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

2024-06-21

农技推广(精选十篇)

农技推广 篇1

关键词:平乡县,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人员,调研

引言

2008年, 河北省平乡县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2009~2011年连续3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范县项目》, 2011~2012年连续两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通过几年改革, 从体系构建、条件建设、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按照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状况分析研究课题要求, 全县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走访农技人员等各种形式进行了广泛调研。

1 基层推广体系体制架构

全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由县农技推广中心和三个跨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构成, 经县编办批准, 均属县农业局内设机构, 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并于2013年登记注册, 由县农业局垂直管理。区域站与县农技推广中心、局内设各科、站同属股级单位, 业务上受县农技推广中心指导。三个区域站年办公经费20万元, 已列入县财政预算, 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农技推广服务对象主要是平乡县内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户。

2 推广机制建设

一是通过制度机制建设, 强化公益性推广职能, 优化农技人员结构, 实现有体系管事、有队伍干事、有制度保障和有财力推进的目标。二是创新推广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基地作用, 集中力量探索建立农技人员定点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 进而辐射带动广大农民, 培育多元农技推广体系, 在合作推进农技推广事业的进程中总结、完善、发展合作机制, 搞好农技推广体系与产业技术体系对接工作。三是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统筹协调制定具体推广目标和任务, 遴选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农技人员成立专家组, 根据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科技需求, 组织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 形成技术操作规范, 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的农技推广计划, 由区域站具体抓好措施落实。四是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在扎实履行好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 强化桥梁纽带作用, 上联专家、下联农民, 主动联系科研、教学、推广单位, 及时反馈农民的科技需求, 切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五是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 依托现有试验示范基地、种粮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六是进一步改善培训方式方法,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现提高农技人员推广技能和农民生产技能的基本目的。七是推广方式主要以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发放技术明白纸、定期不定期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并充分利用县电视台、平乡县农业信息网等公共媒体平台, 在作物生长关键期, 及时发布小麦、玉米、油葵、蔬菜等粮经作物供求信息和高产栽培技术信息、播放滚动字幕、举行专题讲座等。

3 物质技术装备

3.1 业务用房建设

跨乡镇设置三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 其中新建两个、改扩建一个。冯马区域站为综合建站, 经县政府同意, 全县整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平乡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项目》、《平乡县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综合建设平乡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为三层砖混结构, 其中二层为冯马区域站办公场所, 现工程已竣工, 等待验收后投入使用。停西口区域站已完成主体建设, 正在装修中。节固区域站经县政府协调, 解决了办公场所, 已投入使用。

3.2 设施装备建设

三个区域站共配备农技推广服务面包车3辆、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80台 (套) 、投影仪等培训设备4台 (套) , 水分速测仪、光照培养箱等18台 (套) 。设施设备的配备, 使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4 绩效考核机制

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建立完善了绩效考核机制, 明确每个农技人员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 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 层层落实岗位责任, 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考核机制, 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农业技术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满意度和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全面评价, 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相挂钩, 奖励先进, 督促末位, 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机构人员状况

5.1 人员编制

2008年全县制定了《平乡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方案》, 政府批复后开始实施。2009年县编委印发平机编办[2009]1号文件, 明确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 完善了机构, 落实了编制。核定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种植业) 编制58名, 设县农技推广中心1个, 核定编制19人, 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3个, 每个区域站核定编制13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人员调剂和选聘问题, 通过调剂、选聘等途径解决了人员问题。其中, 调剂27人, 选聘12人, 人员已到位并开展工作。

5.2 素质构成

此次调研共发放农技人员调查问卷58份, 收回有效问卷49份, 从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5.2.1 年龄构成30岁以下8人, 占16.3%;30~39岁33人, 占67.4%;40岁及以上8人, 占16.3%。

5.2.2 专业构成

涉农专业32名, 占65.3%。其中农学专业12人、园艺专业2人、土肥专业1人、植保专业1人、经营专业1人。非农专业17名, 占34.7%。

5.2.3 职称构成正高1名;副高2名;中级8名;初级及以下38名, 初级占比达77.6%。

5.2.4 待遇状况

月工资1 000~1 500元5人;1 500~2 000元15人;2 000~2 500元3人;2 500~3 000元1人。剩余25人均为区域站人员, 月工资为财政定额800元。年绩效工资1 000~1 500元3人, 2 500~3 000元1人, 3 000~4 000元8人, 剩余37人无绩效工资。49人中46人为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 按照绩效考核情况, 年补助2 000~3 000元不等。

6 问题及建议

6.1 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 结合全县实际情况, 综合分析,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6.1.1 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技推广骨干年龄偏大。业务骨干全部为60后, 年龄都在45~50岁之间, 推广队伍出现断层;二是具有农业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少, 远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农技人员已呈现青黄不接的态势;三是科班出身人员少, 即使是农业院校毕业的, 专业多不对口。

6.1.2 综合素质较差

农技推广机构改革, 整合了机构、配备了人员, 由于新招录或调剂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人员, 从事工作时间较短, 或受专业限制, 基层农技推广经验少、缺乏专业知识, 职称普遍较低, 综合素质普遍较差, 造成技术组装集成能力弱, 为农技推广带来一定影响, 重大农技推广任务还需资质老的推广员们完成。

6.1.3 工资待遇低

人员待遇远低于同种情况其他事业单位人员。教育、卫生、农业同为基层事业单位, 与教师、基层医务人员也存在一定差距, 教育、卫生多10%的教育、卫生津贴, 农技人员却没有。特别是推广体系改革时, 新招录或调剂人员月工资仅为800元, 不是根据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全额套改工资, 且无绩效工资, 也未落实工资倾斜政策, 远低于同一年龄段、同一职称、同时参加工作的全额财政人员。下乡补贴方面, 被遴选为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的, 才能按照绩效考核情况, 给予一定的下乡补助, 无其他下乡补贴。

6.1.4 未落实工资倾斜政策

对于乡镇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国家制定了上浮一级的工资制度, 但现在没有执行, 极大地制约了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严重影响了队伍稳定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6.2 建议

6.2.1 优化队伍结构

根据岗位需要, 招聘专业人员, 严格执行用人制度, 把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能力强、有责任心、有为农服务思想的专业技术人员招聘进来, 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 进而优化队伍结构。

6.2.2 强化知识更新

组织技术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知识更新培训班;注重开展技术观摩、现场培训等实践环节培训;建立激励机制, 对参加异地研修、涉农专业学历教育的, 学费方面给予补贴。通过各种方式方法, 不断提升现有农技人员科技素质和服务能力。

