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池许可

2024-05-31

专利池许可(精选四篇)

专利池许可 篇1

1.1 CBHD技术指标及其知识产权归属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以及人们对电视节目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清节目光盘及播放机已成为市场新宠。在后DVD时代,随着东芝公司宣布停止生产基于HD DVD标准的高清光盘[1]。由包括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研究所、新科等数十家研究机构、企业组成的中国高清光盘产业联盟(CHDA,是CBHD的官方机构),是中国蓝光高清光盘最主要的推动者[2]。《人民日报》的文章认为:“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创新的新一代光盘产业呼之欲出,向国外缴纳高额专利费的DVD时代将一去不返。”

CBHD的主要技术指标同蓝光光盘(BD)及DVD光盘的比较见表1[1,3]。

2 CBHD专利池及其专利许可计划

对于中国高清光盘产业联盟来说,建立专利池是目前CBHD技术标准产业化工作的重心。在DVD时代,由于有着6C、3C、1C等多个专利联盟,他们都向企业收费,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以及成本负担。在高清光盘领域,现在索尼主导的BD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但是BD光盘及其标准管理组织BDA在BD专利池方面的进展并不像他们在标准制定中走得那么顺利。在这样的情况下,CBHD一经推出,就宣布将在2008年底建立专利池,并发布了《CBHD专利许可计划》,邀请拥有CBHD技术标准必要专利的持有人参加一站式的技术标准专利许可[4]。

对于CBHD专利池的管理,CHDA拟从原始专利(和专利申请)的持有人中选出一个专利许可管理人。专利许可管理人将从必要专利所有人那里获得许可专利中的非独占专利许可转让权。同时将设立一个管理委员会来监督专利许可管理人的行为,该管理委员会由必要专利所有人、公众利益代表、专利实施方的代表组成。

建成的CBHD专利池将至少具备如下功能[5]。

“必要专利”认定的第二个问题是没有给标准体系争取“必要专利”而遭拒绝的情况预留解决机制。我们知道,要获取“必要专利”,就必须有一个技术标准体系向专利权利人申请获得许可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标准体系争取获得“必要专利”的许可过程中,自然也有遭到被拒绝的情况,而必要专利对标准体系又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这种情况,《CBHD专利许可计划》没有预留相应的解决机制。实际上,CHDA至少可以做如下几项工作:(1)经过技术小组再评估,判断此“必要专利”是否是标准体系所必需的;(2)如果还认为该专利是“必要”的,那么通过技术研究开发以绕开这项专利;(3)如以上两对策均不能达到效果,可以经过CHDA全体会员大会讨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寻求进一步行动的指示,甚至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强制许可程序(6)。

3.2 CBHD的许可条件[6]

《CBHD专利许可计划》规定该专利池采取公平、合理、无歧视的专利许可条件,同时规定首期专利权人集体决定共同许可的条件。此间“共同许可的条件”主要包括2个方面;其一是每年支付给专利权人的专利使用费;其二是CBHD统一对外许可后的收费问题。

支付给专利权人的专利使用费如何确定,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许可方不但可以从专利池获取专利费,同时还将从符合CBHD标准的产品中获取产品优势。具体的专利使用费将由首期专利权人集体决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最初的专利许可协议应该考虑到其他尚未提出申请的潜在的必要专利许可问题。在首期专利许可协议中,需要制定一个解决侵权的条款,规定“如果由于未知的侵权而必须向第三方支付专利许可费,则需要对原来的协议进行许可费再协商。”

对于同一对外许可后的收费,可以分为2种情况。第一,对于CHDA会员,不必单独交纳许可使用费,每年的会员费可以充抵许可使用费;第二,对于CHDA外的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想获得许可的,向CHDA提出申请,获准后按照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进行“一站式收费”。该收费标准的制定需要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降低,以对抗来自蓝光光盘的挑战。CHDA建立专利池的初衷是以中国蓝光的低价专利许可来应对索尼的蓝光标准。通过对索尼蓝光标准的专利许可费用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索尼的专利许可费用是“较低”的。索尼的战略目标不是通过销售蓝光光盘获取利润,而是希望蓝光标准被广泛接受以后销售相关硬件产品获得收益。作为索尼这样的业内巨头,在其全力降低专利许可费用,希望使其达到“较低”水平时,蓝光光盘的专利许可费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尚且难以接受。CHDA在制定专利许可费用时的压力可见一斑。CHDA的专利许可费必须在与必要专利所有人的谈判中尽可能大地降低该项收费。不过,由于中国蓝光的物理格式采用的是东芝的HD DVD技术,这在整个光盘的必要专利中所占比重将近70%,东芝的态度将决定CBHD“一站式收费”的定价范围是否存在竞争力。

3.3 保证专利池管理机构的独立性

CBHD专利池管理机构是由中国高清光盘产业联盟委托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作为平台并组建的,其主要职责是进行必要专利的申请、必要专利评估的组织工作以及其他专利池的相关业务。该研究中心的专业能力无需置疑,其官方背景对CBHD的推广也可能会带来很多便利。但是在专利池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CHDA必须确保其专利池管理机构能够保证其独立性,在必要专利的评估、认定等关键环节严格遵照程序,保证池内专利最优组合,尽可能多地减少许可成本。

同时,专利池管理机构与专利许可管理机构也要进行清晰认定,保证在行政权力上占据优势地位的专利池管理机构不至于挤压应属于专利许可管理机构的应有权力。如:获得专利费、进行专利再许可等。

