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吡格列酮

2024-06-12

盐酸吡格列酮(精选十篇)

盐酸吡格列酮 篇1

传统的减小药物颗粒的方法主要包括气流粉碎法[7]、高压均质、喷雾干燥、冷冻干燥、超临界流体技术[8],然而这些技术具有能耗较高,药物粒度较大,产品粒度分布不均匀,药品回收率低等缺点。相比较而言,液相沉淀法(主要包括反应沉淀法和抗溶剂沉淀法)具有成本低、易操作、易工业化,形貌、粒径大小可控等优点。

抗溶剂沉淀法主要基于溶剂 - 抗溶剂在快速混合过程中改变药物的过饱和度,将含有药物的有机溶剂加入到快速搅拌的抗溶剂中,由于药物在抗溶剂中几乎是不溶的,所以药物在混合溶液中快速达到超饱和,使得成核率大于晶体生长的速率,增加了成核率,有助于形成微小的药物颗粒。近几年来,有大量关于抗溶剂沉淀法[9,10]制备药物微粉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材料、方法与表征

1.1材料与仪器

盐酸吡格 列酮(PH,纯度99.9%),甲醇(分析纯),蒸馏水(实验室自制),乙醇(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

D8 FOCUSX- 射线衍射仪,Nicolet-6700型傅立叶红外光谱仪,JSM-6490LV扫描电镜,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AUX-320分析天平。

1.2实验方法

一定质量的盐酸吡格列酮溶解在甲醇中配置成一定浓度的药物溶液,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除去不溶物,蒸馏水为反溶剂,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将盐酸吡格列酮的甲醇溶液在磁力搅拌下快速倒入反溶剂中,搅拌一定时间得到混悬液,经减压过滤、干燥得到微粉化产品。采用SEM、FT-IR、XRD对微粉化产品的性质进行表征。

1.3盐酸吡格列酮 微粉的表征

1.3.1形貌及粒径尺寸分析 (SEM)

采用JSM-6490LV型SEM观察PH形貌和粒径尺寸。把样本固定在扫描电镜专用双面 导电胶上,使用溅射镀膜机在氩气氛围下对样品镀金 (50m A,3min),观察粒子形貌。

1.3.2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FT-IR)

样品的红外光谱采用Nicolet-670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进行测定,采用KBr压片 (KBr,样品=150∶1),光谱分辨率4 cm-1,测量范围4000~400 cm-1。

1.3.3粉末 X 射线衍射分析 (XRD)

晶体结构测定采用德国布鲁克粉末X射线衍射仪对 样品进行 扫描分析,测试条件:Cu靶(Kα=0.15418 nm),管电流:40 m A,管电压:40 k V。

2结果与讨论

为了进一步证明抗溶剂沉淀过程对粒径分布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在上述优化的条件下分别采用SEM、XRD、FT- IR和DSC进行了表征,优化的实验条件为:药物溶液浓度为25 mg·m L-1,反溶剂 /溶剂体积比为20,体系温度为10℃。

2.1形貌分析

图1为PH原药与微粉化产品的电镜图,PH原料的粒径较大,大约在几十微米,且分布不均匀,优化的抗溶剂法制备的微粉化产品的粒径明显比原药的粒径小,且大小分布均匀。

2.2FT-IR 分析

PH原药与微粉化产品的红外光谱图如图2所示。通过对比可知,原药与微粉化产品的吸收峰位置和强度基本一致,即物质的化学结构在微粉化前后未发生变化,说明抗溶剂制备PH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2.3晶体结构分析

图3为PH原粉和微粉的XRD谱图,微粉化前后衍射峰的位置完全改变,说明微粉化前后药物的晶体结构发生了改变,原粉的衍射峰强度明显高于微粉,说明微粉化以后结晶度明显降低,分别计算了微粉化前后主衍射峰的半高宽(FWHM)及晶粒尺寸,其中晶粒尺寸按照谢乐公式计算:

其中:dXRD为晶粒尺寸;K为常数,0.89;λ为衍射线波长,0.154184 nm;β为试样宽化,rad;θ为衍射角,rad。FWHM和dXRD计算结果见表1。

根据式 (1) 能推断出FWHM与物质的粒径成反比,半高宽越大,粒径越小。从表1可以看出,PH原粉与微粉的平均半高宽分别为0.12°和0.20°,说明微粉化以后半高宽宽化比较严重,晶粒细化是造成微粉化的主要原因,这与SEM分析结果一致。

3 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片说明书 篇2

【适应症/功能主治】对于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盐酸吡格列酮可与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联合以改善血糖控制。盐酸吡格列酮可单独使用,当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它也可与磺脲、二

【规格型号】30mg*7s

【用法用量】单用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不足以控制血糖时,可进行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始剂量可为15毫克或30毫克1

【禁忌】盐酸吡格列酮禁用于对此产品或其他任何成份过敏的病人。

【老年患者用药】在安慰剂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试验中,约有500名病人年龄在65岁以上。盐酸吡格列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这些病人和年轻病人之间无显著差别。

【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对降压作用与电解质改变较敏感,且常有肾功能变化,应用盐酸吡格列酮片(瑞彤)须加注意。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64

【生产企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并不确定 篇3

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争议

2011年法国的一项观察性研究认为,吡格列酮可能轻度增加膀胱癌的发生风险,对于长期使用或累积使用剂量较高的患者,风险增加更为明显。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及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发布公告,提醒广大医生和患者关注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建议在活动性膀胱癌的患者中不使用吡格列酮,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慎用吡格列酮,从而降低其使用风险。

继罗格列酮之后,同为噻唑烷二酮类的降糖药吡格列酮又一次站在了药品安全的风口浪尖上。

吡格列酮真的可能增加膀胱癌发病风险吗?

