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

2024-05-12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精选11篇)

篇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

如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化学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作 者:孙学明  作者单位:大丰市三龙中学,江苏大丰,22416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18) 分类号:G63 关键词:中心点   热点   发散点  

篇2: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3: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

一、让积极思维成为课堂有效互动的载体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如果教师依赖教材,灌输教材,对初步具备思维能力的中学生而言,教师向他们展示的仅仅是知识世界,知识世界虽然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但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中学生的形象和抽象的思维能力是毫不匹配的。要使学生的实际真实生活和知识世界相匹配,教师必须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并使学生“乐之以渔”,充分开发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思考文本内容,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而溅起亮丽的浪花。要想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必须适当引导他们去怀疑现有的知识世界,大胆地批判现有的知识世界。

二、让创新思维成为课堂有效互动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样离不开创新思维。生物教材内容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缜密的科学性,但我们仅仅把握住教材中的相关论点去引导学生思维,这肯定是行不通的,也根本谈不上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教学。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教材内容,而是要让教学对象有所创新。创新并不是要学生去一鸣惊人,搞发明创造。要让学生去创新思维,我们必须让他们会运用教材中所列生物生长、发展乃至灭绝的相关规律,去观察分析身旁形形色色的生物,去研究生物的特点,去发现生物的普遍规律和特殊现象,进而使他们能够发现某一些论点的谬误,为后来发现其他相关论点的谬误打下基础,形成“不完全相信一切,我也能发现”的理念。

三、让全员思维成为课堂有效互动的纽带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全体性问题十分重要,尤其是全员思维中的相关问题,更要求我们必须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全员性思维。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过程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全员性思维的良好习惯,与我们多年来的“满堂灌”甚至于仅仅关注某些具有良好的思维基础和品质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它要求我们把对全员性的思维关注点融入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异,我们可以采用分层的方法或利用递进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亢奋状态。

(二)关注应用

篇4: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高中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63-02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1]。某一种元素、一个定理发现与实验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无疑是化学的灵魂所在,是化学特有的魅力,更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动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法。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前提条件。比如我们在讲解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一节时,我先向学生演示氨气的“喷泉”实验,当学生看到红色的“喷泉”时,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于是我要求学生对这一现象的原理进行探究,他们不仅表现出很高的的积极性,且回答的均很准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安装吸水的胶头滴管,我们还能看到“喷泉”吗?学生积极讨论,很快提出:挤压尖嘴玻璃管上的连的橡胶管,使其吸水,再将水挤入烧瓶,就可看到“喷泉”。我现场演示,结果却因为胶管不够长,无法吸入一定量的水,因此很难把水挤进圆底烧瓶。但有学生立即提出:连长橡胶管,这样就能多吸水,也许就能将水挤进圆底烧瓶,引发“喷泉”。我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课上展开验证。也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打开止水夹后,用酒精灯对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进行烘烤,使瓶内气压增加,再把气体通过尖嘴玻璃管压入烧杯中,当氨气遇水发生倒吸后,“喷泉”形成。我一方面肯定他们设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要求他们进行验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喷泉”的产生是因为烧瓶内外产生的压力差,而压力差的产生需要气体易溶于液体中,通过增大压强或减少烧瓶内气压,把液体压入烧瓶;又或者利用增大烧瓶内的压强,使气体压入烧杯。

二、利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方法

为了使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更具实效,教师应利用典型的化学实验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诱导、激发。

1.教师应对教材大纲与整体进行宏观把握,利用典型实验分阶段的进行思维训练。比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特征。气体燃烧时有火焰产生,固体燃烧时有火星、火花产生。一般情况下,硫是以固体存在的,但为什么当其在空气中燃烧时却产生火焰而不是火星呢?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对硫燃烧的特征展开仔细观察,就能了解其中的奥秘。硫在燃烧时,由液化变为气化,这样就能解释硫蒸汽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发出淡蓝色火焰,

2.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出来,以实验设计与实验习题的方式体现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结合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铁的性质一节,做铁钉生锈实验时,我们可先让学生准备好三只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将铁钉分别放入装满水、少量水以及干燥的杯中。让学生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等到在课上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展示“成果”。我们在讲解时也结合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我们不能以“纸上谈兵”来定义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实践,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得到锻炼[2]。

