豆腐、酱萝卜条、狗宝、菽子叶、辣椒叶、龙须菜、酱茄子、土豆丝等十几个品种。食品监督员以无菌操作随机抽取100份, 每份150g。

1.2 志贺氏菌属、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诊断血清

由北京卫生部药品研究所提供;培养基及生化系列鉴定管由辽宁省食品监督检验所提供 (诊断血清、培养基等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

1.3 检验方法

(1)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检验均GB4789.31-94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进行。 (2) 增菌与分离培养:分别称取检样25g, 加225m L, 营养肉汤增菌液中, 混均取50m L加到SC和GN中各加25m L。营养肉汤、GN置37℃6h, SN37℃20h培养, 取出转种SS和麦康凯平板37℃20h培养, 选取可以菌落3~5个接种到TSI (三糖铁) 、蛋白胨水 (供靛基质试验用) 、p H7.2尿素、K C N、赖氨酸、H2S中3 7℃2 0 h, 同时做革兰氏染色和氧化酶试验, 凡上述实验符合肠杆菌科沙门氏、志贺氏、大肠埃希氏菌属的生化反应特性的即为初筛阳性。

1.4 血清学试验

对初筛阳性的菌株分别进行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EIEC、EPEI等型诊断血清凝集实验。

1.5 系列生化实验

初筛及血清实验阳性菌株进行肠杆菌科细菌系列鉴定生化实验。EIEC生化反应结果见表1。

1.6 豚鼠角膜试验

将EIEC阳性菌株制成浓菌悬液, 滴于约450g豚鼠结膜内, 另一眼为对照。

2 结果

从酱茄子、萝卜条、土豆丝中分别, 从狗宝、辣椒叶、酱萝卜条中检出EIEC3株, 分别为O112ac:K66、O136:K78、O164:K1, 未检出志贺氏菌、沙门氏菌, 细菌总数合格12份, 大肠菌群合格11份, 3株EIEC豚鼠角膜试验均为阳性, 自结膜囊取样分离细菌鉴定与原接种菌一致, 对照眼正常。

3 讨论

本次调查, 凉拌菜细菌总数合格率为1 2%, 大肠菌群合格率1 1%, 致病菌污染率为3%, 可见此菌对凉拌菜的污染程度较大。据资料报道, 临床上腹泻病人中EIEC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 并且能引起腹泻病的暴发流行。

据此, 我们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凉拌菜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管理, 加强对经营者卫生知识的培训, 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 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B4789.1-31-1994,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4.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9月, 吉林市丰满区发生了一起学生集体食源性中毒事件, 因食用小鸡炖粉条导致30余人先后发病。患病学生有发热、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1.2 方法

在丰满区某英语实验小学采集食品和餐具13件, 生活饮用水、井水、自来水、天然饮用水和饮水机出口水14件, 粪便5件, 共计32件。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标准手册》和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方法进行检验[1,2,3,4]。

2结果

2.1 样品

本次检验共采集样品32件, 其中在小鸡炖粉条的菜中和其中5名学生粪便中检出致病菌。所检出的同种菌株为同一血清型,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O136:K78。

2.2 检测

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菌落中等大、圆而凸起、边缘整齐、有光泽。

2.3 样品生化鉴定

于鉴别平板上挑取菌落3~5个, 接种三糖铁琼脂, 36 ℃ 24 h。生化反应判定, 即触酶+、氧化酶‐、葡萄糖产气+、KCN‐、硝酸盐还原+、乳糖+、表芽糖+、甘露醇+、蕈糖+、枸橼酸盐‐、MR+、VP‐、H2S‐、靛基质+、赖氨酸脱羧酶+、尿素‐、苯丙氨酸‐、动力‐。

2.4 血清学鉴定

6件样品经过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诊断学清鉴定OK多价血清2++++, OK单价血清O136∶K78++++, 盐水对照-。根据该菌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 完全符合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O136∶K78的标准。

3讨论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 所致疾病与细菌性痢疾相似, 是近年来国内外重视的肠道致病菌。但在吉林市食源性疾病导致的中毒中还属首次检出。本菌有大型质粒, 其上有病原性因子编码, 有侵袭性, 可检出几种外膜蛋白。因与痢疾杆菌的外膜蛋白相同或近缘, 推测为粪-口途径感染。细菌进入人体内, 于大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 形成溃疡, 经约2 d的潜伏期出现症状, 类似痢疾, 即腹痛、发烧、血便或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随着人员流动的增加, 交通发展, 饮水饮食卫生状况尚不令人满意。这些因素使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较高, 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的腹泻在一些地区呈上升趋势。由于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种类繁多, 发病形式各异, 传统的病原体检测方法不能对腹泻病人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 难以满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的要求。因此在处理疫情工作中, 除了关注霍乱、痢疾、O157:H7、轮状病毒等常见的致人腹泻的病原体以外, 更要注意由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所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这是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解决感染性腹泻快速准确诊断的关键。国外曾有过该病暴发的报道, 应提醒人们对该病菌的预防。食堂中食物的生产、加工、存储要严格按照卫生法规操作, 避免食品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对食堂从业人员加强卫生法规和卫生常识的教育, 对于食品器皿、工具及时清洗和消毒, 从根本上杜绝食源性疾病在学生食堂的再次发生, 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检出,食源性疾病

参考文献

[1]罗雪云, 刘宏道.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标准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15-35.