2012年在台湾进行的一项关于中国人群吡格列酮与膀胱癌风险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使用吡格列酮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膀胱癌发生风险并未增加。另一项发布在HEPATOLOGY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吡格列酮治疗不仅与肺癌和膀胱癌无相关关系,而且还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肝癌的风险。

在本次美国糖尿病年会上,备受关注的吡格列酮安全性问题又有新结论。PROactive观察随访研究的6年中期分析发布,认为吡格列酮组患者膀胱癌并没有增加。同时公布的凯泽永久医疗集团的长期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吡格列酮并不增加膀胱癌的风险。

在本次会议中,多名全球著名的糖尿病专家认为:现在还不能确定吡格列酮是否会引起膀胱癌,得出这一结论的几项研究统计学效力弱,结论是不确定的。实际上,其中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定期评估吡格列酮的治疗效益,权衡用药利弊

我们应该遵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定期评估吡格列酮的治疗效益,权衡用药利弊;膀胱癌患者、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吡格列酮;尽量使用低剂量的吡格列酮;长期或高剂量使用吡格列酮治疗的患者,应定期检查;使用吡格列酮过程中如出现血尿、尿频、尿急、排尿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吡格列酮为处方药,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医生应为患者制订更加合理、安全的糖尿病治疗方案。

盐酸吡格列酮 篇4

2型糖尿病所致的血管病变的发生主要与糖代谢障碍、糖基化终末产物、脂质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内皮功能受损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发病环节。其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盐酸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药物之一,其能够与PPAR-γ受体结合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显著降低血糖水平。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还具有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膜的作用,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本研究观察分析了2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前后ET-1、NO以及一氧化碳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吡格列酮改善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可能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临床病例选择我科2007年1月~2007年10月门诊和住院的经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但血糖控制不理想(空腹血糖7.0-13.0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治疗组。其中,初发病例12例,使用二甲双胍15例,使用磺脲类13例。以上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的;血常规检查:红细胞<3.0×1012/L,血红蛋白<110 g/L,白细胞<3.5×109/L,血小板<80×109/L的患者;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明显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使用抗凝药物者;有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伴或不伴心功能不全的;有感染性及免疫性疾病者。选择正常体检者3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糖尿病治疗组在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以及原有降糖药的基础上加用盐酸吡格列酮30 mg/d(商品名:瑞彤,15 mg/片,由江苏恒瑞制药公司提供),连续使用3个月。观察使用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的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2hPG)。并且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留取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试剂盒为美国Adlitteram Diagnostic laboratories公司生产。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比色法测定总一氧化氮合酶(total nitricoxide synthas,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e nitricoxide synthase,i NOS)的水平,试剂盒为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之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作线性相关分析。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的比较

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WHR、BM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血糖、血压水平比较

两组血糖差异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组治疗后的FPG、P2hPG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收缩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组前后血压有轻度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2。

2.3 ET-1、NO、T-NOS、i NOS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ET-1水平明显升高,NO、T-NOS、i NOS水平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组ET-1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NO、T-NOS、i NOS水平分别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注: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

注:1)与治疗前相比,P<0.05;

2.4 ET-1、NO与FP G水平的线性相关分析

糖尿病治疗组血清ET-1与FPG呈显著正相关(r=0.382,P=0.036),而NO与FPG负相关(r=-0.403,P=0.021)。ET-1与NO水平显著负相关(r=-0.363,P=0.041)。NO与T-NOS水平显著正相关(r=0.363,P=0.042)。

3 讨论

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多肽,参与循环、中枢等系统的生理过程。NO作为舒血管因子除具有扩张血管功能外,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拮抗自由基,稳定溶酶体膜和细胞膜的作用。在人体内,ET/NO保持生理平衡对维持机体血管舒缩及血管内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红细胞膜和血红蛋白糖化,使其变形和携氧能力下降,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及损伤。并且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凝状态,血循环内凝血酶增加,血管内膜损伤,导致糖尿病患者ET升高。ET长期升高,可引起心、脑、肾等大血管及微血管持久性收缩痉挛,以及血管平滑肌增殖和血管管腔狭窄,加重血管内膜的损伤。另外,糖尿病时血管舒张功能的下降可能与NO合成减少、NO灭活增加、NO从血管内皮扩散到平滑肌的过程受阻以及NO受体下调有关[2]。国内有研究发现,特别是伴有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增高,认为血浆ET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糖尿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血管损伤的程度[3]。本实验也发现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血清ET-1水平明显升高,而NO水平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引起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机制之一。

