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现实

2024-05-31

生存现实(精选十篇)

生存现实 篇1

皮革市场:夹缝颠簸

2012年以来, 受外需不振、内需趋缓、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 我国皮革工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减速态势, 生产、出口、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较2011年同期放缓, 效益明显下滑。据中国皮革协会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1-10月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业出口673.38亿美元, 同比增长8.1%, 增速回落15.9个百分点。

2011年以来, 国际原皮价格呈现出“淡季不淡, 旺季不旺”的趋势。2012年, 在成品革需求疲软, 经济增速滞缓的利空因素下, 国际原皮价格仍然高位运行。跌宕起伏、“不走寻常路”的原皮价格让很多人跌破了眼镜。以美国德克萨斯重磅阉牛皮 (64~66磅) 价格为例, 2012年的价格基本延续了2011年全年高位运行的趋势, 售价始终在85美金 (FOB价) 左右徘徊。更令众多制革厂难以置信的是, 2012年9月上海皮展之后, 原皮价格非但没有回落, 反而涨了上去, 到岸价格甚至突破100美金。虚高的价格、毫无规律的走势, 让制革企业束手无策, 原皮价格成为制革企业2012年不可言说的痛。

为何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制革业仍然会受到原材料瓶颈?原料皮价格的节节攀升与无规可循, 让不少制革企业深切体会到“原料之痛”带来的生产和经营风险。制革行业是一个资源依赖型的产业, 我国制革原料皮缺口近50%, 远远不能满足制革原料的需求。因此, 进口国外原皮成为许多企业的唯一选择。受原料皮供求关系影响, 虽然是原皮最大进口国, 但中国的制革企业在谈判时仍没有任何发言权, 只能被迫接受欧美原皮商给出的价格。同时由于我国进口生皮关税较高, 使制革业在与国外同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如果说提升品牌竞争力和提高产品附加值, 是制革业发展需长期坚持的方向, 那么破解原料皮难题则是产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说完“原料之痛”, 再看“需求之殇”。欧美国家经历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 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储蓄率开始上升, 消费率随之下降。而我国皮革产品出口一半依赖于欧美市场, 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国际汇率波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 使我国皮革等轻工产品出口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1-10月, 我国皮面皮鞋出口7亿双, 91亿美元, 同比分别下降9.8%和1.4%, 增速比2011年同期回落1.5和6.9个百分点。1-10月, 我国毛皮及制品 (不含生毛皮) 出口24亿美元, 同比增长8.1%, 增速回落39.2个百分点。1-10月, 我国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203亿美元, 同比增长5%, 增速回落31个百分点。一组组的数字反映出我国皮革行业出口面临的困境。反观国内市场,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 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皮革等轻工产品消费需求增长和刺激产品结构提升的重要手段, 皮革行业的内销比重逐渐攀升,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 我国经济整体下行压力较大, 需求不足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

下游市场的低迷态势, 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制革行业。在“原料之痛”与“需求之殇”的双重夹击下, 订单减少, 利润下降, 2012年堪称是近几年制革企业最难熬的一年。

产业政策:整治提升加速

2012年是皮革行业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 是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推进之年。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淘汰落后产能, 采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整个行业的整合提升进一步加速。

2011年12月30日, 国务院正式发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据工信部原材料与消费品司轻工处处长谢立安介绍, 《规划》出台后, 工信部也相应出台了一些涉及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支持微小企业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淘汰落后等领域的政策, 以促进工业转型。据了解, 2011年, 工信部对轻工行业下达了1 576项技术改造项目, 安排中央专项资金25亿元, 其中食品行业所占比重较大, 皮革行业技改项目申报的较少。

在淘汰落后上, 2012年, 由工信部牵头, 国务院公布了19个行业的淘汰指标, 涉及到轻工的有制革、造纸、铅酸蓄电池3个行业。各级政府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制定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浙江省已制定2012年底前把20万标张以下的制革企业全部淘汰。此外, 很多地区把淘汰落后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 在淘汰落后产能规划上力求建立长效机制, 有些地方借淘汰落后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据悉, 制革行业, 2010年计划淘汰1 200万标张, 实际完成1 576万标张, 2011年计划淘汰397万标张, 实际完成480万标张, 2012年计划淘汰950万标张, 已经落实了1 094万标张。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继续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奖励, 按照奖励办法, 按期或提前淘汰的, 给予奖励。2010年以来, 中央财政共安排140亿元的奖励资金, 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近两年来, 各级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奖励资金, 鼓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鉴于制革行业生产集中度低、原料皮供应不足、自主创新力较低、废弃物利用率低、高端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工信部正在加紧制定《制革行业准入条件》, 以抑制小规模落后产能项目的建设, 限制制革业盲目扩张, 促使企业采用清洁化工艺和节能环保设备。

在严酷现实中顽强生存作文 篇2

课文多处描写了主人公独自在孤岛上自立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本文讲述了英国人鲁宾孙在一次海难中流落孤岛,克服重重困难,生活了28年,最后因得救而离开了荒岛回国。

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文章,课文中多出表现了主人公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他凭借着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绝望的情绪之后,立即投入了自力更生,征服大自然的斗争。

鲁宾孙的人生简直是发生了一个大转折,从他对生活的消极成为积极,这一个大过程的变化,令人赞叹不已!

如果我们在孤岛上生活,我们又是否能够像鲁宾孙那样顽强地生活下去呢?

对于我们,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何不好好珍惜呢?而许多小学生却经常埋怨老师的训斥,父母的唠叨……甚至又了轻生的.念头。从来都不想想生命是何等重量,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寻死。

中超土帅的生存现实 篇3

2012年中国足球跌入低谷时,中超赛场上的土帅也少得可怜,那一年中超一度曾有13名洋帅。2013赛季情况略好,中超赛场共有6名土帅。2014赛季的情况最好,共有10名土帅,这也是近年来人数最多的一年。今年情况则尤其恶劣,16支中超队伍,只有辽宁的马林、河南的贾秀全、河北的李铁在坚守岗位。

河南建业这两年战绩不错,离不开贾秀全的调教。但要知道,老贾其实是以救火队员的身份入主建业的。他只是把握住了机会,或者说是带出了名堂。那些没有带出成绩的救火队员,基本上都“葬身火海”。

救火队员在职业足坛屡见不鲜,赋闲在家的他们就如同螺丝钉,哪里需要就钉到哪里。至于效果,事前谁也无法预知。在国内足坛,救火队员几乎全是土帅。这其中有两种情况,聘请了外教的俱乐部当球队成绩不佳炒掉主帅后,往往第一时间无法找到合适中意的外教接替,因此会让国产教练带队过渡一段时间。因此即使土帅带队有起色,俱乐部也有可能“卸磨杀驴”。另一种情况就是原本俱乐部聘请的是国产教练,炒掉后再换一人来用,有时也可以说是换一个人来“碰运气”。

