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创造性思维的诊断

2024-06-21

化学创造性思维的诊断(精选十篇)

化学创造性思维的诊断 篇1

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化学创造思维要结合以下的教学原则:

1. 探索性原则

由于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无止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准确把握学生的“欲望”和“满足”心理, 创造出符合这一心理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 运用知识的机会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条件, 他们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 就能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 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 再创造。因此, 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化学创造思维方面的内在因素, 设计恰当的问题, 使这些问题:一要有适当的难度, 二要在教与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 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化学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始于问题, 始于学生对问题的追求探索。

2.个性化原则

学生的思维是有其共性规律的, 但同时又是千差万别的, 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 而这种个性差异又与每个人的社会环境、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反映了这种个性差异。创造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 因而创造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因此, 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有全局观念, 要发现和掌握每个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 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 帮助和鼓励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形成良好的品质, 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即使对于后进生, 也要千方百计地鼓励和指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立思维, 寻找适合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 设计一些相对较容易的活动,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是提高他们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要积极发现化学爱好者和他们的特长, 并把他们组织起来, 通过课外活动等挖掘潜力, 将学生的兴趣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发展他们的化学创造思维, 使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

3.开放性原则

传统教学只要提供结论性的东西, 要求学生掌握静态的结论。如果学生仅仅掌握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静态模式, 那么当他们遇到变式的时候会困惑不解, 无法适应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开放性原则要求教学要重视思维过程, 进行过程的分析, 重视归纳和实证, 通过评价和优选解题方案,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所得。重视变式教学, 要尽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 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向学生提供在形式上和解答上均具有多样性的练习题, 经常提出一些没有固定或唯一答案的发散性问题, 诱导学生多途径、多方向思考和解决问题, 培养与训练学生化学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 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 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 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 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 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 从而提出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 启发学生思考: (1) 硫化氢是酸性物质, 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 (2) 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 (3) 硫化氢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 一环扣一环,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使学生感到新颖, 造成连续的思索, 形成持久的内驱力,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2.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 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 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 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类比和模拟法, 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

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 就能使学生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质的飞跃。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创造性思维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要注重探索性、个性化及开放性等几个原则。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化学教学,培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王汉澜.教育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 1989.

[3]周耀烈..创造理论与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

化学创造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篇2

化学创造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化学创造思维按其创造性的高低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高级化学创造思维,它是指经过长期的观察、实验与反复的研究和探索所产生的非凡的创造。这种创造的产生开创了某一领域,或形成了某种划时代的新理论。例如;道尔顿在前人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原子学说,恩格斯对道尔顿在化学发展中的作用这样评价:“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并制订周期表,周期律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向导,使化学又一次度过了它的迷惘时期,恩格斯评价说:“门捷列夫……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第二个层次是中级化学创造思维,它是指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思维等活动,提出新的化学概念,建立新的化学规律,发明新的实验装置,发现新的元素及其性质。如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并详细地叙述了放射线的各种性质,其中包括对磁场的关系。凯库勒的苯学说丰富和发展了化学结构学说。第三层次是初级化学创造思维,一般对学生而言,主要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未有的而不涉及社会和科学价值的创造思维。正如教育家刘佛年先生提出,学生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点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做法等,都可称得上创造。从这一角度上讲,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化学创造思维就不是一句高不可攀的凭空设想,而是能够在化学教学中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做好的。教学中培养与训练了学生的初级化学创造思维就可以让他们凭借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经验,不断深化与发展,逐渐由量变过度到质变,向较高级的创造思维的层次跳跃,这样就有可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培养出中国的道尔顿、门捷列夫、居里夫人、诺贝尔。

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化学创造思维要结合以下教学原则:

探索性原则

由于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无止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欲望”和“满足”心理,创造出符合这一心理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条件,他们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就能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造。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化学创造思维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问题,使这些问题: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与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化学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始于问题,始于学生对问题的追求探索。例如在高一学习了HCL气体的喷泉实验后提出:除了HCL外还有那些气体也可做喷泉实验?条件是什么?如果将喷泉实验中的胶头滴管里的液体改为其他液体,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想到,CO2、Cl2等气体在水中溶解不大,但可溶于年浓碱。最后得出结论:只要烧瓶中气体能迅速和较完全地被胶头滴管里的液体吸收,可以形成喷泉。在讨论过程中,如果一些学生能冲破常规思维,同中求异,就能带动其他学生一起扩展思路,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集体思维活动。

个性化原则

学生的思维是有起共性规律的,但同时又是千差万别的,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而这种个性差异又是每个人的社会环境、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反映了这种个性差异。创造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因而创造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有全局观点,要发现和掌握每个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帮助和鼓励学生在个

开放的化学 创造性思维 篇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知识新领域;创造潜能;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寻求变异,将知识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那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昵?本人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紧扣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其独特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把培养学生的制造性思维能力贯穿在化学知识的教学之中,才能将化学教学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新层次。

一、创设条件,诱发学生开拓知识新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识记上的飞跃。那么,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从而产生迁移和联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教师可布置一些基础题供学生练习,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开拓知识面,拓宽思维角度的目的。例如,强调理论知识对新一轮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每次的实验操作中,要养成细心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同时进行更广阔、更深入的研究,从而获得更多、更准确的科学信息,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

二、精心设问,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可见设疑是诱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法过程中适时设疑,巧妙设问,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

案例:关于亚铁离子、铁离子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实验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苹果的切面为何会变红?

之后再:(1)提出应用氧化还原理念推想转化的条件。

(2)设计实验并验证推想。

(3)做出结论。

在随后给出参考方案的同时提出如下问题:

2.战争片中血流成河的画面中那么多的血是从哪里来的?

进行实验:

(1)用足量铁粉和三氯化铁溶液反应,观察溶液颜色变化,静置、滴加2~3滴硫氰化钾溶液检验铁离子。

(2)用氯水和氯化亚铁溶液反应,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滴加2~3滴硫氰化钾溶液检验是否有铁离子生成?

提出问题3.人们是如何制得电路板的?

进行实验:

用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加在铜片上,静置片刻、用少量蒸馏水冲洗,观察保留的冲洗液和铜片上发生的变化。设问能用其他试剂代替铁粉、氯水、铜片进行上述实验吗?能设计出其他实验吗?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可以将常规知识设计成非常规问题形成“熟悉的陌生”,留给学生相对较大的思考空间,以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在问题提出过程中,不断调控学生的情绪,减弱其内驱力,让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求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问题不是要寻求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改变那种习惯于单纯地吸收记忆,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而不善于运用所学概念、理论、定理去解决问题的现象。

在“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教学中,先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量热器,相应提示量热器应有内外能量难以交流等特点,进一步要求设计药品以及实验过程、注意事项等。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和发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机会,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化学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解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探索问题的具体解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习题、布置作业时,一定要做好准备;习题的精要、知识的铺垫、能力的提高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加以综合考虑,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由繁入简、由简列繁,让学生完成一些富有思考性、创造性、探索性的习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在鉴别氢氧化钠、氯化钠、稀盐酸三瓶无色溶液实验中,让学生解题时,展开多维思考,加深印象,把自己贮存的知识进行分析、迁移、转换、重组、找出应答的关键。首先,我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学生思考后,有的马上回答:“用紫色石蕾一一鉴别”,还有的回答“用PH试纸分别测PH。根据PH值即可鉴别”,其次启发学生思考“能否用酚酞来甄别,如果能,原理和步骤又是怎样呢?最后组织学生对这些答案作出评价。

五、充实实验、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验、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获取的东西。通过小实验等实践活动,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总之,化学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祖浩.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

高中化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作用探究 篇4

一、高中化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探索、发现和创造的根本, 对学生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强调, 并没有充分重视创造性思维, 没有将其作为教学培养的核心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中化学的发展, 导致高中化学教学效益大打折扣。创造性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内容进行反思,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化学本质, 将化学与实际结合在一起, 达到学以致用、以学创优的效果, 其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改善学生学习质量

