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

2024-06-28

中国体育(精选十篇)

中国体育 篇1

1 贺龙与体育的渊源

贺龙(1896-1969),原名贺文常,字云卿,1896年3月22日,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受家族影响,贺龙从小就热爱体育活动,4岁开始练习武工,6岁开始游泳,后来专门到樵子湾等地拜师学艺,13岁那年辍学,和亲友们一道走南闯北,开始了贩运生涯。1914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6日,贺龙在《新中华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开展体育运动,为打败日本法西斯服务”,并在1938年正式成立120师战斗篮球队,在全军上下开展篮球比赛,相互学习,互相提高。同时贺龙还要求队伍不仅要打篮球,还要广泛开展排球、游泳、骑马、刺杀、投弹、爬山等多项体育活动。1951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西南分会成立,贺龙兼任会长,为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贺龙、邓小平力排众议,成立西南体工队和西南军区体工队。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上,周恩来正式提议由贺龙担任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得到一致通过。1953年8月,贺龙正式担任国家体委主任。这一年的8月21日,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党组由贺龙、荣高棠、黄中三人组成,贺龙担任书记。此后组建国家体委班子也由贺龙筹备。贺龙在长期军旅生涯中,特别注意的是通过体育运动,增强官兵的体质,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就任体委主任后,贺龙把过去的这一认识扩而大之,认为必须通过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育素质,才能强大国家。1958年和1965年9月,在贺龙的精心筹备下,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运动会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1]

2 贺龙对新中国体育工作的开创和成就

2.1 选拔优秀人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基本建设

建国之初,各方面的人才非常紧缺,国家体委成立后,急需大量的人才和干部。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当时许多人都不把体育当成正式职业。为迅速打开体育工作的局面,贺龙四面八方调集干部,千方百计网罗人才。首先果断地调一批部队干部和西南军区从事过体育工作的干部。当时任西南军区司令部干部处处长张之槐,中国人民志愿军某炮兵团政治委员张联华和东北军区空军某部军械处长朱德宝就是贺龙第一批钦点的干部。1954年贺龙相继调用蔡树潘、王凌、武越松、张非垢、张彩珍、卢汉、李梦华、陈先、曹建纯、董念黎等人,还先后调任了不少青年干部,充实到国家体委机关。[2]正是贺龙耐心细致的工作和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任人唯贤的领导魄力的感召下,这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力、有专长的干部才进入了体育行业,和贺龙一起开辟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同时也为后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开拓者和领导者。

旧中国体育事业几乎一片空白,体育场馆、体育设施非常落后。贺龙出任国家体育主任后,马上想办法筹集资金,并成立由万里挂帅,管平、张一粟负责的北京体育馆建设筹备小组。新中国第一个体育馆占地16公顷,1954年开始动工,到1955年交付使用,北京体育馆的建成标志着新中国体育硬件设施的突破。在贺龙的支持下,修建了大量的体育馆所,著名的有:重庆大田湾体育场、重庆体育馆、北京工人体育馆和北京东郊工人体育场、北京西郊翠微射击场、北京老山摩托车赛车场和陶然亭游泳场和广州沙头体育训练基地等。这些体育场馆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体育设施落后的局面。[3]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全国有60多万个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物质基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贺龙认为,体育事业的宣传工作也很重要,号召社会各界支持体育工作,就必须有自己的一张报纸。1958年经请示,中共中央批准国家体委要求创办《体育报》的报告,1958年《体育报》正式创刊。贺龙对《体育报》非常关心,据《体育报》的档案资料记载,从1963年到1965年,贺龙给《体育报》的电话记录和信函就要54件之多。为把《体育报》办的生动活泼,耐看可读,贺龙还要求体委领导、各队教练员和运动员都为《体育报》写文章。《体育报》自创刊后,先后发表马约翰的《乒乓球双打技术和战术》,天津女排的《骄娇二气让我们摔了跟头》,北京体育学院副教授徐宝臣的《千万不能满足》,徐寅生的《看解放军练兵的感想》等优秀文章。[4]实践证明《体育报》在动员全国人民关心和热爱体育活动,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贺龙认为,要迅速发展体育事业,就必须大力培养体育人才,办好体育院校。在他出任国家体委主任后,马上着手创办中央体育学院。1953年4月23日,贺龙和当时任四川省文教委副主任钟师统共同研究了办学方针、学制安排、课程设置、校舍以及学生生活等许多重要问题。贺龙说“体育是一门科学,体育学院应在战术、技术和体育理论等方面搞出一套东西来。”;“体育学院是中国体育界的最高学府,要有我们自己的教授,要办成世界上有权威的一个体育中心。”1953年11月11日,中央体育学院在北京先农坛正式开学,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体育高等院校诞生了。此后,在贺龙的指示和过问下,国家体委和有关行政区,省体委相配合,在南昌成立了中南体育学院、在西安成立了西北体育学院,在沈阳成立了东北体育学院,在上海成立了上海体育学院。到1954年,全国就建立了36所学院,仅1954年就培养毕业生4075人,训练干部3621人,组织4万名体育教师入体育学习进修。[5]除了创办体育高等院校外,贺龙还指示全国各级体委大力办业余体育学校,采取大中小结合的办法,大量训练干部和技术人才,以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2 实行中国式“劳卫制”,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贺龙在出访苏联期间,对苏联“准备劳动与卫国”的体育制度十分感兴趣。1953年11月17日,正式向中央提出《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当前应当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1954年5月5日“劳卫制”暂行条例颁布。贺龙认为,我们的方针是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要使群众性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就要抓体操,这是不同于苏联劳卫制的一大创造,是具有中国特点的,也是中国式劳卫制的主体部分。“劳卫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锻炼热情,1954年这一年就有70%的机关干部做工间操,1954年5月至1955年初,据不完全统计,有187所中等以上学校试行劳卫制一级,参加锻炼的学生达12.7万余人;在2300所学校中推行劳卫制预备级,参加锻炼的学生达115.9万余人。“劳卫制”的推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的锻炼热潮。到1958年正式颁布《劳动卫国体育制度》,全国已有267万多人达到“劳卫制”标准,除军队外有22万人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运动健将410人。“劳卫制”涉及的项目广泛,除劳卫操外,还包括跑步,跳高、举重、引体向上、爬绳、爬竿、射击等等。贺龙对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非常重视,在全国中等学校中,除开展广播体操外,还突出开展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等体育活动。[6]为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好的发展,在贺龙的提议下中央体委于1954年成立群众体育指导司,并成立了民族形式体育运动研究会。

为全面检查“劳卫制”实施情况和10年来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是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体育运动的开展。在1959年9月举行了第一届全国体育运动会,这届运动会规模空前,成绩斐然,共有1.2万名运动员参加,7人打破世界记录,664人844次打破106个全国纪录; 1965年9月举办了第二届全运会,共有24人10次破9项世界纪录,331人469次破130项全国纪录。通过这两届运动会,充分检验了“劳卫制”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推动作用。[7]中国式劳卫制和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时我国经济水平比较落后,人们体制也不算好,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人民体质得到了提高,使绝大多数特别是青少年不再处于病弱状态,彻底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劳动生产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新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 加强体育队伍建设,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勇攀世界高峰

