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

2024-05-25

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精选十篇)

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 篇1

因为,从艺术学的角度看,既然艺术设计从属于“大艺术”这一范畴,设计管理理所当然从属于艺术管理。这样的认识的确有一定道理,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这样的认识也会带来诸多不便。因为,我们所指的“设计”除了指的是艺术设计外,还包括现属于工学范畴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而设计管理所研究的对象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关于工业设计的管理或者说产品设计的管理,如果完全运用艺术管理的思维与理念来对待设计管理,似乎总有一些“勉为其难”。

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因为都具备艺术的基因而必然会产生一定血缘联系,但是,我们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在基本概念、性质目的、内容层次、手段方式等许多方面实际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1. 从两者的基本概念上看。

艺术管理是“将五个传统管理职能(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控制)在表演或视觉艺术的创作以及艺术作品的展示中应用。”(国际公共政策与管理百科全书)而设计管理则是“为了谋求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而将设计部门的业务进行体系化、组织化、制度化等方面的管理。”虽然到目前为止艺术管理和设计管理各自都还没有个比较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但从以上两个相对被较多认可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艺术管理主要是指对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管理,毫无疑问,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外延就相对较广了,而设计管理通常只是指对设计活动本身的管理。

2. 从两者的性质目的上看。

艺术管理主要为文化服务,它是要通过管理来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最大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艺术管理首先要符合国家整个文化政策的导向,符合国家舆论宣传的导向。它一方面要把文化艺术推向大众,传播积极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产生必要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到民族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艺术管理所涉及的对象是各种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其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当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冲突时,艺术管理应该毫不犹豫的考虑社会效益。设计管理主要是为经济服务,它是要通过管理来使企业的设计活动程序化、规范化,以产生最合理的设计方案。尽管这种设计方案同样具有精神属性,但是这种精神属性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要附属在一定的产品之上,进而转化为商品流入市场,其目的是要帮助商品扩大销售量。所以设计管理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换而言之,设计管理与生产管理一样,经常考虑是如何安排最小的成本投入,来为组织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当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冲突时,在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基本公德的前提下,设计管理考虑更多的是企业效益。

3. 从两者的内容层次上看。

艺术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它在内容上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上国家对艺术文化的行政管理,二是微观层面上的艺术企业经营管理。在宏观层面上,艺术管理思考更多的是国家、艺术企业、艺术家、社会四个方面的关系如何取得协调,如何在符合国家正面舆论导向的同时创造出艺术企业的利润。在微观层面中,艺术管理思考是艺术企业、艺术中介的管理,而这里所指企业不是进行一般产品生产的工商型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是生产或经营非常特殊的产品(艺术品)为目的的企业,如画廊、剧团、演出企业等。这种产品具有单一性,针对的通常是特定消费者,有时也并不一定要完全转化为商品。设计管理则是一种具体性的管理,从层次上看,它主要是一种微观性的企业管理。这里的企业主要是指具有设计意识和设置设计部门的一般工商企业,以及独立的设计企业。这种工商企业或设计部门进行的工作主要是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以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其针对的是大多数消费者。设计管理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企业形象管理和设计项目管理。企业形象管理具有很强的规则性,而设计项目管理,更像是企业的一项工程管理,其管理思维和方式颇具程序性。随着企业对“设计”价值的认识,它正逐渐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财务、生产、营销等一样,成为当代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和发展战略。

然后,从两者的手段方式上看。由于艺术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所以它运用的管理手段也是多样化的,国家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杠杆、行业自律规章,以及艺术企业自身的制度都是管理的重要手段。除了艺术企业自身的制度、规章外,这些手段都带有调控性,并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事务,因此艺术管理又是一种相对柔性的管理。设计管理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企业项目管理而诞生的,它具有很强的工商企业管理色彩,设计项目管理更是设计管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所以在设计项目过程中更强调的是企业组织和项目组织的制度与规章,带有很明显的干预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项目有计划、有步骤、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设计管理是一种相对刚性的管理。

4. 从两者的理论借鉴上看。

艺术管理在中国只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仍然属于起步阶段,能直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有限,许多现代管理理论只能作一定参考,而非直接套用。艺术管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传承,通过实际操作的思考和总结逐步上升到一定理论层次,其研究所用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归纳与总结。设计管理则可以较多的借鉴工程管理理论以及现代工商管理理论,进而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与演绎是设计管理研究常用的思维方式。

除了以上几方面明显的区别外,两者还在其他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完全把设计作为一门纯粹的艺术来管理,用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的管理思维与理念来对待设计管理并不十分妥帖。设计行业所具备的理性和科学因素是其他艺术门类所缺少的,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成熟企业把设计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或者纳入到企业品牌管理之中。设计管理实际上已经逐渐融入到一般工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成为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就实际情况而言,把设计管理作为工商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资源或手段更符合设计管理自身的发展规律。

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 篇2

(2000年9月制定,2002年10月修订)

为了规范我院的教学秩序,严格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纪律,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教学是我院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所有教师都应当听从院里的各项教学工作安排,及时地圆满地完成上课、监考、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论文写作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任务。不得无故拒绝监考、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论文写作等工作安排。

第二条 任课教师应当在课程开课之前完成制定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包括实验大纲)、备课等各项上课准备工作。新任教师和开课之前临时安排上课任务的教师,应当在该学期的第二周之前完成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的制定,第九周之前全部完成备课工作。院教学委员会可以随时检查或抽查任课教师的教案,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应当在该学期的第二周之前交到院教务办公室。

第三条 教师上课要根据经院系审定的教学日历规定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得随意提前或推迟教学日历规定的教学进度,不得随意背离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发现原定教学大纲有教大不当,可以提出对教学大纲的修订意见,经系主任审核和教学副院长批准后生效。

第四条 每位教师每学期应当向其他教师听课二次,其中一次必须在第九周之前完成。听课时应填写听课单,并及时交到院教务办公室。

第五条 任课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维持教学秩序,原则上不得申请调课或停课。生病、出庭、有重要会议以及突发事项等原因要求调课或停课的,应当在4日前(生病、突发事项等例外)填写校、院调课/停课申请表,附上有关证明材料(病历、开庭通知、会议通知等),(调课申请者还需要与拟在同时间、同地点对同班级上课的教师即被动调课者对相互调课的各项事宜协商妥当),报经院教学秘书并由教学副院长审核同意。所有的停课(学校规定的放假除外)都应当在停课事由结束后的三周内由任课教师安排时间、地点自行补回。补课的授课方式应当与原来计划的授课方式完全相同,不得以自学、做作业或写论文等方式代替。补课后即时填写补课登记表并交给院教务办公室。提前上课的手续照此办理。经批准的调课(指主动要求的调课)、停课次数的总和,每门课一般以二次为限。

教师不得无故缺课和擅自停课、调课。学分数有小数的课程的上课时间以实际授课时间计算。在实际授课时间达到后,可以停课让学生自学待考。

在课堂授课时间任课教师不得擅自安排学生自学、讨论、写论文、看录像等活动而不亲临现场。教师无讲解活动的看录像教学应安排于课余时间,不得占用课堂教学课时。的确需要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的,需经教学副院长批准,但每门课以2课时为限。

第六条 上课不得迟到,不得提前下课,不要在两节课之间连续上课,不要拖堂。因学校班车误点等客观原因而迟到的除外。

第七条 任课教师上课之前应当关闭手机、BP机,上课时不得抽烟、接电话以及从事其它与上课无关的活动。

第八条 考卷应当按教务处规定的时间出完,并及时交到院教务办公室。试题应当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不得局限于某一本教科书。不得划复习范围和考试重点,不得泄露试题。考卷以及其它考核方式的覆盖面应当有一定的广度,题量与考试时间相适应,并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比较准确地考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考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考试成绩要呈正态分布(即成绩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等5个等次,并且“两头小中间大”),成绩的“优秀”率、“优良”率不得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高标准(成绩“优秀”率不高于20%、“优秀”和“良好”的总和不高于50%)。

第九条 考查课的考查应当在第17周的最后一次课时随堂进行,一般不得提前。特殊情况经批准可以在第16周的最后一次课时随堂进行。院里也可以组织课程进行统一考查。由院组织进行统一考查的课程,有关教师应当听从院教务办公室的安排,做好统一出卷、监考、改卷、登录成绩等工作。

