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移动学习

2024-05-09

干部移动学习(精选八篇)

干部移动学习 篇1

1. 云计算的内涵与特点

1.1 云计算的内涵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整体, 并借助Saa S (软件即服务) 、Paa S (平台即服务) 、Iaa S (基础设施即服务) 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提供给终端用户。其主要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 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 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 并能按需享受“云”提供的各种服务。

1.2 云计算的特点

利用云计算, 用户所需实现的任何事务都是基于Web的, 而非基于“桌面”。在任何地方, 通过一台连接到互联网的计算机或智能终端就即可访问到所需的程序和文档。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方便快捷。“云”集成了所有复杂的运算, 终端用户只需用浏览器上网即可享受服务, 这种简单的操作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 有利于与学习的无缝结合;此外, 随着终端的小型化, 用户可以随身携带, 随时可以联接“云端”进行学习。

(2) 费用低廉。对于个人用户, 使用云计算时, 只需利用简单易用、价格低廉的终端, 按使用的实际情况付费软件资源, 就像使用自来水, 电, 煤气一样。对于单位用户, 不需要再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建设单独的软硬件服务平台, 也不需要关心软硬件的运行状况和进行维护, 大大降低了信息化成本。

(3) 安全可靠。“云”采用节点同构、数据多个备份等多种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 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 保证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同时, 云服务端具有专业的团队和严格的权限策略帮助用户管理数据。

(4) 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 而不是具体的、固定的、有形的某一个实体。实际上用户也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

(5) 超大规模。“云”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如Google的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2. 移动学习的概念和特点

2.1 何谓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 (Mobile Learning, 简称M-Learning) 源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obile Education”研究项目, 经过十余年来的创新和发展, 大家普遍认为:移动学习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 通过移动通信等技术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 为学习者带来一种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体验。

2.2 移动学习的特点

通过对国内外较权威有关移动学习的论述进行梳理和分析, 本文把移动学习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四各方面。

(1) 灵活与便捷。随着无线通信 (如3G) 等技术的发展, 学习者可以摆脱线路的束缚, 随时随地地使用终端且不受拘束地进行学习。同样, 教师进行教学亦是如此。简而言之, 学习场所、学习工具、学习参与者都是可以移动的。

(2) 实境与情境。由于移动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灵活性与随机性, 学员更能在最真实的问题情境、工作活动、文化背景下开展学习。

(3) 微型与个性。学习时间的间隔性、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学习者注意力较容易分散都要求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小的信息单元。在实践中, 恰恰是这些小的信息单元对更新、补充现有知识时最为有效,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 自主选择有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 从而实现学习者自主自行控制学习方式, 决定学习进度, 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4) 实时与交互。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这里更强调在非教室内学习) 遇到一些简单或紧急的问题, 可以随时向教师进行提问, 也可随时向移动学习系统提问, 老师或移动学习系统及时提供相关解答;同时, 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可以即时地被其他在线的学习者看到, 其他学习者也可以把问题的解决方案实时地传递给提问者。

3. 基于云计算的干部移动学习模式

3.1 云计算对干部移动学习的影响

(1) 融合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前, 干部教育信息系统大多是基于本部门或本区域的需求, 存在不同的平台、应用系统和数据格式, 导致信息资源分散和共享困难。云计算的出现使得这些教育资源全部将聚合到“云”中来, 通过虚拟化等技术, 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抽象成服务的形式, 针对不同的服务用不同的方法屏蔽基础设施、操作系统与系统软件的差异, 实现异构资源的集成与管理、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与管理及快速的知识服务。

(2) 改变移动学习模式。目前, 移动学习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基于点播的短信息服务 (SMS) 和基于浏览的WAP教育站点。而两种模式都各有其不足:SMS模式下, 学习为非实时的交流, 而且, 短信息的发送、接收受信息堵塞、网络是否通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WAP教育站点模式下, 由于目前建立的WAP教育站点不多, 学习资源有限而且数据传输速率不高, 使得学习者学习效率不高;此外, 其收费比较高, 因此很难得以普及。云计算的出现, 使得大量教育资源将存储于云服务器中, 加之目前支持HTTP协议的智能手机、PDA及网络带宽费用日趋低廉, 学习者只需使用移动设备通过浏览器即可接入“云”端自行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

(3) 为学员快速有效地构建了个人学习环境。云计算增强了网络学习的灵活性和实时性, 能够实现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按需而用、即需即用、快速聚合”, 降低了学习资源与服务的成本与难度, 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生产力, 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3.2 基于云计算的干部移动学习系统模型

本文参照云计算技术体系结构, 并结合干部移动学习系统的实际需要, 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干部移动学习体系, 如图1所示。用户的终端可以是IE浏览器、手机、掌上电脑或其它相关产品, 通过统一的云服务平台, 查询或学习自己所需。云服务平台对互联网上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配, 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3.3 基于云计算的干部移动学习系统框架结构

基于云计算的干部移动学习系统架构应该包括4个层次:云计算基础设施层、云计算平台层、业务应用层与服务访问层。如图2。

(1) 云计算基础设施层:通过虚拟化等技术对分布在各单位、各区域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资源逐步进行抽象、整合, 实现IT基础设施内部流程自动化, 包括负载管理、资源部署、资源监控与安全管理等, 从而向云计算平台层提供动态的、灵活的、可伸缩的基础设施服务。

(2) 云计算平台层:是具有安全运行、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工作流、消息服务等公共访问服务的集合、通用性和可重用性的软件资源的集合、各类数字学习资源的数据库集合。不仅为业务应用提供了数据存取、数据共享和交换、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归档、数据安全、数据检索、决策支持等服务的经过科学规划和设计的各类数据库, 也为业务应用提供了软件开发套件 (SDK) 与应用编程接口 (API) 等开发测试环境、尤其是对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 通过“云中间件”, 能够更好地满足学习、交流等应用在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要求。

(3) 业务应用层:是“云”上应用软件的集合, 对于干部移动学习系统而言, 这些软件包括学习、教学、交流、评价及教务管理等应用。

(4) 服务访问层: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云计算以IT即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 包括Iaa S、Paa S、Saa S, 能够在不同应用级别上满足教与学及管理的需求。用户可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方式开展教与学等多种交流互动活动。

4. 结束语

本文将云计算引入干部移动学习系统建设, 并根据云计算、移动学习的优势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干部移动学习系统参考框架。从当前的发展来看, 利用云计算技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突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随着云计算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以及应用上的日渐成熟, 基于云计算的干部移动学习必将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为我国干部教育事业以及学习型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廉琪.云计算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20) .

