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督行政执法

2024-05-25

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精选十篇)

质量监督行政执法 篇1

质量监督行政执法是一种典型的公权, 更是相关部门行使行政权的直观体现, 是我国行政机关需要大量从事的经常性活动。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直接面向社会与公众, 更直接关系到公众的民主权利与自由, 关系到民众的财产权益与人身安全问题;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机关单位的形象, 质量监督行政执法工作也成为体现我国政府机关单位形象的主要工作内容。本文主要对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困境与出路进行重点分析, 结合我国棉纺织行业质量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分析, 以此为我国今后的质量监督行政执法提供合理化参考。

二、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质量监督行政执法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会面临着无法可依的窘迫情况, 法律方面的困境是影响和干扰我国机关单位质量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主要内容[1]。有些质量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规定不能符合现实需要, 这就导致质量监督行政执法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与实际情况相互脱节, 群众无法认可这些工作的合理性, 相关部门在实施的过程中更难以快速适应这些执法工作的转换与调节[2]。因此, 在相关部门监督行政执法的过程中, 必要的质量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政府机关单位的体质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质量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事实与开展情况。体制作为机关单位运营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它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着政府职能部门实践工作的效果[3]。然而, 在我国社会环境当中, 行政执法机关的设置较为混乱, 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很多机关单位、企业或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行政执法混乱, 并直接干扰到了区域环境内的经济建设与发展[4]。通过质量监督行政执法, 有关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首先能够对上下从属关系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以此避免职能部门内岗位、职责混乱的问题情况。同时, 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有效实施还能充分提高机关部门行政执法的力度与质量, 在细节上做到防微杜渐, 以质量监督和质量监管为执法核心, 充分提高机关单位的执法能力, 以此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行政执法宗旨。

三、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出路

通过对我国棉纺织行业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 我国政府机关单位在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过程中, 理应做到明确、协调、周详、严禁, 不能存在执法漏洞, 更不能出现执法冲突的问题情况。棉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门, 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理应受到相关政策的保护与协助。机关单位在实施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过程中, 应重点关注该行业内存在的法律困境、体制困境等问题, 针对政府机关单位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 力求帮助我国棉纺织行业更好的进行运营与发展。

完善行政法律、法规是我国政府部门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 通过完善我国行政法律、法规, 从源头杜绝相关部门质量监督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问题因素的情况, 使法律规范能够更加适应实际环境, 以此帮助我国企业单位更好的发展与运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更是我国政府需要搞好的重点内容, 因为科学有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是我国机关单位开展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基础与保障, 更直接关系到质量监督行政执法工作呢的实际质量与效果, 因此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我国政府部门还完善相对集中执法体制, 改变以往质量监督行政执法队伍需要挂靠一个专业部门的做法, 充分加快和推进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改革工作, 杜绝不公与执法违法的现象。最后, 我国政府部门还应努力突破执法利益化的怪圈, 改变以往地方行政执法单位财政经费匮乏的问题情况, 有效优化和提升各级地方单位质量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工资福利问题, 以此遏制国内渐涨的执法利益化问题, 斩断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的关联, 确保政府机关单位能够真正执法为公, 执法为民。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直接面向社会与公众, 更直接关系到公众的民主权利与自由, 关系到民众的财产权益与人身安全问题, 是保障我国民生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值得全社会予以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孙怀玉.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民生与发展 (下旬刊) , 2014, 55 (07) 389-390.

[2]谭志礼, 张原.我国机关单位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企业发展, 2011, 70 (23) :149-150.

[3]马向永, 王启学.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问题因素的研究与改善[J].黑龙江质量监管, 2014, 66 (12) :86-88.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文书目录 篇2