在国家体委初创时期,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屈指可数。为了新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贺龙力排众议,选用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国家游泳队运动员徐广斌,国家女排队员曹其纬,游泳运动员吴传玉,乒乓球运动员傅其芳等等。另外,贺龙团结了一大批国内的体育专家,吸引了许多海外赤子纷纷回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王文教、林丰玉、汤仙虎等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等人都是50年代回到大陆,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经过国家体委和各省市有关部门的艰苦努力,国家足、篮、排球队,乒乓球、田径、网球、体操、游泳等运动队,在1954年前后相继组建起来。[8]贺龙十分注重队伍的建设,要求把运动队建设成为又红又专,有勇有谋的钢铁队伍,在队伍的管理上借鉴军队的管理办法,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精心培育,要向着国家一流的队伍发展。在运动员训练上贺龙把人民解放军训练中“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三从原则,加上“大运动量训练”,归纳为“三从一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三不怕”和“五过硬”的口号。贺龙还主张训练队积极、虚心、广泛地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但反对盲目照搬。[9]

登山运动当时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但从一开始就得到贺龙的高度重视,为迅速推进中国的登山事业,贺龙指示国家体委设立登山处,并调任韩复东主持中国的登山事业。1960年5月25日,经过两个多月的拼搏,中国登山队首次成功登顶,紧接着在1964年5月2日,征服了海拔8102米的希夏邦马峰。[10]这两次成功登顶在世界面前证明了中国,证明了中国的登山运动,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贺龙主张把登山运动和科学考察计划、采集数据和标本结合,我科学研究提供依据。贺龙的思想和行动,为我国登山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 小结

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体委主任,担任这个职务14年之久,贺龙同志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开创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为中国体育培养和储备了大批管理人才、科研人才、教练员和运动员;创办高等教育机构和报刊,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贺龙同志给中国体育事业留下了很好的传统,为培养业务水平高、思想政治能过硬的体育队伍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2008年,在国家筹备奥运会时,中央充分肯定了当年我国实行劳卫制的功绩,肯定了贺龙对中国体育的重大贡献。由于他对发展体育事业的独到见解和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杰出的组织才能,以及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的领导魄力,才使中国的体育事业突飞猛进,为中国进入世界体育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编写组.贺龙传[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8.

[2]刘秉荣.建国后的贺龙[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2.

[3]周保林.贺龙传奇故事[J].文史月刊,2004,(12):32-33.

[4]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我国体育工作的哲学思考[EB/OL].国家体育总局网站,2003.7.

[5]霞飞,高占树.贺龙与中国的体育事业[J].文史博采,2008,(8):56-57.

[6]周铭共.李梦华的体育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6,(9):44.

[7]李相如,宋雪莹.关于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回顾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3,(1):33-39.

[8]王鼎华.新中国体育之父[J].体育文史,1996,(2):66.

[9]华启新.贺龙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卓越贡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2):72.

中国梦:体育魂 篇2

我有一个母亲,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有一个梦想,它们凝聚成“中国梦”。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悠悠中国梦,浩浩汤汤入江河。中国梦,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和希望,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国家的无比强盛。

——题记

“中国梦”一个让国人热血沸腾的词语,希望它不会是一时的流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的词汇所代替,慢慢的淡忘在人们的记忆里。愿它能成为每个中国人寻梦过程中的基石,有梦想才有未来,让梦想能真正成为未来的美好现实。

关于梦想一词,我想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和憧憬都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深层或表面,或真切或敷衍,但是如果你对未来充满了坚定的希望,那么总有一个梦想闪耀在你内心的深处,它将会指引你走向美好的未来。

“梦”,字典中的解释是:指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中国梦,梦字前面加上主体“中国”就有了它的归属,这样的梦不是空虚的,应该是“理想、抱负与蓝图”。习近平主席说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最响亮的中国梦。”我想,这应该也是所有中国人民最渴望、最迫切、最切实、最坚定不移的梦。

我们这些广大普普通通的公民百姓,也都会有自己的理想,憧憬着自己未来过上好日子,这其实就是最本质的中国梦,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一个梦想,两个梦想,千万亿个梦想”,当每个人心中的梦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实现了。

人各有志,各有所梦。那么接下来,让我谈谈一个体育专业学生的中国梦,一个关于努力为体育事业腾飞的梦想。还记得高二那年自己做主选择走体育生的路子,受到了父母的反对和同学的质疑,可我还是毫不退缩的坚持走了下来。当年的“冷门”专业变得不再冷,慢慢的周围人开始认识到体育的发展前景,这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社会总会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对身体资本的投资,尽然推动了健身休闲运动的发展。通过对这些观念的认识和分析,我开始能一点点捕捉到体育腾飞的影子。

梦想总要归根于现实,实现这一梦想首先要清楚中国体育发展现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在24个项目中共获得了120个世界冠军,16项世界纪录。在这次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共达100枚,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在紧接下来的北京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又再创佳绩,共获得89枚金牌,70枚银牌,52枚铜牌,蝉联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一位。当然评定一个国家是不是体育强国不能只看奖牌数,还要看这个国家的公众体育设施,以及相关的体育产业,相关健身锻炼的服务业发展程度。西方国家的运动员有很多都是业余的体育运动爱好者,这与我国培养运动员方式不相同,我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的不是获得奖牌的机器,而是当中国被世界公认为体育大国的时候,我们在国民中开展的体育事业也能一样的蓬勃发展着,我希望中国能做个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

国家在实现这一梦想的过程中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参与健身是中国体育重心转移的开始,如果说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顶峰,那么有必要放缓竞技争霸的脚步,我们已经向世界证明了国人体育精英的实力,没必要再过多的花费本属于大众健身的资源。大众体育已经蓄势待发,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重视高考体育达标,增强体育师资水平。中国孩子体育课现状:小学、中学的体育课一周只有两节,而体育课最主要的用途,是被上一堂课的老师用来考试。体育课孩子摔伤碰伤了,很多家长只会因盲目的关心而投诉体育教师,后果很严重。教师不敢教,培养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缺乏运动的青少年体质严重下降,当下这种现状十分令人担忧。

如何实现体育教育与社会大众体育事业飞速发展?首先离不开政府对社会公民体育事业建设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实行科学合理的政治决策,体制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其次要自我提高,成为体育教育或社会体育人才,体育人才可以说是体育事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当前的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改革中,我们应当不断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和培养体育指导员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实现体育设施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切实让体育走进校园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共同发展进步,国家体育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我们的国家才能始终名副其实的走在世界前列。

没有梦想的人成不了大器,没有梦想的国成不了大国。然而,对于我来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体育市场中的佼佼者。因为体育给予了我莫大的无形的力量。无聊时,打打篮球,能让人更加振奋;烦躁时,踢踢足球,能得到一份尽情释放的坦然;低沉时,游游泳,能感受到浮游在水中的那份欣然。姚明曾用一句话作为他的座右铭:你怎样对待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怎样对待你。从运动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趁着自己还年轻多运动,给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有资本奋斗未来,运动能使人学会坚持和忍耐,你可能会摔倒,可能会受伤,但是,不要埋怨,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更加的喜欢运动。体育关切到国民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强盛与衰亡,真切的希望我们体育的梦想升起,托起祖国的未来。

当一幢幢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时,我知道中国梦已经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慢慢成为现实。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总书记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此,中国梦成为这个时代最响亮的名词,虽然我们国家现阶段已取得了一些傲人的成绩,但是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应该继续努力,为实现二十一世纪的目标而奋斗。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实现的希望,我们更有责任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华复兴并不遥远,路就在脚下,同学们,行动起来吧!