[2]陈涛.云计算理论及技术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

[3]叶成林, 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 2004, (03) .

[4]王润华.移动学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西乡移动分公司干部下基层活动总结 篇2

西乡移动分公司关于上报“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

送温暖促和谐主题活动”总结的报告

县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现将我公司“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送温暖促和谐主题活动”总结随文报来,请审示。

附件:西乡移动分公司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送温暖促和谐主题活动总结

西乡移动公司

2011-03-28

主题词:关于上报干部下基层总结

主送:县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抄送:县分公司领导、档

联系人:西乡移动通信分公司综合办公室联系电话:287198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西乡分公司综合办 2011年3月28日印发

西乡移动分公司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

送温暖促和谐主题活动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及县委《关于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送温暖促和谐主题活动》的文件精神,深化和开拓干部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中创先争优,西乡移动分公司认真落实,安排组织公司内部党员干部积极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访民情、接民忧、送温暖、促和谐”的主题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突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这个关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访民情、接民忧、送温暖、促和谐,促进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把全县及我司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推向深入,为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和西乡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领导重视、落实到位

千名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送温暖促和谐主题活动,是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有利于突出为民服务和深

化企业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西乡移动公司作为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组织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落实的一项具体工作,西乡移动分公司领导及全体党员干部对干部下基层活动高度重视,自1月中旬干部下基层活动开始,便认真组织、周密安排部署。首先按照县委的整体部署,西乡移动分公司成立了干部下基层活动领导机构,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宣传发动党员干部积极参加。二是与包联的扶贫村、党建点相关负责人联系活动开展事宜。

三、及时督促检查、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为了抓好干部下基层活动的落实,公司不仅成立了干部下基层活动领导机构,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干部下基层活动任务,处理日常工作与干部下基层活动之间的关系。为加强对干部下基层活动的监督、指导,我司深入包联的扶贫村点听取干部下基层活动情况反映,并且与包联扶贫村点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情况交流会,及时了解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及时跟进、处理,不断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协调、沟通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效地保证了下基层活动地深入开展。

四、突出重点工作、确保活动实效

西乡移动分公司紧紧围绕全县“签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主要任务,通过“三送两抓”确保了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主要做好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基层帮扶村点的干部在当地大力宣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和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及“十二五”发展规划,使中央的精神和省委、市委、县委的决策部署深入人心。二是宣讲西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改善保障民生方面的政策,不断引导当地群众坚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信心。三是通过我司短信平台、农信通产品等技术,向当地群众发送法律、农业、科技等知识,使群众掌握了解更多的法律、科技知识。四是组织开展好了“送温暖”活动,认真做好了送温情、暖人心工作,主动向困难党员提供帮助,走访慰问困难户、重点优抚对象,不仅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的党员大会,为大会提供服务,为先进党员及困难党员提供表彰奖励等,而且主动向帮扶村点提供无线村通座机200余部,并在春节前期由公司工会主席、副总经理带队前往基层村点为当地村民送去200余幅春联及部分生活必需品。五是优化、扩大共建乡镇村点的网络覆盖,促进当地偏远地区对外的沟通、联系。六是采取多种方式帮组农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民致富,例如利用致富V网和套餐优惠等,通过系统定时、定期向农民发送农业天气预报、农产品种植技术等信息,通过技术手段使当地群众第一时间掌握天气等影响农作物生长、养殖的相关信息,使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能及时了解生产环境,为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七是积极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当地群众提供基础设施需求,不断完善基层村点基础设施。

五、工作成效

(一)“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开展,不仅密切了企业与乡镇的关系,而且为乡镇村点的农民群众提供了技术与科技上的支持,有力的促进了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公司和当地政府的队伍建设。通过“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不仅加强了结队乡镇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而且增强了企业与共建单位的相互交流、促进了相互间的共同发展。

(三)“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开展,创新了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和方法。随着城市现代化管理重心下移,“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开辟了新的途径,增添了新的元素,促进了企业及基层村点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通过“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公司党员干部及员工开展工作的责任心和意识明显增强,更加注重了服务意识,以服务促管理,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六、下一步工作思路

实践证明, “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得到了企业及帮扶村点双方的积极响应和普遍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继续做新、做深,做出成效,做出特色。一是创新机制,构建良好的组织体系。二是抓好载体建设,为“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提供有效载体。三是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干部下基层深入的覆盖面,努力使更多的群众受益。

在此次“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我司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面对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将在县委、政府及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正确领导下,戒骄戒躁,务实创新,争取更大、更新的成绩。

西乡移动公司

干部移动学习 篇3

关键词:微信,干部,移动学习模式,构建策略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代名词, 技术的不断革新与优化, 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 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 微信的出现是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 为了实现微信公众平台的使命效率和运行质量, 我们应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开发, 借助微信公众号进行信息的推送, 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开发、构建移动学习模式, 使干部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从中获取学习内容, 极大地提高学习质量, 降低学习成本。

一、 微信公众平台概述

微信是微产品的重要代表, 已成为人们手机中的必要工具, 将人与人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除QQ以外的手机聊天软件 (1) , 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实现语音对话、图片发送和视频录制, 可将心情、视频及时发送到朋友圈, 开设群聊功能, 同时设置微信红包、摇一摇、扫一扫、搜附近、微信钱包等多项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 微信软件功能在逐渐增加, 软件性能逐渐完善, 具有强大的软件市场占有力。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推出的一个重要功能, 是通过建立公众号向所关注的用户提供信息推送服务 (2) , 是一点对多点的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注册即可完成公众号的建立, 借助微信公众号进行群发或自动信息推送服务, 如中国移动、国家电力网或品牌企业等。

干部的职能是领导和管理人事,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其学习的内容相对复杂, 很多干部都要报班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 学习成本较高, 但这样学习的效率并不是很高。为了改变当前的现状, 可以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干部开展学习的重要载体, 借助公众号或公众人物来实现内容的学习, 干部可以关注相关的公众号, 公众号会及时推送相关的信息, 其信息的表现形式主要以文本、图片和视频为主, 移动学习资源相对丰富, 可满足干部学习中的基本要求, 实现了微信的高效利用, 发挥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强大功能, 也降低了干部学习的成本, 一举两得。

二、 微信公众平台中移动学习的运行情况

1.实现学习内容的群发

通过对微信公众平台中移动学习运行情况的分析, 公众号大都是通过群发的方式将重要信息发送给干部的, 后台的管理人士根据学习内容的属性以及所提供的图片、文本和视频进行教学设计工作, 然后将设计完成的作品推送给干部, 干部可以浏览所推送的学习资料, 从中获取有效的知识点。干部关注公众号后, 能够及时获取其推送的知识点, 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不受时间或空间上的限制, 相较于传统的报班方式更具灵活性与便利性。另外, 公众号的后台管理人员可以将重要的知识转化为“微课”的形式 (3) , 制作视频微课程, 能够吸引干部去观看, 使移动学习的效率更高。