第一章 行政处罚

一、行政处罚案件卷宗………………………………………………

2二、卷内文件目录……………………………………………………

3三、案件受理记录……………………………………………………

4四、立案审批表………………………………………………………

5五、现场检查笔录……………………………………………………6

六、调查笔录…………………………………………………………7

七、笔录页……………………………………………………………8

八、通知书……………………………………………………………9

九、授权委托书……………………………………………………10

十、取证单…………………………………………………………1

十一、监督检查抽样单……………………………………………1

十二、检验(检定)(鉴定)委托书………………………………1

十三、检验(检定)(鉴定)结果告知书…………………………1

十四、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1

十五、责令改正通知书……………………………………………16

十六、行政案件证据质证通知书…………………………………17

十七、案件调查终结报告…………………………………………19

十八、案件初审意见表……………………………………………20

十九、案件审理记录………………………………………………

二十、行政处罚告知书……………………………………………2二

十一、陈述申辩笔录……………………………………………2二

十二、行政处罚案件听证通知书………………………………24

二十三、行政处罚案件听证笔录…………………………………2二

十四、行政处理决定审批表……………………………………26

十五、行政处罚决定书…………………………………………27

十六、当场处罚决定书…………………………………………28

十七、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29

十八、行政执法建议书…………………………………………30

十九、案件移送书………………………………………………

十、行政处罚有关事项审批表…………………………………

十一、涉案物品处理记录………………………………………3三

十二、延期(分期)缴纳罚款申请书…………………………3三

十三、延期(分期)缴纳罚款决定书…………………………3三

十四、送达回证…………………………………………………36

十五、行政处罚决定执行记录…………………………………37

十六、结案审查表………………………………………………38

十七、备考表……………………………………………………39

十八、行政处罚案件报批书……………………………………40

十九、指定管辖决定书…………………………………………

十、案件协查函…………………………………………………

十一、案件通报书………………………………………………

十二、重大案件督办通知书……………………………………4四

十三、回避决定书………………………………………………4四

十四、行政处罚委托书…………………………………………46

十五、变更(暂停)委托决定书………………………………47

第二章 行政强制

十六、采取、解除、延期行政强制措施审批表………………49

十七、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50

十八、封条………………………………………………………

十九、涉案物品清单……………………………………………

十、延长行政强制措施期限决定书……………………………

十一、解除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

十二、催告执行通知书…………………………………………5五

十三、行政强制执行申请书……………………………………56

第三章 行政许可

十四、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决定书………………………………58

十五、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59

十六、行政许可申请材料补正告知书…………………………60

十七、行政许可利害关系告知书………………………………6五

十八、行政许可陈述申辩笔录…………………………………6五

十九、行政许可听证通知书……………………………………6六

十、行政许可听证笔录…………………………………………6六

十一、检验(检测、检疫、鉴定、专家评审)期限告知书…6六

十二、行政许可延长办结期限告知书…………………………66

十三、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67

十四、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68

十五、撤销行政许可决定书……………………………………69

十六、准予撤回行政许可申请通知书…………………………70

第四章 行政复议与行政赔偿

十七、行政复议申请书………………………………………72

十八、口头申请行政复议笔录…………………………………7六

十九、补正行政复议申请通知书………………………………7七

十、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书……………………………7七

十一、行政复议告知书…………………………………………76

十二、行政复议申请转送函……………………………………77

十三、行政复议答复通知书……………………………………78

十四、被申请人答复书…………………………………………79

十五、规范性文件转送函

(一)………………………………80

十六、规范性文件转送函

(二)………………………………8七

十七、停止执行具体行为通知书………………………………8七

十八、责令受理通知书…………………………………………8七

十九、责令恢复审理通知书……………………………………8八

十、中止行政复议通知书………………………………………8八

十一、恢复审理通知书…………………………………………86

十二、责令恢复审理通知书……………………………………87

十三、行政复议延期审理决定书………………………………88

十四、行政复议终止决定书……………………………………89

十五、行政复议调解书…………………………………………90

十六、行政复议和解书…………………………………………9八

十七、行政复议决定书…………………………………………9八

十八、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书………………………………9八

十九、责令履行行政复议决定通知书…………………………97

十、行政处分建议书……………………………………………98

十一、行政复议意见书…………………………………………99

十二、行政复议建议书…………………………………………100

十三、行政复议文书制作规范…………………………………10九

十四、申请行政赔偿笔录………………………………………106

十五、行政赔偿决定书…………………………………………107

第五章监督抽查

十六、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复查委托书…………………………109

十七、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复查通知书…………………………110

十八、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企业通知书…………………………11九

十九、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复查抽样单…………………………11一百、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封样单…………………………………11一百零

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执法检查)企业拒检认定表

………………………………………………………115

一百零

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样品确认通知书…………………116

一百零

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复查检验结果通知书……………117

一百零

四、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异议处理通知书…………………118

一百零

五、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质量及工作纪律反馈单……119

一百零

六、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移送处理通知单……120

一百零

七、检验报告………………………………………………1一百零

八、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样品特殊处理报告书……………12一百零

九、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方案/细则格式范例…………12一百一

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终止检验通知书…………………127

一百一

十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样品处理通知书………………128

一百一

十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严重质量问题反馈表…………129

一百一

十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责令整改通知书………………130

一百一

十四、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建议吊销企业营业执照通知书

……………………………………………………131

一百一

十五、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责令停产决定书………………1

一百一

十六、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警告决定书………………133

第六章 法制监督管理

一百一

十七、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13一百一

十八、行政执法监督决定书………………………………136

一百一

十九、关于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请示………………………138

一百

二十、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报告…………………………139

一百二

十一、规范性文件登记报告………………………………140

一百二

十二、规范性文件备案报告………………………………1

一百二

十三、同意规范性文件备案通知书………………………1

一百二

十四、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文书排版有关问题的说明

……………………………………………………143

一百二

论环境行政执法的监督 篇3

关键词:环境行政 执法 监督 问责

1、引言

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是指以国家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围绕国家环保工作中心,结合地方环保工作重点,运用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和地方政府授予的行政管理权限,以环保部门为主体,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行为的监察。

环境保护的关键在于环境管理,而环境行政执法作为环境管理法律手段中的行政法律手段不仅具有强制性,而且还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环境行政执法又具有环境和行政的双重特点,是环境行政管理过程中极为有效的手段。虽然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受到的监督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但是这些监督方式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基础

我国环保工作是由政府主导并推动的,环保执法部门作为政府环保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是最重要的环境保护主体。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绩,其中包括促进了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等。然而,这种环境保护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众对于政府的依赖,环境法律体系中缺乏调整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在规范企业环境行为方面,表现为环境监管部门对违法行为处罚软弱无力,缺少量化标准。所以需要创建和强化一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监督制度。

3、环境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

3.1监督惩处权和责任追究制度欠缺

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要求监督主体享有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惩处权,并配有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否则,监督就可能流于形式。在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中没有直接的监督惩处权,也没有将各种监督形式与追究领导者的责任联系起来。上级环境行政机关虽然有行政处分权和任免建议权,但是由于双方在长期的工作交往中已经达成某种默契,导致上级环境行政机关对下级执法的监督力度不够。

3.2环境部门的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管机制亟待加强

与上级环境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相比,外部监督在整体上非常薄弱,并且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在众多监督力量之中,对环境行政执法的监督过于依靠上级机关,这样使得环境行政机关可能将部门利益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公共环境利益很难得到真正的考虑。

3.3对环境执法权的社会监督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只注重权力机关的监督,而忽视公民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监督。权力机关对被监督对象的违法或不当行为有权予以处罚,监督的有效性较高。所以长期以来比较重视权力机关的监督。尽管社会公众很容易了解环境行政执法的具体情况,由于它们对被监督对象的违法或不当行为的惩处比较困难,这种监督往往被忽视。

4、结论及政策建议

4.1全环境行政执法问责机制

首先,要明确行政职能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各级环境执法部门之间权限越明确,责任承担就越清晰,问责就越容易。其次,问责应该由权力问责向法律问责转变。要建立和健全问责制度体系,结合环境执法部门的实际情况明确问责范围、对象和条件,用程序来保障问责制的展开。再次,问责范围的拓宽表现在既要对滥用职权的环境行政执法问责,又要对故意拖延、推诿等环境行政不作为问责,从追究环境责任事故向追究岗位平庸推进。

4.2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内部监督机制

建立和健全环保系统的行政执法内部监督机制,有效地监督执法行为,提高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每年由监察、法规、监理等部门组织一次执法监察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执法监督建设方面,一是要抓教育,把廉政建设作为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做到警钟常鸣,防患于未然;二是抓制度,建立《行政案件错案追究制度》,从而对滥用权利,违法行为起到制约作用。

4.3构造良性的舆论环境,增强社会监督能力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传统大众传媒的种类,和传统媒体相结合形成了舆论监督的立体式网络监控。其以便捷的方式拓展了参与舆论监督的社会阶层。新兴媒体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各种环境执法中的现象难以逃过群众雪亮的眼睛,逃避舆论监督。因此,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对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尽量减少舆论对环境行政执法的负面影响,媒体对挑出这些负面行为“不懈”监督,对环境行政执法环境造成的恶化,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舆论媒体应遵守法律,加强社会责任感,主动与被监督对象最大限度沟通积极稳妥地行使舆论监督权力,构建和谐的环境行政执法环境,从而增强的社会监督和公民议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欧祝平,肖建华等.环境行政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张炳淳,陶伯进.论环境行政执法权的检查监督[J].新疆社会科学,2010(6):77-79.

[3]李兴民,董美安.关于陕西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的调查与思考[J].陕西环境,2002,4:8-9.

[4]郑志强.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不力迫切要求问责制的完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4:72-73.