第十条 每位教师都应当参加监考。教师应当在第18周之前主动向教务办公室了解自己的监考任务。不得无故缺席监考,不得擅自请人代替监考,考前45分钟不得要求变更监考教师。监考期间要认真监考,不得迟到、中途离开考场、看书、打瞌睡、与人交谈、听音乐、背对考场看窗外、抽烟、手机或BP机发出声响、接电话等,要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监考制度和考试纪律。

第十一条 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当及时改卷,并填写教学档案。学生成绩单、考卷、教学档案等应当在考试结束后的4日内交到院教务办公室。

第十二条 任课教师应当严肃、认真、准确、公正地批改考卷,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分、加分、扣分、综合评定成绩都要有依据(期末考卷、期中考卷、论文、作业、平时回答问题的记录、考勤记录等),不得弄虚作假,不得送人情分,不得无故加分,不得随意给“印象分”,不得随意把“不及格”的成绩“照顾”为“及格”。教职工不得向其他教师打招呼,要求对某个学生加分或予以特殊“关照”。

第十三条 教师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是院内教学违规。院内教学违规分为一般教学违规、严重教学违规和特别严重教学违规。一般教学违规由院长在院教师会议上进行点名批评,每次扣发津贴和奖金200元。严重教学违规由院给予院内书面通报批评,每次扣发津贴和奖金500元。特别严重教学违规由院给予院内书面通报批评,每次扣发津贴和奖金2000元,记入本人工作考核表,正常晋升职称的时间推迟2年。同时属于校定教学事故的,报学校给予批评、处分和处罚。

第十四条 下列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为一般教学违规。

1.上课或监考迟到、提前下课5分钟以上。监考迟到时间以考前20分钟起算。提前下课包括两节课间未休息而提前下课者。

2.不能按时完成和上交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学档案等教学文件,或者不能按时完成听课、备课、作业批改、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教学工作任务,推迟的时间超过2周。

3.随意提前或推迟教学日历规定的教学进度。

4.停课事由结束后4周未补课。

5.上课或监考时BP机、手机等发出明显的声响,或有在课堂上抽烟、接电话等与上课无关的行为。

6.监考不认真,有中途离开考场、看书、打瞌睡、与人交谈、听音乐、背对考场看窗外等与监考无关的行为,或有违反学校规定的监考制度和考试纪律的行为,或被教务处以口头形式提出批评或要求院给予批评。

7.考核要求不严格,以致学生成绩的优秀率或优良率超出学校规定的最高标准的5%。

8.考卷题量不足,以致有1/2的考生提前1/3的时间交卷。

9.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或确定考试重点。

第十五条 下列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为严重教学违规。

1.不服从院系的监考、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等工作安排,或者在接受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任务后擅自决定不进行实地指导。

2.随意背离经院系审定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3.未经教学副院长许可并办理调课、停课手续,擅自调课、停课。

4.到第16周,仍然有2课时的课应该补而未补。

5.考核要求不严格,以致学生成绩的优秀率或优良率超出学校规定的最高标准的15%。

6.任课教师改卷时弄虚作假、送人情分、无故加分、随意给“印象分”、随意把“不及格”的成绩“照顾”为“及格”。教职工向其他教师打招呼,要求对某个学生加分或予以特殊“关照”。

7.监考、上课很不认真,被教务处以简报形式提出批评或给予通报批评。考试前20分钟未到达考场而且无法到达考场,或者考前45分钟以内提出更换监考教师要求。

8.给学生划定重点复习题目,而且最后试卷中的题目与重点复习题目有三分之一以上相同。

9.未经批准,在课堂授课时间任课教师不亲临现场而擅自安排学生自学、讨论、写论文、看录像等活动。

10.被学校认定为三级教学事故。

第十六条 下列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为特别严重教学违规。

1.不服从院系的上课工作安排。

2.一学期内,擅自停课、调课和旷课达到4课时。

3.学期结束时,未补课的课时达到6课时。

4.无故缺课或缺席监考。

5.泄露试题。

6.被学校认定为二级教学事故或一级教学事故。

第十七条 任课教师在一学期内,没有任何(包括经批准的)调课(指主动要求的调课)、停课、提前上课,没有上课(监考)迟到、提前下课以及其它教学违纪违规等情况,同时及时地圆满地完成听课、制定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备课、监考、改卷、填写教学档案等各项教学工作任务,教学效果良好的,经本人申请,系院审核确认的,每一门课增发奖金200元,并记入本人工作考核表。

第十八条 本规定中的有关事项均由教学秘书列表登记,并不定时地加以公布。教学副院长在核实这些登记材料的基础上,依据本规定的有关条款,提出相应的处罚或奖励意见,报院长和院务委员会决定。

第十九条 “双休日”双学位班的教学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以前的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者,以本规定为准。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的解释权属于院教学委员会。

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 篇3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68-04

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意识形态范式也在悄然改变,生活与艺术的边界逐渐消解,艺术设计从原先单纯的造物设计扩展到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审美需求,成为协调人们同产品、环境、社会等周围各种关系的综合性创造行为。艺术消费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这也促使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热潮连续多年不退。热潮背后我们看到,一些高职院校因为招生形势好仓促开设专业,相关的师资队伍、硬件资源、教学管理等并未配套跟上。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属于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安排、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偏颇,在这样的环境中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事实上,艺术设计专业与高职教育其他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不能照搬普通专业整体划一的管理模式。当前高职院校正从规模发展转为内涵建设,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在课改背景下教学管理工作也要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做到改革与管理并重。基于此,本文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探索符合专业教学特点,适应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是重知识、重创新、重实践技能的专业,以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高素质、精技能的艺术设计特色人才为基本任务。它与高职教育其他专业有着显著的差异,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其有专业自身的特殊性。

(一)教师和学生个性突出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和学生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体现为:艺术类专业教师个性张扬奔放,崇尚理想自由,在教学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轻文化基础知识;高职艺术类学生来源复杂,层次不一,由于艺术类高考所需文化分数较低,艺术专业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被动选择。这些学生对艺术设计学习没有初始动机,大多是临时突击,入学时无论文化基础还是艺术功底都相对薄弱,同时表现出大量非规范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缺乏理性思考和纪律约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艺术类专业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较普通专业差别很大

艺术设计类专业强调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它与高职教育其他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上差异很大。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比起传统教学来,在教学方式上有其特殊性,需要采取分段式、小班化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有很强的渐进性与系统性,不同于普通专业课程一周一次的安排,需要集中安排教学,一门课程学完以后再学习新的课程。其在考核方式上也区别于一般专业,更多的是采用非卷面考核的形式,比如上机操作、大作业、作品展示、现场答辩、以证代考等。由于考核方式的特殊性,在成绩评定时,也不像普通专业考试通过量化评定来得客观公正,教师的主观色彩(个人喜好、艺术风格等)在整个考核评价中占有较重的分量。这些差异也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衔接更为紧密,注重实验实训

如上文所提,一方面,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很强的渐进性与系统性,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均应为下门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之间必须有连贯的承接关系,这样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要求,以及艺术设计本身最终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现实追求,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时,更要注重实验实训。艺术类教学中大量的实践课时需要学生在实训室、实践基地或市场、企业中进行。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安静的听课,还需要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或是外出采集素材、参观调研。教师制定好的授课计划、教案等也会因为学生的接受程度及不同、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等原因作出相应调整。这些特点要素,也需要在教学管理工作开展时认真考虑。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管理是保证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对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其教学管理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也使得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一般情况,至少应该建立两个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学院、教务处层面反映教学管理体制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相关要求,教材、考务、学籍、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成果评定奖励以及教师工作量核算等规章制度。二是系部层面,在学院、教务处的宏观政策和制度指导下,根据本系各专业特点制定的适合本系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教学例会制度、教研室常规管理制度、实训室制度、听课制度、调停课制度、系部档案管理制度、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过程管理制度等。而在实际工作中,系部层面的教学管理机制的缺失或不全是一个普遍现象。系部层面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围绕上级行政部门布置的相关工作,没有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导致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比较被动,有时甚至困难重重。

