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2024-06-28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精选十篇)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篇1

一、培养初中生化学思维的深刻性

化学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学生用扎实的化学知识去深刻理解和认真分析题意,并能够准确地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但初中生的化学思维经常受到离散性影响,即部分学生对化学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缺乏了解,或只关注知识的内涵而对其外延缺乏了解,导致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产生不良后果。提高学生化学思维的深刻性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规律、抓住关键,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以达到逐步增强学生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化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有些智慧型学生能够从与大多数同学不一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深刻挖掘问题的关键点或隐含的条件另辟蹊径去解决问题,这些学生思考和解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化学思维具有的深刻性和独创性。

二、培养初中生化学思维的逻辑性

化学思维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思维要有序且具有条理性,但由于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的初中生思维还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对化学概念及相关知识间的因果关系还不能很好的把握,导致学生多步推理的能力还比较欠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化学理论和反应规律来加强推理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来构建化学知识体系,逐步增强学生化学知识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初中生的化学思维要求具有严谨的逻辑推理,因为任何一项化学发明都是经过宏观上的反复实验和猜想、微观上的反复推敲和完善,再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才可能产生新的化学理论。化学思维从本质上来讲是似真推理与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似真推理帮助人们在化学学科中找到新命题,进而一步一步地得到解决命题的途径与方法,而似真推理确定的新命题一般情况下需要依赖逻辑推理进行系统的论证和完善。因此化学思维一定是人的大脑生动活泼的策略创造与人们的反复实验验证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有机结合创造出来的产物。

三、培养初中生化学思维的精密性

化学思维的精密性主要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从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针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运用不同的知识展开讨论分析来加强这些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已知信息和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化学思维的片面性逐步减少、精密性逐步得到提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开展化学定量研究和计算,帮助学生精选题型和合适的题量来加强学生思维精密性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初中生化学思维精密性的目的。

四、培养初中生化学思维的敏捷性

化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思维的迅速程度和锐敏程度,但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思考问题时学生的思维经常受到某种模式的束缚,从而使思维的敏捷性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时候,对于物质可以由分子构成的知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对于物质也可以由原子和离子直接构成的知识认识比较模糊,导致学生运用这方面知识进行化学思维的敏捷性不足。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来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通过一定数量相关习题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要善于联想、富于开拓,甚至反弹琵琶抓住问题的本质,不断地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针对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展开思考得到多种解法从而真正体现了思维应用的广阔性和敏捷性。

五、培养初中生化学思维的批判性

传统教学是通过习题的狂轰滥炸使学生反复练习、反复纠错,使学生深陷题海不能自拔,长期以往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地培养而且抑制了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品质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引领学生不断参与化学问题的思考和实验探究,在不断地思考和实验探究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挖掘题目中隐藏的条件,仔细区分易混易错的概念,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解题习惯,教学中教师根据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设计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以便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在同学的质疑及批判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使初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总之教师要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开发化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不断体验化学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使我们师生合作学习的化学课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摘要: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培养化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素养。主要有: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思维深刻性的培养;思维精密性的培养;思维批判性的培养;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斌.在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孙玉明.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J].成才之路,2010年07期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篇2

南昌县莲塘七中万保生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很早就提出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通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思维这三种思维能力呢?下面就化学中列举几种方法和途径。

1.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富有联想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沟通各部分化学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联想是帮助学生拓宽思路的好方法,联想能力越强,思路就越开阔。启发学生进行联想的思路很多,启发学生从实验现象去联想,例如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还可以引导学生由此联想到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特性。启发学生从相似或相反哦问题去联想例如: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风化和潮解,物理变化和物理过程等,通过联想,可以开拓思路,活跃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能力。

2.鼓励学生勤思善问,敢于质疑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不划框框,不定模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相反意见,把学生的思路搞活。例如:在化学解题教学中,可以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得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和广阔性。

3.帮助学生分析对比,归纳小结

分析对比和归纳小结都能使化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记忆,并能及时联系有关化学知识,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维,例如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三节谈到硝酸的氧化性很强,它跟金属起反应时一般生成水而不是氢气,反应情况比较复杂,学生一时不易掌握,教