3.4 CHDA应主动寻求外部监督[7]

专利池一旦建立,有可能被滥用,成为部分企业分割市场、限定产品价格的工具。对于这样的行为,只有通过监管部门的检查,进行监督。美国的FTC对于专利池进行的反垄断审查即属此列,一旦发现专利池有妨害竞争、阻碍创新的现象,专利池中企业将会遭到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审查。可能会产生非必要专利的“搭售”行为,专利池中可能带有大量的无效专利(Invalid Patent)。那些担心其专利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失效的企业,也许会通过建立专利池的方式来规避其专利失效,从而保证他们能够通过一揽子许可继续向公众收取许可费用。《CBHD专利许可计划》提及该专利池将设立一个专家管理委员会来监督专利许可管理机构的工作,该专家管理委员会由必要专利权所有人、公众利益代表、CHDA以及法律专家的代表组成。这样的制度安排对于CBHD的外部监督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如何确定公众利益代表以及法律专家代表人选,使之能够在监督过程中发挥更加实际、高效的作用,CHDA的相关章程当中并未规定。建议CHDA制定公众利益代表以及法律专家代表产生细则,完善监督机制。

3.5 CBHD专利池与“回授(Grand Back)许可”规定[7]

专利池的许可协议中一般有一条“回授”规定,根据该协议,被许可人同意将其对许可人的技术所作的改进再许可给许可人使用(7)。很显然,回授能够产生有利于竞争的积极效果,并刺激创新。该条款将保证CBHD专利池内技术的先进性。

3.6 CBHD专利池关于退出专利池后专利权的处理条款

CBHD专利池允许专利权人自由退出,同时除名制度也可用以惩治那些不履行专利池管理机构规定之义务的专利权人。对于退出专利池后专利权的处理,CBHD专利池应该在其最初的专利许可协议中规定不允许其同时撤回相关知识产权。

3.7 制定明确的专利池推广战略

CBHD专利池建立之后,其面临的最紧迫、最困难的问题应该是中国蓝光光盘的市场推广。CHDA的设计者们有一个宏伟的蓝图:中国蓝光光盘标准发布之后,建立CBHD专利池,该专利池以低廉、便捷的“一站式收费”模式获得众多国内企业的支持。此后,该标准向EVD标准一样,成为行业内的政府推荐标准,也就是事实上的国家标准。据此,CBHD标准依赖中国国内市场占有率即可与索尼蓝光分庭抗争。但是,这些前景都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上,那就是内容提供商的支持。到目前为止,CHDA也只是与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等几家国内内容提供商签订合作协定;对于好莱坞的内容提供商至今无计可施。CHDA必须吸取HD DVD和EVD标准失败的教训,它们的失败关键都在于内容提供商的支持与否。在专利池建立的过程中,CHDA也必须制定良好的专利池推广计划,最大程度地扩大该专利池的影响力以及CBHD标准的使用范围。

4 结语

CBHD标准是后DVD时代中国高清光盘产业在知识产权领域进行的一次全新的、有益的尝试。CBHD标准是中国标准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该标准的实施不仅能够让中国企业在未来的高清光盘产业取得更多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该标准预示着中国能够利用现有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利益。CBHD标准能否取得成功,专利池是关键所在。虽然CBHD专利池在建立以及今后的推广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CBHD专利池及其技术标准将至少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通过专利池促进CBHD标准的推广与影响力,也将使中国高清光盘成为后DVD时代世界高清光盘市场一支有实力的竞争力量。

参考文献

[1]“什么是CBHD”[EB/OL].中国高清光盘产业联盟网站.http://www.chinahda.org.cn/why-cbhd.html.

[2]“中国蓝光高清光盘产业呼之欲出”[N].人民日报,2008-07-26(2).

[3]计红梅.“下一代DVD蓝光未必是中国选择”[N].科学时报,2008-02-28.

[4]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5]蒋坡.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6]张乃根,陈乃蔚.技术转移的法律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专利池还是纵向合并 篇2

多研究工具投入型创新是累积创新的主要形式之一,指某种第二代创新产品需要很多不同的前一代产品投入。例如,在生物工程领域,生物工程作物育种可能需要解码诸如甜度、耐久度或者抗虫等特征的基因,还需要一些研究工具来方便基因注入胚质[1]; 在手机行业,智能手机的开发需要取得操作系统、芯片以及应用软件等专利的许可,由于智能手机结合了许多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因此涉及的专利可能高达25 万项。

多研究工具投入型累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每个后代产品都取决于多个先前的发现,然而,某项创新需要多项工具共同使用时,如果这些工具的持有者都作为独立个体对二代创新者进行许可,后者就必须向多个专利持有者交纳专利使用费,使得后代产品的成本大大提高,导致第二代创新者的收益减少,从而降低其创新激励。Heller和Eisenberg称这些为 “反公共资源”问题,即如果某一物品的产权具有多个所有者,会阻止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2]。对此Langinier指出, “反公共资源”现象在生物技术领域尤为严重。有相关调查指出,由于专利问题,四分之一的实验室医师很多时候无法对其开发的技术进行临床测试; 而二分之一的实验室医师表示,有时他们不得不放弃某项技术的开发,原因是担心遭遇专利诉讼[3]。

反公共资源问题有一般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对工具所有权进行联合,例如育种公司如果要修正胚质,可能需要多项专利许可,此时前者可以收购后者,也可能是后者收购前者,即两者之间进行纵向合并。另一种就是持有研究工具的公司联合组建成一家持股公司,并将所有工具组成一个专利池进行联合定价。专利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专利持有者之间的合约,用于相互间进行授权或者对第三方进行专利授权[4]。专利池可分为两种,互补性专利池和替代性专利池。前者是指专利池内各专利之间互相依赖,均为某项产品或技术方法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后者是指在专利池中存在相互替代的专利,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互为依存的关系。

Shapiro较早从经济学的视角专利池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随着现代工业的技术密集化程度提高,加上现行专利体系的授权标准偏低,使得大量的相关专利不断堆积形成所谓的 “专利灌丛”。许多厂商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从事新产品开发,以免侵犯他人的专利权。复杂的专利授权和专利诉讼常常使他们望而却步,致使许多新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应用。他通过一个古诺模型对专利授权问题进行了分析,假定市场上所有专利之间都相互互补,并在此基础上对市场结果进行推演。结果表明,各专利权人独立授权与各专利权人结成专利池共同许可相比较,前者在生产成本上的加价百分比是后者的N倍。因此,专利池会给专利权人带来更高的收益,同时为消费者带来更低的价格,而多家公司独立授权各自专利所获收益之和小于专利池带来的收益[5]。