比如:我们通过实验转换以下物质(如图1),事先为学生准备了铜丝、铁丝、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等试剂,以及酒精灯、试管等仪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讨论实验过程与步骤。

图1

铜→氧化铜→硫酸铜→氢氧化铜

学生在讨论后开始实验,1.在酒精灯上烧热铜丝,使其与氧气发生反应,从而生成黑色氧化铜;接着将氧化铜溶于稀硫酸中,制得硫酸铜溶液。2.在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银白色金属光泽的铁丝,几分钟后铁丝表面便有红色的金属铜。3.将铁丝取出,再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了灰绿色沉淀,最后变为了红褐色沉淀。我问学生出现了灰绿色沉淀,最后变为了红褐色沉淀是什么,为什么不是蓝色絮状沉淀?学生们纷纷感到困惑。我提示学生说:“硫酸铜溶液和铁丝发生反应,在取出铁丝时,也就取出了附在上面的铜,也就生成了硫酸亚铁。”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铁置换溶液中的铜离子,进而生成了亚铁离子,再加入氢氧化钠时,生成了难溶于水,且性质不稳定氢氧化亚铁,氧气很容易氧化了它,生成了氢氧化铁沉淀。因而呈现出灰绿色沉淀,最后变为了红褐色沉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化学教师应将学生的主动、积极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其营造和谐,轻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冯小强.谈谈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J].考试周刊,2015(53):138.

篇5: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作者:刘迪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第01期

摘 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智力,这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最现实、最主要的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使学生能更加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关键词:思维能力;必然结果;思维方法

德国19世纪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的掌握它们。”并尖锐地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当代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也说过:“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个人的素质的好坏,能力的强弱。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要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将思维训练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方法,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促进思维和能力不断发生质的变化。

一、学生自觉思维习惯的形成,应成为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必然结果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自觉思维习惯的形成成为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深化的必然结果。学生自觉思维习惯的形成,有助于他们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自控,并逐渐形成生理和心理机能的积极反映机制,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行为的效率,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语言训练,通过听说读写使学生的知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认识了客观世界的主要现象及规律,驾驭语言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大脑的机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应该说,良好的语文教学过程,既是有效地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也是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语文教学正是这样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多形式、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从而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常用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分析解剖法

是一种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把整体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区分出来的思维方法。包括事物变化发展的起因、条件、过程、结果以及它所反映在文章表现形式上的结构、段落、详

龙源期刊网 http:// 写、略写、过渡、照应等。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得以更好地把握。所以要让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最基本的是要学会善于对事物进行思想上的分析。2.归纳综合法

是一种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散到集中的思维方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规律,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归纳综合的范围,可以是一篇课文,可以是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文学常识或语法知识。从中总结出散文的几个特点,以及游记在写景中常用的移步换景、移步同景、定步异景三种方法。事实证明,多作一些类似的训练,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的。3.反向思维法

即从反面进行逆向思维。实践证明,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逆向思维能够让学生取消思维定势,打破思维惰性跳出陈旧思维窠臼,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逆向性阅读分析。如指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时,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呢?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教师逆向指导学生思考,容易触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和探索欲,制造一种矛盾,学生能够在思考后,产生一种质疑的品质。逆向阅读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就拿人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来说,学习是不是一定只有靠“苦”来作“舟”呢?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的同学经过反向思维,认为处在当今知识信息成倍增长的时代,单靠“苦”是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还必须学会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学会“巧”,才能更快、更多、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4.铺垫法

铺垫法适合处理那些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即给学生铺垫台阶。它能够在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为学生设计跨越的办法,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曾经在教《变色龙》的教学中,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在奥楚蔑洛夫多变的性格中有没有不变的因素?这个问题我铺垫两级台阶:1.奥楚蔑洛夫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或不是将军家的狗表现是什么?2.他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联系他的阶级本质应该怎样认识?铺垫了这两层台阶,学生就会渐渐明白: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为了讨好将军,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马玉杰.语文创新教学.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2]苏立,李颖.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作者单位 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学)

篇6:化学教学中高阶思维训练拓展设计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多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对相应的教学理念用具体的教学设计进行诠释,设置适当而有梯度的学科教学内容,是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综合型的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的人才的方式之一。一些有效的化学教学拓展设计完全能支撑学生的高阶思维训练。