此外,针对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很难做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亟待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二)教学运行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运行体系是建立在学院教学运行体系之下的。从宏观的管理角度看,该体系是整个学院运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果从专业自身加以审视,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自我禁锢、难以满足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的运行体系。

高职院校一般奉行的是以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教学日历为执行依据、以学院的相关规范要求为准绳的中规中矩、整齐划一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对于一般专业而言,这样的教学运行模式没什么不对,但如果把这一运行模式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相对照并加以考查,就会清晰地发现,它与艺术类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实际需要是背道而驰的。比如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断调整,而过于行政化的教学运行管理条例限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把握。再如授课计划与教学日历,它们原本是为教学的有序开展而制定的,目的是保障一定的教学内容能在计划时间段内完成,但计划是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制定的,应该根据实际的学情进行及时修订,且修订权必须掌握在教学执行者即授课教师手中。现实情况却是授课计划成为唯一的执行和检查评价依据,不能及时修订或根本不修订,这显然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另外,对文、理工、艺术教学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考核评价,也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有些无所适从,完全被动地去应付各项考核检查任务。

(三)“双师型”教师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当下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整体教改,推行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上强调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更需要组建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沟通,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矛盾,避免课程考核评价主体单一等情况。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大多数是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大学里接受的专业实践教育有限,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行业企业的专业实践和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往往把较多的精力和经费放在教师的学历进修及“双师型”教师的个体建设上,缺乏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机制,忽视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激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单兵作战,团队意识欠缺,不利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与反馈机制滞后

这里面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控、评价与反馈滞后。体现在:监控范围不全面,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较少关注实践教学;侧重于本校教师,疏于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侧重于评价教师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的考查。评价方式单一,大多通过督导听课,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且多以系部自查提交报告为主,针对性不强,合理性不够,反馈不及时,导致评价反馈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第二个层面是就教学管理本身而言,这样的管理模式、方式方法是否符合专业特点,适合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教师、学生教与学的需求,是否积极有效,这是需要教学管理部门领导、管理人员认真反思、总结和分析的。而在实际工作中,这样实质性的反思、分析、研究与评估比较少,未能引起管理工作者的重视,一些小结报告也往往流于形式。

三、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举措在实施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问题,这不仅阻碍了专业教学发展,也影响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整体教改背景下,探讨适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没有科学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教学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盲目甚至低效的管理,会严重制约院系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因此,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是前提。学院层面要看到,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专业教育,其尤为强调创新意识和艺术个性的培养,在制定完善一些规章制度的时候,应注意考虑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特殊需求。如小班化教学,开办个性化特色班;推行奖励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完善开放式课堂管理等。此外,要在大方向统一的前提下赋予艺术院系更多的管理自主权,提升系部自身治理能力。作为教学院系,则要本着对专业建设发展负责的态度,在尊重教学、尊重人才培养、尊重专业特点的基础之上,抛弃形式化的条条框框,积极推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目标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一套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实际教学需要的管理制度,尤其要探索建立系部、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建设实习实训,开展质量评价的制度和体现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以实现管理内涵和品质的根本性提升。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学运行管理模式

管理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服务于教学的,为使各项教学安排能有效实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教学服务意识,充分体现其协调与服务的职能,即适度监控、有效调度、合理协调。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弹性化教学运行管理模式。比如课程安排方面,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不能同普通专业课程一样通过系统排课,而应该按照授课地点、时间、教师教学设计的实际需要进行人工排课;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鼓励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分层次和分类型教学;强化以育人为目标,能力为本位的考核,考核时不拘泥于一两种固有形式,而是尊重其灵活、开放、互动的特点与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过程性评价,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实践主线”的课改理念;课程资料存档也要遵循灵活性和多样化,光盘影像、作品设计、图画作业等按照不同课程类型制定相关原则来分类管理,有序归档。

此外,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制度管理,坚持原则,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尤其要注意言辞语气与方式方法,遇到冲突时要从大局考虑、换位思考,耐心解释、有效沟通、相互理解和尊重,绝不能以管理者的姿态凌驾于教师或学生之上。在工作中,管理者要能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认真调查和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创造条件尽力满足其合理需求,并让师生有机会参与教学决策和部分教学管理,充分调动起师生的积极性,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向着人性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优化师资队伍、组建专业教学团队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和人事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出台相关的培育和激励政策。其次,教学院系更要积极推进落实,借助已形成体系的教学基本建设与改革研究项目性载体,创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也可以通过“工作室”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特聘、柔性引进等方式吸引企业行业一线的设计师到教学团队中来,打造业务精干、专兼结合、层次分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以“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工作室制”教学团队。另外,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条件的安排好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师资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引导教师步入企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岗位素质、知识技能要求,掌握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真正做到知行并重。在优化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研讨等多形式,让管理人员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管理理论、政策法规,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与管理水平。

(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反馈制度

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管理评估反馈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工作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校的一切管理从根本意义上来说都是要服务于师生的教学需要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同行评教或学生评教,且重在评价教师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的考查,这是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更不能简单地通过听几次课,课程结束后参考下学生评教的结果和考试分析来下结论,而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并将教学评价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准备—实施—完成—应用反馈”的全过程。这里面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制定,除了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外,也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的能力训练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教学目标有否实现;二是改革评价模式,加大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力度,构建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参与的考评机制;三是每一次教学评价后,要将多方面信息及时反馈给各个任课教师(包括外聘教师),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改进和调整自身的一些问题,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最后,教学活动是动态连续的过程,教学管理工作也是连续不间断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时,要通过自我反思、同事建议、经验总结等方式方法定期对自身工作的效能做出有效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调整改进,使教学管理工作良性高效地运转。

[ 参 考 文 献 ]

[1] 叶喜冰.以综合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环境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1(3):46-47.

[2] 刘伟.对高职设计艺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究[J].职教论坛,2012(26):51-53.

[3] 张格余,乔金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工作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9):55-56.

[4] 黄志刚,闫英,黄志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5):128-129.

[5] 俞伟忠.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世界,2011(2):27-29.

[6] 刘毅,袁月华.论基于个性化教学的高职教学管理与组织[J].职业教育研究,2012(8):15-16.

[7] 谭永平.论新形势下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及其队伍素质要求[J].教育与职业,2012(9):35-37.

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 篇4

一、实验室机房的建设规划

机房建设规划质量直接关系到上课学生的实践质量和机房维护人员的管理质量,所以在实验室建设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机房的实用性和可控性。

1. 根据发展需要,规划3~5年内计算机硬件配置及规模。

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设计类软件对硬件的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淘汰率也在不断加快,设计类机房计算机配置普遍高于其他类计算机,为了后期管理和维护方便,在计算机配置选择方面需要重点考虑。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开设上机实验课程的增多,使实验室机房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正常地完成上机实践课程,机房的计算机数量规模应视目前的上课班级人数及使用率合理规划配套设备数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 机房的全面网络化建设。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坚持以集团的方式为计算机机房提供系统的接入方案,同时注重未来的发展方向原则,注意用专业化先进化的技术理念来进行网络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其实用性、先进性和未来发展需求的扩展性。机房采用以整个局域网为核心以单个机房教室局域网为辅的集团方式,以集中管理和分开单独管理的两种方式便于教师管理,同时提供一个有账号登录的无线网络信号,以便教师自带笔记本电脑的网络接入,具有高安全和高可靠性,是现代机房首选的局域网建设方式。其优点在于:

(1)资源的充分共享。网络化的共享可以使每一个工作站之间方便地获取大量信息资源,满足教师的素材分发、学生的作业上传集中等教学实验要求。

(2)机房更直接更有效。机房以房间为单位的小型子局域网再接入整个机房的主局域网,方便了管理,对于上不同专业课程的学生可以分开加以管理、分课程下发不同资料,两个子局域网机房之间互不干扰。

二、实验室机房的管理

实验室机房管理是一门学问,实验室是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场所,如何使艺术设计类实验室机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是实验室管理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1.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如何提高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的使用率与电脑设备的无故障率一直是以一种矛盾体的方式存在的,要想管好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依据和保障,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的管理要做到有章可循,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学生机房上机守则》、《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开放实验上机守则》、《实验教师守则》、《贵重设备使用管理办法》、《物品借用管理规定》、《物品损坏赔偿规定》等。其次,以班级为单位做好规范的上机登记,让学生参与到机房的管理中来,负责课后的座椅摆放及卫生工作等。

2.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培养双师行师资队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任务的增加对实验室机房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双师型实验室管理队伍是实验室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双师型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软件操作能力,而且要有专业的管理及硬件维护知识。专业机房管理员不仅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对一些硬件常见故障能够及时排除,具备一定的维修能力,还要定期组织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展开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计算机管理和维护水平。学校还要组织及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研究中学习创新。

三、结语

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是艺术类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接高校的公共上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既关系到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又反映了高校在信息化平台上的建设水平。我们要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的作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摘要:艺术设计实验室是现代高校艺术类教学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提高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的教学效率, 使其更好地提供服务, 这是众多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同时, 由于高校艺术类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使用计算机作为教学的设计类实验课程的不断扩展和更新也给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 如何做好机房的管理工作也成了一门学问。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验室,机房建设,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华明, 吴傲冰, 王萍, 白汶灵.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难点和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5.