可以说,土帅如今的生存环境很差,可谓在夹缝中生存。因为那些实力很强的俱乐部往往会选择国外的名帅,不否认这些外教有能力,但他们来到中超后的平台也好,有钱有人,成绩自然大都有保障。而那些实力不强的队伍,聘请土帅的目标也往往就是保级,缺钱缺人,一旦深陷降级区自然会成为牺牲品。可以说,脏活累活,全是土帅来干。

说外教能够暂时提高球队的成绩,但足球要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本土教练来支撑。面对土帅不强的现实,我们其实可以学习借鉴近邻日本与韩国的经验。拿韩国来说,他们长期在培养本土教练,像世界杯这样的大赛也会尽可能地让本国教练带队。从1994年到2014年,韩国队曾五次参加世界杯,其中四次都是本国教练执教,虽然成绩大都不如意.但四人经历了世界杯的洗练后,都成为了亚洲范围内的顶级教练。日本对于本土教练的培养十分精细化,会分为职业教练以及非职业教练两种来培养,非职业教练可以到青少年队、企业队以及业余队执教。同时,如果他们成绩突出且考核优秀,也能升格为职业教练。

无论日本还是韩国,都在刻意精心地培养本土教练。对于中国足协而言,也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倾斜,甚至是当成重点工作来抓,让那些退役的球员能获得初级教练资格,进而再一步步提高。这就要求足协对以球员身份退役、并愿意成为本土教练给予宽松的考核政策。另外,也可以加大和鼓励在顶级领域(中超中甲)以外的比赛起用本土教练。当然,本土教练本身也要不断学习提升,仅靠政策支持自身不努力,也绝不会有好结果。

生存现实 篇4

一、现金流管理是维持企业生存的第一要务

现金的流入与流出贯穿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 无论筹资、投资或利润分配均以现金为纽带。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这势必造成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极大不平衡。所以, 唯有加强现金流管理, 及时掌控现金流动信息, 加强对现金流量分析与预测, 在经营中不断修正现金使用方案, 最大程度地提高资金利用率, 维持现金流入与流出间的平衡, 保障正常经营及到期债务所需的资金, 才有可能防范财务支付风险, 避免威胁企业生存情况的发生。

二、现金流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

“现金流量”指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及其等价物流入以及流出的金额, 揭示了企业当前的偿债能力和付现能力, 以及投资和理财活动的经营成果, 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计量的且与资金运动相一致, 较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出的“利润”指标更能说明企业的盈利质量。如果企业在运营活动中现金流充裕、活跃, 那么企业的财务状况就是优良的。

在现金流量表中, “现金净流量”这个指标反映了企业自我积累能力的高低, 预示着企业的发展潜力;“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这个指标数额越大, 意味着企业投资扩张培植未来竞争优势的能力就越强。在宏观流动性趋紧的今天, 现金的流动性在提升企业运行速度、抵御经营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影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效的现金流量管理可以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动性;合理的现金储备量, 可以保障企业在发展中具备将资金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资金利用率和较高的资金回报率, 可以放大资金的杠杆效应;资金流的快速运转, 可使企业承接更大的业务, 这样企业就可以有更多的剩余资金用于再投资,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助推企业发展壮大,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三、现金流管理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基于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出的会计利润并不全是可供企业实际支配的资金流入, 而通过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及分析, 却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水平、未来发展能力等进行真实反映, 并与基于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出的会计利润指标一起为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更为可靠、准确、全面的财务信息。此外, 现金流量信息也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风险防范活动的主要依据。如果企业的经营者不把握现金流量表的内在信息, 就不可能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快速和准确的判断, 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使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但近年来, 随着企业资金面的普遍趋紧, 以资金运动最优化, 即实现现金流增量最大化和资金存量最优化作为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被越来越多的财务界专家所认同。笔者认为, 实践工作中, 企业应围绕此目标, 综合运用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手段, 来开展现金流量管理工作,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树立全员参与现金流管理的意识

经济下行对企业正面的冲击点是现金流, 为了避免企业出现盈利能力很强但是现金流匮乏的尴尬局面, 就要扭转上至高管层下至一线员工固有的“利润至上”观念, 把现金流作为评价企业运营成果的金标准, 牢固树立“现金为王”的理念, 强化全员参与现金流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要求每项支出都应有充分的理由, 适时、适当、适量支出。另一方面要求提高收益意识, 无论在经营活动还是投资活动中, 都要以能否收回足够的现金收入以弥补资金的投入为决策依据, 而不能单单考虑未必变现的利润指标。

其次, 使各层级管理人员乃至一线员工都认识到现金流管理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而是关乎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员工, 只有全员重视现金流动效益, 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的资金管理水平, 从而在保持良性现金流的前提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再次, 企业的管理人员或现金流的掌管者要及时培训和更新自身的财务知识, 提高现金流风险管理意识。在进行企业的战略投资时, 应考虑资金的占用率和回收率, 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 做好与客户、供应商沟通, 减少坏账的发生, 确保资金来源顺畅。注意宏观环境的变化, 及时调整资金使用策略, 防范风险。

(二) 以现金预算统领企业全面预算

当今, 市场变化无常, 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 以现金流入、流出控制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 离开了现金流量预算管理, 也就失去了管理的依据和管理重心。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成为企业统筹安排资金, 降低资金成本的当务之急。现金预算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具有龙头作用, 如果能够精确地预测现金流, 就可以保证现金充足的流动性。

实践操作中, 每年12月份, 就可以顺应企业战略规划及参考生产、销售、投融资等部门以往的业务收支数据进行来年预算编制, 使全面预算各项指标与现金流紧密衔接, 将资金的战略流向纳入到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当中, 确定一个合理的现金预算额度和最佳现金持有量, 全面规划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活动, 为企业筹资用资做好准备。与此同时, 更应注重做好将年度预算细化为季预算、月预算乃至周预算的工作, 以便及时做出筹资方案、资金调度和使用方案, 用于指导约束企业整体的经营及投融资活动, 以此确保全年预算目标的实现。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做好跟踪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预算及现金使用策略, 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三) 注重对经营性现金流的管理, 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现金流管理内容涵盖对存货、应收款、应付款的管理。有效的现金流管理, 就是要在满足企业运转的前提下, 尽量缩短现金转换周期。缩短现金转换周期通行的途径有: (1) 缩短存货周转期; (2) 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 (3) 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

存货管理是一个对现金收支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应本着“以销定产”的原则, 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降低库存成本、增加收益, 实现存货成本与收益的最佳组合。实践中, 可以采用最优经济定购量、最低订货量等方法, 根据测算出的存货的采购周期、存货日销售使用量、存货周转率等指标来确定安全最优存货持有量。由于市场供求变化频繁, 数据要每月更新, 这样才不会造成库存积压和欠料、减少存货占用仓储及利息支出、规避可能承担的存货贬值风险。