6.2.3 提高农技人员待遇

不断提高农技人员待遇, 解决农技人员工资低、待遇差的问题。尤其是要落实区域站农技人员全额财政、绩效工资等待遇, 同时建立基层农技人员上浮工资制度, 并在一定年限内上浮工资转为固定工资, 或者建立区域站农技人员补贴制度, 鼓励农技人员充实到基层工作一线, 进一步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6.2.4 优化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

基层农技人员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为主, 研发和参与科技项目的机会很少。因此, 在职称评定上, 不能一刀切, 需研究探讨适合基层农技人员的职称评聘制度, 以重实绩、重成效为主, 不只看成果和奖励。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提升农技人员能力 篇2

提升农技人员能力

江西省新干县农业局

涂小龙

近年来,新干县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大胆探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稳定推广队伍,提升农技人员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1.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全县各乡镇设置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畜牧兽医站两个正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115名,实有人数108人,其中农业综合服务站72人、畜牧兽医站36人。乡镇农业服务站人、财、物“三权”归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做到人员统一聘用,统一调动,统一考评。2009年乡镇农业服务站实行“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畜牧兽医站”两个机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构建“综合管理、整合资源、集中办公、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配备站长一名,副站长一名,实行站长负责制。

2.主要措施

2.1健全保障机制,稳定农技推广体系。为保证基层农技推广有机构办事、有人管事,我县从机构、人员、财力三方面予以保障。我县分别在2003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将乡镇农业四站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站,在2007年按畜牧体系改革政策要求,将畜牧人员从农业综合服务站中独立出来,在乡镇设立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畜牧兽医站两站,两站均定为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财、物全部由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

2.2明确岗位职责,强化目标管理。一是定岗定责。全县乡镇农业服务站设定了粮油、经果、能源、农机、水产、畜牧、经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八个岗位,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人”,岗位责任落实到人,中心工作人人参与,工作有分有合。二是强化目标管理。县农业主管部门制订下发了《新干县乡镇农业站管理办法》、《新干县乡镇农业站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大工作效能监督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局组织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强化服务承诺和首问责任意识。大大增强了农技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2.3狠抓业务培训,提高技能水平。我县每年都要定期组织农技人员参加业务培训,聘请专家、教授授课,时间不少于6天;积极选派农技人员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出台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学历教育,每门科目补助80元,激励大家提高业务水平,先后有50多人参加了农业方面的学历教育。目前,我县农业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208人,占在编人数的97%,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数达74人,整个队伍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

2.4创新推广理念,强化服务功能。一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有效将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我县鼓励农技人员通过租赁、自办、入股、技术承包风险承担等形式,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抓好样板,通过示范带动,把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辐射到千家万户。目前全县每乡镇农业服务站均建立了2个以上示范基地。二是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构建 “站+基地+农户”、“站+专业合作社+农户”和“站+专业户+农户”三种服务模式,开辟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和咨询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两种服务途径,让老百姓听得明,看得见,学得会,我县每年培训、咨询农户达3.1万余人次。

3.主要成效

农技推广 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S3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08

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农技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技术的科研与推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才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体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分别负责农业技术的创造、传授与应用,三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所属的管理部门是不同的,导致三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自成系统,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将农业计划与任务的完成、粮食的安全与增产作为主要内容,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之间缺乏综合功能;农业科研机构依据政府的意图进行农业项目的研究,缺乏对农民及农业市场需求的了解。

1.2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为农业人口。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将农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知与接受存在直接影响。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农业技术推广对象能够接受相关的推广内容。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农村中部分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开始转移到城市,剩余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在科学精神、方法、思想等方面的推广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

1.3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管理与运行体制方面的问题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农业技术推广是具有公益性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管理与运行体制是农业技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管理与运行体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政府主导农业技术推广规划的制定与经费的投入等,缺乏对农民实际情况与市场的了解与掌握;其次,缺乏对城乡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缺乏知识、经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共享。

2加强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2.1注重农民的科技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强化

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与支撑作用。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实现农业科技教育的强化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民相关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换代,促进农民新技术接受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农业科技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强化,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接受与采用新技术,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2.2注重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与运行体制的完善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内部应该对公益性的推广职能与市场化职能进行明确的划分,具有市场化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注重自身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强化,依据市场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推广工作,同时要与其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进行协同工作,允许外地科技人员在本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有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注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的提高,强化对部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绩效的考核工作,将产中服务拓展到产前、产中与产后服务并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度。

2.3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实现政府主导、多元化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注重农业龙头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等推广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要将为农业生产服务作为推广目标,逐渐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现多维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投建与完善,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导、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与农机推广机构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3结语

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设置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建设与管理,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定先.关于加快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2,05(54):10-12.

[2]杨长兴,黄金霞,罗琳.关于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14,01(04):20-21.

[3]高启杰,谢建华,申建为,高霞.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调研世界,2015,12(47):10-13.

农技推广 篇4

1 基本情况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 地处松花江江畔, 全市城区幅员面积3 817km2, 下辖4个区 (船营、昌邑、龙潭、丰满) 和2个开发区 (高新区、经开区) , 23个乡镇, 138个行政村, 14.6万农户, 农业劳动力20万人。全市现有农技推广机构5个, 其中市级2个, 区级5个, 乡镇级20个。编制总数217人, 现有人员197人, 其中, 推广研究员7人, 高级农艺师56人, 农艺师57人, 助理农艺师28人。市、区级农技推广机构都有独立的办公场所, 乡镇级推广机构在各自乡镇政府办公。通过项目实施, 充分调动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了为农服务的能力, 大幅提升了城区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2 主要经验

2.1 成立领导小组及项目办公室, 狠抓项目落实

全市城区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 成立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推进、综合协调、政策研究、资金落实和督导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设在市农委科教处, 并设专人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2.2 成立技术专家组, 加强技术保障

该项目采取专家技术负责制, 成立了技术专家组, 专家组的职责是围绕城区主导产业, 筛选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制定技术指导方案, 编制技术操作规程;培训技术指导员, 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价技术指导员工作;指导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负责与省、市专家的汇报联系, 开展项目的绩效评价与调研总结工作。

2.3 制定各种规章制度, 做到目视化管理

为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切实把该项目做细、做实, 全市在开展工作前就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在项目运行中以制度管人、用责任做事。先后制定建立了《吉林市城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吉林市城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技术指导入户服务协议书》、《吉林市城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技术指导员聘用协议》、《信息管理员责任制》、《技术指导聘用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专家组的主要职责》、《试验示范基地考核办法》、《技术指导员工作职责》《技术指导员行为规范》等14项规章制度。目前已经将这些制度统一制成展板发放到各级农业中心 (站) , 将制度上墙, 挂在农业站醒目的地方, 做到目视化管理, 让技术指导员随时能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职责, 增强其责任心, 激发工作积极性, 同时也方便群众监督。