[2]GB/T 4789-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S〕.

[3]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方法〔S〕.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9年—2011年我院对住院、门诊患者中所送检的标本, 包括痰液、尿液、血、脑脊液、胸腹腔积液及其他分泌物进行分离培养, 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540株。

1.2 培养鉴定

标本分别接种于血平板琼脂、麦康凯琼脂、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 37℃, 有氧孵育24 h, 选取纯培养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1.3 仪器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半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测试, 结果判断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 (CLSI) 公布的药物敏感试验方案进行。

1.4 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

对临床送检的各种标本,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用生物梅里埃厂家标准化的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方法。按常规培养挑取纯菌落制成规定浓度菌悬液, 按照操作说明滴加在鉴定卡和药敏卡内, 经37℃、24 h培养, 用仪器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测试。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由表1可以看出, 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庆大霉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等均见高度耐药, 耐药率在70%以上,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 临床可选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我院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 这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一些高耐药可能性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有关。诱导细菌产β-内酰胺酶是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要耐药机制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 此酶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 使之失去抗菌活性而导致细菌耐药[2], 产酶率高达58%。为此, 应加强对院内产酶菌株的检测, 及时隔离并防止耐药菌株的扩散, 故临床微生物室应把ESBLs作为常规项目检测, 发现产ESBLs菌株要及时通知临床各科室,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以控制ESBLs的传播和流行。β-内酰胺酶的检测, 对于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治疗产ESBLs菌株引起的感染可首选亚胺培南, 其次, 选用含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 避免使用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等单一抗菌药物。同时对产ESBLs菌株进行检测, 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延缓细菌耐药的产生、控制耐药菌株传播和流行中的作用[3]。另外, 医院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细菌的耐药性检测, 并开展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继续教育, 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并完善相关制度, 加大奖惩力度, 从合理用药的强制阶段向自觉阶段转换, 使临床医生在工作中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 合理用药, 从而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4]。总之, 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当前, 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 细菌获得耐药后, 治疗困难, 对感染者治疗有效率降低, 病死率增加, 为此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抵御耐药性, 今天不采取行动, 明天将无药可用”, 建议大家都行动起来, 遏制多重耐药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倪语星, 尚红.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1.

[2]陈东科, 孙长贵.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786.

[3]余志海.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学评价的几点建议[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1, 24 (6) :379-380.

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来自本疾控中心收集的各类标本, 其主要包括痰液、脓液、尿液以及分泌物、血液等, 上述研究标本均排除取自同一例患者的相同部位先后分别分离药敏的结果保持-致的重复菌株, 总培养出690株大肠埃希菌。选取的各项基线资料均不会对本研究结果造成严重影响,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2 方法:

药敏纸片及培养基:哌拉西林、头抱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庆大霉素、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西丁、环丙沙星、氯霉素、阿莫西林-舒巴坦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纸片以及Mueller-Hintom MH) 培养基等选择英国OXOID公司生产的产品。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严格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菌株分离操作, 药敏板选择黑马I3act-IS"h微生物分析系统相配套设备。

质控菌株:标准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以及铜绿假单菌27853确定为药敏试验的质控菌。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以及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选择为ESBLs纸片法予以质控菌阴性和阳性的筛选。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Whoncto.6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 一般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 690株大肠埃希菌出现大部分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65.00%, 出现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约为60.50%, 出现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约99.57%, 出现头孢哌酮或舒巴坦敏感率约为100.0%。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大肠埃希菌的概率约63.3%;见表1。

3 讨论

相关研究指出, 大肠埃希菌的出现主要与泌尿系的感染、肛周的脓肿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3]。本院大肠埃希菌出现哌拉西林、氨苄西林以及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范围为65%-90%, 而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率可以达到80.43%。近年来喹诺酮类的药物得到广泛的使用, 但受到诱导耐药的影响, 促使其耐药性呈现上升的趋势。本研究数据中显示, 研究中的环丙沙星和左旋沙星出现耐药性的概率分别为60.87%、56.09%,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左旋沙星等药物对大肠埃希菌出现耐药性反应, 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伴随临床中半合成青霉素以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等广谱抗菌药物广泛应用, 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ESBLs大肠埃希菌产生的增加趋势, 其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抗感染治疗造成困难, 因此需要得到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本调查结果显示, 本疾控中心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约为64.1%, 较之于其他地区检出率较高, 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伴随碳青霉烯类药使用次数以及数量的增多, 存在关于ESBLs大肠埃希菌失败的相关报道, 本研究数据中显示分别存在1株出现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性[4]。

综上所述, 疾控中心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产, 其中表现尤为显著的是ESBLs株耐产。针对目前存在的此类情况, 应该高度重视药物的合理应用, 以防止出现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爆发。

参考文献

[1]陈秋月, 李玉玲, 岳英丽, 等.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 :129.