创造性思维能够使学生多思、多虑、多做, 将知识与操作结合在一起, 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能够全面改善学生化学学习质量。在创造性思维引导下, 学生能够深入挖掘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各项问题, 了解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以点破面, 连接成网, 对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学习, 学习效益大大提升。

(二)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创造性思维能够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分析高中化学知识, 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学习, 实现变相的自由学习。这与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相协调, 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创造性思维引导下, 学生能够在探索中前行, 对知识进行重构, 从而形成与自身学习相适应的体系, 为学生高中化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化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四大策略

(一) 合理筛选内容, 注重教学引导

高一化学教学阶段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内容进行合理筛选, 通过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科学引导, 使学生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引导性和趣味性, 要保证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对化学的本质进行充分认知,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效益。

笔者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中就在传统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引入课外资料, 对常见的钠、镁、铝等金属的常见反应进行拓展, 让学生练习化学式的书写。教学中笔者主要对钠与氧气和水分别反应的式子进行书写, 向学生讲解反应的本质。讲解完成后我引导学生:“同学们, 钠、镁和铝的性质非常相似, 猜猜看镁、铝与氧气和水分别反应的化学式是什么样子的呢?”在上述引导下, 学生大胆地进行化学式“创造”, 其创造性思维得到非常好的培养, 这为学生化学式书写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科学设置实验, 拓展学生思维

高一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 其化学实验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在上述状况下,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把握好科学实验, 在实验中引入创造性内容, 从而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发现, 全面提升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认知, 优化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

笔者在“硫酸、硝酸和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让学生观察硝酸和碳之间的化学反应, 对其形成的黑色“面包”进行分析。实验完成后笔者询问学生:“硫酸和氨可以让碳产生上述现象吗?上述三种物质性质有什么差异呢?”让学生思考, 大胆回答。讨论结束后我让学生继续动手操作, 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猜想是否正确, 在实验过程中总结课堂知识, 加深课堂认知。学生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培养, 勇于创新, 这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 合理把握作业, 注重日常培养

高一阶段化学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对课后作业进行合理把握, 结合创造性思维培养需求适当设置各项作业, 从而保证学生在作业中提升创造性思维认知, 全面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 有针对性地布置, 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作业设置的过程中充分分析了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注意事项, 将创造性理念融入到作业内容中, 对作业形式进行全面调整。我让学生自己对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进行构建, 依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实施课堂整理。整理完成后小组相互提问, 相互评价, 对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知识进行交流和巩固, 从而实现学习效益的全面改善。

(四) 科学设置评价, 形成双向渠道

科学的评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够全面改善课堂教学, 落实效益, 对高中化学教学体系的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传统高一阶段化学教学过程中只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整体形式较为死板。创造性教学体系中教师要合理把握双向评价, 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两方面内容。通过构建双向评价体系了解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了解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及时给予学生相关指导, 双管齐下, 为学生高一阶段化学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中化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主观能动性, 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合理设置创造性思维培养环节, 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使课堂教学顺利落实。与此同时, 还要设置好教学内容, 把握实验体系, 规划课后训练, 完善评价机制, 从而形成系统化、层次化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系, 全面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益。

摘要: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了创造性思维培养对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从高一化学教学内容出发, 深入挖掘了高中化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作用, 结合实际教学状况提出相应培养策略, 望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造性思维,作用,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玲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10) :160-161.

[2]张军.高中化学实验之科学探索精神培养探究[J].成功:教育, 2011 (14) :148.

[3]孙凤琴.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 2006 (6) :13-14.