关键词:化学教学;高阶思维;思维训练;拓展设计

文章编号:10050021-04

中图分类号:C633.8

文献标识码:B

1高阶思维概述

1.1 高阶思维与高阶能力

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和综合性能力。一般以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分析、综合、评价三个阶层定义为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者运用初级思维来处理信息,如辨认简单的数学符号,而需要运用高阶思维去探讨并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需要设计系列新型的教学过程。事实上,高阶思维能力包含着几种交迭的范畴,如元认知技能、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但是学术界还是较肯定地认为高阶思维能力是复杂的,它包括自我调节的思维过程和产生多个决策的思维过程。高阶思维能力包含的五种能力不是单独存在的。如当学习者运用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证明了学习者的问题求解能力。

因此,学习者仅学习传统的核心课程是不够的。需要学会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与高阶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成为具有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持续的终身学习者。良好的思维能力必须辅助有针对性的训练。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有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支持,以增强学习者持续学习的能力。

1.2化学教学特点与高阶思维训练

化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到高科技太空探险,从纸墨笔砚到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等等,无一不是和化学密切相关。能源、材料、环境、生命和信息等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其产生、发展乃至最终解决,都离不开化学。

因此,在中等教育过程中学习化学不仅要学习化学的核心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学会运用化学的学科思维解决相应的生活、社会问题。如何围绕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道德问题,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化学原理的理解。通过解决问题发展学生自身批判思考的能力、更好地评估风险和收益的能力以及引导他们对技术相关问题做出有见识而且合理的决定的技巧。

目前的化学学科在中等教育中已经包含如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但比较突出本学科特点。虽然开设各种选修课,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单一,高阶思维发展不够充分。因此,借助与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相关的所有领域,甚至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通过设计围绕着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原理的项目可以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的训练。

2拓展教学阶梯式设计

2.1设计依据

高阶能力可以通过分别抽取能力要素,就能力本身来予以训练和提高,但是最有效的方法是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整合,让学习者投入到需要运用高阶能力/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如问题求解、任务驱动学习、协作学习、项目学习、反思学习等)之中。这种学习活动一般称之为高阶学习。

高阶思维的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思考技巧的教学,为达到成效,可以将教学进一步解构为四个向度:为思考教学(Teaching for Thinking)、教思考方法(Teaching of Thinking)、教关于思考(Teachingahout Thinking)和运用思考的教学(Teaching withThinking),理解这四个向度的意义可见表l。

高阶能力的学习需要有阶梯式训练过程。需要考虑学生的思维现状,设置合适的思维阶梯,达到思维高阶的发展要求。

2.2设计要点

通过教学可以发现,对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学习者需要在特定的知识领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第二,通过构架的教学来支撑高阶学习,从低阶的思维逐步上升到高阶能力。

第三,为学习者提供模拟高阶思维能力的机会,发挥同伴学习者的认知相互支持作用。

第四,设定能激发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复杂任务。

第五,通过构架的教学来支撑高阶学习。

教师在进行拓展设计时,需要对各个阶段有明确的要求,以有利于学生进行上升式的研究。

教学的初阶准备,即是第一向度。首先为思考教学,需要挑选围绕相应学科的、精准的课题内容,教会学生围绕相应基础知识原理,通过收集整理信息,选择自己的问题观点,此时需要教会学习者一些基本的、可实际操作的思考方法,并及时与同伴分享。为后面的研究整体结构搭建相应的组成部分。

当教学阶段过渡到中阶探究过程时,即是训练思维的第二、三向度的教学过程,可以是学生自己在初阶准备时发现某些知识可以通过实验或调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是在与同伴分享结果时,由同伴提出的能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判断当前材料背后潜在的观点、偏见、价值和意图。如果这个思维过程能上升到进一步的研究过程,可以通过对新问题的研究达到高阶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学生的学习停留在任何一??阶段,都应该是值得肯定的,这些准备在所有的科学研究中都是必经阶段。

高阶的研究过程,属于第四向度的教学,需要教导学习者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计划,建构科学、完整的研究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融合各科的知识。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分析、归纳、演绎和反思的过程,并最后分享白己的研究,发挥同伴学习者的认知相互支持作用。