吡格列酮作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靶组织中的PPAR-γ受体,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靶组织肌肉、肝脏、脂肪组织中糖的转运及脂肪分解,并且显著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4],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大量资料表明,噻唑烷二酮药物能够通过发挥对ET-1、NO及NOS的调节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王涤非[5]研究发现,噻唑烷二酮药物罗格列酮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所致的内皮功能障碍,对减少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动物实验发现[6]吡格列酮除了明显降低STZ大鼠的血糖、血压以外,高亚硝酸盐水平明显下降,NO释放水平也明显增加。PO-LIKANDRIOTIS等[7]通过体外实验发现,PPAR-γ激动剂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ET-1水平和增加NO的释放。认为吡格列酮可能是通过这种作用发挥保护血管的作用。而GOYA等[8]在研究中发现噻唑烷二酮药物曲格列酮能够上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蛋白和m RNA水平,认为噻唑烷二酮对一氧化氮水平的增加是由于促进一氧化氮合酶生成和活性提高所致。本临床研究结果也显示吡格列酮不仅能够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而且能够降低血清ET-1水平,NO和NOS水平也明显增加。NO水平的提高可能与NOS的活性增加和水平增高有关。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机制可能是一方面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糖和脂质代谢紊乱;另一方面通过抑制ET-1水平和提高NOS活性,促进NO的释放。认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此机制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防止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不仅能够显著减轻胰岛素抵抗,有效地保护B细胞功能,降低血糖水平。而且能够通过降低ET-1与提高NO、NOS水平,有效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发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是临床上值得推荐使用的抗糖尿病药物。

参考文献

[1]PATEL CB,DE LEMOS JA,WYNE KL,et al.Thiazolidine-diones and risk for atherosclerosis:pleiotropic effects of PPargamma agonism[J].Diab Vasc Dis Res,2006,3(2):65-71.

[2]PANUS C,MOTA M,VLADU D,et al.The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J].Rom J Intern Med,2003,41(1):27-33.

[3]谢滨萱,裴保芬.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内皮素与甲襞微循环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6):70-72.XIE BX,PEI BF.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peptide of plas-ma calcitonin gene,endothelin and nail fold microcirculation in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Medicine,2002,12(16):70-72.Chinese

[4]CAMPBELL IW,MARIZ S.Beta-cell preservation with thiazo-lidinedion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7,76(2):163-176.

[5]王涤非,蒋丽娟,邱忠霞,等.罗格列酮对不同糖耐量者的内皮障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2):1844-1846.WANG DF,JIANG LJ,QIU ZX,et al.Endothelium dysfunctionin subjects with various glucose tolerances and effect of rosiglita-zone interventio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5,15(12):1844-1846.Chinese

[6]MAJITHIYA JB,PARAMAR AN,BALARAMAN R.Pioglitazone,a PPARgamma agonist,restore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aorta of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J].Cardiovasc Res,2005,66(1):150-161.

[7]POLIKANDRIOTIS JA,MAZZELLA LJ.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ligands stimulate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production through distinct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dependent mechanisms[J].Arterioscler ThrombVasc Biol,2005,25(9):1810-1816.

盐酸吡格列酮 篇5

【关键词】二甲双胍;吡格列酮;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68-01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危因素[1]。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发病类型90%以上[2],其基本病理生理特征为胰岛β细胞分泌缺陷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状态对该病治疗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8~65岁,中位年龄45.3岁,所以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病程6个月~4年,平均2.5年。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62.1±3.8)岁;对照组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62.5±4.1)岁。两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肥胖标准按照《内分泌学》第2版肥胖症标准。

1.3排除标准 有明显脑梗死、心绞痛等大血管病变病史;治疗前1个月内服用调脂、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等同类药物;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孕妇或计划孕妇的成年妇女;严重肝肾异常、甲亢、急慢性胰腺炎、感染、创伤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4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生产厂家: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371),0.5 g/次,3 次/d;治疗组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生产厂家和批准文号同对照组),0.25 g/次,3 次/d,同时加服盐酸吡格列酮片(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631),15 mg/次,1次/d。治疗期间配合饮食干预和运动疗法,不使用影响本实验的其他药物。两组疗程均为12 w。

1.5观察指标 患者在服药前、后晨起空腹测身高(cm)和体重(kg),计算BMI;取静脉血测FPG、2hPG、HbA1c和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采用HOMA-IR公式计算(FPG×Fins/22.5),胰岛素敏感指数(ISI)=1/(FPG×FIns)。

1.6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分析,相关变量以(X±s)表示,治疗前后对比采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FPG、2hPG、HbA1c和Fins、HOMA-IR均明显降低(P<0.05),以治疗组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BM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ISI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治疗组更显著。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例出现水肿,1例胃肠反应,停用吡格列酮未予处理自行消失;对照组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而减量应用减轻,两组患者均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近年来,由于膳食习惯的改变和热量摄入过多以及体力活动过少等因素,使2型糖尿病发生率逐年增加。研究认为肥胖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这种情况在肥胖T2DM患者中表现尤其明显。因此,在治疗时降低胰岛素抵抗、恢复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成为关键环节。

吡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它主要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发挥作用。PPARγ被激活后诱导调节糖、脂代谢的多种蛋白的表达,从而控制血糖的生成、转运和利用,并能通过增强葡萄糖转运GluT-4的作用,使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从而降低高血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二甲双胍是临床降血糖治疗的一线用药,降糖效应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阅酝患者体内胰岛素介导的肌肉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通过不同机制均可有效改善IR。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分别通过不同机制改善IR,其作用可以累加,而副作用却可相互抵消,是理想的联合用药选择。

本研究结果表明,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可以明显改善肥胖糖尿病患者的FBG、2hPG、HbA1c、BMI、FIns、HOMA-IR、ISI,血脂,且除BMI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单独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而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吡格列酮的水肿,二甲双胍的胃肠反应共3例,未作特殊处理后亦消失,且无低血糖发生。

综上所述,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不良反應少,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董平.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48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6):477.

