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

2024-05-14

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精选8篇)

篇1: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制度

按照“一主多元”的原则在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基地、农民专业社、专业服务组织、科研教学单位等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积极支持科研单位、教育机构、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村级农技信息服务站等参与技术推广服务,大力培育多元化推广体系,更好地为农户服务。

(二)支持和帮助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提高养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高度重视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不断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和销售服务,增强服务和带动能力。

(四)加强公益性技术推广的管理,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为,建立技术推广服务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

篇2: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主要包括从国家到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推广体系的主体,属于事业单位,按专业领域分为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经营管理5大系统。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明确的思路和目标,就是要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

一.我国目前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如下特点

1.推广主体多元化

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两个《意见》,重新整合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专门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民组织和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四个大的类别。

a.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一般是根据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选择上追求先进、实用,不管技术出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一般是以自主研发选定、推广范围的界定,主要体现政府行为。

b.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其拥有庞大的科技创新队伍和大量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通过多种形式组织这支队伍深入农村参加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有充分的条件、充足的能力和巨大的潜力。一是所推广的成果、技术一般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下易于立项而获得资金支持;二是科研设备先进,便于在推广过程中获得相关技术数据.增强说服力。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是农业科技的主要创新源头,教育单位较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对农民和其他应用者具有较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易于在推广过程中产生较强的“专家效应”。

c.农民组织,农民自发组织的协会,其最大优势是与农民、生产、市场连接密切,引进的推广技术针对性强,对接错位的几率低。

d.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优势一是技术提供者与应用者直接对接,推广效率较高:二是企业的产品需求与农民的技术需要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推广者与应用者都有积极性;三是推广资金有保证。

2.推广形式多样化

①推广员主导式。即推广体系实行垂直管理,推广的主角是推广员。农户可以通过电话、信 函等方式直接向推广机构的领导。②农民参与式。其核心是转变农民在推广工作中的定位,推广过程是组织农民参与的过程。参与式模式之所以广为采纳,就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推广工作的宗旨——引导农民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了推广工作的效果。③培训与访问结合式。其核心是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员向农民推广技术。④项目带动式。一般指在国际援助等重大项目和国内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在特定项目区实行特殊的推广机制。多年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O)在中国贫困地区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就实行这种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立足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趋势,瞄准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选定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开展推广工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

3.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以政府为主导

我国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国务院于2006年8月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农业部于2006年11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

(农经发[2006]29号),相继提出了逐步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要求。

4.推广组织呈现多元化

推广组织与推广主体相对应,经过30年的改革与探索,我国农业推广组织现已形成多元化的雏形。目前影响最大的农业推广组织主要有5种类型,即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和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改革和完善基层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加强体系内的分工与协作,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深化高校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推广运行机制与实施方式;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转变科研导向,优化部门与单位设置,创新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企业型农业推广组注重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农业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加强组织管理,完善组织制度,改进推广服务方式与手段。

5.农业技术推广的片面性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起来的,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推广方式等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表现为推广主体单

一、机制不灵活、经费保障不足、推广与科研教育衔接不紧密等。令人焦虑的是,目前在全国很多地方,农技推广体系已名存实亡,甚至销声匿迹。

二.构建多元参与的推广体系

构建多元参与的推广体系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2.1确立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最重要的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确立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业技7l之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与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一起,形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三大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要在强化其科研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主要职责的基础上,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1.1 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在深化农业科研、教育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建议政府在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设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赋予其一定的推广职能,并拨付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对地市一级,建议探索一种新的体制,使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与推广机构协同联动,真正实现三大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有效融合。

2.1.2.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创新。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立足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形势,瞄准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每年选定一定数目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竞争;明确规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申请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必须有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作为人才和技术支撑;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有效对接,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2.1.3.选派科技特派员,参与、引导、辐射带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深入。科技特派员制度1999年首创于福建南平,2002年5月科技部和人事部联合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593个县开展试点,共选派科技特派员23 115人,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实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经对推广该制度立项助。要加大力度,进一步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要营造稳定的政策环境,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和良好的环境条件。

