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2024-06-25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精选十篇)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1

一、思维流畅性的培养

思维的流畅性是学生善于分析联想,思路开阔,对问题很流畅地作出反映的能力,中考试卷中的许多题目设置了一些非常隐蔽而又巧妙的陷阱,遇到这类题目学生很容易出现思维“短路”,掉入陷阱。例如,某混合气体中含有H2、CO、CO2、N2,将此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灼热的Cu O和浓H2SO4,最后剩余的气体是什么?这是一道化学竞赛题,有87%学生只答N2,漏答CO2,掉入“通过澄清石灰水”这个陷阱,只想到原来的CO2被吸收了,却未想到新的CO2生成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精选一部分陷阱题目,检查学生的思维障碍,促使学生思维流畅,训练学生对同一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途径。教师通过巧设陷阱来诊断和纠正学生思维上的毛病,帮助他们优化思路、突破障碍,这样学生在中考中就能顺利越过陷阱,取得理想的成绩,同时学生的智能会健康发展,优良的思维品质也会慢慢形成。

二、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心理学表明,思维定势人人都有,其消极的一面往往表现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为了使学生思维灵活,教师在解题时应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找到简捷的解题途径。例如,CO和CO2的混合气体18克,通过足量灼热Cu O充分反应后得到的CO2的总质量为22克,求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对这样一题,学生往往先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CO2和CO质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这种解法,虽然思路清晰,但计算过程繁琐,中间环节过多,容易出错,若采用守恒法求解,计算22克CO2中碳元素的质量,问题即可解决。

三、思维的深刻性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尤其是当条件不充分或不显露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或者错误理解题意,表现出思维的肤浅性、表面性。比如,把6.2克Na2O溶于93.8克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许多学生一看题目,认为很简单,直接套用公式,结果错解。之所以错解,关键就是对物质的性质把握不够,没有挖掘隐含在题目的Na2O与水会发生反应,生成了Na OH这一实质,错误地把溶质看作是Na2O,这正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事物间的联系,思维的深刻性弱的表现。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利用这类题目,引导学生挖掘隐含的各种因素,扩大思路,全面地、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位置变化的本质,培养学生深刻性的思维品质。

四、思维审慎性的培养

有的学生在“题做多了的情况下”,大概读一下题,认为与以前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不论条件是否变了,就套用原来的方法或结论,这就形成了思维障碍。在强烈的“求同”意识的驱使下,学生单一模仿过去,只注重“求同”,而忽略了“辩异”,即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区别,根本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中,我有意设置了一些“形同质异”的习题,要求学生“求同”又“辩异”,得出正确的方法或结论。例如:将20℃时的饱和硫酸铜溶液200克蒸发掉40克水后,再冷却到20℃,求此时有多少克硫酸铜晶体析出?学生遇到此题,觉得再熟悉不过了,无非就是与“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一定量水后,再冷却到原温度时,求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的题一模一样,但却错了,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没有耐心细致思考。一经提醒:硫酸铜晶体带有结晶水,学生就不再简单考虑问题了。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加以引导、训练、反复强调,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周密严谨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的审慎性。

五、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逻辑性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因此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和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因此教师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住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六、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精密性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因此教师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为了使学生的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七、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的分析和批判的程度,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敢于怀疑,不盲从轻信,从而提出批判性和发展性意见。例如:在60℃时将210克KNO3饱和溶液蒸发掉50克水后,则析出晶体后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一般解法是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一步一步分析求解,这样太繁琐。学生如根据析出晶体后溶液仍为60℃的饱和溶液,再回忆60℃的KNO3的溶解度,即可很快求出溶液的质量分数。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审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排除干扰,避免盲从,省略繁乱推理的计算,而对结论作出直接判断,进而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品质。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2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接受化学知识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化学题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解决好这一问题正是习题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习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习题教学,尽可能地发挥习题教学的功效,并从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精选习题,组织训练化学习题类型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要把所有习题都让学生做一遍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典型性、灵活性、启发性、综合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评析,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少而精”的习题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触类旁通之功效,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精选例题,示范讲解例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思路和明确解题规范。在制订教学方案时,首先应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例题,设计好如何向学生作解题示范,并确定要补充的例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启发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条件和要求,找出例题涉及的知识点,从而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终列出规范的解题格式。