质量监督行政执法 篇4

行政权监督即行政监督,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享有监督权的有关主体, 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狭义的行政监督仅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因此, 根据监督主体属性的不同, 我国将行政监督分为国家权力性监督和非国家权力性监督。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实施的监督, 包括立法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司法机关的监督。这种监督的实施具有法律效力, 可以依法追究违法行政机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法律责任。而后者则是指国家权力机关之外的组织或个人进行的监督, 包括执政党的监督、民主党派和政协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公民的监督和媒体的监督。这类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力, 但却对行政权的良好运行起着不可忽视的监督作用。

行政权的网络监督是指有关主体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对政府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进行的监督。当下运用网络进行行政监督的社会主体主要是广大的社会公众和新闻传播媒体。本文所讨论的仅指享有公民权的社会公众对行政权的网络监督, 不包括传统新闻媒体对行政权的网络 (舆论) 监督。原因是, 在我国新闻媒体的网络监督并不是独立的媒体力量依照法律对行政机关进行自主监督, 而是“由政府控制的, 根据当前政策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有管理的舆论监督, 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行政监督。”也就是一种体系内监督。这种监督受制于诸多政治环境的影响, 本身也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本文不做探讨。

2 传统行政权监督体系的缺陷——重内轻外

从世界范围来看, 20世纪是行政权力扩张的世纪, 随着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交通、通讯等社会共同需求的增多, 在市场化不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情况下, 政府不可避免的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内。同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也需要政府来进行协调。行政权扩张的直接影响就是对其他国家权力的侵蚀, 比如在19世纪后半期, 西方的英美等国家开始出现了公务员考试制度, 这就使得文官的任命权由国会转到了行政机关的手中。行政机构膨胀, 出现许多集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为一身的独立管制机构。国会也通过大量的委任性立法, 将大量的立法权下放给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的职能逐步扩大, 立法权、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被削弱。

在我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定导致腐败。在行政权日益扩张的同时, 旨在限制和规范行政权行使, 保障公民权利的监督行政法律制度也得到发展和完善。不可否认, 我国行政权的监督体系已相对完善, 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1999年将“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至2008年, 在两次修宪的推动下 (1999年修宪和2004年修宪) , 我国开始大力弘扬法治和“尊重与保障人权”的理念, 在监督行政法律制度上主要表现为:第一,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如2000年《立法法》的出台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行政立法的撤销制度, 备案制度, 违法审查制度做出了具体规定。2006年又出台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明确和细化了人大常委会对政府相关工作的监督内容;第二, 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权得到完善。在层级监督方面, 通过《行政复议法》、《国务院信访条例》以及《审计法》等全面加以监督。在2004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 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强调应当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 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第三, 司法机关的监督权得到了强化。1999年通过修订和颁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行政诉讼程序, 加大了对行政权的监督力度。此外, 检察院通过对行政案件的抗诉、查处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职务犯罪行为加强对行政的监督。

但是, 在传统的行政权监督体系下, 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第一, 对行政权监督的权力配置整体不合理。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量对比不合理, 不协调一致, 未能形成监督合力。对行政权的监督更侧重行政系统内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监督以及其他权力性监督, 忽视或不重视外部监督, 尤其是社会公众的监督, 甚至将社会监督边缘化。第二, 监督主体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所谓的内部监督和司法监督无法真正的实现, 而作为社会监督的主体其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 使得公民权始终游离于行政权监督的体系之外, 这与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是完全背离的。“重内轻外”正是传统行政权监督体系的症结所在。第三, 在监督手段和监督方式上, 效果差。比如在查阅手段和控制手段上未能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 监督方式也主要以定期监督为主, 专项监督、全面监督、历史监督等方式没有充分使用。第四, 在监督程序上, 缺乏应有的透明度, 未能充分保证社会的知情权, 存在“暗箱操作”现象。因此, 传统行政权监督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是行政权网络监督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3 行政权监督的必然发展——行政权的网络监督

公民依法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是我国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拓宽民主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因此, 要解决传统行政权监督体系的许多突出问题, 还要真正实现宪法赋予公众的监督权利, 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现代社会实现公民权对行政权的有效监督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这种网络系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由计算机支持, 实现信息的进入和产生。它是虚拟的, 人们所看到的或听到的, 既不是物质也不是其表现形式, 而是由纯粹的数据或信息组成。但它又是真实的, 因为每一台计算机就是一个真实的窗口, 是人们信息沟通的平台。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在社会民主政治方面, 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 它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和互动的革命性变革, 其分散性的特征等都为社会公众监督政府行政行为, 惩治腐败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和手段, 从而使网络监督成为行政权监督体系的重要形式之一。

互联网在中国产生较晚, 但发展却极其迅猛。尤其是近几年,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更是超过了一些西方国家。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 截至2011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仍为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为36.2%。这样庞大的网民群体是行政权网络监督的重要基础。

行政权网络监督对行政监督的重要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使监督主体大众化。一方面, 网络基本消除了身份歧视, 不论你是普通公众还是政府高官, 不论你是穷人还是富翁, 在互联网中参与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主体能够实现地位上的平等。每个社会主体在网络世界中都不必考虑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地位、身份特征, 都能平等的参与互动。另一方面, 互联网的虚拟性使社会公众在一定程度上不必担心社会民主参与可能但来的政治负担, 人们可以在虚拟的公共空间中发表看法, 凝聚公意, 甚至可以发泄不满情绪。这就弥补了传统监督中“虚假民意”和“民意不足”的弊端。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选择通过网络实现社会参与和对行政权的监督。

其次, 使监督途径多元化。互联网改变了社会公众民主参与的方式。互联网可以形成一种动态的多元化的互动方式, 通过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互动, 让社会公众在更大更深的层面上参与到社会民主政治中去。当前, 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对行政权的运行进行监督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方式是微博.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Blog) 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据数据显示: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 高达208.9%的增幅使之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微博具有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 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 甚至超过所有媒体。微博对行政权进行监督打破了政府权力的控制, 使公民的言论自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 使网络监督更加直接、深入和有效。第二种是政府信息网络平台。这是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前提下, 由行使行政权的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的信息交互平台。目前也成为社会公众反映社会问题, 监督政府行政的途径之一。这种监督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获得直接的官方的解决方案。第三种是传统的各类网上论坛等虚拟社区。网上论坛等虚拟社区对行政权的网络监督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在各网站开设的BBS、聊天室、网上论坛、网上沙龙等虚拟社区中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 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 如聊天、发/跟帖子、咨询与求助、发表言论等。这种相对的固定性能使社会公众对某些政府行为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讨论, 对问题的探讨也会相对深入。另外, 论坛中的网民对热点事件的参与性、监督性更强。甚至有些论坛中的群体会直接参与社会问题的现场调查, 将取得的信息再在论坛上加以公布, 真正实现了有效地参与和监督。网络监督的这些多元化方式能够克服传统监督方式的单向性, 或个体性, 能够更好的凝聚民意, 发挥的监督力量也更及时和更强大。

再次, 使监督效果高效化。如前所述, 传统的行政监督更侧重体系内的监督, 强调由有权主体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因为要强调其监督的效力性, 因此在许多时候则丧失了时效性, 许多行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实现公共监督提供了技术途径, 使公民对行政权的监督更容易在公共空间得到充分的表述;有关行政权运作的信息更容易在公共空间交流, 在信息传播方面互联网有着传统媒介不具有的快捷性, 社会公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收到信息并借助一定工具进行传播, 比如前面提到的微博;网络能保证社会公众所获得的信息是多元化的, 不受政府或主流媒体的控制的, 信息也更容易通达到被监督者, 更容易被监察机构和司法机构知晓, 因此更容易取得监督的实效。

总之, 要完善传统行政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行政权的网络监督, 从而实现行政权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2]莫于川.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 (第四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魏风茂.个案引发行政权运作之网络监督思考[J].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4]傅思明.中国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临湘市交通质量监督站行政执法依据 篇5

质量监督实施依据

一、关于责任主体

1、岳交计字【2009】16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路建设质量管理的通知”第一条质量责任主体明确:各县(市)区质监站要在省、市质监局的指导下,具体负责通乡、通畅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