从大众体育中看中国体育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大众体育;中国体育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85-01

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从国家政策分析。

“站在风口浪尖上,猪都会飞”,我们看一个行业,一定不能抛开这个行业所处的政治环境,党的十八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这段话指出了全民发展的方向,强调了健康对于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单单只看得了多少金牌,更应该是体育精神、体育教育、全民健身的体现。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因为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前景广阔,所以我国体育产业以足球为代表进行推广和发展,目前,以学校为平台,大力发展了体育课程,既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又提高了体育锻炼兴趣,而且政府举办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活动,与体育产业想融洽,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从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分析。

一个行业的发展就如波浪一般,会经历高潮和低潮,大部分的行业都会经历起步、成长、繁荣、稳定、衰落等几个发展阶段,很少有行业会经久不衰,快速成长期和繁荣期是行业的黄金时期,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产业质量也有所改善,产业的效率也明显增高。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和其他产业相比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定位,每年国家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以推动其发展,相比之下,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较高的国家早已完成税收盈余。英国早在1989年,政府从体育产业获得的税收便是当时体育支出的5倍,美国这一数字则是四倍,因此政府要大力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如要真正实现体育强国,则需要加强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把体育運动变成更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大计。

二、大众体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一)大众体育的发展特点。

大众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体质、健康、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而生活节奏则明显加快,人们每天要面对既多样又剧烈的竞争,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力劳动的减少又导致了文明病、富贵病的兴起,实行双休日之后,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工作之余纷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走进阳光,健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把通过体育手段获取健康看得越来越重要,开始接受花钱买健康的概念,健康生活质量的改善都与大众体育有密切的联系,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体育.

(二)国家统一立法,统一规划。

根据体育发展的需要,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相关行业和地方体育法规,我国的大众体育法律法规是随着大众体育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调整,跟上时代的步法,是群众体育有法可依,政府部门颁布的众多法律法规,就是要把大众体育带上一条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政府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维护和保障了公民的权利,也切实为公民谋求福利,体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全民健身意识增强,全民参与运动。

三、以提高大众体育参与度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发展的调整策略

从体育产业化角度来看,群众体育本身拥有巨大的受众基础和发展需求潜力,所以体育产业的发展应该以体育项目本身的发展为根本,只有项目本身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参与度高了,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所以结合大众体育的特点,注重对凸显适应性体育项目的开发,一个没有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注定不会发展为产业,也注定不可能衍生出相关产品。因此,针对大众体育特点,积极开发适合于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需求的项目,例如经济类项目、民族传统类项目、游戏类项目、娱乐性项目,就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取向,满足大众体育的特点,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手段。

居民体育消费是整个体育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使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大众体育发展的重要象征和标志,但是有的体育项目消费门槛过高,诸如高尔夫球、网球等深受广大民众心爱的运动项目,就是因为其消费水平过高是绝大多数消费者无法参与,对我国整体性的体育消费水平会产生严重的制约性影响,另外就大众体育产品而言,也存在价格相对较高的问题,会给消费者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进而对其消费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降低消费门槛是有效的,拓展消费群众规模,提升我国体育消费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是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布局调整的关键环节,这不仅是满足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关乎我国大众体育运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结束语

体育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展和体育改革的深化,在市场经济社会下体育产业化改变了大众体育的运行机制,给大众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大众体育作为我国体育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全民的热烈响应下,大众体育的发展形势很好,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向着更成熟更人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刚.浅析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

[2]葛余辉.从奥林匹克运动看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年28期。

[3]赵諓辉,陈国成,谢丽娜.国外大众体育的兴起、特点及发展趋势[J]体育文史,2001年01期。

[4]王辉.体育旅游产业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0年04期。

中国体育教师眼中的国外体育教授 篇4

一、在实践中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

7月26号上午的开幕式上,轮到美国专家Kim Graber和Amelia Woods讲座的时候,面对久坐的聆听者,她建议大家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笔者顿时感受到美国教授的过人之处:想到大家心坎上了!因为大家一直端坐着一个动作聆听领导的讲话和专家的讲座,身体已经有些麻木和僵硬—了。教授的这一举动,顺应了大家的心理需求,立刻激活了大家的情绪,会场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令笔者有些遗憾的是,她没有带大家一起做一些欢快的动作,或许她意识到会议的隆重。

细节之中见真情,诠释着教授们不仅懂得心理学原理,而且能实时地运用,从而取得讲座效益的最大化。联想到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处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感受,以争取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优化教学方法。

二、在教学中勇于激活参与者的创新细胞

尽管笔者在美国肯尼休斯大学学习,又去过美国中小学观摩家常课,对美国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五场国外教授执教的教学活动还是深深吸引着笔者。美国Bryan McCulick教授的随机应变,爱尔兰Fiona C.Chambers教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都激活了参与者的创新细胞,尤其是7月25号下午第一场加拿大Jeanne Adele Kentel教授的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创设条件让参与者创新、实践和展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进行反馈并给出建议,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慢跑时,让学生听音乐自行做动作,音乐停,摆出各种姿势。她积极跑动,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来,尤其在摆pose时,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现场很多人也跟着做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动作。在主教材环节,先是建议参与者自取器材进行探索性练习,接着四人一组利用器材进行创编活动,最后进行展示活动,整个过程包含了探索、创新、发现、分析和教学五个环节,通过这五个环节,激活了教师的创新细胞,极大地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挖掘了参与者的创新潜能,“用绳子在空中移动排球”、“与呼啦圈配合的传接球”等一个个新颖的游戏出现,让笔者不得不佩服国外教授教法的巧妙。

三、在活动中乐于承受高负荷的工作强度

本次科报会,曾振豪等四位美籍华人教授不是自己进行讲座就是充当翻译,其敬业精神令我们佩服,尤其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陈蔚云教授给笔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陈教授的翻译很到位,提升了讲座的质量;她赤脚和参与者共同展示了两节体育课,让参会者亲身体验了美国的体育教学;她在美国上教法课时,更多的时候是直接去中小学,先自己上一遍课,然后让学生模仿自己上一遍,将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变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她不管是在圆桌会议交流时,还是在去运动会开幕式的路上,都耐心地解答与会者的所有疑问,使我们对美国的体育教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陈教授在执教一场实践课的同时还开设了一场讲座、主持了二场会议、参与了三次国际研讨会圆桌交流、负责了四次翻译工作,高负荷的工作强度使陈教授发烧感冒,但她还是认真参与每次活动。陈教授说她真切地感受到国内体育教师的巨大变化,想尽其所能做得更好。

