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生存

2024-06-22

全媒体生存(精选十篇)

全媒体生存 篇1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全媒体,生存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各种新旧媒介形态的变化,将各种表现手段都进行了深度融合,形成了各种媒体自身特色融合的趋势。就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而言,电视新闻播音员需要运用有声语音和副语言,面对镜头,话筒等,通过声音、音像、文字等方式传播,满足观众的感官需求。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创作依据、创作内容、创作形式、创作环境等各种因素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因此,如何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能够适应并且生存下去是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全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面临的挑战

1、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无法跟上全媒体的脚步

传统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现场直播多变现为实况转播,记者和播音主持人通过现场的影像和声音通过电视直接传播给观众。记者在现场直播时的稿件多为已经提前编辑,演播室的直播节目通过编辑的稿件进行播出,记者跟演播室之间相差了一定的时间,时效性跟不上脚步。现在的全媒体时代,微博、微信、QQ以及其他网络平台都体现了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大量的互动直播方式均要求新闻播音主持人能够在现场脱稿的情况下进行播音,这也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该如何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有效传递各种信息提出了不小挑战。播音主持人员不仅要将各种学科知识经过有规律的编排,生动有趣的互动人员进行沟通能够,将事态进行全程报道,主动的把握舆论导向。传统电视希望嫩播音主持通常只负责新闻报道的工作,也就是充当传声筒的工作,而目前的新媒体新闻播音主持工作更注重的是采编播一体化,这极大影响了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的生存状况。

2、长期的权威地位,对媒介变化带来的结果应对能力较低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拥有丰富的媒体支持,尤其是主流媒体更是对其进行长期的权威支撑。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长期的话语权把握后,对外界环境媒体的变化没有逐步的适应,也很少进行多媒体之间的传播探索。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还是以简单的就事论事来探讨实物,无法符合信息资源海量无线开放下去打破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律,以便能够更全面的获得信息。新媒体的发展,让每一个公众从一个被动接收的角色逐渐变成了也可以发布各种新闻信息的公众。这也就意味着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权威地方受到了挑战,电视播音主持的生存产生了影响。

二、全媒体下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生存之路

1、紧跟全媒体时代步伐,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全媒体时代下各种媒体相互融合,不同的媒体对播音主持的要求都会有不同。因此,对于播音主持人员而言,要想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能够跟的上全媒体时代的步伐,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现在对新闻的要求逐渐从中心化蜕变为小众化,对播音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主持人在个性化的同时,还得结合媒体工作的实际,具备采编播的能力。当然,在技术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赢注重发现新闻线索的仙侣,将从各个不同的媒体中挖掘更加丰富多元的新闻线索。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在碰到各种新闻事件时对齐进行合理的分析解说。

2、打破权威,加强提升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全媒体生存的竞争力

媒体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已经慢慢从权威地位抓紧步入媒介边缘化,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要想在这样的形势下生存,必须打破以往的权威意识,主动走下“神坛”。电视新闻播音重锤人员应该将专业流程自造,将全媒体理念融入到播音主持的专业结构中,不断加强播音主持人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另外,播音主持的应该将观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实现无障碍交流,以便能够吸引观众的视听。播音主持也应该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注重全媒体时代下观众的生活节奏和审美需求,才能实现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艺术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应该看清现状,不能将传统的传声筒观念融入到实际的播音主持工作中。应在全媒体理念的基础上,跳出传统播音主持的条条框框,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播音主持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全媒体下更好的将传播理念、传播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便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时性,乐于与观众几级沟通和交流,提高亲和力,才能更好的提升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播音员主持人多角色播音主持的应变能力[J].新闻传播,2012,(15):66一67

[2]王庚年.关于全媒体的认识与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1):8-11.

女人职场生存全解 篇2

1、获得人心的感人武器――包容: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水可以包容一切、可以融化一切,可以滴穿坚硬的石头。女性在职场遇到冲突时,往往比较以人和关系为导向,而且比男性更加关注感受和情绪。同时,在遇到反对意见的时候,善于倾向换位思考,而不会一味要对方服从,这些会让女人在同理心和接受性上获得高分和好评。

2、建立关系的轻松法宝――沟通:女人心细、柔软、善于表达和沟通,能用女性特有的敏感去触摸对方的心。女性通常在职场比男性有亲和力,而且容易灵活的根据需要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与人相处交流,比如可以做出谋划策的教练、细致入微的服务生或者做他人情绪垃圾桶的知心姐姐等。所以,女性在职场的人文关怀和氛围塑造上功不可没。

3、发现问题的有效法宝――细致:女性心细如丝心思缜密,可以注意到工作中的细节,特有的细致和敏感,更加容易发现关键所在或者问题。而且女人的观察力也会比较细致,只要稍微用心就可以看到男性会忽视的地方。

4、超越理性的秘密武器――直觉:这个是男性往往缺乏的,男性比较依赖自己的逻辑推理与分析评判。但女人如果可以培养出对自己直觉的敏感性和信任,其实完全可以在最短时间里面、用最直接的方式――直觉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做对决定。

女性的职场四大劣势

1、缺乏职场需要的男性思维:职场有时就是战场,需要成果、需要目标和动力,所以,逻辑分析能力、冒险精神、感染力、号召力、规划性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阳性特质。而这些正是女性天生缺乏的部分。

2、缺乏职场竞争的成就动机:男女对于成就感的需求各不相同,推动男性追求成就的心理关键是“竞争”和“我最棒”,而女人的动机却是“社会的接纳”和获得“安全感”。所以,一旦女性在感情、家庭和职场中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感之后,比较容易满足守旧,而很难主动改变和突破现状。

3、女人的嫉妒与三八:女性有着自身很致命的不足与特别,比如好比较和容易嫉妒,在工作中有时的关注点不是做事本身,而喜欢就关系、感情、明星等人士上三八和八卦,在爱情上或在对待同性时,“竞争意识”十足。所以,往往会制造事端与矛盾,丢失大局。

4、被“成功会取代爱情”的信念捆绑:职场需要女强人,但男人却需要弱女子。目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还是占主流意识,社会上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学历愈高,找对象愈难,成功的女人越来越多,但同时拥有成功事业和家庭幸福的女人却很难,似乎人们都接受了“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个女人”却没有发现“成功女人背后的坚强的男人”。

职场女人的问题

1、工作太忙,没时间考虑感情问题,虽然职业发展可以,但是年近三十,家人催促尽快恋爱、结婚;

2、从学校毕业4、5年,职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候又要结婚、生子,可能会耽误最佳的职业发展期;

3、男朋友或者老公的职业发展很好,工作忙碌,希望女人在家做家庭主妇,可是职场女性一方面舍不下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未来的家庭地位心存担忧;

4、更多的女性是遭遇到性别歧视,在公司得不到重用,希望通过更多的努力证明实力,却会因此和男友或者老公发生争执,直接影响家庭和睦。

职场女人不要有的心态

1.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

全媒体生存 篇3

从构想到实施,

立言立功、厚积薄发

《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的策划人樊宇,既是一名谙熟纪录片规律和采编的电视人,又是一名对民俗文化充满热情的民间文化工作者。他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使他很早便萌生了全面实录我国各个民族生活情况的想法。在与著名民艺学者、作家冯骥才先生的常年合作中,樊宇的思路逐渐清晰和明确起来,为了实现“在挖掘中保护、在保护中挖掘”的初衷,他多次赴天津,向冯骥才先生请教、协商民间文化保护与影像记录手段之间彼此融合的各项问题,并初步确定了以古村落、古建筑为基础的保护拍摄方向。