2.2.4.实施多层次技术培训,为地方农业生产培养技术骨干。要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利用自身的专家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绿色证书”、“跨世

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等培训工程,有计划、大规模、多层次地开展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农业教育和科研单位也可以通过开设农业技术推广专业或成立农业技术推广学院,招收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为农业科技推广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

2.1.5.鼓励科研人员深入推广第一线,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深入基层农村,开展公益性农业技术咨询、推广、服务工作。与之配套,建议在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设立一定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在科教人员工作量中规定10%一30%用于基层推广服务(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自2005年起规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占中层班子任期目标考核的10%)。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农村基层和农业龙头企业兼职。对科教人员兼职的合法收入应予保护。

2.1.6.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辐射带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结合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联合建立农业N-技示范园(基地)。通过有效运作旨在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使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熟化、完善;二是有利于新技术、新成果的组装配套,集成创新;三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积极采用新品种、新技术。

2.17.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农技推广手段创新。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在提升传统农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以提高农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完善信息技术重点学科为总抓手,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手段的创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利用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环境数字化实时监控方面的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二是研制和开发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数学模型,并结合3S技术开展农业空间信息与决策的研究;三是构建地方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并与国家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对接,利用电话语音技术和媒体融合技术等,为农业信息服务终端提供多渠道的实时信息服务;四是对农产品生产进行全程的数字化管理,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通过信息技术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优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4.实施多层次技术培训,为地方农业生产培养 技术骨干。要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利用自身的2.2充分发挥涉农组织在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

在构建以现行农业技术推广结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要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元主体,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2.2.1涉农组织在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涉农组织是最贴近农业生产、最贴近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载体,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现阶段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啪这种组织形式的出现,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农村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其不断引进、开发新技术和快速而有效扩散技术的运行机制,适应众多农户的要求,加快了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从事农产品加工或生产经营农用生产资料的涉农企业,处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积极参与了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只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构建好涉农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关系,使两者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即可实现企业与农民经济利益“双赢”。

2.2.2积极引导和扶持涉农组织的健康发展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 织、中介组织等涉农组织是新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最接近农民的基

层推广单元。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当前这些组织的推广活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片面性和功利性,其应有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国家应给与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扶持其壮大发展,鼓励其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技推广机构之间加强联合。作为三大推广主体的有效补充,其推广工作要纳入政府统一指导管理。首先,努力形成全方位支持涉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注意发挥涉农组织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形成全方位支持涉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涉农组织参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农业财政扶持项目建设,符合条件的涉农组织可以按规定的程序申报立项。其次,为涉农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护。应加快涉农组织的立法步伐,尽快制订出比较完善的有关条例和示范章程,明确涉农组织的法律地位,为涉农组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规保障。再次,做好统筹协调、组织协作工作。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高层次的宏观管理机构或建立一种新型的宏观调控机制,强化对涉农组织的支持服务和协调管理,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在充分发挥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三大主体优势作用的同时,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构建新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的机构改革和体制创新。如何处理好现行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还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政策完善工作。但我们相信,只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两个《意见》,深入探索,勇于实践,构建新型多元化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篇3: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

1.1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生产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科技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现代农业要发展, 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推广, 在广大农村, 为焕发乡村农业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只有走科技兴农之路。

1.2 农业技术推广是巩固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科技含量低, 粗放式农业较为普遍。而现阶段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农业发展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此, 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与支持。

1.3 农产品安全需要应用农业技术

只有使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才能有效地监控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众多环节进行监控, 保证质量安全, 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 保证顺利开展农产品的安全监督工作。

1.4 农业技术是促进发展、提升收入的基础保障

我们只有依托农业多元化技术的推广, 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站有率和品种的多样化形成, 才能有效增收。因此, 结合我国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特点, 依靠多元化农业技术的支持培育出对口、对路的农产品。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基本的保证, 这也是落实与推进中央“三农”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证。

2 当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农技推广部门经费不足, 基础设施差

当前, 不少地方的政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在农技推广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够, 给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费的不足, 致使该部门的办公条件、基础设施差, 没有现代化的设备, 没有电脑, 没能上网。同时推广手段也相对落后, 交通工具设备缺乏, 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与顺利开展。