2.4 遴选科技示范户和技术指导员, 签署服务协议

全市根据农业部和省农委的文件精神, 适当调整了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的遴选条件和遴选程序。根据城区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 统筹考虑, 确定参加项目建设的乡镇数量, 对于主导产业生产重点村给予优先考虑。根据上一年度的科技示范户综合考评的结果, 合格的转为下一年科技示范户, 不合格的淘汰, 下一年按程序重新遴选科技示范户。同时根据技术指导员的选聘标准, 从市、区、乡三级农业科技队伍中选聘了业务水平高、熟悉农技推广工作、工作责任心强、身体健康的农技人员担任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指导员, 市中心统一制作了技术指导员工作记录本、胸卡和业务指导名片。明确了技术指导员的工作职责, 每个技术指导员分别与市中心、科技示范户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 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2.5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选择交通便利、观摩方便、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 由四个城区向专家组推荐试验示范基地, 经过专家的实地考察, 最后确定了玉米、水稻2个试验示范基地, 每个基地的面积为5hm2。市、区农业中心负责对基地发展建设进行规划论证, 制定示范展示计划, 组织示范户及周边农户到基地参观、学习。所在乡镇农技推广单位责成专人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 制作了基地水泥标志牌, 完善了基地建设的相关制度。每年9月份完成试验示范基地玉米、水稻的测产工作。

2.6 制定培训计划、执行培训任务

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 依托国家和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的主渠道, 分层次、分专业开展集中培训。一是选派优秀农技人员, 参加了农业部组织实施的第六期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二是安排骨干农技人员赴吉林大学农学部参加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培训班学习, 其他农技人员通过聘请省内知名专家来吉林市授课等方式参加本地培训。

2.7 量化、细化农技指导员考核

为了更好地促进技术指导员想事干事, 认真完成对示范户的指导工作, 细化、量化考评项目, 全市制定了《吉林市城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绩效考评办法》, 采取百分制对每名指导员接受培训、入户技术指导培训、技术咨询、手册填写、信息报送等方面分别制定了打分标准, 考评工作由市农业委员会、乡镇政府、科技示范户三方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打分, 年末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表彰奖励。

3 取得的成效

3.1 推广网络基本覆盖

项目开展3年以来, 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已覆盖城区各乡镇和80%的村屯。在网络机制建设上, 市中心统一部署, 区、乡级农业站协调联动, 实现了专家、指导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四级推广服务网络。以往由于工作经费不足, 农技人员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 此项目的实施解决了经费保障问题, 实现了农技人员对农民群众的零距离服务, 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2 切实提高了农技服务质量

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后, 改进了服务方式, 优化了服务方法, 市级农业站向农民发放服务联系卡, 公布农业专家和指导员的电话号码, 农民遇到疑难问题直接打电话咨询, 电话说不明白的, 农技人员直接到现场指导。过去搞培训只能在村里把群众集中起来, 蜻蜓点水, 一晃而过, 而现在直接到农民家里、到田间地头现场培训, 一杆子插到底, 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3 调动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制定吉林市城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绩效考评办法, 以及实行末位淘汰等工作机制, 既解决了人浮于事、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 又使农技人员有了危机感, 感到不干不行、干不好不行, 从而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同时, 鼓励农技人员积极探索创新新型农业技术, 许多农技人员都结合当地实际, 对原有农业技术进行了不断改进和完善。

3.4 示范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

镇农技站农技推广工作总结 篇5

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一年来,农技中心党支部及班子成员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技推广工作全局,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目标,不断强化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职能,积极推进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推广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了农技推广工作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主要是:

(一)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优质高产专用农作物品种,示范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和氮肥后移,玉米覆膜和增密高产栽培等增产增效技术;展示、示范、推广名、优、特、新良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展示区;示范推广秸秆还田、缓控释肥施用等技术;积极探索提高耕地质量和培训地力的技术途径,切实加强耕地肥力状况评价工作,为高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加强农技推广能力建设,改善技术推广手段。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快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逐步建立起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制度,培养各类农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一是创新责任管理机制,明确公益性职能,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细化岗位职责,健全内部组织,确定岗位目标。实行每个技术人员联系示范村3个,推广实用技术2项,建立示范点1个;二是创新推广方式,建立农技推广新机制。主要建立了“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户”、“农技人员+基地+农户”的推广方式;三是创新需求反馈机制,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每个农技人员联系10个示范户或种粮大户,通过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了解农民所需所求。

(三)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统筹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县内科技人才资源,拓宽培训的针对性。一是在培训内容上求“全”,既涉及粮食作物,又涉及经济作物、特色作物;二是在培训方式上求“活”,既采取针对性培训,又可采取巡回式培训、提高式培训,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在培训效果上求“实”,培训到乡、到村、到户、到人,真正使农民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创新考核考评机制,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农技推广科技入户工作日志制度、述职制度、激励机制等,调动农技中心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实现农技服务全覆盖,促进了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加深了与农民的深厚感情,为农技推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主要成效

(一)项目工作及成效

1、油料倍增计划项目顺利实施。为进一步提高我县食用油料作物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XX年,全县落实花生油料倍增计划项目面积2.25万亩,完成项目总投资644万元。其中,建立万亩花生高产示范片1个,千亩高产示范方11个,百亩攻关田15个,项目涉及13个乡镇(办事处)30个村委。通过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完善制度、实行合同化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经验交流及验收制度、严格资金管理等保障措施落实的同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化学调控等高产栽培技术,花生百亩攻关田实现平均单产445公斤,较全县平均单产286公斤亩增产159公斤,增56%;花生千亩示范方实现平均单产 370公斤较全县平均单产286公斤亩增产84公斤,增29 %;花生万亩示范片实现平均单产308公斤,较全县平均单产286公斤,亩增产22公斤,增7.7%。

2、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得到落实。几个月来,为组织实施好农开办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唐河县农技推广中心通过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实行连片种植,示范带动;公开招投标;技术培训;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等措施,共落实小麦、玉米面积各11100亩,完成玉米季项目资金88万元。其中,建立小麦、玉米万亩示范片各1个,小麦、玉米千亩示范方各1个,小麦、玉米百亩攻关田各1个,项目涉及大河屯镇4个村委1882户农户,辐射区涉及桐寨铺、张店、郭滩、源潭、大河屯、苍台、上屯、黑龙镇等乡镇。共完成采购除草剂(乙草胺)14000ml、辛硫磷100公斤、硫酸锌200公斤;54%、50%配方肥8吨;登海662、浚单20、郑单958玉米杂交一代种分别为200公斤、4200公斤、6500公斤。共举办培训会12场,培训技术骨干126人,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xx份。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百亩攻关田玉米实现平均单产722.2公斤,完成目标任务的108.12%;千亩示范方玉米实现平均单产641公斤,完成目标任务的103.55%;万亩示范片玉米实现平均单产595公斤,完成目标任务的102.16%;40万亩辐射区玉米实现平均单产478.6公斤,完成目标任务的113.27%;全县项目区、辐射区总计平均单产511.3公斤,较项目区、辐射区前三年平均单产增107.9公斤,增幅26.75%。

