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反思

2024-06-24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反思(共9篇)

篇1: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反思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反思

松岭二中 徐翠环

初中化学教学应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应当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正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进而变为现实。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启蒙课程,由于它所处的“时间”和“环境”的特殊性,(九年级是义务教育结束的学年,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要使这一理念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由于化学学科的独特特点,它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现就这两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有持久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从“序言课”开始,初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教材的第一单元课题1,阐述了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等方面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关键,它涉及的“环境、能源、材料、健康”等多方面;通过重要事实让学生感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社会责任感。“序言”内容中学科的定位明确,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使学生明确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有用、化学并不难学、要学好化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并充分利用“序言”这阶梯使学生尽快到达学习化学的境界。

为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可以选择一些能为后面教学打下伏笔、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如:我在课上就演示了几个实验,其中一个是“真假金条”的实验。该实验的操作过程是:先把铜片和锌片放在烧碱溶液中加热煮沸,这时就会发现红色的铜片逐渐变成了银白色的“银条”,再用坩埚钳夹取“银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翻覆加热,这时就会发现银白色的银条逐渐变成了金黄色的“金条”。这个实验的明显对比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为后面讲述“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之间有间隙等知识提供了坚实的实验现象依据。当然仅靠“序言”课上培养的学习兴趣是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的,兴趣还需要不断地激发和强化。

2.在教学中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教材安排了“家庭小实验”与“调查与研究”等内容。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老师平时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材料),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学生可通过观看教学录象、网络上查询资料、走出校园到工厂、社区等地方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培养创造能力。有能力的学校还应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已动手去设计、实验、验证,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也能让他们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和有创新的喜悦,还能感受化学的有用性。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习动力

由于社会的变迁,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中学生的学习毅力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学习兴趣就成了他们搞好学习的关键。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参与问题讨论,认真钻研去获取知识,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当他们求得知识后,这种胜利者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选择一些难易适当的题目,学生是愿意讨论的,讨论的结论往往又带有规律性,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再说,讨论过程实际上就是应用化学知识及方法去解释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直接领悟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只要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学习兴趣就会倍增。另外,学生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维、发展智能,动情、晓理、端行。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每个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出发,选择科学基础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内容,从而真正体现学生是课程的主体。4.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魔术”、“顺口溜”、“游戏”、“辩论”、“相声”、“猜迷”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调、枯躁的化学知识(如元素的含量、元素符号、元素化合价、金属活动顺序、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等)。评比“谁是真的英雄”,在学生中形成“比、学、帮、赶、超”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始自终对化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5.在实验中揭示化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 寓美于教,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

不少化学实验具有美的魅力。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犹如钢花飞溅,“铜树”、“银花”、“今夜星光灿烂”„„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新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团队精神、合作能力较差。而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团队意识强、合作能力强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营造环境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优势互补。

例如:在“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我边讲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点和步骤(写、配、注、标、查),边举例子。但仅凭教师一遍两遍地讲,是很难使所有的同学掌握所有的要点的。所以,在我举了两个例子后,便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前后两排学生为一组),练习书写十个化学方程式(其中包含了本节课必须掌握的要点,目的是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都会正确书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先独立写,然后再交流;最后,每小组将本组的最终成果拿到投影仪上展示,由其他小组同学评判。这样做使中等生和差生会从好生的书写中得到启发,好生和中等生也能从差生中学到点滴知识,哪怕是一个反应条件、一个沉淀符号、一个配平的数字等,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教互学,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另外,我在组织学生辩论“使用塑料的利和弊”这节课时,我看到“正方”和“反方”的同学都做了明确的分工,有的到工厂、商场、社区、垃圾处理厂„„实地调查、走访取证、拍摄录象、搜集证据;有的上网查询资料;有的去搜集对方的不利资料(做到知己知彼)。作为辩手的同学则去观看每年的“世界大学生辩论会”的录象,学习辩论技巧„„然后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在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的“辩手”的精彩辩论,赢得了阵阵掌声,其场面不亚于“世界大学生辩论会”。通过此次辩论会让每个同学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特别对“学困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在生活、学习中只要相互帮助、互相支持、各尽其能,就能作好每件事。通过这样的的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关心社会进步、祖国前途、人类命运,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节能意识,提高对科教兴国的认识,作用不可低估。

