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

2024-05-06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精选十篇)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 篇1

一、重游戏, 轻表演

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且游戏性是幼儿表演活动的重要特征, 重于表演性。游戏性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如何理解、表现作品的权利, 而不是听从教师规定, 教师的指导不能剥夺幼儿的游戏性体验。表演性是逐渐提高完善的, 由“一般表现”向“生动表现 ”发展 , 作为最终的结果显现出来。所以,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不能以牺牲游戏性为代价。重游戏、轻表演, 才能还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自主与快乐。相比“孩子学到什么”, 我们更重视“孩子在游戏中获得了什么”。

二、多维开放, 提供支持

多维开放、创意表演的方式让表演游戏更富趣味性、游戏性, 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创意表现的机会, 但这也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表演过程的创意并不是体现在教学中, 而是体现在师幼互动中。

1.观察。观察幼儿的表演, 引导幼儿发现自己表演过程中的问题, 探讨解决的方法。

教师在活动中可以随机观察, 敏锐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也可以进行整体扫描式观察, 从幼儿的表情、动作、语言, 判断空间和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活动需要; 还可以在游戏中有重点地个别观察, 注意小组幼儿或个别幼儿的特殊需要, 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

2.参与。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合作者, 参与孩子们的活动, 分享孩子们的快乐与成就。当幼儿在表演中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 教师的参与还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深发展。自主游戏并不意味着教师 可以放任自流、无所作为, 也不仅是对问题的解释和解答, 而是适时适度地引导与启发。

3.支持。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 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教师是倾听者、观察者、引导者, 更是支持者。教师依据幼儿的问题与需要, 随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等待。表演性体现在幼儿通 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道具等方式, 艺术性地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世界。幼儿的表演游戏从“一般表现”向“生动表现”的提升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 需要“重复”, 教师必须给予幼儿“重复”的时间, 慢慢地等待他们的成长。

三、交流评价, 提升能力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 篇2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的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

对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直接决定着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教师对表演游戏的指导行为。当我们把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并以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指导思想,用符合游戏活动本质特点的方法来组织幼儿的表演游戏时,表演游戏就呈现出不同于“戏剧表演”的面貌。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的根本区别在于,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目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

例如,在一次实习活动当中,有将近20个成人散坐在教室周围观看幼儿活动。但是,在长达2个小时的(包括制作道具、使用道具)表演游戏活动中,幼儿非常专注投入,根本不在乎有“人”在看他们。“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促使幼儿持续活动的原因正是“好玩的”游戏活动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一次次地要求“再来一遍”。在这样的活动中,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凸现出来而有别于“戏剧表演”,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而且幼儿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因此,应当把幼儿园的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幼儿园的表演游戏应当有别于戏剧表演。正是这种“游戏性”规定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类属性”,使表演游戏归属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如果缺乏“游戏性”,表演游戏就将失去其作为游戏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二)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表演游戏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表演游戏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依据。因此,“表演性”之于表演游戏来说,也是它不可或缺的特性。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基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三)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幼儿园表演游戏特点与指导策略 篇3

关键词:性质与特点;指导原则;方法与策略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表演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幼儿园的游戏在我国现已普遍受到关注,游戏研究成果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表演游戏的开展状况却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正确理解表演游戏的性质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1.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的根本区别在于,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促使幼儿持续活动的原因正是“好玩的”游戏活动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2.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的区别在于,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而表演游戏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

3.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和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

二、表演游戏的指导原则

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要遵循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对作品或故事的理解和表现以及表现的方式方法,幼儿应当拥有自己的自由,而不是听从教师或由教师规定。同时,教师的指导不能剥夺幼儿的“游戏性”体验。

2.“游戏性”与“表演性”的统一。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与“游戏性”并不是互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很好地融合交织在一起的。“游戏性”应当是基本的,它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表演性”则是逐渐提高完善的,由“一般性表现”向“生动性表现”发展,作为活动的结果显现出来。所以,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并不一定要以牺牲表演游戏的“游戏性”为代价。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学会“等待”,幼儿的表演游戏从“一般性表现水平”向“生动性表现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需要时间,需要“重复”和“练习”。

三、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与策略

1.观察。①在日常活动中随机地观察,敏锐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然后以此为依据,及时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②在游戏中进行班级整体扫描式观察,观察幼儿的表情、言行,判断他们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还是无所事事的消极状态,判断空间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活动需要。③在游戏中有重点地个别观察,注意小组幼儿或个别幼儿的特定需要,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

2.提供材料。在表演游戏中,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活动,而不能仅仅把材料当做“道具”。因此,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应当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需要。当幼儿还没有产生对材料的需求时,教师不必立即呈现自己认为必要的材料或“道具”。

3.记录。记录的对象是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包括:幼儿的各种作品、所搜集和使用的有关物品和材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谈及行为表现的描述等等。其形式包括图画、实物、照片、录音、录像、幻灯、文字说明等。记录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幼儿。