2.开展一对一移动教学

微信公众平台应使用一对一的学习模式, 根据干部的实际要求和留言, 对干部实施一对一的辅导, 根据留言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与解答, 为干部提供目标性的服务。通过目标性的解答与信息推送, 能够增强信息的保密性, 使干部获取的知识点更加详细, 移动学习质量更高, (4) 借助网络技术实现学习观点的教授与沟通, 更具高效性。为了保证微课设计的合理性, 应对干部的实际需求进行总结与分类整理, 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将其整理成知识点集锦, 以供干部移动学习使用。

3.开展人性化的推送模式

为了彰显人性化的移动学习模式, 应开展人性化的推送模式, 根据干部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课程推送, 因材施教 (5) , 可大大提高移动教学效果, 将相关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与推送, 干部可以在所推荐的课程中进行选择, 挑选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然后设定相应的数字符号进行课程订阅, 干部只需将课程所代指的数字或型号发送给公众号的后台管理人员, 最终完成课程的订购。

三、微信公众平台干部移动学习模式运行现状分析

1.对微信公众平台认知不清

通过对微信公众平台干部移动学习模式的分析, 了解到部分干部由于思想和年龄的限制, 对微信功能的认知度有限, 未发现微信的潜在功能, 只是知道存在微信公众平台, 却不知如何操作和使用, 这是导致干部移动学习受挫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微信公众平台认识不到位, 干部只是借助微信平台开展群聊或个人聊天, (6) 对移动学习缺乏认知, 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学习模式, 这是干部移动学习模式构建遇到的重要思想问题。

2.移动资源推送相对较少

干部在进行移动学习时, 旨在获取公众号所推送的重要信息, 将其利用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 以供干部学习, 但是从移动学习的情况来看,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属于微信相对较新的功能, 功能还不够成熟, 移动推动内容相对较少, 这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以高校教务处干部为例, 干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有关“教育”的公众号, 并对公众号进行关注, 了解各个公众号的内容, 会发现每个公众号的内容不够丰富, 信息资源缺乏, 只有1-2 个公众号的信息资源较好, 其他公众号, 可能在1 年前就建立, 可其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却很少, 制约着干部移动学习开展的效率。

3.公众平台与干部缺少互动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处于新开发时期, 在运作与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公众号信息推送力度较小, 部分公众号只能让干部被动地接受, 与干部的互动力度较小, 干部发送问题无人回应, 这会影响干部使用公众号的心情和意愿, 使平台设计存在一定的弊端, 无法实现实时的提问与交流, 这是其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 在用户发送相关提问或评论内容时, 系统会出现自动回复, (7) 会让用户感到公众平台设计缺乏诚意, 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是微信公众账号存在的普遍问题。

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干部移动学习模式构建策略

1.增强干部对移动学习的认知, 提高公众号使用意识

通过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分析, 了解到移动学习的重要性在于实现干部学习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现如今, 由于干部思想意识认知不足, 认知过于传统, 导致干部移动学习的实施效果不佳, 制约着干部移动学习的进度与质量。 (8) 为此, 应增强干部对移动学习的认知, 提高公众号的应用意识, 了解公众号所具备的功能与优势, 也可降低在培训与报班上的开销, 且公众号的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能够将最新的教育知识、教育部门的重要信息进行实时推送, 甚至就教育部门的记者会进行现场直播, 这对学校领导干部的移动学习更具重要性和全面性。微信是一款手机软件, 支持安卓、塞班、ISO等手机操作系统, 干部借助以上操作系统的手机都可实现微信上网。

2.建立标志性的公众号对象, 丰富移动学习推送资源

从微信公众平台的干部移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公众号的推送信息资源不够完善与全面, 公众号推送信息的力度不够, 甚至还会存在诸多空账号, 不能满足干部学习的要求, 为了构建完善的微信移动学习模式, 应丰富移动学习材料设计, 保证学习内容设计的模块化, 保证模块内容短小精悍、能够被干部记住。一般情况下, 应追求模块信息的精致, 将视频制作成10 分钟以下的短片, 每个微视频代表一个重要知识点, 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集合。另外, 在文本中应运用醒目的颜色来对文字进行修饰, 也可进行加粗或放大, 以吸引干部的关注, 增强对知识点的把握。

3.开发微信公众平台, 实现干部与公众号的实时互动

为了使得微信公众平台发挥更大的功能, 应对现有的公众平台进行合理的开发, 让干部与公众平台实现互动与交流, 改善原有的单向信息推送状况, 公众平台可以接收来自干部的信号, 能够获取干部通过微信聊天或语音发送的消息, 对提问的内容和评论信息进行相关的反馈, 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回答。能为干部接触诸多疑难问题, 是微信公众平台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 例如干部在进行移动学习时, 就“教学管理”问题提问, 然后公众号经过分析后, 为干部提供诸多学习资料, 并辅以多项链接, 同时为干部提供相应的图书资料, 这是移动学习急需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 在教学管理微信平台, 可以设置相关定义自动回复机制, 系统一旦检测到相关信息, 可及时将信息进行推送, 构造定向思维模式。

4.创设微信讨论群组, 实现信息共享

为了提高移动学习的质量, 能够为干部及时推送相关信息, 微信公众平台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公众号的实际运行情况来建立群聊, 建立微信讨论群组, 管理人员可从微信群中获取用户的信息, 了解用户的需求, 亦或是通过积攒“赞”来进行重要信息的发布, 了解用户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情况, 进行信息的选择性推送。在微信讨论组中, 都是与干部相同工作类型的人员, 能够将重要信息进行及时的共享, 通过语音、文字、微视频等方式进行畅聊, 不断的沟通与交流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就当前的教育形式进行讨论, 可从中挖掘有效的观点, 对于干部的移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构建微信公众平台的干部学习模式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消息的推送, 能够让干部通过电子平台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吸收, 可大大降低学习的成本, 且可以借助微信视频、图片和文本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 具有便利性与灵活性。构建微信公众平台的干部移动学习模式, 应遵循微信移动学习的设计原则, 做好内容、材料、形式等的管理与优化, 进而提高干部的移动学习质量。

注释

11孟凡立, 陈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10:19-25.

22 张艳超, 伍海燕.移动微型学习:新生代员工继续教育新模式——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11:79-84.