其次,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的很好的“场所”和“机会”。在探究实验中,同学间的相互支持、相互间的默契和配合,集体的智慧„„使得每次探究都获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以上形式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只有在小组每个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全班同学的学习才能够获得成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形成。

篇2: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反思

1、全面观察

具有代表性、典型的实验探究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首先应观察整个装置的轮廓,是由几个部分组成,观察这些部分由什么仪器组成,怎样连接;然后按试剂添加的顺序、数量和操作步骤进行观察,这三个内容往往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最后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他们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过程。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活动中,有的学生只注意火焰,忽视了燃烧前后石蜡状态的变化;有的学生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忽视了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若教师在探究活动前给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列出观察提纲,就可避免观察的片面性: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并嗅气味;石蜡是否溶于水,石蜡与水的密度比较,谁大?②点燃蜡烛时,火焰分几层?各层颜色或明暗程度有什么不同?哪层温度最高?燃烧时是否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检验的?③石蜡燃烧前后状态是否一致?④熄灭时是否有白烟?白烟能否被点燃?

2、重点观察

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或多种现象并存,教师应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给学生有重复观察的机会,也可以根据实验目的的特定要求,重点观察实验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如在探究镁条燃烧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时,当镁条剧烈燃烧时好多学生把注意力停留在耀眼的白光上,则产生白烟就会被忽视,探究活动的目的就很难达到。所以,教师在实验前要启发学生观察的内容,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如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由于本来固体都为黑色,所以部分固体变成红色不容易被察觉,为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把观察重点指明,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固体是否有黑色变成红色。

3、对比观察

篇3:翻转课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的翻转课堂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这样会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 具有更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其对于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属于纯粹的理科学科, 因为初中化学这一学科的许多的知识点都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来进行记忆, 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 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 现在的教学和学习的功利性较强, 化学又是一门副科, 使得学生和教师对于化学学习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这样都是不利于初中化学教育的开展的。为此, 充分的运用翻转教学模式, 能够更好的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实践, 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实践,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究, 这样不单单能够有效的提升化学学习的趣味性, 而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优化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 其已经不同于小学生那么无忧无虑的学习, 而初中生更多的是面临着升学的压力, 为此, 大多数学生会更加重视语数外这三科的学习, 同时, 在初中阶段, 教师和学校也是格外的重视主科教学, 在化学学科的安排上, 往往课时较少, 若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那么很难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利用翻转课堂也是必然的选择, 翻转课堂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长, 给予学生最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能够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不断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2.1 精心备课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 同时, 一般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 教师往往会采用同微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的导入, 这样的两两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减少教师的授课时间, 而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全面的达到优化课堂的效果。同样的, 在课前, 教师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诸如,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这一问题上, 教师应当选取同教学大纲相适应的内容, 将整个章节中的重难点相结合, 同时, 可以找出与重难点相关的微课视频来进行播放, 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当充分的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设计, 例如:教师在讲解镁锌铁铜这四种金属在酸溶液中谁生存最长的这一问题上, 教师可以先制作一个相关的微视频, 再将整个反应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的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播放了一定的微视频之后,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试验, 以此来加深印象, 全面的提升整个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2.2 转变课堂学习角色

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必然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 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彻底的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 其更多的是提倡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 教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提出一定的指导, 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独立的进行探索钻研, 或者在遇到重难点较多的章节时, 教师可以将一节内容分拆为几部分, 录几个相关的微课视频, 让学生能够一段一段的进行学习, 真正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例如:教师在讲解碱酸盐的时候,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的探究任务不同, 诸如:第一小组探究是否会发生复分解反应, 而第二小组负责探究是否会发生置换反应等, 在必要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 以此来增添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全面的加深学生都知识的理解程度。

综上所述, 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当充分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真正的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备课, 转变课堂学习的角色, 给予学生充足的自我学习的时间, 并且教师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探究, 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积极的和教师进行沟通, 不断的进行反馈, 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全面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武全.翻转课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革新, 2015, (12) :42.