三、一题多解,培养能力一题多解是开拓学生多向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每个学生思考问题和理解题意的角度不同,对同样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寻求变异,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例如“有1g含铁的氯化物的溶液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生成2.65g氯化银沉淀,问这种氯化物是什么?”此题的解法有:(1)建立方程式求解;(2)假设此氯化物是氯化铁或氯化亚铁,尝试求解;(3)根据分子组成求含氯量;(4)根据离子反应进行计算(物质的量法)。

四、重视讲评,指导学法学生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有时只知道错了,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所以习题讲评至关重要。讲评时应该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另外,讲评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成功的习题讲评,可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接受化学知识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化学题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解决好这一问题正是习题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习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习题教学,尽可能地发挥习题教学的功效,并从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精选习题,组织训练化学习题类型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要把所有习题都让学生做一遍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典型性、灵活性、启发性、综合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评析,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少而精”的习题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触类旁通之功效,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精选例题,示范讲解例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思路和明确解题规范。在制订教学方案时,首先应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例题,设计好如何向学生作解题示范,并确定要补充的例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启发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条件和要求,找出例题涉及的知识点,从而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终列出规范的解题格式。

三、一题多解,培养能力一题多解是开拓学生多向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每个学生思考问题和理解题意的角度不同,对同样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寻求变异,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例如“有1g含铁的氯化物的溶液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生成2.65g氯化银沉淀,问这种氯化物是什么?”此题的解法有:(1)建立方程式求解;(2)假设此氯化物是氯化铁或氯化亚铁,尝试求解;(3)根据分子组成求含氯量;(4)根据离子反应进行计算(物质的量法)。

浅谈初中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思维品质;深刻性;逻辑性;精密性;敏捷性

怎样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素质教育的推进直接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本文中,我将从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缜密性、敏捷性等几个方面对思维的培养训练进行阐述,谈一谈如何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是优秀的思维品质的基础,而在化学学科中,思维的深刻性主要就表现在学生对化学问题的思考是否足够深入,深入到哪种程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就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化学基础,能够透彻地理解化学中的每一个概念,理解化学的本质与规律;在解题中,能够对题意作出认真地分析和判断,然后灵活地解决问题。

对大多数初中生来讲,化学是一门新奇而陌生的学科,那些化学符号、化学概念以及化学知识都特别陌生,因此在学习中就很难系统地联系起来,化学概念与化学原理、化学性质及其化学性质的变化、试验方法与试验操作等都停留在机械孤立的状态,思维总是处于一种离散的状态,这就会影响到思维的深刻性。还有一些学生对化学的思维仅仅限于对形式上的机械记忆,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都对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深刻性有严重的影响。

要使初中生克服离散性的思维方式,逐渐培养化学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就应该逐渐地引导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化学的思维特点与规律,深入地理解化学的复杂的运动形式。同时,教师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化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并且要深入探究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主动思维,并能够迅速选择最有效的思维方式。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有逻辑地进行思维是化学思维中最重要的品质,这要求学生在思维中要表现出相应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初中生大多还处在半成熟的阶段,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并不完全成熟,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时常会出现混乱的状况,难以正确地掌握相关化学概念与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亦即缺乏条理和秩序,这就使得思维缺乏逻辑性,将直接影响到化学的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主要以描述性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以理论为教学指导,以互学反应的规律为教学线索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所教学内容经常做归纳总结,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力求触类旁通。

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思维的逻辑性,教师还必须监督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尤其是对知识重点要做到透彻理解,对重要的结论、原理要牢牢记住,并通过做一些精选的习题来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变得条理清晰、秩序井然了,思维逻辑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精密性

化学是一门要求精密的科学,因此学习化学或者从事化学工作必须具备思维精密性,这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优秀的习惯,而这种品质则要从小要求和培养。

化学思维的精密性主要表现在要从量的角度对化学概念、化学理论以及化学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这种精密性既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是,由于初中化学主要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和相关计算,这就使这种精密性必须建立在已经掌握的化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绝不可以脱离初中的化学知识系统去做那些偏、难、怪的化学计算。这就要求化学教师精选一些典型的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精密性的训练。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分析,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熟练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不会片面地理解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精密性。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指的是思维的敏锐度和迅捷度,亦即面对一个问题能够锐敏地感知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当然,敏捷的前提是准确,绝不可以为了速度而忽略正确性。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因为思维定式的原因,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受到束缚,打不开思路,这就严重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比如在学习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时,很多学生都会受到“原子—分子—物质”的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知识掌握和认识问题不够全面,直接影响到思维的敏捷性。