33 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06:34-41.

44 付志文, 贺超波, 曹亮.微信第三方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 17:77-80.

55 山峰, 檀晓红, 薛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型学习实证研究——以“数据结构公众平台”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 2015, 01:97-104.

66 徐梅丹, 兰国帅, 张一春, 孟召坤, 张杭.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 2015, 04:36 -42+62+80.

77 苏佩尧.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混合式学习活动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06:177-180+184.

干部移动学习 篇4

著名移动学习专家戴斯蒙德·基更曾说:“不是技术本身具有适合教学的特性,使得远程教育和开放大学取得了成功,而是技术比较普遍地被大众拥有。”对于手机移动学习来说,正是手机移动设备被大众普遍拥有,才使得手机移动学习的发展成为可能。当手机移动学习成为可能,它便具有了技术和教育两方面的特征和意义。

技术是基础,这决定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特点

手机的软硬件技术不断发展,逐步解决了移动学习发展中的许多技术“瓶颈”。从只能“边走边打电话”的第一代移动通讯技术,到具有传真和短消息功能的第二代移动通讯技术,再到能够提供每秒数百乃至数兆字节的移动通信速度,提供用户收看流畅的、接近电视质量的视频节目和高速下载音乐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网络技术),手机的发展呈现便携性、多媒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可扩展化等特点。

对于移动学习的资源设计来说,开发技术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主要的开发技术有WAP(无限应用协议)、J2ME和基于操作系统的开发技术。这些开发技术能够给用户提供清晰、方便的操作,是手机移动学习发展的基础。

手机软硬件技术和资源开发技术的特点共同决定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特点。(1)随时随地。移动性是手机移动学习的最大特点。手机的便携性决定了人们可以在机场、车站、公园等地方,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2)个性化。手机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允许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订制学习内容,并能控制学习进度。(3)交互性。手机最初的目的就是用于交流,手机的网络化更增强了这一点。(4)知识片断性。手机屏幕、内存等特点决定了它所呈现的学习内容不能过多。因而,手机移动学习提倡“享受教育片断”。(5)注意力有限。由于学习环境的不断变化,移动学习者的注意力很难保持较长时间。实验证明,每个学习模块的学习时间最好保持在3 0秒至1 0分钟之间。(6)技术要求高。课程内容的多媒化使手机移动学习对软硬件技术以及相关网络要求较高,费用也相对较高。

教育是本质,这决定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手机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其目的和归宿是教育。它在多个方面体现了自己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其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学习的需求日趋强烈,而学习时间却日趋分散,迫切需要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其二,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式学习等新课程观的今天,移动学习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认可和接受,并将其作为促进新课程观发展的手段。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除了需要具备以上软硬件条件以外,还需要一些基本理论的支持:(1)认知灵活性理论。运用多种知识的表示形式,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具体实例之中,将复杂知识概念间的网状联系表示出来,强调知识的聚合而不是重复性记忆,还较早地引入概念的复杂性与学科领域的复杂性。手机屏幕尺寸等方面的限制,决定了移动学习必须灵活地呈现知识,才能有效利用学习资源和片刻的学习时间。(2)主动学习环境理论。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任务,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来完成这个任务,在此期间提供指导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手机移动学习者的许多时间是自己与知识打交道,而主动学习环境理论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这种学习。(3)普适学习理论。这是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手机移动学习允许学习者自定学习的时间、进度和知识量。(4)非正式学习理论。这是一种隐含式的学习,源于直接的交互活动以及来自伙伴和教师丰富的暗示信息。根据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在进行手机移动学习内容设计时,设计者为学习者创设了协作交流的环境,并鼓励他们参与讨论交流,获取知识。

整合是关键,这决定了手机移动学习的设计原则和应用模式

教育技术的主旨是把技术与教育理论相结合,发挥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在教育技术人眼中,只有把手机的相关技术与其理论基础相整合,才能发挥手机在教育领域的作用。

结合手机移动学习特点及其理论基础,移动学习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定性(针对性)。移动课程的设计要明确适用的移动电话种类、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2)模块化。移动课程的每个教学单元要模块化,封装性要好。(3)兼容性。移动课程的设计要能够支持多种学习模式。(4)情境性。移动课程能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5)技术性。移动课程能够实现在线学习和离线学习的统一。(6)科学性。移动课程能够正确反映知识内容,且内容与界面设计要简洁、合理、易用。

具有了理论的支持,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具体学习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如何将这些理论同具体学习情境相结合?这些难题的解决方案就是手机移动学习模式的应用。手机移动学习的主要模式有:(1)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手机移动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使人们能利用手机本身的知识库和无线通信网络,以最快捷方便的方式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不同资源,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提倡利用学习资源自定步调,自主学习。手机移动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就在身边的手机上,可以做主自己的学习。(3)情境化学习模式。学习和思维都是基于情境的,而不能孤立地镶嵌在大脑之中,只有通过情境中的文化活动或工具发生在人类的大脑中。知识必须在真实情境中呈现,在包含知识的真实场景和问题解决中呈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真正的认知需要。但是,当学生融入到真实环境之后,学习资源和相关知识的获取变得困难。手机移动学习则会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随时获得学习资源和相关知识。(4)基于网络协作的学习模式。通过通信网络,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协作,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手机移动学习的无线网络为该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可以与学习同伴进行及时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习得内容、掌握知识。该模式也是未来学习的重要模式之一。

移动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手机的普及,手机的普及为手机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基础,而手机的软硬件技术则决定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特点。手机移动学习把教育看做本质,也决定了其应用于教育的理论基础。然而,孤立的技术和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达成教育目标。它们需要有机结合。目前,手机移动学习正处于发展初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可利用的设计开发经验少、技术要求高、注意力有限、费用高等。但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经验的积累、设计原则和应用模式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手机移动学习的逐渐认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必将极大地促进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2]王继新.对泛在计算时代教育的设想[J].现代教育技术,2004,(1).

[3]王珏,基于移动学习的英语单词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毛齐明.教师的非正式学习简论.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二期.