[2]陈洪.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成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5.

篇4:教学反思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它本身就含有“反省”“内省”之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这一点正是“反思”与一般的“思考”间的主要区别。我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监控、教学体验等方式,辩证地否定即扬弃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学反思具有实践性、主体性和创新性。实践性是指教师职业成长是通过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的;主体性是指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是通过教师主体认知加工而实现的,既有主体的认知因素的参与,也有非认知因素参与;创新性则是指教师通过不断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并进而超越自己而言的。

二、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的“扬弃”。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真正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欢悦,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罕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

三、反思性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反思性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强大的生命力,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潮和运动。如何将反思性教学运用到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根据对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理解,反思性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实施可以从下面四步入手。

1.提出问题,反思教学现状

反思性教学立足于教学实际,创造性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例如,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较为抽象,有的学生就是无法理解微观物质世界里的分子,原子的概念,性质及相互关系。而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容易理解,如何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的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反馈情况等方面及时反省,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前,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可能遇到哪些问题。例如,物质的分类中,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和化合物,纯净物和单质,这三个概念容易混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和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化学式的书写为什么要遵循客观规律,炼钢中通入氧气流或空气流时,铁为什么不再被氧化等等,这些问题在教学中都是学生的难点,常常产生疑惑的地方。

教学中,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应该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争议,该如何处理;当能力较弱的学生当场无法理解或无法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时,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灵活多变;学生讨论问题时,时间如何控制,能不能按预设的完成,不能又该如何处理等。

教学后,教师对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提出问题。如: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应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环节没按计划实施,为什么;教学中有没有出现惊喜的“亮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2.提出假设,收集资料

问题明确后,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主要从教师与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相关专家的沟通中获得资料和信息),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假设。并且要反思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学生给物质分类时,混淆物质的种类可能的原因有:①概念不清;②物质不熟悉;③字多字少成了判断的依据;④物质的化学式记不清。紧接着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果是概念不清的,应着重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要强调“一种物质”和“多种物质”的区别,“单质”和“化合物”中“同种元素”与“不同种元素”所修饰的成分是“纯净物”,而非“物质”。否则,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就属纯净物,O2和O3的混合物就成单质,O2和H2的混合物就成化合物了。如果学生对物质不熟悉,应避免出现这类物质,找出常见的。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应从方法论,思维习惯上加以疏导,解决问题不应该从表象入手,而要抓住事物的本质,从概念本身出发。如碱式碳酸铜和海水,虽然海水只有两个字,但它至少包含了几种物质,属于混合物;而碱式碳酸铜有五个字,但它却只代表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如果是第四种原因,应加强对化学式的记忆,特别是化合价的背诵。

3.实验验证,调整反思

反思性教学有实验或实践检验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的反思不仅是内隐的思维活动,而且是外显的实践行为,这样才能确保反思的结果得到检验并使反思性教学越来越具有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假设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的强化方式,防止原有的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检验其是否合理,如此循环往复,使教学过程更优化。

4.整理信息,撰写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一旦结束,教师应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回顾和评价,对课前计划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认真分析和总结自己教学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整理,得出初步结论,撰写教学反思,供以后的教学实践参与与改进。撰写教学反思,可以用以下几种:

(1)写教学后记。将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问题设计,作业安排,板书,教学效果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等各个方面有价值的反思写在教案后面。也可以在原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补充。如果在以后的学习中,觉得某些资料或信息对本堂课有价值,也可以补充在教案上,使其更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当以后上同类型或同一内容时,拿出这些教学后记或修订教案作为参考,将受益无穷。

(2)写叙事论文。对上课中突出的成功或失败的情境及过程用文字加以叙述,然后谈出自己的体会,感受,认识或改进思路,写成短小精悍的专题论文。

(3)教学实录与评析。将自己较成功的课回放整理成教学实录,写出主要教学流程的设计意图,并写出教后反思,请教研人员或有关专家写出教学评析,进一步从理性的高度梳理和分析教学。写教学实录与评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归纳总结水平,提高理性认识水平,增强以后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优化教学过程与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就深思,存在问题就整改,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多进行教学反思,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风光。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篇5: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一、选课题。