鉴于以上情况,化学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把那些散碎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迁移知识的能力,这样就能有效地改变思维定式的局限。另外,教师还要针对所学内容编写适量的练习题,同时教会学生多种解题的技能,这样的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思维敏捷性。

我们对初中生进行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还必须坚持民主、自由的原则,也就是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言堂” ,而是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另外,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还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总之,对初中生进行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全体化学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玉飞.化学思维品质培养,中学生数理化[J],2007(4)

[2]张韵红.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训练[J],科学教育,2008(1)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4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创新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时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检查思维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去粗求精,去伪求真,常常表现为不断分析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条件,反复检查已拟定的假设、方案,善于考虑正反方面的论据,坚持正确的方案并随时准备修改错误成分,不轻易为各种“前概念”所左右,不盲从轻信。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具有某种价值的新颖思维,其特点是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发散性。

古人云:“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尤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疑是思之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提出、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设计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没有现成答案的、开放性较好的试题等。

二、以实验探究为载体,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求异,思维的求异性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甚至相似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新性思维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而思维定势是阻碍求异思维的绊脚石。现行的化学教科书虽然已考虑了探究性实验,但验证性实验占比重较大,做实验形同“照方抓药”,使学生对很多问题形成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往往会限制思维的变通,阻碍对新问题的解决。美国音乐家穆塞尔认为:“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假如我们不能创造欣赏课,我们马上变成了不过是训练者,不过是教窍门的老师,而不再是教育工作者。”同样,化学教学的中心之一应该是科学探究。所以,在探究实验设计过程中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老路,创造性的开展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同一实验可以有不同的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抓住问题的全面,而又不忽略重要的细节。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表面知识,善于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初中学生刚学习化学时,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许多学生越来越喜欢联系生活的实例、感受和生产中的问题展开联想和探索,教师要对此多引导鼓励,注意训练这种思维能力。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而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又是一个难点。学完该部分内容后,我就布置学生课下找出皮蛋制作的有关内容,使学生知道制作皮蛋的主要原料有:食盐、生石灰和纯碱。课上设计实验———“皮蛋配料成分的检测”,先把配料加水溶解、过滤,然后讨论滤液中可能有哪些成分?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原料在水中发生下面反应:

滤液中可能含有Ca (OH) 2、Na2CO3、Na OH、Na Cl,其中Ca (OH) 2、Na2CO3不能共存。然后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物质检验和鉴别知识,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检验其中的成分。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尚未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讲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反应规律的内涵,引导学生排除干扰,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5

南昌县莲塘七中万保生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很早就提出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通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思维这三种思维能力呢?下面就化学中列举几种方法和途径。

1.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富有联想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沟通各部分化学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联想是帮助学生拓宽思路的好方法,联想能力越强,思路就越开阔。启发学生进行联想的思路很多,启发学生从实验现象去联想,例如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还可以引导学生由此联想到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特性。启发学生从相似或相反哦问题去联想例如: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风化和潮解,物理变化和物理过程等,通过联想,可以开拓思路,活跃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能力。

2.鼓励学生勤思善问,敢于质疑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不划框框,不定模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相反意见,把学生的思路搞活。例如:在化学解题教学中,可以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得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和广阔性。

3.帮助学生分析对比,归纳小结

分析对比和归纳小结都能使化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记忆,并能及时联系有关化学知识,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维,例如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三节谈到硝酸的氧化性很强,它跟金属起反应时一般生成水而不是氢气,反应情况比较复杂,学生一时不易掌握,教

师在做好浓硝酸和铜反应,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浓、稀盐酸跟金属反应的知识和浓、稀硫酸根金属反应的知识,启发学生着重对比这三种酸跟铜反应的情况,通过讨论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都不能和铜反应,然后再启发学生分析浓硫酸根铜的反应,突出浓硫酸有强氧化性,所以浓硫酸跟铜发生了氧化,进而启发学生对于硝酸跟铜反应的实质,然后对比浓硫酸根铜反应和稀硝酸跟反应的不同产物,是学生通过活跃的思维来加深对这两个反应的印象和记忆,又如通过归纳小结在离子化合物和在共价化合物如何确定元素的化合价,揭示出无论是在离子化合物还是在共价化合物中,正负化合物的代数和等于零的规律,进而启发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去分析和掌握根据分子式计算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正确的写出分子式等问题。