Lerner和Tirole在Shapiro的基础上讨论了与现实更加接近的情形,他们分析了专利关系介于完全替代和完全互补之间的专利池。结果指出,如果专利池中专利之间的互补性越强,则该专利池对社会福利的贡献越高[6]。Brenner以Lerner和Tirole建立的博弈模型为基础,通过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设计出一种 “理想的”专利池形成机制,在该机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专利池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他指出,有效率的专利池形成机制应当包括两个特征: 第一,它允许专利池成员排斥竞争对手的进入; 第二,要求专利池成员提供与专利池统一许可并行的独立授权[7]。

Dequiedt和Versaevel采取事前的视角建立了一个多阶段动态创新模型。他们指出,专利池形成之前,创新者之间的行为类似某种专利竞赛,其中获胜者将有能力组建专利池。与没有专利池的情形相比,专利池形成前的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增加,因此专利池对创新活动有积极作用。当专利池中的专利数量接近预期专利规模时,专利池候选人会加倍努力。创新者的投资规模在专利池形成前会上升,当专利池形成后则会下降[8]。

关于专利池的形成障碍问题,Aoki和Nagaoka认为,阻碍专利池形成的主要障碍是专利所有者的“搭便车” 现象以及由于专利池成员之间的差异引发的谈判失败。因此专利所有者并非总是希望加入专利池,对于专门从事研发活动的专利权人,有时候更愿意独立于专利池之外单独授权[9]。

Langinier通过一个简双边博弈模型对专利池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其结论指出,专利宽度可能影响专利池的形成,如果两个专利的专利宽度都非常宽泛,或者一个专利的宽度很宽泛而另外一个很窄,此时两者之间有可能形成专利池; 反之,如果两者的专利宽度都很窄,那么很难形成专利池[3]。而詹映、朱雪忠和长平认为,除非在动态重复博弈中出现可置信的严厉惩罚,如面临残酷的技术标准竞争或反垄断诉讼的威胁,专利权人才可能达成合作而组建专利池[10]。Layne - Farrar和Lerner发现纵向一体化企业最容易组建专利池,并且纵向结构专利池中按数量比例规则分配许可费收入最普遍[11]。

现有文献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专利池的反垄断研究[12,13,14,15]、专利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16]以及相关运作模式的研究[17]等等,而较少研究创新者与企业之间的纵向合并问题。而且学者们通常在给定解决方案的前提下对专利池或者纵向合并问题进行分析,并没有考虑解决方法的内生化过程。换言之,什么条件下专利池会出现,而什么条件下会出现纵向合并? 这也是本文试图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研究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出现了反公共资源问题,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专利池,而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纵向收购? 另一方面,虽然互补性专利池对上下游厂商和消费者都有好处,同时反垄断当局对其也持较为宽松的态度,但是该现象在现实中却没有大量出现,而且主要集中在电子科技以及通讯领域( 例如1997 年成立的MPEG专利以及1998 年出现的DVD ( 3C) 专利池等等) ,而在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的生物科技领域却鲜有出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的第二部分为模型假定; 第三部分对不同专利之间相互互补的情形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对不同专利之间相互替代的情形进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为结论。

2 模型假设

构建一个完全信息下的垂直结构市场。该市场由上游和下游两部分构成,上游为专利市场,该市场由n个专利从事研发许可的专利厂商组成,n2;下游为生产者市场,假设该市场被厂商M垄断,该厂商以边际成本c生产某种创新产品M并向整个市场进行供给,假设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p( q) = a -q,其中p为产品价格,q为产品销售数量。

假设产品M的生产必须使用上游厂商的专利技术,因此M厂商必须向上游专利持有者交纳专利使用费。专利使用费用采取线性许可费率的形式,即计件收费。假设专利持有者的费率ri,i = { 1,2,…,n} ,同时专利许可本身并不会产生任何交易成本。

本文第三部分将对专利互补情形下的多研究工具投入型累积创新进行分析,该情形可能出现以下三种局面:

局面I: 不同专利持有者分别对厂商M进行专利许可,也称独立许可。

局面II: 所有专利持有者组成专利池对厂商M进行专利许可,也称联合许可。

局面III: 上游与下游厂商之间进行纵向合并。

本文第四部分假设出现了更先进的替代性专利,并对此情形下的多研究工具投入型累积创新进行分析,该情形同样可能出现以下三种局面:

局面IV: 不同专利持有者分别对厂商M进行独立许可。

局面V: 除了更先进的替代性专利,其他专利持有者对厂商M进行联合许可。

局面VI:上游与下游厂商之间进行纵向合并。

3上游专利相互互补时厂商行为分析

上游专利相互互补时,每个专利对产品M的生产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厂商M必须获得所有专利持有者的许可。

3. 1 局面I: 专利持有者对厂商M进行独立许可

在独立授权情形下,不同专利工具持有者将分别对下游厂商收取专利许可费,换言之,厂商M必须同时向所有专利持有者交纳专利使用费。

由于下游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p( q) = a - q,故下游厂商的利润函数如下式( 1) 所示:

对上式取q的最优一阶条件可得:

故不同上游专利持有者的收益如下式所示:

由上式可得不同上游专利持有者的最优专利许可费率,如下式( 4) 所示:

由上式可知,上游专利相互互补时,所有专利持有者都会向下游厂商收取同样的专利许可费率。结合式( 2) 和式( 4) 可得分别许可情形下上下游厂商的最优利润,如下式( 5) 所示:

3. 2 局面II: 专利持有者组成专利池对厂商M进行专利许可

在专利池情形下,不同专利工具持有者组成一个专利池向下游厂商收取专利许可费,可将此情形视为一种横向合并,此时厂商M只需向专利池交纳专利使用费即可。

由于专利池内所有专利相互互补,故假设下游厂商缴纳的专利使用费在所有专利持有者之间平均分配。利用与局面I中相同的分析过程不同厂商的最优利润,如下式( 6) 所示:

由于n≥2,通过比较局面I和局面II的结果可知以及表明上游厂商合并成一个专利池之后,社会福利、下游厂商利润以及专利持有者收益都增加了。原因是专利池避免了不同专利持有者的多重收费,从而降低了厂商M的生产成本,增加了销量和利润,而销量的增加有利于专利持有者的收益。因此,专利池对专利持有者、下游厂商以及消费者都是有益的。

3. 3 局面III: 对纵向合并情形的分析

该局面下可能出现两种情形: 下游生产厂商收购上游专利以及上游专利持有者收购下游生产厂商,因此我们将对这两种情形分别进行分析。由于Aoki和Nagaoka指出,“搭便车”现象会阻碍专利池的形成[9],故假设所有专利持有者对下游厂商进行独立授权。

3.3.1下游厂商M收购上游专利。

假设专利持有者都采取独立授权,由于在一开始上游有n个专利持有者,如果下游厂商试图收购上游专利,那么前者收购任何一项专利的价格都不能低于其机会成本,结合式( 5) 可知,厂商M收购第一项专利i的价格Fi必须满足下式( 7) :

Rielse表明专利i除了用于开发产品M之外,用于开发其他产品时获得的专利收益。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厂商M会将收购价格定为Fi= RI*+ Rielse。由于厂商M也可以将收购来的专利进行授权从而获利,因此厂商M收购专利i实际付出的成本si为:

由于专利i被收购之后,上游还剩n - 1 项专利,如果厂商M试图收购第二项专利,她付出的实际成本将不再是( a - c)2/2 ( n + 1 )2,而是( a -c)2/2n2,即随着上游专利数量的减少,厂商付出的收购成本将越来越高。依此类推,厂商收购最后一项专利的成本将是( a - c)2/2。

由以上分析可知,最后被收购的专利将卖出最高的价格,故每个专利持有者希望在其他专利持有者之后出售自己的专利,最终结果将会是厂商M无法收购任何专利,即纵向合并无法实现,厂商M仍然要面临专利持有者的多重收费。

3.3.2上游专利持有者收购下游厂商M。

假设,某个专利持有者i试图收购下游厂商M,前者对后者的报价为m,该报价不能低于厂商M拒绝该报价后获得的利润,即后者向n个专利持有者交纳专利使用费之后的收益。结合式( 5) 可知该报价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9) :

由式( 5) 可知,如果厂商M拒绝被收购,专利持有者i的收益为( a - c)2/ [2 ( n + 1)2]; 如果专利持有者I成功收购厂商M,前者还需向剩余的n- 1 个专利持有者交纳专利使用费,此时其收益为( a - c)2/4n2。因此,要保证专利持有者i有收购厂商M的激励,必须满足下式( 10) :

由式(10)可得如果n=1,那么式(9)与(10)并不相矛盾,表明上游只有一个专利持有者或者所有专利持有者合并成专利池对下游厂商进行联合收购时,纵向合并可以增加各方的收益,此时双方都有激励促使纵向合并的实现。如果n≥2,此时有故式(9)与(10)相矛盾。

因此,如果所有专利持有者都采取独立授权,要么上游厂商并没有激励收购下游厂商,要么下游厂商不愿意被收购,此时纵向合并将不会成功。

综合局面I至局面III中的结论可得以下命题1:

命题1: 当上游专利相互互补时,不仅专利池难以形成,还会使上下游厂商之间纵向合并变得更加困难,导致下游厂商遭受专利持有者的多重收费,进而损害消费者和专利持有者自身的福利,导致整个市场处于缺乏效率的状态。

例如,上世纪50 年代,IBM的产品需要使用某个研究公司的存储专利技术,而后者对每比特的收费的报价为2 美分,但由于使用该技术需要12 项专利,研究公司的报价将会使IBM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10 到20 倍[1]。

4 上游专利相互替代时厂商行为分析

假设上游除n个互相互补的专利之外,出现了第n + 1 项专利E,该专利与专利N相互替代。与专利N相比,专利E能够使产品M的边际成本下降Δc,假设专利E的研发成本为cE= θΔc2/2,θ 表示专利持有者E研发的投入产出效率,θ 越大,表明研发成本越大,代表了较低的研发效率; 反之,θ 越小,研发效率越高。

4. 1 局面IV: 不同专利持有者分别对厂商M进行独立许可

假设上游厂商进行独立授权,厂商M面临的问题是,选择专利N还是选择专利E? 虽然专利E可以降低厂商M的边际成本,从而增加其利润。但是专利持有者N可以通过降低其专利许可费率吸引厂商M,将导致专利持有者E采取同样的策略,因此会出现两者竞相降低自己费率的情形。如果专利E试图将专利N淘汰出市场,必须满足下式( 11) :

由于rN≥0,专利持有者E只要将其专利费率定为rE= Δc,就能将专利N淘汰出市场,此时厂商M的最优利润为 πMIV*= [( a - c) /2n]2。

我们接下来对专利持有者E的最优研发投资水平进行分析。考虑研发成本之后,专利持有者E的目标函数如下式( 12) 所示:

令rE= Δc并对REIV取 Δc的一阶最优化条件可得:

结合式( 12) 和式( 13) 可得专利持有者E最优利润为REIV*= ( a - c)2/8θn2。

4. 2 局面V: 除了专利E,其他专利持有者组成专利池对厂商M进行许可

假设上游的n个专利厂商在专利厂商E出现之前就已经组成了专利池,而且池内成员之间达成均分收益的协议。由于法庭对替代性专利池历来持比较严苛的态度,故假设替代性专利池不被允许,专利持有者E只能作为池外授权人出现。此时厂商M要么仅使用专利池中的技术,要么同时使用专利池与专利E的技术。故厂商M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仅采用专利池中的技术,虽然可以避免多重收费,但是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 反之,如果同时采用专利池和专利E,虽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要面临多重收费的问题,因此,厂商M会在这两种选择进行权衡,选择能给自己带来较大利润的方案。