化学创造性思维的诊断 篇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 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或借助cai软件或vcd光盘、录相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穿插围绕“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

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综上所述,结论十分明显: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容忽视,化学实验活动中的思维训练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6

一、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0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式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0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当经过深入思考后,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的结论。对这些现象的好奇心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积极思维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尽可能应用CAI软件或VCD光盘、录像带等结合实验,并穿插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二、运用典型实验传授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要在宏观上把握大纲、教材,通过一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要求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是选用一些高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考试题中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氯气、二氧化硫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灵活运用演示、分组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教学形式:

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

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时候可以进行方案研究,并帮助学生实施方案。

化学创造性思维的诊断 篇7

一、问题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 就是营造一种教学中的感情境界, 正如舞台需要布置才能吸引观众, 增强艺术效果一样。化学教学情境就是指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依据化学新课程标准, 从化学教学的需要出发, 从学生实际出发,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联系科技的发展,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一个“真实的”、自然的社会生活背景, 在此情境中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这些化学新知识产生的背景、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化学规律和法则在人类认识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 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化学教学中良好情境的创设, 既是学习活动必要的心理准备, 又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服学习疲劳的有效手段。因此创设教学情境, 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 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 营造出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的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进行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问题教学中改变实验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 按不同的实验类型, 多角度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设计、改进、优化实验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 一节中, 教师在做白磷燃烧和铁与硫酸铜两个演示实验时, 每位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将要出现的每种现象, 对产生的每种现象都产生问号, 很自然地促使学生进入了探索知识奥秘的情境。以此为切入点创设有价值的中学化学教学情境, 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使学生对认识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如, 改演示实验为探索性边讲边实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演示实验的难易程度, 将没有危险性及学生能做到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边讲边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这样会观察得更直观、更清楚。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又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精神。学生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 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 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三、问题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化学的趣味性就在于引导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里, 寻找问题, 获取新知。所以, 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 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 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探寻事物的本质。尊重个性发展, 坚决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比如, 在学习CO2的用途时,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向学生提问:谁见过灭火器?谁使用过?大家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在车站、粮店、棉花收购站、加油库等等, 看到挂壁上像红水桶的东西, 但都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这一问就激起了学生的欲望:想知道本节课学习的核心内容。

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本节课的主要目标:灭火器灭火的奥秘, 其内容是CO2气体的发生装置, CO2产生的原理及灭火原理。学生可根据课本中实验方法去完成。“CO2制取, 性质及用途” 浅层次探究目标。同时, 我给出另外一些仪器及药品让学生试验, 经过同学们先想、讨论、再试。不一会儿, 就想了办法, 教室里沸腾起来了, 探究中让学生获得了成功, 更多的是收获了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活动、学习活动主要是靠有意注意来支配的,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加, 就必须通过合理设计课堂进度, 精心设计思维材料,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情绪中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我们的化学教学就要以问题教学为主线, 以兴趣作保证, 以实验革新做支架, 转变观念。将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让学生从接受者变为自主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创新者。

参考文献

[1]桂丽萍.浅谈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上饶师专学报, 1998 (03) .

化学创造性思维的诊断 篇8

一、挖掘教材, 利用实验设计教学,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创造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加深他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并要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知道, 实验习题是化学实验的一种形式, 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命题所要求的关于物质的制备、检验、性质的验证或探索等, 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要在思考研究和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独立设计操作实验, 利用已知获取新知, 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必要的指导作用, 引导学生并和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合作、讨论探究, 激发其创意, 开发其思维。教材中的许多实验习题或课后练习题, 我们都可以利用起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具体步骤: (师生) 阅读教材实验习题或课后练习题——— (师) 提出更改后的实验课题——— (生) 初步设计实验方案——— (师) 审核确定课题方案——— (生) 具体实施操作——— (生) 分析实验结果结论——— (师生) 论证实验的科学性。相信通过这样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 学生能够在观察、实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的结论。同时, 学生体会是难忘的、深刻的, 有效地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活动中, 我们要该放手时就放手, 让学生自己做主,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我们要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 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 更能够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 并把结论的发现权和决定权交给他们, 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以训练和提升。

二、有效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说:“每一个学校, 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 就没有公民素质的真正提高, 就没有科学技术的高精发展, 就没有社会的改革进步, 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前途。

