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学

2024-06-28

知识经济学(精选十篇)

知识经济学 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知识,经济管理,分析

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的作用,知识已经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财富。传统的企业模式中,盲目地追求最大化的生产规模,以追求产业技术为目标,这种发展模式必然将被知识经济发展模式所取代,进而以知识武装企业,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不仅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而且会推动企业的成长与壮大。

1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1.1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核心是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生产、存储、分配以及使用知识以及信息,从而推动与促进经济的发展。较之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知识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依赖于资源以及硬件技术的规模、质量以及数量等,而是借助于知识的应用以及积累,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与财富。

1.2知识经济的特点

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广泛地投入在高技术产业之中。较之于传统的生产要素,知识生产要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1)非磨损性。(2)重复使用性。(3)共享性。(4)增殖性。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这一智力投入得以普及与应用。

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传统经济会受到收益递减以及成本递增规律的影响,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通过创造知识以及技术,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自身的效用,反映出收益递增以及成本递减的发展趋势。

由于以上知识经济的特点,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正在提高对知识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发、共享、利用以及评价等方式,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地加强对知识的管理,为企业的发展管理指明方向。2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2.1知识是重要的生产力

2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

2.1知识是重要的生产力

近些年,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相应地在组织形式、规模以及竞争策略等方面都发生重大的变化。人们通过总结反思以往的发展观念,从而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意识到知识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一方面知识可以增加最终产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劳务的价值。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中,知识管理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2知识是重要的资源

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工作为中心,然而,基于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应用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实现经营战略提供很好的指导,向各个阶段的企业战略发展阶段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充分地展现出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

3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经济管理的现状

3.1落后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工业社会时期,重视人所能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却缺乏对人类的情感以及创新精神需求的考虑,不仅抑制工作人员的发展潜力,而且严重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一方面无法充分地发挥出工作人员的作用;另一方面无法实现工作人员的价值,使得员工的创造力受到压制,严重地阻碍了知识进一步地创新。

3.2落后的激励机制

一直以来,企业采用的“计时工资制度”以及“计件工资制度”,不利于知识的共享以及创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贡献以及创新形成阻碍作用,例如某一个员工由于掌握他人不知道知识与技术,不仅没有将其分享给其他的员工,而且会在内心产生自满的情绪,一直保守个人的秘密,从而以获得稀缺资源而享受着他人没有的优越感。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看,阻碍着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3.3僵硬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不仅分工细致,而且管理严密,只有少部分人掌握企业的相关信息,如:(1)产品价格。(2)生产技术。(3)投资决策等。而且采用垂直流动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组织结构呈现出“金字塔的”形式,该种组织结构暴露出众多的弊端,不仅结构笨重迟缓,而且还缺少足够的灵活性,不利于人们进行密切地沟通与交流,无法充分地展现出个人的创造力,更不能够彰显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严重阻碍着信息的共享与传播。

4知识经济条件下实施企业知识经济管理的措施

4.1知识管理部门的设立

只有设立专门的部门,选用专业人士,加强对知识这一无形资产的管理,才能够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现阶段,大部分国外大型的企业已经构建起知识总监这一职务,可以缩写为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围绕着知识构建管理体系,其主要工作职责便是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具体的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起技术、人力以及环境的基础结构。(2)知识总监应当加强对高层管理团队的协调配合,进而颁布各项机制,坚持以知识的指导,开展各项工作。(3)知识总监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知识产品,实现企业盈利的最大化。

4.2完善激励机制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个人的绩效与企业发展相联系,不仅可以充分地挖掘企业员工的潜能,而且可以展现出个人的价值,有利于知识的开发、传播以及应用。企业要为员工创造更多的机会,充分地调动员工输出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3信息网络的建立

企业应当建立起信息网络,一方面,通过内部信息网络的建立,实现知识的内部共享,加快信息的传播与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外部信息网络的监理,加强与外部的联系,推动与促进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充分地实现知识的价值,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共享。

4.4提高对知识的重视

企业文化的建立,一方面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创建;另一方面则需要得到企业员工的一致认可,从而奠定企业管理风格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起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在企业范围内弘扬知识的重要性,促使员工提高对学习知识的重视。在工作岗位中,要不断地丰富自己,进一步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推动与促进知识的创新,为企业员工营造出一个知识学习、交流与发展的环境。

4.5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建立

扁平化组织结构具有多种优势,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管理层次,而且可以对职能结构以及人员进行一定的压缩,其非常重视对结构的创新;加强组织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对知识的传播共享以及创新等。充分地发掘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能够更快地对市场以及经营环境做出反应,从而推动与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工业经济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发展形势,将知识管理模式应用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有利于推动与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所以,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另一方面要重视建立起知识管理体系,加快对知识的创新,才能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廷均.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经济管理分析[J].管理学家,2014.

[2]杨菊花.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69.

论知识经济对知识经济的影响 篇2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中学生经济学知识普及探究 篇3

一、当前中学生对经济学的认知极度匮乏

经济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国中学阶段的经济学教育主要是在高中一年级的政治课有少许内容,内容也仅限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极少的一些市场经济理论,只是一些理论的简单拼凑,甚至在一些理论问题上自相矛盾且不能自圆其说;很多案例都相对过时,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情况完全不一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些点滴的经济学知识完全不能回答当下学生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如,人民币升值了好不好,房价增长过快会对家庭社会造成哪些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为啥调整……

中学阶段对于经济学知识的学习认知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做为“政治课”来学,目的也仅仅是应付考试,失去了本应有的动力。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二、我是一名新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

我出生于上世纪倒数第二年,和同班的另外55名同学一样,从认知这个社会开始,经济对这个社会的影响就充满了各种方面。从懂事起听到最多的就是我跟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某某市建立自由贸易区,房价经过数次调控却是又一轮上涨,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我国出口,美元升值影响我国股市稳定……这些大都想不明白,产生很多疑惑而不解,咨询父母长辈或学校老师,得到的都是不成系统的点滴答复(大都是应付了事),然后就是一些“安心学习努力读书,等念到大学时你的所有疑问就会有答案”之类的教导。

带着这些疑问,我把目光转向书籍。

首先进入视野的是宋鸿兵老师的《货币战争》,从中知道了“剪羊毛”、“次贷地震”、“金融海啸”等流行词语的真正含义,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个叫“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金融寡头,知道了美元和石油的依存关系,知道了货币甚至有强于刀枪的力量……

随着对经济知识的着迷,这些皮毛已经不能满足我的胃口,我开始需要更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美国昆曼先生的《经济学原理》被贪婪的我收入囊中,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在整个高二年级一年的时间中,我几乎是如饥似渴的掠夺其中的知识,了解了经济学研究什么、人们如何根据经济学做出决策、整个经济如何运行,书籍教会我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如何研究经济和建立经济模型,教会我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了解国家在经济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高二的寒假,在兴趣的牵引下,独自完成和所学经济知识有关的两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情人节与春节对商场促销的影响、贷款决策问题——生活中的数学。两个报告成稿后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刮目相看。