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及指导措施 篇4

一、表演游戏的特点

1.表演游戏的内容和主题大部分来源于故事, 包括通俗的文学作品和幼儿根据自己的经历想象创编的故事。

2.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 但是, 游戏基本框架受到了故事限制。幼儿在表演游戏过程中, 本能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故事框架成为游戏者认可的标准和行为, 而其必须在这个框架中游戏。即使游戏所依托的故事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创编发展起来的, 但在每次表演之前游戏者之间都会有一个基本达成一致的脚本, 角色的行为或多或少地都要受这个脚本规范, 不能随意作为。所以, 表演游戏受到故事框架的规范, 结构性更强;而且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脚本, 需要所有游戏者的认同或约定俗成。

二、游戏表演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一般做法是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 幼儿老师在进行表演游戏时, 过分强调角色的语言, 甚至要求完全背诵角色的对话。孩子在表演时, 心里总想着如何对话才是正确的, 才不会挨老师的批评, 这样使得游戏的性质发生微妙的变化, 也慢慢丧失游戏的自发性, 而最终游戏对于幼儿来说也无乐趣可言。

2.游戏表演中幼儿是以作品为依据扮演相应的角色, 反映一定的童话或故事的内容, 这也恰恰造成幼儿在表演游戏中总是千篇一律、依瓢画葫的表演, 几乎看不到有创新的影子。如在《小兔乖乖》经典故事中, 玩过来玩过去, 最后还是门夹住了大灰狼尾巴, 接着一起动手打死大灰狼。相信只要老师轻轻的一句提醒, 孩子们会想出更多的办法打死大灰狼。

3.注重表演的完美, 淡化了过程愉悦。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所关注的是玩的过程本身, 而通常实际游戏中老师的目的性非常强, 当幼儿与老师的预设活动出现一定偏差时, 老师就会千方百计地引导幼儿朝着自己原来预设目标走去。老师为了达到表演的完美性而进行的活动干预是常见的, 但却忽视了幼儿本身在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情感体验。

三、幼儿表演游戏中的指导措施

1.师幼一起生成合适的表演主题

通常情况下, 表演的游戏节目可分为三种:一是老师选择和改编的故事, 二是由幼儿选择和产生的故事, 三是由老师和幼儿们一起创作的故事。不管以什么方式产生的游戏主题, 老师必须考虑到师幼热情的优势, 使表演的演戏尽量符合预定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要。故事最好有一定的动作, 这样便于幼儿边学边实践。幼儿的思维具体而形象、好动、模仿强, 表演的游戏过程加入一定的动作, 不仅能帮助儿童理解故事, 而且有利于激发幼儿更大的创造力。

2.教师需提高对表演游戏的评价能力

不同的幼儿对于每个游戏都有不一样的体验, 因为幼儿在表演游戏时都会自我表现, 跟周围的同伴进行对照, 从游戏中认识自我、他人和周围世界, 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活动中取得的体验意义是重大的。因此, 老师不能只建立在对同一目标为依据的评估。同样, 每个幼儿在表演游戏时都是原有水平基础的表现, 而且是幼儿在近期发展区里的一个活动, 幼儿的游戏行为总是同自己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并在自己的发展范围内小步发展。游戏中关心的是幼儿是否进步, 不能仅限于眼前的狭隘目标范围。因此, 评价不应预先确定最终的目标。表演游戏评价通常采用游戏目标的暂时游离, 通过对活动的观察描述进行的一种方法, 这也就决定了游戏表演评价是一种过程的评价。

3.帮助幼儿提高表演技能

幼儿在表演中虽然从全身心的投入中感到满足, 不在乎有无观众来欣赏, 但并不是说幼儿的表演技能就不重要。因为文艺作品中的内容和情节需要凭借幼儿一定的表现技能而得以再现和展示。完成表演游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表演游戏中常见的表演技能有以下几点。

(1) 口头语言的表达技能

教师分步骤地给予相应的指导, 首先能让幼儿从容地把角色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次使幼儿能用较清晰、流畅的普通话表演;最后要让幼儿知道运用自己的语调来表达思想感情。在理解和领会作品前提下, 幼儿通过具体的练习和实践, 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2) 演唱表演技能

在表演游戏中, 教师应指导幼儿演唱时应吐字清楚, 旋律曲调要准确, 节奏音量要适度, 表情要符合角色的要求等。例如, 《小兔乖乖》中“兔妈妈”与“大灰狼”演唱的歌曲内容虽然相同, 但它们的演唱语气、声调、表演是截然不同的, 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因此, 只有具备较好的演唱表演技能, 才能将文艺作品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3) 形体表演技能