2.2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 缺乏工作积极性

各地在人才储备和分配上存在不科学的弊端, 缺少必要的农业技术人才, 同时有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 他们的专业素质及能力都较低, 导致自身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技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工作落实不到位。

2.3 管理体制上不够规范

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乡镇农技站大多数是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 而上级的农业部门只是定期地进行一些业务指导, 乡镇管人不管事, 农业部门管事不管人, 导致农技推广的工作管理脱钩、脱节。

3 扎实有效推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办法

3.1 多方面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保障体系, 是确保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大范围普及和推广的前提;建立制度与组织保障体系, 可明确各级农技推广服务的职能职责, 强化管理, 增强服务水平, 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良好运行的保障。建立农技推广经费保障体系, 可最大限度保障农技推广活动正常开展。

3.2 加强培训, 提高农技人员素质

长期比较单一、强度大、简单重复的工作, 使从业人员的知识逐渐老化, 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分期, 分批的进行科技培训, 不仅要培训知识、还有培训技能, 并将培训成绩作为任用、晋升的依据。并能实际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待遇, 让他们能够安心地为民服务, 保证他们工作的稳定性。

3.3 提高农技推广效能

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市场需求、农民需要开展工作。结合农业、农民的实际情况, 对他们的工作方式进行改进, 转变服务的理念, 完善服务的模式, 提升服务的效能。在服务技术方面, 不断改进完善服务的技术内容, 改变原有单一的种植形式, 向林业、加工业等全面发展, 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 扎实提升农技推广的服务效能。

3.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形成

对农技推广部门的财政支持, 加大资金的投入, 是各级农技推广工作实现经费支出, 实现新技术的研究, 新品种的推广正常进行的有力保障, 政府对新工具、新品种以及加快技术、品种推广给予了一定的补贴, 这使得农民对新品种、新工具的购买保有一定的吸引力, 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在这过程中, 技术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基础和保障性的支撑条件, 在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 技术的供给是连接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需求的纽带, 它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和促进农业生产力方面,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4: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

关键词: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17

1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主要是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组织模式,其中包含组织主体、要素、结构形式、制度以及运转方式。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之间是相互联系、呼应以及功能互补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从广义上来说,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指由技术研发部门、推广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技术接受主体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模式系统。其结合方式如何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注重对技术源区和受区基本情况有所掌握,从而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能够有效的开展。

2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对推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有效构建农业生产与科研机构之间关系的良好,使科技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势必将由科学技术来决定。就当前形势来看,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被研发出来,但真正运用到农业实际生产中的相对较少,这主要是由于两者缺少有效的沟通。而农机推广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正缓解了这一问题,让适用于农业生产的更多的新科技成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2.2有效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增强农户的科学文化素养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对科学技术认识掌握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及大力开展技术服务,可以将技术真正的传送到农户手里,让其对科学技术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科学技术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2.3有效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模式的活力

农村社会化服务模式包含很多方面,例如科技、加工、商业、运输以及经营管理等很多方面,而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是其中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于其不仅是农村社会化服务模式的核心内容,且可以为其他的社会服务模式提供保护,并具备增值作用。例如经营管理服务模式可以在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协助下提升服务的科技含量,从而有效地增加经营服务的工作效率。供销服务模式与农机推广服务模式有效的结合,可以使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运输的效率。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服务体现了社会化、综合化的性质,并使农村社会化服务模式充满活力。

3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建议

3.1政府推广机构要加快改革步伐,对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

农技推广体系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其具有社会公益性职能,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农业推广政策。由政府部门负责组建具有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效的保证推广有充足的使用经费,让政府推广机构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以及不断完善基层农村推广体系,创建县级推广服务站作为派出机构,分别建立具有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渐建立起国家政府开办的和国家政策扶植的、无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对于当前推广体系的人员和专业结构要进一步的调整优化,专业推广人员要适当的增加比重,以满足当前的需要。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要通过培训等方式进行不断更新,从而保障推广工作能够有效进行。通过改革等措施,使政府推广机构的农技推广方式得到改善,增强农技系统的信息网络化平台的搭建。