有人说, 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始于发现。培根曾说:“如果你从肯定开始, 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 必将以肯定告终。”所以,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是围绕解决一个个教育教学问题展开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依据所学内容, 积极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 并努力把我们的学生吸引到既定的问题情境之中, 同时要帮助引导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向与范围, 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中学化学实验大多注重其验证性功能, 我们多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条件和步骤来做实验, 以达到验证某一物质的性质、制取方法或是证明某一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但是, 如果我们不能够有所创新, 只是按照或是要求学生按照教材的设计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做好某一个实验, 不否认学生的动手操纵能力得到了训练, 但这样会抑制他们创新意识的发展, 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某些实验进行必要的革新, 使之成为富有探究性的实验。如选修教材中的《电解质溶液》与《盐类水解》, 其中的理性知识太多且较为抽象, 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学习时, 我就注重了若干问题情境的设置, 致力于把学生吸引到其中。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 要求他们先通过实验比较盐酸、醋酸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等几种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 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是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比醋酸和氨水的导电能力强, 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结论。这样的实验一定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让他们思考和探索, 并较好地掌握学科知识, 同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是要求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来研究、探索和解决化学学科众多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活动形式。无论探究性实验还是实验设计活动, 都需要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过程和必要的科学的分析与讨论最终形成一定的结论;都需要学生主动实践、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合作探究、讨论决定;都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强化科学探究精神, 提升自我素养。我们要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来研究、探索和解决化学学科众多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教学活动形式,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实验教学,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问题情境,实验设计,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钱明祥.新课标高中化学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5.

化学创造性思维的诊断 篇9

一、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分析比较的思维

随着教学过程中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和新概念的大量引入, 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同样的道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探索和比较, 抓住学生容易弄混的关键点并加以分析, 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准确无误。长此以往, 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准确可靠, 还可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思路清晰, 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2. 抽象概括的思维

课本上的很多概念实际上是人们将客观存在的现象抽象化的结果。比起学生死记硬背, 通过学生先概括观察到实验现象、教师再来进行概念讲解的方式, 学生对概念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 在学习《溶解现象》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对比NaCl、KMnO4、CuSO4分别溶于水的实验现象, 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这个实验要说明的问题。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跟书本上几乎一致的结论。最后教师再对概念进行讲解, 学生的印象就十分深刻了。

3. 推理能力

根据一个或者多个已知的判断来推导一种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就是推理, 推理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情况。

归纳推理是通过多种事物的共同存在的客观事实来推导出一般结论, 比如根据金、银、铜、铁、铝等金属的导电情况推知所有金属都导电的结论;演绎推理则是根据一般结论来推出个别事物的特殊属性, 与归纳推理相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要经常督促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推理能力。

4.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将化学中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和直观, 一旦被很好地利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

二、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

立体思维以学生掌握的知识为中心, 让学生的思维朝多个方向发展, 意在扩宽学生的思维面, 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 整体性思维

由于化学是一门自然基础学科, 与工农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 使学生的思维面更加广阔并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把握全局的能力。

2. 动态性思维

动态性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养成用动态平衡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逆向性思维

可见, 逆向思维的训练是使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 从熟悉的事物或现象的相反方向去进行质疑和探索,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甚至会让学生有新的发现。

4.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 使学生在思考后经过讨论收获多种思考结果, 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面。收敛性思维则是将学生发散思考的结果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查比较, 使思考的结果正确可靠。比如将学生设计的多种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检验, 寻找最优的实验方案。

通过将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辩证统一, 在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又可保证学生的思维品质, 是提高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化学思维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内容的传授, 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灵活运用。

摘要:初中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学生而言, 初中化学入门学习应当掌握一定的技巧。本文从若干个方面出发, 结合相关案例, 探讨了初中化学入门学习应该培养的若干化学思维。

关键词:初中化学,入门学习,化学思维,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光明.初中化学教学应多些思维性内容[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6 (3) :23.