干部移动学习 篇5

移动学习的出现让传统教学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传统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PPT或视频传递相关信息和知识点, 学生接受信息、知识点并完成作业, 最后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估。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作为主体负责提供内容、反馈并评估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所造成的压力较大, 也没有除了考试外的有效评估手段, 教师很难得知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获取的信息。另外, 传统的课堂教学将教师置于长时间的工作环境中——他们负责收集、提供、反馈和评估, 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超过40人的情况下, 教师的工作负荷让他们无法进行自身职业发展, 导致未来的诸多教学问题。

移动学习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一状况。首先, 移动学习通过科技的辅助, 提供了一整套管理和评估方法, 将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例如, 在一次考试后, 教师批改试卷时需要收集错题信息并分析信息, 这个过程烦琐且冗长, 有了科技的辅助, 教师只需要点几个按钮即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试的错题信息会通过直观的统计图的方式展现给教师, 也便于横向和纵向对比。

其次, 教师传递的信息并不一定能被学生完全理解, 移动学习允许学生使用完全理解的信息帮助学习。Stephen 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设 (comprehensibleinput) , 认为学生只有在接受可理解的信息时, 才能最终获得知识。但Susan Gass和Michael Long等研究者认为可理解信息只是单方面的。由于每位学生的智商、理解能力、背景知识等个人状况都不相同, 教师提供的可理解信息并不确定能够被所有的学生理解。于是Susan Gass和Michael Long就提出了被理解的信息输入 (comprehended input) , 即输入信息只有被接收者真正理解时才有价值。这就像生物信息学家向地质学家讲述蛋白质的折叠、误折和聚合一样, 即便生物信息学家使用了浅显易懂的语言 (他们认为自己传达出了可理解的信息) , 由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 地质学家依旧无法真正理解蛋白质的折叠问题 (信息并没有被理解) 。在移动学习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相关的背景知识自己决定是否对相关信息进行深挖或补充, 或是寻找更容易理解的信息帮助自己理解——通过视频、动画、互动等方式实现。

再次, 移动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和控制学习过程, 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环境强调了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掌控和调整, 而移动学习恰恰是建立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方式之一。在传统的课堂学习里, 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 无论理解能力好坏, 都必须接受完全一样的信息。另外, 有些学生习惯于写, 有些学生习惯于读, 还有些学生习惯于听, 不同的学习风格无法最大化课堂教学效果。但在移动学习中,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掌控, 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 教师的教学也可以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观察合作、参与环节, 并通过设备收集的数据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劣势, 对此做出有针对性的帮助即可满足学生需求。当每位学生都使用移动设备时, 完成整体任务的比例可以观察, 这相较于传统课堂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传统课堂的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中, 如果有学生不参与讨论或合作, 在最终的结果中很难体现, 但有了科技的帮助, 教师有能力了解每一位学生对某一任务的贡献和完成度,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做出即时反馈。当然, 评估标准的设定也不再是全国或全省一个标准。由于教师有能力收集到充足的数据, 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完全符合他们成长规律的标准, 并帮助学生最终达到这些标准。

最后, 移动学习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环境, 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 完成创造过程。学生通常在讨论中才能够理解、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而这却是传统课堂不具备的。在移动学习中, 学生可以利用设备的种种特性, 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 分享内容给伙伴, 分享达到学习目标的不同途径。

教师也不需要在45分钟内不断讲述各种知识点。相反, 教师只需要在课程开始时将含有知识点的资源交由学生自己定位、搜寻、过滤和评估相关信息, 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信息的讨论、总结、反思和创造等过程。在课堂外, 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提供各种资源链接, 即可引导出类似课堂中的学习过程。

移动学习的出现, 对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有着极大的影响, 更完全变革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不再只是信息传递者, 还需要兼备极强的信息创造、收集、分析、评估和引导能力。学生也不再只是信息接收者, 还需要兼备极强的思维、辩证、判断、定位、过滤、互动、沟通等能力。移动学习也不再是传统教育所代表的行为和认知过程, 更是一种创造、批判、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图1~3分别为传统学习、信息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特点。总的来说, 移动学习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学习, 包括了书本、考试和教师等因素, 并创造了包含信息资源、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估以及辅导员的全新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将书本变成了多媒体的信息资源, 考试变成了形成性的评估, 以了解学生的实时状态, 并结合总结性评估重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统计。

移动学习在国内的发展瓶颈

1. 移动学习 ≠ 移动化学习

TechEDGE中国子项目在2013年10月针对国内的中小学教师做了一次调查, 研究他们使用教育科技进行教学的态度和方法。在调查中, 我们涉及移动教学相关的部分。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90%的教师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或电子阅读设备, 大约23%的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了移动设备进行教育, 使用的主要设备为平板电脑。100%使用平板电脑的教师把平板电脑当作一种信息展示设备使用, 即多媒体播放设备。他们要求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观看与课程相关的PPT或视频, 把移动设备当作一种教学设备而不是学习设备。对照Laurillard的对话框架, 学生使用移动设备的学习过程没有对应四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 而变成了和黑板一样的信息传递平台。同时, 过度依赖第三方的课件内容强制学生根据教师的节奏和内容进行学习, 忽略了互联网和软件应用在学习中的作用。在移动科技环境的公式中, 一旦移动软件应用s (MA) 和互联网i的作用消失, 移动科技环境A就变成了仅包括设备d和移动能力m, 限制了学习的发生。因为缺少的移动应用和互联网功能所带给学生的互动、讨论和反馈环节, 移动学习的优势变成了单纯的移动化学习, 在特性上很难和传统学习方式区分。

2. 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移动学习中也不例外。移动科技在学习中的应用减少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依赖, 却对教师的整体设计和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教师需要学习如何将21世纪能力和课程进行整合。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不仅需要教师了解整合、传递和评估的过程, 更需要教师提高课堂的自由度, 允许学生发散思维、使用移动设备整合信息。其次, 国内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关注度很高,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帮助教师适应新时代的教学, 但国内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却很容易成为“一锤子买卖”, 即对某一部分的知识只进行若干次的培训, 完成培训后缺乏跟进。这就像在学校四周建立四面墙, 将学校孤立在新的信息时代。TechEDGE项目总负责人Guy Trainin指出, 教师常常被强制进行各种培训, 而他们通常对培训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这也是导致跟进的培训无法进行或根本没有跟进相关培训的原因之一。如何利用移动设备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科技和设备的特性在发展, 在教学和学习中的方法也不同。软件开发者也在不断地开发功能更全、操作更为简单的软件满足师生的需求。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 自己原有的方法和内容很快就会落后——而学生一直都走在科技的最前沿, 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之间出现新的间隔。最后, 培训对教师需求的定位不明。信息技术培训和课程整合培训完全是两方面的培训, 教师有能力使用各种科技并不代表着他们有能力将各种科技整合进课程。这一点在移动学习上尤为明显。

3. 21世纪能力的缺失

A T C 2 1 S在2 0 0 9年发布了2 1世纪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十种能力, 包括: (1) 创造和创新; (2) 辩证思维、 问题解决 和决策; (3) 学习如何 去学习 ; (4) 沟通; (5) 合作; (6) 信息读写能力; (7) 将技术作为工具进行研究的能力; (8) 公民意识; (9) 未来生活和职业; (10) 个人和社会责任。这些能力和移动学习息息相关,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移动学习的效果。