以此,可以建立学习者学习过程、教学者思维训练与思维向度的相关模式(如图1)。

3训练设计实例

以《化学与社会》中“选择你的海水淡化方案”为训练实例。

训练课题:“如果你居住在一座极其缺水的城市,或是一座小海岛的居民,每天等着从内陆运淡水的小船来接济你急需的淡水,比较上述各种淡化海水的方法,站在居民、淡水供应商、市政建设部门的角度,阐述你的淡化方案,并打算如何收费(与你目前的家庭水费做比较)。”

通常可选作训练实例的课题涉及内容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起点低,如“海水淡化”即苏教版《化学与技术》“专题1多样化的水处理技术”中“第三单元海水淡化”内容。

3.1初阶准备

以“为思考教学”为目的的初阶准备,是通过查询资料、收集信息,从化学等基本学科知识了解海水的成分、海水淡化的意义、淡化海水的材料以及能耗等等。这些信息是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基本素材,查询有实证的信息的途径、辨别有效信息的方法、收集并保存参考文献的方法等都是初阶准备所必须的。可以采用KWL等方法反思学习者的思考过程:

K--What I already know?我已经知道什么?

W--What l want to know?我想知道什么?

L--What I have learned?我学到了什么?

3.2中阶探究

中阶探究以“教思考方法和教关于思考”为教学目的,是一个通过对初阶准备的反思,学会提问的过程。如海水淡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有哪些?对自然的影响有哪些?各国淡化海水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每个国家会选择不同的海水淡化方法,有哪些因素会制约选择,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等等。教会学生提问,是利用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达到学习者思维进阶的过程,运用思维导图(见图2)、曼陀罗思维法、PMI(plus,mmus,interest)等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并以此进行新的推论:即从方法、成本、效果、利弊分析等,结合假想的小岛条件等各方面阐述优劣,学会制成海报等向同伴分享。

海水淡化主要解决沿海城市或海岛居民的用水隋况,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可能不需要通过海水淡化供应居民用水。通过中阶探究学习,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自己所在城市的用水情况,并解决自己身边存在的一些问题。即学会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在新问题情景中进行高阶思维的运用。学习者根据自己城市供水的水源实际情况,污染及其净化处理,调查居民的用水情况,浪费是否严重,收费是否合理等等。运用所得信息进行数据处理,讨论是否可以实行阶梯水价,大概制定什么价格,并将自己结论和方案提供给相关部门,讨论可行性。这一过程完成从初阶准备到高阶研究的递进。

3.3高阶研究

在教学中100名学生参与了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学生设计了包含用水方向、用水习惯(如通过发放温度计调查洗澡水温的高低,发放量杯了解各种用途用水的多少等)及水费等内容的调查问卷,发现城市水资源的缺少,除了每年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以外,家庭的用水“浪费”也是其中之一,与市政部门不分类、不分级的低收费有一定关系。“目前大多数的城市现行单一计量水价,使价格杠杆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供需的作用。单一计量水价,即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无基本用水量的计价方式;对非居民用水,实行无基本定额的计价方式,只是简单按照用水量乘以统一价格的方式计收水费。在单一计量水价模式下,定价太低,不能激发用水户的节约意识,造成大量浪费;定价太高又损害了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不符合公益性原则。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一计量水价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造成了高收入者过多侵占用水福利的不公平现象”。(学生调查结论)。因此,学生进一步提出建立实行阶梯水价的模型,即在合理核定居民用水及各类企业营业用水基本用量的基础上,对基本用量以内的用水实行低价,超过基本用水量的部分实行超量累进加价。通过查阅我国个别已经实行阶梯收费的城市水价,发现有些定价参数不符合本城市的要求,“选择对定价方案有最显著影响的参数。确定该方法的适用的地区范围。编写相应计算机程序,搜索一定范围内给定的方案,模拟这些方案,寻求最优解”。其中城市居民最低正常用水量/户,最低收入均为重要的参数。学生采用VB程序设计模拟最优阶梯水价定价方案,算法部分采用遗传算法,因为该算法从概率而言可以很好地生成最优方案(经过多次测试,当遗传代数在1000代左右时,方案基本趋于收敛)。

因此在高阶研究阶段学生可以在初阶准备、中阶探究后,建立自己的研究思维模式,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完成高阶的学习过程。