如果厂商M仅仅是采用专利池内的专利,由式( 6) 可知其利润为( a - c)2/16; 如果厂商M采用专利E,那么她将向专利池与专利E同时交纳专利许可费,即厂商M面临上游厂商的双重收费,此时其利润为( a - c + Δc)2/36。因此,专利厂商E若想进入市场,下式( 14) 必须成立:

由上式可得 Δc≥( a - c) /2,此时不仅厂商M的利润有所增加,而且专利池的收益也增加了。这要求专利E的研发投资要足够高,使得其技术能够大规模降低厂商M的成本,从而使厂商M和专利池都能够从中获益,此时专利池也没有激励对专利E的进入进行阻挠。专利持有者E的目标函数如下式( 15) 所示:

s. t. Δc≥( a - c) /2

由上式可得故专利持有者E的收益如下式(16)所示:

注意到 θ > 1 时,专利持有者E的最终收益为负,原因是市场研发效率较低导致其研发成本过高,此时进入市场会得不偿失。然而,在局面IV中,专利持有者E并没有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在专利池情形下,如果厂商M采用专利E,会面临专利池与专利持有者E的双重收费,为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厂商M更愿意只使用专利池内的技术,导致专利持有者E进入市场的难度增加。对此,Scothmer提出另一种解释 “… 对非专利池成员而言,专利池就像一种进入壁垒,即互补性专利池看上去是促进竞争的,但拥有专利池内某种改良新技术的非成员方却很难重组专利池成员,以便使用更新的技术。原因是原先技术的所有者不能被无条件的逐出专利池,重组专利池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成本降低了其他成员容纳新技术的动机。”[1]

由于专利持有者N事先加入了专利池,即使厂商M生产时不采用专利N,其持有者也可以通过事先达成的协议获得一定收益。此时出现了另外一种“搭便车” 现象,即专利持有者N没有任何贡献,但通过搭整个专利池的 “便车” 获得了一定收益。对此张米尔、张美珍和冯永琴也指出,在专利池演进过程中,发起人存在策略性的专利申请行为,倾向于将低价值专利塞入专利池中[18]。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替代性专利的存在,阻碍专利池形成的搭便车问题得到了缓解。局面II中的结论指出,在专利互补时,所有专利持有者都希望作为唯一的池外授权者,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当上游出现相互替代的专利时,即使其他所有专利已经组成了专利池,专利持有者N也不会获得任何收益。原因是只要专利持有者E有利可图,她就会进入市场,从而将专利N淘汰,这就降低了专利持有者N进行独立许可的激励。因此,专利持有者N可能会更倾向于事先就组成专利池,从而获取一定收益。

如果上游多个专利持有者预期到未来可能出现更先进的替代性技术,为了避免过早被淘汰,她们会有很强激励在替代性技术出现之前组成专利池,只要专利池中有任何一项专利的替代技术没有出现,专利池就占有某种独占性资源,其成员就能从中获利。从这种意义出发,专利池可被视为不同专利持有者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先进技术的挑战而组成的联盟。

4. 3 局面VI: 上游和下游厂商之间进行纵向合并

( 1) 上游市场没有形成专利池时下游厂商收购上游专利

由局面III中的分析可知,上游所有专利相互互补时,没有任何专利会被下游厂商收购。因此,除了专利N和专利E,厂商M无法收购其他任何专利。如果厂商M收购专利N,则其利润为如下式( 17) 所示,其中FN为厂商M收购专利N的价格。

如果厂商M收购专利E,则其利润为:

无论专利持有者N的报价是多少,专利持有者E都会将其专利价格设置为让厂商M收购专利E后能够获得较高利润,即 πEmerge≥πNmerge,由此可得下式( 19) :

对专利持有者N而言,如果不被厂商M收购,不会获取任何收益,因此她会不断的降低自己的专利价格,而专利持有者E也会相应的降低自己专利的价格。最终两者会竞相降价直至专利N的价格为零,故专利E的价格为:

上式表明,如果厂商M试图收购专利E,前者采用专利E后利润的增量将会全部被专利持有者E获取。因此厂商M的利润为 πEmerge*= ( a - c)2/4n2,而专利持有者E的目标函数如下式( 21) 所示:

易求得 Δcmerge*= ( a - c) / ( 2θn2- 1) ,将该式代入式( 21) 可得:

注意到当上游专利都进行独立许可时,如果厂商M不收购任何专利,则其利润为 πNsep*= ( a - c)2/4n2; 如果厂商M收购专利E,其利润也为 πEmerge*=( a - c)2/4n2,因此对厂商M而言,是否进行收购对其利润并无影响,纵向合并达到了与独立许可相同的效果。但是对专利持有者E并非如此,下游厂商对上游专利的收购行为没有发生时,其利润为 πEsep*= ( a - c)2/8θn2,对 πEsep*与 πEmerge*进行比较可得以下命题2:

命题2: 当上游存在替代性专利且都所有专利持有者都进行独立许可时,如果市场研发效率较低,例如 θ > 1 /( 2n2- 2) ,专利持有者E会对厂商M进行独立专利许可; 如果市场研发效率较高,例如 θ <1 / ( 2n2- 2 ) ,专利持有者E更倾向于被厂商M收购。无论专利持有者E是否被厂商M收购,后者的利润均不会受到影响。

( 2) 上游市场没有形成专利池时上游专利持有者收购下游厂商

由命题1 可知,上游专利相互互补时,上游专利持有者对下游厂商的收购不会成功,因此本文关心的问题是,当上游出现替代性专利时,该结论是否依然成立? 具体而言,专利持有者N或E对厂商M的收购是否会成功?