当我们进行移动学习时, 免不了利用互联网和相关软件应用搜寻需要的信息资料。在这个环节中, 信息读写能力的作用就会体现出来。信息读写能力 (Information Literacy) 不仅仅包括了阅读或输入相关的信息, 更包括了搜寻、定位、评估、过滤、创造、分享以及高效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读写能力在过去的20年内变化极大。试想在20年前, 我们在图书馆中搜索信息, 利用相关词条在大范围的索引中寻找信息, 一旦在索引中搜寻到相关的信息, 就可以直接定位, 如果重复这一过程若干次, 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在移动学习中, 信息的搜寻变得极为困难——虽然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简单, 但如何找到有效信息成为学习中的一大难题。当我们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或若干个关键词, 如不是专有名词, 可能会得出数百万条结果。显然, 逐条筛选这些结果是不现实的。这时, 我们就需要利用信息读写能力帮助我们完成信息搜寻工作。在一般情况下, 由于网络环境中输入信息的人员层次参差不齐, 思维方式更是完全不同, 对于相同信息的诠释也就完全不同, 甚至有些信息是完全错误的。在搜寻信息中如何过滤无效信息、评估并定位有效信息, 对国内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这些能力都是21世纪能力中的一部分) , 并且这些能力在学校中是很少被提及的。即便学生找寻到相关信息, 如何将信息转化并创造出自己和伙伴们能理解的内容, 也有很多的困难 (假设我们不允许单纯的信息复制) 。

与此同时, 由于国内学生的学习主要为个人学习, 很少在课堂外进行合作或沟通, 在学生遇到信息读写困难时缺乏讨论、反馈和互动的环境和行为 (有些学生可能会用即时通讯工具相互询问, 但相关的讨论耗时劳神且无正确结果的保证) , 使得提高信息读写能力更加困难。与此同时, 学生对移动学习认知的局限性也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学习机会:学习不仅仅是观看视频, 更是将过去和现在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和重复的过程。这也是21世纪能力中强调的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

4. 移动学习的环境

目前国内的中学生很多都有了自己的手机或平板电脑, 家长对学生使用移动设备的管理力度也有所降低, 但依然视移动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娱乐设备而非学习设备。在学校方面, 管理者站在维护学校安全和稳定的角度, 限制学生使用移动设备。不可否认,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在拥有移动设备后的确可能影响学习, 但更多的学生则会进行移动学习——他们搜索、创造和分享信息, 沟通交流、存储相关资料 (很多学生的个人空间里都有如何学习各种科目或某知识点的相关资料) 。不过, 由于网络的限制 (大多数学校不提供无限网络连接且手机数据流量较贵) , 他们无法随时随地连接网络搜索资料支持自己的学习。缺乏了网络支持的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的信息优势就难以体现。

5. 软件应用和软件语言

在移动学习中, 我们最常遇到的就是语言问题。我们常常能够找到非常适合自己或学生学习的软件应用, 却因为语言不通而不得不放弃。比如, socrative就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免费即时测验软件, 但这款软件没有汉化版, 甚至没有推出汉化版的计划。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必须懂得一些英语或其他语言, 才能帮助学习继续下去。这个问题在各个平台上都很明显。

国内也有很多的软件厂商开发各类学习软件, 但从TechEDGE中国子项目的研究来看, 目前还没有出现具备创新性和易用性的应用。大多数的应用都是和网站的学习内容捆绑,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信息读写能力和利用科技的研究能力。一些应用只是学习网站的专属浏览器或多媒体播放器, 将移动设备变成了展示设备。也有一些软件虽然转为学习设计, 却忽略了学习的本质。例如, 一些背单词软件通过单词对照表和不断重复帮助学生完成英语学习。第二语言研究者早已通过实验证明, 通过单词对照表学习单词是不科学的和没有输出的。

如果无法解决语言和软件应用问题, 移动学习在国内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学生和教师都会丢失一些完成学习的机会, 令移动学习的优势大打折扣。

结语

对于移动学习的未来, 我们很难预测未来有什么变化, 就像是十年前我们甚至不知道移动学习会真的有帮助一样:设备的技术革新、软件应用开发的进步以及互联网质量的提高都会对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有着极大程度的影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移动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并帮助他们培养能力以适应21世纪的需求。

参考文献

[1]Analytics, S. (2011) .Strategy Analytics:Apple Dominates Mobile App Space with Content while Android Aims for Numbers.Businesswire, July, 21.

[2]Gass, S.M. (2013) .Input Interaction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Routledge.

[3]Griffin, P.E., MacGaw, B., &Care, E. (Eds.) . (2012)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twenty-first century skills.Springer.

[4]Krashen, S.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65-78) .Pergamon:Oxford.

[5]Laurillard, D. (2002) .Re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A conversational framework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learning technologies.Psychology Press.

[6]Lenhart, A., Kahne, J., Middaugh, E., Macgill, A.R., Evans, C., &Vitak, J. (2008) .Teens, Video Games, and Civics:Teens.Pew internet&American life project, 76.

[7]Long, M.H. (1981) .Input, interaction, and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379 (1) , 259-278.

[8]Norman, D.A. (2002)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Basic books.

[9]Quinn, C. (2011) .Mobile learning:Landscape and trends.The eLearning Guild.

移动学习: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篇6

一、移动学习的分类

当我们谈论或阅读有关移动学习的问题时, 往往会特别简单地认为移动学习只是利用移动设备来进行学习。可是当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真正地去了解移动学习的时候, 就会遇到许多都可以称为“移动学习”却让人无从下手的方法。例如QR代码、教育应用程序、游戏、信息、移动网站等。那么这些元素是如何结合起来而实现真正的移动学习的呢?