在获取了小小的成果后,喜欢分享性格外向的我开始跟周边有同样爱好的同学交流探讨,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能不能成立一个基于经济知识学习探讨目的小组,探索一条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同学了解经济知识的途径。于是我们中学生自己的“模拟商业协会”应运而生了。

三、成立模拟商业协会

在高中时期我首先接触到的社团是模拟联合国协会,同学们在这里扮演各国代表,模拟举办联合国大会。一直以来对商业感兴趣的我就在想,有没有一种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商业活动的比赛,能让中学生体验经商,了解经济学的有关知识。于是我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发现果然有这样一种比赛,国外比较普及,但国内仅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比较流行,河北地区尚未出现。通过和几位对经济感兴趣的同学的商讨,我们成立了自己的“商业协会”。

通过商讨,我们决定在暑假期间,在石家庄举办一次商业模拟挑战赛。因为商赛才刚刚兴起,所以没有多少办赛案例来参考,通过上网查询发现有一些公司或公益组织在做商赛。经过反复比较赛制,多次联系,最终我们与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石家庄二中主办,该公司提供比赛系统以及学术指导,举办河北省第一届商业模拟挑战赛。赛制敲定后,接下来需要进入紧张的筹备阶段。周密计算比赛各种开销,走访酒店找寻合适的场地,与各校联系邀请参赛。印赛制,发传单,张贴海报,准备大干一番……

四、从冷落到火爆

一切准备就绪,坐等同学们如潮水般蜂拥而来,然而第一次在校内报名的时候,交上来的报名报只有少得可怜的十几份,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通过走访询问了解,得出报名人数少的主要原因是同学们对商业的不了解,对商赛更是一头雾水,现阶段他们缺少的是关于经济学、关于商业的入门级了解和培训。于是我们调整了办赛理念,将一场商业能力的比赛改成普及商业知识、激发商业潜质、最后比拼综合商业能力的大赛。通过在校内多次举办经济学知识课堂、赛制讲解等活动,我们几个组织者都把自习所学的一些经济学知识整理成讲稿“开坛讲法、普度众生”,在同学中反响很大,演讲场场爆满,结束后都有同学跑来询问许多有关经济的问题。

经过两轮讲座和知识普及,大伙的热情也无比高涨,了解了入门知识,很多同学表示对此很感兴趣,很想通过实战参与商业活动。等赛事召开时,报名人数逾百人。比赛的时候,大家热情度极高,扮演角色非常投入,有很多同学围着学术指导询问问题。比赛进行到后期,大家做的展销PPT以及销售演讲都令举办过多次全国商赛的学术指导赞叹不已。闭幕式上,大家仍然沉浸在比赛的乐趣中,意犹未尽,互留联系方式,珍重道别,相约明年能够再次在商赛中合作愉快。

五、总结

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接受一些经济学普及知识,需要循序渐进。学校在尝试时也可以先普及知识后举办活动的方式,一方面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其学习兴趣。

知识经济学 篇4

一科学知识经济学(ESK)研究的发展及其困境

在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中,从科学经济学到科学知识经济学的发展,是与从科学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相互平行的,后两者为前两者提供理论基础。所谓科学经济学[1],它是对科学的目标如何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分析。它不考虑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内容的经济学分析,只是考虑科学研究中资金的投入等外在社会和经济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产出效率和研究趋势等的相关分析。与此相对,被称为科学知识经济学(ESK)[2]的,则是指基于爱丁堡学派布鲁尔(David Bloor)等提出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基础上提出的对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内容的社会学和经济学分析。前者考察科学研究的外在经济学变量因素,不触及科学知识的内容和内在本性;后者考察科学研究的科学知识的内容和本质的经济学变量等因素分析,具有更为激进的一面。

从一方面看,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为科学经济学与科学知识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反过来从另一方面看,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视角为科学以及科学知识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分析方式。前两者与后两者的互动关系是十分明显的。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中的皇后”,并且社会科学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布鲁尔的强纲领提出了科学知识的利益解释,认为科学家根据不同的利益形态作为激励行为的方式影响着科学知识的本质。与此相对应,经济学家也用利益解释微观个体的行为和结果,微观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方式显然是它们共同的解释基础,这充分说明科学经济学与科学知识经济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韦德·汉兹(1994、1997、2001)[3,4,5]对科学经济学与科学知识经济学进行细致划分和归类,得出运用经济学思想分析科学家行为及科学知识的研究,有自发(无意识)与自觉(有意识)之别。如下:

(1)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中自发使用“经济学思想”去分析科学家行为与科学知识的:

①拉图尔和伍尔加在《实验室生活》中指出,科学家对可信性的投资产生了市场,在市场中有信息的投资与需求,信息因而具有了价值。科学家随时都在对信息进行评估,将他们的“信用”与“可信性”投资到可能获取更大回报和影响力的地方。拉图尔与伍尔加无形中利用可信性市场分析科学家依据什么工作、什么工作是最好的、投资回报最大的以及最终什么会成为科学知识。

②卡琳·诺尔-塞蒂娜在对实验粒子物理学家中的科学实践分析,提出了一种经济学似的“交换策略”:科学家在两个研究目标或者研究效用中进行权衡,一个效用只能以牺牲另一个效用才能被获得或实现最优化,然后出清那些效用上“事倍功半”的项目。

③皮克林在《建构夸克》中对1960~1980年间高能物理学的社会学历史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语境中的机会主义”去理解科学实践:科学家面对未知的复杂的现象,将他们的才智投资到那些许诺给他们的投资以最大回报的领域。在这一投资决策中不是传统科学哲学的因素起支配作用,而是在语境中的机会主义的博弈的过程。皮克林无意识地利用新古典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或科学家个体进行分析。

(2)自觉清晰地使用“经济学思想”去分析科学家行为与科学知识的(其中包括经济学家、哲学家、科学哲学家):

①最早的、超前的研究来源于皮尔士的研究(1879),利用边际效用分析科学知识的有效的投入与高效的产出,也就是关于研究项目选择的成本-收益分析[2]。这可以被看做是科学经济学。并且,皮尔士对科学知识的实用主义[6](更确切地说,是实效主义)思想分析,则显示了知识中的经济学因素。真理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对真理的追求就像经济市场中的价格机制一样,使每一个科学家关于实在的研究和观点向它的“自然价格”收敛,利用实用主义思想分析知识的本质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科学知识经济学。

②当代哲学家杰拉德·拉德尼斯基明确地将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思想运用到科学研究方法论中看看可能获得什么。他认为,这种分析框架可以用来解释科学家为什么选择一个研究纲领而不是其他,为什么科学家坚持一个范式,即使出现否证也不肯丢弃。知识从科学批判的竞争性市场中出现的方式与经济福利从竞争性市场过程中出现的方式相同,都是由“看不见的手”导致。

