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执行保险

2024-05-26

专利执行保险

专利执行保险 篇1

自中国加入WTO以后, 我国的保险市场也逐渐对外资开放, 保险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2012年2月, 习近平在访美期间宣布将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这将拓宽外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辆保险上的营销渠道, 外资保险公司也将进一步分享中国市场。

然而, 与日趋激烈的竞争相比, 中国的保险市场竞争层级低, 保险产品创新却严重滞后。目前, 我国财产保险仍然集中在机动车辆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三大险种上, 而人寿保险的险种也较为单一。与之相比, 在英国、瑞士等西方发达国家, 保险业每年就有约300多个新险种投入市场, 保险业险种的更新率为25%。[1]

保险产品的陈旧、滞后, 一方面是我国保险起步晚、保险产品的需求仍停留在基本的财产、人身保障等低层次需求上;另一方面, 也是我国保险公司之间互相抄袭严重, 保险产品缺乏创新所致。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法律层面上, 对保险产品予以保护, 鼓励保险创新。

一、对保险产品保护的必要性

保险产品一般由产品名称、保险条款、保险单和投保单等组成。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需要投入相当的资金, 由开发人员从诸多风险中筛选出可保风险, 根据积累的损失记录和大量的调查、数理精算, 确定可保风险的费率。每一个新险种的产生都凝聚了保险产品研发人员的智力劳动与保险公司的财力支出。然而, 保险产品具有开放性和易复制性。保险产品在开放成功、进行推广和销售时, 保险行业的竞争者作为业内者极易通过对方提供的保险单、宣传手册而了解该保险产品运行原理, 并复制该保险产品, 其以极低的成本提供低于研发者的产品。不利于保险产品的创新。

保险产品这种高开发成本、高开放度的特性导致许多保险公司对于新险种的研究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保险公司固守传统险种或只是草草研究就将新险种投入市场。保险公司的竞争也停留在靠费率优惠、人员推广、附加赠品等方式展开。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层级较低, 保险产品严重创新不足, 无法满足投保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保险产品给予特殊保护。

二、著作权对保险产品保护的不足

保险产品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数据统计、数理分析、风险组合, 需要考虑多方因素:如宏观经济环境、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变动、市场需求分析、公司成本利润分析、产品开放系统建设、法律法规和条款设计等[2], 是一个智力劳动的过程。而知识产权保护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

很多学者认为, 发明新险种是一种专业性、综合性都较强的、高标准、高要求的智力活动, 其难度不亚于创作一篇文学作品或一项普通专利。同时, 任何一种险种发明都是通过条款的设计而体现的, 因此险种的条款是险种内容和意义的书面载体, 可以通过著作权法对新险种予以保护。[3]然而, 著作权保护的只是文字的表述, 而非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是文字的“独创性”而非“首创性”, 竞争者仍可以通过改变保单文字表述, 来提供同一种保险服务。因此, 著作权对于保险产品仅能达到形式上的保护。

三、保险产品的可专利性分析

专利权保护的是发明人在一段时间内对其发明或创造所享有的独占权。专利权对产品首创性的要求可以满足保险产品创新的保护需求。传统观点认为, 专利权保护的对象必须是利用自然规律, 并且以物品形式或作用于物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技术方案。虽然保险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运用了各种科学理论进行统计、分析、计算、预测, 并最终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 但此过程非运用某一客观自然规律完成。[4]对于数学的计算方式等智力活动规则、思维方式, 应该排除在专利权之外, 以防止他人通过拥有这些思维方式的专利而达到对思想的垄断。因此, 单纯的商业方法是无法获得专利权的保护的。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信息产业和金融业的崛起, 这一理论逐渐受到了挑战。

一般认为, 保险产品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运用数学计算, 属于商业方法范畴。而商业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是不应该通过授予专利权而形成垄断的。然而,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以及保护需求对这一论断提出了挑战。商业方法与软件技术相结合, 形成各种数据信息处理系统, 并随着网络的发展表现出新的技术特征。