盐酸吡格列酮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10月间住院的煤工尘肺合并2型糖尿病 (为尘肺糖尿病组) 、非尘肺2型糖尿病 (为非尘肺糖尿病组) 各30例, 均为男性, 年龄67~78 (71.0±4.9) 岁, 体重指数 (BMI) 21~29 (24.0±2.5) kg/m2, 糖尿病病史10~22 (14.6±2.5) a, 均为2型糖尿病, 煤工尘肺诊断符合GBZ 70-2002《尘肺病诊断标准》[2], 糖尿病诊断分型符合WHO1999年诊断标准, 入选标准:除外1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和已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治疗患者, 排除各种急性感染、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并除外饮食控制不严或活动过少, 服药不正规及其他血糖增高的原因, 经宣传教育并按原方案予足量磺脲类或非磺脲类促泌剂联合二甲双胍和 (或) 拜糖苹治疗2月, 2次以上空腹血糖 (FPG) >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8%。

1.2 治疗方法

对尘肺糖尿病组和非尘肺糖尿病组, 煤工尘肺采用对症治疗, 糖尿病治疗在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的基础上, 维持原治疗方案不变, 加用盐酸吡格列酮 (瑞彤, 江苏恒瑞制药公司生产) 15 mg/d, 对治疗4周后血糖控制欠佳者[FPG>8 mmol/L, 餐后2 h血糖 (2 hPG) >11 mmol/L], 增加盐酸吡格列酮为30 mg/d, 共12周, 维持治疗为15 mg/d。

1.3 检测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检测FPG、2 hPG、空腹胰岛素 (Fins) 、HbA1C、血脂谱、肝肾功能和治疗后2、4、8、12周检测PPG、2 hPG, 8、12周监测FIns、空腹C肽 (C-P) 、HbA1C, 血脂谱[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 (H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肝肾功能, 此后3~6个月监测1次 (项目同上) , 并由专人询问、记录、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血糖监测采用罗氏微量血糖仪测定, 血Fins、C-P测定由厦门华阳化学发光测定仪完成, 血脂、肝肾功能测定由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 HbA1C采用德国拜耳公司RIA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测定。用稳态模型 (Homa) 计算:β细胞功能指数 (Homa-β) =20×FIns/ (FPG-3.5) , 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FPG×Fins/22.5和胰岛素敏感指数 (Homa-ISI) =22.5/FIns×FPG。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 各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由于Homa-β、Homa-IR、Homa-ISI并非呈正态分布, 统计前先进行对数转换,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表1示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血糖 (FPG、2hPG) 血脂、体重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2组联合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后各参数变化情况

表2示2组治疗后FPG、2hPG、HbA1C、Homa-IR、Fins较前明显下降 (P<0.05) , Homa-β、Homa-ISI较前明显升高 (P<0.05) 。且非尘肺糖尿病组疗效较煤工尘肺合并2型糖尿病组好,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体重指数。

注: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FIns—空腹胰岛素;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β—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I—胰岛素敏感指数。与治疗前比较, *P<0.05;▲P<0.05。

2.3 联合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后其他情况

治疗后2组患者TC、TG、LDL-C均有下降, HDL-C上升, 肝肾功能保持稳定正常, 未发现水肿、体重增加、心悸、恶心、胃肠道反应、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所选病例均完成了研究 (资料未显示) 。

3 讨论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 T2DM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胰岛素抵抗 (IR) 和β细胞功能缺陷, 胰岛素抵抗发生于糖尿病的早期, 并贯穿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始终。由于IR的存在, 血糖逐渐升高, 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过度, 当过度分泌不能代偿严重的IR时, 胰岛β细胞功能呈进行性下降, 除了IR外, 还有糖毒性和脂毒性的作用, 其中高血糖是诱发和加重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高血糖同时也加重了IR, 如此相互作用, 造成T2DM患者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数年后出现继发性失效, 已成为T2DM治疗中的难题之一[1];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煤工尘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趋势远未得到控制, 导致较高的并发症和致残率, 临床治疗中应着力于既能降低IR又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提高β细胞功能的方法才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随机选取的煤工尘肺合并2型糖尿病及非尘肺2型糖尿病患者各30例经正规足量磺脲类或非磺脲类促泌剂联合二甲双胍和 (或) 拜糖苹治疗, 2次以上FPG≥11.1 mmol/L、HbA1C≥8%, 说明出现了口服药继发性失效, 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等因素发展到了严重阶段。在原运动、饮食控制、治疗方案不变基础上, 加用盐酸吡格列酮15~30 mg/d联合治疗, 治疗12周后, 2组患者血糖 (空腹、餐后2 h) 、HbA1C、PIns、C-P、Homa-IR均明显下降 (P<0.05) , Homa-β、Homa-IR明显升高 (P<0.05) , 脂代谢紊乱改善, 提示盐酸吡格列酮改善T2DM患者的IR, 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胰岛素分泌功能, 调节了脂代谢紊乱, 从而降低血糖, 减轻了胰岛β细胞负荷, 取得了良好效果。说明老年糖尿病尤其是煤工尘肺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也存在较明显的IR状态。