③塔洛克《探究的组织》(1966)将公共选择类型用于对科学的研究中。认为科学是一个自愿合作的系统,根据科学团体的行为可以辨识出相关的约束与激励。

④博兰(1971)认为,传统方法论的研究不可能达到一种均衡的、确定的结局。必须运用福利经济学的方法论取代之。

⑤戴蒙德(1988)和威布尔(1991,1991a)他们利用贝克尔理性选择模型对科学中的特殊问题进行了分析,例如:科学中的抄袭和欺骗问题[2]。

韦德·汉兹认定ESK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虽然他已经看到,任何基于SSK的ESK研究也都会面对“反身性”的疑问,不过在他看来这并不能算实质性的困难。

本文接下来要分析的是,SSK的“反身性”疑难的根源就在于布鲁尔片面的“意义的外延论和有限论”。我们认为,必须同时考虑一种内涵论或基础主义认识论,唯有这种综合的考虑或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式才能真正化解“反身性”困境。

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意义的有限论理论与反身性疑难

科学知识社会学由布鲁尔等提出,后在批判强纲领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宏观的利益规则说明、微观的实验室分析及科学家的话语及文本分析。布鲁尔提出的强纲领,旨在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等传统认知论题,用社会因素分析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对所有信念不管是真是假(按照对称性原则)都要对之进行社会学的因果说明,而且强调这种说明模式同样可以用于SSK自身。“反身性”困境受到了强烈的批判。

SSK提出的社会说明类型基于两点:①真理符合论所说的理论与实在符合,属于模糊概念,语义上不明确;②人们不能置身于自身之外对理论与生活世界做比较,因此不可能确切地知道符合关系。据此布鲁尔提出,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不是由它与实在的符合所决定,而是由外在的社会规则等因素,由理论的评价机制和方法论所决定。

布鲁尔提出:“[意义]有限论是SSK的核心理论,是知识的社会研究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它揭示了所有的认知的过程的最为基本的社会特征:认知过程就是从概念的一个事例向下一个事例的扩展和应用的过程。”[7]意义有限论认为,任何词的意义的扩展和应用是根据认识是从分类基础出发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对经验的意识,将相似性的事物汇聚在一起;另一种是依据分类传统,通过事例学习而获得了事物的认识。经验活动是科学的基础,最初形成的经验知识的相似性分类成为后来学习描摹的先例。对词或理论的意义的获得是通过事例学习的扩展而获得的。布鲁尔采用儿童认知心理学的论据来加强自己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论证。他举例说:

我们让一个小孩用“1+”其他的数字,以测验他的数学能力,小孩不停地数“1、11、12、112……”等,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小孩不能给“+”下定义(说出概念的内涵或本质属性)而责备小孩没有理解“+”,实际上他们能够正确地使用它,人们只能通过事例的扩展在使用中学习。由此可见,对于小孩来说,“+”的意义不是内涵的,而是外延的,布鲁尔进一步认为,“+”的意义是由社会规则等因素决定的。“+”的意义是由它所包含的已有先例的分类决定,而在任何给定时间里,词的已有先例(外延)的分类都是社会规则等因素决定的,都是有限的,可以修正的,因此词的意义向一个新的事例的扩展和应用在逻辑上是非确定的。这就是意义的有限论。

巴恩斯等人则进一步概括出,有限论有5个核心主张[8]98:(1)术语或概念的未来应用永远是开放式的;(2)没有那一种分类活动是永远正确的;(3)所有的分类都是可以修改的;(4)对一种概念的连续相继使用并不是孤立的;(5)不同概念的应用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意义有限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揭示了社会过程渗入知识领域的内在方式。这是因为,表现为每一个概念应用活动中的偶然性也包含了社会偶然性。例如:概念应用者的目标和目的,概念应用所显示的利益,概念应用的传统导向,概念应用所依从的惯例,以及当下支撑或决定概念应用的力量等”。[8]123

这种意义的有限论是SSK的理论基础,它认为科学知识并非由内涵给予意义,它用规则、规范、约定、惯例、习俗等解释社会主体的行动,社会语境下的“行动参考框架”决定了科学家的行动,决定了概念的意义和发展。SSK用一种“被内化的社会规范”代替规则的内涵论的因果解释。然而,若把这种启发性的、深刻的新思想推向极致时,却又太过于片面化和机械化了,也就忽视了个体在规则下的自由意志与非理性行动。

意义的有限论,一方面提出了意义在逻辑上的不确定性和非基础主义,另一方面又将科学知识的可靠基础转移到相互作用社会本体论上,这样意义的有限论与社会规范、惯例遵循等联手确立了SSK的激进的思想。问题在于,尽管我们坚持意义的有限论,却不能确切告诉我们事件将来的状态。尽管强调“交互作用论”的社会本体论规则,然而社会规则也是不确定的,而是需要由其他的因素决定的。这会导致一种循环状态,以至于其概念没有固定的意义和可应用基础。类似地,如果经济学因素能够用来分析科学的本质,那么同样的分析方式应该可以用来分析ESK论题自身。

不过,“反身性”特性并非毁灭性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提出科学知识的评价标准是信念的相对可信度,它与对信念“真与假”的绝对二分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科学哲学对于被检验的科学知识“非真即假”的评价标准太刚性化了,现在SSK的“可信度”更加具有柔性。反身性并不是什么缺点,而正是它的特点。社会行动主体当然具有自我指涉性、反思性等相关的社会特征。SSK承认社会说明也可以用于自身,对SSK的可信度考察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可信度是一个社会现象并不意味着是非理性的,SSK的反身性是能够自我满足的,这是一种“解释学的循环”,而绝不是一个形式逻辑所禁止的“逻辑循环”。

其次,SSK只承认“真”或“假”信念区分的相对确定性,但它没有否认一个独立于我们世界的存在方式。SSK认为,改用“信念度”解释知识的产生和接受的原因,更加契合实际,更加合理,它可以避免独断论。当然,不应该把“区分的相对性”推向极致,否则就导致极端相对主义。因为理性判断的必要前提是真假信念之间的明确区分。然而,具有辩证法的常识的人都知道,否定绝对分明的界限,不等于取消任何界限。

再者,SSK所坚持的意义的有限论原则,认为意义的本质不是内涵的,而是外延的。意义的已有使用不能决定意义的将来使用,而且将来的应用没有一个内在本质上的确定性基础,只有外在社会规则的约束,而社会约定同样遵从意义的有限论原则,那么对规则、意义与词来说都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终极基础。在这里,本质主义、基础主义都是行不通的。实际上,我们生活其中的概念之网的反身性与自我指涉性是不可避免的。