高中化学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中国分类号:G633.8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而教学氛围的提供又是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辨疑解难,有所进取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熟练掌握提问技巧,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调动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喷泉实验的本质是氨气极易溶解于水,造成瓶内外气压差,进而可以引发学生联想出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还有诸如HCl、HBr、HI、S02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然后再进一步启发联想,如果改变溶剂类型或采用混合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呢?学生经过适当的启发很快就会联想出:如果改水为氢氧化钠作吸收剂,那么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也可作喷泉实验,如果用二氧化氮和氧气体积比按4:l的比例混合,则同样能作做出喷泉实验。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只要瓶内气体和瓶外液体接触能使瓶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即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继续提问:什么条件下可以使液体充满整个烧瓶?本来略显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所知发挥想象以寻找答案,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新奇感,也让他们主动思考创造性地接受知识。

二、辨析相比,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难题时,层次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依照逻辑规律。思维逻辑性强的考生答题时研究论证难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无懈可击。教学时,笔者注重逆向性思维训练,以此为教育学生思维逻辑性的重要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中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教育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比如相比原电池的教学,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教学的重点,咱们往往借助于铜锌原电池来研究得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两个活泼性不一样的电极,一份电解质溶液;2.电极一定插入电解质溶液中构成闭合回路;3.在电极和电解质溶液间存在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假设咱们要借助于这个内容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在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讲授完毕,给学生一个可以用来建立原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然后让学生建立出一个原电池。借助于这种逆向思维训练,不但可以查验学生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掌握,并且还能够教育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三、善于变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表现为善于改变观察和理解的角度,揭示问题的本质联系,机智的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思维的感受力要强(敏感),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信息的有效处理。在化学教学中要针对性的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维能及时对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有利于克服学生孤立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不可忽视的效果。

四、变换思维方式,培养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利用其它领域里的概念、知识、方法和现象去寻找解决本领域的问题的一种创新思维。例如试确定:苯环上五溴取代物同分异物体的种类。根据数学排列组合思维,苯环上共有七个碳原子,五个碳原子取代的数目为C75=C72=21种。

侧向思维的突出特点是把注意力引向外部求解,而不拘泥于在被限定条件的圈子里进行思维,寻求意想不到的新思路。它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能将局外“信息”与局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五、突破陈规,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式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和新发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有充足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也可改变实验的形式,对原有的实验进一步完善或重新设计,让学生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在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思维独创性的训练。例如,教授新教材氨的氧化物性质课程中,尽管教材在制取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作了一些改进,但其中的实验存在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①产生的气体会导致环境污染;②无法收集到纯净的气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此实验中存在的不足,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大胆设想,打破思维定式,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设计合适的实验装置来改进实验,在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行探索,让他们来验证实验设计是否正确。

六、立足于思维的整體性,统筹全局。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7

化学, 因为记忆量大, 所以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要找到好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可以让学生的化学学习事半功倍, 而且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笔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化学具有严谨科学性, 学生只有具备了深刻性的思维才具有了学好化学的必备素质。所谓思维的深刻性, 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集中表现为进行思维活动时能抓住其本质和规律, 深入思考问题, 进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并不满足于于一道题的解答。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就需要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表及里, 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 进行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的训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 以灵活运用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关于喷泉实验的习题, 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 直接给学生原喷泉实验装置, 让学生思考如何引发。这是比较简单的考查, 只能检查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识记情况; (2) 对喷泉装置进行改造, 去除胶头滴管, 让学生思考如何引发喷泉实验。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实验原理, 还要知道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还要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3) 变换进行喷泉实验的气体, 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气体可以进行喷泉实验, 如换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否进行喷泉实验, 如何进行, 等等。当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思考不够全面甚至出错, 教师应及时引导, 让学生反思为什么错了, 找出原因, 找到答案。在一错一对之间,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 审时度势, 随机应变, 及时调整思路, 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时, 最怕学生出现思维定式, 解题时“一条道走到黑”, 不会多角度去思考, 所以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同时又能够集中思维, 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 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 找到问题突破点, 加快思维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在学习硫酸的性质时, 先熟悉稀硫酸、然后了解浓硫酸, 在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知识后, 可让学生思考如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对大部分学生而言, 很难一下子得到比较完整的答案。因为此问题的答案所涉及到的知识包含浓硫酸、稀硫酸的所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所以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靠发散的思维, 不仅要能回忆起相关知识, 还要能够最终把思维集中起来, 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可让学生一一进行补充, 引导他们把答案集中起来, 得到相对完整的答案, 学生实在想不到时, 教师及时提醒, 最终攻克难题, 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训练。