由命题2 可知,专利持有者都采取独立授权时,厂商M的收益恒为( a - c)2/4n2,因此专利持有者对厂商M的报价不能低于该水平。假设专利持有者N以( a - c)2/4n2的价格收购了厂商M,此时前者面临的问题是,是否采用专利E? 如果不采用,她必须向其他的n - 1 个专利持有者交纳专利使用费,此时其利润为( a - c)2/4n2,减去收购厂商M的费用之后,其最终收益为零; 如果专利持有者N采用专利E,其利润依然为( a - c)2/4n2,最终收益仍然为零。因此,所有专利持有者都采取独立授权时,专利持有者N是否能收购厂商M对其收益无任何影响,前者的收益始终为零。因此,专利持有者N并没有激励对厂商M进行收购。

如果专利持有者E以价格( a - c)2/4n2收购了厂商M,她必须向除专利N之外的n - 1 个专利持有者都交纳专利使用费才能进行生产,因此其最终收益函数如下式( 23) 所示:

与式( 21) 对比可知,无论是厂商M收购专利E,还是专利持有者E收购厂商M,她们的最终收益都相同,从而导致最终的产品销量和价格也是相同的。因此,命题2 中的结论在此处同样成立,上下游厂商是否进行合并取决于 θ 的大小,而且纵向合并只是双方对合并后利润分配的过程,但对市场结果并无影响。

( 3) 上游市场形成专利池后的纵向合并分析

前面的分析指出,存在替代性专利时,专利持有者有激励组成专利池,故我们有必要对此情形进行分析。假设在专利E出现之前,不同专利持有者已经合并成一个专利池,同时,由情形V的分析可知,根据市场研发效率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市场结果,故应根据市场环境的不同分别讨论。

如果 θ > 1,由于研发效率较低导致研发成本过高,专利持有者E不会进入市场。此时专利池就构成了整个上游市场,同时,局面III中的结论指出,当上游只有一个授权人的时候,上下游会促使纵向合并的出现。这种纵向合并的例子在电子科技领域较为常见,在此领域很多大公司本身就持有大量专利,可以视为一个巨大的专利池。例如,2011 年8月,谷歌以125 亿美元现金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其中包括摩托罗拉在全球范围内的1. 7 万个专利以及7500 项正在申请过程中的专利; 2013 年9 月,微软以72 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以及大批专利组合的授权,诺基亚在美国拥有1. 6 万个与4,500 个待审通讯专利; 在欧洲确定与待审专利更高达两万个。

无论是厂商M收购专利池,还是专利池收购厂商M,最终都会导致整个市场被一家厂商垄断,因此收购过程只是上下游厂商对纵向一体化市场上总利润的分配。此时最优产品价格与市场总利润如下式( 18) 所示:

如果 θ≤1,此时研发效率较高,专利持有者E有激励进入市场。由于其专利技术能够大幅降低厂商M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整个下游市场的利润,对厂商M乃至专利池都是有利的,因此专利E也可被视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故上游存在两个互补性专利,即专利池和专利E。

正如局面III的分析所指出,由于 “搭便车”现象的存在,此时下游厂商对上游厂商的收购似乎不可能成功。因为厂商M收购任何一方之后,没有被收购的一方的收益为( a - c + Δc)2/8,故厂商M收购任何一方的价格都不能少于( a - c + Δc)2/8,否则该专利人更愿意进行独立授权。而厂商M收购某项专利之后,获取的利润将会是( a - c + Δc)2/16,减去收购成本后其最终利润为负,导致厂商M失去收购上游专利的激励。

基于同样的原因,上游厂商对下游厂商的收购也很难成功,例如,专利池以价格收购厂商M之后,其最终利润为( a - c + Δc)2/16 - FM,而专利持有者E此时作为唯一独立授权人,其利润为( a - c+ Δc)2/8,该利润要高于专利池获得的利润。因此,如果专利池事先预期到这种结果,就不会收购厂商M,而会期望厂商M与专利持有者E合并,从而获取更高收益。局面III中阐述的 “搭便车”现象再次出现,每个专利持有者都希望厂商M与其他专利持有者合并,结果却是没有任何合并发生。

综上所述可得以下命题3:

命题3: 上游存在专利池时,纵向合并是否会出现取决于潜在进入者的研发效率,如果研发效率较低导致研发成本较高,则潜在进入者不会进入市场,同时专利池与下游厂商之间会出现纵向合并;反之,如果研发效率较高,则潜在进入者有激励进入市场,同时纵向合并不会出现。

5 结论与启示

第一、上游市场不存在潜在进入者时,所有专利持有者都倾向于独立授权,导致整个市场处于缺乏效率的状态,而互补性专利池的出现总是能够降低了不同专利持有者对下游市场的联合扭曲,有利于社会福利。

第二、如果上游存在更先进的替代性专利,阻碍专利池形成的搭便车问题得到了缓解。当所有专利持有者都进行独立许可时,只要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有利可图,潜在进入者就会进行研发投资,导致相对落后的专利技术遭到淘汰。因此,现有专利持有者会有较强激励组成专利池,导致非专利池成员进入市场的难度增加。即使市场上出现了新技术,落后专利的持有者也能凭借事先的专利池契约获取一定收益。从这种意义出发,专利池可被视为不同专利持有者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先进技术的挑战而组成的联盟。

至此,本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大多专利池出现在电子科技领域,而生物科技领域却没有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利池。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于2008 年2 月21 日公布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相关数据,有关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利申请量与电子信息行业飙升的申请量相比,出现了持续的疲软反应。2007 年排在前10 位的PCT申请人基本全部来自电子信息领域,而生物科技领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进入前10 名。因此,与电子信息领域的专利数量相比,生物科技的专利数量非常少,这就意味着生物科技领域中的创新竞争可能较小,因此其专利持有者可能没有太大激励组成专利池。但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却不一定如此,该领域由于存在较多相互替代的专利,例如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标准( CDMA,TD - SCDMA以及WCDMA) 与不同的软件( 安卓,IOS) 等等。这意味着电子信息领域中不同专利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专利持有者会有很强激励组成专利池,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第三、纵向合并是否发生取决于潜在进入者的研发效率。如果上游专利进行独立许可同时市场研发效率较高,下游厂商与专利持有者E之间可能出现纵向合并; 如果上游事先组成专利池同时市场研发效率较低,下游厂商与专利池之间可能会出现纵向合并,从而实现整个市场的纵向一体化。