与此同时,樊宇也敏锐地发现,在音像文化市场上,虽然充斥着泛娱乐化的氛围,一些肥皂剧和立意浅薄甚至粗制滥造的作品销量较好,但是从另一方面去看,优秀经典的影视剧和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也一直有非常明确和固定的受众,很多影视发烧友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搜集、收藏正版的碟片。所以,只要拿出内容、制作俱佳的影视文化作品,就一定能够获得读者、观众的认可,甚至影响和改变市场的风气。为了使拍摄后的成品能够为市场所认可,樊宇与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编辑进行了深入交流。影视文化学者的责任感使他们一拍即合,再加之二人曾在樊宇著作《尘封的古村落——山西榆次后沟村影像调查》的出版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因此,《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项目实施驶上了快车道。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和梵宇民间文化影像工作室通力协作、全力筹备,正式向省级和国家级文化主管部门进行项目申报,使这样一项题材浩大、意义深远的文化项目得以获得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得以全面实施并进入大家的视野。

民族文化的图谱大系

我们这个民族从远古走来,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我们这个民族兼容并蓄,不同特点的多民族文化共同凝聚成浓墨重彩的华夏文明。《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集合各学科专家、学者走进中华各民族栖息地,记录他们的发展与繁荣,研究他们的生存与状态,绘制流布图、建立数据库,用影像生动呈现历史遗存、生活实景,形象化解读其中的文化基因和传承,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次全景式巡礼和生动展示,更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强力奏响中华文明的乐章。这个项目,是首次运用现代数字化记录手段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田野作业,是一次真正从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全面、系统、翔实地调查记录中华民族生存状态的多层面大型创作。该项目内容广泛庞大,在“十二五”期间,用三到五年时间完成。届时,将有十大成果呈现于世,分别是: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服装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建筑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原生态民歌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民间技艺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古村落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信仰宗族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繁衍迁徙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节日习俗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婚丧习俗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口述史56集。

民族性格和民族形象的体现

人类很多的风俗习惯,在它形成的时候非常缓慢,从最初的一个图腾、一种崇拜、一类仪式逐渐成为一群人、一族人共同遵守的统一模式,并由此渗透衣食住行的边边角角,左右着言谈举止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樊宇深知这个项目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全球一体化的大潮迅猛而来,民族文化消亡的速度无法想象,虽然我们无法阻止,但是我们可以用影像记录当下存留的活态每个民族生存状态,这个项目以服装作为开篇,原因很简单。我在20世纪80年代去云南佤族田野调查时发现大部分的村民戴着解放军帽,穿着西服,不伦不类,但他们认为‘时髦’,对我触动很大,我下决心要在有生之年把56个民族文化抢救留存下来。”在各个民族现实生活的一些细节里,所体现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基因。通过服饰、民歌、建筑,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审美习惯;通过婚丧嫁娶、岁时节日,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教化规范;通过宗族信仰,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精神和血脉维系……重情重义、勤劳朴实、勇敢智慧的民族性格和形象,就是在这样的熏染之下潜移默化形成;中华民族那些丰厚的文化传承,就是在这样春风化雨的氛围里得到滋养。所以,发现并记录各民族生活的细节,表现日常生活中那些流露出的感情,就是采集和整理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景象,就是要留给后人一份真正厚重的“大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认为,对于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要以一种平视和理解的参与态度,用心记录当代生活中的细节,用心理解行为背后的情感,才能真正保护好民间文化,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也恰恰是我们打造这个全影像记录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是一种记录,更是一次弘扬。它记录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生活环境、习惯、风俗,汇聚成全民族生存状态的现实画卷,也必将激发起一个时代爱我中华的满腔热忱。

影像记录还原生存状况,

保留下明天的历史

《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是国内第一套全景式、多媒体反映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貌的出版物,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该项目实现了“三个高度”的统一: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而清醒的记载,对中国56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实现总体把握;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上,运用国际化思维方式和视角,用影像记录的手法和表现形式、艺术风格,无保留无偏差的完成各种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对话;站在史料留存的高度,影像记录能够调查过程的客观严肃,确保内容的完整性、代表性与真实性。饮食、服饰、婚嫁、生计、迁徙,用影像记录今日今时中华56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就是为明天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样一个宏大的题材,集合各个领域的专家,组织影像记录的专业团队,开展大规模田野调查,不仅符合当前民族复兴的文化使命,而且也只有在这样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才有条件进行深入而科学的研究和呈现。

西南地区民族服饰研究专家刘天勇结合自己多次造访贵州雷山朗德苗寨的经历,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的期待之情:朗德的传统服饰不仅具有一切服饰的基本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是苗族人生存、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深沉的文化内涵乃至存在的价值。那里纯朴的村民们可能很难明白,他们的生活形态决定了传统民族服饰作为文化意义的存在,如果服饰文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服饰文化就会失落、消亡或者畸形,只有将它还原到苗家人生活的状态中去,才能让人深入理解其服饰的内涵。对于其他文化存在,是一个道理。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全媒体生存 篇4

一、全媒体生存背景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 媒体融合趋势下的快速发展

在各个媒体逐渐趋于统一之前, 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然而,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 各媒体的发展逐渐趋向融合趋势, 使得各媒体之间的独立性大大减弱①。也因如此, 新媒体应用愈来愈大。尤其是在当下新闻消息的传播、新闻内容的解读等方面。由此趋势可看出, 媒体融合趋势已是当下媒体发展的新潮流。与此同时, 受到媒体融合趋势的影响, 社会大众不在单一的依赖电视来获取所需的新闻信息, 而是通过电脑网络等移动设备获取新闻信息, 这给当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带来了收视压力, 使得电视新闻栏目的关注度持续下滑, 进一步造成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收视危机。

(二)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毫无特色

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 在新闻传播时效性、传播新闻特色和新闻内容解读上纷纷做出了诸多改善, 进而完善新闻媒体的发展。然而,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风格还停留在传统主持的影子当中,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风格单一、毫无特色, 使得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关注度持续下降, 进而造成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下滑。

二、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在全媒体下存在的缺陷

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背景下, 使得各媒体发展逐渐呈现融合趋势, 但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方式却没有做出相应改变, 使得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风格与全媒体的发展需求格格不入。基于此, 还需要立足于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现状, 分析其存在的不足, 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改善。例如, 当前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的知识层面狭窄、专业知识老化、全媒体技术较弱。全媒体时代发展之间,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的工作核心多半是在自身的专业技能上, 以至于忽略了主持风格的发展。但在全媒体时代下, 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提出了新的播音标准, 除了专业技术的掌控外, 还需要将其与电视新闻播音内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而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两者之间的无缝衔接, 使得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陷入两难之地②。

全媒体时代下, 新闻内容的传播不再是单一的电视垄断, 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都可以是人们获取媒体信息的媒介。随着社会大众获取新闻内容方式的转变,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关注度也随之下滑, 加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无法形成个人特色, 进而造成电视新闻节目收视下滑。此外,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是单一的媒体信息传递, 而网络上的新闻传播则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密切互动, 使人们在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 还能对新闻内容表达个人观点, 并对新闻内容的真伪性提出质疑。两者相比, 显然网络新闻互动更受社会大众的推崇。

三、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全媒体生存策略

(一) 提升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的专业技能

全媒体时代下媒体发展呈现融合趋势, 电视、报纸、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化, 各媒体之间的独立性大大削弱。因此, 在全媒体环境下,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要想长久的生存发展, 必须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包括:播音语音控制、情感把握、播音语速等方面, 此外,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需要时刻关注最新的新闻动态, 逐渐养成敏锐的新闻“嗅觉”③。简言之就是从一个微观的事物中, 找寻到新闻点。例如, 在新闻采访中, 通过采访人物的穿着、神态及其言行举止, 见微知著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此外, 全媒体时代下,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专业技能的提升, 还包括对时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例如, 开通卫视官方微博, 通过与观众朋友的微博互动, 获取观众新闻兴趣点。