4结论

篇7: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

(一)太仓市双凤中学 周小英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成创造。《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可见,科学探究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非常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天,“探究式教学”,“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教育家刘知新认为,化学实验应具有以下教学功能:它是化学科学认识之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构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真知,收获乐趣。但是,当前在我们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仍绝大部分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然后再记录实验现象、结果。学生进行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展示。有时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分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这样教出的学生基本上缺乏创新的愿望和激情,思维僵化,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当前教学的主旋律,化学新课程理念要得到落实,立足校本,就必须从化学实验入手,对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真正运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应对当前课改潮流,也才能焕发化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化学教师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造就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我认为探索研究如何在农村中学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农村初中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实效,对于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发展成为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当代较有影响的创造性思维研究成果中至今在国际上仍有较大的影响的有1945年创造性思维开创性研究者沃拉斯的“四阶段模型”、其他较突出的成果,其研究的先后顺序是韦索默的“结构说” ;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的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斯滕伯格的“智力观” 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 若宾等提出的最高级思维模型。这些对今天仍很有价值,值得借鉴。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借用了19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Helmholtz)经常使用的“无意识推论”这个术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刘奎林所说的灵感发生模型实质上就是基于潜意识推论的创造性思维模型。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他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突破了仅仅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做法。至此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打破了仅仅从心理学角度去探讨的传统做法,并且越来越重视基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既重视创造性思维“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和脑神经科学基础)的研究,也重视能反映创造性思维心理过程、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模型”的研究。这种模型可用来指导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实践,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综观已有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中国现行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化学新教材更突出实验的地位,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将着力探索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品质趋向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趋向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趋向主体性;教育面向的层次更趋向全体学生;在教育理念上趋向全方位、全过程;在创新动机上趋向全民化、终身化。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通过建构符合化学新课程要求的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贯彻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使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重点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相关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同时对于在同类农村中学的推广有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必须通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切实有效的实践。在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通过本研究进行农村初中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模式建构,将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真正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有可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型教师。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仅是让人获得书本知识,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新课程改革的这一设想的实现和完善,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从这一角度看,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则往往表现出教师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那么是呈现出学生中心,学生主动地学习的景象。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现状是“以教师为中心”,尽管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行为转变发生了很大影响,但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尚须完善。化学实验探究是从教师或学生的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通过阅读教材、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如地进入实验探究的过程,发挥想象、体验探究,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理论准备较充分。对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有了较深入的学习领悟,对“化学新课程”“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等主题词进行了文献检索和网上搜寻,存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的条分缕析,构建了大致的理论框架。

前期研究基础较扎实。课题承担人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先后参与多次省市级课题研究,具有比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十五”后期,立足省级课题《农村初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究》,教学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五、课题概念的界定、支撑性理论及理论假设

(一)概念界定

农村初中:指农村普通初中,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生源、教学质量等一般化。(本课题特指太仓市双凤中学)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将会逐步获得稳定的,持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

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引起的,是从具体感性认识开始的,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探究式实验教学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展。

(二)理论支撑 1.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创造性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另一类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社会或他人来说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事物的创造,如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此观点,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2.创造思维理论

创造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由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构成。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复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规则,寻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答案。教学中,教师就是去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去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3.主体性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并不凌驾于“学”之上,“学”也并不游离于“教”之外,否则,教师的教就成了无对象的“独说”,学生的学只能是无指导的“自学”,严重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窒息学生的想像力,形成只有一种声音的单

调而枯燥的课堂。4.成功教学理论

人是具有思维活动的,通过人的尝试活动,人逐渐学会思考如何获得成功。人是有感情的,人在尝试活动中,不仅会思考,而且还能从尝试活动本身获得成功的喜悦,尝试成功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具有促进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自己初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中的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理论假设

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获得现实的开发。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具有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如果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把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有可能真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创造力的发展,能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化学问题提供条件,因此,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真正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导下的“机器人”。

2.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得到改变。3.培养与开发农村初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篇8:论初中化学解题思维训练方法

一、初中生在化学解题中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审题不仔细或能力欠缺

毋庸置疑,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制约初中生化学解题能力的主要因素, 但是对于学习基础较好但是解题经常出错的情况, 可能是由学生麻痹大意, 审题不够仔细的原因造成的, 如有的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急于求成, 不注意试题中关键词和否定词, 对题目中隐含信息挖掘深度不够, 这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审题上的失误, 直接影响后续解题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2. 知识迁移能力和类比能力不够

很多化学习题答案的获取, 都需要学生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转化、迁移和类比, 进而寻找到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读书”, 甚至习惯于“背诵”化学知识, 只懂得化学知识的机械应用, 缺乏相应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类比能力, 影响了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3. 解题过程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虽然思维定势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如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等, 但是当题目中的条件稍微发生变化时, 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解题错误. 例如, 初中生在遇到相似的化学题目时, 学生常常将他们混淆, 审题也不够仔细, 导致了较高的解题错题率.