三意义的内涵论与外延论的辩证综合

其实,SSK提出的相互作用社会本体论与意义的有限论理论并非必定不相容。然而,绝对地坚持一种内涵论与绝对地坚持一种外延论都会有片面性。

例如,迪菲德(2008)在对SSK的有限论与外延论理论的批判的同时,完全倒向了意义的内涵论,他所依据的是巴斯卡尔的先验实在论的方法[9],认为概念、词与规则的意义在于内涵或内在本质属性。他以为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解决SSK的困境。迪菲德所坚持的“意义的内涵论”或先验实在论的论证如下[10]:

(1) 如果SSK是正确的,那么外延论是正确的

(2) 如果外延论是正确的,那么意义的确定性是不可能的

(3) 如果意义的确定性是不可能的,那么SSK是不可理解的

(4) ∴ 如果SSK是正确的,那么SSK是不可理解的(从(1)(2)(3)推论得出)

(5) 意义的确定性是可能的

(6) 那么外延论是错误的(从(2)(5)推论得出)

(7) 如果外延论是错误的,那么内涵论就是正确的。

(8) 所以:内涵论是正确的(从(6)(7))

由此,迪菲德认为SSK致命的不可理解的结果,是因为没有考虑一种“意义的内涵论”。他认为规则的内涵本质属性确实存在的,在意义的确定性上扮演着重要的因果角色。

我们认为,迪菲德的根本问题在于,他的“非此即彼”的两极性思考方式。他应当说的只是“单纯的外延论得不到意义的确定性”,而不是“外延论得不到意义的确定性”。人们可以“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根据同样道理,“单纯的内涵论也是得不到意义的确定性的”。如果迪菲德的内涵论陈述是正确的,那么这一陈述也是不可理解的。因此迪菲德的分析在逻辑上也存在悖论。

迪菲德抬出了一种巴斯卡尔的“先验实在论”,认为概念的意义在其本质属性之中,它是确定性的。若问作为演绎推理的最初前提的“本质属性”如何被发现?如果没有它的导引,又如何才能对有限的事物进行属性分类呢?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科学家探索之前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决定就是由社会约定、方法论约定所“承诺”,对概念术语的意义给予确定性上的保证。其实这就像奎因所说,分析与综合命题不能绝对二分,分析性的同义词辞典的来源却是靠经验性的约定俗成而定。如果这样,看起来又回到了一种意义的外延论理论,那么最初SSK所面临的问题又回来了。因此,绝对的意义的内涵论同样也无法解决它。

布鲁尔在后期提出“约定论”(Conventionalism),用来减缓意义的不确定性。他希望挽救关于意义本质的危机,也正是尝试着对意义的内涵论与外延论进行某种整合。

布鲁尔面对SSK所面临的困境,感到需要提出一种约定论,“约定不是任意的,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约定,在社会生活中任意的决策很少,对什么可以成为一个约定、词或制度等的约束,社会可信度和实际效用起到关键作用。约定既不是自明的、普遍的,也不是静止的。”[11]“约定的遵循揭示了的因循行为取决于大量的其他持续性的一致符合。集体在使用概念上不是任意的。一定会有一个被认识到对使用集体有效用,并且与使用集体内在认知倾向具有一致性,被集体内在认知倾向持续下去。例如,它们的模式匹配机制的自然操作。”[12]看来,最终布鲁尔像是要把意义落实到罗蒂所提倡的“文化共同体”的约定俗成之中。

四结论

SSK提出“意义的有限论及外延论”,而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反之,迪菲德提出的先验实在论解释“意义的内涵论”,以为可以给予意义确定性。但是,还是无法解释最初的命题的来源与发展。以上相互竞争理论的每一方,都对意义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认识视角,却都存在片面性与局限性。对解释意义的本质、形成与发展的复杂性及其困境,应该综合辩证地分析意义的内涵论与外延论理论,吸取双方的理论优势,采取一种更为多维度的认识视角进行综合性的考察。

SSK毕竟为ESK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可靠的理论基础,尽管一劳永逸的基础根本就不存在。科学知识经济学研究同样需要找出影响知识产出的经济学因素的分析。在如今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着重要的经济因素的影响,放弃这样一种基于SSK的ESK的分析对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来说是重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Mirowski P,Esther-Mirjam Sent.The Commercialization ofScience and the Response of STS[M]//Hackett E,Wacj-man J,Amsterdamska O,et al.New Handbook of STS,Cam-bridge(MA):MIT Press,2008:635-689.

[2]陈群,桂起权.科学经济学与科学知识经济学[J].经济评论,2010(5):13-18.

[3]Hands D W.Reflection without Rules:Economic Methodolo-gy and Contemporary Science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89-91.

[4]Hands D W.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omeThoughts on the Possibilities[M]//Backhouse R.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Methodology.London:Routledge,1994:75-106.

[5]Hands D W.Conjectures and Reputations:the Sociology of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J].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29(4):695-739.

[6]陈群,桂起权.经济学方法论与实用主义思想之联系[J].社会科学战线,2011(2):18-21.

[7]Bloor D.Afterword:Attacks on the Strong Programme[M]//Bloor D.Knowledge and Social Imagery.Chicago: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91:289.

[8]Barnes S B,Bloor D,Henry J.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9]桂起权,段文辉.当代科学实在论与经济学方法论之联系——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进展之一[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2):15-20.

[10]Tyfield D.The Impossibility of Finitism:from SSK to ESK?[J].Erasmus Journal for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2008,1(1):61-86.

[11]Bloor D.Knowledge and Social Imagery[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6:37-38.

经济学知识:通货紧缩 篇5

通货紧缩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一)通货紧缩的类型

1.按形成原因划分

(1)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指由于总需求不足,使得正常的供给显得相对过剩而出现的通货紧缩。

(2)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指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一定时期产品数量的绝对过剩而引起的通货紧缩。

2.按发生程度划分

(1)相对通货紧缩,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上,在适合一国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物价水平区间以下,在这种状态下,物价水平虽然还是正增长,但已经低于该国正常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所需要的物价水平,通货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

(2)绝对通货紧缩,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价出现负增长,这种状态说明一国通货处于绝对不足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极易造成经济衰退和萧条。

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练习题

下列是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普遍地上涨

B.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指一组出厂产品零售价格的变化幅度

C. 通货膨胀程度最好的衡量指标是消费者物价指数

D.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要比通货紧缩大

【解答案】A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知识点

(二)通货紧缩的治理

当出现通货紧缩时,可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治理:

(1)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2)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用扩张财政增加总需求,用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3)引导公众预期,即通过公开宣传等措施对公众进行政策性引导,调整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对扩大投资需求和增加消费需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练习题

治理通货紧缩的主要措施有( )。

A.扩大信用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B.适当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存款量

C.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政府需求

D.控制货币供应量

知识经济对经济法律环境的要求 篇6

1 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构成

知识经济所需要的经济法律环境主要有三个大的构成要素,分别是知识经济的法律体系,对知识经济的法律实践和对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