3.2建立相关的协调机构,使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之间能够有效协作

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并不断的进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因此,要创建一个宏观管理机构确保各组织之间协调发展,并使多元化的推广和技术创新机构发挥各自所长,在公平合理竞争中合作。这个机构可以是全国性的农技推广主管与协调机构,或者是综合性质技术创新协调部门,可隶属于上级主管机构,从而对农业技术推广与技术创新进行全面的协调,进行有效的统筹调控。

4结语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使农民真正的实现增产增收。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农业技术的多元化推广工作,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辉.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J].中国园艺文摘,2013,(03).

[2] 刘水东,姜永平.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4,(02).

[3] 景丽,苏永涛.新时期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探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篇5: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科技水平,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各级农机推广人员都必须参加和接受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第三条农机推广人员培训内容包括:

(一)农机推广基础知识及农机法律、法规、规章;

(二)与农机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农艺、土壤、机械设施和农机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四)农机推广人员举止、仪表基本学识;

(五)农机推广必须具备的其他有关知识。

第四条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可采取举办专题讲座、研讨、考察及以会代训、以案释法等形式。

第五条农机推广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六条各级农机推广队伍都要编制培训计划。

第七条鼓励农机推广人员参加与本专业对口的电大、夜大、函授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奖励;对培训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农机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篇6:梓潼县农技推广人员责任制度

一、县级首席农技推广专家

(一)职位设置

首席农技推广专家按我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实际情况,设粮油、蔬菜、水果、植保、种子、土肥、农业科技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8个岗位,由有较高知名度和权威性的技术人员担任,具体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聘任。

(二)任职资格

1、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公正,爱岗敬业,作风正派,责任心强。

2、掌握本领域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熟悉本专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及规范,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技术水平过硬,业绩显著,为本地、本领域的技术带头人。

3、具有丰富的“三农”工作经验,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大学以上学历、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5年以上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时间。

4、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敏捷,善于开拓创新。

(三)岗位职责

1、宣传贯彻有关“三农”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当地制定农业发展规划、重大农业决策提供科技咨询。

2、根据我县农业发展、市场需要和农民生产生活等源头性 1 需求,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领域农业科技推广计划方案。

3、组织实施并带头开展本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集成推广,确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要措施。

4、通过农业信息网、农技

110、农民信箱等,为农民提供相关科技信息,解答各种农业技术咨询。

5、培养和培训本领域技术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科技示范户等,解答技术指导员、责任农技员提出的各种技术问题。

6、组织或参与农业地方标准的制订,按照“标准”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模式图,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根据产品准出、市场准入及产地可追溯等农产品监管制度的要求,研究提出本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相关技术措施,指导搞好田间生产档案记录。

(四)主要量化工作指标

1、掌握农民的科技需求动态,年提供1项以上农民急需的有效实用技术,组织1次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活动,建立1个稳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联系1个乡(镇)、1个生产基地、1个生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10个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服务工作。

2、开展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的业务培训,落实每人每年12天的培训要求。

3、及时答复农技

110、农民信箱的技术咨询,答复率达100%。

4、结合农事季节发布有较高质量的农情信息10条以上。

5、全年下乡(镇)、村、户时间不少于50天,完成业务分折报告和课题调研报告各1篇以上。

二、县级农技指导员

(一)职位设置

农技指导员职位包括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除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的其他所有种植业技术推广职位。

(二)任职资格

1、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公正,爱岗敬业,作风正派,责任心强。

2、了解本领域科技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及规范,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业务技术水平。

3、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国家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4、有较好的组织协调、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岗位职责

1、协助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研究制定本领域全县的农技推广计划,完成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及上级部门交办的农技推广工作。

2、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宣传推介,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指导农民采用良种良法、科学用肥用药、开展标准化生产。

3、组织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相关技术措施,指导农 业生产组织及农民按照农业标准、技术操作规程及生产模式图,开展标准化生产,搞好田间生产档案记录。