[2]赵晓丽.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8 (5) :438-441.

[3]宋玮, 唐英春, 陆坚.产质粒介导Ⅰ型头孢菌素酶细菌的耐药性及基因型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 (11) :211-212.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篇7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是大肠埃希菌的一个亚型, 分为157、26、111 血清型, 主要致病菌株为O157:H7, 可引起感染性腹泻, 因能引起人类的出血性肠炎而得名, 在1982 年的一次出血性结肠炎流行中被分离出。目前0157:H7 作为研究最为深入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代表菌株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分离培养和实验室诊断技术。

1 生物学特性

大肠埃希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一般对人无害。 它有三种抗原结构, 即菌体抗原 (又叫O抗原) 、包膜抗原 (又叫K抗原) 和鞭毛抗原 (又叫H抗原) 。

2 发病机制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大肠埃希菌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小肠远端和结肠、肾脏、肺、脾脏和脑。 引起肠黏膜水肿、出血、液体蓄积、肠细胞水肿、坏死及肾脏、脾脏与大脑的病变。 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从口腔侵入人体, 达到肠腔后, 借助菌毛局限性粘附在肠绒毛的刷状缘上, 抑制蛋白质合成, 损害肠上皮细胞, 重点是盲肠与结肠。 肉眼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和溃疡。

3 传播途径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凡是体内有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病人、 带菌者和家畜、家禽等都可传播本病。 较常见的可传播本病的动物有牛、鸡、羊、狗、猪等, 也有鹅、马、鹿、白鸽的粪便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的报道, 其中以牛的带菌率最高, 可达16%, 而且牛感染这种病菌, 排菌时间至少为1 年。 患病或带菌动物往往是动物来源食品污染的根源。 如牛肉、奶制品的污染大多数来自带菌牛。 带菌鸡所产的鸡蛋、鸡肉制品也可造成传播。 带菌动物在其活动范围内也可通过排泄的粪便污染当地的食物、草场、水源或其他水体及场所, 造成交叉污染和感染, 危害极大。 本病人群普遍易感, 但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 而且老年人和儿童感染后症状往往较重, 容易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 因而严重的爆发流行往往容易发生在幼儿园、学校、监狱、敬老院甚至医院等公共场所。

4 临床表现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潜伏期为1~14 天, 常见为4~8 天。 轻者不出现任何症状及体征, 或仅出现轻度腹泻。 部分病人有发热或伤感症状, 发热为自限性, 一般1~3 天消退, 多数患者5~10 天内痊愈。 重者可引起出血性肠炎, 少数人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可在病程1~2 周内出现溶血性尿毒素综合症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

5 实验室检测

(1) 生化反应可采用山梨醇发酵试验、 葡萄糖醛酸酶试验、棉籽糖发酵试验、卫矛醇发酵试验、鸟氨酸和赖氨酸试验进行初筛, 然后用O157:H7 抗血清玻片凝集实验进行鉴定。

(2) 血清学反应主要是检查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抗原O157 和鞭毛抗原H7 包括试管凝集、 玻片凝集和针对O157 抗原而发展起来的一些其他方法。

但用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反应均不能诊断非O157血清型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3) DNA探针技术目前已根据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质粒和其致病性有关的假设, 发展了特应性的DNA探针。 该探针已被国际公认, 并在世界上多数实验室试用, 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可达99%以上, 成为鉴定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关键指标。 但由于该方法对技术要求较高, 主要用于临床研究或流行病学调查。

(4) PCR技术用于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DNA序列进行分析。 该方法特异、敏感、快速, 可在3~4 个小时内出结果。

(5) 毒素检测由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可产生志贺样毒素, 其中23%粪便中存在可重和的志贺样毒素。 因而又发展了检测患者粪便中的志贺样毒素和血液中志贺样毒素抗体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需要细胞培养技术和条件, 费时、费力且特异性不高, 因而一般不采用该方法。

6 防治措施

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出血性肠炎应坚持腹泻病的一般治疗原则, 即支持疗法和适当使用抗生素。 饮食宜以流食、量少为主, 避免在直肠及结肠中有过多粪便。 有条件时可使用抗生素。 但是目前国际上对是否使用抗生素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应该使用抗生素以杀灭细菌;另一种认为使用抗生素杀伤细菌后, 可使细菌毒素释放出来, 堵塞毛细血管, 诱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而且根据对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发现, 出血性肠炎为一种自限性疾病, 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缩短病程或住院时间, 因而不主张使用抗生素。 对于本病防重于治, 应该加强对食物和水源的管理与检测, 以便及早发现疫情, 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出血性肠炎。

参考文献

[1]陈智强, 高仕瑛.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分布及特征[J].当代医学, 2010.2.Vol.16, No.16.

上一篇:优化规划方案下一篇:深井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