财务管理D S O理论告诉我们:当企业付款周期比收款周期长时, 现金流就是良性的, 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大, 企业价值的增长也就越快。为此, 要注重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可以通过设计销售人员的收入与销量、货款回收率挂钩的考核指标体系, 并层层落实到每一位销售人员, 让销售人员感到回款与订单同样重要。注重账龄分析工作, 加强对陈欠货款的催收。严格执行应收账款回收制度及赊销收账政策, 对于那些信誉不佳、靠压占对方企业的资金来做生意的企业, 坚决将其从信用名单中剔除出去, 必要时提起诉讼, 确保自有资金来源, 管好用活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着重拓展新的客户来源 (一般新客户都是现金交易) , 一个企业接触的新客户越多, 那么它的现金流运转就会越正常。

对采购业务进行比较严密的监控, 充分利用付款信用周期, 巧妙安排现金付款时间, 最大限度地节约对自身资源 (包含仓储) 的占用, 但同时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延迟付款日期, 以免给供货方留下不够诚信的印象, 影响未来采购折扣优惠政策的争取, 得不偿失。

(四) 加强现金流内控管理, 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效益性

为了加强对资金的内部控制, 应当建立科学的现金管控制度,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严格控制现金流在筹集、投放、营运过程中的重大风险, 保证资金的安全, 防范资金链断裂。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建立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 相关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授权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 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 规定经办人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做到钱账分管、钱证分管、现金定期盘点、领款授权审批等一系列制度。

2.做好内部审计。内审是企业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 内部审计可协助管理层监督控制措施和程序的有效性, 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内部审计力度的强弱同样影响资金内部控制效果。

3.注意防范筹资与发展战略严重背离, 企业盲目扩张, 引发流动性不足, 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现金短缺的状况会在经营中周期性呈现, 若能及时筹措到必要的现金, 就能稳渡“难关”。这其中要着重对筹资风险的防范, 首先要做好筹资预测, 结合短期生产经营活动和中长期企业发展规划来预测资金需求, 按资金运用期限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 对各种筹资手段进行比较, 积极寻求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遵循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原则制定相应的筹资方案, 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 坚决摒弃短贷长用的做法;用短期负债来满足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 如随借随还的短期循环贷款方式, 保持适度的融资规模, 来降低现金库存和贷款余额,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减轻财务付现压力。

4. 投资决策失误或资金配置不合理可能导致投资损失或效益低下;资金无法收回或支付, 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债务危机。

在企业现金需求缓和时, 可以将富余现金进行短期投资 (如购买短期证券、理财基金等) , 以获取较银行活期更多的现金收益, 这样既有利于解决现金短缺时的困难, 又可增加企业盈利。但要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 对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敏感, 扬长避短, 多采用对内投资方式, 包括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人力资源的投资等, 对没有把握形成企业新优势及新的利润增长点的行业或产品, 坚决不能进入。对于拟投资的市场和产品, 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在投资初始期, 净现金流量一般情况下都会呈现为负值, 这时尤其要加强资金使用效率的管理, 维持现金流不短缺。

第二, 要加强对所投资产品和业务获取现金能力的财务分析, 考虑未来收回现金的能力, 项目能否实施要根据其未来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判断才能决定, 而不应该单单局限于对项目账面盈利能力的评价。科学的投资决策不应以片面追求最大回报的经营利润为依据, 而应与现金流量相结合, 不能由于现金流管理不当而出现资金链断裂。

四、总结

综上所述, 企业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必须有恰当量与质的现金流来支撑。通过对现金流量管理的关注, 企业管理决策者可以正确分析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支付能力, 优化企业的决策行为, 客观评价企业的真实实力, 从而管好、用好企业的现金, 使现金流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道路上的助推器, 充分发挥在防范财务支付风险、提升企业整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华财经网.2014-8-27.

[2]邹德琪.现金流量:企业理财的重要信息[J].经济师, 2002 (8) .

[3]周瑞平.论现金流量管理及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2 (4) .

生存现实 篇5

本书讲述的是一次私自出航,一场狂风巨浪夺去了鲁宾孙同船的伙伴们的生命,唯有鲁宾孙奇迹般地活下来。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岛上,如何生存下来成了鲁宾孙要面临的严酷现实。在荒岛上遇见食人族、各种猛兽,如何建房、如何解决温饱,一个个问题应接不暇地来临。但他凭着超人的智慧与不言放弃的精神创造了难以让人相信的长达二十八年的荒岛生活。这也告诉了我们智慧与不言放弃是到达成功彼岸的小舟。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小学三年级我跳远不是很好,于是我就一遍遍地跳,一遍遍地摸索,才发现当你把手臂摇得感觉身体要飞起来时,再跳就会跳得很远。经过我的努力,终于在校运动会上夺得第一名,并破校记录。

相反,数学计算一直是我的弱项,本准备每天做十道小题,这样不就提高了吗?开始几天还可以,但还没做几天,不是因为忘记了,就是因为时间不够而放弃了这一计划,导致一考数学就落花流水。这正反两个例子也让我认识到智慧与不言放弃是到达成功彼岸的小舟。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成功的人物。比如司马迁。他受辱遭宫刑,却不自暴自弃,反以顽强的精神与惊人的才智,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并流芳百世。孙膑被削去了膝盖,仍发奋图强,用心血写出了家喻户晓的著作《孙子兵法》。他们之所以能成功,不正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与不言放弃的精神吗?

生存现实 篇6

受美剧影响。韩国编剧开始挖掘除了家常里短之外的题材。于是。“妇产科》将故事搬进了医院。但是,韩国人始终不肯放弃谈情说爱的主题。于是。他们让男女主角在自大褂下穿着红与蓝的工作服继续浪漫。

2010年2月韩国SBS播出的剧集《妇产科》以一家地方医院妇产科为背景,通过描写医生、准夫妻等不同的人物面貌,讲述了现代社会的爱情和婚姻,以及和怀孕相关的各种小插曲。剧中,“人鱼小姐”张瑞希饰演的才华出众的未婚妇产科医生徐惠英在即将晋升为教授时,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从而陷入深深的苦恼。性格冷静的徐惠英面临是否堕胎、《母子保健法》的修改等和自己的怀孕、分娩相关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并为此而苦恼。当然,在此过程中,她也面对着爱情的抉择,最终收获到属于自己的真爱。

美剧《急诊室》与日剧《白色巨塔》皆是以医院为背景的剧集,《妇产科》与同类美剧一样都是采用单元剧的形式,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使得观众可以随时插入观看。不过,与这二者不同的是,尽管《妇产科》也添加了大量事件用以探讨医生的使命、人为什么而活以及子女与父母的天然纽带等哲学命题,却依然难以掩盖其作为一部韩剧情感流动过度细腻温吞的本质。也许穿着白大褂谈情说爱是一种新潮浪漫,还有比在医院这样圣洁与理性的地方感受暗涌的爱情更性感的事吗?