论中国现代体育运动 篇5

奥运会,是现代一个流行的名词,并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一个国家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往往会被某些有心人引论到了政治上,这也导致了各国都特别关注运动员在奥运会是的表现,准确的说,是关注哪个国家的运动员获奖,获得金牌。

然而,参加运动会的选手不仅仅只有这些拿奖的运动员,还有那大多数的没有拿到奖的运动员,他们也为运动会付出了很多,但比赛后又有多少人记住他们。而他们的结局又会如何?在比赛场上,我们为胜者欢呼,但有多少人给了败者鼓励。

奥运会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那种只以胜败论英雄的奥运会比赛局面。在比赛场上,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我们的欢呼,但却有几人能看到这追求金牌的背后到底有多少艰辛,有多少泪水,有多少付出?为了金牌,运动员们没日没夜的参加训练,而许多训练都是伴随着危险,不知每年有多少运动员因训练而受伤,甚至是残疾或死亡。这与体育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体育,是用来强身健体的,体育竞技也是。我们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让身体更加地健康,是为了增强我们的体魄的。而奥运会的举办是为了使这一体育精神得到推广和发扬。但是,运动会上的那些运动员,作为人类参与体育运动的模范,他们却大多违背了这一精神。把一场体育竞技演变为人类在挑战极限。如果让每个人都像运动员一样地训练,或许,我们国家就不用实行计划生育了,因为很多人会因此而死亡或因此而失去劳动力,从而饿死的。

现如今,国家提出了全民运动的口号,也对此投入了很多。同时,为了让运动员们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国家更是投下大量的经费。但是,全民运动的对象是全体人民,而非个别人。在中国,有许多地方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完全,或者说是没有,特别是农村地区。难道中国在体育方面也像经济一样,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健康’起来,以先‘健康’带动后‘健康’”的政策?好像先‘健康’的那部分已经过了,大多数都锻炼过头而引起身体的许多后遗症。

在竞技场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群急需要锻炼的人花大量金钱坐在看台上观看一群已经过度锻炼的人在拼命地运动。现在,中国慢慢的富裕起来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不在像以前一样大多数人时饿死的,但如今大多数人却因为缺少锻炼得病而死。看来死神的能力改变了。

谈起奥运会,顾拜旦这个人物是不可缺少的,是他使奥运会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可以说,没有了他,就没有了现代奥运会。他推广奥运会的目的是让人们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从而爱上了锻炼,也因此增强人们的体魄。在刚开始的时候,奥运会是业余的选手参加的比才盛会,是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的,这才能更好的体现了公平原则和全民奥运会的理论。在当时,奥运会上各种职业的人都有,只要你愿意,就能报名参加。虽说这会使高层体育发展降速,但平民体育将会发展得更好。可如今呢?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报名参加,但我却知道业余的很少可以赢过专业的。这会让人感到奥运会是专业运动员以及政府的是与我们无关,体育也差不多。我们平常人只有出钱观看和呐喊的份。

体育是强国之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所以体育应该从孩子开始。这是正确的。但是有许多的所谓的专家却想把体育纳入考试很升学的科目之中。这不仅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抗和许多孩子会用应付的态度来对待体育,而且有些孩子为了考高分而超负荷地锻炼,从而出现不可想象的后果。当有一天,中国出现这种现象,那将离“东亚病夫”不远了,而且是更加彻底的“病夫”。看见那些提出这些观点的专家,他们大多数不知为何,身体都是发福的,也许是缺少做某种东西吧。每个人天生的体质都是不同的,不能以同一套标准来定义一个人的体育成绩,有些能力不是可以通过锻炼而来的。不然叫一名正常的30多岁的150cm的人和姚明比摸高。结果可想而知。

体育,是强国之本,但却要全民态度和表态。锻炼,是增强体魄的唯一正常手段,但也要量力而行。奥运会,是推广体育锻炼的一大主力,但也要有效果才行。孩子,是祖国的未

2006中国体育营销先锋 篇6

2006年体育营销优胜企业

阿迪达斯

上榜理由:64场比赛,10亿全球观众的关注,12亿欧元创记录的足球销售额,在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上的巨大成功巩固了阿迪达斯在全球运动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伊利集团

上榜理由:有梦想才有可能。赞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伊利国际化道路的必然而又理想的选择,更是伊利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独特风采的全新起点。

中国移动

上榜理由:中国移动以品牌为切入点,从客户角度制定营销传播方案,借助奥运传扬文化,品牌融入奥运基因,中国移动必将“立足全球,放眼世界”。

联想集团

上榜理由;5745台联想电脑,无差错运行,始终表现如一,助力都灵冬奥会,联想获得了中国企业的第一块“奥运金牌”。奥运成为联想赢得国际和国内客户信赖的最强佐证。海尔集团

上榜理由:从签约NBA到赞助奥运会,海尔以实现全球化品牌为目标。从青岛到香港,航程2200公里海尔青岛号帆船一路航行,一路传递奥运情怀。

北京现代

上榜理由: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北京现代借助中国最权威媒体的影响力,打造互动竞猜活动“伊兰特·雅绅特·王牌对王牌”,全方位传达现代汽车世界级品牌的内涵。

中国石油

上榜理由: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中国石油将北京奥运会“绿色,科技、人文”的核心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相结合,履行社会责任,全面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中国石化

上榜理由:F1上海站冠名,A1赛事中国车队赞助商,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以先进科技全面支持北京奥运会。中国石化借助顶级赛事,凸显顶级品质。

吉列

上榜理由:36年赞助世界杯足球赛,吉列与世界杯足球赛一起成长。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宝洁联手强势媒体,推出吉列世界杯“魅力之窗”,世界杯魅力席卷千万消费者。

三星电子

上榜理由:4个多月,二十几个省市,都灵冬奥会三星火炬手中国区选拔,跨国企业在中国体育营销的成功典范。赞助体育,三星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也将自己的希望放飞。

2006年体育营销优秀企业

青岛啤酒

上榜理由:观球论英雄,激情成就梦想,激情,梦想,共同的诉求,青岛啤酒的品牌主张与奥运精神紧密结合,青岛啤酒为奥林匹克文化增添新的亮点。

中国银行

上榜理由:以奥运促发展,以发展助奥运,是中国银行参与奥运的目标,也是中国银行奥运营销战略的核心。借势奥运,中国银行拓展了商机,寻找到更多、更新的增长点。

恒源祥集团

上榜理由:从赞助足球赛事到成为奥运赞助商,恒源祥,这个中国老字号,正在散发出活力的青春气息恒源祥相信,品牌与消费者接触中,只有持续的产生品牌记忆,才是有效的体育营销。