2、岳交【2008】57号“关于印发《岳阳市交通建设质量监督指导性意见》的通知”第四条:质量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县级交通主管部门按项目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各县(市)区交通建设质量监督站应当在交通主管部门委托的范围内开展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二、关于质量监督范围

1、岳交【2008】57号“关于印发《岳阳市交通建设质量监督指导性意见》的通知”第二条:本指导性意见所称公路工程,是指公路及其附属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和养护大中修等工程。2、临湘市交通局发文“质监站2010年度综合考核责任状”第二条进一步明确职能工作:对通畅、通达项目,2010年新建的通乡公路(不含市公路局项目),危桥拆除重建项目、渡改桥项目中的中、小桥建设等,进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对其他危桥改造项目(主要指加固维修桥梁),大、中修工程和安保工程,进行质

量和安全监督管理。

三、关于职责

岳交【2008】57号“关于印发《岳阳市交通建设质量监督指导性意见》的通知”第七条明确:各县(市)区质监站的职责主要如下: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监理、检测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监督范围: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质量监督;小型渡改桥质量监督及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它项目的质量监督;接受岳阳市质监站的业务指导;

(三)、协助交通主管部门审查承建本行政区域内公路工程的施工、监理、检测单位的资质;

(四)、监督检查受监工程从业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

质量责任制度的情况;监督检查受监工程质量工作和工程实体质量;

(五)、对受监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工程质量检测,出具交工验收质量检测意见和公路工程质量鉴定报告证书;

(六)、参与本地区一般工程质量事故调查处理,仲裁工程质量问题争端;

(七)、定期向岳阳市质监站报送本地区工程质量及质量管理信息;

(八)、交通主管部门授权的其它职责。

四、关于权限

岳交【2008】57号“关于印发《岳阳市交通建设质量监督指导性意见》的通知”第八条明确:各县(市)区质监站的权限主要如下:

(一)、对逾期未按监督程序办理监督手续的工程,下发《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申请手续催办单》,通知责任单位限期办理,并有权责令停工;

(二)、对无证或越级承担工程任务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有权责令停工,并建议有关部门将其清退出场;

(三)、对违反规范、规程和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无质量自检体系而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单位,有权责令其返工或停工整顿;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权采取以下措施并以书面方式通报有关单位。对一般质量问题和一般质量缺陷,下发《质量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对较严重的质量问题或不合格工程,下发《停(返)工通知书》,责令停工,限期返修;存在问题的单位应当按要求进行整改、返修,并提交《质量整改情况报告》,经检查整改到位后下发《复工通知书》;

(五)、对不称职的施工、监理和检测人员有权提出撤换,情节严重的建议有关部门吊消其资格,收缴证件,列入黑名单;

(六)、根据需要有权调阅受监工程从业单位相关的技术文件、设计图纸、施工原始记录、试验报告、测试记录、监理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有权参加施工方案讨论会、质量事故分析会等有关会议;有权进入与工程有关的任何场所;有权对施工、监理、检测单位的相关人员就工程情况进行调查谈话;有权对受监工程的各个部分拍照和录像;

(七)、有权检查承担公路工程从业单位的质量管理制度、检测手段与方法。

五、关于监督内容

岳交【2008】57号“关于印发《岳阳市交通建设质量监督指导性意见》的通知”第六条明确:各县(市)区质监站的公路工程质量监督主要内容如下:

(一)、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的执行情况;

(二)、从业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健全及其运转情况;

(三)、从业单位合同履约情况;

(四)、勘察、设计质量情况;

(五)、工程试验检测工作情况;

(六)、从业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行为,工作质量情况,使用的材料、设备质量情况;

(七)、工程质量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合法性情况。

六、关于监督实施办法

1、湘交质监【2008】127号“湖南省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实施细

则补充规定”

第三条:交通建设项目实行报监制,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施工许可(开工报告)三十日之前,根据相关要求,向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质量监督申请,办理监督手续。严格实行质监受理、办理制度。2、核查施工、监理等主要技术人员资质、人员及设备到位情况,审查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及工程质量责任落实情况。3、按监督工作计划对工程实施巡查质量监督。

4、工程完工后,及时组织检测单位出具检测意见,对质量进行鉴定,出具农村公路工程质量鉴定意见。

5、依据临交发【2008】114号“关于印发《临湘市交通建设工程管理细则(试行)》的通知”第九条第三款的规定行使支付监督程序:资金支付按工程进度拔付的原则,业主单位按进度计量申请工程款,填写资金拔款单,由计划、质监、财务签认,主管局长审核,局长签字拔付。最终拔付须有质监部门出具的质量鉴定合格证书。质监部门具有计量支付的建议权。

七、关于收费

岳交【2008】57号“关于印发《岳阳市交通建设质量监督指导性意见》的通知”第十三条明确:交通主管部门应为各县(市)区交通建设质监督站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各县(市)区交通建设质量监督站在监督过程中非常规试验检测及交、竣工验收中检测所发生的费用按有关标准计取,并由项目建设单位支付。收费标准附后:湘交财会字【2007】548号《转发物价局关于制

定公路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的通知》

八、关于行政处罚

(一)、湖南省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1、第七章第三十七条:公路工程质量实行政府监督管理制度。凡新建、改建和大中修公路工程项目,均应由政府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的质监机构实施质量监督管理。

2、第七章第四十二条:对在工程质量检查中发现质量问题时,质监机构除责令有关单位停工、整改、返工处,还必须按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进行处罚。

(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

1、第八章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况竞标;

(二)任意压缩合理工期的;

(三)明示或暗示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的;

(四)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五)建设项目必须实行工程监理而未实行工程监理的;

(六)未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的;

(七)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

(八)未按照国家规定将竣工验收报告、有关认可文件或准许使用文件报送备案的。

(三)、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交通部令2005年第4号)

1、第二十九条:交通主管部门对公路工程质量违反行为实施行政处罚;质监机构在委托事项的权限内对公路工程质量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2、第三十条:建设单位未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3、第三十一条:建设单位对未经工程质量检测或质量检测不合格的工程,按照合格工程组织交工验收的,责令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

(四)、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令2000第81号)

1、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责令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改,并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

关于通村公路交通基本建设程序和职责明确的建议

一、改变过去的开报告制度为施工许可制度。

二、现农村办应定性为建设项目管理单位,属于从业单位之一。应接受质监机构的监督检查,不得拒绝或者阻碍。负责全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协调等具体管理工作(计划编报、审批;资金的筹措、使用;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等具体日常组织管理)。并分级进行目标考试、履行相应职责。对工程质量负管理责任。

三、临湘市交通建设质量监督站在临湘市交通局委托的范围内开展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主要采取:项目质量监督申请批复、巡查、工程质量鉴定和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对工程质量负监督责任。主要依据如下:

1、交通令【2004】14号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第四章第二十四条:公路建设项目依法实行施工许可制度。国家和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确定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许可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实施。其他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许可按照项目管理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实施。

2、厅办字【2006】57号湖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试行办法第二章第十条:各县市区均应成立相应组织机构。负责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协调等具体管理工作。并分别进行目标考核,履行相应职责。