俊男靓女的搭配是必不可少的,《妇产科》是张瑞希的转型之作,她不再是《妻子的诱惑》中那个复仇女神,在本剧中她留着清丽干练的短发,扮演了一个冷静、聪明而又充满人情味的妇产科女医生徐惠英。作为一名成功的妇产科主任,她的大眼睛中不时流露出彷徨与无助,让人忍不住想保护她。张瑞希也凭借此剧为自己赢得了更多口碑。

男一号是高周元扮演的。在《传说中的七公主》中,高周元扮演的刘一汉面对着心仪的美七却不敢表达自己的心意,直到醉醺醺的美七问他:“你很喜欢我这样的美女吧……接下来,你就要问我有没有男朋友对不对?”他才露出了无奈而腼腆的笑容。在《妇产科》中,高周元饰演的李尚植依然是这种有爱心但是却有些傻气的男人,他对惠英无微不至,却拙于表达真实的自己。当惠英质问尚植为什么要干涉自己的事情,尚植情急之下说:“你总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担心你。”令惠英哭笑不得。看两个过于理智的人谈恋爱实在是一件难熬的事,明明爱已在心中,却要找各种理由将其压抑住,这边观众急倒了一大片,那边两人还在用眼神打太极,不能不叫人抓狂。

近年来,韩剧也在努力适应更多观众的口味。如谍战剧《IRIS》就有意加快了剧集的节奏。同样,为了真实表现医生的医术,营造真实的妇产科氛围,《妇产科》有不少手术的镜头。比如,导演多次拍徐惠英在手术时用刀剖开肚子那种血淋淋的场面。此外,纱布被大量的血液迅速浸红或者从子宫内将肿瘤掏出来的场面也十分血腥,或者是孕妇腹内大出血,医生在其体内到处寻找出血点的镜头。这些都说明了韩剧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追求浪漫与唯美的画面,而趋于真实化与生活化。

性别错位的爱情

每种成功的爱情模式都有其独特之处:惠英和尚植的爱情关系所以成立,是因为惠英身上有像男人一样坚强独立的一面。而尚植身上有如女人一样细腻体贴的一面。

韩剧一般是双生双旦式的恋爱模式,即男女主角分别要有两个纠结对象。在本剧中,却出现了三男抢一女的情况:真命天子李尚植、知心朋友王在熙和情人老师尹室长都想将徐惠英留在自己身边,偏偏女主角又是个对感情极度迟钝的主,在帮人接生和解决夫妻纠纷的同时还要抽空搞清自己的心意。连续剧和生活一样,女主角最后要走向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人。尚植当然是最佳人选,不过,观众需要令人信服的理由。

在《妇产科》第15集中,在熙喝得大醉而归,尚植为他煮醒酒汤,在熙笑尚植就像自己的老婆。这时惠英出现了,在熙对尚植说,惠英需要的其实是一个“老婆”。

惠英从出场起就非常有震慑力:产妇处于危机时刻,众人束手无策,惠英从容不迫地换好衣服,却被尹室长拦住。尹室长劝她不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惠英冷冷地说:“您这是对我不信任吗?”说着头也不回地走进了手术室。结尾处,尹室长又一次表示愿意抚养惠英的孩子,惠英坚决地告诉他:“你已经抛弃过他一次,他就和你没关系了。”惠英身上的冷静、能干、克制、正直的一面多像一个坚韧的男人!尹室长所喜欢的惠英,是那个精明、理性却体贴的惠英,他并不知道惠英只是表现出自己坚强阳刚的一面,内心却依然像一个柔弱的女人,需要别人的疼惜和关照。而就尚植来说,他最擅长的就是照顾别人。他与惠英的第一次独处是在电梯里,惠英孕吐,尚植非常细心地给她做针灸,在她睡着的时候照顾她。难怪尚植对惠英表白的时候,惠英说:“你本来就是一个亲切的人,我怎么分得清楚哪些事是因为你很亲切,哪些事是因为你喜欢我?”我想,此剧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男女主角在爱情关系中性别的错位。

作为一个有原则的女人,徐惠英会在对妻子缺少关爱的患者丈夫面前发飙。威胁说:“如果执意要孩子,你就可以直接准备后事了。”男权至上的尹室长是没法忍受这种女人的,而在熙这个角色尽管很讨巧一——长得帅又有趣,而且还对惠英很深情。但是很多时候二人之间的沟通过于顺利,也就很难产生火花。只有尚植才会欣赏惠英的做法,包容她的锋芒,并在她身后默默支持她。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千万种模式。尚植或许太过细腻,却正好与要强的惠英匹配。怎样才能和另一个人取得平衡的相处模式是一个无限大的课题,有的时候我们能恰好遇上适合自己的人,就像外冷内热的惠英和有照顾强迫症的尚植一样;有的时候却是在长期的相处中相互配合与磨合而衍生出的默契,就像《浪漫满屋》中的韩智恩与李英宰一样。

生存现实 篇7

生存观:自我摧残式

汉末乃至晋初, 朝代不断更迭, 社会动荡不安, 给当时的士人造成一种朝不保夕的心理危机, 宠禄不长驻, 富贵不长享, 使他们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当时魏晋名士, 在思想上可分作两派, 一派思想颓废, 追求享乐, 在当时恶劣政治环境下丧失自己, 或沉湎清淡或沉溺于酒, 正始时以何晏为代表, 竹林名士中则以刘伶为更甚;一派虽为思想消极, 但并未颓废, 在黑暗政治环境中力求保全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 高压下有反抗, 消极中仍有进取, 这一派代表为竹林名士阮籍、嵇康等人。可以说, 本文所谈及的刘伶与正始名士何晏是有其思想传承关系的, 而且与同时代名士阮籍等人相较, 更有许多异同之处。

刘伶, 字伯伦, 沛国 (今安徽濉溪附近) 人。平生最爱喝酒, 行为放荡不羁, 不为世俗礼教所束缚, 与阮籍、嵇康等人, 饮酒清谈成为酒友, 深受阮籍玄学影响。思想上既继承正始名士何晏之消极, 好庄老之无为, 又与阮籍思想相联系, 思想狂放, 任性怪诞, 曾任建威参军, 强调无为而治而被免职, 于是便整日沉醉于酒, 放浪形骸。魏晋时代崇尚风度、相貌、容颜, 生得容貌丑陋的刘伶自然没有什么可知名之处, 其才华不被统治阶级所用, 于是沦落为时代弃儿。在刘伶生命中, 唯一重要的便是酒, 是酒使他狂颠, 加上思想上的好庄老, 造就了他任性而然, 消极颓废, 脱离社会, 沉湎于自我享乐的生存意识。他是在玄学清谈之中靠自我极为放诞, 靠嗜酒任狭豪放出名的, 长久以往, 形成一种自我摧残式的颓废心态及其相应的生存方式。