[2]张丽娜.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问题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9, 3.

试论艺术创意与艺术管理 篇5

摘 要:艺术创意的推进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方面功不可没,同时,艺术创意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与时俱进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同样也是至关重要。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不仅理论方面均具备成为新兴学科的理论框架体系,而且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丰富的理论积累和深厚的理论渊源。但是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然两者在实践方面均致力于为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撑,但是前者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深入研究;而后者则已经具有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总体来看,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需要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艺术创意;艺术管理;联系;区别

一、引言毕业论文

在社会的文化活动领域,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均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虽然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让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在当代社会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两者比较起来,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体系则要完善和成熟许多,而艺术创意则仍然处于萌芽中,并迅速发展着。

面对着艰巨的艺术和文化建设任务,对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进行深入地研究,梳理它们之间的联系,甄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有利于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这两个学科本身的发展和完善,更加有利于艺术和文化建设行为的深入,进而实现当代社会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二、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理论层面上的联系和区别

从内涵上来看,艺术管理非常强调动态性和过程性,它主要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才华智慧、理论知识和既有经验来确定某个文化艺术活动的目标,并为了达成该目标而对活动本身进行组织、策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不管怎样,艺术管理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建设目标存在内在的统一性:艺术管理的根本宗旨在于不断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涵养,实现国家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艺术管理的基本建设目标强调协调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之间的前进步伐,实现两者的统筹发展。

相应地,艺术创意非常强调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它主要是指人们在文化艺术活动当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创造出新的意蕴或者艺术形象的行为与活动。艺术创意作为维系文化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显得至关重要,艺术创意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艺术活动当中,艺术管理当然也不能够例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艺术创意通常指文化艺术活动当中表现出来的创意行为;从广义的角度来审视,则艺术创意超越了领域不同的差异,更加强调将创意行为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均非常强调文化艺术活动当中才华智慧(即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价值。它们在提升文化艺术活动以及相关产品创新性的同时,更加能够彰显出现它们在促进文化艺术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理论方面的互融和交叉上。

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同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和区别。两者在理论方面的差异和区别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依托基础理论存在差异。艺术创意的依托基础理论是艺术创造学,同时接受创新思维和创造心理学的指导;艺术管理的依托基础理论是管理科学,其相关的具体基础理论众多,例如,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这些具体基础理论同样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其次,理性和感性所占比例存在差异。艺术创意除了要具有一定的理性因素(例如,创造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模式等),更加关注想象、创造、联想等这些感性因素;艺术管理则高度重视具有典型理性特征的逻辑性因素,更有众多的相关研究手法和处理方式,其理论框架体系的理性意味十分浓厚。

三、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应用实践层面上的联系和区别

随着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管理学不仅在工业或者行政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同时也逐步渗透于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体现于文化艺术方面的管理活动与日俱增,科学的艺术管理学理论也逐渐形成[1]。艺术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表明,这一学科始终与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紧紧相连[2]。

艺术创意学同样是人类社会文化与艺术实践的结果,是对艺术创意活动的科学研究与深化。从广义来讲,艺术创意自古以来便与人类文化或艺术活动相伴随,只要有艺术活动,就会有对于艺术的策划、创构、运作与传播。但是从当代意义讲,艺术创意是近年来艺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出现的,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3]。

艺术管理的运作离不开艺术创意,运用创意的精神实施文化管理,使之越来越多地融入艺术创意的成分,推动艺术管理更加有效的运行,促使艺术管理活动产生更大的效益。但是艺术管理主要遵循科学管理理论,以及充分尊重艺术活动的具体规律,从获取和处理信息人手,经由对于艺术活动的预测,形成最佳的决策,并在艺术活动的始终显现出有效的控制与反馈,其间既包括对于艺术活动的策划与论证、资金的筹措与使用,也包括对于人员的调控,以及对于各种风险的预测和防范措施的设置等等[4];艺术创意则重在对于艺术活动的基本形态的建构,艺术活动的形式、规模、语言等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运用,以及充分融人人文科学诸多元素,有机借鉴当代科技的丰富成果,深入关注社会不同地域不同层面受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趣味,以实现艺术活动或创制的预定目标[5]。

四、结束语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拥有着丰富的理论积累和深厚的理论渊源,并且两者具备了成为新兴科学的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尽管艺术创意学科的理论框架体系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是发展速度很快);从时间层面上来看,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拥有着存在价值,即为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撑。归纳来说,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既存在着莫大的关联,也具有一定的区别。

参考文献:

[1]管鸣.艺术管理中的主客体分析[J].新闻天地(论文版),,(Z1):125-126.

[2]石秀方,金虎.艺术管理的观念与意义――克里斯托弗・马歇尔在湖北美术学院学术交流综述[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04):103-105.

[3]程姝.艺术管理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04):223-224.

[4]李宏.对我国现阶段艺术管理途径的探索[J].艺术教育,2009,(02):155-158.

[5] Pick,John. Art Administration[M] .2nd edition. London:St.Edmundsbury P-ress,,06:146-147.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管理初探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 学生 管理工作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的人。同时人又处于管理的核心。而学生管理就是“树人”。当代的大学生是一个生理、心理基本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独立个性的群体。因此,做大学生工作难,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工作则更难。笔者毕业后在师院美术系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略有所得。

随着全国各高校的陆续扩招,高校的准入门槛逐步降低,从而引起生源质量的下降。“从学生工作的整体性看,若生源质量较高,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不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学生工作的整体也起到了促进和提高的作用”。我校作为专科院校,生源质量不是很好,艺术类学生素质不高,除了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外,作为艺术类学生,有着与普通类学生不同的特性,表现在大量的非规范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

美术这一专业的特殊性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个性自由、随意、懒散、特立独行,不愿意受到约束,自律性较差;情感丰富,情绪易受环境影响;以自我为中心,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等方面的意识相对薄弱,个别学生情绪化突出,思想偏激,不能用辨证的思维来认识事物。

美术要涉及到民族、历史、文学、几何、光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想要学好美术,需要在大学里提高文化素养,而艺术类学生很少光顾图书馆,对专业以外的课程没多大兴趣,加上文化基础差,综合素质不高。如从学生的英语成绩可以看出,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在校期间在一般文化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等方面显得比较困难。学生对美术理论、美术史等基础课程方面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综合知识明显缺乏。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针对措施。

一、教育新生

2008年我院录取艺术设计专业新生100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全国各地,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如果老师不因势利导,势必造成畸形发展。首要的是帮助他们克服特殊感、优越感。以进校时的军训为契机,在校纪校规、文明礼貌、清洁卫生、寝室内务及日常行为规范上严格要求,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管理体制上逐步向普通类学生接近,以求达到合格大学生的标准。

二、信任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中不乏优秀的骨干,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应该相信他们,依靠他们,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作用。因为缺乏学生主体的参与,就唤不起学生积极的反应,管理效能低下。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学生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也能体会到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较易与管理方达成谅解。健全党员干部责任制,具体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人,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学生干部竞争机制。同时,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奖学金、助学金等物质激励手段;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满足学生尊重、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一般来说,表扬与激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以学促管