师在做好浓硝酸和铜反应,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浓、稀盐酸跟金属反应的知识和浓、稀硫酸根金属反应的知识,启发学生着重对比这三种酸跟铜反应的情况,通过讨论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都不能和铜反应,然后再启发学生分析浓硫酸根铜的反应,突出浓硫酸有强氧化性,所以浓硫酸跟铜发生了氧化,进而启发学生对于硝酸跟铜反应的实质,然后对比浓硫酸根铜反应和稀硝酸跟反应的不同产物,是学生通过活跃的思维来加深对这两个反应的印象和记忆,又如通过归纳小结在离子化合物和在共价化合物如何确定元素的化合价,揭示出无论是在离子化合物还是在共价化合物中,正负化合物的代数和等于零的规律,进而启发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去分析和掌握根据分子式计算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正确的写出分子式等问题。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3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思维品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064-02

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养成十分重要,一方面,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涉及了计算与分析等,需要学生经过缜密的思维逻辑才能推导出来。另外一方面,在化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化学这门学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因此本文重点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思维品质中的深刻性培养

在思维品质中,深刻性是前提条件,只有对化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掌握化学的本质,而不是依靠表面的概念解题,可以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深刻性最好的诠释。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为受到局限性的影响,所以他们很难将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中的现象有效的联系起来,这样就造成思维能力难以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进一步制约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机械记忆上,根本没有完全的领会化学内容。

对此,要想真正的改正这一问题,就不应该只停留在化学公式、概念等一些表面的问题上,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是要学生弄懂其来龙去脉更加重要,只要明确了概念的由来,就能更好的应用概念。另外,学生还要养成化学的思维观念,找出其中的规律,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这对于增强学生思维品质中的深刻性是极其有帮助的。在学习初中化学的过程中,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将会对化学思维品质中的深刻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助于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深刻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的头脑就好像一台计算机,当这个结构体系建成后,就能够快速的在头脑中搜索相关内容。

二、思维品质中逻辑性的培养

对于逻辑性的培养,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条理性以及有序性。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阶段,并没有达到完全的成熟,所以在认识问题时,难免分不清对错,这就是思维的无序性。以“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这一题的推导为例,其中运用到的主要知识点是元素守恒定律的运用,由此可知这一推导是正确的。

要想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并且对知识点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归纳,这样才能起到加深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教师总结了三个字,即“写”“配”“注”,学生记住了这三个步骤,就能有条理的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且还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令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的从无序的阶段步入到有序的阶段中,从会学变为活学,直到达到活用的水平。

三、思维品质中精密性的培养

精密性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品质,同时这也是深刻理解化学概念与变化规律的首要前提。在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了要令学生拥有精密性的思维能力。精密性的培养要求教师在选择题型时应当以化学原理为基础,而不是去联系没有根据的化学计算,教师同时还需要循序渐进的加以训练,以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我建议在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时,采取不同的知识进行讨论,以提升这些知识的有效连结性,这样就能避免在思维上出现片面性的特点,而在精密性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提出一个条件,由学生输出大量的信息,學生与教师再共同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

四、思维品质中敏捷性的培养

敏捷性综合了上述提出的几点思维品质,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更加需要培养敏捷性的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总会陷入局限,如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就谈不上敏捷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增加足够数量的习题,以及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训练:(l)变化练习,深化双基;(2)定时练习,训练速度;(3)一题多解,训练思路;(4)多题一解,掌握规律;(5)设计新情景,培养迁移能力;(6)一般题争取一题一得,典型题一题多得(包括知识、思路、方法等)。

五、结语

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这需要通过化学实验以及更加直观的化学教学才能实现,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注重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令其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理想的思维能力,为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善鑫.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4).

立足课堂,培养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 篇4

一、一题多解,提升思维灵活性

知识本身是灵活的,但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常常依赖于课堂学习,因此思维灵活性也有所欠缺。而一题多解可以有效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例题:60℃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80g,将其温度降低到20℃,问有多少克硝酸钾晶体析出?(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60℃时为110g,20℃时为32g)。这道题涉及的知识:当溶液剂量不变,饱和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时,要使溶液变成另一状态下的饱和溶液,一定会有溶质析出或加入。这道题一般有两种解法。解法一:设60℃时8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硝酸钾x克,列得比例等式:110∶(100+110)=x∶80,解得x=41.9,其中水为38.1g。再通过列比例式,算得20℃时,38.1克水能溶硝酸钾12.2g。那么析出的硝酸钾就是41.9-12.2=29.7g。解法二: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20℃时溶解度为32g,(100+110)g的硝酸钾溶液从60℃降到20℃时有(110-32)g硝酸钾析出,本题设有xg硝酸钾析出。(110-32)∶(100+110)=x∶80,解得x=29.7。本题解法一是很容易想到的,很多学生也是采用解法一。但是很明显解法二比较简单,只要坚持在解题上再“多想一步”,付出点时间,那么获得的回报将是节省更多时间。