嗜酒如命的刘伶, “未尝厝意文翰, 惟著《酒德颂》一篇” (《晋书·刘伶传》) 。《酒德颂》中刘伶所述“大人先生”, 与竹林名士领袖阮籍《大人先生传》中所述意旨相近, 但不能说阮籍也是思想颓废不思进取之人。身处衰世的阮籍, 怀有儒家“济世”之志。可世道险恶, 虽有宏愿, 却不得施展, 只好籍酒佯狂, 做出许多怪异放诞之举, 以此来平息郁闷, 避人口舌。因此他的思想是痛苦的, 其外表的放诞行为, 超凡脱俗的放达, 是为社会所迫的结果, 同时更是因为他想追求心灵的自觉与个性的解放而表现出来的状态。阮籍思想中具有使气任性的特点, 所谓使气, 即“不入成套, 不守俗规, 以纵情任情来畅达情志, 试图通过对理论规范的全面消解来求得气性生命的自然疏导。” (1) 阮籍所表现出的种种任诞、怪异之举, 是基于其趋利避害的本能而发的。他以这种方式对抗社会, 追求个性解脱, 实际上是个体与社会威慑面前极端自卑心态以极端方式的自救。因此他的生存方式主要是发扬庄子的精神以处世, 以求抒解苦闷心情。他著的《大人先生传》是他追求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格的写照。在现实生活中, 他虽放浪形骸却不是真心, 而是带有内心的极端痛苦;思想有时消极, 但不是一味地沉溺其中, 而是消极中有反抗;他不是颓废, 不思进取, 而是在力图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他是生存于痛苦之中的, 精神的自我折磨使他表现出与刘伶截然不同的生存观。

综上略述, 刘伶是魏晋名士中颓废派的代表, 社会对他的抛弃是他走向颓废生活的根源, 而酒则是他走向颓废的添加剂并日益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乃至全部, 他是以酒来体验人生的, 并且以酒成就了自己的名声, 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他的酒中天地是宽广的。

现实人格:纵欲享乐型

宗白华先生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紧痛苦的时代, 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2) 经学的衰微, 由道家思想改装的玄学的兴盛使得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玄学家所倡导的任性自然、随心所欲、不拘章句、要言不烦等思想冲击了当时的思想界, 在窒息压抑的氛围中唤起了人们的觉醒。同时, 由于传统的儒家思想仍根深蒂固的存在, 造成魏晋士人在人性解放的过程中由于受不同思想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人格。

“竹林七贤”被称为是魏晋人格美中之代表人物。大体上, 我们可以把竹林七贤的思想与人格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一、以儒家为主导的思想倾向, 此以山涛为典型。他所信奉的是儒家“穷居达济”的思想原则, 属于一种“功德型”的人格。二、以道家 (玄学) 为主导的思想倾向, 此以刘伶、阮咸为典型。他们均以道家的思想为信条, 但其思想特点, 表现为从精神逍遥到肉体享乐的思想过渡。他们的人格外在形象, 以酗酒纵放为基本特征, 因此他们的人格可以归结为“纵欲享乐型”, 甚至可说是“颓废型”。三是儒道综合的思想倾向, 此以向秀、王戎为典型。他们在理论方面致力于儒道思想的统一, 崇尚自然而不废名教, 在生活与处世方面, 以和光同尘为主要特征, 就此人格可称之为“混世型”。四是儒道对立的思想倾向, 以阮籍、嵇康为典型。二人的理论兴趣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追求个体的精神逍遥与自由, 就此人格可定为“精神逍遥型”。本文则重点论及刘伶的人格并与阮籍的人格作简单比较。

从表面上看, 刘伶与阮籍有着类似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 表现出类似的外在行为和外在人格特征。但是在心理世界的底层, 刘伶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 或者在理想人格层面, 与阮籍是不尽相同的。阮籍的思想发展, 是由儒到玄、由儒入道, 但在其灵魂深处, 对儒家的道仍然有着真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而根据现存的史料来看, 刘伶的思想轨迹并没有像阮籍那样的转化过程。因此我们只能据有限史料断定他信仰的是道家思想, 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与行为的准则。其著《酒德颂》即是一个明证, 而且倡导“惟酒是务”则有在道家思想上走向极端之倾向。

正因为双方的理想、信念或选取的价值尺度不尽相同, 因此, 他们对于现实和“外在人格”形象的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对刘伶来说, 现实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毫无真实价值的。在他那里, 有真实意义的不止是心灵的自然与宁静, 而是“酒”, 是感官的快乐或物质欲望的满足。他不像阮籍那样, 对名教礼法的虚伪和礼法之士的卑劣行径表现出极度的愤慨, 而是表现为十分的轻蔑;对自己违背礼法名教的行为, 不像阮籍那样, 心灵深处怀有对现实和名教的诚挚眷恋, 表面的悖行使得自己内心世界极度痛苦和焦虚, 而是不感到有什么良心的不安及道德的自我谴责, 似乎完全是一副心安理得的状态。同样, 刘伶对生死也抱着一种超然的态度, “常乘鹿车, 携一壶酒, 使人荷锸而随之, 谓曰:‘死便埋我’。其形骸如此” (《晋书·刘伶传》) 。在生死问题上的这种通豁达观的态度, 与阮籍忧心忡忡, 痛哭途穷的绝望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人格层面上说, 阮籍的现实人格是分裂的, 而在刘伶那里, “理想人格”与“外在人格”这两个方面基本上是统一的。通过醉酒, 可以“无思无虑, 其乐陶陶。……静听不闻雷霆之声, 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 利欲之感情” (《酒德颂》) 。刘伶所说的这种状态, 实际上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麻醉状态, 同时也是一种肉体上的醉酒状态。从刘伶向妻讨酒, 并祝“天生刘伶, 以酒为名”可以看出, 刘伶已不单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而是将喝酒当作肉体上的享受与生活的唯一内容, 生活上纵欲享乐, 精神上消极颓废了。因此说刘伶的现实人格被称为是“纵欲享乐型”人格。

魏晋时代是传统士大夫文人的觉醒的时代, 在社会动荡、命运多舛的社会环境下, 他们以不同的生存方式存在着, 凸现之不同的人格精神。总的说来, 他们的觉醒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 人们对封建专制政治的一种反抗, 但终究未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正如刘伶那样, 沉溺于酒中天地, 终其一生, 这是他个人的悲剧, 同时也是时代的悲剧。刘伶的生存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格是其当时社会造成的, 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摘要:魏晋时代是人性觉醒的时代。魏晋士人在时代环境下由于受不同思想的影响及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凸现出不同的生存观及其人格。“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与阮籍相比, 前者的生存方式是自我摧残式的, 其生存观是颓废型的, 在现实人格层面上则表现为“纵欲享乐”型人格。刘伶的生存观及其人格之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 终其一生是悲剧性的, 是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刘伶,阮籍,生存观,人格