盐酸吡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是新的一代胰岛素增敏剂, 能促进脂肪、肝脏、肌细胞内过氧化物增殖体激活受体γ (PPARγ) 的活性, 明显增加靶细胞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低IR[3], 还可引起上述外周组织的糖异生下降及葡萄糖摄取增多和利用增加, 并对胰岛β细胞功能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同时也有改善脂代谢紊乱的作用, 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糖毒性和脂毒性[5]。盐酸吡格列酮通过上调IL-4, 促使免疫平衡向TH2方向偏移, 具有潜在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使胰岛炎症减轻, 降低胰岛β细胞的凋亡[6], 这些作用的共同结果是使血糖明显降低, 减轻了胰岛β细胞的负荷。使胰岛β细胞处于休整状态, 尽可能地保护胰岛残存β细胞的功能, 促进其修复和功能恢复, 最大限度地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葡萄糖摄取和组织利用增加, 使患者的葡萄糖体内动态平衡系统得到恢复[7]。使众多糖尿病患者病情保持稳定, 减少和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本研究对象均为老年糖尿病患者, 非尘肺糖尿病疗效优于尘肺合并糖尿病患者组, 考虑为煤工尘肺糖尿病组均有多年粉尘接触史, 吸入大量有害粉尘, 导致肺间质纤维和肺气肿病变, 且既使脱离了粉尘作业环境, 也不能阻止病变的进展, 随着病程的延长, 导致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下降, 机体和器官处于慢性缺氧状态[8], 使胰岛细胞营养不良和萎缩, 胰岛周围硬化、内分泌功能减退和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较重病情较难控制所致[9]。

盐酸吡格列酮的不良反应较少, 且有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也无需减少剂量, 口服用药, 每天服用1次, 临床效果好, 经济方便, 患者治疗依从性好, 不失为煤工尘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不愿接受胰岛素治疗患者的较好方案, 值得推广。

本研究60例均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 亦未发现文献报道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水肿、心悸等不良反应, 这是否与治疗观察时间短有关, 有待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探索盐酸吡格列酮对煤工尘肺合并2型糖尿 (T2DM) 患者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在煤工尘肺2型糖尿病和非煤工尘肺2型糖尿病原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方案不变的基础上联合盐酸吡格列酮治疗, 连续观察12周, 前后对比研究。结果联合方案治疗后血糖 (空腹、餐后2h)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明显下降 (P<0.05) , 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 (Homa-β) 、胰岛素敏感指数 (Homa-ISI) 较前明显升高 (P<0.05) 。非尘肺糖尿病组疗效较煤工尘肺并2型糖尿病组好, 但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吡格列酮能提高煤工尘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Homa-β和Homa-ISI, 降低其IR。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盐酸吡格列酮,煤工尘肺,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

参考文献

[1]Purrello F, Rabuazza AM.Metablic factors that affect Betacell function and survival.Diabet Nutr Metab, 2000, 13:84-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70-2002.尘肺病诊断标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3]Saltiel AR, Olefsky JM.Thiazo lidinediones in the treatment of in 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Ⅱdiabetes.Diabetes, 1996, 45 (12) :1661-1669.

[4]管又飞.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一把双刃剑.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7, 15 (8) :450.

[5]张琦, 王晓霞, 马征, 等.吡格列酮的疗效与PPARγ基因Prol2Ala多态性与相关性的初步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7, 15 (3) :164-167.

[6]孙曙光, 周智广, 张松, 等.吡格列酮对NOD鼠糖尿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探讨.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7, 15 (4) :235-238.

[7]胡仁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新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535-542.

[8]钟明, 鲍含诚, 王文举, 等.尘肺并发症.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1-20.

盐酸吡格列酮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内分泌科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以T2DM入院治疗的68例患者, 所有患者经实验室、胰岛功能测定和口服糖耐量实验等检查综合分析确诊, 符合陈灏珠等著《实用内科学》[2]中关于T2DM的诊断和分型标准, 男38例, 女30例;年龄43~76岁, 平均 (54.6±8.5) 岁;病程2~9年, 平均 (4.3±1.2) 岁;空腹血糖 (FBG) 6.5~13.4mmol/L, 平均 (8.72±1.31) mmol/L;餐后2h血糖 (2h PG) 11.1~16.6mmol/L, 平均 (13.62±1.4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6.5~11.4%, 平均 (9.31±1.30) %;体重指数 (BMI) 22.4~29.3kg/m2, 平均 (25.23±2.30) kg/m2。排除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 严重心肝肾疾病, 自身免疫性和结缔组织疾病慢性肠功能紊乱, 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感染和肿瘤等可能影响本研究评价或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 立即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根据本研究需要筛选病例。入选病例在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需要和饮食习惯制定详细的三餐饮食计划以控制饮食, 指导患者参与适当的功能锻炼[3], 采用科普宣传册、墙壁宣传板或面对面宣教等措施定期开展健康宣教, 同时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磺脲类药物联用, 在维持磺脲类药物剂量不变的情况下晨起顿服盐酸吡格列酮片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商品名称:卡司平, 国药准字H20050500, 15mg/片) , 15mg/次, 1次/d。治疗首周 (寻求最佳服用量以稳定目标血糖) , FBG每天测量1次, 若血糖控制理想 (4.0~8.0mmol/L) , 可每周检测一次;若血糖控制不佳 (血糖偏高或出现低血糖反应) , 可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调整服药剂量, 日最大剂量不超过30mg。