4、联系、指导乡镇责任农技员业务工作,组织开展对责任农技员、科技示范户、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及时解答责任农技员、农民提出的各类技术问题。联系、指导若干个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重点示范户,开展生产调研、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

5、掌握全县的生产情况,及时报送和发布农事信息,完成有关调查统计。

(四)主要量化工作指标

1、年主持或参加1项以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的实施,组织1项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

2、建立1个稳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联系1个乡镇(村)、1个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生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10个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服务工作。

3、组织或参与组织4期300人以上农业技术培训,4期农业科技示范户现场指导会。

4、全年入乡(镇)、村、户时间不少于80个工作日,入联系户平均不少于5次。

5、对农技

110、农民信箱的技术咨询,答复率达100%。

6、发布有较高质量的农情信息20条以上,业务分析报告1篇以上。

三、乡镇责任农技员

(一)职位设置

责任农技员包括所有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乡镇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职位。

(二)任职资格

1、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公正,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2、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备农业专业中等学校以上学历或具有国家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了解国家有关农业及农技推广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4、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业务技术能力,能独立开展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工作。

(三)岗位职责

1、宣传贯彻有关各项“三农”发展的方针政策,协助落实上级农业科技部门在当地开展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工作。

2、全面负责若干村(片)责任区全体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重点联系若干个科技示范户。通过现场指导或农技

110、农民信箱等渠道,及时答复责任区农户提出的各类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的负责向上一级或其他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寻求帮助。

3、在上级农技推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本专业新品种、新技术及农业标准化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确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示范片、示范户,做好农作物病虫害及 农业灾害情报发布、防治和处置,指导农民技术操作规范和模式图开展标准化生产。

4、举办或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科技培训。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组织建立“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记载生产档案,全面负责本区域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是联系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人之一。

5、掌握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及时报送和发布农事信息,完成有关调查统计。

(四)主要量化工作指标

1、开展1项以上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2、在责任区内建立1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联系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大户)、10户科技示范户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

3、责任区内田间生产档案记录实施率占应建数量的85%以上。

4、年组织农民培训500人次以上,举办或参与举办科技示范户参加的现场指导会4次以上。

5、年进村入户时间100天以上,入联系户平均5次以上。

6、农技

篇7: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

“农村养老服务应多元化”提出,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养老服务业缺口更大。因此,培育和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刻不容缓。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应走多元化、社会化之路。

首先,要着力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社会、家庭都应该真正重视农村养老问题,推动城乡老龄事业协调发展。政府应把公共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在农村,公共财政应增加对农民养老保障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实现免费为农村空巢、留守、独居老人提供养老场所和服务;同时要逐年逐步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消除农村老人的后顾之忧。

其次,要探索多元化、社会化兴办农村养老机构。可按照“村级主办、互动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模式,加快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多方鼓励、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大力培养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提供包括日间照料、卫生服务等多种养老服务,实现从基层生活照料向医疗康复、专业护理、精神慰藉、心里疏导等发面延伸,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篇8: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

1.1 原有“一元化”政府农技推广体系已不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温州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是以市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作为唯一推广主体的“一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曾经大力推进了农业发展;然而, 该推广体系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农业, 推广主体单一、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 大多数县乡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呈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毕竟已有一支几千人的庞大队伍和一整套推广体制, 完全推倒是不可行的;而且农业科研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 市场在这些领域往往缺位, 市政府应该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 温州市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教育单位通过不同形式推广农业技术, 已成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力量;一些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的推广实践也在农业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农业主体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必须整合这些科技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

1.2 温州市政府为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提供政策支持

2006年, 国务院和农业部分别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 两文件相继提出了逐步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要求, 为我国乃至温州市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

2008年6月5日, 温州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和浙江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文件精神, 颁发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通知》, 就加快构建温州市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指示, 提供了政策支持。政策陆续出台, 为我市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1.3“多元化”推广主体是世界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趋势

根据对国外农技推广体系相关资料的研究, 世界农技推广体系主要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政府主导。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农业环保、农业基础科研等公益事业, 单靠农民自己无法解决, 必须由政府统筹协调;二是多样化发展。农技推广体系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推广主体多元化和推广形式多样化。