4. 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

教师作为化学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素质.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习惯于省略一些不重要的环节, 导致学生的解题思维训练不够系统, 加上自身习题教学中的不规范行为, 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有的教师盲目追求习题训练的数量, 而忽略了习题讲解的质量, 无法保证习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初中化学解题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1. 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提高学生解题时的联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化学解题能力的提升, 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化学基础知识, 建立其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 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这样方能应对化学题目类型的千变万化.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化学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做过的题目进行深入的归纳、分析和整理, 在遇到相应的化学题目时, 能够快速产生联想, 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确定科学的解题方向和解题思维.例: 用一种白色混合物做实验, 这种白色混合物可能有碳酸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两种, 现做如下实验: 将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 得到无色透明液体, 在上述溶液中加入盐酸, 有气泡产生, 问混合物中含有 () , 肯定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 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气泡则很容易通过联想得知有碳酸钠, 排除氯化钙 ( 会产生白色沉淀) , 也很容易想到化学方程式:

Na2CO3+ 2HCl = 2Na Cl + CO2↑ + H2O

2. 掌握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思维的灵活性

初中生化学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 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习题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掌握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这样学生在面对同样的习题时,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成功率, 促进学生良好解题思维能力的形成. 因此, 初中化学教师在习题教学过程中, 要多开展“一题多解”式的教学, 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和意识. 例如, 在150 g未知浓度的稀硫酸溶液中, 投人8 g铁屑, 当反应结束后, 溶液中仍有一定世的铁屑剩余, 过滤称量后, 滤液质量为105. 4 g, 求在此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是一道典型的一题多解类型的题目,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寻找解题思路, 教师的恰当引导和深入讲解有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提升.

3. 勤思多问, 建立错题集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 初中化学的授课内容相对简单, 化学题型基本都是固定的, 如选择题、实验题和推理题等, 而且每类题目的解答都有相似的思路和方法, 当学生知道相应的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后, 解题思维能力的提升效果将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 初中化学教师在强化学生解题思维训练时, 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题目类型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 建立起错题集, 对同一类型的错题多学多问, 进行归类和总结, 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 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的解题时间,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解题成功率. 例如, 在选择题的解答过程中, 就可以通过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方法进行处理.

篇9: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28-01

数学是学生理智、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数学课程及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更要关注其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形成,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思维”,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初中数学思维训练的内涵特点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训练主要是指以心理学、思维科学、神经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针对特定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思维知识、思维品质、思维策略和思维态度等,制定程序与方案,对主体进行系统训练,从而揭示数学对象的结构和内在联系,使主体的思维水平得到提高的过程。因此,初中数学思维训练具有以下特点:

1、训练目的的多维性

即数学思维训练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还在于促使学生学会“数学化”,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促进学生一般思维素质的发展。

2、训练内容的全面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思维训练在训练内容方面应是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的。既有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态度、数学思维品质和数学思维知识的训练,又要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3、训练对象的全体性

即在尊重学生数学思维个体特征和个体思维上的差异性的前提之下,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与提高。

二、初中数学思维训练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数学思维既要保证采用的数学知识技能是准确无误的,又要注意训练设计、训练实践过程的科学性。教师要遵循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规律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水平,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真正发挥训练的作用。

2、学科性原则

數学既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理论性和应用广泛的工具性学科,它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很难替代的作用。因此数学思维训练,必须突出自身的学科特点有的放矢进行训练,才能改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思维表现。

3、实践性原则

要使数学思维训练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数学思维训练的任务,就必须把数学思维训练与数学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引入到自我训练的过程中来,引导学生自觉地亲身实践,数学思维训练才不会流于形式,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初中数学思维训练的途径方法