3、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巩固提高,覆盖面加大。XX年共完成项目资金50万元。其中,完成土样采集700个,测定土样有机质、水份、大微量元素、中微量元素、ph值等13项,分析化验9100项次;采集化验植物样品75个;完成田间试验10个,校正试验20个,归档总结材料30份;完成对100个农户施肥信息反馈,并对5个土壤养分长期定位监测;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60万亩,配方肥应用面积70万亩,推广配方肥1.5万吨。结合粮食高产创建,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共建百亩示范方10个、千亩示范方5个、万亩示范方2个,示范面积2.55万亩。通过示范带动,涌现出示范村300个,示范户2500户。共举办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班62期,电视讲座15期,墙体标语200条,发放技术资料175000份,累计培训农民25500人次,培训技术骨干350人次,培训配方肥营销人员400人次,召开现场会15次,科技赶集75次。测土配方项目区小麦实现平均单产429.4公斤,比习惯施肥区小麦单产396公斤增产33.4公斤,增产8.4%,总增产4175万公斤,亩增产增收60元(小麦按1.8元/公斤);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玉米实现平均单产561.9公斤比习惯施肥区玉米单产502公斤增产59.9公斤,增产11.9%。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落实,减少了氮肥的施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且减轻了病虫危害,减少了农药用量,提高了作物品质,保证了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业务工作及成效

一是深入开展了农技服务,恪尽参谋服务职能。共开展苗情、墒情、虫情、病情调研活动54次,发播技术信息24期,撰写调研报告10多份,技术指导、技术咨询3000余人次;共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5项,辐射全县20个乡镇(办事处)510个村、245万亩耕地,累计社会效益300万元;联系科技帮扶户645户,示范带动xx余户。二是规范、完善了肥料监测工作,加大了执法力度。主要是规范了肥料监测范围和手段,完善了监测制度、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等,细化了岗位职责,确定了岗位目标,明确了目标任务,纳入了竞争机制。一年来,共组织市场检查24次,抽检肥料样品245个,查处伪劣化肥6起40余吨,挽回农民经济损失8.5万元,切实保护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

(三)机关事务工作及成效

一是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农技中心党支部在局党委的领导下,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创先争优活动,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品质、综合业务素质、政治修养、能力水平作为工作重点,坚持每月20日党员学习活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度,定期进行思想交流,有效地使班子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断得到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二是计生工作长抓不懈。单位已婚育龄妇女按时参加康检,生育、节育措施严格执行,无偷生、遗漏等现象发生。三是建立、健全了门卫、值班、巡逻、安检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犯罪的发生,切实增强了单位干部职工的安全感。

三、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农技推广手段亟待改善。要从“讲给农民听”,转变为“做给农民看”、从“只讲不做”转变为“边讲边做”,采取“四个一”模式(即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张技术光盘,一本技术手册),推进科技进村入户。

(二)农技推广条件有待提高。从事农业生产一线技术服务,由于交通不便、待遇低、吃苦受累等,往往限制了农技人员的个性发挥,因此在政策、资金方面建议有所倾斜。

(三)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在实际操作中,突显出农技知识储备不够,专业不专,与新阶段农业发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时缺乏深入的学习和培训,主动更新意识不强。中心技术人员力量不够,比例仅为37.1%。

(四)推广经费严重不足。财政拨付经费不能维持单位的正常开支,更无法满足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因此,建议从政策层面给予扶持。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强化项目工作,从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资金保障、加大技术推广等方面着手,确保项目规范有序运作,发挥好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发展。

(二)加大农技服务力度,强化“服务为本,强农富民”的理念,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三)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是强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标准粮田建设,建立健全展示、示范网络,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农技推广应把好“三关” 篇6

一是选择市场关 目前,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时考虑的已不单是产量提高多少,而更多的是如何使产品价格更高、速度更快地卖出去,这恰恰是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中经常被忽视的重要环节。一些地方在选择农业适用技术时,只着眼于推广规模、生产成本,对引进品种、改进栽培、增加总量很关心,而对如何选择市场考虑得不多,市场因素还没有真正成为决策的前提。有个村曾大力推广1种蔬菜品种,这种蔬菜单株重1.5千克以上,然而这种蔬菜口味不佳,销售困难,结果丰产后大部分都烂在了地里。之所以会这样,其原因在于,种植这种蔬菜面积过大和市场不接受这个蔬菜品种。

二是加强集成关 农业技术推广不单纯是科技行为或经济行为,而是政府行为、科技行为、市场行为和农民行为的有机统一,因此,加强多方集成是农业技术推广成功的关键所在。乡镇行政部门要从促农增收的高度积极组织发动,搞好宣传动员,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农业技术推广;要做好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做好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要认真处理矛盾,协调各种关系,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在农业科技的配套推广上狠下功夫,不能单打一;要有始有终地做好跟踪服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要提供有效信息,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要强化责任意识,一心一意为农民服务。

三是化繁为简关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经济效益显现速度较快的和可以物化的具体农作物栽培技术,农民比较容易接受。当前的着力点应当是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入户率,在不改变技术效能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把推广的农业技术化繁为简,让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也能一学就会,从而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应用率。

农技推广 篇7

关键词:湖南永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成效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 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时期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依靠力量。它是设立在县区、乡镇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 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 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体系尤其是基层体系, 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组织基础, 是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 有了一个长期稳定健全的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 农业各项工作就有了基本的依托, 就能更好地将农业新技术传授给农民, 就能更快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就能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笔者通过对湖南省永顺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现状进行调研, 从改革取得的成效, 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继续完善改革的措施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取得的成效