中国人保财险

上榜理由,拥有人保财险,喜看北京奥运。无形的保险产品依托有形的奥运会门票平台进行差异化促销,成为奥运合作伙伴不到一年的中国人保财险,上演了一场漂亮的奥运营销大戏。

利郎集团

上榜理由:从2004奥运会到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利郎选择权威媒体,借助强势平台背书效应,持续向目标受众传递品牌价值与文化特质,让体育营销这把利器抢占着消费市场的制高点。

波司登

上榜理由:从世界杯短道速滑全球合作伙伴到助中国雪上健儿冬奥会称雄,从赞助冰上运动到赞助中国女足,波司登在支持祖国体育事业的同时,也成为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典范。

七匹狼男装

上榜理由:相信自己,相信伙伴,赞助2005年皇马中国行,将自身品牌与国际顶级体育品牌相结合,七匹狼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

上榜理由:2006年,奇瑞果断出击迅速捕捉到世界杯足球赛的重大商机,联合强势媒体,推出世界杯魅力之窗。100多天,奇瑞品牌频频亮相,4个频道,多频次播放,奇瑞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收获丰厚。

中国网通

上榜理由,把中国网、宽天下的理念,与中国体育健儿胸怀宽广,为国拼搏的精神合为一体,这是一次出色的形象建设运动,展示了网通将成为未来宽带产业主导者的企业形象。

博士伦福瑞达

上榜理由:借助世界杯足球赛热潮火遍全球之际,博士伦福瑞达启动世界杯计时项目,引爆2006年夏日激情,博士伦福瑞达成为200年世界杯足球赛营销热潮中一支成功的生力军。

2006年体育营销创新企业

中国联通

上榜理由;联通不来梅,联通世界杯,借中国乒乓冠军之队,借2006年盛夏绿茵激情,整合传播资源,联通品牌价值强劲跃升。

劲霸男装

上榜理由,冠名2006年世界杯射手榜,劲霸敢于天下争,借体育汇聚高端消费群体,实现品牌深度与广度的又重提升。

安踏

上榜理由 CBA全套运动装备独家赞助,安踏借助专业体育赛事,联动专业产品开发,牵手专业媒体,塑造出专业品牌。

华润雪花啤酒

上榜理由;啤酒爱好者的正式合作伙伴,独具特色的“非奥运营销”,不走寻常路,体育从另一维度成就雪花精彩。

华硕电脑

论苏区体育对于中国体育事业的意义 篇7

一、为独立的无产阶级体育活动积累了经验

在中央苏区体育方针指引之下, 各级苏维埃政府积极地开展体育活动, 以达到“锻炼我们无产阶级的铁的筋骨以适合战争需要”目标, 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运动。如1933年5月30日至6月3日在瑞金叶会召开的“五卅”运动会, 是苏区时期的第一届也是唯一的一届苏区“全运会”。该运动会在“开展革命战争、发展苏维埃运动”、“锻炼身体适应阶段斗争, 培养工农的集体精神”的口号下, 由来自红军一、三、五军团、江西军区、江西省少先队、公略、胜利、博生、万泰、安远、兴国等县的180多名选手参赛, 举办了球类、田径类的比赛, 向苏区民众展现了红军的集体风貌。又如1933年的福建省苏区政府的全省赤色体育运动大会, 也是苏区较大的赛事, 运动会于8月1—4日举行, 除省级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的运动员, 还有10多位女选手参加比赛, 成为这次运动会的亮点。此次运动大会举行了如射击、投弹、越障碍、刺枪、劈刀等军事项目的比赛, 还有田径和各种球类比赛, 当时的媒体称赞为:“这是继‘五卅’体育运动会之后破天荒的全省赤色体育运动的创举。”

1934年3月, 湘赣苏区举办了全军赤色体育运动大会。此次运动会是苏区体育史上的参加人数最多的运动会, 来自28个单位的包括红色部队、赤卫军和少先队在内的运动员1050人参加比赛, 运动会上既有体现政治内容的政治竞走测验, 也有体现军事技能的刺枪、劈刀、掷手榴弹、实弹射击、紧急集合、赤色戒严、抢山头等竞技项目, 还有跳高、跳远、200米短跑和各种球类比赛等;大会特地创作了慷慨激昂的“运动大会歌”, 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充分体现出“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 战胜一切敌人”的苏区体育精神和苏区政府的凝聚力。

上述苏区政府所组织的大型体育赛事, 既为苏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也为无产阶级独立的体育活动积累了经验, 对于未来的新中国体育比赛走向民族化、正规化、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 这些体育赛事, 可以看成是新中国体育的源头, 在新中国体育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二、为苏区及新中国体育领导组织的建构提供了先例

苏区政府不仅尝试举办大型的体育运动会, 还逐步地建立了体育领导机构。苏区的体育领导机构共分三个层次:在中央, 体育活动归属于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主管;在地方, 体育活动归属于省、县、区教育部门及乡教育委员会分管;而地方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属于宣传工作的范畴, 最早曾由少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的《青年实话》杂志负责, 1933年4月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会”, 是全苏区赤色体育运动的领导机构, 也是最初的无产阶级体育运动的领导机构, 可以看成是新中国国家体委的前身, 对苏区进一步开展群众体育有直接领导作用。

最基层的体育活动, 归属于各级的“俱乐部”和“列宁室”。1934年4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的《俱乐部纲要》指出:“俱乐部是每一级政府机关或每一个大的工厂企业、每一个地方的工会、合作社之内的组织。乡的俱乐部, 同时也就是该乡一切农民基本群众的俱乐都。”俱乐部的活动宗旨为:“一定要尽量利用最通俗的广大群众所了解的旧形式而革新它的内容——表现和发扬革命阶级斗争的精神”, 而对于体育活动的项目, 《俱乐部纲要》也有明确的规定:“体育方面, 未必每个地方都可能打乒乓球、篮球, 在最偏僻的地方, 可以组织踢毽子、放风筝或赛跑、跳远等简易运动的竞赛”, “除新式的游戏之外, 同样可以运用象棋竞赛等类的旧方法”。据1933年统计, 在中央苏区2932个乡中, 共有俱乐部1917个, 经常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有近10万人, 苏区各俱乐部的游艺股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有军事体操、跳高、跳远、竞走、球类、踢毽子、打木棍等简便易行的体育项目, 还举办过跳绳、赛跑、跳远、放风筝、猜谜语、下棋等多种体育活动, 足以见得俱乐部在苏区体育生活中的作用。

1934年4月苏区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的《红军中俱乐部列宁室的组织与工作法规》指明了“列宁室”的性质, “列宁室是每个单位进行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各项工作最基本的一个组织”, 同时还指出“俱乐部”与“列宁室”的隶属关系:“每一俱乐部之下, 按照伙食单位 (或村庄) 成立列宁室, 每一列宁室至少需要有识字班、图书室及墙报。此外, 还必须有运动场或游艺室的设备 (规模小的列宁室, 则图书室和游艺室可以合用一间) ”;“红军中以师为单位设立俱乐部, 以连为单位设列宁室。俱乐部是各单位的文化娱乐教育领导机关, 它经常性地计划进行娱乐工作和指导推动各列宁室工作。”可以看出, “列宁室”是“俱乐部”的最基层组织, 是基层村落或连队里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 很多小型的、但又深受民众喜爱的体育竞赛活动, 如跳绳、下棋、放风筝等, 都是在基层列宁室的策划下开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 苏区既有政府一级的行政领导机构, 又有基层的体育组织部门, 从中央到地方已设立了完善的体育领导机构, 对于开展广泛的工农群众体育活动是非常有益的。