首先是知识经济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指的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知识经济的法律体系是这个大的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那么知识经济的法律体系,从概念上看。可以延伸为与知识经济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分类组合为的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和知识经济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是知识经济的法律实践。知识经济的法律体系可以被看作是静态的对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进行的描述,而知识经济的法律实践可以被当成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对于知识经济来说,法律实践是发生在经济领域中的。权利与义务的承担者作为主体把权利与义务和客体相结合的活动。知识经济的法律实践是动态的活动,从过程上看,它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司法监督等一系列的环节。

第三个构成知识经济法律环境的要素是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发展知识经济的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是随着知识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并且伴随着知识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而在人们头脑中不断强化的。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主要有法律认识、法律感情和法律意识三种形式。

2 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构建怎样的经济法律环境

很明显,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它对资源的消耗和对资源的配置来看,它都应该是我们要大力发展的经济方式。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可谓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在各个国家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位已经日益提高,它不但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而且开始逐渐发展成为能够与劳动力和资本相抗衡的同等重要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健全的环境,不仅是社会经济政策扶持,建设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也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的知识经济的法律体系。

显而易见的只有有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才能让经济的正常运行得到有力的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显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被看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规则”,由于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资源共享更加方便了,几乎所有的信息、知识都可以在刚一出现时,即被全世界所同时知晓。除此以外知识产权的价值也显露无疑,很多例子都证明了只有拥有了保护好了的知识产权。才能从知识经济的发展中获得最大的价值,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

不得不承认的是,曾经我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力度很不够,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随着近些年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我国的司法立法工作不断展开。这些年在我国先后制定了《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计算机软件登记法》、《电子出版物登记与管理法》、《高科技工业园区法》等等,这些都是我国近年来为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所做出的努力。但是还要看到这些法律法规的建设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在今后需要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价值认同,逐步完善我国的知识经济法律体系,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平台。

第二是要建立健全适应知识经济的法律实践支撑系统。

有了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司法系统和法律监督体系的搭建同样至关重要。有了有力的司法执行和监管部门才能使已经完善的知识经济法律体系得到良好的具体的实践。

在我国,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是现实存在的不能掩饰的突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要在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中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做出我们的努力:一方面要拥有相对独立的、又能严密配合协调统一的科技执法、司法系统以及科技法律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大量的合格的专业的科技执法、司法人员,同时加强对科技执法、司法队伍的职业道德、執法能力、业务知识的教育培训。有了独立协调的知识经济和科技的执法司法体系,并且有了这一体系下的有力的专业的执行力量。才能为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提供一个有力保障。

第三是要培养和树立人们对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

由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的心中并没有牢固的树立起这种无形资产也需要保护的意识,因此,培养全民的知识经济法律意识就更加必要。

在我国,人们的法律观念需要更新,需要我们加大科技立法执法司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这样的观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需要让全民意识到,不仅是实体经济的资源等要素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的保护同样必须得到重视。同时还要加大知识经济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利用大众媒体的传播,利用科普工作的展开,利用学校课堂的讲授,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形式,让人们迅速的树立起对知识经济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学会守法,学会用法保护自己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蒋红,廖细明.谈知识经济下知识产权所面临的挑战[J].石油科技论坛,2000(2):52

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 篇7

一、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知识经济是指知识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占据主导的地位, 知识文化的产业已经成为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 (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 Based Economy) 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其余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是相互对应的一个概念, 还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与工业化、信息化并称为现代化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在现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当中, 创新是只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较于文化和研究则是开发知识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环节。知识经济能够培养出文化底蕴深厚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也是推动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部分。

经济全球化 (Ecnomic Globalization) 是将全球的经济一体并相互融合, 国家之间通过对外贸易、金融服务、文化交流、相互投资之间形成的一种经济桥梁。促使所生产的产品、研发的最新技术、收集到的信息、更为优质的服务、不同的货币、生产的人员等各项的经济发展要素进行推广和发展的一种方式, 简单地说就是让全球各国家之间形成一个城市或者村落, 在城市内部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合作。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有三: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的逐渐提升;二是各国国内的经济规则不断的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和约束的作用越来越强[1]。

二、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因果和促进的特性, 在一定程度上, 两者在发展上既存在共同推进作用, 又存在相互制约性。

1. 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共同推进作用。

通过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特性研究可以发现, 两种发展都存在共同的动力源。在目前的全球发展当中, 随着社会体制日益完善, 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就是文化和科技。其中尤以信息技术的改革为重点, 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中, 创造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还将此技术不断的渗透到传统的生产体系当中, 提高生产的力度和增强产品效能, 比如微软、IBM等企业。根据2015年OECD对全球经济的调查报告, 其主要的成员国的高科技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完全超过了国内其他领域所创造的生产总值的一半, 这一结果很好的表现出生产性的经济建设逐步转化为知识化的社会。并且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国之间独有的产品、技术、人员、文化等正在自由进行贸易, 这很好综合了全球资源的差异性, 正逐步实现儒家所讲的大同社会。让全球社会的发展转向全球化、自由化、科技化、知识化。

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之间的发展都离不开贸易, 而贸易的范围则是跨国投资。跨国投资是资本集团对本国特有的产品、技术或者所投资国家具有的产品、技术、文化等的一种大量的传播与生产。据统计, 在国际上有7万家跨国企业控制着全球的40%的生产力, 而国际型的贸易交流就有65%之多。国际性的资本投入占据总投资的90%。随着科技文化等相关跨国资本的不断增加和发展, 使得跨国企业成为经济知识化的载体重心[2]。

2. 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存在联动性。

在全球经济差距逐步缩小的今天, 要想向前发展, 那么就需要将重心投入全球经济知识化的建设当中。有如下几个主要的原因:首先, 在国际贸易和跨国的投资过程中, 知识经济可以明确其中的职能分工, 将各环节的工作进行阶梯化的管理, 让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能够顺利的融合, 比如企业的管理, 海关条例等。其次是知识经济在发展信息网络的过程当中, 大大缩短了全球之间的文化距离、贸易距离及交流的距离, 让经济全球化更简便。最后新型的信息传输方式将贸易的投资和技术研发过程缩短的同时, 还能吸引到更多的融资, 让研究的成果更为全面化, 更具功能性。当新的信息技术为跨国强企业投资的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经营提供更加适宜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则会成为知识经济外在的加速器。其将加速不同文化知识累积和融合, 推动全球科技的进步, 以及跨国企业之间的技术研发, 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发展。

3.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相互制约。

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作用, 但同时也能够相互制约。知识经济主要是将教育和科技的研究成果作为商品进行贸易, 知识的发展关系着经济全球化多个领域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教育和科技研究是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的[3]。

三、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既是相互合作、相互推动前进的伙伴, 也是制约对方发展的阻碍。要想推动两者之间的发展, 就需要找准其平衡度。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现有的经济结构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形势。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人们在认识到知识结构为经济的推动带来的优势后, 正式将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之间相互关联。本文根据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阐述知识经济对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

参考文献

[1]赵民, 张宗彝.知识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规划汇刊, 1999, (03) :8~11+79.