1.农技推广改革基本到位。近年来, 永顺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6]30号和湘政发[2007]15号文件精神, 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成立了领导小组, 健全了机构设置、核定了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纳入财政拨款。据调查, 全县乡镇农技站由原来的45个合并为30个, 农技站人员编制为179人 (永编办发[2008]17号) 。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2009年9月, 永顺县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目前, 全县30个乡镇农技站有干部职工205人, 占全县总推广人员的65.3%,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9人, 占92.2%。35岁以下117人, 占总数的57.1%, 36岁~49岁67人, 占32.7%。本科4人, 大专81人。高级农艺师2人, 农艺师59人。合理布局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有效地发挥了主导和带动作用,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2.农技推广机制逐步完善。一是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制度。建立了工作考评、人员竞聘、推广责任、人员培训等四大工作制度, 县农业局领导分解联系到各乡镇农技站, 加强管理, 同时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年度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 严格检查督促。二是创新农技推广的方式方法。据了解, 永顺县根据其地域面积大、耕地分散、技术服务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在推广方式方法上突出了五个“1+1”活动, 即1个站办好一个示范村, 1名技术员培植1户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 推广1项农业实用新技术, 编印1份技术明白纸, 撰写1篇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或技术总结, 提高农业部门自身地位和服务能力。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公开、细化量化”, 建立由县农业局、乡镇人民政府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的考评机制, 将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与考核结果挂钩。

3.农技推广成效较为明显。据农业厅统计资料显示, 近年来, 该县先后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 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9个, 联结农户10650户, 联结基地5.5万亩, 涌现出省级科技示范户12户, 州级科技示范户213户, 县级科技示范户1126户。项目启动以来, 全县农技推广部门共完成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样板点104个, 示范面积38.5万亩, 推广马铃薯双行起垄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频振式诱蛾灯杀虫等农业新技术, 大规模、高标准办示范样板46个, 举办各类培训327期 (次) , 印发技术资料6.4万份, 培训农民8万人次, 培训干部100人次, 进一步提高了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周边农户的科学技术水平。

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永顺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人员素质偏低。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据统计, 全县基层农技推广干部职工中农作专业的占21.5%, 经作专业的占22.2%, 加工、营销、文秘及其他占56.3%。二是文化程度低。三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高级职称占1.06%, 中级职称占31.2%。四是农民素质也普遍偏低。因此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就很低, 科技人员的技术课听不进去。由此得知, 该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专业、学历、职称比例失调, 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设施建设滞后。该县30个乡镇农技站中, 尚有18个乡镇农技站无站房, 无站房的比例达63.4%, 120多名农技人员居无定所, 无办公场所, 无试验示范基地。现有的站房由于县域经济基础差, 县以下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的专门经费, 也没有基础设施建设费, 存在办公条件简陋、基础科研设备匮乏的突出问题。

3.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方式以技术指导、产中服务为主, 而参与产前、产后服务较少。服务手段仍以“一张嘴、两条腿”为主, 开展的农技110、技术承包、科技特派员等服务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服务对象仍局限于千家万户, 而面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组织等直接服务不够。

4.组织发展滞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民营科技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已成为农业农村的经营主体, 不仅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也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组织者、示范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是农技推广服务的重要力量, 目前数量较少, 规模小, 层次低, 功能不强。

三、加快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各级农业、水利和林业部门要制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 建立制度化培训教育机制, 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要把队伍建设和收入分配、用人机制、技术职务辞聘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的体制制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年参加业务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15天。要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作为考核晋升的依据。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落实相关待遇, 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进一步保障经费供给。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争取财政的支持, 特别是确保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 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费和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必要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同时, 在充分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 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技术装备和推广手段, 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增加重大基础设施投入, 为基层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 提高推广的现代化水平。

3.进一步创新推广方式。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 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根据当地生产需求, 及时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组装集成配套技术, 搞好技术培训。实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 逐步形成农业技术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通过充分利用农业服务热线和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 推行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信息化远程服务, 及时为农民解惑答疑。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 (基地、户) , 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流动科技服务车等,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同时, 要搞好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 依托其技术和人才优势, 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4.进一步培育多元化推广主体。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推广形式要多样化, 积极探索科技大集、科技示范场、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推广形式。推广内容要全程化, 既要搞好产前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供应, 又要搞好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加工、营销服务, 通过服务领域的延伸, 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可实行招投标制, 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

参考文献

[1]谢仲桂, 邹吉良.湖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模式与思考

[2]衡山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突破发展.nongye.hengshan.gov.cn

[3]改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状况.湖南:农技推广再强身, 人民网—人民日报.

[4]邓秀华.农村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对隆回县等农村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现状的调查[J].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 2011 (6) , 89-93.

[5]许新清.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调查与改革对策分析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5) :64-66.

[6]卢小磊, 杨凤书, 陶佩君.完善河北省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实证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3) :66-69.

优化乡镇农技推广的对策 篇8

一、优化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系

优化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系首先需要优化管理人员, 即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 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将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位。同时, 不断加强乡镇农业站的管理能力, 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将乡镇农技推广中所涉及到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组织结构管理等工作进行优化和升级, 更为全面地促进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系的发展。

二、强化乡镇农技推广人才建设

1.引入符合乡镇农技推广要求的专业化人才, 结合不同地区所需要的农业技能情况进行筛选, 选择符合当地特色的专业化农业技术人才。

2.保证乡镇农技推广人才的综合素质, 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培训和培养, 以便使其更好地融入有地方特色的乡镇农技推广工作。

三、强化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服务理念

在乡镇农技推广过程中, 要保证工作人员有较强的推广意识和理念, 并在推广过程中积极进行优化, 将服务意识与优秀的服务模式结合起来, 共同作用于乡镇农技推广, 促进乡镇农技推广的革新和升级。

四、增加资金投入

1.发挥政府的资金支持作用, 改变政府的资金支持模式, 提升资金投入量, 在某些固定的乡镇农技推广项目上设定专项资金, 专款专用, 切忌资金的投入与产出失衡。

2.积极吸收社会上的支持资金, 加大对乡镇农技推广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为乡镇农技推广资金支持量的增加奠定良好基础。

五、建立激励机制

1.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提升农民对新技术的兴趣, 并对农业新技术进行合理推广, 使农民更好地了解新技术。

农技推广 篇9

一、缺乏与农民的有效沟通

农技推广的过程是一个推广主客体之间不断沟通、取得信任的过程。而不少从事具体推广工作的人员因种种原因, 缺少或忽略了和农民的有效沟通, 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推广技术, 导致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推广效果却不甚理想。

目前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 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 在家务农的多为老弱妇孺, 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加上“穷人短视”的影响, 农民的价值观较为现实, 对新技术多持观望态度, 等别人成功了自己再马上跟上, 别人失败了反而更坚信自己的保险方式。即便是敢于作第一的人, 也存在极大的顾虑, 在新技术的采用上始终有所保留。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不加强和农民的沟通和交流, 了解生产中的问题和农民的需求, 取得农民信任, 并搞好技术指导, 确保技术效果, 将会严重影响新技术的推广。