灵活思维就是要绕过解题的烦琐过程,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直击解题关键。当然,这是所有学生都想达到的一种境界,也是思维训练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化学中灵活思维的训练,就是不断寻找“解法二”,日积月累,自然会形成灵活的解题思维。

二、触类旁通,深化思维敏捷性

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学科,因此在考试时,在运用化学知识方面会表现得有一些生疏。而对于考试来说,思维的敏捷性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所有考试都是限时的。敏捷性不同于追求速度,而是通过长期训练、总结获得的一种思维能力。

例题:在下面几种含氧化合物中,哪种化合物的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NO、N2O3、N2O、NO2)这道题最常规的解法就是直接求出每个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然后再比较大小。一般来说,选择题最容易出快速解法,这道题也不例外。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四种化合物都是氮氧化合物,那么我们可以将这四种化合物的分子式统一写成N2O2、N2O3、N2O、N2O4。经过这样一个转化,每个分子式里的氮原子数目相同,那么很容易观察出N2O4里的氧原子数目最多,也就是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因此,答案就是变形前的N2O4即NO2。对于选择题,学生还是比较敏感的,一般都会想到通过类比寻找快速解法。这种想法很好,教师也应当积极引导,力求做了这道氮氧质量分数的题,其他的质量分数题也就“拿下”了。

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思维敏捷性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我们不要只针对某个题目、某个知识点的所谓快速解法,而是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思维模式,触类旁通,建立头脑中的“高速公路”,让思想畅行无阻。

三、由表及里,培养思维深刻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大量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获得的。学生接触到的实验现象是表象,而从现象看到本质,体现的则是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将让学生受益终身。

化学实验中有各式各样的实验现象,其中显色反应是极其常见的一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苹果切开后放置一段时间,其表面会逐渐变褐色。对于这个表象,大家往往熟视无睹,不明就里。为什么会变色?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深刻性的形成过程。学生都知道二价铁离子溶液显绿色,三价铁离子显红色。铁离子的颜色变化就是苹果变色的原理,其中需要补充的知识就是苹果汁中含有铁离子。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实验现象和原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思维是否深刻,我们仅仅从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等方面是无法看出来的。可以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并不能让学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恰恰是教师师德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化学思维很有必要。化学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摘要:化学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教师应当立足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这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思维能力中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 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1、硫化氢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2、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3、硫化氢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通过设置总是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

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1、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胶体的稳定性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制得的胶体没有沉淀呢?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Fe(OH)3胶体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红色的胶团在阴极附近上下浮动的情境,仅用五分钟就看到了Fe(OH)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一是带电胶粒的相互排

浅谈初中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思维品质 培养

一、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上。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离散性的影响,对于化学的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上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从而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的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其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就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的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二、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再到“用”。

三、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但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怪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下转第148页)

(上接第147页)四、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它反映了思维的锐敏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它是上述几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的缘故,思考问题在方法上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就谈不上敏捷性。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足够数量的习题,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鑫荣.《一题多变的训练方式》.《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8-9期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初中化学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7

一、思维流畅性的培养

思维的流畅性是学生善于分析联想,思路开阔,对问题很流畅地作出反映的能力,中考试卷中的许多题目设置了一些非常隐蔽而又巧妙的陷阱,遇到这类题目学生很容易出现思维“短路”,掉入陷阱。例如,某混合气体中含有H2、CO、CO2、N2,将此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灼热的Cu O和浓H2SO4,最后剩余的气体是什么?这是一道化学竞赛题,有87%学生只答N2,漏答CO2,掉入“通过澄清石灰水”这个陷阱,只想到原来的CO2被吸收了,却未想到新的CO2生成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精选一部分陷阱题目,检查学生的思维障碍,促使学生思维流畅,训练学生对同一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途径。教师通过巧设陷阱来诊断和纠正学生思维上的毛病,帮助他们优化思路、突破障碍,这样学生在中考中就能顺利越过陷阱,取得理想的成绩,同时学生的智能会健康发展,优良的思维品质也会慢慢形成。

二、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心理学表明,思维定势人人都有,其消极的一面往往表现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为了使学生思维灵活,教师在解题时应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找到简捷的解题途径。例如,CO和CO2的混合气体18克,通过足量灼热Cu O充分反应后得到的CO2的总质量为22克,求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对这样一题,学生往往先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CO2和CO质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这种解法,虽然思路清晰,但计算过程繁琐,中间环节过多,容易出错,若采用守恒法求解,计算22克CO2中碳元素的质量,问题即可解决。