1、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是前入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将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把思维活动的方法作为深层次的目标,潜移默化地寓于启导之中,这样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发展认知结构,将教材中潜在的知识思维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并逐步学会思考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挖掘习题的潜在功能,加强思维训练,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的重要表现,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解题的过程中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思维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发散性是指从同一材料出发,探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从多种渠道寻求问题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一题多解,训练求异思维,养成对问题的全面性分析,多角度去审视,多途径去解决的良好数学思维品质,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创设反思的机会和契机,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反思思维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思维训练应由习惯性思维走向反思性思维。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反思的机会和抓住反思的契机,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并及时进行思维的自我调节,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在不断的自主反思——调整——再认识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方法的理性层次跃迁。通过反思,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增强能力和提高创造力,获得思维及能力的全面地发展。

篇10: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

【摘要】

目前针对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越来越被凸显出来,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以理论与实验结合的基本教育模式,本人认为非常适合思维导图的引入,在利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既是对于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指导思想的体现,并且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动手的环节,也是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要求的实践,对化学教学是极为有益的。【关键词】: 思维导图 化学 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本人在短暂的教学实践过程以及对自我受教育过程的反思回忆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老师的敬业能极大地感染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及工作态度也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会爱屋及乌蔓延至对学科的喜爱。学生受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局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的问题,对知识点的掌握处于反反复复,痛苦不堪,无法放弃,却无从下口,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老师的太过溺爱,包办了学生自己动手的部分,帮学生总结详尽的知识点,设计习题,表面看似为学生省下时间,其实学生疲于应付差事,没有精力和时间对知识点认真的掌握,大量印刷的复习纲要知识点,总是在背在记,却收效甚微。我总感觉学生复习效率不高,常规的考前复习往往总是把书或者笔记从头到尾看一遍,然后把以前做过的题再看一遍。然而能够做完这些工作的学生其实是少之又少的,能够把这些工作做完的同学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但到考试后却发现很多题目考前都在课堂上辅导过很多遍了,学生考试的时候却任然不会,这就说明学生在考试前的复习效率非常的低下,很多都是无效劳动,反反复复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结果会的一直会,不会的下次考试还不会。初三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但是内容上已经基本有了化学上的大致骨架和雏形,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后的学习就是为化学的框架填上血肉和羽翼使其不断丰满完善。

根据化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和内容理论与实验兼顾的特点,引入思维导图来帮助学习,让学生来统筹掌握的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记录课堂笔记及及时的课后反思,让学生自己动手,发散思维,学会看书,学会学习是极为有必要和有效的,思维导图的应用对学习效果的改进和知识结构的梳理有很大帮助。

二、思维导图介绍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运用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会议管理等方面,往往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它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心智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近年来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在世界和中国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大量降低所需耗费的时间以及物质资源,对于每个人或公司绩效的大幅提升,必然产生 1 令人无法忽视的巨大功效。

三、实际操作

网络生成思维导图的软件很多,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是这种思维的方式,如果一味的利用软件就又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准备笔,纸一张。

思维导图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以某个起点为中心,然后分类发散发展扩展开来,在制作的过程中边思索,边发散,最后进行反思,看其是否完善,在进行修剪。

本人在晚自习过程中分别在两个班做了实验和对比,以一氧化碳学习之友的课后练习为检验标准,一个班采用先做后讲解,另一个班采取先画思维导图然后再进行练习。

这节练习的主要内容是CO与CO2的性质: 下面是我利用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

图1

图2

四、测试结果

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画出思维导图后,因为练习答案都能从黑板上找出,学生练习完成速度极快。

另一个直接开始辅导做练习的班则进度缓慢,学生学习出现分层,学习好的同学很快就做完,学习比较吃力的不是很快胡编乱造,就是做的很慢。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物质的颜色,化学现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等比较多也比较琐碎,像一堆乱麻,初三化学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学生能较快从入门到熟练掌握,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有些学生听课时不善做笔记,往往就导致落后。

思维导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就可以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去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更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使学生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中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获得成就感。

五、反思

1、思维导图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手段,不能代替所有教学方法教法,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在做复习专题的时候可以使用此方法来提高效率,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清思路,总结归纳更愉悦更有效地学习。

2、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是逐渐培养成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学生接受并熟练掌握还需要一段时间。

3、除了学习,其他的事物也可以使用和推广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将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

思维导图从理论上讲对任何应用它的人都有好处,其应用的领域从学习到复习再到规划,会议记录几乎是无所不在。希望能将这个方法推广,发散式的思维要比传统的第一第二,首先其次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需求,再印复习内容不如放手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完全可以反映出自己的掌握情况,再由老师引导完善思维导图。