单单是选课题,就已经是各种纠结,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一节比赛的课题要定下来竟也不简单。我最初拟定了三个课题“酸碱盐的复习课”、“化学用语的复习课”、“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复习课”,考虑到“酸碱盐的复习课”内容繁多且难,如果只完成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又感觉知识没有完全建构起来,而“化学用语的复习”是我开始最中意的,并且有了一些思路,但是最终因为没有学生动手实验这方面被否掉了,对此,我也产生了迷惑:赛课中没有学生动手实验到底会不会受到影响?最后选择了“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并且将课题缩小范围,定为《o2、co2的实验室制取复习课》。感悟是:万事开头难,古话诚不欺人也。

二、大量收集资料,进行教学设计。

之前参加学校比赛、市比赛的时候都是新课教学,相对来说我比较熟悉,但是省赛的要求是复习课比赛,第一感觉就是:难。一方面难在于我从来没有上过复习课型的公开课,另一方面复习课内容多,时间短,而且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激情普遍不高,已经没有了学习新课程的新鲜感。

前期收集资料也发现了网上关于复习课型比赛的资料相对新课型比赛的要少很多,因此搜集资料方面也并不容易,百度、知网上搜索如何上好复习课,研究了一些文献之后,对复习课授课有了进一步了解。而在海口参加吴主任卓越教师工作室第一次集中培训,才更有了明确的方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发展,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等。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原先考虑课题的引入是从历年中招考试情况分析开始,发现这样虽然让学生明白本知识点的重要性,产生“必须学”、“一定要学好”的心理,但是如此明显的考试目的着实不好,因此还是决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从三亚的空气质量好入手,原先想过图片新闻形式,发现如此并不生动,后来决定录小视频———《晨练》,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为何学,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知识梳理,建构知识网络。

从设计之初,就明确复习课一定要建构好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建构常采用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可是费了我不少脑细胞,搜集的资料常用的是树状图,可是总觉得不太适合我的课,思考好几天,突然灵感一现促成了我自己比较满意的知识网络图,最后在PPT上一步一步完成,因为是原创,所以一度还有些膜拜自己这都想并做出来了,所以说这次赛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我的一些现有能力。比如思维,比如PPT制作水平。

篇6: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土门子镇中学 李书芹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九年级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推行使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我的触动非常深,可以说是脱胎换骨。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会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导学卡的使用及在使用过程中带来的困惑。

一、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

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根据学案,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每张导学卡都备有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师在习题讲解时注重了学法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先学后教、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预期目的。

二、“导学卡”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抓住关键词的应用。如:知道、掌握、了解等。

2、合作问题的设计。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问题式、简答式、材料分析式、实验探究式等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而且比教师的角色更重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在上课前,布置有针对的预习,让他们去主动找老师、找同学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表现、交流、思考、讨论、合作,有时又组织组与组之间进行对抗赛,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3、学法指导。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等。每节课知识学生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在教学方法上,我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对化学实验,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怪圈。我们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专研,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4、达标检测的设计。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达标训练。要注意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三、“导学卡”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因此在使用导学卡时就要鼓励学生发言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不必忙于纠正。要鼓励后进生参加讨论,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

篇7: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初中化学国培在岗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现状与结果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因为化学用语障碍而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表现为学生学习化学刚开始兴趣盎然积极性较高学习水平较接近但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之后特别是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后大约30-40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难记、枯燥无味有“一听就懂、一用就错”的感觉从而导致学习化学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化学用语的教学成了学生个体学习的“滑坡点”和班级教学的“分化点”。化学用语教学困惑与反思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指知识特点与学习对象外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