三、思维的深刻性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尤其是当条件不充分或不显露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或者错误理解题意,表现出思维的肤浅性、表面性。比如,把6.2克Na2O溶于93.8克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许多学生一看题目,认为很简单,直接套用公式,结果错解。之所以错解,关键就是对物质的性质把握不够,没有挖掘隐含在题目的Na2O与水会发生反应,生成了Na OH这一实质,错误地把溶质看作是Na2O,这正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事物间的联系,思维的深刻性弱的表现。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利用这类题目,引导学生挖掘隐含的各种因素,扩大思路,全面地、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位置变化的本质,培养学生深刻性的思维品质。

四、思维审慎性的培养

有的学生在“题做多了的情况下”,大概读一下题,认为与以前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不论条件是否变了,就套用原来的方法或结论,这就形成了思维障碍。在强烈的“求同”意识的驱使下,学生单一模仿过去,只注重“求同”,而忽略了“辩异”,即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区别,根本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中,我有意设置了一些“形同质异”的习题,要求学生“求同”又“辩异”,得出正确的方法或结论。例如:将20℃时的饱和硫酸铜溶液200克蒸发掉40克水后,再冷却到20℃,求此时有多少克硫酸铜晶体析出?学生遇到此题,觉得再熟悉不过了,无非就是与“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一定量水后,再冷却到原温度时,求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的题一模一样,但却错了,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没有耐心细致思考。一经提醒:硫酸铜晶体带有结晶水,学生就不再简单考虑问题了。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加以引导、训练、反复强调,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周密严谨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的审慎性。

五、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逻辑性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因此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和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因此教师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住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六、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精密性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因此教师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为了使学生的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七、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的分析和批判的程度,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敢于怀疑,不盲从轻信,从而提出批判性和发展性意见。例如:在60℃时将210克KNO3饱和溶液蒸发掉50克水后,则析出晶体后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一般解法是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一步一步分析求解,这样太繁琐。学生如根据析出晶体后溶液仍为60℃的饱和溶液,再回忆60℃的KNO3的溶解度,即可很快求出溶液的质量分数。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审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排除干扰,避免盲从,省略繁乱推理的计算,而对结论作出直接判断,进而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品质。

初中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篇8

一、初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调查分析

1. 初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现状调查

为得到比较直接和客观的数据,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选择南通市市直某初中九年级某班级全体学生和南通市港闸区某初中九年级某班级全体学生这两组样本。选择这两组实验样本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这两组样本学生的家庭、学校、教师完全不同, 在实验中的变量因素多, 实验数据较客观; 二是这两组样本所在学校为联合办学共同体, 因此可以在学校、教师即教学策略实施等变量上进行控制, 以得到更为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此次调查通过问卷形式进行。笔者所在备课组的各位同仁一致认为, 要获取学生对化学思维认识的第一手资料, 首先应该梳理一下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学生不喜欢什么样的化学课, 喜欢什么样的化学课;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学习化学中感到困难; 影响学生学好化学的因素有哪些……我们总是喜欢琢磨这样的问题, 为解答它们, 教师们可谓是殚精竭虑。学生对思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认识是模糊的。那么, 怎样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现状呢? 最终确定, 对这两组样本的调查内容涵盖学生对已有课型的评价、对问题的解决、对实验的认识等几个维度。

2. 初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 其实已经碰到了很多化学现象。可是学生在真正可以解答这些化学问题的初三阶段又面临着升学压力, 很多问题没有时间仔细思考, 所以在化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比在数学和物理上困难。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培养有创新意识、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初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1. 实验设计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平时的化学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是化学实验。例如, 学生在学习了《燃烧和灭火》一课后, 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了“水下生火”这个实验操作的注意点, 并演示了实验。学生们对老师演示的的实验十分感兴趣, 在课后他们研究发现, 其实要想让水下的白磷燃烧, 可以直接向水中扣入一个空的大试管, 利用大试管中的空气也能让水下的白磷燃烧。可见, 化学实验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在课堂上“抛砖引玉”, 调动学生思维, 学生的创造力超乎我们想象。

2. 知识整合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初三化学最后有相当一段时间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复习, 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着力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学生自主学习打开一扇窗, 推开一扇门。例如, 本人在复习《金属及金属材料》这一专题时, 就试着引导学生在梳理知识之后进行知识网络化的处理。以下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