3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 灵活新奇, 独特, 有丰富的想象, 善于联想, 长于类比, 才能推动知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联系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最新科研成果进行讲解, 既提高学生兴趣, 也可培养学生能力, 着重引导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 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 激发考生向自学新材料、新理论, 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能力的方向发展, 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只要平时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特别是思维的独创性, 就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4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 条理清楚, 推理准确, 有因有果, 严格遵循逻辑规律。思维逻辑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 推理严谨, 无懈可击。在日常教学时, 教师就要注重逆向性思维训练, 以此为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讲解原电池的内容时, 可先给学生一个能够用来构建原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 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找到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 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一份电解质溶液; (2) 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中构成闭合回路; (3) 在电极和电解质溶液间存在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借助于这种逆向思维训练, 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掌握, 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5 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包括广阔性和综合性, 它与片面性和单一性相对立。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把一个个散珠似的知识点穿成“项链”。但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 又不是把视线只盯住一点、一线、一面上, 而是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例如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 往往先讲授烃的知识, 依次是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 然后讲授烃的衍生物, 依次学习卤代烃、醇、醛、酸、酯、糖类、油脂、蛋白质等。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好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但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各类物质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抓住各物质间的联系, 把它们连接成网, 让学生对它们的转化一目了然,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建立起知识框架,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创设反应概念, 原理的实质与内涵的新情境问题

从学生习以为常的化学现象中挖掘出富于批判性新情境问题, 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思维线索及动力。创设这样的新情境问题, 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实验室用H2O2和MnO2制取O2, 用固、液常温制气装置, 那么制H2、CO2等能不能用固、液常温制气装置来制取呢?为什么?引发同学思考, 你知道哪些物质中含有H元素?怎么样让他们变成H2?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H2?通过讨论得出反应原理:金属与稀硫酸在常温时置换可得H2。这些出其不意, 又极富思考性、批判性的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 对一些貌似平常的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2. 创造活化知识的新情境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学习动机最核心的成分, 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富有新鲜感,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创造一些似是而非的“新奇问题”,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 从本质上去认清化学现象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创设似是而非的“新情境问题”, 对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化学现象, 辨析化学概念,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重要意义。

3. 创设开放性的新情境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创设一些开放性的新情境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学生对所得结果进行审查与判断, 又能使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得到锻炼。例如教学“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 我先做在NaOH溶液里倒入盐酸的实验, 学生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不能确定是否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接着我又做实验:在NaOH溶液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 会发现酚酞变成红色之后再倒入盐酸, 结果溶液由红色变成了无色。为什么加入盐酸后溶液颜色由红变无, 学生感到很神奇, 马上展开讨论, 经过分析、思考, 得出酸和碱会发生中和反应。认识了中和反应后, 我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得到的无色溶液是NaOH与盐酸恰好中和的产物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呢?这样的问题就上升到了中考高度, 学生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思考讨论。

4. 创造“跳一跳”的新情境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所谓“跳一跳”的新情境问题, 是指先介绍一些背景材料, 也就是先给予一定的新信息, 然后要求依据所给信息, 并联系已有知识来解决一些新奇问题。特别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C还原CuO”时, 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 CuO中的O到哪里去了? (2) CuO为什么会变成Cu? (3) 反应中C单质到哪里去了? (4) 为什么C与CuO反应生成CO2?这一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分析、类比、判断, 最后得出答案。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 就是学生多方面能力, 特别是创造能力得到考查、训练的过程。