专利许可使用协议 篇3

甲方(专利权人): 乙方(专利受让人):

为了更好地把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甲、乙双方就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许可使用权达成如下协议:

一、本专利使用协议属于普通许可使用协议。

二、甲方许可乙方使用本协议许可使用的专利,使用期限自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三、乙方有在生产中使用以及产品宣传单、说明书、包装箱上标示该专利产品专利号的权利。

四、甲方的主要义务

(1)甲方应当承担支付专利年费的义务;(2)甲方应在合同生效后___天内向受让方提供下列技术资料:______。(3)甲方应向受让方提供下列技术指导:_______。

五、乙方的主要义务

(1)向甲方支付专利使用费数额为______元/年。使用费每年支付一次,支付日期为每年___月___日前。

(2)如果不再继续使用本专利,乙方应于提前___天通知甲方,并退回相关技术资料。(3)乙方对于本专利涉及的相关内容负有保密义务。

六、技术性能担保条款

甲方承诺对本专利技术的下列技术性能和指标承担保证义务:____。当本专利技术在实施中达不到约定的技术指标时,甲方应退还全部(或部分)使用费,并补偿乙方由此而花费的额外开支。

七、专利权完整性担保条款

甲方向乙方保证:在本合同订立时,本专利权不存在如下缺陷:①该专利权受物权或抵押权的约束;②本专利权的实施受到另一个现有的专利权限制;③有专利先用权的存在;④有强制许可证的存在;⑤有被政府采取“计划推广许可”的情况;⑥本专利权项下的发明属非法所得。

在本合同订立时,甲方如果不如实向乙方告知上述权利缺陷,乙方有权拒绝支付使用费,并要求甲方补偿由此而支付的额外开支。

八、甲方不对实施本专利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如利润、产值、销售额等)承担保证义务。

九、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如发生第三方提出侵权的控诉,应由甲方到庭应诉并承担法律责任。

本合同生效后如发生专利权无效的情况,合同随之解除。在专利无效宣告确定之前,乙方已经支付的使用费,不得请求甲方返还。

十、甲方的违约责任

(1)由于甲方未交专利年费而导致专利权失效,应向乙方支付数额为___的违约金。(2)甲方逾期两个月未交付技术资料和提供技术指导,乙方有权解除合同。转让方应当返还使用费,支付数额为___的违约金。

十一、乙方的违约责任

(1)乙方逾期两个月不支付技术使用费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乙方应当补交使用费,支付数额为____的违约金。

(2)乙方实施专利超越合同约定的范围,或者未经甲方许可擅自与他人订立再转让许可合同,应当返还非法所得,支付数额为____的违约金。

(3)乙方在本合同终止后,仍留存使用相关技术资料的,应支付数额为_____的违约金。

十二、后续改进的分享办法

双方当事人各自在本专利技术基础上做出的新的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归做出发明创造的一方所有,但另一方有权优先有偿受让和使用该技术成果。

十三、本合同争议的解决办法:

如双方就本合同发生争议,应首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____________人民法院受理。

十四、本合同一式____份,甲乙双方各执___份,自甲方收到乙方第一笔使用费后生效。

甲方: 乙方:

再制造产业的专利池构建对策 篇4

1 概述

1.1 专利池的含义

专利池 (patent pool) 指为实现多个权利人之间的交叉许可或统一对外许可, 由多个利权人协调一致而形成的一种战略联盟组织形态。专利池的最初目的为促进专利许可, 提高技术开发和保护[1]。世界上第一个专利池出现在1856年, 为美国的缝纫机联盟。当时几乎美国所有的缝纫机专利权人都加入了其中。之后美国飞机行业为减少专利壁垒, 提高飞机产量, 形成了飞机生产商聚集的专利池。专利池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专利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能够大大减少专利许可中的交易成本, 丰富专利制度的内容, 减少专利授权弊端, 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2 专利池的特点

1) 专利池通常具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标准, 池内成员必须遵从该标准, 以保证专利池的良好运作。2) 专利池需要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事物, 管理机构可由池内核心专利所有人共同担任或者委托第三方。3) 标准化的专利池中的核心专利由专门的程序或者外部专家来评估。4) 无论池内是否拥有该成员的专利, 专利池对联盟内部成员开放, 并根据实际需要考虑是否对联盟外开放。5) 池内成员联合研发的专利必然入池, 且依托池内资源开展研发的成果一般也应入池。

1.3 再制造产业与专利池

中国的专利池尚处于初步阶段, 与外国专利池的历史发展过程相比, 我国一些企业专利池的建立较迟, 池内专利特别是核心专利较少, 几乎聚集在信息技术行业。对刚刚起步的再制造产业来说, 如何构建和实施专利池更需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我国需要以专利技术的优势实现再制造产业中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以专利池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层次,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的发展后劲, 确保产业的长效发展。再制造产业专利池的构建要有科技和产业的支撑, 面对当前的环境压力和国际竞争, 依托产业集群、共同创新以获取更多的专利优势, 进行产业的国际较量[2]。

2 我国专利池运营现状分析

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个维度分析我国专利池的缺陷问题, 为循环经济的再制造产业专利池提供借鉴, 避免进入专利池构建中典型失误的怪圈。

2.1 政府占主导地位, 专利池区域分布不均

我国各种专利池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机构在专利池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专利池作为相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聚集地, 需要各个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政府应该减少行政干预, 做好角色定位, 充分发挥政府指导、牵头的支持作用。一个地区的企业数量的多寡、科技发展含量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该区域专利集中程度, 进而对专利池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 2007年4月, 由长虹、创维、海信等10家中国彩电优秀企业组建的“中国彩电行业合建专利池”在深圳公布, 2013年东莞成立全国第一个LED行业专利池, 以及比较成熟的专利池AVS、WAPI, 综合这些专利池, 不难发现, 大多池内产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产业结构和科技发展比较成熟的省市。其他省市在专利池的构建上处于劣势地位, 这也不利于企业专利成本的降低和行业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利用政策制度来缓解当前专利池分布失衡的局面。