表演游戏需要幼儿的步态、手势、表情比日常生活中的要夸张一些, 有表演的舞台效果。各个角色都有其不同的角色特点, 这要求幼儿在游戏表演中准确而恰当地把握。如在《下雨的时候》中有几个角色:小猫的上场用交替步和双手捋胡子的动作, 小鸡上场用点头踏点步, 而小白兔上场要用兔跳。老师在指导幼儿表演时, 可要求他们动作幅度大点, 并带点夸张, 以充分表现出各自的角色特点。

总之, 幼儿的表演游戏应尊重幼儿的意愿, 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幼儿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设计、自己来表演。但尊重幼儿的意愿并非抹杀教师的作用, 教师应该学会并善于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 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表演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幼儿园表演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 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组织和指导是幼儿园游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从表演游戏的特点出发, 分析了幼儿表演游戏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幼儿表演游戏的几点指导措施。

关键词:幼儿,表演游戏,指导

参考文献

[1]王亚红.幼儿表演游戏指导略谈.http://www.hongxiao.com/dy/Article/musiceducation/youermusic/200509/295.html.

[2]朱艳霞.浅谈幼儿的表演游戏.http://qkzz.net/article/4757c0a4-085f-4340-b774-7fdee3936690.htm.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 篇5

1、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在游戏中渗透积累素材的方法。

3、通过即兴写作,初步建立写作和生活的反映关系。

4、组织课堂活动:哑剧表演,指导学生观察活动中的人物。

5、学习“抓人物”写具体和“分步写”写动作的方法,将活动过程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欢迎大家走进我们的游戏作文快乐大本营,今天我们的“快乐主题是“1不说话的”表演课。听了这个主题你有什么想法么?

为了考核大家对今天主题的把握能力,第一关我们要进行淘汰赛,优秀者可以挑站第二关。

2第一关:请听题:

打电话、刷牙,我饿了,我困了想睡觉,我很棒,你不行、洗澡、我是超人

看来大家对主题的把握能力还不错,谁3来谈一谈,第一关的你的感受?你的发现?谁来说说这种表演的特点?不说话,靠什么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动作、神态)

刚才我们的表演,演员都没有台词,也没有旁白,全是靠演员的动作、表情来表达演员的意思,这样的表演叫哑剧。

4介绍哑剧刚才大家的表现都非常优秀,恭喜大家,全部进入第二关!

为了保证本环节挑战的质量,我们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对你们这些未来之星进行培训,5请欣赏为此专门请来了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陈佩斯和朱时茂!(播放视频)

刚才看得大家心痒痒的,让我们一起走入第二关,6哑剧达人争夺赛!

78请看。出示比赛规则,表演要求:

认真看:表演的同学的表情和动作。台下的同学的表情和动作。

细心听:场上有什么特别的声音?

用心体会:你当时想到什么?(感受)

不准说话:不准下位,可以鼓掌。

三、小组抽题准备

四、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五、作文指导。

1、比赛结束,大家都是评委,谁来点评?选出你心目中的哑剧达人!

2、你能用一段话将刚才同学所进行的表演写下来吗?

进入我们的第9三关“创作达人”争夺赛

3、挑几名同学的朗诵,作示范作文。点评亮点。

指导学生按:看--听--说--想--感的顺序将表演写具体。

注意:①表演者与观众的交叉描写。②描写方法的灵活运用与取舍。

③动作的分解:动作一:腆着肚子摇摇晃晃地走一来。动作二、摇头、耸肩。

动作三:抹滑石粉动作四:吸气、下蹲、提杠、鼓腮、喘气。动作五:呐喊、举杠、摇晃。动作六:响哨、丢杠、起跳、拥抱、欢呼。

1011场面描写总结方法

5、学生按要求自行修改这一段。指名谈体会。

六、作业12、

幼儿园童话剧表演的指导方法研究 篇6

关键词: 幼儿园 童话剧表演 指导方法

幼儿园是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对于幼儿未来语言表达能力有直接影响,通过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更加充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幼儿园童话剧表演指导方法,是当前幼儿园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童话剧表演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能够全身心参与其中,实现语言学习的多元化,为后续语言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基础。由此看来,加强对幼儿园童话剧表演的指导方法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创设童话剧环境

幼儿园是学习兴趣培养的基础阶段,对于幼儿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容易受外界客观因素影响,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十分有必要[1]。就营造学习氛围而言,创造童话剧的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内心展现自我、表演的欲望,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幼儿园的幼儿视觉神经较为敏感,通过童话剧表演形式能够在视觉方面激发幼儿参与兴趣,为幼儿构建一个童话般美好的世界,幼儿能够同自己喜欢的动漫角色亲密接触,自由表演,使想象力飞跃。由此,可以通过提供童话书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为其提供画纸和画笔,学生将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描绘出来,并将其作为班级壁纸,达到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幼儿园在创设童话剧环境中,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更好地为幼儿营造童话剧氛围。