1.移动学习的Web模型

由于先进的移动设备的出现以及网络技术的提高, 现在人们只要有无线网络或者3G等, 就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因此, 移动设备开始成为有一定功能限制的个人电脑了, 人们可以使用它浏览网页、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而当这些活动被放入一个学习的环境中, 例如学生使用手机去访问一个学习网站或者博客, 就自然形成一种简单的移动学习行为。

2.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型

现在的手机已经不仅只有接打电话和发短信等功能了, 将一些学习软件安装在手机上就可以满足多种学习。例如中英文翻译、数物化公式、游戏、电子书等。应用这些软件学习的时候, 其实就已经开始了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型。

3.移动学习的电话模型

电话具有语音功能和传递数据的功能, 移动学习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进行。例如, 当学习是通过短信 (如回答选择题是A, B, C或D) , 这就是在使用移动学习的电话模型。电话模型的好处是, Web模型和应用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必须借助网络进行, 有费用和地域环境的局限性, 而电话模型只需要手机讯号就可以完成。

二、移动学习的依托及设备

人们对于移动技术设备的理解大多数是狭义的, 认为那是专为商务人士等高端消费人群所设计的价格昂贵的奢侈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手持式学习设备则可以看做是广泛意义上的移动设备, 既包括掌上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又包括面向普通大众、工薪阶层的电子辞典、学习机、点读机等。掌上电脑、电子辞典、平板电脑、学习机及移动电话, 是移动学习中运用最多的设备, 它们都属于手持式学习设备这一更广泛的范畴。

人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移动设备, 偏向于与计算、通信、网络、存储、娱乐、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的结合。而我们所说的手持式移动学习设备, 必须拥有支持教学和学习两方面的功能, 能够推动人类的教育与学习的进步。在此基础上, 还更应该侧重于实现学习功能。概括来讲, 具有支持学习活动功能的移动技术设备, 都可加入手持式学习设备之列。

手持式学习设备主要有以下4种:

1.电子辞典

20世纪90年代末, 电子辞典以其辞典查询、电子记事、计算等功能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社会人士移动办公的掌上利器。

2.智能手机

它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 可以独立地安装软件, 实现无线网络接入功能, 是具有普通手机的通讯功能的掌上电脑。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 智能手机逐渐普及化、大众化, 趋于宽频便捷化、功能多样化, 因此被认为是理想的学习工具。

3.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的问世, 使得学习娱乐更加便捷。通过手指点击屏幕来控制的平板电脑, 相比传统的电脑, 拥有更便携的外形, 更智能易用、更直观流畅的操作方式。平板电脑进入课堂无疑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 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播放各种教学课件及多媒体文件并与学生互动, 学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代替传统书籍, 并通过各种软件实现查询、学习、阅读、测验等。

4.电子书

与传统手机MID, UMPC等设备相比, 电子书采用电子纸技术的电纸书阅读器, 可以阅读PDF, TXT, EPUB等格式的文件, 具有辐射小、耗电低、不伤眼睛的优点, 而且它的显示效果逼真, 能够取得和实体书接近的阅读效果。

三、移动学习的优点与缺陷

1.移动学习的优点

移动学习不仅具有独立性, 其最大亮点在于利用移动设备可以构建真实的学习环境, 这是移动设备为教育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 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 方便快捷。

(1) 移动设备更加轻便

相比传统的纸质书籍, 移动设备无论是体积还是质量, 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如今移动设备的内置容量从16 G至64 G甚至更大, 并支持外部存储设备。而1 G有多大呢?1 G容量可以容纳360本教科书 (140万字一本) , 可以拥有17 000篇学术论文 (3万字一篇) ;能浏览Web页面3 500页 (300 K一页) ;能装载3 500幅图片 (300 K一幅) ;能容纳多媒体视频200部 (5 M一部) 。如果各种书籍能“入驻”大屏幕移动设备 (如平板电脑) 来代替书籍, 孩子们那沉重的书包将从此消失, 减轻孩子身体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孩子的思想负担。

(2) 移动学习更加生动

移动设备以其超强的多媒体功能, 给学习带来无限趣味。其作为学习终端进入课堂, 给学生带来互动体验。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电视上播放幻灯片然后提问学生, 那样的互动十分单一。如果通过WiFi等无线技术, 使得每位学生的移动设备上都能显示与教师互动内容, 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教学效果将大大提高。

(3) 移动学习更加快捷

移动设备以其轻便可随身携带的特性, 使得学习的时间、地点由上课时的教室变为随时随地, 想学就能学。当你在电视上看到不懂又感兴趣的人或事, 可以马上拿出移动终端上网查询并学习。

(4) 移动学习更加有效

移动设备的多媒体显示能够吸引学习者并使他们保持较高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与成效。

(5) 移动学习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在互联网上实现共享, 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

2.移动学习的缺陷

目前, 移动技术发展迅速, 而移动学习在中国才刚刚开始起步, 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

(1) 教育资源库较少, 基本上为英语学习软件。建立内容多样化的各学科资源库是移动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很多拥有移动设备的人学习意识不强, 离移动学习的要求较远, 应提高自觉随时随地学习的意识。

(3) 移动设备费用较高, 如果人手一台, 无疑增加家长和学校的负担。

(4) 移动终端的多媒体与娱乐功能强大, 往往使学生沉迷于游戏而不思学习, 需要设置有效的控制方法与权限。

3.通过有效措施弥补缺陷

(1) 学校应对移动教学高度重视, 建立适合移动设备的教学资源与学习平台。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开展使用移动终端教学的研究与开发。

(2) 建立通用类型的学习平台, 使得各种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都能使用, 最大限度地使用既有设备, 不需统一购入新移动设备。

(3) 通过在移动终端增加权限或禁止安装游戏类软件, 有效防止学生玩游戏, 需要课上与课下不定期检查, 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充分合作。

四、移动学习的未来展望

移动设备应用于课堂, 对改变传统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书包重量等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社会, 更是一个移动的信息社会, 如何让国民在移动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这是教育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移动学习和移动教育应不断发展, 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 移动通信技术要为移动学习奠定技术基础。它已经历了三代发展历程, 其中第三代技术就是以移动教育技术的目的, 现命名为IMT-2000。它具有全球无缝覆盖、全球漫游等特点, 可以快速传递数据、图像等。因此, 移动学习技术不仅具备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征, 而且还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不再局限在特定的学习场所。

其次, 移动无线互联网为移动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在欧美国家,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iPad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工具。教师们使用这款设备播放多媒体内容, 与学生互动, 生动形象地教授各种课程。学生们将它作为课本使用, 并通过它与教师互动, 提交论文和家庭作业等。可见, 移动设备进入课堂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移动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方式, 中国的很多学校也在进行这样的尝试。我们在增加教学硬件的同时, 也需要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刘明春.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J].中小学电教, 2012 (4) :56-58.