2.2 企业创新力不足, 专利池防御目的显著

我国专利池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 专利池中的核心专利资源不够丰富。必要专利对一个行业产业技术发展程度的作用是普通专利难以代替的。然而必要专利需要企业源源不断的创新力的注入和科研的投入。我国专利池中充斥着一般专利和无效专利, 因此与国外专利池难以匹敌。谁掌握了显著比例的核心专利, 那么这个专利池就会因其强大的专利基础而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和强劲的发展力。

一般来说专利池的构建具有主动进攻和防御为主两个目的。专利池产生的原因不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还是国外企业保护池内专利人、保持科学技术优势、减少专利纠纷障碍、联合抵制他国专利攻击的催生物。防御包括主动防御和被动应付两类区分, 主动防御是企业之间为提前防范外来专利纠纷, 主动构建专利池来共同迎接挑战。如温州很多以外贸为主的企业结成产业联盟来应对国外战略中的贸易壁垒。被动应付指已经发生外来专利纠纷, 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应付专利的纠纷。我国专利池当前大多以防御为主, 缺少主动进攻力, 归根到底是核心专利和龙头企业的缺失。

2.3 专利池管理机构运营不力, 战略规划不够完善

我国专利池的管理机构在专利的准入和运营中的利益分配上普遍存在问题。因准入的低标准和粗审核, 现有专利池中充斥着无效专利。专利池需要的更多是必要专利和互补型专利, 这样才能提高专利池的竞争力。大多数的专利池采取以数量为主的利益分配机制, 容易出现专利数量多的大企业获利多和大企业劣质专利“搭便车”行为。

在构建专利池之前都要实施必要的战略规划。结合联盟企业的实际情况, 确定构建专利池的目标和具体内容的前提下, 分析和选择何种专利池, 怎么构建专利池, 怎样运营专利池。我国有些专利池在模式和机制的选择上过于单一化, 忽视将管理机构与联盟企业特点、行业态势相结合, 继而降低了管理流程运行的有效性。再制造产业专利池的构建需要以此为鉴, 结合循环经济产业链, 设计动态的、合适的专利池模式和机制。

3 构建再制造产业专利池的建议

3.1 政府方面

1) 加强再制造产业专利池的建设和推广。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背景下构建专利池对再制造产业的重要意义, 从主导角色向指导角色转变, 采用多种鼓励性、综合性的措施对其建设提供大力支持。避免再制造产业专利池的区域失衡, 采取以中、东、南部初步建设带动西部逐步建设的策略。对国外再制造产业的专利池进行调研分析, 结合我国再制造产业本土特性, 为专利池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2) 建立监管方法和预防体系。专利和技术垄断是专利池附带的衍生问题。除了填补反垄断法律上的空白之处, 还可以从外国学习经验, 比如专门建立规则明确、严格执行命令的监管机构, 可按类型或区域的划分来负责领域范围内的监管工作。为防止知识产权和垄断等相关问题的出现, 提前制定一套预防问题出现的预警方法, 使得我国再制造产业专利池的运营有法所依, 有法所处。

3.2 企业方面

1) 提高研发能力, 保持自身开放性。在再制造产业专利池构建之前, 明确提高核心专利和互补性专利的比重的目标。池内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研发的投入争取取得核心技术发展, 从而拥有更多知识产权, 争取掌握行业制定标准的决定权, 这样才能保证再制造产业专利池不可撼动的地位[3]。再制造产业的专利池可通过开发和吸收新的专利和相关产业来保持自身的开放性。即使是影响力较强的专利池也需要随时把握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及时开发或引进关键性专利, 排除无效专利, 实现对池内专利构成的合理动态整合。

2) 制定对原产品修理和再制造纠纷的防御、处理办法。再制造产业的很多专利纠纷都是围绕着对原产品的修理和再制造的区分, 因此建立一套相应的防御机制事不宜迟, 进一步提高池内企业的知识产权防御能力。池内管理机构应对企业的产品及技术实施专利检索与分析, 绘制再制造产业的专利地图, 防止侵权问题的发生。若涉及到专利侵权问题, 可由该企业或池内专业管理机构做好侵权分析, 还可聘请或培养专利律师和再制造技术人员, 对产品属于修理还是再制造进行法理分析。如果确实涉及到专利侵权, 需积极与权利人协商取得授权许可。

3.3 池内管理机构方面

1) 做好专利池的运营和维护。为了妥善处理好专利池内的利益分配问题, 再制造产业专利池可采取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分配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必要专利的比重, 另一方面体现出公平性, 提高了联盟的凝聚力。对入池专利进行严格审核, 并将无效专利及时排除, 聘请第三方或由管理机构内专业人士成立小组对池内专利进行固定期限的评估, 达到专利池的两大重点——运营与维护[4]。

2) 明确专利池的模式和规划。在构建的初始阶段, 可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企业联盟或产品型专利池。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行业协作, 抵御外来攻击。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 再制造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之后可随外界环境的变化选择适合高级阶段发展的标准型专利池, 该专利池的主要目的为抢占技术要点, 争取具有制定行业标准的能力。无论何种模式和规划的选择, 都要立足于国情和行业实际, 并随着外界环境和行情的变化动态调整, 以使专利池充满生命力和竞争力。

摘要:再制造是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措施, 再制造产业逐渐成为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态。再制造产业中的专利纠纷和许可问题不容忽视, 本文对再制造产业的特点和专利池运营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再制造产业的专利池构建策略, 为循环经济下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再制造,专利池,联盟,利益分配

参考文献

[1]汤天波, 张宇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视角下的专利池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14 (04) :36-40.

[2]彭志强, 陈隽, 夏思思.再制造产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初探:以重庆市再制造产业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 (07) :146-149.

[3]黄跃珍, 张承业, 梁添才.基于TRIZ的专利技术布局规划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5 (08) :45-47.

上一篇:深厚软土路基下一篇:遥感信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