二、搭建童话剧舞台

创造童话剧环境后,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搭建童话剧舞台,就是让幼儿更加切身地进行语言表达,在舞台上更加充分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舞台剧目表演,选择幼儿熟知并且喜爱的故事情节,幼儿可以通过自由发挥表达对故事的理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2]。在童话剧表演中,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以及幼儿之间沟通和交流,营造更加和谐的语言学习氛围。

童话剧表演,首先需要搭建相应的舞台,准备道具,通过更加绚丽多彩的舞台道具营造舞台环境,在充分吸引幼儿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激发幼儿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提升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舞台上,幼儿即是舞台的中心,由幼儿自己塑造的各种形形色色动漫形象,能够大大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望,提升表现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舞台是一种另类的幼儿教学课堂,能够让语言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举办童话剧文艺演出

幼儿园童话剧表演中,教师首先应明晰自身的引导作用,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因此一些事务的组织和安排,均需要教师亲自操作。教师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为幼儿们提供更加充分的童话剧表演,设计表演形式,并教会幼儿如何表演人物形象,在表演的同时展现自我价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童话剧表演所选取的故事内容,可以由孩子们自己进行挑选,讲述自己喜欢的故事,由教师在其中筛选教学意义更为突出的故事内容,加以改编,作为幼儿表演的素材[3]。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为幼儿播放,提高幼儿对舞台表演的理解力和兴趣。最后,将幼儿分组,由教师进行指导和训练,排练相应表演节目,以比赛形式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其中。这种童话剧表演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促使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的说来,幼儿园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幼儿未来成长有较为深远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在幼儿园开展童话剧表演,这种指导方法更具教育意义,在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推动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这对于幼儿阶段的心智启迪有重要作用。从幼儿园童话剧表演的指导方法研究中能够看出,教学活动首先应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以此为前提,才能保障后续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娴静.排排剧学英语——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童话剧表演教学的体会[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44-145.

[2]张慧.幻想世界中的初阳——初探童话剧的教育策略[J].成功(教育),2013(03):123.

幼儿表演游戏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7

一、选择、设计合适的表演游戏

(一) 知识和经验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

进行表演游戏的一个首要环节就是选择表演的内容。 表演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 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 因此, 我们选择幼儿熟悉并喜欢的童话、故事、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来作为教材内容, 如选择《小猪盖房子》、《萝卜回来了》、《两只笨狗熊》等作品进行表演。 孩子们对这些表演作品比较熟悉, 作品中角色性格特征鲜明、语言、行为容易进行模仿, 并且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的特点。 在这个活动中, 孩子通过创编较为熟悉并喜爱的文学作品, 体验到了表演游戏的另一种乐趣, 同时在创编活动中言语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 语言要口语化、幼儿化、具有表演性

幼儿在刚开始接触表演游戏时, 应该选择一些对话性强对话多次重复的, 语言朗朗上口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进行表演这样既能给刚接触表演游戏的幼儿一个很好适应期, 又能从易到难逐步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金鸡冠的鸡这个文学作品中, 有令人讨厌、憎恶的“狐狸”, 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画眉鸟”, “猫”, “大象”, “公鸡”等个性鲜明的小动物, 它的故事也相当情节简单, 故事中角色的对话也多次重复, 例如“公鸡呀公鸡, 金鸡冠得的公鸡……”这类型的语言非常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 而像“狐狸把我抓住”“走过黑幽幽的森林”, “跨过急腾腾的河流”, “翻过高耸耸的山头” 这些动作性很强的对话, 使得在表演游戏过程中, 不管是幼儿自己去进行表演, 还是幼儿去观看他人的表演, 都使表演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给表演进行了润色。 这样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游戏中进行充分的提高。

(三) 进行适当的改编

在表演中如果表演内容中出现的旁白过多, 就会导致幼儿消极等待, 影响到幼儿表演的积极性。 因此, 我们可以适当将一些旁白改成一些合适幼儿年龄特点的对话。 例如, 在故事《城里的大象 》中, 活动一开始刺猬球球和松鼠淘淘要去城里找大象的情节在原来的表演内容是一些描述性的语言,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改编, 将描述性语言变为刺猬球球和松鼠淘淘的对话, 这样在对话中, 既能把刺猬球球和松鼠淘淘去城里找大象的意图都表述出来了, 又能加强幼儿语言练习的机会, 减少等待的时间。 幼儿可以通过将旁白改编成对话, 减少等待的时间, 更好的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神态, 让表演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

二、抓住表演游戏中的各个契机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现在的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 听的、看的机会多了, 讲的、练习的机会反而少了。 表演游戏却能调动幼儿的经验, 把看到了、听到的, 讲出来、演出来。 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表演游戏时间里, 更加有效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 角色选择, 重视同伴交流