3、岳交发【2008】57号关于印发岳阳市交通建设质量监督指导性意见的通知第二条:本指导性意见所称从业单位,是指从事公路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项目法人、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勘测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试验检测单位以及相关设备、材料的供应单位。

4、岳交发【2008】57号关于印发岳阳市交通建设质量监督指导性意见的通知第五条:公路工程从业单位依法承担公路工程质量责任。接受、配合交通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各县(市区)交通建设质量监督站的监督检查,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关于2011年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公安系统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行政执法 执法监督 体系

随着国家依法治国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公安系统行政执法管理体系日趋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公安系统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有了明显发展。那么完善公安系统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执法监督效能,构建完备的行政执法監督体系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国推进“法治国家”的根本任务。但是,在公安执法工作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执法问题,这是在公安执法监督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公安系统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的必要性

公安行政执法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党的组织、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行使职权行为实行的监督,以及公安机关的内部监督机构对各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活动所进行的监督。行政执法监督是国家一种制度,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环节。

(一)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需要。我国《人民警察法》在具体章节就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执法监督制度,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必须接受监督。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主要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它是贯彻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手段。鉴于公安机关拥有执法权,其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和专业性,其工作性质决定了要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行政执法活动必须进行全程式的执法监督。只有通过对执法各个环节监督,真正从源头和根本抓起,才能及时纠正公安系统内存在的行政执法问题,确保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三)它能有效地促使公安系统办案质量的明显提升。公安机关行政执法工作集政治性、法律性、社会性和服务性于一体,其手中的权力和手段运用得是否合法、适当,履行的执法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执法民警的每一个执法环节和每一个执法细节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安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切身的合法权益。

(四)它是构建公安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力措施。“公安执法监督是解决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长远发展最具有根本性、基础性、保障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执法监督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安系统内部整个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的高低。加强对公安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就是要树立自觉接受监督和依法监督的观念;制定和完善公安机关行政执法监督的法律制度,使监督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才能使公安系统的行政执法监督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才能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论相符合。

二、健全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建设

(一)完善内部执法监督体制,强化执法监督效能。目前,公安机关内部监督部门不少,内部监督包括党内督有纪检部门、行政监督有监察部门、执法监督有法制部门、现场监督有督察部门。一是要联动多个部门,形成执法监督体系。通过内部和外部监督部门促成执法监督体制形成,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监督作用,严格落实执法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有效提高公安系统的行政执法办案质量。在公安机关进行行政管理过程中,对每起案件、每个民警、每个执法单位的执法活动进行全程、实时监督,使执法工作人员的每个执法环节都有案可查、有记录可寻,真正建立源头监督机制。通过个案审核、卷宗考评、阅案检查、网上办案监督等形式加大检查和监督力度,严格规范执法过程的各个环节,真正严把证据关、定性关、程序关、文书关。

(二)构筑外部执法监督平台,推动执法警务公开。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我国的行政监督制度主要有执政党监督、人大的监督、政协的监督、司法监督、行政自我监督、社会监督。其中外部又分政治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而党的监督是对公安行政实行领导的重要方式,故我们把党对公安行政工作的监督称为政治监督。法律监督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可聘请社会监督员,通过及时通报案件办理情况,加强沟通交流,收集研判意见建议、整改存在问题,并及时反馈问题整改进度和工作成效,起到监督执法的作用。

(三)健全执法监督制度,确保监督效果明显。一是严格执行案件层级审核制度。办理一起行政案件要从案件主办民警、到办案单位负责人,再到法制部门审核民警、分管局领导,层层负起责任监督,建立执法风险共担的执法责任体系。二是完善执法质量考评和执法档案制度。完善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执法考评机制,并建立单位及民警个人执法档案,对案件审核、信访办理、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执法记录,建立事前预防、控制,事中监督、制约,事后查处追究的执法监督机制。三是实行重大案件集体议案制度。对重大和疑难复杂的行政案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处理意见,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执法质量。

实践证明,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强化执法监督管理,规范执法活动,有效地解决公安系统执法突出问题,切实提高了执法办案质量和执法工作能力。公安机关只有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管理,才能更好地践行“执法为民”宗旨,才能更加适应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国庆,陈万虎主编.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实施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0.

[2]卜晓颍.当代依法行政的困境与出路 [J].理论与改革,2013,(6).

[3]袁曙宏主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论行政执法行为的检察监督 篇7

1 检察机关将监督拓展到行政领域的合理性

行政执法部门所行使的行政权受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并不违背检察监督的理论依据。检察权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从政体的角度看, 我国实行的是在人民代表大会领导下的“一府两院”制度。检察权与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处于平行的位置, 检察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国家权力。目前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主要集中于对刑事诉讼的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环节行使法律监督职能。在非一元化领导下的国家里, 权力制约与监督具有外在性, 采用的是外生型监督模式。而中国实行一元化领导, 缺少了外在监督力量, 所以, 权力制约和监督力量只能内生。检察机关通过法律监督的形式在维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秩序中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因此,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的范围和方向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实践表明, 法院在司法过程中, 难免受到来自政府的非法干涉, 影响司法公正。对法院而言, 检察监督应当更多地体现在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上。而在政府和法院之间, 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应当更多地指向政府, 因为政府是国家公共资源的掌控者, 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 受到广泛和严格的监督。行政权与其他的国家权力相比, 对法律拥有执行性的权力, 容易直接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首长负责制也给个人滥用行政职权留下了契机。行政权作为具有主动性、扩张性、广泛性的权力, 必须受到广泛和严格而且更强有力的监督制约。同时, 我国国家权力的分立较为细致, 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正符合了权力制衡理论, 使其运行在法律的轨道之内, 是对权力制衡的完善和补充。

依据我国宪法规定, 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行政权力进行检察监督, 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检察权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诉讼内监督, 检察院通过启动自侦程序对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生的职务犯罪行为进行追诉。或者通过提出各种形式的抗诉进行审判监督;第二种是诉讼外监督, 由检察院依职权获取信息, 同步地对行政行为提出质疑, 启动纠正行政违法的法律程序, 纠正行政违法,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行政内部复议监督的局限性。

2 将监督扩展到行政领域, 是检察机关在法治进程中发挥更为积极作用的契机

第一,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保障公民权利的现实诉求。我国在近代经历了一个行政权全能的时代, 当前行政人员因历史的惯性, 依法行政的观念薄弱。我国目前在走向法治的道路上, 社会各方面矛盾突出, 对行政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客观上也有必要对行政执法施加更全面和严厉的外部约束。突出表现在社会经济方面, 在打击破坏经济秩序违法犯罪活动中违法行政, 以行政处罚替代刑事处罚;以及个别行政人员对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造成损失后却无人主张诉权。在公民权利方面, 行政主体无法平衡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 执法过程失去理性、偏离方向, 一味的追求执法效果, 使法律权威的树立受到挑战。导致被执法者失去对法律的信任, 社会不满点时有引爆, 破坏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被执法人对行政行为进行复议和诉讼时, 因举证责任的配置不均衡, 常常造成举证人时常在现实中遭遇困境;同样, 行政执法过程的职务犯罪存在着在移送案件中徇私舞弊的问题。部分案件损害了公共利益, 因无明确被害人, 案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行政机关可以肆意地拒绝移送案件和材料。在行政、刑事程序的衔接过程中, 证据转化规定不完善, 对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调取的证据效力没有作出明文规定, 导致在之后因时过境迁而无法收集证据。因此, 检察机关的提前介入, 有助于解决诉讼过程中证据和线索信息匮乏的问题。