结合现有农技推广实情和原有根深蒂固的“一元化”推广体系基础来看, 我国政府推广体系仍然是主导力量, 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都设有相应的工作机构, 体系完备, 且对其他农业推广主体有协调和影响作用;另外, 政府仍是农技投入主体。而世界农技推广的实践也证明, 科技资源是影响农技推广成功的关键因素, 成功地推广体系总是把政府推广机构与科技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政府推广机构主要是管理职能, 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单位的优势在于成果多、专家多, 主要承担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虽然这些主体在职能上各有侧重, 但不应该各行其是, 要通过一定形式的结合, 发挥更大的资源整合作用。因此, 从温州乃至全国来看, 构建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已成为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2 温州市当前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机制不活、资金短缺、供需脱节

2.1.1 服务机制和推广体系已不适应温州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一是机制不活、职能错位。温州市推广机构是按行政区域分行业和专业设置、行政方式管理, 一方面造成了条块、部门、地区分割现象, 导致推广工作各自为政;另一方面, 基层乡镇推广机构形成“一乡一站”的雷同结构, 造成机构分散、力量单薄、服务范围狭小、服务不到位、整体功能弱化的弊端。二是对基层农技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技人员工作优劣没有充分得到体现和衡量, 干多干少一个样, 严重挫伤人员的推广工作积极性。三是基层农技人员服务力量不够。市一级优秀的农技专家本身就属于稀缺资源, 基层的优秀农技人员就更少, 加上基层农技部门普遍存在人员知识老化、许多非专业人员从事农技推广专业工作, 知识构成不合理, 人员综合素质低下, 远远不能满足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

2.1.2 资金严重短缺和市政府扶持倾斜政策不足。

资金严重短缺和扶持倾斜政策不足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除科技经费中有农业项目转化资金外, 各涉农部门没有建立农技推广的专项资金, 每年投入的科技推广、服务经费极为有限。这一问题是浙江省各地农技事业中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推广资金严重短缺, 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后劲和农业产业的升级。

2.1.3 技术服务供需脱节。

温州市推广部门工作主要围绕政府意图做宏观上的指导, 实行由上而下的推广服务方式, 对农民需求和市场信息了解不够, 往往是推广的群众不欢迎, 群众急需的农技人员服务又跟不上, 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不一致。据调查:目前温州市农业专业合作社一年大致进行5次以上农业技术指导的只占13.7%, 5次以下的占绝大多数的86.3%。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对政府提供的农业技术指导是否满足本合作社技术需要的调查中, 我们还发现有43.8%认为政府目前提供的技术指导不能满足其需要, 有27.4%认为差不多, 只有28.8%认为足够。这些调查情况表明温州市农业专业合作社对技术指导的需求是迫切和亟需的, 农业技术的供给与农业技术的现实需求还存在脱节现象。

2.2 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相脱节

2.2.1 温州市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根据温州市近年来科技成果资料得知, 温州市每年产生大量农业科技成果, 但转化率却很低。目前温州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由于缺乏有效的开发和推广渠道被束之高阁, 或者本该在生产上发挥其增产潜力的优良成果只有较小的应用范围, 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较小, 造成了温州农业科技成果资源的巨大浪费。

2.2.2 温州市农业生产科技投入少。

温州大多数涉农组织大多生产规模较小, 经济实力有限, 农户科研素质较低, 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度不够, 直接导致温州各县 (市、区) 的农业生产缺乏科技投入, 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究其原因, 就是处于中间环节的农技推广薄弱, 不能及时把科技成果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它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而制约农技推广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两个: (1) 温州乃至国家没有确认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技推广中的主体地位。国家仅仅强调单一的农技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 对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农技推广活动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缺乏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 严重影响其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现行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没有形成推广合力。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 三者间存在着较强的体制分割“壁垒”, 工作相互分离, 多轨道运行。加上政府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使各农技推广组织间缺少沟通和联合, 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 没有形成推广的合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推广资源, 也导致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相脱节。

2.3 没有充分发挥涉农组织在农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2.3.1 现行农技推广服务不能充分满足涉农组织的技术需求。