2007年我们在遂宁市船山区桂花镇南桠村示范覆膜水稻, 该村外出打工的人员虽然很多, 第一批30余亩示范田用了两个多星期才整理出来, 但该镇农技人员注重和农民沟通, 相互之间关系融洽, 农民也很信任农技人员。因此, 工作明显好开展得多, 即使象覆膜水稻这种闻所未闻的新技术, 农民接受起来也很快。可见, 只有让农民首先接受你的人, 才会让他接受你的技术;也只有和农民有效的沟通, 才能把先进的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

二、农民主动参与不够

受长期以来“灌输”式技术培训的影响, 农民已习惯将自己置身于技术推广之外, 对新技术只是被动接受或盲目“逆反”, 完全没有主动参与到技术推广中。这种推广主体和客体的脱节, 使得技术无法在实践中完善, 农民也无法在实践中提高。

2006年, 我们在资阳响水村推广覆膜水稻时, 除了采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搞好技术培训外, 还注重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技术的优化和推广中去, 并根据农民提出的问题, 结合当地实际, 灵活推广和应用该技术, 一些农民还发明了一些省事的工具和办法。在水稻收获后, 我们又组织农民进行技术总结和交流, 让他们自己总结成功的经验, 发现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做好的环节。农民的主动参与使其真正认识到了新技术的效果, 从而由被动采用变为主动接受。因此, 在2007、2008年我们没去现场指导的情况下, 技术落实得比2006年还要好。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应多举办形式新颖的宣传培训, 让农民充分了解新技术, 建立他们采用新技术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意引导农民自己总结和学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其自身能力。要在每个社至少找到两户以上的科技意识强的农户重点指导他们, 通过他们的成功给其他农民树立信心, 带动其他农户更好的接受新技术。指导农民时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进行交流沟通, 只有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 才能使新技术推广取得更好的实效。

三、给农民补贴方式不当

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 没有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 推广简单化使推广效果差, 最终使不少地方农民对政府部门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持一定程度的不信任, 而政府部门为了完成推广任务, 不得不采取更为现实的做法———以给农民大量的补助来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而不注重技术本身的宣传培训和对农民的技术指导。这种做法虽然能使政府部门完成任务, 却使农民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你不给我补助我就不干”, 而且越要越多, 农民也就不是真正的去学习新技术, 而是以一种帮你完成任务的心态被动采用新技术或新品种, 示范一完又会回到“老一套”。这就形成了“给钱———做事———给更多的钱才做事”的恶性循环, 这也是当前农技推广普遍面临的尴尬问题。

在覆膜水稻的推广过程中, 我们发现一些地方的示范点由政府对农户全面补贴农膜甚至其它农资, 但由于培训和指导没有完全到位, 有很多技术环节没做好, 有的开厢不规范, 施肥不标准, 厢面没整平, 导致技术效果大打折扣, 影响了农民对技术的正确评价。另外一些示范点虽然示范效果好, 但因农膜由政府无偿提供, 农民并不知道膜的真实成本, 会以为成本很高而影响来年对新技术采用。

由此看来, 仅仅给农民补贴并非好事, 关键是做好技术本身的宣传, 提高农民的认识, 使农民由被动“帮政府”变为主动“帮自己”。并把好技术关, 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技术的效果。我们2006年在资阳市雁江区选择该区雁江镇响水村开展覆膜水稻示范, 当年全部由农户自己购膜, 我们仅给农户每亩20元的补助, 工作重点放到了关键技术的落实上, 创造了大旱之年水稻丰产的奇迹, 广大农户从中体会到了覆膜水稻的多项好处。所以从2007年开始, 该村及周边几个村农户在没有任何补助的情况下, 自发应用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 并因此获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

因此, 在农技推广中应该多作农民的思想工作, 了解农民的切实需求, 使其真正认识到技术的效果, 而不要给农民太多补助, 这样农民才会去真正的学习新技术。将给农民补贴节省下来的推广经费可以作为农技人员浮动奖金, 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 确保技术效果。这样, 农技推广才能变得容易, 农业新技术才能得到真正推广。

农技推广 篇10

1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

2010年~2013年, 全省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 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全覆盖。全省662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全部购置了电脑、投影仪、影像器材、检测测报仪器等机器设备, 有353个乡镇站有推广服务用的交通工具, 267个新建或改扩建了业务用房。

2强化农技推广机构队伍建设

吉林省从提升队伍素质、落实工作职责、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激励措施四个方面推进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2.1扎实开展集中培训

全省每年分三个层次开展集中培训。一是组织部分骨干农技人员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全国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2014年, 全省共组织224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部培训基地的集中培训。二是省里统一组织开展农技人员集中培训。2009~2014年, 吉林省依托省农科院、吉林农大、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5所农业科研院校, 每年集中对骨干农技人员开展培训, 已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3 000多人 (次) 。此外, 全省农委每年还要组织开展一些专题性培训。2014底和2015年初与吉林农业大学相继举办两期“参与式”农技推广培训班, 2015年4月, 全省根据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需要, 又举办了全省农技推广站长参加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三是各县市分别举办不同形式的农技人员培训班。通过邀请高校的专家授课, 提升农技人员基础专业理论水平;通过邀请乡土专家授课, 提高农技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现场教学, 增强农技人员对一些问题现场处置能力;通过参观考察, 加强农技人员对先进生产模式、生产工艺的了解。

2.2培养多种实践能力

一是实地操练, 增加农技人员实践经验, 提高动手能力。依托试验示范基地, 督促农技人员深入实践, 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及收获的农业生产全过程, 均是自我设计、自我实施。有条件的地方选派农技人员参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验站工作或到现代产业示范基地开展实训工作。

二是开展讲课比赛、技能比拼等活动, 提高农技人员技术传播能力。全省普遍开展农技人员讲课比赛、研讨交流、工作汇报等活动, 以提高农技人员的表达能力、授课水平。洮南市将述职汇报作为对农技人员考核评价的方法之一, 年中和年末召开大会, 让每名农技人员登台述职, 汇报工作, 考核组随机提问, 现场打分。经过反复锻炼, 全体农技人员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

三是撰写论文, 报送信息, 提高农技人员理论水平。由县市组织农技人员撰写论文, 编印论文集或农业实用知识手册。省里在下发绩效考核办法时, 也将农技人员撰写的并被相关刊物编印发行的稿件, 列为加分奖励项目。同时积极鼓励广大农技人员利用农民科技网络书屋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并将各地网络书屋使用情况列入县级绩效考核。在工作过程中, 各县还要求农技人员及时编写工作信息材料, 报送到主管部门和农业部门网站。通过这些活动, 督促农技人员提高理论水平。