[2]杨来科.论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J].亚太经济, 1999, (03) :6~10.

知识经济学 篇8

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到一个国家的财富取决于该国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率,因为就业率可以提高资本积累从而对一国经济起推动作用,可见,与就业率相对的失业率也是十分重要的。据世界经济统计数字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要高于发达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失业群体的扩大以及其对经济的阻碍作用日益产生,我国也逐步关注失业问题,尤其是“知识失业”。所谓“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一种状态,其主体是具备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知识失业”可能表现为公开失业,即劳动力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但却无工作机会;也可能表现为隐性失业如就业不足、人才过度浪费和“教育过度”等现象。而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大学生的知识失业问题。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7年的30年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增长了近20倍。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570万人和42.4万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高居世界第一。但有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分别为307万、377万和495万,而平均就业率仅为70%,新的失业群体正在形成。知识失业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庞大的国家来说,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更显重要了。

针对失业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多次深入研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的。然而,对于失业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广泛关注的。有的是从宏观角度对劳动力供求进行理论分析;有的是从微观角度对工作单位吸纳大学生所要支付的成本进行数学分析;有的是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角度考察大学生的公开失业问题;还有不少的研究是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以不完全信息为基础,对大学生求职者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得出导致隐性失业的原因。

而本文将以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情况为基础,从高等学校的经济人行为角度分析大学生知识失业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学校行为使教育对于个人生产能力的提升作用减弱。一方面,教育作为传递劳动者能力高低的作用减弱;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与质量的不相称导致大学生的素质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那么,怎样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解决大学生失业现象就是本文随要研究的问题。

二、大学生知识失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 中国失业与大学生知识失业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新增劳动人口数量居高不下,国企改革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些都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负担,所谓大学生失业实际上是中国就业问题的一个侧面或缩影。有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到2005年,大学本科生待业数量逐年增长,尤其是03年以来,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量增长,并且2005年是2001年的两倍多,这其中尚不包括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的人数。

大学生就业不充分问题严重的同时,每年全国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人到1400万人,我国经济对大学生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短期内减弱,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使在业人员面临转岗分流问题和高新产业的雏形发展,对熟练技工的需求增大而对新增员工空间不大,因而对大学生的相对需求数量减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我国主要面向第二产业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第一、三产业劳动力短缺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增加。

总之,市场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增长,大学生就业却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这种“过剩”背后的“短缺”,表明大学毕业生结构性矛盾突出。

2. 学校行为造成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分析。

其一, 高校盲目扩招的冲动。由于财政拨款和学费只与招生数量挂钩, 扩招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结果,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量普遍增多, 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 许多学校教育质量下降, 使得许多毕业生由于综合素质的降低而导致就业困难。其二, 专业调整对市场反映失当。一是专业设置对市场变化缺乏弹性。如考古学等“冷门”专业, 撤掉或压缩它们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 当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的缩小速度滞后于市场变化, 就会造成结构性失业。二是专业设置对市场变化过于富有弹性。许多高校将开办或扩招“热门”专业作为争夺优质生源的一种基本手段, 当“热门”专业的扩招速度大于实际社会需求的增加速度, 就变成了“冷门”专业。其三, 高校的培养模式。公办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规格比较单一的学术型, 而不是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 而民办学校虽着力于后者, 但从资金、教育高度等众多方面不敌公办高校, 所以对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充分的。其四, 高校的利益冲动。受商业化和利益驱使, 不少高校更愿意设置培养成本较低的专业, 如数学、会计等专业, 而不愿意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成本较高的专业, 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 从而不好就业。

三、解决方案

从学校角度解决大学生知识失业问题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扩招”等短期因素,更要着眼于长期的因素,即要标本兼治。我们可以把学校看作一个经济人组织,它也有经济人特性,即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可以通过降低学校行为成本和增加学校行为收益的途径解决或者缓解大学生失业问题。

1. 降低成本。

(1)避免盲目扩大招生人数,培养学生的成本降低。学校对于市场需求信息的反馈中,很多新增大学生所享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这难免会对教育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如何在数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下保持教育质量稳步上升,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题中应有之策。(2)政府专门下发用于专业技术培养的资金,来抵消或降低培训学生动手能力的费用。当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要重点建设一批研究性大学,加强研究性专业的培训以适应研究性工作。(3)加强对就业市场信息的预测能力,及时反应就业需求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进行拓展,这大大低于重新建立新专业所需成本。降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的概率,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4)对学校领导及老师进行定期教育,从思想上改变固有的传统教育理念,尽量降低观念转变的成本,从而适应现有的就业形势。

2. 增加收益。

鼓励学校注重就业率对学校知名度从而提高学校收益的影响。这样,学校更愿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配合政府对教育的技术培训再投资起作用。此外,还需要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对注重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大学给予奖励,加大其收益;严格教育质量,对盲目扩招的大学予以降级或停办等惩罚,增加“违规”成本。

总之,高等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增强竞争意识,着力打造名牌学校和品牌专业,力戒办学中的“遍地开花”的粗放式办学思想以及“路径依赖”模式,要本着对学生就业高度负责的使命感,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专业,塑造好每一个学生。

四、结束语

知识经济学 篇9

一、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

知识经济的基础就是知识, 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经济模式, 根据以往所论述的特性可以知道知识经济是仍然存在特殊测量问题的, 概括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 生产单元的界限已经发生了改变, 全球化的经济模式造成了生产模式的转变, 这样也就使得在生产者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起来, 比如说对于代工模式存在的一些争议。

(二) 对于知识本身的测量, 在当今的时代,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充分的说明知识到底是观念、创造力或者说是信息。

一些学者对于人脑的研究发现知识的活动是自然流露的, 说到创造、观念等更是无法进行有效量化的。所以说, 知识已经变成了服务的源头而不是服务的本身, 这也就导致了对知识的测量问题产生分歧。

(三) 在投资之前的投资决策阶段做出的投资分析必然将变得更为频繁, 并且这种方式的投资与现今的会计制度是有较大的不同的, 可以预见在未来这种无形的投资必将越来越多。

(四) 外部环境的改变延续了以往的趋势, 依然在进一步的变化中。

从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带来很多或好或坏的影响, 在新的经济模式下, 这种改变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延续下去, 甚至说带来更大的改变。

(五) 对于资本的更加有效的使用以及带有毁灭性的创造, 新的经济模式必然是在对旧有的经济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否定, 新的模式可以说是正在创造性毁灭的道路上, 现阶段, 资本的价值所处的阶段正是一种转换阶段, 所以说, 对资本的高效利用是未来取得成功的重要砝码。