(一) 美国法上对于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变迁

美国法院最初是否认商业方法可以被授予专利的。然后, 随着技术的发展, 在State Street Bank & Trust Co.V.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 Inc.一案中, 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认为:判断一个专利申请是否具有可专利性不应该将焦点放在是否属于可专利的四个种类上——方法、机器、产品或物质的组合, 而应该将焦点放在申请物的必要特征上, 即是否具有实用性上。判断一个发明是否属于专利权的保护客体, 与该发明是否涉及数学方法无关, 关键要看该发明是否产生了实用的、具体的和有形的结果。在AT&T v.Excel Communications一案中, 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法官更是直接指出:实体转换并不是可授予专利权客体的绝对必要条件。判断可专利性的唯一方式是要确认该发明是否产生一个实用的、具体的、切实的结果。[5]

于此同时, 美国法也提出了对商业方法申请专利的限制性条件。2009年8月美国专利局颁布《新的可专利客体暂行审查指南》, 该指南说明:可专利客体必须是101条中四个可专利范畴之一;必须没有整体上指向那些不可专利的客体。同时, 作为商业方法, 必须通过机器或转换测试方法, 以确保该程序限定与特定的实际用途。自此之后, 银行、证券、借贷、保险等金融业的专利开始大量进入公众的视野。

(二) 对保险产品予以专利权保护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切的法律制度都是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依托, 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关系, 服务于经济发展。现代的专利制度诞生于100多年以前, 是以当时的工业化时代为背景的。因此, 专利制度偏向于保护工业专利, 强调一项申请要获得专利必须具备技术性的要求, 并将这种技术性限定于适于工业的生产和制造。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代经济中, 信息技术、金融、高新科技等的比重逐渐加大。法律制度也必须对此做出适应和改变,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1997年, 美国专利局创建了第705类专利以便将商业方法相关的专利申请纳入这一领域加以审查, 其中第705/4类即为保险。这也是对于保险产品寻求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回应。

保险产品作为一种商业方法, 并不必然具有可专利性。只有当保险产品与一定的技术手段、客观物体相结合, 并且, 独占权的授予不会造成对基本保险模式的垄断时, 这一保险产品才有可能获得专利权的保护。

满足可专利性的保险产品, 可以通过复制等方式得到推广, 即具有实用性;同时, 该保险产品不同于本国市场中已销售的保险产品, 该产品的内容未在国内外刊物中发表, 且未在本国申请, 即具有新颖性;并且, 该保险产品与现有市场中正在销售或曾经销售的保险产品有着实质性的进步, 即具有创造性。那么这一保险产品即有可能获得专利权的保护。

四、保险产品专利保护的积极意义

专利权的保护并非绝对的垄断保护, 而仅仅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护产品开发者的垄断利益。专利的申请是以公开该专利所涉及的技术内容为条件的, 尽管在一开始专利所有者可凭借其独占经营权获取高额利益, 但保护期经过, 大量保险公司的介入可大范围降低运营成本, 提供更优质的保险产品, 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层级。

摘要: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但竞争层级较低。这一方面是我国保险业起步晚, 一方面也是对保险产品创新保护的不足。保险产品作为智力活动的成果可以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虽然传统观点认为保险产品作为商业方法不应得到专利权保护, 但随着信息技术和金融业的发展, 与一定技术相结合的商业方法开始被授予专利。对保险产品的专利权保护有利于深化竞争层级, 鼓励创新。

关键词:保险产品,专利权,商业方法

参考文献

[1]靳晓东.我国保险公司新险种的知识产权保护[J].法学杂志, 2010 (S1) :98.

[2]张俊岩.保险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及其保护[J].法学家, 2010 (2) :150.

[3]刘云霞, 陆敬波.保险险种的知识产权保护[J].上海保险, 1996 (12) :22.

[4]刘淑华, 杨军.论保险险种的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院报, 2003 (5) :48.