第三, 加强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是完善监督工作机制,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实效、转变监督理念的需要。执法活动中肆意执法、徇私舞弊等现象屡见不鲜, 行政机关在其内部建立起了监察、审计部门, 并施行诸如内部分权等措施期待问题有所改善。但这种内部监督措施本身是一种同体监督模式, 监督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追求, 监督效果难免流于形式。相较于诉讼内监督方式的滞后性, 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诉讼外的直接监督恰恰是对当前监督方式的一种补充, 使检察监督能够及时地涉足到行政中更深的层次。

3 构建检察监督介入行政执法途径, 实现检察监督介入行政执法效力

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部门有效的监督需要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才能保障检察机关能够对行政执法部门的动态全面有效的把握和监督。首先, 在宪法的框架下, 通过具体立法赋予检察机关对政府具体行政行为的直接监督权, 尤其是对于限制或者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行的监督职权。此外, 立法强化行政执法部门与检察机关的相互配合, 而不是依靠政党政府的内部协调制度。使检察机关有权从行政执法的伊始就介入进行监督, 细化行政执法机关对检察监督的协助责任;其次, 确立刑事诉讼相对于行政处罚程序的优先权。在实践中, 大量的经济犯罪案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的主要原因是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不完善。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机制, 引入检察监督权, 对行政执法权力进行规范、监督, 对推动行政机关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 具现实意义。行政执法机关需将重大案件报备至检察机关进行审查, 以确认该行政违法行为是否已经触及刑事犯罪。由检察机关进行审查, 确保刑事诉讼与行政处罚的主次问题, 杜绝以行政处罚的方式代替刑事处罚;最后, 赋予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和公安机关的案卷调阅权以及检察机关在发现行政执法程序存在问题或缺陷的纠正权力。作为落实检察监督权力的重要保障, 也要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侦查权以及使用强制手段的权力, 建立起全面有力的行政外部监督力量。

与此同时, 建立相关的衔接工作制度和平台, 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传递技术, 使检察机关能够全面有效把握行政执法部门的案件受理、处理等信息情况, 增加行政执法的透明度。检察机关在介入行政执法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必要甄别审查之后, 需要采取相应的制裁手段, 实现对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效力。检察机关作为监督者, 可以在发现具体行政行为中有适用法律错误, 事实不清, 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发生时提出检察建议。行政执法部门无论是否接受检察建议, 必须做出回复。在必要的时候, 检察机关应协同被执法者向司法部门提起诉讼。同时, 检察机关可以在具体行政行为损害公共利益时向司法部门提起诉讼, 体现公权的分立和制衡。检察机关接受举报或者反映或主动介入行政执法机关侵害公民权利的案件, 以及行政执法过程中严重的职务犯罪, 破坏职务的廉洁性、正当性, 滥用行政权的极端行为, 由检察机关对相关证据进行收集、调查, 保证证据收集的及时性和证据的合法性、全面性。针对现行体制下, 检察机关人事财政受制于地方政府, 独立性不足, 检察机关可以提请国家权力机关同级人大协助进行监督, 补强监督效力。

4 结论

在既定宪法这一框架下, 检察机关将检察监督职能拓展到行政领域正是对行政法治这一时代诉求的回应。然而由于理论和实践互动不足, 相关配套立法滞后, 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其他机关对于检察权的重新配置容忍界限不能调和等原因, 检察监督作为对行政执法监督的多层次监督中的一层, 进入行政执法举步维艰。检察模式的转变是一个精细的过程, 涉及方方面面权力的相互妥协。要在实践中界定出检察机关的地位, 从目前的刑事机关转变为法治进程中担负监督职能的宪政机关。吸收法治的精髓, 将目光聚焦在行政权力的滥用或消极不作为上, 同时保障司法机关能够独立、公正地做出裁判。同时, 检察监督的范围应当兼顾而行, 除了将行政执法机关对涉嫌刑事犯罪案件移交作为检察监督的重点以外, 还应将行政权力滥用对公民权利的侵犯纳入检察监督的范围, 对涉嫌渎职犯罪的行政执法人员及时查处。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领域中, 行政执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监督死角, 而检察监督的范围和方向又急需重新定位。检察监督介入行政执法, 重点指向监督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 不仅是我国政治生态的内生型监督机制的需要, 也是我国建立行政法治的现实诉求。

关键词:检察监督,行政执法,内生型监督

参考文献

[1]谢佑平, 陈奋.权力制约机理与我国检察监督的优越性[J].河北法学, 2009 (10) .

[2]谢佑平.检察监督与政治生态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J].东方法学, 2008 (2) .

浅议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及其完善 篇8

关键词: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央和地方, 人大和政府的多主体多层级立法活动的开展, 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化行政监督机制,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1]。在行政机关内部, 形成了三种监督形式, 即政府对所属部门和下级政府的监督, 上级政府对下级部门监督, 专门监督机关。但另一方面行政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健全, 机制运转不灵, 监督不到位, 监督权虚置等现象常有发生, 给推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总体来说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一、关于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容

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容, 包括对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两方面的监督。对抽象的行政行为的监督, 主要是审查政府各部门, 各街道办事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可行, 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主要是对具体执法活动的监督。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监督行政执法部门, 执法人员是否为清廉, 秉公执法。

这是领导和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 是群众反映比较多的问题。如反映有些执法人员以权谋私, 借工作之便吃, 拿, 卡, 要, 不给好处不办事, 给足好处胡办事等等。

2. 监管执法部门, 执法人员在执法中是否准确得当。

主要表现:有的在执法中超越职权, 本来没有处罚权的也处罚, 不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也处罚, 有的执法处理畸轻畸重, 有的执法文书中对适用法律, 法规不准确, 有的执法中违反程序规定等等。

3. 监督执法部门, 执法人员是否认真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

行政诉讼法的实施, 促进了执法工作的规范化, 提高了执法工作的水平但由于一些执法人员不能正确对待, 在执法过程中该管的事不积极去管, 该从严处理的从宽处理, 不认真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

二、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行政机关的职责范围不明确, 各个执法机构缺乏有机的协调配合

由于行政执法涉及的面很广, 因而它不但要求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密切配合, 而且需要行政执法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但是, 在目前党政还未完全分开, 机构改革还不太彻底, 机构设置还不太合理的情况下, 要想避免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各自为政, 相互扯皮, 相互推诿, 缺乏配合与协调的现象非常困难, 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这种因职责不明给行政执法带来困难的例子随处可见。部门与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 责任不清, 配合也不得力, 有利的事争着管, 无利的事都不想管, 有的甚至片面扩大部门职权, 保护部门利益。