涉农组织包括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 是主动寻求、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品种, 谋求高收益的经营组织, 是我市农技推广服务的对象之一。但是我们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对政府提供的农业技术指导是否满足本合作社技术需要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有43.8%的农业合作社认为政府目前提供的技术指导不能满足其需要, 这说明我市现行农技推广体系还无法完全满足这些技术需求。他们渴望政府和科研单位能更深入实际, 了解实际技术需求, 解决技术难题, 落实各项支持政策。

2.3.2 没有充分发挥涉农组织对农技推广承上启下的沟通和技术扩散作用。

在19世纪的欧洲,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就对农业科研的开发和推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欧美发达国家, 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们的农技推广模式开始发生深刻变革, 即由过去自上而下的农民被动接受技术扩散, 向自下而上的农民主动参与模式转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国外农技推广体系中的技术推广和扩散作用由来已久, 已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趋势。但是在我国, 涉农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入社农户的组织机构发展历史较短、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传统农技推广方式存在弊端、技术供求脱节等直接导致了涉农组织向上沟通和向下技术扩散的承上启下作用的缺失。

3 加快构建温州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政策建议

3.1 落实温州市政府政策,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3.1.1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改革步伐。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改革速度缓慢, 各县 (市、区) 要对农技推广体系进行“回头看”, 对农技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一次认真回顾总结, 及时查漏补缺, 加快改革步伐。对方案制订、定编定岗以及人员落实等方面要加紧落实, 还要进一步做好巩固完善工作, 深化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3.1.2 进一步创新推广机制, 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的建设。

一是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 规范农技人员的职责和权利;二是坚持公正公平原则, 聘任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三是确保农技推广人员集中精力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四是强化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和管理。

3.1.3 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组织网络, 加大农技推广力度。

一是构建市级新型农技推广组织。整合农林渔推广、科研、教学等单位的农技推广资源, 设立温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农技推广中心再下设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农业适用技术培训等7个分中心, 这些分中心下面根据具体产业不同又分设多个专家组。专家组由首席专家和若干名专家组成。二是县级农技推广组织可参照市级, 设立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和分中心, 并根据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 分设若干技术指导组, 从事具体的农技推广服务。

3.1.4 加大基层农技推广的财力保障。

一是科学核定基层农技人员的办公、科研、人员等经费, 并全额列入财政预算, 保障基本经费。二是建立温州市农技推广专项资金, 并确保其随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而同步增加。市财政应该根据我市十大优势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 适当安排农技推广专项资金。三是各县 (市、区) 政府也要设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支持责任农机推广人员开展新技术、新机具、新设施的引进、示范及培训、推广等。

3.2 确立温州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3.2.1有利于整合科技资源,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强化其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主要职责的基础上, 同时明确为农技推广体系的主体, 有助于解决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和农技推广相脱节的问题, 形成三者间的良性循环,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农业科研单位每年都会产生一大批科研成果, 通过结合和整合利用基层农技部门的推广活动, 使这些科研成果及时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由潜在的生产力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技推广, 能有效地缩短科技成果的推广和信息反馈时间, 科研人员可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研制出更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先进技术。

3.2.2 明确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农技推广主体地位具有现实可行性。

一是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从事农技推广是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目前, 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完善国家农技推广体系, 其中比较成功的模式都是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纳入农技推广体系, 以此来完成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 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同时成为科技推广的生力军。二是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从事农技推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单位具有独一无二的技术和人才优势, 能不断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作为农业科技的主要创新源头, 通过多种形式组织这支队伍深入农村参加农技推广活动, 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从事农技推广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温州市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已主动投身农技推广活动, 进村入户, 已通过多种形式为温州农业发展服务。以温州农科院为例, 其主要农技推广形式有: (1) 与地方政府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方式, 建立比较稳固的利益关系, 进行成果转让、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活动; (2) 直接将农业应用技术的科技成果通过开发进入农户; (3) 与涉农企业联合, 解决其技术性问题; (4) 建立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等; (5) 响应市政府的号召, 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进行农技服务;等等。不仅为温州市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也为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奠定了基础。