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语言发展、表情的感染力、肢体运动表现能力、心理素质等有很大的不同。 在游戏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表达能力稍弱的幼儿在表演中选择比较容易的角色, 以便得到同伴的提示, 发展表演能力增加表演自信。 比如, 在故事《三只小猪》的表演中, 可以引导表达能力弱的幼儿选择小花猪的角色, 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选择“小黑猪”、“小白猪”的角色。 这样“小花猪”跟着“小黑猪”、“小白猪”一起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能力较强的幼儿自然会带动能力较弱的幼儿。几次表演之后可以请幼儿交换角色。 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演故事中的不同的角色, 从而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语言、动作。 并且幼儿对同一作品的新鲜感也会有所加强, 又能使语言表达能力不同的幼儿都得到适当的发展。

(二) 垂直式介入

教师一直都是幼儿活动的指导者。 因此, 在活动中如果幼儿出现一些问题时, 教师应以指导者的身份及时的介入进行垂直式的介入。 比如, 幼儿在《竹篱笆和牵牛花》的故事表演地结尾, “竹篱笆”应该面带笑容地说:“帮助别人, 原来就是帮助自己呀。 ”但是“竹篱笆”在这句话上卡壳了, 支吾了半天都没说出来。 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介入, 教师可以对台下的小观众说:“看! 竹篱笆感到幸福极了, 连话都忘记说了。 我们一起帮竹篱笆把话说完真好吗? ”在台下小观众的提醒下, 教师说:“竹篱笆现在你想起来要说什么了吗? ”教师垂直式介入, 化解尴尬的同时, 提高了幼儿语言完整表达的能力。

(三) 重视游戏后的评价

表演游戏后的评价, 不仅为以后开展游戏打基础, 而且讲评的过程也是锻炼幼儿语言的过程。 在表演游戏活动中, 如果在游戏结束的时候让教师进行此次表演游戏的小结, 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幼儿游戏经验不深刻。 因此, 在评价活动中, 我们可以采用师生共同评价为主。 在师生共同评价中, 充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 例如每次表演结束后, 可以让幼儿讲讲:你演了什么角色? 怎样进行表演的? 你觉得在整个活动中谁演的最好, 为什么? 你觉得小朋友那句话说得很好, 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向幼儿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在幼儿评价的同时, 发现自身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技巧。

三、在表演游戏中注重幼儿语言情感的表达

(一) 引导幼儿体验角色心情, 选择不同的语调进行表达

教师通过分析故事中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 特有的个性特征以及环境变化等, 引导幼儿采用适合不同角色的音高、音色、音长、音量以及适当地运用语势、停顿、节奏、重音等语言表达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 比如, 在表演《狮子之王》里的辛巴, 幼儿的声音要厚重一些、语速适当得缓慢一些、音调尽可能的低沉。而表演《灰姑娘》中的继母、《小红帽》中的大灰狼等反面角色, 它们的声音一般都是声音沙哑、语调低沉、狠毒。

因此, 在进行作品分析的时候, 应该引导幼儿体会角色的心情变化, 这样幼儿才能用不同的语调进行表达,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 选择适合情节起伏的背景乐

在表演时选择符合表演情境的背景乐, 并提醒幼儿跟随音乐改变情感语调, 能够带动气氛使幼儿表演更加投入。 比如, 在表演游戏《兔宝宝找快乐》中, 游戏一开始, 可以播放一段缓慢、忧伤的音乐体现兔宝宝心情的低落, 这样幼儿在进行表演的时候, 语速自然也会慢下来, 语调也会显得很忧伤。 而在游戏的最后, 兔宝宝找到了快乐时, 可以用一些轻快的背景音乐, 这样幼儿自然而然可以感受到兔宝宝的快乐, 不禁就会用快乐的语调来进行表演。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 篇8

一、将材料的构思及道具的制作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

我们尝试让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来确定需要哪些材料, 思考可以利用什么物品进行替代, 让幼儿参与到场景的设计与准备工作中来。幼儿能否主动与环境、材料的互相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的权利和条件。在以往的每次表演游戏时, 大多存在“教师包办”的现象, 致使幼儿的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为幼儿准备表演所需要的材料, 在指导游戏中还要反复交代材料的摆放和使用方法。幼儿对这些材料又不一定喜欢, 有的只是认同, 这既削弱了道具在游戏中的作用, 又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因此, 我们就把决定权还给孩子, 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评价, 再总结所需要搜集的材料有哪些, 教师要善于鼓励幼儿变通自己的思维, 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征, 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共同收集游戏材料, 使孩子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开展游戏场景应怎么创设?由谁创设?该提供怎样的游戏材料?并尽可能地鼓励幼儿利用周围环境、利用现有材料进行替代。如, 孩子们把椅子围起来成了“小熊的家”;把蛋糕盒当做“桌子”;在椅子披上绿色皱纹纸当“树”等等。孩子自主选择材料, 决定用材料做什么, 充分体现了孩子的想法。比如, 同样是创设“房子”场景, 有的孩子用积木围城墙壁, 有的把橡皮筋拉直挂上彩带当“房子”, 有的把可乐瓶排成一排就变成了漂亮的墙壁……这样经过多次的协商、合作、调整, 幼儿集体的智慧充分得到发挥, 同样能极大地激发幼儿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来学习的积极性。