环节3: 构建网络

师: 同学们通过回顾书本, 回答问题, 已经激活了曾经的回忆, 下面我们将本单元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 ( 见图1) 。

说明: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领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整理, 让学生在复习过程可以感受到知识不是零散的, 而是有规律的, 这样的复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这种学习方法的渗透, 也将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三、初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反思启示

1. 在实践探索中的学生成长

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看到学生切实的进步了。本校学生在备课组精心设置的培养计划辅导之后, 参加2013年7月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初中学生CESL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

2. 在实践探索中的教师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 为教师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很多教师在进行了有关研究之后感慨: 枯燥单调的教学在教育科研的推动下变得生动、有活力和让人陶醉了。

教师的专业发展, 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师德素养、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等成长的过程。教师要明确自身具体情况, 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定位。本课题的开展促使教师们在教学时不断思考, 不断学习, 不断进取。教师们在研究本课题时, 发展和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 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规划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大家取得的成果也是丰富的。在辅导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时, 各位教师纷纷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倾囊相授, 学生们在参加竞赛时屡屡收获佳绩; 在公开课评优课比赛中, 团队精神再次发挥作用, 参赛教师捧杯凯旋; 在中考成绩揭晓后, 同事们因为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肯定而泪洒衣襟。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过去那种绝对权威的理念, 应当放低身姿, 倾听学生的心声, 在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中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养成。上述研究只是本人进行教育科研的初步探索, 今后还应该继续学习、继续思考,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

摘要:聪慧的思维是人类智力的集中体现, 是人猿相揖别的里程碑。思维闪耀出的火花, 可以洞悉事物的本质, 可以参透物质的秘密, 还可以发现客观的联系。在初中学生接触化学的起始阶段,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站在学科角度用学科思维的方式来了解化学、喜爱化学、研究化学。

关键词:思维能力,化学学科,初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试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9

初中化学知识不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性知识, 在初中化学学习阶段, 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 有对事物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 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来验证化学原理的准确性。当然, 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更加专注于化学的学习和研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初中化学教师,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如果化学教学只有教师单独的讲解就不能够使化学课堂体现除化学知识的丰富和多彩, 就会让学生有一种化学知识死板, 无滋无味的错误感觉, 这样就会十分不利于我们的教学, 也会让教师陷入既劳累又得到较高教学效果的教学误区之中。因此, 化学教学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并且我们不仅要局限于课本中几个实验的演示和操作, 还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设计, 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的学习过程中来发现化学知识的价值, 从而有意识地训练和提升自己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严谨态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到结论。这种感觉会直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推动着学生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和钻研,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氢气制法的讲解。教师给学生演示金属锌与盐酸反应来制氢气的化学试验, 然后根据化学现象和原理组织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并且要把其中包含的原理和知识给学生讲述和解释明白。当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之后, 教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除了金属锌之外, 其他的哪些金属还能够与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呢?学生便会利用刚刚学到的化学知识来思考和联想, 开动自己的思维,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肯定会给出各种不同金属制取氢气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来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自己寻找答案的正确性。这样学生既能够很快地将知识学以致用,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很大的帮助, 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无疑是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

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 我们要特别强调和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及培养, 让学生通过化学的课堂教学活动掌握其正确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养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想达到这样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为之设计的教学活动之中, 并引导和激励学生来自主探索知识, 获取知识, 并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方向。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胆量和勇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在锻炼学生的勇气, 时刻鼓励学生要积极发言, 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 合理性地放开思维来想象, 并有足够的勇气来验证自己的结论。在平时课堂教学中, 我们鼓励学生经常质疑, 并大胆地将问题提出来, 或是在讨论课中要让学生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盲目服从教师的观念或是学习较好同学的想法, 要有建立足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思想结晶。这样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的良好素质, 有利于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使学生能够快速产生学习的动力,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也要重视对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利用化学情境的创设,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之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 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而且我们懂得如何将自己的各种知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来使我们的化学教学课堂更加亲切、愉悦和轻松。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种理想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主动积极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发现,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富有化学知识的新鲜事件以及事物间的有趣反应, 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找到很多。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将这些事实展现在学生还不知道其中化学道理之前, 让学生在惊叹和好奇事物反应的现象, 并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产生质疑,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例如, 二氧化碳能够使石灰水变浑浊。在讲述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之前, 我们可以先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让学生亲眼观看到石灰水变浑浊的这一现象, 使学生对这一化学变化产生兴趣, 然后推动学生主动去思考其中的道理。这样教师在进行讲解时, 学生就没有了对知识的抵触感, 取而代之的是迫切想要知晓答案的心情, 因此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并不断地跟着教师的指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活动, 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活动的开展, 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创新思维的舞台。而且创新活动的开展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创新。化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 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小组, 让各小组学生同心协力来一起参加和组织创新活动, 来初步建立创新的基础。例如,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撰写科技小论文等等创新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实施和改进来展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也激励学生再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拓宽自己的视野,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篇10