参考文献

①《玄学十日谈》第97页, 高峰, 雷海燕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年7月版。

生存现实 篇8

一方面开心农场给广大玩家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玩家只要经营得当, 就能将最初分配的6亩田扩展到18亩, 扩展的速度与每天劳作的强度成正比, 当然, 劳作有许多种, 是自食其力 (自己耕种、丰衣足食) , 还是借力打力 (帮别人除草或是杀虫, 为人排忧也为自己挣取更多的利益) , 或是不劳而获 (偷字当头, 趁别人无暇顾及的时候顺手牵羊) , 由你说了算, 聪明的你一定会发现这有点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经营模式, 唯一不同的是在此偷盗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并且大多数时候惩罚的代价不会大过偷窃的利益。玩家通过购买、生产、出售、意外收获几个环节将有形的虚拟资本转换成无形资本也就是快乐的资本。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资本都是无形的, 如果你愿意, 你也可以购买Q币, 将自己升级成黄钻, 这样不尽会是有大礼相赠, 而且在最新开通的开心牧场的首批使用者那里, 也是榜上有名。忙碌一天, 为的就是在故事正式开始之前有一段点明主旨的诗歌或评论, 它们往往由文言构成。这一方面增加了作品的高雅, 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为当局者传播礼教的作用。而作为一篇反封建的力作, 却用上官方准允的形式, 强烈的反讽由此可见一斑!

同是“被发现的手稿”, 我们再来看《伤逝》, 本文作于1925年, 通篇上下由涓生的忏悔构成, 很奇怪的是我们在通读全文后并未沉溺其中, 对涓生产生深刻认同, 相反, 我们却在不时怀疑涓生的所作所为, 同情的天平往往不约而同的倾向沉默的子君。涓生无休无止的忏悔似乎在千方百计的向人们表露他对子君的爱。然而如果一个人真的深爱对方, 又怎会把所有的过错都归结于对方身上:譬如他认为之所以会分手全在于子君变得世俗了, 变得缺乏追求了。又怎会从不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竟会将心爱人的一点兴趣随心所欲的践踏, 如:将小油鸡变成盘中餐, 将阿随无情的抛弃;竟会不顾子君的感受成天呆在外面。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三个月后, 我已经读遍了子君的身体。”⑸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涓生提出分手的真正动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隐含作者显然是不认同涓生的。表面的忏悔背后其实是深层次的批判与揭露!仔细阅读文本, 我们还获得其他的一些信息。子君毕竟是死了, 然而子君的死又不仅仅是涓生造成的, 还跟整个社会有关。如果不是那些冷眼, 不是那些恶言恶语, 子君又怎会轻易的离我们而去?这就涉及到鲁迅先生曾经的一个设想, 即“娜拉出走后怎么办?”他的回答是要么回来, 要么死去。

鲁迅在见了袁世凯称帝, 二次革命, 张勋复辟, 又经历了朋友反目, 兄弟失和后变得沉默了。经过1924整整一年的沉默后, 鲁迅已不再是那个只相信进化论, 只崇拜民主科学的单纯青年了!涓生子君, 虽然他们也曾称自己为拥护民主自由的青年, 虽博君一笑, 当告别了农耕时代步入工业时代, 当农民的主体地位被城市取而代之后, 能有这样的喜悦也算是非常有价值了。

另一方面冷静下来后, 或许人们会有这样的感受, 偷东西时的快感、金币上涨时的喜悦很快会受到传统得到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挑衅。古人爱邻如己的名言在这里似乎得不到原有的印证。在处理亲情友情和利益, 大众的强势和小众的弱势、俯视穷人的富人和仰视富人的穷人等微妙关系时, 似乎可以将爱邻如己这句名言换种方式解释, 那就是真正爱自己身边的人, 就应该为其奋斗提供有利环境, 适当的窃取可以激发邻人的奋斗精神, 更加积极努力的朝着理想的生活目标出发, 因为适当的失败乃是成功的母亲!这样在虚拟世界大行其道的逆道行为也就不再需要被人千夫所指, 抛弃现实中的信仰, 遵循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 轻松荣登大雅之堂。谁都明白, 贪念和虚荣心主导着这些行为的发生和结果的产生。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 当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后, 金钱的重要作用除了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外, 就是显示自身的地位。玩家们购买的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商品, 消费品满足的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 它还对是确认社会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准。比如像高价种子、道具中的高效化肥, 装饰中的别墅, 这些名牌产品都代表着一种高级商品文化“质量”、“信用”, 同时也象征着社会地位的尊贵。而低廉的非名牌则体现了低层收入者“节约”的生活消费观念。因此在强烈的虚荣心驱使下, 富人大多会选择高消费。穷人则要嘛打肿脸充胖子, 要嘛干瞪眼, 在这样的世界中生存,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为了不断滋生的消费念头而采取各种手段, 正当或非正当的去填补这个贪婪的无底洞。人们在相互竞争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同时也瓦解着人自身的生存环境。

当然, 并非说农场主就不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谋取幸福, 只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些玩家几乎过着悲苦, 荣誉但又疲惫不堪的生活, 晚睡早起, 为劳作而劳作, 他们将现实的“自我”埋藏在虚拟的“无精神”的劳作中, 任凭“残酷”的虐待, 他们不仅对自身漠不关心, 而且还把自己当作商品, 把邻人也当作商品, 人与人之间缺少了耐心的交流和默默的关心, 就算消息栏上偶有路过的痕迹也只是几句消遣的话语, 无关紧要。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金钱。那么, 从这点来看, 开心农场的开心也就同虚拟世界的虚无飘渺一样, 一触即破了!

然他们也曾骄傲的不顾众人的冷眼勇敢的同居, 然而他们却是如此脆弱, 冠冕堂皇的理想在现实的重压下一碰即碎!不禁要问, 这就是我们寄予厚望的, 即将担当重任的先觉者吗?作者的反思无疑是深刻的。而最后主人公又回到了先前的落脚点更是鲁迅整篇《彷徨》中惯常出现的现象。先觉者们在绕了一个圈后又如蝇般的飞回原点, 历史似乎跟人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那么真正的出路在哪里呢?