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有重视本专业轻视其他科目的现象。文化课以英语为例,艺术类学生英语水平较低是国内各艺术院系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除了一些重点大学对艺术类考生高考英语成绩有要求外,其他学校对英语成绩不作要求。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直面新的挑战又决定了这类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我院对英语学习也相当重视,在所学的公共课教材中,英语教材占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导致每次期末考试,很多学生不能通过。

四、管理刚柔相济

鉴于学生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以规章制度为依据,用纪律来约束人,用制度来规范人,要制定科学,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对宿舍的内务规定了详细的量化指标,便于操作,由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干部负责每周检查一次,他们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认真负责。检查结果除及时公布外还作为入党、评先、评优、奖助学金等荣誉的评定依据之一,对于最差宿舍依据条例做出处罚。

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验课程,教学策略,管理方式

在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景中,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普遍缺乏教育学理指引下的科学设计, 缺乏国际视野及国外教学方法的参照及启示, 呈现出如倾向于社会实践及以项目为课题的实务型方式, 如具有行业性质的明显商业色彩的竞标案例式方式, 如过于强调工具性、服务性及职业技术教育倾向的方式, 以及程式化的几近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现象。于是设计教育的发展呼唤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与有价值的探索, 而实验性课程就成为一种应该特别提出的概念与实践可能。

一、学理特征与课程价值

实验, 是一个常用的词汇, 如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发生的创新实验及各种类型的实验室, 如基础教育中的实验学校和实验课程, 如艺术界的实验剧团、实验乐团、实验电影, 又如贡布里希认为, 相对于古典艺术而言, 20世纪的现代艺术是一种实验性艺术。于是在实验性的情境中, 课程设计应从根本上改变知识格式化、教学手法简单化、课题作业类型化的状态, 主张以设计活动的文化视野、资源寻找、创造性思维等本体进行研究, 以形式语言、风格手法与个性化媒介炫技表现, 以概念设计、时尚设计、交叉性设计为基本内容, 以知识的先进性、课程的探索性、教学的过程性、课题设计的原创性作为着眼点, 以学生实验性习性的养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学院是一个开放式的试验场, 教室是一个创新性的实验室, 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实验的状态中形成的。我们应该超越那些文件中的规定性动作的限定, 对课程结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重构, 凸显实验性的特征, 即多样化与选择性、时尚性与趣味化、概念性与前沿性、终极目标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等。使实验性课程强调创意的极致化, 在概念设计基础上发展前卫性设计乃至“反”的设计, 在课题练习中强调意义、象征、符号、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注重设计表达的文本形式, 吸收积极健康的当代艺术的内涵与样式。因此, 实验性是一种出发点, 是一种根本的态度, 是学院的责任或本色, 也是一种教学的游戏规则。

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就会形成相应的课程形态与教学方法定位, 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与管理方式。因此, 实验性艺术设计的课程策略与教学管理, 有别于以往一般情境中的模式与既成经验, 在课程建构的学理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学习目标的开放性等方面形成自身特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层面展开, 是建设性的、开放式的, 并非被动的与纯粹技术性的, 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工作。

二、基础建构与课程策略

实验性课程的建设有其自身的基础条件与出发点。如改变以往教学改革与课程实验缺乏学理支持的现象, 强调研究课程理论, 包括后现代课程观与教学理念, 收集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案例, 讨论课程设计的方式方法。如要使课程改革与教学实验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研究国外艺术设计课程的演化过程, 跟踪前沿状态, 尤其要收集分析国外院校的出题思路与方式, 以及特定的教学习性。同时将聘任外籍教师担任单元课程教学常态化普遍化, 不断进行平行课题的教学交流, 从而使教学方法与国外常态面貌保持一致。如要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 从对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中丰富课程设计的思路, 不断寻找新的课程资源与新的知识点, 总结形成有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方法。

实验性课程的具体呈现形态, 可以是以设计基础、设计方法、设计批评等课程为依托, 可以以概念设计、跨专业的交叉性设计、边缘性设计课题为基本方式, 可以在中外联合教学工作坊中得以强化, 可以在毕业设计中得以集大成式地体现, 等等。当然, 实验性更是作为一种渗透到整体课程结构、内容及作业中的无所不在的要素、方法与作业方式。

实验性课程应该有特殊的实施策略。如应该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在这种备课中制定课程目标, 探讨课程的知识结构。如改变以往教学实验只是作为教师个人行为的现象, 可以确定几个特定的讲题, 由几位不同专长的教师分别精心备课并进行大课讲授。又如可以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 对课题性质的上限与下限达成共识, 每位教师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原创性的作业, 大幅度改变以往大纲内容空泛致使作业千篇一律的现象。

应该学习外籍教师的授课方式, 增强讲课的专题性与连续性, 扩充专业知识的信息量, 增强案例分析的有效性与说服力。除在教学单元开始时集中讲授知识体系与方法要点外, 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可连续安排讲座式的授课, 可以穿插进行, 也可以平均每天两节课左右进行。内容包括专业设计史片段、名家风格解析、名著选读、实地考察, 等等, 以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寻找解题的多种切入点。

要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学院之外、毕业之后很难再学到的东西, 远不止是熟记那些常识、概念、规则与数字,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从始到终、由因至果的作业步骤, 从“唯一解”发展为“可以解”, 解读、设计语言与方法的抽象性、多元性与模糊性, 具备在没有标准答案情境中的判断能力。

三、课题设计与教学方法

实验性课程的教学方法是课程策略及设计的具体体现, 它要求将具有原创性的课题设计及作业编排作为最有意义的内容。

实验性课程提倡教学的过程性与开放性, 要求改变一般课程从布置作业到直取最终效果的缺少中间环节的简单化现象。教学过程包括由理论讲授、设计调研与案例分析, 包括草图方案的讨论分析及师生互动, 包括媒介试验、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制作及作业展示等层面构成, 使得学生在多样的作业环节过程中, 通过大量的方案草图的反复修改、综合性的文本制作等提高学习质量。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 提倡能够抓住教学氛围的适度“失控”, 强调教程的可变性及随机发展, 更讲究课题展开与作业进行过程中的不厌其烦的反复与系列化, 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比较、判断、选择、移植、重构、综合、交叉, 等等, 在演绎过程中获得作业生成的机遇与求变的可能。视作业为一种视觉札记或形式文本, 是真正意义上的习作, 而不是表面完整的作品。作业过程可以是个人进行, 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 乃至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组合完成。

进行具有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 是实验性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实验性教学方法体现的最有价值的部分。事实上教师们不难搜集大量的资料与图像, 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排列并制作课件, 成为知识讲授的基本内容与方式, 然而更重要的是学生作业课题的出处问题。于是如何将教学内容如原理、规则、方法等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课题, 如何将讲义演绎为可供实施的作业, 就成为实验活动中最具有挑战性、戏剧性的技术游戏。因此, 实验性教学将备课重点从对一般知识的整理与规则叙述, 以及罗列程式化简单化的所谓参考题, 向具有原创性的成套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转移, 以此强化教学展开的过程性与实验性。所谓课题可以呈示为课程范畴之内的某个专题内容。课题的资源可以是某个文化遗产、现代建筑术语、微观的自然物象、某个音乐的华彩片断等, 解题的关键词可以是解构、元素分析、散发、拼贴、变异等。发给学生的具体课题文件, 应是由一个或一组相关性作业构成, 是某种有训练价值的主题、资源与理论解读、案例分析, 是学习方法与解题切入点的提示, 是形式语言、步骤、媒介、技法及参考文献、链接资料的集中体现。同时, 还要认识到设计出一个好的课题并不太难, 问题是要设计出具有关联性的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作业。因此, 作业编排力求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思辨性与游戏性的结合、发散性与分析性的结合、规定性与自选性的结合, 等等。同时, 在每轮教学单元中都以一定比例的新课题进行替换, 而一部分课题则在相当长的时间段中以经典的姿态成为保留节目。