1.3 检测方法与指标[4]

采用芬兰Orin公司和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和操作规范, 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末从肘静脉采血经日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观察治疗前后FBG、2h PG、Hb A1c、BMI;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 (TM) 、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EPCR) 、C反应蛋白 (hs-CRP)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 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BG、2h PG、Hb A1c和BMI变化

治疗3月末, FBG、2h PG、Hb A1c和BMI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前后FBG、2h PG、Hb A1c和BMI变化, 见表1。

注:治疗前后比较, *P<0.01。

2.2 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

治疗3月末, 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上升, 同时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比较, 见表2。

注:治疗前后比较, *P<0.01。

2.3 VWF、TM、EPCR和hs-CRP水平

治疗3月末, VWF、TM、EPCR和hs-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前后VWF、TM、EPCR和hs-CRP水平比较, 见表3。

注:治疗前后比较, *P<0.01。

3 讨论

医学界普遍认为[5,6]:T2DM的发病与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也是T2DM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严重危及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命健康。

胰岛β细胞是一种内分泌细胞, 能够通过分泌胰岛素调节机体内血糖含量, 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糖调节异常, 诱导疾病进展和恶化。内皮细胞作为机体组织和血液供应之间的屏障, VWF能够直接与血小板表明GPIP受体结合, 促进血小板凝聚和加速微血栓形成[7]。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 血管内皮细胞可以释放VWF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系统, 表现为VWF水平的急剧升高。TM属内皮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EPCR在血管内皮细胞上, 当内环境系统紊乱或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 内皮细胞可大量释放TM和EPCR进入血浆, 进而导致TM水平和EPCR水平的升高[8]。hs-CRP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期全身性炎症反应标志物, 在T2DM的发病机制及进展中具有媒介作用, T2DM可诱导机体大量分泌白介素-6, 而白介素-6作用于肝脏促进C反应蛋白的合成。胰岛素能够抑制肝脏合成C反应蛋白, 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 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对肝脏合成C反应蛋白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监测VWF、TM、EPCR和hs-CRP水平能够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在指导T2DM的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盐酸吡格列酮为临床常用的一种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9], 属高度选择性的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 (PPAR-γ) 激动剂, 能够通过激活机体骨骼肌、脂肪和肝细胞内的PPARγ调节许多控制葡萄糖及脂质代谢的胰岛素相关基因转录, 增加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从而降低胰岛素抵抗和改善糖脂代谢[10]。本研究显示治疗3月末与治疗前FBG、2h PG、Hb A1c和BMI比较, P<0.01, 表明盐酸吡格列酮能够明显控制血糖和改善实验室指标;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上升, 同时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 P<0.01, 表明盐酸吡格列酮能够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与治疗前VWF、TM、EPCR和hs-CRP水平比较, P<0.01表明盐酸吡格列酮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与张婷等[11]研究基本一致。楚能武等[12]研究认为盐酸吡格列酮能够通过抗炎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 从而减轻主动脉形态学损伤和控制血糖, 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杨艳, 李蓬秋, 张学军, 等.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 2011;23 (2) :345

[2]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028

[3]孙铭.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0;16 (5) :407

[4]吕朝晖, 潘长玉, 高妍, 等.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评价盐酸吡格列酮并用磺酰脲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华内科杂志, 2011;50 (10) :826~830

[5]赵宇卉, 陈还珍.盐酸吡格列酮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血hs-CRP与PAI-1含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9 (8) :925~926

[6]温彦芳, 雷宇新.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21例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16 (2) :192~193

[7]黄静, 沈俊芬, 陈湘清.盐酸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以及对血脂、血糖、肝功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32 (16) :3528~3529

[8]袁妙兰.二甲双胍联合比格列酮治疗肥胖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03) :433~434

[9]赵红莉, 翁育, 傅晓英.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6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5) :831~832

[10]袁妙兰.二甲双胍与吡咯列酮联合治疗对肥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3) :433~434

[11]张婷.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15 (13) :29~31

盐酸吡格列酮 篇8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早期,吡格列酮,依那普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饮食习惯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 糖尿病 (DM) 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加。糖尿病肾病 (DN) 是糖尿病非常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 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 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及早进行治疗, 对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82例, 现将其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82例, 男47例, 女35例, 患者年龄35岁~76岁, 平均年龄55岁。病程7年~14年, 平均病程时间9.2年。将8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41例给予严格的饮食控制, 同时要求患者按照规定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并且每天口服10 mg依那普利;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每日口服30 mg吡格列酮。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6个月以及9个月的血肌酐 (SCr) 、C-反应蛋白 (CRP) 、尿蛋白排泄率 (UAER) 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不同时期各项指标对比

见表2。

注:q、P, q1、P1, q2、P2为2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检验值;t1、P1, t2、P2, t3、P3为2组治疗后各时期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大因素。随着糖尿病治疗的不断进步, 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死亡的患者相应减少, 患者的生命也逐渐延长, 但是由于糖尿病容易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 而其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最高, 糖尿病肾脏病变主要分为血管性和感染性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多是由于长时间高血糖使糖基化终末产物累积, 进而刺激多元醇通道活性上升, 蛋白激酶C活性也随之增加, 同时各种生长因子、遗传基因和细胞因子等同时作用最终导致患者发生肾脏病变。DN早期肾组织中的各种细胞因子表达不断增强, 促使合成和分泌增加, 进而引起系膜细胞不断增殖、肾小球基底膜不断增厚以及细胞外基质增多。