二、新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趋势

(一) 注重对创新价值的建立以及培养核心能力

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更加注重对于价值的创造, 并且更加的注重培养以能力为根本的竞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组织的价值总和结果是由每一个人所构成的, 在以往的研究中, 很多人认为能力的来源是指特定的人力资源中所具有的激励特质, 但是, 事实却是对于资源或者说能力的价值是无法进行衡量的, 有外国学者指出在新的经济时代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组织中, 已经逐步的显示出员工不属于不同活动的趋势, 并且在进行相关的组织活动中有更多的具有较少动态以及具有比较多动态的单位。此外在活动的组织中各个单位并不是一直显现出来的, 有一部分的单位是时隐时现的。并且活动组织的各个单位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存在的, 可以存在于组织的外部、内部或者说内外部之间的某个位置。

所以说, 对于那些比较重视能力的公司而言, 将为支持这些能力以及资源的发展而转换一定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说公司的中心工作不是在人力的单位产量上而是对于问题解决的能力上, 因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导致组织形态的变化。在一个强调能力的组织内部, 他们所关心的是问题的解决, 所以说只有付诸行为的能力才能引领价值的创新。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时还应该注意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也有相关的研究指出在企业界的价值创新是有可能存在着危险的鸿沟的, 也就是说在进行企业中人才的流动是不是会有指挥财产权和竞争力丧失的危险。

(二) 对于知识管理的哲学面向给予足够的重视

由于时代的发展,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讲知识管理列为显学。并且对于知识管理的一些研究成果之间也是存在分歧的。管理的具体作用也是因为不同的组织形式的不同而不同, 还有就是在知识管理的本质认识上的差距, 在具体的推行阶段也是存在不同的方向以及见解。有鉴于此, 笔者选择的是管理哲学的维度对知识管理进行探讨。有一些基本的观念是需要进一步澄清的, 首先是在做出为何进行有关的探讨的前提下真正的对知识管理进行推行还需要进行有关的管理哲学方面的探讨, 对于资讯管理以及知识管理来讲, 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对知识进行管理主要是希望营造出创新的氛围以及可能性, 根据知识的类型也可以进行有关的分类, 一种是比较外显的知识, 这种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或者是文字进行传达;另一种是默会的知识, 这种知识“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知识管理还能够在这两种知识之间搭建起转化的桥梁, 从而诱发创新的可能。

由于知识管理的目的以及意义都是在强调创新, 所以说任何不同性质的限制都应该尽可能的避免, 所以在推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会因为不同的外界环境、不同的内部组织结构而造成不同的推进阻力。因此, 在对知识管理进行推行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多思考如何可以创造出以供创新的环境, 所以说在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趋多的同时繁文缛节将会变得越来越少。

(三) 对于中阶主管的组织地位给予确立

由于新的经济条件下, 对于知识的管理主要追求的是创新精神, 所以在整个个组织中落实相关的创新政策的阶层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而这一部分的主要承担人员主要是中阶管理者。这样也就能够看出知识管理在哲学维度上的重要性, 并且还对现在有关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提供一种反省。

创新是进行知识管理的核心, 创新的动力又是来源于知识的螺旋。生产组织中的中阶管理者是有关的组织中主要的知识管理人员, 有关的外国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管理模式是跟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的, 这种管理模式对于知识的转化是十分的有利的, 这也就是中阶管理者所担任的重大责任, 也可以称为是一种“承上启下”的管理模式, 在新的经济时代中, 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视也就奠定了中阶主管的重要地位。

1、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传统的层级模式的翻转, 在这种体系中, 组织的高阶主管主要扮演的是精神导师, 中阶主管主要是引导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家, 而知识的创新是由组织中最有创新精神的一部分人所展开的。这样的创新模式主要的优点是对于一些模糊点的容忍程度比较高, 缺点就是因为这种知识更多的是属于一种内隐知识, 所以这样就比较容易产生的因为去的共识所要求的协调成本会大幅度的上升。

2、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在传统的层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这种体系中的知识创造主要是由高层的管理人员所发动, 中阶主管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类似于一个信息传递者的地位, 并且这种由高层所发动的知识创造必须是一种外显的知识, 因为在向下级的传达过程中是不能够因为模糊的表达而产生歧义的, 所以说对这种知识的存储主要是表现在计算机的资料库中或者是一般性的文件之中。这种模式运行的缺点是比较大的, 因为这样会很容易形成组织内部成员的依赖心理, 以及在面对上层领导时的被动心态。

3、承上启下的管理模式

这种体系中的知识体系的发动者是团队的中阶主管, 他们还是团队的领导核心, 并且对于整个团队来讲他们都是知识体系的发动者, 在这个工作模式中的高阶主管只是扮演的一个催化剂的作用。这种模式中所进行的知识积累活动还是包含着隐形以及显性两种知识类型, 相关的信息是借助于在任务分组的方式进行流传的, 主要是倾向于类比与会谈的交流方式, 所产生的知识主要是储存于属于整个组织当中的知识库中。

三、新知识经济体制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趋势的探讨

在前述文章的论述可以得知,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哲学维度思考以及强调创新的能力, 在这中新的形势下, 中阶主管是相关的知识创新的主要来源, 下面主要是在新的形势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趋势进行讨论。

(一) 对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

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以及全球化的兴起而广泛的被人关注, 在企业的全球化大背景下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方式正在逐渐的转移过程中, 在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中HRM的相关管理部门不能使简单的只是对有关的企业策略进行关注, 同时还应该对全球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的工作人员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组织管理工作, 在进行相关的组织工作时应该注意一下的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应该对国际之间的互动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次就是应该重视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相关的影响以及冲击, 最后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转移也是一个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

(二) 合理看待只是工作者的工作意义

人类最初的活动是对于有关信息的收集, 此后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试图将这种信息进行保存以便于以后再对这些知识进行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所产生的信息量也是越来越大, 所以就有必要对于一些重要的或者利用价值比较高的信息进行保存, 其次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拥有新科技的知识引介者成为了知识工作者, 伴随着而来的是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是在逐步的增多, 并且对于知识工作者的信息需求也是会逐步的增大, 在进行新知识以及新方法的同时还为改善企业的利润作出了贡献。更进一步的说, 如果说知识工作者的任用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竞争关系的话, 更因为人才流动不受国家因素的限制, 我们是可以断定美国在进行的是全球人才的招募工作, 这也彰显了知识工作者的重要性。

四、结语

在新经济时代下, 对于知识经济的管理以及相关的发展趋势来看, 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人类的发展主要的推动力就是科学技术,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知识经济的重要性也是在逐步的彰显, 相信可以像科学技术那样, 知识经济的管理也必将成为未来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潘连乡, 叶传财, 韦凯华.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 2013, 02:57-60.

[2]吴文群.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3, 23:196.

[3]黄义.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发展趋势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 2014, 03:8-11.

[4]张红洁.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分析[J].民营科技, 2016, 01:223.