(二) 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的专业知识

要想在全媒体时代下获得生存发展的契机, 专业知识的提升便是最基本要素。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提升新闻播报的流畅度, 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从电视媒体的发展视角看, 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需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并且不断更新已有的专业知识, 并实现各类知识融合贯通。其次,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在主持工作中, 经常会遇到突发新闻事件, 这就需要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沉着应对突发事件, 充分地体现其自身的专业性, 正确地掌控舆论导向④。

(三) 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创新力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新闻内容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 这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发展而言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 改变当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发展的不利局势。同时, 利用新媒体技术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进行创新, 将先进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理念与传统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相融合, 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影响率。现阶段, 社会大众获取媒体信息的渠道多半是手机、电视、手提电脑等新电子产品,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平台, 进行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 促进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发展。

此外, 创新力是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发展的原始动力, 也是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长久不衰的重要法宝。因此, 在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进行新闻内容的播报过程中, 可结合当下的新闻热点元素, 改善传统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风格, 实现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多元化发展⑤。当然,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创新力需建立在合理的新闻传播基础上, 有的放矢的进行新闻传播内容的创新改善。在不违背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 实现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和新闻受众的友好互动, 进而帮助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掌控观众的新闻兴趣点, 实现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全面把控。

结语:

综上所述, 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的应用, 使各媒体发展的独立性大大削弱, 各媒体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化。此外, 社会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也更丰富, 电视新闻播音垄断局面被打破。由此可见, 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而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要想在全媒体下生存发展, 必须改变现有的主持风格。并在此基础上, 加强对全媒体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当中, 进而改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发展困境。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多媒体时代的发展。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过渡中, 两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 也因如此, 进入了全新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是对传统媒体的一次变革。其中, 全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冲击最为激烈, 使得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一度陷入困境。基于此, 本文就以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全媒体生存为研究论题, 对其进行系统化地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全媒体,生存

注释

11周俊君.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全媒体生存[J].丽水学院学报, 2011, (6) :89-91.

22 刘思伽.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全媒体生存[J].艺术科技, 2013, (5) :40.

33 石静.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生存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9) :139.

44 辛小羽.全媒体生存视域下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研究[J].艺术科技, 2015, (3) :62.

走向全媒体、走向全媒体营销 篇5

黄升民教授在广告媒体人面前常常说:“我不是一个广告人。”但是,业界人讲到黄教授必离不开广告!而讲媒体广告,必说到黄升民。

黄升民27岁大学毕业,31岁自费留学。1986年去日本时的初衷的确不是学广告,但是他的一位老师力劝他从研究广告入手去学习做一个学者。

当时,日本电通广告公司要研究一些消费者的广告意识,把这个课题交给了黄的老师,在帮老师完成课题的过程中,黄升民才真正比较系统地接触了广告。

到了1989年,黄升民拿到了硕士学位。之后,他再次走进了北京广播学院(即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而这一次他从学生变成了任教的老师。1993年被破格评为副教授,担任新闻学系广告学专业方向硕士导师,兼任新闻系副主任。1995年破格评为教授。1999年担任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学系主任。1999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起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

黄升民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这些年他著作颇丰,代表作有:《中国广告活动实证分析》《现代广告战略》《中国广告表现透视》《广告观——一个广告学者的视点》《报纸广告策略个案分析》《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等。

黄升民教授1997年获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光荣称号;1998年经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一直努力进行教育创新,在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创立了广告主研究所、媒介研究所、市场信息研究所(IMI)、国际广告研究所I(AI)等一系列课题组,成为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学生的实践教学平台。20年里,他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600多名, 培养博士近30人,硕士近300人。

黄升民教授是我国最早提出媒体产业化理论等一系列独到观点的学者之一,他对媒体产业化的研究是我国传媒行业具有开创性、探索性意义的专业研究,对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历程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2005年,黄升民教授推动创建的中国广告博物馆对于中国广告发展历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为广电媒体变革鼓与呼

2011中国品牌价值管理论坛于该年9月27日在上海举行。黄升民教授在论坛上发表演讲说:“现在整个传播体系处在一个混合,也就是一个‘混媒’的时代,有传统广电,也有平面媒体,有互联网、有数字电视,还有手机,所有的信息都是通过不同的载体传输,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传输方法。”黄教授说,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都是大众的、单向的。今天的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未来各种移动媒体都是小众的、互动的。现在,混搭的媒体应该打一个问号,因为没有准确的定义。黄教授这里的意思是指传统媒体是过去式或即将过去的,传统媒体已经不能准确代表今天的媒体概念了。那么,今天的媒体到底是怎样的?这个所有媒体界人士都在思索的问题,黄升民教授也在思考、探寻,并为之奔走呼号。

黄升民:“媒体发展在中国是个特例。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践层面上的探索已经开始,而在理论层面上的提出是在9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后,媒体单纯的“工具说”已经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媒体的功能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提出来了——“媒体的发展必须有新的社会资源的注入”。为什么呢?黄教授给出了答案:其一是媒体自身成长的需要,其二是媒体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毫无疑问,市场需要资本的运作!

1996年,黄升民教授与人合作出版了《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一书,提出了媒体产业化的观点,并作为“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通过打造“传媒经济科研平台”和“传媒产业资讯平台”进行了实践,他曾开创性地提出北京朝阳CBD“传媒金三角”概念,为北京市的区位规划研究、朝阳区的发展定位和首都传媒行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他与丁俊杰教授合作的《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一书,获1999广电总局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其论文《中国电视媒介的数字化生存》获1999广电总局人文社科优秀成果文化类一等奖。他在论文中不断强调——《注意:形势发生变化》、《形势严峻——关于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的对话》,呼吁国内传媒界向国外先进理念靠拢,尽快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

黄升民:“资本这个东西哇,必须要找到一个可增长的空间,那个时候选择的就是媒体,因为媒体是代表信息产业生长最活跃的地方。在1980年代,我们国人目睹了信息革命的爆发,1990年代互联网起来了,这是一个新的市场,而且是大市场。这样一个新兴市场必然得到大的资本关注。大资本、大市场必然会生出大的媒体。再往大的方面讲,广电合起来的资产是2000亿元左右,可是你知道腾讯的市值是多少吗?告诉你,一个腾讯就是3000个亿,一个百度3000个亿,一个阿里巴巴3000个亿!市场里面资本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广电危险哇!所以,我们讲媒体产业化、集团化是方向性的,否则是不可想象的。”

从1996年开始,黄教授连续参与主编出版了《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基础消费数据,并建立了目前国内较为完备的数据库。1998年完成了国家教委专项项目《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国家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中国城市社会变化与家庭变迁研究》的课题研究。

黄升民教授作为主持人之一的《媒介》杂志在发表了以“大资本、大市场、大媒体”为主题的“大”字系列之后,今年又推出了“新”字系列,喊出了“新广电,新起点”,希望广电业抓住机遇奋起直追。

广告——营销——全媒体营销

近20多年来,黄教授一直跟踪着媒体广告市场的发展,并据此进而分析研究媒体的发展方向。黄升民说:“中国的媒介无论是大的、国家的权威媒体,还是小的、一些专业的杂志或专业媒体都依赖于广告生存的,广告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广告市场的变化无疑会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

黄升民:“改革最开始,我们搞广告,那叫创收(创收一直叫到现在但概念完全不一样了);到1980年代中后期,广告的经营超过了财政拨款;到了1980年代末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拨款了,完全是靠自身的广告维持;1990年,广告成为了国内报纸电视广播主要的收入来源。我们开始有了媒体经营这个词了!”