三、积累了体育活动与战争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中央苏区政府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的革命根据地, 也是用战争来逐步巩固起来的。为此, 1933年10月23日的《红色中华》曾指出:“用革命战争粉碎敌人‘围剿’, 是一切革命任务的中心。因此, 我们的一切工作, 一切生活, 都要服从于革命战争, 争取战争的胜利, 是苏维埃每位工农同志的第一职责。”为了紧密配合苏区的战争形势, 苏区政府经常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来培养民众的政治觉悟, 如在苏区的一些成人教育中, 除了学习文化课之外, 还将体操列为正式课目, 将开展体育活动当成一项政治任务。1934年1月成立的江西省立列宁第二师范学校, 只有学员40余人, 该校除专设体育课促使学员锻炼身体之外, 还在课外活动中开展跳高、拔河、竞走等体育活动, 用此类体育活动吸引当地群众前来观看与参加, 学员们也抓住时机宣传党的政策, 与群众沟通感情, 因此该校的体育活动成了学员们联系群众的有力纽带, 为后来的苏区教育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1936年春夏之交, 朱德率红四方面军长征进入西康境内休整时, 红四方面军的首长看到当地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召开大型的运动会, 遂决定在此地举行一次运动大会, 以鼓舞士气, 以彰显军威, 同时也是一次军事技能的演练。1936年5月1日, 红四方面军运动大会在炉霍寿宁寺西南方向的一块大草坪上召开, 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唯一一次大型运动会, 此次运动会除了常见的球类与田径比赛外, 更多的是刺杀、投弹、骑术以及步兵的搭帐篷、烧牛粪和工兵的识图、测距、鉴别敌军和我军部队番号的军事基本技能比赛, 战士们娴熟的技艺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生动地展现出红军队伍能打硬仗的本领, 也体现了苏区体育在战争中诞生, 并为战争服务的特征。

在平时的红军部队生活中, 各部队普遍采用“三操二讲堂”制度来进行体育活动, 即每日上三次操, 以加强战士的体质, 两次室内讲课, 以提高战士的文化水平。除此之外, 在五一、七一、八一等节日里, 要举行各种规模的运动会, 比赛各种军事技术, 把战士们的平时作战本领与体育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如在1934年1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为展示红军战士的总体素质, 国家保卫局与红军联队、少共中央队与江西等篮球队在会议期间表演了两场篮球赛, 队员们在球场上生龙活虎的形象, 真实展现出红军战士强壮威武的形象。为此, 《青年实话》杂志以《锻炼铁的筋骨, 战胜帝国主义国民党》为标题报道了这场篮球赛, 指出我们“不是为比赛胜负, 乃是为锻炼铁的筋骨, 保卫苏维埃政权”, 指明了苏区体育在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也把战争与体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中央苏区政府存在的短短十年里, 不仅进行了大量的体育实践与体育理论上的探讨, 更重要的是, 通过体育活动这种形式, 将体育意识与科学思想带给闭塞的苏区民众, 全面提高了苏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风貌和身体素质, 这对于未来新中国体育运动的开展,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9.

[2]彭玉康.军队体育史话[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0.

中国体育 篇8

所谓“会外会”,是指正式会议之外的会议,如7月2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篮球馆内进行的三节实践课,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国外专家们在理论研究时所伴随的许多可操作的实践方法,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内一线体育教师们热情、智慧、自信的风采。作为中国体育教师,我们由衷地感到骄傲与自豪……而在另一个“会外会”——每日午餐时的“圆桌讨论”中,我们有幸与美国专家陈蔚云教授有了“零距离”的交流。

陈蔚云教授是美国密歇根大学人体运动学院课程与教学实验室的主任和终身教授。曾担任美国多个教育研究协会的负责人,参与过95次国内与国际学术会议和教师培训项目,是两项美国教育部资助的卡尔怀特体育研究项目的主持人。陈教授作为美国专家,以多种身份全程参与了本届科报会。首先,她作为国际学术和教师培训专家,为与会教师上了一堂“体育活动和心理参与的体育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课,作了题为“有效体育教学:研究与评价”的大会报告;其次,她作为会议现场的同声传译,为多场美国专家的报告和实践课进行了翻译;另外,她还主持了三天会议间隙的“圆桌讨论”。在27日的“圆桌讨论”中,当我们提起25日下午实践课的场景时,她洋溢着自豪感而言的“我为中国体育教师感到骄傲”感动了我们所有人!

为此,相约于28日下午对陈教授就“美国专家眼中的中国体育教师”做了专访,下文是对陈教授专访录音的整理稿。对话中,“陈”是指陈教授,而“沈”与“顾”分别指两位访谈者。

沈:25号下午第一次看陈教授现场翻译时,觉得我们中国体育教师的身材比美国的专家棒多了,后来了解到原来陈教授也是美国的专家啊(笑)。

陈:是的嘛,哈哈!

沈:昨日在“圆桌讨论”时陈教授谈到了这次会议的感受,今天想以专访的形式请陈教授从美国专家的视角谈一谈您眼中的中国体育教师。

陈:好的,我非常乐意!

沈:这次科报会在上海召开,有着置身于国际大都市的文化背景,我们参会的教师对于这几天的活动很有感慨,陈教授您在美国工作、生活了几十年,作为中国人的美国专家,肯定也有许多感触吧!

陈:对,我是中国人,感慨太多了。这次和我在3、4年前回国参加在苏州举行的学校体育国际会议完全不同,这次体育教师的参会状态太让我感动了,这几天坐在那里的时间是非常长的,每节培训课本身1个半小时,再加上翻译,都在2个小时以上,大家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无论是在台下坐着的还是上台实践的都是一样,我为这些体育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对新知识的渴望而感动!