吡格列酮是一种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γ型受体激动剂。该药物能够使肝脏、骨骼肌以及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提高, 促使细胞加大对葡萄糖的利用率, 进而有效控制血糖;同时其还能够在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发挥作用。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 采用吡格列酮对DN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后, 可以发现患者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有了非常明显的降低, 白介素6 (IL-6) 的下降尤为明显[2]。本文采用吡格列酮的41例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7.6%,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说明该药物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中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春霞.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 :19-20.

盐酸吡格列酮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门诊糖尿病就诊病人建立专册登记, 在糖尿病接诊的558例病人中, 对确诊为460例2型糖尿病人群中, 进行治疗观察研究, 年龄最大的79岁, 最小的27岁, 病史最长的22年, 最短的8个月:其中男性211例, 女性249例。单纯糖尿病患者312人, 出现不同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者148例。

1.2方法

据病人餐前餐后血糖高低和尿液化验的结果, 对于312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 每日三餐餐前15 min口服那格列奈60 mg~120 mg, 联合吡格列酮每日早餐前口服15 mg~30 mg, 结合控制饮食, 适当运动;对于体型肥胖超重者加服二甲双胍2或者阿卡波糖: 对于148例出现不同糖尿病并发症者预以不同的对症处理, 如果出现糖尿病肾病给以阿斯匹林100 mg, 1次/d口服, 福辛普利片10 mg1次/d口服, 双密达膜片50 mg, 3次/d次口服, 氨氯地平片5 mg, 1次/d口服, 及α-酮酸治疗。 ;糖尿病肾病严重者不作为入选资料, 而是使用胰岛素治疗。如果出现糖尿病眼底改变者, 给以云南白胶囊0.75 g, 3次/d口服, 羟苯磺酸钙胶囊1.0 g, 甲钴胺胶囊1 mg3次/d口服 , 双密达膜片50 mg, 3次/d口服等对症处理; 如果出现糖尿病冠心病给以阿斯匹林100 mg, 次/d口服, 辛伐他汀片20 mg, 每晚一次口服, 福辛普利片10 mg1次/d口服, 单硝酸异山利酯缓释片60 mg, 1次/d口服, 氨氯地平片5 mg, 1次/d口服 ;如果出现糖尿病周围 神经改变 者 , 给以羟苯磺 酸钙胶囊1.0 g, 甲钴胺胶 囊1 mg, 3次/d口服, 双密达膜片50 mg, 3次/d口服 ;结合控制饮食 , 适当运动 , 每周采血一次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检查后, 再调整用药剂量, 4周作一结段观察总结, 并将治疗结果记录在册, 进行治疗研究分析。

2 结果

表1可以看出312例2型糖尿病病人120例病人在用药第一周后就控制在6.8 (空腹血糖6.8 Mmmo L, 定为达标范围, 以下相同) -10.2 mmol/L (餐后血糖10.2 mmo L定为达标范围, 以下相同) , 97例病人在用药第2周后控制在 之达标范围内, 19例病人在用药第2周后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9例病人用药第4周后才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4周后有67例病人用药控制不理想, 血糖仍不能 达标够, 改为其他 方法联合 治疗 , 该试验显 效率在78.52%。

表2可以看出148例2型糖尿病合并症病人61例病人用药第1周后就控制在达标范围 , 27例病人用药第2周后控制在达标范围, , 13例病人用药第3周后控制在达标范围, 3例病人用药第4周后才控制在达标范围, 4周后有44例病人用药控制不理想, 血糖仍在9.7~16.3mmol/L, 不能达标, 改为其他方法联合治疗, 其显效率在70.27%。

3 讨论

目前,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不管是口服给药或者注射胰岛素, 或者是注射胰岛素联合口服给药等几乎是需要终身用药其最简单的方法是口服给药, 但是口服给药多部分需要联合用药, 其联合用药是否合理, 是否达到降糖目标, 除病人的特异性体质外, 关键是临床医生给病人如何选择药物, 一般来说是促胰岛素分泌剂和双胍类或者和噻唑烷二酮类, 或者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应用, 或者双胍类于噻唑烷二酮类或者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应用, 如果用药合理, 不仅仅是降糖达标治疗效果显著, 而且对病人的靶器官损伤较小。如果用药不合理, 不仅仅是降糖不达标, 治疗效果不显著, 而且对病人的靶器官损伤较大。因为不仅激活外周组织的葡萄糖代谢, 降低血糖, 而且还能改善血脂谱, 提高纤溶系统活性,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使C反应蛋白下降等等, 所以对于心脑肾等靶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所以;两药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有较为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促胰岛素分泌剂和胰岛素增敏剂对2型糖尿病降糖达标效果。方法 对该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46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病人分为两组治疗观察, 根据病人血糖高低的情况, 单纯2型糖尿病312例使用那格列奈和吡格列酮联合用药治疗, 每日三餐前15 min口服那格列奈80 mg120 mg, 联合吡格列酮每日早餐前口服15 mg30 mg, 糖尿病合并症结合病情联合用药, 结合控制饮食, 适当运动等, 每周采血一次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后, 调整用药剂量, 4周作一总结, 并将治疗结果记录在册, 进行治疗观察。结果 312例2型糖尿病病人120例病人在用药第一周后就控制在6.8 (空腹达标血糖, 以下相同) -10.2 mmol/L (餐后达标血糖以下相同) , 97例病人在用药第2周后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19例病人在用药第3周后控制在达标范围内9例病人在用药第4周后才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样本试验显效率在78.52%, 4周后有67例病人用药控制不理想, 血糖仍在9.716.3 mmol/L, 改为其他方法联合治疗, 糖尿病合并症结合病情联合用药, 其显效率在70.27%。两组总有效率在75.86%。结论 用那格列奈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 较为满意, 是治疗2型糖尿病首选的联合治疗方法。