干部移动学习 篇7

移动学习是指通过多种形式, 运用移动设备来实现学习或者进行内容传递和社会交往的过程。设计良好的移动学习, 应当可以随时随地获得, 具备强大的搜索功能。长久以来, 受限于移动硬件平台的性能和移动操作系统的简单性, 移动学习的实现比较初级单一, 这些大大限制了移动学习的发展。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不断发展普及, 移动硬件平台性能的极大提高和智能操作的系统完善使得移动学习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

二、移动学习平台现状

时至今日, 移动设备的种类、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等都得到极大的发展, 用户的可选性日趋丰富, 从而使得移动学习的发展不再受制于硬件平台性能和移动操作系统简单的限制, 使移动学习的相关研究能够将关注点集中在移动学习需求本身。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对移动学习平台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

1、智能移动操作系统多样化。

i OS系统是一款十分优秀且技术成熟的移动手机操作系统, 堪称最好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特别是在流畅性和音视频方面。然而, i OS操作系统不是开源的, 并且i OS系统只能运行在苹果公司自己的硬件设备上, 这就使得i OS系统作为移动学习的支撑平台受到了限制。

Android系统是一种以Linux为基础的开放源码操作系统, 现由Google公司研发, 主要用于智能手机的操作平台。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极强, 是目前为止硬件支持和软件支持厂商最多的系统, 因此如果基于Android系统开发移动学习平台, 可选性就比较大。

Windows Phone系统是微软发布的一款手机操作系统, 性能优秀。不过Windows Phone系统的硬件支持平台较少。

2、移动硬件设备多样化。

移动硬件设备发展至今在性能上基本都能满足用户需求, 移动硬件的种类也是日趋丰富, 因此在移动终端硬件的选择上主要考虑性价比和尺寸的需求。

3、移动平台用户群体的多样化和大众化。

移动平台用户范围广泛, 几乎涵盖所有年龄段和各行各业的群体, 因此为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用户基础。

三、移动学习未来发展思考

通过对移动学习平台现状的分析, 笔者认为移动学习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移动学习的未来发展进行初步的探讨。

1、移动学习的普适性。

移动学习发展与学习者的规模是分不开的, 过去由于移动平台硬件性能低下、操作系统简单及移动设备价格昂贵等的限制, 移动学习并未在广大学习者中开展, 移动学习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和大众化, 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将加入到移动学习中来, 移动学习将不再是少数人的圈子, 它将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帮助。

2、学习生态圈的建立。

互联网发展催生了无缝整合的学习时代的到来,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更使得无缝的链接到了极致, 不仅是媒介的无缝链接, 还有时间、空间的无缝链接。在移动学习时代, 学习者可以借助微博、微信以及专门开发的移动学习支持系统等Web2.0技术构建学习社区, 增强学员之间、学员与专家之间的互动交流, 提高其内在驱动力。

在移动互联网学习时代, 未来将会形成一个可以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者的学习生态系统, 它是一个更多元、更智慧、更融合的学习生态圈, 这也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实际应用。

3、移动学习的随意性。

移动学习概念里有一条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过去的移动学习设备简单, 网络不发达, 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移动学习平台发展至今已经能够基本实现PC能够实现的所有功能, 不再只是提供简单的功能, 加上移动网络的发展, 学习者能够实现在任何时间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学习内容, 因此真正使移动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移动学习的规范性。

移动学习未来的发展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移动学习的规范性问题。移动设备、互联网和基于移动设备的应用软件发展至今使得我们能够在移动设备上获取任何我们需要的信息, 这些条件是移动学习实现的基础, 然而这也使得我们容易迷失方向, 因此有必要对移动学习做一些规范;另一方面, 基于互联网的资源纷繁多样,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获取任何资源, 为了移动学习更好地发展, 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移动学习资源进行界定并统一标准, 从而使移动学习生态圈对移动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和高效。

四、结束语

移动学习平台、移动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移动学习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移动学习的普适性、移动学习生态圈的建立, 移动学习的随意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将成为移动学习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郭绍青等.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 2011.5.

探究移动学习系统及其相关学习方式 篇8

一、移动学习系统具有的整体构架

在整个系统的上游部分, 利用授课端提供教学数据的具体服务, 包括视频课件或者是具体的电子课程等。在系统的答疑中心, 主要为学生提供回答的数据库。这一系统可以利用移动设备或者是pc等直接进入, 并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可以说移动学习系统属于数字学习系统重要的子集部分。从整体上看, 移动学习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四部分, 包括授课、制作、数据以及学习中心等。其中的授课中心主要进行教师讲课以及问题答疑等活动, 其次, 制作中心是对信息进行处理, 最终转化为所有学习都能够分享的资源。制作中心主要是将各种直播资源以及学习资料等数据上传到系统的数据中心, 系统的数据中心主要负责对各种上传的资源进行保存和控制, 数据中心还包括点播、下载、控制、分析、答疑等。在控制中心能够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 随时查看具体的服务状态。学习中心是通过各种学习设备共同组成, 利用各种操作系统直接进入, 并最终完成整个学习活动。

二、移动学习方式

(一) 离线资源学习方式。

现阶段, 无线通信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 移动网络连接使用的各种费用比较昂贵, 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在很多地方都无法实现非常流畅顺利的在线学习, 甚至, 存在一些地方并没有覆盖移动通信, 这就导致在线学习比较困难。离线学习作为移动学习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 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种学习方式不受网络的影响, 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完成学习, 只要将具体的学习资源通过下载的方式保存在自己的移动终端, 就可以在自己的空闲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不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

(二) 短信服务学习方式。

利用短信服务完成移动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通过短信的方式传递各种学习的资源, 完成学习, 利用自己的移动终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传递给其他的学生, 还可以发送到移动学习系统的总服务器中, 并对发送的学习资源进行分析和处理, 并通过短信的形式发送给其他学习者, 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这种学习方式中, 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具有收发短信这一基本功能的终端, 从而实现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互动, 并且不会受到空间的影响。

(三) 连接浏览的学习方式。

无线网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连接浏览的具体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与支持,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 学生能够利用PC完成远程学习, 并且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通过无线网路浏览各种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料等, 还可以下载更多的学习资源, 利用论坛或者是博客等实现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并获取相关的信息。与此同时, 移动学习设备具有较强的移动性, 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随着移动终端的进步与发展, 学习软件也越来越多, 学生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教育理念更加偏向于终身学习, 同时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帮助更多的人能够实现社会价值, 并满足不同种类学生的学习愿望。移动学习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点话题, 并实现了更多人的学习愿望, 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各种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 移动学习方式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与认可, 并不断完善。虽然, 现在的移动学习系统以及相关的各种学习方式都在逐渐完善, 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 还需要不断的发展与革新, 最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更大的支持与帮助, 推动我国教育的不断全民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士健, 朱上上, 应放天, 张劲松.手机界面中基于情境的用户体验[J].计算机集成计算系统, 2010 (2) .

上一篇:优化高校前台报账下一篇:单边外固定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