当媒体走向市场,以经营求生存,必须要知道市场消费什么,自己要生产什么。营销是什么?营销的核心概念就是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达到和谐的交换。

黄升民:“随着广告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媒体的发展也越来越快,这时候,就产生了媒体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我说的资源是有限的,能不能利用多种的资源实现?就是多元化的发展?这其中又出现了几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一,一家媒体能不能开展其他类型媒体业务,做其他媒体的生意,即广播可不可以就是不只是做广播,还能不能做电视?能不能做报纸?也就是跨媒体经营。第二,同一地区可以做跨媒体业务或经营,那么媒体不同地区可不可以跨地区开展业务?就是跨越了北京能不能做上海?这就是跨地区。第三个问题很核心,就是能不能跨行业开展业务或经营,就是别的行业能不能开展传媒业务?传媒自己能不能出去开展非传媒性质的经营?于是,问题就变得越来越尖锐。这个时候,媒体的功能、属性等必然要发生变化!”

这是黄升民教授近年来反复述说的一个观点。而他的媒体产业化理论就是为媒体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发展作很好的理论陈述。

当然,跨越领域、地域不仅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同样也需要一个整体形象的推出,所以,营销的理念替代了广告的概念。随着多媒体的加速发展,以争夺消费市场的必然要求,更有了全媒体营销。而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将走上全媒体营销之路。

黄升民教授一直强调,全媒体营销决不单单是广告部门的追求,而是媒体所有“神经”、机关应努力的方向,应是媒体机制、理念、行动方式的全新变革。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传媒革命化变革。整合性的多媒体终端体现了全媒体发展带来的两大媒体变革:1.新旧媒体融合,媒体界限消失;2.新旧媒体营销优势的交换与互补。

新的媒体环境和受众碎片化的现实导致传统广告运作形式有效性的全面崩盘,传统广告与营销方式被颠覆了。受众碎片化、媒体碎片化、传统单纯的量化研究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营销需求,强调共创价值的全方位营销以及信息获取的整合营销获得重视。新的营销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实现海量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并且科学地、大规模地获取受众的需求反馈信息,这样的营销才可能是有效的。

传媒走向:全媒体传播与营销

黄升民教授曾提出,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媒介思维为主导的三网融合构建广电和通信松散的但是以互联网平台运作为主导的信息产业是必然的。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给予政策支持。至此,三网融合开始从技术层面向制度、架构等方面突破。三网融合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体制与管理等层面短期内很难完全实现,造成了媒体产业的扩张在内容层面、渠道层面的瓶颈,发展只能先转向终端领域。可以说,三网融合最先引爆了媒体的终端革命:同一终端上承载了整合性的媒体业务和媒体功能,报纸不再是报纸,广播不再是广播,电视不再是电视,各类媒体都在向同一个终端集中,形成倒逼渠道和内容按照终端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局面。在渠道为王、内容为王之后,终端为王正在并越来越得到业界的认可。黄升民表示,终端为王的实质,其实是灵魂深处爆发的欲望革命,而它带来的新的营销需求与方式让原有的单一形式媒介很难再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甚至正在被多渠道、立体化的全媒体传播挤出市场。

黄升民:“实际上,产业化和集团化实质都是传媒经济属性一种外化,就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所谓集团化就是扩大规模。一个企业它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它的领域大了,涉及的资源多了,它必然就有集团化的趋势。这在国外被称为规模化,并且其含义在管理学上有两种解释,一个叫规模化,一个叫规模化的组织体,其组织形式就是集团化。典型的媒体集团就是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广电集团化是广电传媒发展的方向。”

有人说,黄升民是国内“传媒产业化”的布道者与推动者。2005年,黄升民提出了传媒市场已由大众化到分众化再到“碎片化”,在跨入“分散的理性主义时代”,区域性、专业性和互动性的媒体将迎来契机。媒体的高度分化在于消费者的异质化,而后者取决于社会阶层的“碎片化”。黄升民同时认为,原来的集群分离之后会产生影响,比如市场消费的“碎片化”影响,这个“碎片化”意味着原来的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会降低。因此,如何有效地覆盖小众市场,如何提供多样、低廉的个性化服务,如何追随消费者的生活节奏,成为媒体成败的分水岭。①

其实,黄教授在1998年就对广告界和新闻界有了关于媒介产业化的建言。当年他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媒介在政治力量和资本力量之间的生存状态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和发展前景,等等。1999年,他进一步向传媒界提出,如果不抓紧时机改革,国有企业的今天可能就是国有媒体的明天(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新中国史上最大的阵痛)。当时,这个观点还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现在,有效地覆盖小众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个性服务,追随消费者的生活节奏已经成为了各家广播媒体的共识与选择;而有效地覆盖“碎片化”的小众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人性化”的个性服务,不仅仅是广播,所有媒体都在走向全媒体的服务。媒体集团化是必然的趋势了。

黄升民在我们的采访中对传统媒体提出了四个建议:“第一,你必须有政治担当。第二,你必须要拥抱社会。第三,必须要勇敢地投身新的技术潮流。第四,要勇敢大胆地拥抱资本,这是媒体生存的四个法宝。”

黄教授毫不掩饰他的率性,再次振聋发聩地提及那个让他长久为之焦虑的话题:“广电2010年收入2000个亿,人家一个腾讯就3000个亿,一个百度3000个亿,一个阿里巴巴3000个亿,合起来接近一万个亿。广电真到了该行动起来的时候啦!”

注 释

全媒体生存 篇6

1全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的相关概念

县级电视台, 是我国广播电视系统中最基层的组成部分, 在与市级电视台、 省级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同台竞争时, 往往会出现发展相对滞后、资金运转相对匮乏、技术人才相对紧缺、覆盖面积相对小等发展瓶颈。而相应的全媒体时代, 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工具十分多样的信息化时代, 全媒体时代具有:动静结合、 深浅互补、全时在线、即时输送、实时终端和交互联动等许多特点。

2发展全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的重要作用

县级电视台, 是我国广播电视系统中最基层的组成部分, 是联通地方发展服务和传达上级政令的重要枢纽, 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也要靠县级电视台来满足。县级电视台是为基层人民服务, 以基层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采编贴近群众, 关系基层群众, 为人民群众提供重要信息文化的广播电视台。县级电视台对县级以内的地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无论是在将实时在线的科技信息传递到基层群众身边、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上, 还是在传达上级政令、 为地方的发展服务上, 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见, 在全媒体时代, 研究县级电视台的生存之路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3全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生存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全媒体时代, 县级电视台要和市级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同台竞争, 在与这两种广播电视台的激烈竞争中, 往往处于劣势, 高于县级电视台的广播电视台市场十分广阔, 且资源丰富, 信息量大, 包含的节目更是层出不穷, 相比于县级电视台, 这往往会更加吸引群众。加上这些广播电视台的地理位置和地域关系, 可以及时与新媒体相接轨, 可以很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 所以相比于县级电视台往往会具有更多的关注者, 所以在这样的全媒体时代, 县级电视台往往会处于劣势。

3.2广告份额少致使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县级电视台的资源不充足, 所以拥有的广告平台较市级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小, 县级电视台的所占的广告份额减少, 对县级电视台的市场化扩展是极其不利的, 一旦县级电视台的市场化出现阻碍, 这就会造成县级电视台的宣传力度不够, 基层群众对它的关注就会直线下降, 最后会导致县级电视台在全媒体时代的竞争持续低迷, 毫无发展生机。

3.3节目内容单调无法吸引基层群众

县级电视台往往局限于传达政府指令, 没有内容丰富的节目, 没有风格独特的主题, 更没有多样的实时信息, 这相比于市级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 是极其不利于在全媒体时代中立足的。全媒体时代中, 科技信息实时更新, 内容多样, 这对群众的吸引力是极大的, 而县级电视台的节目内容单调且缺乏创新, 无法提供基层群众所想要获取的看点, 从而失去了在全媒体时代市场化的机会。