感触尤为深刻的是25日下午的第二场实践课,以8个教学模式为主,即兴进行小组教学方法创编时,通过他们做动作可以看出,大家具备很扎实的体育教师专业运动技能,具备基本的运动形态(体型),思维也非常活跃,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马上创编,创新能力也很强;在那么大的场合下,在美国专家并没有讲清楚,且离现场图解很远也看不清楚的情况下,能马上领会重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几种模式的精髓把握住,说明教师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专业知识很强,因为只有具备了很强的专业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做到快速领悟,马上可以抓住要点。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做基础,专家讲得再多也会是很茫然的,所以通过这些,我能感受到体育教师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得非常好。

其次是台下人们的互动,大家都能融入到整体教学中,说明大家对于自己的事业有激情,只有想把事情做好,才能这么专注地学习,这些都表明了他们对事业的热爱,这种热爱不是空洞的,而是在现实中反映出来的,所以大家都想多学习,愿意把自己的事业做好,看到对自己有启发的东西,愿意积极地接收。

还有一个特点,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这十年间都有着突飞猛进的、直线的飞跃性发展,这与咱们国人拥有开放的思维,愿意广泛地吸收与接纳,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只要是先进的都愿意学是分不开的,就是这样的热情最难能可贵。因为有了这样的需求,才能睁大眼睛看别人在做什么,如果没有这样的学习需求,就根本不会关心,也很容易满足,若那样的话,咱们国家是不会进步如此之快的。

国人能够发展得如此快,与眼界打开了也有关,最重要的是能够虚心接受、容纳新的知识,并且学习、运用好的方法,这是咱们中国人特别优秀的品质,在这次活动中就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也是出乎我意料的(大笑),来之前也完全没有意料是这样的状态和效果,所以我震惊于教师们的表现,真的为我们的一线体育教师、教研员们感动。人们总是在说热爱事业,而这才是真正热爱事业的表现!

顾:您说的是,这次来的不仅是一线教师,还有省市一级的教研员和行政领导。那天教学模式的现场创编,江苏省的教研员孟文砚教授、无锡市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部的黄德刚老师也积极参与了其中,并代表本小组发言了。

陈:是吗?那位女老师是领导?

沈:是的,她是江苏省体育教研员,也是省厅处级领导。

陈:我对她印象很深,在苏州会议时就感受到了她的感召力。他们真了不起,他们的积极参与并与大家的友好互动,体现了我们体育教师有非常好的团队精神。

沈:陈教授,您觉得这次大会中教师们的提问质量如何?

陈:提问反映了教师的思维活跃程度,大家对问题的看法也挺深刻的,发言非常踊跃。他们非常自信,曾经外国友人总是说我们中国人含蓄、内敛,而这次展现更多的是国人的自信,国人都渐渐善于表达了。主持人一说问题,大家都很活跃、积极。

顾: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开放程度,对吧?

陈:对!这几年来整个国家实力的提升,对国民自信心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沈:国家在世界上有了话语权,国民也会有自信的。

陈:可以这么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国人的自信和现在大相径庭,这都能感受得到。

沈:从教师们的提问中,您感知他们对整个报告的理解程度如何?

陈:曾经问问题会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而现在都能切中要害,且能和报告的整体内容相关,说明大家都认真听了,也的确是思考了,然后再用他们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来提问。

顾:作为新教师,我的感受是这样的。第一天在大会上提问时,大家紧张得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了,但是到了后面接触多了,留给自己思考的余地多了,提问也自然了。

陈:对,是这样的过程,这一点我觉得教师们变化也挺大的。

沈:教师们在活动中表现的状态,是您希望看到的吗?

陈:说实话,我想看到的,我都看到了(笑)!而且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

沈:有没有想过,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的体育教师再来上一堂体育课呢?

陈:那就更好了!如果我们的体育教师也能上一堂生动活泼的课,能的的确确为学生带来真正的内容而且方法也是新颖的,这是我最希望的!并且我相信,有些体育教师真的是做到了!(思考片刻)对,肯定有,会有这样投入的教师,即使不会有很多。

沈:您每次回国也都是把您所学的知识贡献给国人。

陈:是的,我很乐意传递我的知识,只要大家觉得是有用的,对我来说,这是最高兴的事了!这次大会我就很高兴,即便每天很累,但是看到教师们的学习热情,我也是很感动的,教师都是这样的(笑)。

我教学为了什么,就是学生愿意学,让学生学有所用,这是我最高兴的了!如果上课,学生学得不高兴,不想学,我想我自己也不会高兴的。

沈:陈教授,与您同行的其它外国专家对这次参会的中国体育教师,有何评价?

陈:实事求是地说,第一天的实践课上,有位平时在美国非常谦逊的专家,那天现场上课时,起初的表现有些傲慢,似乎有些小看我们中国体育教师的能力,以为他们不能达到他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然而,课后他很后悔,因为我们教师的表现使他感到惊讶,令他非常满意,后来他主动向我打了招呼,表达了他的歉意。

令我非常开心的是Jeanne Adèle Kentel教授对我说“你应该为中国体育教师感到骄傲”,我笑着回应她“是的,我非常为他们感到骄傲!中国体育教师真棒!”

中国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发展 篇9

伴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 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中:从1956年的陈镜打破最轻量级挺举的世界纪录, 成为中国第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84年, 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中国获得了51枚金牌, 位居世界金牌榜第一名, 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在广州亚运会中, 中国又以强大的优势, 毫无悬念的继续蝉联金牌榜的榜首。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了, 我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一步步迈进。

中国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 不仅只是我国对体育强国的追求, 同时也是在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实力。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 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的发展, 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呈现的这个局面也是一段时期内我国对竞技体育的投入所产生的结果。

当前中国的竞技体育的发展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荣誉和地位, 更需要关注的是在荣誉和地位背后隐藏的危机。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国际上锋芒毕露, 同时也引起世界的各国的角逐, 在这些竞争激流中不进则退。我们更应该认清楚一些事实, 我们现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我国离体育强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二、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1、我国大众体育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的大众体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中。从1952年毛泽东亲笔题词:“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开始, 我国大众体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虽然效果不如竞技体育那么明显, 但是也不能否认一些成绩。1996年, 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是31.4%, 2000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结束时占33.9%, 2004年占37.1%, 2010年超过40%。

大众体育的发展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分不开的。在建国初期, 人民群众在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前提下, 大众体育根本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 生活的重心也由“吃饭穿衣”到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如今中国的现状是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 这也制约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近些年大众体育资金投入不断增加, 但政府重视程度和投入仍显不足, 并且体育经费严重缺乏;并且体育社会工作人员不足, 群众的体育意识淡薄, 这些也制约着大众体育的发展。

虽然大众体育眼前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出现了大众体育比竞技体育发展缓慢、落后的局面。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我国与一些体育强国相比, 我国的经济、制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其次, 我国的大众体育起步较晚, 目前正处于一个探索发展的阶段, 不可能一蹴而就。大众体育的发展在我国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同时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2、加快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脚步

发展我国大众体育, 不能只依靠国家单方面的增加投入。发展大众体育需要让大家自主锻炼, 是意识思想方面的事情, 需要从内在改变大部分人 (主要是年轻人) 的淡薄的体育意识。现在我国大众体育缺失的主要是中轻年人, 让这一部分人锻炼起来应该是我国大众体育下一步的发展重心。