1、化学用语特点决定其成为教学难点。一是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二是化学用语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掌握不完全相适应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三是化学用语点多面广相似相异学生难以分辨和掌握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法墨守陈规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教师对教材特点研究不深注重教教材而忽视用教材没有很好统筹兼顾②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中只注重教、记、练而忽视了化学用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③不能针对知识、学情差异组织教学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脱节、容易混淆④教学动机、兴趣培养、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欠缺⑤教师缺乏规律探索与总结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单一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欠缺②学生学习兴趣难于持久③思维“懒惰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现状与结果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因为化学用语障碍而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表现为学生学习化学刚开始兴趣盎然积极性较高学习水平较接近但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之后特别是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后大约30-40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难记、枯燥无味有“一听就懂、一用就错”的感觉从而导致学习化学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化学用语的教学成了学生个体学习的“滑坡点”和班级教学的“分化点”。化学用语教学困惑与反思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指知识特点与学习对象外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

1、化学用语特点决定其成为教学难点。一是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二是化学用语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掌握不完全相适应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三是化学用语点多面广相似相异学生难以分辨和掌握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法墨守陈规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教师对教材特点研究不深注重教教材而忽视用教材没有很好统筹兼顾②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中只注重教、记、练而忽视了化学用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③不能针对知识、学情差异组织教学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脱节、容易混淆④教学动机、兴趣培养、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欠缺⑤教师缺乏规律探索与总结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单一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欠缺②学生学习兴趣难于持久③思维“懒惰”带来的负面影响④学习方法与化学用语不适应只注重死记硬背不能较好理解知识、形成规律⑤学生不注意对比、整合、归纳迁移能力较弱。”带来的负面影响④学习方法与化学用语不适应只注重死记硬背不能较好理解知识、形成规律⑤学生不注意对比、整合、归纳迁移能力较弱。“互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针对一定的事件、情景而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里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即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包括教师和教材的互动、学生和教材的互动。“生成”是指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通常是指学生在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学习时由于互动而随机产生出来的反馈信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试用几年中笔者认为“互动学习”能使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结教学得失

2、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促使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3、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4、使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能动性

5、能促进学生发现不足反思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6、能促进知识内化展开质疑解惑增强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仅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互动、生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让学习目标在“互动学习”中以“问题化”方式生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目标往往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事先设定然后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完成的。即便是现行许多教学模式学习目标更多是由教师设置、展示或引导认定而完成。学习目标通常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培养”、“树立”等词语修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往往不知学什么、怎样学不可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笔者认为学习目标应“问题化”因为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提纲问题设置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学生是否明确本次自学内容和范围是否明确自学的方法是否明确自学的要求是一堂课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学习目标应由师生、生生“互动”生成。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预习学习文本从文本中寻找所获得的信息然后由学生大胆置疑提出所发现的问题最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梳理、整合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自主学习文本提供简明的学习要求。如九年级义务教育教材化学“课题2 氧气”一节的学习目标的生成教师先用一个小实验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激趣引入课题提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34-36页内容将你所获得的信息和发现的问题记录在质疑本上。” 学生预习和记录好后让学生将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梳理“问题化”学习目标然后由各学习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报本组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争辩、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的方式初步整合“问题化”学习目标最后教师视整合情况提出质疑激起新的“问题”矛盾最终使所提出的问题与学习目标相一致。

二、让知识技能在“互动学习”中以“探究”方式生成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创设师生、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学习环境。其核心内容是体现学生主体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1、简单的化学知识主要采用由学生自学文本内容后教师依据学习目标质疑由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的方式组织互动让学生在表达、倾听、思辩、评价中自然生成。