道具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 在表演道具的制作上, 我们跳出了以往的框框, 尝试让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来确定需要哪些道具, 思考可以采用什么物品进行替代, 让幼儿参与到道具的设计与准备工作中来。在角色装扮的引导上, 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装扮, 并鼓励幼儿寻找能替代的材料。如:小朋友把做操用的红绸带塞在身后, 就变成了大灰狼的尾巴;把塑料管套在手指上就变成了狼的爪子;衬衫盒背在身上就变成了一只乌龟!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正确的引导、大胆的放权、充分的信任, 既满足了孩子内在的需要, 又发挥了孩子的创造潜能。我们还特地开设了一个形式、种类丰富的“道具商店”, 提供头饰、木偶等成品材料, 让幼儿自主地到这个区域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表演作品确定需要哪些材料, 决定材料做什么, 如果没有现成的材料, 教师要善于鼓励幼儿变通自己的思维, 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寻找替代物品, 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意愿和兴趣。

在游戏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哪一组的材料最有创新?谁的替代物最形象?哪个替代物使用得最好, 能一物多用?在评价过程中, 幼儿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使道具的设计与准备水平步步提高, 创造的萌芽从中得到发展,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幼儿的主体性。

二、家园携手, 挖掘山区资源, 丰富幼儿的游戏材料

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取信息的过程, 所以幼儿也应该参与其中。我们地处沿海, 又背靠着山, 有着丰富的资源, 我们就地取材, 发动家长、幼儿利用休息时间到山上采集树枝、竹叶、麦秆、稻草等;到河边拾小螺壳、鹅卵石, 请家长把竹子锯成竹筒、竹片;还收集了大量的废旧物品, 如包装盒、可乐瓶、旧胶卷盒等, 和幼儿一起归类放进变废为宝的“百宝箱”, 加工改造成成品和半成品, 既省钱又丰富了游戏材料, 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还提供了皱纹纸、绸带、丝巾等半成品材料和剪刀、透明胶、白乳胶等工具, 鼓励幼儿需要什么自己可以去“百宝箱”里拿, 以物代物、一物多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经过加工、装饰, 使之变废为宝, 成为幼儿园中既实用又好玩的玩具。这项“变废为宝”的工作一直是我们实验幼儿园日常工作的重点, 既节约了资源, 促进了幼儿环保意识的养成, 又激发了幼儿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通过讨论和协作, 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家长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做到家园互动, 人人动手, 这样利用家长、社区资源, 并能合理运用废旧物品, 实现了材料功能最大价值的良性循环。

三、遵循规律, 由易到难, 提供材料, 增加表演形式

人的认识事物总是由简单到复杂, 幼儿教育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根据调查表明, 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 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 无所事事率降低, 交往频率提高。由此可见,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 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而幼儿在进行表演游戏时, 简单、重复的头饰表演会使幼儿的表演兴趣逐渐减弱, 这就大大影响了幼儿在表演故事过程中继续创编的想象力。因此, 在指导表演活动时, 教师就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表演材料, 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自行制作所需要的表演材料, 这样孩子更有兴趣和积极性。为此, 我们在道具表演形式上也进行了尝试, 增加了木偶表演、指偶表演、桌面卡纸表演、提线木偶表演等形式, 如表演故事《小熊请客》, 前两次是头饰表演, 第三、四次游戏则增加了木偶、指偶表演, 而这些道具都是老师和幼儿共同设计、制作的。这样, 幼儿的选择面广了, 让幼儿套上自己制作的指偶, 拿起自己设计的提线木偶表演。一次表演游戏可以变换不同形式进行, 并使用由自己参与制作的道具, 增加了游戏的积极性, 幼儿的兴趣自然持续不减。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最好的玩具是那些他们能够随意用各种方式加以变更的玩具。”我们要改变以往旧的观念, 尽量避免教师干预过多, 抑制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更好地保护幼儿的创造性。在游戏中不要过分地限制材料的性质, 多提供些不固定的、变数大的游戏材料, 让幼儿自己在游戏中去发现和再创造, 在保留原有游戏价值的基础上, 对废旧材料进行再加工, 力求创造出新的游戏价值。

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进行表演游戏 篇9

关键词:小班,幼儿,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是幼儿按照童话、故事、儿歌、歌曲等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 通过感知、理解、想象, 用语言、表情、动作进行创造性表演的一种游戏。孩子们喜欢表演游戏, 它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并努力去营造一种氛围, 与同伴交往并愉快的游戏。然而在组织小班表演游戏的过程中, 我却发现表演游戏的开展和想象中的并不一致。小班的孩子刚刚离开家庭走向集体, 一切都是陌生的, 他们的游戏只是个人的自言自语, 让他们去表演也是自顾自地喃喃自语, 而不会合作、大方愉快地进行游戏。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孩子以自身为媒介, 运用语气、语调、表情、动作姿势等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情节, 这种再现的过程本身对孩子来说是多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 也是孩子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的过程。小班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的表现及对角色、情节的理解等等, 都需要老师的适当介入, 在介入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表演能力, 从而使孩子愉快地进行表演游戏。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把小班的孩子们吸引到表演游戏的舞台中呢?