二、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情境问题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化学思维训练, 可以使思维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对学科知识内涵与实质的浅层掌握是提不出有价值新情境问题的根源。要想新情景问题真正产生好的效果, 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 对学科知识所蕴含的规律、蕴含的能力要有深层次理解, 要下大力气。

2. 发挥情感的增益效应

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极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以使“新情境问题”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应创设一种既让学生感到被信任, 又让其乐于积极思考的情感氛围。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9

一、创设情景, 定向激励

传统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 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是上课听讲, 下课做作业, 而且作业质量令人担忧, 许多学生缺乏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针对这一情况, 首先认真批改作业, 每学期开学就讲明做作业的要求, 把作业的结果分成四档:创新、优秀、良好、一般;有时适当批注“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不怕基础低, 就怕不努力”“只要肯努力, 定有好成绩”等等。其次, 做好作业登记, 尤其是创新的解答过程或想法, 为下一堂课讲评做准备,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并且以后及时回顾表扬。

二、练习反馈, 校正补偿

讲评作业要精讲, 要有选择性、针对性。有些习题的解法很容易出错, 即使作业做错了, 但没有认识到错误的原因;有些习题的解答方法较多, 繁简程度相距很大, 尤其是有创意的思维过程, 都是讲评的优秀例子。使学生在获取、回顾知识的同时, 存在的问题得到校正, 所学的知识也得到更深地、系统地理解与把握。

例1:已知实数a、b、c, 满足a=6-b, c2=ab-9, 求证:a=b。

思路一:配方法。由已知条件, 得c2=b (6-b) -9, 即c2+ (b-3) 2=0, ∴c=0, b=3, ∴a=b=3。思路二:构造方程应用判别式。∵a+b=6, ab=c2+9, ∴a、b是方程x2-6x+c2+9=0的实数根, 故有△= (-6) 2-4 (c2+9) =-4c2≥0, ∴c=0即△=0, ∴a=b=3。思路三:一次代换法, 令a=3+t, b=3-t (t为实数) , 则ab= (3+t) (3-t) =9-t2, ∴9-t2=c2+9, ∴t2+c 2=0即t=c=0, 故a=b=3。思路四:构造不等式, ∵ (a+b) 2-4ab= (a-b) 2≥0, 又 (a+b) 2-4ab=36-4 (c2+9) =-4c2≤0, ∴ (a-b) 2=0即a=b=3。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比较, 发现思路一、思路二简单明白, 但解法比较传统, 思路三、思路四更有创意。

三、总结、概括、深化提高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出答案, 问题本身获得了解决, 但并不意味着解题思维活动的结束。所以,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归纳总结, 使得解题过程更趋于完善合理, 再将习题作多种变化。这不但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素材, 而且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就容易接受更深、更广的内容,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 学生知识的掌握会十分零碎, 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限, 那么此题就显得苍白无力, 效果也就微乎其微。

例2:在△ABC中, ∠B=900, 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厘米/秒的速度运动, 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2厘米/秒的速度运动, 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 几秒后△PBQ的面积, 等于8平方厘米?

变题1:若原题条件不变, 问是否可能经过几秒钟后, △PBQ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一半?如果可能, 求出时间;如果不可能, 说明道理。略解:结论为不可能, (1) 从S△PBQ的最大值小于S△ABC的一半得知。 (2) 也可列方程证之:设S△PBQ=S△ABC/2, 则 (6-t) /2·2t=6×12/2。因为此方程无解, 所以结果是不可能的。

变题2:原题条件不变, 问经过几秒钟后, P、Q两点间的距离最小?略解:由勾股定理得PQ=姨 (6-t) 2+ (2t) 2, 再根据二次函数的最值, 求PQ的最小值及取得最小值的时间。

变题3:原题条件不变, 问经过几秒钟后, △PBQ与△ABC相似?