4全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生存发展道路

4.1认清县级电视台的发展现状

相比于高于县级电视台的其他广播电视台, 县级电视台往往会出现发展相对滞后、资金运转相对匮乏、技术人才相对紧缺、覆盖面积相对小等问题, 在现今信息泛滥的时代, 县级电视台的信息更新落后、实时传送慢、与观众互动性差的缺点更是暴露无遗。我们要客观地认清县级电视台的发展现状, 在认清县级电视台的不足后, 结合客观实际, 发挥自身优势, 改良运行制度, 完善发展道路, 以更好地完成对全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生存发展的研究。

4.2寻找县级电视台自身优势以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

结合所在行政地区本土特色, 本地语言, 时常广播与当地有关的特色小吃、 新奇事物和风格独特的美食节目,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 只有这样才能贴近百姓的生活, 和群众做到有话题可聊, 以增加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收视率和关注度。 “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 在其县级电视台上, 设置“蔬菜频道”, 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提高了一定的收视率。

4.3拓宽节目涉及领域

为了更好地顺应全媒体时代, 县级电视台应该拓宽节目涉及领域, 不能仅仅局限于新闻和传递信息, 而是应该将视野拓宽至世界各地, 收录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 吸引观众的眼球的同时为基层群众传递科技信息和文化资源, 县级电视台还可以开设论坛, 在论坛上广泛的搜集大家所感兴趣的事物或者信息, 并实时传递给基层群众;还应该在县级电视台广播内容中加入娱乐幽默的元素, 不忘了在观众接受信息的同时, 放松群众的身心。

4.4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力度

县级电视台不能只是作为政府的传话筒, 更不能仅仅是链接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台的枢纽, 县级电视台应丰富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 增设一些与基础群众互动性强的节目, 如增设你问我答, 你说我听这类节目, 在为群众答疑解惑, 倾听群众心生的过程中增加和观众的互动,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吸引更多群众, 让他们开始对县级电视台所广播的节目产生兴趣, 从而增加县级电视台的收视率, 在全媒体时代, 更好地发展县级电视台。

4.5改进县级电视台运转制度推进现代化管理体制

县级电视台要想在全媒体时代站稳脚跟, 就必须要发展其经营体制, 改善自己的运转制度, 推崇现代化管理体制, 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县级电视台整体的工作效率。此外, 县级电视台还应该统一对工作人员极其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增加其对业务的重视程度, 县级电视台还应该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并及时吸纳拥有真才实学的工作人员, 避免人才浪费, 以达到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每一步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完善县级电视台的正常运作。

4.6优化县级电视台的宣传方式并加强与新媒体的互助合作活动

在全媒体时代, 县级电视台不能仅局限于现有的宣传方式, 更应该通过网络、手机等全新媒介, 来加大对自己的宣传力度, 增大广告资源的投资, 提升县级电视台的品牌力量和影响力, 促进县级电视台的市场化发展。县级电视台还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专属论坛等新媒介, 在这些新媒介上广泛的宣传自己的特色节目和创意内容, 这样不仅促进了自己与新媒体的合作互助, 更通过这种方式吸引了更多的群众, 为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县级电视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5结论

在全媒体时代, 县级电视台要想突破发展滞后、资金匮乏、人才紧缺、资源配置低等瓶颈就必须要对其生存发展道路进行仔细的研究, 本文正是考虑到上述原因, 着重对全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的发展道路进行仔细探讨, 以便县级电视台可以更好地顺应全媒体时代的潮流, 更好地传达上级政令, 为地方的发展服务, 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重要的信息文化服务, 将实时在线的科技信息传递到基层群众身边、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摘要:本文从介绍全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的相关概念出发, 仔细分析了在全媒体时代发展县级电视台的重要作用, 并仔细分析了全媒体时代, 发展县级电视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着重对全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的生存发展道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尚明.全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的发展策略[J].新闻世界, 2015 (4) .

[2]徐丽萍.全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的生存之路[J].青年记者, 2015 (17) .

[3]叶先锋.全媒体时代县级地方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3) .

全媒体生存 篇7

新媒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而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全面推动了新媒体的兴起, 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 也使得传统的电视媒体面临着严峻挑战。伴随着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和传播路径的变化, 媒体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一场“全媒体混战”。 (2) 那么, 在“全媒体混战”的局势下, 省级地面媒体如何抢抓发展先机, 将机遇变为实实在在的收获, 以在全媒体时代中走得更好更远, 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充分认清自身优势和弱势, 找准市场定位

在“全媒体混战”的大格局下, 省级地面频道的处境独特而又“尴尬”——论节目资金投入和内容制作, 地面频道无法与央视、卫视抗衡;论获取信息的便捷度, 远不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论贴地性, 不如城市台。可以说, 省级地面频道处于“上不着天下不挨地”的中间状态。虽然从资源整合的能量和体量上来看, 省级地面频道无法与央视以及强势省级卫视相提并论, 但是作为区域化媒体, 其本地优势依然独具价值。

面对央视、上星卫视等传统媒体的惯有威胁, 以及新媒体后发之力的挑战, 省级地面频道要充分认清形势, 并找准自己的定位。正如“在这个世界上甚至还没有找到一种死掉的媒介, 任何媒介在面临新的媒介冲击时都会或早或晚地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以新的模式来重塑价值。” (3) 如果不求改变, 不思进取, 那么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将成为必然。

二、挖掘优势, 扬长避免, 坚持“内容为王”

在现代科技影响下, 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核心竞争力, 这也就是现在人们日常所说的“内容为王”。凭借“贴近性”和“民生化”优势, 地面频道在一定区域内一定是风头无二。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当各种草根新闻可以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随意浏览时, 口味越来越刁的观众对电视媒体有了更高要求, 所以作为省级地面频道, 必须有丰富且高品质的内容作为支撑.才能够在夹缝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一) 凭借“接地气贴民心”的优势, 坚持“内容为王”

把握地面频道的区域化特征, 进行区域化经营。就新闻节目而言, 要注意研究本土观众收视偏好和收视习惯, 立足当地风土人情和民生民声, 真正做到“接地气”。如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等省级地面频道, 近年来制作出了一大批时效性强, 人文关怀浓厚, 在本地有相当知名度的民生新闻。但是在把目光对准了更具地域性和接近性的民生新闻时, 也要注意避免民生新闻的格局狭隘、低俗化倾向等, 必须注重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力求全方位优化民生报道。

就综艺类节目而言, 要凭借“接地气贴民心”的优势, 强化研究本土观众的收视偏好和习惯, 结合符合大众普遍感情的价值观与多元化表现手法, 精心制作和编排节目, 以观众最易接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 用真情实感来打动观众。例如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 以《你最有才》《百变美人计》《我是大赢家》塑造与频道定位契合的青春锐气和时尚气场, 充分挖掘本地资源, 深受当地百姓喜欢。

就电视剧而言, 电视剧、新闻、综艺一直是电视收视的三大支柱节目类型。电视剧以其播出量最大、市场份额最高、广告创收多的高性价比, 成为各家媒体的抢夺点。但是由于电视剧价格高、制作周期长, 以及相关政策的限制, 目前各大省级卫视垄断了大量好剧, 等地面频道播出的时候, 卫视可能都播好几轮了。所以, 人力财力物力有限的省级地面频道, 没有必要去争抢电视剧市场。既然做不到人无我有, 那就考虑结合当地风土人情等, 开发一些方言短剧等, 以取得有效收视和固定受众群体。

(二) 提高创新能力,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创节目

《周易》有言云“易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只有创新, 才能发展。面对新形势, 新环境, 央视以及各大卫视, 以及网络媒体都在发力, 注重创新栏目的研发和制作, 给电视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收视选择。作为省级地面频道, 也不能甘于落人后, 要积极进行创新探索和实践。