在设计课题时要求给学生预留完成作业的内部空间, 在题材、方法、媒介等因素的设定中, 在解题途径或寻找切入点时, 给学生对作业进行再设计的机会, 避免为学生准备固定的形式公式与预定的表达效果。强调发挥对作业的个人理解, 学会课题的展开方式, 以获得求异求新的表现效果。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扩大知识容量, 不断寻找新的作业资源, 发展作业的题材、对象及内容, 加强对多元的形式语法的理解与利用, 不断寻找不同的作业切入点, 比较选择媒介手段与技巧手法, 并逐渐形成个人的偏好与趣味。在课程实验过程中, 使学生学会对比与矫正实际经验与技法理论, 方法验证与示范作品之间的差异, 运用专业术语对经典图式、示范作品与多种理论及知识做出有个人创见的评价, 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作业过程及课程控制中, 注意营造完成作业的愉悦氛围, 将作业过程视为一种形式生成的享受, 并在这一过程中研习形成个人图式的方法, 力求发现自己的偏爱与趣味。将阅读写作、信息与案例整理、视觉笔记、文本制作等视为与技法表达同等重要的作业过程及方式;将符号、图式、文本、影像、现成品、音乐等的收集与挪用、移植、变体等视为重要的作业途径;将装置、涂鸦、摄影及图像、拼贴、复印、计算机图形、绘画等, 视为与手绘制作同等有效的表现方法。要规定方案草图的数量及若干种图式, 是成组或是系列的方式, 相反并不强调作业的完整性与观赏性, 视作业为一种创作札记或形式文本, 所完成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习作”。

四、教材编写与课程评价

实验性课程的教材编写应具备先进性与前瞻性, 如在知识叙述与理论介绍时, 既应全面解读各家学说, 又可兼及有倾向性的一家之说与个人的学术观点, 进行批判性的导读与分析, 尽可能吸收国外教材内容的最新发展动态与前沿信息。还应具备示范性与可操作性, 如便于教师备课与便于转换为教程, 如为学生自学留下空间。

教材编写在着重知识与技能掌握方法及练习过程描述的同时, 应该积极尝试新体例、新结构与新的编撰方式。如以具有原创色彩的系列课题设计与解题方法分析作为基本结构, 使一本教材成为一个有一定容量的课题库, 可供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进行选择组织,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通常重复性的以知识描述、要素编排的“讲义”样式。如将作业及评价、知识或关键词、名家理论、案例分析、延伸阅读文献与相关资料链接等, 各自独立又齐头并进, 形成复调式的编织结构,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平铺直叙长篇累牍的方式。如以“图”及“图解”为主要内容的编排方法, 包括示范图例、素材图例、图像资料、系列草图及完成图式等, 并以其可操作性及过程性, 克服文字堆积而片面追求理论色彩的倾向。

同时, 作为教材的一部分, 从学生解题和更好地完成作业及便于自学等角度而言, 开发一系列的参考文献与教材同样重要。它应该包括工具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典著作与论文, 专题画册与图像作品, 建筑理论及作品图像, 音乐作品及CD, 电影理论、作品及DVD, 舞蹈理论及作品影像, 文学理论及作品, 等等, 包括自然科学普及读物, 当然也包括相关图库、网站、教学档案和以往学生示范作业, 以及国外院校相关资料的链接等。

如果说教学单元开始时的理论授课大多是系统知识的讲解, 那么最后的文本制作、作业展览与总结互动, 是教学成果体现的更有效的环节。在一般情况下, 教学督导往往只检查第一课, 听教师如何讲述该课程的知识体系, 而缺少听最后一课的意识, 实际上看课程完成后的作业效果, 听教师对作业的评价, 参加讨论学生对教学感受的讨论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是一件更具价值的工作。

课题作业完成后, 可以吸收建筑学科教学中“评图”的做法, 不仅是由同专业或本教研小组的教师集体评议或评分, 而且可以聘请外专业及外校专家进行讨论。在教室根据作业情况向学生提问并进行答辩互动, 使学生的体验、收获、疑惑得到释放、解答与肯定, 使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设计及备课活动得到验证。同时, 要求学生将教学过程记录及全部素材资料结果编辑成册, 从而以第一手材料真实反映出对课题的体验与实验, 成为有价值的学习文本, 同时作为一份档案, 也为以后的课程和学生形成了参照及启示, 而优秀文本与作业的展览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

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 篇8

1、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模型

教学工作量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工作量、实践教学工作量和技能技巧工作量。其中理论教学主要包括本科理论课堂教学和专职辅导教学;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训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践、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科研、学科竞赛指导等;技能技巧工作量主要包括音乐类、美术类、播音类、表演类、体育类、外语听力、普通话等课程的教学及辅导工作量。

1.1 课堂教学工作量计算

其中:Si为每门课的计划课时数, Ki为课程系数, Ki=1+Ai+Bi+Ci+Xi, Ai为新开课系数修正值Ai=0.2, ;Bi为重复课系数修正值Bi=-0.1;Ci为双语课程系数修正值Ci=0.8;Xi为学生系数修正值, Xi为授课班级学生人数系数修正值, 对于专业课程, 学生数≤50人:Xi=0;学生数≥51人:每增加10人增加0.08的系数Xi=0.1。

1.2 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训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践、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科研、学科竞赛指导等, 其计算公式如下:

1.2.1 实验教学工作量

实验教学主要做好实验课的备课、预做、主讲、指导、学生实验预习报告的审阅、课后的设备整理及环境卫生、批改实验报告等工作。

其中:S为计划实验课时数, A为实验性质系数, 基础性实验A=1.0, 提高性、创新性实验A=1.1。

1.2.2 实 (见) 习、社会实践指导

教师主要工作是准备、指导实习、见习、野外实习、社会实践等, 批改实习报告、总结、考查等。

其中:S为指导一天实习的课时数, 一般为3学时/天, T为实际到实习点指导天数, 一般为1.0, 学生超过20人, 为1.1, X为学生系数。

1.2.3 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准备、辅导、阅卷、答辩等。

其中:F为指导一篇毕业设计 (论文) 的课时数, 一般为12学时, R为指导篇数。

1.2.4 学生科研、学科竞赛指导

艺术类高校教学强调艺术创作, 引导学生多出作品, 多参赛,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承担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科研训练, 为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指导工作, 提升教学水平, 在工作量上应予以体现。

1.3 技能技巧课工作量

艺术类高校的教学模式同非艺术类院校有个很大的不同, 在于艺术类教学很多课程采用小课教学, 比如音乐类、美术类、播音类、表演类、普通话等课程,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小范围交流, 这样就会造成教师实际上课的批次就会增多, 在统计工作量的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其中:Si为计划课时数, Xi为学生系数修正值, 取值参考学生人数, 1人≤学生数≤5人:Xi=-0.4;6人≤学生数≤10人:Xi=-0.3;11人≤学生数:Xi=-0.2。

2、系统功能介绍

经过对系统的深入调查, 得到该系统的需求分析, 要求系统应该满足一下关键功能。

(1) 系统基本系数维护

由于工作量的统计中, 根据课程的特性以及授课实际情况, 会有系数的影响, 因此预先维护这些系数就非常的重要。

(2) 工作量数据的录入、删除和修改。

对于已录入Excel电子表格的数据, 通过程序读入到SQL Server数据库;对于还需要录入的数据, 通过录入界面或从Excel录入, 每位用户可通过校园网输入数据, 引入容错机制。

(3) 工作量数据的统计

要求能根据预定的统计规则对每位教师或每个单位的教学工作量进行统计。按照教务部门的要求设计各统计项目, 分别按大学、学院、系、教研室、个人汇总生成报表, 直接打印。

(4) 工作量数据的模糊查询

根据教师的编号、姓名、课程号、课程名、部门等信息进行模糊查询。

(5) 根据评估依据对每位教师进行工作评估

根据教师应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每位教师的任务完成情况, 分析各个工作量阶段的人员分布情况。

(6) 报表生成及打印。

将各种统计结果生成报表进行打印, 打印格式及打印内容能根据需要进行任意设置。

(7) 系统使用权限设置

工作量的统计涉及到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 因此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要设置不同的权限, 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教务部门登录超级用户进行全面管理, 其他用户登录相应权限用户进行查询等操作。

相应的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3、数据库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要求和模块划分, 数据库主要数据表和数据结构如表1:

4、系统实现

该软件系统采用B/S构架, 前台采用JAVA和JSP, 系统后台采用服务器安装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软件, 用来管理教师工作量等信息。