3.2.3 探索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形式。

一是探索一种新的体制, 实现温州市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温州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合署办公, 实现三大农技推广主体的有效融合。二是继续选派科技特派员, 参与、引导、辐射带动农技推广工作不断深入。据我们对温州市各合作组织日常进行技术指导人员的调查显示:科技特派员指导的比例55%、乡镇农技员25%、本合作社农技人员75%。这说明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已成为农业合作组织日常农技指导的主要力量。另外, 我们对温州市合作社农业技术及科技信息来源渠道的调查也显示:合作社的技术信息主要有三条渠道, 即政府科技部门、科技特派员、高校和科研院所老师专家。温州市政府实行的科技特派员、高校和科研院所老师专家在农技推广服务方面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立足温州市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分中心, 实施分类分层次农技培训, 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农民培训要求讲解易懂, 密切联系实际,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 为此要针对不同层次农民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可分为农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负责人培训, 种养业大户培训, 普通农户培训等多层次的培训, 以不同的内容满足不同的技术需求, 提升科技素质。四是鼓励科研教育人员直接参与第一线农技推广工作。建议让农技推广工作在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人员的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并制定相应的激励考核评价体系, 使农技推广人员安心、放心、用心、专心地工作。五是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 (基地) , 辐射带动科技成果转化。

3.3 充分发挥温州市涉农组织在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

3.3.1涉农组织在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涉农组织是最贴近农业生产、最贴近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载体, 是把温州市政府基层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教育单位三大推广主体和农民群众联结在一起的有效环节, 在农技推广活动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涉农组织利用他们与科研人员的技术接触, 在科研政策、推广方式、技术需求等多方面对科研施加影响, 起到农民代言人的作用。同时, 通过涉农组织传递技术信息, 充当连接农民和外部技术创新机构或组织的桥梁, 起到承上启下的沟通和技术扩散作用。

3.3.2 积极引导和支持温州市涉农组织的健康发展。

温州市涉农组织是新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 也是最接近农民的基层推广单位。温州市政府在做好温州市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和温州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技术供给以满足涉农组织技术需求的基础上, 应给予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和扶持其壮大发展, 鼓励其与其它农技推广主体之间加强联合。作为一种农技推广力量的有效补充, 其推广工作也要纳入政府的指导管理范围。

(1) 满足涉农组织技术需求, 更好发挥涉农组织的农技推广辐射作用。满足其技术需求, 需要温州市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和温州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共同努力, 多方资源整合、有效协调, 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以掌握其技术需求。一是做好农技信息沟通和服务工作。建立联系农户和农技专家的桥梁, 做好基本的农技服务联络工作, 及时把农户遇到的生产技术难题反馈给农技专家, 做到及时解决问题。还要稳步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 实施农技人员联基地、联企业、联大户, 解决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难题。二是做好科技下乡工作。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下乡工作, 做到有调查、知需求, 有准备、针对性, 有咨询、细解答。三是开通农技“110”服务。农技“110”可以以电话和网络形式同时进行, 及时解答农户的疑难问题。

(2) 努力形成支持涉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出台一系列扶持涉农组织的政策措施, 对符合条件的涉农组织可以优先给予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推广的支持, 以发挥涉农组织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二是牢固树立支持和促进涉农组织发展就是扶持和服务农民的观念。

(3) 做好统筹协调、组织协作工作。建立一个新型的宏观调控机制, 强化对涉农组织的支持服务和协调管理。在充分发挥温州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温州农业科研单位、教育单位三大主体作用的同时, 积极支持涉农组织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广泛参与, 形成有温州特色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维生, 等著.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

[3]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农经发〔2006〕29号.

[4]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通知.温政办〔2008〕82号.

[5]李维生.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必由之路----论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J].山东社会科学.2008 (01) .

[6]陶官军, 樊伟芳, 马研.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模式初探[J].浙江农业学报.2006 (01) .

[7]宋秀琚.国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模式及借鉴[J].社会主义研究.2006 (06) .

上一篇:媒体运营中心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多层砖混施工组织设计