作为区域化媒体, 省级地面频道在创新上可以注意把握四个关键词。一是贴近。地面频道天然地跟本地市场非常亲近, 因此创新灵感首先就要从当地汲取营养, 贴近当地人的生活。二是有效。让观众通过看节目能够真真正正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让观众离不开你, 这类型的节目多是生活资讯类节目。三是互动。现如今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 在创新内容本身的同时, 还可以在内容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 有时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互动。例如“超女”所掀起的短信投票狂潮, 电视节目与微信“摇一摇”相结合等。四是品牌化经营思路。

具体需要做到的有三点, 首先是注意创新机制, 明确创新目标、路径以及方法。其次是创新节目, 打造精品化、特色化的新栏目。例如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在2014年打造了一档以“名嘴K歌秀, 为爱秀一秀”为口号, 结合慈善和娱乐的大型公益K歌秀节目——《名嘴K歌秀》。自开播后, 受到广泛关注, 收视一路飙升。最后, 是注意探索节目和市场化经营新型结合之路。

三、加强合作, 形成发展合力, 实现利益共享

在西方, 电视媒体的整合营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特别是在台网融合的条件下, 目前媒体之间的合作风生水起, 地面频道也应该实行“走出去”战略。省级地面频道覆盖不重叠、利益无冲突, 其合作的基础非常牢固。近年来, 省级地面频道已经初步探索到联合的思路——共同出资、共享素材、联合制作、共同播出、收益分账的节目运营“联合体”创新模式。

在新闻节目上, 通过协作平台, 成员台之间实现了共享, 在大型节目、媒体活动合作上, 各省级地面频道之间常态项目和大项目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

四、将新媒体平台为我而用, 扩大影响力和发展空间

新媒体已经重塑人们的媒体使用习惯。在与新生事物竞争过程中, 电视新闻如果一味地孤芳白赏, 不思进取, 只会导致最后不进则退的局面。所以要全面进军全媒体, 在遭遇新媒体冲击之前, 先占据高地, 实现转型, 化解竞争于无形。

(一) 传统媒体流程再造

民生新闻与新媒体契合的基础, 都是将话语权下放给普通民众——内容的“贴近性”恰恰是民生新闻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强大优势。在融合新媒体方面, 各省级地面频道尝试从新闻采编等最初阶段就与互联网基因全面融合, 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河南都市频道与新媒体的融合, 首先是渠道深入, 抢占新媒体平台为我所用。一方面, 相继建立了“都市报道”“都市报道扩大版”“打渔晒网”“食客准备着”等官方微博、微信订阅号。另一方面, 成立新媒体组, 专业负责新媒体内容编辑——新媒体组搜索新闻线索和新闻资讯, 提供给值班主管参考;新媒体组整理记者、观众、网友提供的文字、视频或照片, 经值班主管审批核准后, 在新媒体中发布。他们搭建了全媒体记者群, 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屏发布。

(二) 注重与新媒体平台的融通

互联网并不必然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 也为变革者的心声提供天地。在中央级频道、省级卫视、地面频道三足鼎立的市场环境下, 省级地面频道通过资源优化打造强势频道或者频道组合, 在区域市场占据先机, 成效显著。 (4)

新媒体的特点有三:及时互动, 迅捷传递, 个性张扬。而这是传统媒体过去所无法做到的。过去节目的制作基本属于“闭门造车”, 完全不考虑受众的感情和意见, 加上线性传播方式, 观众也根本没有参与的余地。但在新媒体背景下, 一台电脑、一部手机, 就可以对一档节目评头论足, 对电视剧提供剧情发展建议。也就是说, 新媒体的世界里, 受众既是围观者也是制作者, 还是传播者。 (5)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要坚信的一点是“抓住了观众, 就抓住了市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省级地面频道与其避之不及, 不如积极融入。只有通过适应新媒体特性, 最大程度地消除制作、传播以往的局限性, 打破“闭门造车”的格局, 尽可能发动观众, 让观众参与其中, 从小团体办频道变成了集合群众智慧打造一个频道, 这样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杀出一条血路, 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1蔡文;《集优势资源打造主流媒体——对党报改革的思考和建议》;论传媒改革与发展;新华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42页

2钱力;2014年度全国省级地面频道发展报告. (网络) 广电独家

3陈国权;《报纸与报业的未来》;人民网-媒体频道

4钱力;2014年度全国省级地面频道发展报告. (网络) 广电独家

全媒体生存 篇8

关键词:全媒体,电视节目,主持人,生存发展

1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现状

1.1 缺乏创造力

电视节目主持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创造力,当前,我国具有创造力的节目主持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主持人模式化、程式化现象较为严重,上级电视台的主持人被下级模仿,使节目主持人陷入模仿的怪圈,不能够满足观众需求。

1.2 媚俗性

一些电视节目为提高收视率,有媚俗化倾向,因此,节目主持人对媚俗逢迎趋媚,拿肉麻当有趣,视鄙俗为新潮,这就导致电视节目越来越被观众所不满。

2 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生存发展的路径

2.1 全媒体时代节目主持人群体的扩大化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具有“小众化”“精英化”特征。一般而言,市级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需通过普通话一级乙等水平测试方能上岗,省级及其中央级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则需通过普通话一级甲等水平测试方能上岗。而新媒体节目主持人由于受“把关”因素较低的限制,呈现出类别丰富多样、数量众多的特点。例如,搜狐网脱口秀节目《大鹏嘚吧嘚》主持人董成鹏;优酷网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主持人罗振宇;爱奇艺网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主持人高晓松等都不是专业播音员、主持人出身,而是典型的影视演员、传播学者、音乐制作人。他们的介入丰富了节目主持人的类别。全媒体的介入打破了原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话语垄断权的局面,任何普通民众都能运用有声语言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信息。例如:借助手机客户端“荔枝FM”“喜马拉雅听书”等平台,任何公众都能录制广播节目;又如,借助优酷网等的视频上传功能,任何公众都能向大众传播自己主持的节目。总之,全媒体的介入极大地丰富和壮大了节目主持人群体,同时,这对电视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大挑战。

2.2 全媒体时代电视主持人的新特点

全媒体时代,主持人数量日趋增多,可以说,如今的主持人市场竞争激烈,处于饱和状态。因此,想在此行业中脱颖而出,必须成为全能型人才,既需要具备基本的标准普通话、字正腔圆的发音,又需要具备灵敏的应变能力。此外,全能型主持人还要学会基本的采编播,积极了解当前国家和世界的动态,拥有丰富的知识量,具有一定的个人修养,既能充当新闻第一线记者,也能在演播厅中掌控住大型直播现场。可以说,全能型主持人需要同时具备各方面知识,其实践经验、书本知识阅读量、国际时事关注程度都要超出一般水平。由此可知,主持人全能化是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发展的显著特点。

2.3 主持人做到统摄节目灵魂

首先,节目主持人应具有一颗真诚的心灵,用真诚去打动观众、感染观众,使他们在节目中能够有效摆脱紧张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实现真诚交流;其次,节目主持人要准确把握节目方向,在节目中及时进行评论,通过画龙点睛的评论提升自身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成为栏目代言人;再次,主持人要控制好节目进程,主持人的重要功能是对节目内容进行驾驭和引导,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最后,主持人要沟通好各方面的关系,与观众做好互动,加强节目传递信息的能力,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树立品牌。

2.4 主持人的专家化和杂家化

当前,电视节目发展需要重视节目内涵及信息量传递,主持人只有对所涉及的知识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够有效地向观众传递自己独到的见解。此类型的主持人可被看作专家型主持人,具有全方位掌控知识的能力,对传播信息有独到见解,还采用新形式带给观众新视角和生活感悟,最终提高节目收视率。

3 结语

全媒体时代,主持人不应固步自封,而应顺应时代发展新潮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增强主持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终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向全能型主持人方向发展,为观众提供专业化、富有个性的电视节目,满足观众的信息多元化要求。

参考文献

[1]许霁斌.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全能化发展[J].视听界,2003(2).