一、利用实验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改大力提倡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升科学素养。而实验的设计是探究实验中的主要关键,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设计,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哪些物质之间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 然后再根据反应的条件、反应的速度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物, 根据物质之间的反应条件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确定收集气体的方法。这样的引导, 让学生经历了信息收集、处理的整个过程,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 有效地提高了思维能力。再如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后, 要放出大量的热, 如果不加任何措施, 可能会将集气瓶炸裂, 平时都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的,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实验前引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集气瓶。尽管在集气瓶里放些细沙或水是很简单的措施, 但对于刚学习化学的初中生来说, 也是一个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设计性问题。事实上, 初中化学对于化学工作者来说是小知识, 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大知识了, 每个细小的问题, 只要处理好, 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区别

验证性实验主要由问题揭示、实验验证、结论运用三个组成部分, 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都是为了验证内心中预设的现象, 至于化学结论早已知道了。而探究性实验的现象与结论, 在学生心目中没有预设, 学生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 推断化学原理, 寻找化学规律。可见, 探究性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认真思考, 也许忽略一个小小的现象, 会严重影响到化学结论的得出。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重视实验的主要手段是为学生多做演示实验, 某些教师让学生多做实验, 也多数为验证性实验, 即使在新课程教学中, 部分教师仍然对探究性实验的开展重视不够, 总觉得开展探究性实验不容易掌控课堂, 教学进度也不好把握, 只有在公开课的时候, 才用开展探究性实验,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 从长远看, 探究性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 学生从陌生到熟练, 经常性地开展也不会出现教学进度赶不上的现象, 所谓教学进度受到了影响, 事实是因为开展得少了, 没有经常化的原因。

2. 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优化实验的设计, 预设探索性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问题的不同认识。如在学习燃烧知识的时候, 问学生:能让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吗?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知识很冲突, 带有很大的求异性,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与求知欲望。化学上有很多反常的问题, 特别能锻炼学生的求异性思维能力,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如刚用石灰粉刷后的墙, 想它干燥快些, 使用煤炉进行烘烤, 结果发现墙壁更加潮湿了, 这是为什么呢?再如用扇子扇炉子后, 火焰越扇越旺, 如果扇蜡烛, 蜡烛的火焰立即熄灭了, 为什么?

思维的独创性与灵活性, 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重视实验, 但常常照着教材上的顺序与叙述来进行实验教学, 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照方抓药, 只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的基础任务, 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优化实验,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独创性与求变性。如做点燃氢气爆炸的实验, 由于充入纸筒里的氢气不发看见,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充满了, 或者纸筒是否漏气, 常导致实验失败。假如我们换个思路, 不用纸筒, 而是用塑料的食品包装袋, 先将包装袋吹满空气, 再用手挤压掉一部分空气, 然后用导管插入充入氢气, 这样就能看见氢气充入包装袋了。当氢气充满后, 移去导管, 用橡皮筋扎住进口, 再用点燃的木条插包装袋, 就能看到氢气爆炸现象了。

3. 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改进实验不是单指将演示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很多教师一提到实验改进就会联想到将常规的实验都改成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这种想法不够全面。事实上, 新课程教学也需要一定的演示实验, 毕竟学生的化学基础有限, 不可能将所有的实验都让他们来探究。改进演示实验的呈现, 能让学生看清化学规律, 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有很大的帮助。如氢氧化钠溶解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 由于氢氧化钠溶液的腐蚀性很大, 我们不能叫学生伸到溶液里去感受。那么,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它产生很多的热呢?我们可以将实验改进一下:在烧杯里倒入开水, 然后将氢氧化钠溶解于开水中, 过一会儿会发现烧杯中的水沸腾起来了!这个现象充分说明了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会产生大量的热。

总之,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特点, 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等思维能力是化学教学中最主要的策略。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新, 优化设计, 努力使学生掌握思考化学问题的方法。

摘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化学上的概念、原理与规律多数用实验揭示的, 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与规律, 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化学,实验,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曾亚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 (12) .

上一篇:生态环境压力下一篇:乌兰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