2、化学用语等记忆内容可采用学生板演评价、练习互补、玩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玩”中互动生成。如学习元素符号教师在课前带领学生利用硬纸片制作好记忆卡一面写名称、一面写符号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对互相做对照游戏。通过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元素符号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3、以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内容可采用小组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如学习水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完成以下任务1调查学校周边环境农村与工厂寻找浪费水资源与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2畅游本县两湖星云湖与抚仙湖思考两湖污染情况为什么不同3上网查寻有关水资源的知识与资料并作好分类4以水为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文题不限。学生完成任务后师生共同开展组织小组辩论赛、制作展板等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熟悉了水的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4、性质、制备、原理等内容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方式。教师要求学生面对疑惑设计实验或交流讨论重视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现场学习、实践操作、集体讨论等方法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师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由学生发散性回答、补充、评价后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并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要点然后由各组中心发言人汇报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要点通过交流、争辩、互补、评价教师引导学生筛选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与操作要点再由各组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实验。实验后让各组交流实验现象和获得的结论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达、倾听、思辨、评价并书写反应表达式。由于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上的体验自然生成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让解题方法在“互动学习”中以“反思”方式生成 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类型的化学知识许多学生显得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在化学解题方面学生没有多少方法解题的能力非常的欠缺。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学好初中化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会反思、补尝创新。反思的目的在于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构建其核心是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补尝创新是针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化矫正、重点落实一个“补”字分为自我补尝、合作补尝。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教师展示设置好的基础练习题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组内交流、补尝第二步师生先结合所学知识自编基础题和拓展性习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练习后由学生自由组合交流收集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互补、反思、归纳形成解题方法第三步师生针对练习、交流中出现问题再次提出质疑由全体同学讨论、交流、反思教师点拔、引导从而达到查漏补缸、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进行教改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师生互动的有效载体——提问创设充满趣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特性生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形式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师创设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发展个性、体验情感、贵在探究”的情景或途径教学过程中注重落实四个到位学习目标到位、自主预习到位、展示交流到位、点拨升华到位、达标反馈到位。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编制初中化学“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集体备课形式化导致“导学案”形式化 教师上课“导学案”的准备非常重要我们常称这一过程为备课。然而在我校目前的现状是教师一人备两个单元大家合起来共用有时“一人操心大家享受”。有的干脆从网上下载直接打印后应付学校的检查。备课的是一位教师上课是另一位教师把“备课”这个重要的环节简单化了最后形成了“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问题。究其原因第一从学校层面看由于学校的管理与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从而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二从备课组层面看由于备课组活动起步不久备课组长对备课组活动的策划能力不够成熟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没有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第三从教师层面看由于教师对集体备课设计、编制“导学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走入了集体备课的误区。2.设计、编制“导学案”不合理 1把“导学案”看作“习题集” 有些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仅为学生设计了课后练习题。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往往把教学内容上完后让学生拿出导学案做练习这种做法是典型的把“导学案”看作“习题集”。究其原因是教师不清楚导学案的内函与实质。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的实质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方法、技能、思想等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2教学目标确定不科学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编制导学案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关乎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得过低即使达到目标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也就形同虚设而毫无意义。3照搬教材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 有的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完全照搬教材把教材二次翻版为导学案就算完成了导学案的设计、编制工作。这样编制出来的导学案是典型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编制导学案要求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理念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了解各种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要在钻研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发学习资源和运用导学案对教材内容、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补充、加工、提炼等处理。使得设计、编制的导学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技能的训练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4问题设置及选点具有随意性 提问是师生课堂互动交流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方式好的教学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然而在工作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问题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常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境第一在不需要提问处往往勉强设置问题且设置的问题价值低提问蜻蜓点水浅尝辙止如问学生回答的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第二在最需要提问或提问效果最佳处一般认为应在关键点、重点、难点处在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处在学生容易混淆处在知识转折或开拓处。往往反而没有设置问题或设置的问题不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3.编制“导学案”与上课“教学模式”不配套 现阶段我校课堂教学均使用“以学定教互动生成”的有效教学模式上课目的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灌输——接受”从而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角色、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高效学习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虽然多数教师均能运用“以学定教。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上课但是课堂上却经常出现教师讲的仍然多学生自主学习不充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流于形式等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没有理解导学案用于课堂教学就是把新课程理念以载体的形式用于现实的教学。如果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习预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时间没有为学生预设合作学习的问题、交流讨论的议题那么这样编制出来的“导学案”就会与上课的“教学模式”不配套。就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差甚远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上述诸多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迅速推进西南农村初中优质资源积累少且分布极为不平衡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少而又少教育科研能力较弱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缓慢现有的业务技能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大部分教师不懂得如何编制导学案不清楚设计导学案应遵行的原则不明白编制导学案的方法与步骤。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走上规范、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全国各地学校正在摸索、探讨的主要问题。学校教育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初中化学教学中普通存在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易于产生畏难情绪对化学失去兴趣而化学本是一门生动有趣、与生活密切联系、与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的基础科学。因此只有在课堂规范、优化上多下功夫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下面就课堂教学的规范、优化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具体操作中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目标明确以学定教训练达标课堂教学的规范、优化要求。