2. 对行政执法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时紧时松, 马虎了事的现象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行政机关内部一直存在“重立法, 轻监督”的错误认识。不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 片面强调立法, 忽视执法和执法监督, 这是导致当前行政执法监督部健全的主要思想根源。从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发展来看, 单纯偏重立法的思想有其产生的背景和根源, 鉴于法律制度的严重匮乏。而随着立法工作的开展, 法律, 法规逐步增多, 国家在政治生活, 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已经基本上有法可依之后, 严格执法就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此时, 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加强执法监督, 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以促成严格执法目标的实现。

3. 国家监督机关监督不力

在我们国家,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是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的, 是各级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因此行政机关必须对权力机关负责, 并受其监督。人大的监督相对于其他监督是最具权威、效力最高的监督方式。尽管宪法、法律是明确规定了人大监督的基本职权, 但对监督的内容、程序、渠道、后果以及监督机关的设置等相关问题并没有作出具体、明确、详细的规定, 这就使得人大监督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和相应的程序。人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主要表现为行政执法检查的方式。行政执法检查是由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的专门委员会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但是原则性的规定执行起来往往比想像中的要困难得多。由于权力机关的特殊“议事”性质, 代表大会一般每年只召开一次会议, 会期短, 讨论的事情又烦琐, 因此很难对行政机关进行经常有效的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威虽然是最高的, 却未并位得以真正树立起来, 同样, 法律自身的漏洞也极大地削弱了权力机关的权威性。

4. 监督主体独立性不强, 专门监督机构受制于监督客体

目前, 我国行政监督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其原因在于行政执法主体缺乏必要的权力和必要的独立性。在这种体制下, 监督者很难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 以行政机关内部专门监督为例, 根据现行法律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既要受同级政府的领导, 又受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我国行政监察机构等专门监督机构的设置, 不是独立和监督客体并列的关系, 而是受同级行政机关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双重领导, 其负责人不是由党政领导人兼任, 就是由党政机关实质性任命, 监督机构附属型的隶属型的隶属关系体制, 使监督主体在人事、财政等方面受制于监督客体, 使监督人员往往受制于长官的意志, 严重削弱了行政监督的权威性。

三、对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的几点建议

1. 实行各行政执法监督机关的专门化和职能分离化。

我国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本身隶属于行政机关, 由于没有独立地位, 处理案件的公正能力很难受到相对人的信赖, 明确政府各部门和专门监督机关各自不同的工作重点, 以保证它们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并共同做好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从法律法规的规定看, 政府行政执法监督与部门条条监督的主要差异在于处理权的完整与否。具体讲, 政府对于监督范围内的事项都拥有完整的处理权, 而政府部门的处理权则受到它与被监督对象—即下级部门之间行政隶属关系性质的影响。如果政府部门与下级部门存在领导关系, 它拥有完整的处理权, 但对于大多数政府部门而言, 由于它与下级部门的关系只是一般业务指导关系, 因此除非有法律, 法规的专门规定或者有权机关的合法授权以外, 它一般没有直接作出处理决定的权力, 对于在监督中发现的行政执法问题, 需要通过其他途径, 如提出改正建议来解决。

2. 要从思想观念上把执法监督放到与立法工作同等重要的地

位, 切实纠正一段时期以来行政机关内部存在的“重立法, 轻监督”的错误认识。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原则和根本要求, 其基本含义是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可见行政执法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行政执法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其次表现在它是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同时, 它又是促使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为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的宣传和教育, 增强人们, 尤其是领导干部对行政执法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宣传教育, 使公民, 尤其是领导干部认识到, 行政执法活动是贯彻国家法律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虽不具有司法活动那样大的独立性, 但也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的, 不得随意干预。

3. 充分发挥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在立法工作方面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大力开展地方行政执法监督立法[2]。

人大及常委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行使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职能。强化人大监督机制是制约行政权力, 防止权力腐败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出台, 规范和加强了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 完善了监督形式和程序。但是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政府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管理行为也在不断变化。因此, 要继续完善监督立法和程序, 增强监督工作的可操作性。其次, 为确保人大监督能够及时准确并落实到位, 建议我国人大建立一种相应比例的代表专职制。再次是加强人大代表的制定比较完备系统的行政执法监督规定, 是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

4. 加强各执法监督主体之间的信息互动, 形成监督合力。

创建各执法监督主体之间的信息互动, 并非单纯指各主体之间的监督配合, 而是在尊重各自监督地位独立的前提下, 将自己在监督工作中所获取的有用信息实现与其他监督主体之间的交流、互换和共享, 从而提高监督效率。在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中推行网上工程, 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迅速和广泛的特点, 充分建立起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和利用互联网空间为合法的监督资源, 使监督机构之间、监督机构与民众之间、监督机构与被监督者之间、民众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多向互动, 从而更加有效地积极调动各行政执法监督资源, 促进行政法治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唐莉娜.论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 2001.12.

基层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工作建议 篇9

1 加强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视

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是抓好执法建设的基石, 是搞好动物卫生工作的基本, 是对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的加强。对此市局领导要清晰明确认识, 把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落到实处, 并切实付诸行动。一是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规范化, 继续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创建、申报工作;二是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建设, 努力争取领导支持, 解决经费问题, 提高动物卫生建设所建设水平;三是解决动物卫生监督所的编制和待遇问题, 充分管理好人员编制, 采用公开选拔等手段来解决职级待遇问题[1,2]。

2 规范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努力健全动物卫生组织网络, 组织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大排查、大审查、大执法”活动, 围绕农服中心工作, 围绕重大活动、重要节假日开展动物卫生食品安全工作, 确保各类违法行为得到规范。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活动, 深入了解动物卫生工作, 以《动物防疫法》为重点规范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要求, 开展动物监督执法案卷评查活动, 规范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受理、登记、决定书、审批表制作、履行各环节的工作, 夯实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基础工作。同时推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向公安、司法、法院等领域拓展, 推进行业性专业执法人员规范化, 发展执法化、社会化的执法队伍[3,4]。

3 督查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实施状态

履行《动物防疫法》赋予的法定职责和责任, 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争取落实《动物防疫法》的执行情况并进行督查。解决法律实施过程中的经费保障、法制建设等问题。推进动物卫生监督“大执法”工作。完善行政审批表、行政决定书、当事人身份证明等执法工作对接机制, 整合资源, 争用“大执法”工作建设, 提升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同时, 与动物疫控中心加强联防联查活动。加强管理和完善联防联调工作机制, 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与动物疫控中心联防联查网络, 开展养殖环节排查、查处工作。共同采用联防联查工作经验, 筑牢联防联查基层工作, 并适时召开相关会议。

4 开展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建设, 创新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实现动物卫生监督所正规化、专业化、法治化、制度化、标准化, 保证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工作健全、规范、制度完善。对个别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进行重点督办,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所办公用房建设, 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外观除悬挂农业部规定的检疫标牌及其监督标识, 不得悬挂任何标牌标识。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所装备建设, 实现设配现代化。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材料、执法工作报表、工作信息报送有关单位保证真实、准确、迅速。

创建2~3 个优秀的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 发扬引导功能, 促进新一轮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建设提升。加强推进中心站建设, 大力发扬“大执法”, 结合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覆盖面, 把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法律直接送到农户中去, 实现为人民群众服务经常化。