可以看到, 这篇文章主题是多重性的, 不似《狂人日记》般明确, 这主要由于《伤逝》展示性的叙述方式使然。我们只能看到满纸涓生的倾诉, 却无法找寻叙述者的身影, 至于作者真正想要表达什么无法知晓, 只有通过读者自己的经验对文本的“意义空白”进行填补。

并不是所有“被发现的手稿”都属于“缺席的叙述”⑹, 只有对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 包括主题的明确与否, 讲述的方式如何等才能作出科学的判断。

参考文献:

[1][4]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J], 中国新文学大系[M],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2, 3

[2]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 香港三联书店, 1991:74

[3]鲁迅.狂人日记[J], 鲁迅全集[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447[5]鲁迅.伤逝[J], 鲁迅全集[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25

[6]罗钢.叙事学导论[M],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58

作者简介:

沈永兵, 男, 1985年出生, 江苏如皋人, 系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各种事物的不断推陈出新, 网络就是经济发展后出现的最重要的, 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当下流行产物, 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生活同网络联系起来, 他们既消费网络, 也在网络上消费自己。开心农场这一新生的游戏宠儿, 将现实的世界同虚拟的世界紧密结合, 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欢, 本文消费文化的角度出发, 探讨开心农场在虚拟世界中的现实精神。

生存现实 篇9

一、《学会生存》的特色

1. 有完善的理论基础

《学会生存》之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还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它完善的理论基础是分不开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委员们在开始工作时便以四个设想作为工作的基础:首先设想存在一个国际共同体使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团结在一起;第二个设想是对民主主义的信仰, 教育要保证每个人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第三个设想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 教育要培养完人;最后的设想是只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这些设想肯定了教育应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等思想。

2. 充分的实践后盾

这份报告的成功还在于委员们是在进行了充足而有效的实践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委员会组织实况调查团到世界各地区收集第一手资料, 访问了许多与教育问题有关的联合国系统内的各个组织、地区机构和基金会等, 出席国际的与区域性的会议、分析由教育各方面的专家特别为这个委员会准备的文件、在行政会议上同专家们商议某些特别的教育问题等等。由于直接与教育实际以及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相接触, 而且充分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 这份报告持有现实主义的态度, 客观反应现实社会。《学会生存》的实践性还表现在它并不限于仅仅分析教育现状的层面, 还提出了许多实际可行的建议, 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许多政府提供了行动的指导方针。

二、《学会生存》的重要贡献

1. 发展终身教育思想

《学会生存》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全面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终身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 最早可以追溯到“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直到1965年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在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作了《论终身教育》的总结报告, 才为终身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学会生存》的作者们接纳和宣扬了终身教育思想, 在客观上促成了这种思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 并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思想。

《学会生存》中的终身教育思想认为, 应当使教育从纵的方面贯穿于人的一生, 从横的方面连结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 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术。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和学习过程, 人具有未完成性, 因此他必须从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能。科技进步、生产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学校教育、一劳永逸地获得知识已经不再适应。在现代社会中, 进行终身教育是很必要的。

教育要扩大到学校以外的各种组织形式而且为各种各样的人提供再教育的机会, 不仅教给他们知识而且教给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教育已经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权或者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 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学会生存》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这就推动了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在各个国家的实践。

2. 构建学习化社会

对学习化社会的推动是《学会生存》一书在教育发展史上的另一大贡献。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 正是由于终身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各式各样终身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的实施, 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空前要求教育的时代, 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承担教育责任来构建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所谓学习化社会就是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的社会, 是人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行为普遍化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地点、方式等条件的限制, 而变得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会生存》书中描述了学习化社会的教育应具有的特征: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体的社会成员, 人们的受教育权是平等的;学习年限不应仅仅限于某一特定年龄, 应面向所有年龄层面的人们, 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进入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学习化社会中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 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个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教育需要其他机构的帮助, 商业、工业和农业的机构都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 整个社会都必须承担教育责任, 这是学习化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转到了学, 主体由老师转向了学生, 学生要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即学会学习。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正如我们今天看到的, 《学会生存》所倡导的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等教育理念对全世界的教育思想、政策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世界潮流推动下逐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地位且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快速有效地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从对《学会生存》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 教育的公平问题

由于受到儒家“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影响, 目前在社会上人们的观念中, 职业教育仍是低人一等的教育。同时由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 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职业学校。种种原因造成我国职业教育生源较差, 中职的学生大多是中考考不上普通高中的, 高职生源主要来自于不能被普通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试想在起点上就输人一等的教育如何要求它达到和普通教育同等的水平?《学会生存》一书中说的很好, 可能平等地受教育只是求得公平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它的充分条件。人们有可能同样受到教育, 但不是说他们都有同等的机会, 同等的机会必须包括同样成功的机会。职校的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同样地是在受着教育, 但是我国严格的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制度使他们处于劣势, 处于被普通教育体系淘汰的地位, 接受教育的各方面的条件设施都相对较差, 使得他们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同样成功的机会。因此需要国家、社会制度、政策来纠正教育资源和力量上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给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的重视, 重视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 对选拔考试制度进行改革, 使所有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接受哪种教育, 各种教育形式没有等级之分, 从源头上解决职教质量差的问题。

2. 职业教育要回到应有的起点, 发挥育人功能

现在很多职业学校为了学生的一次就业, 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性而忘记了学校的育人功能。这种功利性的教育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使学生成为职业的牺牲品, 只会机械的操作而不具备基本的素质, 不具有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 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人相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人们变得浮躁、迷失自我, 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更需要冷静下来思考:职业学校要教给学生什么?职业教育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要不要关注保留教育的传统, 发挥育人功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给了我们启示。社会的发展使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期望通过一次职业教育所学的知识就能够使人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干一辈子, 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 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只是学生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基础。职业教育要回归到起点, 发挥育人功能, 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 为社会培养具有合格人格的建设者。

3. 职业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院校如果仍只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某种行业内的专业技能、操作技能或实用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 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培养创造性是现代世界人们共同追求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对职业院校来说, 除了要教会学生某种专业技能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给他们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学会生存》从发表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 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再版过数次, 历时愈久愈加显现出它的非凡魅力。它的不朽精神在于它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于它开创了教育研究的新纪元, 在于它的思想目前还在指引着教育的前进。

参考文献

[1]雅克·德洛尔等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王凌皓.《学会生存》教育思想述评[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 .

[3]肇忠.终身学习思想给高职教育的启示[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

[4]刘亮.对于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再读《学会生存》[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6) .

生存现实 篇10

我国最大的导游虚拟社区网站——导游栖息地论坛, 进行了一项《导游人员生存状况》的问卷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问卷以匿名的形式作答, 内容涉及性别、年龄、学历、导游类型、从事导游工作的时间、收入状况、工作压力、工作前景以及对现有管理制度和机构的看法。笔者对相关的调查问题进行梳理。

1.按照时间, 对问题涉及的年龄选项、从事导游工作时间选项和学历水平选项做了调整, 假设参与调查的人员还在从事导游工作。

2.按照工资的刚性原理, 对收入随时间的推移进行了上调。

3.对与收入相关的选项、薪酬制度相关的选项、生活与工作压力选项和职业前景等项进行了合并分析。

二、导游的生存现状

(一) 月均收入水平低

从调查结果看60%的导游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 仅有不到15%的导游月均收入高于5000元。同时导游收入表现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与地域、导龄、学历水平和从事的导游类型有关。一般北京、上海、海南、浙江、云南和国内知名旅游景点的导游员收入较高, 月均收入高于4000元。参加导游的时间越长, 取得的收入相应会越高;本科学历的收入高于专科;海外领队的收入高于国内领队和地陪。尽管参与调查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2, 但调查结果并未显示出收入与性别有明显的相关性。