通过一题多解, 不但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素材, 而且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篇10

如何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笔者对此做了一些尝试。

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创 新思维

课堂作为实施教学的主阵地,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 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1.创设情境, 激发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 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创新思维,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讲授《三颗枸杞豆》一文时, 为分析“三叔”这一人物形象,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 用一幅画或一段话 (口头表达即可) 来概括“三叔”的一生, 并给这幅画 (这段话) 拟一个标题。活动开始后, 学生们的兴致很高, 他们七嘴八舌地不断出着点子, 联想和想象真是丰富极了。不一会儿, 从他们的描述中就得到了一幅幅风格各异、主题突出的画面。因为是组内互动的作品, 在解释画面时, 组内所有成员都能讲得很精彩, 很透彻。有一组同学毛遂自荐, 居然把他们的构思画到了黑板上, 然后解说道:“这幅画的标题是: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读了这篇课文, 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叔伸出手想抓住太阳这一幕。这个‘唉’字是三叔在叹气, 因为他很有才华, 应该有大好的前程, 但是他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只能在这里唉声叹气, 看太阳慢慢落下以及他的生命慢慢地枯竭。”这样, 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鼓励质疑, 培育创新思维

“学贵质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 不论是浅层次的识记字词、故事情节、作者思路、课文线索, 还是较高层次的把握主旨、写作特色等, 都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教师激疑、学生质疑, 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育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讲授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时, 关于课文的主旨, 笔者引导道:“一般的理解是,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同学们的理解呢?”学生经过短暂的合作探讨, 五花八门的理解都呈现了出来:有说赞美美好的青春的, 有说表达岁月已逝的人生感叹的, 有说歌颂爱情的美好的, 等等, 而且理由也较为充分。比如有学生这样说:作者把大海描写得如此神奇美丽, 令人心驰神往, 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海了, 这大海应该是充满幸福的爱情的海了, 所以说本文歌颂了爱情的美好……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世界上的事物是丰富多样的, 因此,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 就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理解。同样, 在理解一篇文章时也应该如此。别人的答案不一定正确, 正确的答案往往也不止一个, 不满足于既有的结论, 努力去质疑, 这样不仅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且, 在学生无限丰富的再创造过程中, 还能丰富文章的内涵, 提升文章的价值。

3.引导想象, 训练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精心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一些发散点, 启发学生想象, 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仍以《蔚蓝的王国》为例,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称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为“蔚蓝的王国”, 你觉得它还是一个怎样的王国 (地方) 呢?请用尽可能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在讲授诗歌 (尤其是古诗) 、散文、童话等作品时, 一般都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思维遨游宇宙, 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多样活动为补充, 提升学生的创新 能力

生活处处有语文,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课堂上的45分钟只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学好语文, 学生需要课外不断地阅读、积累和丰富。课外, 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彩活动。如, 综合性学习活动、社团活动、阅读交流活动、各类主题活动等, 这些活动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 在活动课《黄河———母亲河》的教学中, 为了不落俗套地介绍有关黄河形成的历史地理资料, 一个学习小组的6位同学是这样来实现的:

【6位学生带着手绘的零碎纸片 (实际是剪成6段的黄河拼图) 上, 依次在黑板上边贴拼图边介绍】

生1:远古时候, 在巴颜喀拉山的北麓, 一条河流从这里向东南流淌。由于阿尼玛卿山与巴颜喀拉山南北夹峙, 它便流向当时正在下沉的若尔盖草原地区, 在那里储积, 形成古若尔盖湖。

生2:源于西倾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另一条河流, 则在两山的峡谷中自东南向西北方向流淌, 汇集到今青海省共和县的古盆地。

生3:共和古盆地的东面, 当时另有一条河流, 沿着拉脊山南麓的峡谷, 东流进入今甘肃, 经过现在的兰州后, 北折流向今宁夏地区, 至贺兰山旁汇集到银川盆地, 形成古银川湖。

生4:东鄂尔多斯高原的东缘, 又有一条河流经过一连串的小湖泊, 注入汾渭盆地, 形成古汾渭湖。

生5:汾渭盆地的东南耸立着一座高大的中条山, 山脉东侧的河流, 由于受到山东丘陵的阻挡, 分由南北不同的河道, 东流注入大海。

生6:这样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的山东丘陵, 逐渐形成了几条各有源头互不连接的河流, 后来, 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使各自独有的河段互相连接了起来。不过, 此时它的下游是绕山东丘陵之南入海的, 以后它的下游曾发生过几次变动迁徙, 直至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6生拉手呈“几”字形谢幕】

三、结语

初中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 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艰巨任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张扬学生的个性, 练就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军德.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S1) .

上一篇:入园幼儿的焦虑情绪下一篇:时间与空间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