化学创造性思维的诊断 篇10

一创设实验情境, 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化学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但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实验方案却往往着眼于单层次、单侧面的实验内容, 因而有着较大的局限性或单调性。为此, 我们有必要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能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

如在学生掌握了氯气和二氧化硫的漂白特点以后, 创设这样的实验情境:氯气和二氧化硫分别通入品红溶液中, 均能令品红溶液褪色;而把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气体同时通入品红溶液中, 品红溶液却不褪色。学生在这样的实验情境中学习, 很容易联系氯气和二氧化硫的性质, 明白它们之间能以1∶1的比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这个基础上, 还可以进一步创设这样的情景:当把氯气和二氧化硫同时通入品红溶液中, 还是发现品红溶液褪色, 这是为什么?如何验证究竟是哪种物质令品红溶液褪色?学生在理解氯气和二氧化硫会以1∶1的比例反应的基础上, 自然很容易理解品红依然褪色说明是其中一种气体过量, 进而能利用氯气和二氧化硫漂白的差异, 想到可以利用加热该无色溶液的方法来验证究竟是哪一种物质过量。

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增加这个实验内容能使学生对氯气和二氧化硫的性质及漂白原理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设问题, 培养创造性思维

对于课本上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 照方抓药, 机械操作, 而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如:“应该怎样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讲到浓硫酸和碳反应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们创设这样的实验情景:如何检验该实验有CO2和SO2的生成?

学生很容易想到检验CO2用澄清石灰水, 检验SO2用品红溶液。但对于该实验, 由于同时生成CO2和SO2, 同学们没有想到或者很容易忽略了SO2对CO2检验的干扰, 所以经常会得到错误的答案。这时, 老师只需要巧设问题, 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师:先检验CO2还是SO2?也就是先通入澄清石灰水还是品红溶液?

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般会出现两种答案。这时, 让每一种观点的支持者们派一位代表讲述他的理由。坚持先检验SO2的同学肯定能想到SO2也能令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当他把理由讲出来以后, 学生们再经过思考就都能明白醒悟过来, 达到要先检验SO2的共识。

师:通入品红溶液, 检验完SO2, 是不是就应该马上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CO2呢?

这时, 学生们也会得到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 然后, 持否定答案的同学也有两种理由:一是认为要先干燥, 一是认为要先除去SO2。同样通过他们自派代表, 简述理由的方法, 让他们的思维相互碰撞, 最终得到正确的认识:在通入澄清石灰水前应先除去SO2。

师:那应该用什么试剂除SO2?

学生思维再一次出现碰撞:有的说是用氢氧化钠溶液, 有的说是用酸性高猛酸钾溶液, 有的说是用双氧水等等。经过讨论, 学生们明白不能用氢氧化钠等碱性试剂, 因为CO2和SO2都是酸性氧化物, 均能与其反应, 因而, 只能利用两者的区别:CO2没有还原性, 而SO2有还原性。所以, 得到应该用酸性高猛酸钾、双氧水等氧化性强的试剂的结论。

师:那我们是不是接下来通进澄清石灰水, 检验二氧化碳啦?

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

师:你怎么知道就把二氧化硫除尽了呢?

学生恍然大悟, 明白还要先通进品红溶液, 检验二氧化硫是否已经除尽。

师:所以, 我们在进行这个实验时, 应先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 然后再对二氧化碳的存在进行验证。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 步步设疑,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 最终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三设计实验方案, 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要放开手脚,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动手操作、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培养了创新精神。

如在学生掌握用KSCN溶液检验Fe3+这种方法后, 提出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某一溶液是否存在Fe3+。学生们经过思考, 很容易就得到了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向其滴加4~5滴KSCN溶液, 若溶液变成血红色, 就证明溶液中存在Fe3+的实验方案。但是, 学生只掌握了设计方案的一般方法, 创新意识还不足。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应让他们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溶液中存在Fe2+。学生们一开始不知应如何着手, 经过相互讨论, 思考以后终于顿悟:先把Fe2+转换成Fe3+, 通过验证Fe3+的出现来验证原溶液中存在Fe2+。根据这种思路, 得到了以下的实验方案: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向其滴加4~5滴KSCN溶液, 无现象, 加入氯水后, 若溶液变成血红色, 就证明溶液中存在Fe2+。另外, 还可以用双氧水或者酸性高猛酸钾溶液等。通过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必须充分利用实验手段, 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加强实验教学, 创造性地研究、改进、设计实验。通过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农技推广下一篇:办公自动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