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 上班族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 空闲时间少的问题, 这也是上班族不原从事体育锻炼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换个角度想想, 体育锻炼不一定是要在大段的空闲时间进行, 工作间的十几分钟就可以自己简单锻炼。缓解工作压力, 放松自己的心情, 其实简单的体育锻炼是不错的选择。可是为什么接受过高学历教育的上班族却不愿意?这些是不是应该归咎于我国学校体育的失败而导致?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是:应试教育下的学校体育不被重视, 体育课的课时被学校领导缩减, 体育课被其他课挤占, 学校体育经费被挪用, 体育教师地位低下……而在学生方面:现代学生的课业繁重, 学习压力不断增大, 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陈旧, 缺乏实用性等, 这些状况都导致学生不喜爱体育教学。综合两方面原因可知:体育教师教学力不从心, 学生也无心向学, 导致体育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之间相互应付、敷衍的过程, 学校体育的真正意义被埋没, 体育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这些现象都是事实, 既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障碍, 也是影响大众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严重的影响和刺激着大众体育的发展。如果想把大众体育事业做好, 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抓起——大力发展学校体育。把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好了以后, 用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刺激大众体育的发展, 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如此循环, 我国的大众体育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3、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共同发展

如果说大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石, 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需要;那么竞技体育就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高峰, 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两者的发展并不矛盾, 而且是一种相互促进的的关系。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 是国民的骄傲和自豪, 同时也促进着人们参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并为我国各项体育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大众体育的发展, 不仅仅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 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不能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这两种体育事业,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应该立足当今, 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 找出二者的不足, 缩短差距, 不断地改革创新, 才能更进一步促进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国家的发展也不会只是停留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 相信在未来中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脚步会更加快速。

摘要:随着悉尼奥运会的落幕, 中国取得的辉煌成绩, 由此引出了我国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体育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而将我国的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之快使得大众体育望尘莫及, 但是根据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来看, 这个现象并不是一个结果, 而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粲:《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

[2]高雪梅:《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外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研究》,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年。

中国体育 篇10

周爱光(2009年)认为,目前我国体育总体上处于大国体育的阶段,还达不到体育大国的水平。国家体育总局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我国还不是体育强国,只是竞技体育大国”。有人对此做出评论,认为这是对当前中国体育现状的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那么,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体育水平是否可以单纯地以竞技体育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中国体育转变为“体育强国”,这已然成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学以及体育人才则是战略目标的重点内容。

1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思辨

1.1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

田雨普(2009年)提出,把奥运会金牌的大比拼作为大国体育的象征和标志是大国体育的共同特点。判断体育大国的必要条件是: 体育人口、奥运成绩和国内体育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三个方面。

周丽萍、田雨普(2009年)提出,体育强国是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综合实力以及整体水平的体现。

虽然国际上尚无统一的体育强国评价标准,然而就现阶段而言,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仍需符合必要的三个条件:(1)竞技体育:奥运会总奖牌数和总成绩排名进入前八;(2)群众体育:年满20岁的成年人中体育人口占45%以上;(3)体育产业:GDSP占GDP的比重1.5% 以上(周爱光,2009年)。

1 . 2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区别与联系

1.2.1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区别

1.2.1.1组成要素的关联性不同

体育大国,其体育事业各基本要素既可相互独立,也可任意组合,其结构灵活。每个要素、每个组合都能够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目前的体育现状及水平。而体育强国则有所不同,相比而言, 它更注重突出要素间组成的完整性、整体性,相互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区别的存在是相对的,并不完全绝对。例如: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当在某种时空维度的某一层次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1.2.1.2层次性不同

同体育强国比较下,体育大国其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所占据的比例、规模大小、空间数量、结构复杂程度、发展水平、变化的慢快、等级程度以及整体水平等等,均低于体育强国,两者不在同一层次。然而,当时机成熟,各方面稳定,并且两者动态关联,在这样的前提下,体育大国可以逐步向体育强国进行转化,以由“大”的量变达到“强”的质的飞跃。

1.2.2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联系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均是针对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而言的。虽然,两者处于两个不同的阶段和水平,但相互衔接。可以说,体育大国是成为体育强国重要的基础,其高资源总量、大发展空间都为实现体育强国的转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果体育大国没有足够数量和程度上的积累,也就无法实现向体育强国高质量、高水平的飞跃。所以,体育大国是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强国又是体育大国的奋斗目标。

1 . 3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衡量标准

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目前还没有固定的、定量化的衡量指标。田雨普(2009年)曾提出,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和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两项指标,可以作为衡量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标准。

但需要注意的是衡量和判断一个国家是体育大国还是体育强国,不可以一味地追求评价体系的完美和全面,更不能严格要求竞技体育的所有领域、所有组成要素都也是领先于全世界的,同样, 也不能要求群众体育的各个方面也都名列前茅,在实际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完美强国”。

2中国之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袁伟民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虽然我们在连续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不少,但我并不认为我们就已经是竞技体育强国了。这是因为,从一些体能类项目来说,我们跟其他国家的差距还是有很大的。也就是说金牌大户不等同于体育强国”。

中国体育在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性的提高。虽然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公认为是奥运强国,同时也已跻身于世界体育大国的队伍中。但是,我们还应清楚地认识到,为了使中国体育能够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应立足于中国国情,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持续不断地推动中国体育由大国向强国迈进。

2.1竞技体育的转变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多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可谓辉煌至极,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成绩令国民振奋不已,人们强烈的感受到“强国”光环照耀下的世界瞩目。虽然尚不敢言我们是体育强国,但至少就奥运会来说,中国已被公认为了“三强”之一。但辉煌背后勿忘根本,我们不可以满足于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更不以奥运强国为最终目标。在此之际,应对我国自身现状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解奥运强国同竞技强国之间的差距,并时刻提醒自己,奥运会的成绩并不意味着它能代表竞技体育的所有方面,切记以偏概全,目光短浅。要努力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由奥运强国向竞技强国的冲击。

2.2群众体育的转变

从现阶段的发展形势来看,各个年龄段运动参与人口增加,体育活动项目多样,活动组织形式和类型增多,自发和有组织的体育竞赛和体育娱乐活动次数增加、频率加快,基础体育设施、场地、器材等总量增加,规模增大。从以上情形来看,中国基本符合群众体育大国的条件。但是,相对于竞技体育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体育的整体发展状况,群众体育仍是发展较为缓慢、落后的。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国民身体素质整体呈下降的趋势; 健全充足的锻炼场所在很多地方仍很缺乏;无政府组织和正确引导,甚至阻止;没能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活动管理体系和管理规定,众多因素致使多数地方的群众体育活动无法得以有效地展开。因此,在建设体育强国的征程中,群众体育是难点,也应当是重点, 要更加努力地实现群众体育由健身体育大国迈向健身体育强国的转变。

2 . 3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和谐发展

纵观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很多时候,甚至在很长的一个阶段都是处于“对立”的状态,非彼即此, “一手软一手硬”,很难实现“两手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因素决定的。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说,此时,中国竞技体育可谓以至于巅峰阶段,而这也正与群众体育的发展缓慢及相对滞后产生了明显的反差。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重视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而偏废群众体育的发展,是一种严重的“偏科”, 过度重视竞技体育则一定会对群众体育的发展形成恶性干扰。因此,提出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竞技体育的发展势力,来加快群众体育的发展步伐,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才是重中之重。这种人为地将竞技体育同群众体育相对立的观点是极端化的、是不可取的。

上一篇:知识经济学下一篇:项目管理中的危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