篇11: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榆中县麻家寺学校

朱存良

摘要: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即思维能力。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了思维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就抓住了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矛盾”。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明确阅读思维目的,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相关思维材料,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思维情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正文:

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即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主要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而课堂教学则主要担负着传授知识、教给方法、养成习惯、激发兴趣的作用。这些看法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但是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是还没有抓住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自然也没有理清以上四方面之间的关系。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知识背景、审美能力等有关,但核心是理解能力、即思维能力。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了思维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就抓住了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矛盾”。那么在阅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学会明确阅读思维目的

阅读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等确定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应当是其中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阅读理解活动的思维目的。明确思维目的,不仅能够激发思维活力,稳定注意力、提高思维效率,还为反馈、调节阅读活动提供了可能。

明确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高明的教师,不可能把问题的答案一下子交给学生,也不可能生拉硬拽、把学生捺入自己设定的标准答案中。他们的艺术就在于善于为学生架设“台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思维的目的、成功的彼岸。实际上他们不仅自己明确了阅读理解中的思维目的,而且把这个思维目的作了分解、简化,变成了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美味的果实,让学生在“系列目标”的指引、激励下,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比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阅读理解的难点是文章的论证方法。尤其是文章中运用的辩证分析的方法。如果我们问学生:本文的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学生的思维可能一下子跟不上。我们可以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入手,先分析这篇驳论文章的结构:哪里是“树靶子”,哪里是驳论;哪里是直接反驳,哪里是间接反驳。然后将直接反驳、间接反驳的内容联系起来,要求学生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 本文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这一论点作了辩证分析的结论,体会到本文的论证严密深刻的好处。

二、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相关思维材料

明确了思维目的以后,接下来的任务是获取思维材料、掌握“加工”材料的方法。这里先谈思维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思维材料就无法进行思维活动。很多时候,学生阅读理解中的困难就产生于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相关思维材料。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提供相关思维材料,由此逐步过度到让学生自己学会获取相关思维材料。

阅读理解中的问题无非存在于字、词、句、篇等方面,每一方面的问题无非涉及它们的意义、作用、表现手法等方面。解决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向学生提供相关材料、或者引导他们获取相关材料。比如说,我们要让学生理解《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的一句话:“--------有时会令我想到方孝孺,觉得好象也有些这模样的。”大概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方孝孺的史迹,其次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柔石的“硬气”和“迂”的含义。要让学生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则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相关材料,甚至还要查一查字典。由此可见,这个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确立新的思维目的、并提供或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材料的过程。

三、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思维方法

阅读教学中,要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在引导他们获取思维材料的同时,还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如下几种:

1.分析和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或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分出来。例如把某文章分解为主题、结构、表达等方面,分别加以研究。例如把某篇文章的主题,结构、表达等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得到关于这篇文章的整体的认识。综合重在认识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性。

2.抽象和概括。抽象是把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区分开来,从而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并抽取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比如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要掌握主要人物的性格。先对蔺相如的性格特征进行抽象化思维。略去枝节,即略去一系列与蔺相如性格特征无直接联系的具体细节。

3.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实出发概括出一般性原理;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推导出具体的结论。阅读教学中归纳段落大意、归纳主题、归纳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等等,实际上是综合运用了概括、归纳的方法。人们常说阅读的要义就是要“把书读薄”,就是要学会概括、归纳的方法。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分析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向学生提供景物描写的系统化知识,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就可作出恰当的答案。

4.比较和类比。比较是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或者这一特征与另一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运用类比,现象的内容可以具体化、形象化,陌生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东西。

5.分类。分类是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向学生提供了相关思维材料,同时就得向他们传授相应的思维方法。比如,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可能先要引导他们分析其中某些关键词于的含义,再分析的基础上作综合;理解这个句子,可能涉及某种修辞手法,那么还得引导他们学习、回忆有关这种修辞手法的系统知识,运用演绎法,从一般到具体,了解这种修辞手法再这个句子中是如何具体运用的,有什么特殊效果。为了进一步理解句子的含义、作用、表现手法等,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个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因而需要阅读文中的相关材料,对这些材料作概括、归纳。我们也可能学习、回忆与这个句子在含义、作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相似、相反的句子,运用比较、类比、对比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句子。

四、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思维情感

上一篇:秋季户外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安防工程施工设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