该系统能够辅助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可以减轻教学管理人员的繁重工作, 有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公平性、快速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系统是学生课程教学与实践结合的一个完美成果, 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 利用所学知识, 进行实践性锻炼, 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该套软件系统涉及到后台数据库技术和前台Java语言, 刚好联系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及计算机类专业中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和《计算机程序语言》等系列课程, 因此该系统已经多次应用在这两门课程的案例教学中,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摘要: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中的教学工作量涉及教师理论课教学工作量、实践课工作量、技能技巧课工作量等, 特别是艺术类院校中采用小课辅导方式进行专业教学, 工作量统计会非常大, 而且很容易出错。进行教学工作量计算系统的调研、开发, 有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公平性、快速性。本文从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等方面介绍了该系统的实现过程。

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 篇9

一、绪论

随着消费者购物趋势的变化, 许多企业越来越强调以设计为中心的产品研发, 把设计管理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任务, 并最终获得了成功。世界知名的企业之所以能在困难的市场环境下不断取得成功,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积极运用设计战略, 并把它作为企业经营的工具来提升企业形象。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文化、自然环境。受生活变化与价值观多样化, 以及对自身的感性情感及符号重视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意识结构及价值观的变化与产品的生产效率相比, 消费者更重视自身的感性情感及符号, 与标准化相比更在意尊重自身的个性。企业需要设计管理人才以推动企业设计管理为目标, 促进设计的计划性, 总管设计事务。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负责管理企业组织的设计事务, 发掘符合特定项目合作的专业设计公司。

艺术设计作为应用学科, 创造有效并充分满足人类多样化需求的新产品, 需要把造型艺术、科学技术及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特性相结合, 理解产品开发的有效性、功能性, 以此提升产品的品质。然而我国绝大多数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并没有及时根据市场环境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与革新, 大学之间没有差异化的教育课程及哲学理念, 艺术设计教育的落后致使大学为企业输送的设计者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设计管理人才为我国企业服务, 是当下艺术院校的迫切任务。

二、设计管理者的任务、才智与能量

设计管理在企业设计事务中, 正在越过设计活动的顺序, 向更有效的富有创造性的设想与方法的角度变化。具备设计管理能力的人才通过品牌、统一性、经营革新等主要概念与设计相衔接, 并在此过程实现这这一变化。能改变企业运营的不仅是具备设计思维与设计管理意志的人才, 所有部门成员都应关注设计, 积极参与到设计教育中, 同时还应该建立有创意的、革新的组织文化, 并展示业务成果。因此, 设计管理必须体制化。

设计管理人才以推动企业设计管理为目标, 能够促进设计的计划性, 总管设计事务。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负责管理企业组织的设计事务, 发掘符合特定项目合作的专业设计公司;同时, 要为设计部门的设立与成长考虑恰当的定位, 并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还要对设计战略进行长期的管理[1]。设计管理者的任务是, 在企业设计管理系统上运用战略方法提升企业价值和品牌形象;在大量的信息中, 感知重要的信息, 并通过这些重要信息创造新的价值。换句话说, 设计管理者具备为企业树立有逻辑性且明确的理念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并对最终的成果负责任。设计管理者必须经常思考需要哪些信息, 从什么地方获取信息[2];让设计管理有效地进行, 提升成果的水平;把知识运用到业务当中去, 具备对成果、方向进行决策的能力。可以说设计战略的运用关系到企业整体效益的好坏[3]。

(一) 设计管理者的任务

设计管理者要拥有高水平的审美判断力, 要成为在多种设计方案中找出最好的设计方案的“鉴定师”, 对设计要有超强的判断力, 并具备瞬间识别设计的价值及设计师才智的能力。设计“鉴定师”的能力可以左右企业的设计水平[4]。设计管理者必须实现设计组织运营的顺畅, 善于挑选和培养优秀设计师并维持与设计团体的密切关系。最后, 设计管理者必须有效地管理设计项目。如果说设计师是创造者, 那么设计管理者就有责任维持创意性的环境, 使设计师全神贯注于设计当中, 必须为他们清除阻碍创意性思维的障碍物。

(二) 设计管理者的才智与能量

为了能顺利地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 设计管理者要具有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恰当方法。

首先, 技术技能 (Technical Skill) 是有效促进业务的一种方法。掌握设计的技术技能, 找到独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适用于设计管理的多个范围。其次, 人际关系技能 (Human Relation Skill) 是设计师理解其他管理者, 并与他们有效合作的一种技能。各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如感知他人行为动机, 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能力, 语言或文书材料的沟通能力等, 都属于这个范畴。最后, 构想技能 (Conceptional Skill) 是通过对状况的观察与诊断, 去理解整体与局部, 对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起着重要作用[5]。

在这里最重要的还是这三种技能之间相互衔接的连贯性。给高层设计管理人员强调概念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 是因为他们在经济状况、产业动向、企业环境等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负有判断业务的责任。另一方面, 对强调创意性与设计解决方案的下层设计管理者来说, 技术技能是最重要的。

设计管理者在解决设计问题与交流沟通等业务的时候, 需要精通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在设计师解决特定的问题时候, 帮助其解决创意性和感触性的方法非常重要。另外, 设计管理者还需要具备理解设计问题的构造、设计趋势的变化、尖端技术、对消费者的洞察力等多种知识和能力, 以及组织或运营项目, 管理调整次序的技术能力。

三、艺术设计教育革新的必要性

“设计”作为企业战略成功的要素, 设计思考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除了要考虑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政策性及形象, 也要了解市场变化, 因为这些已成为企业战略成功的因素。随着消费者价值观的多样化与企业间技术上差距的缩小, 产品的开发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 许多企业不仅在产品功能和性能上进行研究与开发, 也对产品进行后期服务及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生活。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客户研究对于了解客户, 让他们获取新的感性价值, 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企业需要能把设计和市场结合起来的人才。大学是为企业提供设计人才的主要阵地, 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出的能够把市场和设计结合起来的人才非常匮乏。因此革新艺术设计教育, 为企业输送设计管理人才, 从而使企业获得战略性的成功, 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拥有设计管理能力的人才, 即拥有了创意性的设计思维及有效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人才。如今许多企业不仅让艺术设计人才在设计部门工作, 还安排他们在企业其他部门工作, 他们的设计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并取得了成功[6]。

医疗机构Mayo Clinic在核心部门安排设计专业人才, 该部门很快就开发了新的系统和新产品, 最终获得了成功。Jack&Jones把设计人才引入到市场部, 让设计思维接近市场战略, 强化了品牌形象。艺术设计也可用在企业内部的革新中。美国最大的食品企业Kraft, 与专业的设计公司合作, 对公司的物流系统进行了改善, 对物流公司运送货物的托盘进行重新设计, 托盘被充分利用的几率提高了1 6 2%[7]。Google、PFG、Telenor公司的CEO意识到通过设计改善企业内部工作环境非常重要, 于是在公司投入设计管理人才, 对公司环境进行改善, 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力和革新能力。

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同时艺术设计教育应以人类生活、多样化的文化及生活环境为中心[8]。环境及信息化时代, 人类最新的需求是对事物最本质的解析。设计教育的具体内容要考虑到新技术与方法论, 研究与设计造型相关的内容, 除此以外也需要理解未来社会和人类生活的价值观、文化、环境及现象学、人类学、信息沟通以及对商业设计的认识等等[9]。需要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 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并赋予相关的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

综上所述, 设计管理人才能为公司带来创新的思维及革新的方法, 成为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目前企业需要这样的人才, 大学在为企业输送设计管理人才中起着关键作用。

四、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正随着21世纪新时代人类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信息知识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未来和谐的生活环境, 都积极地反映出人类对未来社会生活的要求, 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文化的诉求, 因此必须制定新的教育指标。教育的方向要转向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并追求教育改革的深入化, 要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 使其有效地融合。艺术设计学院要敢于走在革新的前列, 教育的方向要把研究、知识、创新、商业衔接起来。首先, 提供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信息, 超越单纯的以形态为主的艺术设计领域, 形成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其次, 让高年级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开发、设计、管理项目的整个流程, 追求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务实教育。第三, 在信息知识多样化及共通性的背景下, 和谐的自然环境价值和人类新的生活价值构成了明确的设计哲学理念, 也构成了以创意性及设计管理为中心的教育目标。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向不明确的问题, 需要积极应对新时期的变化, 在特性化和差别化上进行调研考察并开发新的课程。艺术设计教育内容要围绕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来制定, 并赋予相关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