[5]陈龙文.新经济时代下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讨[J].商场现代化, 2016, 01:68.

[6]田凤.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6, 01:107-108.

[7]孔繁娟, 李睿.企业管理在新经济下的发展趋势[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03:65-66.

[8]郭琛.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 30:205.

知识经济学 篇10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知识管理被正式提及。Erik Sveiby提出“KM是一种从组织的无形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艺术。”Nermati考虑到知识的资源性特征,将KM界定为对组织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Rademacher认为,K M是一种发现、获取、存储、管理、开发、传播和使用知识的综合性活动。AndraWarton则认为Lotus对知识管理定义最为全面、简洁,即知识管理是系统地平衡信息和专门知识,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和生产率。

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对其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的管理,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传递、共享、利用及评价等,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顾客、社会、供应商、员工和股东的需要。

知识管理的出现被誉为“一场新的管理革命”,同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较,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的,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更有效利用来提高个人及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将知识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知识管理使生产方式产生重大转变,大批量的生产方式逐渐被个性化、多样化的柔性生产方式取代;知识管理使价值观念发生根本变革,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

二、知识管理战略

(一)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基于知识管理的特殊性,必须确定知识管理战略,才能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一方面,知识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需要广泛寻求企业内部各机构的协作,所以知识管理必须在统一的战略指导和协调下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知识管理战略的确定可以使企业充分认识到知识环境的重要性,明确知识管理的目标,防止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重点归于信息技术方面而失败。总之,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企业必须建立知识管理战略的思想,才能应对知识经济及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考验,知识管理才能成功实施。

(二)知识管理战略的含义

知识管理战略就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企业面临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和知识传播手段出现革命性变化的情况下,为了企业的长期生存,以企业内外的知识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谋划、策略、战术和管理方法的集成,以此来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使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知识管理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体现,是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总体规划。

三、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

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显得至关重要,在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企业战略进行知识动因分析,形成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从企业战略入手,分析企业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分析在企业战略中知识的动因是什么,什么样的知识和知识过程是达成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找出知识管理的目标和远景,从而形成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将企业战略和知识管理紧密融合。

(二)知识管理战略要符合可达性、超前性、经济性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指定应把握知识管理战略的可达性、超前性和经济性三个原则。可达性强调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有效实现;超前性要求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经济性要求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能够给企业带来间接或直接的经济效益,能够明确界定知识管理战略在企业实施后能带来的潜在价值。

四、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策略

当企业明确自己的知识管理战略之后,需要考虑采取怎样的实施策略使知识管理战略得以有效的实现。从知识过程角度考虑,可以采取编码化策略,人格化策略和综合化策略;从知识螺旋角度考虑,可以采取社会化策略、外在化策略、组合化策略和内隐化策略。

(一)编码策略和人格化策略

对一些企业而言,知识管理战略的核心是电脑,经过精心编码的知识储存在数据库中,企业员工都可方便调用,这就是知识管理的编码策略。编码策略是通过“人员到文档”的方式实现的,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再被广泛用于各种用途。这种做法让员工能搜寻并调用经编码的知识,而无须接触该知识的最初开发者,通过知识实现规模效应,由此使企业得以发展。安达信咨询公司和峨恩斯特和安普杨公司等一些大型咨询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遵循的就是编码策略。

在另一些企业,知识跟开发知识的人员密不可分,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在这类企业中,电脑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交流,而非储存知识,这就是知识管理的人格化策略。运用人格化策略进行知识管理的企业注重人员间的直接交流,而不是数据库里的知识对象,在这种模式下未经编码,可能也无法编码的知识通过脑力激荡和一对一交谈得以传播。贝恩、波士顿顾问公司、麦肯锡等战略咨询公司采用人格化策略进行知识管理。

编码化策略和人格化策略存在显著差异,所以企业选择哪种策略指导思想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有关本企业的产品定位、市场细分和知识构架等问题,才能作出有效的选择,具体需要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 提供标准化产品还是个性化产品。

提供标准化产品的企业,销售的产品几乎无变化,采用编码策略较为合适;提供个性化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其工作重点在于满足特定顾客的独特需求,由于这些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编码知识的作用对它们很有限,应该考虑人格化策略。

2. 提供成熟产品还是创新产品。

成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过程包含多种为大家所熟知的工作和能够编码的知识;而建立在产品创新基础上的战略,最好配以人格化策略,因为在寻求创新的企业中,员工必须共享信息,而信息往往会散失在文档中。

3. 员工依靠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解决问题。

如果企业员工依靠显性知识完成工作,“人与文档”的方法最有效。如果人们常利用隐性知识解决问题,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方式更有效。

(二)知识螺旋策略

针对知识螺旋模型描绘的隐性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四种转化形式,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每种转化形式设计一定的策略,以促进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隐化过程,实现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推动新的知识的螺旋运动。

1. 社会化—从隐性到隐性

单个个体通过观察、亲身实践、模仿、潜移默化等方式直接与其他个体共享隐性知识,把其他个体的隐性知识变成自身隐性知识的一部分。

2. 外在化—从隐性到显性

单个个体得到隐性知识后,通过类比、隐喻、假设等表达手段,将隐性转化成显性知识,使它能够被组织其他成员共享。

3. 组合化—从显性到显性

单个个体将不连续的显性知识碎片合并成一个新的整体,虽然并没有真正扩展企业已有的知识储备,但通过整合,大大有利于规范化的显性知识在企业的传递和共享。

4. 内隐化—从显性到隐性

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整个企业内得以共享,其他员工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

五、知识管理战略的要求

(一)有效的激励

员工需要激励,才会参与共享知识的过程。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要求不同的激励机制。在编码策略中,经理应建立制度,鼓励员工写下自己了解的东西,并把所有文件存入电子数据库,并通过将员工向文件数据库所提供内容的水准和质量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来激励员工采取这些活动。在采用人格化策略的企业中,经理通过直接奖励那些与别人共享知识的员工, 鼓励知识共享。

(二) 适宜的信息技术

企业所需的信息技术支持水平, 取决于它所选择的知识管理战略。对编码策略来说, 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至关重要;而对人格化策略来说, 这种重要性就小很多。

(三) 知识计划和控制周期

为获取知识、管理现有知识、利用知识、从实践中学习知识而进行计划、组织、预算、引导和控制。

(四) 知识地图

创建一张知识地图, 重点是确定“我们希望分享什么知识”、“和谁分享”、“在哪可以发现这些知识”。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要求企业必须善于进行知识管理, 只有建立知识管理战略的思想, 才能应对知识经济及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考验, 知识管理才能成功实施。本文从知识管理内涵、特征入手, 分析了知识管理战略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进而阐述了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实施策略及实施中的要求。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战略管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润彤, 曹宗媛, 朱晓敏 知识管理概论[M]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广宇 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综合辅助决策下一篇:中国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