1、目标明确就是要求在教师备课阶段要认真分析研究课程资源和学生实际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建立的三维目标不一定是针对每一节课的而是针对每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

2、以学定教育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由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即根据学生的学、着眼于学生学的教也就是“先学后教以教导学”。首先要布置每个学生课前预习基本疏通并整体感知课程资源。预习可以安排在课内也可以安排在课外要因课程资源的内容来决定。学生的预习要带着一定的思考任务以防止走过程不求甚解但也要防止将预习作为全面自学预习的宗旨就是基本疏通并整体感知课程资源。其次导课后教师依据自己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组织学生“先学”。在“先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自主”与“合作”并举。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路”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为他们“指南”。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提问、参与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识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攻课前的教案或者说是“第二次备课”。再次就是“后教”。“后教”其实就是组织、引导学生对“先学”的内容进行交流、探究相互启发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讲解。学生的交流、探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自出评价也可以由“待优生”汇报自学结果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教师的点拨、讲解要坚持“三讲三不讲”原则“待优生都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或是超出教材要求的知识不讲”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识点讲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知识点。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勇敢的退适时的进”。最后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学生质疑后教师再次组织“后教”。

篇8: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反思

一、“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理论支 撑及定义

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 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 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分析, 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前认知, 注重体验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小组———探究”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富有创新意识的以体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它主要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发现问题, 猜想或假设,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共同研究, 从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思维发展、合作能力等。

二、“小组———探究”教学模式在化学 课堂中的实践

(一) 基本程序框架。

“小组———探究”教学的程序共四个环节。图示如下:

(二) “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的要 素建设。

1.学习小组组建。 (1) 组建学习小组。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学习小组, 要充分考虑:①小组成员人数;②成员性别比例;③性格爱好差别;④学习习惯的差异; ⑤学习能力的差异;⑥学习自控性的差异;⑦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⑧家庭环境的差异;⑨思维水平的差异等等。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分组, 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和心理。 (2) 合理安排座位。座位可采用“U”型、“O”型、“一”型方式, 目的是增强组内团结, 有利于和教师、同学交流。座位可以轮换调整, 教室不分前后左右, 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学生可以在就近的黑板上书写要表达的内容。 (3) 组员分工及职责。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任务, 通过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个人责任。

2.学习环境的创建。 (1) 教室环境。教室最好能容纳45~50名学生, 并有充分的空间供教师和学生活动。教室要配备实物图影仪、多媒体辅助、多个小黑板等教学工具。 (2) 对教师、学生的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管理经验, 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够应对自如。学生要相互间信任, 不排挤、嘲笑对方, 有自主学习能力, 有合作意识。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的培训和动员。

3.“小组———探究”策略。小组探究重在合作探究部分, 探究分为讨论、解决问题、汇报、总结四个方面。课堂探究首先明确探究什么, 如何探究, 探究结果如何。而“如何探究”就关系到探究策略。我们总结策略如下:①小组实验或演示实验探究法;②音像播放了解法;③图片作图展示法;④资料呈现找出规律法如表格数据、文字资料;⑤习题讲解总结法;⑥讨论研究法;⑦教师讲解法等等。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实验操作、计算等以使其获得对问题更清晰的认识。

4.导学案的使用与编制。 (1) 导学案的使用。分发预习:要提前下发学案, 明确学习任务。课堂参考:学生参考的依据, 学生应该蓝笔先写, 红笔记录和修改。课后上交批阅和点评。 (2) 导学案的编制原则和内容。编制原则:科学性、有效性、简约性、可操作性。编制内容分为:自主学习、复习和预习, 合作探究 (问题的分层设置) 、课堂练习。 (3) 编制过程:集体备课, 专人负责主编、主讲一课, 共同讨论, 修改定稿。