专利保险为企业穿上“保护衣” 篇2

2015年3月初,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为其22项专利续保专利保险,其中包括9项发明专利。同月,广东佛山禅城区3家参加专利保险的企业获得理赔,赔款合计近34万元。

4月初,安徽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开展合蚌国家专利保险试点。吉林省科技厅则与都邦财险吉林分公司联合制定《指导意见》,在全省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4月22日,上海市杨浦区知识产权局组织召开2015年专利保险试点工作专题研讨会,就下阶段筹建专利保险维权联盟的设想和计划进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及建议,为杨浦区开展第二批专利保险试点工作奠定了基础。

5月初,唐山雷浩能源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以其13项授权专利为标的,向人保财险投保专利保险,由此成为唐山市专利保险“第一单”;同月,漯河市知识产权局与人保财险漯河分公司签署专利保险战略合作协议,为该市开展专利保险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6月初,沧州市河北杰力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分别与人保财险沧州分公司签订专利保险合同,共投保专利11项,交纳保费1.8万元,它们也成为该市首批专利保险的签约企业。

事实上,2015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专利保险业务开展范围至少覆盖50个中心城市。为何专利保险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试点“开花”?为何国家有关部门要将专利保险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来加以推进?毫无疑问,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为了给企业专利穿上“保护衣”,以达到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目标。

两类险种各有千秋

众所周知,专利侵权的维权要经历复杂的取证、诉讼、执行等环节,这对大企业来说都是一项极重的负担,对遭遇专利侵权的中小企业来说,面对高额调查及诉讼费用,以及支付费用后仍可能败诉等问题,它们对于维权一事更是存在后顾之忧。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专利保险“出场救阵”。

所谓专利保险,是指投保人以授权专利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投保,在保险期间,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向投保人为专利维权而支出的调查费用和法律费用进行赔偿。投保人既可以每件专利为单位投保,也可以产品为单位,将其所包含的专利投保。还可以企业为单位,将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投保,由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商议后确定赔偿的最高额度。

据了解,按照理赔范围不同,专利保险可以细分为专利侵权责任保险、专利执行保险。其中,专利侵权责任保险是为无过错的侵权人而设立,就被保险人为对抗专利侵权诉讼而需要的支出,及可能遭受专利权人追偿合理赔偿金的风险给予保障,其保险标的是被保险人对第三人所负的赔偿责任,承保范围为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因制造、使用、进口、经销、广告、要约销售或销售被保险产品造成的无过错侵权行为,而受第三者主张权利、请求赔偿时,保险公司将承担其所需费用。专利执行保险则是指专利诉讼案件中,专利权人为除去其执行专利权所受到的阻碍及可能的损失所投保的险种,因此更适合于因财力不足、无法实施自身专利权的个人或企业,其承保范围为主张被告侵权的所有专利诉讼之费用,律师费、和解费、出庭费、专家作证费等开支均含括在内,但不包含败诉的损害赔偿费用。

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保险业内人士指出,当下企业遭遇专利侵权较为普遍,但面对高昂的维权成本,企业更多的是选择听之任之,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也有损于专利权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而专利保险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担投保人的维权风险,企业只需支付小额专利保险费用,险企就能承担企业在保险期间,第三方未经授权首次实施被保险单列明的专利,被保险人在为获取证据在承保区域范围内进行调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或向仲裁机构提出仲裁请求或向管理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而产生的一系列调查费用、公证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贴费用、法律费用等。如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企业的维权顾虑,降低其维权成本,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以向险企投保专利保险的某路面机械有限公司为例,在一年的保险期限内,公司的专利有任何一件被侵权,并启动司法维权程序,保险公司就将向其支付专利维权所需的调查、法律等费用。例如,公司的一件专利受到侵权,调查费为13.2万元,法律费用为13.2万元,险企总共将理赔26.4万元,这就使企业的维权成本大幅下降。

当然,任何保险产品都有“除外责任”事项,专利保险也不例外。以人保财险《专利执行保险条款》的“责任免除”为例,对于被保险人提起诉讼、仲裁或行政处理请求,被立案或受理后发生的调查费用;购买涉嫌侵权的产品费用;在保险合同追溯期之前(无追溯期的,为保险合同生效之前),被保险人已经知道或应该知道专利权受到第三方侵犯的,或被保险人已经向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方提起仲裁或诉讼请求的,与之相关的损失、费用或责任,保险人均不负责赔偿。对此,欲投保该险种的企业应有所认知。

(本文转自《上海金融报》)

上一篇:网络团购消费者下一篇:生活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