2.3完善奖励和分配激励机制

省政府设农业技术推广奖, 省财政设农业技术推广奖专项, 每年拨付30万元, 评选60~80项取得良好效果的农技推广项目, 对推广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省政府转发农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意见》提出:支持和鼓励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在完成岗位职责任务的前提下, 按照技术服务约定, 领取担任技术顾问、领办或承包试验示范基地和合作开发新技术、新成果等获得的相应报酬。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并增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吸引力, 从源头上解决基层国家农技推广队伍的结构、素质以及稳定问题。在职称评定上, 加大向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评聘政策倾斜力度, 免除职称外语考试水平申报条件限制, 不再将论文著作作为申评硬性条件, 放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年限, 鼓励和支持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推广服务。

3强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试验示范基地不但是农技人员的练兵场, 也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场。为充分展示试验成果, 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全省采取多种手段创新开展示范基地建设。一是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共建基地, 借助产业体系的技术优势, 提升基地展示的效果。二是相关行业联合, 共同开展试验示范。榆树市农业局牵头, 市财政拨款400万元专项补贴, 在每个乡镇建立一块5hm2的试验示范基地, 由乡镇农业站和农机站联合开展试验示范, 同时两站共同托管土地, 每个乡镇不少于750亩。农机农艺结合, 技术集成示范, 带动效果明显。三是与涉农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共同开展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全省2/3以上的县 (市) 试验示范基地都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合作对接, 极大地促进了主导品种的覆盖率和主推技术的推广普及率, 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4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制度建设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技人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考评制等各项工作制度, 明确了每一位农技人员的职责任务, 通过绩效考评制度的执行保证了工作任务的落实。农技推广单位把岗位职责分工、各项制度, 考评办法和评分标准挂在每个乡镇站的墙上, 让每一名农技人员都了解和掌握制度规定, 对考评结果和表彰奖励心悦诚服, 努力寻找差距, 不断进取, 创造出更好的业绩。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技推广系统的管理, 县级农技推广单位对乡级推广单位和人员的指导与管理明显加强。通过制度建设实现规范管理, 以规范管理提升队伍素质, 提升服务能力。

5创新农技推广模式

农技推广单位通过与科研单位联合、与农民合作组织联合、与农业企业联合等方式, 通过灵活有效的示范推广模式, 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梨树县农技推广站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探索出联合经营的生产模式和技术推广模式。由技术指导员协调组织, 以科技示范户为核心, 牵头成立生产经营联合体, 辐射周边农户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租用机械耕作, 统一技术、统一耕作方式, 农户自主管理, 由技术指导员负责全程跟踪指导。这不仅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优良产品和技术的使用, 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分散经营, 科技成果难以推广的瓶颈问题, 使农民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合作经营的范围迅速扩大。榆树市每个乡镇农技推广站建5hm2试验示范基地, 托管50hm2土地, 指导和带动农户统一经营, 不仅促进了农业技术推广, 还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有的乡镇站与农业合作组织联合开展推广服务工作, 探索出多元化农技推广的有效模式。

6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

在推广服务方式上, 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积极利用信息化现代手段开展服务。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网络服务系统。伊通县试点开通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系统, 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查询自家耕地肥料配方情况;舒兰等地推广系统与示范户联网, 遇有气温变化、病虫害疫情等及时以短信方式发给示范户。

二是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全省49个市、县农技推广单有48个为农技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建设网络书屋, 在2个县开展了智慧农民云平台建设试点。

三是建设信息平台。全省60%乡镇站购买了电子触摸屏, 便于农民了解耕地质量、使用肥料配方, 极大地提升了推广服务效果。

四是充分发挥“12316”服务平台作用。电话热线平台全年受理农民咨询电话120万个, 短信平台注册用户稳定在240万户, 年群发各类短信15亿条 (次) 以上, 网站平台共发布各类信息30万条以上, 媒体平台全年直播电视节目412期, 广播节目960期。

典型案例1

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经验做法

吉林省梨树县是全国产粮大县。近些年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业局领导的带领下, 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契机, 开拓进取, 求真务实, 大胆创新,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推广服务效果成效显著,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1.%以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为核心, 突出抓好农技人员能力素质提升

2014年, 梨树县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一”工作目标, 即每个技术人员除指导10个科技示范户外, 每人还要完成1个试验示范项目, 指导1个合作社, 撰写1篇对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的论文。通过“四个一”工作的实施, 广大农技人员的理论水平得到增强, 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推广服务效果明显, 新技术推广速度明显加快。

为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检验技术指导员的工作情况, 达到互相交流、互相提高的目的, 梨树县从2010年起连续四年举办全县技术指导员学术研讨会。广大技术指导员将自己撰写的论文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 聘请专家对技术指导员的学术报告进行评比打分和点评, 并将评比结果与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服务补助挂钩, 做到奖惩分明。

2.%以农民高产竞赛活动为工作着力点, 突出抓好示范户建设

在推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的基础上, 梨树县从2008年起, 由县政府联合涉农企业,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粮食高产高效竞赛活动。活动中技术指导员与参赛农业结成共建对子, 竞赛评比后, 冠军给予现金1万元奖励, 技术指导员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并纳入到个人年度工作绩效成绩。7年来高产竞赛活动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 参加人数从最初的30人增加到现在的2%000余人, 粮食产量也逐年提高。2014年是高产竞赛活动的第七年, 产量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有3个地块实现了亩产吨粮田的目标。小宽镇西河村科技示范户陶树山、双河乡陈大窝堡村科技示范户刘兴军、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科技示范户郭春雨经专家理论测产, 亩产量分别达到了1%149.3kg、1%112.1kg、1%022.1kg, 创高产竞赛活动有史以来的最佳记录。在参加高产竞赛的农户中, 公顷产量超过14%000kg的农户15名, 超过13%000kg的农户30名, 比2013年增加了近2倍。通过实施高产竞赛, 极大调动了广大科技示范户科学种田创高产的积极性, 对全县粮食产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广大农技人员中也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3.%以提升示范展示效果为着眼点, 突出抓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试验示范基地承载着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服务职能, 为发挥试验示范基地效能, 梨树县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基地建设, 建成基地80hm2, 其中核心基地20hm2。试验基地集现代农业科研、教学、培训、试验示范于一体, 辐射带动梨树县10个专业性试验示范基地、20个乡镇级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和300个覆盖全县的村级示范基地, 形成功能各有侧重、层次鲜明的国家、县、乡、村四级试验示范基地网络。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40hm2的基地面积, 主要开展玉米保护性耕作研究, 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农田养分循环与肥料减量化技术研究”核心示范区在基地落户;“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在基地揭牌成立;中国农机推广总站“保护性耕作项目监测点”也落户这里。同时, 该基地吸纳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及吉林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在试验示范基地设立试验区。