一、引导孩子“畅所欲言”, 鼓励孩子大方地说

表演游戏是一种来源于生活, 反应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性活动, 如何让孩子在这一艺术舞台上展现自我呢?小班孩子刚入园的时候亲子分离的焦虑使得他们不爱动口, 有的孩子是不大会说话, 所以, 在小班开展表演游戏的最大困惑是孩子不开口。为了让孩子会讲、敢讲, 我在生活经验讲述表演上下功夫, 让孩子们表演“我上幼儿园”, “我的家”等生活中孩子所面临的事情, 让孩子自己做妈妈, 自己做孩子, 来模仿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事情, 开始孩子只会说几个字、一句话, 老师要及时捕捉孩子表演说话的灵感, 对孩子的说话表演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热情, 及时地鼓励与表扬, 激发孩子们说的意愿。在活动中为了激发孩子对作品的理解, 我们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进行下载图片, 制作可爱形象的flash动画引起孩子模仿的兴趣, 让孩子随着画面去做动作, 去讲故事。孙悟空、天线宝宝、花园宝宝的角色激发了孩子们扮演的欲望, 在这些角色的驱使下, 孩子们声音宏亮、讲话的语气生动、表情也丰富了。这为开展表演游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童话世界”, 激发幼儿表演兴趣

孩子们对于故事内容熟悉之后如何去进行表演游戏呢?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 他们还不能够大胆的进行表演, 老师如何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呢?首先, 惟妙惟肖的讲述故事, 将孩子们融入到故事的氛围当中, 同时请幼儿来帮忙, 如:故事《拔萝卜》中, 说到“谁来帮我拔萝卜?”时, 孩子们会情不自禁的说:“我、我。”我们要及时抓住孩子的积极性,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就让幼儿扮演角色进行简单的表演, 让他们学习故事中角色的正确对话, 为以后的正式表演游戏做铺垫。孩子们对于老师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参与的简单表演会觉得意犹未尽, 在我们有计划的将表演游戏推出后, 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得到了满足, 在兴趣的驱使下, 整个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投入。其次, 与孩子们一起创设表演游戏环境。表演游戏中的场景布置、角色造型、服饰和道具非常重要。它们不仅能激起孩子的参与的兴趣, 还能直接影响孩子表演的效果。所以在引导小班的孩子们进行表演时, 我们可以适时地引导孩子想象故事里角色的造型和故事的场景。如:在表演故事《小兔乖乖》活动前,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给故事里的角色最突出的特征做怎样的装饰, 然后孩子按角色挑选相应的头饰, 老师在孩子选择的服饰进行简单的装饰和点缀, 为兔妈妈腰上围上一条围裙, 在大灰狼的屁股上安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 和孩子们一起用大型积木拼搭一座小兔的家。虽然造型、服饰和场景都很简单, 但是孩子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演起来兴致更高。

三、放手让孩子自由结伴, 快乐游戏

在指导游戏时, 教师所提的规则和要求不要太多, 以免让孩子在游戏前就觉得有很多压力, 背着包袱进行游戏孩子肯定会放不开的。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找朋友分配好角色, 学会轮流表演。但这要求对于小班的孩子近乎苛刻, 孩子们不会轮流, 找朋友也是一个、两个。那么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在旁边适当的引导, 帮孩子分组, 教师起的作用是提醒, 不是包办, 例如:孩子们《拔萝卜》的游戏中还缺少一个萝卜的角色, 老师可以提醒:“你们还需要一个演萝卜的小朋友吗?”孩子们听了肯定会发现自己的游戏伙伴还不够, 此时老师推荐的小伙伴他们都会很乐意接受, 很开心他的加入使得他们的游戏能顺利开展, 如果老师看到他们缺少了一个扮演萝卜的角色, 直接带一个小朋友过去说:XX小朋友和你们一起表演, 他扮演萝卜。孩子们面对老师硬性强加给的小伙伴, 接受起来就没有那么乐意了。老师适当的介入能让孩子们的表演游戏更顺利的进行下去。小班的孩子好奇、爱动、喜欢模仿, 他们对表演动作比对表演的对话更感兴趣, 所以在表演中老师尽量充当一名欣赏者, 让孩子尽情尽兴的表演, 让他们自己去想象, 去合作。当看到孩子们的表演太简单粗糙时, 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扮演来引导孩子, 让他们发现老师是如何表演更像。在孩子能顺利的进行表演时, 老师可以扮演好观察者, 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观察他们游戏的亮点, 利用相机等记录孩子游戏的一些片段, 为讲评环节做准备。