5.教学设计的设计。经过研究,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首先创设情境引起注意———交代目标———自主学习旧知, 预习新知———呈现新问题———提供学习指导———引发小组讨论———信息反馈及评估———小结———强化保持迁移。基本内容 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重难点及突破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设计、导入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

6.小组评价机制的建立。学校要有评价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机制, 教师要有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班级要有管理体制和小组评价机制。

(三) “小组———探究”教学模式在化 学课堂中的实践。

实践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选修四中教学内容为实践内容。采用文献法、网络检索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统计分析法。 选择户县四中2012级 (3) (4) (12) 班三个班为实验班 (全级共8个班) , 其余班为对照班。2012年9月到2013年11月经过五大阶段: (1) 与课题相关处室联系, 为课题顺利开展做好工作。与学校行政及管理部门及文印室、学生机房、教师机房、学生图书室工作人员及学校网络管理员联系, 恳请并要求支持并配合课题的开展。 (2) 对教师、学生接受小组探究模式课堂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培训, 教师进一步自我完善。 (3) 理清教学整体思路, 设计整体教学方案, 安排教学进度, 明确任务目标。 (4) 根据教学安排进行实践。 (5) 数据处理和结论。对四次的考试成绩及平时的各种考核成绩进行处理, 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不断地提高, 实验操作技能也有大幅度的进步, 学生的多种智能能够得以挖掘, 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 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小组———探究”教学模式在化学 课堂中实践的反思

(一) 教学内容选择。

研究发现,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用“小组———探究”法。对于有实验的, 由教师指导, 学生做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能得出结论的课程内容, 这种方法比较好。但是有些抽象的理论课, 学生根本无法自主探究, 需要教师的讲解才能理解内容。另外, 一堂课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采用学生探究, 有些还是要采用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来完成。

(二) 合作探究中问题的设置。

在选定内容的基础上, 要明确哪些内容需要探究, 怎样分层地设计问题, 怎么对问题探究, 探究结果如何, 如何呈现, 怎么评价结果, 学生探究方向的把握, 教师课堂管理学生等等, 教师都得考虑周全。

(三) 时间安排。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开始时间往往不够用, 因此教师除要合理设计教学设计外, 还要在教学中随时把握时间, 控制讨论方向, 遏制课堂无关因素, 使效率最高化。

(四) 小组总结汇报的处理。

总结探究结果时, 不能因心急而不让小组总结, 要正确引导。汇报可以采用实物图影、多媒体展示、粉笔板书、纸质图片、纸质文字等方式呈现。

(五) 评价方式。

采用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教师评价要客观, 以鼓励为主。班级必须定期评价小组成员共同活动情况, 还要总结小组活动中有益的经验, 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明确小组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等等。

摘要:“小组——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应用于化学课堂特别是实验探究课,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发展学生各种潜能。笔者一年来将“小组——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 根据实践情况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总结, 以便再次实践时扬长补短, 提高教学效果, 让教学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小组——探究,教学模式,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篇9: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反思

下面我根据平时运用多媒体教学中的点滴经验积累,谈谈自己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正如“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解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知识,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

三、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因此,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现象,这时可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优化整合实验教学

1.模拟较难完成甚至在课堂上没法完成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而有的实验,由于条件限制,课堂演示时往往不容易成功甚至不能完成。如:爆炸实验,反应时间快,学生很难弄清原理。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课堂不可能完成,可通过多媒体压缩反应时间。还有工业生产规模大,在课堂上也无法演示,如:工业炼铁的原理。

2.模拟违规操作,呈现实验错误的后果

化学实验都有其规范的操作,错误的操作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轻则达不到教学目的,或损坏了仪器,重则危及人身安全。

五、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机互动优势,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通过课堂练习,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一方面能巩固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带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练习巩固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做到高密度的知识训练,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巩固重难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每类学生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进入课堂是大势所趋,今后还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如何对化学课堂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是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只有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使之与其他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上一篇:2006年科技局行政执法工作自查总结下一篇:七年级音乐教案 弦管和鸣—音乐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