注释

1[1]#12

2[2]#12

3[3]#12

4[4]#12

5[6]The Talent Huna.[EB/OL].http://www.besiness.com/magazine/conten./06_41.html, 2006

6[7]Thomas Mitchell.《Innovation Design T (?) k》[M], 1999

7[8]#12

8[9]#12

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管理探讨 篇10

一、引言

以工作室为载体, 按项目管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是大多数艺术类高校开展艺术设计教学的常规方法。很多高校引入企业共建、共管工作室, 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为教学对象, 校企共同开展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或进行技术开发,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把握项目管理实施的全过程,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1], 这既让学生学习到了与行业贴近的专业知识, 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又让学生体验到了职业工作情境, 对真实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规范有所体会。同时, 由于工作室模式最终的学习成果是真实的产品, 可以让学生获得极大的学习成就感,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由于有的工作室有关管理工作滞后, 影响了其作为校企纽带、学习与工作桥梁功能的最大发挥。本文对艺术设计工作室有关管理进行较深入探讨, 以期对促进工作室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二、艺术设计工作室的管理

艺术设计工作室不同于一般的实训室, 它除了承担一定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课程教学任务之外, 其重要的功能是使专业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中的艺术设计项目, 并借鉴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开展教学管理。所以, 其建设过程虽然也跟一般的实训室建设程序基本一致, 包括申报、论证、审批、建设、验收等五个环节, 但对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一) 工作室建设规划

首先在申报艺术设计工作室建设项目环节上, 不仅需要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或几门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要优先考虑艺术设计类相关企业的实际工作的需要。所以, 在开始进行工作室项目申报前, 需要进行深度的企业调研, 要分析工作室未来可能承担的艺术设计的项目类型、实际项目完成的具体步骤及其社会、经济效益。并且有必要请企业管理者、有关专家对调研报告进行评价,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集中召开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加的工作室建设规划专项座谈会。通过以上过程, 真正让艺术设计工作室的规划符合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状况、工作环境。另外, 最好把工作室与至少一个企业进行相关项目开发合作作为工作室建设的基本前提条件, 这样为工作室的实践项目开发提供一项基本保障。最后, 提交的“工作室项目建设报告”应该包括工作室预开设实践项目论证、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协议书及相关硬件、环境配置要求等内容。

(二) 工作室建设的其他环节

其次, 在对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进行项目论证时, 论证专家组成员应该包括艺术设计企业的技术专家、教学专家、管理专家、财务专家等。在论证过程中, 需要接受专家组对包括技术指标、人才培养过程、工作室管理程序、校企合作细节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质询, 并根据质询情况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在论证过程中, 由于艺术设计工作室功能的特殊性,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把关。第一, 工作室建设要立足本地区的艺术设计产业的实际, 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学院专业发展的需要, 既要满足当前学院对人才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需要, 同时强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第二, 工作室在实践教学功能上要具有艺术设计专业基本技术技能的仿真性, 按企业真实环境来开办, 使学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 得到真实场景的实际操作训练;第三, 要具有社会开放性, 其工作实践既能实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标, 也可使相关企业员工受到继续教育, 开展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的功能, 并注意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衔接性;第四, 要慎重制定校企合作进行工作室建设有关各方权责的具体规定, 维护相关各方的权益。在经过论证、修改并最终通过严格的审核后, 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完成审批手续后, 工作室正式进入招投标环节, 开始着于建设, 最后按项目书进行验收[3]。

三、艺术设计工作室日常管理

工作室建设完成后, 为了确保工作室的高效运行, 实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及技术开发的相关功能, 需要加强对工作室的日常管理。主要思路是构建管理组织框架, 制定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 开展工作室常规运行管理。

(一) 工作室管理组织框架

工作室的管理组织框架根据不同的管理主体会有很大的不同。其一, 学校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模式需要有一支专业管理队伍, 同时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和实训耗材、水电气暖等费用成本和管理成本都比较高。其二, 外包式管理。请相关企业托管工作室, 负责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 保证正常教学。这样可以解决专业教学及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其三, 校企合作管理。学校和企业根据协议有关条款分别承担相应的管理任务, 分别履行有关职责, 获取相关利益。由于工作室建设之初就融入了校企合作元素, 所以无论是学校自主管理、企业托管或者校企共管都具备一定的基础。而校企合作管理是一种可能发挥校企各自优势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校企双主体管理的前提下, 可如图1所示的构建管理组织框架:成立企业老总和学校院系主要领导为主任的艺术设计工作室管理委员会, 主任委员人选根据工作室建设过程中的校企投入比例决定由企业或学校人员担任, 投入多的一方担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另一方担任副主任委员。管理委员会主要对工作室运行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开会研究决定, 并审核有关管理的规章制度及依据校企合作协议对工作室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权责问题进行仲裁。在管理委员会下设置管理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由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任, 并配备一名常设工作人员。管理办公室执行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决议, 发布有关工作室管理及运行的有关规定及工作任务, 并对工作室进行工作指导, 协调校企各利益相关方。在管理办公室的整体管理下, 设置各工作室主任岗位, 主任人选由企业技术骨干或学校艺术设计相关领域的骨干教师担任, 对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负责。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管理人员, 归室主任领导, 负责工作室的日常维护及常规管理工作。在工作室具体开始进行实践教学及技术开发时, 成立项目管理组, 由企业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教师担任项目经理职务, 组建项目团队, 负责具体项目开发管理工作。

(二) 艺术设计工作室管理制度

要实现对艺术设计工作室的规范、高效管理, 除了有明确的管理组织框架, 明确各自的管理权限外, 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确保涉及到工作室的有关工作能够做到事事有人管, 管理有依据。由于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人员具有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特点, 大多都养成了行动散漫、无拘无束的习惯[4], 制定比较完善而又人性化的工作室管理制度很有必要。

首先, 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 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 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要求工作室室主任及项目组经理有相应的学历、技术职务、技能结构及工作经历, 以保证工作室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二, 制定工作室工作条例。主要从工作室的工作规范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定, 并使它深入人心, 让参与工作室教学的企业技术人员、学校师生都能清楚自己在工作室的工作规范, 实现人人做事心中有数, 按章程办事, 提高工作效益, 减少推诿指责。第三, 制定严格的工作室设备及耗材管理制度。艺术设计工作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涉及到大量的耗材及设备的使用, 必须在校企合作协议规定的前提下, 明确相关的管理规定:设备的维护、维修责任人;对耗材的领用、申报、购买等相关环节作出可执行性强的工作流程。第四, 由于工作室实践项目教学及技术开发的特殊功能, 需要对工作室的教学管理过程作出明确的规定。工作室一般采用项目管理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而项目进度的经典线性模型包括四个阶段:定义、规划、执行和终结[5], 所以对于艺术设计工作室开展项目教学活动必须明确对每一步如何开展进行规范, 这样让工作室主任、项目经理在教学或技术开发时有章可循。同时, 在规定中还要明确工作室主任、项目经理、项目组成员在具体的项目教学或技术服务中的责任、权利、利益内容。例如对于一个实践项目完成所获得的收益, 学校、企业、工作室主任、项目经理及成员分别获得的比例, 要拿出明确的指导性的意见或对其利益的分配方案, 对确定的工作方法作出清晰的、可执行性强的规定。第五, 制定工作室考核制度。对工作室的教学、技术开发成果按一定周期进行考核, 并按考核结果提出整改意见, 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奖惩处理。

四、结语

艺术设计工作室的管理采用何种模式, 与工作室要实现的功能及在实施工作室为载体的项目教学主体有很大关系。本文在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工作室的前提下, 对工作室的建设中的规划、论证等环节进行了重点分析, 同时对工作室的管理组织框架及日常管理制度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 对高职建设、管理艺术设计工作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1[1]傅朝晨, 艺术设计高职教育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初探[J].管理观察, 2011 (12)

2[2]马连华,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思考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 (29)

3[3]杜旭林, 何兵等,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评估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08)

4[4]薛生辉, 完善工作室管理推动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12)

上一篇:海岛资源下一篇:质量监督行政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