[2]朱磊.复合型人才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方向[J].管理观察,2013(20).

全媒体生存 篇9

首先, 读者流失, 呈逐渐被边缘化趋势。新媒体在蓬勃发展, 使大众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占据主流, 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影响更大, 移动终端的发展更推动了年轻读者对网络媒体的喜爱, 我国已有网民数接近5亿, 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手机网民数达3.18亿, 微博用户1.95亿。其次, 发行量、广告量下坡趋势明显。近年来, 纸媒广告收入仍在持续下滑, 就报纸行业而言, 房地产业广告占总广告类型中的较大比例, 其次是活动类和家电类行业, 但二者对广告收入的贡献率甚低, 而广告收入是纸媒利润来源的重要方式之一, 收入结构单一化给报业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 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的购买转化率, 正在从2008年的12%下滑至2011年的4%, 而优质的网络媒体则高达37%。最后, 同质化程度高, 品牌特色难建立。虽然传统纸媒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竞争优势下降, 但在新媒体领域的市场中, 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若在数字化转型中以收费的方式出现, 无异于放弃读者。

二、传统纸媒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

2.1传统纸媒在竞争中的优势

2.1.1具有良好的信誉和权威性

纸媒的发展历史悠久, 在非常悠久的一段时间都是新闻的权威来源, 这种深厚的积累是新兴的网络媒体所欠缺的。新媒体充斥着海量的信息, 更新周期迅速, 但公信力较差。传统媒体中, 报纸的历史最为悠久, 在我国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 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才开始出现互联网, 报纸能经历如此长时间的考验, 得到生存和发展, 说明其在公众心目中有一定传播信誉和社会影响力。

2.1.2深厚的积累资源

上文传统纸媒发展的历史悠久, 因此也沉淀了许多的资源, 这些资源对今后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素, 例如有利于加强深度报道和深度评论, 应对网络信息较为显现的特征, 此外还拥有广阔的信息渠道, 有一定的长期品牌影响力。以往占有的大量信息和专业化团队的资源, 有利于为之后的转型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整合过程中的阻力。

2.1.3擅长深度报道

人们对事态关注, 不仅是开始, 还有过程和结果, 传统纸媒在这一方面同样具有优势, 如知名度较高的《南方周刊》、《看天下》等纸质媒体, 依然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专注于深度报道。无论是何种传播方式, 读者都以内容为王, 因此纸媒在开通网络市场上, 核心竞争力仍然是优质产品。

2.2传统纸媒在竞争中的劣势

2.2.1读者对象分散且呈高龄化趋势

综合性的纸媒, 其性质决定了读者对象是分散的, 目标受众囊括不同行业和不同身份的人, 导致战线太长, 销售成本大幅增加, 而采编的范围宽阔, 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就更高, 增加了人力成本和发行成本。从结构上看, 读者呈老龄化趋势, 年轻一代受互联网影响颇深, 已经习惯了快捷方便的电子方式阅读, 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他们逐渐远离纸质的生活, 因此能坚持以纸媒为主要获取信息的受众年龄也就偏高。

2.2.2发行周期长、连续性不强

纸媒的发行周期一般为每日发行、每周发行, 甚至还有半月刊、月刊、年刊等发行时间。拉长周期不利于读者阅读信息的及时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 而网络媒体在获取信息时能随时更改头条, 或是随时增加爆炸性新闻, 还能根据读者喜好随时推送相关信息, 主动向读者免费提供提醒功能等。

2.2.3销售渠道单一, 可替代性强

纸媒的销售渠道大多数是依赖自身的销售系统, 而该销售系统是单一的, 也是脆弱的。例如, 中国邮政的收订和投递效率就目前而言是低效的,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 多终端阅读的流行对纸质媒体也是一种冲击, 读者能高效地在互联网中获取各种信息, 纸质媒体的渠道特点导致了信息的延时性。

三、传统纸媒的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 纸质媒体要在夹缝中生存, 就必须转变发展模式, 改变固有的办报办刊理念, 大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惟有此, 才能在媒体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从当前传媒业发展和受众需求来看,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 为适应这一趋势, 纸媒体必须冷静地分析全媒体发展环境和规律, 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的升级改造和合理的转型, 突出自身的特色, 提高内容的吸引力, 实施强有力的有特色的品牌战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媒体时代纸媒应对策略的探析:

3.1纸质媒介向数字、网络媒介转化

全媒体的兴起是以新技术为驱动的, 网易、凤凰、环球等都是重视网络技术的媒体组织, 纸质媒介实行数字化、网络化是必然的趋势。传统纸媒受到印刷版面的限制, 对发表多维有深度的内容带来一定障碍, 而网络化成功弥补了这一劣势。考虑到目前自身纸媒和网媒的相互竞争性, 因此数字化、网络化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二者之间还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以增强竞争优势。在数字形态方面, 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对移动终端的开发。手机、pad等电子设备已是司空见惯的随身物品, WIFI、4G网络的发展也为网页、app的点击提供更快、更便捷的服务, 信息的存储量也是空前的发展, 同时实现了纸质媒体难以实现即时评论功能、信息的传播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文字为手段的单一的传播方式, 高清的图片、视频、语音等丰富了读者的感观世界, 得到了良好的体验。

3.2提高报道深度, 实行差异化竞争模式

信息的传播还是以内容为主导, 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 没有内容价值都只是一具空壳, 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 将纸媒做成观点纸仍然是全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深度的报道, 独到的见解和犀利的新闻评论是吸引读者的一大利器。读者对媒体的要求不仅是事实本身, 也需要准确的深入、独到的见解, 这种独特的优势是不可复制的, 也是不可替代的, 在信息海量化的同质竞争中, 展现“一枝独秀”的魅力, 以此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增强舆论引导力。

差异化竞争还体现在对读者的定位上, 锁定目标读者, 对市场进行细分, 目的在于, 稳定老读者、培育新读者, 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开展一系列针对目标群体所关注的内容和活动, 增强与个体之间的互动, 有明确的服务意识, 建立一个广阔的平台, 根据读者的特征满足特定需求, 以此来增强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在互联网背景下, 加速了信息内容多样性的发展, 对信息的分类也必不可少, 可以强化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 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

3.3培育专业人才, 重视人才战略

为了适应纸媒升级和发展的需要, 对专业化的人才需求更大, 质量要求更高。新技术的发展, 对媒体工作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作环境和任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例如为了应对深度报道的要求, 新闻工作者需要花大把的精力去发掘事件的前因和后果, 更需要以高素质、高文采、适当的措辞去发表独到的观点和思想, 这样就需要新闻界对自身进行反思。新闻工作者对自身的定位是否准确, 关系到所报道内容的数量和质量, 进而影响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

3.4大数据下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

大数据产业是近年来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 若传统媒体能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和产业, 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信息既是传统媒体的一种有形产品, 也是一种无形的服务, 目前移动端的数据相对来说是孤立的, 数据的共享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若能将大数据模式和互联网模式结合起来, 其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同时, 通过互联网社交性强的特征, 还能实现一举三赢的局面。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 通过移动终端媒体可以了解用户的偏好和需求, 对客户进行细分, 进行准确的定位, 充分满足目标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3.5积极探索新的盈利增长点