(二) 收入结构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 职业工作者的主要收入源于工资。而问卷的结果显示, 75%导游的主要收入是源于回扣;30%导游的收入源于基本工资, 而以基本工资为主的导游月均收入又都偏低, 基本在1000—2000元左右。这与我国现行的导游薪酬机制有关。同时80%的导游对现有的薪酬制度表示不满, 具体表现为对基本工资低, 福利待遇没有落实, 带团津贴少, 以及回扣问题的争议。而期待已久的导游薪酬制度改革可行性方案仍未出台。

(三) 工作、生活压力大

工作压力主要来源:45%的导游反映带团的责任重大, 55%左右的导游认为是要让客人配合进入旅游购物店购物或增加自费项目, 39%的导游认为是人头费、签单、垫付团款等问题。基本均与自己的收入挂钩, 直接反映了导游的工作压力。

近80%的导游认为生活中的压力表现为:工资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 社会形象和地位不高, 社会及媒体舆论压力大, 社会福利和保障欠缺, 安全感幸福感少。尽管面临上述的压力, 60%的导游还是以自己身为导游而自豪, 同时从事这项工作是出于自身的爱好, 15%的导游则因为就业压力大而从事导游这个职业。

(四) 对管理现状和职业前景的担忧

调查显示, 80%导游对职业准入标准、薪酬机制、正常培训机制、奖惩晋升制度、健全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险、导游服务中心等有诉求, 90%以上的导游极其渴望建立专业机构来维护自身利益, 30%的导游认为职业前景黯淡。

综合整个调查结果, 一方面, 导游面临着生存压力, 表现在工作性质上、收入上、生活上、管理机构上以及社会的误解等。另一方面, 切实维护导游自身利益的组织在现实中缺失, 新闻媒体对导游负面报道的压力, 导致导游的困境表达虚拟化, 这为导游虚拟社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下面以导游栖息地为例考察导游在虚拟社区的求助。

三、导游生存困境在虚拟社区的表达

(一) 导游虚拟社区

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是由Rheingold (1993) 提出, 一群主要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 他们彼此有某些程度的认识, 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如朋友般彼此关怀, 从而所形成的团体。对于导游虚拟社区, 可以理解为由相同志向的导游们所建立的, 分享并感受彼此故事的网络平台。旅游虚拟社区的功能主要有旅游信息资源积累与查询功能;旅游咨询功能;旅游组织功能。导游虚拟社区是旅游虚拟社区的一种, 能够促进导游生存状态改善。笔者认为导游虚拟社区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信息的交流, 是一个行业内信息分享的平台, 也是外界了解导游工作和导游本身的一个窗口。

(二) “导游栖息地”网站

“导游栖息地”包含国内注册导游数量最大的导游论坛、游A游E网址导航、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最全面的导游词、导游考试资料、传说典故、导游知识、导游地图、导游文章等版块。

(三) 导游在“导游栖息地论坛”的主要诉求

1.求知

主要积累和分享下面几类信息:

(1) 专业知识。主要用于解决导游考核遇到的问题, 如考试信息、考试资料、以及考试经验的交流、地方导游考试的精彩导游词。

(2) 行业信息。导游了解行业法律法规、企业需求信息、行业新闻、旅游线路的组织与选择的最佳途径。

(3) 工作经验与自我形象展示。主要是带团经验的交流和全国各地的历史与典故信息的分享, 这些知识具有民间特色, 属于口头传承的文学。同时论坛的资深版主也开辟了自己的空间以展示自己的才华, 满足了导游更高层次的需要。

2.求助与倾诉

在交流区导游主要谈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征求有类似经历的同行的建议, 包括如何处理客人投诉、个人的情感问题、诉说个人在工作中所受的委屈。这样既满足了导游因工作与生活压力大而宣泄的要求, 也是导游维持心理健康的手段。当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突发的困难时, 也可以通过虚拟求助在现实中得到人力和物力上的帮助。

3.寻求归属感

导游虚拟社区作为一个导游的交流平台, 具有社会群体的一些基本性质。如交往的经常性和持续性、共同的群体意识、共同的行动目标、交往的亲切感。为导游提供了共同感兴趣话题,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援助的氛围, 使得导游在工作之外体验到了亲切感、新鲜感和自豪感。导游虚拟社区的会员在5周年纪念的帖子上表达了同样的感受“社区是虚拟的但却给了导游家的感觉”。

4.自律与发展

新闻媒体有不少关于导游的负面报道,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导游行为的误解。社区成员的自我约束正体现了导游自身想改变公众形象的愿望。如导游诚信联盟的建立从虚拟社区内部对导游的一些异化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 让导游用道德约束行为。尽管没有法律的强制力, 但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此外导游自身深知“民间大使”的形象需要各方面的能力和修养, 在虚拟社区表达了不断自我提升的愿望, 提出了建立类似“百家讲坛”的版块的建议。

5.单纯的休闲

在社区浏览信息、影音欣赏、文学阅读、游戏等。

导游栖息地论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的门户网站, 并在现实中组织了各地导游的聚会, 组织过栖息地论坛的广播节目, 并在策划出版书籍, 也资助一些生活困难的导游。但作为一个民间组织, 在财力和影响力上很有限, 对于解决导游现实中的问题又缺少法律上的效力, 因此期待现实中维权组织的建立。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 导游虚拟社区尽管不能解决现实中的相关法律和社会保障问题, 但就导游和旅游行业而言, 仍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专业知识的共享、交流与积累;工作经验的交流与导游互助;旅游信息的分享;旅游的组织和咨询;与行业外人士的交流与合作等。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导游虚拟社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走向满足导游更高层次需要的方向。因此需要与教育工作者、传媒工作者、艺术家、社会学家等专业人士联手, 以达到导游提升自我的目的;同时要与旅游者、潜在旅游者甚至社区公众交流与沟通, 从公关的角度传达导游的正面形象信息。作为导游的虚拟家园, 将为导游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同时对旅游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摘要:通过一项网络问卷调查得知, 目前导游的月均收入水平低, 收入结构不合理, 工作、生活压力大, 导游对管理现状和职业前景存在担忧。以导游虚拟社区网站“导游栖息地”为例, 发现导游虚拟需求包括专业知识、行业信息、工作经验与自我形象展示, 求助与倾诉, 寻求归属感, 自律与发展, 单纯的休闲等内容。

关键词:导游,导游生存状态,导游虚拟社区

参考文献

[1]吴书锋.导游生存环境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5) .

[2]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3]艾静文, 石惠春.旅游虚拟社区的建设及应用探讨[J].丝绸之路, 2010 (6) .

上一篇:激光投影电视下一篇:新闻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