4.%以推广服务成效为重点, 突出抓好督导检查工作

为提升服务效果, 梨树县按照作物的生长季节, 每年统一布置5次以上工作任务, 每一次任务完成后都进行跟踪抽查, 并计入到年终考核中。每个技术指导员在下乡指导工作时, 要有影像资料作为下乡的凭证, 有下乡工作的场面和与指导的示范户的合影照片为依据, 切实做到跟踪监督到位。

典型案例2

加大农技人员培养助推基层农技推广

洮南市位于吉林省西部, 是全国产粮大县, 2013年被列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近些年来, 洮南市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多措并举, 不断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培养, 并取得显著成效。

1.%扎实开展好农技人员培训工作

洮南市为全面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 积极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工作。近两年, 全市共选派6人参加农业部组织的万名骨干农技人员培训, 选派352人 (次) 参加省里组织的农技人员培训, 市里共组织480人 (次) 农技人员培训。通过常规培训, 广大农技人员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市里积极开展讲课活动、技能比拼、现场交流等活动, 不断充实技术员专业知识, 提高队伍素质。

2.%创新开展好农技人员实训工作

为提高农技人员实践动手能力, 便于更好地指导广大科技示范户, 洮南市农技推广站利用试验示范基地, 开展农技人员实训工作。主要做法是将年度试验示范内容分配给每名农技人员, 并在试验示范基地上按内容划分地块, 从种到收全程由农技人员自我管理, 并要做好田间记录、测产验收、试验示范总结报告等工作, 年底组织全体农技人员进行试验心得和成果汇报, 并组织专家进行讲评。在实训过程中, 广大农技人员通过向书本学习、互相学习、向农民学习, 取得了很大收获。开展农技人员实训使农技员理论知识得到了应用, 实践经验得到了积累, 同时拉近了农技人员与科技示范户的距离。

3.%认真开展好农技人员考核工作

洮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有125名农技人员, 但聘用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员仅有88人, 为解决这一矛盾, 洮南市采取公平、公开组织年终考评的方式对技术指导员进行考核, 并采取末位淘汰制。农业局组成考评小组, 制定考评方案, 对考查过程进行监督, 对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排序, 张榜公布。对技术员的考评分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电话询问示范户对技术员服务满意度、服务效果等, 占总分70%, 另一方面通过召开考核大会的方式直接考核技术员, 考核内容包括对自己所包保示范户的熟知程度、自己所做的工作、技术员的工作职责、上报信息等几方面, 占总分的30%。通过全程公开公平考核,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典型案例3

多种方式提高农技人员推广水平

———吉林省镇赉县农技推广创新做法

镇赉县地处吉林省西部, 是国家产粮大县之一。近年来, 镇赉县农业局不断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突出抓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能力素质提升, 为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一是送出去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及农业较发达的地区业务进修、实习试验、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 增加知识、丰富经验、扩大视野, 拓宽思路, 为改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做好知识储备。3年来全县共选派24人参加国家组织的骨干培训, 选派446人次参加省级组织的培训。二是请专家进来。定期不定期地邀请国家和省内知名专家给基层农技人员作技术讲座、技术培训和专题学术报告等, 提高专业人员专业水平、政策水平和责任意识, 3年来全县共组织300余人 (次) 农技人员培训。三是加强内部交流。有计划地开展县、乡镇、村之间的经验交流、参观学习、观摩考评等活动, 有效提高农技人员的实际水平。通过培训, 使其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四是专业进修、学历提升。鼓励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农业推广硕士、本科和大专以上层次的学历提升, 有计划选拔技术骨干进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进修。

2.%积极开展农技人员讲课比赛和学术交流、理论研究

镇赉县每年都组织农技人员进行讲课比赛, 并选拔成绩优异农技人员, 组成宣讲组开展大型对农培训, 同时聘请专家组成员配备到宣讲团中, 提高对农培训水平。在举行讲课比赛的同时, 镇赉县要求每名农技人员每年都要有至少2篇以上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从中挑选出40篇适宜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论文编写《镇赉县创新农业论文集》, 在全县进行交流学习。

典型案例4

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提升服务效果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农技推广创新做法

新型经营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是农技推广的重要对象, 是提高农技推广效能最佳途径。多年来长春市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发展, 取得了显著效果。

1.%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扶持建设试验示范基地

为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设的影响力, 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本领, 带动更多农民走向致富路, 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通过走、看、学、技术交流等方式, 在关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上确定了总体思路, 即联合一个农民合作组织, 确立一个建设项目, 打造一个农产品品牌, 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

经过考察, 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最终确定与老武有机稻米生产合作社开展联合共建。确定的项目就是有机稻米生产, 打造的品牌就是以施用农家肥、稻田养鸭为主要手段的“依原”牌有机大米。同时在技术、资金、理念上扶持老武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发展。

2.%成立有机农产品协会, 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

为了更好地组织农民, 全面推广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形成产业化, 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了双阳区有机农产品协会, 主动吸收有意向农民为协会会员, 组织他们到外地学习、参观, 进行有机种植技术培训, 讲解种植有机农产品的好处及效益, 以协会的力量促进和带动全区种植业合作社及农民生产有机稻米的热情, 进而促进有机稻米合作组织规模发展壮大。

3.%争取专项资金, 寻求财力上的帮助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扶持试验示范基地的资金很有限, 2012年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又帮助老武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了区财政有机稻米生产专项资金40万元, 主要用于有机稻米生产标准化建设, 有机稻米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设施, 集中打造了老武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机稻米生产基地。现已投入部分资金建设了有机稻米育苗中心、基地方田化、田埂硬化、统一购买鸭雏、太阳能杀虫灯、物理生物防治制剂和器械, 使老武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向有机稻米生产标准化更近了一步。

4.%加强技术指导, 解决技术难题

过去双阳区对于有机稻米的生产没有很成熟的经验, 育苗及本田病虫草害的防治是困扰有机稻米生产的较大的技术难题, 为此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派技术骨干王志林、衣绍清等先后到沈阳、西安学习, 并不断摸索解决的办法, 先后成功地运用了用稻田养鸭的方法进行除草、除虫, 用螟蝗赤眼蜂、诱虫灯等生物技术防治水稻病虫害。

5.%延伸产业链, 促进农民增收

上一篇:金融数据中心建设走向下一篇:化学创造性思维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