四、师幼一起讲评, 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讲评活动中应该鼓励幼儿大胆的起来讲述自己游戏的情况, 幼儿的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好, 所以, 此时之前拍摄的片段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讲述。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互相分享成功的乐趣。觉得自己真的像个小演员。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也要让孩子知道, 可以利用镜头的特写让孩子发现问题的存在, 在情景的再现中孩子对于不足之处的印象更深刻。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 篇10

1.“一切”现象较严重。幼儿照搬抄文学作品的内容, 表演游戏成为故事理解与记忆的工具, 成为故事教学的附属品。

2. 教师对表演游戏的理解不够深刻。大多数教师将表演游戏与歌舞表演、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混为一谈, 这就导致教师将表演游戏的内容扩大或转移。

3. 教师强调表演游戏内容生动形象性。忽略了表演游戏的游戏属性。

4. 对表演游戏材料的选择上, 多数教师是以幼儿园所订阅的语言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或教师选择、改编的文学作品为主要来源, 很少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编故事, 作为表演游戏的材料。

5. 教师的干预过多, 幼儿游戏被动化。幼儿只能跟着教师的统一指挥进行表演游戏。

二、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1. 词汇方面。

一般来说幼儿的词汇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4岁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 内容的涉及也非常广泛。在词汇数量逐渐增加和所涉及内容逐渐广泛的情况下, 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受到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过于抽象的、离幼儿生活较远的词, 幼儿很难正确使用。教师在选择表演游戏内容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2. 口语表达能力方面。

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 幼儿的独立性大大增强, 他们常常有“告诉”的需要, 即把他们的各种体验、体会、印象、意愿等告诉成人。教师可以在表演游戏中抓住幼儿“告诉”的需要, 让幼儿将听到的故事先告诉教师或其他幼儿。

3. 思维方面。

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思维的具体化还判断出幼儿思维的经验性、表面性、拟人化等特点。

三、幼儿表演游戏时要遵循的原则

1. 小步骤内容不宜过多, 以1~2分钟内完成为宜。

2. 故事或童话的内容易理解。

3. 语言要简短, 朗朗上口。

4. 故事或童话中的场景不要太复杂。

5. 人物表情、动作语言要丰富, 能为方便提供幼儿展开丰富想象的基础。

6. 允许幼儿对故事或童话中的角色进行增减。

四、在表演游戏中实施程序教学的方法

1. 听。

即幼儿听教师有表情、有动作地讲故事。教师在讲故事时要引导幼儿专心听。要求幼儿边听边思考, 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 应该怎么做。例如, 教师在讲《小马过河》的故事中, 小马遇到困难——河太深, 不敢过河, 心里很着急。教师要引导幼儿体会小马着急的心情。然后引导幼儿想象自己过河时着急的情形。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兴趣来讲故事。这样, 幼儿才会听得仔细, 才会理解得更深刻。

2. 想象。

根据故事做一些假想, 让幼儿置身于故事情境中去。以情境为依托, 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例如, 《小猴请客》故事中的角色有小猴、小狗、小猪。扮演主人的任何一个幼儿, 可以邀请别的客人到家里做客。例如, 小猴可以邀请老虎、狮子到家里做客。老虎、狮子到小猴家做客后会发生什么呢?教师可引导幼儿大胆地展开想象。

3. 说。

即把想到的说出来。幼儿也可以把看到的一只小手想象成一朵花、一只鸟或一棵树。让幼儿把想到的东西具体地说出来。幼儿对一只小小的香蕉的态度是怎样的呢?面对香蕉, 幼儿是漠然, 还是激动的?香蕉在幼儿的眼中是不变的还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信息, 引导幼儿大胆表达。

4. 演。

即把想到的、说出来的内容用行动演出来。教师对幼儿的表演, 不应太苛刻, 可以让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内容随意表演, 允许幼儿夸张地去表演故事内容。

5. 议。

即表演游戏结束时, 教师要幼儿开展“议”的活动。“议”其他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表现, 如在表演游戏中谁玩得最开心?谁演得最好?议幼儿自己在游戏中的体验, 如你在这次的表演游戏中高兴吗?为什么?每个幼儿在游戏中的体验都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在表演中进行自我表现, 分别在与同伴的比照中认识自我、他人和周围世界, 在体验中获得个人发展的意义。教师最后可作出小结性的谈论。教师的小结性语言是对幼儿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概括和梳理的表述, 应有助于幼儿经验的提升。教师在评价时不应以既定的同一目标为依据, 应视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是否进步。

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幼儿言行中有意义的信息, 并将其作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 使活动过程体现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时必须明确自己是游戏的指导者,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这样一种较理想的关系。在这种师幼关系中, 教师指导的特征是根据幼儿的需要帮助和支持幼儿的游戏, 幼儿行为的特征是积极的、主动的。

上一篇:双歧杆菌下一篇:多学科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