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传统媒体在产业升级的过程当中提供了更多新的可盈利增长点, 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和插画等静态传播方式, 而积极寻求动态的娱乐化更强的传播手段。随着大众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愈加地旺盛起来, 传统媒体应该肩负起这一责任, 充分利用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兴的传播渠道, 扩大传统媒体新的发展道路, 这样还可以使广告的投放更加灵活, 掌握客户需求的准确性, 增加购买转换率, 广告投放有效性也随之增长。同时, 还可积极寻求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 自媒体的概念自出现以后, 呈几何方式增起来, 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信息源, 再扩大成一个信息生态圈, 传统媒体产业生态结构必定会引起不小的震荡, 但同时也为传统媒体产业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 帮助其蜕变和发展。

3.6实行区域化和专业化竞争, 打造品牌特色

在传播渠道单一、信息贫乏的时代, 综合性媒体有其存在的优势, 然而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综合性强的媒体结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区域化和专业化竞争有利于传统媒体走打造特色品牌战略的路线, 突出品牌竞争力, 增强品牌的声誉度和美誉度。品牌是媒体的无形财富和重要的知识产权, 代表着媒体的公众形象及产品质量和信誉, 是媒体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工具。品牌作为强大的无形资产, 其重要性已经超过货币、技术等媒体企业构成的诸多因素。好的品牌可使某一媒体产品或服务的印象转移和延伸到该媒体的全部产品和服务, 使其产品或服务获得用户的尊重。

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发展, 并通过本地化满足客户需求的多样性, 既可以使媒体规模扩大, 同时也能实现良好的资本运作, 增加资本的回收率和有效性, 顺应全媒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四、总结和展望

在全媒体时代下, 纸媒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要清楚认识自身的处境, 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一是要将传统纸媒和新媒体融合起来, 让新媒体的技术服务于传统纸媒的内容精髓;二是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体现竞争优势, 展现出强有力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三是要对媒体工作者重视, 以长远的眼光赢得潜在的读者。总之, 纸质媒体在未来的竞争中仍有不可取代的立于不败之地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峰.全媒体时代纸媒不可取代——方汉奇教授访谈录[J].新闻论坛, 2014, (5) :36-37.

[2]李卿.拍好报纸新闻的点睛之笔——强化纸质媒体摄影报道的路径[J].中国地市报人, 2014, (10) :81-82.

[3]蒲平.全媒体时代纸媒如何应对虚假新闻[J].中国地市报人, 2013, (5) :76-77.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篇10

1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现状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三种传统媒体,有时又称为“平面媒体”“旧媒体”。人们对于一个概念的界定,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媒体亦是如此。目前,学者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仍没有统一定论。2006年,中国互联网实验室发布《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从新媒体的技术基础、呈现方式、主要特点等方面提出“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视频音乐播放器(MP4)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体在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导致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在八十年代的王牌地位早已不再,残酷的现实持续给出答案。著名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就在如今的新媒体浪潮中不再发行纸质版,转而制作网络版了。仅2009年就有105家美国报纸倒闭,1万多从业人员下岗。过去几年,北京、上海等地多家民营书店早已倒闭。相较于报纸、图书等纸质媒体而言,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在新媒体的浪潮中受到冲击要小得多,但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也面临着广告减少、股价下跌、市场萎缩的威胁。2009年,NBC环球公司减少了3%约5亿美元的预算开支。其他一些如电影、电视剧之类的大传媒娱乐产业,为了在数字时代站稳脚跟,也纷纷采取措施控制成本,如推迟影片上映,压缩电视剧的长度和数量、停止基础建设等。

2 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优势

2.1 传播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实现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新闻发生与发表的时差越小,其新闻价值就越大,新闻发生与发表的时差越大,新闻的价值就越小。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加工发布的特点和优势。传统媒体,相比于新媒体,如图书、报纸、期刊等为了确保质量,都具有相当严格的制作和审核的流程,通常需要三审三校。若发生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在报社完成采访、编辑、排版、印刷等流程,再分发到各大售报地点的时候,受众已经开始通过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关于发生的事件展开讨论了。近年来,国内外许多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性新闻首先向公众发布的,往往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而是新媒体。

2.2 传播的方式

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大多是单向传播,受众基本上被动的,其传播的形式也只是一点对多点,信息制作者不能及时获得受众的反馈意见,而且让受众以书面的形式与信息制作者进行交流,不仅麻烦而且速度慢,所以传统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减少收集受众的建议和意见的机会。而在当今社会,新媒体盛行的时代,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速度慢的劣势,广大受众可以借助新媒体在互动空间和留言板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受众可把自己对栏目的意见、想法、问题通过:E-mail、短信、留言等形式发给媒体制作者以便改进、提高收视率、访问量。以微博为例,微博的出现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受众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和事件可以通过转发和评论的方式,在微博上展开热烈的讨论。

2.3 传播的空间

媒体传播空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媒体的影响力。传播的空间大,媒体的影响力就大,品牌效应就大,吸引受众的能力就越强。传统媒体受成本的限制,传播空间只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新媒体则仰仗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传播空间和信息量具有无限性。传统媒体传输信息的方式是模拟式,这种传播方式要求媒体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扩大传播范围,而当遇到一些特殊因素时,如地理空间阻隔或人为干预,传播效果将大大降低,甚至中断。而新媒体传播空间不分地域、没有边界,几乎不受局限。任何信息一旦进入互联网,几乎就可以同时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民看到。

3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出路选择

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在数字时代,新兴媒体的出现,在技术、成本、互动性、便利性等方面,相比于传统媒体,表现出强大的优势,便于受众第一时间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反馈,吸引了广大受众的眼球。因此,传统媒体需要与新媒体融合,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战略,才能在数字媒体时代生存和长远地发展下去。主要方式包括挖掘自身优势,建立网站,发展电子图书、网络报刊、手机报刊、电子报刊等多种数字报刊形式;探索数字化图书与报刊的商业模式等。例如,国内权威人文旅游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在2006年与国内最大电子杂志发行平台ZCOM智通无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同名电子杂志。2014年的世界读书日,《读库》等刊物开始试水微信,开微店卖书。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也参与到微信售书的行列之中,他把自己20多年前出的《文化苦旅》作了增补和改写,在微信上进行销售。

3.2 传统媒体与多种媒体融合

简要地说,传统媒体与多媒体融合,就是指报纸、图书、广播、电视台和互联网等媒体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衍生出不同模式的内容产品,再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在数字时代,这种整合模式已经成为传媒业的新浪潮。例如,电视上有以读报形式出现的电视栏目,从早期的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到后来的《马斌读报》《早报早知道》《孟非读报》等表现出电视与报纸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广电集团办报纸,报业集团成立门户网站,进军网络市场等方式更是屡见不鲜。以“云南网”为例,作为云南省重点新闻网站,“云南网”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11报4刊3份手机报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云南日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的“一报两台一网站”的云南省级四大主流媒体格局。

3.3 传统媒体转变自身观念,加快转型的步伐

虽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但是应看到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新媒体是革新传统媒体发展不足的重要方式,要利用新媒体给传统媒体的未来注入新的血液,加快转型的步伐。一方面,要创新产品结构,突出产品的特色,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推动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另一方面,优化人才队伍,引入数字化专业人才。因为在数字化的环境下,除了传统的内容采编和审核人员,更需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以最快捷的途径和最贴切的方式采集、传播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制作信息产品的数字化出版专业人才。

4 结语

在数字化环境下,新媒体的冲击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传统媒体的转型是生存的要求,也是时代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只有通过不断互动、融合才能获得共赢,并为双方拓展更开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带给人们更多的便利,促进传播事业的发展。

摘要:新媒体以即时传播、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给受众带来了极大便利,从而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劲的冲击。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具有哪些优势?传统媒体该如何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如何创新,如何生存和发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传播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佟志成.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良性竞争[J].科技传播,2011.(12).

上一篇:柠条栽培技术下一篇:z+z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