关键词:那格列奈,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杨宝峰, 主编.药理学[M].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盐酸吡格列酮 篇10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82例已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及多因素干预的T2DM患者,根据是否加服吡格列酮分为常规治疗组(n=42)和吡格列酮组(n=40),治疗12周。结果 吡格列酮组的CRP及mAlb的下降程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吡格列酮治疗T2DM,除能改善胰岛素抵抗(IR),降低血糖,还能降低CRP及mAlb,有明显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减缓糖尿病肾病(DN)的进程,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吡格列酮; 2型糖尿病;C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管病;炎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32-02 中图分类号:R 587.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06

近年的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CRP在DM中明显升高[1],它与其他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多,广泛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从而导致大血管及肾脏微血管的损伤,产生微量白蛋白尿。C反应蛋白(CRP)作为非特异性炎症的血清标志物之一,与胰岛素抵抗(IR)关系紧密,它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病变的炎性反应过程,可预测糖尿病风险及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吡格列酮作为一种新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直接针对胰岛素抵抗(IR),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氧化作用,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相关代谢紊乱,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本文主要观察T2DM患者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炎性指标CRP及mAlb的变化,分析其与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内在联系。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内科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住院的T2DM患者82例,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与分型标准,无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感染、肿瘤、免疫性疾患, 根据是否加服吡格列酮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吡格列酮组。常规治疗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59±7)岁,病程78.6个月;吡格列酮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58±8)岁,病程79.5个月。两组的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两组患者均通过控制饮食、运动治疗后联合服用磺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吡格列酮组加服吡格列酮 30 mg/d,早餐前30分钟服用,治疗3个月。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使用影响CRP及mAlb的药物。

3.观测指标 ①测量身高、体重;测血压三次,取平均值;肾功能、血脂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②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CRP、mAlb,用HOMAIR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其中血清胰岛素(Ins)测定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CRP采用免疫透射比能法,mAlb采用免疫比浊法(芬兰Orion Diagnostica白蛋白免疫助浊法试剂盒)。

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治疗前后结果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Studentt检验,HOMAIR值以自然对数转换值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3个月后, 常规治疗组除HbA1c显著下降 (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下降;吡格列酮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FPG、HbA1c、CRP、mAlb均明显下降(P均<0.01),各项指标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HOMAIR也明显下降,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讨论

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发病机理,IR贯穿于T2DM的始终,随着T2DM病程的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血糖逐渐升高,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随之发生。T2DM不仅是糖代谢紊乱疾病,还是一种炎症免疫性疾病。炎症因子CRP及其氧化应激反应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氧化应激被认为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2]。

近来研究发现,在众多反映低度炎症反应的生物因子中,CRP是临床上最常用、最敏感的指标之一,与IR存在线性关系。炎症本身可以引起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从而引起胰岛素抵抗;炎性状态下脂肪组织分泌细胞因子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形成,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对肝脏合成CRP抑制作用减弱,导致CRP合成增加,CRP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致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慢性炎症反应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微血管病变,导致肾脏损伤,产生微量白蛋白尿,CRP与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肾病均有关[3],陈路燕等[4]的研究也揭示了慢性炎症与糖尿病肾病(DN)可能存在联系,在治疗DN时减轻炎症可能减缓DN的进程。

吡格列酮作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是近年来研制的一类新型口服胰岛素增敏剂。它与其它类型口服降糖药物不同,除可降低外周组织以及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细胞内抗氧化作用,对iNOS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ONOO的生成及其毒性作用[5],防止血管并发症;吡格列酮还能降低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提示具有肾脏保护作用[6]。本文观察结果显示,T2DM患者经吡格列酮治疗3个月后,能显著降低血糖、CRP,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改善胰岛素抵抗。表明吡格列酮除能改善IR,降低血糖,还能降低血管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Ford ES.Body mass index diabetes and creactive protein among US adults[J].Diabetes Care,1999,22(12):1971-1977.

[2]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47.

[3]张建德,邓建华,王国松,等.不同时期2型糖尿病肾病与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关系探讨[J].右江医学,2006,34(6):625-626.

[4]陈路燕,高彦彬,王 威,等.高敏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5):357-358.

[5]俞 璐,罗 敏.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6):396-398.

[6]苏如婷,韩晓骏.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排泄率的影响[J].右江医学,2006,34(6):593-594.

(收稿日期:2010-06-10 修回日期:2010-09-13)

上一篇:创新集约下一篇:森林破坏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