5 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法律服务, 紧抓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开展“基层法律服务规范月”活动, 基层法律服务达到规范化, 使规范化在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中成为常态。加大对农户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 建立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服务工作机制, 提高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者的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围绕执法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保障。重点做好农民、养殖户和管理相对人等法律宣传, 缓解基层养殖户“违法不懂”的问题, 促进执法人员案卷、案件办理任务的有效完成。

开展“廉洁、公正、为民、忠诚”的执法人员实践, 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思想政治水平、执法能力的全面提高, 转变工作作风, 全面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述职制度, 切实解决动物卫生监督所职务待遇问题, 并落实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岗位津贴, 提升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荣誉感。积极探索“动物检疫与防疫”工作, 因为动物检疫与防疫离不开监督, 相互佐证、相互认证、相互连通。严格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准入制度, 确保各种保险办理, 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6 做好基层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宣传工作

树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意识, 宣传《动物防疫法》, 提高广大群众对《动物防疫法》的认识度, 加强宣传典型, 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知晓率。要与媒体合作, 结合《动物防疫法》创“执法能手”活动。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建设, 宣扬各地在人民群众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标杆事迹。

摘要: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是我国《动物防疫法》的有效落实, 但是我国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还存在一些问题, 据此提出了基层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建议, 以期促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基层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建议

参考文献

[1]赵晓彤.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如何从被动监督到主动监督的几点思考[J].现代畜牧兽医, 2008 (10) :32-33.

[2]王明旻, 王慧丽.创新检疫监督机制促进动物卫生监督管理[J].河南畜牧兽医 (综合版) , 2008 (4) :30-31.

[3]张会玲, 张德玉, 于伟坤, 等.依法治疫、以检促免, 把产地检疫工作推向新高[J].吉林畜牧兽医, 2008 (1) :8-9.

司法监督中的行政执法问题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依法治国,司法监督,行政执法

一、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基层司法审判实践看, 当前行政执法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事实认定不清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过程中, 面临着既要收集第一手材料, 又要对所提交的第二手材料等事实进行审核认定。事实认定过程必须细致认真, 排除不合理的怀疑。但部分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 仍然存在事实认定不清的问题。

2. 履行程序走形式

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重要保障, 也是判定行政行为合法性的重要依据。但基于传统的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 个别行政机关履行程序时存在走形式的问题。未把查清事实、将证据做扎实作为履行程序的目的。

3. 适用法律意识不强

法律适用涉及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比如, 职权依据、程序依据以及后果依据。法律适用错误的问题在行政诉讼案件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均有表现。例如, 有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 没有援引任何法律依据。这一现象在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中尤为突出。一般情况下, 行政机关作出政府信息公开答复, 应当写明法律依据及具体条款。否则, 应视为行政机关没有法律依据而作出行政行为, 属于适用法律错误, 依法应予撤销。

4. 裁量权行使不合理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的幅度, 应当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但在部分劳动监察行政处罚案件中, 行政机关罔顾被处罚人的违法情节不同, 均给予相同幅度的行政处罚, 违反了行政合理性原则和比例原则, 也说明在部分执法人员身上存在为执法而执法问题。

5. 个案处理不当

行政机关在执行法律过程中, 比如, 遇到特殊个案, 应慎重对待、认真研究, 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尤其要按照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的原则正确适用法律。

二、依法行政工作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为司法改革指明了方向。行政审判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 即进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 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等。此外, 要加大司法公开力度, 对审判流程和裁判文书进行公开,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新的形势对行政机关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政机关只有规范自身行为, 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 才能在诉讼中占据主动地位。

1. 积极应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要求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 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但从司法审判角度看, 还存在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当前, 行政机关应该在加强信息公开法律适用方面提高认识。一是准确援引法律。凡是信息公开工作有明确法律依据的, 都要在相应的告知书上进行援引。二是要注重说明理由。《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等条款中规定了信息公开中的说明理由制度。说明理由制度也是行政法上的一项具体原则, 具有说服行政相对人、权利保护、抑制行政恣意、证明等多项功能。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 行政机关在作出不予公开告知时未说明理由的, 或者说明理由与申请公开的信息无关的, 属于未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说明理由义务, 人民法院应认定属于适用法律错误。因此, 行政机关应该高度重视说明理由制度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法律意义。

2. 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应诉工作水平

针对部分行政机关代理律师缺乏责任感的问题, 建议相关部门对代理律师进行工作考核, 并通过适当形式听取法院对代理律师出庭表现的评价。此外, 配齐配强行政机关应诉工作人员。律师参加诉讼, 更擅长从法律精神理解和法律技术应用层面提供专业意见, 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流程、案件前因后果、背景情况, 以及政策考量等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 在行政机关认为有必要聘请律师出庭的情况下, 建议和一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搭配, 以确保诉讼效果。

3. 充分借助行政法律工作联席会制度增强司法行政良性互动

司法与行政的良性互动, 应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填补联合化解矛盾机制的空白。充分整合运用各种资源, 切实形成行政争议有效化解合力。注重加强与各级政府的常态沟通和双向互动, 进一步疏通行政争议化解渠道, 积极探索创新法院依托职能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 推动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审判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二是积极为辖区重大决策提供前期法律论证。积极协助党委、政府有针对性地分析、研判可能出现的行政争议风险点和发展态势, 进而从源头上规制行政行为, 促进行政执法规范性的提升。三是建立重大敏感案件联合处置机制。结合参与重大敏感事件应急处置, 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法律意见和建议, 及时堵塞行政执法和社会管理漏洞,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 促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四是尝试探索建立涉诉行政案件导出机制。对于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已经丧失, 但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确实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侵害的信访事项, 尝试以行政法律工作联席会为依托, 充分发挥行政主体的资源优势, 切实化解信访纠纷, 维护区域稳定。

4. 稳妥推进行政机关法制工作主管领导出庭应诉工作

行政机关法制工作主管领导出庭应诉, 对增强行政机关的诉讼意识和应诉能力, 提高审判质量与效率, 妥善解决行政争议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北京市法院系统将该项工作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和机制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建议在以下两个方面尝试建立相应的机制, 确保行政机关法制工作主管领导出庭、出声、出效果:一是建立行政机关法制工作主管领导旁听制度, 为行政机关法制工作主管领导走进法庭搭建平台;二是建立特别案件行政机关法制工作主管领导出庭制度, 对于一些重大典型案件, 提倡行政机关法制工作主管领导出庭应诉, 以增强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应诉的意识和能力。

5. 增强良性互动, 促进依法行政

继续通过加强信息沟通、学习交流、业务研讨等途径, 提高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一是以公开审判促执法意识增强, 旁听人员既包括在国家行政学院进修的司局级干部, 也包括街乡的行政执法和应诉工作人员。通过公开审判的方式, 有效提升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 促进行政机关应诉能力的提高。二是以法制培训促执法能力增强。应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法制培训班, 法制培训办在讲授一般行政诉讼原理的同时, 应注重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剖析, 促进行政机关执法能力的增强。三是以联席会议促法律问题研讨。通过联席会议形式, 深入探讨疑难、复杂问题, 并结合复议、诉讼案例提出解决办法。四是以诉外协调促纠纷实质解决。通过协调工作化解案件, 协调撤诉, 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上一篇: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下一篇:Ⅰ期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